回覆列表
  • 1 # Me兔九哥

    英國較早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

    2.英國的殖民地遍佈於世界各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並且這些殖民地為英國工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場;

    3.英國是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他們把從黑奴身上賺來的血腥錢投資於工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4.英國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因此當時英國獲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美稱以顯示其強大的國力。

  • 2 # lupins

    日不落帝國指國家的疆域廣闊,全球都有分佈!凡是太陽照到的疆土,都有帝國的疆土。自從1801年,英國合併了愛爾蘭後,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大英帝國的疆域變為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時期的英國,統治下的人口大約4到5億,佔到當時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是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打敗了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西班牙!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及軍事實力,在全球佔領了無數的殖民地!但隨著殖民地反殖民鬥爭的興起,殖民地一個個的獨立,還有在一戰二戰中的實力的消耗,以及戰後美國的興起!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的黃昏到了!其實力逐漸衰落到二流發達國家!

  • 3 # 王建國HIST

    英國之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是因為他有廣闊的殖民地,廣闊道,一天24個小時都能有Sunny照耀在他們的領地上。

    當然這也許有誇張的成分。

    但是他它間接的表明了,英國在進行工業革命以後所擁有的稱霸世界的力量,有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氣概。

    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

    分享一下英國的殖民地

    曾經是英國殖民的國家共56個,地區2個(現在的國名):

    大洋洲14個:澳洲,紐西蘭,萬那杜,吐瓦魯,索羅門群島,薩摩亞,諾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巴新幾內亞,斐濟,巴貝多,吉里巴斯.

    非洲21個: 南非,奈及利亞,喀麥隆,賴索托,波扎那,迦納,馬拉威,坦尚尼亞,辛巴維(威),史瓦濟蘭,尚比亞,烏干達,東加塞昔耳,模里西斯,莫三鼻克,那密比亞,獅子山,肯亞,甘比亞.

    美洲8個: 加拿大,貝里斯,蓋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 哥,牙買加 ,格瑞那達,巴哈馬,安地卡及巴布達.

    亞洲10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緬甸,汶萊,民主葉門.

    歐洲3個:愛爾蘭,塞普勒斯,馬耳他.

    地區2個:美國的一部分(指紐約州及周圍)

    注:以上56個國家中除緬甸,愛爾蘭,辛巴維(威),民 主葉門外,其他國家現在均為”英聯邦”組織成員

    現在依然是英國管轄的海外領地,屬地還有16個:

    海外領地9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直布羅陀、蒙拉賽拉特島、聖海倫納及其附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屬地3個: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為“福克蘭島”) 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皮特凱恩群島.

    皇家屬地3個:根西島,澤西島,馬恩島.

    特殊屬地1個:賽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英國的領土可謂是十分的寬廣,但我認為日不落帝國的叫法更多的是對其軍事經濟力量的肯定。

    但是歷史的車輪終究是要向前的,英國由於尾大不掉沒能跟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其日不落帝國光輝也變得越來越暗淡。經過世界大戰,他們的實力也進一步衰弱,再也沒有什麼日不落帝國了。

  • 4 # 竹書木簡

    主要是說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五大洲,是說它的殖民地廣闊,遍佈全球

    十五世紀,隨著新大陸的發現,一些歐洲國家開始了大航海運動,從海上貿易,到掠奪,再到征服佔領,成為本國海外領土,也就是殖民地。

    最先是葡萄牙、西班牙在非洲設立殖民地,轉運黃金和象牙。但他們的目的主要是開闢東方航線,終於在十五世紀末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葡萄牙最先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和葡萄牙又爭相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使大量的黃金、白銀、咖啡、可可、茶葉、菸草流入歐洲,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加入到了殖民掠奪的行列。先是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後是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人奴隸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罪惡的黑奴貿易開始。

    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殖民主角成了英國、法國和荷蘭。

    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籤訂《巴黎條約》為標誌,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特別是東印度公司的建立,基本確立了對殖民地的管理模式: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國王的總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遏制和監管,被迫種植宗主國需要的單一經濟作物,礦業高度發達,其他工業發展停滯,甚至連農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費品也無法生產。

    北美十三州獨立後,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洲、紐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香港等地。如此,英國的殖民地遍佈亞洲、非洲、大洋洲、美洲。

    從上面的圖片我們不難看出,英國的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地。無論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有它的殖民地領地,太陽無論照在那個經度,始終都有英國的土地,當然日不落了啊!

