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求改變的鷗八

    一:斷崖式墮落

    大明王朝三個世紀裡,一個出名的亮點,就是士大夫們的氣節品質。

    自從明朝建國起,明王朝的歷代文官們,就常見各種硬骨頭。碰上關乎國計民生的原則問題,哪怕品級低的小官,也常見硬懟皇帝,坐牢捱打全不怕。攤上北京保衛戰這樣的危難時刻,更是集體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御外辱。治國能臣也是輩出,雖說朝堂爭鬥不少,大多數閣老尚書,都能分得了輕重負得了責,比如夏言掐張璁,張居正撕高拱,彼此別管多大仇,國家大事也絕不拆臺。大明王朝的輝煌中興,就是這些負責任的政治家扛起來。

    但是,到了晚明悽風苦雨的年月裡,一直標榜“氣節品質”的明朝士大夫,表現卻是斷崖式下跌。特別在末代皇帝崇禎帝艱難苦撐的年月裡,滿朝計程車大夫精英們,除了忙著互相算計拆臺,就是遇事慌忙躲貓貓,氣得亡國前夜的崇禎,喊出“諸臣誤我”的遺言自盡。而後,士大夫們卻又毫無壓力,撒腿就去找李自成農民軍賣身投靠。如此集體下作的表現,正如當時大文豪馮夢龍那句怒罵:“尚何面目偷生於天地間”——簡直太不要臉。

    可別看馮夢龍罵得狠,等到不久後清軍入關,中華大地山河變色,明朝朝堂士大夫的“不要臉”,卻是更突破尺度。南明初建的時候,就拉幫結派繼續掐,為了個人手裡權力,不惜煽動軍隊譁變,直接給清軍南下開啟方便之門。待到清軍橫掃東南,滿臉忠君報國做派的他們,這時爭先恐後求投降。諸如錢謙益陳名夏等“士林領袖”們,更是投降了都最終不落好,不是悽然而終,就是獲罪身死——做叛徒,都這麼不受待見。

    雖說歷代王朝覆滅,常見朝堂士大夫們的“不要臉”,但如明朝士大夫這般墮落速度之快,卻簡直青史罕見,細看其中過程原因,更是滿眼觸目驚心。

    二:價值觀崩潰

    明朝士大夫們的加速度墮落,首先就是個價值觀問題。

    嘉靖年間文學家何良俊回憶說:明朝前期的官員,深受理學教育薰陶,從來看淡財富田產,最重氣節名譽。就算在松江這樣的富庶地區,當地周氏曹氏蔣氏這樣世代官宦的名門,生活水平也就中等人家等級。誰要敢做官時貪圖享受經營產業?必然會被集體鄙視。那時士大夫們的剛正表現,正是這清廉自守的信仰支撐。

    但從嘉靖年間起,明朝商品經濟高速發展,朝堂上的傳統信仰,也全衝得七零八落。官員從中進士開始,就忙著買田置地,有的甚至借權勢插手各類生意。社會風氣也是大變,《新會縣誌》記載:明代早期時,如果有清官辭官回家,鄉鄰們都引以為榮。但到了嘉靖年間時,如果官員回鄉後被帶回錢,必然要被街坊四鄰嘲笑,“清官”幾乎成了“傻官”的代名詞。蠅營狗苟的風氣,從此開始到處刮。嘉靖年間還是青年的張居正,就曾一語嘆息當時的亂象:商賈在位,財貨上流——基本就是金錢開路。

    好在那個時代,明王朝的行政體制還算運轉良好,從嘉靖晚期嚴嵩倒臺起,經過高拱張居正等改革家的鐵腕整頓,以考成法等嚴格律令,將明朝官員們嚴格監管,也成功一掃嘉靖年間的齷齪風氣,有了“隆萬中興”的輝煌。但張居正過世後,親政的萬曆皇帝,沒幾年就不上朝,雖說大權牢牢捏在手裡,明王朝的行政效率,卻是嚴重減速,所謂的嚴格監管,當然也成了浮雲。既然國家大事歇了業,當年追求清廉報國的官員們,這下當然瞪圓眼睛撈好處。

    於是,這個時代的大明朝,江河日下的年月裡,也成了士大夫們生活豐富多彩的年月。朝堂上拉幫結派,互相拆個臺搞個黨爭,嘴裡江山社稷,謀的卻是自家利益,享樂奢靡風氣更是大起。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親筆記錄了他參加過的明朝官場飯局:有時都是在“宮殿般的船舶”上,餐具全是金銀器皿,菜餚堆得像“修建一個小型的城堡”。熱鬧的宴會要持續一整夜,除了美食還有歌舞遊樂。為何敢這麼奢靡?因為“開支全由公家支付”。

    而且別看晚明末世時,他們各個遇事唯唯,撈好處卻絕不手軟。比如明末江南的官宦世家,華氏每年收租有八十七萬兩,錢家土地橫跨三州,每年地租近百萬兩白銀。陳家的宅院巍峨無比,比各地藩王都闊氣。朝中的各位官員呢?每天在崇禎面前糊弄的他們,大把的錢往家裡摟,以至於李自成佔領北京後一頓抄家,竟在官員們家裡抄出七千多萬兩白銀,是明朝亡國前夜,宮廷府庫存銀的三百五十多倍。

    所以不難理解,為何李自成攻取北京時,甚至清軍南下時,這些高官厚祿計程車大夫們,竟是醜態百出:報國的信仰早就是浮雲,一生做官只為權和財,跟誰不是升官發財?該賣就要賣。

    三:可怕的逆淘汰

    比起價值觀的崩塌來,晚明士大夫們墮落的更致命方式,就是殘酷的逆淘汰。

    很多後世讀史者,常嘆息明朝滅亡時,一幕奇怪的現象:一邊是各級高層官員們,各種秀下限賣身賣國,人設幾乎塌了個乾淨。另一邊,卻是多少身在民間計程車大夫們,慷慨走上救國之路,戰至悲情壯烈殉國。在這個王朝生命的最後年代裡,大明朝依然不缺忠臣義士,但這些滿腹才華理想的英雄們,卻無一例外,在明朝滅亡前夕時,被淘汰出權力層之外。最終只能以孤軍奮戰的方式,悲壯履行最後的職責。

    造成這奇特現象的,就是明王朝越演越烈的逆淘汰。

    在明朝中期時,雖然明朝社會的傳統理學思想,遭到了越發劇烈的衝擊,但大明王朝的行政體系,畢竟仍然保持健康運轉的狀態。所以高拱張居正們,依然可以透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如勇敢的手術般,給大明朝贏的新生。但萬曆親政後呢?長期的怠政懶政,明王朝連全國的知府知縣,乃至中央六部尚書侍郎,都是大面積空缺。整個王朝正常的新陳代謝,已經完全的紊亂。然後,參考一下基本健康知識就知道,明朝的政治生態,變成了病態的逆淘汰。

    逆淘汰的出名方式,正是黨爭。萬曆的怠政,叫朝臣間的傾軋,走上了失控狀態。大臣們各自拉幫結派,正常的官員任免考核,完全成了過場。晉身的主要途徑,就是跟對派別。會爭名聲秀出位,要比會實幹更重要。

    如此一來,萬曆晚期起,大明朝堂上就“好名”成風,越是國家水深火熱,官員們越是精神抖擻罵得歡,比如李自成農民軍從陝西進入山西時,如此十萬火急的局勢,言官們卻互相扣鍋,朝中山西籍的官員破口大罵,指責陝西官員“縱賊”,陝西籍官員們哪肯吃虧?又大罵山西籍官員“通賊”。正常商議平叛剿賊的會議,就這麼給帶跑偏,變成了地域掐架。類似雷劇,崇禎在位十七年裡,每年都有好多場。耽誤正事?哪有官員們站隊博名聲重要。

    甚至到了江南復社崛起時,復社的領軍人物們,也憑著他們在明朝朝堂的強大人脈,把自己的成員們在科舉路上捧上去。號稱“清流”的他們,更透過在秦淮青樓的各種聚會,拼命收攬成員,創下南京秦淮青樓“家家夫婿是東林”的“壯觀”場面,至於成員素質?《復社紀略》裡就有無奈嘆息:“而嗜名躁進,逐臭慕羶之徒,亦多竄於其中”——就是一幫這種玩意。

    這樣一個坑貨扎堆的朝堂,最容不下的,自然是實幹型的人物。比如崇禎年間時,山陽縣武舉陳啟新悲憤上書言事,奏摺直戳明王朝各大弊病。如獲至寶的崇禎,欣然將陳啟新提拔為給事中,不料這下捅了馬蜂窩。接下來的時間裡,各路官員們不顧國家危亡,接力似的大罵陳啟新,終於羅織各種罪名,害的為官清廉的陳啟新撤職走人。至於血戰鉅鹿的盧象升?經略陝西痛擊李自成的孫傳庭?哪個不是迎著罵聲苦幹,然後含恨而亡?

