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一零哥

    數字經濟時代其實已經到來,我們正經歷著這樣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時代,在數字經濟時代一切是資訊數字化。我作為數字領域的從業者,一直進行著數字化相關的探索。

    我們要明確一下,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概念就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時代。

    說說「數字經濟」的定義

    「數字經濟」這個名詞首次出現,是在美國學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於1996年所著的《數字經濟:網路智慧時代的前景與風險》中,但「數字經濟」在學術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目前得到廣泛認可的是《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中給出的定義:

    「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資訊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資訊網路作為重要載體、以資訊通訊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最佳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看看「數字經濟」的內涵

    為理解「數字經濟」的定義,有幾個重點內容我們要進行解析:

    (1)關鍵生產要素:數字化的知識+資訊;

    (2)重要載體:現代資訊網路;

    (3)核心推動力:資訊通訊技術;

    (4)目標使命:提升效率、最佳化經濟結構去推動一系列經濟活動。

    「數字經濟」的構成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部分。

    數字經濟時代不斷髮展

    「數字經濟」從2008年至今,其內涵不斷豐富,主體從消費網際網路延伸到產業網際網路,並隨著產業的跨界融合,數字經濟迎來了裂變式的發展階段。

    我們可以看到,「數字經濟」是一門融合科技技術領域和經濟學領域的學科,概念相對宏觀,有了初步的理解後,就可以進一步的對應到具體的場景進行微觀的實踐應用!

    數字經濟時代,因為「數字經濟」的不斷演變,正在持續發展和升級......

  • 2 # 中國信通院

    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突破爆發的歷史交匯期。經濟發展依靠資源驅動的老路既行不通、也走不遠,亟待開闢新的發展路徑,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客觀要求也日趨迫切。以數字技術為代表創新多領域、群體性加速突破,實體經濟利用數字技術廣度深度不斷擴充套件,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湧現,經濟成本大幅降低、效率顯著提升,產業組織形態和實體經濟形態不斷重塑,數字經濟方興未艾。但同時,數字經濟發展中結構發展失衡、轉型發展失調、融合發展失序、市場發展失範等問題逐漸顯現,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面臨全新挑戰。需要以資訊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供需雙側發力,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慧化,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促進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持續動力。

      一、數字經濟加速重塑實體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資訊為核心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能夠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升效率、促進供需精準匹配,使現存經濟活動費用更低,並激發新業態新模式,使傳統經濟條件下不可能發生的經濟活動變為可能,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階、分工更精準、結構更合理、空間更廣闊的階段演進。

      (一)經濟執行成本大幅降低

      一是大幅降低資訊獲取成本。數字技術改變傳統獲取資訊的手段和方式,大大降低經濟主體獲取相關資訊的費用。近年來,中國語音通訊、固定寬頻、移動寬頻資費大幅下降,2017年中國電信綜合價格指數僅為2002年的13%,居民、企業資訊接入成本大幅降低。二是大幅降低資源匹配成本。數字技術打通線上線下兩個空間,大幅降低資源發現、契約簽訂、監督實施費用,並解決主體間資訊不對稱問題。貴州“貨車幫”開發“中國公路物流GPS運力資源整合平臺”,運用網際網路和大資料技術,極大減少公路物流成本,提升物流執行效率。三是大幅降低資本專用性。數字技術有效解決企業固定資產或人力資本用於特定用途後,不能經濟性用於其他用途的問題。瀋陽i5機床依託網際網路,提供產品租賃、個性化定製等新型服務模式,客戶無需一次性拿出大筆資金購買裝置,只需支付部分定金,就可以接單生產,最大程度攤薄專用性資本購買和使用成本。四是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數字技術為降低企業因遵循政府各種制度、規章而需付出的成本提供有效手段和可行途徑。浙江省長興縣利用“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新模式,實現企業證照登記全程電子化,生產許可證從初審時限5天壓縮至3天,內資企業設立從20天壓縮至3-5天,股份公司設立當場辦結,為專案落戶開闢“綠色通道”,降低企業新建門檻。

