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啟媽媽
-
2 # EleveNSu213
正常的,我家娃2歲了,只會叫爸爸媽媽,說對的嗒嗒等簡單詞彙。但給他各種指令都聽得懂,叫他把紙巾丟進垃圾桶,把蘋果放好,自己去拿水喝,穿上鞋去把檯燈關掉,類似的簡單的事情他都能自己完成,就是不說話。去體檢醫生讓多和他說話,不讓看電視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其實看著身邊小朋友都開口說話我也有點急,但也知道要耐心,或許等過幾個月就好了。所以你家寶寶已經很棒了好嘛,多點耐心吧。
-
3 # 陳李01
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情緒和狀態也會不同,寶媽不用擔心,你家寶寶1歲4個月就會叫爸爸,媽媽,外婆,已經很不錯了!我家寶寶快兩週了,也才只會叫爸爸,說什麼她都知道,就是不說!不過這幾天我家寶寶又學了幾個新詞,一點一點來吧,慢慢就好了!孩子需要家長們的耐心陪伴和指引,願天下所有寶寶們都健康快樂成長!
-
4 # 桔枳
一歲半了還不會說話,是不是不正常?一歲半了還不會走路,是不是不正常?拜託,哪來那麼多不正常的孩子。打他們一出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對他們就悉心照料,他們哪裡捨得用不正常來回報愛他的家長們?只是他們的說話或者動作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發展,他們只是比別人慢了一些,就不能體諒一下他們,就不能等等他們麼?
小時候那些三歲才會說話的同齡人現在說話也很流利,他們難道是不正常嗎?並沒有對吧!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也不要動不動就想太多,育兒之路就是個升級打怪的過程,如果大驚小怪太多,分散了太多注意力,自己很快就會垮掉。希望爸爸媽媽能淡定一些,不斷增加自己的經驗值,為我們的寶寶殺出一條康莊大道!
-
5 # 積木育兒
首先是語言的儲存期,1歲前,我們跟孩子的互動,語言的訊號都會儲存在小小的腦袋裡,慢慢去體會分析,他們會發現這些語音是有意義的,然後1歲多孩子們開始去練習發音,這時候孩子們會表現的不一樣,有的是一發音就挺準,一說話就能說很多詞,教什麼學什麼;有些小朋友有一堆的語言表達意願,但無法一時間交流,會變成自己咿咿呀呀講,但我們聽不懂,有的小女孩表現成和自己的玩具對話,咿咿呀呀不停。這也都是非常正常的。
我們在寶寶練習說話的時候可以幫助他把準確的發音表達出來,比如她拿著蘋果咿咿呀呀,我們故意放慢語速、重複的說吃蘋果,洗蘋果,切蘋果等等和當時場景有關的詞。邀請寶寶說一遍,有的開始一開始說話比較急,一說就容易說很多,一些有意義,很多沒有意義,就是他在學習練習語言的發音,我們幫他把語速放慢,蘋~果~,來,我們一起說蘋~果~。
從孩子有興趣的事物去描述,從名詞到動詞,再到短語。先請寶寶發音,先發出音我們就給與迴應,到練習準確,到說句子,到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
6 # 知茵欣寞
再正常不過了。
發現現在好多的小孩說話都會有點晚。
我家寶寶是快兩歲才進入語言爆發期,就感覺突然之間就開竅了,啥都會說了。現在三歲多了,小嘴可甜了。"媽媽,危險!你要小心哦,我保護你","媽媽,你怎麼了,沒事吧?"……
但是,為了使孩子語言發展更好,平時也要注意與孩子的交流,多跟孩子說話,給他創造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孩子不跟你交流,不代表他沒有吸收這些資訊。
願小寶寶們都快快成長成小話癆,哈哈!
