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殤莫憶24240966
-
2 # 求之
公元1722年,在位了61年的康熙皇帝去世。康熙去世以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的繼位仍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因為絕大部分人都認為皇八子胤禩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一、胤禩看似聰明,實際上不懂帝王心術
皇八子胤禩以寬厚賢明著稱,在朝中有人稱他為八賢王。胤禩在朝中擁有自己的勢力集團,而且是最大的勢力集團。在太子胤礽還在位時,胤禩就時常進行一些小動作,搞得胤礽很被動。在太子胤礽被廢以後,一場爭奪繼承人位置的好戲就開始了。在推薦太子人選時,推薦其他皇子的官員很少,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推薦老八。這樣一來,老八看上去已經坐穩了太子的位置。但是他太幼稚了,一點也不懂帝王心術。皇帝不希望繼承人觸及自己的權力,而老八在朝中勢力很大,這就犯了皇帝的大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希望繼承人在自己去世以後再觸碰政治,這也是為了自己的安全。畢竟皇宮中的政變與廝殺太多了,而康熙作為老江湖,不可能一點也不瞭解。
與胤禩相比,老四胤禛的優勢很明顯。看上去老四一直在踏踏實實的做事情,似乎從來沒有考慮皇位的問題。而且老四做事情殺伐果斷,幾乎與整個官場為敵。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老四的勢力比老八小得多,所有的幫手也就只有胤祥、隆科多、年羹堯這些人。做人低調、做事高調是老四的特色,他每幹一件事就會出現滿堂彩的效果,但平時做人十分低調。他從來不不會公開表示自己覬覦皇位的野心。這讓一些官員認為老四是一個實幹家,有這樣的人繼位更利於國家的發展。康熙作為一個精明的皇帝,不會考慮不到這一層,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四比老八更讓康熙放心。這個放心,無論於公於私都可以打滿分。
二、老八的執政策略不符合當時的國情
上文所述,老八是一個十分寬厚的人。為了組建利益集團,他聯合了很多官員。這些官員為什麼要跟著老八,無外乎錢和權,也就是所謂的封官許願。但是當時清朝的國情是邊境戰事不斷、國庫虧空、政治腐敗,康熙已經老了,他沒有這個經歷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必須在自己的兒子裡選擇可以託付重任的人。老八胤禩雖然賢明,可是他執政太寬,如果選擇他為繼承人。那他繼位以後,清朝的政治只會更腐敗,這就是一個惡性迴圈。國家需要賢君,但是也要看什麼時候。即便想學宋仁宗,也要看看有沒有那樣的土壤。就這樣,康熙第一個排除的就是老八,接下來就是老四和老十四之間的較量。
康熙晚年,西北地區戰事又起。老十四胤禵奉命出征,由此很多人認為老十四將成為康熙的繼承人。但西北準噶爾部隊僅僅是小打小鬧,根本不可能威脅清朝的統治。清朝最要緊的事情還是經濟改革和整頓吏治,只會衝鋒陷陣的老十四明顯也不符合當時的要求。最合適的人選還是老四胤禛,他繼位以後,推行了火耗歸公和攤丁入畝兩項措施,這些措施的確有利於國家的發展。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普通百姓的負擔,不過那些地方豪強的負擔卻加重了。那些關於雍正的各種段子,基本上都是這些人搞出了的。雍正即位時,國庫裡只有700餘萬兩白銀;但是等到雍正駕崩時,國庫裡的儲銀增加到了5000餘萬兩。康熙就好比是創業之君,而雍正就是合格的守成之君,乾隆則是保準的敗家之君。
-
3 # 寧靜致遠njyz
因為老八太得人心了,群臣中那麼多支援老八的,讓康熙心裡很不爽,雖然老八是他兒子,他對老八能得到那麼多的人擁護也是羨慕嫉妒恨。康熙也是嫉賢妒能的人,對比他能幹的人,不管是誰,他都是一定要打擊的!
