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經得酒
-
2 # 夜紹非翁
劉表年輕時確實風華正茂,被稱為“八俊”之一,一人單槍匹馬入駐荊州,作為一個管理者確實有所才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英雄難免不會被紙醉金迷磨平了當初的大志。後來的劉表雖然手握重兵,麾下人才濟濟,但總是固步自守,過分保守,安於做一方山土的土皇帝。官渡之戰,曹操傾巢而出與袁紹生死一戰,有人建議劉表背後偷襲許都,劉表庸才沒有徹底採納,後來曹操官渡勝利後,劉表才悔不當初,然而為時已晚。後來更是自作聰明,引劉備入駐荊州自以為作為劉操緩衝擋箭牌,最後撈的個兒孫不安,荊州這塊金字招牌毀於一旦,但卻成就了劉備這個逃跑英雄。如此可見劉表庸才至極,評價不高是在正常不過。
-
3 # 孤膽騎俠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是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子鬱桹侯劉驕的九代孫。劉表身長八尺餘(約1.86米),姿貌溫厚偉壯,個性優柔寡斷,但有儒者風範。他是東漢末期的一個割據軍閥,領有荊楚數千裡之地,並先後由漢廷授封官銜“荊州刺史”和“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也是漢末的黨錮名士之一。
劉表是儒家士人,英俊瀟灑,品性仁善,為官清廉, 理政有方,但是性格怯懦,作風優柔寡斷, 在統攝軍事方面更是有所不足。
董卓:“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
郭嘉:“表,坐談客耳。”
曹操:“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賈詡:“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
孔融:“竊聞領荊州牧劉表桀逆放恣,所為不軌,至乃郊祭天地,擬儀社稷。”
裴潛:“劉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又曰:“劉景升,仁義之主也!”
和洽:“荊州劉表無他遠志,愛人樂士,土地險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
王粲:“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甘寧:“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
孫權: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魏略》:“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吳書》:“表,儒人,不習軍事。”
《劉鎮南碑》:“猗歟將軍,膺期挺生。桓桓其武,溫溫其人。初幹千里,允顯使臣。幕府禮命,集於北軍。督齊禁旅,如羆如熊。眷然南顧,綏我荊衡。將軍之來,民安物豐。江湖交壤,刑清國興。蔽芾甘棠,召伯聽訟。周人勿劃,我賴其禎。欲報之德,胡不億年。如何殂逝,孤棄萬民!鐫勒墓石,以紀洪勳。昭示來世,垂芳後昆。”
陳壽《三國志》:“袁紹、劉表,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表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類也。”
傅玄:“表既殺望之,荊州士人皆自危也。夫表之本心,於望之不輕也,以直迕情,而讒言得入者,以無容直之度也。據全楚之地,不能以成功者,未必不由此也。夷、叔迕武王以成名,丁公順高祖以受戮,二主之度遠也。若不遠其度,惟褊心是從,難乎以容民畜眾矣。”
《魏武故事》:“楚有江、漢山川之險,後服先疆,與秦爭衡,荊州則其故地。劉鎮南久用其民矣。身沒之後,諸子鼎峙,雖終難全,猶可引日。”
常璩:“漢末大亂,雄桀並起。若董卓、呂布、二袁、韓、馬、張楊、劉表之徒,兼州連郡,眾逾萬計,叱吒之間,皆自謂漢祖可踵,桓、文易邁。”
范曄《後漢書》:“表招誘有方,威懷兼洽,其奸猾宿賊更為效用,萬里肅清,大小鹹悅而服之。”、“在荊州幾二十年,家無餘積。”、“劉表道不相越,而欲臥收天運,擬蹤三分,其猶木禺之於人也。”、“紹姿弘雅,表亦長者。稱雄河外,擅強南夏。魚儷漢舳,雲屯冀馬。窺圖訊鼎,禋天類社。既雲天工,亦資人亮。矜彊少成,坐談奚望。回皇冢嬖,身頹業喪。”
柳莊:“昔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皆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
蘇夔:“近者劉荊州之意氣,袁渤海之縱橫,當其吐納荊揚,鞭笞河朔,猛將厲於鵰鶚,謀臣盛於雲雨,從容嘯吒,有席捲八荒之心,固以震倘肆椋燻灼宇宙者。”
趙蕤:“袁本初虎視河朔;劉景升鵲起荊州;馬超、韓遂,雄據於關西;呂布、陳宮,竊命於東夏;遼河海岱,王公十數,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群,合縱締交,為一時之傑也。”
李廌:“入自東郭門,言拜景升墓。墓樹半枯槎,冥冥立晨霧。鼎國昔未分,蕭牆梗天步。呼蒼復何用,龍臥獨不顧。紆餘檀溪水,黯慘蔡州路。登樓欲遣憂,君看仲宣賦。”
蘇轍:“隗囂、劉表,雍容風議,皆得長者之譽,然其敗也,皆以去就不明失之。不如張魯之庸,敗亡之餘,知所歸往,猶能保其後嗣。”
曾鞏:“景升得二蒯,坐論勝兇殘。正當喪亂時,能使憔悴寬。 繽紛多士至,肅穆萬里安。能收眾材助,圖大信不難, 諸公龍鳳姿,有待久盤醒。得一固足興,致之豈無端。 乃獨採樗櫟,不知取椅檀。蓋雲器有極,在理良足嘆。”
範仲熊:“劉景升、孫策雖天資英勇,然器輕無君人之體,所以無成。”
郝經:“表據荊楚,襟帶江漢,瞰臨許雒。向從昭烈之言,勤王蹙操,則漢未遽亡也。亦優遊自喜,陰蓄異志……其坐談西伯亦猶隗囂之在隴也。”“表有全楚,坐收天命。事防弗衷,得死為幸。”
羅貫中:“昔聞袁氏居河朔,今見劉君霸漢陽。尤決有謀空戰討,外寬內狹遠賢良。紹因譚、尚須傾國,表為琦、琮立喪邦。觀此可為千古戒,怨魂應是繞荊、襄!”
王夫之:“劉表文土也,而無能自立。”“劉表無戡亂之才,所固然也,然謂曹操方挾天子、擅威福,將奪漢室,而表不能興勤王問罪之師,徒立學校、修禮樂,為不急之務,則又非可以責表也。表雖有荊州,而隔冥厄之塞,未能北向以爭權,其約之以共滅曹氏者,袁紹也,紹亦何愈於操哉?紹與操自靈帝以來,皆有兵戎之任,而表出自黨錮,固雍容諷議之士爾。荊土雖安,人不習戰,紹之倚表而表不能為紹用,表非戡亂之才,何待杜襲而知之?表亦自知之矣。躊躇四顧於袁、曹之間,義無適從也,勢無適勝也,以詩書禮樂之虛文,示間暇無爭而消人之忌,表之為表,如此而已矣。中人以下自全之策也。不為禍先而僅保其境,無袁、曹顯著之逆,無公孫讚樂殺之愚,故天下紛紜,而荊州自若。迨乎身死,而子琮舉土以降操,表非不慮此,而亦無如之何者也。””
柳從辰:“卓雖受誅,豪傑並起,跨州連郡如劉虞、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劉焉、袁術、呂布者,皆嘗雄視一時,其權力猶足匡正帝室。”
王士正:“豚犬兒郎霸業空,冢中人不愧英雄。一杯遙酹襄江上,愛汝名高俊及中。”
蔡東藩:“劉景升亦非傑出才,偷息荊襄,不思展足,其無能已可概見;至如惑後妻,遠長子,卒至身死未幾,全州歸曹;而於真誠坦白之劉玄德,若即若離,反使其倉皇奔走,瀕死當陽,玄德不負景升,景升實負玄德耳。”
葉劍英:“憂患元元憶逝翁,紅旗縹緲沒遙空。昏鴉三匝迷枯樹,回雁兼程溯舊蹤。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轉還憑革命功。”
張靖龍:戰爭解決問題的年代,文化擴張戰略只能被人當作以西伯自居的笑柄。
毛澤東一生嗜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盧弼在《三國志集解·魏書·劉表傳》中記載:劉表“少知名,號八俊。長八尺餘,姿貌甚偉”,毛澤東批註劉表道:“虛有其表”。
-
4 # 臨石觀海
劉表也是亂世群雄之一,為何歷史上對劉表的評價不高?
