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山甲780
-
2 # 花開水不流
怯薛(蒙文:Хишигтэн,英文:Kheshig )又稱怯薛軍,怯薛制,是一個蒙古語詞彙,指代蒙古帝國和元朝的禁衛軍,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的的一支軍隊。是突厥-蒙古語"番直宿衛"之意,見《元史·兵志二》。漢譯多作宿衛,有輪流值宿守衛之意。怯薛成員稱怯薛歹(ke ig-tei)﹐複數作怯薛丹(ke igten)。怯薛起源於草原部落貴族親兵﹐帶有濃厚的父權制色彩﹐後來發展成為封建制的宮廷軍事官僚集團﹐元代官僚階層的核心部分 。
怯薛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他們的統帥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於千戶官,這支怯薛軍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 。
-
3 # 史寒微
卻薛軍指的是蒙古帝國和元朝的禁衛軍,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的的一支軍隊。是突厥-蒙古語“番直宿衛”之意,見《元史·兵志二》。漢譯多作宿衛,有輪流值宿守衛之意。怯薛成員稱怯薛歹﹐複數作怯薛丹。怯薛起源於草原部落貴族親兵﹐帶有濃厚的父權制色彩﹐後來發展成為封建制的宮廷軍事官僚集團﹐元代官僚階層的核心部分。
怯薛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他們的統帥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於千戶官,這支怯薛軍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可以說,沒有卻薛軍,蒙古帝國很難建立起來。
-
4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怯薛軍相當於鐵木真的禁軍,但他們並沒有參與西征,更多時間活動在東線戰場,也就是維護蒙古帝國的秩序。
雖然戰場上士兵都是精英,但是往往軍隊中還會有精英中的精英,這些人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勝在精英和出其不意,在戰國時期就有魏武卒,西漢時期的虎賁營,三國時期的陷陣營,白馬義從等等,都是屬於這種部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怯薛軍。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不可忽視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成吉思汗帶領軍隊征討了歐洲多地,雖然元朝的政治讓人不敢恭維,但是元朝軍隊的戰鬥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軍隊中更為精英的怯薛軍之強大自然不必詳細講解,今天就來聊聊怯薛軍的由來和主要結構吧。
怯薛軍的由來其實怯薛軍並不是在元朝時期出現的,它的出現或許比我們想象的都要早一點,是在成吉思汗還沒有統一蒙古的時候就出現了,其初始作用也很簡單,就是保護成吉思汗的安全,試想也是,成吉思汗的鋒芒畢露已經引起了其他部落的注意,自身的安全自然需要得到保障。
怯薛軍的發展在早期的時候因為成吉思汗還沒有後來巨大的影響力,所以只招收了100名怯薛軍,也是在這個時候,後來的“蒙古四駿”中博爾術加入了怯薛軍成為其中不可多得的戰力。
隨著成吉思汗勢力的擴大,早期的一百人自然是不夠了,於是成吉思汗開始對自己這隻禁軍進行擴建,直到統一蒙古之後怯薛軍已經陸陸續續增加到了幾千人,已經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戰力,最後分別讓蒙古四駿各自帶領部分兵馬代為統領。
怯薛軍在職責之外的作用前面也講了怯薛軍是精英中的精英,這股戰力在戰場上自然是逢戰必勝,但是後期的成吉思汗在擴建怯薛軍的時候加了一點自己的心思在裡面,就是這些人都是從大戶或者貴族中選拔,是不是覺得像質子,其實這樣說也沒錯。
這些人出身貴族所以在戰鬥經驗上自然是優於普通士兵,這是一部分優勢,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這些人的活動範圍都是在成吉思汗附近,並且平時都是直接聽命於成吉思汗,所以成吉思汗就可以更好的控制這些人,防止貴族或者大戶內亂。
但是加入怯薛軍的貴族子弟卻都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加入怯薛軍是無上的榮耀,能夠為成吉思汗征戰是自己的福分,由此可見蒙軍的戰力強悍不是沒有道理的,並且成吉思汗為了補償這些人,頒發瞭如果怯薛軍和千戶之間發生爭鬥,千戶有罪這樣的法律。
怯薛軍的主要構成雖然平時怯薛軍的主要作用是保護成吉思汗的安全,但是怯薛軍的內部結構也是非常的完善,其內部分支包括:弓箭手、帶刀者、門衛、守城者、斥候、牧馬、羊、駱駝者、文書、廚師、奏樂者等等,所謂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說的也不過如此。
其中最高統帥是成吉思汗親自任命的納牙阿,喜歡三國的朋友可將納牙阿當作曹操身邊的許褚,平時看見納牙阿就知道成吉思汗已經在附近了,並且納牙阿主掌殺伐,如果貴族們被納牙阿找上門,那麼一定是大難臨頭,因為只有成吉思汗一人可以調動納牙阿。
關於怯薛軍的誤解很多人認為怯薛軍如此強大,自然是作為成吉思汗西征歐洲的主力軍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怯薛軍只參加過一次西征,並且還是第一次,目的就是保護成吉思汗的安全,平時怯薛軍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蒙古帝國,如果哪裡出現什麼問題就可強行鎮壓,可見成吉思汗對於後方還是十分看重的。
結語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怯薛軍不僅是成吉思汗的私人禁軍,更是整個蒙古國的幕後保障,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成吉思汗才可以放心西征,雖然沒有參與西征,但是其重要性比參與西征的部隊還要重要一些。
-
5 # 大妮談古今
怯薛軍蒙語漢譯為宿衛。為蒙古元朝禁衛軍,怯薛軍本身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而成組成部分為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甚至普通怯薛軍士兵的薪資待遇都達到了普通戰將的水平。他們的統帥為元初四傑。由於怯薛軍有著非同一般的待遇和形成要求所以紀律相當嚴格,這支怯薛軍對成吉思汗和蒙元有著非同一般的忠誠,所以也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
由於怯薛軍是成吉思汗親自挑選併成立的所以成吉思汗格外重視甚至要求自己的子孫都要特別尊重怯薛軍成員使其不要有怨恨心,讓怯薛軍心甘情願為自己服務。
由於怯薛軍戰力強悍且忠誠,對蒙古國的鞏固和對外擴張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怯薛軍是蒙古帝國的王牌也是統治基礎更是成吉思汗的掌上明珠更不會隨意使用。
-
6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蒙元時期的怯薛軍通常被認為屬於禁衛軍,但成吉思汗在建立之初,其本意是希望將其打造成一支常備精銳部隊或王牌之師。而這支部隊的一切人員調動及升遷、處罰等的決定,必須要由成吉思汗本人才可決定。
怯薛軍唯一的權利,就是當值的怯薛軍對於未經大汗允許,而擅自闖入大汗帳內之人,可以不經過請示即可自行將闖入者當場處決。若從這方面來看,怯薛軍無疑也充當最高等級的近身侍衛角色。
元朝未建立時,怯薛軍的選拔條件及日常職責雲都赤、宿衛和弓箭手是怯薛軍中作戰最為強悍的。據《輟耕錄·雲都赤》記載,“雲都赤,乃侍衛之至親近者,雖官隨朝諸司,亦三日一次,輪流入值,負骨朵於肩,佩環刀於腰,或二人四人,多至八人。”
“雲都赤”屬於怯薛軍中的帶刀者,選拔的首要條件必須是刀法極好之人,能成為雲都赤的,都是萬里挑一的好手。但職責也極為單一,只是在大汗接見大臣時,雲都赤必須在場。
"雲都赤,乃侍衛之至親近者,然有所奏請, 無雲都赤在,不敢進"。宿衛由千戶統領,在大汗晚間作息時,負責安保工作。範圍以大汗營帳為中心,以及四周的巡邏任務等,並且在夜間巡邏時,必須按照指定的路線進行,不得隨意更改或偏離。
弓箭手必須是騎射均高超之人,武器配備為兩張弓,一張用於遠距離齊射;一張用作近距離攻擊。作戰時,箭筒裡會增加響箭及引燃箭,怯薛軍中的弓箭手一直保持在一千人左右。
