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學益
-
2 # 六子134443005
推動這段歷史發展的這位高階謀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這位宰相雖然能謀善斷,但早年讀書太少,晚年常讀《論語》,他曾經對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說:“我用半部《論語》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論語》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後人讚譽他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
3 # 你要幹嘛cll
出 處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示 例 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
趙匡胤有一柄“柱斧”從不離手。那是一個象牙柄水晶頭的斧頭,很名貴,打起人來也很疼。公元967年,當時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當時,君臣幾個人談起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趙普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然後歸功於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誰知,旁邊站著一位名叫盧多遜的翰林學士,極有學問,而且死看不上趙普。他等趙普特別起勁地拍完馬屁後,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
皇帝大吃一驚,馬上命人去查。結真是前蜀的年號,而且是亡國的年號。這一下趙匡胤的羞慚惱怒可想而知。想起趙普這廝身為宰相,卻不讀書不看報,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這麼大的一個洋相,真是可惡萬分。皇帝陰沉著臉在那兒運氣,坐了半天,實在還是壓不住心頭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趙普過來。”
趙普以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戰戰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見皇帝拿起御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就是一陣亂寫亂畫,弄得他滿臉滿身翰墨淋漓。一邊塗,皇帝還一邊罵:“你不學無術,怎麼比得上盧多遜?”
從此,大宋宰相趙普受此奇恥大辱,開始發憤讀書。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人們只是看到他每天從裡面拿出一本書來讀,但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書。等到這位宰相死後,人們開啟書匣,發現裡面只有《論語》的前半部分。從此以後,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天下了。
在趙匡胤攻城略地之後,他制定了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國的“鬱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長起來的。趙匡胤和他子孫那個時代是中國經濟、文化達到巔峰的時代,是中國在全世界最文明、最發達的時代。這一切,可能都與它的開國皇帝、好漢趙匡胤的那個“臥榻”情結有關。
淨空老法師講述
儒、佛的德行要靠我們這個時代覺悟的人來發揚光大。如何發揚光大?身體力行,把儒、佛的道理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光講不行,要做出來。你真正做出來,我相信世界上許多電視臺的媒體都會來訪問你,為你傳播,光明遍照世間,輕而易舉。這是非常特殊的教學法,這也是世界上其他地區從來沒有過的教學法。
中國最近一個甲子,我們把祖宗的教學法忘得一乾二淨。因此,我們今天要特別發心,忍受一切苦難,真正不怕苦、肯吃苦,把這個方法表演出來。我們至少要做十年、二十年,成績拿出來,大家就相信了。
怎麼做?一部經!宋朝初年趙普就是這個做法,趙普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宰相、謀士,智囊團的頭。他的那一套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從哪兒來的?他說:‘我以半部《論語》幫助宋太祖趙匡胤得天下,以半部《論語》幫助宋太宗治天下,建立國家政權。’宋代開國的兩個皇帝是兄弟,哥哥走了以後,弟弟繼承王位。這是非常好的榜樣,很可惜現在沒有人懂得。
