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南蓬蒿人
-
2 # 路人小丁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其中,就李牧來說,無疑是長平之戰後趙國的長城。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正是因為李牧這位名將的存在,秦國一直無法消滅奄奄一息的趙國。但是,到了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在李牧被殺後,王翦率領秦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趙王殺害李牧,無疑是自毀長城。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李牧對趙國這麼重要,為何趙王還要殺害他呢?對此,除了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還有兩個原因,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的存在,才讓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發揮作用。這兩個原因歸結起來,就是李牧掌握兵權,而且是代地的將領。一方面,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對於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比較重的。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實在太多了,這導致趙王遷對於擁有兵權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慮。就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來說,三家分晉後,趙烈侯是趙國第一任君主。對此,《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中記載:“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也即趙國初期,就爆發了內亂。趙敬侯去世後,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公子趙勝因與趙成侯爭奪君位,而發動叛亂。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印象最深的還是趙武靈王晚年的沙丘宮變。在沙丘宮變中,趙惠文王為首的邯鄲勢力,透過發動兵變,除掉了代地的趙章等人,連帶著趙武靈王都被活活餓死。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頻繁的兵變和內亂,導致趙國君主頗為防範武將。比如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照樣被排擠出趙國。至於本文要說的李牧,在戰國末期更是執掌了趙國的兵權,並且因為宜安之戰等戰役中多次擊退秦國大軍,從而功高震主。在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被賜死,顯然也和功高震主存在直接的關係。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擁兵自重,功高震主,李牧很可能還不會被殺。但是,李牧還多了一個身份——他是出自代地的武將。代地的歷史上,曾有一個代國。代國,商代、周代諸侯國之一,範圍在今山西大同與河北蔚縣一代。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在擊殺代王后,趙襄子出兵平定了代地。自此,代地在三家分晉後成為趙國的組成部分。但是,代地遠離邯鄲一帶,在風俗習慣也和邯鄲存在一定的差異。基於此,趙武靈王在位後期,將長子趙章分封在代地,也即意思是讓趙章在代地建立代國,而趙惠文王則執掌邯鄲等地,這無疑是讓趙國一分為二。所以,在沙丘宮變中,趙章、趙武靈王走向敗亡。但是,這也加劇了代地和邯鄲的對立。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已經幾乎無人可用了,所以讓李牧率領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以此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換而言之,如果不是沒有辦法,趙王遷是不願意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的,更不願意重用代地的武將。也即趙王遷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會聯絡到歷史上的沙丘宮變,想到代地和邯鄲的對立,在這種情緒和心理之下,趙王遷對於李牧的態度,自然是非常複雜的。殺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鄲了,不殺李牧,又總擔心這些代地的將士會造反。就在趙王遷不知如何決定的時候,秦國用重金收買了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最終,本來就對李牧充滿疑慮的趙王遷,在三人成虎的流言之下,先是奪取了李牧的兵權,然後下令殺害了這位名將。公元前228年,李牧被殺只有幾個月後,王翦率領秦軍攻下邯鄲,俘獲趙王遷。此外,邯鄲城破時,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也即再次建立了代國,以此作為趙國的延續。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
3 # 花開水不流
李牧對趙國很重要,為何趙王還要殺害他?除了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還有兩個原因,一是掌握兵權,二是代地的將領。
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對於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比較重的。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實在太多了,這導致趙王遷對於擁有兵權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慮。
頻繁的兵變和內亂,導致趙國君主頗為防範武將。比如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照樣被排擠出趙國。而李牧,在戰國末期更是執掌了趙國的兵權,並且因為宜安之戰等戰役中多次擊退秦國大軍,從而功高震主。
此外,李牧還多了一個身份——出自代地的武將。
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已經幾乎無人可用了,所以讓李牧率領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以此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換而言之,如果不是沒有辦法,趙王遷是不願意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的,更不願意重用代地的武將。也即趙王遷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會聯絡到歷史上的沙丘宮變,想到代地和邯鄲的對立,在這種情緒和心理之下,趙王遷對於李牧的態度,自然是非常複雜的。
殺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鄲了,不殺李牧,又總擔心這些代地的將士會造反。最終,本來就對李牧充滿疑慮的趙王遷,在三人成虎的流言之下,先是奪取了李牧的兵權,然後下令殺害了這位名將。
-
4 # 清風照佳人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兵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大敗趙軍,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
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說到底並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是明君,亡國之君多少都有責任,他認為可以有人能夠取代李牧,封武安君的下場似乎都不好
-
5 # 西門不帶刀
趙遷為什麼要殺李牧呢?
如果是明君當政,那碰到一兩個奸臣,不會出太大的事;如果是昏君當政,那碰到一兩個忠臣。不會出太大的事。
如果一個忠臣,身處昏君和姦臣的雙重夾攻之下,那就一定會出大事。不幸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1.1個昏君+2個奸臣。有的昏君吃喝玩樂,有的昏君吃喝嫖賭,趙遷就是這樣一個昏君。他在位的時候研究的主要問題:賭博如何贏錢,如何玩弄女人,朝政他是根本不理的。不過這不重要,如果能重用身邊的賢臣的,他就還有救。
不幸的是:有個忠臣李牧他不用也就算了。還重用了兩個奸臣。
奸臣1:人貓:郭開。
趙國的丞相郭開外號人貓,意思就是說他像貓一樣兇殘,也像貓一樣很討人喜歡(這裡指的是被趙王喜歡)。郭開和李牧之間曾經是有過一段蜜月期的。因為郭開知道李牧是趙國的長城。
所以在前期李牧抵抗秦軍的時候,郭開是出了力的。但是當他發現自己並不能把收到自己陣營當中之後。他便用最卑劣的誣陷手段,讓李牧的兵權被剝奪。
最後勸著趙王投降,趙國亡國也是這個郭開一手促成的。
奸臣2:趙蔥
趙蔥作為王室子弟,他很明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國將不國,毛之焉附?