  • 5 # 尋味歷史

    18世紀被稱為英華人的世紀,英國一舉取代荷蘭馬車伕,成為當時的世界新霸主。在六大洲上均有殖民地,人口達到上億,擁有世界當時1/4的人口。擁有強大的科技能力和軍事能力,製造出一套世界遊戲規則,被世人稱為日不落帝國,那英國為什麼會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請待我分析。

    日不落的含義,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很多,擁有六大洲上的部分領土,除南極洲之外,當時的領土達到了驚人的3360多萬平方公里,擁有的當時1/4的人口。擁有廣大的殖民地,太陽雖然在西半球領土落下,但是卻在東半球升起,這個國傢什麼時候都能夠看到太陽,故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第一個原因,當時英國在六大洲上均有殖民地人口達到上億,這為英華人的貨物傾銷有了更廣闊的市場,這是英華人的經濟動力。經過新航路的開闢,英華人也加入到殖民貿易的行列中,並且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這使得英國完成了最初的財富的積累,並朝著更高的社會文明邁進,那當時英華人是如何做的呢?當時經濟學家文傑斯在1865年,曾經這樣表述過,北美和俄國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洲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少年時銀礦,南非和澳洲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產茶區,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和香料的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從中可以看出,英國已經將全球貿易整合,而英國是凌駕於這些地方之上,進行倒賣,從中賺取差價,或者作為產品傾銷地。

    舉個例子,當時歐洲有喝茶的習慣,從而導致歐洲茶葉價格很貴,而當時只有中國才產茶,從而促使中國獲得了大量的利潤。英華人就心裡不平衡了,所以他們將中國的茶種和種茶技術偷到了印度,讓印度發展成第二個種茶區,從而使英國獲得了高額的利潤。反過來印度又成為英國的剩餘產品的傾銷地,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工廠採用大機器生產,從而能生產出大量的產品,比如棉紡織業,英國利用工廠產生出大量的棉紡織物,這些東西在歐洲或者是英國本土賣不了,他們便會以較低的價格賣向印度,從而導致印度的自然經濟崩潰。第二個原因,英國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

    從英國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的開始,英國慢慢的接過了海洋軍事霸權的地位,我就從英國艦隊擁有海戰思維,和擁有強大的先進武器,進行維護著廣大殖民地,進行分析。

    英國艦隊擁有海戰思維,英國與西班牙艦隊進行海戰,當時的英國是擁有海戰思維和一些高素質的水手,當時英國軍隊中擁有大量的水手。而西班牙軍隊中還是運用以陸軍步兵為主,並且西班牙軍隊中的海軍是什麼?是一些划船的,而作戰的全靠步兵,所以西班牙軍隊中作戰便會有一種思想,兩軍開打時,總是想用鉤子將英國的船艦給勾過來,再上去進行肉拼。反觀英國,軍隊中的水手,一般是由什麼人組成的呢?他們是一群海盜,他們的海戰經驗非常豐富,並最終將這種海戰思維傳遞到海英國海軍之中,最終使得英國擁有強大的戰鬥力,這邊是一個原因。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既然英國能稱得上日不落帝國,那他的軍事能力一定得很強,英國的海軍能力在當時是獨樹一幟,比如在1790年,英國的海軍總噸位為48.6萬噸,當時英國海軍將領認為要想超越其他的歐洲各國軍事能力,那麼英國海軍就得擁有其他國家三倍到四倍的軍事能力,能經得起英國在各處的征戰。再加上當時英國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擁有當時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擁有鍊鋼的完整的技術,可以製造出大量配置軍艦的武器,如各種大炮和士兵們使用的火槍等等。總結