-
4 # 政委182609938
大致瀏覽了一下 主要是說 儒家學說的重要性 我認為 雖然說很重要 但也太據片面性 ,要看處於什麼階段 若是國泰民安 單純的對於內部的治理 應該是有一點功效的 如若是動亂時期 便是一文不值了 比如以前的八國聯軍進中國 燒殺搶掠 無所不及 ,小日本鬼子侵略中國 更是殘忍至極 更是製造了駭人聽聞的 南京大屠殺事件 ,如若是對待這種毫無人道主義的雜碎 你去跟它講論語 試問有用嗎,新中國成立以後 我們又忍受了多少屈辱 我們也應該 心裡有數吧,一句話 沒有先進的武器 沒有強大的軍隊 沒事到角落裡偷偷的哭去吧,只有在別人不敢欺負你的時候 才能談到儒家 才能去施展你的軟實力。拙見
-
5 # 德民說
一種比喻而已。論語把天下一切道理都已經講明白了,字面上看,只要掌握半部論語,就有了治理國家的智慧了。這是對論語至高無上地位的一種讚譽,一種高度評價。真到了具體事情,還是要綜合很多因素,使用很多技巧才行的。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能夠說出來的道理,已經就不是一成不變的道理了。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人已經開竅了,在基本道理層面不糊塗了,具備了做大事的基礎了。
-
6 # 歩織刀
關於這句話,其實比較可信的出處是《宋史·趙普傳》,關於這篇傳記,其實我個人是有一些看法的,其實趙普傳當中有非常多的內容值得反覆玩味和體會。我們在讀史的時候,切不可只看簡單的字面意思去體會,而是要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人物關係以及著書者的隱藏含義來理解。比如下面這段: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這段大概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出處了,其實關於這段話,如果我們仔細體會的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就是“普少習吏事,寡學術”。這幾個字雖然簡單,但其中的含義卻很豐富。趙普年少的時候學習過吏事,而對學術學習的較少。什麼是吏事?什麼又是學術?這個大家要仔細注意。吏事,就是官員具體辦事的能力;學術,指的就是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經典。趙普少年的時候,並不是不學習,他學習的是吏事,是官員具體的辦事技巧,而對儒家經典,並沒有涉獵。也就是說,趙普是一個能吏,能辦事,能處理問題。而不是那種十年寒窗出來的學究,可以引經據典,皓首窮經。大家不妨再多想一想,當宰相是更需要處理問題的能力呢,還是更需要引經據典,天天給皇帝上課?宰相不是太傅,不是老師,是需要處理能力的。所以趙普不善學術,仍然能做宰相,不是沒有道理,這簡單的幾個字,其中蘊含的內容,其實是非常豐富的。
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趙普的家庭背景。大家不妨想一想,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孩子學習吏事?退一萬步說,今天的一個普通家庭,會天天培養孩子的做官能力嗎?不會吧。所以趙普的家庭一定也不簡單,趙普能成為宰相,與其家庭背景與出身,也很有關係,大家在進行閱讀的時候,一定要多思考一番。
接下來《趙普傳》說:“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這說明了什麼事呢?從這句話中至少說明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趙普成為宰相不是因為學術。趙普能夠成為宰相,可能是因為從龍之功以及個人比較強的能力,與《論語》沒有什麼關係。在趙普傳的其他部分,我們可以準確的看到趙普的能力,總的來說趙普的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而且為人十分正直,而這與《論語》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第二件事是趙普並不愛讀書。其實我們仔細想想也能明白,趙普如果愛讀書,少年時就不會只學吏事,不學學術了。畢竟學習吏事並不需要讀書,只需要掌握處理問題的能力就足夠了。所以趙普本人應該是不是很喜歡讀書的那類人,請各位注意這一點,這一點很重要。第三件事就是,是趙匡胤要求趙普讀書的。皇帝要求讀書,趙普當時照做了嗎?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說,請接著看下面的分析。
