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識時務者為拉頓N
-
2 # 騎著馬的步兵
輕敵冒進 戰不算地 趙括的過失 就君王而言 昭襄王比孝成王強的太多 孝成王耳朵根子軟 用人不能做到用人不疑 用人且醒且疑 就國家體制而言 秦國高度集權 趙國封地貴族多 秦國可以迅速集中國力 趙國慢很多 相比之下 秦國勝算十分大 趙國必敗無疑
-
3 # 嘮海底
趙括的進攻需要聯絡當時趙國的國力,其實趙國已經有些耗不下去了,需要一個人開啟局面,很可惜趙括沒有成功。趙括不是一個草包,但是白起實在太老道。
而趙括被圍之後,白起的援軍先到,就更是壓垮了趙軍。另外從當時的國力看,趙國被滅已經不太可能逆轉
-
4 # 淡墨青史
趙括是誰?他是趙國著名將領、曾指揮趙軍在閼與之戰中打敗秦軍的馬服君趙奢之子。(趙奢,趙武靈王之子,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
因為各方利益開始了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兵攻佔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縣),切斷了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通路,韓國被攔腰截成兩段。上黨郡守馮亭十分著急,派使者去與趙國商議,願以上黨等17個城邑降趙,共同抵抗秦軍。經趙王考慮,決定接受馮亭的投降。他派平原君領兵進駐上黨,同時派大將廉頗進軍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互相聲援,成犄角之勢,阻擋秦軍。
秦王眼見快要到嘴的“肥肉”被別人搶走,自不會善罷甘休,於是派自己的大將進攻上黨,隨後長平之戰拉開了帷幕。
鎮守長平的是老蔣廉頗,他深知敵強我弱。而且秦軍遠攻,在於速戰速決,趙軍就採取築壘守固,堅出不戰,以逸待勞的策略,消耗秦的力量。秦軍面對這固若金湯的趙軍防禦工事,硬攻不下;屢屢挑戰,趙軍都堅守不出。如此雙方相持3年,不分勝負。
秦王覺得戰爭在這麼打下去,對秦軍不利,又開始使用自己的下流方法“離間計”。讓趙國國君相信秦軍害怕馬服君之子趙括,如果趙括領兵,秦軍必敗。同時自己也派遣殺神白起作為主帥。
趙王昏庸、貪利害死40萬英魂馬服君趙奢曾經對自己的家人說:“用兵,關係到生死存亡,兒子(趙括)他說起來容易,但只是誇誇其談。一旦為趙國將領,必將斷送趙國。”
藺相如也勸說趙王:“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眼高手低,沒有實戰經驗,上戰場必敗。”在昏庸的趙王眼裡哪能看到這些,看到的是早日戰爭結束,就可以拿到上黨等17個城邑,駁回了一切勸諫。
公元前260年,趙括走馬上任。他與廉頗戰略相反,更換將官,撤除防禦工事,出城迎戰秦軍。天真的趙括沒有想到他的對手是常勝將軍白起,在白起的頻頻誘敵之計下,趙括越發自大,最終死在亂箭之下。
孝成王,趙括他們使得40萬將士枉死,一個昏庸貪利,一個自以為是,紙上談兵。
趙括戰敗的原因出於他的自身:眼高手低,自命清高,沒有實踐,只會紙上談兵。
孝成王(趙王):昏庸無能,貪利冒失。
白起:一代殺神,人屠,深知養兵用兵之道,一生無任何敗績。
和其三點是趙括戰敗的原因,同時也加速了大秦帝國統一六國的速度。
-
5 # 青竹先生L
個人能力比不了,趙括沒有打過仗,只是他爹厲害,而白起成名已久,之所以秦國前期不讓白起領導這場戰爭就是因為白起軍功太重怕白起再立軍功導致無封可封。而廉頗也是一名悍將,他就是他把齊國打到只有黃河南的領土。可惜後來被換了。
政治外交;按理說魏國韓國楚國都應該是趙國的盟友,韓國先被打殘了,就是因為韓國把上黨割給趙國才引發了長平之戰。魏國想要幫趙國,當時魏國派出使節到秦國表示如果你們不退兵,我們就幫趙國打你。但是秦國給魏國使臣看了一個人,趙國使臣。原來趙國準備與秦國和談了。魏國使者很生氣“你們都要和談了,叫我們魏國幫你幹什麼”於是就不在幫助趙國,認為趙國言而無信。後來在秦國的挑動下還一度出兵趙國。趙國能拉攏的基本都得罪了。後來燕國齊國封鎖趙國,燕國魏國還出兵攻趙,就是因為趙國不會做人,要不是魏無忌盜魏國兵符帶兵救趙,趙國就被滅了。
