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也愛旅遊

    其實單純說誰厲害沒有什麼可比性,重要的是能不能整合各種力量,使文武群臣團結一致,保持政權穩定。單打獨鬥都厲害,但對整體利益得失沒有幫助,還有意義嗎?

  • 2 # 蜀劍

    姜維與蔣琬,都是諸葛亮一手栽培出來的,一武一文,各有千秋。

    諸葛亮於章武三年 ( 公元 223 年) 四月劉備白帝城託孤後開府治事, 治理蜀漢朝政, 至建興十二年 ( 公元 234 年) 八月病逝於北伐軍中, 前後達 12 年之久。

    其間, 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 實行對內以法治蜀, 對外聯合東吳、共抗曹魏的戰略方針, 維持了蜀漢政權與魏、吳兩國鼎足而立的局面。諸葛亮死後, 其培養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等人先後執掌蜀漢軍政大權, 直至炎興元年 ( 公元 263 年) 蜀漢滅亡。

    諸葛亮死後, 劉禪完全遵照了諸葛亮的遺命, “亮卒, 以 ( 蔣) 琬為尚書令, 俄而加行都護, 假節, 領益州刺史, 遷大將軍, 錄尚書事”; 蔣琬死後, 又以費禕為大將軍, 錄尚書事, 執掌軍政大權。費褘之後, 掌握蜀漢軍權的是大將軍姜維。姜維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收降的 “涼州上士”, 亦是諸葛亮精心培養的軍事接班人。陳壽著 《三國志》, 將上述三人共列一傳; 諸葛亮之後, 蜀漢王朝不置丞相一職, 而裴松之與幹寶稱此三人為“蜀相”, 足見諸葛亮接班人對於蜀漢政權的重要意義。諸葛亮臨終時, 指定了蔣琬和費禕這兩位荊州與東州集團的青年才俊作為接班人, 符合蜀漢政權內部荊州、東州二集團聯合的原則, 而先荊州蔣琬、後東州費禕的安排, 反映了在蜀漢政權內部居於主導地位的荊州集團的需求, 而荊州集團的代表者又是諸葛亮本人。所以說, 諸葛亮如此安排是以本集團的利益為出發點, 同時也兼顧了東州集團的利益, 兩集團聯合壓制本土的益州集團, 有力地維護了蜀漢政權的穩定。

    蔣琬、費禕執政時期, 政治上 “承諸葛之成規, 因循而不革, 是以邊境無虞, 邦家和一”, 成功地協調了政權內部特別是荊州與東州集團之間的關係, 維持了蜀漢王朝的安定局面; 軍事上, 雖然二人均無突出的軍事才能, 但其審時度勢, 改變了諸葛亮的戰略方針, 轉攻為守, 未對曹魏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同時成功阻擋了曹爽的軍事進攻, 儲存了蜀漢國力, 為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可以說, 蔣琬、費禕執政時期, 蜀漢政權史海鉤沉雖然沒有軍事上的輝煌戰果, 但卻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時機, 蜀漢政權於西南一隅延續 40 餘年, 二人功不可沒。延熙十六年, 費禕遇刺身亡, 蜀國的軍事大權完全掌握在姜維手中。

    姜維完全採取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方針, 不顧蜀國國力, “玩眾黷旅”, 頻繁發動對曹魏的戰爭。姜維連續三年對曹魏用兵, 雖有小勝, 但都因糧食運輸困難, 不得不撤軍。此後, 姜維對曹魏用兵, 屢屢受挫, 至景耀五年 ( 公元 262 年) , 姜維 “累年攻戰, 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 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 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 不復還成都”。

    景耀六年, 曹魏大舉伐蜀, 姜維分兵於漢中等地拒敵, 此前姜維所犯的一個嚴重戰略錯誤在此時顯現出惡果。作為軍事指揮者的姜維, 理應集中兵力, 穩守漢中, 不宜分兵圍守。姜維命令漢中太守胡濟退到梓橦郡北部的狄道, 使護軍蔣斌、監軍王含守漢、樂二城, 總管漢中防務, 另外還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其原意是自己鎮守沓中, 漢中、沓中兩大益州門戶唇齒相依, 互為犄角, 卻未曾料到關口守將蔣舒開城出降, 魏軍“長驅而前”, 漢中丟失, 姜維只好放棄沓中, 回守劍閣。

    如果姜維不改變魏延的 “實兵諸圍”戰術, 拒魏軍於漢中門外, 雖然最終無法改變蜀漢因國小民弱而必然衰亡的總趨勢, 但也決不至於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不得已而投降, 導致蜀漢迅速滅亡。

    蔣舒、馬邈的投降雖然無法預料, 但作為蜀漢軍隊的指揮者, 為 “獲大利”而改變實施多年的防禦體系, 卻未能進行最周密的考慮,姜維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人雖然皆是一時之人傑, 但與曹魏、東吳的司馬氏兄弟及陸抗等人相比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 蔣琬、費禕只能 “鹹承諸葛之成規, 因循而不革”, 姜維 “粗有文武, 志立功名”, 卻不顧蜀國國力, 九次北伐, 並在關鍵時刻戰略戰術方面犯下致命錯誤, 加速了蜀國的滅亡。蔣琬、費禕在諸葛亮在世之時, 更多的角色是後勤和參謀, 而軍事接班人姜維更是未曾獨立帶兵打過仗。諸葛亮 “事必親恭”舉輕若重, 不僅蜀漢的一切政治、軍事以及外交事務, 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如此狀況下, 培養出的接班人得不到充分的鍛鍊, 能力必然存在缺陷, 他們執掌的蜀漢政權於三國之中最早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 3 # 任十三讀史

    姜維和蔣琬無疑都是蜀漢的棟樑之才。

    諸葛亮在世時,蔣琬是他的後勤部長。籌措糧草,補充兵員,做的非常出色。據說,諸葛亮曾經秘密囑咐劉禪:“如果臣有什麼意外,軍國大事可以全部交給蔣琬。”如此可見,蔣琬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諸葛亮死後,蔣琬就成了蜀國臣子實際上的核心。

    而姜維也是諸葛亮非常器重的後輩。他是蔣琬於公元246年死後,蜀國又一代大將軍。蜀國後期的北伐大業,以及與鍾會鄧艾等人的戰爭他都是絕對的大拿。

    如果說江東集團是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呂蒙之後有陸遜。那麼蜀國的實際三代軍政核心就是諸葛亮,蔣琬與姜維。