但他的弱點是對權力的極度渴望,當郭開陷害李牧被剝奪了兵權,他為了怕李牧東山再起。就在小酒館中暗殺了一代名將李牧。
這種下作的手段,也必須劃到奸臣當中去。
2.李牧犯的一個致命錯誤:心軟。李牧的副將司馬尚,曾經準備聯絡朝中諸臣以及軍隊,準備誅殺郭開。但李牧遲遲下不了決心。原因是有他認為:在抵抗秦軍的過程中,郭開曾經不遺餘力的為趙軍糧餉對自己有恩。
就這一時的心軟導致了,喪失了誅殺郭開的唯一良機。也引起了手下諸將的不滿。
最終奸臣不死,忠臣死了。
3.中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在秦國,李牧廉頗在趙國。趙國是唯一一個能與秦國正面抗衡的國家,他的將領,他的軍隊,他的文臣,都不弱於秦國。
但凡能像秦國一樣代代明主,那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還要再延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不幸的是趙國末期,昏君迭出,奸臣輩出。一個郭開將兩大名將(廉頗和李牧)全部坑害了。
留給我們的只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以及為了萬兩黃金自毀國家長城的傳說。
一聲嘆息,聲聲嘆息。
-
6 # 太祖趙匡胤
李牧來說,無疑是長平之戰後趙國的長城。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
正是因為李牧這位名將的存在,秦國一直無法消滅奄奄一息的趙國。但是,到了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在李牧被殺後,王翦率領秦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趙王殺害李牧,無疑是自毀長城。
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李牧對趙國這麼重要,為何趙王還要殺害他呢?對此,除了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還有兩個原因,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的存在,才讓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發揮作用。這兩個原因歸結起來,就是李牧掌握兵權,而且是代地的將領。
一方面,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對於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比較重的。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實在太多了,這導致趙王遷對於擁有兵權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慮。就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來說,三家分晉後,趙烈侯是趙國第一任君主。對此,《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中記載:“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
也即趙國初期,就爆發了內亂。趙敬侯去世後,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公子趙勝因與趙成侯爭奪君位,而發動叛亂。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印象最深的還是趙武靈王晚年的沙丘宮變。在沙丘宮變中,趙惠文王為首的邯鄲勢力,透過發動兵變,除掉了代地的趙章等人,連帶著趙武靈王都被活活餓死。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頻繁的兵變和內亂,導致趙國君主頗為防範武將。比如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照樣被排擠出趙國。至於本文要說的李牧,在戰國末期更是執掌了趙國的兵權,並且因為宜安之戰等戰役中多次擊退秦國大軍,從而功高震主。在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被賜死,顯然也和功高震主存在直接的關係。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擁兵自重,功高震主,李牧很可能還不會被殺。但是,李牧還多了一個身份——他是出自代地的武將。代地的歷史上,曾有一個代國。代國,商代、周代諸侯國之一,範圍在今山西大同與河北蔚縣一代。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在擊殺代王后,趙襄子出兵平定了代地。自此,代地在三家分晉後成為趙國的組成部分。
但是,代地遠離邯鄲一帶,在風俗習慣也和邯鄲存在一定的差異。基於此,趙武靈王在位後期,將長子趙章分封在代地,也即意思是讓趙章在代地建立代國,而趙惠文王則執掌邯鄲等地,這無疑是讓趙國一分為二。所以,在沙丘宮變中,趙章、趙武靈王走向敗亡。但是,這也加劇了代地和邯鄲的對立。
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已經幾乎無人可用了,所以讓李牧率領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以此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換而言之,如果不是沒有辦法,趙王遷是不願意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的,更不願意重用代地的武將。也即趙王遷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會聯絡到歷史上的沙丘宮變,想到代地和邯鄲的對立,在這種情緒和心理之下,趙王遷對於李牧的態度,自然是非常複雜的。
殺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鄲了,不殺李牧,又總擔心這些代地的將士會造反。就在趙王遷不知如何決定的時候,秦國用重金收買了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最終,本來就對李牧充滿疑慮的趙王遷,在三人成虎的流言之下,先是奪取了李牧的兵權,然後下令殺害了這位名將。公元前228年,李牧被殺只有幾個月後,王翦率領秦軍攻下邯鄲,俘獲趙王遷。此外,邯鄲城破時,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也即再次建立了代國,以此作為趙國的延續。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
7 # 1今月曾經照古人1
戰國七雄中唯一能跟秦對抗的只有趙國。趙國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開始強盛,後面一直都是人才輩出,國力強盛。即使經歷了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了40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很快恢復。戰國四大名將中,秦有白起,王翦,趙有廉頗,李牧。
趙王為什麼會殺李牧,史書記載的說法簡單的說就是中計了,跟廉頗一樣都是秦國使的反間計,都是栽在郭開的手裡。但是趙國就是喜歡吃這一套。秦國派王翦攻打趙國,王翦對秦王說李牧不除,趙國不會那麼快滅亡的,秦國就發重金讓郭開散佈謠言說李牧暗中跟秦國勾結,"單純"的趙王信以為真,就派人取代李牧,而李牧這個人性格有點直,認死理,信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樣"單純"的趙王更加相信謠言,就暗中佈置圈套逮捕並斬殺了李牧。
相信趙國滅亡的時候趙王遷也會嘆了口氣說:"若李牧在,寡人何以至此"
-
8 # 陳國鎮南王
、無奈啟用
