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同G

    再內向的人都會和最知心的人溝通。孩子的內向是你當家長的造成的。是你一貫的主宰著他的生活。你沒給他展示的機會和平臺。現在突然要溝通孩子不莫名其妙才怪。你要讓孩子在你面前有底氣有信心。常表揚他哪裡好,哪方面做得更好。把你的問題說給孩子讓他幫助你想辦法。哪怕是不對的你也按他的做。付出點代價沒什麼。這樣孩子在你面前有了信心他就什麼都敢和你說了。你肯定很強勢。強勢家長弱勢兒。啞巴生出歌唱家。希望對你有幫助。

  • 2 # 育兒奶爸

    每個內向的孩子,都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很多父母因為自己家孩子很內向而苦惱,一直想讓他們變得外向一點。

    小的時候,我們會將孩子的內向看做“聽話”,但當孩子長大,上了學,漸漸將這種內向視為沒出息。於是開始想辦法,希望改變孩子的性格,比如,逼迫孩子叫叔叔阿姨,接觸陌生人。

    我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孩子變得外向一點。

    但是,菠菜老師卻要說:“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內向孩子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要珍視內向的孩子,不要強迫他們變得外向。

    內向是天生的氣質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跟我說過自己的“悲慘”經歷:

    小時候,媽媽為了讓他去跟其他小朋友玩,甚至把他的書拿走,強推出門,跟他說:“整天只知道在家裡窩著,以後出去連個交往都不會,一群孩子在那邊玩捉迷藏呢,你快去快去……”

    還有一段時間,他不知道父親從哪裡聽說了一個鍛鍊孩子外向的方法,就是帶他參加各種聚會,飯局,並且都會早去一會,站在房間門口挨個叫叔叔、阿姨。

    每一次都讓他不厭其煩,那年他12歲。

    如今,他依然內向,但是面對我們這些朋友卻可以侃侃而談;他還是喜歡獨處,卻也並沒有出現父母所憂慮的“受到排擠”,“找不到結婚物件”,“無法再社會上生存”這些情況。

    其實對於父母的這些做法,菠菜老師是可以理解的:大多數家長都喜歡活潑外向的孩子,希望他們能在陌生場合中落落大方,Hold住場面。

    尤其在當今這個“社交至上”的大環境下,大家似乎都偏愛能言善辯的外向型人。

    但是就如同哈佛大學神經科技教授卡爾·施瓦茲教授認為:那些表現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他們長大了,他們的性格依然是內向的。內向是一個人伴隨終生的性格特徵和精神氣質,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一切想讓孩子變得不內向的努力,都只能是白費心思。

    內向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本性。

    既然孩子的內向無法改變,不如改變我們對於孩子內向的態度。要知道:內向的孩子,他們自己的世界,就已經足夠精彩。

    內向孩子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孩子的內向是缺陷,需要改正。

    其實不然。據統計,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大多是內向者,很多工程師,科學家,哲學家和作家都有著內向的性格,比如比爾蓋茨、“股神”巴菲特、愛迪生……

    內向的孩子天生會獨處,無需你為他安排的滿滿,他也有事可做,能做到有事心不慌,無事心不空;

    內向的孩子非常懂得遵守規則,因為他們不想去做那個破壞規則而被眾人關注的人;

    內向的孩子人緣更好,因為他們更在乎他人的感受,更愛傾聽,也更值得信賴。

    需要注意的是:內向不完全等於害羞,內心的人往往對外界更敏感,所以在安靜的環境裡更舒服。

    如果父母逆孩子的內向性,企圖扭轉孩子的人格,會導致他們緊張不安,還會讓孩子對自己的內向性格感到自卑。

    所以內向完全沒有必要可以糾正,內向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應該順應且充分發揮他與生俱來的性格優勢。

    不需要改變,我們要這樣做

    我們的確不需要改變孩子任何性格,如果你家也有個內向的孩子,今天起,我們更要這樣做。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

    不管你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首先請無條件的接納,因為他是這個世界最獨一無二的存在。

    不要企圖改變孩子的個性,讓他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要知道,我們不喜歡的,也許恰恰是孩子最寶貴、最獨特的品質呢。

    不要對著孩子隨意貼標籤

    “你太內向了,不能積極主動點嗎”、“男孩子這麼內向,將來怎麼辦”......