怯薛軍內除了上述人員外,還有如散班、文書、專職寫聖旨、養鷹、牧駱駝和裁縫(即,質子軍、必闍赤、札裡赤、昔寶赤、帖麥赤、玉烈赤)等,共計約一萬人。
怯薛軍的將士若在當值時出現差錯,先要上奏大汗,由大汗決定如何進行懲罰,輕則鞭笞,重則流放。任何人如果未經上奏私自決定的,與犯錯者同等懲罰。
元朝建立後,怯薛軍的職責發生轉變怯薛軍裡,大部分的人員都是萬戶、千戶、百戶的子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富二代”。對於這部分人,後世多認為成吉思汗徵調他們的作用,只是控制臣下的一個手段。
但是,除了這個目的,最主要的還是出於安保上的考慮。大汗的安全,必然是要交給可以信任之人。大汗對怯薛軍的信任到了什麼程度?這在史料中也有記載,“與妃嬪雜處,休寢塌下”,這在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元朝建立後,雖仍保留怯薛軍,但其職責已開始發生轉變,很多的工作,已經慢慢轉而由禁軍接手。最大的變化,是帶刀的雲都赤,在怯薛軍中已變得不那麼重要。
通常陪在大汗身傍的怯薛軍,更多的是可以商討國事的人員,甚至也包括了漢人。如忽必烈最為看重的賀勝,還有張弘範、 史天澤等。特別是賀勝,是唯一擔任過樞密院知院的漢人。
元朝以右為尊,賀勝就曾出任中書左丞相,在很多的國家大事上,忽必烈都會與他商討。因此,這時的怯薛軍內部,看重的是能夠分擔國事的人員,這也使得怯薛軍被外界看作是“內廷”。
怯薛軍成了蒙元貴族升遷的捷徑怯薛軍在建立時,已經享有極高的規格和待遇。元朝建立後,朝廷的決策、監督、六部都掌握在怯薛軍人員手中,職能上的蛻變,使得能夠進入怯薛軍,就等於進入了升遷的捷徑。
怯薛軍手中握有實權,自然吸引著眾多的權貴爭相想盡辦法要求加入其中。如耶律楚材、鎮海等人,都是從怯薛軍中走出去,繼而進入中書省。
結語:怯薛軍的存在,應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建立之初的怯薛軍,這時更注重於作為一支精銳之師或安保力量;二是在元朝建立後,則更多地體現出“內廷”的職能。
-
7 # 追夢者讀歷史
怯薛軍是蒙古帝國和元朝的禁衛軍,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的的一支軍隊。是突厥-蒙古語“番直宿衛”之意。漢譯多作宿衛,有輪流值宿守衛之意。怯薛成員稱怯薛歹,怯薛起源於草原部落貴族親兵﹐帶有濃厚的父權制色彩﹐後來發展成為封建制的宮廷軍事官僚集團。
怯薛軍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他們的統帥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於千戶官,這支怯薛軍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
怯薛軍並非單純的戰士,他們是成吉思汗欽點的禁衛軍,最早是由百人的貼身護衛發展為一萬人的勇猛軍隊,包括1千名宿衛,1千名弓箭手,8千名散班。這一萬怯薛軍由納牙阿統領,沒有可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調動包括納牙阿將軍。戰時,怯薛軍直接受可汗號令,可汗前往戰場,必有怯薛軍護駕。這些禁衛軍平時則負責管理,包括督導宮廷執事、照顧馬匹及維護輜重。成吉思汗所建怯薛軍共一萬四千人。擔任宿衛的怯薛軍分四班宿衛,輪番宿衛,每番值衛三晝夜,稱四怯薛。怯薛人員除宿衛外,也分任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等事。任事者一概世襲。
元皇朝的建立,其行政職能,已由依仿漢制所建立的中書省官僚機構所取代。軍事護衛也由逐步擴大的諸侍衛親軍來擔承。怯薛在軍事上的作用,已只是輪番宿直禁廷,而極少直接使用於征戰。因此,人元以後的怯薛組織,與其把它視為軍事組織,毋寧說它是一個給侍內廷的上層人物的特權集團。
這就是成吉思汗的怯薛軍存在的意義!
-
8 # 憨貓說歷史
怯薛軍是成吉思汗的親軍禁衛,只是因為成吉思汗的赫赫武功實在太震古爍今了,所以顯得這支怯薛軍並不是非常耀眼,但其戰鬥力確是超強。《元史·兵志二》:“宿衛者,天子之禁兵也。方太祖時,以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為四怯薛,領怯薛歹分番宿衛。......時號掇裡班曲律,猶言四傑也,太祖命其世領怯薛之長。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
蒙古帝國在組織上,吸取了匈奴、突厥、女真的成功經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吉思汗用95個千戶打破舊部落,增強了蒙古人的組織度,提高了動員效率和凝聚力。與此同時,成吉思汗利用通天巫將孛兒只斤家族神聖化,建立黃金家族的神聖性之後,又將通天巫處死,使得再無人可以與黃金家族爭奪神聖性。另外,在組建核心力量時,成吉思汗更重視忠誠而非戰鬥力。著名的怯薛軍並不以戰鬥力著稱,作用更類似一個人質機構。
怯薛軍的成員原先大多是蒙古貴族中的二代,成吉思汗規定蒙古貴族必須讓自己的子弟到怯薛軍中服役,誰不交誰就是潛在的叛徒。在戰爭中,怯薛保護大汗安全的職能,大於作戰。而怯薛軍的成員在職位晉升上,也有極大的利好,使得黃金家族與眾多蒙古貴族形成利益共同體。
希望你喜歡這個答案,祝你愉快!
-
9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怯薛,又叫做護衛軍,是蒙古大汗的親兵。相當於漢人王朝皇帝的御林軍。怯薛是蒙古大汗們用封建特權和賞賜辦法培植起來的汗國中堅力量,也是蒙古汗國早期的最高政權機構。又是蒙古汗國特殊的高階軍官和幹部學校,許多蒙古的著名高階軍事指揮官和朝臣都出身於怯薛。
一、怯薛的產生怯薛軍並不是成吉思汗建立的,早在他之前就已經誕生了怯薛軍。大約公元1137年,合不勒汗從金國回來,金國派使者追趕合不勒汗,“他們路上看到合不勒汗同幾個那可兒疾馳著。”這大概就是“怯薛”出現的最早記載。
之後合不勒汗的繼承者俺巴孩汗、俺巴孩汗的繼承者忽圖刺、合丹太師他們在作戰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怯薛”護衛,護衛們一般被稱之為“那可兒”。
那麼,部落首領和那可兒們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部落首領們承認那可兒們的私有財產,給其優厚的分償和地位;那可兒對部落首領有服侍、保衛、隨從圍獵和征戰的義務。並且各分土地,共享富貴。
1189年,成吉思汗成為蒙古首領後。他的那可兒們宣誓:“請你做合罕(大汗),鐵木真,你當了合罕,則我們,在每次戰爭中,走在前頭......如果不遵從合罕鐵木真你釋出的命令,你可以撤棄我們的妻女,沒收我們的財物,把我們的頭顱拋在荒郊野外。”
作戰時,那可兒必須跟隨首領作戰,服從部落首領的一切命令;在平時要侍衛首領,參加圍獵,並且把獵物部分奉獻給首領。首領要保衛那可兒們的利益,給其相應的職務,使其有一定的地位和權力。
二、成吉思汗最初的怯薛成吉思汗初次組織怯薛是在1204年攻打乃蠻部前夕。他於1203年剛剛征服過實力強大的客烈部王罕。這次戰爭,成吉思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他的兵力和財力小號極大。此次雙方會戰一開始,成吉思汗戰敗,不得不“從答蘭捏木兒格思順合勒合河移動,途中點視軍馬,共計有2600人。這樣成吉思汗自帶領軍隊1300人沿合勒合西岸而行。另外有1300沿東岸而行,這樣走著,一路上打獵為糧”。
可見這次戰爭成吉思汗打得十分艱苦,需要一路上準備糧食,後來是用分化、瓦解、詐降、突襲等辦法,才算是征服了克烈部。
戰後,成吉思汗不得不修整部眾,收集人馬,與此同時,強大的乃蠻部要來攻打他。乃蠻部還派遣使者與汪古部聯絡,兩路夾擊,企圖一舉殲滅成吉思汗,當時形勢逼人,戰爭迫在眉睫。
面對強大的敵人,當時成吉思汗部的軍馬過瘦弱,也不多,於敵人相比實力差距懸殊過大,部分那可兒提出等到秋後馬肥了再戰,唯有他的異母弟別勒古臺提出了異議,認為,乃蠻部擁有廣大牧場,眾多的人民,豐富的牲畜,如果我們先發制人,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那麼,敵人是來不及收拾馬群,一定會遺棄逃跑,眾多的屬民,也會在混亂中逃入樹林,從而產生混亂。
別勒古臺的提議,正合成吉思汗的心意,於是他制定了先發制人的戰略。但也沒有盲目出軍,而是在戰備、軍需、戰術等方面做了準備,尤其是組建了怯薛。
首先,成吉思汗把軍隊進行整頓,以十、百、千數加以整編,任命十人長。百人長、千人長。又以其心腹那可兒六人為扯兒必,統領軍隊。(扯兒必是統領軍隊的長官。)
其次,成吉思汗挑選並組建怯薛。當選怯薛者是有條件的:第一,他們必須是各級軍官和自由民的子弟;第二,他們必須有才幹,身體健壯;“護衛由千戶,百戶的子弟中河平民的子弟中有才幹的,身體健壯的挑選出來。”把選出的怯薛,又分為八十宿衛、七十散班和護衛。
再次,成吉思汗對怯薛規定了職位,即分為白天警衛和夜晚守衛大汗和大斡耳朵:
“箭筒士、散班、護衛、司廚、司閽、司牧馬等,每天值班守衛,其職務於日落之前,交給宿衛人員,各自騎馬出去住宿!宿衛人員站在門前值夜,圍繞宮帳巡察!箭筒士,散班等候我們吃早飯的時候就來,向宿衛人員交接任務,照舊值班守護!三天三夜值班完了,可以休息三夜!箭筒士接換宿衛的任務也是如此。”此外,成吉思汗還挑選了一千名精壯的勇士作為親衛,任命其心腹那可兒阿爾孩合撒兒為長官。他們平時做大汗的親護衛,在戰時他們做前鋒,衝鋒陷陣。這種勇士軍,就是敢死隊。
成吉思組建怯薛軍後,其戰鬥力大大提高,這使他最後戰勝不可一世的強大的乃蠻部。
在雙方激戰中,怯薛發揮了決定性作用。《蒙古秘史》曾這樣記載:
“成吉思汗命令合撒兒統率主力軍,命令斡赤斤那顏統帶後備戰馬。”自己躍馬衝敵,其怯薛緊跟其後,拼命向前。那可兒們所帶的怯薛們,個個如“銅硬的頭,錐利的舌,鋼鐵的心,釘鑿的齒,......以露為飲,以涎為食,以風為騎,以劍為友,”“如入羊群,驅逐群羊。”一舉打垮了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乃蠻部軍隊,其首領太陽汗也被生擒。
三、怯薛的整頓和擴充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建立蒙古汗國後,他立即整頓和擴充了怯薛軍。
成吉思汗非常重視怯薛軍,這是他在統一蒙古尤其是征服強大的乃蠻部過程中,深刻認識到怯薛軍的重要性。同時,他也十分明新生的蒙古汗國的處境:四鄰皆有勁敵,原蒙古各部參與勢力時刻想著捲土重來,尤其是世仇之國金國,與他不共戴天。
蒙古汗國與金國相比,人力、物力、兵力都遠遠不如,但雙方矛盾激化,又不能和平相處。想要保護蒙古汗國的安全,唯有打敗強大的金國,也就是訴諸武力,但蒙古兵力少,是以只能用精兵,提高戰鬥力,為此,整頓和擴充怯薛軍,成為了當時成吉思汗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整頓和擴充怯薛的目的
“以前我封的八十宿衛,七十散班,護衛等,現在以長生天的仁愛,天地的護佑,增加氣力,建立統一大國。為了便於排程,現在挑選一千名護衛、宿衛、箭筒士,散班合成一萬名!”成吉思汗提出整頓和擴充怯薛的主要目的是“便於排程”,使之成為國家柱石。成吉思汗以怯薛軍戰勝了強敵,統一了蒙古各部;他還以怯薛軍鞏固剛剛建立的國家,使之發展壯大。同時,他要依靠怯薛軍,向外擴張,實現其大業。
2、當選怯薛的條件
成吉思汗制定了比初創怯薛時更為嚴格和系統的規定。首先,挑選怯薛,要看出身:他們必須是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及自由民的子弟。同時,他們必須具備身體健全,弓馬技藝出眾。其次,千戶長的兒子可帶十個個同伴,一個兄弟;百戶長的兒子可帶5個同伴,一個兄弟;十戶長的兒子和自由民的而融資帶三個同伴一個兄弟。
3、當選為怯薛者的費用
千戶長的兒子和十個同伴,所用的物品,由所在千戶管內徵用。即由千戶長所管轄的牧民們負擔。如果當選怯薛者,其父的遺產或自己有馬匹、財產等,除去私產外,大汗仍制定範圍給他們準備用品。百戶長的兒子和五個同伴,十戶長及自由民的兒子和三個同伴,除其私產外,大汗還給他們制定一定地方牧民為他們備馬匹物品。
4、全國遵行、不得違令
在挑選怯薛中,各級那顏及國內一切人,必須遵從大汗所發定的命令;如有違背者,嚴辦;當選怯薛的人,如有逃避,不願在大汗跟前服務,或者以他人代替者,嚴懲,流放到沒有人煙的遠方。同時,有自願為大汗當怯薛併合格者,任何人不許阻擋;違背者,嚴辦!
5、怯薛的權力
怯薛是大汗的護衛軍,又是汗國的柱石。所以成吉思汗給予怯薛特殊的權力和地位。成吉思汗旨令:“我的護衛地位高於在外的千戶那顏之上,在外千戶那顏和我的護衛同等鬥毆,罪罰千戶那顏。”
總結成吉思汗組織萬名怯薛軍後,滿懷雄心地說:“一萬名護衛軍團結起來,作為我的大中軍!”而成吉思汗也是憑藉著這隻在蒙古汗國諸軍隊中地位卓然的精銳,“故滅國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勳偉跡甚眾。”
-
10 # 笑語千年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有必要把蒙古人或者說元朝的兵制做一個介紹。
現有的史書對元代軍隊的兵員體制與編制系統記載得比較簡略含混,現存的元代《軍制》記載的“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和 “新附軍”等等,並不是元代軍隊的編制系統,而是元代軍隊的兵員徵集體制。
(怯薛軍)
元代軍隊中的蒙古軍,以蒙古人為主體。蒙古人“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眾寡盡籤為軍。有事則空營帳而出,十人為一牌,設牌頭。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這些蒙古軍人要自備武器、馬匹,只要有任務,便徵發作戰需用的物資,包括旗幟、馬釘、繩索等等,並按照出徵的規模進行簽發。被簽發的軍人出征時,其手下的“驅口”和“驅丁”,也就是他們的奴隸也要隨同出征。這種辦法在元代一直沿用,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四年規定: “籤蒙古軍,每戶二丁、三丁者一人;四丁、五丁者二人;六丁、七丁者三人”。
元朝建立後,將哈刺魯人、欽察人、唐兀人、阿速人等民族稱為色目人,這些民族的男丁也隸屬蒙古軍籍,分編成獨立的軍隊,如唐兀軍、哈刺魯軍、兒渾軍、畏兀兒軍等等,成 為衝鋒陷陣的敢死隊。
元代也有一支名叫“色目軍”的軍隊,指的是由色目人組成的侍衛親軍。蒙古軍中籤發出徵計程車兵,有時需要根據情況,長期鎮守在被蒙古人佔領的地區,這些軍人稱為"探馬赤軍"。蒙古人大多不願意遠離草原,所以在選調探馬赤軍時,往往以成為蒙古人奴隸的外族人充 任,造成了探馬赤軍中既有蒙古人、色目人,也有漢人的情況。
元朝山東、河南、陝西、四川等地的探 馬赤軍,由分設在淡州、洛陽、風翔和成都的四個蒙古軍都萬戶府掌管,稱作蒙古軍戶。
蒙古的"漢軍"並不是南宋的降軍,而是金國的降軍。漢軍來自金朝末年出現在中原各地的 金國投降地方武裝、 降蒙的金朝正規軍、中原地區簽發計程車兵,也包括早期降蒙的少數宋軍。元朝至元十年之後降蒙的宋軍被稱作“新附軍”,與“漢軍”無論是地位還是待遇都有所區別。
(那可兒)
對宋戰爭中投降的南宋軍隊,被稱作“新附軍”或者“南軍”,新附軍人的數量在二十萬人左右,這些人中,“堪以當軍者收系充軍,依舊例月支錢糧;不堪當軍者,官給牛具、糧食,屯田種養”。元朝在徵日本、安南、占城的幾次戰役中,都曾大量使用新附軍。所以從兵制上來說,元朝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四個系列 。
“怯薛軍”嚴格來說不是一個單獨的軍種,它只是蒙古大汗的護衛親兵。“怯薛軍”不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在他之前已有了怯薛軍。
蒙古汗國時,貴族領主“那顏”的親兵稱為“那可兒”,主要用來鎮壓遊牧民,參加那顏奪取牧場、牲畜和奴隸的戰爭。 早在1137年, 金國派使者就“看到合不勒汗(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同幾個那可兒疾馳著” 。俺巴孩汗在作戰中,也是“率領著他們的二十名那可兒,舉起長矛,向敵軍賓士過去”。
在蒙古部落中,較大的部落首領都有自己的那可兒護衛。 部落首領承認那可兒們的私有財產,給其優厚的地位,那可兒對部落首領有服侍、 保衛、 隨從 和征戰的義務 。 1189年,成吉思汗成為蒙古部首領後,他的那可兒們誓言:“如果不遵從合罕帖木真釋出的命令,你可以數棄我們的妻女,沒收我們的財物,把我們的頭顱拋在荒郊野外”。
(那可兒)
那可兒必須服從部落 首領的一切命令,平時侍衛首領,以生命保衛領主。 首領們對於自己 的那可兒,要給其財產和相應的職務,要保護他們不受侵害。 首領們對於那可兒的信任及那可兒們對首領的忠誠,是首領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成吉思汗的那可兒在其一統蒙古的大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成吉思汗依據那可兒們的才 能來任命他們的職務,在他們的努力下,成吉思汗的實力得到了大幅發展。在成吉思汗與扎木合的兩次戰爭中, 沒有那可兒們的努力,成吉思汗也不能輕易戰勝勢力強大的扎木合。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隨著實力的發展,蒙古首領們的那可兒越來越,那可兒們成為專門護衛部首領的護衛軍。"怯薛軍"便應運而生。
在1204年成吉思汗攻打乃蠻部的戰爭前期,成吉思汗戰敗,沿合勒合河東岸撤退,一直退到人煙荒蕪的巴勒諸納 。這時,乃蠻部派使者與汪古部聯絡,準備兩路夾擊,一舉殲滅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召集宗親和那可兒們召開會議 ,成吉思汗的異母弟別勒古臺說:“乃蠻有廣大的牧地,有眾多 的人民,有豐富牲畜。現在我們去征伐,他們來不及收拾馬群, 一定會遺棄逃跑。 我們決不可輕易放過,大家前去征伐呀!”