劉表是東漢末年割據戰略要地荊州的諸侯,帶甲十餘萬,按理說擁有如此資本,應該叱吒風雲,大有所為,然而並沒有,亂世以戰績論英雄,所以歷史上對劉表的評價普遍不高,但個人認為劉表還是有能力的,只是生不逢時,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庸才。
東漢末年,群雄紛爭,劉表雖然佔據了寶地荊州,但卻沒有在亂世中發出光彩,就連他親戚諸葛亮都說荊州“其主不能守”,確實尷尬。
劉表是治世之能臣劉表,年少有名,形象好,氣質佳,是當時偶像天團八俊之一。早年參加太學生運動被通緝,之後為大將軍何進做事,原荊州刺史王睿死後,劉表前往接任。
單騎定荊州當時天下動盪,荊州更是各方勢力割據,袁術佔據南陽,蘇代坐擁長沙,貝羽統領華容,張虎在江夏,陳生擁襄陽,典型的三不管之地,各方勢力縱橫交錯,形勢相當混亂。
以德服人心然而劉表做了荊州老大,袁術很不高興,派孫堅攻打荊州,但孫堅運氣不好,沒打下來不說,還送了性命。之後李傕郭祀入長安,為了聯合劉表,給他加官進爵,而在之後張濟攻打荊州,最後也送了性命,於是屬下都來祝賀,而劉表說了下面這一番話,可見他還是有是有德之人。
張濟引入荊州界,攻穰城,為流矢所中死。荊州官屬皆賀,表曰:“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於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賀也”。使人納其眾;眾聞之喜,遂服從。—《三國志》
從劉表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這位老兄治理荊州的成果還是可以的,要是在和平時代,他不失為一位合格的守成之主,可惜,這是亂世中的亂世,可以無德,但不能無志。
劉表是亂世之庸才在說劉表之庸前,先要說句公道話,作為歷史中的失敗者,歷來鮮有好評,而東漢末年的亂世群雄更是如此,除了倖存者曹劉孫,其他如狂妄作死的袁術,好謀無斷的袁紹,反覆無常的呂布,等等等等。
而劉表之所以評價不高,在於他在亂世中佔據兵家要地荊州,披甲十餘萬,卻胸無大志,只圖自保,沒有進取之心,白白浪費了一手好牌,致使最後其子率眾投降。
而最能看出劉表在亂世之平庸在於他在官渡之戰時,一味旁觀,本來是乘機予取予求的良機,卻白白浪費,不但得罪了兩邊,還讓曹操乘機做大,也為荊州後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而後來劉備憑藉荊州之地一飛沖天,更是襯托了劉表在亂世中的平庸和碌碌無為。
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三國志》
而劉表在立繼承人上又犯了大錯,致使兄弟失和,與袁紹一起光榮的成為了立儲失敗的反面教材。
總結:綜上所述,首先不可否認,劉表作為亂世群雄之一,其治理能力還是不錯的,如果是太平盛世,也將有一番作為。但在這動盪的亂世中,其胸無大志,不思進取的性格限制了他的發展,而由於他佔據要地,手握重兵,卻毫無作為,更加拉低了人們對他的評價。 -
5 # 揹包客愛出行
劉表不是沒有本事的人,他其實是一個多方面的人才。他是魯恭王的後代,骨子裡確實有著幹練與通達。早期的時候,天下的形勢沒有比劉表、劉璋更好的了,自黃巾起義以來,北方戰亂不止,人口南遷,劉表如能善加利用,最後的結局不見得是這樣。這樣的結局還是要歸結於他的有些缺點上。
1、劉表的野心不大
曹操剛佔據兗州時也是位於四戰之地,之後成功一統了北方。此時,劉表面對統一北方後實力強大的曹操軍其實已經失去了發展先機,沒什麼可作為的了,說到底還是他們的野心或者說追求不同吧。在劉表成為荊州之主後,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銳意進取。
當初袁紹聯合劉表,劉表沒出兵,雖然有後方張羨這個拖後腿,但也不能作為藉口,這裡可以看出他已經沒了進取或者說從收劉備開始,他就沒進取心了。
2、沒有遠見
劉表是一個不善於發現屬下聰明才智的人。當時荊州一帶匯聚了好多能人,比如別駕劉先、謀士蒯越,他們都勸劉表善於抓住機會,和曹操結盟,或者向中央投誠,那麼今後曹操一定會善待自己。你這樣不死不活的舉動很被動,今後袁曹兩家不管誰取勝,下一個遭殃的肯定是您。可是劉表不聽,一直固守己見。
3、用人方面:
劉表用人上有缺陷,劉表的荊州實際掌控在四大家,而四大家裡掌握實權最大的是蔡家。且劉表好名而不注重有能力的人,算劉表運氣好,有既有才又有名的蒯家幫助,又有名仕龐家和武將的黃家支援,可惜不注重像黃忠、魏延、甘寧這樣的沒有什麼名望和家世的干將,因此劉表的軍隊中缺乏猛將。
-
6 # 林間小憩
因為更多的人是用小說評價歷史人物,一些所謂的歷史學人物為了迎合大眾的好惡,增加賣點,只抽取一些歷史記載來誇誇其談。
-
7 # 嗶嗶巫
答案概要
劉表是三國史中一個重要的存在,有多重要呢,看一看《三國志》作者陳壽對他傳記的排列就一目瞭然。他的傳記僅僅排在曹魏皇家成員下面,與董卓、袁術、袁紹這種大咖在一個級別裡可見他的身份是何等的關鍵。然而就這麼一個諸侯大佬給後人留下一種非常懦弱、無所作為的糟老頭子形象。究其原因,這跟他的性格以及對外策略有很大的關係。
寶刀未老,單騎上任劉表是魯恭王之後,在宗法上屬於皇室血統,董卓入京後,山東群雄並起,孫堅趁此機會殺死了荊州刺史王睿,劉表才得以有機會入主荊州,但是由於到任之路充滿重重困阻,方便起見,劉表單槍匹馬一人進入荊州,聯合當地豪傑,阻擋了袁術和孫堅的軍
《後漢書 劉表傳》:時,江南宗賊大盛,又袁術阻兵屯魯陽,表不能得至,乃單馬入宜城,請南郡人荊越、襄陽人蔡瑁與共謀畫。
隊進攻,甚至孫堅還死在了荊州守軍的亂箭之中,而此時劉表已經將近50歲了。
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劉表就個人而言還是非常有魄力的。臨危赴任,單騎入城,冒死抵抗,這些事蹟足矣證明他有稱雄的膽量。
安於現狀,優柔寡斷然而,面對複雜的群雄爭霸局面劉表開始略顯保守。當曹操、袁紹、袁術等人對外瘋狂擴張時,劉表安於現狀,可能源自他多疑的性格,主要是對自己的實力不自信,懷疑自己能力。雖然閉關自守,但是對內努力發展經濟保障民生,同時也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平定內亂。當然,這種保守或許給後人就留下了優柔寡斷的印象
誰也不得罪就是誰都得罪劉表的保守策略,讓劉表在群雄中一直充當著老好人的角色,當然這種老好人主要是他老謀深算表現的結果,或許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
他接受過李傕郭汜的冊封,向朝廷納過貢,也答應過和袁紹合作,同時也向曹操示過好。但這些都是虛情假意,左右逢源,很少付出過實際的東西。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在這些群雄中安穩的生存下來。再好聽一些那就是多少有些坐山觀虎鬥的意思。
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誰也不得罪就代表著誰都的不想幫,也就是把每一方勢力都得罪了。建安十三年,曹操解決了北方問題,開始南下討伐劉表征討途中劉表病死。
