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果兒嘟嘟媽媽
-
2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看做了您的問題描述之後,我非常能夠理解您的心情,這其實也是一種教育上的挫敗感,老師想盡了辦法也是為了學生做了這麼多的事情,苦口婆心的這麼多,反而還會引起學生甚至是父母的反感,所以無形之中會給自己帶來一些負面情緒。
我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會有此疑問吧?
我覺得是您把這個問題有點擴大化了,其實你的問題應該是“學校教育”而並非“教育”才是。
因為從廣義上講教育的範疇太廣了,儘管不能絕對說它一定是萬能的,但是說接近萬能也是差不多的,但是“學校教育”就不同了,它只是諸多教育中的一種教育,而且它還受制於各種各樣的條件限制。
比如你說的這種情況顯然作為學校教育的代表者及你本人已經盡到了各種能夠盡到的職責,也做了各種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孩子還是這個樣子,那麼這裡面的問題就一定是出在其他方面了,比如說家庭教育。
至於你說的放棄是不是一門藝術這一點我是絕對不認同的,實際上你所謂的放棄更多的是一種氣話。
一位能夠糾結孩子不認真學習的老師而且還能因為這種事情把自己給惹的很沮喪,這本身就說明了,這位老師本人是對這項事業非常熱愛的,對學生們也是非常希望,他們每個人都能變得很好的。
所以別看你現在能夠想到這一點,但是等開學之後看到這幫孩子的時候,你就會忘了此時此刻的心情,而去想的一定是如何讓他們變得更好。
畢竟家庭教育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作為老師其實很多時候是很難解決父母的問題的,所以與其說生孩子的氣,倒真不如說是生父母的氣——而這個“氣”中更多的其實是心痛。
-
3 # 愛悟理
教育不是萬能的,否則,要國家機器幹什麼?要法律幹什麼呢?
教育是一個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不然的話整個國傢什麼都不用做,只抓教育就行了。所以教育是萬能的,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中,賢人也只有七十二個。就忘曾經的一句很流行的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教育並不是萬能的。
另外,教育在很多時候也表現出力不能及的尷尬,比如屢教不改的學生。你能說教育是萬能的嗎?
但這卻絕不能作為教師推脫責任的藉口和理由。
你遇到學生不交作業的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想一下,怎樣解決。
我覺得應該充分發揮家鄉的監督作用,孩子離我們遠,他在幹什麼,我們是看不見的。只有聯合家長一起管理才能有成效。
所以要讓家長切實地負起責任,告訴他們,網課持續的時間可能還比較長,在思想上引起家長的重視,透過家長來影響孩子的思想。告訴家長在孩子上網課的時候自己也要自律,不能孩子在上網課,自己在玩手機。只要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和模範。相信孩子慢慢的也會發生改變的。
永遠記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樣你管理起來也輕鬆許多。
-
4 # 小孛學堂
教育不是萬能的。
看到您的描述,我非常能夠理解您的心情,反覆督促依然有學生不寫作業,一個知識點講了很多遍,也依然還學生聽不進去或聽不懂,而另一方面老師想盡了辦法,苦口婆心,依然無法改變這些學生,甚至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時間長了,這種挫敗感會讓老師慢慢懷疑教育的意義在哪裡,會讓老師迷茫,不知道要如何去教育孩子。
但是需要明白教育不是萬能的,而且教育也不僅僅是老師一個人的事情。教育是需要教師,學生,家長三方互相配合的,缺少任何一方最後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對於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平時面對面教學就需要苦口婆心,嘗試各種辦法讓他們聽講,交作業,現在上網課,相隔千里,很多孩子完全不聽招呼,這個時候您需要多跟家長溝通,找到學生厭學的根本原因,並請家長們全力配合您的工作。
-
5 # 春風難度玉門關
在學校老師可以教孩子怎麼解題,可以教孩子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情,可是更多的額事情,老師教不了。畢竟,一個再好的老師,能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也就是這麼短短三到6年,而父母能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則更加長一些。
最好的教育,是家校結合,學校和家庭各司其職,一起將孩子的教育提上來。那麼在家裡的家長應該為孩子做的是什麼呢?絕對不是多給孩子報幾個培訓班哦!
1、好的習慣養成學校有心無力。
2、品行比成績更重要。
3、學校沒有時間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4、學校也沒有條件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5、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家庭才能給予
教育確確實實不是萬能的,為了孩子的幸福未來,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彌補學校教育的短板,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幸福快樂,走得更遠,更高!