-
4 # 珩家十五
可能是因為雍正在皇位爭奪方面體現的並不怎麼激烈,而且他心思縝密,在康熙眼裡這個兒子識大體,成熟穩重,不爭不搶,顧念手足兄弟之情,在一眾兒子中顯得格外特別,加上他有康熙最疼愛的孫子弘曆,也就是未來的乾隆,弘曆讓晚年的康熙在九子奪嫡的煩惱中享受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天倫之樂,所以將他接到身邊親自教育,大有器重與他之意,而弘曆也沒讓他失望,從而對雍正多了幾分贊同。太子被廢,眾大臣擁立老八當太子,皇帝最怕的就是群臣勾結挑戰皇權,而老八恰恰有結黨營私之嫌
-
5 # 瀟湘陌路
伏爾泰曾說:新帝雍正愛法律、重公益,超過父王。帝王之中無人比他更不遺餘力地鼓勵農事
雍正是清代歷史上提的比較少的的一位皇帝,即使是在大中學的基礎歷史必修課裡邊,涉及的也很少。這樣就造就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皇帝,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成為一個爭議頗大的一代帝王。對於我們來說,看過更多的是戲說雍正的戲,雍正王朝使我從正面瞭解了這樣一個歷史上最為勤勉的皇帝。
雍正,拋開他為執行其決策而採取的一些手段不談,就其政策及其效果和歷史意義而言,我覺得是有功績的。
1. 整頓吏治
康熙往年吏治鬆散,貪汙叢生,官員腐化墮落,國庫空虛;在這樣一個虛假繁榮的背後,雍正早已看在眼裡。雍正一即位,便著手整治,要求文官不貪墨,武官不克扣軍餉,為此還專門成立會考府,對財政進行審計。制度上防止了腐化等現象出項的空間。
2.設立軍機處
原來清朝軍事上的事情主要有議政處來決定,日常國家行政事務則由內閣處理,雍正則在議政處和內閣之外設立了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5—7人,共商軍國大事,提高執政決策效率。但是軍機處權力過大,地位在內閣之上,使得內閣原有的擬旨及其駁斥皇帝錯誤決定等權力形同虛設,雍正大權獨攬。
3.完善密摺制度
4.改土歸流
改變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土司、頭人制度,對此中央沒有任免權。改土歸流制度在全國的推行,改變了這種情況。流即為流官,由朝廷委派,有任期,故而加強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
5.灘丁入地
中國古代幾千年來,都是土地和人丁分頭納稅,雍正將人頭稅攤到土地稅中,這樣就免除了窮苦老百姓沒有土地還依然繳納人頭稅的不公平局面,減輕了封建稅負及人身依服,同時客觀上刺激了人口的增加。
6.廢除賤籍
所謂賤民即在民籍之外,不屬於士農工商之列,不能讀書,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世世代代為奴。雍正廢除賤籍是一件功績。
雍正四十五歲即位,在位一十三年,一生致力改革弊政,在王公大臣、地主富豪、文人墨客的非議與責難下,銳意進取,勤政為民,嘔心瀝血,雍正功績不可沒,“康乾盛世”準確應當是“康雍乾盛世”,其在康雍乾三朝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或許現在是為雍正平反的時候了!
-
6 # 遁世豪情
真理往往只有一個!但是在皇位的繼承上,可以說只有殺戮沒有真理!在同等可以穩固江山的情況下,康熙採取的是儘量避免減少殺戮。八爺上位,是比要跟原太子黨們有個拼殺(雖然太子已廢)。但跟四爺卻沒有相互殺戮的必要。而四爺最起碼可以做到大家相互相安無事。以後殺八爺黨那是已經危及到皇位了。
至於說八爺無心機等,那純屬是剩者為王敗者為寇之說辭而已。
-
7 # 北辰貞
單單從劇中來看,老四一直是幹實事得罪了很多官員。
老八正如老十三說的只是拉攏人心,得罪人的差事比如追繳國庫欠款江南籌兩都自己不幹。
即便老八官聲好,但康熙肯定不會傳位老八。試想你是皇帝,國情如此,需要鐵腕反腐重新整理吏治的繼任者,你選擇誰?