    綜上所述,英國擁有廣闊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這些地區物產豐饒,市場廣闊,為英國的貿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擁強大的軍事能力和強大的軍隊素質,保證了廣闊的領土的安全和保護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我認為這些原因才使得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 6 # 那年今夕

    英國全盛時期號稱“日不落的不列顛帝國”。其原因是因為英國本土加上所有海外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個區域。無論地球怎麼自轉,總有屬於他的領土是白天。

    由圖可以看出除英國本土在歐洲外,非洲大片,南非,西亞部分,南亞次大陸,澳洲,紐西蘭,東南亞部分,加拿大,拉丁美洲小部分。版圖大的驚人!

    號稱人類歷史上版圖面積最大,分佈最廣的大帝國!

    “日不落帝國”有英國對外宣揚國威的想法,但也確實是世界歷史唯一能做到真正大帝國境內永遠都有白天!

  • 7 # 海南土地資訊

    這個是航海時代帶來的殖民地效果帶來的。早期有葡萄牙殖民時代,接著的西班牙殖民時代在全盛時期同樣稱為日不落帝國,因為它的殖民地遍佈全球。至於英國的日不落帝國稱呼為啥這麼深入人心,主要是英國在全球殖民的同時又帶領西方進行了工業革命,為全世界樹立了現代文明,再加上它的殖民地比西班牙殖民的全盛時期的範圍更廣闊。即便今天,還有英聯邦這個龐大的組織,它們同樣遍佈全球,都是英語系國家,包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這些發達國家,甚至還有超級強國美國也是英國下出來的崽,雖然稱日不落帝國有點誇張,但這個稱呼實際上在以前也是比較準確的。

  • 8 # 趙小三與戰神們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稱呼“日不落帝國”。不落帝國是指照耀在部分領土上的太陽落下而另一部分領土上的太陽仍然高掛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要想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需要足夠的繁榮強盛,並且能在全世界均擁有大量領土並掌握當時全球性霸權。

    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西班牙帝國衰弱後,因為新航路開闢後的殖民擴張和遼闊的版圖,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所以就叫做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逐漸成為新興的海上強權,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貿易航線,並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在17-18世紀的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又於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並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中,英國不斷在海戰獲勝,並先後奪取法、荷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其海上第一霸權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Sunny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雖然“日不落帝國”一詞不再是英國的政治用語,但事實上,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或以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王國上空仍然不落,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法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Sunny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

  • 9 # 春秋奮羽

    18-19世紀中葉,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這個時期,英國就是強權的標誌、實力的象徵,因太陽無論什麼時候都會照在英國的國土上,所以又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那麼在西方殖民時期,並非英國一家發展海外殖民地,為何英國能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先進的政治體制造就強大的經濟實力

    1640年,在英國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史稱光榮革命),在英國新舊勢力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較量後,在1688年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合專政。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前提。

    光榮革命後,英國又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使國內資金主義發展突飛猛進。這讓英國工業處於了世界領先地位,英國的機器、機床、機車等不斷銷往世界各地。

    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個時期英國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木材造船改為金屬造成的國家,造船業十分發達,其船廠為世界各國建造船隻,壟斷了國際航運業。

    工業的飛速發展和海上運輸業的獨特優勢,保證了英國商品在世界上的壟斷地位。

    二、強大的經濟勢力造就雄厚的軍事實力

    英國經濟飛速的發展為其壯大軍事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憑藉著對國際航運業的壟斷以及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制海權”,在當時英國的軍事實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之抗衡。並與19世紀中期軍事實力達到頂峰。