國力不行;史書記載,趙國人喜歡行俠仗義和做生意就是不喜歡種地。但秦國當時是獎勵耕戰,就是你種地,你種的多打出的糧食多就不用繳稅,糧食少反而要繳重稅,一直糧食少你就得進監獄了。你想想自己中的糧食多,不用繳納都歸自己,糧食少反而繳稅那秦人不玩命種地啊。所以國力不行。
軍隊不如:當時秦兵可是戰國第一兵,據記載,他們打仗是左臂夾著俘虜,右手提著人頭,光著膀子追擊敵人。不能不拼命啊,俘虜是自己的,人頭是升官的。而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強了,但上黨都是山地不利於騎兵,但偏偏把騎兵都派去當步兵使了。
總結就是將領不如人家好,外交上沒人幫趙國,國力上糧食儲備不如秦國,軍隊也比不上人家能打,不敗才怪呢,當然我這是事後諸葛亮,如果趙國贏了我會說,趙國有錢,軍隊在胡服騎射後以一當百,趙括是軍事天才。
-
6 # 言其故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但是客觀上主要是綜合國力的較量。秦國和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經過變法已經是非常強大了,秦國的國力也在六國之上。而趙國之前能得到的區域性勝利,其實也是戰爭時候的一些偶然因素在作祟,如果趙國想要在決戰中戰勝秦國,其實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士氣很高,失敗也是不可逆轉的。所以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既然失敗了,總可以列舉幾條理由。國力強弱的決定因素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1.戰略決策方面。秦國吞併韓國,掃清六國,澄清宇內是幾代秦王既定的戰略方針。趙國雖然也知道戰略局勢,知道需要遏制秦國的擴張勢頭,但是在戰略時機上沒把握好。秦國伐韓,韓國的上黨地區與其他地方道路隔絕。上黨郡守馮亭以老百姓都喜歡趙國為由,拉趙國與秦國抗秦。平原君為上黨一地倉促應戰,戰略決心和道義上都沒有達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2.戰略定力方面。秦國的戰略目標很明顯,就是要傾國之力滅韓國取上黨。相比較趙國的戰略目標幾經變動,一會換將,一會議和,沒有和敵人決戰的意圖和魄力。
3.戰略戰術方面。戰爭不只是戰場上的事,秦國善於全面謀劃重點突破,雖然遠道而來,卻反客為主,牢牢掌握了戰場節奏,攻擊斷絕趙國糧道,打擊到了趙國戰爭的根本。趙國急功近利,雖然戰士英勇,直到趙括戰死的時候,趙國的軍隊仍然是有40萬軍的主力的,並把秦軍殺得傷亡過半,但是沒了指揮協調,都成了秦軍的俘虜。
-
7 # 龍濤的海闊天空
首先趙國犯了戰略性錯誤,這個錯誤也是致命的。錯誤就是趙孝成王不該貪圖韓國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以趙國的實力吞不下這飛來的餡餅。
戰爭的起因是秦國進攻韓國,把上黨郡和韓國本土切割開了,上黨郡成了孤懸在外面的領土,秦國是要吃掉它的。韓國為了停戰,就打算把上黨郡送給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聽從韓王的指示,卻執意要把上黨送給趙國!這事看起來趙國受益,但是後果就是要面對秦國的戰爭威脅,馮亭把災禍轉嫁給了趙國。
趙王經受不起誘惑,真的就接收了上黨,同時派廉頗進守長平。這說明了趙王意識到秦國會來進攻,但是論國力、軍力、全國動員能力,趙國都不及秦國,這樣做實在是不明智。
果然沒多長時間,秦國就把上黨郡攻佔,趙國什麼也沒得到,還得罪了秦國。
秦國佔領了上黨郡,又進攻長平的趙軍。廉頗打不過秦軍,只能堅守。
對於長平之戰的趙軍數量,後世是有很多懷疑的,45萬是一個誇大的數字,但是我姑且就算是45萬。
按理來說,處於下風的趙軍能和強大的秦軍形成相持,對趙國來說不是壞事。但是趙王真的就是不滿意,認為廉頗是消極避戰。
兩軍形成相持,打的就是消耗戰,實際上就是看誰先挺不住。多麼強大的軍隊,沒有補給,都會自己崩潰的。
有人說了,趙國一個國家養不起軍隊嗎?趙國可能有糧草,但是也架不住長時間的消耗,45萬人,一天要多少糧草?需要多少人把補給送到前線去?