      (二)經濟執行效率顯著提升

      一是不斷深化產業專業化分工。經濟執行成本本質是專業化與分工的費用,其決定了專業化分工發展程度。數字技術大幅降低數字經濟執行成本,導致專業化分工日趨精細化、精準化,產業分工、產品分工、模組分工日趨深化。“眾包”改變了以前只有大型物件,如飛機、汽車等才能實現生產分工的情況,把更多過去由企業內部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願形式外包給非特定大眾網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透過專業化分工提升執行效率。二是提升企業間生產協同水平。實體經濟透過利用數字技術,將分散生產實體組織在一起,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的工作,以完成單一實體不能完成或不經濟的任務,實現總體效益優於單獨效益之和。內蒙古“網路協同製造雲平臺”透過實施數控機床裝置數字化改造,構建裝置智慧網際網路絡,搭建開放共享的協同設計與製造平臺,實現400臺套數控集裝聯網規模,並推動30%聯網企業開展協同設計,40%以上聯網裝置承接網路訂單,在西部地區率先開創“推倒企業圍牆、打破區域界限”的現代製造新局面。三是助力實現供需精準匹配。數字技術能夠把市場訊號更快、更準確的傳遞到供給側,把優質商品資訊更高效、更便捷的交換到需求端,從而透過線上的方式實現供需精準匹配。找塑膠網創新OEM(代加工)模式,將需求與供給精準對接,實現按需生產、個性化定製生產;青島紅領透過網際網路,讓消費者只需動動滑鼠,就能獲得個性化正裝,真正讓企業掌握需求後進行精準供給,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公司定製業務銷售利潤同比增長150%。

      (三)經濟組織方式創新不斷湧現

      一是企業新型生產、管理、營銷組織模式加速變革。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導致組織一體化,而數字革命所帶來的交易費用下降促進組織模組化。資訊正在成為繼土地、資本、勞動之後的第四生產要素。相比傳統要素,資訊資源正變的相對廉價,圍繞資訊獲取短板進行的生產和組織形態快速形成。基於工業經濟的縱向一體化組織開始瓦解,企業紛紛採取“業務歸核”戰略,企業內更加註重核心模組的控制,企業間的柔性生產方式快速發展,產業組織也開始從競爭和壟斷向更為複雜的模組化組織體系演進。二是新型組織形態不斷產生和快速發展。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應用日趨深化,產業界積極推動平臺化、生態化發展。平臺企業加速壯大,2018年8月份全球市值前10強中有8家ICT企業,蘋果、谷歌等平臺企業市值超過埃克森美孚、強生等巨頭;傳統產業加快向平臺轉型,GE打造Predix平臺和多樣工業APP應用,對航空、醫療、風電等智慧裝置進行遠端監控和服務,大幅提升執行效率和價值空間;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分享經濟、智慧製造等新業態席捲全球,95%以上獨角獸企業屬於數字經濟領域,2008年成立的Airbnb公司估值高達300億美元,超越希爾頓等百年企業。

      (四)實體經濟形態加速重構

      一是智慧化基礎設施成為國民經濟發展重要支撐。資訊網路加快向高速移動安全泛在方向發展,新一代高速光纖網路、高速無線寬頻加快普及,5G和超寬頻技術研究深入推進,正在形成泛在感知、空天一體的智慧化資訊基礎設施;物聯網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裝置、終端等接入資訊網路;數字技術與傳統電網、公路網、鐵路網等深度融合,極大的提升經濟活動的網路化、數字化、智慧化水平和執行效率,成為支撐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設施。二是“數字技術-經濟正規化”加速形成。數字技術與各行業各領域融合滲透,有力推動傳統產業技術進步,引發新工業革命,傳統產業發展理念、業務形態和管理模式發生深刻變革,新的技術經濟正規化加速形成。以智慧製造為例,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帶來產品、機器、人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客戶需求實時感知能力到產業鏈、創新鏈的快速響應,從資源碎片化、線上化、再重組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數字技術正驅動新型經濟正規化加速構建。三是數字經濟成為重塑經濟發展模式的主導力量。以知識和資料驅動為核心的數字生產力成為放大全部生產力的“乘數型”生產力,成為重塑經濟結構和提升生產率的主導力量。近年來,傳統產業數字技術應用程度不斷深化,O2O、分享經濟等新形態持續湧現,智慧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等新業態快速興起,精準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模式方興未艾。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7.2萬億,佔GDP比重32.9%,對GDP增長率貢獻超過3.8個百分點,工業經濟加速向數字經濟轉變。