    當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朝堂,已然成了氣候,真正的人才,已有容身之地?崇禎臨終都在說著“文臣皆可殺”,可真正造就滿朝“可殺文臣”,叫明朝付出亡國代價的,正是這大明朝自己造成,更在歷史演進裡絕不罕見的逆淘汰。

  • 2 # 中國歷史談

    並不是什麼樣的大事件讓崇禎皇帝覺得明朝文臣人人可殺。而是因為崇禎在李自成攻破京城,自己萬般無奈之下,回顧一生所發出的感嘆。但是那個時代文臣的做法的確該殺,貪汙腐敗,軟弱無能,喪失文人傲骨,賣國求榮等等。明朝的滅亡和整個文人集團是脫不了干係的。所以說崇禎帝臨死才看清真相,發出這樣的感嘆。

    文人集團慫恿崇禎皇帝加稅,使得本就是災民的百姓們被逼無路。同時進諫皇帝派軍剿滅清軍和起義軍隊,但是對於軍費文臣必會貪汙,十不存八。崇禎想要遷都,文臣也是全力反對導致明朝退無可退。並且國庫空虛,文臣令可國亡,也不捐款。大軍圍城,崇禎召集大臣竟沒有一人前來。

    崇禎帝其實算得上一位好皇帝。從政十七年,勤勤懇懇的處理政務。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但是當時的明朝積病已深。文人集團東林黨,浙黨霍亂朝綱,每天和皇帝對著幹還口口聲聲文臣不懼生死。武將集團貪生怕死,沒有軍人血性,導致軍隊也是毫無戰鬥力。還有閹黨擅權。

    所以對於崇禎皇帝來說,即位以來都是挑戰。先是大力剷除閹黨,生活節儉。而後又在朝堂上與東林黨周旋,六下罪己詔。但是國內天災頻頻,百姓民不聊生,國外女真虎視眈眈那,還有李自成吳三桂這等反賊從中作亂,所以說崇禎帝也是無力迴天。

  • 3 # 熵海遊離

    因為當時的文臣多為東林黨,這些人只會內鬥只會嘴炮,他們行成的群體佔據了絕大多數社會資源,架空了中央政府,使國家極度貧窮,但是當有外患時卻一個個的不知所措,真可謂是儒學發展到了最差的情況,已然是腐儒群體!

  • 4 # 你是我的皮卡丘嗎

    回顧歷史,崇禎那個時代文臣的做法的確該殺,貪汙腐敗,軟弱無能,喪失文人傲骨,賣國求榮等等。明朝的滅亡和整個文人集團是脫不了干係的。崇禎帝臨死看清真相,所以發出這樣的感嘆。

    崇禎帝其實算得上一位不錯的皇帝。從政十七年,勤勤懇懇的處理政務。每天都要辦公十幾個小時。但是當時的明朝積病已深,病入骨髓了。文人集團東林黨,浙黨霍亂朝綱,每天和皇帝對著幹,還口口聲聲文臣不懼生死。武將集團貪生怕死,沒有軍人血性,導致軍隊也是毫無戰鬥力。還有閹黨擅權。

    對於崇禎帝來說,即位了眼前全是困難。先是大力剷除閹黨,生活上節儉。然後又要在朝堂上與東林黨周旋,六下罪己詔。可是國內還是天災頻頻,百姓民不聊生,國外女真又虎視眈眈那,還有李自成吳三桂這些反賊從中作亂,所以說崇禎帝也是無力迴天。

  • 5 # 小民學歷史

    他也是無奈之舉,這種情況造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他應該說“文臣皆可殺,祖先都有罪”,為什麼這麼說

    一 明朝官俸少得可憐,朱元璋討厭貪官,據史料記載,正7品縣令,每月工資7.5石,摺合人命幣才900多,根本無法生活下去,才有了地方官靠稅收火耗截流,京官靠地方官的“冰敬”和“炭敬”這些,所以工資低是一大原因二 明朝跟宋朝一樣重視文人,文人見官,不用下跪,中舉人者不用交稅,是很多大戶投在門下,這樣朝廷就無糧餉喂軍三 名臣死亡殆盡,袁崇煥凌遲處死,薛國觀被冤死了,盧象升被太監坑死了等等中流砥柱人物無一不得好死,怨誰呢

    堂堂大明朝明明可以富甲一方的,到頭來國貧民窮

  • 6 # 千河讀歷史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崇禎在臨死前說"文臣皆可殺"這是遇見什麼的現象才會有如此感嘆?

    崇禎16歲登基,在位17年,儘管勤勉敬業,但是終未逃過國破自殺的悲慘結局。 登基之初,崇禎用三個月時間,就把魏忠賢的閹黨集團徹底清除,扶植東林黨復出。

    東林黨復出後,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取消工商業者的稅收,還借剷除魏忠賢的時機,取消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這些稅收沒有了,讓大明朝財政出現危機,只能向普通百姓加稅,導致饑民造反。

    崇禎執政的17年,用的清一色東林黨人。東林黨除了自命清高,互相攻擊以外,黨同伐異,並無有治國良策。他們維護自身利益,永遠對別人的辦法說三道四,自己卻又一籌莫展。

    當年,楊嗣昌為解決大明朝內憂外患問題,提出了先與滿清議和以贏得時間,再集中精力解決農民軍這個內患。應該說這是解決困局的一個舉措。然而文官知道後,個個大義凜然,極力否定,最終朝廷陷入內外交困的被動局面。

    崇禎被文官欺騙耍弄,甚至連他岳父也不例外。崇禎讓大臣們捐錢救國,其岳父假裝沒錢,還揚言賣掉房子捐錢救國。最後周皇后好說歹說,捐了3000兩銀子。

    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對明朝大臣嚴刑拷打,從崇禎岳父家裡面,一次性炒出白銀幾十萬兩。而從其他各大臣家裡共炒出白銀幾千萬兩,相當於明朝一年半財政收入總和。

    士大夫氣節-高尚至墮落

    大明王朝三個世紀裡,一個出名的亮點,就是士大夫們的氣節品質。

    自從明朝建國起,明王朝的歷代文官們,就常見各種硬骨頭。碰上關乎國計民生的原則問題,哪怕品級低的小官,也常見硬懟皇帝,坐牢捱打全不怕。攤上北京保衛戰這樣的危難時刻,更是集體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御外辱。治國能臣也是輩出,雖說朝堂爭鬥不少,大多數閣老尚書,都能分得了輕重負得了責,比如夏言掐張璁,張居正撕高拱,彼此別管多大仇,國家大事也絕不拆臺。大明王朝的輝煌中興,就是這些負責任的政治家扛起來。

    但是,到了晚明悽風苦雨的年月裡,一直標榜“氣節品質”的明朝士大夫,表現卻是急具下跌。特別在末代皇帝崇禎帝艱難苦撐的年月裡,滿朝計程車大夫精英們,除了忙著互相算計拆臺,就是遇事慌忙躲貓貓,氣得亡國前夜的崇禎,喊出“諸臣誤我,文臣皆可殺”的遺言自盡。而後,士大夫們卻又毫無壓力,撒腿就去找李自成農民軍賣身投靠。如此集體下作的表現,正如當時大文豪馮夢龍那句怒罵:“尚何面目偷生於天地間”——簡直太不要臉。

    可別看馮夢龍罵得狠,等到不久後清軍入關,中華大地山河變色,明朝朝堂士大夫的“不要臉”,卻是更突破尺度。南明初建的時候,就拉幫結派繼續掐,為了個人手裡權力,不惜煽動軍隊譁變,直接給清軍南下開啟方便之門。待到清軍橫掃東南,滿臉忠君報國做派的他們,這時爭先恐後求投降。諸如錢謙益陳名夏等“士林領袖”們,更是投降了都最終不落好,不是悽然而終,就是獲罪身死——做叛徒,都這麼不受待見。

  • 7 # 饕餮中國

    崇禎帝作為大明最後一個皇帝,雖然一直勤政,但奈何自己不能力挽狂瀾,原本大明有幾個可以力挽狂瀾的將才,不巧的是崇禎自己沒本事,但是猜忌大臣的本事挺高,弄的一幫有才之人是死的死,降的降。大明基業毀於他手,臨時還在咒罵文人不可用,其實不是不可用是自己不會用,不僅文臣沒有好,武將也用的不咋地,誰替崇禎賣命,誰就受猜忌,最後弄的無人可用。