其實李牧的一生,無論是在部隊中還是在群眾中,聲望是極高的。在趙國對外戰爭中,李牧未嘗敗績,重創敵軍多次。尤其是匈奴之戰與肥之戰,是世界上以少勝多的戰爭典例。對趙國來說,李牧的存在就像是最後的救命稻草,李牧低檔外界入侵,使得奄奄一息的趙國一直苟延殘喘。但是,當初選擇李牧主帥卻是趙國君主不得已而為之,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是長平之戰以後,趙國竟然無將可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戰死了,忠心耿耿的老將廉頗離開了,趙國出現了武將急缺的危機。趙括死亡以後,唯一還在的將領,還剩個李牧。開局不利,君主的勉強啟用,就為後面的個人遭迫害的悲劇,國家遭滅亡的悲劇埋下一顆種子。
二、趙王原本就存在懷疑
同是趙國的武臣良將,李牧與廉頗一樣,主張趙國進行防禦。而趙國國君卻認為應該進攻,兩者想法剛好相反,廉頗垂垂暮年出走他國,對趙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加上李牧本就不是趙國的血緣親屬,本來就不太相信李牧的趙王,更加對他產生懷疑。李牧針對當時真實的情況,經過系統分析後,決定以守為攻。可是基層計程車兵對於一直進行防守,不理解,甚至發生慌亂。這件事讓國王知道後對李牧很不滿。趙王認為進攻是對的,於是派了其他將軍進攻,但是都失敗了。趙王后來才意識到李牧是正確的,但反過來看,他的主張錯誤,使自己臉面丟盡,不禁有些怨恨李牧。其實,李牧也很倒黴,原本是君主就不信任自己,是想讓廉頗去駐防的,但是誰讓廉頗出走他國,這怒火自然就燒到了李牧。無奈之下,趙王只好再次啟用李牧,即使懷疑忌憚,迫於形勢,也只好如此。
三、秦國的促進
趙國這片土地,出了不少著名的武將,廉頗、趙奢、李牧等等,都是戰國時期一流的武將。就連人們批判的,不會實際衡量情況,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雖然長平一役失敗了,但是也重創了秦軍。對於趙王重新啟用李牧,別說趙王不信任,對手秦國也很擔心,和李牧對敵,秦國顯然討不到好處。趙國沒有了廉頗,並沒有涉及亡國,畢竟還有李牧在呢,李牧幫助趙國拿下了燕國的兩座城池,使得趙國有了喘息的機會。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肥之戰,就是秦軍與趙軍進行的戰鬥,當時秦軍碰上了李牧的軍隊,結果被李牧打得大敗。之後李牧又多次擊敗秦軍,害的秦軍將領都不敢返回秦國,怕受到處罰。此時的秦國漸漸走向了統一,可是正因為李牧的存在,讓統一變得舉步維艱。即使後來秦國的名將王翦,在進攻趙國的時候也非常困難。看在雙方僵持不下,一直進行耗著,秦國也是非常不耐煩的。於是就演出了一場著名的反間計,秦王命人重金賄賂郭開,郭開是趙國國王的寵臣。同時秦王又命人在民間散佈謠言,說李牧想要造反。在周圍人的教唆下,趙國國王原本就對李牧有所提防。當下沒有細作考慮,直接撤去了李牧等人的軍事職務。最後的將軍被罷免以後,趙國的壽命也即將走到盡頭。不過,君王的遺棄並沒有逼走李牧,他依然摯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不逃跑,不造反,一代良將沒有身死戰場,而是死在自己的國君手中。在李牧死後的三個月之後,秦朝看時機成熟,向趙軍發起總攻,不到一個月拿下邯鄲城,抓獲趙王王遷,趙王的兒子趁亂逃走,此時趙國滅亡。
-
9 # 李時針的時針
趙國自“長平之戰”失敗之後,在國力大不如前的情況之下,依舊能抵擋虎狼秦師的數次滅國戰爭,李牧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李牧數次利用其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抵擋了秦國發動的一次次的滅國戰爭。但是李牧最終卻因為趙王遷誤中秦國的反間計被趙王遷殺害,那麼趙王遷是真的看不到李牧的作用嗎?我認為不是這樣的,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你會發現,趙王遷殺害李牧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何會這麼講呢?原因如下:
(一) 在趙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之下,趙王遷做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
那麼咱先來看下趙國當時是處於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然後再來分析李牧之死。我透過閱讀史料可以大致的將趙國當時的社會環境總結為以下兩點:
趙國民風彪悍,奉行“不服就幹”的處事原則,歷史上曾數次爆發政變;趙國地處中原與遊牧民族的中間連線地帶,長期與西北遊牧民族戰鬥混居,其國民受周禮影響較少,反而受遊牧民族的影響較大。所以當時的趙國國民民風彪悍,俠義之風盛行,趙民奉行“不服就幹”的處事原則。下至百姓,上至王孫,一向如此。尤其明顯的就是對趙國造成毀滅打擊的“沙丘之變”,廢太子趙章為搶奪王位發動政變,公子成、李兌等人率軍趕來鎮壓,殺死趙章之後,一不做二不休的還將趙武靈王困死於沙丘宮。後來還發生了三朝元老廉頗一怒之下率軍兵變之事: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頗將,攻繁陽,取之。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史記·趙世家》以上事件在趙王遷的內心裡留下了陰影,君主與臣子之間產生了信任危機,信任危機的產生,就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這就為之後李牧之死埋下了伏筆。
2. 趙國末期朝堂佞臣當道,君主也並非明主;縱觀趙國的歷代君主,趙武靈王可以算是創業之主,雖然後期出了些決策性的錯誤,但是好歹也創下了一片基業。趙惠文王可以說是守業之主,在澠池之會上依靠藺相如好歹也表現的可圈可點。再到後面,趙孝成王一系列的操作,長平之戰慘敗,趙國國力跌落谷底,趙王遷就更別說了,昏聵透頂。
再看朝堂之上,郭開之流受到重用,守舊勢力當道,使得一代代忠臣良將被排除於權利中心之外。朝堂昏暗,庸主佞臣,為之後趙王遷中計自毀長城提供了條件。在趙國當時的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可謂是君臣離心,佞臣當道,良將李牧生在這個時代不得不說也是他本人的一種悲劇。
(二) 李牧之死也尤其自身的內部原因在裡面;
李牧最終死於“不尊君命”,為了當時大局著想,未遵從君主命令,導致了自己的滅亡,總結李牧自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兩點:
性格高傲倔強,寧折不彎;有才之人多半會恃才傲物,假如李牧是一個有才能並且還會見風使舵的人,那麼我斷言他不會遭到殺身之禍,但李牧恰恰不是一個處事圓滑之人。當年他在雁門關抵擋匈奴之時,他施行的是“休養生息,伺機而動”的戰略,國內眾臣和趙孝成王對此表示不認可,催其與匈奴交戰,李牧仍不為所動。趙孝成王感覺很沒面子,將他換掉,但新上任的將領對匈奴作戰頻頻失利,逼得趙孝成王拉下老臉去求李牧繼續走馬上任,鎮守雁門關。李牧直接託病不去,直到趙孝成王認可李牧原來的戰術之後,才再次走馬上任。
這麼搞就讓君主很沒有面子了,雖然表明上君主沒有怪罪他,但內心無疑是非常不爽的,當君主看著你不爽的時候,那肯定是越看越不爽,加上低下大臣一忽悠,就容易釀出禍事。
2. 李牧手握重兵,具備割據一方的實力;據史料記載,李牧當時在雁門關抵抗匈奴之時他是獨立自治的。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史記》這樣長期就會養成“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習慣,再結合他的性格,就為之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假如他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邊關小吏也就算了,但他手下有一支可以“殺匈奴十餘萬騎”的王者之師,且手下士兵多願唯他之命是從。在這種情況之下,朝中君主的內心必定時刻提防著李牧,哪怕一點點的風吹草動都會讓君主的內心極度忐忑,為之後李牧之死做足了鋪墊。
時針總結在趙國末年之時,趙王遷在面對強秦的一波波進攻,他內心定是無比焦慮的,他一方面懼怕秦國的進攻,另一方面又懼怕李牧的背叛,此刻的趙國已如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經不起半點的風雨。在聽到寵臣郭開的讒言之後,他為求穩妥做出替換李牧的決定。假如李牧和當年的廉頗一樣,服從君命,事情也會存在些許轉機,最起碼不會被殺。但李牧卻遵從了自己的內心,選擇了“不受君命”,這讓本身就懷疑他的趙王遷才痛下殺手,李牧也失去了保全自己的一次機會。
-
10 # 暴雪長空
