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眾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姬姓,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反抗秦朝。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鉅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殺死秦王子嬰,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

  • 2 # 歷史停一秒

    既然勵志,為何又說悲情呢。哈哈

    如果要說的話,我認為韓信算一個。足夠勵志也足夠悲情。

    勵志是因為韓信的出身和志向堅持,韓信開始的時候可以說是真的窮。母親去世的時候沒有墓地埋,他就自己找了一個可以住下萬戶之人的地方把自己的母親埋了下去。史書中有這樣描述的一句話:“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因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下,蒲伏。

    這也是著名的胯下之辱,這個屈辱不是什麼人都能受的了的。當韓信最後被封為楚王的時候,他對左右說,當時自己可以殺了這個潑皮,但是殺了他有什麼用?對自己沒有任何用處。這就是韓信的厲害地方,能忍常人不能忍。

    韓信的崛起也堪稱傳奇,先是跟著項梁、項羽兩人,不過沒有得到重用,韓信果斷離開繼續尋求機會,這是不是可以說目光長遠。

    不過說韓信悲情也是真的,甚至可以認為是悲劇。

    韓信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就是這樣,因為功高蓋主最終被封為楚王,但是他的根基其實在齊國。這就相當於劉邦在防備韓信,而韓信在楚漢之爭中,滅了齊國,甚至有繼劉、項之後最大一股勢力的趨勢。不過他還是選擇報答劉邦,並沒有獨立。

    等到天下平定,等待韓信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劉邦就憑藉著一個假的訊息,就認為韓信要造反,並且還用計謀活捉了韓信,要帶回長安,只是在洛陽被釋放,王爺變成了淮陰侯。

    如果皇帝的猜忌不算悲情,那麼最後韓信的結局可以稱得上悲情了。韓信一代戰神,最後被呂后騙入皇宮,死於婦人和奴隸人之手。可以想象當時他的憋屈,我覺得他寧願選擇戰死,只是沒有了機會。

    韓信從年青時的忍耐,堅定的志向,一路奮鬥走上王侯之位都可以稱得上勵志,最終的結局和被帝王的猜忌可以說是悲情。

  • 3 # 自己的暖陽

    從前南北對峙的時候,有個書生,賊中二,天天在朝堂上跳,說我能打十個,說要隨軍北伐。

    然而沒人理他,就尷尬得一逼。

    後來朝廷南邊有些叛賊,幾次三番圍剿失敗,搞得大家都很煩。

    這時候才想起書生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就把書生給扔過去了。

    三個月,叛賊平定。

    朝廷:???

    從這往後,書生就變成了救火隊長,哪有叛賊就調哪去。

    比如“盜起連湖湘”,書生就被任命為湖南安撫,月餘之間“悉討平之”。

    不但如此,書生還思索了問題的本質。

    書生就覺著吧,本朝好歹也有上百年底蘊,不至於這點叛賊都搞不定。

    於是書生決定練一支兵馬。

    這支兵馬的名字叫飛虎隊,非常具有穿越氣息。

    但是問題又來了,練兵是要花錢的。

    書生搞來一大筆錢,建營,買馬,鍛造兵器鎧甲,正熱火朝天呢,被人懟了。

    有人看他花錢如流水,眼紅了,想要分一杯羹。

    那就得把書生給擠下去,自己花錢,錢才能到自己口袋裡。

    於是上奏摺,說書生斂財,皇上當然得查一下,就扔出個金牌,讓欽差過去,說練兵這事你停一停。

    書生接到了金牌。

    欽差帶到了命令。

    書生:哦。

    然後書生就把金牌藏了起來,欽差,欽差也不知道被書生扔到了哪個角落裡。

    欽差:???

    書生其實是預判了一波,知道這事如果現在停了,那估計就毀了。

    於是書生責令監辦者一個月之內把兵營建成,裝備成型,否則連坐。

    飛虎隊歷經坎坷,終於落成。

    史稱: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至於錢都怎麼花了,書生一一上報,皇上能怎麼辦呢,皇上看著這支兵馬,那隻能說你好棒棒哦。

    可惜後來書生再也沒有這種機會練兵,平叛,更不必說北伐中原。

    皇上勢必會心裡有點膈應,更何況書生還那麼跳,在朝堂上總是懟人,誰願意叫他回京城呢?

    書生終其一生,都在外地提點刑獄。

    那麼他究竟有沒有去過北方?