《三國志 劉表傳》:建安十三年,太祖徵表,未至,表病死。
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其實劉表的故事到這裡,還不足以將他的評價定的太低,畢竟他把荊州治理的非常出色,軍事實力也非常雄厚,應該不比東吳差多少,此時還是有與曹操一戰的能力。但可惜的是歷史並沒有給劉表證明的機會,劉表的病死,劉琮的不戰而降,讓劉表前面的努力化為虛無,留下的只有那個對手下猜忌多疑,對外用事優柔寡斷的劉景升。
《三國志 劉表傳》: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嵩還,深陳太祖威德,說表遣子入質。表疑嵩反為太祖說,大怒,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
曹操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評價: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很多人把重點放在了孫權與劉琮的對比上。其實還隱藏了一個意思:劉表和孫堅都是相差無幾的當世豪傑。因為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孫權和劉琮的對比將毫無意義。
結語所以後人對劉表的評價不高,很可能是因為劉表的功績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展現,而相應的前面的優柔寡斷的行事風格以及對自己的下屬猜忌多疑的性格就突顯了出來。綜合起來才造成了這種對劉表的片面認知。
-
8 # 鄭說豫見
因為我們的歷史觀就是征服觀,誰的拳頭硬,誰征服的地盤大,誰就是英雄,反之就是豬狗。
但亂世當中,能夠保一方平安,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繁榮發展,是一個州官的最本質的工作,對於當地的老百姓來講,也是最好不過的。如果每個州牧都志在四方,都想要統一天下,肯定要窮兵黷武,四處搜刮,這樣將有多少士民輾轉於路,多少健兒拋屍於野,肝腦塗地。到頭來無非是以萬千姓名換一姓之尊貴,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當時中原地區長期征戰不斷,民不聊生,所謂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而劉表在荊州,則以保境安民、 發展經濟為主,不四處攻伐,荊州無疑是中原百姓更為嚮往的一個福地。於是諸葛亮一族從山東遷到隆中,張繡流落荊州駐守南陽,劉備逃往荊州駐守新野。無數流民源源不斷地過來,帶來了先進的耕種技術,也促進了南方的發展,使荊州成為人口稠密富甲一方的大州。更重要的是,荊州成為在絕望之人的希望,成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成為困頓之人的棲身之處,成為新的家園。同樣道理,劉焉的益州,在當時也成為一方樂土,大量中原難民投奔,大大提高了益州的發展水平,成了沃野千里,王者之資的地方。
面對強敵入侵,劉表後代、劉璋的後代,沒有選擇血戰到底,反而舉手投降。當劉備入侵益州,劉璋沒有選擇堅壁清野,因為他不想讓老百姓受苦,當劉備兵臨城下,劉璋不願意繼續抵抗,他認為自己對益州沒有多大恩情,沒有辦法讓百姓跟著遭殃。這種境界,在梟雄心中,自然是闇弱,自然是婦人之仁,自然是不屑一顧,但其實這種境界才是最高境界,是仁者所為。這樣的人,願意為百姓的利益放棄自己的利益,難道不比那些把百姓強行捆上自己戰車,讓民眾在漢民族內部鬥爭中無謂犧牲的所謂梟雄更高尚,更有人性嗎?
《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劉璋曰:“吾父子在蜀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攻戰三年,血肉捐於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眾人聞之,皆墮淚。當群雄散去,三國歸晉,國家統一是統一了,可是卻陷入更殘酷的“八王之亂”。當每個不甘於人下的八王主動引入異族為為己作戰時,漢民族卻陷入了五胡亂華的至暗時刻,爭來爭去,民之不存,要諾大的疆域有何用?即使打來了疆域,最終也守不住。
這時候,我們回過頭看看,那些只願意保境安民,不願意四處征戰的“闇弱之主”,才是最可貴的,是他們儲存了漢民族生生不息的火種,至少他們在殘酷的都鬥爭中仍然還保留著人性的光輝。
-
9 # 安定郡小書生
東漢末年分三國,亂世群雄你方唱罷我登臺
如果將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諸侯進行劃分,可以分為新老兩派諸侯。
新派軍閥毫無疑問就是後來三分天下的創始人曹操、劉備、孫策三家,最終發展成為魏、蜀、吳三國共分天下。
劉表毫無疑問屬於老派諸侯之一,就是東漢十三州的州牧(刺史),或者討伐董卓時組成的關東聯軍各方郡守。
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人,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東漢末年名士,被稱為“八俊”之一。劉表早年參加太學生運動,得罪了當朝宦官,遭遇黨錮之禍,只得亡命天涯,直到黨禁解除,劉表被大將軍何進徵辟入朝。
劉表的前任荊州刺史是王叡,後來長沙太守北上參與討伐董卓,途經襄陽,逼死了自己上司。面對荊州刺史出現空缺,把控朝堂的董卓與關東的諸侯都眼紅荊州這塊肥肉,最終經過權衡,董卓選派既是漢室宗親,又是名士的劉表前往接替荊州刺史。當時袁術佔據揚州,同樣荊州也在其勢力範圍之內,任命吳人蘇代為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縣長,當地宗族組成的武裝林立,各據民兵而於當地稱霸,攔截由朝廷任命的荊州刺史劉表上任。
劉表梟雄本色的體現面對袁術的攔截,劉表單馬前往荊州上任。到荊州之後,劉表拜見了廬縣人蒯良、蒯越及襄陽人蔡瑁等荊州本地士族。在取得荊州士族的支援後,迅速組織起武裝,平定了宗族勢力,驅除了袁術的荊州勢力,控制了除南陽郡外的荊州七郡。
劉表在荊州扎穩腳跟後,將治所定在襄陽。相比中原其它各州的戰亂,劉表治理下的荊州成為了士族樂園,北方許多士族紛紛南下避禍,荊州一時人才雲集。
劉表評價不高的原因作為東漢末年割據一州的諸侯,劉表留給許多人評價不高的影響。
主要原因就是劉表的進取心不足。作為亂世諸侯,如果失去了進取心,那就意味著很快就要被時代淘汰。劉表僅僅守著荊州的一畝三分地,而在荊州之外,天下諸侯互相征伐,固步自封的劉表失去了許多進取的機會。
第一次機會:討伐董卓。