李牧最早是趙國邊境守將,駐紮在趙國北部的雁門郡負責抵禦匈奴,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距離國都較遠,所以他可以自設官吏僚屬,當地的稅收也可以直接被用來充當軍費,愛戴邊境百姓和士兵。在趙國滅匈奴之戰中,佯裝敗退,誘敵之計,一舉殲滅匈奴十萬人,以至於在此後的十多年中,匈奴人始終不敢再接近趙國邊境。
此役之後,李牧被召回朝中任職,當時朝中趙奢,藺相如已經離世,廉頗因不滿趙淖襄王而轉投他國,李牧成為當時朝中唯一可用之臣。
公元前233年,秦國大將桓旖率軍攻打趙國,直逼邯鄲。趙王遷任命李牧為將,南下抗秦,李牧採取長平之戰早期的策略:高築壁壘,堅守不出,後乘秦軍主力攻取肥下之時,率領主力攻取秦軍大營,桓旖率軍回援,李牧兵分倆翼,夾擊秦軍,秦軍大敗,一戰把桓旖打得畏罪潛逃。
多年間出秦國王翦外,其餘將領均敗於李牧馬下,屢次打敗秦軍,堪稱“秦軍剋星”可謂是趙國的國之一柱。
公元前230年,趙國國都發生大地震,整個都城成為廢墟。
公元前229年,遭受地震的趙國又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鬧起了饑荒。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在剿滅南韓和得知趙國內外交困之時,派遣大將王翦帶重兵攻打趙國,這個時候趙國已經非常危險了,趙王遷派遣李牧和司馬尚帶兵去防守,王翦知道李牧是當世名將,與秦軍交戰中,李牧還沒有吃過敗仗。
聰明的王翦採取“反間計”,派人帶了重金秘密的跑到趙國都城賄賂當時趙王非常寵信的大臣郭開(郭開倆朝元老,很受趙王器重和信任),郭開被利益驅使下,在趙王面前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李牧功高震主,現在在與秦軍焦灼久攻不下,會不會和秦國有什麼合謀,有意圖謀反的可能。
起初趙王不相信,後秦國又派出間隙在趙國都城大肆釋出謠言說李牧要和秦軍合謀,圖謀趙國。杯弓蛇影之下,沒有辨別之能的趙王派人傳旨召李牧回來。
結果呢,李牧知道是秦軍的反間計,而且當時的戰況激烈,就沒有遵命,而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沒有交出兵權,此時趙王更加信以為真,憤怒之下派密探秘密逮捕李牧,繼而將李牧秘密處死,又將司馬尚撤職。趙國最後的防禦大將李牧最後沒有死在秦軍刀箭之下,而是死於郭開和王翦的悠悠眾口之中。趙王自毀長城,三個月後,王翦率領秦軍大敗趙國於河北,攻破邯鄲,俘虜趙王。趙王為他自毀長城也付出了滅國的代價。
-
11 # 心島未晴HeartMind
簡單看看李牧將軍的生平,後世有多人曾經寫詩稱讚李牧,如果李牧在,秦王嬴政不會那麼容易一統天下。雖然這個評價難免摻雜個人感情,但不失為說也是一種中肯評價。
要知道李牧可是和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為戰國末期四大名將足可見此人的本事非同一般。
李牧
一開始在趙國的戰績平平,並沒有什麼顯眼的地方。趙王最開始派他去鎮守邊境,對抗北方的匈奴,而李牧此人非常穩健,不願與匈奴交戰,所以在這個時候讓趙王以為他膽小怕事不堪重用,便把他叫了回來。但是一段時間以後,邊境軍情告急,而趙王身邊又派不出可靠的將軍,趙王便再次命李牧率兵出征,這次出征李牧大破匈奴,成為趙國戰史上的一段佳話。
因為如此李牧所以慢慢的獲得了趙王的重用,尤其當他代表著國出使秦國時,還跟秦國簽訂了盟約並把趙國押在秦國的人質趙王的兒子給要了回來。
在這以後老趙王去世新趙王登基繼位,但是這個新繼位的趙王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窩囊廢。因為他上臺首先辦的一件事就是想派人取代廉頗,要知道廉頗可是給趙國辛苦一輩子的老將軍,他並沒有犯什麼錯,卻要被人取代,所以廉頗一氣之下便跑到魏國。
還好這個窩囊廢趙王,沒有當幾年大王便撒手人寰去世了,他的孩子繼承王位以後,便遭到了秦王大舉進攻趙國,而趙國在此一戰中損失士卒,達到幾十萬之眾。所以沒辦法,趙王只能讓當時的唯一元老級的中城李牧出來阻擋秦軍。但是李牧也不負眾望,憑藉著自己優秀的軍事才能在此阻擋住秦國的進攻,也讓趙國被滅亡的命運向後延長了不少時間。
雖然情況在第一次進攻中沒有拿下趙國,但秦王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消滅趙國的想法,不久後秦王再次派大將王翦率領幾十萬秦軍前來攻打趙國,而對面趙國軍隊的主帥依然是李牧。也便知道憑藉著軍事壓力是無法打垮李牧,便和秦王商量派人收買了當時趙王的寵臣,從中作梗。趙王也輕信讒言,認為李牧謀反,便調李牧回來。可是李牧知道軍情緊急,便遲遲不肯回來,這一下趙王更加相信李牧有意謀反,所以便派人暗中處死李牧,可惜一代名將死的卻如此窩囊無比。
縱觀
李牧之死可以發現幾個問題,首先李牧早已經官至大將軍統領上下所有士兵,而趙王早就對李牧有所不放心,認為他有可能謀反。這個時候再加上自己平時寵幸的大臣,在自己耳旁進言,難免認為李牧會謀反。其次李牧已經是歷經幾朝的元老級重臣,剛剛繼承王位的小趙王,但秦軍在李牧的阻擋下根本無法取得有效進攻,所以認為秦軍可能根本不堪一擊,便輕易將李牧殺死,這也是李牧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
12 # 煮酒聽史
戰國中後期,秦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而能夠和秦國一較高下的國家也只剩下了經歷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然而,長平一戰,趙王聽信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了身經百戰的廉頗,最終被白起擊敗,並被坑殺了四十萬趙軍。趙國也由此衰弱。
到了秦王政時期,秦國統一天下已經成了定局,但是趙國之內再次出現了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人,那個人就是李牧。趙軍在李牧的指揮下,屢屢獲勝。王翦深知想要消滅趙國,就得將李牧除去,於是新一輪的反間計又開始了。
結果就是李牧遭到陷害,被趙王誅殺,而趙國在誅殺李牧以後,也很快就被秦國消滅了。那麼趙王為什麼如此容易就聽信了別人的讒言,以至於自毀長城,最後被秦國所滅?
郭開此人,絕世奸臣在秦國統一的道路上,反間計絕對是秦國最無往不利的決策。多少名臣名將,就是倒在了秦國的反間計下。此時的趙國也不例外。
郭開此人深得趙王遷的喜愛,再加上趙王遷昏聵無能,因此十分寵信此人。也許大傢伙對郭開此人不是特別熟悉,但是大家絕對知道郭開幹過的事情。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故事就是由郭開一人主導的。廉頗因故逃離趙國以後,趙王又想重新啟用廉頗,但是郭開害怕廉頗回國以後自己的權力會被分化,於是就買通了前去探望廉頗的使者,並在回來的稟報中,說廉頗吃頓飯就拉了三泡屎,使得趙王認為廉頗老不中用,就沒有再啟用他。
李牧這裡也是如此。李牧接連擊敗秦軍,王翦覺得李牧不除,無法消滅趙國,於是就買通了郭開,對趙王進獻讒言。趙王聽信了郭開之言,殺死了李牧,而趙國也因此滅亡。
也許有人會說,郭開為什麼會如此蠢?趙國一旦滅亡,他郭開不是也就失去了靠山嗎?其實不然,郭開因為在滅趙程序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被秦王封為上卿。只不過在趙國滅亡以後,郭開就被盜賊所殺。
趙國國內,矛盾重重雖然李牧很強,但是趙國的國內形勢其實不容樂觀。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的國力就已經大損,不復從前。再加上秦國為了統一天下,對外戰爭十分頻繁,為了抵禦秦國的進攻,更是加劇了趙國的衰弱。
而趙國位於邊疆地區,不僅要抵擋秦國的進攻,還要抵擋匈奴和燕國的進攻。因為戰國後期的燕國,是堅定的秦國一黨。
在這樣的形勢下,趙國的滅亡其實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也就是說此時的趙王每天都活得心驚膽顫。正如奸臣郭開的做法一樣,秦王可以放過郭開,可以放過李牧,但是唯獨不會放過趙王。而此時的李牧掌握了大部分趙國的軍隊,一旦李牧投靠秦國,他趙王必死無疑。
因此,本就十分不安的趙王,在郭開的一番蠱惑之下,再做出這種事情也就不難想象了。
結束語其實,無論有沒有李牧,趙國的滅亡都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李牧唯一的作用,也僅僅是延遲秦國統一天下罷了。
-
13 # 圍爐品茗人
戰國末期能夠擊敗秦軍的將領屈指可數,趙國的李牧就是其中之一。這位幫助趙國消滅東胡、抵禦匈奴和抗擊秦軍的名將最終被王翦實行反間計害死。趙王為什麼要將趙國的中流砥柱處死呢?