    崇禎之所以說文人皆不可用,大概是感覺被東林黨那幫文人給欺騙了,魏忠賢在的時候東林黨被壓制,崇禎借東林黨之力,滅了魏忠賢,沒想到這幫文人還不如魏忠賢,結黨營私,欺上瞞下,不懂軍事,魏忠賢這人雖貪,但知道孰重孰輕,重視對女真人的控制,能任用得力武將,等魏忠賢一死 東林黨翻身,只顧貪私,崇禎問起國家大事就會說“皇上英明,請皇上定奪”,到時蠻聽話。可是對國家而言有個屁用。

    在大明生死存亡之際,崇禎帝號召這幫文人捐錢,沒有一個捐的。這下大臣心裡想:“換個皇帝,我們仍然可以當大臣“,沒人管崇禎死活。沒錢便打不了仗,明亡,有意思的是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為獲錢財,把這幫文臣抓起來嚴刑拷打,竟獲無數財寶 ,“覆巢之下無完卵”,一定要記住這血的教訓 。

    其實李自成無意破北京城,他只是想讓崇禎封他為西北王,崇禎帝有點動心,若是招降李自成,讓李出山海關,打女真人,但大臣不擬詔,因為明朝不封異姓王。在這猶豫不決的時候,李自成稀裡糊塗的把北京城給破了。

    以上大概是崇禎死之前,大罵文人的原因吧。其實一個國家的滅亡是多方面的原因,有人為因素,也有天意。

  • 8 # 杜楽生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農民軍攻進北京城,崇禎皇帝本想找個府第暫時躲避一下,可是所到之處,都吃了閉門羹。沒辦法只得折回宮中,逼皇后上吊後,與太監王承恩來到紫禁城北面的萬歲山,上吊自殺。崇禎死前留下遺書:“文臣皆可殺”,“此皆文臣誤我”。那麼,是什麼樣的文臣這樣可惡?讓崇禎留下這樣的遺詔呢?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一名最有骨氣的亡國之君。他16歲登基,在位17年,年輕的皇帝,還是有自己的理想與志向。崇禎上臺後不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剪除了宦官勢力。全天下的老百姓均拍手稱快!但是,國家已經病入膏肓,宦官專權的局面得到了迅速治理,但在他執政的17年裡,用的清一色東林黨人。東林黨除了自命清高,互相攻擊以外,黨同伐異,並無有治國良策。他們維護自身利益,永遠對別人的辦法說三道四,自己卻又一籌莫展。同時他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取消了工商業者的稅收,還借剷除魏忠賢的時機,取消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這些稅收沒有了,讓大明朝財政出現危機,只能向普通百姓加稅,導致饑民造反。當年,楊嗣昌為解決大明朝內憂外患問題,提出了先與滿清議和以贏得時間,再集中精力解決農民軍這個內患。應該說這是解決困局的一個舉措。然而文官知道後,個個大義凜然,極力否定,最終朝廷陷入內外交困的被動局面。在北京城破一個月前,崇禎曾考慮遷都南京,這也不失為一個不得已的正確辦法,避免被李闖部隊包了餃子,然而這幫文官爭吵不休,莫衷一是。最終崇禎呆在紫禁城坐以待斃。

    有志向,沒有能力,是崇禎最大的問題。因為他接手的大明,是一個爛攤子,要啥沒啥。那些所謂的有骨氣的文人,個個心中只考慮自己的小算盤,根本不管國家的發展與走向,最終誤國誤君。如此一來,導致了崇禎被文官欺騙耍弄,甚至連他岳父也不例外。崇禎讓大臣們捐錢救國,其岳父假裝沒錢,還揚言賣掉房子捐錢救國。最後周皇后好說歹說,捐了300兩銀子。反而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對明朝大臣嚴刑拷打,從崇禎岳父家裡面,一次性炒出白銀幾十萬兩。而從其他各大臣家裡共炒出白銀幾千萬兩,相當於明朝一年半財政收入總和。反過來再看魏忠賢,雖然魏忠賢也不是好人,但他確實是個理政強人,有手段,有能力,能讓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文官們把嘴閉上,使國家機器高效運轉,而不至於成天在爭議扯皮中度日。國破思良將。殺身成仁之前,我想崇禎一定感嘆,若是當初不重用這些東林黨人,會是如何?估計崇禎早已有了答案,所以才立下了“文人皆可殺”這樣的遺詔吧。

  • 9 # 史爭朝夕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崇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發出這樣的感嘆。

    明末文臣的做法的確該殺,貪汙腐敗,軟弱無能,喪失文人傲骨,賣國求榮。明朝的滅亡和整個文人集團是脫不了干係的。每天和皇帝對著幹口口聲聲的說不懼生死。李自成來了一個比一個殷勤。

    崇禎在吊死煤山之時身邊只有一個老太監跟著,已經很說明問題了。而文臣們呢?有的去迎接新主子,有的索性拋皇帝自己拖家帶口去逃命了。滿清把中國折騰成什麼樣子,滅亡之後,還有遺老遺少要復辟。

    值得一提的是,南明時期這些文臣還在為了自己利益,在擁立誰的問題上一直爭吵不斷。甚至一個黨派擁立一個皇帝。導致南明有兩個皇帝,為了正統問題,兩個黨派還刀兵相向。

    明朝沒能像南宋一樣,形成一個割據政權。很大一部分因為文人黨派的內鬥。這個黨派提的意見不管正確與否,另外黨派必定反對。在內鬥中不斷消耗國力,導致亡國。

  • 10 # 最強大的我們

    崇禎皇帝在與李自成軍對抗的時候,曾經多次懇求文官捐獻出自己家的財寶。只要湊齊1000多兩銀子就可以了。文官個個哭著說自己沒錢連肉都吃不起。一個比一個清廉,一個都不肯拿出錢來。

    直到李自成打進來了。逼著他們出錢,把他們的家都抄了。最後你們再猜猜抄了多少錢嗎?幾萬兩銀子。這就是他們所謂的1000兩銀子都湊不齊的。

    這從這個故事中,我覺得可以折射出當時崇禎皇帝對官員的痛恨。其實有些人認為崇禎皇帝沒有錯。他在皇帝位時除掉了魏忠賢等奸臣,每天都勤勤懇懇的工作。

    一刻都不敢馬虎。但其實他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當初他的哥哥為什麼要用魏忠賢來對抗東林黨呢?這是一種權衡。權衡皇帝的權利跟控制大權的權利。

    一旦魏忠賢一倒臺,東林黨的權勢就上來了。沒有人再能鎮住他們。這也是崇禎皇帝的失策。他沒能很好的控制朝臣。導致他們為所欲為。甚至連錢款都湊不齊。

    這也是崇禎皇帝的無奈。雖說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還是會為崇禎皇帝的結局,感到無比的惋惜。雖然說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但是其實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當時崇禎皇帝錯殺了袁崇煥。這也是他重大的失誤之一。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謝謝大家的觀看,希望大家多多點贊評論關注轉發,謝謝大家。

  • 11 # 凌煙閣論史

    被問的犯人沒有一個人說是自身原因造成的,都把矛頭指向了外界:家庭的原因、同事的原因、社會的原因、國家制度的原因,等等,沒有一個人說是自身的原因。

    好,回到崇禎帝身上。

    出了問題都怪別人,崇禎帝也不能免俗。其實這也是崇禎帝的問題所在。

    當大明既面對關外的滿清、又面對國內李自成叛亂兩線作戰時,崇禎帝有很多機會結束這種局面。

    崇禎重大失誤一:缺乏擔當,錯過與清朝達成和議的機會,後續也不補救。

    1642年,明清松錦大戰之後,崇禎帝秘密派兵部尚書陳新甲聯絡皇太極,雙方進行秘密和談。但陳新甲不小心,導致皇太極回信以及和談內容被塘報登出,朝廷官員都知道了這事。

    崇禎此時如果認為事情是正確的,完全可以乾綱獨斷,決定於清講和,結束兩線作戰的局面。

    但崇禎帝偏不。為了維持所謂的尊嚴、為了應對文官清流的責問,竟然把自己的責任推的一乾二淨,把陳新甲當成替罪羊殺了。

    推責任很簡單,但是錯過了與清朝講和的好機會。

    隨後崇禎還是可以主動伸出橄欖枝,再聯絡清朝,但是崇禎沒做。

    崇禎重大失誤之二:面對李自成封官賞錢的要求,缺乏決斷,空守著富裕的京城竟然拿不出錢

    1644年農曆三月,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此時的李自成似乎還沒有推翻大明的信心。李自成提出:崇禎在西北封他為王,給他賞銀百萬兩,然後李自成就退軍;受封之後,李自成願為朝廷剿滅國內其他流寇,也能帶兵去攻打清朝;只是不奉詔進京覲見皇帝。

    封李自成為王,很容易,但是籌集一百萬兩銀子難住了崇禎。

    崇禎怎麼辦的?府庫沒錢,崇禎帝竟然在朝堂之上哀求大家出錢!

