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山頭優質蔬菜倡導者

    往往遇到一些問題,我們總是用人類的正常思路去解決,比如說人們自出生以來,所看到的一切東西都被看做是物質,於是人們普遍認為人是生活在物質世界之中,而且也把物質世界作為一個真理的存在。豈不知,這只是有的一方面。那我們還要考慮無的那一方面才算是全面的看問題。那咱們的世界中究竟什麼是無呢?雖然我們用肉眼無法看到,但肯定是存在的,這就是老子所帶給我們的價值觀。有與無在太極上的表示便是白與黑,也就是太極圖的道理,很深奧,值得人們仔細去推敲。

  • 2 # 馬振廷1

    這裡劃出了一道宏線,生死線,無有去無間,無中生有。無者道始也。有者重生德也。間者中也。中者正當時也。也可以說是度也。過之不及都是虛無,發生一切事物都在正當時,守一生也。無慾未到也,觀其妙可預測,有欲過也,觀其徼回憶之意。同出而異名只在瞬間。不妄想未來,不思念過去,重點守住零位的無,長生之道。

    尾骨朝前會陰處翹,骨子精髓放鬆到位,無我無它自然無追求入道也。再不明白無緣也。↗

  • 3 # 蓋天宣夜說

    名?是表示玄冥黑暗的意思。

    無黑,天地之始;有黑,萬物之母。冥生萬物,冥德至善。黝黑無極(太陽)的“玄之又玄”地球時空“眾妙之門”——玄妙玄牝!《黑夜傳》夜裡成人,東成西就!夜郎輩分自然大——夜郎自大!

  • 4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天地之始,萬物未開,

    要名之無可名,其數一也;

    萬物之母,既別為萬物,

    則須分別名之,其數萬。

    所謂理一萬殊,言道與物也。

    常無,其實就是無才常,

    不以人意為之,

    無則虛,虛則明,明則靈,

    故可得天道之妙;

    常有,或有可常,

    常則定,定則別,別則有妨,

    當知人慾有限,難與言道!

  • 5 # 愚翁良知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就明瞭了。

    本小人無名無姓(沒人知道),無門無派,開始闖蕩江湖,人生開始。結果是一戰成名,有名,功名利祿全收。才知道無慾無求則剛,是成功之本(妙/道)。成功有名才知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繳/歸)。江湖複雜,深不可測。

    人生和天地一樣。天地始於無,無為萬物之本(道),終於有,有為萬物之母。人無慾無求,則剛,則成,終於有欲,有欲,功成名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終歸於無。明白了為而不爭的道理。

  • 6 # 朝陽子China

    這一段論述的是有無。

    無,名天地之始。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以無,是天地之始。就是說天地未生之前如何呢?就是無,無極,混沌。

    有,名萬物之母。因為萬物生於有。這個有也就是一(混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就是太極,太乙,生萬物。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這裡的妙,指的是萬物化生之妙,指有創造才能稱得上妙,比如至今我們還不能完全搞清楚生命創造的奧秘這個“妙”。那麼怎麼樣學習研究妙呢?就要觀察無,因為從無而有,這是妙的顯化,就要從這裡得其妙。

    故常有,欲以觀其徼。這裡的徼,指的是物的終結。凡是有形有相的物,必然有“徼”的一天。因此,著眼於有,自然能觀到萬物“徼”的過程。

    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怎樣去體道。要持著有、無兩端去觀。也就是從物的生滅兩端去體會萬物生死之妙道。

  • 7 # 紅塵法遠

    實就是真實,踐就踐行。真實地踐行經典所講述的真理就是實踐。

    那麼該如何實踐呢?我想簡單分享一下個人的體會:

    實踐第一步:聞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想要實踐,需要先了解經文的真義。聞、思、修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在《求道七步文》中所列求道的第一步就是:勤讀經典。

    那麼經典中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古往今來,對《道德經》的解釋充棟盈車。其中很多解讀或流於字面之義,或已錯解聖意,反而會給學習道德經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找到一個好的解釋,才是最方便學習的。