之後《趙普傳》說:“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這裡我們要注意,《趙普傳》說的是“晚年手不釋卷”,而不是當時就“手不釋卷”了,如果趙普真的聽了趙匡胤的話,那就應該在當時就開始看書,沒有必要等到晚年才開始看。這個時候又有一個問題,就是趙普為什麼晚年才開始“手不釋卷”?這就需要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和人物關係來看。因為在趙普的晚年,已經不是趙匡胤在做皇帝,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做皇帝。至於趙光義這個皇帝得來是否是正途,歷史上還有爭論,“燭光斧影”這件事直到現在還在傳,可見當時的情況。趙普作為趙匡胤的“老臣子”,被趙光義的幕僚排擠是很有可能發生的,趙光義的幕僚排擠趙普的原因,自然是希望趙普給他們讓路,而排擠趙普的理由,也許就是趙普不讀書這一點。因為連趙匡胤都知道趙普不讀書,趙光義的幕僚利用這一點擠兌趙普,是很有可能發生的。而趙普這個時候選擇手不釋卷,可能有趙光義及其幕僚對趙普刁難的一種反擊。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趙普看《論語》,一定要揹著其他人,因為揹著其他人,就沒有人知道趙普是不是在看書,在看什麼書。這就堵住了那些要他看書的人的嘴。我趙普確實在看書,至於在看什麼書,你們不需要知道。其實趙普在書篋裡放什麼書根本不重要,他就是放《世說新語》,其實也可以。只不過他死後一定有好奇者開啟來看,如果真的放《世說新語》,恐怕他的設計就露餡了。所以他放了本《論語》,這樣誰都挑不出錯誤來。
剛才我說了,趙普少年時學的是吏事,又當宰相當了這麼多年,晚年的時候做到“次日臨政,處決如流”其實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著書者將處決如流與晚年讀書放在一起寫,有可能是為了表現讀書的重要性,也有可能是為尊者諱。趙普的“處決如流”與趙普讀不讀書,其實關係真的不大。
從上面一段簡短的文字當中,其實我們可以分析出很多內容出來。讀史一定要帶著思考和分析去讀,很多時候著書者為了一些個人的目的,或者是當時政治環境的情況,其實不會把完整的歷史清楚的寫出來,他們往往會將歷史事實進行有目的的包裝和隱藏,將真實的內容放到文字下面。我們讀歷史不能簡單被表面文章迷惑,要能夠從文字的蛛絲馬跡中,儘量還原歷史的真相,找到歷史的真實。
關於“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我個人認為誇張的成分居多,趙普成為宰相不是因為《論語》,晚年讀《論語》的目的也並不是那麼單純。如果拿趙普的例子來說明《論語》很重要,似乎有點南轅北轍了。
大概是這樣。
-
7 # 你168379208
《論語》一書主旨談君主治國安邦之方略,該書深受後來統治者追捧尊為經典卻很難知行合一,為了私慾享受忘記了國家天下比比皆是更甚者斷章取義歪曲本意為享樂服務成為吃人的工具。
儒家思想本是仁政愛民為本卻到董仲舒之後變味了成為枷鎖嚴重束縛人的思想。
-
8 # 非誠勿擾神片段
趙匡胤想讓趙普擔任宰相的時候,有人對他說這貨除了論語美讀過別的書,按照當時的文化標準來看,在讀書人的圈子裡這就是一個半文盲啊。於是趙匡胤也有點懷疑了,就懟趙普說出了自己的疑慮,趙普說我確實沒啥文化,也就是讀了論語而已,然而我讀完整部論語,幫太祖打天下的時候只用了半部,剩下的半部足以匡扶陛下。趙匡胤聽了很高興,於是就拜趙普為相。
說到底趙普是個實幹家,就像曹操,不喜歡耍嘴皮子。基本上學到的東西很容易轉化吸收為自己的東西,所以趙普為相時候還是很勝任的。在宋朝和趙普同樣做過宰相的王安石則是一身才學,動輒以才學才名示人,學問和文章確實也沒的說,能蓋過其風頭的基本上沒什麼人,和其文才齊名的當時只有蘇軾和歐陽修,但是這兩個人都不如自己的地位高,所以王安石但是也可謂是風頭無兩,迷弟無數,這就產生了王吹。有吹就有黑,一部分人開始拿王安石和趙普來比較,說王安石名利心太重,辦實事的效果不如趙普,諸如此類。
因為趙普為相是基本上政治也算生平,基本上大小問題都可以及時得到解決;而王安石為相時,僅他自己實行的王安石變法就很難推行,遭到了很多甚至是皇族的反對,由此可見王安石做人和左右逢源這方面比趙普要差得遠了。所以針鋒相對的就產生了趙吹,趙吹黨會講趙普半部論語就治了天下,而你雖滿腹經綸,但是然並卵。這下可吧王吹給氣壞了,但是卻沒轍,因為很多時候事實勝於雄辯,縱然王安石才學的確了得,但是就治天下方面,確實還有待提高。
所以“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不能太當真,這只是實幹家和空談家門斗嘴引用的一句話而已。說到底要學以致用,文化不在於學得多少,而在於能成為你自己的文化有多少。為什麼後代很多讀書人被冠之以書呆子之名,那大概就是因為不懂得學以致用吧。
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劉邦也是學問匪深。但是此二人能克成帝業,靠的是真真切切的實幹功夫,和骨子裡的為人處世之道。可以說他們是讀書少文盲,但是絕不能說他們沒文化,他們的文化比書本上的還要貴重。
宋真宗後來還在勸學中講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黍,書中車馬多簇簇。而這些話不過是一種洗腦式的教育而已,而後來多少人因此而誤入死衚衕,終生難解脫。同樣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道理也是差不多的,不管當權的如何吹捧文化,但是文化如何能轉化為自身可以拿來使用的才是重中之重,否則縱然學富五車也是百無一用!