    1840年對中國發動第一次侵略戰爭——鴉片戰爭;1851年,入侵澳洲1856年為保護東方航道參加了克里木戰爭;1856年聯合法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侵略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同時期一併發動了對波斯的侵略戰爭;1857年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把整個印度變成了殖民地,並向緬甸等地侵入;三、獨有的資本剝削

    英國在殖民地的發展靠的是資本剝削,為配合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資本的原始積累。早期英國在暴力掠奪資源的同時,更多的是把殖民地當做為一個生產基地,生產國內所需要的原料。並鼓勵殖民地之間貿易往來等經濟交流,形成了一個為母國(英國)所服務的網路,不同的殖民地在不同的方面為英國做貢獻。

    第二階段,大力發展自由資本主義。這個階段,英國各個殖民地就成為了本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從殖民地把源源不斷的原料運輸到英國,在英國加工成產品又返銷會殖民地。商品的大量銷售,使得資金可以快速回籠國內,對於英國而來,如此的良性迴圈,使其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成為了“世界工廠”。

    第三階段,壟斷資本主義。此階段英國的主要剝削手段為資本輸出,主要是在殖民地建工廠、辦種植園、修鐵路、開礦井等,充分利用殖民地所有的資源和勞動力進行生產,生產的產品在當地銷售,節省了大量運輸資本,資金回籠週期進一步縮短,利潤更是在瘋狂增長。這樣可促使英國國內的經濟產業擴大再生產,可促進英國國內工業向多領域、高層次發展。

    四、因地制宜的統治方式

    隨著英國殖民地越來越多,為了更好的統治殖民地,英國採取了不同的統治方式,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區別統治。英國的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從人種上來分有白色人種殖民地和有色人種殖民地;從勢力上看,有強大的有弱小的。另還牽扯有宗教之分,如此繁雜,整齊劃一的統治方式顯然是不行的。為此,英國殖民者就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統治方式,具體表現為:對於白色人種殖民地承認其為英國臣民,給予了部分的憲政權利;對於有色人種殖民地,認為其不開化,控制十分嚴密;利用強大的殖民地來控制弱小的殖民地(如在非洲利用埃及控制蘇丹,在亞洲利用印度控制緬甸)。

    2、不再一味鎮壓。隨著英國殖民地的不斷擴大,英國殖民者認識到即便再強的軍事力量也不能一味的鎮壓維持殖民地的統治,因此他們從政治上找到了一種適宜的辦法,即逐步實行一些帶有資產階級民族色彩的政治改革。這一點在印度應用最為典型。

    具體表現為:(1)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定各種法典、法令;(2)建立教育體系;(3)允許辦報,允許自由言論;(4)將英國文官制度搬到了印度;(5)實行由大選產生的責任政府制,建立憲政政府。

    3、捆綁一體。英國為進一步掠奪資源和本國經濟的發展,把自己殖民地建成了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利益共同體。其目的就是逐步模糊、淡化宗主國和殖民地的關係,縮小雙方之間的距離,加強雙方之間的親情,以便於英國的管理和統治。

    總結:英國在18-19世紀中葉,憑藉小小的英倫三島,變成歐洲強國,進而成為世界霸主,其崛起經驗十分值得我們學習。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也難逃歷史的宿命,在外部和內部的不穩定因素雙重壓力下,轟然倒塌。現在,似乎也只有當下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英語能印證英國曾經的國際影響力了吧!

  • 10 # 小李老師談出國

    因為當時的英國殖民地很多,遍佈範圍很廣,這邊太陽落山,那邊太陽昇起,意思就是太陽永遠不會在英國落下,所以稱為日不落帝國。“日不落帝國”(英文為“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這一稱謂,並不是指這個帝國沒有黑夜,而是指在這個帝國疆域範圍裡不論何時都有領土處於白晝中,類似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要想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需要足夠的繁榮強盛,並且能在全世界均擁有大量領土並掌握當時全球性霸權。歷史上超級帝國眾多,能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卻寥寥無幾。