-
6 # 達人好奇
教育作為一種人的成長進步的積極干預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但絕不是萬能的。因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萬能的方法。因人因時不同,輔以其他方法,方能促進教育之功效。
-
7 # 獅子座奶爸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教育是萬萬不能的。
教育是一盞明燈,指明方向。好的教育往往帶給人們很好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
當今社會的發展,是離不教育的,要想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就得收到教育,並且受到高等教育。
-
8 # 輕拂高中物理
你說的這種情況感同身受。
疫情把人們都隔離在家,特殊時期,知識的傳遞的方式由原來的面對面變成了網路傳遞,但是學生能不能接受到老師的資訊,那要看學生跟不跟老師一個頻率。
老師也是凡人,家裡有生活去忙碌,家裡也有孩子需要照顧。我們家就是這種情況,家裡兩個老師,同一科目,同一時間,家裡孩子也要上網課,需要督促,需要報體溫,幹這行,知道孩子老師辛苦,定好幾個鐘點,孩子起床的,孩子填體溫的,上課的,學習語文的,學習數學的,課間活動的,按老師要求的課表去做。
但是看到上網課,學生懶懶散散的不能及時的進直播間,有的甚至睡過了,聽不到,是很有挫敗感。認為自己的勞動成果得不到重視,有的科目上課的時候,學生一直在那點贊,老師壓堂了,學生下面留言老師該吃飯了,該下課了,有的學生抱怨為什麼要求我們按時上課,卻不能按時下課。
我們追其原因,其實是學生跟老師沒在一個頻率上,那就達不到共振,是不能清晰的接受到老師的資訊的,學生想著這是在家,還是假期的狀態,能不學習就不學習,其他的誘惑可比上課有意思多了,就是開啟著影片,誰也不知道網路那端到底在發生著什麼。
教育不是萬能的,有些問題不是經過教育所能解決的,如果說教育單純靠教授知識去教育,單純靠老師說教去教育,那教育的力量太單薄了。所以簡單的說教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我們可以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去做這個工作,認真工作是自己的本分,教授知識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如果多付出,多以自己的經驗讓學生少走些接受知識的彎路那就是自己的良心了。但是有些路誰也代替不了學生,非得自己走完,才知道什麼是合適的。
當然了,學生少不更事,老師苦口婆心學生不一定能理解,有時強制的自律是必要的,超強的自律性那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學生在家,我們起到作用確實有限,但是到了學校,學生不管再什麼作用下,能自律學習知識就行了。少些怨氣,多些理解。加油吧!
-
9 # 亂談不用琴
不知道作為研究教育的同行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是作為師範畢業的我,依然記得《教育學》裡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國家對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
就是這樣的教育目的,讓我們一直走在教育的道路上。
每個社會時期都有每個社會的要求,封建社會的教育讓普通的人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可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終觀中國傳統教育,一直建立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官位體系之中,但也有一定的認識,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一句,而古漢語中對“教”和“育”的理解是不同的。
古漢語中,《學記》中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樂記》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等話語中的“教”總結來看有5層意思,分別是:
教化,教育、教導,教誨、指示,指點、教授,傳授知識技能、使,令,讓等
可以說,“教”其實已經涵蓋了今天我們所說的“教育”一詞的含義;
古漢語中的“育”也有三層意思:
生育;養,撫養;培養。
由此可見,“育”在古文中主要是表達我們今天所說的“培育”“培養”這層意思。
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已經是非常狹義的了,只相當於古代的“教”一字而已,更多的是學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人。
所以,現在很多時候,學校教育只履行“教”的義務,“育”這件事往往是留給家庭來做,或者是學生為老師的日常影響,所以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是創造條件,促使兒童與外界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不斷成熟和發展,使受教育者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的人格,使其具有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
再來看看西方研究教育的大家們又是怎麼看待教育目的這個問題的呢?