    崇禎帝忘了他手裡的最高權力,他有最高暴力機構,他有數萬大軍在城內。這些軍隊即使不能打仗,但派他們去大戶家裡“借”錢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是崇禎不用啊。

    就這樣,最後的機會錯過了。

    結束語:

    其實崇禎帝有很多手段可以用,但可惜的是他都沒有做。

    這些都是他的性格決定的。儘管崇禎帝能算得上兢兢業業,但他自己能力太有限了。自己沒有治國的謀略,又不懂得用人;還刻薄、猜忌、多疑。崇禎用人的一貫套路:一開始信任,而一旦大臣犯錯,則立即翻臉,怒斥是輕的,下獄也還好,更狠的是砍頭、凌遲居多,其殘忍和冷酷令眾人膽寒。有識之士也不敢說話了,也沒人與他一條心了。

    這些事情,能怪眾位臣子嗎?

    崇禎帝自己才是問題的主因,但他到最後一刻都沒看清,或者沒有勇氣承認。

    (完)

  • 12 # 班副

    “文臣皆可殺”是1644年4月25日,崇禎在李自成攻破京城,自己萬般無奈之下,回顧一生所發出的感嘆。明朝的滅亡和整個文人集團是脫不了干係的,也許崇禎帝早已經發現這一問題,卻無力改變,只有在死前發出這樣的感慨。

    崇禎16歲登基,在位17年,儘管勤勉敬業,但是終未逃過國破自縊的悲慘結局。登基之初,崇禎用三個月時間,就把魏忠賢的閹黨集團徹底清除,扶植東林黨復出。

    東林黨除了自命清高,黨同伐異,永遠對別人提出的辦法說三道四,自己卻無治國良策。兵部尚書楊嗣昌為解決大明朝內憂外患問題,提出了先與滿清議和以贏得時間,先集中精力解決農民軍這個內患。然而文官知道後,個個大義凜然,極力否定,最終朝廷陷入內外交困的被動局面。

    東林黨更是把自身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取消工商業者的稅收,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這些稅收沒有了,讓原本已經空虛的國庫更加難以運轉,只能向普通百姓加稅,導致饑民造反。

    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京,崇禎想讓大臣們和皇親國戚們捐點錢,誰知他不約而同的裝窮為了躲避捐獻,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在各自的房屋上貼出“此房出賣”的廣告,並且把古玩、雜物擺攤出售,好像已經窮到非典賣家當不可的地步了。閣臣陳演甚至表示自己一向清廉,從未索賄賣官,一兩銀子也不捐。崇禎的岳父——嘉定伯周奎也只是象徵性的捐了300兩。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從官員家中搜出7000萬兩,黃金珠寶無數,相當於明朝兩年的財政總收入。李自成徵集全北京的大車晝夜不停地搬運就花了10余天,其中從周奎家中搜出白銀50萬兩。

    崇禎死後,大明王朝滅亡,大批的東林黨馬上投降了李自成,給大言不慚的說改朝換代依舊少不了他們這些文官,且李自成也是漢人,投降他不算可恥。然而明朝文官的無恥是沒有下限的,清軍入關後,這批東林黨人又馬上見風使舵,投降了滿清。其中代表可參考“水太涼”的東林領袖錢謙益。

    所以說明朝文臣,個個皆可殺。是崇禎皇帝臨死的覺悟。

  • 13 # 青山私塾

    是真實觀點

    明朝文官官僚系統裡腐敗盛行,最關鍵是皆開城迎降到李自成那又都謀了官職。

    明朝武將官僚系統裡的武將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那就是可以《先降後反》,從戰爭角度看,以遼西總兵祖大壽為例,那是反反覆覆的與清兵作戰,先降後反再降再反,直到封城閉門殺馬飲血,也要堅持住,最後被清兵看壓,勸他給外甥遼東總吳三桂寫勸降信,雖言不由衷但吳三桂也是不顧親情堅持不反,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寫勸降信也不行,直到吳三桂的父親在京城被農民軍所殺,吳三桂才代替明朝皇帝與清朝皇太極簽定借兵協議成功後與清兵以長江為界互不相犯,最後是清朝背信棄義,吳三桂起兵造反也是打回了長江。起馬他活看時又一次為明朝搶回了半壁江山。

  • 14 # 天上人間文史鑑

    縱觀明朝歷史,從朱元璋開始,君臣之間就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窮苦出身的朱元璋憎恨貪官汙吏,官員又喜好沽名釣譽,

    明朝的皇帝普遍地對大臣不信任,而大臣又深受儒家傳統影響想著以死諫留名,

    君臣從來都是兩條心,到了崇禎這會兒,就更加嚴重了,

    崇禎和大臣之間的矛盾是明朝君臣之間的深入骨髓的弊病,

    這種矛盾也是專制王朝的宿命,因為權力的不對等是君臣矛盾的根源。

    正確與否見仁見智吧:

    其實在1644年的2月份,大概是2月20號,其中有一個大臣,這個人姓李,叫李明睿,他就提出了整套的方案,說老爺子,不行了,咱得跑吧。崇禎皇帝他不知道嗎?他也知道,說是該跑,但是他跟李明睿講了一句話,說這個事要保密,事不可洩,洩我則殺你之頭。行啊,行啊,然後李明睿就提出了一整套方案。

    第一條,您學學人家宋徽宗,多聰明啊,咱也去進香,咱不去拜菩薩,咱拜什麼?孔老夫子,咱去山東,到曲阜、到濟寧,去朝聖。然後呢,我派人把你從濟寧接到淮安;然後呢,我們讓史可法,就是南京的那個兵部尚書,帶人到淮安接你去南京。你看這一站一站設計得好,更重要的一條,我們沒錢。沒錢沒關係啊,您掏私房錢,私房錢叫內帑,您發內帑,我們募一些兵,來保護您南逃。

    崇禎皇帝剛開始聽著這個方案,有道理,有道理,不住地點頭。等聽到最後一句,什麼?讓我自己掏錢,發內帑?不行不行不行,我沒錢,這錢要出得戶部出。這李明睿說,那戶部出,這就不是咱倆的事了,對吧?您自個兒不肯掏錢,這事兒就變成國家財政的事,那就必須提交到朝堂上,讓閣臣們來共同商討了。

    於是第二天,1644年的2月21號,這件事就提到了閣臣會議上。馬上就有人提出來反對,不行,你不能死,君死社稷。那你會說,這個朝臣也是混蛋,你這個時候擋著這個事幹嗎呢?你要務實嘛,要實事求是嘛。但是如果你站在當時士大夫的心態上,你可以理解這個建議的。

    我們講三條。第一條呢,確實沒到最後一刻,因為最後一支力量還沒有押上去。這支力量就是我們後來都知道,吳三桂,關寧鐵騎,還在那個地方,山海關那兒擋著後金呢。應該把他調回來,如果這支部隊再淪陷了,我們才到了最後一刻。這是一,還有指望。

    第二,要知道北京城在崇禎時期年間,已經是一柄破鼓萬人捶,已經被圍城過五回了。當然圍城的都是後金的隊伍,少數民族嘛,往往是搶點東西就跑了。所以北京城戒嚴這件事對於崇禎君臣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不是什麼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所以這一回有那麼嚴重嗎?次數搞多了之後,就沒那麼疼了嘛,對吧?所以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就更重要,要知道華人的思維方式裡面,他沒有宗教、沒有崇拜、沒有信仰,但是他有一個東西,就是歷史和祖先,華人的思維方式是歷史性的。我們今天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是當時上上下下腦子裡都知道一件事,這件事像一根刺一樣紮在每個人的腦子裡。