就在關東諸侯組成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劉表選擇了中立。當初討伐董卓的13路聯軍中多為地方郡守,而州牧(刺史)僅有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三人,而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屬於兗州刺史劉岱下屬;河內太守王匡屬於司州(司隸校尉部),廣陵太守張超屬於徐州;袁紹為渤海太守,袁術雖然為後將軍,最終還是劉表上表推薦任南陽太守;孫堅為長沙太守,本位荊州刺史下屬,此時投奔袁術麾下;曹操雖然最早起兵,也屬於陳留太守張邈。劉表擁有一州,而錯失了討伐董卓的一次政治投資機會。
第二次機會:討伐曹操。
就在曹操與袁紹發生官渡之戰的時候,南下投奔劉表的劉備就建議趁機北上襲擊曹操大本營許都,劉表拒絕了劉備,白白損失了一次機會。
正是由於劉表的固步自守,沒有抓住進取的機會,直到荊州之外諸侯透過爭霸完成了勢力整合,騰出手來,劉表已經英雄暮年,失去了爭雄天下的資格。
-
10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劉表 ( 1 4 2一 2 0 8 ) , 字景升 , 山陽 高平 (今 山東 魚 臺 縣 ) 人 ,是劉 漢皇室的後裔 。 他少年時代 曾隨同郡經學 家王 暢求學 , 深受儒家學 說的薰陶 。 劉表成長之 時 , 正 值東 漢王朝政治衰敗 的末世 。 當時皇 權腐 敗 ,士 大夫 集 團與宦官勢力 間的鬥爭十分激 烈 。 在士 大夫人物看 來 , 當時社 會最大 的危機就 在於宦 官 專權 ; 所謂 整肅 政 策 ,就 是要剷除宦官勢 力 , 以挽救統 治危機 。 為此 , 士 大夫社會掀起 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宦 鬥爭風 潮 。 他 們 “ 激 素行 以恥威權 , 立廉 尚以 振 貴執 ” , 以 致 “ 幽深 牢 , 破室族 而不顧 , 至 於子 伏其死而母歡其 義 ” 。 據《後 漢 書 . 黨錮傳序 》描述這一 風氣說 : “ 逮 桓靈之 間 , 主荒政 謬 , 國命委於 閹寺 , 士子 羞 與為全 , 故 匹夫抗 憤 , 處 士 橫議 , 遂乃激揚名聲 , 互相題拂 , 品核公 卿 , 裁量執政 , 直之風 , 於 斯 行矣 。 ” 在 這一政 治風 潮 中 , 劉 表表 現 得 相 當活躍 ,發 揮 了很大 的 作用 , 被人 們看 成士大 夫 階層的重要代表人物 , 譽為 “ 八俊姆之一 。 對於 士大夫 集團的鬥爭 , 宦官 集團憑著皇權 , 進行 了嚴酷的鎮 壓 , 誣 陷他 們 “ 更相 驅馳 , 共 為 部黨 , 誹 汕 朝 廷 , 疑 亂 風 俗 ” , 進而 “ 布 告天 下 ” , “ 逮捕黨人 ’ 心 。 劉表 理所當然也 屬重 點迫 害對 象 , 後 在人們 的幫助下 , “ 亡走 得免 咐 。 這說 明年青時代 的劉表有著 相當的政治膽識 。
劉表 一生最重要 的經 歷是 在荊 州的割據統治 。 人 們 貶責 劉表往往 也是針對這一 時期 而言的 , 以 為他 不 思進 取 , 毫無建樹 , 其實這種看 法是 很不公平 的 , 反 映 了長期 以來史學研究中的價值取 向的嚴重偏 差 。
黃 巾起義爆發後 , 東漢政府害怕被禁 錮的 “ 黨人 ” 支援 農民 起義 ,解 除了 “ 黨禁 ” 。 劉表重 新被任用 , 一度 應 外戚何進 闢為 大將 軍 , 初平 元年 ( 1 9 0 ) , 荊 州刺 史 王 睿為 孫堅刺 殺 , 劉表被 任命為荊 州刺史 , 當時北 方 地 區 混亂 加劇 , 荊 州一帶 也不穩 定 , 東漢朝 廷 已 無法 進行有 效的控制 。 對劉 表來說 , 這 一任命差 不多是一 紙 空文 , 所 有的 只是一 個堂皇 的名號 , 要真 正控 制荊 州必須進行一番艱苦 的努力 。 史載 , “ 劉表之初為荊州 也 , 江南 宗賊 盛 , 袁術 屯魯 , 盡有南 陽 之 眾 ; 吳人 蘇代 領 長沙太守 ,欠羽 為華容長 , 各阻兵作亂 ’ 晰 。 《 後漢書 . 劉 表傳 》 _匕則說 : “ 初 , 荊 州 人 情好 擾 , 加四 方 駭 震 . 寇 賊相 扇 , 處處糜沸 。 ” 如何才 能取得 荊 州的統 治 權呢? 劉表認識到必須爭取荊 州地 區豪強 宗族勢 力的支援 ,才能奠 定統治的基礎 ,荊 州的豪 宗強族 也迫切需要一 位德高望眾的人物來穩定地 方的局 勢 , 建立代 表他們 利 益的政 權 , 而這 是那些 根 基 不深 的 “ 阻 兵作 亂 ” 者 辦不 到的 , 基於這 種認識 , 劉 表 胃著風 險 , “ 單 馬 入 宜 城 ” , 爭取荊州地方 勢力的合作 。 他 與南郡 人蒯越 、 蔡 摺等 “ 與共謀 畫 ” , 討論 穩定荊 州的方略 ,他 們以 為 “ 理 平者 先仁 義、 理亂 者先權 謀 ” , 不 主張 劉表 大興 兵 事 , 希望透過 “ 權謀 ” 剷除反抗 的宗賊 元 兇 , 打 出仁政 德治 的旗號治理荊州 , 以 贏得廣大人 民 的擁戴 。 這樣 , 無須 大動干戈 , 便可獲得 “ 兵集眾 附 , 南 據江陵 , 北守襄 陽 , 荊州 八郡可傳檄而定 ” 的 目的 。 這實 際上 為劉表確定 了施政 的方針 , 規劃 了割 據的藍 圖 。 劉表 委派蒯越等 人勸說 各地 屯聚 自守的宗 帥 , 對 個別頑 固分子則斬之 而 “ 襲取其眾 ’ ,。 這樣 , 在荊州 人士的支援 下 , 劉表很 快 站穩 了腳跟 , 並逐 漸控制 了荊州 的局 勢 , 成為南方 強大 的割據者 。
劉 表佔據荊州後 , 中原地 區益 加混亂 。 劉表 “ 理兵 襄陽 , 以 觀 實變 ” , 採取 了 “ 內不失負職 , 外 不背 盟主 ’ , 碩 的策略 。 在名義上 他尊 奉漢獻帝 , 同時結援北方最大 的割據者袁紹 。 這使劉表 獲取 了 良好的外界輿論 , 從 而能夠集 中力量控制荊州 。 如建安三 年長沙太 守張 羨 率零 陵 、 桂 陽三 郡叛亂 , 劉表 派兵 全力鎮 壓 , “ 於是 開 土 遂 廣 , 南接五嶺 , 北據 漢 川 , 地 方數千 裡 , 帶 甲十餘 萬 ” 。 劉表勢力 的壯大和荊 州的穩定 , 在當時產 生了 很大的影 響 , 以 致北方大 批計程車大 夫人物投 歸他 。 這 些北方士人認 為 劉表 “ 無他 遠 志 , 愛人 樂士 ” , 加 上 荊 州 “ 土地險阻 , 山 夷民弱 , 易依倚 也 ’ 哪 。 對 這些 南來的 士 人 ,劉 表給 予妥善 的安 置 , 對其 中的 飽學之士 更是 倚 重 ,鼓 勵 他們進行 學 術研 究 , 以 發展 荊州 的文化事 業 , 從 而一 度造成荊 州地 區 的文化 繁榮 , 形 成了 中國 學術史上承先 啟後 的 “ 荊 州學 ” 。 與此 同時 ,北方大批 的流 民湧人荊州 , 據載 , 僅關 中 “ 人民流入荊州者 十餘 萬家 ” ,豫 州 、 充 州等地 的流 民可能 更多 , 當時荊 州土 廣 一 人稀 , 丘陵山區 遠沒有得 到開發 , 大批流 民的湧入 , 不僅帶來 了勞 力 , 也帶來 了先進 的生產 技術 。 劉表對 北方 流 民採 取 了安撫 政 策 ,組織他 們發 展地方經 濟 , 這促進 了荊 州地 區社會風 貌的改變 。 荊州 “ 沃野萬里 , 士 民殷 富 ” , 成為 “ 帝 王之資 ” 夠 。 這說 明劉表統治時期對荊州的開發 是有很有效的 。