    我新的文章《想要讀懂晦澀深奧的<道德經>,推薦兩個公認好的解釋來輔助》中,推薦了兩位成仙得道的大德的解釋,可以更真實地瞭解這兩句的實義,也才能更好地去達到實踐。

    實踐第二步:思

    在聽聞了聖人們講解的真義之後,就要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時,是天地的初始。無極生太極,才有天地陰陽,是萬物之母。

    有、無是一而二、而二一。無極就是中,中含陰陽。雖然無中生有,但有本歸於無,這就是同初而異名,換句話說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真空是萬法的本性,萬法是本性所生的妙有。所謂真空非空,妙有非有。也就是: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那麼道理如此,要修行成道,就要從這個有、無下手去修。

    實踐第三步:修

    學人下手之初,別無她術,唯一心端坐,萬需丹捐。垂簾觀照,心之下 腎之上,彷彿之內有個虛無窯子。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兩全,凝注中宮,不傾刻間,神氣打成一片。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豪明覺心。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斯時也,不知神氣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為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暈 也。若使昏,是成槁木死灰耳。修士與此,當滅動心,莫滅照心,此即太極開基。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與感附,才是我本來真覺。《道德經註釋》黃元吉著

    如何實踐呢?黃真人說:道家為之玄關妙竅止在一呼一吸之間。

    雖然無和有、妙和竅,無非就是陰陽靜動,一生二,二歸一而已。透過打坐入定,定極而動,無中生有,就叫做陽生活子時

    無慾觀妙:以其動極復靜,有又還無,名曰覆命歸根。學者欲得玄道,必靜只又靜,定而又定。其中渾無物事,是為無慾觀妙,此一玄也。

    有欲觀竅:及氣機一動,雖有知卻不生一知見,雖有動卻不生一動想。有一心無兩念,是為有欲觀竅,此又一玄也。

    玄之又玄,就是歸根之所,所以實踐的功夫,就在玄關一竅。

    實踐前一步:尋師

    其實,很多人上來就想學道,修行。看書、聽講、自修、自悟。這都不是真正的辦法。輕則耽誤時間,多走彎路;重則修偏入魔,傷身誤命。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世間的學問、生活的技能都需要有師傅口傳心授,何況修道、學佛,更是要解脫生死、成佛作聖,沒有師父帶領是根本不可能的。

    《六祖壇經》說:“無師自通,天然外道。”

    《仙經》講:“道本虛空,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

    所以,學佛修道,沒有師父指引是無法成就的,每一個次第的心法和相應的對治只有師父引導,才能夠契入真義。

  • 8 # 妙力690215

    竊以為,大海好比是道,海豚好比是生命現象,海豚躍出水面的“階段”就好比是我們的人生。所以,道是萬物的起源與歸宿。若能出離意識心,就可能以“道心”、“慧心”觀察到生命與道的奧妙與變化;若能返回到意識心,就可能以“智心”、“人心”觀察到生命、事物發展的規律與邊界。像老子說的那樣,“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一旦知道了,大道與生命執行的常規、常理,我們就可以坦然面對一切生死,分別——避難——啟明(覺悟、悟道)。最終,求得活得自由心安,長生久視。謝謝

  • 9 # 午夜櫻花語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第二句,在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老子概括地闡述了他對天地自然之道,宇宙之道的理解,他認為這蒼茫永恆的天地之中,有著最本源的規律(即“道”),這冥冥中存在的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加不可能給它一個名字。

    接下來老子打算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為了更好地講解,所以他不得不又引入兩個名詞。“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意思就是:我們姑且把天地開始之前那個存在稱為“無”吧,把天地開始誕生時那個存在稱為“有”吧。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在這一句裡,老子談論需要怎樣觀察和思考這個妙不可言的本源規律,他說:所以啊,我們不僅要時常讓自己沉浸在“無”這種境界中,來體驗感悟本源規律的奧妙之處,還要時常讓自己沉浸在“有”這種境界裡,來尋找領悟本源規律的變化端倪。

    第一章裡還有最後兩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其中第一句是進一步解釋,玄字是名詞,整句的意思是:“無”和“有”雖然稱謂各不相同,但其實它們都是由本源規律衍化而來,所以也可以把它們都統稱為“玄”。最後一句是老子總結性感嘆,兩個玄字是形容詞,玄妙玄奧之意,整句的意思是:真玄奧或真玄奧!這就是天地間各種玄妙的根源!

