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湘夜雨l

    朱元璋也不是萬能的,當時畢竟老了,藩王問題其實他已經沒有能力解決了。

    所以也留給朱允炆一個難題,朱允炆又太年輕,做事有些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否則藩王之亂也不是不能解決的。

    從朱允炆消番開始,靖難之役是註定要發生的。因為沒有人會任人宰割,而且那些個叔叔輩的藩王其實也都不是省油的燈。

    但是之所以鬧到國破家亡身首異處,其實是朱允炆為政一錯再錯造成的。

    有時候不能奢求祖宗把什麼事情都解決好,所以朱元璋肯定是有錯的,但是最大的責任還是在朱允炆身上。

  • 2 # 讀史使人明智

    首先,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嫡長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規律是由長子、長孫繼承皇位,這是歷朝歷代的傳統,朱元璋也沒辦法改變。朱元璋為他百年之後,誰能繼承皇位問題,曾多次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眾口一詞:推舉朱允炆。因為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其長子又早夭,皇位自然應傳給朱允炆。儘管大臣們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樣吟詩作畫還行,當皇帝,治理國家,不太合適。但傳統的力量如此之大,眾大臣又執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難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間內戰。朱棣身為皇四子,太子朱標雖死,但上邊還有兄長朱樉、朱棡二人,雖然他們的文韜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將皇位傳給朱棣,他擔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們聯合其他幾個弟弟,一起反對朱棣當皇帝,引發內戰。

    據此可知,朱元璋立皇太孫朱允炆為皇帝是結合當時實際情況而決定的,這也是他當時最好的選擇。

  • 3 # 兔走丶

    朱元璋錯了?並沒有,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嫡為先長為次,嫡長最有繼承權。嫡子如果去世,從嫡子的兒輩透過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中選繼承人。如果嫡子沒有後,才會從庶中選一位繼承人。因此一位皇帝的庶子說起來比嫡子的庶子地位還要低,因為他們都能比自己更有機會當皇帝。

    朱元璋為了確立朱允炆穩坐江山殺了得有七萬人左右了吧,胡惟庸也好藍玉也好,不過都是為了穩固江山的棋子。

    那朱棣錯了嗎?也沒有吧。你把我逼上了絕路,你還有理了?咱倆都是皇家,我還是你叔,你把我往黃泉推幹啥?同死亦死,死國可乎?反他孃的。我曹,打不過了,我要死了,怎麼辦?哎,還好巧哦,日本的神風怎麼還來幫我了?就這樣,朱棣跌跌撞撞打進了南京做了皇帝。甚至還開創了永樂盛世。

    那誰錯了?這特麼三選一的題,都排除了倆你該不會選?當然是朱允炆了啊。當了婊子還想立牌坊的典型。“切毋讓我背上弒叔叔的罪名“。你都乾死了那麼多叔叔,就剩這兩三個了還裝啥清高?狼人都不等人閉眼就票了平民,你還準備白天說自己不是狼人?那朱允炆為啥這麼智障?如果說齊泰的智商算有腦子的人的基本線,那麼黃子澄就是智商全程不線上,高分低能的標杆啊。

  • 4 # 真我85918

    老朱唯一錯的地方就是太高估自己的教育能力,太低估他家老大耳根子軟的基因影響力了。這個孫子某方面真是他親孫子,比如特別隨朱標,仁厚,容易被知識分子忽悠;某些方面是真孫子,不知道隨了誰,四個二倆王的牌居然能打成最後剩張三。

    老朱該做的都做了,就算沒做到極致,也無限趨近了。在老朱的位置上,把皇位交給皇長孫是最妥當的,如果交給老四,他龍馭賓天以後,大明就成一鍋水煮魚了,能沸騰。先不說朝廷這幫文官能不能吵翻天,那些兒子諸藩王就能跟老四咬起來,憑啥你一個出身有問題的傢伙繼承大統,老徐家老李家保不齊就得替皇長孫出頭,那老朱在孝陵裡能躺踏實了?如果不交給老四,交給別人?老四能服氣嗎?必然不能,直接帶朵顏騎兵跟兄弟們幹起來了,估計那時候老四的口號是幫我侄子討公道。畢竟朱棣和朱標的關係是極好。

    如果老朱能再活幾年,當幾年太上皇,把孫子扶上馬再送一程就好了。他那麼著急走幹啥,才七十嘛,還三年才到坎兒上,努把力八十四再走,孫子35以後老朱再撒手,天下穩定妥妥的。

    總結一下,老朱在朱標死後,他犯的最大錯誤還是沒重視鍛鍊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啊!