-
9 # 柏國漁溪
半部《論語》治天下。該典故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論語》而已。太宗問其故,趙普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論語》系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孔子弟子所編纂。主要記錄孔子言行,孔子應答弟子和時人的話,也有弟子相互談論他們聽到的孔子的話。全書二十篇,以記言為主,是一部語錄體著作。
全書主要反應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孔子的思想學說,其核心是“仁”所謂“仁”,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直白一點兒說,就是對人要尊重,關心和體諒。二是透過對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了活生生的孔子形象。孔子不僅是一個言語謹慎,敏兒好學,認識深刻,有著諸多優點的聖人,而且也有自己的缺點。論語中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性和啟發性的語句頗多。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等。流傳後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
《論語》雖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卻鮮有安邦治國的論斷。
事實上,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辭,也僅僅起源於雜劇中的一句臺詞。不過是被冷落的儒生們,藉以自慰的一種自我吹噓心態的流露而已。封建社會,儒生佔據著社會教育的廣大舞臺。加上戲劇的編演,渲染流傳,無疑刻意誇大了《論語》的功能和影響力。得到了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將《論語》倒背如流者的肓目推崇。並藉以自我標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時時處處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
半部《論語》治天下。本是一句戲言,何以能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傳承近千年經久不衰。其中端倪,當引發我們的廣泛深思。
-
10 # 白玉飛豬671
“半步《論語》治天下”這個題目,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解答。這句話從何處來?其次,《論語》真的有這樣神奇嗎?
這個典故在民間、歷史上傳得是沸沸揚揚,幾乎家喻戶曉,但多半都以訛傳訛,忽略了這句話是否真有,即便有又究竟是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北宋是建立在五代十國這個亂世之後,53年的亂世當真是斯文掃地,墳典蒙塵,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拳頭就是王道”的風氣。而宋太祖卻是那個時代武士集團的異類,他自己就是一個喜好讀書的人,所以他深知讀書的重要性,知道文臣、知識對治國的重要性。太祖曾多次對朝臣講過要讀書的重要意義。這其中就有號召官員讀書的一個“藥引”——銅鏡事件。
這件事記載在《續資治通鑑長編》裡面。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太祖在後宮發現後蜀過來的一個宮女有一面銅鏡,非常的漂亮也非常的老舊,銅鏡背面有“乾德四年鑄”這樣的字樣。一面當年鑄造的新銅鏡怎麼回這樣老舊?太祖就找當時幾位宰相來問,結果都說不出原因,又派人找來一個翰林竇儀。這位竇翰林張口就答出來了:這是前蜀皇帝王衍的年號!太祖聽後相當鬱悶,自己的年號與亡國之君的年號居然相同!然後太祖就感概 “宰相須用讀書人”。而乾德年間當朝的宰相們,恰恰是在亂世中成長起來的,讀書不多,學術根基不牢。其中名相趙普就是典型代表。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正與趙普有關。
(圖片得自網路,未考真偽)
