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民要述
-
2 # 昆明老倌
《蘭亭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舉行的“修契”宴會上,為他們詩寫的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勁飄逸.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譽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成為書法家們心摹手追的經典範本!
“天下第二行書”的書法作品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此稿於公元758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三年,顏真卿侄子顏季明死於安史之亂,顏真卿白髮人送黑髮人,悲痛欲絕寫下此文!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已,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其他書家難以企及的高度,更重要的是他對中國書法的巨大影響和卓越貢獻。首先,王羲之透過藝術手段使漢字的真、行、草三體形成了獨立機制。其次,王羲之將真、行、草三體高度藝術化,使之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將漢魏以來的書風由凝重質樸轉為流麗遒勁。
天下第一也好,第二也罷!我們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故事,欣賞作品的本身也要超出了作品本身,例如《祭侄稿》多處塗改部分字跡無法識別,我們品讀的是作品背後力透紙背的故事!他祭的不僅是親人,也是動盪不安之下的天下蒼生!
中國的文人從來都不是孤立於歷史之外的,他們不論是讀書入仕或是讀書出仕,始終都秉持著一顆胸懷天下的熱心,所以在其作品中也帶有這種熱情,流傳千古!這裡透著華人的骨氣,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
-
3 # 阿亮文娛
從時間上看蘭亭集序先而祭侄文稿後,從內容上來看蘭亭集序喜而祭侄文稿悲,都是有感而發神來之筆。王羲之是確立行書體系開山立派之祖,後來學書之人就無法繞開,這就是差距吧。
-
4 # w王嘉樂77
也只是後人的一個說法,兩個都是絕品,王羲之蘭亭序是精美秀麗的字型,世人大多可以欣賞的來,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屬於豪邁狂風暴雨,枯筆也較多,讓普通人選擇,相信不是專業搞書法的,大多都是喜歡蘭亭序,但是兩幅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不是單單寫字,字裡面的都是情感流露,兩幅都是寫的很隨性,當時書寫時也是一個草稿,文中塗抹很多,竟沒想到被後世譽為絕品,書寫書法行書必臨的兩個法帖!(最後帶上一副學生的作品,希望各位老師指正)以上也是學生個人觀點,有不足或不對的地方,也請各位大佬點正!
-
5 # 美好手記
一、時間有差距。《蘭亭序》寫在公元728年,《祭侄稿》寫在公元353年,兩者差距400餘年。
二、心情有差距。《蘭亭序》抒發的心情是由欣喜轉傷感的過程。《祭侄稿》抒發的情感是抑制不住的激憤傷痛。
三、書寫有差距。書寫風格,《蘭亭序》溫文爾雅,精美華麗。《祭侄稿》點劃狼藉,不計工拙。
王羲之《蘭亭序》
顏真卿《祭侄稿》
回覆列表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在文化領域,不像武學上容易產生天下第一,縱然有很多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但是很難找出唯一的中神通。
無論是秦風漢韻、唐詩宋詞,文壇巨星輩出,但往往是各領風騷數十載,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當世第一。縱然強如詩仙李白,也有杜甫這樣的一生之敵令其不敢小覷,可謂絕代雙嬌、各有所長。
但是,凡是都有特例,文人墨客難有“獨孤求敗”的寂寞,但是傳世作品卻有可能“獨領風騷”,被後人仰慕,成為經典之作。
在書法界,就有這樣例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雖然僅有324字,卻字字精妙、句句卓然、段段璀璨,於字於意,均堪稱佳作。
從內容來看,王書聖在文中,描繪了蘭亭的春意盎然和當世文人集會的風雅樂趣,同時也抒發了其對盛事不常、社稷無序的感嘆與思索。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亦激亦緩,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
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它的文字之美。寫該文的時候王羲之已到中晚年,社會閱歷豐富、人生經歷豁達,再加上詩會當天見到故友分外歡欣,於是創作起來更加的得心應手、酣暢淋漓。現在看來,這幅作品,字不寬不窄,不剛不柔,沒有任何一種極為突出的風格,工整舒適、一氣呵成,集更多的優點於一身,所有的特點都恰到好處,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的“中庸”之道,得到後世的大力推崇,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愛不釋手,據考證,真跡已隨李世民深埋於昭陵,令人不勝惋惜。
當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也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它的創作比《蘭亭集序》晚了四百年,全文234字,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書寫當時情緒極度悲憤低落,這與王羲之寫作時的喜悅情緒大相徑庭,因此文字隨著顏真卿的情緒起伏而形態各異,雖屬縱筆豪放、一氣呵成,但筆墨略顯工拙,沒有完全發揮出應有的藝術水準,因此傳閱度不如《蘭亭集序》。
所以,我們說,《蘭亭集序》無論是從情感表達、用筆手法、寫作技巧上來說,還是從傳閱程度來看,都當得起“天下第一”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