  • 5 # sses

    朱元璋對建國功臣下手狠,但對子女下不了手。

    藩王問題其實就是留給下一代人的,朱允炆的問題就在於沒有漢景帝時期的軍隊戰鬥力,沒有守住南京。

    如果守住南京超過一年,朱隸必敗。

  • 6 # 大秦小故事

    朱元璋的這個做法要以歷史上當時的時代環境來思考,在朱元璋的思想裡這樣做是最符合他的要求的,但是他給朱允炆留下的削蕃的方法過於武斷,導致藩王造反,歷史上以嫡長子繼承為主,但是當時的朱元璋的長子英年早逝,這是朱元璋為啥這樣做的原因!

  • 7 # 奉木

    明太祖朱元璋立朱允炆,其中是非功過,後人難以評說!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想,天下太平,兒子們都在為我鎮守各地,又有皇明祖訓管著我的兒子們,大兒子聰慧有禮卻不幸早夭,朱元璋心裡對大兒子肯定有很多愧疚之情,然後朱允炆跟他爹一下,很聰明,是個太平帝王,朱元璋也很喜歡這個孫子,這時候朱元璋心裡想啊,雖然其他兒子們都在,立孫子不合適,但是天下太平,兒子們也聽話,孫子也能幹,立孫子也可以嘛,所以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想,朱元璋錯了嗎?沒有啊!

    朱元璋想不到兒子們只是表面聽話,實際上可能會造反?想到了啊,所以留給朱允炆的江山也算是兵精糧足啊,雖說能征善戰的大將大多被殺了,但也有幾個還被朱元璋留給孫子了呀,而且當時藩王造反。十年不成。就沒有成功的先例好嘛!所以朱元璋並沒有太過擔心說兒子會造反成功奪了江山,在朱元璋看了,可能會有兒子造反,但是兒子造反,孫子派個大將去平定便是,沒多大事!畢竟當時明朝精兵百萬,要錢有錢。要地有地!而各個藩王手裡,地不過一隅,兵不過幾萬,拿什麼時候跟中央政府對抗嘛!

    其實若是朱允炆爭氣點,現在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在朱元璋眼裡,朱允炆是可以擔當大任的,可是朱元璋沒想到的是,離開了朱元璋的朱允炆,徹底暴露了他的軟弱無能的一面,一盤基本不可能輸得棋硬生生被朱允炆下輸了!

    其實,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一個太平江山,真的什麼都想到了,驕兵悍將我殺完了,藩王我也有解決辦法,可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的地方,朱元璋獨獨落了這個孫子!

    這個孫子才是最不安全的因素啊!

  • 8 # 宜昌小城故事多

    我覺得朱元璋這一步棋肯定是走錯了。

    首先,大家都知道朱標是朱元璋重點培養的繼承人,朱標自身也很努力,在兄弟之間威望也是有的,如果他在,那麼我相信他的兄弟們絕不會有謀反之心,但是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

    那麼在這個時候,朱元璋還要其他的兒子們,其他幾個而已雖不及朱標能力強,但是也可以選擇出能力較強的人來治理國家,直接把孫子立起來,有沒有很多的鍛鍊,身邊只有文臣很容易被忽悠。朱元璋把開國功臣殺了個遍,也確實是失策。

  • 9 # 魚樂知其樂

    這個問題客觀不好回答,畢竟每個人看法不同。但就老朱本人來看是很對的一件事情。

    老朱首先是一個重規矩的人,肯定會按老祖宗的規矩立子,朱標死後,就在嫡子裡挑,按理說這個從小跟他一起打江山的朱棣,應該是很好的繼承人。可老朱不這麼想,老朱在位時創造了洪武之治,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幸福安康。在太平年間沒有戰爭,國家需要一個對百姓好的仁君,而朱允炆正好是個孝順,懂禮貌的好孩子,受到朱元璋的欣賞,而不是太喜歡和自己品性一樣喜歡殺戮的朱棣。

    在他看來,將來傳位給朱允炆,朱棣只會作為保護傘的形象幫助朱允炆,朱棣是朱允炆可以依靠的好叔叔,是國家的優秀將領。而朱棣當時守衛北方邊境,如果突然把朱棣殺了,北方無人守衛會陷入危險的境地。

