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需要更多的高能瓦斯
-
2 # 李藤新一new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其實是一種自嘲表達。城市生活壓力大,個體空間受到擠壓,租房被中介騙錢、交友被套路,吃飯排隊,叫不到車堵在路上,都是日常煩難。當理想生活與現實自我遭遇差距過大,而自身能力又無法彌補這種差距時,自嘲就是一種有效的防禦手段。率先對自我展開攻擊,透過放大事實,避重就輕,來減輕焦慮。
但是潛臺詞反應的是,他們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壓力和煩心事兒,當煩心事兒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生氣啊鬱悶或者其他負面情緒已經顯得很無力了。也就是說,每天都要面對這些不順心的事兒,您說怎麼辦吧。只能隨緣了。
這篇文章其實是暗地在迎合青年人流行的“喪文化”,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這類流行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以葛優躺、馬男波傑克為代表。任何一種流行的文化絕不是偶然,背後必然有深刻的社會原因、心理動機、現實背景等為依託。
-
3 # 郭靜的網際網路圈
這裡面有多重意思。
1.純屬覺得好玩轉的。相比較上一輩而言,90後們的自我意識要強烈的多,特別是在娛樂化、個性化方面,一種想法就是單純覺得裡面的內容好玩,並沒有其他多餘的想法,可能轉發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父母也會在自己的朋友圈裡面,更沒有想到父母會在內容底下留言,“微笑”表情是一種無言的表達,該90後可能並沒有想到自己隨意的一篇轉發,就引發父母內心 的複雜心理活動,認為其要出家,本來就是一種娛樂,是父母過度解讀、過度關心了。和“女兒從小叛逆”並無直接關係,叛逆不代表是腦殘,好歹還回復了三個微笑的表情,說明還是尊重父母的,要是真正不尊重父母,可能就不回覆了。
3.自嘲精神。歲月無情,曾經90後們是年輕、青春的代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早的90後都27歲,不算年輕了,而《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恰好切中了90後們情緒的G點,不知不覺,90後們也長大了(老了),轉發就是一種自嘲精神,並無其他含義。
4.也有可能是該90後想出家,並不是完全沒有這種可能性,比如對壓抑生活的不滿意、對工作、對未來不滿意等,都會引發內心心理急劇變化,而出家,似乎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逃避,這種一時的情緒也是正常現象。
至於是否會升華到真正要出家,我個人認為,做遠遠要比想象困難的多。
父母真正愛孩子,是遠觀以及在生活細節上的愛護,而不是處處皆“保護”,父母的過度“保護”,有的時候,會讓90後無所適從。
-
4 # 鄒思聰
時代已經到了這個階段,最老的90後已經27歲,明年就是28歲。90後的父母,60後,也開始奔向60歲大關。
對於上一輩來說,可能大多數人很難理解90後的世界——而事實上,90後自己也很難理解,為什麼突然之間,第一批90後離婚了,第一批90後胃已經垮了,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到今天,第一批90後出家了。
90後本身,正在進入一個由青年到中年的階段,這個階段是糾結的,敏感的,脆弱的,變動的,措手不及的,有時候束手無策的,但是又得想方設法度過去的一個階段。
有的90後的生活方式已經固定下來了,比如結婚了,生小孩了,養生了,保溫杯了,“出家了”,怎麼樣了,餘生就是這種固定的生活模式了。但是現代社會與60後的世界並不一樣,多元價值觀井噴一樣爆發,現代後現代,結構解構,同時存在,90後全面開始選擇新的生活,這些生活方式,註定不能被上一代的大多數人理解。
所以,你的女兒從小叛逆,很擔心——你沒什麼好擔心的,你根本就理解不了90後的生存方式,因為90後自己都是一臉懵逼的。
他們分享這些文章,是自嘲,也是對自己生活狀態的一種解構,一種對嚴肅的消解,一種對人生非成功不可的矯情的淡定。瞎擔心沒用,在通往中年的路上,走路的是90後。
60後,應該關心的,是如何度過自己的中老年生活,人生很短暫的。別對90後瞎操心了。
-
5 # Wancheng
先說第一點:看完上面這張截圖我真是怒了,我們90後招誰惹誰了啊,天天拿我們作為話題蹭流量,哦,說得好像你們60後70後80後沒有經過過一樣,不要變相以關注90後的名義來僅僅關注90後女生,我們90後男生表示不同意!!!!
