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色歸讀
-
2 # 近代如夢令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這詩句本是說相愛的兩個人因為身份地位懸殊,女子被賣給顯貴人家,自己作為一個書生卻不能與她長相守。好像是女子拋棄了自己,彼此成為陌路人。但仔細想,其實愛情也好,友情也罷,若是不可抗因素拆散了這段感情倒也罷了,但若是各自的選擇呢,詩中原意不過是身份地位的不同,但現實中,有多少情人,朋友,因為最後各自的選擇不同,而終成陌路。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話聽著其實也沒有云淡風輕,字面意思也是雷霆萬鈞。將軍功成名就,千古留名,可誰會在意戰場上的屍骨埋在他鄉?
換個角度,有人成功,那麼背後必將是踩著他人的屍骨,手上沾著他人的鮮血。所以說,從來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和純潔無瑕的內在,真是細思極恐。
-
3 # 臥枕梅聞花
唐朝時安史之亂,郭子儀找回紇借兵收復長安,雙方立下約定,攻下長安後,“土地歸唐,子女錢帛歸回紇”。短短十一字,可以想象城破後,百姓所遭受的劫掠,絕對不會被北宋首府開封被金兵攻下後的結果好多少。只不過,北宋時,被擄的是皇室更容易引起史學家的興趣。而普通百姓遭受的苦難就被一筆帶過了。
-
4 # 落恩道
明史.李新傳
李新,濠州人。從渡江,數立功。戰龍灣,授管軍副千戶。取江陵,進龍驤衛正千戶。克平江,遷神武衛指揮僉事,調守茶陵衛,屢遷至中軍都督府僉事。十五年,以營孝陵,封崇山侯,歲祿千五百石。二十二年命改建帝王廟於雞鳴山。新有心計,將作官吏視成畫而已。明年遣還鄉,頒賜金帛田宅。時諸勳貴稍僭肆,帝頗嫉之,以黨事緣坐者眾。新首建言:公、侯家人及儀從戶各有常數,餘者宜歸有司。帝是之,悉發鳳陽隸籍為民,命禮部纂《稽制錄》,嚴公侯奢侈逾越之禁。於是武定侯英還佃戶輸稅,信國公和還儀從戶,曹國公景隆還莊田,皆自新發之。二十六年,督有司開胭脂河於溧水,西達大江,東通兩浙,以濟漕運。河成,民甚便之。二十八年以事誅。
-
5 # 5869901006秋水長天
“我父母妻子俱葬公腹中,家無墳墓,清明節近矣,得不望公一拜乎?” 這段話引自某野史,大意是明未清初的全國大亂, 廣東新會被清兵圍困, 城門將閉, 鄉下求入城避難者數百人,縣令不許,守城軍頭目說:“這是圍城緊急時的十日糧啊!”便開門納之。 後 城被圍八個月, 糧草斷絕,至人相食 , 守兵也食人為糧, 所食近萬人。 其中一家的某男丁僥倖逃生,但家人被當成兩腳羊,死於軍伍之口, 後天下稍定, 這男子某日 遇守者於道,遽跪拜不已,守者怪而詰之,便有了上面一段對話。
-
6 # 本命老yao子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
OTZ看上去只是說妻子去世自己很孤單,但細思極悲,不說了難受……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我x你馬勒戈壁!都不能朝朝暮暮還久長個x呀!異地戀多慘不需要多說,每天都要讓自己忙成狗不然就是想啊想啊想啊……就像與世隔絕一樣。當然秦觀這種沒有異地戀過的可能不明白吧。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這一句不想多說,都是淚,都是淚啊……
最後個人覺得《古詩十九首》是最能用一句平淡的話,讓你痛不欲生的……
-
7 # 使用者2878924070
知乎上看到的。
1、飢,人相食
2、盜賊蜂起,民不聊生
3、王師勝,屠城
4王師敗績
5、新帝登基,建七廟,改國號
6、弒君三十六,並國五十二
7、天下騷然,戶口減半
8、胡南下,殺太守,略吏民而去
-
8 # oO我拿青春換大米
去病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往。上嘗欲教之吳孫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上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鴝鞠也。事多此類。青仁,喜士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於天下未有稱也。
-
9 # 真誠地看著你
五胡亂華,連寫歷史的人都死了,人們提起那段歷史就是五胡亂華、漢人命賤、百姓罹難、朝不保夕等等蒼白的表述,到了現在為了淡化民族矛盾還安了一個民族大融合進行積極的宣傳(國家在這方面有積極的考慮,並沒有錯,中國沒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和民族矛盾就是證明),只不過在這背後是幾千萬漢人人口在不到百年裡急劇下降到不到千萬。
-
10 # 冷憧
良弓藏,走狗烹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在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而當俘虜時,勸勾踐忍辱投降,伺機報仇雪恨.勾踐依照他的話去做,最後終於大敗吳國.越王勾踐復國後決定重賞大功臣范蠡.但范蠡看到歷代宮廷的殘酷傾軋,覺得勾踐是一個只能同患難而不可共享樂的人,就拒絕官職過隱居生活去了.范蠡臨走時還給另一大臣文種留下一封信,信中警告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說飛鳥射盡了,弓箭就會藏起來,再也不用了;兔子打死了,獵狗也會被主人殺掉燒熟吃掉的.文種沒有聽從范蠡的忠告,最後果然被勾踐殺掉了. “兔死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立過功的人拋棄或殺掉.有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也連用,意思相同.