    到最後大家都知道了朱棣還是造反成功了。

  • 10 # 酒鬼小小兒

    按照老朱的想法其實沒錯,畢竟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就是老朱吸取前幾個朝代來定的,以防為了儲君之位,發生同室操戈的局面!。老朱也有可能想到了自己嫡孫把控不了朝堂局面,出手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給抹掉了,兒子也不能殺就趕回封地了!。 ——-但是小小朱呢是個親儒奉長的君子,若為親王郡主那確實很好,當皇帝就差了太多了,沒有主見,沒有魄力,當個守成的君主還勉強可以,但是你得有個像樣的臣子啊,一幫酸儒不說,還對你老朱家沒什麼好臉,這還得了,因為削藩把老朱兒子都該殺絕種了!。老朱沒準也想到了自己和儒家的關係,若是孫子能搞好關係,穩定局面那還好,若是不行那就再殺一遍,你看朱棣又殺了一遍!。 個人感覺。老朱選孫子也有可能是為了和儒家搞好關係也有可能是換個硬氣點的君主,畢竟之前的規定自己定的,直接叫老四當皇帝也不現實,就搞這麼一出,失敗成功只是老朱家的人,無非是換個模式不一樣的君主

  • 11 # 昨事今史

    雖然老朱立繼承人的問題沒有做錯,但是他還是走錯了很多步旗的,比如殺完忠臣導致靖難之役朱允炆無將可用,幫朱允炆清理絆腳石是好的,但是自己的兒子太強大了,加上朱允炆的政治頭腦不是很好,最終輸給了自己的叔叔。

    其實退一萬步說,老朱還是英明的,因為我殺光了異姓的牛人,你們這些兒子要造反就造反吧,就算造反成功了這天下還是姓朱。

  • 12 # 苦瓜炒雞蛋加米飯

    朱元璋犯了一個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有的一個錯誤,大包大攬。父母長輩的強勢對後輩的成長是一個巨大的負擔。他包括大部分中國父母以為他們可以規劃好子女的一生。用一句話總結是大包大攬兒女成長的大小事物,確讓子女獨自面對以後慘淡的人生。先不談政治和軍事上朱元璋安排方面的問題。兒子朱標的死,朱元璋很傷心肯定。肯定加倍對孫子加倍的愛和照顧。加之朱元璋性格強勢。事必躬親。孫子在處理國事方面幾乎插不上手,什麼事老朱做了唄,所以沒有任何經驗能力提升。父母長輩強勢勢必造成兒女性格弱勢,獨立處理事情能力差。一個在慈愛爺爺身邊長大。什麼能力沒有的侄兒。怎麼可能是橫掃漠北的燕王對手。所以是朱元璋害死他孫子的。真對孫子好。就應該早一點獨立讓他去鍛鍊。成長。而不是摟在懷裡做乖寶寶。

  • 13 # 小劉解讀

    肯定錯了。

    大家都說朱元璋奉行的是“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這是歷代帝王選擇接班人的“不二法則”,毋庸置疑。但是,有一點大家需要了解,就是太子朱標有五個兒子,兩任太子妃。原配太子妃乃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女兒,生有長子朱雄英(早亡),三子朱允熥。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後,才立呂氏為太子妃。呂氏生育了三子,其中就有排行二子的朱允炆。嚴格來說,呂氏在生育朱允炆的時候,原配太子妃常氏還在,所以,朱允炆應該屬於庶子。起碼沒有朱允熥的身份來的明確。

    還有,如果是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熥做皇帝,那麼憑藉常遇春家族,還有常遇春舅子藍玉(原配太子妃常氏的舅舅,朱允熥的舅姥爺)等人,朱棣能造反成功?朱元璋就是怕常氏家族以及藍玉等人不服朱允炆,所以後期打壓常遇春一族並且痛下殺手殺了藍玉等人。

    還有一個奇怪的事情,就是朱允炆剛剛登基,座位還不穩就急於“削藩”,不僅讓人浮想聯翩。與書上儒生,至孝,穩重的形象大相徑庭。難道,太子朱標生病時,朱允炆痛苦流涕的形象真的是“演”給朱元璋看的?成功的騙過朱元璋,使朱元璋在失去太子的悲痛中方寸大亂,“見景觸情”,力排眾議立其為儲君,又在其登基後補償朱允熥一個有名無實的“吳王”封號。在後來的“削藩”中激怒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所以,筆者認為朱元璋選擇朱允炆是錯誤的。有附議的嗎?