再說第二點:出家怎麼了,出家也是正大光明的個人選擇,孫悟空如果不出家,他可能就去水簾洞稱王稱霸了;豬八家如果不出家,可能還在高老莊繼續逍遙快活呢;沙僧要是不出家,也是流沙河一霸啊,再說唐玄奘要是不出家,後來的和尚們哪有必要背那麼多經文啊!!!!
地藏王菩薩說得好,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對於那些勇於出家的人,我們應該致以崇高的敬意,對於那些老是拿我們90後說事的,我們應該直接把他丟到地獄裡去!!!!
-
6 # 大實話
其實我感覺這可以稱之為90的焦慮,亦或是焦慮3.0的時代特色!
1、這是過於看清事實的狀態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90後是中國當下文化程度最高的一個群體。對於新鮮的知識和人生的道理似乎比誰都懂,說出來的觀點也似乎比誰都顯得有哲理性。可能也正是因為對現實瞭解的太過於清晰了,於是就放棄了奮鬥的念頭。
畢竟,很多人已經意識到自己就是努力一輩子,都比不上人家一次拆遷,那倒還不如讓自己過得平常一點。
2、優越的物質基礎,也是導火索
現在這批90的的孩子,大部分家裡都會為其解決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問題。也正是這些問題被父母一手操辦了,所以大部分人自己就沒有什麼要努力奮鬥的目標了。
畢竟,大部分人的奮鬥目標也都是這些了。至於養孩子的問題,這些90後才剛剛成人,再加上思想比較開放,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也都正常了。
其實這樣一批人更有為自己而活得感覺了。
3、苦逼的80後絕對理解不了的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80後也是最慘的一代。改革開放有機會的時候,他們還小。然後就被70後,那些人搶佔了先機。長大了就開始給70後打工,好不容易等到網際網路時代有了比90後的出生年齡的優勢之後,誰知道自己連電腦都沒有90後玩兒的6。(因為電腦剛出來的時候比較貴80後那時候還買不起,但是70後買得起。只是開玩笑吐槽一下哈,勿當真!)
悲催的是:大部分90後的父母都是70後,老子退休兒子接班。然後80後這一代就被隔過去了。所以,看到網上80後吐槽這些90後也就很正常了!
4、佛系生活只是時代的階段特徵
雖然現在佛系生活話題很熱,但也只是小部分人的活動與心裡狀態。大部分90後還是很努力的,所以作為80後也不要放鬆警惕,一不小心被那些沒有去佛系90後超越了就悲催了!
另外一點就是佛系生活不符合人性,因為從人性的本質上我們追求的是榮華富貴與物質享受。而不是清心寡慾的生活,這是自古以來都不會變的。等這些人過了兩天清淡日子之後就明白過來了。你難道會相信這些一出生就面對燈紅酒綠的90後會喜歡上這樣的生活?
當這些人看到周圍的人都越來越好時,他們自然就努力了。當然也有比較執著的,那就只能被淘汰了!
所以,隨後也跟一些不明事實的90後一些忠告:網上的輿論活動切勿跟風,佛系生活是給那些家裡有幾套房的,租金一個月都幾十萬的人準備的。你什麼都沒有,連上香的錢都沒有,你說佛會搭理你嗎?
-
7 # 廖偉棠
90後想出家,這句話,明顯是講給60後父母聽的,屬於撒嬌,坐實了自己小朋友的身份——也許90後和00後、10後沒太大不同。
90後和60後,相差不過30年,30年很短的,我跟你講啊少年,我現在還能清晰地想起30年前,我12歲,坐在即將離去的故鄉門檻所見的一輪落日。90後不要吹牛逼,很快,2020後就誕生了——那隻能怪你沒有出家,而是結婚生子還房貸去了嗎?