-
11 # 如果風吹起
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從小我們就學過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其實是不敢入,我們分析一下就明白了,大禹的父親就是因為治水被殺的,所以大禹是不敢入,而不是不想入,大禹是剛剛結婚沒幾天就離家了,他能不想家嗎?就這麼幾個讀起來透著,恐懼,心酸,無奈等等心理,呵呵
-
12 # 腥漆醫
有一些你以為是藝術誇張或者胡謅的話,或許未必《滿江紅》裡面一句令人血脈噴張的話: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以戰養戰。說來容易,國式積弱,兩腳羊的傳說你以為真是傳說?
-
13 # 小熊tq
改革總是要犧牲一代人的。這句話看著一般,但真的很殘酷,沒有選擇權,就這樣被犧牲了。那時候譚翤同說的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流血而犧牲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先賢們是要犧牲自己,而現在卻是先把別人犧牲掉,說的很簡單,但真的很殘酷。
-
14 # 努巴尼足協理事
族。
於是召趙武、程嬰遍拜諸將,遂反與程嬰、趙武攻屠岸賈,滅其族。——《史記·趙世家》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史記·淮陰侯列傳》
凡三十六家,皆海內名士,窮楚毒以成其獄,壬戌,皆族,親黨連坐流竄者千餘人。——《資治通鑑·卷二百六》
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明史·本紀第五 成祖一》
翻遍二十四史,最觸目驚心的就是不計其數的“滅其族”、“屠其族”、“夷其族”。史書中輕描淡寫的三到五字,其背後註定是幾十條几百條甚至上千條人命,是血腥而殘酷的大規模殺戮。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這些人的職業、品行、事蹟,乃至於他們的姓名都通通不為後人所知。他們的一生對於歷史的唯一意義就是死亡。 不少答主提到的,都是被史書極盡描述的殘酷,歷史長河中數次提及都稱不上輕描淡寫。而史書中真正的殘酷,是數以萬次反覆發生在歷史中,乃至於在史官筆下和歷代看官眼中都稀鬆平常的,完全不需要任何描述任何形容的慘劇,僅僅一個族字足矣。
-
15 # 風居住的田野
徐鼐《小腆紀傳·閻應元傳》記載,順治二年乙酉(1645)清軍下江南,江蘇江陰縣前後典史閻應元、陳明遇共同率領軍民聯合抵抗,堅守城池八十一日,殺清兵七萬五千餘人。後城破,清兵屠城,屍滿街巷池井。有女子不詳姓氏,提詩城牆云云: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 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中國歷史上,每當改朝換代,民族危難,貪生怕死、投降媚敵著,固然有之,但總也有人堅持氣節,奮起反抗,乃至以身殉職。在清人征服中原過程中,就有江陰守城這可歌可泣的壯舉。一個彈丸之地,堅守如此之久,殺敵如此之多。假如每個地方都能象江陰這樣歷史何至如此!此詩出自一女子之手,使無數苟且偷生的鬚眉丈夫羞愧至死。
對比一下大名鼎鼎的錢謙益同志,要跳湖自殺卻說湖水太冷受不了,真是覺得搞笑無比。
-
16 # 你絕非智障這麼簡單
和珅對紀曉嵐說,災民還算是人嗎?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徵大小金川,平準噶爾部,眼下國庫就是個空殼子了你知不知道?如果我不設法變通一下,你看到的就不是災民,而是皚皚白骨咯!易子而食,你當然聽過,那隻不過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饑荒之年,換孩子吃,就是鍋裡的一堆肉啊……摘自鐵齒銅牙紀曉嵐片段。重點就是易子而食這四個字。虎毒尚且不食子,但是可以換別人的孩子吃