    蔣琬和姜維雖然都曾官拜大將軍,但卻各有所長。蔣琬長於內政,而姜維長於征戰。

  • 4 # 老李頭有話說

    對中國歷史的敘述,不外乎以人物為主線的紀傳體和圍繞時間軸展開的編年體。然而這一篇文字若採用紀傳體,則有很多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經歷的歷史事件不得不重複敘述。若採用編年體,則無法講述人物的早期經歷。為此,本文以諸葛武侯去世的公元234年為分水嶺,以紀傳體與編年體結合的方式講述蔣琬、費禕、姜維三位繼承者跌宕起伏的命運和蜀漢帝國在後諸葛時代的三十年中,容易為人們所忽視的過往。公元234年之前的蔣琬蔣琬的名字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了24次,與諸葛亮的1747次完全不成比例,與姜維的302次也相差12.5倍之多。《三國演義》成書於漢人大起義的元末明初,當時飽受異族壓迫的人們普遍崇尚英武不凡的強人。蔣琬由於不對羅貫中先生的胃口,本該屬於他的戲份被砍得砍、挪的挪,以至於這位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在人們的心中混到了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地步,實在為他可惜。蔣琬(?—246年),字公琰。荊州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二十歲左右就因為顏值爆表、才華出眾而走紅。赤壁之戰後的公元209年,劉備攻佔了荊州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蔣琬前去求職,透過面試進入了左將軍劉備的幕府,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基層公務員——州書佐。公元211年,劉備入川,蔣琬隨軍。公元214年,益州牧劉璋向劉備投降。蔣琬終於從非領導職務提拔為領導職務——廣都縣縣長(今成都市雙流縣)。根據秦漢官制,人口超過一萬戶的大縣領導稱縣令,不足一萬戶的小縣領導稱縣長。漢末三國,有名士頭銜兒的人物只要肯出來工作,一般保底價就是個縣令。蔣琬年少成名,又苦巴巴地熬了五年資歷,居然還混得這麼挫。自暴自棄之下,他開始借酒澆愁。果然因為上班時間酗酒被視察工作的劉備抓了現行。與《三國演義》給人們的印象相反,正史中其實是“曹操常哭,劉備常怒”,這一次劉備當然要大發脾氣,準備對蔣琬嚴加懲處。按說這事兒就該以“廣都縣長工作時間飲酒被嚴肅處理”而告終。然而,奇蹟出現了,諸葛亮勸劉備說:“蔣琬是國家的棟樑之才啊,可不是治理方圓百里小縣城的人物,他一心撲在人民的安居樂業上,不做表面功夫,還請領導對他重新整理認識”。劉備既需要維護程序正義,又要給諸葛亮面子,於是對蔣琬不打不罵、也沒貼上永不敘用的標籤,只把他免職了事。很快,諸葛亮就安排蔣琬起復並升任縣令。蔣琬上班時間喝酒的往事在《三國演義》中被挪到了龐統的身上,使得蔣琬的形象更加單薄。這事兒要是真發生在相貌奇醜的龐統身上,也還說得過去,蔣琬是出了名的顏值爆表又是一代才子,居然這麼不招劉備待見,著實令人納悶兒。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蔣琬調入中央出任尚書郎(後備幹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開府治事,選拔自己的屬官,提拔蔣琬出任東曹掾(諸葛亮辦公室人事處處長),沒多久又要提拔他,蔣琬感到不好意思,堅決辭讓。諸葛亮更堅決,非要提拔他擔任參軍。《出師表》中“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裡的“參軍”指的便是蔣琬。公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留長史(相府秘書長)張裔與蔣琬留下來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公元230年,張裔去世,蔣琬不僅接替了長史的職務,還加封為撫軍將軍(非實職,榮譽稱號)。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有蔣琬在後方默默地提供後勤保障的身影。諸葛亮常公開說:“蔣琬啊,又忠誠又有節操,是個能和我一起輔佐皇上的人啊”。還秘密地上書劉禪說:”我要是不在了,國家大事可以託付給蔣琬”。顯然,蔣琬是諸葛武侯精心保護的心腹、一手提拔的嫡系。而劉備對蔣琬……實在是很薄。諸葛亮去世以後,作為接班人的蔣琬能否得到劉禪的信任?能否得到同事、下屬的認可?他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馬謖呢?公元234年之前的費禕(音通一)費禕(?-253年),字文偉,荊州江夏郡鄳縣(今河南羅山縣)人。年幼喪父,依靠堂叔費伯仁度日。費伯仁與益州牧劉璋是姑表兄弟,劉璋派人接他,費伯仁就帶著費禕一起去蜀地求學,本想著背靠大樹好乘涼,沒想到剛到益州,劉璋這個益州牧就被劉備頂替了。指望不上關係的費禕只好自己努力,憑藉學問與掌中中郎將(內務總管)董和之子董允齊名,混成了鐵哥們兒。有一次,費禕和董允一起參加一位高幹子弟的葬禮。董允求老爸派一輛車,而董老先生只派了一輛寒酸的小車給他們。到了辦喪事的地方,諸葛亮等領導同志都在,停車場上停的車輛都很氣派,董允感到丟人現眼,而費禕完全沒有當回事兒。董和從司機那裡打聽了以後說:”兒子啊,我一直想知道你和費禕兩人誰的境界比較高,今天我算是弄明白了。”按說比較窮困的費禕更容易感到不自在才是,畢竟他家連輛破車都沒有,透過這事兒能看出費禕的心理素質確實相當過硬。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立劉禪為太子,費禕和董允一起出任太子的屬官。公元223年,劉禪繼位,費禕和董允又一起出任黃門侍郎(皇帝侍從)。《出師表》中說“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那位因為車不好而感到丟人現眼的官二代董允後來也成了蜀漢的重要人物。他子承父業並更上一次樓,掌管禁軍、監督皇帝。董允任內,劉禪的嬪妃規模被嚴格控制在十二人以內,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也被壓制得老老實實。人們將董允與諸葛亮、蔣琬、費禕並稱為“蜀漢四相”。順便提一下郭攸之,雖然諸葛亮對他評價很高,排名還在費禕、董允之前,但他除了很有學問,擔任劉禪的家庭教師以外,在政治、軍事上都沒有什麼主見,某些不厚道的人乾脆說他是領導班子裡面湊數的。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還朝,文武百官數十里相迎。這些官員中的大部分都比費禕年齡大、職位高,諸葛亮卻唯獨讓費禕上他的車,與他談笑風生。從此眾人無不對費禕刮目相看。很快,費禕被任命為昭信校尉,出使東吳。孫權設宴招待,先告訴群臣:“一會兒費禕來了,你們就埋頭吃喝,不用搭理他。”等到費禕上殿,孫權放下筷子表示歡迎歡迎,大臣們遵照命令頭也不抬只顧著甩腮幫子。費禕也是真不客氣,他一邊吃大餅一邊嘲弄道:“天上飛來一隻鳳凰,麒麟都放下了食物,那些驢啊、騾子啊卻就知道吃。”孫權畢生摯友諸葛瑾之子、諸葛亮之侄、東吳口才帝諸葛恪當即回擊道:“我們呢,種了梧桐樹,是為了有鳳來翔。現在來了只家雀兒,也好意思說是來翔?我們幹嘛不用彈弓射它,讓它哪兒來哪兒去!”費禕一聽,放下大餅,要紙筆作了一篇以麥子為主題的賦(由大餅想到麥子,主要是想轉換一下話題),諸葛恪又針鋒相對要作一篇關於磨盤(磨麥子)的賦,寫完兩人感到情投意合,不禁互相吹捧起來。其實費禕的口才並不在諸葛恪之下,他顯然是顧忌諸葛恪既是孫權的寵臣又是諸葛亮侄子的身份而故意讓著他。由於費禕言辭得當,既不給蜀國丟臉又善於恭維孫權和諸葛恪,孫權表示非常欣賞,誇他能當大官兒,又送他寶刀又捨不得他走。費禕回國後,升任侍中。公元227年,諸葛亮任命費禕為相府參軍,常派他出使吳國。對蔣琬,諸葛亮重點培養他的行政水平,對費禕則是重點培養他的外交才能。公元230年,費禕出任中護軍,不久又轉任司馬。當時諸葛亮的首席行政助理楊儀和首席軍事助理魏延水火不容,一見面就吵,有時魏延甚至動刀子比劃。和此二人關係都很好的只有費禕一人,費禕就每次開會都坐在他們中間,把他們隔開、勸架、開導。費禕是一個很會做人的人,對領導,他既是劉禪的班底又是諸葛亮培養的幹部,對同事,無論是蔣琬、董允還是魏延、楊儀他都能吃得開。對外,孫權瞅他順眼,諸葛恪和他情投意合。費禕的這種特質將在後諸葛時代改變很多人的命運。公元234年之前的姜維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涼州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人。姜維的父親姜囧是魏國的一個小官,為了掩護領導而戰死。因此姜維被魏國授予了中郎這樣一個小小的官職。工作中,他負責參謀天水郡的軍事,生活上他與母親相依為命,思想上,喜歡研讀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公元228年,姜維和幾個同事跟隨天水郡太守出差檢查工作,趕上蜀漢大軍突然來襲。由於對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毫無防備,幾個郡縣望風而降。太守覺得姜維這些人也靠不住,連夜逃走到了上邽郡。姜維這幾個人追到上邽,城門已經關閉不讓他們進去。折返回冀縣,冀縣也不給開門。