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王頭說歷史
-
2 # 老傅聊歷史
為什麼劉備被擁戴,曹操遭唾罵?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應該說這是《三國演義》得以廣泛流傳的社會基礎。劉備和曹操都是英雄。一個是會用人,一位是有魄力。
歷史上的劉備,作為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天下英傑,蜀漢政權的開國之君,既有“明君”之譽,又有“梟雄”之稱。
劉備一生作為,基本符合古人對“明君”的最重要的兩點期待:一是仁德愛民,有濟世情懷;二是尊賢禮士,有知人之明。史書對這兩方面都記載頗多。劉備之所以被人擁戴,關鍵在於他不但志向遠大,而且能作到以誠待人。
在劉備初遇到關羽時,兩人可以說是萍水相逢、素昧平生,關羽清高、自傲的性格讓人會覺得很難相處,但是關羽最終和劉備走在了一起,原因就在於關羽看到劉備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並且說話能和人推心置腹,以心相交.相同的原因也發生在了後來的張飛身上,這使劉備獲得了兩位猛將,並奠定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顧茅廬讓劉備得到了諸葛亮,這也得益於劉備的以誠相待,最終感化了幾乎快成了神仙的諸葛亮. 當劉備軍隊被曹操大軍追的節節敗退的時候,劉備還捨不得丟棄老百姓獨自逃身,這種真正對老百的”誠”讓劉備又獲得了許多謀士和大將. 當趙雲在百萬軍中救出阿斗時,劉備看到趙雲遍體鱗傷,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親骨肉(畢竟父子連心),而是對趙雲大哭,這個被後人譏諷為”做秀”的舉動,依筆者看來也是劉備一慣”以誠待人”的不自覺流露.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志向遠大、以誠待人始終在劉備身上得到體現,如徐庶、龐統、黃忠等等。志向遠大、以誠待人造就了劉備,造就了一代梟雄。
《三國》當中,曹操被作為一個奸雄的典型來對待了,這是不公平的。
其實曹操並非真的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一樣老奸巨猾,心狠手辣.. 他原是宦官之後,從小發憤圖強,為求上游.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把他刻畫成了老奸巨猾的形象. 讓後人誤解了他..導致他遭到這麼多人的唾棄,這一點也有原因。一般而言,中國歷史上都城設在北方的朝代,就會以直接繼承曹魏的西晉司馬炎的晉朝為正統。而定都在南方的,就會以劉備的蜀國為正統。明朝定都南京,羅貫中於是就取了劉備做正統。另外封建王朝一直認為不是同姓人篡位的就是亂臣賊子,曹丕廢漢稱魏,所以曹操也就背了另外一個罵名。
在《三國》開篇許韶如此評價:“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儘管對他抱有偏見,卻還在對他的能力予以認同。
治世,顧名思義,就是太平盛世,就是說,曹操這樣的人,不論是清平盛世還是混混亂世,他都能在歷史上有難以抹殺的一席之地。這說明了什麼?首先曹操是有能力的,就是反對他的人在這一點也不得不承認。其次,他對待社會的態度是積極的,他尋求的是入世,而不是遁世。這點諸葛亮就比他不得。諸葛出生到了亂世,試想一個“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人”又何以能想象他在太平盛世有些什麼作為呢?我想,能力與態度,決定這個人註定要成為一個英雄了。
-
3 # 文青聊史
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分析一下,我認為有這三點:
立場不同劉備所站在的角度是擁立漢室,這立場自然就是忠臣,自古不管哪個朝代的百姓還沒有討厭忠臣這一角色的;
反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百姓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就是奸臣,所以劉備的呼聲更高一點。
從身份來看
劉備的身份是中山靖王之後,跟漢獻帝也有一層皇親國戚的關係,雖然這個身份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劉備有這樣一層身份在身,再加上自己的行為,受到擁戴很正常;
漢室的衰落是因為宦臣的作亂,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當時一個大宦官的養子,曹操也算得上是一個宦臣之後,在以宦臣為恥的年代,曹操這個標籤還是很難洗掉的。
從個人行為來看
劉備的一生在外人看來只有一個思想,就是匡扶漢室,把寬容和高品德發揮的淋漓盡致,當時許多武將願意跟隨劉備的原因,就是因為劉備的品德;
曹操就不同了,一個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人,在當時是可以說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並且一生多疑,將一個人的狡猾和姦詐發揮的淋漓盡致。
-
4 # 東北張鐵錘
三國演義,本來就是尊劉貶曹,
三國志,是陳壽在蜀國滅亡後寫的 也就是司馬家族掌權 後來司馬昭篡位,為了給自己搶奪來的大晉國好的口舌,所以也貶曹
-
5 # 福子說歷史
在古代君王如果有成績,那麼就會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劉備雖然為皇親國戚但是卻沒有一點的勢力,因為沒有地位就連他的能力也施展不出來。於是他想要有一番的作為就只能寄希望於聲望,劉備也很聰明甚至到聲望對自己的重要性,當時的劉備是很注重自己在外面的名聲的。用現在的眼觀來看劉備做到了這一點,並且做得很好,及時過去這麼久的時間人們還是隻能記住劉備的好。