趙王遷本人能力素質堪憂趙王遷本來並不是趙國的王位繼承人,他的母親趙悼倡後原本是娼妓,後來嫁入趙國宗室,丈夫死後因為美貌被趙悼襄王納入宮中並生下趙王遷。
此後趙悼襄王因為寵愛趙悼倡後將自己的長子趙嘉廢黜,改立趙遷為繼承人。但是《史記趙世家》中明確記載趙王遷因為品行不端而聞名趙國。由此可知趙王遷本人能力素質堪憂。
在面對意欲吞併六國的強秦時,趙國接連兩任國君趙悼襄王、趙王遷都能力不足,不得不說是趙國之悲哀。
郭開的“臥底”功不可沒秦國在統一六國過程中,多次收買、賄賂和扶持“臥底”,趙國的郭開,齊國的後勝都是此類“臥底”。
郭開在秦國扶持和賄賂下,屢次助攻秦國。在趙悼襄王時他進讒言剝奪名將廉頗的兵權,逼迫廉頗武力反抗並離開趙國。此後在趙王想重新起用廉頗時,又再次故意唆使趙王的使者說廉頗年老身體不行,導致廉頗失去為趙國效力的機會。
而在秦國面對李牧難以速勝之時,秦國再次動用郭開這個“王牌臥底”,又一次以擁兵自重圖謀不軌為由使趙王遷下令剝奪李牧的兵權,並最終殺死李牧。
趙王遷與李牧本有舊怨,缺乏信任基礎根據《列女傳》的記載,當年趙悼襄王要取趙王遷的母親時就曾經遭遇了李牧的強烈反對,李牧認為出身娼妓的趙王遷之母不適宜嫁給國君。而被美色所迷的趙悼襄王以這是家事為由駁回了李牧的反對意見。
如果此事屬實,趙王遷母子對李牧肯定缺乏信任感,在郭開進讒言說李牧擁兵自重時必然傾向於相信。因此採取防範措施剝奪李牧兵權,而李牧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交出兵權,這就更讓趙王遷認為李牧圖謀不軌,於是殺死李牧消除隱患。
李牧個人行事較為自主和廉頗從李牧的個人經歷來看,他的行事風格比較獨立自主,需要國君完全放權不干預他的指揮。
在為趙國鎮守北疆抵禦匈奴時,他就自置幕府任命官吏,所得收入也直接使用,雖然可能因為地處邊地且得到趙王允許。後來因為作戰理念上與趙王不同,他直接無視趙王的命令我行我素導致被趙王撤換。
後來匈奴反而更加猖獗,趙王無奈重新讓李牧出山,結果李牧拒絕接受命令。趙王強行要求他復職,他就提出要趙王不干涉他的行動,趙王同意之後李牧才回到北方前線。
在趙王遷剝奪李牧兵權之時,李牧拒不交出兵權,自然又一次引起趙王遷的恐慌和不滿,最終導致趙王遷下令殺死李牧。
-
14 # 依稀說史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趙國最後的良將,也是趙國後期最能力的將軍。李牧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並且一戰打得匈奴不再敢入侵。戰國末期,李牧也是趙國唯一值得依賴的良將。李牧依靠自己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成為趙國抵禦秦國大軍的移動長城,多次打敗秦軍入侵。李牧由於卓越的戰功和高超的軍事指揮天賦,深得趙國士兵和老百姓愛戴。
李牧做為土生土長的趙華人,對待趙國和趙王也是忠心耿耿。但是,趙王遷卻自毀長城,殺掉了李牧。李牧無辜被害,令後人惋惜不已。趙國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李牧被殺僅3個月,趙軍便被擊敗,趙國滅亡成為定局。
難道趙王遷不知道李牧是趙國的移動長城嗎?為什麼趙王遷殺掉李牧呢?
趙國並不是周天子最初分封的諸侯國,而是後起的諸侯國。趙國祖上原是晉國的私家之一,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晉國,才位列戰國諸侯之一。由於趙國是由私家奪權建立的諸侯國。所以趙國統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擔心自己手下將領或者權臣威脅趙國的統治。長平之戰時,廉頗關鍵時刻不被信任,也有其中原因。趙王遷當然也害怕李牧會威脅自己的統治,更怕李牧取代自己。
李牧是戰國末年難得的良將,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和王翦抗衡的將軍。能力出眾的李牧的軍功也非常豐碩,還因軍功被封為武安君。趙王遷時期,李牧實際上已經是趙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李牧在軍隊中和趙國老百姓心目中地位極高,在趙國也非常有威望。李牧已經完全符合功高震主的所有條件,功高震主的李牧自然會引起趙王遷的嫉妒。趙王遷一方面擔心李牧會影響自己的統治,另一方面嫉妒李牧的功勞和威望。功高震主的李牧被趙王遷殺掉也在情理之中。
功高震主的大臣非常多,也有不少大臣最終能得到善終,當然也有不少功高震主的大臣被國君除掉。一般情況下只有國家比較穩定的時候,國君才會選擇除掉功臣。趙國當時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境地,秦軍隨時都有可能攻破趙國。趙王遷很顯然需要李牧的支援,根本不是清除功臣的時候。只有昏聵無能的君主才會在那個節骨眼選擇清除功臣。趙王遷的昏庸無能,直接導致他聽信奸臣讒言,中了秦國的離間計。王翦的能力和功績不弱於李牧,秦王嬴政卻將六十萬軍隊託付給他。如果李牧遇到的是秦王嬴政,定然不會有如此悲慘的結局。
趙王遷本來就昏庸,又被奸臣郭開利用。郭開曾經導致廉頗被解除兵權。趙王想重新啟用廉頗之時,郭開又捏造了廉頗“一飯三遺矢”的讒言,直接關閉了廉頗重回趙國的希望。秦國離間李牧的時候,想到了奸臣郭開,用黃金萬兩收買了郭開。郭開誣陷李牧私通秦國,並且圖謀趙國。趙王遷本來就非常寵幸郭開,斷定李牧和秦國有勾結,便下令剝奪李牧的兵權。奸臣郭開要對趙國滅亡負責,卻是秦國的“功臣”。
秦國的離間計是導致李牧悲劇的直接推動原因。秦國多次進攻趙國,均被李牧和司馬尚擊退。李牧就像一座移動的長城,一座秦軍無法越過的長城。秦王嬴政和王翦認為,如果不除掉李牧,秦軍很難攻克邯鄲。於是秦國君臣便想到了“離間計”。為了離間趙王遷和李牧,秦國花費了巨大代價。秦王嬴政派王敖帶一萬兩黃金賄賂郭開。一萬兩黃金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秦王為了離間李牧,也算是動了血本。
昏庸的趙王遷,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要剝奪李牧的兵權。雖然趙王遷昏庸,畢竟是君;李牧應該遵從君命,交出兵權。但是李牧出於對趙國的負責,出於對戰事負責拒絕交出兵權。李牧的行為徹底惹怒了趙王遷。趙王遷認定李牧有謀反的跡象,對李牧動了殺心。李牧的耿直和責任心也間接配合了秦國的離間計。趙王遷設計殺死了李牧,廢黜了司馬尚。
昏庸的趙王遷捕殺了李牧,廢黜了司馬尚,親手拆掉了趙國最後一根棟樑。李牧被殺之後,僅3個月時間邯鄲就被秦軍攻陷,趙王遷也被秦軍俘虜。趙王遷被俘虜之後,被流放到房陵的深山之中。李牧被陷害而死,為其陪葬的卻是趙王遷和整個趙國。
-
15 # 笑語千年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軍事家,是當時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良將,也是東方六國中能與強秦抗衡的極少數軍事將領之一。
李牧一生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駐守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期轉向抵禦秦國。在抗擊匈奴時,李牧採取“能而示不能”的戰略戰術,等待時機,將匈奴誘而殲之。時機一到,李牧帶領15萬趙軍殲滅了匈奴 10 餘萬人馬,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決定性勝利,此後十多年,匈奴再不敢南下,維護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安定。