成吉思汗徵求了那可兒的們意見後,制定了先發制人的戰略。以六個心腹那可兒六個人為統領軍隊的“扯兒必”,在剩餘的那可兒中挑選並組建怯薛。 當選怯薛的條件是必須是軍官或者自由民的子弟、有才幹 、身體健壯者。這支成吉思汗組建的怯薛軍戰鬥力極強,幫助成吉思汗戰勝了不可一世的乃蠻部。
《蒙古秘史 》記載:“他躍馬衝敵,怯薛緊跟左右,拼命向前。怯薛們有銅硬的頭,錐利的舌,鋼鐵的心,釘鑿的齒,以露為飲,以涎為食,以風為騎,以劍為友,好象餓鷹翎翔而來,好象怒獸跳撲而來”,一舉打垮了裝備 精良、人數眾多的乃蠻軍隊 ,乃蠻首領太陽汗也被生擒。(四大怯薛長)
1206年成吉 汗建立蒙古汗國後,立即著手整頓和擴充“怯薛軍”。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成吉思汗深深地認識到怯薛軍的重要性。“欲制服強敵,只有用武力;兵力少,只有發展精兵,提高戰鬥力”。 為此,成吉思汗為“怯薛軍”制定了更為嚴格和系統的規章:規定怯薛的出身必須是軍官及自由民的子弟,必須身體健全,弓馬技藝出眾。千戶長的兒子可帶 十個同伴和一個兄弟,百戶長的兒子可帶五個同伴和一個兄弟;十戶長的兒子和自由民的兒子可帶一個同伴和一個兄弟。怯薛所用的物品由所在千戶管轄區內徵用。
成吉思汗精心挑選的一萬名怯薛組建成一支中軍,將其編為宿衛、箭筒士、散班。任命最 信任的斡兒出、木合黎、羅忽勒、赤老溫為怯薛軍的四位指揮官。一萬名怯薛分為一千名箭簡士、一千名宿衛、七千名散班、一千名勇士軍。散班、 箭筒士是白班守衛,宿衛是夜班守衛。 箭筒士手拿弓箭,守衛在 大汗的左右,形影不離。慟薛的散班、宿衛、 箭筒士分為四個班,每班三日一換。同時,成吉思汗明令:“太陽落了之後,有在我的宮 帳前後行走的人,宿衛就逮捕他審問 。夜裡宿衛在宮帳附近的人,如遇有闖門的人,砍斷他的肩,切掉他的頭。夜間要報告緊急事項的人,應先告知宿衛,未得宿衛的允許,誰也不準進來。”
(成吉思汗)
忽必烈即位初年,其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稱汗,原來的蒙古怯薛軍也一分為二:一部分 護送蒙哥汗的靈樞返回漠北,歸屬於阿里不哥;一部分在怯薛長不花等人的率領下,東投忽必烈。中統二年五月,忽必烈任命不花為中書省右垂相,並將木華黎的後人安童、 博爾術的後人玉昔帖木兒、博爾忽的後人月赤察兒召到身邊,充任怯薛長的職務 。歸屬忽必烈的蒙古千戶,亦應按舊有的制度 ,以子弟入充怯薛。
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後,於中統四年二月,“詔統軍司及管軍萬戶、 千戶等,遵太祖之 制,令各官以子弟入朝充禿魯花” 。怯薛的定額,仍然是一萬人。按規定漢人和南人無權充任怯薛,但這時實際上"多有投充怯薛歹、鷹房子等名色",怯薛軍只過是以蒙古人為主而已。隨著時間的發展,怯薛軍一萬人的定額也經常被突破,元朝政府不得不多次進行"沙汰"。 到元文宗至順元年八月核定怯薛人數 ,“定大內四宿衛之士,每宿衛不過四百人;累朝宿衛之士,各不過二百人。 鷹坊萬四千二十四人,當減者四千人 。其汰去者 ,斥歸本部著籍應役” 。至順三年 四月,中書省官員又上奏 :"去歲宿衛士給鈔者萬五千人,今減去千四百人 , 徐當給者萬三千六百人",怯薛的數量仍然未能削減至萬人。
怯薛和侍衛親軍雖然同屬於中央宿衛組織系統,但在職能、隸屬關係和兵員徵集等方面卻有著明顯的不同。從職能上講,怯薛負責皇帝的安全,掌管宮城和大帳的防衛,一般不外出作戰 ;侍衛親軍則既要負責大都、上都的安全和"腹裡" 地區的鎮戍,又是朝廷用以"居重馭輕"的常備精銳部隊 ,隨時可以派出去鎮壓地方的起義和外來的侵擾。
從隸屬關係上說,怯薛由怯薛長掌管,直接與皇帝發生關係;侍衛親軍由各衛都指揮使司掌管, 除東宮侍衛歸隸東宮太子外 ,均隸屬於專掌軍政的樞密院。在兵員徵集上,怯薛成員主要來自蒙古草原各部 ,侍衛親軍則不僅來自中原的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 , 原來附籍在蒙古軍中的色目人和流亡的蒙古子女也是侍衛親軍的重要來源。也就是 說 , 侍衛親軍與當時存在的幾個兵員徵集系列都發生關係 , 而怯薛只是和蒙古軍兵員徵集系列發生關係。
至於說怯薛軍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可以參考成吉思汗組建了萬名怯薛軍後,滿懷雄心說過的一句話 :“一萬名護衛軍團結起來,作為我的大中軍 ,我們可以戰無不勝。”事實上成吉思汗依靠這支“怯薛軍”,“滅國四十,平西夏,其奇勳偉跡甚眾”。
-
11 # 青蒿魚
通俗的說是首領禁衛軍。人員組成分三部分構成:一是大漢從平民裡親自選拔的青年才俊,能力超群單缺乏帶兵打仗經驗。二是各千戶長以上達官顯貴的子弟,有政治鍍金和做人質兩重意味。三是被征服者、投降和奴隸裡留下來的人才。
這支軍隊的絕對戰鬥力中流,但是政治號召力絕對是一流的
-
12 # 孤庸書生
怯薛軍,是成吉思汗的皇家衛隊,由其親自組建的一支禁衛軍。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稱汗後,從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中挑選一萬精壯組成怯薛軍,由成吉思汗親自指揮。怯薛軍駐紮在成吉思汗的殿帳周圍,共分為四班,由四個親信的那可兒任怯薛長。
怯薛軍的統帥是被譽為元初“四傑”的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和博爾術,他們四人又被封為“四怯薛”。
怯薛軍的待遇及軍銜都要高於普通計程車兵。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的薪俸和軍銜都相當於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
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每個成員必須由成吉思汗親自挑選,他們必須對成吉思汗百分之百的忠誠。
怯薛軍作為蒙古軍的精銳,是成吉思汗加強對地方控制的主要武裝力量,維護了成吉思汗的統治,說其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也不為過。
-
13 # 深夜聊齋
在古代,御林軍是保衛最高統治者的核心力量,是確保帝王們人身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
因此,自古以來,無論是中原王朝還是草原民族,都把這樣一支軍事力量的建設,作為鞏固自身統治的重中之重。
在中原,不同的朝代對御林軍軍們的稱呼多有不同,比如“禁衛”、“禁軍”、“虎賁”、“神策軍”等等;而在遊牧民族政權中,他們的稱呼也大相徑庭,如遼朝叫“皮室軍”,而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親軍則叫“怯薛軍”。
強悍的蒙古鐵騎,曾經是13世紀地球上戰鬥力最強大的一支軍隊,那麼作為蒙軍精銳之精銳的“怯薛軍”,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