此外 ,為 了 鞏固荊 州的穩 定局 面 , 劉 表在政 治 上 努力推行儒家 的 “ 德政 ” , 實施文 治政策 。 舊 史上所謂 “ 愛 民養土 ” , 就是 對此而 言的 。 劉表律 己較嚴 , “ 荊 州 二十年 , 家無餘積 ” 哆 ,而 且整個吏治也較清 明 , 沒有 什 麼顯著 的擾民暴政 。 這就 基本 上實現了他的保境息 民 的構想 , 使荊 州在當時 天下分裂 、 軍閥混戰的形勢下 , 成為少有 的文化 繁榮 、 經 濟發展 、 社會穩定的地區 。
當然 , 作為割據者 , 劉表 以 失敗告終 ,這 是眾 所周 知的 。 做為歷史 研究者 , 關鍵是揭示 出劉表失敗 的原 因 , 從而深 化對 劉 表及 其時代 的認 識 , 而不是簡單 地 以成敗論英雄 。 仔細 地分析一下 , 可以 看出劉表的失 敗既有客觀 因素 的制 約 ,也有主觀應對的錯失。
從 客觀 條件 來說 , 劉 表賴 以 割 據 的荊 州地 區 , 遠 離 當時全 國的政 治 、 軍 事 中心一 一 中原地 區 。 正如 王 夫 之所 指 出 : “ 表 雖有荊 州 ,而 隔冥隴之塞 ,未 能北 向 以 爭權峋 , 這種地 理條件 , 利於 固守而不利 於北 向爭 鋒 , 必然 促使 劉表 採取偏安 的軍事策 略 ; 而 且 荊 州上 著地主勢 力也相對弱 小 , 無法提供強大 的經濟 與軍 事 上的支援 。 加上荊楚 居民 比 較愣弱 ,所謂 “ 荊土 雖安 . 人不 習 戰 ’ , 吟 , 對 外擴張 的願望並不 強烈 , 這 使劉表 無 法在這裡組織起 一支強大的軍 隊 , 去爭奪北方 的統治 權 。 此 外 ,北 方計程車大 夫人物和廣大流 民是 為了避禍 而來 的 ,他 們中的許 多正是以 劉表 “ 無 他遠志 ” 的緣故 投他 的 , 他 們希 望有一 個安身 立命之 所 ,不 主張 興師 動眾 。 這 種情緒 也感染著劉表 , 促使他確 立了保 境息 民的方針 。 從這 一分析看 , 劉表偏安割據策 略是有 一 定的合理 性的 。 它是在對 自身 條件 , 以及 北方形勢進 行 了周全 的分析 後提 出的 。 ’ 不少人認為劉表一味坐等 觀望 , 喪失 了很 多 次一舉 定中原 的 良機 , 這種 看法是 很偏 頗的 。 從 當時情況看 , 劉表如果進兵中原 ,勞師遠 徵 , 絕無可 能一舉 定中原 , 如果陷入 曠 日持 久的戰爭 , 他很快 就會 陷 入後 援不繼 , 供給 匾乏 的窘境 , 無論 進 退都 會遭致失敗 。 如 果這樣 ,劉 表不僅無法取得上 述 文治的業績 , 而 且連生存都很困難 。 從這個意義上說 , 劉表的一 味割據 雖有點 固步 自封 , 但對荊楚一帶 的社 會穩定 、 經濟開 發和人 民生活 , 無疑是 一件幸事 。
當然 , 在 當時 “ 家 家欲為帝 王 , 人人慾為公侯 吻的 紛爭環境中 , “ 人謀 ” 的優劣 無疑是決定其事業成 敗的 關鍵 。 而 在這方 面 , 劉表 卻是不 善變 化 , 以 致做繭 自 縛 , 歸於失敗 。 具體分析起來 , 劉表表現出了兩個方面 的不足與失誤。
一是 劉表缺 乏政治 家和軍 事家應有的素質 ,這使他的割 據成 了消極 的 固守一 隅 , 最終 陷入被 動之 中 。 從前 面的分 析看 , 劉表 經營北方 固然有困 難 , 但 以 荊 州為基地規 劃江 南則是具有優勢的 。 誠如諸 葛亮 後來 向劉備所 建議 : “ 荊州北據漢灑 , 利盡南海 , 東連吳會 , 西通 巴 蜀 , 此用武 之國 也 。 ” 。 當時江 南地 區還 沒有 出 現可 以抗 御劉表的地方政權 , 如果能乘北方 勢力無暇 南顧之 機 , 大力經 營江南是會有所作為 的 。 但劉 表根 本沒有 認識到這一點 。 同時 , 他又 不敢用 兵 中原 以博 · 取聲望 , “ 擁十萬之眾 , 安坐而觀望 。
同曹操 、 諸 葛亮等 人相 比 , 劉表 確 實缺乏 那種 氣 宇恢宏 的政治家氣質 。 究其根源 ,恐怕 與他早 年的經 歷有關 。 對此 , 王夫之 曾指 出 : “ (袁 ) 紹與 (曹 ) 操 自靈 帝 以 來 , 皆有兵 戎之任 , 而 ( 劉 )表 出 自黨 錮 , 固雍容諷 議之士 爾 。 ” 劉表這一代 “ 黨 人 ” , 他們反宦官 主要是通 過道 德上的貶 斥和輿論 上的抗憤 , 是一些 動 口 不動手 的君子 ,即所謂 “ 雍容諷議之士 ” 。 正因為如 上 , 同新一 代 英雄 人物 相 比 , 劉表難 以適應 當時 混亂 的 時局 , 而 在 複雜 的軍事 鬥爭 中顯得 目光短 淺 , 難以 應對 。 對劉 表的這種牛性缺 陷 , 當時人看得很清楚 。 賈詡說 : “ 表 , 平世三 公才 也 ; 不 見事變 , 多疑無決 , 無能 為 也, ;郭 嘉說 : “ 表 , 坐談客耳 ’ , 諸葛亮則說 : “ 劉表 性緩 , 不曉 軍事 ” 匆 。 從這些 晚生後輩對劉表的評論不難看 出 , 以 道德 君子 自期的老 黨 人 劉表 生活在天 下分 崩 的環境 中 , 他 的知識 、 才 能和 經驗都遭 到 了生 活現 實 的有力 挑 戰 , 從而使 人產生 了一 種生不逢時的嘆 息 。 特別是 劉表 晚年 ,他對 形勢的判 斷更是缺乏理智 。 當時荊州 的割據 己 是危 機 四 伏 , 他卻萌 生 了不奉 漢 獻帝號 令 , 獨 立 割據 的念頭 ; 他讓 杜夔 等人整理雅 樂 , “ 樂備 , 表 欲 庭觀之 ” ,杜夔勸 之 曰 : “ 今將軍號 為天子合 樂 , 而庭 作之無乃不可乎 ! 峪 堅持不肯 才作罷 。 他 還曾偕禮效 祀夭地 , 謀臣韓篙等 勸其三思 , 他不予採納 。 其實 ,這 些舉 動並 不能給 他帶 來任何好 處 , 相反 , 在輿 論上更 加被 動 ; 曹操 就 曾借 此譴 責劉表 ; 對其使 臣 說 : “ 劉牧 如何 郊天也 l ’ ,由於劉表 的這些失誤 , 使 他的 聲望非 但 沒有提 高 , 而且不 斷 降低 , 甚 至連他 的核 心集 團 也 失去 了信心 ,轉而 勸其投 歸曹操 , 儘管 他一再壓服 , 但 已是人 心盡失 。