劉備的一生中充滿著很多神秘的色彩,在他的一生中也做過有違人倫的事情。在三國的歷史中提起這個,估計曹操是最備受關注的,曹操在當時就大量的迎娶有紫色的寡婦。但是在三國的歷史中劉備也曾經做出這樣的事情,穆皇后是劉備的第二任妻子,但是她原本卻是劉瑁的妻子,是劉璋的嫂嫂。在書上有關於她的記載,相傳她是一位很美貌的人,也是一位很有德才的女子。
劉備一直是以品德著稱的人,為何要娶一位喪夫的女子,而且這位女子還是自己的親戚。穆皇后也不是一位簡單的女子,在她幼年的時候就有相面的大師說過她一生中註定會有不平凡的事情。於是劉瑁就迎娶她為妻子了,那個時候她還叫做吳氏,不過這段婚姻沒有維持很長的時間,不久之後劉瑁就去世了,她就只能成為寡婦了。而丈夫去世他手中的大權就算不的到吳氏手中,劉備這個時候拿到了益州之後也因為他們的支援,所以他迎娶了吳氏也就是後來的穆皇后。
對於這件事當時也是不一樣的聲音,但是劉備當時並沒有遲疑就決定了自己的想法,迎娶了一位故人的妻子,並且還佔領了古人的地盤。這要是放在別人的身上估計早就是背上千古的罵名了,但是劉備卻是有這樣神奇的力量,讓人們相信他的無能為力和被迫,就連當時的大臣都認為劉備是為“為國捐軀”,人們也是支援他的這種做法。之後又了越來越多的支援劉備在事業上也是一番的風順,他一邊的積攢自己的名氣一邊的擴充套件自己的疆土。
而跟他一樣的曹操卻沒有那麼的走運了,雖然兩人做出一樣的事情,但是結果卻是截然相反的情況。曹操這是被人們唾罵,可能也是因為曹操娶那些女子本身就沒有什麼目的,而劉備則是為了自己擁有更大的勢力,人們才會這樣的看待兩位的做法吧。
這樣相比之下劉備使用的技術就要比曹操高明的多,最後既能保全自己的名聲,還能贏取回來妻子,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
6 # 隱者康司馬
正史對曹操的評價是非常的正能量的: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那麼為什麼民間老百姓大多貶低曹操褒揚劉備呢?主要的原因是小說《三國演義》的作者羅慣中的的作品是偏向劉備的,不喜歡曹操的,所以作品中有明顯的貶曹褒劉的傾向性。
-
7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原因:
1.因為兩個人出師喊的口號不一樣!劉備是以恢復漢室為名,理由確實能說服天下眾多豪傑義士,號召力很強。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乃大失民心,充分暴露了他極大的野心。雖然兩者都意欲稱王,但各自所用的方式不一樣,這主要歸結於兩人的性格差異。
2.因為我們都手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書中極力刻畫曹操奸詐而誇大劉備,這是羅貫中的個人看法影響了世人,也矇蔽了世人
-
8 # 五色土聊歷史
從根本上來說,劉備和曹操是一路貨色,是50步笑百步,都是為成就自己的霸業,不擇手段,只是一個喬裝打扮,粉墨登場,一個赤膊上陣,真面示人罷了。
一、說一下劉備:
劉備暗熟人心,因為當時劉備是要啥沒啥, 手裡既沒財物也沒人物, 他想要崛起,就只能在"名”上下功夫,他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舞臺上的名角,成為主流媒體認可的人物。
首先他把自己打成扮中山靖王的後代,以便得到皇族的認可。
另外,在撤離荊州時,劉備帶著眾多百姓逃跑,蟻走龜行,是為了博得一個愛民的虛名,贏得百姓的口碑(實際上在危急關頭,他拋妻棄子自己獨自逃跑,一個連自己妻兒都不愛的人,能愛百姓,這不是笑話嗎?)。
還有趙雲冒死七進七出救阿斗,劉備當著眾多將士的面兒,怒摔阿斗,這場戲是劉備在籠絡將士的心,讓將士們死心塌地的跟著他。
二、說一下曹操:
首先曹操“挾天子已令諸侯", 就是大逆不道不道以下犯上,辱末了尊貴的皇權, 觸犯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另外,曹操因為家人被殺而大肆屠城,造成生靈塗炭,血流成河,造成了百姓對曹操的恐懼和仇恨。
還有曹操殺了孔融和楊修,對文人和士大夫集團造成了內心極大的震動,孔融是儒生的代表,殺了孔融也就得罪了整個文人集團。
再有就是曹操的那句經典之作,“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就單單曹操的這一句話,就已經把全天下的人都得罪了, 他把自己凌駕於全天下人之上,全天下人,當然要口誅筆伐群起而攻之。
總之,曹操和劉備內心想的是一樣的,都有著追求極致權利的野心,都視百姓為芻狗,只是曹操更率性一點,把內心的不能說的東西說了出來;而劉備更知道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做得說不得,什麼說得做不得;反倒是曹操更真實一點,劉備更虛偽一點, 用中國百姓二元思維的方式,既非好即壞,非黑即白,於是劉備就成了好人,曹操就成了壞人!!!
-
9 # 月影孤亭又東風
歷史上曹操劉備二人,為何會讓人感覺曹操不好,劉備好,大體無非這幾種原因
1.出身不同,曹操之父乃曹嵩,曹嵩之養父乃宦官曹騰,宦官之後,在時人眼中是‘寒族’,是為時人所看不起的,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雖然到了劉備沒落沒有了爵位,但確實是正八經的漢室後裔,此乃先天不足。
2.創業宣傳的價值觀不同,曹操是如何滅袁紹,袁術,誅呂布,成為第一大軍閥的呢,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時人嘴上不說, 但心裡都明白他有謀逆之心,甚是不光彩。反觀劉備以天子皇叔之名,打著匡扶漢室誅逆賊的口號,又以仁德治民,深得民心。
3.三國歸晉,晉又傳承於魏,所以在這種意義上來講,劉備是失敗者,曹操是勝利者,世人的同情之心,也起到作用吧。
但其實歷史上不應分好壞,這些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人,傳說又有幾分真,人心是多面複雜的,誰還弄得清?