崔健說過:只要那個誰的畫像還掛在牆上,我們都是同一代人。崔健還唱過:“我就要走在老路上,我就要和他們一樣”(《花房姑娘》),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二戰後至今基本可以算是一代人。90後——多麼狹窄的概念,還分第一批第二批,笑死老衲了。
你要出家就真的出家去,別搞什麼佛系生活,蘇曼殊19歲出家,李叔同(弘一法師)39歲出家,悟道不分先後,出世是為了入世承擔,這才是在這一個世紀學佛者的真義,真宗教是擔當的,不是逃避的。
90後當然有90後的優勢,在於他們個人的際遇,父母輩的付出使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這個廣闊的世界,無論是翻牆還是出國留學。把你們看到的學到的付諸實踐,如果覺得這個時代辜負了你,或者替被時代辜負了一輩子的父母、祖父母抱不平的話,不要撒嬌,而是去改變這個社會吧!哪怕頭破血流,你們還有上一代和下一代給撐著。
以上,請給你想出家的兒女看。
-
8 # 洋蔥學院官方
他們自己造的詞“佛系”,是迎合了一些年輕人的情緒: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所謂“佛系乘客”
和所謂“佛系購物”
都是給出了一個具體的場景,您女兒看到這樣的場景自己也有過,所以就覺得
“這說的就是我呀!”您不用擔心,過兩天她自己就忘了這事了。
以後呀,網上這些事情、這些文章可多著呢,年輕人的小情緒,您見怪不怪就好啦!
不信?您自個看看這些都是啥:
-
9 # 即捨
他只是自嘲而已。
曾幾何時,在90後還沒有需要工作的時候,還沒有被逼婚的時候,還能夠和同學朋友喝啤酒喝到天亮的時候,還在玩qq炫舞的時候,那個時候,八零後在奮鬥。那時候的90後是“腦殘的一代”。
現在的00後,生存條件和資源自然比80和90後好太多,80後已經有老婆和小孩,00後已經有女朋友,00後不理解,為什麼你都快三十了,還沒有物件?90後在18歲到22歲的時候,也曾經風流。00後不禁要問,為什麼你們不喜歡聚會,不喜歡喝醉。因為我們醉過。醒來了以後,我們知道那種感覺不好受。和你們一樣年輕的時候,我們也那麼生猛。懶得解釋,是因為我們經歷過你們這個年紀的瘋狂。格格不入,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年紀和現在的身體確實不如從前。我們相信枸杞能夠滋陰,相信泡腳能夠壯陽,因為我們已經不如從前。從前,比你們野。
90後在年輕的年紀,也有一股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勇氣。只是現在,看清了現實的殘忍,不工作,就沒飯吃,肚子餓的感覺不好受。站在現在看以前的自己也覺得圖樣。
80後出生年代造就了80後的拼搏精神,我們沒有。00後出生的年代有優越的資源,我們也沒有。80後拼搏成功的,成為了老闆,我們給你打工。90後可以拼爹,成功的我們也給你們打工。90後啊,只能拼命。拼命的工作,讓自己的生活好一點,再好一點。
不過,我只是過的不如你,並不是不如你。
善於自嘲的人,是樂觀的,也是悲觀的。樂觀是因為,承認了這樣的現實。悲觀是因為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所謂自嘲,我可以說我已經開始禿了,但是你說,不行。
我們把生活過得佛系,因為我們相信: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
-
10 # 梁興揚
你女兒的情況不可能一張圖可以看到,媒體對隱居和出家的宣傳是正面居多,所以她心生嚮往也有可能。
如果她有了,她才可能有嚮往,如果只是一篇文,覺得寫的好玩也有可能。如果你還不放心你可以直接問,如果她真的心生嚮往,你可以說有一個很靠譜的道士給你說的進入宗教內部,才能看到真正的黑暗,所謂遠香近臭,等你出家了你會發現出家也是在紅塵中,不是說出家了就去仙界去淨土了,說不定煩惱比不出家還多了。
如果她真的心生嚮往了,你也別怕,如果是通道,我們道教有一句話叫寧勸十人還俗,不勸以人出家,道教這邊出家正規的都會諮詢父母意見,所以你還是有決定權的。
-
11 # 大眼天喵呀
這是代溝啊。您女兒想表達的意思和您理解的完全不同。
首先《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寫得是90後普遍存在的“佛系生活”。佛系生活指無慾無求,順其自然的心態。fine,anyway.所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家。完全不必擔心。
而微笑的表情我想最能表達她那時的心情。微笑在這裡並不是指友好禮貌的微笑,更不是表達同意,而是一種嘲諷無奈,有點無語的感覺。可能並不想多說。仔細看看微笑表情,是不是感覺有點邪魅,很假呢?反正我是不太在微信上發這個表情的,會被朋友打的,哈哈。
可能是女兒嫌你跟不上潮流,沒共同話題?沒事,可以多和她交流交流,聊聊她感興趣的。點進去看看《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試著接納這些新鮮玩意。
-
12 # 新媒體沒有圈
不必擔心,看看下面這張圖你就知道了,您女兒代表的那批90後真的不算啥。
其實還是挺替90後鳴不平的,自媒體們在消費完了80後和70後油膩的中年危機,終於又要開始消費人畜無害的90一代了。
其實佛性文化怎麼說呢,個人覺得沒什麼不好,像我自己平常喜歡聽聽大悲咒,抄抄心經,其實還是很能減壓的,尤其現在90後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在塵世中覓得一方淨土,給忙碌的心靈尋找一份皈依,也沒什麼不好。
-
13 # 樂鬧
啊,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我想我這個90後,應該可以深刻的體會到出家是個什麼鬼!