    有的,他從北方來。

    那年他還很年輕,北方也有願意為了南渡朝廷征戰的人。

    書生就跟著這個將軍,當隨軍參謀。

    書生當參謀的時候,跟個朋友混的很熟,結果後來這朋友投敵了,將軍當場就想殺了書生。

    書生說,你給我三天,我一定給你個交待。

    將軍竟然就信了,放手讓他走。

    書生單刀快馬,追上那個朋友,手起刀落,提著人頭回了軍營。

    將軍就更賞識他,所以會推薦他去南方當官,期待日後帶兵北伐。

    結果書生得了官,可以領著兄弟們南下了,結果就發現將軍被叛徒給殺了。

    書生沉默了很久。

    有人說,那我們還走不走?

    書生深吸口氣,說是將軍給朝廷寫信,推薦的我們,如今將軍死了,我們豈能這樣就走?

    那能怎麼辦呢?

    書生說,報仇。

    書生帶了五十個人,殺進上萬人的敵營,敵營正在慶功,慶祝將軍終於死了。

    那個殺了將軍的叛徒還酒在杯,肉在懷,就突然看到書生提刀縱馬而來。

    刀光一閃,叛徒身前的人潮退盡,他渾身顫抖著,被書生生擒了回去。

    隨後,書生振臂一呼,替將軍帶著他那萬餘弟兄回了南方。

    人稱: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那年,他二十三歲。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這人領兵這麼強,還要叫他書生?

    還練了飛虎隊,莫不也是穿越的?

    不存在的,穿越的人寫不了他那樣的文章詩詞。

    醉裡挑燈看劍,到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這人就是辛棄疾。 曾經建軍,平叛,南渡以來他也有過許多功業。

    但就在他即將被啟用,北伐中原的時候,病逝在了上任的路上。

    那一天,將星隕落,老辛躺在病榻上,嘴唇顫抖,目光死死望著北方。

    “殺賊!殺賊!”

    長呼數聲,聲斷而逝。

  • 4 # 隱者康司馬

    戰神岳飛,大金國的鐵騎打進了大宋的都城東京卞梁,在城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後還把大宋的皇帝和太上皇徽宗和欽宗、皇后、嬪妃、宮女、大臣幾千人押走了,金國計程車兵一路上姦淫嬪妃宮女作樂,大宋臉面和尊嚴都蕩然無存,可能說是有史以來的齊天洪恥,就是歷史有名的*靖康之恥*

    後來,岳飛在朱仙鎮大破金兀朮,把金國的大軍打得是潰不成軍抱頭鼠竄,金兀朮發誓有岳飛在,從此不在侵略宋朝,

    可是昏君趙構卻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給殺了!

  • 5 # 山谷大師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打仗,一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砍中了右腳,最後因傷不治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後夫差帶兵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兩國在夫椒戰鬥,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回居守會稽。

    吳國派軍隊追擊,把勾踐圍困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機,此刻勾踐聽從了大臣文種的計策,準備了金銀財寶和美女,派人送給吳國太宰,太宰得到了好處就去向吳王求情,吳王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這無異於放虎歸山,然而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他和他的妻子一起到了吳國,夫妻兩人住在吳王夫差父親的墳墓旁的石頭房子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行,勾踐就恭恭敬敬拿著馬鞭跟著後面,夫差後來有病,勾踐竟然嘗夫差糞便的味道,以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的病果然就在勾踐預算的日期好了,夫差認為勾踐對他忠誠敬重,於是就把勾踐放回越國。越王勾踐回國以後,勵志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臥薪嚐膽,每天晚上睡在柴薪之上,坐臥之處掛著苦膽嘗口,表示不忘國恥,不忘初心。經過十年生聚發展圖強,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徹底打敗了吳國,吳王夫差羞愧自殺了。

  • 6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一生征戰,最後十面被圍,四面楚歌,自刎於烏江。

    鉅鹿一戰成名

    鉅鹿被圍,天下所有諸侯都不敢與秦軍交鋒,趙國危矣,這時項羽殺掉宋義,奪回聯軍指揮大權,但是也只有項家軍效忠於項羽。

    要知道這時秦軍匯合,章邯帶著20萬大軍和王離20萬大軍匯合,秦軍大有始皇帝在世之威,王離帶領的秦軍是長城軍,也是秦國最後的精銳。項羽帶著5萬士兵破釜沉舟,直逼鉅鹿戰場,項羽九戰九勝,逼退秦軍,這時其他諸侯才開始出兵,40萬大軍和5萬士兵僵持,這時秦國內部鉅變,秦國內部崩塌,項羽一舉攻破秦軍,章邯無路可退,只有選擇投降。

    這一年項羽,只有24歲,勇冠三軍,一戰成勝,打贏鉅鹿之戰後,項羽騎馬路過其他諸侯的軍營時,各路諸侯都是跪在地上行禮,當項羽前往鉅鹿城時,趙王帶著所有大臣跪在地上迎接,並把趙王宮獻出來,這是天子的待遇。