-
10 # 追逐歷史的光
這是整個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集大成者就是《三國演義》了。
劉備和曹操都是成熟的政治人物,只是做法不同,劉備擁護漢室,以漢室宗親自居,口號是匡扶漢室,是仁德之人;曹操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立為王,為人霸道。中國古代一直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天地君親師。劉備擁君,曹操挾君,結果不言而喻。
兩種做法也是二人所處環境決定的,沒有高下之分,二人應該也不會考慮後人的想法。
劉備劉備,處境低微,雖後來結拜了關羽劉備,但除了他們並沒有什麼可用之人,但他是中山靖王之後,屬於漢室宗親,依照漢時法律,漢朝是漢室宗親的漢朝,劉備漢室宗親這層身份就是他天然的政治資源,打起匡扶漢室的大旗就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在這面大旗之下,他施行仁政,以仁德的面目示人,他聚攏了一批志同道合之士,在蜀地建國,國號為漢。
曹操曹操本姓夏侯,曹操的父親曹嵩過繼給了太監曹騰。夏侯家本就是望族,曹騰更是十常侍之一。兵馬錢財自然不成問題,本家的夏侯淵、夏侯惇,兒子曹洪、曹彰等人都是當世猛將,所以討打黃巾的時候就成了氣候,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時候就是一路諸侯。後來更是一路成為丞相,加了九錫。
九錫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這些禮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賞賜形式上的意義遠大於使用價值。皇權最盛的漢武帝,就首先議論過“九錫”之禮。具體是:衣服,朱戶,納陛,車馬,樂則,弓矢等。臣子能達到的最高榮耀,王篡位前曾加九錫,加九錫的臣子都先後造反當了皇帝。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極大的擴張了自己的權利,也被歷史打上了奸臣的稱呼。
歷史結論的形成三國之後,劉備是忠臣,曹操是奸臣的結論就已形成。這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結論也被寫成了許多畫本戲劇深受百姓喜愛,《三國演義》就是集大成者。
擁戴劉備,唾罵曹操的傳統自然也就流傳了下來。
-
11 # 始終先生
這主要歸功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在京瓦伎藝中記載“霍四究,說三分”。說三分就是講三國故事,當時北宋首都汴京說書藝人霍四究就是以說三國故事聞名的。而在北宋的蘇軾的《東坡志林》記載:“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可見說三國故事在宋朝的傳播日益深入人心。也可見宋朝的時候已經有嚴重的三國演義情節,“尊劉貶曹”。南宋的洪邁在《容齋五筆》中說:“自古奸雄得志,包藏禍心,窺伺神器,其勢必嫉士大夫之勝己者,故常持“寧我負人,無人負我”之說。”這已經帶有明顯的貶低曹操傾向了。在宋朝劉備已經被塑造成興復漢室的正面英雄形象,而曹操則是白臉奸臣的反面形象。
到了元朝,羅貫中在收集彙總了眾多文獻之後,創作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歷史上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在娛樂生活匱乏的當時,這部小說的問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書中對劉備、曹操的形象設定《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小說裡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小說第一回介紹劉備時說:此人“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朱”。後來又“跨下黃鬃馬,手掣雙股劍”,從而構成小說劉備的整體形象:作品不僅透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劉備集團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民心所向。
而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將曹操的設定為兇殘奸詐,極度有野心的政治家。
如果該書有正反派一說的話,那劉備就是正派第一人,而曹操就是反派第一人。所以劉備才會廣受大家擁戴,而曹操就會被人稱為奸雄。
-
12 # 君子獨愛蘭
三國演義中帶有很明顯的擁劉批曹風向,讀者很容易辨識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成書於封建時代,封建統治階級掌管天下,自然也包含文化這個部分,這部小說之所以得以傳播下來,列入四大名著之中,自然是因為其宣揚的思想得到統治階級的認可和推崇,而擁劉批曹正是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喜惡。
劉備是漢武帝之後,是皇叔,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光復漢室自然應該得到大眾的推崇,值得擁戴;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說得不好聽那是篡逆,是謀反。統治階級肯定希望人民學習劉備,當國家有難的時候出來幫助國家度過難關,從而維持統治階級的統治,而不是像曹操一樣趁火打劫,把統治階級推倒了自己上位。
現代人思想解放,再讀三國演義時,我們可以採用辯證法的理論去剖析三國演義,不被作者的思想左右,聽聽名家品三國,也能更加客觀地看待擁劉批曹的事實。
-
13 # 知無為而有益
今天少林寺為什麼會名揚天下,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恐怕立下了汗馬功勞,想當年播放《少林寺》,那可是萬人空巷,造成的影響恐怕不是文字所能描述的。
在中國曹操的名聲可謂婦孺皆知,當然是惡名,農村老太太說一個人壞,都會這樣說“看你奸的,像曹操”,曹操之所以惡名遠揚,恐怕與中國的戲曲,影視劇,以及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有極大的關係。
《三國演義》中曹操誤殺呂伯奢之後說的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這一句話足以讓曹操名揚天下,以及後來曹操種種奸詐表現,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讓曹操臭名遠揚,中國向來來以忠孝治天下,曹操被視為奸臣那是理所當然,戲曲中曹操的臉譜是白的,那可是奸臣的形象。
而《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以中山靖王的後代自居,根正苗紅,被漢獻帝稱為皇叔,處處以仁義自居,以匡扶漢室為口號。為了趙雲,摔了阿斗,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加之動不動就掉幾滴眼淚,很能博得大家的好感,在當時曹操獨佔天時,孫權獨佔地利,劉備獨佔人和。可見劉備在這方面的確有獨到之處。