啊!90後已經禿頂了其實,說出家,我一開始想到的是和尚,那不就是一個禿子嗎!
不過,具體看下面!真正的佛性90後!
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阿彌陀佛這是什麼觀念,大概就是滄桑吧!
年輕、青春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說起來,90後,現在最大也就是27歲,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了。
好一點的事業有成,不好的還在拼命奮鬥,有人結婚了,有人還是單身狗!
生活壓力也挺大,大家吐槽完了80後,現在不就輪到了90後,之後還會有00後、10後。
大家都會有,不要急!
長的漂亮的叫姐姐,長得醜的叫阿姨,男生也是長的不顯老的叫哥哥,長得老的叫叔叔!雖然說有的人長的是比較著急,但是也好歹是個90後啊!也不大了那些00後幾歲啊!
難道,90後就是阿姨輩、叔叔輩的人了?
在這裡,我就和00後說一句:別開心的太早,你們也會有那麼一天的,00後的叔叔阿姨!
90後的我們,可能真的就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了吧!
啊!第第一批90後的梗還有好多!但是為什麼這麼多呢?大概就是因為,現在活躍的都是90後吧,80後、70後大部分都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
-
14 # 水禾田
90後,簡單地說,就是指出生在1990年到2000之間的一代人,基本上是獨生子女,生長在媒介發達,電腦、手機等成為生活必需品的環境中,而且由於資訊時代的包圍,他們面臨著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同時,社會環境更加開放,社會經濟給他們提供了較為良好的物質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與之前出生、成長的幾代人比,90後是屬於真正的“優生優育”的一代。
以出生年代為“斷代”劃分,最早是前衛作家陳衛在1996年提出的“七十年代以後”這個概念,而後簡稱“70後”得到廣泛通用,但也僅限於文學領域。後來被複制和發揚光大到“80後”,此時已經超脫了範圍的限制,成為了一個指向性宏大的代名詞。到“”90後這裡,雖然指向性更強了,但卻逐漸被賦予了一些貶義,貼上了不諳世事、憤青、缺乏理性等標籤,比如現在網路流行的鄙視詞彙就如:真是90後、哎,又一個90後等。
其實,我對80後、90後這樣大而空的概括,也是很反感的,完全是處於商業策劃的一個名詞,卻被賦予了一代人的空洞抽象名詞。但是,也的確是找不到更好可以替代的詞彙。這種大範圍的概括,容易把觀察物件進行了標籤化和表象化,因為並遊走人們視線中的畢竟是少數,而更多的出生的90年代那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同樣揹負著祖祖輩輩的期望,艱難地奔波在去往前程的路上。而廣大農村地區的青少年,社會的分化和差異,在他們身上發生了剪刀式的放大,代際累加的社會分化更加令人擔憂,他們連撒嬌和墮落的資本都沒有,有的甚至連電腦、網路是為何物都不知,更何況其他豐富多彩的未曾接觸生活方式。不同的起跑線,則很容易讓他們成為失聲的一群、新“沉默的大多數”,被顯示器給“遮蔽”了,這無疑是災難性的。
每個時代,多有會年紀的歧視,尤其是長盛不衰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嘆,但社會卻總是翻天覆地地進步著。當初80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正逐漸在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所以如今曾經被稱為“腦殘的一代”的90,已經會用他們的聰慧,來宣告最初的誤解。誤解和爭議,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過來人對於新生力量的關注和期望,因此,對我們批評或被批評的多方,都應該心平氣和,畢竟誰都沒有惡性。
我們認為,兩代人之間或多代人之間,差異是絕對的,不管從行為舉止還是思維方式,這是時代在每代人身上刻下的烙印,因此在本質上,這些代際間的物件,是不具備可比性的,正如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不分優劣。“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特徵,然後構成其獨特的階段歷史,如果一代代人過著一樣的生活,一模一樣的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行為方式,一模一樣的思維理念,那麼歷史從何進步呢?個個都是聽話的好孩子,那麼歷史只是一篇又一篇的抄襲論文,那才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大的悲劇。”——這段話,或許是對於當前所有對待90後的偏見的一個勸說吧!