一、“怯薛軍”是如何產生的?不少人對“怯薛軍”有這樣一個誤會:它是有成吉思汗創立的。
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在蒙古部落中,其實早已存在“怯薛軍”的前身,他們就是由“那可兒”組成的大汗護衛親兵。
“那可兒”是什麼呢?他們除了是侍衛親軍以外,在蒙語裡還有“朋友”、“夥伴”的意思。
“那可兒”戰時要追隨蒙古各部落首領作戰,非戰時還要追隨首領左右,負責保衛其人身安全。作為親兵,他們要隨時準備犧牲自己,成為老大們的擋箭牌。
而作為回報,部落首領既要承認“那可兒”擁有私人財產,又要給予他們優厚的經濟待遇、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還要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部眾的侵害。
從表面上看,“那可兒”與首領的關係,有點類似於西方中世紀領主與騎士的主僕關係。不過,別忘了“那可兒”可還有“朋友”、“同伴”之意。
與一般的部族首領相比,“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更加善於籠絡人心,善於利用這種“同伴”關係。
他用自己的知人善任、寬仁義氣,打造了一隻完全忠誠於自己的親兵隊伍。成吉思汗日在後東征西討所倚重的悍將們,也多從這些親兵中間產生,其中就包括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等蒙古名將,而成吉思汗也曾這樣自己形容身邊的“那可兒”:
“他們是我能幹的、盡心竭力的奴僕,是我的神箭手,是我的快馬,是我手上伶俐的鳥兒,是我拴到馬鞍上的獵狗。”有了這樣一支親軍,日後“怯薛軍”的組建便水到渠成。
而在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中,成吉思汗也往往能利用敵方“那可兒”的叛變,最終獲得成功。
比如,成吉思汗最強勁對手之一的扎木合,正是被自己手下的幾個“那可兒”抓了起來,送給成吉思汗的。
二、組建“怯薛軍”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在攻打乃蠻部時,開始對自己手下的軍隊進行整頓,從中挑選精銳組成了最早的一支“怯薛軍”。
最初,成吉思汗定下了這樣的入選標準:
1、必須是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和自由民的子弟,也就是說,不能是奴隸。
2、必須身材矯健,弓馬嫻熟,能征善戰。
最終,成吉思汗首先從蒙古貴族、平民子弟中挑選出150親兵,把他們分為兩班,白天70人,晚上80人,主要負責保衛大漢和大翰耳朵(成吉思汗的汗廷和後宮)的安全。
此外,成吉思汗又挑選了一千名護衛,他們平時擔任大汗的保衛任務,戰時則作為急先鋒,充當衝鋒在最強面的敢死隊。
在完成了軍隊重組,特別是組建了精銳之精銳“怯薛軍”以後,成吉思汗才發動了對乃蠻部的決戰。
在激戰中,“怯薛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吉思汗先讓士兵們每個人燃起五處火光,以此來虛張聲勢,再讓“怯薛軍”作為箭頭直接衝擊敵人中軍,在鑿穿了敵人陣型以後,成吉思汗乘敵陣腳大亂,一舉打垮了在人數上佔優勢的乃蠻部,生擒其首領太陽罕。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正式建立了蒙古汗國。此前的征戰,讓他深知“怯薛軍”的重要性。而面對下一個強大的敵人,也就是人力、物力、財力遠遠勝於自己的金國,成吉思汗更覺有必要擴充和壯大“怯薛軍”。
於是,這時的“怯薛軍”,由最初的150名親兵、一千名護衛,擴充到了1萬人,組成了日後蒙古鐵騎的“大中軍”。
三、“怯薛軍”的正式配置成吉思汗將1萬名“怯薛軍”分為了宿衛、箭筒士、散班等,由被稱為“蒙古四傑”的博爾忽、木華黎、博爾術、赤老溫,分別擔任“怯薛軍”的四大長官,而他的其他心腹“那可兒”,則又擔任“怯薛軍”的各級軍事長官。
在非戰時,“怯薛軍”的分工是這樣的:宿衛負責夜間保衛成吉思汗的安全,箭筒士和散班則是白天的大汗衛士。
對於入選要求,除了出身和武藝的要求之外,成吉思汗還規定,千戶長的兒子可帶10名同伴、1個兄弟,百戶長的兒子可帶5名同伴、1個兄弟,十戶長的兒子可帶3名同伴、1個兄弟。“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樣,“怯薛軍”的凝聚力無疑更加提升。
除此之外,成吉思汗還對“怯薛軍”的軍規軍紀以及後勤保障等問題做了具體規定。
如此一來,一支擁有強大戰鬥力、凝聚力和紀律性的精銳之師正式出爐。
有了這樣1萬名蒙古勇士,成吉思汗才能夠把他的蒙古鐵騎,打造成為一支“滅國四十”、無堅不摧的不敗之師。
-
14 # 東秋妮
1206年,帖木真被正式推舉為成吉思汗,成了氈房百姓的最高君主,蒙古各部完全統一。
成吉思汗降旨,一舉而封了95個千戶,指定其中4人為"萬戶 ",完成種種賞賜之後,成吉思汗說道:
"此前,我曾有八十人的宿衛隊,七十人的近衛隊。
如今,我依靠長生天的氣力,天地之佑助,已收天下百姓於手中。
所以,將我侍衛隊擴充至千人,連同宿衛隊、號箭手、近衛隊等為我配備一萬人的近衛主力。"
成吉思汗要求在組建近衛時,要從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及自由人的孩子中選調,並將其中的智聰體健,勝當此任者召進來。
被召的近衛軍,若是千戶長之子,則帶一弟十伴從來;若是百戶長之子,則要帶一弟五伴從來,若是戶長及自由人之子,則帶一弟三伴從來。
被召的近衛軍前來時,須從當地備好乘騎及所需。凡被召入近衛軍的千戶長之子,將十名伴從者及所以後第需之品,可從所轄千戶中徵召,不論其家產多豐,馬匹多少,須按所限配備前來。百戶長之子與伴從者五人,十戶長及自由人之子與伴從者三人,也依此規矩另以自家財產而徵召配備。
在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及眾人中有違此令者要嚴懲。
如果,應被召入者,不可推卸者,躲避而不肯來的,可用他人替來,而將躲避者當罪論刑,流放到目不可及的遠方去。
如此這般,將來自各戶長的眾勇士整編成了八千侍衛,再與兩千名宿衛隊、弓箭手一起組成了一萬人的近衛軍。
成吉思汗建立的這支新隊伍,蒙古語叫“克什克騰”,漢譯為“怯薛軍”,其意思便是近衛軍或護衛軍。怯薛軍的建立,標誌著成吉思汗政權的完全確立。
怯薛軍是以萬戶、千戶、百戶等各級官員“子嗣”為骨幹,用賞賜、特權等培植起來的。
怯薛軍由成吉思汗的心腹勇將管領的,由成吉思汗親自領導和指揮的常備軍,是當時大蒙古國武裝力量的中軍主力。
這支中軍主力跟隨著成吉思汗的"上帝之鞭",開始了在亞歐大陸上空,長達數十年之久的舞動! -
15 # 漩渦鳴人yy
怯薛軍,有人說他在蒙古部落早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甚至於提到一個專屬的名字叫做那可兒!但是事實上,你如果把二者混為一談,那你簡直就是無視了成吉思汗對於整個蒙古部落崛起所創造的那些功績!