    衝冠一怒為紅顏

    彭城一戰,劉邦帶著天下諸侯組成五十六萬大軍,直逼項羽都城,這是悲情的,項羽劃分天下諸侯,如今天下大亂,只有曾經的宿敵的章邯,還在為項羽拼命,誓死不降,而英布居然不為所動,看著劉邦大軍入城。

    項羽正在齊國平叛,虞姬還在都城之內,項羽聽到訊息大怒,老家被攻,三秦被滅,曾經的兄弟居然沒有一人出兵,虞姬下落不明,項羽只帶著幾千騎兵攻城,部下自然不肯,項羽沿路帶出霸王旗號,到了彭城時只有3萬騎兵。

    三萬對上五十六萬,是沒有任何勝算的,但是項羽速戰速決,衝外圍突破,擊破樊噲,灌嬰的軍隊,然後直逼漢軍主力,項羽只用了半天時間,五十六萬大軍潰敗,天下勢力被項羽擊敗,漢王為了逃命,多次丟下自己的孩子,五十六萬大軍覆滅。

    垓下被圍,悲情一生。

    項羽直到烏江自刎,他的一生都是熱血的,垓下之戰,又是天下勢力集結,組成六十多萬大軍,項羽只有十萬大軍,而且楚軍疲憊,與彭城不同,項羽沒有任何援軍,十萬大軍是項羽最後的底牌。

    韓信帶著30萬大軍衝鋒,被項羽打敗,歷史上記載詐敗,如果30萬能打敗10萬何必詐敗,項羽帶著10萬大軍衝鋒,漢軍以人數優勢包圍,項羽被圍,不敵,但全身而退,也就是說60多萬大軍群毆項羽,還讓項羽退了出來。項羽的這一敗,已經決定了他的命運,彭城之戰,項羽擔心虞姬,帶著3萬人馬硬剛56萬大軍,但是這一次項羽不能在創造勝績,四面楚歌,使得軍心不穩,項羽也走到了人生末路。虞姬自刎在霸王面前,史書不會記載霸王的悲痛,最後突破重圍,殺到烏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人人都想成為項羽,因為他有貴族的尊嚴和傲氣,但小民有自己的算盤和取捨,烏江自刎,悲劇英雄

  • 7 # 勇敢的你

    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率兵把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孚在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最後越王勾踐親自率兵一舉攻破吳國,吳王自殺。這個故事在中國,人盡皆知。後人甚至對其有“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正面評價。

  • 8 # 一枚荷馬

    魚玄機,字幼薇

    易得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我一生風流,接觸男人不少,愛我的男人無數,但今天我想對天起誓:我這輩子,唯一真正愛過的一個男人,只有溫庭筠。-魚玄機

    手起刀落,一代才女香消玉殞,生命被定格在26歲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 9 # 孤長風

    我們知道,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曾因李陵降匈奴一事而為之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其後他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這一輝煌鉅著。但司馬遷最後的結局如何?是否善終?歷史的記載卻語焉不明。

    班固的《漢書》有《司馬遷傳》一篇,對其生平的記載頗為詳盡,其中全文引述了司馬遷那封有名的《報任安書》,然後緊接著突兀地寫道:“遷死後,書(指《史記》)乃漸出……”等語。有人對這種奇怪的寫法感到疑惑,猜測司馬遷可能因此信獲罪而被處死。且這封信裡也確有“訕上”之語:“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這擺明了是怨皇上不察而使自已被冤枉之意。

    東漢史學家班彪在其《史記略論》裡就有這祥一句話,透露了司馬遷是因文字處死刑的,“其論術學,則祟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實際上,東漢語文學家衛宏則直言了當地揭示了司馬遷致死的原因,“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與武帝過,武帝怒而削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史記·太史公自序》裴因《集解》引衛宏《漢書舊儀注》)。而東漢永平十七年,漢明帝向班固垂詢《秦始皇本紀》讚語中的問題時,表示了他對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貶損當世”一語道出了司馬遷致死的根本原因。唐代史學理論家劉知幾也認為司馬遷是因文罹難的,他在《史通·直書》中說道:“至若齊史之書崔弒,馬遷之述漢非,韋昭仗正於吳朝,崔浩犯諱於魏國,或身膏斧鉞,取笑當時;或書填坑窖,無聞後代。”

    司馬遷作為史官,繼承了先秦史家的優良傳統,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因此《史記》原稿中難免對統治者有所批評。他自己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並未打算把《史記》主動進呈朝廷,而是準備“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流傳下來的《史紀》就少了十篇,尤其是《景帝本紀》和《武帝本紀》“有錄無書”,唐人司馬貞《索隱》指出:“《景紀》取班書補之,《武紀》專取《封禪書》”。也許是其中含有批評統治者的文字而被朝廷有意銷燬了。綜上所述,實際情形可能是:朝廷首先是在《報任安書》中發現司馬遷“有怨言”,事發後又查出《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等篇裡有更多的“怨言”,這才把司馬遷下獄處死。由於事涉史書,為防文稿擴散,朝野自然對此諱莫如深,所以對處死司馬遷也就秘而不宣了。