  • 11 # 億偲朢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

    在查理曼和拿破崙之間,統治歐洲版圖最廣的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也即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這個處於大航海時代和宗教改革運動啟動階段的帝王,統治的領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島、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名義上的整個德意志邦聯,還有非洲的突尼西亞、奧蘭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斷擴大的、數倍於歐洲本土面積的殖民地。他的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比維多利亞的大英帝國早了三百多年。

    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西班牙帝國15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成功後,西班牙統一,迅速走向海外擴張道路。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擁有主權。西班牙王室與歐洲各王室聯姻,取得了大片領地的繼承權。卡洛斯一世時期,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使西班牙在歐洲的影響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更打敗或阻擋最強大的敵人法國和奧斯曼帝國,西班牙遂開始稱霸歐洲。這表現在1525年俘虜法王的帕維亞之戰、1527年擒獲教宗的羅馬之劫,確立西班牙在西歐與南歐的霸權地位。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腓力二世時期(1556-1598年在位),雖然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並沒有削弱,反而於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並在1582年蓬塔德爾加達海戰成為無可置疑的海上最強霸主。很快獲得了葡萄牙廣闊的殖民地,把半個尼德蘭、半個亞平寧半島、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和幾乎整個中、南美洲歸為己有,還包括亞洲的菲律賓群島,甚至還一度包括臺灣。自此,西班牙一直維持著世上最大的帝國。16世紀至17世紀的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期,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極盛時期的西班牙帝國國土面積達3150萬平方公里。16世紀至17世紀的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期,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 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版圖雖然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但隨後的1589年科倫納·里斯本遠征是英西戰爭(1585至1604年)的轉折點,使西班牙佔上風。幾乎人人都肯定西班牙的艦隊是歐洲最強,直到1639年的唐斯之戰中,逐漸疲乏、弱態漸現的西班牙被荷蘭海軍擊敗。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都使得西班牙國力在17世紀中葉開始下滑。在地中海,她與奧斯曼帝國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國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後來的對手還包括英格蘭和荷蘭。而且,英、法、荷三國支援海上搶劫、西班牙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汙漸趨嚴重以及軍費導致經濟停滯,最終導致帝國的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在義大利和低地國家的剩餘領土,結束了其Continental帝國的歷史。西班牙以後的情況轉好,可是在歐洲政治一直只是二流國家。然而,西班牙一直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而到了19世紀,半島戰爭的衝擊引起南美獨立戰爭,導致諸國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隨後發生的革命使西班牙喪失在加勒比海附近的殖民地。西班牙帝國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亞洲(西屬菲律賓)和大洋洲(西屬關島、西屬密克羅尼西亞、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马里亞納群島)都保留相當多領土,直到1898年的美西戰爭。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分別直到1956年、1968年和1975年。今日西班牙位於北非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是其昔日殖民地的殘餘。大英帝國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曾經歷了多次的輝煌。但奇怪的是,英國的國運呈現出清晰的波浪型趨勢,它在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淪為二流國家。在大陸國家竭力爭奪歐洲霸權(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內部的爭鬥,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正如1640年威尼斯大使稱,“在世界各國的眼中,英國只不過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無足輕重”。光榮革命後的英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透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其力量觸角大大超越了歐洲的範圍。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充套件到全世界。英國不僅透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丘吉爾稱七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之外成為海上和陸上的主人”,他援用英國政治家霍勒斯·沃波爾當時的評論來渲染英國顯赫的大國地位:“羅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們征服世界只經過三次戰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羅馬時代擴大了一倍”。也就是在七年戰爭勝利後的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不過二十年後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英國被迫收起自傲心,暫時取消日不落帝國的自稱。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因此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透過一戰獲得德國殖民地後,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耳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洲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洲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然而對帝國的擴張也有批評的聲音。19世紀的政治家索爾斯伯利勳爵在1861年抱怨英國每年支出150萬英鎊保衛殖民地,“僅僅滋養了一大堆軍事駐地的和一種日不落帝國的自滿情緒。 一家斯里蘭卡的新聞報紙引用了科爾文·R·德·西爾瓦所做出的著名回答:“那是因為上帝不信任黑暗中的英華人。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

    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路

  • 12 # 伊桑Ethan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Sunny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英文是 Empire that sun never set 或 sun never set empire.