    這件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就是土木堡之變的時候,明英宗那會兒。英宗因為北狩在土木堡的時候,讓北元給抓了,然後這邊扶了一個景泰帝,剛開始是監國,後來當了皇帝。那怎麼辦?北京城又被圍了,被蒙古人給圍了。這個時候就有大臣出來說南遷,這個人是誰?姓徐,叫徐有貞。徐有貞說得跟剛才周皇后一樣的話,我們南方還有一個家,一整套班子,我們去那兒吧。

    這個時候朝臣蹦出來一個人說我反對,這個人是誰啊?于謙,不是說相聲那個,是歷史上真正的于謙,很多人讀過他寫的詩,千錘萬鑿出深山,就是他。于謙說不能走,那說不能走怎麼辦呢?于謙說我來啊,我來啊,我牛逼啊。然後于謙真的牛逼啊,就主持了北京城的保衛戰,然後就成功了,北元的隊伍退走了。

    所以事實證明,最後一刻堅守還是有道理的,保住了一片江山錦繡江山。所以這個時候策劃南遷的徐有貞反而成了一種奸臣的,至少是失敗的言論。好死不死,這個徐有貞後來被證明真的就是個奸臣。因為後來明英宗被放回來之後,在南苑當他的太上皇,然後徐有貞就策劃了奪門之變,讓明英宗復位,把景泰帝這一支就幹掉了。所以雖然在明朝的君臣,他們表面上不說徐有貞是奸臣,因為畢竟英宗是他們的祖先嘛;但是徐有貞的奸臣形象,和他做這樣一次錯誤的政策建議連在了一起。

    這個時候我們再想想,如果你想,那崇禎皇帝堅持,說就得走,不行嗎?這件事即使心裡千肯萬肯,但是你得有人反覆與肯嘛,懇切陳詞嘛,以頭碰地嘛,頭碰得要出血了,最後我實在沒辦法,這幫大臣又要拖著我去幹這種丟人的事,對不起列祖列宗,這才好南下嘛。沒人這麼幹,把皇帝就晾這兒了,所以他走得了嗎?他走不了。

    話說這一天過去沒多久,因為前方的敗報不斷地傳來,所以又有人開始提,說皇上您不走也就算了,要不這樣吧,咱們把太子給送走吧。太子到南方,到南京,對吧?您這兒實在不行了,太子還在,因為他有正當合法性,他能夠再建朝廷,我們還有留得青山在啊。崇禎皇帝其實這時候心裡就不高興了,什麼意思?讓我兒子去,我在這兒等死?他心裡就不高興。但是他理智上又知道,這確實是一個解決方案,所以這個問題又在朝堂上提出來了。

    這時候又蹦出來一個人,這個人叫光時亨,這個大臣說不行,不能走。為什麼不能走呢?不能效唐朝的寧武之故事。唐朝就是這樣啊,唐玄宗跑了,他的兒子,就是那個後來的唐肅宗,不是寧武又稱帝嗎?後來把唐玄宗老頭就當了太上皇了,晚年悽悽慘慘,天天想著楊玉環嘛,對吧?說怎麼能讓我們,我們的國家是以孝治天下,怎麼能夠讓太子這個,如果他當了皇上,他背上不孝的罵名啊,這個事不行。

    崇禎這個氣啊,第一這事他本身就不願意,所以罵這個提議的大臣。然後他又明知道這是一個解決方案,又有光時亨這個王八蛋出來阻止,所以他又恨這個光時亨。最後據說,那一天他在朝堂上把桌子都給踢了,不歡而散,這件事就又擱下了。

    我們剛才提到,其實李自成一路往東打,當然他不是順著潼關,從河南這條路打到北京;他是從北邊,是從大同那邊,是從昌平這一代打進北京的。就是他最後一個派出去抵擋的大臣叫李建泰,李建泰在兵敗的時候,當時就寫了一封遺書,也算戰報吧,寫了一封遺書給到崇禎皇帝,那意思就是說我死了,但是你走吧,真的不要再呆了。但是即使是這樣最後一次機會,朝堂上也因為各種各樣的討論沒有下文,崇禎皇帝就沒有一個人讓他去洗桑拿,於是這個桑拿也就真的沒有洗成。這就是這個故事。

    那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沒有人提議呢?我們再看宋徽宗,宋徽宗當年去鎮江進香的時候,身邊帶的人多了,什麼蔡京,蔡京的兒子蔡攸,還有那個童貫,都陪著他跑。那一朝嘛,你總得出幾個奸臣吧,哪怕跑的人不是什麼好人,奸臣總是有的吧。毛主席說嘛,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對吧?這時候只要出來一個人喊一嗓子,給皇上一個臺階下,皇上這個臺階就下了。

    為什麼沒有這個人出來?這又成了一個懸案。而且這個懸案引起我們更大的疑慮的是,崇禎皇帝到最後幾天,嘴裡面基本上就講一句話,就是文臣誤我。我們剛開篇的時候講的,4月23號早朝的時候,崇禎就是建議跟先生們去奉先殿去完事那次,據說那天早朝的時候,他拿手指蘸著茶水在龍書案上了幾個字,文臣個個可殺。而且他在煤山上吊的時候,也留了一句話,說大臣誤我,致失天下。然後他在臨死那幾天留下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好奇怪啊,一個亡國之君通常在臨死的那一刻,他恨的是對手,就是弄垮他這個國家的對手,他應該恨李自成,對吧?恨皇太極才對啊。他恨自己手下這幫人,而手下這幫人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蹦出來給他臺階下。那問題就來了,崇禎和他的臣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麼呢?

    中國歷史有一個現象,就是所有的亡國之君沒有什麼好名聲,因為歷史不是你寫的嘛,你對頭寫的,那說你好話幹什麼?但是崇禎幾乎是唯一的例外,他自己不是說嗎?君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後來後世就接受了這套說法,崇禎是個好皇帝,好領導啊。你看他諡號叫思宗烈皇,思是懷念的意思,烈皇是殉國的意思,多麼高大上的形象。

    他自己上位的時候確實也是這樣,大家想一想,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登基之後,迅速地斥退了魏忠賢這樣的小人,扶持了東林黨一幫正人君子,對吧?按照當時儒家的倫理,這就是一個好皇上最開始的一個生花妙筆。緊接著你看,他幾乎符合儒家所有對一個好皇上的描述。首先非常節儉,他的皇后終年穿的是布衣服。

    有一次他參加日講的時候,就是文臣們給他講儒家經典,他袖口破了點,他自己有點不好意思,往裡掖了掖。那日講官非常精明,馬上趴在地下山呼萬歲,說皇上,您不必不好意思,您看,您這袖口破了,雖然衣服破了不太體面,但這是您有儉德呀,這是儒家非常提倡的東西。崇禎一聽對呀,我有這麼好的品德,那這樣,咱們加碼吧。咱們把那個江南的織造給撤了,什麼織造,給我一個人做衣服,困我一方百姓,不幹了。他是這樣一個人。

    而且他非常的勤勉,勤勉到什麼程度?在整個大明王朝裡,除了那老爺爺朱元璋是這樣的,可能只有他一個人,每天工作八個時辰以上,就是這麼一個人,可能一直到清代才能看到這樣的勤勉的好皇帝。所以儒家理想中這麼優秀的一個皇帝,你想他自己是什麼心態?據說有大臣拍他馬屁,說您是中興之主,好比漢文帝。他就不高興,漢文帝是二流皇帝,那不是比我嗎?

    拍馬屁一看不高興,說可比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那兩位。他還是不高興,他說一句什麼話?真狂,說如果說這個掃平群雄,我不如唐太宗;但是唐太宗什麼閨門不肅,家裡你看他跟兄弟鬧成那樣,把我跟他並列,我還不高興呢。你看他說這個話,把他比唐太宗,看不上。這就是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這樣,你看,清代皇帝嘛,當然居於各種政治動機,經常還哭一哭,拜一拜他,還給他建個什麼碑等等,說得都是他的好話。然後他的對頭,你看李自成,有野史這麼寫到,就是他不是他自己的太子送出北京城嗎?後來又被抓到了,送到李自成面前。李自成問他,說你父親呢?說死了。說如果你父親在,我必尊養之,我把他尊起來,養起來,我不會殺他的,你放心。朱家太子說,那你殺不殺我呢?李自成說,我不殺你,你又沒犯錯,我枉死你幹什麼?

    一直認為,李自成認為文官不是好東西,貪官汙吏不是好東西,皇上是好皇上,因為他勤政愛民,各種各樣的事蹟,我相信在民間也是大肆傳揚。所以你看,真的是冤家對頭,李自成都這麼想,那可不就是一個好皇帝嗎?