所以民間都讚揚劉備,唾罵曹操。
-
14 # 歷史也好玩
其實,在宋朝以前,曹操在人們的心中並不是反面的,反而對曹操的評價挺高,認為他是一代梟雄。自宋朝以後,曹操的形象開始出現變化,慢慢的成為了一代奸雄。
因為,當時宋朝受到來自北方外族的侵擾,給宋朝和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人們為了發洩心中的憤懣和不滿,拿曹操來對映當時的時局,因為對於劉姓漢室王朝來說,曹操也是外族。而古代是非常講究皇室正統的,如果一個外姓之人搶了皇權,就算是當上皇帝,也是名不正言不順,不被臣民所認可。
大家最為熟悉的褒劉貶曹的代表,就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了。
羅貫中這樣寫,也脫不開上面說的原因。
第一,羅貫中受過正統儒家學說的教育。儒家學說形成於漢武帝時期,正統的儒家學說對漢朝極盡歌功頌德之能,到了東漢末年,漢朝已經過去了數百年的時間,以漢家、劉姓為正統的觀念早已經深入人心。羅貫中既然受過儒家思想教育,尊劉抑曹也是很自然的事。
第二、曹操的有些做法,不符合儒家理論所謂的倫理綱常、仁義道德。比如挾天子以令諸侯,現在看來,這個做法非常高明,但是受過正統儒家教育的羅貫中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還有曹操多疑的性格,隨便殺人的習慣,這些羅貫中都不喜歡。
第三、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很多素材,都是來自於民間的傳說和戲劇。明朝的老百姓神話了兩個人物,一個是代表忠義的關羽,另一個是代表智慧的諸葛亮,二人又都是來自於劉備的隊伍,在輿論上自然是劉氏集團更受老百姓的喜愛,而羅貫中也是出於迎合大眾的口味,畢竟小說也要符合當時的形式和思想潮流,這樣更容易讓人們接受,否則,你寫的再好,沒有人看也是白費功夫。
-
15 # 遊逛歷史村
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漢朝在後世人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漢朝的強盛繁華以及朝代綿延時間之長,都足以讓後代人景仰懷念。作為一個強盛的中原王朝,把千年以來禍亂中原的匈奴族打得落荒而逃遠遁歐洲,這已經讓後世人無限留戀了。所以說,漢朝皇帝不管是否賢明或者昏庸,都能讓後世人在心理上接受。中原民族統稱為漢朝,就足以證明漢朝是古往今來的朝代最令人信服熱愛的。劉備是作為繼承漢朝正統地位的漢室後裔出現在歷史中的。當時的東漢在實質上已經四分五裂。軍閥割據,權臣當道。劉備自稱拯救大漢,有志於力挽狂瀾。這種做法確實讓人感念不已。而曹操呢,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持朝政,欺壓後宮。曹操和劉備正是針鋒相對,雙雄對峙。當時的人擁戴劉備,不如說是把劉備當做了中興漢室的希望。曹操卻是復興漢室的絆腳石攔路虎。他受到唾罵是很符合實際情況的。
第二,在擁劉罵曹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起了極大的作用。他在書中極力宣揚劉備的正統形象,貶低曹操的漢賊形象。其實擁劉罵曹這一民間行為在羅貫中之前就已經普遍了。當時主要是以說書人的形式在民間流傳的。但不管怎麼說,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它在民間的影響力異乎尋常的大。這本書就像一個宣傳大師,走到田間地頭,走到街頭巷尾。況且老百姓都是喜歡擁戴愛護百姓的君主。而劉備又以此作為強大的群眾基礎,他極力經營好這個形象。曹操呢這個人才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唯大英雄能本色。他做任何事都喜歡直抒胸臆。做事有力,但卻不加裝飾。所以說,擁劉是因為劉備刻意經營自己愛民如子的賢明君主形象。罵曹是因為曹操不刻意追求這些虛名。有那個時間和精力不如踏踏實實的做點事更符合他的脾性和風格。
-
16 # 亙古的月光
世人之所以喜歡劉備而討厭曹操,我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從名義上來講,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後代。按血統劃分,他屬於漢王朝宗族內部正統一脈。而反觀曹操,他的出生屬於官宦之後。也就屬於外臣。而且他屬於漢王朝的丞相,他打的旗幟是扶漢,但卻做著篡漢的事情。名義和實際相背離,比較矛盾的行為,勢必會對後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有影響。而他後來近爵魏王,更是打破了劉邦在建立漢朝後白馬之盟中異姓之人不能封王的規定。這樣那些原本恪守正統規矩的世人所難容。細看下來,按照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來講屬於篡位者,其名義不正為世人所不齒。
第二,從歷史的書寫者來看,劉備和曹操都是歷史人物。他們的形象都是通過歷代人口耳相傳並寫下來的。而這些人的最初知道者大抵都屬於封建時代計程車人階層。而劉備和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更多的是選擇才能而不是出身,劉備恰恰相反。在那個士人代表言論時代下,劉備的形象將會被塑造的十分高大,而反對士人階層的曹操將會被黑。
第三,從後世的演義中來看,《三國演義》廣泛流傳,裡面將曹操的奸詐和劉備的仁義樹立成了兩個對立面,按照人的心理來講,定會支援仁義而反對奸詐和不義。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歷史人物的後世形象決定因素有三大方面。個人歷史背景(出身簡介)、當時利益集團的支援與否、還有後世世人在經過演繹的影視作品後的一種認知。
-
17 # 木火燊輝
劉備被擁戴有這麼些原因,一是劉備岀身低微,加之岀道遲,年齡也大了,顛沛流離,東拼西拼辛苦的積累了點家業,真是求盡了人才,絞盡了腦汁,因此辛勞得來的果實令人敬佩,白手起家的人沒話柄,也就是大眾對他有同情心。
第二點,劉備有仁慈心,做為一個男人,再苦再累有淚也不輕撣,而劉的哭是三國中最有名的哭,以至於現在孩子嚎啕大哭時,大人無奈時就會說"你劉皇爺哭荊州啊"可見多傷心,可見愛哭的人就心軟心慈,富有同情心,再說劉備的心慈也體現在軍面方面的也多,如在曹操進攻新野中帶百姓逃走,張翼德怒鞭督郵中跪泣劉青天不要走,收劉封為義子等都體現了劉備的仁慈心。
還有一方面就是正統,你起事就得有個說法,劉備編造的漢室宗親、靖王之後久用之後人們也漸漸認可了。而人家岀師有名是打著除賊扶漢室的幌子謀天下的,這在當時的人認為是正義之師。
還有就是史書及演義的作者過份渲染,他們本意都貫穿了"尊劉貶曹"的思想,這種思想寄與了劉備很多同情,被刻畫為"好人"的形象,而好人所做的陰謀也認為是對的,這樣劉備的名聲怎麼不會好呢,名聲好了就會受擁戴,以至於一時人才雲集,在得時,得人、得地的情況下,擠身三國群雄,成為鼎足一國的霸主。
而曹操雖然在軍事、文學丶各方面優於劉備,但是他有很多缺點,導致人們一致認為他是"奷雄"。
首先曹操其貌不揚,個小眼細面大白,因此戲臺上岀來的曹操就是個白眼的"奸臣"相貌,這種人在人心目中怎麼會好呢?