  • 14 # 歷史軍魂

    感謝邀請!明朝是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太祖朱元璋繼承中原王朝的立儲方式-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的其他兒子對皇位的窺覷。因此,朱元璋的嫡長子為馬皇后所生的朱標,但是太子朱標沒有活過朱元璋就先去了,致使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立皇長孫,也就是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朱允炆是朱標的第二個兒子,老大夭折)也是遵循的中原王朝的繼承原則。

    因此,朱標死後立朱允炆是沒有錯的。朱元璋錯就錯在了大殺功臣和實行分封制。狡兔死、走狗烹。明朝建立之後,跟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 他們反而是威脅朱元璋皇權的不穩定因素。朱元璋透過胡藍之獄殺掉了幾萬人,又殺掉了李善長、徐達等開國功臣。

    (穿越時空的愛戀中的朱允炆)

    分封制已經被歷史證明不利於政權的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劉邦實行分封制後來發生了七國之亂,西晉實行分封制後來發生了八王之亂。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沒有吸取歷史的教訓繼續實行分封制,他想到的是分封自己的兒子或侄子能夠鞏固統治,自己的兒子難道會造自己父親的反嗎?你朱元璋或者的時候當然不會造反,你死後就難說了。明朝是朱家的天下,其它姓沒有資格爭奪皇位,但是朱允炆的兄弟叔伯子侄就可以來爭奪皇位了。皇帝輪流坐,論輩分朱棣還是朱允炆的叔叔,誰的拳頭硬誰就當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透過發動“靖難之役”,在開國功臣屠戮殆盡的情況下奪取了自己侄兒的皇位。

  • 15 # 讀史之樂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朱標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又是馬皇后所生,理應立為太子,在老朱稱吳王的那一年,就立10歲的朱標為世子,請大儒宋濂教他讀書,研習儒家思想。1368年,老朱稱帝,立即立朱標為太子,那時太子也只有13歲。朱標早早的就被作為未來的接班人培養,可見他在老朱心中的地位。

    在老朱的悉心培養下,朱標逐漸成長起來,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然而,老天就是這樣愛捉弄人,在朱標38歲的時候,不幸染病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對老朱打擊很大,一向勤政的他居然連續20多天沒有上朝。

    隨著太子的去世,未來的接班人人選問題又提上了日程,這時候老朱已經64歲了,早已是樂享天倫的年紀了。

    太孫朱允炆雖然有些柔弱,但一直很孝順,有仁義之心,和他爸爸朱標很像,深得老朱喜愛。老四朱棣驍勇善戰,有謀略,和自己很像,也不錯。

    到底選誰,老朱確實很為難。他徵求大臣們的意見,主張立朱棣,但是劉三吾卻反對,說如果立四子,那把老二、老三放在哪裡呢。老朱聽出了話外之音,如果兄弟們不和打起來了,會出現亂子的,那他殫精竭慮謀劃的朱家江山永固的夢想就破裂了。

    最後,老朱採用了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立朱標的嫡子——太孫朱允炆。在他看來,這種制度比較成熟,相對穩定,是權力過渡的穩妥方案。為了幫助朱允炆日後能坐穩,老朱還不得不殺掉了昔日的大批功臣。

    一切障礙都掃除了,老朱終於放心了,洪武31年,老朱走到了生命的終點,享年71歲。

    但是上天再次捉弄了他,他辛辛苦苦建立了大明帝國,千方百計剷除了各種威脅帝國的不穩定因素,本以為可以平穩執行,不料卻被自己的兒子朱棣攪了個天翻地覆。在他死後半年,靖難之役就爆發了,叔叔打侄子,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坐上了皇位。

    或許,對老朱來說,當年選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朱家天下沒有被別人搶去,這就足矣。

  • 16 # 青燈問史

    人生沒有後悔藥,同樣,歷史也沒有後悔藥。錯或者不錯,結果就在那裡。

    朱元璋深愛朱標,但是作為父親,作為皇帝,給予朱標的卻是莫大的壓力和悲哀,朱標承受不起,所以,心累,身累,最後,累死了。

    嫡長制永遠只是一張紙,猶如婚姻一樣,但是離婚的,結婚了又離婚的還是絡繹不絕,過不好就散夥,勉強只會更加痛苦。所以,嫡長制的作用僅僅只是一張紙而已。

    朱元璋立了朱標的兒子當皇帝,按照嫡長制的次序來說,沒錯。因為在他心裡,已經認可了朱標當皇帝。很多人說朱標死了,還有那麼多兒子,尤其還有文韜武略的朱棣,幹嘛還要立朱允炆?千萬不要忘了,朱標在朱元璋的心裡,已經認定了是未來的皇帝,只不過,他死了而已。