-
15 # 小火咕嘟
實話說,我覺得提問的這位母親,最需要的不是網友幫她去分析女兒,更需要的是應該反思她到底瞭解女兒多少。
顯然女兒想要表達的意思,和這位母親的理解天差地遠。
估計可能世界上沒有這麼傻的領導,會把別人一時的情緒當成事實。但是世界上確有這樣不瞭解女兒情緒的媽媽,偏偏要把女兒一時的情緒當做事實,而且還表示十分的憂慮。
可是你在憂慮什麼?與其去憂慮女兒會不會想去出家,倒不如想想怎麼樣更好的融入女兒的語境,怎樣更理解女兒的情緒更有價值。
第一種,老子這麼苦X。第二種,哦,怎麼這麼牛X。
第三種,全怪那幫傻X。
在這樣的情緒訴求之下,傳遞出情緒的目的也基本是三種:
宣洩
慰藉
主張
這位媽媽連孩子想要表達什麼情緒,都沒有搞清楚,就想當然的以為,女兒這是在和自己的家庭、當前的生活意圖決裂,也難怪女兒要用幾個笑臉來回復他。
所以說這位母親也不必糾結,不必焦慮也不必憂愁,你的女兒出家的可能性很小。
我倒十分建議,這位母親多和女兒聊聊天,多多理解女兒這一代人的語言風格。否則經常性地把調侃當成挑釁,卻又把真正的苦惱當成小孩情緒的話,你可能是永遠也理解不了真正的她。
-
16 # 曉觀點
在“喪”文化盛行的當今社會,一篇90後已經出家了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反響。90後已經找到了新的詞彙用來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他們似乎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他們成佛了。
這種文化被稱為:佛系文化。佛系文化其實就是喪文化的一種表現,是指不爭不搶、一切隨緣。有也可以,沒有也不強求的思想。
人們都知道,佛祖無慾無求。顯然,佛系文化便是將這種無慾無求的概念換到自己身上。
佛系文化有幾個有趣的例子:
1⃣️佛系乘客:給司機打電話說,你不要動,我來找你。
2⃣️佛系健身:下班後去健身房走一走,就很開心。
其實真的是這樣,細細想,這種文化確實可以讓我們安靜下來進行反思。
-
17 # 公主去哪兒
您對自己的孩子不是很瞭解,那麼把要想的重點放在該怎麼增進彼此瞭解,而不是她會不會出家吧。
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很重要。而且越早建立無間溝通越好。在身旁一直陪伴的人,未必彼此心在一起。
推薦您看一部國外的電影,網上可以搜到《晚安,媽媽》。是一部悲劇,希望您做好心理準備再去看。
看過後也不要太難過,不要過度擔心。只需要重視起來和女兒的溝通。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有熱愛的事情可做。讓孩子有足夠多的社會支援,如朋友。讓她真實地體會到擁有很多愛,讓她真的愛生活。
-
18 # 天太2
噢,看了你的描述,別擔心,這只不過是一種風氣。和前一段的“喪文化”一樣。表示的只是一種情緒。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象佛教提倡的隨遇而安一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把這個叫做“佛系生活”。看來隔代之間確實存在著代溝,同代之間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心照不宣的話,在隔代人之間競能引起風馬牛不相干的誤會。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生活,但每一代的生活也都是上一代生活的延續,不可複製,也不會質變。50後生活在理想中,60後生活在現實中,假如7O後生活在變化中的話,80後就生活在選擇中,難道90後生活在迷茫中?不然,為什麼又是“小確幸”,又是“喪文化”,又是“佛系生活”呢?其實這並不希罕,每一代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產業一些迷茫,一些無奈,一些不知所措的東西。這也許就是所說的“成長的煩惱吧”!