-
7 # 懂你6309257
孩子1歲四個月只會叫爸爸媽媽,很正常吧!我兒子這麼大的時候什麼都不會呢?我兒子到1歲零六個月才學會抬腳走一步左右,還要扶著,單獨不行,二歲左右才能到處跑,到二歲半才學會說話,開始叫爸爸媽媽,真心把我們急了,以為遺傳了我婆婆的啞巴(我婆婆八歲高燒啞了)可醫生說我婆婆的啞遺傳率不大,後來在兩半以後全正常了,古人說:說話晚,走路晚的孩子最聰明也許是真的,我兒子從上學到現在初二,一直是班裡不出前三,校裡不出前十,市裡四千多人前三百名內,所以小孩說話晚不要急,只要沒有病就OK
-
8 # 快樂帶娃
正常的,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都不一樣,有早有晚,語言的輸出需要有大量的輸入,有一個累積的過程。記得我女兒小時候在兩歲之前不怎麼說話,但是你跟她說什麼她都明白,就是不說出來,我也沒有強制她必須表達出來,但是期間一直跟她說話,一起讀繪本,一起做遊戲,等兩歲生日一過,她就口若懸河,每天話不斷,搞得我都快煩了,小話嘮一個。所以題主不用著急,慢慢來。
-
9 # 鐵樹媽媽
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孩子十六個月已經會說這些已經很不錯了,說明他語言沒有問題。
如果覺得孩子學會的太少,家長自己要下功夫呢,要和孩子多講話,不能枯燥地重複某些詞彙哦。最好把孩子帶到戶外,給他一一介紹你們遇到的事物。
比如你可以這樣介紹小草和草地:這是草地,是小草們成片抱在一起長成的,小草們感情好,總是親密的擁抱,就像媽媽和寶寶一樣,來抱抱!
看到花朵:寶寶,你看這是什麼?哇好香呢!你來聞聞,這是白色的九里香哦,花開了很遠就能聞到香味兒呢!(重複聞花香動作)
類似的很多事物都可以和孩子仔細地介紹,你不需要擔心他聽不聽的懂,只要引起他想表達的慾望,你介紹過一次下次再出去見到就可以指著問他了,說不出來不要批評不要說:“媽媽不是講過嘛?”這樣的話語,只要再重複介紹一次就可以了,這樣孩子其實是能帶著好奇期望自己能表達的,孩子們其實天生就有很努力的特質呢!
-
10 # 東方春光語言康復訓練
大家好。我叫任春光,是一名語言康復老師,從事語言康復工作18年了。
孩子一歲四個月,已經會說爸爸,媽媽和外婆,我認為非常正常。
根據我多年語言康復實踐,1-2歲的孩子,一般會說爸爸和媽媽等簡單的詞語;發育晚一點的,可能還一個字都不會說。
因此,一歲四個月的寶寶,已經會說爸爸媽媽和外婆了,這已經算是發育偏早一點的寶寶。
總之,我認為,這個寶寶語言發育非常正常,沒有任何問題。
-
11 # HZS湛江
孩子一歲四個月,已經會說爸爸,媽媽和外婆,我認為非常正常。
根據我多年語言康復實踐,1-2歲的孩子,一般會說爸爸和媽媽等簡單的詞語;發育晚一點的,可能還一個字都不會說。
因此,一歲四個月的寶寶,已經會說爸爸媽媽和外婆了,這已經算是發育偏早一點的寶寶。
-
12 # 壹父母
正常,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節奏,不需要過度焦慮和緊張。
一歲四個月的孩子會叫爸爸、媽媽、外婆等簡單的詞彙,首先從生理方面來說就不存在問題,而且這個發展程度也是在正常範圍內的。
如果父母想要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陪伴孩子,多跟她交流互動。
比如,你帶孩子出去玩,不是簡單地拿個推車推著他走兩圈,而是一路上看見什麼就指給他看,然後告訴他,這是什麼?它的樣子是什麼樣的?它聞起來是什麼味道?可以多一些具體的描述,讓孩子把具體的體驗和感受和你所說的詞彙聯絡在一起。
另外,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繪本。不需要去刻意教孩子說話,你只要多讀給他聽,指給他看。在孩子能夠輸出之前,一定是需要先做大量的輸入和語言積累的。
而且在輸出的時候,每個孩子也都不同,有的孩子可能會學會一個詞,就一個詞一個詞地開始往外冒,但也有的孩子不輕易開口,但等到他能真正開口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成句成段的說了。
-
13 # SUM電影
孩子的語言發育階段主要分為單字詞階段,電報語階段,完整句子階段。
一般情況,孩子在一歲到一歲半的時候,理解語言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在這個階段,雖然孩子的語言不是很多,但是理解家長語言的能力提升很快,比如“飯飯”,代表孩子想要吃飯飯,他們學會用單個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而在孩子一歲半到兩歲的階段,很多孩子開始出現電報式的語句。知道利用幾個很簡單的片語來表達整個意思,比如“媽媽玩具”,就代表著想要玩玩具,如同發電報一樣。