    但是,我們如果在這顆雞蛋裡,我們給他挑一挑骨頭,我們發現崇禎皇帝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他跟臣子的關係不好。這也是明代的傳統,但是有區別。朱元璋是跟什麼人呢?是跟開國功臣關係不好,卿不死孤不安,江山不能安全,所以要弄死你們,然後朱元璋對底層的貪官汙吏不好。嘉靖皇帝也是有名的跟大臣關係不好,但主要跟言官,也是跟底層官員。萬曆皇帝就幹得更絕了,你們都不是東西,我躲起來不見你們,不上朝,咱倆拜拜。

    可是崇禎皇帝跟誰關係不好?他跟中層幹部關係不好,這個在明代歷史上,甚至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上,這也是一個孤例。那為什麼呢?這就講到我們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這是在北京廣播學院,現在中國傳媒大學,我的授業恩師苗棣老師他寫了一本書,他現在研究廣播電視,當年可是歷史學家。

    在這本小書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特別有意思,叫一位不耳聲色,就是不近聲色,勵精圖治的年輕君主,是如何起早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國的不歸之路的。

    對呀,你符合所有儒家關於一個聖明君主的一個條件,甚至按照這本書裡面的講法,什麼萬曆時代明朝就開始不行了等等,這都叫胡扯,明朝就是讓這位爺給折騰散的。因為他當政十七年,他有大量的機會可以補救,大量的機會可以挽狂瀾於既倒,但是他沒有做到。所以實際上根據這本書苗老師的分析,崇禎皇帝的整個的大明亡國悲劇,就是他個人的一個性格悲劇。

    他為什麼會跟他的朝臣鬧到那個樣子,以至於連一個像童貫、蔡京這樣的奸臣,在他最危急的時候給他鋪一段下坡臺階的路的奸臣都不會再有呢?我們來看看他怎麼對待大臣的。首先,刻薄寡恩,就是幹活行,幹活之後說給點好處,這事不行。我們剛才講了,1643年幫他戰死在潼關的那個人叫孫傳庭,前幾年有部電影叫《大明劫》,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就是講這個人的。

    孫傳庭是晚明時期了不得的一個文臣,也是一個武將,非常厲害。當年他跟洪承疇兩個人滅李自成,滅張獻忠,包括把高迎祥抓住,都是他們乾的。李自成已經被他打得不行了,是後來才東山再起的,所以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

    後來崇禎皇帝就懷疑他裝病,讓你幹什麼活你裝病,裝病就抓起來,甚至一度要殺他。最後看實在不行了,想想也沒什麼人能打仗了,就又起用了孫傳庭。孫傳庭這個時候剛從牢裡出來,也不瞭解前線的情況,因為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李自成滅的基本上已經,小火苗已經撲閃撲閃快滅了嘛,所以他就跟崇禎皇帝吹牛逼,也是他個人愛吹牛。說給我五千精兵,我滅了他。

    那崇禎皇帝說好吧,有這好事,五千精兵,給你給你給你,去吧。孫傳庭到前線一看,我的個老天,僅僅幾年時光,李自成那個隊伍已經壯大到山呼海嘯的那個聲勢。說不行,馬上給朝廷打報告,說這玩意兒搞不定,五千精兵。

    我們就拿一個企業的領導人來說,你的中層幹部給你報了一個預算,然後根據實際情況說這不行,我們提高點預算。你這個時候應該實事求是嘛,你猜人崇禎皇帝說一句什麼?崇禎說,你不是自個兒說五千就夠嗎?不給,就拿五千打。江山是你的呀,對,就生逼著孫傳庭用這五千,當時哪有什麼精兵啊?基本上是新招募的新兵,在潼關一戰身死,最後非常壯烈。

    孫傳庭是這樣,一看,反正回朝廷,這麼一主子,肯定也是弄死我。於是在大牢裡,在天牢裡很不體面地讓人弄死,還不如我自己死得了,所以51歲的孫傳庭自己衝入敵陣而死。這應該算是,怎麼著也可歌可泣了吧?您知道崇禎皇帝是怎麼可歌可泣的?他真的是可氣啊。他說孫傳庭別是跑了吧?自己脫盔解甲,自己潛逃了吧?所有按照陣亡將軍的所有的卹典不給,什麼蔭子啊,什麼封贈啊,不給,沒有,就這麼一主兒,要錢沒有。大臣死了之後,不給任何好處。

    崇禎皇帝還有第二個毛病,就是溜肩膀,不擔責任,所有的責任都是下面的,他作為最高統治者,說白了就叫最高負責人。什麼叫負責人?責任你得擔哪。大家還記得《大話西遊》裡面,Only you,就是唐僧唱的那個唱詞,唐僧在探監的時候跟孫悟空唱,送死你去,背黑鍋我來。唐僧為什麼好領導啊?他就是這樣的,背黑鍋我來。

    我還記得這個企業家王石,萬科的老闆,他曾經就跟中層幹部講過一句話,說這事有風險,你們放心去幹;幹壞了,向董事會交代我來,責任都是我的,那你想中層幹部幹得才有勁吧。人崇禎可不是這麼個人,在以前的節目裡我講過,他怎麼殺他那個兵部尚書陳新甲,陳新甲跟他密謀,說咱們跟,主要敵人是李自成嘛,對吧?咱們跟後金談判,咱們不跟遼東打了,行不行?崇禎說你去啊,你去談判。

    後來談判好不容易談成了,結果陳新甲一個失誤,把訊息給洩露了。舉朝大譁,說怎麼能投降呢,怎麼能談判呢?結果崇禎皇帝就窩了一口氣,最後找了一個藉口,把陳新甲生給殺了。兵部尚書啊,而且當時是明代朝廷裡面為數不多的,號稱知兵的兵部尚書。

    還有一個兵部尚書就更倒黴,這人叫王洽。王洽這哥們兒長得帥,我們經常網上有句話,說長得帥也有錯?長得帥是沒錯,可是你看看崇禎皇帝是怎麼對待這位長得帥的?非常魁偉,崇禎皇帝非常高興,在朝堂上看這個臣子,說多棒啊這哥們兒,多像門神啊,你看那長得樣兒。

    後來有一天,兵部尚書出缺,崇禎皇帝說,那哥們兒不是長得像門神嗎?長得像門神就該把門啊,我們讓他來當兵部尚書。這哥們兒從來沒讀過兵書戰策,一下子就從一個工部侍郎當了兵部尚。事實上史家後來研究,這哥們兒在後來打仗過程中,雖然不懂,但是很勤勉,至少沒有什麼犯過錯。但是有一次大敗之後,崇禎皇帝就說,得殺個人吧,不殺個人,這幫傢伙不好好幹活啊,殺誰啊?一看,就是他,門神嘛,門神沒當好門神,讓別人破關而入,皇太極又禍害他一回,那就殺他吧。就生把這個王洽,沒有任何錯誤,是你把他提到這個崗位上,他就生給殺了。這就叫溜肩膀,所有的責任都是臣下的,跟我當皇上的沒關係,有錯我就宰你們。

    而且崇禎皇帝還有一個性格上的重大缺點,當然我們說這個詞沒有別的意思,就是他有點女性思維。就是他不是太理性,有的時候非常感性。比如說他一生當中多次下過罪己詔,打仗不行嘛,下詔罪己,很委屈,很誠懇的樣子,向天下人承認錯誤。可是承認錯誤之後,他就憋了一口氣,窩了一個火。後來史學家就發現,他每下一次罪己詔之後,一定要找茬殺一個人。

    當時,有一次也是皇太極破關而入,把北京城一圍一搶,然後人走了。憋了一口氣,下罪己詔,然後就盯上了一個哥們兒,這個人叫吳昌時,說白了就是沒常識,這麼一個人。這麼一個哥們兒呢,崇禎皇帝非說你勾結宦官,你把持朝政。那有什麼把持朝政的?把持朝政的不是您崇禎皇帝嗎?非說這個。人家就不承認,人家是復社的,人家有幾根硬骨頭的,就不承認。不承認,當著所有閣老的面,內閣大學士的面,拿夾棍生當場把這哥們兒的腿給夾斷了,嚇得朝臣,沒見過呀。明朝皇帝王八蛋的多得是,當著朝臣打屁股的,什麼打得血肉橫飛,打死的都有。說當場當著大臣的面,把另外一個大臣的腿給夾斷了,可能在明代也就這麼一回,嚇壞了。

    其中最有趣的,說他這個有點感情用事,就是周延儒的事。周延儒是他任用的一個重要的一個大學士,甚至是首輔大學士。在明代,被殺的大學士一共就四個,崇禎他老人家乾死倆,其中有一個就是這個周延儒。為什麼說他是女性思維,情感用事呢?就是他最恨的不是說你犯了錯,錯大,不是,他最怕的是被欺騙。