趙普字則平。早在後周朝就作為太祖的書記,隨太祖南征北戰,輔佐太祖立了不少功,陳橋兵變,趙普既是主謀之一,又有擁戴之功,而且還曾經在太祖父親病重的時候善加伺候。太祖對趙普那是相當的滿意,後來太祖稱帝后還對他用老稱謂“書記”,可見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可就是這個善於處理行政事務,又精通政治權謀的趙則平,就是個不讀書的。趙普死後,宋太宗給他寫了個神道碑裡,就明確評價他“幼不好學”。而宋朝開國之初的文臣班底,很多人的情形都大多與趙則平的情況類似。所以太祖就大力號召群臣讀書,其中對趙普就起了相當大的刺激作用,《宋史》記載“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這說明趙普至少在太祖勸勉之後,還是很讀了些書,達到什麼程度呢?《全宋文》裡說描述趙普“及至晚歲,酷愛讀書,經史百家,常存几案 強記默識,經目諳心,碩學老儒,宛有不及”。經史百家常常放在案頭,學問連很多飽學之士都有所不及。
可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從哪裡來的呢?我個人知道的是兩部文獻,一是《宋史》,趙普死後,家人開啟他存書的篋匣一看,裡面就只有“論語二十篇”,但好歹是一套完整的,不存在“半部”之說。
真正說趙普只有半部論語學識的是在一部宋朝筆記《鶴林玉露》裡,“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 ,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文普,普略不隱, 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意思是趙普第二次出任宰相,有人說他山東之人,就只讀過《論語》。《論語》是古代經典的基礎課本,基本上相當與掃盲教材。所以說這話的人是譏諷趙普沒學問,太宗就用這句話來問趙普。趙普的回答,我平生的知識智慧,確實就在《論語》的範圍內,當年用半部論語輔佐太祖平定天下,現在我想用剩下的一半論語幫助陛下治理天下。
這段話中,趙普的回答明顯暗藏譏諷,有些義憤的成分在裡面——你們說我只讀過《論語》,好吧我同意你,但我只用半部《論語》就幫助太祖平定了天下,怎麼著吧?我還要用半部《論語》幫助當今皇帝治理天下,你們又怎麼找吧!
這是我推測的趙普當時的心境。這裡來看,“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趙普話趕話說出來的。這話是在太平興國六年所說,距離趙普認真讀書以後已經15年了,這麼多年只看一本書,道理上真是說不通,那個時代又沒有網遊,娛樂手段也不多,讀書的時間可是一大把,所以並不能就此認定趙普就只讀了一部《論語》。
但北宋開國算是歷史懸案扎堆的時代“燭影斧聲”太祖死得不明不白。“金匱之盟”太宗得位懸念重重。所以,趙普這“半部《論語》治天下”。記載上也頗多矛盾,就如趙普這句話,既然太宗評價他“經史百家,常存案頭”,那麼死後為什麼家人就只發現了一套《論語》?
這種情況下,咱們也只能去猜測了。我個人的猜測,有如下幾種可能:
第一,趙普虛偽:雖然口頭答應太祖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其實陽奉陰違,至於經史百家放在案頭,那也不過是擺擺樣子。
第二, 眾人誹謗:趙普在太祖、太宗兩朝三為宰相,恩遇之隆,當時沒有人可以匹敵,樹大招風,肯定難免,而且《宋史》記載趙普的性格是“深沈有岸容,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為己任···普剛毅果決,未有其比。”性格上,趙普也有容不得人的地方,而且剛毅果決,那麼這種人很多時候比較獨斷,也容易得罪人。所以遭人誹謗,也在所難免。
第三,太宗過譽:宋太宗登基以後,一直有流言蜚語說他的皇帝來的不合法,而恰在此時,正是趙普抬出個“金匱之盟”,來證實太宗的得位是由於太祖接受了母親的建議,而與太宗早就訂立好了的盟約,一舉解決了太宗繼承皇位合法性的問題,這對太宗那真是學中送炭啊。所以,太宗在給趙普的神道碑中才會那麼讚譽。
這三種猜測,我個人傾向於,趙普讀書絕不僅僅是一部《論語》,而也是讀得比較多的,至於為什麼他自己說“平生所知,誠不出此”除了義憤以外,可能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無論怎麼排《論語》都是儒家經典中的經典,所有儒家的理論發端都在這本書,所以,趙普很巧妙的說,我的認知沒有超出《論語》的範疇,大概就是這樣的。
再說說《論語》有這麼神奇嗎?