  • 10 #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說到勵志悲情的歷史人物,不得不說說譚嗣同,譚嗣同生於1865年3月10日,死於1898年9月28日。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人士。

    1895年,當時的清政府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年僅30的譚嗣同在家鄉滿懷憂憤,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萬萬七千萬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緒頒佈《定國是詔》,決定變法。同年8月,因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的推薦,譚嗣同被光緒帝徵召入京。同年9月,當時的光緒皇帝下詔授譚嗣同等人參與變法,光緒帝的變化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得譚嗣同等非常感動,覺得自己實現抱負,中國有救了。然後沒想到的是,以當時封建守舊老頑固為首的慈禧趁著光緒帝去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剛燃起的星星之火就被撲滅,此時變法希望渺茫無期了,於是譚嗣同密會袁世凱,要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後率兵入京。袁世凱於二十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后。

    1898年9月21日,西太后發動政變。慈禧下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聽到政變訊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接著9月24日譚嗣同就被抓。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

    譚嗣同有生之年都在謀求變法,試圖救國於危難之際,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說他是中國近代發展的關鍵人物之一好不為過。

  • 11 # 小傷聊史

    我最欣賞的勵志又悲情的人物還要屬劉皇叔勵志人生

    劉備自從二十三歲正式起兵,一直以興復漢室為理想,一生中連遭挫敗顛沛流離,他的足跡遍佈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益州等地,幾乎將中原九州走了一遍,但他卻始終沒有放棄,最終以開局一草鞋結局三分天下有其一而結束。

    劉備除了百折不撓得精神外,他更懂得團結兄弟,雖然正史中並沒有記載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但劉關張感情深厚卻是真實的。另外劉備還肯放下身份三顧茅廬求賢,並虛心求教。

    向劉備這樣團結兄弟、百折不撓、虛心求教的創業者不正是勵志典範嗎?

    悲情晚年

    劉備一生雖然勵志卻也是悲情的,他經過三十多年摸爬滾打後好不容易終於要迎來了春天,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他相繼取得荊州、益州,理想正要實現的時候,卻不想陪伴自己三十多年的老兄弟關羽張飛相繼被害,對於親如兄弟恩同父子的老兄弟被害,他毅然決然的興兵復仇,最終遭遇夷陵慘敗後再也沒有兩個兄弟陪伴左右,打不死的劉小強就此倒下,臨死將年幼的兒子和舉國上下託付給了諸葛亮後含恨而終。

  • 12 # 一週立東秀

    我個人認為李斯當之無愧。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公元前284年,李斯出生於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小時候的李斯和大多數人一樣,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一切都很平淡。長大後李斯在當地做了一名小吏,本來一生也就這樣平平淡淡的過了,誰知道讓他遇到了荀子並且還拜他師,學習帝王治國之術。學成之後李斯就開始想著那個國家好混有前途!最後思來想去還是秦國好就去了秦國。

    到秦國之後,正趕上秦莊襄王去世,李斯就請求充當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舍人;呂不韋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郎官。這樣就使得李斯有遊說的機會,他對秦王說:“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時機,而成大功業的人就在於他能利用機會並能下狠心!之後李斯就憑個人能力乘著直升機一樣的升官。

    公元前249年,李斯取得呂的信任後,當上了秦王政(嬴政,即秦始皇)的近侍。李斯利用經常接近秦王的機會,給秦王上了《論統一書》,勸說秦王抓緊“萬世之一時”的良機,“滅諸侯成帝業”,實現“天下一統”。 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後又拜為客卿, 命其制定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期間還發生秦國宗室貴族藉口韓國水工鄭國在秦搞間諜活動事件,即利用修水利工程(鄭國渠)消弱秦國國力,要求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在被逐離秦途中,寫了《諫逐客書》,勸秦王收回成命。他在《諫逐客書》中,列舉大量歷史事實,說明客卿輔秦之功,力陳逐客之失,勸秦王為成就統一大業,要不講國別,不分地域,廣集 人才。秦王看了《諫逐客書》深受感動,立即取消了逐客令,並恢復了李斯的官職,不久又提升了他當廷尉。《諫逐客書》不僅是具 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獻,而且也是一篇胎炙人口的代秀文章。魯迅先生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後,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 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併六國,實現統一的 策略和部署,並努力組織實施。結果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先後滅了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第一次完成了統一大業。 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屢建奇 功。他建議秦始皇廢除了造成諸侯分裂割據、長期混戰的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後增加到41郡),郡下設縣、鄉,歸中央直接統轄,宮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分職 國家大事。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剷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制度在秦以後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秦統一後,由於過去各諸侯國長期分裂割據,語言、文字有很大差異, 對於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極端不利。李斯及對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並親自主持這一工作, 他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廢除異體字,簡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 了筆畫比較簡單、形體較為規範,而且便於書寫的小篆(也稱秦篆和斯篆),作為標準文字。他還親自用小篆書寫了一部《倉頡篇》,作為範本,推行全國。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魯迅先生說,李斯在我國文學史上是有“殊勳”的。今人遺憾的是,斯手書已汛大多散失。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還收藏有李斯親書的琅玡刻石,山東泰山岱廟現存有李斯篆書的秦二世詔書刻石的殘片,這些刻石雖己嚴重殘損,但它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文字刻石,實為稀世珍寶。李斯還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重大貢獻。