孩子兩歲半或者三歲左右,就能完整的說出句子,並且有簡單的修飾語句了。所以孩子的1歲到三歲是語言發展的飛速時期。
看你的描述,孩子一歲半了,只會說爸爸媽媽等簡單的詞彙,別的詞語也不會,這個整體上也算不上是語言發育遲緩。因為偶爾遲上幾個月問題也不大,你要思考下你是否沒有給孩子提供必要的語言刺激和語言環境。
比如每天抽出時間來訓練孩子的語言,比如家庭成員之間的言語交流盡可能簡單而緩慢,讓孩子去領域和學習。我見過很多的家長,很依賴手機,一回到家就和孩子爸爸一人抱著一個手機,家庭中的語言環境很少,長此以往,孩子當然接收不到新的語言。
另外,還要注意家裡要遠離有輻射的電子產品,比如手機,電視等,這些對孩子都是有影響的。如果孩子到了兩歲半還是沒有改善,就要去檢查孩子聽力,智力,腦發育以及孤獨症等方面的原因了。
-
14 # 省心媽媽
當然正常,我侄子一歲半才開口叫媽媽,可跟著就說的很順溜了,二歲上幼兒園,他是班上唯一一個可以和老師正常交流的孩子,很多寶寶三歲了,說話都聽不清,我侄子說的非常清楚,表達能力很強,不用擔心
-
15 # 學佛17
我家裡的孫女1歲2個月會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太太、姑姑、妹妹、馬、兔、蔬菜水果還會說好多單詞,大人說什麼他都跟著說。
-
16 # 美人魚5
正常,我家小孩要一歲半才開始語言發生大變化,一個月的時間,她可以清晰表達一件事,雖然句子不完整,但能聽明白,也能溝通了!不要太著急,多跟孩子說話!
-
17 # 甜甜圈伐木累
1歲4個月,孩子正處於口語萌芽期、單詞語階段,這個階段只會叫“爸爸”“媽媽”之類的是正常的。
語言能力的發展因人而異,大多數的孩子1歲半左右基本已經掌握一些常用的詞彙,對於熟悉的物品和人,能說出名稱和姓名,能聽懂爸爸媽媽發出的短指令,會點頭或搖頭來表示,還喜歡模仿重複大人的話。
等到1歲半以後,孩子逐漸由說單一的詞語過渡到學說短語,父母平時可以多跟孩子溝通,交流日常的問題,比如“媽媽叫什麼名字?”“我們今天中午吃什麼?”“寶寶要去幹什麼?”如果孩子答不出或者答得不完整,你就唸一遍,類似於自問自答,孩子會跟著你念的,再重複一遍就好了,這樣一問一答,能有效地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
不要以為孩子不懂,就不跟孩子說話,雖然孩子小,但這些語言是他日後語言輸出的重要儲備,有輸入才有輸出。
像有些孩子無意當中說出什麼詞語什麼話,父母覺得很驚訝,表示並沒有教過他,其實這就是孩子從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中自然習得的,所以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也很重要。
-
18 # UnicornBoat
有篇文章叫做《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講述了人類的語言是怎麼從兒童時期開始系統成型的。
寶寶出生之後,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解決好奇心的辦法就是嘗試重複。寶寶早期其實都是在做一個聽眾,聆聽一切可以聽到的聲音。如果寶寶到了一歲可以叫出來的名詞非常少,那需要家長審視一下自身。照顧寶寶的這一年多以來,家長跟寶寶的交流是不是過於侷限,有沒有跟寶寶保持一個頻繁的交流習慣。照顧寶寶的時候是不是隻使用那麼幾種簡單的交流方式:比如吃飯飯、噓噓、拉便便等等,除此之外就沒什麼交流了。
如果家長自信跟寶寶的交流非常頻繁而且詞彙多切複雜,那不要著急,保持好這個習慣。你的寶寶會在兩歲之後開始給你巨大的驚喜。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習慣,從現在開始可以不停地跟寶寶說話。我在寶寶出生後堅持做的一件事就是嘮叨。嘮叨到什麼程度呢,路上看到葉子我就會給寶寶說這個是葉子,一般都是綠色的,這是什麼樹,葉子是什麼形狀的,會不會開花,什麼時候樹葉會變黃脫落,什麼是季節,有時候可以嘮嘮叨叨的講一個多小時。
寶寶是聽不懂的,但是這個時候寶寶的大腦在做什麼呢,在無條件接受。之所以說這段時間是黃金時期就是因為寶寶的大腦最外界的刺激是來者不拒的。這些接受來的東西就像吹氣球一樣,不停的刺激寶寶的大腦生長。
所以做個嘮叨的父母對寶寶的說話,有著巨大的幫助。
-
19 # 皓芷汀蘭