秦國面臨的也是這個問題,所以希望速戰速決,但是這需要趙國“配合”。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趙王這樣著急了吧,而秦國的物資輸送要比趙國好很多。雙方就是對耗,趙國也耗不起。沒有補給,不用秦軍打,趙軍自己就會崩盤。
相持是不行的,趙軍必須擊敗秦軍,才能擺脫頹勢。趙王失去了理智,而秦國還在麻痺趙國,聲稱同意趙國的求和。
趙王這時候換將是必然的,趙括善於誇誇其談,用紙上談兵的方法說服了趙王。那是不是趙國就一定輸了,一點機會也沒有了?
答案是趙括除非有韓信的那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能力和勇氣,才能扭轉不力的戰局。
趙括替換掉廉頗,成為主將,如果不進攻,那麼就和廉頗的固守沒什麼兩樣。
於是趙軍對秦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戰況十分慘烈,秦軍並不輕鬆。在相持的時間裡,秦軍也修築了堅固的營寨。如果秦軍的正面被突破,崩潰的會是秦軍。
白起展現了高超的軍事素養,頗有現代戰爭的思維。用25000人截斷趙軍的退路,然後用5000人打穿插,成功將趙軍分割開。
趙括確實是一個軍事白痴,秦軍25000人就能斷趙軍的退路,5000人就能把趙軍割開。最要命的是趙軍的補給線被切斷,到了這個時候,誰也救不了趙軍的45萬士兵了。
趙國最擔心的事來了,軍隊沒有糧食,被困幾十天,崩盤是必然的。如果不突圍,就是等死,趙括組織突圍,結果被秦軍的亂箭射死。趙軍已經喪失作戰能力,被迫向秦軍投降。
秦軍雖然獲勝,也是慘勝,兵力損失過半。趙軍擅長野戰,雖然不是白起率領秦軍的對手,但也是很強的。白起坑殺了趙軍士兵,縱有千多理由,其實也是為了洩憤。趙國的有生力量消耗殆盡,再也無力和秦軍對抗。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失敗,趙孝成王應該負一半責任,趙括負一半責任。如果把戰敗的責任都推給趙括也是不公平的。
-
8 # 張峰149764346
長平之戰,是趙國的拼死決戰,勝了趙國仍然是趙國,敗了趙國便是滅國之災,趙王把生家性命都押在趙括身上,趙國敗了,敗的很慘,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歷史上一直說是趙括無能,光會紙上談兵誤了趙國, 趙國毀在了趙括手裡。
那長平之戰,趙括為什麼會敗?
一,技不如人,趙括隨然出身虎將世家,能征善戰,可跟他對陣的是有名的常勝將軍白起,俠路相逢勇者勝,趙軍遇到當時六國裡最強的秦軍,再加白起計高一籌,趙括的敗是必須的,能敗在白起手下值了。
二,輕敵,趙括替換藺頗,白起躲在幕後給趙括下套,讓秦軍名不見經傳的王齡在前臺為主將,一看秦軍主帥是王齡,趙括把王齡太不當菜了輕敵,不知幕後還是白起,這就應了那句話,兵者詭道,結果上當受騙,到死都沒明白過來怎麼敗的那麼慘。
-
9 # 兔子也吃窩邊草v
這裡面的問題不簡單!除了軍事、將領、還有政治經濟因素!長平之戰不能完全怪趙括:
第一,趙國只是單純的軍事實力能與秦國抗衡、秦之巴蜀自從有了李冰的都江堰之後已成天府之國!再加上商鞅變法“獎戰農耕”的政策、後勤糧草可以說是源源不斷。在古代以農業作為經濟主體的情況下、二者綜合國力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第二,趙武靈王趙雍胡服騎射、強大的只是騎兵,步兵較弱。即使是現在的海陸空三軍、總有側重點,不可能每人都是精銳。而上黨郡十六城【今山西長治市及大同地區】全部皆為山地、騎兵根本施展不開。 唯一小塊的丹河河谷平地卻是在秦軍的三面包圍圈內、故不適合作為騎兵決戰的戰場!