二是 劉表 不 善任 人 , 這 是導致 他 失敗 的 重要 原 因 。 、 東漢末年的群雄紛爭 , 從某種意義上可 以說 是人 才 的爭 奪與智慧的較量 , 哪個軍事集團 擁有大 批第一 流 的人 才並善於發揮他 們的積極 作用 , 就能逐 漸發展 壯大 。 曹操 、 劉備和孫權的成功充分說明 了這 一點 。 而 劉 表卻 正相反 , 自己 缺乏 謀劃 與征戰的 能 力 , 又 很不善 於用人 。 從記 載上看 , 劉表集 團 中似乎沒有出現過 一位第一流 的軍 事人才 。 是不是荊 州沒有這樣 的人才 呢? 不是 的 。 王架 曾指出劉表失敗 的原 因說 : “ 士之避 亂 荊 州者 , 皆海 內俊 傑 , 表 不 知 所 任 , 故 國 危 而 無 輔 。 峪這是有切身體會 的 。 當時 ,有 “ 臥龍 ” 、 “ 鳳雛 ” 之 稱的諸葛亮和龐 統等第一流人 才都 隱居在荊 州 , 劉表 根本沒有發現 , 後來都被 劉備挖 掘去 了 。 劉表用人過 分看重所謂 “ 德行 ” , 不能像 曹操那樣應時制 宜地 推行 唯才 是舉 的用人 政策 , 對 那 些有 真 才 實學 的 率真 之 士 , 總是求 全責備 , 猜 疑不用 , 王架就 是 因不合他 的禮 法 規範棄而不用 。 這在分裂動 蕩時代 實在犯下用人的 大 忌 ,埋 沒了大量 的人才 。 此 外 , 劉表 性格多疑 , 任人 不 信 。 他的主要謀 臣韓篙 曾遭 疑 , 險些丟掉性命 , 劉望 之 因 “ 正諫不 合 ” 而 被殺害 ,造 成 了很 大 的影 響 , 史載 , “ 表 既殺 望之 , 荊州士 人 , 皆 自危也 ” , 以致 忠言 漸少 , 讒言 日進 ,時 人曾指 出 : “ 據全 楚之地 , 不能成功者 , 未 必不 由此 也 ,8 。 劉表晚年 , 有識之士 紛紛 自謀 出路 , 統 治集 團迅速 分化 。 有些人返 歸中原 , 投奔曹操 ,甚 至有 人幹 脆勸劉 表歸降曹操 。 有的 看到劉表父子 已難有 作 為 , 而荊 州受到 曹操 的威脅 , 企 圖重 新尋找 代理人 , 以 繼續 維持割 據 , 如諸葛 亮等 人看 中 了劉備 , 於是 出現 了 “ 荊州豪 傑歸先主 (劉備 )者 甚眾 ” 。 的情形 。 有的則 隱居 不出 , 靜觀 時變 , 如桓 階是荊湘 地方 勢力 的重要 代 表 , 自祖 父以 來 ,桓 氏 “ 著 名南方 ” , 但他 一度鼓動長 沙 太 守張羨叛 亂 ; 劉表任 以 職 位 , 堅 辭不 允 , 劉表 “ 欲 妻 以妻妹蔡 氏 ” , 他 自漪 己婚 , “ 拒 而 不受峋 。這 說明劉 表 已 失去了地方勢力的 支援 。 同時劉 表不善用人 , 在 立 嗣問題 上也有反映 。 劉表 有兩個 兒子 : 長子劉琦 與 次子 劉瓊 。 從 記載上看 ,劉琦 略具才識 ,與諸葛 亮等人 也 有所過 從 ,是 較合適 的人 選 ; 但劉表 後妻蔡 氏的 侄 女 嫁給劉 瓊 , 為其家族 利益 , 竟 與 其弟 蔡婿 等人支 持 劉瓊 。 對此 , 劉表聽之任之 , 以致 統治集 團產 生內亂 。
《三 國志 》的作 者陳壽 分析 過 劉表 失敗 的主觀原 因 , 他說 , : “ (劉表 ) 外寬 內忌 , 好謀 無 決 , 有才 而不 能 用 , 聞喜 而不能納 , 廢嫡 立 庶 , 舍禮崇 愛 , 至於後 嗣顛 整 ,社 授傾覆 , 非不幸也 ” , 。 與我 們的分析不謀而合.
綜觀全 文 , 可 以看 出 , 劉表 作 為漢 末士 大夫 集 團 反宦官鬥爭的傑 出代表 和荊 州 “ 德 政 ” 的實踐者 , 並不 像傳說中那樣一無是處 , 愚不 可及 。 他一生 沒有幹過 嚴重危害社會的壞事 , 也沒有 施暴於百姓 。 從他 的政 治實踐和處世態度來看 , 可 以說 劉表是 一個深得 濡家 德治學說精義的封建士大夫的典型 。 假如生於太平之 世 ,他 或許會 成一位德 高望重 的輔助 大 臣 , 或 者是一位 知識淵博 的經 學大家 , 至少 也是一 個頗有 治績 , 口 碑 甚佳 的州牧郡 守 。 然 而 , 他偏偏 生於亂 世 : 群雄紛 爭 , 天翻地覆 , 不能 自強便 是 自滅 。 以劉表的修養 、 經 歷和才識 , 確實當不 了亂 世英雄 , 於是他 想亂 中取靜 , 在荊州維持偏安割 據 , 以實現他 的政 治理想 。 但 他不 懂 世 事的 巨 大變 化 , 忘 記 了 “ 樹 欲靜 而風 不止 ” 的道 理 。 正當他沾沾 自喜 於 自己 的治績 , 做著 割據夢的時 候 , 曹操 已 穩定 了中原的局勢 , 並打算南下荊州 了 。 這 時活動於南方的劉備和孫 權也都在打同樣的主意 。 這 樣 ,一場爭奪荊 州的戰爭就 難以避免 了 。 而在這 新一 輪 的爭奪中 , 它原 來 的 “ 主人 ” 一 一 劉表父子 卻已 基本 上被排除在外 , 失去 了發言權 。 2 08 年劉表病死後 , 荊 州的割據狀態就告 一段落 了 。 這 樣看來 , 劉表確是一 位悲劇性的人物 。 當然 , 從 東漢末 年的社會變 遷看 , 這 不僅 足劉表個人的 悲劇 , 而是漢末 士大 夫社會整整一 代人 可悲命運的縮影 。 他們從東 漢中期 以來 , 胸懷 “ 治 國平 天下 ” 的抱 負 , 堅 韌 不拔地反對 外戚 、 宦官 專權 , 並 且鎮 壓下層 人 民的起 義 ,抨擊軍 閥的暴 亂 ,祈 求社 會的穩定 與和 諧 ,但 終難逞 其意 。 當時 在動亂 中崛起 並最 終獲得成 功 的新一 代英 雄人 物都 不是傳 統經學 世家 與高 門公卿子 弟 , 而是 那 些思 想成份 複雜 , 有著 廣泛社會聯絡的豪 強勢力 的軍 事代 表 。 這是歷史的選 擇 , 作為個人是 無法抗拒 的 。 劉表 在當時 特定的時代 背景下推行保境息 民的策略 , 就遠遠 比 他一 味地 窮兵 默 武要有意義得多 。 正是從 這個 角度著 眼 , 我認為 , 盡 管 劉表的割據夢以 失敗告終 , 但他 仍是 一位值得 肯定 的人物 ,他對荊楚地 區的 開發所 作出的貢獻是無法抹 殺 的 。
-
11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因為劉表枉為群雄之一,進不能與曹操等人爭天下,退不能守疆闢土,最後自己撈個憂鬱而終的結局。他在群雄眼裡就是個“漂亮的草包”,中看不中用,也是一個偏於一隅,苟且偷安的“鼠輩”。這也是歷史對他評價不高的主要原因。
筆者將透過還原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荊州劉表第一,劉表胸無大志,苟且偷安,被天下人恥笑。劉表這個人胸無大志,沒有大志向,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之人,更沒有什麼緊迫感和進取心,曹操的謀士郭嘉,就曾經譏笑過劉表,說他只是一個言過其實的諸侯。
劉表這個人,最大的願景,就是守好他的一畝三分地,所以,不管誰和誰發生了矛盾和戰爭,他都安然不動,作壁上觀,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曾經派人向袁紹求助,請求他率兵偷襲曹操的後方,劉表表面同意,實則按兵不動,也不幫曹操,後來曹操征伐烏丸,劉備勸他突襲許縣,他也不聽,依然我行我素,按兵不動,結果錯失良機。
《三國志*郭嘉傳》郭嘉:表,坐談客耳。所以說,劉表的胸無大志,採取了苟且偷安的政策,致使自己在東漢末年的諸侯們的眼中只是一個漂亮的“草包。”
劉備勸劉表偷襲許縣,劉表不聽。第二,劉表是一個沒有度量的諸侯,不聽忠言,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官渡之戰的時候,劉表坐山觀虎鬥,他的謀士韓嵩和劉先就勸劉表起兵,爭取天下,而不是一味的採取“自保”,的模式,給他指出了兩個作戰方針,要不趁機發兵,幹他一把,搶奪地盤,要不就支援一方,選擇立場,但是,劉表一句都沒聽,依然我行無素,這個時候劉表手下的一員大將站了出來,談了自己的觀點,於是乎,就派韓嵩到曹操那裡探個虛實,韓嵩回來後,對曹操是一頓稱讚,使的劉表心裡很是不痛快,懷疑韓嵩要背叛了自己,所以要殺韓嵩,後續劉表派人調查了下韓嵩,發現沒有問題,才作罷。