什麼都沒做就被魏國拋棄了的姜維等人只好去投奔諸葛亮。恰逢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帶著一千多戶人口及姜維等人回蜀地。由於姜維出身於天水大姓、熟悉涼州地理、又有文化又懂軍事,還有羌族血統,與魏蜀兩國都竭力爭取的羌族勢力有天然的聯絡,最重要的是他研讀儒家經典,嚮往蜀國所代表的漢室正統。估計諸葛亮跟他談了一通革命理想,姜維當即就熱血沸騰燃燒起來,表示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公元229年,諸葛亮任命27歲的姜維作倉曹掾(諸葛亮辦公室軍糧處處長)、奉義將軍(非實職,榮譽稱號)、封當陽亭侯(什麼都沒幹就封侯,這待遇!),不久又升任中監軍、徵西將軍(實職)。當失散的母親來信要他回家時,姜維回信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不能為了一畝地而放棄一百頃地,不能為了回家而放棄遠大的志向)”這件事經常被用來指責姜維不孝,但在世人普遍只知有家不知有國的三國時代,姜維的選擇,可以說是卓爾不群、極為難得。諸葛亮在給蔣琬的信中誇獎姜維工作認真勤勉、考慮事情精細周密,當年的頭號種子選手馬良都比不上他,是涼州一等一的人才,應該讓他統領五六千士兵。由於他忠於漢室、有膽有識、曉暢軍事、我要把畢生的兵法都傳授於他。到諸葛亮去世時,姜維跳槽到蜀國還不到六年。作為降將他本就沒有什麼根基,跟隨諸葛亮的時間又太短,沒來得及建立什麼功勳。儘管深得武侯欣賞和信任,但顯然不具備做接班人的資格。諸葛亮將兵法傳授與姜維,是希望姜維作為蔣琬、費禕的軍事助手,彌補此二人在軍事上的短板。而在寫給蔣琬的信中把姜維海誇一通,應該是希望由蔣琬來保護他、培養他、重用他。所以在諸葛亮病重期間,劉禪派人詢問接班人的問題時,諸葛亮說我不在了蔣琬可以接班,蔣琬之後費禕可以接班,對於費禕之後誰接班的問題,諸葛亮沉默不語。因為這時由他親自提名姜維是不合適的。後諸葛時代公元234年,蔣琬、董允在成都。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與楊儀、費禕、姜維三人交待後事——楊儀先行,魏延斷後,姜維率軍在中間隔開,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就丟下他不用管。諸葛亮溘然長逝,由於其對接班人的安排尚未公開,北伐軍中便論資排輩由楊儀主持工作。楊儀派費禕去試探魏延。魏延對費禕說:“丞相不在了,不是還有我嗎?你們可以扶著丞相的靈柩回成都,我繼續率軍討賊,怎麼能因為一個人而耽誤國家大事?再說我魏延是什麼人,憑什麼聽楊儀指揮,給這貨斷後?嗯,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文偉你和我一起聯名,通告全軍!”費禕說:“OK!我這就回去替您做楊儀的思想工作,楊儀一個文官,不懂軍事,如今這形勢哪敢不聽您的話呢?”費禕騎上馬一路狂奔回到楊儀大營告訴他魏延就是這麼個態度,楊儀當即拍板,撇下魏延回成都。魏延得到自己被撇下的訊息時才發現自己被費禕耍了,他知道自己手下兵少不能硬拼,於是繞到楊儀大軍之前,燒燬棧道,上書劉禪告楊儀謀反,而楊儀告魏延謀反的奏章也同一時間送到。劉禪問蔣琬、董允怎麼看,兩人都保舉楊儀、懷疑魏延。得不到朝廷支援,魏延本就不多的部下臨陣倒戈,只好帶著兒子和幾個鐵桿兒逃亡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擊,將魏延斬殺之後踩著魏延的人頭大罵:“王八蛋!你還能得瑟嗎!”下令把魏延所有親屬全部殺光。楊儀對魏延的處置過於殘忍,欠朝野一個交代。誠然楊儀既聰明又能幹但為人狹隘,所以諸葛亮雖然重用他卻沒有安排他接班,他卻自我感覺良好。部隊回到成都,已經升為尚書令,接手國事的蔣琬給魏延事變定性:魏延從來沒想過投降魏國,他只是對楊儀有意見,不能說他是叛徒。這等於當眾抽了楊儀一個耳光。楊儀被剝奪一切權利,只授予後軍師的閒職。而姜維也加官進爵,封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平襄侯,統領軍隊。至於費禕則從司馬調任中軍師。這時必須提一下當了十二年掛名皇帝,已經27歲的劉禪。他對諸葛亮這麼多年把他當小孩子一樣,越俎代庖的行為當然有所不滿,拒絕為諸葛亮立廟,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否定諸葛亮對自己沒好處,所以他一方面接受了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給蔣琬加封為大將軍、益州刺史、錄尚書事,另一方面他宣佈永遠撤銷丞相這一職位,也沒有授予蔣琬開府的權利,自攝國事。這就標誌著蔣琬必須去皇宮上班而不能選拔自己的屬官在官邸裡辦公。劉禪打算當一回真正的皇帝,可又不想承擔繁重的工作,於是他把人事權握在手裡,讓蔣琬去替他打理麻煩事兒。蔣琬這時的處境很尷尬,他沒有諸葛亮的權柄,卻要幹諸葛亮的工作,本來給偉大人物接班就是世上最不好乾的工作,現在蜀漢帝華人人都感到天塌地陷,所有人都在看他如何應對。蔣琬如果愁眉苦臉,就會導致更加人心惶惶,如果喜笑顏開,大家就會說他沒良心,這才是標準的哭笑不得。蔣琬只好每天都嚴格控制著自己的表情,看上去永遠是無喜無悲,這才穩定了局勢,贏得了多數人的肯定。這一年,孫權在吳蜀邊境增兵,只要蜀國遭到魏國入侵,就趁火打劫。蔣琬從容應對,也在吳蜀邊境增加部隊,雙方心照不宣,總算相安無事。公元235年,賦閒在家的楊儀怎麼想怎麼窩囊,不久之前還大權在握,現在卻要眼巴巴看著論年齡、論資歷、論功勞苦勞都不如自己的蔣琬在那領袖群倫,不爽啊,太不爽了。於是他逮誰跟誰發牢騷,大夥兒都躲得遠遠兒的,唯有費禕主動去他家送溫暖,告訴他有什麼不滿就要大聲地說出來。楊儀一向與費禕關係很好,現在一箇中軍師,一個後軍師,都不得意,正是最好的傾訴物件。在費禕的親切關懷下,楊儀越訴苦越覺得苦,終於說出了最有分量的一句氣話:“當初我要是帶著大軍投奔魏國,怎麼會像今天這麼落寞啊!”費禕要的就是這個,連夜密奏打小報告。劉禪大怒,將楊儀流放到邊遠地區做一名老百姓。楊儀氣得要吐血,一再給劉禪寫信,言辭甚為激烈,信裡面估計少不了告費禕是賣友求榮的小人。朝廷則乾脆連老百姓都不想讓他做了,打算直接讓他當階下囚,悲憤的楊儀在絕望中自殺。檢舉楊儀之後,費禕升任尚書令。公元238年,魏國遼東太守公孫淵宣佈獨立,魏明帝曹睿派司馬懿徵遼東。劉禪下詔給蔣琬說:“國賊到現在還沒能幹掉,賊首曹睿又兇狠驕橫,遼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牛馬不如的生活,現在終於起義了呢。想當年,暴秦滅亡,就是因為有陳勝吳廣先跳反吸引火力,現在有這樣的機會,真是很好、頂好,再好不過了。想過去,看今朝,朕此起彼伏,於是乎,朕冒出了一個想法——由您組織好隊伍駐紮在漢中,一旦吳國動手,我們就出兵夾擊國賊。”這次劉禪可不止是發個檔案傳達指示精神,他加封蔣琬為大司馬、開府治事,授予蔣琬和當年諸葛亮一樣的權力。這樣的舉措,說明經過四年的考查,蔣琬已經得到了劉禪的完全信任。當然,也有可能是劉禪懷念起四年前什麼都不用操心的美好時光了。蔣琬剛出任大司馬,他所委任的東曹掾(蔣琬辦公室人事處處長)楊戲恃才傲物,蔣琬和他說話,他都愛答不理。這時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挑撥離間的人對蔣琬說:“楊戲這小子太不像話了,竟敢這麼怠慢領導!”蔣琬說:“這人和人不一樣,當面說好聽的背後反對的才是需要警惕的,楊戲不想違心地附和我,又不願反對我顯出我的不是,所以才不說話,說明這個人表裡如一哦。”還有一位負責管理農場的官員楊敏瞧不上蔣琬,說蔣琬辦事糊塗、不如前任。果然有人恨不得拿手機拍成影片給蔣琬看,要求查辦楊敏。蔣琬說:“我確實不如前任,他說的沒錯啊,為什麼要查辦?”告狀的人還不死心,說這小子還說您辦事糊塗呢!什麼叫辦事糊塗?蔣琬說:“事情處理不當就是糊塗,糊塗就是事情處理不當,這也要問嗎?”後來楊敏犯罪入獄,大夥都覺得他必死無疑,但蔣琬秉公辦理,沒有公報私仇。從此,再也沒有人在蔣琬面前亂嚼舌根。五千年的中國歷史,能夠像蔣琬這樣杜絕手下打小報告的領導,又有幾人?得到了權力,穩定了人心的蔣琬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他將政務交給費禕,親自率領蜀國主力部隊駐紮在漢中(今陝西西南部),提升姜維為司馬(參謀長),令姜維多次率領少量部隊攻魏,既是為了擺出進攻姿態也是為了試探虛實,而魏國依然採取守勢。公元241年10月,費禕前往漢中與蔣琬交流感情,商討軍國大計,一直商量到這一年結束。公元243年,經過了六年的總結,蔣琬提出諸葛丞相生前五次北伐,可北邊道路太過崎嶇難行,不如換個思路改為東征,沿漢水順江而下,聯合吳國一起攻打三國交界的魏國上庸郡。這一計劃遭到了大部分朝臣的反對。反對的理由是水路進攻方便是方便,可要是攻不下上庸,想撤兵可就難了。他們推選費禕和姜維去漢中勸說蔣琬。費禕到了漢中馬上表示堅決擁護大司馬的領導,姜維則保留意見。對於蔣琬來說,這就足夠了,他上書劉禪說:“為大漢消滅國賊是我的責任,我奉旨來到漢中已經六年了,由於我水平一般,身體又不好,沒有取得什麼成績,我慚愧得吃不好睡不好。曹魏領土廣大,國力越來越強,想要除掉他們也就越發艱難。如果我們和吳國聯手夾擊,就算不能迅速吞了魏國,也可以把它一口一口吃掉。可是吳國總是說好了動手到了約定日期又把日子推後。我累得廢寢忘食也還是舉步維艱,所以我與費禕等人商量想出了一個折中方案——任命姜維為涼州刺史,由他從北路進軍,聯合羌族的人馬,而我則駐紮在涪縣(今重慶涪陵),那裡水路發達,方便從東路出兵,萬一魏國從東北打過來,我也來得及馳援。