    此外,人們所熟知的“焚書坑儒,也是李斯建議為打擊儒生以古非今、誹謗朝政的倒行逆施,為鞏固中央集權所採取的非常 措施。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不無積極作用,但它畢竟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大浩劫,對我國秦以前文化典籍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李斯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 附和趙高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趙高篡權後又施展陰謀, 誣陷李斯“謀反”,將其處以五種酷刑:黥刑(在臉上刺字)、劓刑(割掉鼻子)、斷舌、砍趾後腰斬於市,並夷滅三族。

    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後,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又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之後又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為指導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後期,雖然將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極端化,但是他僅僅是一個提出者,而不是一個完全的執行者。並且,此時的李斯,已經徹底蛻變,他寫《督責書》,很大的原因是為“阿二世意,欲求容”,此時的李斯,已經沒有了“依法治國”的志向。他已經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後期的思想是否應該歸入法家的體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法家的最完全的執行者。

  • 13 # DragonHorse1988

    只有一位,痛改前非,浪子回頭,以一己之力對抗天下,拯救華夏於危亡之際,身死族國滅,華夏民族得以長存,冉閔天王威武

  • 14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我欣賞曹操:治世能臣,亂世奸雄

    寧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觀滄海》《龜雖壽》《讓縣自明本志令》《蒿里行》《孟德新書》

    開建立安文學,提倡薄葬。

    曹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坐擁東漢可以稱得上是亂世中的一真正奸雄 ,脅天子以令諸侯, 可以說東漢的政治權利都集於一身。

    善於洞悉人心收買人心也善於利用人,利用人物的各種心理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善於用兵也打了很多勝仗 如官渡之戰 以少勝多,但為人也剛愎自用 赤壁之戰就吃了大虧,但在逃跑過程中善於利用關係, 最終逃脫了關羽的把關, 而後休養生息 統一北方,最終統一整個王朝 。他也很有詩詞才能 《觀滄海》《短歌行》等都是經典之作,的經歷可以說是後世王朝拿來借鑑的明鏡,也是我們現代人為人處事的一個表率。

    這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不做作,在打了勝杖之時,能毫無形象的在馬背上手舞足蹈,絲毫沒有三軍統帥的形象。我們說有時候此人性格也是變化無常,手段之黑讓人想起就髮指。作為當時的一個政治家,手段殘忍也很正常,自古明君就沒有心慈之人,從這一點來說,這曹操確實也值得稱讚。從另一方面,他又不近人情,不管是關係多好的,只要惹得不開心,說殺就殺了。

  • 15 # A觀海聽濤

    從歷史角度來看,歷史人物數無勝數,最欣賞我家鄉的“大禹治水,禹之精神”

    禹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歷史人物,其啟山治水的故事深入人心。禹被神化以後成了控制水的神明,大禹治水定都於古代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鄉),民間到處都有禹王廟供奉禹王。

    禹己成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種精神!也是人們心中改天換地的神性英雄!有關禹的史前傳說,同史實可能有些距離,從史學的角度,對禹從歷史走上神壇的路徑,我進行簡略的哲學探討。

  • 16 # 汪十月

    我最欣賞的勵志悲情人物是衛青。

    衛青的悲情在於出生低賤,勵志在於居功至偉。

    1、衛青雖然是衛子夫的弟弟,卻只是他媽不甘寂寞時和鄭季勾搭出來的私生子。除了衛青還另外有一個兒子三個女兒,這哪養的起啊?轉手就把衛青扔給他爸鄭季,鄭季隨便就安排了他去放羊。本來放羊就算了,偶爾還可以擼一把羊毛是吧,問題在於鄭季也有自己的兒子老婆啊,這些人又討厭衛青的不得了,能動手就不動嘴,沒少讓衛青吃苦頭,直到大些了,可以去打工養活自己,他才去到母親身邊做了平陽公主的騎奴。