    無情最是帝王家,對皇權的爭奪咱封建社會永遠不會杜絕。誰夠狠誰夠強,誰就有資格搶奪皇帝之位,所謂的堯舜禹禪讓制也不過是爭搶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根本上沒有改變爭搶的本質。

    朱棣從來都不是一般要過好王爺生活的人,搶奪朱允炆的江上也不是一時興起,在駐守北方的時候,就已經暗謀天下,為奪取江上做準備。

    朱元璋一直為他的後代鋪路,殺了那麼多文臣武官,唯獨沒有解決藩王割據的問題,朱元璋不知道嗎?明明知道這是來自於家族內部最大的威脅。

    只有這一點,真的難以想通。

    誰想通了告訴我。

  • 17 # 傾一生

    朱元璋立朱允炆當皇帝,只能說朱元璋想的太美好,但是事實很殘酷。

    朱允炆是朱元璋嫡子朱標的兒子,他的嫡孫。朱標還沒去世的時候,朱元璋就把其他兒子分封各地,鎮守大明的邊疆和要地。朱元璋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讓他的親兒子去鎮守大明的天下,他最放心。

    朱元璋之所以沒有選擇朱棣,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需要朱棣鎮守北方,明朝雖然趕跑了蒙古人,但是蒙古人還在,時不時還和明朝打仗。北方少數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大患。朱元璋不相信那些統兵將領,生怕那些人日後尾大不掉,但是親兒子就不一樣了,兒子總不會去造老子的反。

    朱元璋選擇朱允炆,一方面是朱允炆的嫡孫的身份,早晚都是要傳給他的,另一方面就是朱允炆本身也算是可塑之才。

    至於後來敗給朱棣,除了自身才能不比朱棣,畢竟年輕缺少歷練,還有就是身邊缺少輔佐人才。

    朱元璋唯一沒想到的應該是朱棣會起兵來搶皇位。

  • 18 # 淪客人

    完全沒有錯,反而反應了這位草根皇帝的英明決斷。嫡長子制度一直是歷代立太子的傳統,立長不立嫡。下面我來說說歷史上發生的同樣一件事情,這位皇帝在太子死後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舉棋不定,最終導致社稷奔潰,江山移主,國破家亡。

    我要說的是南梁梁武帝蕭衍。他活了八十多歲,太子蕭統三十一歲去世,他死時,他的長子蕭歡已年長,按中國的嫡子繼承傳統,應理所當然地被立為太孫,成為王朝的繼承人。可梁武帝躊躇再三,掙扎了四十多日,最終選擇了三兒子蕭綱作為太子。而在建康苦等一月之久的蕭歡只封郡王而歸。蕭統的其餘各子雖從公爵晉升王爵——這本是破格恩賜,可梁武帝的善舉在這些年少的公子哥心中種下的卻是仇恨。在他們眼裡,這天下本是他父親的,現在卻被叔叔橫刀奪愛。而這唯一的原因卻在於爺爺的年老昏庸和偏心。這江山他們遲早要奪回來!他其餘的兒子,也認為蕭綱坐得他們怎麼就坐不得嗎?在侯景圍困京城之時,蕭家子弟各懷鬼胎,為了得到江山,置君父的安危於不顧,都選擇了隔岸觀火。梁朝經此亂之後,一蹶不振,最終滅國。朱元璋立朱標兒子朱允炆,一點沒有錯。此舉讓其他兒子都閉了嘴。只是他後來削藩觸動了各藩王的利益,造成了朱棣的起兵叛亂。

  • 19 # 米格走廊2

    li朱允文確實有問題 如果li子有朱棣最年長 如果非要立朱標家的 嫡孫朱允通才是第一人選 朱允文是繼嫡孫排在小一歲的弟弟之後 其母是側妃轉正 朱允文是轉正之前生的

  • 20 # 李春然

    站在他的角度來說沒有錯,沒有危機感的皇朝必亡,朱元璋廢子立孫就是要孫子感受到時時的危機感,需要不斷強大自身,加強對一切的控制能力。可惜他的孫子並未看到元璋的苦心,所以必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重疾險可以買嗎?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