-
8 # Lambkin瀅
縱觀雍正集團的“四大金剛”胤祥、年羹堯、隆科多、戴鐸,他們都有深具膽識、敢於任事的共性,他們也都是才能出眾、見解不俗的幹才。特別是胤祥,與清初的穎親王薩哈廉極為相似,都是愛新覺羅皇族中的翹楚。年羹堯、隆科多亦文亦武,深受康熙的重視,這些人都能被雍正羅織到集團內部充當骨幹,從中可以看出雍正的政治手腕、眼光的超群所在。
反觀胤禩集團則相形見絀。胤禩大概過於相信輿論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康熙君臨天下的威望。該集團的首要骨幹即胤禩的哼哈二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其能力較之胤祥、隆科多相去甚遠。胤禟的管家秦道然後來交代說,康熙在世時從不派給胤禟差使,他跟隨康熙出巡的次數最少,還經常因為陳述失當惹怒康熙,最嚴重的一次是在清康熙五十六年,老皇帝被胤禟的發言氣得半夜爬起來睜眼坐到天亮。一廢太子時,胤禟被康熙狠狠地打了兩個耳光,雙頰紅腫;清康熙四十八年大封皇子時,胤禟僅得貝子的虛銜,而他的弟弟胤禵雖也封為貝子卻得到了原屬於皇長子胤禔的包衣佐領,實惠撈得最多,相形之下只有胤禟兩手空空。無能無勢的胤禟喜歡經常炮製一些帶有“天命”色彩的故事,例如他總說他的母親誕育他的時候是因為夢中吃了菩薩給的餅子,他還公開造謠說,康熙準備把皇位傳給他、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三人中的一個,而且他的可能性還要大一些。這些昏話傳到康熙的耳朵裡不但壞了他自己的名聲,也壞了胤禩、胤禵的形象。胤禟的特點是為人仗義、交遊廣泛。胤禩在一廢太子前後處境困難時,胤禟就拉上胤禵攜帶毒藥,說假如胤禩遭遇不測,他們也將同歸於盡。這種用生死威逼老皇帝的做法確實駭人聽聞,康熙罵他們搞的是水泊梁山的“江湖義氣”也是由此而來。康熙的諸皇子中,胤禟算得上是一個長袖善舞的佼佼者,他在外地開了許多買賣,進項很多,天津有他的木器行,關東也有他採參(人參)據點,他利用這些錢財替胤禩集團擴張勢力、收買人心,甚至一度挖人挖到了雍正的門下,四川巡撫年羹堯就曾經被胤禟的親信、外國傳教士穆景遠所拉攏。胤禟還是康熙皇子中唯一懂得外國文字的(通俄羅斯文字),後來這個本事讓胤禟用在暗中傳遞訊息上面,被即位的雍正指責為“以西洋字做暗碼,密通書信”。皇十子胤礻我的生母是遏必隆的女兒,胤礻我在皇子中外家資本最為雄厚。可康熙雖然喜歡胤礻我的“忠厚老實”,但也承認他“並不能力”。胤禟、胤礻我雖然各有長處、不乏忠誠,可在政治爭奪的關鍵時刻卻缺乏足夠的遠見、手腕,他們夾輔胤禩既不能給胤禩提供很好的參考意見,也不能幫助胤禩大量發現人才。因為人才的缺乏在最後關頭的角逐上,胤禩集團徹底敗北。
-
9 # SanaLi
老八賢明不賢明,康熙大帝很清楚。以下是老八老四之間的對比:
1、在太子胤礽第一次失寵的時候,主要被處理的是老大。但是老八和老大勾結的事情被大帝知道了,估計這次是老大是主謀,老八也就是個從犯,所以,老八隻是被關了一段時間。雖然後面又放出來了,但是,這顆對老八失望的種子就被埋下了,畢竟,太子胤礽是大帝最喜歡的孩子,更何況老大老八這是要殺親兄弟呢。而胤禛也就是老四在此次太子失寵時為為太子求了情。這把兄弟情分很是讓大帝感動。
2、在太子二次失寵之後,老八轉而支援老十四,老九老十附庸老八。老十三支援老四。自此之後雙方都在結黨營私。這種情況下,就要比誰的手法高明瞭。從後期隊友的表現來看,老八黨的豬隊友比較多(雍正登基以後處理了一大批老八黨的貪官汙吏),而康熙大帝跟前的紅人大都支援老四胤禛,比如說隆科多。
3、大帝駕崩的時候,老八支援的老十四離京城太遠,估計回來也得個十天半個月的。先皇駕崩,首要任務就是新皇登基,否則朝政動盪。大帝作為一代天驕,應當明白這個道理,在同等表現的情況下,自然選的是離得近的老四。
4、老四胤禛,雍正陛下,能人幫手多。隆科多,年羹堯,多是居於要位之人。在奪嫡路上,老四的表現更是深得大帝歡心。畢竟,除了政治才幹,他表現出的對兄弟的友愛更是讓大帝覺得,位子交給老四闔家歡樂。
總之,老四老八之間,老四更勝一籌。
-
10 # 老周說命理
今兒,第一位登場的,是大清帝國第五位皇帝,雍正。
熬夜看過電視的都知道,雍親王坐上全國老大的位置,費盡心機,頗費周折,還惹來了古人和現代人的爭議。
這不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
本文要解開的謎底是,雍親王能勝出接班,與弘曆有關,並且是至關重要的一票。
弘曆,乾隆皇帝,雍正的小老婆生的,第四個兒子。
大清帝國退出歷史舞臺後,清內閣大庫檔案在故宮博物館漸漸向社會公開,首批出現在公眾視野的就是乾隆的八字和批語。
話說,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年春,弘曆第一次見到了康熙,他的生辰八字也被康熙帶了回去,命宮中的算命先生看看。
辛卯,丁酉,庚午,丙子
“此命富貴天然,性情異常,聰明秀氣出眾,為人仁厚。學比文武精微。幼歲,總見浮災,並無妨礙。子息極多,壽元高厚”。
這是算命先生呈上的書面報告,囊括了“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
命太牛逼,更有“子息極多”深得皇爺爺另眼相看。但是,報告也說幼年有災,讓老皇帝放心不下。因此,當年的3月25日,康熙把弘曆帶回宮裡,親自培養,長期考察。電視裡也有這些鏡頭。
就在弘曆被培養、被考察的7個多月之後的11月7日,康熙去南苑打獵,突然身體不適,感到地下的老爹要召回自己述職。在權衡30多個兒子、近100個孫子中,命最牛逼的弘曆自然給雍親王加了分數。老皇帝斷然拍板“皇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朕死後立為嗣皇“。囑託雍正”必封“弘曆為皇太子。
所以,雍正元年八月在乾清宮鄭重舉行了立皇儲儀式上,雍正親書立弘曆為皇太子的密旨,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上。
這也是弘曆作為雍正小老婆生的兒子,為什麼被立為皇太子,並且是雍正登基當年就被立為皇儲的原因。也是雍正為何被康熙選中作為繼承人的背後內幕。
歷史上,占卜、算命決定皇位繼承人的,絕不止康熙一人。但運用八字任命官員,並且親自來算的皇帝,就有那麼一位。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誰?
-
11 # 不會飛的鳥