赫爾巴特的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
盧梭個人本位論: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的自我實現。
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
斯賓塞認為:教育要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或認為教育即生活本身,其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學會怎樣生活。
我認為在今天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成為真正的人,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成為真正的人以後為社會做出自己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至於教育的意義我想應該是讓每個生命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引用《少年中國說》裡面的一段話: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盡心上》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每個時代亙古不變的文化傳播手段,沒有教育的國家,缺乏教育的國家就是過家家。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穩定安康的前提,沒有教育,就好比石縫中的枯草,缺乏養分,難以遍地開花。可見人跟教育之間的關係,好比魚離不開水,花草離不開土壤,萬物離不開陽光。
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網上前段時間有一個段子:說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的時候,我們能夠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鳥!在我們去戈壁旅遊、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裡默唸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是不自覺間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義。我們的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能提高個人修為,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我認為,這是教育賦予我們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也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希望的明燈。
-
10 # 強強兄
萬能的你是指哪方面,我只知道沒有教育,就不認識字,沒有接受過教育知識的老一輩我們能夠看到,出門到哪兒都是不方便的,包括外出務工,搭乘長途運輸工具,辦理業務的交際能力都是虛擬飄渺的。所以我認為教育就是萬能的。它至少是實現萬能的前提,有知識有文化了,那麼才有成功的前提。所以,小孩子再怎麼不聽話,不愛學習,都還是要耐心的給他解釋,道明知識的重要性。包括我自己,以前從來不愛學習,高三的時候也是班上倒數十幾名,有時候老師勸我提前進行單招考試提前離校,讓他省心一些,我也曾一度的想放棄學業,不過後來想了想自己父母一輩沒知識沒文化是在社會上很吃虧的,所以堅持大了大學畢業,自己回想起來還是挺幸運的,讀了大學感覺自己堅持讀書堅持學習是正確的。哪怕是大學不是很好也要比沒上過大學的要好很多!這位老師,這就要你多費心了,遇到淘氣的孩子多多擔待。恨鐵不成鋼,學生成大了總會學會感激的!
-
11 # 清香居里的一株小蒼蘭
教育不是萬能的。
一個人的成長有內因和外因。而往往內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外因是對內因的一種催化。
教育也許能改變一個人,但是這種改變是對他原有的內因的一種強化和外顯。
比如,一個孩子在沒有接受教育之前,懵懂無知,沒有是非觀念,沒有恥辱榮辱感,接受教育之後,開始明事理,知禮節,懂知識。
這是一種改變嗎?這是一種改變,但是更確卻地來說,這是透過教育對他內在的潛能進行的催化啟用。
教育起到的是雪中送碳,也是錦上添花。
一個人本身的複雜性決定了單純的教育並不能把他做根本的改變。
一個頑皮的孩子透過教育讓他知道了懂規矩,守法紀,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這是一種改變,這是一種相對的改變。
一個人受過太多的教育,哪怕是學的法律知識,但是他還是會走向犯罪的道路,為什麼?
因為教育只是給了他知識,而不能改變他的內心。
我常常想,遇到某個不講事理的人的時候,確實沒有必要給他講什麼大道理。因為我覺得他的內心就是這樣的,本性如此,與他受到了多少教育受到的是什麼樣的教育無關。
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催化和促進,是一種錦上添花,而不是去改變哪個人。
-
12 # 躬耕杏壇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不接受教育應該不行!首先講萬能的東西應該就不存在吧[可愛]!教育是為讓人思想和行為向善向好的必由之路,我行我素不受約束的人自然是反感和討厭教育的,因為這類人不願意受約束和限制,遊走在道德和紀律要求的界限之外!
-
13 # 中偉光
所謂教育,不單指學校教育,家庭、社會以及個人的自修都屬於教育。從這一點而言,教育將陪伴我們一生。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是漸進式的。要說教育對每個人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那是其他任何方面都無法比擬的,因此說,教育的作用無法替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這樣或那樣的教育氛圍中成長。至於說教育的作用是萬能的,此說法欠妥,因為教育不可能包羅永珍,其必然有侷限性。
-
14 # 王老師語文微課堂
1、教育可能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教育卻是萬萬不能的。年少貪圖一時的安逸,卻將換來一生的辛苦卑微。
2、學習是要付出辛勤而漫長的代價,但是你願試試沒有知識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嗎?
3、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並非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臺灣作家 龍應臺)
-
15 # 彭城教育網
教育是萬能的?但是沒有得到過正規教育肯定是萬萬不能。教育一詞太寬,只能從人類最基本的來說。不管什麼行業,即使是種地,也不能天生就會 ,要經驗傳授,技術傳授,才會高產,有好收成。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
-
16 # 教學那些事兒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是教育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能耐,就足夠我們去追隨、奮鬥。建議在這問題上有困惑的人都去讀一讀朱永新老師的著作。他倡導“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之所以對教育產生懷疑,是因為你對教育還不夠了解,還沒有找到教育的“幸福感”。
-
17 # 平凡練家人
所謂教育,不單單是指學校老師的教書育人,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是孩子學習基礎知識的地方,也是國家強制規定年滿六週歲,必須開始接受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為什麼作為強制規定呢?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教育做不好,談何發展?