    周延儒就幹過這麼一回,有一次清兵又破關南下,北京城禍害一道,然後快走了,周延儒,你看他也是奸臣,周延儒一看快撤了,說這是立功的好機會,然後趕緊跟崇禎皇帝說,說我出去揍他們去。崇禎皇帝說好啊,大學士點兵,古今一段佳話也,你點兵出去吧。

    周延儒哪會打仗呢?但是他心裡想,你清兵要撤了嘛,所以就跟在後頭追、攆,然後佔點便宜,在京畿一帶轉了一圈,然後也殺了一些普通老百姓,拿人頭,你看,這就是清兵,回來來報功。崇禎皇帝很高興,賜了很多爵位,封他為太師,賜了很多銀兩,這事就完了。

    但是有人就給周延儒點眼藥,說不是那樣的,他出去吃喝玩樂,然後他根本就沒打仗,他殺良冒功等等,就給告了。哎呦,崇禎皇帝這氣,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別人騙他。剛開始他只是藉口,把這周延儒給撤了。後來是怎麼想,怎麼心裡這口氣窩火,受不了,又派人給抓回來了,抓回來給弄死。

    你看周延儒他也是復社的一個大佬嘛,對吧?就有人替他奔走營救,跑去跟崇禎皇帝講,他還是不錯的,不要把他怎麼樣。崇禎皇帝講了幾個字,說我就恨他奸猾,老騙我。然後這個人就跑去跟周延儒講,說皇上說了,就恨你奸猾。你知道周延儒說一句什麼話?說伺候這位爺,不奸猾行嗎?

    周延儒死的時候也特逗,然後太監去傳旨,就是讓他自盡。太監去傳旨,說雖然你有這麼這麼多罪過,但是看在你曾經當過這個閣老的份兒上,太監也壞,唸到這兒故意停下,但是看在你當過閣老的份兒上,大學士的份兒上,周延儒以為沒事了,把自己放過了。然後太監就接著念,賜令自盡。周延儒一聽這話,本能反應就起來了,拔腿就跑。後來幾個太監實在給他按住了,最後哪是自盡,實際上就是讓太監給弄死了。

    所以從這件事情你就看得出來,崇禎皇帝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他就這口氣,我們很多家裡有那種特別女性化思維的老婆的男同志,可能都有這個感覺,這事兒只要讓對方窩了一口火,可能過幾天拿別的事再給你找尋回來,總而言之,這口氣他得出了。總而言之,崇禎皇帝就是這麼一位爺。

    我們去看崇禎的整個十七年的歷史,剛才我們說了,大學士,整個有明王朝殺了四個,他一人來了倆。兵部尚書十四個,他親手殺掉的有五個,還有四個是什麼革職、聽參、坐牢等等。然後二品以上的大員,他親手幹掉了二十多個人。甚至有一次,就是皇太極又禍害他,走了之後,他實在氣不過,抓了幾十個大臣押赴菜市口斬首。當時有大臣就會在刑場上對他破口大罵。

    要知道這在皇權時代,這是很罕見的事情,駭人聽聞的事情,雷霆雨露莫非皇恩嘛,殺你也是皇恩嘛,殺你之前最後一個動作,讓你衝皇上的方向叩頭而恩。但是在皇權社會,一個大臣對皇帝破口大罵,可見大臣對這個皇帝已經寒心到什麼程度了。就是說白了,你就這麼一個人,我們幹活,幹好了、幹壞了,你對我們都不給好處,然後所有的責任你都不背,送死我也去,背黑鍋也我來,你連唐僧都不如,然後你還跟我使各種小性,用一種女性思維、感性思維,跟我這麼玩,誰還對你好啊?這就是問題。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我爸在一個廠當廠長,有時候他們談工作,就在家裡當我的面談。有一次我爸,我忘了是一個什麼場景,他說了一句話,他說即使是中層幹部犯錯誤,當著普通工人的面也得支援中層幹部,不能當著普通工人批評中層幹部。

    後來我找了一個機會問我爸,我說這不對呀,老師告訴我們,誰錯了就應該批評誰,你為什麼護著這中層幹部?明知道他有錯。我老爹說了一句話,說那以後誰替你幹活啊?你在普通工人面前滅了他的威信,以後那誰再會為這個廠子盡責盡力呢?這是我人生官場學的第一課。

    但這個道理雖然很普通,它是一個多麼大的官場和權力常識啊,但是崇禎皇帝真的就沒有這個常識。那他沒有這個常識的結果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大臣們跟他是怎麼玩的。

    那既然你崇禎是這麼一個皇帝,刻薄寡恩,又溜肩膀、不擔責任,喜怒無常、感情用事,那請問我們臣子該怎麼對待你呢?這裡面故事可就多了去了。但這兒我們就刪繁就簡,我們就講倆寶貝兒,一個叫陳演,一個是魏藻德,是他最後一任內閣的首輔和次輔。這倆哥們兒有一次,這時候已經到了大明王朝快將傾的時候,已經是1644年的春天了。當時大家都還指望最後一支力量,就是吳三桂,關寧鐵騎如果回防,大明江山還有一博。

    然後有一天,崇禎皇帝就跟這倆寶貝兒說,說要不咱們把吳三桂調回來吧,這倆不支援。然後崇禎就支使著陳演,說你寫詔書啊,不寫,不寫,找一堆理由不寫。崇禎皇帝也納悶,為啥不寫呢?話說過了幾天,吳三桂那是多靈巧的人,人家自己就寫報告,說我乾脆回防吧,我是看門狗嘛,對吧?家裡已經亂了套了,我乾脆回家打仗唄,我還在門口看什麼勁呢?好,那就把吳三桂要調回來。崇禎皇帝跟這倆寶貝兒說,說現在你可以寫了吧?這倆還是不寫,裝死狗,死活不吱聲。

    這崇禎皇帝就納悶,為啥不寫呢?這陳演和魏藻德這倆人出了門之後,在門口就打個商量,說能寫嗎?不能寫,為啥?萬一事後清兵打進來,北方丟了,就是因為咱倆做的這個決策,讓吳三桂回防。要說他自個兒說,我們倆千萬不能說,到最後人頭落地的還是咱哥兒倆,千萬不能寫。

    你看,當皇上就當到這個份兒上,已經到最後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底下大臣因為你不擔責任,我們何苦為你擔這個責任呢?

    更戲劇性的一幕是見於一本書,叫《洪業》,這是美國著名的漢學家,叫魏斐德寫的,也是這一段歷史。據說當時李自成圍城之後,派了一個曾經投降農民軍的宦官叫杜勳,回去跟崇禎皇帝談判。

    要知道在皇權社會,你朱家已經當了二百七十多年皇帝了,那個皇權的威勢還是在,畢竟我是造反的,好不容易打到天子腳下。所以李自成據說當時透過杜勳,給崇禎皇帝提了幾個條件,說這樣,我可以退回到山西和陝西,你把這塊割給我,我當西北王,然後我就承認你這個皇帝。第二個條件呢,你給我一百萬兩白銀;第三個條件呢,那就是我為你乾點事,我幫你鎮壓其他的農民起義軍,我還幫你去北上抗清,你說好不好?