其實雍正即位,本來就是一樁歷史的懸案,雍正從他登位那天開始,到現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就說始終存在著雍正繼位之謎,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很好的,而且樓主的推測也不無道理,康熙晚年,宮廷爭奪皇位的鬥爭非常激烈是事實,康熙自己說:他說朕,我考終之後,將來我百年之後,置於乾清宮,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宮那兒,停屍在乾清宮那兒,“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位明君,既然眼下的兒子不爭氣,目光長遠一點也未嘗不可,對乾隆的寵愛是確實的,對皇四子胤禛也是比較認可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後,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
七天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不久,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就悄悄開始流傳。隨著時間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間演繹得越來越生動。野史中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說,歸納起來竟有五種之多。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子胤禛。北京太廟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嚥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史學家和檔案學者首先否定了民間那幾種雍正篡位傳說的真實性。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書不可能只改漢文,不改滿文。滿文是豎寫的,把“十”改成“於”是不好改的。清代的用語規範,檔案中凡寫到皇子時,都要寫成“皇某子”、”而不能寫成“某皇子”。僅將“十”字改成“於”字,豈不是將“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於四子”。再說清代人寫“於”字是用繁體“於”,而不是現在簡體字“於”字,所以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完全是憑主觀的想法編造出來的。儲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裡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僅從它的寫法來看,改成“傳位於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再如,說“雍正進參湯下毒”,由於康熙對醫道頗有研究,曾經多次說過,人參對於南方人比較好,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腳,也不會公然用進參湯這一招。此外,說“隆科多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詔書偷改”,同樣不合歷史事實。皇帝在世時不宣佈誰是繼承人,只是把所選繼承人的秘密諭旨寫進詔書裡,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到皇帝死後才當眾宣佈,這種做法叫秘密立儲。這種制度是從雍正才開始的。至於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更是無稽之談。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確的說過,事實上他比年羹堯還大呢。學者們對雍正繼位問題的學術研究並沒有停止。他們的結論又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為皇帝的;還有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的。我們先看看,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學者的說法。這派學者認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後,精心策劃了篡取皇位的陰謀 。步軍統領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當時他負責暢春園的保衛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時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偽造康熙遺詔,變相軟禁皇子們,編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聽到康熙口傳遺詔的重要情節,乘機篡取皇位。這派學者認為,證明雍正合法繼位的關鍵問題,是康熙皇帝臨終前,是不是曾經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且康熙給他們口授了傳位遺旨。這派學者透過對相關檔案研究後,得出的結論認為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康熙的孫子弘旺所編《皇清通志綱要》和康雍時期肖奭的《永憲錄》,是記載有康熙帝去世逝情況的兩本私人著作,在這兩本書中,都沒有記載康熙皇帝臨終前,召見七位皇子和下達傳位遺旨這件事。康熙皇帝臨終前,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聽到康熙的傳位遺旨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因此,康熙的遺詔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說法,康熙是在駕崩當日“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的,這句話就說明康熙沒有留下文字遺詔。從這兩方面來看,現在儲存的這份遺詔中,關於傳位給雍正的內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遺願,更不是康熙親手所寫,而是雍正與親信們偽造的。雍正及其支持者們編造了康熙傳位的情節又偽造了康熙遺詔,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寶座之後,嚴厲懲處了包括允禵在內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寵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堯和隆科多這樣的寵臣,是為了堵他們的嘴,打擊他的兄弟,是為了清算跟他爭皇位的競爭者。