這一計劃得以透過。費禕升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確立了蔣琬費禕二元領導體制。同時,姜維升任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公元244年,蔣琬將主力部隊駐紮在涪縣。十年來相安無事,沒想到這一年卻兵連禍結:1.南蠻又反了,蔣琬派兵平叛。2.蔣琬的計劃觸動了孫權的敏感神經,吳國再次在吳蜀邊境增兵。3.魏國大將軍曹爽親率二十萬大軍入侵漢中,而漢中的蜀軍被抽調得只剩下三萬人。蔣琬的身體本就不好,這一下病勢更加沉重,他將益州刺史的職位讓給費禕,標誌著費禕的實際權力已經超過了他。蜀漢帝國的漢中守將是曾在街亭之戰中表現搶眼的王平,他利用漢中的險要地理環境,儘可能多佈置幾道防線,拖延時間等待援軍。費禕抓緊時間正要率領援軍從成都出發時,歷史發生了發生了非常奇怪的一幕:以口出狂言、荒唐不羈而聞名,一生被免職多次卻因為是老牌兒知識分子,又是劉禪做太子時的東宮總管一再被啟用,死性不改的糟老頭子,79歲的光祿大夫來敏找到費禕,非要和他下圍棋。在這三軍整裝待發,火燒眉毛的時刻,任何一個正常的總司令都不會答應這種扯淡的要求。然而,很會做人的費禕不是一般人,他答應了……下圍棋本來就很耗時間,眾所周知,老年人下棋又格外慢,費禕不慌不忙,不瘟不火,不顧部下多次請示、催促,楞是陪著這個糟老頭子下完了這盤兒棋。老頭子很滿意,說我就是來試試你能不能坐得住架,小子,真有你的,這次出征一定能成功。要說這費禕也真有兩把刷子,他耽誤了寶貴的幾個小時,不僅及時趕到了漢中,而且還繞到魏軍身後截斷了曹爽的後路,魏軍損失了幾萬人才逃了回去。費禕立此大功,受封為成鄉侯。這段故事也就被傳為佳話。當年我第一次讀到這段佳話時,也不禁佩服費禕的從容氣度。當我第二次閱讀時,我開始想那些站好了隊伍,整裝待發,卻因為領導莫名其妙地要陪一個老頭子下棋而形同罰站幾個小時,等到領導下完棋又不得不格外拼命趕路的將士們作何感受?費文偉,你可真是會做人啊!當然,將士們苦點累點也算不得什麼大事,只要仗能打贏一切都好說。可是費禕就這麼有把握嗎?曹爽的失敗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問題外,司馬懿在朝中掀起了反戰浪潮、司馬昭在軍中不斷破壞、曹爽的老爹曹真在世時時對羌族、氐族很好,這一次指望他們幫忙提供後勤,結果這些人佔便宜沒夠吃虧不行……嗯,也許費大將軍神機妙算,這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無論如何,他都成為了曹爽伐蜀的最大受益者,他的權力、威望都超過了蔣琬。公元246年,蔣琬去世,追諡為恭侯。東征計劃隨著蔣琬的去世而被永遠擱置。根據魏蜀兩國國力差距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懸殊的情況,蔣琬不惜消耗本就不多的國力大量打造戰船,並一再讓出權力換取費禕的支援,耗盡畢生心血,面壁十年圖破壁。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引發一千八百年熱烈討論不同,蔣琬的東征計劃和他本人一樣很少被人們提起。如果說魏延是想用蜀國十分之一的軍力去賭博,蔣琬則是要用整個蜀國去梭哈(全押上)。這份計劃的不足取之處很多,比如吳國這個盟友根本就靠不住,比如一旦失敗立刻就有亡國的危險,還比如即使攻下了上庸城,也很難守得住,當年司馬懿八日行軍一千二百里趕到上庸擒斬孟達的往事還歷歷在目。反觀可取之處也不少:第一、當年跟隨劉備入川、諸葛亮北伐的將士們老的老、死的死,蜀地招募的將士,保家衛國很積極,主動出擊就差得遠了。而吳國那邊,孫權正忙著與天鬥與地鬥與吳國全國鬥,一天比一天不幹正事兒……時間,已經容不得再拖了。第二、吳國雖然靠不住,但單憑蜀國肯定是獨木難支,靠不住也只能靠!從東路進軍才有可能協同作戰,將兩國優勢兵力集於一點。如果是北伐,訊息的來往必然嚴重滯後。退一步說,如果吳國內亂,把主力部隊駐紮在東邊,也方便去趁火打劫。第三、公元244-公元245年,魏國正在與高句麗王國交戰,雖然魏國所派兵力不多,高句麗王國也完全不是對手,但這時出兵畢竟能使魏國陷入多線作戰的被動局面。這樣的機會,下一次誰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呢?然而這一切因為蔣琬的積勞成疾、費禕的陽奉陰違、姜維的不理解被永遠擱置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面壁計劃,恰好有一個雙關語——付諸東流。蔣琬的主動讓權,在漢末三國絕無僅有,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極為罕見。他寬容而又不失真性情,無論是作為領導、下屬、還是同事都是無可挑剔。他沒有前任的驚才絕豔,卻繼承了前任偉大的人格併發揚光大。蔣琬剛去世,劉禪就下詔,不再設立大司馬,一如當年諸葛亮去世不再設立丞相。許多年以後,一度控制蜀地,眼高於頂、鼻孔看人的鐘會出於內心深處五體投地的尊重親自前去拜祭的也只有諸葛武侯和蔣恭侯兩人……這一年,董允也病逝了。費禕推薦陳祗接替董允的尚書令職務。陳祗擅於迎合劉禪和黃公公,深得劉禪的歡心,黃公公則開始干預朝政。當然,這對很會做人的費禕來說也沒什麼。他下令在全國大赦,大司農孟光說他閒著沒事兒突然大赦是收買人心、姑息養奸。費禕無法反駁,孟光的前途也就此止步。而姜維在這一年正忙著應對少數民族的叛亂,他恩威並施,迅速平定。這份功勞加速了他的升遷,同時也引起了費禕的“高度重視”。公元247年,姜維升任衛將軍(首都衛戍司令),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主持朝政。姜維要出兵北伐,費禕沒說不行,但是交給姜維的軍隊不超過一萬人。姜維不氣餒,就憑這一萬人的軍隊,抓住羌人反叛魏國的機會出兵接應,成功為蜀國增添了生力軍。公元248年,在上一年度取得戰果,腰桿兒正硬的姜維再次提出北伐,費禕說:“我們都不如諸葛丞相,他老人家都搞不定,何況是我們呢,不如保境安民,以後什麼時候出了天才,再由他去克復中原好了。不要老想著搞個大新聞,指望打一仗就能怎麼樣,萬一有個閃失,後悔可來不及。”費禕率領主力部隊去漢中屯田,朝中所有政務都要送往漢中經他同意才能辦理。而在朝中替他主持工作的自然不是姜維,而是他所器重、提拔的尚書令陳祗。公元249年,魏國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推翻大將軍曹爽一黨,朝野震盪。魏國右將軍、討蜀護軍夏侯霸眼看司馬氏要篡權,棄魏投蜀,被蜀漢封為車騎將軍,單看官職的話,比姜維還高,相當於張飛生前的職務(張飛的老婆、劉禪的岳母夏侯氏是夏侯霸堂妹)。此後夏侯霸死心塌地給蜀國當嚮導。這下姜維終於得到了出兵的機會,這不就是丞相《隆中對》中指出的“天下有變”嗎?而且現在還有了活地圖夏侯霸的幫助,這讓一直以來都很孤獨的姜維倍受鼓舞。姜維詢問夏侯霸:“司馬懿既已把持魏國朝政,你看他會不會有徵伐別國的企圖?”夏侯霸說:“他正在經營整理內部事務,還顧不上對外征伐。但有一個叫鍾會的人,年紀雖輕,如果得到重用,將是吳、蜀兩國的心腹大患。”再看費禕,他也是真有原則,面對這樣的機會絲毫不動心,還是隻給姜維一萬人,讓他放手去做!明知費禕在耍他,姜維還是不願放棄機會,真的帶著一萬人北伐了。等在他面前的,光是名將就有三位——司馬懿的親密戰友郭淮、天下士族領袖陳泰以及後來滅亡蜀國的鄧艾。這種局面,就是姜維本人被活捉也算不得他無能,可他竟然能與魏軍對峙許久,直到司馬昭率領大軍來援助才不得不撤兵。撤退時,負責斷後的部將句安、李歆向魏軍投降。公元250年,一個不會給讀者增加記憶難度的年份。姜維再次帶著他那少得可憐的人馬北伐,這一次他聯合了羌人部落但依然沒有攻下一寸土地。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北伐是姜維十一次北伐當中最有收穫的一回,因為他俘虜了一個身世成謎的奇男子——郭修(不同的史書分別寫作郭修、郭脩、郭循,但可以確定都是同一個人)。根據《三國志》的說法,他是魏國的中郎將。但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註解時堅持認為他只是一個老百姓。這個人的身份非常重要,眼下先暫且不提。公元251年,費禕從漢中返回成都,有算命先生對他說呆在成都對他不利。費禕就真的離開成都,帶領軍隊去漢壽屯田了。史書上因為算命先生一句話就離開行政中心的人實在不多。一般來說,史書上記載的算命先生說的話,都是誰不聽誰倒黴,但是像費禕這樣聽了還倒黴的人,只有他一個。公元252年,費禕等了六年,望穿秋水的詔書終於下達,劉禪讓他開府治事了!也許是劉禪對他不夠放心、也許是劉禪又想過幾年皇帝癮,費禕始終沒能邁到開府這一步,距離位極人臣就差那麼一點點,終於熬到這一天,成為人生贏家了啊。看來聽算命先生的果然沒錯,離開成都真的會遇到好事耶!公元253年,春節。費禕在漢壽大擺筵席,慶賀這一美好的節日。一向不怎麼愛喝酒的費禕,這一次實在是高興,喝高了,直到被郭修刺殺都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兒,連句遺言都沒來得及說。郭修也當場被殺。至於殺人動機,官方說法是郭修心念故國,不願成為蜀臣,本想刺殺劉禪,無奈一直沒有機會,於是決定換一個刺殺物件。還有一種陰謀論說法認為刺殺劉禪、費禕對魏國談不上有什麼好處,而費禕死亡,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年輕時就喜歡“陰養死士”的姜維。