要說僅憑一本《論語》就能知道天下萬物的規律和道理,那就把儒家學說看成《聖經》一類的宗教典籍了。作為一個自認為算是儒家信徒的人,我也不這麼看。
《論語》是孔子門人的門人記錄孔門第一代師生言行的一部書。該書目前傳世的版本是二十篇(最近聽說又新出土了失傳已久的《齊論》,但還未有研究成果釋出,只能暫時不論),分別是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
《論語》什麼意思,依照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的說法:語,談說意···論者,討論編次意。淺顯的解釋就是孔門後人把夫子及其嫡傳弟子的言語對話,編撰成冊的一本書。因為夫子自認為自己“述而不作”,只講述不寫書。所以,《論語》成為了解孔子思想最直觀,也最可信的一部經典。
《論語》這部書,覆蓋的面很廣,有學習的心得體會,有教學經驗,有執政理念,有對儒學巔峰境界“仁、道、忠、孝、禮”等方面的論述,也有些學生言行,乃至衣食住行的要求、標準等等。但這本書也有諸多領域不含,甚至孔子明確表述不談:生死這樣的哲學問題,“怪力亂神”不談。實用科學技術,比如農學、兵學不談等等等等。
而我們都知道,即便在農耕社會,帝制時代,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像農業、軍事這些可是必須要考慮的呀。所以,不管“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出處如何,這句話本身是很值得商榷的。
不過因為《論語》對春秋戰國之際的百家爭鳴,卻有鑿荒之功,它的歷史地位,學術地位是不容抹殺,也不應該去詆譭的。它的很多方面,既有理論,也有實際,對今人自身修養,生活習慣,人生價值觀的養成,的確是一部“正能量”滿滿的經典。而後世學者反覆不斷的對《論語》進行解讀、研究,讓這本書越來越“厚”,較著名的有何晏《論語集解》、皇侃的《論語義疏》、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楊樹達先生的《論語疏證》等等,今年來一些出版社還與日本方面合作,引入日本學者對《論語》研究的成果,這就使得透過《論語》的發見越來越多,新的內容和觀點,層出不窮。所以,我們當代的《論語》,以及它所集合的成就,遠較孔門弟子編撰時要豐富。這給我們後人,包括東亞文化圈的日、韓等過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另外,《論語》能不能神奇,這可能要看每個讀者自己了。覺得它是寶貝的,可能非常珍視,覺得它是糟粕的,可能聽也不願意聽。能夠悟出自己的感受的,可能又要少掉很多人,悟出感受能夠去踐行的,怕又要少掉很多人。《論語》躺在那裡,既讀出了魏徵、范仲淹這樣的能臣,更讀出了文天祥、于謙這樣的忠臣,但同時它也曾讀出了秦檜、嚴嵩這樣的奸人。
《論語》好比一塊鐵錠,用它打製犁頭,可以耕田,用它打製鍋瓢,它可以盛飯,但用它打製刀具,則有可能殺人。即便是打成了刀具,用以防身那是利器,用以傷人則成為兇器。你說這到底該怪鐵錠,還是該怪使用的人呢?