  • 10 # 拓拔悲弘

    這個問題老子己經論述的很清晰了。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明白四達”而知“道”之“無”,行“玄德”而知“道”之“有”。

  • 11 # 乚禹程

    欲實踐之,首要理解之。這段文字,出自《道德經》上篇第1章。意為:所謂的“無”,就是宇宙旨意最高法則,賦予天地間每一個獨立系統一的一張暗印有宇宙旨意的白紙(白紙上看似無,實際卻有宇宙旨意印記在上面,不讓人肉眼看見,必須實踐去領悟是否符合宇宙旨意)。“有”,意指宇宙間實際產生存在的萬物。由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生不息,所以,現有的萬物,也各自是未來新生事物之母。因此,宇宙旨意最高法則,常常考察各獨立系統,將那些違背宇宙旨意的事清零,重歸於“無”,叫常無,意欲交付下一任負責者去發揮,看看他有何新奇之妙;然後又讓獨立系統三生萬物,產生新的萬物,所以稱為“常有”,以考察新管理者的境界,看看他發展到何等程度,仍然不違背宇宙旨意,亦即仍然符合宇宙旨意。如果符,就讓其繼續發展;如果違背宇宙旨意,就將其清零,歸到“無”的狀態,然後,以此類推,往復迴圈不息。

    如何實踐?領悟通了,就可實踐,無常道。

  • 12 # 炫木丹火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無,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

    天地初開之時,既沒有物體也沒有形象,茫茫宇宙是一片空虛,這就是無,是開闢天地的初始。然後從這片空虛的“無”中生成出萬事萬物的“有”來。《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因此,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

    可見,“道”中存在著有和無。道作為潛在的無限可能性而言是“無”,作為能生成萬事萬物而言是“有”。有和無是道的兩個方面。

    《清靜經》中曾這樣解釋“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如何理解有和無?

    故常無慾,以觀其眇;

    常有欲,以觀其徼。

    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秘;常從“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

    道,既無名又無象,它不是世間的一種或一類事物。道在我們所見所聞的現象世界之外,它無色、無聲、無味、無形。道生成天地萬物之後,又蘊藏於天地萬物之中。因此,道雖無處可見,卻又無處不在。

    我們要常從天地間的“無”中,瞭解道的精微奧妙;常從萬事萬物的“有”中,去窺見道的廣大“無”邊。舉個例子,比如一隻杯子,因為中間是空的,才能起到盛水的作用。杯子四周的“有”之所以對人有用,是依賴於杯子中間“無”的部分起的作用。可見,有和無配合才能產生大用。

    天地因道而生,萬物因道而成。

    因此萬事萬物都有“道”,生活處處都是“道”。

    “道”無處不在,而人在“道”中,往往不知“道”之存在。就好像魚兒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一樣。“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身體健康要有“養生之道”,成功做人要有“處事之道”,經商賺錢要有“生財之道”,企業盈利要有“經營之道”等等。

    自古以來,都是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一切有作為的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定都是符合了“道”,而那些背離“道”之人,必定都無所作為。

    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大自然執行的規律,道是人類生活應遵循的準則。道難以徹底講述出來,它實際存在著。若人想要明道,應先離道名,用心體會,即所謂“悟道”。

  • 13 # 神秘頻道

    就是要你學習萬事萬物發展規律,不斷精進自己,改進自己。王陽明抓住一顆竹子都能格物致知,可見世間一切都可以讓我們去思考學習。所以重點不是學習了多少知識,而是掌握了多少知識。以上是個人見解,不一定正確。

  • 14 # 一二一學堂

    想“解讀老子”,確實不是靠書面的語言去解讀的,而正是要靠你題目中所說的“實踐”二字。

    需要用自己的實際生活和行為方式,去細心體悟和行動。

    下面,使用《道德經》(帛書版)內容,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帛書版相對其他版本,更接近於老子原意,也更方便解讀學習。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第一:恆無,恆有,只是我們心中的願望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這是帛書版內容,如果“王弼版”的話應該是“故恆無慾,以觀其妙”。