    《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青為侯家人,少時歸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為兄弟數。

    2、衛青人生的轉折點在於衛子夫的重新受寵。平陽公主拉皮條事業風生水起,趁著劉徹來做客就忙不顛獻上了大美女衛子夫,本來這衛子夫轉眼就被劉徹給忘了,誰想到一年後突然又發達了,而且是發光發紫,館陶公主看不下眼搞了一把神助攻,直接讓衛子夫升了夫人,兄弟姐妹齊齊升官發財,衛青做了太中大夫。

    《史記·卷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上聞,乃召青為建章監,侍中,及同母昆弟貴,賞賜數日間累千金。孺為太僕公孫賀妻。少兒故與陳掌通,上召貴掌。公孫敖由此益貴。子夫為夫人。青為大中大夫。

    3、衛青人生所有的高光時刻都在戰場上,執劍領軍以來,大小戰役,從無敗績!衛子夫帶給了他權貴,但他自己成就了榮耀!

    首次出征匈奴,衛青就展現了十分的沉著冷靜,俘虜敵軍700人。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劉徹可是兵分四路出征的,只有衛青贏了!這還是漢初以來對陣匈奴的第一次勝利!衛青打破了漢朝一直以來對匈奴卑躬屈膝的局面!可想而知劉徹有多高興,直接被封關內侯!

    4、後面衛青就跟開掛一樣牛個不停,元朔元年,殺敵俘虜數千人!元朔二年,活捉敵兵數千人,封長平侯,食邑3800戶,跟著混的小弟也一一封侯!元朔五年,漢軍俘虜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拜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元朔六年,斬匈奴一萬多人,殺匈奴單于的祖父等人兩千多,封冠軍侯,賞千金!之後的漠北之戰,俘獲和斬殺敵兵一萬九千多人,潰散了匈奴的主力,直接導致漠南再無王庭!衛青加封大司馬,食邑萬戶!

    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徵,衝輣閒閒,合圍單于,北登闐顏。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漢書》

    5、衛青的偉大,是為漢朝,為漢人重新找回了丟失已久的尊嚴;衛青的高尚,是他位極人臣,高官厚祿,卻從來尊賢重才,溫和禮讓!

  • 17 # 測溫交換機工

    古代勵志又悲情的歷史人物我覺得李牧可以算得上一個。接下來就大概說說怎麼勵志怎麼悲情。 勵志: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最傑出的將領,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然後李牧天生殘疾卻是一代軍神。李牧從最底層計程車兵慢慢爬上來的。雁門郡是趙國北邊的邊境,常年受到匈奴族的侵犯。李牧作為趙國一個右手殘疾的小士兵經常在戰鬥的時候表現突出,漸漸的升級上來做到了雁門郡最大的守城將軍。李牧練兵可以說是寓教於樂,就是跟著士兵天天一起吃好的玩好的,結果在遊戲中就把兵練好了。他訓練一個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戰馬,精兵五萬,射手十萬。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步兵騎兵聯合作戰是從他開始的。再一次大戰中,一舉奸滅了匈奴騎兵,十餘匈奴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接著滅襜襤,打倒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悲情: 但是李牧最悲情的地方還是他的結局,當時的趙王聽信讒言十二道金牌要招回當時正在跟秦軍作戰的李牧,讓他交出帥印,當時李牧的手下都快要被逼的造反了,但是李牧卻說我回去面見大王,把事情說清楚,結果回來也沒有見到趙王,最終被賜死,別的英雄人物自殺都是橫劍自刎,但是他卻做不到,因為按《戰國策》的說法,李牧天生殘疾,右臂伸不直,甚至在向國王趙遷下跪時,右臂夠不著地,不得已做了個假肢,以表示對國家元首的尊重。因為他的右手殘疾,他拔劍自刎卻夠不著自己的脖子,最終他毅然決然地口銜寶劍,把寶劍頂在柱子上撞柱而亡,一代戰神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18 # 名人史海觀心閣

    歷史上勵志但又悲情的人物有很多,我最欣賞的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這是因為他不僅學識豐富,並且在逆境中一直都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思想、性格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出生於書香門第,年少好學,當他21歲出蜀進京時,他積累的學識修養已經相當高了。   

    蘇軾之所以能在當時“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圍中如魚得水,不僅因為他的學識,更是因為他的思想通達。

    其弟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曾這樣記述蘇軾的讀書過程:“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