其次曹操生性多疑,導致濫殺了許多無辜,如有名的典故楊修之死、夢中殺人、錯殺王垕,錯殺呂伯奢等,並且還說"寧可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這與白色恐怖時的"寧可錯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何異。
其次就是好人妻,每次戰爭結束,他就及不迫待的去俘虜中尋找絕色女子據為己有,在宛城之戰中還為張繡的嬸孃鄒氏失去了兒曹昂和大將典韋,被人家一箭射中人中,差點要了命,而兩顆門牙去掉,忠信部學堂受損,這裡作者暗指此人不忠不信。
再說曹操雖沒稱帝,但挾天子以令諸候與董卓何異,因此曹操還是不得人心的,不得人心怎麼會被人擁戴呢,只能落個被人唾罵的結局,這還算輕的,佛教故事中曹操變豬輪迴說都有。
-
18 # 小白史觀
劉備被擁戴有這麼些原因,一是劉備岀身低微,加之岀道遲,年齡也大了,顛沛流離,東拼西拼辛苦的積累了點家業,真是求盡了人才,絞盡了腦汁,因此辛勞得來的果實令人敬佩,白手起家的人沒話柄,也就是大眾對他有同情心。
第二點,劉備有仁慈心,做為一個男人,再苦再累有淚也不輕撣,而劉的哭是三國中最有名的哭,以至於現在孩子嚎啕大哭時,大人無奈時就會說"你劉皇爺哭荊州啊"可見多傷心。
可見愛哭的人就心軟心慈,富有同情心,再說劉備的心慈也體現在軍面方面的也多,如在曹操進攻新野中帶百姓逃走,張翼德怒鞭督郵中跪泣劉青天不要走,收劉封為義子等都體現了劉備的仁慈心。
-
19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大浪淘沙,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各佔一份天下,奠基立國,其中的曹操和劉備作為兩名性格鮮明的君主,被世人所熟知,但是劉備卻被世人所擁戴,曹操卻被世人所唾罵,這其中緣由有《三國演義》對人物正邪的描寫,也有歷史故事的記載,筆者現在就分析如下。
一,劉備乃漢室宗親,根正苗紅,曹操乃宦官之後,出身不好。劉備乃漢室宗親,根正苗紅
劉備的祖上是中山王劉勝,劉勝是西漢景帝的第八個兒子,也是漢武帝劉徹的親兄弟,他在公元前154年,被封為中山王的。
劉勝這個中山王生活的非常滋潤,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並且還好女色,以致於劉勝這這個人兒子特別多,生了120個兒子,但是被封侯的只有20個,其中有一個叫做劉貞的,這個劉貞後來就搬到了涿鹿地區,而這個劉貞就是劉備的祖先,劉備後來就是在涿鹿地區起兵的。
劉備屬於皇族遠親,根正苗紅,屬於正統血脈,所以受世人所待見。
曹操乃宦官之後,出身不好
曹操出身於大官僚地主家庭,本姓夏侯,曹操的父親的曹嵩後來做了宦官中常侍曹騰的養子,才改為曹姓,由於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集團因霍亂朝綱而臭名遠播,所以做為宦官後裔的曹操,也被世人所唾棄。
《三國志》: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其中有一個故事就能充分證明曹操因為身世,被人所鄙棄。曹操後續加入了外戚大將軍何進的陣營,來對抗宦官勢力,在對於宦官採取什麼措施的時候,曹操和何進產生了分歧衝突,何進對曹操的宦官後裔身份還進行了嘲諷,使的曹操很難堪,所以說曹操的這個宦官後裔身份終究是不受世人所待見的,這也是曹操一生的痛處。
在儒家思想奉行的漢朝時期,劉備出身於正統家庭,而曹操則出身於官宦之家,一對比,曹操的身份就相形見絀。
二,劉備壯年時期,仗義助人,深得人心,曹操壯年多疑心,殺朋友全家,失去人心。劉備壯年時期,仗義助人,深得人心
劉備壯年時期,有待人之義,始終高舉道義的旗幟,尤以兩件事可以彰顯出劉備這個光鮮的人物特點,一件是解圍孔融漲名氣,另一件事是幫陶謙徐州解圍。
——解圍孔融漲名氣:當時,北海郡被黃巾軍所圍,形勢萬分危急,北海相孔融忙差人向劉備求救,劉備一看孔融來求救,絲毫沒有半點遲疑,點起本部軍馬,與關羽,張飛一併率軍去救孔融,就這樣,劉備幫孔融解了北海之圍,這次解圍行動讓劉備的人氣指數迅速飆升,一提到劉備,人們都是交口稱讚。
一方面,劉備與孔融二人素不相識,孔融能夠在諸多諸侯中找尋劉備來幫忙,說明劉備此時已經聲名在外,有很高的聲譽。另一面,也是對劉備為人的信任。
2.——幫陶謙徐州解圍:曹操因為父親死於徐州牧陶謙的“手上”,大怒率軍來攻徐州,陶謙因勢單力薄,便對劉備發出了邀請,請劉備協助他守衛徐州,一起對抗曹操的大軍。就這樣,劉備幫助陶謙抵禦住了曹操的軍隊,解了徐州之圍,後,陶謙死,陶謙臨死將徐州託付於劉備。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劉備的仗義,高舉仁義大旗,打動了陶謙,這也是陶謙敢於放心將一州之牧託付於劉備的原因。
曹操壯年多疑心,殺朋友全家,失去人心
曹操在性格,品德上有很多欠缺之處,他的性格中充滿了詭計多疑,殘忍自私,尤以“呂伯奢一家滅門案”最能彰顯出曹操的人物性格。
據史籍記載,當時曹操投奔呂伯奢之後,呂伯奢的兒子十分熱情地招待了曹操,在準備食物的時食器相互觸碰發出聲響,曹操卻誤以為是兵器相碰的聲音,認為他們要謀害自己,於是就先下手為強,殺死了呂伯奢的兒子,當曹操發現是誤殺之後,淒涼的說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更多是的曹操對自我的安慰,以及無奈。
從上面敘述中不難看出,劉備的為人讓與之交往的人放心,而曹操恰恰相反,多疑,自私,為求自保連自己的好朋友的兒子都能殺掉。這樣的人,世人能不痛恨嗎。
三,劉備寬以待人,幕僚得以盡其才,而曹操心胸狹隘,幕僚皆不得善終。劉備寬以待人,幕僚得以盡其才
劉備事業上的突飛猛進與他禮賢下士是分不開的,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諸葛亮和法正二人,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後,幫著劉備治理大後方,治理長沙三郡,組織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給劉備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後勤保障。由於劉備的寬以待人,才會讓諸葛亮覺得自己遇到了明主,才會用盡全力幫助劉備。