說實話,劉表這件事情,做的一點度量都沒有,《後漢書》記載,韓嵩臨行前,是有言在先的,韓嵩對劉表說,自我看來,曹公,英明大義,必將取得天下,將軍如果要打算投靠曹操,派我出使,本人是極度願意的。
但是如果心存猶豫,那就非常不合適,因為韓嵩一到京師,皇上說不定會對我進行封賞,給我個一官半職,我能夠推辭,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我推辭不掉,從此韓嵩就成了天子的臣下,將軍的故吏了。以後就不能為將軍效力,因此將軍要考慮好。
韓嵩,這個話說的實在透理,然而劉表卻沒當回事,堅持要求韓嵩出使,果不其然,漢獻帝封韓嵩為侍中,韓嵩也站在了朝廷和曹操的立場上說話,劉表一看大怒,早都把韓嵩先前講的話,全都拋到腦後了,執意要殺韓嵩,韓嵩一看情形不好,又把臨行前的話又說了一遍,劉表的夫人也出來勸說,劉表還是怒氣未消,把韓嵩下了獄,後來經過調查,也沒有發現什麼問題,話說韓嵩這個人,等到劉表死了,曹操拿下荊州的時候才被放出來。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嵩還,深陳太祖威德,說表遣子入質。表疑嵩反為太祖說,大怒,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透過這一個事例就可以看出,劉表是一個沒有度量之人,也是一個沒有承諾信用之輩,但凡一個成就霸業者,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劉表絕對沒有。
韓嵩(見上圖)第三,劉表的用人機制,說明了他只是一個擁有一線實力,二流"資質"的東漢諸侯。
既無大志,又無度量,所以就造成了劉表的第三個問題,不會用人。劉備乃天下英雄,諸葛亮乃在世管仲,兩個都在身邊,他居然視而不見,中原賢人謀士南下荊州幾千人,也只見他光安頓,不重用。
劉表雖擁荊州之地,十萬之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超級大軍閥,但他的用人機制,讓人堪憂,身邊重用之人竟是些蔡瑁,張允之輩,而曹操這邊有郭嘉,荀彧,孫權這邊有周瑜,張昭,這些謀士皆是有乾坤治世的能臣。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就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這也是曹操和孫權為什麼走到最後三分天下的主要原因。
所以說,劉表的用人機制,決定了他的一個人生高度,他雖然實力和地盤讓他可以混亂的東漢裡站穩腳跟,但他賢人不用,只用鼠輩的機制,使他成為了其他諸侯的眼中釘,盤中菜。
劉表身邊盡是蔡瑁,張允之鼠輩 第四,劉表“後繼無人”,成為了一段“笑料”。所謂“後繼無人”,不是說劉備沒有接班人,而是說他的接班人既不中用,又安排失當,劉表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劉琦,小的叫劉琮,劉琦和劉琮都是劉表的的第一個夫人所生的,但劉表的第二個妻子蔡夫人已經將孃家侄女許配給劉琮,所以她希望劉琮做接班人。
當時的蔡氏族人已經控制了荊州的軍政大權,這個人以蔡瑁為代表,因此,劉表沒有辦法,只好妥協, 打破了立長不立幼的規矩,立了劉琮當世子,而長子劉琦為求自保,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建議他遠離是非之地,劉琦就率軍去江夏,做了江夏太守。
劉表的這個安排,實際上為後來的荊州的分裂埋下了隱患,荊州集團分成了兩排,一派是一劉琮為名義的代表,背後的勢力是蔡瑁等人,而這些人都是典型的投降派,劉表死後沒多久,蔡瑁等人就鼓動劉琮投降曹操,另一派是以劉琦為名義的,背後的勢力是劉備等人,而劉備這些人是鐵了心的要抗曹的。劉表生前的小心思,既不願意投降曹操,也不願意和曹操發生戰爭,只想保持中立而時變,但他只能生前做自己的主,管不了身後的事情,他的兩個兒子最終沒有一個成氣候的,他的荊州在他身後也易了主,而他的荊州輕易易主的故事,也成了當時的一個笑料。
因此,劉表沒有處理好自己的繼承者問題,導致了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荊州,就在一瞬之間易了主,這件事情也成了劉表一輩子的傷痛。
荊州劉琮向曹操俯首稱臣。見(上圖)第五,歷史上從來只會記載勝利者,歌頌勝利者,而反觀劉表,他不是一個勝利者。
為什麼歷史上會對三國中的劉備,曹操、孫權,那麼著重的在寫,就因為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王者,勝利者,他們三分了天下,而反觀劉表,只是一個三國曆史上出現的一個人物,說難聽點,就是一粒塵沙,歷史匆匆過,對於這種人物都是輕描淡寫。
其次,以劉表的實力和能耐,除了苟且偏安之外,也別無選擇,他的錯誤在於他的認知上,不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單靠防守是守不住荊州的,有時候,還得“以攻代守”。如果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話,那麼,劉表就是“治世之賢臣,亂世之庸人”,劉表最大的不幸,是生錯了時代,他出生在了群雄逐鹿,弱肉強食的時代,
他的政策和舉措,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強人,畢竟歷史的“撰寫本”一直都是由強者撰寫的。
所以說,劉表沒有成為三國的主導者之一,沒有成為一個勝利者,他對歷史的影響力和推動力太小,所以才導致世人對他的評價很低。
(上圖)劉表相比於下面的三位劉備,曹操,孫權,影響力真是差了很多。(下圖)。
綜上所述:劉表首先不是一個勝利者,他沒有在三國中笑道最後,他只是三國中的一個諸侯,並且三國時期這樣型別的諸侯太多了,劉璋,袁術,呂布,比比皆是,
其次,劉表對於時代沒有貢獻性,也沒有推動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作為一個諸侯,他的人格魅力缺失,也是後世無法對他做出高評價的原因。
-
12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劉表是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正經的劉家宗室,東漢末年割據荊州,成為一方豪傑。但和曹操、劉備、孫權、袁紹等人比較起來,歷代史學家對劉表的評價並不高。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劉表沒有參與討伐董卓的聯軍如果把三國當做一個遊戲的話,董卓就是劇情開始時的一個大BOSS,凡是打過他的,都能在自己的資歷上新增一筆。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曹、劉、孫、袁都參加了。