而裴松之對郭修身份的表述正是對這種說法的有力支撐。姜維有機會並且也只有姜維有機會把一名死士包裝成魏國的中郎將,讓他長期潛伏,尋找機會刺殺費禕。迄今為止,姜維主使的說法依然無法證實,但也無法證偽。費禕是蜀漢帝國最複雜的人物,他兩面三刀、賣友求榮、陽奉陰違、溜鬚拍馬、哄騙蔣琬、壓制姜維,是欺上壓下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能力又是那麼出眾:他過目不忘、還能一心多用、可以同時下棋、吃飯、做遊戲、招待客人、辦公,並且既不耽誤公務也能讓客人盡興。當初董允接替他的尚書令職務,也想學他這麼瀟灑,結果不到十天就耽擱了一堆事情。董允感嘆:“我就納悶了,同樣是國家的尚書令,做官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費禕主政的時代,內政方面,人民安居樂業,齊誇他的領導。外交方面,跟吳國更是好得沒話說。軍事上,繞到曹爽大軍身後截斷歸路也不能不說他神奇。至於費禕的私生活,更是簡樸得令人難以置信,他的兒子們出門沒有馬車,穿的衣服跟老百姓一樣。他死後,家裡連存款都沒有。費禕不貪財,他所愛的只有權力。他的人品固然可疑,但他的功績不容抹殺。面對蜀漢的困局,他的面壁計劃很實際,也最容易為蜀國多數人所接受——活在當下:為什麼一定要收復中原?我們哪還有機會收復中原?何必那麼辛苦去跟超級大國死磕?高興一天是一天,快樂一秒是一秒,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費禕這個人就是複雜到了連他是悲觀主義者還是樂觀主義都沒法說的地步!他的聰明才智甚至超過了智慧的化身諸葛亮,他的諸多功績也無愧於優秀政治家的稱號,但他這樣的人絕、不、適、合、做、朋、友。衷心地祝願我的讀者,永遠都不要碰上費禕這樣的人物。這一年,正趕上吳國太傅諸葛恪空國而出伐魏,雲開霧散的姜維興奮地立刻出兵。魏國大將軍司馬師對吳軍採取守勢,對蜀軍採取攻勢。姜維承擔了巨大壓力,最終因糧食用盡而退兵,並沒有受到損失。而從出生就一直順風順水的諸葛恪竟然以傾國之兵敗於合肥新城之下,回國後不久在宮廷政變中被殺。公元254年,魏帝曹芳欲發動政變推翻司馬師,訊息走漏,被司馬師血腥報復。魏國一時之間出現動盪,魏國狄道縣縣長舉全城向姜維投降。姜維白撿了一塊戰略要地和很多軍需物資,大受鼓舞從狄道向前推進。魏將徐質發動偷襲,殺死了身患風溼,連走路都需要拄拐的蜀將張嶷(音通膩)。不久,徐質被姜維斬殺。雙方互有勝敗,姜維從魏國搶了不少人口之後撤軍。公元255年,魏國大將軍司馬師疼死於許昌。姜維再次北伐。魏國雍州刺史王經忠於曹氏,與司馬氏麾下諸將不和,被斬敵過萬,成就了姜維最大的一次勝利。公元256年,姜維升任大將軍,志得意滿。與之前幾次趁著魏國出狀況才出兵不同,這次他約上鎮西大將軍胡濟,發動強攻。但胡濟沒有按時趕到,姜維被鄧艾擊敗,損失慘重,遭到百姓怨恨。姜維自貶三級,以衛將軍頭銜代理大將軍工作。公元257年,魏國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公開反對司馬昭,引爆淮南三叛。吳國派兵給諸葛誕撐腰。這樣絕好的機會,姜維自然不會錯過,出兵秦川,而魏軍堅守不戰,雙方長期對峙。公元258年,諸葛誕兵敗身死,姜維撤軍,恢復大將軍職務。自從費禕死後,姜維每年都出兵,不僅成效不大,反而弄得民生凋敝、怨聲載道。姜維改變戰略,不再輕易出兵,專心經營漢中的防守。他改變蜀漢一直以來採用的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做法,設計出放敵軍進入陽平關,集中力量堅守城池,並設定游擊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拉長敵人補給線並疲憊敵軍,逼敵撤退,在敵軍退兵時一起出擊以全殲來犯之敵的防守反擊戰略。簡單地說就是冒著削弱防禦能力的風險以增強攻擊力。順便一提,當年對蔣琬愛答不理的楊戲先生在這一年因為對姜維大將軍的冷嘲熱諷而被免職,畢竟不是誰都像蔣琬那麼好脾氣啊。公元262年,姜維最後一次北伐,魏徵西將軍鄧艾率兵迎戰。鄧艾抓住姜維勞師遠征,戰線長,給養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佔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今卓尼東北)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激戰後,魏軍發起反擊,蜀軍大敗,損失嚴重。成都朝中,黃公公和諸葛亮獨子諸葛瞻這一對政敵竟然聯合反對姜維,誓要罷免他的兵權。一生都沒獲得開府治事資格的姜維在朝中完全孤立。他試著要求斬殺黃公公,劉禪自然不肯。於是姜維不敢回成都,退往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避禍。此後,蜀軍實力大減,轉為被動防禦態勢。公元263年,被夏侯霸稱為吳蜀兩國心腹大患的鐘會被任命為對蜀作戰的主將。姜維上書劉禪,請他做好防禦準備。劉禪諮詢黃公公,黃公公諮詢跳大神兒的,跳大神兒的說放心吧沒事,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劉禪是信了。這一年,魏國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伐蜀。面對魏國大軍壓境,兵力至多不超過六萬的姜維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只好以放棄漢中為代價,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鍾會奪了諸葛緒兵權、觸怒其直屬領導鄧艾之後已經打算撤軍。誰知鄧艾竟然從蜀軍毫不設防的陰平小路翻山越嶺而下,在綿竹擊殺諸葛瞻,兵臨成都。蜀地世家大族四十年來受蜀漢朝廷的打壓,巴不得投入偏向豪門大族的魏國懷抱。成都雖然還有三萬軍隊但人心已散,劉禪也沒有國君死社稷的決絕,選擇向鄧艾投降,並傳命要姜維向鍾會投降。此時的鐘會已經有了爭奪天下的大志,所以對姜維十分尊重,讓他繼續統領本部人馬。公元264年,已經是亡國之將,62歲的姜維依然不死心,制定了閃耀三國的復國大計。他利用鍾會的野心,鼓動鍾會做第二個劉備。於是鍾會誣告鄧艾謀反,接管了鄧艾的部隊。鍾會與姜維稱兄道弟,互相利用。姜維忽悠鍾會殺死手下不願反抗司馬氏的將領們。而這些將領的家屬都在司馬氏手中,當然一個都不會反抗司馬氏。這其實就是要借鍾會之手除掉自己這麼多年都沒機會收拾的魏國中堅力量,為下一步殺死鍾會、蜀漢復國做準備。在給劉禪的秘奏裡,姜維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鍾會堪稱一代俊傑,但幸福來得太突然,他滿腦子都是當劉備第二,而這就離不開姜維的支援,而且姜維的復國大計空前絕後、匪夷所思,就是司馬懿再世也難以識破。於是鍾會對姜維言聽計從,一步步陷入姜維的陷阱。可惜鍾會屠殺諸將的計劃不慎洩漏,眾將拼死一擊,鍾會與姜維都死於亂軍之中。姜維的妻子兒女都被殺光,他的遺體也沒得到保全,如今只留下一座衣冠冢。在蜀漢的最後時刻,為其奉獻得最為徹底的竟然只有這位魏國來的降將,讀史至此,怎能不令人唏噓不已?後有張公子評價姜維:我其實挺難想象,一個人要執著到什麼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中,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不斷衝擊命運?僅論執著,他實在還勝過諸葛亮。姜維這個人物,光是寫他都寫的很累。他震古爍今的執著使得他大大小小的北伐如果展開足以寫一本書,我實在很難想象他這幾十年到底有多辛苦。面對蜀漢“戰亦亡,不戰亦亡”的必死之局,姜維不信氣數,偏要勉強。他的面壁計劃多達三個:1.走諸葛亮的老路,他的有利條件是趕上了諸葛亮時代可望而不可即的魏國內亂。可他始終沒有得到與三位前任一樣的權力。不僅兵力不足、兵源素質也無法與諸葛亮時代相比。而且司馬家族每次都及時滅火,沒有讓混亂程度擴大,也沒有讓內戰時間過長,最好的機會當屬諸葛誕引發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魏國內戰。諸葛誕的兵敗身死,宣告了這一計劃的破產。2.誘敵深入防守反擊的釣魚計劃。這比諸葛亮的老路冒險,又比蔣琬的東征保險,真是虧了他能想出來,沒想到釣上來的是一條鯊魚,代價便是蜀漢失去了戰略要地漢中,姜維無可推卸的應當對此負責。但平心而論,這已經是當時能讓蜀漢大規模殺傷魏軍的唯一辦法了。3.閃耀三國的復國計劃,在皇帝和大臣都安於做亡國奴的情況下,姜維這位最後的漢將依然試圖上演驚天大逆轉。計劃雖然不幸失敗,畢竟拉鄧艾、鍾會兩位蜀漢終結者陪葬。劉禪名下的蜀漢亡國不值得惋惜,只可惜這一驚天動地的計劃搭上了姜維及其妻兒的性命。姜維的死亡標誌著由劉邦建立、劉秀二次創業、劉備儲存火種、為民族命名、威震歐亞大陸四個多世紀的漢帝國永遠地成為了歷史。諸葛武侯的三位繼承者——蔣琬、費禕、姜維分別在品德、才智、意志三方面代表了蜀漢的最高水準,三人各自面壁十年圖破壁,設計、推行了完全不同的面壁計劃。人緣兒好的不一定是蔣琬,也很有可能是費禕。人緣兒不好的也不見得不能成為姜維。孰對孰錯,千年以降,人們爭論不休,再過一千年,也難以達成共識。其實支援誰,反對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銘記這三位面壁者留給我們的啟示:蔣琬——說是非,可恥。費禕——政治品格不能脫離純粹的品格,但永遠也不會與純粹的品格完全重合。姜維——我這一生,從來都沒有放棄過。