第三,秦國在嬴稷他爹嬴駟的時候就已經是司馬錯統軍滅巴蜀、他媽宣太后攝政時期又滅了義渠,秦國後方穩定已無後顧之憂!而趙國在長平之戰時僅在北部防線就有李牧的十萬精銳被死死拖住在雁門郡、防守隨時進犯的匈奴!
第四,趙軍45萬面對商鞅變法很多年之後的秦軍銳士60萬,人數不佔優勢、而且對面的統帥後來更是偷偷換成了人屠白起!唯一的優勢是秦軍補給線長、只能被動防守將秦軍拖垮!誰知道趙國自己先拖不起了只能催著趙括硬著頭皮主動出擊,更要命的是趙國君臣低估了秦國的決心,60多歲的秦昭襄王嬴稷親上前線督運糧草,並且親召河內郡15歲以上男丁、賜民爵一級,挖黃河、掘丹水、不斷地加固白起對趙括的包圍圈,就差挖趙王祖墳了,而趙國朝堂卻集體失聲...
第五,長平之戰時、趙國不僅十分艱險,而且處境非常尷尬!山東六國無人救援!原因有三: ①三晉之中的韓國本身就是因為被打怕了才把上黨割讓給秦國、沒料到上黨郡的一把手馮亭同志不作死就不會死、私下把上黨送給趙國,直接引發了長平之戰!其餘的魏國在魏惠王時期被秦軍收復河西、攻入安邑、遷都大梁開始,就已經沒有對抗秦軍的勇氣和稱霸天下的雄心以及資本!而楚國雖然號稱國土千里、帶甲百萬,但在之前司馬錯奪取了楚國最大的糧倉房陵、白起以三萬偏師雜牌軍九戰九捷攻入楚國郢都、焚王陵,逼迫楚國遷都於陳!更慘不忍睹的是:楚王祖宗十八代都被白起挖出來挫骨揚灰了!現在又是白起統軍,楚國躲都躲不及!至於燕國,除了在樂毅率五國聯軍差點滅齊和後來荊軻刺秦有存在感之外,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估計只剩下他的開國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燕王是正統的周天子王室血統這一件事值得驕傲了!最後一個齊國、都差點在戰國七雄之中第一個滅國了、雖然在田單以‘墨’‘閭’兩城復國卻也元氣大傷,而且齊國遠在東海之濱、山高路遠,即使想救援趙國也是有心無力! ② 山東六國互相扯後腿內訌由來已久,從蘇秦六國合縱開始就拼命互相傾軋。現在趙國白白得到上黨十六城,不落井下石捅你一刀就不錯了,還想救援? ③ 五國寧願看到秦趙兩敗俱傷,也不想有一個強大的鄰居威脅自己!
第六,最重要的是:看起來秦國是僥倖險勝、其實這是偶然中的必然!趙國從趙武靈王趙雍的兒子趙惠文王趙何之後的君主、一個不如一個,而秦國連續幾代全部是難得的明君英主【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奮六世之餘烈”】這種壓倒性的優勢下、趙國能打贏那才真的是見了鬼了!
-
10 # 無慾金剛
他的父親是最直接的見證人和評價者,其子徒有其名,用之必敗,沒有人比他父親更有資格評價他了,結果果真如此,其他的還用解釋嗎
-
11 # 資訊素
長平之戰,趙括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先還原一下長平之戰整個戰場形勢,(如果不想看文字可以參考文末的3D沙盤影片輔助理解) 。 秦軍戰力是其一,趙國君臣同樣要揹負責任,趙括的能力在王齕之上,但是和白起比差了一大截。
公元前262年,白起率秦軍沿著太行八陘的第一陘,軹關陘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上黨郡已經成了一塊飛地。韓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馮亭不願降秦,與上黨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於是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國君臣經過商議,決定接受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交接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防止秦軍來攻。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強烈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