    關於這句話,很多大教授們爭論很多。其實從老子來說,他並不反對慾望,為什麼?他說無慾有矣,就是沒有慾望、有慾望都可以,所以道家是鼓勵慾望的。因為他提了這個欲,有人寫成“恆無慾以觀其妙。”用他們的解釋就是說恆定的無是用來觀察它的變化的。

    當我們在說這個“無”的時候,其實“恆無”這個“無”是不存在的,從老子的觀點來看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非要說“無”,非要把這個概念提出來,其實是我們的妄念,也就是我們心中的願望,我們希望把它拿出來,這就是“欲也”的意思,不要把它跟什麼“無慾有矣”,把它跟慾望結合在一起。

    甚至還有人把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搞什麼道家雙修之學,男女什麼亂七八糟的,那都是後面的雜道、外道搞的。

    這個“無”到底是怎麼回事?

    “無”就是說我把某個東西消失不見,消失不見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強調這個“無”是沒牽扯了,我把這個“有”的東西抹掉,變成一個“無”,這個是什麼?叫做“以觀其妙”。“妙”這個意思其實就是變化的意思。妙則無窮變換。

    那麼當我們強調這個“無”,並且把“有”有意的抹掉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在這個“無”上面畫很多的內容、做很多文章了,這就叫變化。

    說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當一個男人沒有女朋友的時候,他就可以娶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女子。同樣的道理,對一個女孩子來說,她說她沒有男朋友的時候,她可以嫁給世界上任何一個男人,對不對?

    所以這就叫“恆無恆有也”,可以嫁任何人的變化,但是,如果他說“他有”的話就是怎麼回事呢?“以觀其徼”。一旦他說了“有”,那麼“徼”就成為一個邊界了,

    當說這個有的時候,其實也是一個概念而已,而且這個概念它本來不存在,但是他一定要讓它存在的原因,就是為它劃定一個框,他必須在這個框子之內看問題,因此“有”這個框子是向內的,“無”這個框子是在外的,那從“無”和“有”的觀點來看,“無”的變化是不是要多很多,“有”是不是就有限?這就叫“徼”,就是框徼。

    第二:恆無,恆有,帶給我們的妙用

    對於這種解釋,我們能不能把它應用到我們生活當中去呢?就是說,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沒必要一定去劃“無”和“有”這樣的概念,如果當我們需要劃它的時候,它只在某一種程度上有用,非要把它視為恆常的不變的東西,所以它叫“故恆無慾也”,“恆無”只是你一種願望,一種不存在的東西,是你在思想觀念上能夠存在的東西。

    在現實生活當中它應該不存在的,我們只不過用它來觀察奧妙之處而已。因此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就會用詞準確得多,不會亂用詞,而且會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說清楚,不會把很多事情混在一起說。

    比如我們舉例子:說一個概念——“大學生”和“非大學生”,我們劃“大學生”是不是就劃了一個“有”,一個框子,說現在大學生比以前貶值了,把“大學生”用一個框子劃出來,“貶值”又用一個框子劃出來,大學生好像是一個獨立的群體,然後我們就把他劃出來,其實大學生是不是獨立的群體呢?也是也不是。

    我們大學生每一個人也在社會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他並沒有一個嚴格的概念說這些人是大學生,那些人不是大學生,或者說大學生一定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對吧?其實是不好劃的,不好區分開來的。

    導致我們行為的紊亂,導致我們像沒頭蒼蠅一樣地亂轉,導致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糊里糊塗地過一輩子,會不會?

    老子他發現了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寫《道德經》這本書,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清清醒醒,念念分明地面對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真實社會。

  • 15 # 靜水瑤

    竊以為,題主所問道德經原文更偏向於這樣斷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儌。

    無,為虛為陽,有,為變為陰(易經後天圖西南坤數2始變、西北乾處無位數6陰極)。知其雄,守其雌(原文已經在指導實踐)————市場:知其陽守其變,圍棋對弈:知其本守其失,管理:知其理守其缺,小孩考試分數變化何時介入知其能守其誤。

    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共同體會其意!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原文已經在指導實踐這個就不深聊了。

    一場秋雨一場寒,一場春雨一場暖。

  • 16 # 宋小杉029

    以下是個人理解。無名就是宇宙在沒有命名之前的狀態,也就是人們沒有對宇宙形成概念之前的宇宙狀態,即是混沌,是天地之始、宇宙本源。有名就是人們對宇宙言形成概念並且為每個覺察到的物質命名,這個時候才有了萬物。