    正是因為蘇軾認為儒、道、釋三種思想是相通的,因而養成了他對世事通達的世界觀。

    蘇軾這個學霸成年後一開始是一帆風順的。他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了宋代最高等的制科優入三等。步入仕途後入仕後致力於改革朝政,又不畏權勢敢於諫言,因此得罪了不少朝廷高官。因此受到多次的打擊與排斥。

    蘇軾在被貶期間,陸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無一不盡力為百姓做實事造福。他不僅滅蝗救災,還抗洪築堤,得到了民眾的一致頌揚。當他被貶到惠州後,甚至還掏腰包捐助當地百姓修建了兩座橋。

    因為蘇軾剛直不阿的性格,導致了他一生仕途坎坷,政治才幹沒有充分施展。

    儘管蘇軾在晚年時期被朝廷一貶再貶,直到“發配”到荒遠的海南,他也保持著一顆陽光的心,想盡辦法去改善當地黎族人民艱苦的生活環境。

    蘇軾並之所以在任何艱辛的環境中也沒有喪失對生活的熱愛,除了他的詩情畫意可以充實他的生活之外,還因為他已經達到了超然的精神境界。因此,在世人看來是不能忍受的苦難,在他面前,也就統統“偃旗息鼓”了。

    成就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他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文學、藝術天才。下面簡單地說一說蘇軾的一部分成就。

    詩詞

    蘇軾的詩詞流傳至今的,約四千餘首。蘇軾的詩詞風格大約可分三類:豪放、曠達和婉約。他以充沛、激昂或略帶悲涼的情感融入詞中,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雄渾壯大的場景見長。表達了詩人心中遠大的抱負,同時在被壓制的情況下希望隱居、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蘇軾開了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蘇軾的詩詞中,婉約類的詩詞數量在他作品中佔有很大的比例。這些詞格調高遠,不流於俗,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傳承和發展。

    蘇軾的詩詞題材涉獵廣泛,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為宋代詩詞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他的代表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

    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散文

    蘇軾的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皆呈現出多姿多采的藝術風貌。

    蘇軾廣泛地從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藝術營養,其中最重要的淵源是孟子和戰國縱橫家的雄放氣勢、莊子的豐富聯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風格。

    蘇軾曾在《自評文》中寫道:“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

    蘇軾的文章具有極高的表現力,在他筆下幾乎沒有不能表現的客觀事物或內心情思。蘇文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的自然和暢達,在行文過程中雖然語言平實,但卻揮灑如意、氣勢雄放。這也形成了不同於唐代文章的獨特風格。

    書法

    蘇軾擅長行書和楷書,並且和黃庭堅、米芾、蔡襄三人並稱為“宋四家”。他遍學晉、唐、五代的書法名家,汲取了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等書法家的精華而自成一家 。

    他的用筆豐腴,筆勢跌宕起伏,不僅具有天真爛漫之趣,還展現出雍容大度之感。

    *在蘇軾流傳至今的作品中,《表忠觀碑》是蘇軾書碑的代表作之一,由蘇軾撰並書。碑成於宋元豐元年(1078)八月,石原刻在杭州錢塘錢氏墳。原碑筆法操縱嫻熟,方整俊偉。前人對這塊碑的書法有這樣的評論:此碑“比之蔡君謨,有過之無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 也”。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雲“《表忠觀碑》蘇文忠公撰並書,結法不能如《羅池》老筆,亦自婉潤可愛。”

    *《醉翁亭記》,由歐陽修撰,蘇軾書。宋元祜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縣。此碑書於歐陽修逝世後近二十年,無一筆鬆懈,無一字不縝密。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遒勁,又顯示灑脫之美,其捺與撇往往十分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而又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

    趙孟頫《松雪齋》雲“餘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剛,真所謂綿裡裹鐵也。”王世貞評:“蘇書《醉翁亭記》,結法遒美,氣韻生動,極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長善認為:“文忠早師顏魯公,大書《醉翁亭》、《袁州學記》,不改魯公家法。”

    除了上面兩塊碑刻之外,較著名的蘇軾正書碑刻還有《司馬光碑》《趙清獻公碑》、《浴日亭記》等。

    繪畫

    蘇軾在繪畫方面也頗有成就。他畫的墨竹舉國聞名。蘇軾師從文與可,但他的畫風比師父更加簡潔有力,並且具有豪放不羈的氣韻。他的畫作和畫風對世人的影響很深遠,他主張既要畫外有情,畫裡也要有寄託。他極度反對形似和程式化的束縛,提倡天性的解放與清新化的創作。為“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美食

    除了以上的成就,蘇軾在美食界還號稱“餮翁”。因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高階“吃貨”,不管生活得再艱難,他都會用普通的食材,發明出讓人垂涎不絕的美食來。