而法正原先在劉璋處不受待見,能力得不到發揮,但是自從和劉備處事以後,就發現劉備對自己特別尊重,對自己總是噓寒問暖,使法正的那顆冰冷的心得到了溫暖,其次劉備不僅僅是對其尊重認可,還重用法正,使的法正能夠盡其才,幫助劉備取得了益州。
劉備能夠佔荊州,取益州,和這些優秀的幕僚是分不開的,但更多的是自己能夠寬以待人,幕僚才能盡其才。
曹操心胸狹隘,幕僚皆不得善終
曹操心胸狹隘,殘忍自私,自己身邊的幕僚少有能夠善終的,譬如就說楊修。
楊修本是曹操手下的一名主薄,隨曹操大軍在漢中與蜀漢大軍對峙,但是因為軍糧將盡,曹操在進與退中猶豫不決,一天晚上,值班軍士來問曹操,使用什麼口號作為值班口令,曹操隨口就說到:“雞肋”。
各將領軍士對這個口令感到十分莫名,主薄楊修聽後,卻立即開始整理行裝,眾將領驚奇的很,都問楊修:“丞相還沒下令撤兵,楊主薄你怎麼開始收拾行裝了?”
楊修一聽笑道:“所謂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這漢中對於丞相來說,就好比是雞肋一樣,,為一塊雞肋,沒必要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丞相很快就會撤兵了。”
聽完這些話,眾將士也紛紛開始收拾行囊準備撤退,曹操知道這件事情後,大怒,將楊修下獄,以擾亂軍心之罪就地正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備因險拒守”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其實,這件事說大不大,楊修畢竟是有才之人,為曹操也做出過大貢獻,但因為曹操心胸狹隘的,不容人的性格,使他不會放過楊修。
曹操身邊的幕僚如許攸,荀彧等人都因為曹操的性格問題,而被曹操找各種藉口給弄死了,
所以在這點上,曹操和劉備真沒法比,劉備身邊的幕僚最起碼都是善始善終的。
四,劉備建立蜀漢,以光復漢室為己任,曹操封王拜相,實為亂臣賊子。劉備漢中稱王,以光復漢室為己任
劉備效仿漢高祖在漢中稱王,是想借助這件事增加自己漢室宗親的權威性和合法性,也向天下人“陳述”一個資訊,我是高祖的後人,我是正統的劉家人,我是國家的法定繼承者。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而劉備的口號是光復漢室,這就無形把把壓力還給了曹操,說明曹操所在的漢庭是不合法的,不是正統的。
曹操封王拜相,實為亂臣賊子
曹操依靠強力的政治手段,逼迫漢獻帝對自己封王拜相,封到最後,就差把皇帝之位給了曹操,但是曹操是個聰明之人,只要皇帝之權,不要皇帝之名。
乍一看,曹操功勞甚大,封王拜相合情合理,但是這些仔細一看,全是曹操自己私自操作的結果,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一點實權也沒有,被曹操架空了。
所以說儒家思想奉行的時代,曹操的亂臣賊子行為必定會觸及眾怒,受天下讀書人唾棄,而劉備作為漢室後裔,匡扶正統,是讀書人所樂於看到的。
五,《三國演義》對曹操進行大幅度的抨擊,對劉備進行歌頌。《三國演義》作為羅貫中先生的大作,但這本書只是小說,不是正史,因為寫歷史的人,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分析歷史人物,不偏不倚,而我們的羅貫中先生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在人物中分出正邪兩方,沒有根據真正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這也是寫作的一個大忌。
所以我們現今的人更多的人是透過對《三國演義》的個人理解,而對劉備和曹操這兩個人進行褒貶的。這也是我們現今時代為什麼對劉備和曹操不同看法的主要原因。
所以作為後來者的我們,要客觀的看待劉備和曹操,不能對一個人一味的抨擊,也不能對一個人一味的褒揚,我們要學習劉備的優點,也要改正曹操的缺點。揚長避短。
-
20 # 歷史湮滅的足跡
解疑:劉備和曹操在三國時期都是獨霸一方的諸侯,對歷史都有重要貢獻,曹操的貢獻絕不輸劉備,而在後世評價中往往曹操被掛上“奸雄”和“亂臣”的標籤,而劉備被標榜“仁義之主”。檢視歷史會發現,很多朝代裡對曹操的評價並不低,之所以曹操經常遭唾罵是主要原因在於:第一,不同時代的需要,所賦予的形象也不同;第二,加上《三國演義》小說中人物形象太深入人心。
一、被唾罵主要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正史上曹操的形象更多是正面的很多人瞭解三國中的人物是從《三國演義》來的。然而《三國演義》中的內容並不是正史,它是根據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改編的一部長篇小說。書中內容七實三虛。很多都加以了作者個人的情感色彩和個人主義精神。但在正史上曹操形象是正面的,而且在很多朝代中受到到過讚揚。
(一) 《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負面影響
《三國演義》全篇都洋溢著一種忠君愛國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小說更注重趣味性所以將曹操和劉備塑造成了正反兩派的代表,在這一方面對劉備有利,對曹操不利,如:
1.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因刺殺董卓未遂為了避風頭,暫住在呂伯奢家中,呂伯奢為接待曹操為其殺豬宰羊,結果因為曹操疑心太重以為呂伯奢要殺自己而先下手為強將呂伯奢全家上下殺了個乾淨,在逃難途中遇到呂伯奢將其殺之,並放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件事其實在《三國志》中是沒有記載的,但在《魏書》和《世說新語》中確實有相關記載
《魏書》中記載