在後期抗擊秦軍的過程中,李牧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宜安一戰,他大破秦軍,為自己贏得了“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 229 年,秦國大將王翦進犯趙國,直逼都城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二位將領全力抵禦。秦國看到在戰場上無法取勝,便對趙國施行反間計,派人攜帶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果然中計,將李牧斬殺。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攻下邯鄲,趙國滅亡。
趙國並不是第一次中秦國的反間計了。長平之戰前,趙國就中了秦國之計,臨陣換帥,將身 經百戰的老將廉頗換成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致使趙軍40萬被秦軍坑殺,趙國元氣大傷。
趙國從立國開始便政變不斷,使得趙王對非趙姓將領一直不信任。從趙襄子元年趙氏立國開始到趙王遷被虜為止,趙國共發生過九次大兵變,連趙國最傑出的君主趙武靈王也在沙丘之變中被困而死。
受地理環境影響,趙國雖然是中原國家,卻與多個北方遊牧民族國家接壤,使得趙國的民族結構變得異常複雜。趙人民風剽悍,崇尚武力,重義輕法,“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 罰不信,地形不便 ,上非能盡其民力,固亡國之形也”。在這樣的 “人治 ”的國情下,趙國處置國家大事比較隨意,法制建設不完善,為李牧之死創造了條件 。
除了趙國君臣不信任、法制不健全等客觀因素之外, , 李牧自身的原因,也這出悲劇不可避免的關鍵因素。 李牧有大將之才,相應的權力也很大。趙國邊關的官吏任免、財政稅收大權都在李牧手中, 且李牧手握十餘萬重兵,又“厚遇戰士 ”,早已引起了奸臣的嫉妒和國君的猜疑。
李牧的性格特立獨行,《史記》上說:“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李牧如果認為一件事是對的,連趙王的命令都不聽。趙孝成王要起用李牧時,“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許之”。從這件事上,可見李牧倔強的性格。當趙王下詔要召回在前線的李牧,用其他將領取而代之時,李牧不知大禍將至,拒絕交出兵權。這等於放棄了最後一次保命的機會。趙王作為一國之君,威嚴遭到蔑視,李牧的厄運也就為時不遠了。在趙王的不滿和猜疑這下,加上秦國離間計的挑撥,終於給李牧帶來了殺身之禍。
李牧悲劇的發生既有趙國多兵變、民風喜爭鬥等傳統因素導致的君臣不信任,以及法制的不健全和廟堂昏聵親奸佞這樣的客觀原因,也有其才高權大、性格倔強、過於堅持原則等自身原因 。李牧慘死的悲劇,就是這多重原因共同發揮的作用,這種功臣的結局在歷史上不斷的重演,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
16 # 水一白聊歷史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君在什麼情況下最希望臣死?
1、臣說話、辦事直接頂到了君的肺管子
2、君覺得臣會反
李牧符合哪條呢?很明顯後面一條。
很多人都會說,李牧那麼強,趙王遷怎麼那麼傻呢?實際上,換了你我過去也可能做這樣的傻事。每個君主都會有幾個信任的臣子,而這幾個信任的臣子除了有一定的辦事能力以外,最主要的是會說話,讓君主舒心,讓君主滿意。而那些能力特別強的人又往往不屑於順著君主的意說話,自然沒那麼容易得到君主的足夠信任。這跟我們在職場上是一樣的。
趙王遷作為一個能力沒那麼出色的君主,他最信任的是郭開,一位他老爸留給他的兩朝相國。能力自然是有的,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哄得君主開心,而且,他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視財如命,所以當秦國的重金擺在面前的時候,他心動了,他一方面散佈謠言,說李牧跟秦國勾勾搭搭,有反心、有反意、有反行,另一方面進宮再把這一切彙報給趙王遷。
聞聽此言的趙王遷,一時慌了手腳外面人傳得沸沸揚揚,寵臣郭開言之鑿鑿,豈容他不相信?趙王遷心道:這李牧要是反了,帶著兵往回一摟,那趙國直接可就沒了,與其馬上就死,不如換個人去替代他,興許還能過幾天好日子。
就這樣,趙王遷自毀長城殺了李牧。
唯結果論的話,那趙王遷自然是不該殺李牧,可惜,聰明的君主又有多少呢?絕大多數還不就是信任自己想信任的,做著看起來任性無比的愚事?
回覆列表
李牧,作為戰國末年的“抗秦英雄”,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一代軍神,為後人所熟知。除了他的彪炳戰績為人津津樂道以外,更令人扼腕嘆息的,便是他作為一代良將,卻因君主中了敵國反間計,而死於自己人之手,趙國也隨之傾覆。同時成就了這樣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英雄。
但是,重讀這段歷史,表面看似完美而又俗套的殘害忠良故事背後,細想一下,卻有很多地方經不起推敲之處,在史料的蛛絲馬跡中留下了諸多疑點。更為關鍵的是,在重述這段歷史時,大家都往往遺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而如果我們從這個人物的角度,重新切入當年的那段歷史,似乎在之前這個眾所周知的表面故事之下,還隱藏了另一個真相,而所有的疑點,比如為何趙王遷會突然變得那樣傻,也將全部迎刃而解。
這個人物,會是誰呢?
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在李牧之死“謀害案”的推手之中,既有施展反間計的秦國君臣,也有趙國的昏君奸臣,但是給予最為致命“一擊”的,卻是來自於這名“罪魁禍首”。他就是——公子嘉。
看到這三個字,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公子嘉是誰?幹什麼的?李牧之死跟他有什麼關係,怎麼幾乎沒聽說過?難道是他進的讒言?
而其實,這個公子嘉,既非昏君、也非奸佞,甚至從很多角度來看是個正義凜然的好人,更絕對不會說李牧的一句壞話,那麼為何他反而成為了李牧之死的“主兇”呢?
下面,就讓我們重新梳理一遍當時的那段歷史,還原案發現場,將受害人與我們的嫌疑人的過往重新挖掘,從種種疑點出發,探尋另一種更加合理的真相。
一、李牧——受害者的生平過往。
李牧一生的戰績可謂輝煌,甚至可以堪稱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畢竟,其他三位雖然也不乏戰功赫赫,但所面對的對手,大多都是己方軍事實力本就更加強悍或勢均力敵,至少己方不處於劣勢。但唯有李牧,不僅在北方邊境擊敗了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更以慘遭長平之戰、元氣大傷的趙軍,連續數次擊敗強大的秦國的入侵,考慮到敵我實力相差懸殊的劣勢之下李牧仍能連續取勝,不可謂令人佩服的一代良將。
而李牧的人生履歷,大致用三句話就可以概括。
前中期:駐紮趙國北部邊境代地多年,在雁門、代地一帶,曾大破匈奴。
中後期:因為秦國步步緊逼,所以被幾任趙王調到秦趙戰場,抵抗秦軍,連續擊退秦國入侵。
末期:在又一次抵禦秦國入侵之時,秦國施展反間計,由奸臣郭開向趙王進讒言,導致李牧被殺。自毀長城的趙王也沒能多蹦躂兩天,趙國隨之滅亡。
而從上面的經歷看來,李牧之死的最重要決定者,也是表面看起來的“罪魁禍首”,勢必就是我們的第一嫌疑人——趙王莫屬了。
也有人將李牧之死從其自身找原因,比如李牧政治智商不高,之前對匈奴之戰前就和領導趙王撂挑子,還不給領導臺階下,立下大功更是沒有很圓滑地把功勞歸於領導,所以縱然中前期屢立大功,直到後期才得以封侯賞爵。但縱使如此,李牧的卓越軍事才能,以及對於關係到趙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意義,幾乎當時是個人都能看得出來。
那麼,問題就來了,最後聽信讒言的這位趙王(趙王遷),他到底是何動機要殺李牧、自毀長城呢?真的只是因為是一個所謂的“昏君”嗎?