    1,東坡肉

    蘇軾因“烏臺詩案”後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當時的黃州人不會吃豬肉。尷尬的是,蘇軾又買不起牛羊肉,就自己研究,發明了“東坡肉”。

    2,東坡豆腐

    這道菜還是蘇軾在黃州時發明的。豆腐含有多種營養物質,由於物美價廉,深受百姓喜愛。蘇東坡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在麵粉和雞蛋調製的麵糊中加入眾多調味品,然後把豆腐裹滿面糊,再放入熬至五成熱的油中,炸至金黃時撈出,與事先準備好的蔬菜放在盤子中,色香味俱全。

    3,羊蠍子

    後來蘇軾又被貶到惠州。那時的惠州街市上一天只能宰殺一隻羊,蘇軾一心為民,當然不好意思去爭著買羊肉。於是他就囑咐殺羊的人,把那些沒人要的羊脊骨給他留下。蘇軾把羊脊骨帶回家後,先將煮透羊脊骨,再用酒澆在骨頭上,撒鹽適量,最後用火烘烤。當羊脊骨發出微焦的氣味時,就大功告成了。這就是現在流行的“羊蠍子”的前身。

    4,烤生蠔

    蘇軾的苦難生涯還沒有結束,到62歲時,他又被貶到了更荒涼的地方——海南島儋州。既來之則安之,蘇東坡跟當地人一樣,有什麼吃什麼,但他最喜歡吃的是生蠔。

    蘇東坡太愛吃生蠔了,甚至擔心朝廷士大夫來跟他分搶,於是將品賞之後的感受寫成了膾炙人口的《食蠔》詩:

    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在蘇軾寫給兒子的信裡,他這樣樂觀地說道:我給你說,千萬不要告訴那些朝中計程車大夫們,我怕他們千里迢迢跑來跟我搶如此美味。

    無令中朝士大夫知,孔爭謀南徙,以分此味。結語

    蘇軾的一生經歷了各種坎坷,但他都沒有放棄。在不同的逆境中,他都能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化解心中的苦悶,他的樂觀也一直激勵和鼓舞著世人。因此,他的生命之花才如此燦爛耀眼。在歷史的長河中,他是當之無愧的一顆光芒四射的星星。

  • 19 # 雪漫飛鴻

    唐朝大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封常清從小和姥爺戍守邊關,姥爺經常給他講書上的故事,使寂寞艱苦的邊疆生活多了一些慰籍和趣味,也使封常清從小就樹立了出人頭地的志向。

    封常清雖然長得醜,還是個殘疾人,但他卻多次到高仙芝府上請求做隨從,高仙芝喜歡顏值高的帥哥,不喜歡醜八怪,但封常清不氣餒,軟磨硬泡,死乞白賴,最後高仙芝終於接受他做隨從。

    後來封常清跟隨高仙芝打仗,再一次寫戰報的時候嶄露頭角,使高仙芝刮目相看,得到重用。後來在高仙芝的提拔下,封常清開始做將軍,節度使,打仗也屢屢獲勝,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賞識和重用。一時間風光無兩。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攻克洛陽,即將攻打長安。唐玄宗李隆基立刻徵調高仙芝,封常清平定叛亂。由於缺兵少糧,高仙芝,封常清大敗,退守潼關,堅守不出。

    由於唐玄宗李隆基平叛心切,加上宦官邊令誠誣陷高仙芝,封常清貪汙將士軍餉糧食,唐玄宗下令將高仙芝,封常清斬首,並讓邊令誠監斬。

    邊令誠到潼關後,宣佈唐玄宗李隆基的旨意,斬殺高仙芝,封常清。

    這對相濡以沫幾十年的主僕,上下級,好兄弟,他們互相依靠,共同為國開疆,安定天下,結果卻落得共同赴死的悲慘結局,不禁令人唏噓!

    邊令誠先將封常清斬首,後斬高仙芝。臨死前,高仙芝對著封常清的屍體嘆息道:“封二(封常清在家中排行第二),我提拔你做判官,後來又代替我做節度使,讓你從貧寒卑微一步步平步青雲,現在我們又一同赴死,這就是命啊!”說完被殺。

  • 20 # 愚昧文學

    當然是李白。

    相對於杜甫在家中,生活在貧民中觀人生百態,李白起點很高,浪的也多。他曾經走上巔峰,是皇宮常客,在皇帝面前哈哈大笑,在貴妃面前也是爛醉,甚至是朝堂高歌也可以。他也走入人生低谷,甚至跑去打仗,一個文人仗劍于軍中,而且還未戰死。老了之後四處跑,寫出了各種名篇。

    李白,是一個經歷過人生各種階段的人,而且不貪戀任何一項人生階段,走向未知的領域,一直追求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的房子在網上掛了一年多賣不掉,價格不降卻反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