  • 5 # 小姜老薑

    姜維和蔣琬都是諸葛亮一手培養出來的,單純的說誰更厲害,其實沒有什麼可比性。關鍵是看能不能整合各種力量,使文武同心協力,上下一心,以保江山社稷,讓百姓安居樂業。

    諸葛亮有言“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費褘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後因朝中大臣大多反對姜維北伐,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屯田避禍,後來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拒守劍閣,阻擋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實現復興漢室,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殺死。

    諸葛亮有言“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諸葛亮死後,蔣琬繼其執政,與諸葛亮、董允、費褘合稱“蜀漢四相”。

  • 6 # 青言論史

    蔣琬、姜維,以及諸葛亮和費禕,並稱為“蜀漢四英”。他們四人,按諸葛-蔣-費-姜的順序依次接管了蜀漢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應該說,他們都是蜀漢政權的中流砥柱。當然,蔣琬和姜維之間的側重點和能力值,自然也會有一些差異。

    先說蔣琬。蔣琬是諸葛亮死前指定的繼承人(《蔣琬傳》裡記載:“(諸葛亮)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他做事老成持重,喜怒不形於色,在諸葛亮去世後很快就收服了人心。而在待人接物上,他也很有長者風範,在別人說自己不如諸葛亮時能欣然接受,更不在那個人犯事的時候對他加以重罰,堪稱一位合格的宰相。

    但是和蔣琬這位文臣相比,姜維這種純粹的武將就不太一樣了。蔣琬、費禕執政期間,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勸課農桑,對曹魏的攻勢趨於緩和;而具有“諸葛亮學生”身份的姜維執政以後,就打破了蔣琬和費禕時期偏安一隅的發展模式,重新回到了諸葛亮大加征伐、甚至堪稱窮兵黷武的軌道上來。

    這樣的做法,使得陳壽在寫作《三國志》時,對姜維就頗不以為然了:

    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三國志-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

    當然,陳壽這麼貶抑姜維也是存在客觀原因的——作為假投降的蜀漢大將軍,又聯合被打成反賊的鐘會企圖復興蜀漢,姜維自然要被陳壽寫成一個窮兵黷武的武夫。只是在千百年後,當政治的陰影散去,我們也應該承認——在姜維那一次次地征伐背後,確實是一顆忠於國家的武侯之心。

  • 7 # 小四帶您看趣事

    這個問題問的不太準確!