-
11 # 二大王
應該是說人不可能讀懂和掌握論語中的全部知識和理論,只要讀懂運用好一半就可治國平天下了,這也充分說明了論語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
12 # 帝國的臉譜
歷代以來,《論語》如同儒生的《聖經》,他們捧之如圭臬,當作人生和事業的指南,徘徊於科考之路的人,翻破《論語》,尋找前程;進入仕途者,依然手捧《論語》,從中探索治國理政的箴規。
宋朝重文,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對《論語》更是當作經典中的經典,很多人從政以後,不再埋頭苦讀,但《論語》卻依然是手不釋卷的經典。宰相韓琦就曾對人說過,他一生自始至終所踐行的,唯有一部《論語》,不曾須臾離手,人們到他臥室探尋,几案間並無其他東西,只有一個唾壺和一部《論語》,韓琦是宋朝名相,尚且如此,可見當時《論語》在士大夫間的重要地位。
對於佐宋太祖平定天下的宋初宰相趙普來說,更是如此。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說,宋太祖去世後,宋太宗繼位,趙普再任宰相,因坊間有趙普“所讀者止《論語》”一說,宋太宗問及趙普,趙普並不隱瞞,直率地說:“臣平生所知,不出《論語》,當年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如今,仍準備以半部《論語》輔佐您。”這就是所謂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的來源。
為什麼趙普半部《論語》可以“致君堯舜”、佐治天下呢?這是一個關於幹才與學才的問題。有的人讀書破萬卷,但是死讀書,讀死書,不能活學活用,走不出書本,結果才大而志疏,讀一肚子之乎者也,卻無半點治國才能。
而有的人讀書半瓶醋,卻能以點帶面,靈活運用,即便只有半瓶醋,也能將能力發揮到極致,這就是聰明人與愚蠢者的區別。趙普確實沒讀過幾天書,《宋史•趙普傳》說:“普少習吏事,寡學術”,意思是他鑽研的是實務,是幹事的技巧,而不是啃書本、掉書袋。
既然可以把“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看作人們譏笑他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活學活用、聰明能幹。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宋太祖由一個武將崛起為一代君主,再有一個小國,壯大為統一中原的大國的過程中,單靠那些一肚子之乎者也的人,似乎是遠遠不夠,在這一過程中,恰恰是讀書不多的趙普,為宋太祖的事業如虎添翼,在發展壯大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陳橋兵變,趙普是主要策劃者;黃袍加身,也是主要策劃者。這兩件驚天大事,讓宋太祖由一個將軍當上了皇帝,坐上了皇位。接著,趙普又幫助宋太祖導演了杯酒釋兵權這一場大戲,收回了功臣手裡的兵權,坐穩了龍椅,穩固了皇權。
嗣後,他又向宋太祖出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先後收復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統一事業取得了關鍵性勝利。雖說只讀半部《論語》,但趙普卻因它立下了不世之功。
-
13 # 李飛叨
典故出於北宋丞相趙普。但據後人考證,這句話是歷史上的儒家信徒編出來的,目的是證明和抬高儒家學說的作用和地位,典型的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傳說是這樣的:據說趙普和趙匡胤對話,自己吹牛說:《論語》共有二十篇,我現在只用了其中的一半文章,就能輔佐您獲得天下。後來趙光義繼位成了宋太宗,趙普為了體現自己的光芒萬丈,又接著吹說:我當年只使出一半功力,用《論語》中的一半經典,就幫助太祖奪取了天下,現在我要用另外一半經典,幫助陛下達到天下太平。
事實上,趙普最開始的學術方向是“少習吏事”,就是學習怎麼處理政府公務,並不是以學問見長。趙匡胤也屢次指出他的這個問題,後來趙普發憤圖強,很用心地做學問,才逐漸對各種經典有了深入的學習和了解。
《宋史·趙普傳》記載: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這句話是後人編撰上述典故的最有力證據,但裡面卻是疑點重重。記載中說的清楚,在趙普死去之後,他的家人開啟書箱,才看到裡面有《論語》二十篇。這也就意味著,趙普生前,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重點攻讀的是什麼書。
趙匡胤勸說趙普多研究學問,可見趙普早年學問是不好的,起碼在趙匡胤登基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仍沒有高深的學問。試想在這種情況下,趙普怎麼敢在趙匡胤面前吹牛逼說:我只用了半部《論語》,就幫你搞定了天下!
要真是這樣,趙匡胤當場肯定氣笑了:咱們誰不知道誰啊,別在我面前吹,我怕起灰!
趙光義在繼位的過程中受到了趙普的很多幫助,甚至在趙普的協助下,搞出了“金匱之盟”,後來趙普又先後幫他擺平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還有他的弟弟趙光美,使趙光義能夠把江山名正言順的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可以說,趙普對於宋太宗趙光義而言,居功甚偉。
但同樣的道理,趙匡胤知道趙普早期的學問,趙光義也同樣心知肚明。如果趙普敢在他面前說:以前我只用了一半功力,現在要用另一半了。趙光義也得當時笑場:我也怕起灰。
事實上,據有人考證,“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在北宋沒有任何記載,在南宋滅亡之前的一本《古今源流至論》中,才開始出現。
而這時,趙匡胤、趙光義和趙普,都已經化為白骨,自然真偽難辨,於是趙普也就莫名其妙地成為背書者!