過去有被稱作“狼奶養大的一代”,也曾有發出的“生活的路怎麼越走越窄”的感概。當大家都埋頭於賺錢,專注於養家時,這些東西就消聲匿跡了。思想一但和生活相撞,就會變的現實。然而,在這種思想發生變化過程中,這種變化形成之前,會有各種事物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人們在尋求自已的方向時也會有多種抉擇。這都不是最後的。
人類在不斷地尋找自已的生存方式,佛教也一樣。佛教的“隨遇而安”也是一種無奈,說到底是它的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的選擇,也是一種無法躲避消極。那麼由此而來的“佛系生活”在90後中流行也只是短暫的時髦而已。人類歷史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尋找普遍真理的歷史,這是自然法則。90後也是在尋找,但是,我們希望大家要尋找和人類大多數人的共同點而不是“佛系生活”。魯迅說:“佛教是無事人的高深學問。”90後正當或接近而立之年,國家的希望,民族的重任,家庭的期盼,都在你們身上,你們可不是無事人。
-
19 # 三益寶
所以現在在網上搜索“第一批90後已經XXX”,你可以找到這些答案:第一批90後出家了,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第一批90後的胃已經毀了,第一批90後已經離婚了,第一批90後已經彎了……種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標題背後傳達出的同一個意思是:那些曾經是小孩子的第一批90後已經老了。
沒有人能夠躲過生活,只不過現在輪到90後了。當然也有人表示不滿,我90後怎麼就一堆毛病了!
Anyway,現在我們來重點說說“出家”這件事。
此出家非比出家,想要聲色犬馬中成長起來的90後剃光頭去出家,絕不可能。但神奇的是,90後們不願出家卻願成佛。自從微博上“佛系追星”系列火了之後,廣大90後們又找到了人生的新思路——立地成佛。
“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簡稱“無所謂”。就是一種給自己貼上標籤,講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購物,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餓了,有好吃的就吃,沒好吃的也能湊活;工作,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戀愛,你覺得行就行,看你,我都行...
無可無不可的“佛系”一夜風行,其實是擊中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痛點:累。生活節奏快、事業追求高、精神壓力大成為常態,太累了,非常累,需要人來懂這種感覺。所以,這篇文章應運而生,讓90後們感慨遇到了知己,無論自己是不是“佛系”,都要趕緊湊熱鬧轉一下,彷彿不轉就錯過了一波潮流。
沒有人能夠躲過生活的摧殘,只不過現在輪到90後了,然而90後不願沉默要嘶喊出來,讓世界知道他們的苦楚。但是生活就是如此,電視劇裡的美好橋段永遠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自怨自艾自暴自棄終究是徒勞的,因為第二天睜眼之後還要面對無數的壓力。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同樣地,無論是90後本身,還是70後的家長,都可以選擇欣賞那些雖然一邊自嘲禿了,一邊揹負著生活勇敢向前的人們。禿頭不丟臉,喪失鬥志才真正可悲,年齡不是藉口,想要過上好日子,“成佛”可不是個正確的選擇啊!
-
20 # 唐果爸爸成長記
讓她自己去體驗,我們這裡就有個大老闆信佛,結果女兒高中要出家,她找了很多所謂的老師去勸女兒,勸不動。我給她說不用勸,讓你女兒自己去體會。結果她女兒沒幾個月就回來了。你以為進入佛門就能躲清淨?哈哈,事更多啊。讓年輕人自己去體驗。
女兒發微笑是表明側面回覆了我,真的想去出家嗎?請頭條網友幫我解答,女兒從小叛逆,很擔心,不知道如何溝通
回覆列表
人的腦海思緒仿若一汪大湖,時刻都會受到天氣、季節等變化的影響,那些調入“湖”中的各色垃圾,也是隨時可能這個沉下去,那個冒上來。
對於“出家”這種事情來說,我們平常人是無法理解的,也認為不可理喻的,他們通常認為去做這種事的人是出於執拗、狹隘,鑽進了牛角尖。
其實我們每個人誰沒執拗過呢?誰沒鑽幾回牛角尖呢?
這其實都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經歷,但人在敏感期,尤其是青少年期,再加上一個比較偏激的性格,就有可能鑽進牛角尖裡無法自拔,回不過頭來,有時候就可能發生悔恨終生的事情來,身為父母者可能是有心幫不上,有力使不出。
實際上性格並無好壞之分,都有其優勢和劣勢,但我想,一個寬闊的視野和更高層次的智慧就會對各種性格的人都能產生一個正向的影響,尤其對於一些容易“偏激”性格的人,就更需要這種“大智慧”了。
怎麼去做?答案很簡單,多讀書就可以了!
其實多讀書、提高素養是需要從小就培養的,養育子女,養只是提供吃喝長身體,育才是人靈魂的修造。
這就好比汽車,你整天就知道給它加油,而從不進行易損更換和養護,它早晚會“病倒”把你扔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