毫無疑問,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人驍勇善戰,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征戰,天下罕逢敵手,一方面得益於他們強盛的戰鬥力,另一個方面來自於成吉思汗聰明的頭腦進行駕御,但是最最重要的一條也是最讓別人忽略的一條就是成吉思汗對於整個蒙古部落的整合,以及在軍事方面的改革!
這是一個很容易忽視的一個點,就如同很多人都在懷疑說現如今軍隊裡面走正步附近有什麼用這種疑問會發出來一樣,他會下意識的在意那些高大上的東西,而忽略這種最基本的,也是這種最基礎的東西!
那麼成吉思汗的軍事體制改革對於成吉思汗的怯薛軍又是什麼樣的意義呢?
說到底,成吉思汗的怯薛軍是什麼,通俗意義上來講,是成吉思汗的近衛部隊!成吉思汗作為蒙古帝國至高無上的存在,自然需要一支強悍的力量保駕護航,再加上成吉思汗天生喜歡征戰在外。身邊需要一支驍勇善戰的部隊,給這位蒙古帝國最強大的大腦給他作為刀和劍!因此,怯薛軍的存在是必然的。
但是很顯然,如果說怯薛軍完全只是成吉思汗的一支衛戍部隊!只是充當成吉思汗打手這樣一個功能的話,那他不可能在歷史上面留下赫赫威名,成吉思汗對於這支軍隊的希望和寄託究竟在哪裡?這才是成吉思汗為什麼單獨的成立這支軍隊的真正意義!
成吉思汗一開始是沒有怯薛軍的,他雖然有一些敬畏不對,但是這些軍隊其實對於成吉思汗來講。和普通的作戰部隊沒有任何區別,但是隨著成吉思汗的做大做強,他軍隊裡面包括蒙古部落,原本存了一些問題就會慢慢的顯現出來!
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整個蒙古部落,他的部落與部落之間原先的仇恨體系仍然存在分為不同的部落!這些不同的部落一旦彙總起來邊練成一支軍隊,就很容易造成很大的問題,包括原先的蒙古軍隊制度太過於原始與落後,也使得在指揮部隊作戰的時候很容易出現指揮通訊不暢,最終命令無法下達,然後軍隊出現無意義的損失,這種情況的出現,所以成吉思汗急需一個手段把自己的部隊給他整合起來!
此時,成吉思汗手中的軍隊僅剩下兩千多人,這個時候成吉思汗面臨著一個選擇,他是整合軍隊繼續作戰,還是說率領軍隊逃遁!休養生息,此時,成吉思汗做了人生最大的一個賭注,在軍隊遭遇大敗,士氣還沒有恢復元氣,還沒有恢復的時候,發動突襲作戰,這個時候成吉思汗需要一支能夠隨心所欲的指揮的一支部隊!
此時成吉思汗,就依託著自己的理想之中軍隊的建設,然後組建起了一支近現代化的軍隊!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針對這個軍事制度,開始進行改革!
改革的細節我就不多做贅述了,總的而言,就是成吉思汗所成立的怯薛軍擁有著完善的體制!不僅在這支軍隊裡面已經近乎於杜絕部落部落之間的那種血緣關係,影響軍隊指揮這種情況出現!而且還使整個部隊更加緊密,更加團結!
這個就是制度化的好處,而成吉思汗很明顯將制度化帶入到了軍隊裡面兒作為實驗的重點和第一支模範部隊,怯薛軍就這樣成立了!經歷這一次成功的改革之後,成吉思汗將怯薛軍的成功的制度改革推行全軍,並且組建了一支驍勇善戰的龐大的蒙古騎兵部隊!
這是什麼?這實際上是第二種軍事改革的方法,就是成立一支模範部隊,然後透過模範部隊的帶動作用。在裡面培養優秀的軍人,成立優秀的制度以及高階的軍事將領,藉著這些軍事將領和優秀計程車兵,將這種制度推廣全軍,然後整個軍隊就把這個制度給學習到了自己的手裡面!
這種優秀的改革方法成吉思汗透過怯薛軍,終於將蒙古部隊的戰鬥力徹底整合!
-
16 # 棍哥觀史
怯薛軍是成吉思汗軍政改革的一個補充,政治意義選大於軍事意義。它並沒有傳言的那樣具有恐怖的戰鬥力,也絕非傳言的古代五大精銳之師、十大精銳之師的存在。它在建制之初只有一萬人,其中八千為散班(雜役),就這種配置,還被傳言為西征途中幹翻歐洲三大騎士團,每戰必當先鋒,可能否?
怯薛軍的成立我們知道,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的程序中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兵民合一的戶籍改革是成吉思汗霸業成功的基石。但兵民合一往往是中原政權的一種說法,即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軍事生產方式。蒙古人在任何時代都是將生產與軍事防衛化為一體的,成吉思汗的改革只是將這種全民生產、又全民皆兵的模式納入行政管理的制度裡。這種制度就是打破古老的血緣關係,擯棄傳統的部落、氏族單位,對所有臣民進行戶口登記,以十戶、百戶、千戶、萬戶的管理結構一一對應。然後以黃金家族為領導核心,掌握土地牧場等必要的生產資料,以十、百、千夫長為紐帶,執行垂直展開的軍事和生產管理。
這個管理模式最大程度的集中了蒙古人的生產力,也最大程度的凝聚了蒙古人的戰鬥力,使這個民族“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在機動性和後勤補給上優勢巨大,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內部的組織制度,如鮮卑人,檀石槐死後,鮮卑第一汗國馬上土崩瓦解,重新崛起是十六國時代,且分裂為數部。蒙古高原也是一樣,在未統一之前分為幾大部落聯盟,因牧場問題常年摩擦,所以說成吉思汗的這個改革既合理劃分了生產資料,又合理安排了生產力,是其霸業成功的關鍵一環,可見成吉思汗的政治才能並不亞於他的軍事天賦。
成吉思汗建立95個千戶後,蒙古人動員效率和凝聚力陡然提升,為了樹立黃金家族的絕對領導力,他又利用蒙古人信奉的薩滿教,透過通天巫闊闊出神化孛兒只斤氏,後將通天巫處死,在蒙古高原上樹立了黃金家族的唯一神聖性。這個舉動其實也證明了成吉思汗的政治初衷,與漢族政權的“君權神授”並無差異,旨在培養領導集團、軍事集團的信仰與忠誠度,怯薛軍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昔者,朕僅有擔任白晝警備任務之侍衛七十人,負責夜間警備任務之宿衛八十人。今賴長生天之助力,得天地之贊助,匡普天下之百姓,俾入朕一統之制。今當揀選十戶官、百戶官、千戶官、萬戶官之子弟人為衛士,俾滿萬數而為怯薛軍。”——《新元史·太祖本紀》
怯薛翻譯過來本身就不是單純的戰士,追求的也不是戰鬥力,怯薛軍更像一個人質機構。它的構成是在十戶、百戶、千戶官中挑選子弟應徵,說白了就是整合社會架構後,那些官二代們當了成吉思汗的宿衛軍。這個有點類似清朝的大內侍衛,滿八旗貴胄子弟充之。在怯薛軍成立之初,成吉思汗令蒙古貴族必須讓自己的子弟到怯薛軍中服役,如果誰不交人,誰就是潛在的叛徒。
所以怯薛軍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第一部分叫做“火兒赤”,翻譯過來就是弓兵,共一千人;第二部分叫“客卜帖兀勒”,翻譯過來就是宿衛軍,可以理解成侍衛,也是一千人;第三部分叫“禿魯花”,即散班,《元史》中將這一部分定義為“質子軍”,共八千人。前兩部分的人員是抽調軍隊中的精英,第三部分是從十戶至萬戶的官員子弟中抽派,而且前兩部分是常規戰鬥序列,第三部分則多攤派大汗營地的雜役。
這八千質子軍中,如文秘稱“必闍赤”、草擬大汗旨意的稱“札裡赤”、廚子稱“寶兒赤”、為大汗整理佩刀的稱“雲都赤”、裁縫稱“玉烈赤”、管理營地燈火的稱“燭剌赤”、樂隊稱“忽兒赤”、養軍馬的稱“阿塔赤”、養駱駝的稱“帖麥赤”、養羊的稱“火你赤”。這些五花八門的職稱皆世襲,對於官員來說,家中子弟送到大汗營地養馬都比當個千戶有出息。因為成吉思汗曾宣佈過,“在外千戶若與怯薛爭鬥,千戶有罪”,即千夫長級別的官員與普通怯薛士兵發生爭執時,無論誰對誰錯,首先都要認定千戶有罪。換言之,怯薛軍士,乃至雜役怯薛執事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宿衛者,天子之禁兵也。方太祖時,以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為四怯薛,領怯薛歹分番宿衛。”——《元史·兵志二》
成吉思汗將怯薛軍的地位抬的很高,所以蒙古舊部貴族、征服後編制的各族戶主,都願意將子弟送入大汗營地。成吉思汗也就很自然的控制了各種勢力,舊“地主”,新官僚,無不忠誠的效力於成吉思汗。由於怯薛軍是分四番入值大汗營地,所以成吉思汗任命了四位怯薛長,各統值一番,他們就是蒙古四傑的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這四個人的份量不言而喻了,一個太師,左右翼兩個萬戶,還有個成吉思汗的大舅哥!