    換句話說,萬物是宇宙在人們心中的對映。沒對映之前只有混沌,沒有萬物; 映射了以後形成了概念,這些概念才是萬物。

    山河大地石頭樹木等都是宇宙本源在人們心中對映,形成概念,並且命名以後才有的。它們的本來面目是混沌。

    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瞭解宇宙需透過“觀“的方式,沒有慾望的情況下可以觀到宇宙的本源; 有慾望的情況下就有了邊界和阻擋,不能觀到宇宙本源。這句話強調要想觀到宇宙本源(得道),途徑就是去掉慾望,達到無慾的狀態。

  • 17 # 平凡了了

    在宇宙裡萬事萬物的變化形成都是由於人類想去認識瞭解而取的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們對事物的固定認知,老子想告訴後世人們沒有固定之名時他可以叫任何一種,教導世人把固執著的思維放開去認知這個宇宙萬有現象,都觀察它的奧秘引導人們去了解那無以名之的假名道,道十分微妙,當有了統一的名時要去了解他的發展變化規律也是引導人們去領悟那宗羅永珍的道,打個比方,這次溫疫本來沒有名字,中醫叫邪氣西醫叫病毒,人們應該思考這只是萬有現象的一種沒有名字,它怎麼來的怎麼消失瞭解這個是妙,但人們要了解和認知這種現象取了個名字,做好統計觀察認知它把它記錄下來寫進歷史告訴後人成為經驗,不管它有名無名都是宇宙“一"變化而來,教育後輩孔子有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實每一個人對自己內心一定要誠實,首先不妄語不知硬說知,像現在許多的病許多的醫生並不完全清楚但都取了一個總名癌症,不對病人誠實告之我不知道我沒有碰到過,因為這個宇宙萬有的現象和人的生命的奧秘非常的廣博,每個人的認知非常有限,不管你學中醫和西醫,所以只有聖人有高升的認知去啟迪後世,道德經的精華在第一篇,懂了並實證到了那宇宙萬有的‘一`一即一切,才能正確的分析和解釋清楚,內經雲,生命之本,本於陰陽,把陰陽搞明白了也可以入道。希望人們多學習聖人的經教(其實就是他們人生經驗的總結報告)

  • 18 # 張小大大大大

    僅以世俗的觀點來實踐來說的話,有點個人淺見。

    若要運轉一個事物,解決一個問題,最好要了解其形成原因及執行規律,才能實事求是的去解決他。但想要了解形成原因及執行規律,並不是簡單的事,所以我們既要投身其中,以實際行動,在細微中找出具體的方法。同時又要以超脫的眼光,總結其本質規律,而不是單純陷入細節瑣碎。

    既要學習,更要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知行合一,知行本一!

  • 19 # 坦蕩風雲遠

    無名,天地始。即使我們不來命名,天地也在自然發生運轉著。我們用來命名,只是為更好地認知它區分它們。並在認知中樹立標杆,更用以區分更微觀及更宏觀的我們難以直觀觀察的事物。無慾,即不懷有慾望與目的。以一種更平和的更純淨的心態,觀察事物,這樣才科學,實事求是,更能客觀深刻地認知其發生發展,及精微妙處。

  • 20 # 有德司契

    這是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中最重要的幾句話。如“無名,天地之始”就是說這無形的道就是天地的本原。“有名,萬物之母”則是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是說我們常以無來觀察天地萬物變化之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即常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來觀察“以輔萬物之自然”的成效。

    總而言之,老子已深刻地認識到了這宇宙先天大道的內在機理就是其無為法治的模式,所以人類社會只要“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地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民立契治天下,而不主觀有為瞎掰亂干預,就能夠“道者同於道”與“為無為,則無不治”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了。

    正因此老子《道德經》這朵奇葩,數千年來之所以一直為那些玄思宇宙奧秘與探索人生真諦的人們所珍愛,不正在於其博大精深的哲理與超凡脫俗的的思想理念及其全息宇宙觀等,就是人們解救自身及整個世界的強大思想寶庫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寒怎麼調理恢復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