看到這個問題嚇我一跳,因為我女兒現在一歲差不多兩個月、跟樓主一歲四個月的寶寶差不多大,如果樓主的孩子語言發育有問題,那我家寶寶豈不是也差不多?我女兒目前就喊爸爸、媽媽、爺爺、弟弟還有打打,但是能聽懂一些話,比如叫她拍掌掌,她就拍手手,讓她拜拜,她就兩隻小手一起跟你拜拜,跟她說出去玩要穿襪子和鞋子,然後她自己就會找鞋子給你幫她穿。叫她回房間放影片給她看,她會喜顛顛地跑回房間。她放屁了會停下來看你有沒有留意到她放屁了,然後跟你笑,如果不是她放的,你逗她說她放屁,她會哭,跟你急。很多時候就覺得她能聽懂挺多話的,就是不會說而已,我也不知道一歲兩個月的孩子這樣是不是屬於正常現象,不過家裡老人也沒有提到這方面的問題,我們也沒往這方面想。
-
20 # 諾善說育兒
按題主的描述,我覺得孩子很正常。
題主的孩子1歲4個月,只會叫爸爸媽媽外婆;我女兒當初23個月的時候,只會叫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現在口齒伶俐、表述精準。所以在我看來,孩子很正常,家長不用過分焦慮。
孩子能夠喊人,證明了以下幾點:
1、發音器官正常。如果發音器官有缺陷,是不可能會喊人的,這一點不用解釋。
2、聽力正常。為什麼我們往往會說是聾啞人?就因為有些人聽力器官受損或者有缺陷,在需要接收外界聲音刺激的時候,沒法接收到相應的聲音刺激,也就沒法進一步學習說話。
眼下孩子能夠發音,而且能指向性地喊人;就說明他的聽力器官沒有問題,能夠幫孩子捕捉到外界的聲音刺激。
那為什麼孩子除了喊人,還不會說其他話?原因是多方面的:
1、我們知道,孩子在開口說話之前,需要先經歷一個模仿的過程;也就是說,他要透過學習周圍人的說話,才能構建自己的言語系統。
可能,孩子身處的語言環境相當豐富,比如爺爺奶奶說方言,爸爸媽媽說普通話,然後遇到隔壁鄰居又不是本地的,說自己當地的家鄉話;這樣一來,孩子的這個構建過程就可能會比較長。
2、成人的包辦代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孩子開口。
要知道,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小太陽,祖輩和父輩就圍著他轉;又因為年齡小,照看呵護的人就特別多,對孩子的各種需求也會特別放在心上。有時候往往孩子的一個動作,成人就能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就幫孩子把事給做了;那麼孩子也就樂得省力,能不開口就不開口了。
家長可以這樣來做:
1、我們知道,語言的敏感期是1.5歲到2.5歲的時候;為了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家長還是要抓住這個敏感期。平時,可以給孩子多說說話,可以和孩子多進行一些親子閱讀;可以利用外出的機會,指著花草樹木等周圍事物向孩子進行介紹。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儘量注意使用書面語言,而不是很口語話的語言。比如,是“吃飯”而不是“吃飯飯”,是“汽車”而不是“車車”等等。
2、大人的動作要“慢一拍”。雖然對於孩子的一些指向性動作,大人已經知道他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儘可能的,大人可以緩一緩再去做。
比如,當孩子手指著杯子咿咿呀呀的時候,大人明明知道他要喝水,但是可以故意問孩子“寶寶,你想幹嘛?”;儘量等孩子發出一個音節“水”以後,再把杯子給孩子。
3、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當孩子開始說話的時候,很多孩子的發音是不標準的;大人往往會覺得好玩,故意學著孩子不標準的發音來逗孩子。事實上如果大人一直把孩子的說話當成笑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慢慢的,孩子就會拒絕再開口說話了。
回覆列表
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以我個人經驗來講我覺得正常,因為女孩說話較早,到一歲四個月可以說簡單的詞彙了,比如吃飯,喝水等等。如果是男孩說話比較晚,一般比女孩要晚半年,可能得一歲半以後才會說詞彙,當然也和平時教育有關,儘量多和孩子語言溝通和交流,她(他)不會說也儘量和她交談。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歡迎大家關注我,分享更多的育兒知識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