太祖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說新語》中記載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但沒有說具體緣由,但在一本《雜記》的書中提到過曹操那句名言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三本書都記載了這件事,說明曹操殺呂伯奢確實存在,但並不一定是因為曹操的疑心就將呂伯奢全家殺害。而曹操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裡面的人在三國演義中被擴大成了天下人,程度一下就不一樣了,曹操直接成為了天下人的敵人。而史書中的數人在《三國演義》中也變成了十幾口。
2. 曹操經常在夢中殺人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中原文記載:
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斬之,覆上床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三國演義中這樣寫是為了刻畫曹操多疑、兇殘嗜殺的一種人物特點,在正史中並未有過任何相關記載。
3. 因詩被評不吉殺劉馥、“雞肋”殺楊修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中,赤壁之戰前夕,曹操賦詩“宴長江橫槊賦詩”,被揚州刺史劉馥說詩中有不吉之言,惹得酒醉的曹操一氣之下直接將劉馥刺死。這件事在歷史上也並沒有任何記載,想必也是為了烘托人物性格而加以改編的。
在《三國演義》楊修之死中,楊修因為恃才放曠和聰明才智才被曹操因嫉妒,因“雞肋”事件將其殺害。楊修真正的死因主要是因為參與了奪嫡之爭,自古以來這都是帝王直接最忌諱的。
裴注引《典略》:至(建安)二十四年秋,公以(楊)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臨死,謂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為坐曹植也。以上三點都是《三國演義》中為了烘托人物性格而改變的,降低了曹操的形象,而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一直以“仁義”著稱,更是正義的化身,是漢室正統,沒有任何品格上的負面描述。
(二)歷史上的正面形象
1. 歷代人物對曹操正面的評價
陳壽《三國志》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鮑信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王沈《魏書》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李瓚
“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而唐太宗李世民曾寫文章紀念曹操,並在《魏太祖祭文》中,公開讚揚曹操是東漢末年收拾亂局的英雄人物。
2. 曹操的貢獻
曹操在三國時期也做出過很多貢獻:
在人才培養上,唯才是舉,不過於注重出身,而是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
在軍事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
在內政上,創立屯田制,減輕了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糧食嚴重缺乏的問題。
二、正史上曹操有許多暴行,特別是屠城,而劉備沒有曹操是三國中的一代梟雄,在封建社會人們普遍都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曹操也曾嘗試“治禮為首”,但他更重視法尚術,他認為以法治軍,賞罰嚴明,不畏權貴才能安天下。
而曹操在戰爭的步伐中確實有過很多大屠殺:
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攻陶謙,徐州大屠城,“擊謙……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
興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張邈,屠雍城。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徵呂布,屠彭城。
官渡之戰中擊殺袁紹降兵七萬,雖不是賭城但效果也差不多。
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鄴城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徵烏丸,屠柳城
曹操的屠城事實上是一種鬥爭策略,但此舉確實有失仁義。
許劭評價曹操:
“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劉備從來沒有過賭城記錄,相反他一直以“仁義”著稱,愛護百姓即便是在打了敗仗逃跑時也要帶著城中百姓。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意思就是,劉備在撤軍時,荊州百姓要跟隨,因此拖慢行軍速度,在此情況下劉備仍不願丟百姓而去。
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意思就是劉備劉備雖顛沛流離但仍不失道義,緬懷劉表,感動三軍使之願意跟隨一起完成大業。三、南宋以後,統治者為了給“偏安”正名,因此尊劉貶曹曹操的形象是在南宋時期開始被醜化的,靖康之難之後,趙構建立了南宋政權。曹操建立魏國統治了北方,而金國就是在北方立足,他們卻喧賓奪主抓走了宋君。因此他們把自己對金的不滿轉移到了曹操身上。南宋百姓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於是在統治者的鼓舞下,南宋掀起了一場黑化曹操的風潮。