二、趙王遷——被患有“急性短暫性智障”的第一嫌疑人
趙王遷作為趙國的亡國之君,李牧之死,他自然難辭其咎。但是,回顧趙王遷的生平經歷,我們卻能發現諸多疑點。因為在李牧之死前,趙王遷多年來的所有表現,或許稱不上英明神武,但至少讓人幾乎找不到多少短板。因此,對照其之前各種可圈可點的表現,趙王遷的這次“自毀長城”的決策,更像是患有了一種“急性短暫性智障”的病症,顯得非常突兀與不自然。
為何這樣說?這還要從趙王遷的身世說起。
趙王遷的父親是趙悼襄王。趙悼襄王原本有一位王后,王后也有一個兒子。原本沒什麼意外的話,肯定是這個根紅苗正的大兒子繼承王位。但是,歷史的發展有時就是這樣的狗血,趙悼襄王又喜歡上了一個美豔女子(後來的趙悼倡後),儘管其出身不好(娼;也就是邯鄲的一名性工作者),但趙悼襄王還是被其美色誘惑,娶回了家裡當了小老婆。而這個小老婆生下的兒子,就是後來的趙王遷。當然,有些事情不用多說,大家應該自己也能想到了,像很多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社會都時常能碰到的狗血劇情一樣,大老婆和大老婆的兒子被廢,小老婆和小老婆的兒子上位了,也就是趙悼倡後與趙王遷。
而筆者在查閱史料時,更發現了這樣一段與李牧息息相關的記載,原文如下:
“倡後者,邯鄲之倡,趙悼襄王之後也。前日而亂一宗之族。既寡,悼襄王以其美而取之。李牧諫曰:「不可。女之不正,國家所以覆而不安也。此女亂一宗,大王不畏乎?」王曰:「亂與不亂,在寡人為政。」遂娶之。初,悼襄王后生子嘉為太子。倡後既入為姬,生子遷。倡後既嬖倖於王,陰譖後及太子於王,使人犯太子而陷之於罪,王遂廢嘉而立遷,黜後而立倡姬為後。及悼襄王薨,遷立,是為幽閔王。”(《列女傳·卷七》)
也就是說,趙悼襄王娶這個小老婆時李牧就曾出言反對,而且還對這位未來的王后、王太后進行了言語上的人身攻擊。(雖然某種程度上說得也是事實)
那麼,當趙王遷即位後,面對李牧這個曾出言侮辱自己老孃的武將,一般人能忍?
按理說,即位後給你個痛快的死法、不讓你家人連坐,就已經是很給面子了。但是趙王遷是怎麼做的?雖然一開始也像前兩代趙王,也就是他的父親與爺爺一樣,未重用李牧,但史書中也沒有任何其打擊報復李牧的記載,而且在趙王遷即位的第三年,秦軍壓境時,趙王遷以李牧為大將軍,統帥軍隊,取得了經典的肥之戰的勝利,並且戰後立即毫不吝嗇地封李牧為趙國的武安君。次年更是再次以李牧為主將,在與秦軍交鋒中取得了番吾之戰的重大勝利。直到趙王遷即位的第七年,秦軍再次入侵之時,趙王遷依然是以李牧為主將。
除了任用李牧外,史書中對趙王遷為數不多的記載中,還記錄了他即位後在抵禦秦國的軍事要地下令修築柏人城(《史記·趙世家》),而且在趙王遷即位後的第五、第六年,趙國接連遭遇自然災害,形勢更加嚴峻。
試想,在秦國統一趨勢不可阻擋,且趙國外有強敵、內有天災的惡劣條件下,作為國家元首的趙王遷,其修築防禦工事、任用李牧、並且封其為武安君,一改其爺爺爸爸對李牧一向有功卻不重賞的做法,年紀輕輕的趙王遷,讓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劣跡。
截至秦國施展反間計前的這個時間節點上來看,可以說,趙王遷即便不算是一代明君,但至少也沒有留下什麼可詬病之處。甚至是對於李牧這個曾侮辱過自己老孃的武將,也沒有任何明顯的打擊報復行為,其心胸也非一般人可比。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趙王遷即位第二年,抵禦秦軍時,首先啟用的是趙將扈輒,結果大敗,扈輒也死於秦軍之手,趙王遷這才重用李牧。可見他起初對李牧也沒啥好感,能不用就不用。但畢竟也要考慮到,對於一個曾罵過你孃的人,甚至間接等於不贊成你即位的武將,換誰會先天對其有好感、作為放心重用的第一選擇呢?
另外,也可能有人說趙王遷即位時年齡不大,這些取得的成績也可能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聽取了親信的意見。倒是也不排除這種可能,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趙王遷最為信任的自然是自己的母親,以及作為相國的寵臣郭開(也就是最後進讒言害死李牧的那個人)。從一系列的動機與立場而言,趙王遷之母(趙悼倡後),與作為奸臣的相國郭開,肯定對李牧都沒有什麼好感,但至少從趙王遷或者其信賴的小團體的一系列舉措來看,他(或者他們)還是始終智商線上,知道國家大事輕重緩急的,很清楚李牧的重要性,所以才敢屢次放權讓他抵禦秦軍。
那麼問題就來了:之前七年一直智商線上的趙王遷,以及其小團體(趙悼倡後+郭開),怎麼突然就得了“急性短暫性智障”,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不惜自毀長城了呢?以之前他們的表現看,難道不明白李牧對於趙國生死存亡的重要性?至於很多人所說的所謂勾結秦軍的罪名,更是用腳後跟想也知道根本不可能。秦趙當時是世仇。說的誇張一點兒,就算李牧真的打算投降秦軍,估計秦華人也未必信,就是信了,想想李牧耽誤了自己多久的東進步伐,自己又有多少同袍同鄉、甚至叔伯兄弟都死在了李牧之手,恐怕對李牧恨之入骨的秦國君臣與百姓,也未必能夠接受李牧的投降,恨不得將其千刀萬剮。就算真要投降,對方也接受,早就幹了。還等到趙王來殺?這麼簡單的道理,趙王遷以及他的親信們都想不明白?如果是天生愚蠢也就算了,但是看過之前趙王遷頭七年的表現後,很顯然他並不是傻子,甚至深明大義、知道輕重緩急,而這次卻極為突兀地患上了“急性短暫性智障”,就顯得實在不太合情理了。
因此,在我們給趙王遷這個第一嫌疑人定罪前,是不是應該考慮下他自毀長城的動機中,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或者說,是否有更合理的解釋?
下面,就讓我們重新翻越史料的字裡行間,看看史料是否還給我們留下了其他的蛛絲馬跡?
三,疑點盤查
對於李牧之死的這一段,史記中多次有記載。原文如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還,從太原、上郡歸。始皇帝母太后崩。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大飢。
《史記·趙世家》
(趙王遷)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趙怱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八年十月,邯鄲為秦。
看罷史記中的交叉記載,我們基本可以勾勒出當時的基本過程:
秦國使用反間計——趙王遷臨陣換將、撤下李牧——李牧拒不受命導致被殺——趙軍大敗、新主將被殺——邯鄲陷落、趙王被俘、趙國滅亡。
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結合當時的形勢與地理,有一個疑問便浮現出來了。就是在這一句:
“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
終於,我們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公子嘉,也就是趙嘉,出場了。
首先,趙嘉到底是誰呢?他在自立代王、繼續抗秦前都幹了什麼呢?