      二、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們已經經歷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正在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技術進步驅動經濟發展已經成為普遍共識,也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但如同社會大分工後,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對實體經濟中生產經營模式、生產關係、就業的衝擊一樣,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中也會出現諸多問題。充分認識問題、及時化解問題才能推進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結構發展失衡,穩增長面臨挑戰

      一是三次產業數字經濟發展不均衡。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出三二一產逆向滲透趨勢,第三產業數字經濟發展較為超前,第一、二產業數字經濟則相對滯後。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測算表明,2017年中國第三產業ICT中間投入佔行業中間總投入的比重為10.13%,而第二產業與第一產業該指標數值僅為5.63%和0.46%,產業間數字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非常突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ICT投入佔比也處於較低水平。以美國為例,中國三二一產該指標分別低5.1、4.6、3.2個百分點。二是數字經濟區域發展不均衡。2017年,廣東、江蘇、浙江三省數字經濟總量佔全國數字經濟總量三分之一,人均數字經濟規模均突破2萬元,而云南、新疆、寧夏等十省總量數字經濟僅相當於中國數字經濟總量的11%,人均數字經濟規模均在3700元以下,且發達地區數字經濟增速普遍高於欠發達地區。三是數字經濟消費領域與生產領域發展不均衡。資本大量湧入數字經濟生活服務領域,2017年線上教育融資、線上醫療融資,同比增長超過100%。但數字經濟生產領域技術和資源投入仍然不足,距離創新、設計、生產製造等核心環節的實質性變革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據測算,2017年中國97個生產部門中ICT中間投資佔比低於0.5%的部門高達55個。

      (二)轉型發展失調,區域性風險逐漸顯現

      一是區域性過熱現象表現突出。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實冷虛熱”態勢,第三產業,尤其是生活服務領域出現發展過熱現象,並引發諸多問題。資本市場對娛樂、家政、洗衣、送餐、美甲等低技術含量的行業估值過高,數千家靠“燒錢”的O2O企業在“資本入冬”後因資本鏈斷裂倒閉。二是短期內收入分配分化加大。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初期,會擴大社會收入差距。2017年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發達地區數字經濟增速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規模、佔比、增速方面均引領全國發展,“強者恆強”效應顯著。三是傳統企業轉型面臨巨大壓力。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應用,市場執行模式發生巨大變化,企業面臨競爭市場局面更加複雜,以前重視價格、質量等,現在還要重視渠道、方式、手段。數字技術衝擊實體經濟,逐步出現實體企業退出、不良資產積累等問題。四是結構性失業問題加劇。傳統企業退出、生產效率提升、人力資本專用性是導致結構性失業的三大因素。基於數字技術的新模式新業態快速發展,對傳統企業的擠出作用不斷顯現,大量企業員工失業。深圳雷柏在引入機器人後,員工數量由3200人減至800人。五是放大實體經濟風險。數字技術實現社會主體的廣泛連線與協同,使得數字經濟中主體、行為、環節更加複雜,聯絡更加緊密,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波及整個經濟。如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隱蔽性、潛在性,導致參與者難以辨別,截至2017年8月底,P2P借貸平臺共4667家,其中問題平臺共2644家,佔比高達56.7%,放大金融風險,提高整個系統風險係數。

      (三)融合發展失序,新舊動能轉換支撐不足

      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面臨較高壁壘。傳統產業利用數字技術動力不足,資訊化投入大、投資專用性強、轉換成本高,追加資訊化投資週期長、見效慢,試錯成本和試錯風險超出企業承受能力;應用難度高,部分領域准入門檻過高,准入要求仍按傳統思維設立,新興企業進入困難,行業標準缺失或不統一,無標準或多標準現象並存,嚴重製約企業應用步伐;基礎和支撐薄弱,企業內部資訊化基礎較差,應用數字技術能力不足,企業外部服務體系發展滯後,支撐能力缺失。二是新興產業發展快但體量尚小。平臺經濟、分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高速發展,但受制於自身規模,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有限。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營收增速分別高達33%、49%、6.3%,但營收淨利潤僅為383億元、400億元、116億元,BAT企業營收淨利潤總和僅為900億元,佔當年GDP比重不足0.12%,三家平臺企業對GDP的直接拉動作用不到1%。三是數字技術發揮作用時滯較長。數字技術將會導致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變革,並對傳統產業相關部門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相應組織必須進行適應性調整之後才能獲得數字技術的正向收益。相關研究表明,數字技術從投入到產生正向收益間的時滯約為3-10年。