那時候的曹操和劉備還是小角色,沒有太大的勢力,卻還是加入了聯盟,表明了不與漢賊兩立的決心。關於他們的史料裡,必然都要提及此事,因為這是正義之戰。
可劉表沒有參與。
討董之戰發生在初平元年(190年),當時劉表已經是荊州刺史。荊州共有八個郡,除了南陽郡被袁術控制之外,其它各郡都已落入劉表之手。也就是說,他是第一批次的豪強,搶佔先機。
但是關東諸郡討伐董卓的時候,手裡有兵有糧的劉表仿如沒有任何事情發生,該幹嘛幹嘛。
二、坐視官渡之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率領十萬精兵、萬匹戰馬,準備直攻曹操的根據地許都,順便把漢獻帝搶到手。曹操主動率兵迎敵,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阻擋袁紹的正面進攻。
雙方相持於官渡時,都曾與劉表聯絡,想得到他的幫助。但劉表誰都不幫,只圖自保。
他的手下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蒯越、蔡瑁等都勸他選一方相助,如果兩不相幫,看似明哲保身,實際上兩方都得罪了,誰勝了都會與荊州成為仇敵。而曹操有明主之相,請幫助曹操,這樣才能保住長久的富貴,富澤子孫。
這都是肺腑之言,極有見地。但劉表懷疑他們被曹操收賣了,不但不聽,還疏遠了曾出使過曹操的韓嵩。
當時劉表坐擁十萬之眾,完全能夠決定官渡之戰的結局,只要他出兵,幫誰誰就是贏家。天下都在看著他,但他愣是沒動,坐視官渡之戰的成敗,雖然儲存了實力,卻也錯失了良機。
三、一再錯失良機而這種錯失良機的事情,後來又發生過幾次,這裡舉個例子。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遠征烏桓,正在依附劉表的劉備勸說劉表趁機起兵襲擊許都,劉表沒同意。
等曹操大敗烏桓還軍中原後,眼見曹操勢力增大,劉表又後悔了,很懊惱地對劉備說:“不用君言,故失此大會也。”
劉備能說什麼呢?只好說不用著急,良機還會再次出現。
之後果然又有很多次好機會,但有什麼用呢?劉表就是不去抓住。
(電視劇中的劉表和劉備)
總之,諸侯戰亂中,劉表大部分時候都在保持中立,過於保守,缺乏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該有的素質,少了點霸氣。這也不是沒有好處,由於他的保守政策,荊州如同樂土,許多士民都逃離中原前往荊州避難,比如諸葛亮。但他死後,荊州就亂了。
-
13 # 音樂小妖
但凡提到歷史上的三國,大家腦子裡就會想到亂世群雄,而劉表也屬於亂世群雄當中出類拔萃的一員,可是在歷史上的評價卻並不高,這是為何呢?
有這麼一句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恨君生遲,君恨我生早”。雖說用在劉表身上很不恰當,但是卻又是最真實的寫照。
當劉表叱吒風雲的時候,劉備、曹操與孫權可能正在玩泥巴。
在184年的時候,劉表來到了荊州,赤手空拳打拼下了偌大的地盤,將整個荊州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而此時董卓還沒進京,劉備正在賣草鞋,曹操還屬於不上臺面的小人物,孫權可能還是一個小蝌蚪。
這個時候你能說劉表不強嗎?可以說劉表一輩子的成就不比劉備差多少。
就連劉備也是因為劉表的接納,才有了後來與曹操對抗的資本。
看似整個三國當中劉表一直屬於打醬油的角色,可實際上當時的整體情況,但凡劉表幫誰,誰就是未來的霸主。
曹操與呂布爭地盤的時候,如果此時劉表出手幫呂布一起滅曹操,或者說袁紹與曹操官渡之戰的時候,劉表直接在背後下黑手,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可以說這一切都會產生無數的變化,但唯一的問題出現了,就是劉表生病了。
劉表的病情可能屬於慢性病,當然了更多的可能就是劉表的年紀太大了,一般來說古代人五十來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而劉表因為自己年輕的時候打拼江山,所以留下了更多的隱患,剛剛五十來歲就已經躺在了病床上面。
也就是說劉表大多數腦子清醒的時間並不多,幾乎都是在休養。
很多時候,當上位者的權勢不能由自己完全掌控的時候,可能所謂的亂也就開始了,自己的兒子們開始爭奪權力,自己的屬下們開始瓜分地盤。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劉表的地盤裡充滿了各種明爭暗鬥,相互之間爭權奪利,把荊州搞得烏煙瘴氣。
劉表相當的無奈,實在是自己的年紀太大了,再加上又是自己的兒子們在相互爭奪,手心手背全是肉,自己已經年紀大了,下不了狠心了。
所以才會讓荊州的事情愈演愈烈,最終到了無法收拾的局面,可以說當時的劉表都想過讓劉備來接手自己的地盤。
只是劉備也不傻,明眼人都看出來這是一個大火坑,除非用雷霆之勢,直接把整個地盤全部拿下,不然就會陷入泥潭之地,再也爬不上來。
所以說劉表就相當於開了一個好頭,卻沒有一個好的結尾。
這就其當於現代的某些作者,寫了一部很好看的小說一樣,明明開心很漂亮,劇情也很給力,但是到了最後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把結局給太監了。
於是就引來了廣大的書迷們一致謾罵,這就相當於你把大家的味口都挑了起來,卻撒丫子跑了,扔下一大群書迷眼巴巴的等著你更新。
所以說大家的評價只有謾罵,卻沒有一絲的鼓勵。
而劉表也是如此,自己的開局真心不錯,單槍匹馬跑到荊州,以短短數年的時候,直接把荊州打造成自己的專屬地盤,但凡再給劉表十年的壽命,也有可能會讓整個三國的歷史走向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但此時的劉表已經老了,不光自己沒有了拼搏的心,就連思想也腐朽不堪,大家都已經開始為自己打算了,劉表居然還想著為漢室效忠。
這根本就是巨大的代溝,就好像我們現代人都已經用上了智慧手機,可是某些老人依然認為大哥大才是主流一樣,可以說他們早就已經跟不上我們的潮流了,會被歷史淘汰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所以在歷史上的評價並不高。
回覆列表
劉表的確是漢末勢力之一,自身也有點能力的,不然怎麼做了幾十年的荊州牧,一表人才,又跟皇室有點親,至於歷史評價不高,總得來說是:成也亂世敗也亂世是悲劇人物
一,偏安,沒有統一意識。郭嘉說他“自守之賊”也,他只想著守住自己荊州一畝三分地,好好過日子,可當時是亂世呀,荊州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二,徒有其表。荊州地區人才多了去了,他不會重用,還防著劉備等勢力奪荊州。說難聽點,他就是“漂亮的草包”。
三,跟袁紹有點類似,愛面子,不會用人,長的帥氣,廢長立幼等等,不過不同的是,袁紹是自取滅亡,劉表是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