-
17 # 石頭說歷史
一、我們少走了一些彎路。
譯:這個就不翻譯了。盡在不言中。
二、“陳氏恚而卻坐,不肯致謝;諸宮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蔫.”譯:楊廣逼死楊堅後,派使者給楊堅的妃子陳氏送來幾枚同心結。陳氏很不高興,不肯答謝,但宮中的女子都逼迫陳氏,陳氏沒辦法只能向使者答謝。當晚,楊廣就和陳氏發生了關係。
陳氏當時的心情肯定非常難受,老公死了,還要和非親生兒子發生關係。楊廣這個禽獸。
三、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譯:宋文帝元嘉之役,北魏軍隊撤退時對所經地區進行慘無人道的掃蕩。春天燕子歸來的時候,在樹林裡築巢。(燕子在屋簷下築巢,因為房子全被燒燬了,燕子歸來的時候只能去樹林裡築巢。)
四、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譯: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後,不禁感慨“禹和舜禪讓的故事,我算是知道是咋回事了。”估計曹丕也不會想到後來曹奐又把帝王禪讓給了司馬炎,毅種迴圈。
五、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譯:漢末名將皇甫嵩在下曲陽屠殺黃巾軍十萬多人,之後在城南用十多萬黃巾軍的屍身築成了京觀。京觀,就是把屍身一層一層壘起來,然後蓋土夯實,像金字塔形狀的土堆。
後來司馬懿和鄧艾也修築過京觀塔,人數不過數千人罷了。很難想象這十餘萬屍首的京觀塔到底有多高。皇甫嵩真是腦洞大開。
六、五官將知忠嘗噉人,因從駕出行,令俳取頉間髑髏繫著忠馬鞍,以為歡笑。譯:曹丕(五官中郎將)知道王忠曾經吃過人。一次在王忠隨駕出行的時候,曹丕命令下人把路邊墓堆的骷髏栓在王忠的馬鞍上,取樂做笑。
王忠是扶風人,也就是關中地區的。東漢末年,關中地區大旱又遭蝗災,百姓相食,不少地方人煙斷絕,王忠就是靠吃人活下來的。王忠吃人是無奈之舉,但曹丕拿這個事情取樂就是喪心病狂了。也許在帝王眼裡,老百姓的命不過是草芥罷了。
-
18 # 密探零零發
在史書上有很多記述看起來輕描淡寫但,細品味起來,那背後可能是成千上萬的生命,甚是殘酷。這其中有很多我們可謂耳熟能詳,但卻往往忽略其中背後的歷史真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那些看起來輕描淡歷史記述背後的秘密。
一、京觀,就是骷髏臺,具體做法是把戰敗的敵軍屍體全部堆積在道路的兩旁,然後用土把這些屍體夯實,築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軍功。歷史上隋朝三徵高句麗失敗,高句麗統治者便將戰死隋軍的屍體築成“京觀”。後來高句麗向唐朝交好,唐太宗便派人毀掉了高句麗的“京觀”。京觀,對於勝利的一方是為了炫耀戰功,而對於戰敗的一方卻是無數的生命,細細品味,太過於殘酷了。
二、族滅、滅三族、滅九族。翻開史書,我們經常會看到的記載就是族滅。在封建社會,君權至上,古代的統治者視人命為草芥,動不動就搞株連,一句“族滅”看似輕描淡寫,但翻閱史料,細細品味,背後卻是無數血淋淋的人命。例如,方孝孺寧死不降明成祖朱棣,惹怒了朱棣,朱棣下令滅十族。“滅十族”可不是三個人,那可能是成千上萬的生命,血流成河,這是多麼殘酷的一句話呀!
三、《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一》中記載:“關東蝗大起,飛西至敦煌。”看起來只是在寫蝗蟲在關東肆虐,實際上是蝗蟲滿天飛,遮天蔽日的蝗蟲過後,老百姓地裡的莊稼是是什麼也不剩,顆粒無收。這些百姓所要面臨的是大饑荒,是百姓吃觀音土,甚至是饑民相食。這背後是無數的饑民在掙扎,是累累白骨呀!
四、陝甘起事,同治年間,白彥虎發動了陝甘起事,在史書對其記載真的可謂輕描淡寫,甚至被刻意地低調處理,但背後卻是無數漢人的生命呀!