1、家庭教育也非常關鍵至關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行為準則影響孩子言行舉止,父母對世界對社會的態度影響孩子價值觀的樹立。
2、學校的老師的教育和家庭父母的教育需要結合——家校結合。老師和父母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教育都是為了孩子的一切。新時代素質教育要求老師從角色和行為上都要有所改變,老師是學生學習促進者、教育教學研究者,老師與學生應該相互尊重、互助、關心、幫助、引導、啟發孩子等。
3、有了學校和家庭父母的教育,孩子進入社會還得受教育,沒有前兩者的基礎,孩子能好好在社會受教育並能生存下去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教育是不是萬能的?我只能說沒有教育是萬萬不能的!國家強制要求義務教育就是最好的例證。雖說放棄有時候也是一種藝術,但作為教師唯不斷反思、終身學習,方能跟上節奏;作為家長唯以身作則,多交流溝通,方能教育好孩子;家校結合必不可少。
-
18 # 座標原點
常言道“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真的,世界上沒有什麼是萬能的,教育也一樣,逃不出這個宿命。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儘管如此,仍然還存在違法亂紀,不守規矩的現象,這是為什麼?教育的力量很強大,同時也很弱小,甚至是無效的,因為,人總是在智商、情商等等各種商上有區別的,這一切都是基因決定的,也就是種子。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結合成受精卵的那一刻,一切皆已註定。
種瓜不能得豆,不能得瓜,有人天生是學霸,就有人天生是學渣,有人註定是好人,也有人註定是惡人,有人一輩子幸福平安,有人一生坷坷坎坎,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才有了悲歡離合的人生百態。
教育,旨在特定環境、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更多的可能,還要歸於宿命!不可不教,不可不育,邊教邊育,有教有育,教為育止,育在教中。雖不萬能,但不能止!
-
19 # 小牛頓
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是為社會培養人,教育聯絡了人與社會,是它們的中間橋樑,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人必須適應社會,我們無時無刻不與這與那發生這種種社會關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離開社會,離開社會就不是人了,例如狼孩,我們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就必須需要教育來培養我們,這種教育是廣義的教育,是無時無刻都受到的,不僅僅是在學校,而學校能更好的培養我們,個性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各自取得自己最大的發展,這是理想,但我們可以在這種程度上取得自己更好的發展,所以教育目的就是培養適應社會的個性化的人,但必須有基本的一些知識。
人可以從教育過程中獲得知識,得到成長,那教育是不是萬能的呢?回答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1、任何東西都不是萬能的,教育制度也是如此。
2、雖然說中國古代沿襲下來的科舉制度,演變為了如今的高考制度,很多家庭、學子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努力讀書,考上好的大學,能夠有份不錯的薪資、工作。
3、但是今年來也出現了很多相反的事情,比如南科大集體缺考2011年的高考,中科大博士跳樓事件,都表明了當今的教育制度不是萬能的,我們需要有更好的心態去面對高考。
4、當然了,讀書是沒有錯誤的,讀好書還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當做事出人頭地唯一的渠道。要努力培養的是全能型的人才,能夠有擔當,能夠承受壓力的人才。
以上是我的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
20 # 吾乃零陵邢道榮
任何事物都不是萬能的,萬能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更何況是教育。
教育是智慧生命的一種智力進化和集體社會化背景下的產物。人類的是地球最高階動物,也是智慧生命的一種。人類是進化就是教育的體現。生產生活方式更是,由刀耕火種到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到科技文明,這都是教育的推動作用。
當然,教育並不是萬能的,比如,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但是,沒有教育是萬萬不能的,沒有教育人類就不能開化,就不會有歷史悠久的文明傳承和發展。
世上本沒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教育也是一樣,只有正確優秀的教育才能使文明不斷繁衍,生生不息。
這幾天給學生上網課,越發的在思考這個問題。部分學生經常不寫作業,督促好幾遍也不寫。估計是想反正老師看不到我,看你能怎麼樣?很多老師對於這樣的孩子也只能選擇放棄,我雖然反覆多次督促也沒有用。
是不是放棄也是一種藝術?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教育孩子,從孩子落地開始,父母已經在從各方面養育和教育孩子,從孩子會抬頭,會翻身到呀呀學語再到蹣跚學步,無不滲透了父母的心血和期望。孩子長成什麼樣,直接關係到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光生不教育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當然每個家庭都有一本經,可能為了生活到處奔波,有的會把孩子帶在身邊,有的直接留給老人,留在老人身邊的孩子,大部分老人只能給孩子們吃飽穿好,教育方面肯定會斷層,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但即使說讀書不是孩子們唯一的出路,但為人處事也需要父母來引導,甚至透過父母的言行來影響孩子,所以教育可以說是萬能的。
您是老師,辛苦了,我覺得是這樣,您只是老師,畢竟不是父母,對於不嚴格的家長,您做好自己的本分,盡到三次以上的催促對方還不配合,那也是真的沒辦法,他們自己對孩子學習都不上心能有什麼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