十四子允禵是與雍正競爭皇位最主要的對手,雍正繼位後,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將十四子允禵變相軟禁了,並一直囚禁了十幾年。這派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傳給他的,讓他去西北打仗是為讓他建功立業,樹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線兩年就指揮部隊進入了西藏,立了大功,為此清政府還繪有允禵進入西藏的畫,來紀念這件事。康熙想讓這個十四子,實際上也是雍正的親弟弟,讓他首先打西藏,進軍西藏。為什麼他那麼做呢,實際上是想讓他兒子將來做皇帝,因為北京的兒子很多,爭得厲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來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來了一趟,按道理應該給他立位,康熙覺得還不夠,他想,過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讓他去打準噶爾,如果他把準噶爾打敗了,那不得了,康熙計劃著想往這樣的方向發展。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讓他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同時康熙對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是非常關心的。皇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康熙皇帝在給他的硃諭、硃批中說了很多意味深長,寄予厚望的話,比如有一次康熙在硃批中寫道:“人心最為重要,你要時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類似這樣的話語,在這些滿文硃批奏摺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說是隨處出可見。關於年齡問題,他們認為也有疑問,在競爭皇位的皇子們當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齡上處於劣勢。根據《庭訓格言》中的記載,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后的談話中表示,在他看來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經年過四十,快要進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選一位在他看來年齡已經過大的皇子來接班。至於因為康熙非常喜歡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曆,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給傳位於皇四子胤禛的砝碼,是比較牽強的,而且是片面的。事實上根據滿文件案等材料的記載看康熙帝對皇孫們都是非常喜愛的,特別是對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和允禵的兒子更加喜愛,這些皇孫中有不少人從小被康熙帝帶在身邊,得到康熙帝的言傳身教。根據以上種種懷疑,這部分學者還進一步推論:正因為雍正篡權皇位心裡有鬼,在陰間都怕受到父親和祖先責罵。所以才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安葬在清東陵來陪伴父親和祖父,卻把自己的陵墓選在相隔數百里外的清西陵。近代史學界,關於雍正是非正常繼位的觀點,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一文,他認為康熙本擬傳位給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偽造遺詔,奪得皇位。這也是雍正繼位問題,由民間傳說成為學術研究課題的重要標誌。 -
12 # 使用者167203326
公元1722年,在位了61年的康熙皇帝去世。康熙去世以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的繼位仍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因為絕大部分人都認為皇八子胤禩才是最合適的人選。可是老八最終還是落選了,胤禩一直有八賢王的稱號,但是康熙為什麼沒有選擇老八做自己的繼承人。
一、胤禩看似聰明,實際上不懂帝王心術
皇八子胤禩以寬厚賢明著稱,在朝中有人稱他為八賢王。胤禩在朝中擁有自己的勢力集團,而且是最大的勢力集團。在太子胤礽還在位時,胤禩就時常進行一些小動作,搞得胤礽很被動。在太子胤礽被廢以後,一場爭奪繼承人位置的好戲就開始了。在推薦太子人選時,推薦其他皇子的官員很少,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推薦老八。這樣一來,老八看上去已經坐穩了太子的位置。但是他太幼稚了,一點也不懂帝王心術。皇帝不希望繼承人觸及自己的權力,而老八在朝中勢力很大,這就犯了皇帝的大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希望繼承人在自己去世以後再觸碰政治,這也是為了自己的安全。畢竟皇宮中的政變與廝殺太多了,而康熙作為老江湖,不可能一點也不瞭解。
與胤禩相比,老四胤禛的優勢很明顯。看上去老四一直在踏踏實實的做事情,似乎從來沒有考慮皇位的問題。而且老四做事情殺伐果斷,幾乎與整個官場為敵。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老四的勢力比老八小得多,所有的幫手也就只有胤祥、隆科多、年羹堯這些人。做人低調、做事高調是老四的特色,他每幹一件事就會出現滿堂彩的效果,但平時做人十分低調。他從來不不會公開表示自己覬覦皇位的野心。這讓一些官員認為老四是一個實幹家,有這樣的人繼位更利於國家的發展。康熙作為一個精明的皇帝,不會考慮不到這一層,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四比老八更讓康熙放心。這個放心,無論於公於私都可以打滿分。
-
13 # 百醜80683792
廢話真多,自古稱賢王的,有幾個是真正的賢明!賢王,講白了就是收買人心,獲取虛名!試問哪個帝王會容忍跟官員一團和氣的皇子當繼承皇位?這樣的皇子無非以下三點:一,太軟弱;二,私心太重,小利益集體;三,貪贓枉法,有把柄在官員手上,要麼登基之後大肆殺戮,要麼登基之後受人擺佈!一個八賢王就註定他不可能登基為王!