    姜維蔣琬分屬不同的佇列,姜維是統帥武將,並不擅長治理政務,而蔣琬是謀臣,擅長治理卻不擅長帶兵作戰,他們是沒有可比性的,但是從作用上來看,蔣琬穩定了蜀國在諸葛亮死後的亂局,重振朝綱,而姜維則是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保家衛國!他們同樣都是重要的,為蜀國的延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8 # 青風講電影

    蔣婉是諸葛亮去世後的行政首腦,姜維是軍事主管,論官職,還是蔣婉官職大。

    但是大家可能對蔣婉不太熟悉,因為他不對羅貫中的胃口,在《三國演義》中的出現次數也是改砍的砍,該換的換。前後僅僅出現了20多次,姜維的出現都比他多幾倍。這就造成了讀者們對蔣婉的一個誤解,說蔣婉一定不被諸葛亮賞識。實際上這是錯的,蔣婉比姜維在蜀國久多了,姜維是諸葛亮去世六年前才跳槽到蜀國。而且蔣婉被諸葛亮賞識比姜維跳槽還早。以至於諸葛亮臨終的時候說了: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也就是說,我死了以後,就讓蔣婉頂替我。然後李福又問蔣婉去世後誰接任呢,諸葛亮又說了:費文偉可繼之。意思就是,費禕可以接任。李福又問的時候,諸葛亮就不說了。因為一事不好直接提名姜維,二是也不放心姜維,為什麼?因為他來的時間太短了。諸葛亮這麼說完,還給蔣婉寫了一封信。說讓他培養姜維,認為姜維可以做蔣婉的左右手,後面的事也就不說了,蔣婉和費禕掛太快了,姜維也就草草接任了。

    但是就憑諸葛亮那番語言,能看出姜維接任他還是不夠火候。論為人,姜維:理想主義者,一心追求自己的目的,有些事就也欠了考慮,陳壽曾說姜維為人是不錯的,但是他考慮問題不夠周密。也是非常客觀真實。

    所以我總結:大膽冒險是姜維的特點,屢屢受挫是他不成功的原因。政治不如蔣婉,手下卻有強盛的兵力。是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

    蔣婉不濫用職權,一心完復諸葛亮的大業,卻沒有完美髮揮自己的才智。

    由此,我覺得姜維雖然厲害,但是考慮問題不周全,還是得靠蔣婉部署規劃,姜維雖猛,但沒了蔣婉也無用。所以這兩人沒有誰強誰弱,只有相互輔佐才能歷盡奇效。

  • 9 # 江湖小曉生

    諸葛亮自己確定的繼承人,不是姜維,而是蔣琬。蔣琬之後是費禕,費禕之後諸葛亮自己也不太清楚了。

    可見姜維當時在蜀漢的地位是比較低的。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劉禪按照諸葛亮的遺囑,命蔣琬接管諸葛亮的職務。與此同時,姜維被封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很可惜,這是一個雜號將軍。

    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曾經寫信給劉禪,他表示如果自己出了什麼事情,那麼軍國大事可以託付給蔣琬,可見諸葛亮對蔣琬的才能和忠義都是十分信任的。

    01姜維屬於後起之秀,畢竟是曹魏來的,需要磨練。

    姜維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將領,跟諸葛亮本來是對手。可是幾番交戰以後,諸葛亮發現姜維是一個聰明的小夥子,就用了計謀把人家給誆來了。

    到了蜀漢以後的姜維,並沒有立刻成為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而是耐心跟隨在諸葛亮身邊,跟著他學習兵法。

    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會馬謖敗於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故維遂與母相失。---《三國志》

    可以說姜維是諸葛亮的徒弟,馬謖死了以後,諸葛亮的兵法基本上就是姜維來繼承了。不過光懂兵法是不可能擔當丞相重任的。

    帶兵打仗只是國家事務當中的某一項而已,顯然姜維並不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所以諸葛亮也沒有將他列為繼承人的人選。

    因為諸葛亮需要一個綜合實力比較強大繼承人,尤其是懂得治國和調節官員關係的人,所以諸葛亮當然更看重蔣琬和費禕這種老成持重之人。況且姜維是從曹魏那邊投降過來的,說實話,蜀漢上下對這個降將有多少信任呢?其實並沒有多少。劉禪後來之所以信任姜維,那也是因為姜維為蜀漢服務了二十多年,勞心勞苦。後來夏侯霸從曹魏逃過來以後,姜維對他十分倚重。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姜維對自己曹魏降將的身份,還是比較在意的。

    他自己都這麼在意,更別說蜀漢君臣們的態度了。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姜維暫時得以安寧,可是諸葛亮去世以後,失去庇佑的姜維,必須要努力做事,才能贏得蜀漢上下的認可。

    02蔣琬是老成持重之人,綜合能力比當時的姜維強太多。

    蔣琬是諸葛亮非常看重的人。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執掌朝政,將姜維任命為東曹掾,後來升任丞相參軍,相當於是諸葛亮的秘書。

    諸葛亮北伐期間,丞相府裡的大小事務,都是由蔣琬來打理。所謂丞相府可不是諸葛亮的宅子,而是政府辦公機構,這就相當於國務院一樣。

    當諸葛亮成為北伐中堅力量的時候,蔣琬便充當了當年諸葛亮的職責,負責北伐軍的一切後勤工作,比如說糧草的籌集,兵源的補充,以及運輸過程的操控。

    琬承命上疏曰:“芟穢弭難,臣職是掌。自臣奉辭漢中,已經六年,臣既闇弱,加嬰疾疢,規方無成,夙夜憂慘。今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東西併力,首尾掎角,雖未能速得如志,且當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若維徵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維鎮繼。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由是琬遂還住涪。---《三國志》

    打仗什麼最重要?其實後勤力量才是最重要的。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一般都是後勤有保障的軍隊。

    諸葛亮去世以後,蔣琬被提拔為尚書令,領益州刺史。此後又被升任為大將軍,相當於是丞相一樣。

    此後劉禪發現曹魏內亂,便要求蔣琬開府,準備北伐事宜。這件事就很奇怪了,由此可見,劉禪並不是一位庸主,而是在伺機而動罷了。

    蔣琬被劉禪封為大司馬,同樣也有開府之權,成為了和諸葛亮有一樣權勢的人。不過很可惜的是,蔣琬在軍事上才能真的很一般。當時蜀漢大軍駐紮在漢中長達6年之久,雖然曹魏沒有前來進犯,可蜀漢這邊也沒有相應的攻擊措施,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蔣琬認為過去翻山越嶺北伐實在是太累,所以打算從水路走。不過這件事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因為從水路走一旦失敗了,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壯志未酬的蔣琬,此刻恰好病重了,所以就沒有實施這一計劃。綜合來看,蔣琬的能力是要比姜維強的,唯獨軍事這一塊,是蔣琬的短板。

    03姜維軍事能力獨樹一幟,可惜不懂政治。

    姜維的確是繼承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軍事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蔣琬去世以後,費禕成為了蜀漢實權派。