    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俄國、法國和英國。但是,16世紀葡萄牙的殖民霸權主要在東西航路一條線,而西班牙的殖民霸權主要在中南美洲那一片,而且都是沾了探索先行和羅馬教皇聖諭的“光”,為時不長。17世紀荷蘭的殖民霸權靠轉運貿易起家的,也是曇花一現。至於16、17世紀俄國的殖民侵略,屬於區域性的陸地蠶食。法國的霸業,目標在於歐洲大陸,儘管它到處侵略擴張,在海外也佔領過廣大的殖民地,但卻處於配角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據統計,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佔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華人口的9倍,殖民地範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Sunny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那麼,英國是怎樣佔領如此之多的殖民地呢?

    大英殖民帝國的發家史實際上是走過了一條火與血的路程,豎著三個路標:海盜起步,戰爭開路,工業革命。早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就依靠商業冒險家、遠征隊到各地建立“貿易據點”。比較早的殖民據點建立在美洲、印度和北愛爾蘭的一些地區。

    英國由海盜起步而走上爭奪殖民霸權的途程中,發動了近200次的戰爭。1588年的英西戰爭,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寶座,奪得了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壟斷權;17世紀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霸權,奪得了東西方貿易和對亞洲進行殖民掠奪的優勢;從問世紀末到18世紀中,又對法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1756—1763年英法的因為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七年戰爭”,戰火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結果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又使得英國奪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亞次大陸的勢力範圍。這80年的戰爭歷程,奠定了英國海洋霸權和殖民霸權的基石。

    至19世紀60年代,英國進入了資本主義黃金時代,它是“世界工廠”、世界貿易中心、金融中心。這種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為它向外擴張創造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從60年代至80年代是鞏固侵略,擴張殖民地的高潮,至20世紀初佔領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英國之所以能佔領最多的殖民地,不僅因為它當時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而且還因為是世界上最強的海軍強國。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必須以海軍來保衛它的領土,而侵略它國更不能缺乏海軍。因此,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海軍建設。伊麗莎白時代,曾打敗了當時一流海軍強國西班牙。17世紀克倫威爾又與荷蘭開戰,結果當時的海軍強國荷蘭戰敗。至此,海上霸權完全落入英國之手。英國首先進行了工業革命,為海軍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首先用鋼鐵船代替木帆船,並裝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爭奪殖民地中無法同英國抗衡。

    英國掠奪殖民地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它利用自己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賤價收買落後民族的領土,或進行經濟滲透,或採取借貸的方法去控制弱小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對不願意開啟商業大門的國家則用大炮轟開閉關自守國家的大門,然後在控制這些國家經濟命脈的

    基礎上實行軍事佔領。有些地方則是直接派海軍打敗弱國,強行佔為己有的。

    總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所走過的是一條火與血的道路,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

  • 13 # 張羅天下事

    海軍從古到今一直是一個具有重要地位一個軍種,當時英國就是靠著強大的海軍,發展了眾多殖民地,進而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 14 # 酒徒影視

    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西班牙帝國衰弱後,因為新航路開闢後的殖民擴張和遼闊的版圖,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所以就叫做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逐漸成為新興的海上強權,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貿易航線,並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在17-18世紀的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又於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並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在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中,英國不斷在海戰獲勝,並先後奪取法、荷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其海上第一霸權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Sunny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雖然“日不落帝國”一詞不再是英國的政治用語,但事實上,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或以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王國上空仍然不落,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法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Sunny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帝國主義”早已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日不落帝國”多半是春秋大夢。而對於如今的英國來說,脫歐後的未來,正如泰晤士河上的星光一樣令人迷惘。