-
14 # 洛水麥田
其實康熙駕崩前都說出來了,老八學康熙做聖君,但只是照樣學樣,沒學到裡子,所謂的賢只是用來籠絡人心,沒有心懷天下的責任感。況且康熙對官員過於寬仁,導致後期腐敗嚴重,有意整頓吏治,確心有餘力不足,老八一旦即位,不但彌補不了康熙的過失,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反觀老四,在這些方面都比老八有優勢,所以選老四也是順理成章。所謂篡位說真心站不住腳。
-
15 # 歷史研習社
康熙帝死後皇位由雍正繼任,箇中緣由如今已混沌不清,歷史學界也沒有統一的說法,但可以明確否定的一種說法是:雍正是透過篡改詔書,把原本“傳位十四阿哥”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這明顯是一種民間戲說,原因在於清代的傳位詔書都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改得了漢文也無法同時改滿文,此為其一,其二是“於”的繁體字是“於”,十是無法改成“於”的。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傳說很可能是比較晚近的說法。 那麼,如果康熙帝生前已有明確的繼承人選,為什麼是“四爺”而不是“八爺”呢?按理說,“八爺”也足夠優秀啊,“八爺黨”也很多啊!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考慮: 1.為什麼選“四爺”胤禛利萬物而不爭,不僅與諸兄弟保持和氣,自稱“天下第一閒人”,但同時他的勤勉務實精神也是出了名的,而且並不是裝出來的,這在他繼位後一直勤於政事也可以看出,應該說,康熙最看重他的就是這一點。另外,在“九子奪嫡”的事件中,胤禛善於處理政敵和朋友的關係,不僅讓諸阿哥不以其為意,也拉攏了一批支持者,如隆科多、年羹堯等得力干將。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韜光養晦”。2.為什麼不選“八爺”“八爺”胤禩雖號稱賢明,但康熙一直對他保持警惕,根本原因就在於胤禩善於結黨營私,搞什麼“八爺黨”,這是最犯忌諱的一條,你讓康熙怎麼想,康熙至少會想到兩個要害問題:第一,你覬覦王位,心術不正,這叫不忠;第二,搞小團體,讓諸位阿哥不合,這叫不義。英明如康熙,怎麼會不知道胤禩如果能夠上臺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而且,一些小事也加劇了胤禩與康熙關係的惡化,典型的如“斃鷹事件”。 電視劇《步步驚心》裡的“八爺”和若曦當然,針對康熙帝為什麼會選雍正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些還很有趣,比如,認為康熙帝是看上了乾隆才選的雍正。且不管康熙爺有沒有那種穿透歷史的洞察力,雍正的最終獲勝,是有歷史必然性的,是和他本人的才幹、性情分不開的,如果你是康熙帝,我覺得你也會作出一樣的歷史選擇。
-
16 # 生薑烏梅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
康熙皇帝已經59歲了,繼承人問題必須儘快解決。
擺在他面前的候選人名單上,20歲以上的成年皇子有:老大、老三、老四、老五、老七、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
其中,八阿哥素有賢名,朝野之中呼聲甚高,但康熙偏偏不選他,這是為什麼?