    他是堅決反對北伐的一位同志,因為此刻的費禕已經意識到了蜀漢在經濟上的困局。必須要先發展經濟,以後才能談北伐。

    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三國志》

    所以有軍事才能的姜維,此刻依舊處於被雪藏的狀態。不過看姜維升遷的速度,就會發現,劉禪是希望北伐的。

    劉禪畢竟是蜀漢之主,他心心念念地想著北伐,所以姜維不久之後便升任衛將軍,和當時的大將軍費禕一起處理朝中大事,當然費禕還是大權一把抓。因為費禕的節制,使得姜維所能統領的兵馬始終不超過一萬人,這是姜維最頭疼的一件事,直到他俘虜了魏將郭循。郭循在宴會上宰掉了費禕,從此姜維成為了蜀漢大權在握的人物。九伐中原的故事也就從此展開了。姜維手裡的兵馬數量是不能和曹魏相比的,但是他依舊可以打得曹魏只有防守的可能,沒有進攻的希望。可見姜維的軍事能力是很強悍的。

    可惜姜維軍事能力再強,卻也彌補不了不懂政治的缺點。他與宦官黃皓的矛盾爆發後,居然當著黃皓的面在劉禪面前告發他,並且希望處死他。

    結果劉禪偏偏袒護黃皓,使得姜維只能逃難到沓中。也正是因為他遠離了政治中心,使得蜀漢後期一直處於被動狀態。

    總結:蔣琬和姜維側重點畢竟不同。

    文武雙全的諸葛亮,這世上又能有幾個呢?一方面治國有方,一方面帶兵有方。這是千古難尋的,所以不能要求蔣琬或者姜維也做到這一點。

    蔣琬更加側重於治國和後勤工作,他實在是不擅長軍事。而姜維正好相反,他更加擅長軍事,對治國和後勤方面的事情,卻一竅不通。

    如果這兩個人能夠打配合,或許蜀漢還是有希望的。只可惜的是,這兩個人處於同一時代的時候,彼此地位差距太大。蔣琬是大司馬的時候,姜維還只是一個雜號將軍。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0 # 白雲山水居

    姜維是武將,蔣琬是文臣,都是蜀漢的棟樑之才。但從能力上來說,蔣琬和姜維差不多。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也。先主為漢中王,琬入為尚書郎。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闢琬為東曹篆。這裡可以看出,蔣琬自劉備入蜀以來,就一直擔任重要職務。

    他對蜀國的貢獻是非常大的,給蜀國舉薦了好多人才,諸葛亮對他是大加讚賞,有事情出去,都是叫蔣琬給他管理和處理丞相府的事情。

    後來,諸葛亮在臨死前給後主劉禪寫信,言“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可以想象,諸葛亮讓他接替他為丞相,統帥百官,蔣琬的能力之強得到諸葛亮的認可。

    而姜維,是諸葛亮東征天水時用計收服的魏國降將,按道理說姜維應該沒法和蔣琬比的。但事實證明姜維也是蜀國自諸葛亮和蔣琬死後,最大的棟樑之才。

    諸葛亮是發現姜維之才的伯樂,對他寄予厚望,諸葛亮曾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二十七歲就受封當陽亭侯,諸葛亮死後,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後來蔣琬舉薦他當了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這裡可以看出,蔣琬也是非常看重他的。

    自此以後,他就成了諸葛亮第二,平叛他帶兵去平,阻擋曹軍也是他帶兵出去,征討曹軍也是他。

    最終姜維成了蜀國大將軍,本來可以大展身手了,但時也命也,正值宦官黃皓弄權,劉禪寵幸,朝政日壞,姜維被逼無奈,不敢回去,只能在外面駐守。導致了姜維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

    後來姜維隨劉禪投降魏將鍾會,說服他們反魏,反被亂軍所殺,誠為可惜。

    綜合測評,兩個人都是蜀國棟樑之才,能力差不多,只是蔣琬早當上大將軍,而姜維是接他的班。

  • 11 # 新佩奇老師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死後,他力扶阿斗幾十年,至死都無二心,他常言“忠益者莫大於進人”,在諸葛亮出山之後的二十七年中為西蜀選拔、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文臣蔣琬、武將姜維可謂是西蜀政權後期國家的脊樑。

    一、諸葛亮身邊工作六年,影響一生,武將姜維

    姜維是諸葛亮親自選定為自己軍事方面的接班人。他在二十七歲時,諸葛亮任用他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真可謂重用。

    姜維在諸葛亮手下工作了六年時間,從諸葛亮的言傳身教中吸收許多有益的東西。

    諸葛亮逝世之後,姜維繼續堅持諸葛亮的北伐戰爭,打過些很漂亮的殲滅戰。如延熙十七年(254)在隴西與魏將徐質交峰,斬首破敵,攻下河關、狄道、臨洮三縣3次年,又“大破魏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當然,也打過敗仗。延熙十九年,在段谷敗於鄧艾。姜維吃了敗仗,也象請葛亮一樣,上表“謝過引負,求自貶削。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要求處分,從大將軍降為後將軍。從他身上可以看到諸葛亮的作風。

    《三國演義》對姜維給以充分的肯定和讚揚。姜維死時,有一詩讚道:“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オ。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寫姜維的忠誠能幹,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表現諸葛亮的精神長在。

    二、一心為公,文臣蔣琬

    蔣琬與諸葛亮、董允、費禕被稱為“蜀中四相”。蔣琬是諸葛亮生前選定的接班人。後來的事實表明,他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望。

    蔣琬在荊州時,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文書小吏,後隨劉備入蜀,表現出卓越的才能,為諸葛亮所器重。諸葛亮任丞相時,提拔蔣琬為東曹掾,處理丞相府日常事務。諸葛亮多次出兵都山,蔣琬留守成都,“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保證充足的物資和兵源,支援前線,是一個治國理財的好手。

    蔣琬為什麼能以一個小吏的低微出身被提拔為東曹掾,而能服眾呢?除了他具有傑出的才能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有私心和野心,辦事公道,事事處以“公心”,不計較自己得失榮辱,所以深得同僚的擁護。

    蔣琬、姜維二人在西蜀政權後期,繼續延續諸葛亮治國策略,把國家治理的相當好。蜀漢政權仍然在後來的30多年間長治久安,此二人在政權中的重要性難分伯仲,都是各自領域不可或缺的頂樑柱。

  • 12 # 煮酒論千秋

    蔣琬和姜維都是諸葛亮所器重,引以為接班人的才俊,也都擔任過蜀漢大將軍。但二人所表現出的能力,還是有所不同的。

    先來說蔣琬。

    蔣琬謙遜寬厚,氣度不凡,又是荊襄人士,因而倍受諸葛亮青眼。蜀漢建興元年諸葛亮開府治事,蔣琬即為參軍,是丞相府的核心人員。從建興五年諸葛亮進駐漢中開始準備北伐事宜,到建興十二年病逝五丈原,這期間蔣琬作為丞相府二把手,總理國家政務,可以說是內政上實際的一把手。能夠使國家有條不紊地運轉,百姓安居樂業,而前線將士衣食無憂,縱使是沿襲諸葛亮的政策,也足以說明蔣琬至少是一個能吏。

    在軍事方面,蔣琬曾經提出順漢水、沔水東進的策略,但順流而下,進攻容易,撤退卻是個大難題,因此被姜維、費禕等所阻攔。除此之外並無什麼建樹。

    姜維和蔣琬則相反,內政方面幾乎為白板,他的才華全集中在軍事上。作為一個好大喜功的執政人,似乎就是為了戰爭而生。費禕在時,尚有人約束。費禕一死,姜維便放飛自我,開始了算得上是窮兵黷武的北伐。

    姜維對魏國的戰爭,有過大勝(洮西大捷),也有大敗(段谷之戰),遇上鄧艾這個一生之敵,也使他產生了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劇色彩。

    總的來說,在後三國時期,姜維的統帥能力還是屬於最頂尖的一批人的。但他的北伐,和諸葛亮的北伐,給人完全不同的觀感。諸葛亮帶著明確的目標,有著細緻、精準的計劃,再加上天下無敵的軍事實力,給人以強烈的信心。而姜維的北伐更像是為伐而伐,缺乏理論指導,個人能力的欠缺以及朝野威望的不足,都制約了他的成就,老實說,丞相北伐有四成希望的話,姜維連一成都不到。

    言歸正傳。姜維和蔣琬一武一文,都是難得的人才,國之棟樑。但結合具體國情,對於蜀國而言,除非具有諸葛亮的才能,不然北伐是加速死亡,所以此時蔣琬更適合蜀國。待到五胡亂華,才是姜維大展才華之時,也是北伐的最好時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家》徐文昌為什麼說閃閃美女是店裡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