王齕帶兩年糧草,統秦軍由咸陽水陸並用向上党進發,大軍進入河東候馬之後,沿著王屋山北側泰嶽山脈的河東道抵達沁水西岸,然後沿著沁水佈防,防線南北長40餘千米。王齕大軍進攻之前,廉頗就已經在上黨高地構築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空倉嶺防線,以高平關為中心,南北長約40千米。空倉嶺南北走向,山體石質,嶺高陡絕,是東西方向的天然屏障。嶺中央的巨大陘口,稱之為高平關。廉頗在空倉嶺上設防後,在防線向東5千米的秦城和古寨的這兩個村子駐守重軍,與高平關形成犄角之勢,隨時馳援。光狼城位於三條河谷的交會處,向西可沿著三條河谷馳援前線,向東可經丹水防線向東撤退,構成一處典型的可進可退、易守難攻的軍事要衝。光狼城距離秦城古寨約5千米,距離大糧山10多千米,大糧山的糧草輜重很容易運輸到光狼城,光狼城是空倉嶺防線重要的後勤補給點。第二道防線是丹水防線,沿著丹水直到長平,貫穿整個澤州盆地。丹水沿岸地形開闊,有利於大部隊運動。大糧山是廉頗屯積糧草輜重之地。山脊相對平緩,向西南可以看到空倉嶺,與北西的韓王山,一南一北,居高臨下,成為趙軍第二道幾十裡防線上的兩隻眼睛。韓王山是決戰階段主將趙括的指揮中心。長平位於丹水上游的東岸。是丹水防線上韓王山與丹朱嶺之間的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北方天險長平關的前沿。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防線,西起丹朱嶺上的長平關,向東連線羊頭山,一直延伸到馬鞍壑,因為沿著山脊構築了簡易的長達百里的石長城而得名。百里石長城是趙軍的後路,是保衛上黨和邯鄲的最後一道巨防,三道防線足顯老將廉頗的良苦用心。秦軍遠離國土作戰,必定需要速戰速決。廉頗的思路就是以此三道防線,如果形勢不利可以守代功,節節消耗秦軍的兵力和糧草,爭取一比一交換,並避免被秦軍從南路包抄,必要時可以放棄澤州盆地。削弱秦軍後,動員晉陽皮勞守軍、聯合中原各國軍隊從南部野王,把缺少糧草輜重的秦軍困死在澤州盆地裡。由此可見廉頗的穩健卓越的軍事才能。
戰爭初期,秦軍不惜兵力攻勢銳不可當,廉頗無法抵擋秦軍箭陣,秦軍很快就突破了趙軍空倉嶺一帶呈犄角之勢的防衛體系。空倉嶺陷落後,趙軍加固南北兩翼築壁壘來抵禦深入的秦軍,但是收效甚微,秦軍很快突破了南北壁壘,王齕繼續向東攻陷光狼城,至此趙軍的第一道防線完全落入秦軍之手,秦軍沿著丹水西岸佈防,與趙軍隔河對峙。廉頗領教了秦軍戰力,出於儲存實力,廉頗沒有再次組織抵抗就撤回丹水東岸,以丹水為依託,全力加固丹水防線。至此長平之戰第一階段結束,趙國13萬甲士損失3萬,上黨軍隊7萬損失2萬。趙國軍隊剩下15萬。秦國王齕的17萬甲士損失5萬,剩下12萬。廉頗固守陣地一連堅守3年,實力強而急於求戰的王齕卻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水一步。秦軍久攻不下,趙國也無法退敵,兩國對峙消耗了巨大的糧草輜
公元前260年決戰前夕,趙國中反間計,趙國主將秘密換為趙括,之後秦國主將也秘密換為白起。秦國向長平新增甲士數萬,長平前線的秦國甲士共有17萬、運糧民兵約40萬,總兵力將近60萬。趙國投入甲士15萬,運糧民兵25萬,總兵力40餘萬,趙括將民兵分為三撥,其中10萬民兵駐守韓王山,10民兵萬駐守大糧山,最後5萬民兵駐守百里石長城。決戰開始時,趙括一心求戰,白起的5萬精兵在長平附近佯敗後撤650-1,把趙括15萬精兵的注意力吸引到韓王山長平附近的丹水西側,導致丹水東岸大糧山一帶兵力空虛。趙括大軍乘勝追擊後撤的秦軍,並斬殺秦軍數萬。白起沿著山丘加固丹水西側的防禦650-2和趙軍在丹水西岸形成穩固對峙,與此同時,白起派遣2.5萬精兵從東北空倉嶺迂迴到趙軍百里石長城防線背後,切斷了趙軍的糧道和援兵,封鎖長平關至故關一線,另外用5000騎兵乘亂從大糧山附近泫氏強行渡河,650-3不戀戰,目標直指故關,與包抄百里石長城的2.5萬部隊會師,打通了泫氏至故關的通道,隨後配合固守在丹水西側的秦軍,牢牢控制了泫氏至故關一線。