成吉思汗征戰的主體由上文可以看出,在戰爭中,怯薛只承擔保護大汗安全的職能,怯薛軍也被諸多歷史學家稱為中軍,按照蒙古傳統說法,這種軍隊俗稱“那可兒”,即夥伴的意思。所以怯薛軍是與成吉思汗形影不離的,這個主體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投入戰鬥。其實蒙古征戰具有很高的軍事動員能力,這也依賴於成吉思汗設定的戶籍管理制度。每逢戰事,蒙古會以萬戶為最後的集結點,由千戶、百戶、十戶徵召人員,十戶集結於百戶,百戶集結於千戶,千戶統領至萬戶。
根據戰爭規模和應徵需求,各戶籍單位徵召任務是不同的,比如規模較小的戰役,有的萬戶單位會留守營地,僅對個別萬戶進行徵召。若是規模較大的戰役,則全民動員,如成吉思汗西征,每十戶要出5個兵,10匹戰馬,10個奴隸,20只羊,1頭牛,1匹母馬。其實這個動員率並不高,再如金末時期,蒙古人口數量接近200萬,但野狐嶺之戰時,蒙古軍數量僅9萬左右,動員率不到5%。但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蒙古軍作戰的單兵戰鬥力保障十分充足,不僅要求攜帶奴隸專職後勤,還充分發揮遊牧民族的優勢。以牛做運輸工具,人均兩匹戰馬保障機動效能,羊群則是鮮活的食物來源,母馬則保障馬匹的繁殖率以及士兵的飲奶需求。
在征戰途中,蒙古人依靠強大的戰鬥力,足夠震懾征服區人口投誠歸降,從而充實蒙古人的奴隸、僕從。這些僕從被組織成軍隊,蒙古人又不會像金人一樣將僕從單純的作為炮灰,而是透過戰鬥抽調出優質的僕從,加入蒙古人的軍隊,或者單獨建制戰鬥序列,如色目軍和漢軍。我們說蒙古人喜歡屠城,其實成吉思汗就是透過這種手段達到屠一降十的效果,這樣確實減少了蒙古的戰爭損耗,同時帶來大量的新鮮血液加入。
投降蒙古人的實力派和領主,往往能保全自己的部曲和領地,更能在征戰中繼續擴充加增,這些優質僕從軍在蒙古帝國的擴張期能獲得巨大的擴張紅利,因此也樂於效勞,所以成吉思汗的擴張真正用到怯薛軍的機會不多。這種征戰模式在整個蒙古帝國的擴張中得以延續,如長子西征時期,從蒙古高原出發時,5萬人的軍隊中,就有一半是西域和中亞招募的僕從軍,蒙古人也就2-3萬人,一路經過收納欽察和羅斯僕從軍,又將軍隊數量擴張到12-15萬,這才是攻入波蘭、匈牙利諸國的主體力量。
可以說成吉思汗是一個高明的操盤手,他在蒙古高原上創立了帝國的基本盤,然後透過資源整合,不斷融資,拿著別人的錢做生意,以分紅的形式吸納更多投資者。所以怯薛軍是成吉思汗所持的原始股份,這個老本並不會輕易投入戰鬥。在歷史記載中,怯薛軍的戰例從未單獨介紹過,有些只不過是後世讀者的假設。比如1221年,扎蘭丁在興都庫什山腳下的八魯灣擊敗了失吉失禿忽率領的3萬蒙古軍,殲敵1.5萬,史載成吉思汗親率5萬大軍前去,這5萬軍中必然是有怯薛軍存在的,但扎蘭丁全軍覆沒是不是怯薛軍所為,這就不一定了。
再比如說怯薛軍狂虐歐洲三大騎士團的言論,這件事情其實是張冠李戴,此戰是蒙古長子西征時期,成吉思汗早已去世,此戰是1241年,長子軍進入波蘭境內,擊潰了波蘭聯軍,其中就包括前來助陣的條頓、醫院、聖殿騎士團25000人。這是長子軍右翼的功勞,與成吉思汗的怯薛軍無任何關係。
綜上所述,成吉思汗的怯薛軍被傳的神乎其神,其實真實戰例沒有多少,這個組織簡單理解就是大汗親衛,兼僕從事務。而且根據大蒙古國的體制,這個組織視為大汗私產,在大汗去世後可以繼承給大汗的子嗣。所以它的戰鬥力甚至不如漢人政權的“虎賁”、“天策”等親衛軍!但這類組織具有很高的政治意義,利於蒙古大汗掌控各大部落領主,這或許才是成吉思汗創立怯薛軍的真實意圖。
-
1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成吉思汗的怯薛軍,是成吉思汗戰鬥力最強悍的軍隊。而正是因為成吉思汗有這樣的怯薛軍,因此,成吉思汗的軍隊才能夠成為那一支援打遍天下無敵手,橫掃歐亞,震驚世界的軍隊。
(怯薛軍)
事實上,軍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組織。它的特殊性就表現在,它對紀律、忠誠、勇猛這三方面有嚴格的要求。 所謂對“紀律”有嚴格的要求,就是說整個軍隊裡面的人,都必須嚴格執行某種規章制度,決不能夠有任何違反。並且都必須要聽從號令,聽從軍令的指揮。如果一支軍隊不聽從號令,這支軍隊是根本就沒辦法打仗的。古代所有的名將,其實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名將,就是對紀律有嚴格要求。孫武不惜得罪吳王,都要把吳王的兩個不執行軍令的妃子給砍頭,就是要說明紀律有多麼重要。
“忠誠”也是軍隊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講“紀律”,實際上就是用制度來管人,但是這種制度管人很有可能就是外在性的,並不一定能夠形成士兵們自覺的要求。更重要的一點,遵守紀律計程車兵,他聽從的只是軍令的指揮,但是“忠誠”要求的,是聽從某一個人的指揮。
“勇猛”就更不用說了,狹路相逢勇者勝。只有勇猛的軍隊,才能夠戰無不勝。古代所有厲害的軍隊,它的特點都是勇猛的,就算是刀山火海,它也會毫不含糊地趟過去。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怯薛軍,就體現了這三個特點。 成吉思汗是一個在奴隸制社會崛起的君王。奴隸制社會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奴隸對奴隸主有一種依附關係。所以成吉思汗的怯薛軍和成吉思汗也有一種人身的依附關係,蒙古草原上把那些與奴隸主有依附關係的奴隸稱為那可兒。由成吉思汗的那可兒組成的怯薛軍,除了對紀律有嚴格要求,又非常勇敢以外,更重要的特點就是忠誠。
成吉思汗的怯薛軍,還有一個名稱叫做“宿衛軍”。從“宿衛”這個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也就是在君王睡覺的時候,站在君王身邊,保護君王的那一支軍隊。君王睡覺的時候,實際上他是完全沒有防護能力的,如果他身邊的守衛不是絕對的忠誠,那麼很可能就要了君王的命。
歷史上曾記載過曹操殺衛士的故事。曹操對他的衛士說,他夢中會殺人,希望衛士在他晚上睡覺的時候,千萬不要接近他。後來他睡著以後,半夜三更他的被子從身上滑了下來,於是衛士走過去,把被子給他蓋上。沒想到曹操當時拔出刀就把衛士砍死了,接著他又上床睡。第二天看見衛士死掉了,他大放悲聲,問這是怎麼回事?其他人告訴他,這是你老人家殺的。曹操說,唉,這都是因為我有夢中殺人這樣一個毛病。於是厚葬了這位衛士。
當時楊修一針見血地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衛士在夢中啊!