      (四)市場發展失範,政府治理能力滯後

      一是市場發展顯著領先於制度規範,市場亂象不斷顯現。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線下線上問題聚合交錯,市場執行更加複雜。一方面,線下不規範問題在線上被快速複製放大。不正當競爭行為在網際網路上快速擴散,侵犯註冊商標時有發生,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行為屢有顯現。網路違法犯罪迷惑性強,詐騙、傳銷、非法集資等依託網際網路迅速蔓延,波及範圍廣、涉案金融大,經濟社會危害更大。另一方面,新型經營不規範問題持續湧現。低於成本價格銷售成為平臺競爭常態,惡意複製初創企業經營模式行為不斷出現,利用資訊不對稱侵犯消費者權益問題大量存在,侵犯隱私現象層出不窮。二是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最佳化。現有監管框架條塊化與屬地化分割,數字經濟發展跨領域與跨地區特點突出,傳統監管已不能適應跨界融合發展;平臺企業成為發展新主體,但對於平臺應該承擔哪些責任、承擔多大責任等缺乏明確規定,政企治理權責亟待釐清;治理物件數量龐大、違規行為型別多樣、業務模式迭代迅速,以事前審批為主的治理方式和依靠人力集中檢查的治理手段顯然難以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求,治理方式亟待最佳化創新;數字經濟新興業態的發展同現有法律滯後性的矛盾越發突出,部門業務領域存在立法空白,給行業發展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法規建設相對滯後。

      三、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要堅持供給推動與需求拉動並重,以發展強治理,以治理促發展,在發展中發現數字經濟的內生規律,將規範治理“嵌入”到發展過程,創新治理方式,促進數字經濟的創新健康發展。

      (一)最佳化供給質量,增強數字經濟發展動力

      一是在數字經濟領域深入推進“放管服”。全面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業制度成本,在數字經濟域率先推進“五證合一”,試點“多證合一”,強化實施細則執行力度、解釋和解讀工作。探索數字經濟領域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和合理流動。破除發展瓶頸推進數字經濟領域標準統一化工作,加快數字經濟服務平臺建設,完善數字經濟生產性和生活性公共服務。二是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創新。推動服務領域線上線下融合創新,促進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大力發展網路化研發、智慧化生產、協同化製造等新模式,利用數字技術發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智慧化、經營網路化水平。三是促進區域數字經濟協調發展。加強對農村地區資訊基礎設施投資,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加快區域間資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資訊資源共享共建,推進區域資訊基礎設施協同發展。

      (二)挖掘需求潛力,拉動數字經濟持續增長

      一是提高資訊消費滲透率。探索出臺補貼政策,創新扶持政策刺激農村偏遠地區群眾資訊消費,引導電子商務企業面向廣大農村開拓市場,建立完備的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務體系,為提高資訊消費滲透率創造條件。二是最佳化資訊消費結構。繁榮資訊內容消費,新興體驗性消費形態,激發並擴大發展型數字化民生消費,降低民生服務領域准入門檻,鼓勵企業發展資訊消費新形態新模式。三是改善資訊消費環境。鼓勵企業提供合法合規、健康向上的產品和服務,打造良好消費選擇空間,加強個人資訊、交易資訊保安保護,打擊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完善投訴機制。

      (三)防範潛在風險,保障數字經濟平穩執行

      一是強化引導類政策,創新政策支援方式,建立數字經濟企業保險基金,降低企業“試錯、容錯”風險。二是積極應對結構性失業風險,完善傳統企業退出指導機制,健全企業退出保障體系,引導企業妥善處置退出後的員工安置和補償工作,建立健全失業保險、社會救助與就業的聯動機制,完善“網際網路+”靈活就業的工資保險制度。三是建立系統性風險防範機制,建立風險監測、預警、處置體系,及時發現潛在風險,科學劃分風險等級,強化無風險控制能力。