最後這個最狠了——“我們走了一些彎路”,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我們走了太多的彎路,當然背後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史書中真正的殘酷,是數以萬次反覆發生在歷史中,而完全不需要描述的慘劇,只需要寥寥幾個字足矣!各位,你們說呢?
-
19 # 姜小姐的浪漫滿屋
資治通鑑裡面有句話寫道:“關東蝗大起,飛西至敦煌”。
描述的是漢武帝時期,關中蝗災的景象。
這句話乍看沒什麼特別的,就是發生了一場蝗災而已。但是細細琢磨蝗災的地點,問題就出來了。
按照書上說,這場蝗災,東至關東,西到敦煌。關東,在漢朝一般指函谷關以東,大約在今天河南靈寶市附近,而敦煌一般就指現在的敦煌市附近。
這段距離有多遠呢?我們看一下地圖。
兩地之間,直線距離,超過了一千公里,而且還經過了漢朝當時的國都西安市。
什麼概念呢?
就是說,從今天的河南,往西一直到整個甘肅,全部遭受了強烈的蝗災。
這是真正的赤地千里。
作為現代人,很難想象到,在農業技術發展落後的漢朝,經歷這麼強烈的蝗災之後會是什麼慘狀,而且,是發生在農業較為發達的河南以及關中地區,這兩個地方,可以說是漢朝農業的根基。
最終的損失,沒有在史書中找到,但是我們可以想象的到,災害過後,必然是餓殍遍野和背井離鄉,以當時的農業技術手段,這麼大規模的蝗災,對百姓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無數人的死亡,無數人的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無數的白骨露於野,國家經濟遭受沉重打擊,
被縮寫成這短短的十個字:
關東蝗大起,飛西至敦煌。
-
20 # 以史為鑑
古代歷史中經常有這樣一種現象:為了突出名人賢士在面臨危局時的臨危不亂,往往主動或者被動的犧牲他人。
一,張巡唐朝安史之亂時,張巡以一介縣令,幾千殘兵打的數萬叛軍無可奈何。
後來張巡死守睢陽,是整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血戰,在其中湧現出來了許許多多感人的事蹟,讀者每讀到此處,都為張巡感天動地的操守感到尊敬,為其智計百出的戰法感到欽佩。
但是在睢陽之戰中,更多血淋淋的傷痛被忽視了。舊唐書中記載了睢陽之戰的一個情景:
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 經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將 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 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張巡被數萬大軍困在睢陽,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在這樣的絕境下,張巡為了激勵士氣,把自己愛妾當著將士的面殺掉,逼著將士們吃。
之後還是沒有糧草,有了張巡殺妾的帶頭作用,守城士兵於是從睢陽城裡的婦女開始吃,婦女吃完了,再從不能上戰場的老弱吃起,足足吃掉了二、三萬人!!!
張巡等人透過血戰睢陽名留千古,但是一想起被吃掉的這些人,大家又作何感想?
二,杜畿杜畿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賢臣。
曹操打敗袁紹後,袁紹的兒子和部將為爭奪權力空白紛紛互相攻伐。袁紹的外甥高幹先投降曹操,後面又陰謀叛亂,河東人衛固、範先打算做為高幹內應。
這樣的情況下,杜畿被曹操臨危任命為河東太守,負責安定河東的大任。
結果杜畿領著隨從去河東上任,結果到了河東,範先打算殺掉杜畿,就在官衙門口把杜畿的隨從一連殺了三十多個,杜畿的主簿都被殺掉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歷史記載杜畿“舉動自若”,於是衛固猶豫了,跟範先說,這個人殺之不詳,反正他已經受制於我們了,我們就乾脆讓他當個架空的太守吧。
後來歷史書上表揚杜畿非常聰明的不斷分化衛固範先,最後解散了其叛兵,後來斬殺了範先衛固,平定了河東。
但是信任杜畿、不辭辛苦跟著杜畿上任的隨從卻是永遠回不來了。而他們死之前,杜畿甚至都沒有正眼看他們一眼。請問你如何評價杜畿在這件事情上的表現呢?
回覆列表
1、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出自《過秦論》,意思是敗軍橫屍百萬,流淌的血水竟能使盾牌浮起來;
2、爾墓之木拱矣: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意即(你如果在中壽的年齡死去),你墓上的樹也該長到兩手合抱那麼粗了,罵人家該早死的話!
3、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南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比喻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之十》,是齊國能臣反擊楚國國王詰難的話。
4、人而無禮, 胡不遄死?是個人卻又無禮,怎麼不趕快死掉?該句出自詩經中的《相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