南朝非常注重“正統”,在三國《後出師表》中,諸葛亮也曾寫道“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意思就是“偏安不是正統”,不正統只能算地方政權割據,南宋偏安,為了宣傳偏安也是正統,所以美化劉備、貶曹操。
在宋朝文人是他們最大的工具,於是在這個朝代他們立劉備為正統,曹操成了奸賊。
據蘇東坡記載,當時社會上的說書,當說書人一講到劉備敗了,聽者就跟著流淚,但一講到曹操輸了,聽者就都大聲叫好。大儒朱熹更是對曹操進行嚴厲批判:
《朱熹.朱子語類》:“曹操作詩必說周公,如雲:‘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又《苦寒行》雲:‘悲彼東山詩。’他也是做得個賊起,不惟竊國之柄,和聖人之法也竊了。”流行於明清的《三國演義》為了發洩對蒙元和滿清的不滿,把曹操當作蒙元和滿清統治者進行批叛,所以大肆黑化曹操。
總結:在國學興盛興盛時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宣揚劉備的忠義思想,鞭笞曹操的狡詐行為,而當國學被推翻時,統治者又需要用用曹操的才能和英勇來激勵自己,正如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為後世立下的不朽的功勳但也有殘暴不仁的一面,人無完人,但時代不同宣揚的思想不同,人物賦予我們的形象也會被片面化,作為現代人我們更應該全面的對看待一個人。
回覆列表
說到一個人物的好與壞,高尚與卑劣,有時很難準確地予以界定。比如,作為三國時期的亂世梟雄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他們都是把利益放在首位,道義放在第二位的。
他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水準,其實是半斤八兩、相差無幾的,也就是炕上高到席上的事。你瞧,他們連字號裡都帶有一個相同的字——“德”!
但是,為什麼曹孟德被罵個不停,而劉玄德卻一直被樹立擁戴呢?
總的來講,劉玄德沒有備曹孟德那樣明火執仗、肆無忌憚的底氣和行為,而且善於偽裝自己。所以,也就沒有落下曹氏那麼多口實。
一、劉玄德潛藏低調,“裝”得好。
其實,就劉備、曹操兩者相比較而言,前者好像更狡猾一些。因為劉玄德“裝”的藝術,可以說已到化境。
在曹操跟前裝無能。如《三國志·先主傳》所載: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一句話,竟然把吃飯用的傢伙都掉了,至於嗎?
在民眾面前裝仁慈、厚道,裝得老百姓直言“劉備摔孩子,邀買人心”。如撤離荊州時,帶著一大群男女老幼,簡直是爬行。
當曹軍追上來了,他卻自顧自地撒丫子跑了,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顧不上了。這就是仁慈、厚道?
在諸葛亮面前裝弱智。如劉玄德一邊吆喝著“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一邊將其束之高閣。劉玄德在世時,有那些重要的軍事行動是諸葛亮主持運作的?
臨死的時候還說:先生的才能超過魏國曹丕十倍,一定可以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早幹嘛去了,現在這麼說,不就是怕自己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嗎?
當然劉玄德的狡猾或者說聰明之處還在於其政治上的“裝”,也就是低調。他一直小心翼翼,儘量不露鋒芒,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因為自己的力量太不堪一擊了。否則,他可能比曹孟德還霸道。
劉備的心願,是曹丕幫他實現的。曹孟德剛一撒手人寰,他的兒子就把漢獻帝趕下了臺,自己當了皇帝。
這一來,劉備的內心應該樂開了花。有人帶了頭,不上白不上。於是,也就人模狗樣,堂而皇之地“裝”起皇帝來。
結果,沒當成皇帝的曹孟德被罵成“奸”;當了皇帝的劉玄德卻沒有被人斥之為“篡”。
允許你那麼做,也就允許我這麼做,反正你在主場,我們只能算是捧場。
你在前面做,我們跟著學一學總可以吧?我們不想佔先機,只想落點實惠!
二、曹孟德張揚霸道,“強”得很。
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時,確實是霸氣得很,惹得很多人不喜歡他。
官僚們不喜歡曹孟德。這個人,執法嚴,辦事認真,不打官腔,完全不按官場上那一套來操作,這都讓人受不了。
尤其是他“唯才是舉”,用人不論出身,不講學歷,不看背景等等,這都讓那些只知道推諉扯皮的官僚主義者感到威脅、壓力。 曹孟德既然是官僚主義的敵人,那也就是官僚們的對頭。
文人們不喜歡曹操。因為他立足個人或者政治的角度,殺了不少文人,如邊讓、孔融、楊修、荀彧、崔琰等。
文人向來是同病相憐的,以聲名傳播為己任。加之,曹孟德殺的很多文人本就不該死。因此,文人就是罵也罵得理直氣壯。
老百姓不喜歡曹操。曹孟德殺的老百姓可謂不計其數,如“屠徐州”等。陸機就說:“曹氏雖功濟諸夏,虐亦深矣,其民怨矣!”
老百姓可不管你歷史上有沒有貢獻,你能要我們的命,我們即使罵不死你,也要罵臭你!
在魏蜀吳三國領導人中,曹操留下的血債大概最多。血債總是要還的,殺不了你,口誅筆伐還不行嗎?
更為嚴重的是,曹操觸犯了中國文化人對人的基本評價準則。
曹操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才能,有時缺“仁”少“孝”倒不算什麼大事。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在於“忠孝仁義”。缺了才能或者平庸點,倒不大要緊;如果是缺了“德”,你恐怕連人都做不成了。
所以,就常規的量人標準來說,“樹劉備、貶曹操”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因此,有人說,對曹操的定論,是歷史性的、時代性的;也是中國文化的必然圈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