      (四)完善治理體系,最佳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

      一是制定或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加快制定《電子商務法》、《資料管理辦法》等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讓監管有法可依,加強現有法律法規釋法、修法工作,及時調整不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條款。二是加強協同監管,探索完善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監管合力。三是創新監管手段,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等手段,建立立體化、社會化、資訊化的監管技術體系,部署線上與遠端電子資料證據採集和分析工作,創新監管手段,提高監管能力與水平。

  • 3 # 斯文小生123

    數字經濟時代是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一種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這種以位元思考為基礎的全新模式,不同於網際網路時代將位元和原子割裂的狀態,數字經濟需要將位元和原子放在一起,思考他們的相互關係。

    數字經濟是一個階段性的概念,介於網際網路經濟和未來的智慧經濟的一箇中間階段,位元將成為像水和電一樣的生態要素,去滲透到各行各業,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每個環節,它對於經濟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會不斷釋放,到了一定階段,就不會有數字經濟的提法。像現在每一家企業都是用電的,但沒有一家企業會說自己是一個用電的企業。

  • 4 # 趙感恩妮

    毛主席那個年代是計劃經濟年代,是中國經濟剛起步階段,然後就是市場經濟的年代,誕生了很多民營企業,替代了國有企業,成為了中國經濟體的支柱,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環境,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今天,有很多網際網路的奇蹟,比如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支付,人們從以前帶錢包裝紙幣,到現在可以一部手機出去解決所有,因為網際網路改善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網際網路經濟,數字經濟,各行各業,在網際網路金融的土壤上進行著交易,用數字貨幣,數字經濟進行著明爭暗鬥的商業競爭。

  • 5 # 使用者63396428038

    是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年代有數字,比如工業一無年能賺多少錢有數字,百萬,億,。農業一年畝產多少,也有數字,千,萬,斤。對嗎?

  • 6 # 創新實踐者

    什麼是數字經濟時代?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經濟?

    然後明確什麼是數字經濟?

    接下來搞清楚這個時代是怎樣的數字經濟時代?

    最後才是搞清楚什麼是未來的數字經濟時代?

    延伸一些觀點是

    ①如何迎接當下的數字經濟時代的挑戰?

    ②如何展望未來的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

    我們不能不界定幾個關鍵要素,即:

    ① 時間週期:界定當下,不遠的將來,和快速變化的未來

    ② 融合發展:結合數字化技術創新談數字經濟發展

    ④ 確立目標: 確定描述的未來是不是已經來臨要迎接挑戰,還是隻是展望不遠將來要引領發展,或者應該為未來做好準備計劃提前佈局產業基礎或企業戰略甚至城市可持續性發展。

    這個問題很大,回答的專家很多,也很深刻!但是還是覺得要圈圈點點再談比較易於理解。

  • 7 # 科技那檔子事

    2021年,“全國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將實體門店數字化轉型作為規劃篇章,強調未來5年大力支援實體店鋪數字化轉型升級。

    在國家的呼籲下,實體門店數字化轉型刻不容緩,但隨著而來的,“怎麼轉”、“如何轉”、“不會轉”也成為了困擾實體行業的難題。

    在實體行業的“呼救”下,頭部服務商“網付”憑藉多年對實體門店零售行業的研究以及對產品的打磨,集合公司全體技術人員研發了實體店鋪零售數字化轉型一站式解決方案,並取名為“微火”,透過數字化工具,讓實體商家生意更火爆。

    “微火”的出現,讓實體行業數字化轉型燒起了一把熊熊烈火,備受行業關注。

    從選址、設計、再到吸引顧客進店、促進轉化、會員留存等環節,都透過數字化的方式去進行,幫助實體行業完成運營模式的迭代,提高經營效率和顧客體驗。

    1.數字化店鋪:線上商城、直播帶貨、客服系統等;

    2.高效降本:爆店碼、開放發券、外賣配送等;

    3.客戶轉化工具:支付即會員、砍價、拼團、秒殺等;

    4.老顧客維護:積分商城、商家代金券會員分級營銷等;

    網付秉承著“讓實體門店轉型更容易”的使命,將不斷研發新功能,與實體行業攜手共進,奮勇向前。

  • 8 # 廣義網路空間與元宇宙

    數字經濟一般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資訊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資訊網路作為重要載體、以資訊通訊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最佳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數字經濟時代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時代,數字經濟時代一切資訊數字化,資訊數字化使得一切都可虛擬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與河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