-
14 # 生活的星星之火
“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法來自於南宋趙普。
注: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只是為了宣傳加固儒家思想地位,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
15 # 柴會龍
這是一代大商孟洛川中,李士朋先生教給孟洛川的,原文是:陶朱商經石中玉,鬼谷兵法壁有霞,要問大商何處尋,半部論語治天下!翻譯就是:一部論語熟讀百遍,領悟深刻之後,活學活用半部,就能夠成為大商!也就是說《論語》中的道才是大道才是大商之道!
-
16 # 咖哩豬排飯
趙普對宋太宗說:我確實讀書很少,只能讀讀《論語》,我幫太祖定天下的時候用去半部,還有半部可以拿來幫陛下治天下。
第一,歸結起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個傳說還是真事,有不同的意見。《三字經》裡把他編進去(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是從正面把他當做勤學的例子,但是他當了那麼大的官還在讀《論語》,可見他書讀的不多。
第二,姑且把它當成信史,趙普的原話說的其實是一部《論語》,打天下用了半部,還可以用半部治天下。所以只用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誇張。
第三,這句話是對《論語》的讚頌,只是一個比喻的說法,不要死摳。北大的李零教授說,你們相信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說法的話,請具體告訴我你怎麼用,用哪些話,怎麼治,治什麼?這句話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比喻要真做到了,我有的時候開玩笑說,不用半部,一句就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17 # 風吹來的聲音
據相關專家宋定國教授考證,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在趙普生前及整個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籠。在朱熹將《論語》和《孟子》、《大學》、《中庸》稱作《四書》並 列入儒家經典,大肆宣傳儒學之際,也未見有相關記載。此說出籠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後。但此說真正流傳開來,則是在元代。
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對儒學和儒生極其輕蔑。所謂“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與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稱為“老九”的說法就是由此發端的。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當時的戲劇家高文秀在《遇上皇》雜劇中的一句臺詞,不過是被冷落的儒生們藉以自慰的一種自我吹噓心態的流露而已。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半部論語治天下
-
18 # 伯欽取草
大宋宰相趙普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人們只是看到他每天從裡面拿出一本書來讀,但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書。等到這位宰相死後,人們開啟書匣,發現裡面只有《論語》。從此以後,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天下了。在趙匡胤攻城略地之後,他制定了政策制度、祖宗家法。
-
19 # 戴立存
論語從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範疇一一仁,社會政治範疇一一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一一中庸,揭示了真善美,闡述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合諧的方法,進而明確了治理國家的方法和策略。
-
20 # 水口村夫
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是宋朝的第一文臣.趙匡胤黃袍加身,馬上得天下,也深知得江山易,守江山難,自己以身作則,帶頭讀書,批評趙普不讀書,意味深長的警告趙普"宰相需用讀書人".宰相趙普不得不學習儒家經典。到晚年終有所得,利用所學打理理政,玩弄權術,故有“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流傳至今。
半部論語治天下包含兩層意思,其一,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包涵安邦治國的大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典籍之起根發脈,儒家經典之一,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其二,宋初宰相趙普不夠重視讀書人,妄稱只要半部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後來在趙匡胤批評指正下,重新拾起孔孟之學,高度重視天下讀書人,造就了宋初的繁榮。半部論語治天下,警示我們,世界局勢風雲變幻,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強盛的不二法寶,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五千年文明史的千錘百煉,不能丟棄,國家要強盛,文化當自信。
回覆列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第一步是以禮治天下,所有人名司其職,二是講仁義,大家要和睦相處,所以儒家是古人篧理學的集大成者,就像公司提出自已的價值觀,設定好名種崗位,後面就是招人做事了,但是儒家是溫和式管理亂世禮崩禮壞適合用法家,所以古人是外儒內法,不過田於歷史的原因一直沒有進化出民主思想所以在當代管理學中沉默了,所以新儒家要有創新才能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