  • 15 # 觀今昔

    英國為什麼曾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主要是因為英國曾經的版圖非常大,“日不落”其實就是說英國的領土上太陽不會落下,也許有人會想這不可能吧?來看看為什麼這麼說吧。

    上圖是英國曾經的版圖,這個時候的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從圖上能看出十九世紀中後期,英國的殖民地包括亞洲的印度、非洲西部和南部,澳洲的澳洲和紐西蘭,美洲的加拿大及另外一些地區,可以這個時期世界各地都有英國的殖民地,那為什麼說是“日不落”?

    地球是個圓的,太陽一次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當這一半是白天的時候另一半就是黑夜,而這個時候的英國版圖很廣闊,當英國本土是黑夜的時候,以地心與南北極點的連線為軸,英國本土對面的殖民地(也就是澳洲地區)絕對是白晝。同理,當英國的澳洲殖民地是黑夜的時候,英國本土與美洲殖民地是白晝,印度的殖民地是黑夜時,美洲的殖民地是白晝。這就是說,英國的土地上每時每刻總有一處是白天,總有一處有太陽昇起。

    其實“日不落帝國”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的西班牙帝國的,這個時期的西班牙帝國在世界上有廣闊的殖民地。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曾說:“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到了19世紀,這一詞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以此形容大英帝國領土的廣闊程度。

  • 16 # 風起雲湧小明哥

    說到英國,除了大不列顛及其愛爾蘭王國這個全稱以外,大家一定還聽過一個詞是用來代表英國,那就是“日不落帝國”,那麼在聽到這個名稱的時候,會不會也和我一樣在想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別稱呢?

    所謂日不落,就是說英國這個帝國永遠有著高高在上的太陽,以此來形容英國永遠繁榮強盛。為什麼英國能夠這麼囂張的說自己是日不落帝國呢,這也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支撐的。

    在英國自稱為“日不落帝國”以前,還有一個國家就已經自稱為是“日不落帝國”了,那就是西班牙。在西班牙逐漸衰落,而英國憑藉著哥倫布開闢的新航線,以此開闢了非常遼闊的版圖,獲得了非常多寶貴的資源,如果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就能發現當時的英國的版圖真的極度遼闊。這龐大的版圖給其做了一個基礎。

    再後來,英國擊敗了西班牙艦隊以後,控制了海上貿易航線,成了海上強權國家,往後開始了自己的海上殖民擴張之路,在不斷努力之下,打敗了荷蘭,就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了海上霸主。再往後,不斷地掠奪其他國家,建立殖民地。

    瞭解歷史的都知道,英國曾經在法國、美國、中國、荷蘭等多地都有自己的殖民地,並且英國的殖民時長可以說是最長的,殖民地也是最多的,在每個國家的殖民地上都會豎立英國的國旗,使得無論是在哪裡,都會有Sunny普照在英國國旗之上,就如同太陽不曾落下過。因此就稱為“日不落帝國”。

  • 17 # 紅警小玩家

    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個具體也就是在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所謂日不落帝國,也就是說疆域廣闊,太陽無論何時都能夠照到其領土。

    首先,英國是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國力比較強盛。特別在十九世紀,瘋狂擴張,侵略他國,大肆發展殖民地,成為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輝煌時期,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所以當時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 18 # 追逐自遊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這個詞如果翻譯過來,是指照耀在部分領土上的太陽落下,而另一部分領土上的太陽仍然高掛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西班牙帝國衰弱後,因為新航路開闢後的殖民擴張和遼闊的版圖,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而如今該詞在一定的場合用來形容帝國主義,而未必特指某一統一的國家政體。 PS:“日不落帝國”一詞究其原意,則部分老牌殖民帝國都符合條件,如葡萄牙帝國、荷蘭帝國和法蘭西殖民帝國,在它們的領土上空太陽也不會下沉。“日不落帝國”一詞擴充套件應用於這些國家,則和“全球帝國”的概念相重合,即只要符合“領土上空太陽不落”條件的全球帝國都可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雖然“日不落帝國”一詞不再是英國的政治用語,但事實上,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或以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王國上空仍然不落,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法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