趙嘉,也叫公子嘉,乃是趙王遷的長兄,也就是之前趙悼襄王廢掉的原任老婆的兒子。換句話說,是趙國的“前任原太子”或者“廢太子”。
這個異常敏感的身份,是不是很特殊?因為對於趙王遷來說,不僅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也是對其王位潛在威脅最大的一個人。在大多不認可趙王遷之母的出身的臣民眼中,大家心裡更擁戴的自然首先是這個公子嘉。從之後公子嘉在代地繼續抗秦的事蹟看,他的性格與為人也必定頗得民心。
那麼,這個對於趙王遷來說的“定時炸彈”,之前都在做些什麼?正史中沒有這位公子嘉在第一繼承人身份被廢后、一直到在代地自立為王之間的任何正式記載。而明代小說《東周列國志》的第一百零五回中,雖非正史,但也有這樣一段看起來比較合理的記載:
“及悼襄王已薨,郭開奉太子遷即位,以三百戶封公子趙嘉,留於國中,郭開為相國用事。”
也就是說,趙王遷即位時,封給了公子嘉三百戶,但卻把他留在了國都邯鄲。
這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一種推測。因為後來公子嘉能活著跑到代地,說明趙王遷即位時他沒被殺。如果殺了,恐怕也考慮到社會輿論壓力太大,或者二人兄弟情深等因素。而讓他繼續活著,畢竟又是一種潛在的威脅。所以乾脆變相軟禁在了國都邯鄲,在趙王遷的眼皮底下也好控制。
那麼問題就來了,公子嘉是怎樣做到能“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的呢?
有人可能會問,這有什麼可疑或者不合理的嗎?
是的,很可疑,而且非常不合理。
考慮到當時的形勢,1,無論趙王遷最終是投降還是戰敗被俘的,對於公子嘉這個威脅都不可能任其自由行動、更何況逃到別處立起爐灶。2,秦軍也不可能輕易放過一個有影響、有號召力的重要潛在敵人。3,當趙王遷被秦軍抓住時,自井陘突破的秦軍主力(王翦)在擊敗沒有李牧的趙軍後,已經攻佔了東陽地區(現在的邢臺一帶),史記原文“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而看一看地圖便可得知,趙國都城邯鄲在趙國的南端,代地卻在北端,連線南北的東陽地區幾乎是邯鄲通往代地的必經之路,在李牧未死、還把秦軍堵在井陘的時候,邯鄲和代地還是連通的,但是井陘被突破後,趙國的南北交通就等於被攔腰斬斷了。
也就是說,在李牧身死、趙軍大敗之後,連趙王和那個副將顏聚都無法突圍(當然也可能是主動投降),公子嘉怎麼就成功突圍了呢?而且,還帶著幾百口人。。。浩浩蕩蕩。。。
考慮到忠於趙王遷的趙軍將領與王翦的秦軍都不可能輕易放任他往代地跑,難道當他們是瞎子嗎?
所以,對於公子嘉能夠帶著一大票人跑到代地的這一事實,最為合理的解釋是:也許,早在邯鄲陷落、東陽失守之前,也就是趙國南北交通還連在一起的時候,公子嘉就已離開了邯鄲,向著北面的代地而去了。
講到這裡,如果你還沒有聯想到什麼的話,那就再多想一步。這個時間點剛好是趙王遷智商突然下線、不惜自毀長城、李牧被殺的前後。
公子嘉的提前出走、與李牧的被殺會不會有什麼關係?
尤其是考慮一下從之前李牧對於趙王遷之母出身的態度上,試著推想一下,史書中並未提及的李牧和公子嘉的關係,會是怎樣的呢?是勢如水火、還是。。。?
對,沒錯,李牧既然反對趙王遷之母上位,換句話說,基本可以推測,在當初的王位繼承人明爭暗鬥中,他就是出身更好的公子嘉的支持者。
答案呼之欲出,一個更加合理、可以解釋所有疑點的完整拼圖,現在已經只剩下最後一塊了。
試想,公子嘉只要在趙王遷手裡,趙王遷是沒必要懷疑李牧造反的。因為大多數趙軍士卒不一定會跟著幹。但如果是公子嘉脫離了趙王遷的控制,又和李牧會合之後,李牧選擇擁立公子嘉這個出身顯然比趙王遷更好的“前太子”呢?
對於趙王遷而言,相信李牧勾結秦軍造反純屬扯淡,必須傻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相信。但是公子嘉+李牧的這一組合,無論是軍事實力、人望、民心、還是繼承合法性等多個方面,都是對其王位更具威脅的隱患。
現在,就讓我們試著放入案情還原的最後一塊拼圖,試著從另一個角度重新還原案情,看是否能以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對所有疑點作出更好的解釋。。。
四、案情假設還原
如果我們假設,在李牧正率趙軍抵抗王翦秦軍的時刻,原本一直老老實實待在邯鄲的公子嘉突然失蹤了,甚至是連帶他的一干親屬家眷一起離開了國都邯鄲。那麼事情會怎樣發展?
趙王遷不會懷疑李牧勾結秦軍,但是卻可以根據李牧之前的言行而推斷,在公子嘉和自己之間,其內心必定更加傾向於公子嘉。估計大多數趙國軍民也是。
於是,派出使者到前線,要求李牧交出兵權。只要李牧交出兵權,就算公子嘉和他會合了。他也無權調兵,很難做出對趙王遷不利的事情來。
可是,李牧竟然不交兵權。公子嘉的下落也依然不明,但很可能是去找李牧了。於是,這種情況下,趙王遷作出壯士斷臂、捨車保帥的決定,以忠於自己的將領替換掉李牧,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其次,這也更合理地解釋了為何在之後的不利局勢下,公子嘉等一大票人如何在秦軍控制的東陽地區,不可思議地抵達了後來已被切斷與邯鄲交通的代地。
其三。代地,乃是李牧駐紮多年的北方邊境。
史書雖未有明確記載,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公子嘉的行為、立場、後來的抗秦基地等各個方面,卻總少不了與李牧的聯絡。
這樣一來,李牧被殺前前後後的幾個疑點,為何公子嘉等一干人能夠抵達代地?為何一向明智的趙王遷突然變成了自毀長城的弱智?如果假設公子嘉在這個時候失蹤、離開了邯鄲,脫離了趙王遷的控制,是否就有了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
所以,秦國的反間計也許不過只是一個引子或者藉口,趙王遷也並非只是突然智商掉線的弱智,只是公子嘉這個關鍵人物,促成了李牧之死的最直接原因。。。
而在那個即將國破家亡的時代,趙王遷自然也不好明說殺李牧是因為怕他和自己的哥哥公子嘉奪自己的位置,混亂之中,也無人搞得清具體的真相。公子嘉更不好說是自己逃離了弟弟趙王遷的軟禁,導致了趙王遷的猜疑,並間接害死了李牧。
而大多數群眾,恐怕也更喜歡之前那個更加通俗易懂的昏君奸臣、殘害忠良的故事。一邊感慨典型的悲劇英雄、一邊痛罵昏君傻X,看得過癮、罵得痛快,沒有多少人會去細想一些蛛絲馬跡上的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