顯然,曹操就是故意的。那麼,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曹操對他的衛士不太放心的緣故。
(勇猛的怯薛軍)
而成吉思汗的怯薛軍,就是那種可以讓成吉思汗放放心心睡覺的軍隊。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件事,當時成吉思汗的四個那可兒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為了保護成吉思汗的安全,免得成吉思汗被風雨淋住,他們每個人扯起一個角,扯成一頂帳篷,把成吉思汗保護在帳篷之下,就這樣站了一夜,成吉思汗也就安然無恙地睡了一夜。這就是一種忠誠,一種絕對的忠誠。後來,這四個那可兒,也就成吉思汗的怯薛首領,被成吉思汗稱為“四駿”,他們也是成吉思汗最重要的將領。
由此可見,怯薛軍就是建立在對成吉思汗個人絕對忠誠基礎上的一支軍隊。正因為有這樣一種忠誠,成吉思汗把軍隊交給他們,因此才非常放心。而成吉思汗也憑藉著他們的這一份忠誠,以及他們的紀律性和勇猛精神,最終統一了蒙古草原。
後來,成吉思汗的軍隊變得多起來了,整支軍隊的體制,有了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等等,而成吉思汗最重要的軍隊基礎就是千戶。成吉思汗一生有一百個千戶,這一百個千戶,也就是成吉思汗的怯薛軍。除了這個一百個千戶以外,成吉思汗當然還有其它一些軍隊,尤其是在他進行西征的時候,還有蒙古草原上其他貴族的軍隊,還有各個藩屬國部落首領的軍隊,還有那些戰勝了的國家的從徵軍。這些軍隊,使得成吉思汗的整體力量變得非常的龐大,成吉思汗因此能夠戰無不勝。但是最核心的,還是成吉思汗的怯薛軍。
蒙古人到了後期,怯薛軍就越來越少,用君王的忠誠也越來越缺乏,因此,後期蒙古人的戰鬥力也變得越來越弱。以至於到了元朝末年的時候,蒙古軍隊基本上已經不堪一擊,很快就被農民起義者劉福通、朱元璋等人給消滅了。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史集》《蒙古黃金史》等)
-
18 # 大獅
說起怯薛軍,還要追溯至公元1204年。
那一年,蒙古汗國的開創者成吉思汗組建了一支由一百五十人組成的禁衛軍,取名“怯薛”,現在研究蒙古歷史的學者認為“怯薛”是“輪班”的意思,換句大白話就是“輪班倒休”。
怯薜是由蒙古社會中脫離了自身氏族而服屬於一個人的“那可兒”(伴當、夥伴)發展而來的。他們是隻服從於主君個人命令的禁衛軍,主君為了報答他們,則給予他們生活上的資助和保護、換言之,雙方互惠互利,都得到了好處。
公元1206年,蒙古汗國建成之後,成吉思汗下令從各萬戶、千戶、百戶的子弟中選拔出一萬最為英勇的“巴特爾”,組成更為強大的怯薛軍。他們抱有誓死效忠大汗的決心,作戰時不畏生死,大汗的馬鞭指向哪裡,他們就殺向哪裡。
成吉思汗將這一萬怯薛分成三個不同兵種:一曰“火兒赤”,人數為1000人,由神射手組成,不論騎射、步射,都具備百步穿楊的能力,他們手中的弓箭可為大汗射殺一切來犯之敵。
二曰“客卜帖兀勒”,人數為1000人,專門負責在夜間保護大汗在氈包中安心睡眠,他們的武器是蒙古彎刀,可以輕鬆斬掉任何想要打擾大汗休息之人的頭顱。
三曰“禿魯花”,平時主要執行輪番護衛工作,當大汗親征時,他們的職責是御前先鋒,要為大汗衝開一條道路,讓大汗的馬蹄輕鬆透過。
這支由蒙古精英組成的怯薛軍嗎,又被稱為“大中軍”,成吉思汗將他們控制在手中,除了利用他們的忠誠和勇敢保護自己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將這些貴族子弟當成人質,借他們的性命來制約臣下。
大汗的潛臺詞就是:“你們的兒子在我的手中,背叛我就等同於親手殺死你們的兒子!”
怯薛軍採用“四班輪休”,分別交由最信任的四員猛將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擔任怯薛軍的護衛長。這四個人是成吉思汗最為信任的“那可兒”,無論是在攻伐泰赤烏部、主兒乞部的戰鬥中,還是在十三翼之戰、剿滅蔑兒乞部、塔塔爾部等戰役中,他們以一敵百,奮勇殺敵的同時,又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著主人的安危,有此四人統帥怯薛軍,成吉思汗高枕無憂。
在成吉思汗讓失吉忽禿忽頒佈的“大扎撒令”中,怯薛的地位在千戶長之上,若兩者發生矛盾,首先要懲罰千戶長。這些怯薛軍為了報答大汗的賞識,在攻打玉龍傑赤、野狐嶺之戰、合蘭真沙陀合圍戰等戰役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了忽必練時期,怯薛軍已經不再參與戰鬥,而只是負責保護大汗的安全。逐漸,昔日不可一世的怯薛如同滿清後期的八旗子弟一樣,只懂得吃喝玩樂,而不能騎馬射箭,而且在元朝晚期給朝廷造成了大混亂,直接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
19 # 文史墨客
一、尋尋覓覓,被神秘籠罩的怯薛軍
成吉思汗,雄才偉略,統一蒙古部落後,揮鞭歐亞大陸,在蒙古鐵蹄的漫天塵埃中締造了曠世絕一的蒙古帝國,在偉大的歷史光環下,成吉思汗還有著諸多令後世費解的神秘事件,除了他本身,圍繞著他的怯薛軍也神秘莫測,歷來眾說紛紜:
精銳中的尖銳,在一些人眼中,怯薛軍的戰鬥力爆表,戰力比已經吊打歐亞的蒙古鐵騎還要高,就像F-22猛禽之上的YF-23。
執行特殊任務的秘密組織。怯薛軍之所以神秘,鮮見於史冊,是因為它執行的是特殊的秘密任務,類似於現代軍隊中的特種部隊,其成員都如詹姆斯邦德、或如血滴子一般。
二、掀起“蓋頭”來,揭開神秘面紗——一支不打仗的軍隊
歷史上對怯薛軍缺乏征戰記載,是因為它本身就不是用來打仗的;怯薛軍神秘,是因為怯薛軍圍繞在皇帝身邊,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夠摸清底數的。
其實怯薛軍具有雙重性質:
一是成吉思汗的私人衛隊。起初負責他安全的侍衛僅有百餘人,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步兵連隊。於是他降旨 “今賴長生天之助力,得天地之贊助,匡普天下之百姓,俾入朕一統之制。今當揀選十戶官、百戶官、千戶官、萬戶官之子弟人為衛士,俾滿萬數而為怯薛軍。”擴充其衛隊,建制規模達萬人,其中箭筒士一千人,宿衛一千人,散班八千人。
二是成吉思汗身邊的質子軍。《左傳》有“信不由衷,質也無益”之說,道理歸道理,但是如何加強軍隊將領的忠誠,以家眷為質是古代慣用的方法。怯薛軍主要由萬戶﹑千戶﹑百戶、十戶的子弟組成,有自己的骨肉作為人質在成吉思汗身邊,不好說忠心有多純,但忠誠度會大大提升。
皇帝的衛隊戰鬥力自然不會低,他們所用的武器可謂精良,其弓箭射程可達300多米。皇帝的衛隊自然不會作為先鋒、馬前卒,否則皇帝的安全就無從談起。同時作為一支質子軍,不能總讓他們發揮戰鬥力,否則質子都沒了,拿什麼去約束那些萬千百十戶?
三、怯薛軍的演變
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蒙古帝國和元帝國是兩碼事。怯薛軍是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所建立,到了元朝,也就是他的孫子忽必烈,怯薛軍侍衛的職能已經淡化,但是它的內廷功能卻不但得到保留,且得到了強化,逐漸演變成為元朝的一個特權組織,到了後期,甚至能夠蛀蝕三省六部的基本機制,繞過中書省而頒佈政令,不僅在政治上,其在經濟上的腐敗也歎為觀止,成了元朝日漸腐朽的一個重要催化劑。
回覆列表
成吉思汗的怯薜軍是一種神一樣的存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四處征伐,樹敵頗多。為了保護自己人身安全,成吉思汗建立了一支護衛中軍,人數約為萬人左右,由親信將領統帥,宣誓向成吉思汗效忠,這支軍隊被稱為怯薜軍。成員多由孛兒只斤氏黃金家族子弟和蒙古乞顏部貴族子弟組成,當然也有少量忠誠的別部勇士在內,但被成吉思汗視為仇敵或血統卑賤的塔塔兒,蔑爾乞等部子弟是沒資格參加的。在征戰中,怯薜軍有時也充當敢死隊和尖兵角色,為蒙古的統一事業立下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