  • 19 # 看歷史大講堂

    16世紀之前,英國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島國,然而到了19世紀,它成了世界上的頭號強國,其殖民地幾乎遍佈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據統計,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佔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華人口的9倍,殖民地範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

    從地球北極附近的加拿大,到南極附近的阿根廷,從非洲的剛果河,到亞洲的東南亞都有大小不等的英國殖民地。當時英華人沾沾自喜地說:“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之濱是我們的林區,澳洲是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大草原給我們放牧牛群,秘魯人送來白銀,南非和澳洲人送來黃金,印度和中國為我們提供茶葉,東印度群島給我們提供咖啡、甘蔗和香料。”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Sunny的普照,太陽一天24小時都能照到英國的殖民地上,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那麼,英國是怎樣佔領如此之多的殖民地呢?根據史料記載分為三個步驟:海盜起步,戰爭開路,工業革命。

    一、海盜起步

    英國由海盜起步而走上爭奪殖民霸權的途程中,發動了近200次的戰爭。1588年的英西戰爭,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寶座,奪得了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壟斷權;17世紀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霸權,奪得了東西方貿易和對亞洲進行殖民掠奪的優勢;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中,又對法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1756—1763年英法因為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七年戰爭”,戰火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結果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又使得英國奪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亞次大陸的勢力範圍。這80年的戰爭,奠定了英國海洋霸權和殖民霸權的基石。

    二、戰爭開路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併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第一鴉片侵略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並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兩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燬,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1857~1859年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此外,英國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洲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

    19世紀末期,英國殖民擴張的重點轉移到非洲。它從法國手中奪得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進而佔領埃及(1882)和蘇丹(1899),積極參加殖民列強瓜分西非、東非和中非的爭奪戰,參加1884~1885年列強分贓的柏林會議(1884~1885)。1899年爆發英布戰爭,英國併吞奧蘭治和德蘭士瓦。19世紀末,在亞洲控制緬甸、阿富汗,1900年參與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並染指中國西藏。

    三、工業革命

    英國的迅速崛起與1688年的“光榮革命”密不可分,透過這次革命英國率先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民主的君主立憲制度。此後英國國內穩定,人心思進,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對外積極開展貿易活動,爭奪殖民地,18世紀後期,英國率先開工業革命之先河。

    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大量的財富,彷彿像變戲法似地冒了出來。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它大量出口工業製成品,進口大量原材料和農副產品,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經濟中心。1851年,英國商船數量佔全世界商船總數的一半,工業製成品佔領了50%的世界市場,生鐵產量佔世界的53%,煤產量佔世界的50%。另一方面,英國在“炮艦”之後,強迫弱小國家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對英開放,英國的廉價商品如潮水般進入,摧殘了當地的手工業,而英華人則把大把的銀子運回了老家,一躍成為當時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有了經濟實力與工業革命作為基礎,為建立強大海軍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首先用鋼鐵船代替木帆船,並裝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爭奪殖民地中無法同英國抗衡。

    總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所走過的是一條火與血的道路,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

    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美國和德國的崛起,英國的霸權地位受到嚴重挑戰。一戰結束後,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經濟中心也轉移到美國。二戰結束後,英國地位進一步下降,淪為二流強國,日不落帝國解體。

  • 20 # 抽屜沒有屜

    字面含義是因為英國在世界上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洲都有自己的殖民地,以至於有Sunny的地方就有英國的米字旗,所以叫日不落帝國。從更深層次來看,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獲得了極大發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佔到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0%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並且當時的英國擁有一隻予取予求的皇家海軍,牢牢控制著制海權。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沒有國家與之抗衡,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園”已被爆破拆除,有的人認為可惜了,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