關鍵詞只有一個,黨羽眾多。有人說,康熙忌諱“八爺黨”,是擔心朝野中只知有八阿哥,不知有皇帝。好像二月河的小說就透著這個味道——看來,唐玄宗剪除太子羽翼的陰刻狠毒,著實讓人印象深刻。
但這種思維方式,並不符合康熙的人設。
他敢於讓成年皇子參政議政,這是唐玄宗把圍牆圈起來豢養兒孫所不能比擬的。
康熙思考的關鍵,只在於當皇帝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本條件。在他看來,保持君權的絕對性,是統治天下的不二法門。
八阿哥在諸皇子中鑽營最力,在朝中廣結黨羽,尤其是康熙五十七年,明珠次子、納蘭性德之弟揆敘,挾其雄厚財力站隊,擁護八阿哥。
這樣的八阿哥一旦上位,必得酬謝臣下擁立之功。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為什麼要拉著王導請他一起坐龍椅,說什麼“王與馬共天下”?不就是因為王導有擁立之功,必得籠絡。
當然,這是東晉皇權衰弱的後果,八阿哥即使登位,也不會出現這樣極端的狀況。但臣下恃功而驕、尾大不掉,幾乎是肉眼可見的局面。
康熙的童年、少年時期,就是在四位顧命大臣的陰影下度過,用皇權搞掉權臣,是漫長而痛苦的體驗。康熙絕不能容忍往事重現。
-
17 # HannibalLecter
康熙選擇雍正,有三個原因
第一,根據中國幾千年來的傳位傳統,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
皇子中,雍正排行老四,他前面是皇長子胤禔,母為惠妃那拉氏。皇次子胤礽,母為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皇三子胤祉,母為榮妃馬佳氏。
這三位皇子的母親裡,皇次子,也就是後來的廢太子雖然不算長子,但可以算嫡子,因為她的母親孝誠仁皇后,也就是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 是康熙少年元配結髮妻子,是康熙最最疼愛的皇后。赫舍里氏不但陪伴康熙度過了早年親政時期的所有風波,還一直在努力為康熙傳宗接代,只是最開始生下來的幾個皇子都夭折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二十二歲時生下(嫡次子)胤礽,就難產而亡,康熙特別難過,因此特別寵愛胤礽。很早就把他立為太子。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也有很好的反映,康熙晚年,儘管太子恃寵而驕,驕橫跋扈,貪得無厭,但是康熙還是多次猶豫,多次廢立,因為他對太子,對太子生母是有深深的寬容憐愛之情的。
所以,在廢太子之前,康熙沒有別的選擇人選,他最喜歡的就是這個年齡最大的,唯一的嫡子,就是太子。皇長子胤禔看不慣胤礽,想奪嫡,很早就被康熙看穿,然後把他給廢了,可見康熙喜歡胤礽是有多堅定。
太子被廢以後,康熙肯定是遵循立長不立幼的順序,那麼,四爺比八爺長,是首選。雖然四爺胤禛的生母烏雅氏德妃出身低微,沒有撫育的資格,但是胤禛滿月後由佟貴妃撫養,她是領侍衛內大臣、承恩公、國舅佟國維之女,也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親侄女,康熙帝的表姐妹。因此胤禛也就子因母貴了。八爺胤禩的母親是良妃,出生後由惠妃撫養,也就是皇長子的母親。康熙對他的好感不會比對別的皇子高多少。
第二,看品德。
所有皇子中,雍正在康熙面前表現得與世無爭,剛直不阿,敢於擔當,在九子奪嫡的混亂中,雍正不拉幫結派,上躥下跳,這一點康熙是很喜歡的。雍正早年性情急躁,康熙還批評過他,但是後來他修生養性,韜光養晦,努力與各皇子搞好關係,康熙知道他是個孤臣,很滿意。而八爺拉幫結派,為了奪嫡不惜坑害自己的兄弟,把朝局搞得烏煙瘴氣,這一點,康熙是很忌憚的。
第三點,看能力。
雍正因為是皇子中年齡偏大的,早年自然而然經常跟康熙到處出訪,代辦政務,得到了很多歷練——
公元1686年,胤禛與胤禔、胤礽、胤祉隨康熙巡行塞外。
公元1696年,康熙親征噶爾丹。胤禛與胤祺、胤佑、胤禩分掌八旗十營。
公元1702年,胤禛與胤礽、胤祥隨駕巡行五臺山並南行。
公元1718年,康熙命胤禛與胤祉率文武百官送大將王胤禵(一名胤禎)於德勝門。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大慶。胤禛被特意派往盛京祭祖。
康熙對胤禛的工作能力很信任,相對來說,八爺胤 禩的機會就要少很多。而眾多機會中,軍事,祭祀活動都是比較重要的關乎國家社稷的大事,均有胤禛參與,可見康熙對他的器重和信任程度之深。
關於“好聖孫”這個說法,當時弘曆的年紀很小,表現不出多大治國的韜略和才幹,康熙選雍正為帝,有喜歡聖孫的因素,也只是喜歡而已,更多的還是看重雍正的才能本生。
-
18 # 沉默多言
老八賢明??這是個悖論,老八是所有兄弟中最不適合接位的角色了。說實話,選上任何一個都比他合適,因為這人是當時貪汙腐敗集團的頭子,為什麼會百官擁護,就是老八能保官集團的榮華富貴!這樣的人物是最不適合到稱孤道寡的位置了,康熙想要的接位人是什麼樣的,是能反貪治吏的。老八要接位會出現什麼情況,尾大難割,自己要對自己人下手,非常之困難,只能任由貪腐存在,說不定康熙之後清朝就非常短命!