    這個條件對於一個城下之盟來說,已經是優厚得不能再優厚了吧?崇禎皇帝看了這個條件之後,也是兩眼放光,趕緊把這倆寶貝兒叫來,陳演、魏藻德,說先生們,大勢以及,先生們現在就定吧,一言可決之,你們倆趕緊說吧。這倆,說?說什麼呀?將來賣國都是我們倆的事,我們倆到菜市口報道去?不說,要定你定。

    崇禎皇帝氣的,當場就把龍椅給推翻了,你們兩個王八蛋,還他媽不說。所以後來為什麼說文臣皆可殺,文臣誤我等等,就是這些細節堆出來的。而且文臣到最後對於這個大明江山已經袖手旁觀到什麼程度,不是沒錢了嗎?沒錢打仗了,得用錢啊,錢哪兒來啊?你徵餉,民間已經搜刮殆盡了。崇禎皇帝說這麼著吧,你們大臣這麼多年,你甭以為我不知道,你們都有錢,報效吧,大廈將傾,覆巢之下沒有完卵,自己拿銀子出來。陳演、魏藻德這倆哥們兒說,哎呀,真的是沒有錢呀,都是清官呀,我就差把我們家補丁衣服給穿出來,真沒錢。

    這魏藻德說,你看我這首輔,我做個表率吧。魏藻德第二天掏了一百兩,打發叫花子呢,一百兩。這陳演幹得就更絕,陳演說,說我沒錢是沒錢,但是您放心,我一定叫毀家紓難,就是砸鍋賣鐵咱也得把錢給你。然後回家他是怎麼砸鍋賣鐵呢?據說當時好多人都這麼幹,直接回家拿一張紙,寫著此屋出售,貼大門上,就是我家賣了,賣不了幾個錢那不是我的事,反正我準備賣家,什麼時候成交,什麼時候交銀子。總而言之,現銀子那我是沒有的。

    這件鬧劇已經演化到什麼程度?當時崇禎覺得,說靠這些文臣可能是沒指望了,打了十七年交道,也知道互相之間那個不信任已經到了什麼程度。皇親國戚總可以吧?剛才我們說的周皇后她老爹周奎,國丈啊,而且這個時候是封為嘉定伯,你這個時候應該做個表率吧,因為你算是皇家和文臣之間的一箇中間地帶嘛。所以崇禎就暗示他,說您掏十萬兩出來,這麼多年,我賞你的東西也遠遠不止這點,你掏十萬兩。

    可把這周老爺子給愁壞了,說那沒有啊,這個最近年荒也不好啊,租子也收不上來啊,就是沒錢,就是沒錢。最後死逼活逼,一萬兩,再多打死沒有。

    後來這太監就把這事告訴宮裡的周皇后,說你爹死活只肯掏一萬兩。周皇后說這麼著吧,孃家親爹,你怎麼辦呢?說我從私房錢裡,我來貼五千兩,你讓爹無論如何湊兩萬兩,就是你再多掏五千兩。這太監偷偷摸摸把五千兩送到國丈府。國丈一看,又多五千兩,那得了吧,我再來點回扣,最後國丈交了一萬三千兩,把皇后給的又眯了兩千兩。

    那你說沒準兒真就沒錢嗎?哪裡是這麼回事啊。後來李自成進北京之後乾的第一件事,要錢啊,因為窮怕了的人嘛,都是苦哈哈嘛,就要錢,把所有北京城八百多個官員抓起來,然後打,給每個人下了任務,大學士多少兩,一萬兩,誰多少兩,就打。最後打出來多少錢?魏藻德家,就是反正也是,最後反正也是被打死了。但是打死歸打死,在他們家起出來幾萬兩。這陳演就更絕,打死也不給,後來就打死了。打死之後上他們家去挖,在地窖底下挖出幾十萬兩。

    當然還有更絕的,就是崇禎爺自己。他不是一直說內帑沒錢嗎,我們皇室內部已經沒錢了,最後起出來三千二百萬兩。我就不理解,這老朱家反正從萬曆開始就一直摳門,一直摳門,一直藏著銀子,就不肯往外放,這可能也是一種囤積心相,也是一種病,可惜今天這大夫已經沒時間給他們治了。

    就是這樣的一個非常可笑的局面,到最後的關頭,你知道誰最慷慨嗎?太監,感動得崇禎皇帝直哭,那太監一張一張銀票往皇帝身邊堆,因為我們是奴才嘛,那文官換一家繼續當官,我們沒辦法呀,所以太監真的是叫毀家紓難。所以崇禎皇帝氣得直咬牙,說外朝這些文臣還不如中官呢,不如我身邊的這些殘疾人,這些太監呢。當時文臣跟崇禎皇帝就是這個關係,咱倆沒交情,因為我幫你使勁,你不替我擋後路。

    最悲慘的一幕,在我們看歷史的過程當中,就屬於崇禎皇帝死之後。他從煤山上吊那個屍首起下來,跟周皇后的屍體,直接就排在東華門門口,幾天沒人給收屍,大小官員走在旁邊繞道走,跟沒看見一樣,沒看見沒看見,我近視眼。最後是一個六品的主事,這個官員實在看不下去了,自己掏錢買了兩口柳木的薄棺,就是老百姓用的棺材,才給這兩口子收斂了。

    那李自成進京之後,原來這些官員什麼表現呢?我們再看這個陳演和魏藻德這倆哥們兒,一看見這個,其中有一個哥們兒,看見這個李自成大馬要進京了,趴在地下山呼萬歲,終於盼到明君了,你們來了。然後李自成不理他,大兵就過去了,然後這兒衝著背影還喊萬歲。尤其是這倆哥們兒聯手去見李自成,說你看我們倆是有身份證的人,有身份的人,我們見見你。

    李自成看見說,你們倆怎麼不死啊,你們怎麼不死啊,你們不是當官嘛,你們有學問嘛,不是孔夫子教出來的,應該殉國才對呀。哎呦,我們哪能死啊?您這有聖主在朝,我們方可不效用啊,我們要為你報效啊,我們倆怎麼能死呢?

    當然,我們可以指責這些士大夫無恥,很多人都說明代士風不好,士大夫無恥。可是你真的看後來的歷史,清軍南下的時候,在揚州、在江南,那些士大夫們,什麼闔門投火而死,闔門投繯而死,很多。儒家教育幾百年,那不是白玩的,有氣節的忠君人士很多。可唯獨在北京城,在崇禎皇帝身邊的這些士大夫,你死歸你死,我要好好活,你說這又說明了什麼呢?你能說晚明一代士風就一定是很敗壞的嗎?不是啊。

    所以問題的根子,我們還是得找到崇禎皇帝自己身上,正是因為你十七年的執政,你讓君臣離心,你用你的一系列行為,雖然你自己以為符合儒家的一切聖君的標準,但是你喪失了和群臣之間的基本的信任共識。

    不管是跑,還是跟李自成達成任何城下之盟,就是這麼一個可笑的場景,導致了崇禎皇帝最後也沒有機會離開北京城一步。

    最後我說一段題外話,我看到一則材料,就是西歐的海盜。海盜你看,這個職業是沒有任何正當性的,對吧?可是海盜為了創造正當性,他們有一個理由。他每當劫得一艘船之後,馬上把船長抓起來,問原來這艘船上的船員,說你們說,這個船長原來有沒有欺負過你?如果大家說這個船長是個壞船長,現在就給宰了。如果大家覺得是一個好船長,我們給他放了。真的還有船長被海盜抓了之後,海盜覺得調查之後覺得這是個好船長,還送了一艘船給他,又讓這個船長繼續當船長,西歐歷史上真發生過這樣的事。

    為什麼說這個場景?我們想說權力這個問題,什麼是權力?華人對權力一直認為,這是一個穩固的結構,這是一個必須我們去討好它的一種威權。哪裡是這麼回事?都是人類社會,權力是什麼?權力是一種臨時性的平衡態,權力是一種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達成的一種共識雖然有什麼忠君報國思想、儒家教育等等,但所有這些都是在雙方有共識的時候才會被喚醒的東西。

    在平時,沒有外在的風險,你大明王朝還是一統江山、鐵桶江山的時候,你可以作威作福,可以大發淫威,摧折你計程車氣,淫辱你的手下,沒有問題。可是當風雨飄搖的時候,在崇禎十七年那樣的狀況下,你還去摧折你的臣下,然後和他們破壞已經達成的上下級的權力共識的時候,請問權力這個時候還是權力嗎?

    崇禎和大臣之間的矛盾是明朝君臣之間的深入骨髓的弊病,這種矛盾也是專制王朝的宿命,因為權力的不對等是君臣矛盾的根源。

  • 15 # 燃木fire

    最直觀的原因應該是明朝末年,朝政渙散,官員腐敗,民不聊生。適逢李自成的反軍一步步壯大,內憂外患,大有直指京師之勢。

    對此危機形式,崇禎皇帝調派大學士李建泰前去鎮壓李自成。但是李建泰非但不出兵鎮壓,反而自毀城池投降了李自成。無奈崇禎帝只能讓各地勤王京都。而當時各地的勤王部隊大多對明廷失去了信心,其中不是推諉不前,就是直接半路投降。

    朝中大臣都揣度聖意,伴君如伴虎,君臣隔閡。遷都不成,又無良策。明廷此時已無官可用,只能派遣太監前往監軍。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臨京都。然守衛之士不戰而降。於是李自成遣降臣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談判,其意想讓崇禎禪位,然崇禎大怒,遂談判破解。

    十九日,崇禎招群臣議策。然滿朝文武官員無一前來。崇禎自知敗局已定,明已無力迴天。悲憤自縊,維持了兩百多年的明朝政權就此覆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可以吃三文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