    請收起這樣的話,說孩子“內向”,就會給他心裡打上一個烙印:嗯,我就是內向的人。雖然我通篇用了這個詞,但在其他人面前,我可能更多的會強調:他只是有點慢熱,需要適應一下下。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

    對於內向型的孩子來說,打招呼可能是困難的事。爸媽千萬不要把他強行拽進陌生的世界,可以蹲下來耐心引導告訴孩子。然後按照孩子的節奏慢慢來。

    我每次帶孩子出去遇見熟人,都會模仿孩子的語氣打招呼“王阿姨好!”“李奶奶好!”時間一長,他們耳濡目染,也跟著喊。

    不過,也有不想叫的時候用微笑代替,因為我說過實在不想打招呼也沒事,點個頭,微笑一下,也是有禮貌的表現。

    所以,珍視你有一個內向的孩子,告訴他們,你欣賞他們的內向,因為內向不僅是一筆財富,更是他們與眾不同的特質,是值得尊重與理解的品質。

    無論孩子的性格內向也好,外向也罷,只要能悅納自己,過好幸福快樂的一生,這不正是你我所希望看到的嗎?

  • 3 # 演講教練Yuki

    內向、害羞是特質,不是缺點。這樣的孩子可能只是比較謹慎,或者思考比較多,所以跟別人互動的時候,反應稍微慢一些,但不代表他們就害怕或者不喜歡溝通交流、社交等。

    首先,在家長心底,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根據羅森塔爾效應,我們父母作為孩子的權威,要對孩子有積極正面的期待。

    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實驗發生在1968年,羅森塔爾到了一所鄉村小學,從一到六年級,各選擇了三個班,對這18個班進行了一次“未來發展趨勢測試”,測試結束後,他把一份“最有前途發展者”的名單給了校方並叮囑他們保密。這個名單佔了學生總數的20%,但其實校長和學生都不知道,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選擇的。奇妙的是,8個月後,上了名單的那部分學生,成績普遍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了,自信心和求知慾都變得更強。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資訊,來告知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透過情緒、態度影響了他們。

    面對這個現象,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權威性謊言”。權威的期待,可以強有力的影響一個人。

    什麼是權威?就是有權力、有威望、有資源的一方。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權威,是父母。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你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期待,發出了什麼樣的預言,對他的成長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打心底裡認可你的孩子,不需要口頭太多的誇獎,你的態度和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

    所以你打心底認為和孩子交流有困難,就給孩子釋放出一種訊號,讓他也開始認可自己內向的特質,當你覺得和孩子交流困難的時候,他也會感覺到你的態度和心情。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含誘惑的深情”。美國心理學家胡特科創造了一個術語——不含誘惑的深情。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最好美的情感,是我深深的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設任何條件。

    接納你的孩子,傾聽你的孩子,鼓勵你的孩子,他會感受的到。

  • 4 # 甜寶媽媽的育兒記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有幾個問題要問?

    你小時候是內向還是外向的?

    不可否認,孩子的內向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

    在分析孩子是否內向的時候,不知道爸爸媽媽有沒有想起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是如此,在有記憶的年紀,自己是不是也害怕與別人交流?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能過分地對孩子表現出焦慮和說教。因為你自己就是這樣,現在自我感覺不內向了,不是正常地成長起來了嗎?你所要做的不是努力地改變自己孩子,讓她像你現在的樣子,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在走彎路的時候提醒她幫助她而已。

    是不是你平時的教育出了問題?

    出了天生,下一個問題就是後天的教育。

    平時是不是和孩子說話的時候過於嚴厲?在她所謂的“犯錯時”,對她嚴厲批評?

    很多孩子在白紙一張的時候,性格的養成更多取決於生活環境。如果很多行為都被限制、禁止,在多次好奇試探後,可能她就不想/敢嘗試了,這自然包括表達感情和與人交往。

    另外,平時孩子有沒有經常一起玩的夥伴,有沒有從小就養成分享和溝通的習慣?如果一直都是自己玩,或者在家裡玩,缺少成功交流的習慣,也會對錶達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內向的小孩,不是離成功很遠的人

    很多家長面對內向的小孩時,往往體現出焦慮的感覺,不經意間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我的孩子會不會被欺負?這個表達的社會,會不會以後無法立足?

    相信我,任何時代都有善於表達的外向型人才,也有優秀的內向型人才。他們都會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來獲得成功。沒有證據表明,內向對於做事會有什麼影響,反而在專注力和謹慎思考方面更加具有優勢。

    所以,放輕鬆。和孩子多交流,多玩,放棄說教,真心真意做她的朋友。在她開心的時候,會和你說說心裡話,講說內心的感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又老又醜的女領導動手動腳,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