-
19 # 冰冰老師不開心
1、老八的出生太低,他的母親是良妃衛氏,在清朝母以子貴,子以母貴,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老八的出身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結果。
2、老八成也“賢”字,敗也“賢”字。這個評價並不是皇帝給出的,而是大臣給出的評價,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結黨營私。這也是皇帝的大忌,大臣對他的評價越高越好,康熙的心裡就有多不喜歡他,當然不是要讓人厭惡他,而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些大臣是皇帝的大臣,不是你的大臣。這一點在《琅琊榜》等其他影視作品中都有體現。
這說明每個人務必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跨界”不適合皇家。
3、“賢”體現在對人處事上,他的才情更多的也體現在琴棋書畫,這並不是一個帝王所必需的品格。或許老八也有謀略,但是被這些不重要虛的東西給掩蓋了。
4、風頭太盛,所有的一切都被人一眼看穿,這樣的風格和性格不適合當一個帝王。
他爭奪皇位失敗是一個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歷史就是如此,一個偶然就能改變數千年的歷史。每個人在為人處事時也應該看得清,拎的清。
-
20 # 時拾史事
一不小心寫跑題了,但是既然我寫了,那我絕不放棄治療,還是要寫出來。
大家都在回答四八差別,我說一下,對於雍正即位是否是康熙的真正意願
康熙的幾個孩子其實在各朝各代的接班人裡面都算是非常傑出的,這點無可爭議,假若換個別的朝代,或者父親菜雞一點都能繼承帝位了。
而雍正上位之後,大興改革,手段狠辣,手足都清理的七七八八,以致於對於雍正即位這一段,無論是民間傳說到官方研究都附會了不少傳說。
據官方史料記載,康熙六十一年秋狩,康熙病倒送至暢春園,無奈之下只能四阿哥胤禛代替他祭天,可是祭天地日子還沒到,康熙就先掛了,臨終之前讓胤禛進宮,鎮國公吳爾佔代他祭天,康熙掛的時候在場的有胤祉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人證物證都在,要想造假,怎麼可能。
而對於隆科多下毒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親口說出“漢人喜歡人參,其害人而人不知。”怎麼可能喝參湯,被下毒。而且根據康熙晚年起居注,康熙確實彼時已經油盡燈枯。
而另一個疑點則是康熙傳給四阿哥,居然都不告訴四阿哥,卻只告訴隆科多,四阿哥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但是以康熙多年來平衡各個阿哥黨的勢力作風來看,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當年太子的事情傷透了老父親的心,所以現在他不希望任何一個兒子有僥倖心理。
而對於那些質疑隆科多是否矯詔,大家可能太過注意隆科多是四爺黨而忽略隆科多本身的身份,他的姑姑是康熙的母親,他的姐姐是康熙的孝懿仁皇后,後來雍正的胞妹和隆科多家還是親家關係,是正正經經的皇親國戚,當時在場也很正常。隆科多當時是步軍統領,奉命駐紮暢春園。雍正後來多次提到隆科多傳召之事,應該也不為虛假。
回覆列表
康熙臨終前說朕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老八則比他還要放縱,用寬仁收買人心,即便老八的寬仁是真的,也會使大清的江山徹底毀壞。老四就不一樣,認真的替皇上分憂辦差,心裡裝著江山,辦起事來六親不認。康熙明白,只有傳給老四,才能重新整理吏治,推動改革,才能使大清江山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