泫氏至長平關一線的趙軍在丹水西岸無法突破秦軍的縱深壁壘,並與大糧山南線部隊失去聯絡。趙括意識到局勢不利,開始率部渡河返回,秦軍主力追擊撤退的趙軍,並且組織2萬5千名士兵的敢死隊進行側翼突擊。趙軍在韓王山10萬民兵的幫助下,擊退了前來阻擊的秦軍,雙方損失慘重,趙軍兩次突圍15萬精兵損失了7萬。至此,韓王山及長平附近的8萬趙國精兵和10萬民兵,被秦軍主力包圍在以韓王山為中心約60千米範圍的三角形地帶。趙軍在長平的主力部隊兵多將廣卻無糧草輜重;大糧山南線部隊具有大量糧草輜重卻兵力甚少而且沒有主將。趙軍戰力迅速削弱,通訊斷絕,無論北線、南線均不能有所作為,均陷入等待救援的困境。圍困趙國數十萬軍隊,對秦軍來說並非易事,秦軍傷亡和趙軍旗鼓相當。戰爭焦灼之時,秦王嬴稷親自到河東征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調往長平,這支河東援軍由軹關陘、野王、和太行八陘第二陘的太行陘一路從南部繞到大糧山,參與包圍大糧山的10萬趙國民兵,並且另一部分北上到達百里石長城東部,協助主力切斷來自邯鄲方面的一切救援。
在如此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趙軍並沒有懼怕秦軍,趙軍廣大將士作了最堅苦英勇的抵抗,趙軍主力在被困不久之後就斷糧,趙軍食盡戰馬之後相互食死去的同伴,頑強抵抗40多天。最後趙括赤膊上陣,親自率領能行動計程車兵強行突圍,被秦軍所殺。主將一死,趙軍中活下來的傷兵弱卒民兵20多萬全部投降武安君。武安君將年紀小的240人放歸趙國,其餘20多萬全部坑殺。至此為期三年的長平之戰結束,趙軍全軍覆沒,前後損兵45萬,秦軍前後傷亡30多萬,秦軍雖然贏得戰爭,但是死傷過半可以說是慘勝,這場戰役雙方投入總兵力多達百萬之眾,如此大戰古今罕見。秦國的勝利,是有秦國國力和優越制度的支撐,是秦國君臣高度重視和拼死努力的結果。長平之戰,趙軍將士戰鬥力並不在秦軍之下,趙國並不是沒有勝算。從宏觀戰略上分析,長平之敗,趙孝成王和趙國高層負最主要責任,趙括則背起了黑鍋。秦國君臣在宏觀戰略上的佈局遠非趙國君臣能比,趙國君臣少有作為,決戰前夕因為糧草短缺而急於求成,並且也沒有說服中原各國來馳援長平。從軍事上分析,面對迅速崛起的強秦大軍,廉頗在情況不明時,透過試探,確定了自己的戰略,國運繫於一線,首先立於不敗,然後再求勝,廉頗作為軍事將領,不失大將風範。趙括上任後短短三個月,秦軍就以殲滅戰的形式將趙軍全軍殲滅,要知道,在戰國時期的通訊指揮遠不及現代,幾乎打不了大規模殲滅戰,但是在趙括的指揮下,秦軍做到了。成王敗寇是中國幾千年不變的真理,作為全軍指揮,趙括註定要為這場決定華夏曆史的大決戰負起責任,一個紙上談兵的惡名已經不足輕重了。
-
12 # 嘻哈五哥
當時秦軍的戰鬥力不是趙國軍隊所能抗衡的,在絕對的戰力面前所有的謀略都是沒有用的,趙括太相信所謂書中戰術,以硬碰硬而不是據險而守失敗在所難免,可惜了趙國四十萬降兵。
-
13 # 雄雞霸唱
這麼說吧,無論是誰來指揮長平之戰的趙軍結果都是會輸給秦國。當時秦王為了策應白起親自率領秦國最後的有生力量奔赴戰場。當時秦王把秦國下至10歲上至60歲所有能動的男性基本都帶過去了。反觀趙王還在王宮裡花天酒地懟男色菊花。趙國最後還是贏了長平之戰那就真有了鬼了。
-
14 # 李渝泉1
事實上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趙括之敗,有這樣幾點,一是年少突掌大權,心高氣傲,妄自尊大,急於想建功立業。二是不知己不知彼,主觀武斷,輕舉躁動。三是缺少歷練和作戰經驗、帶兵經驗。四是多少受趙王影響,沒有行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權力。五是對手白起足智多謀,經驗豐富,除了年齡,哪方面都比趙括強大的多了。
-
15 # 樂酒苑
趙國輸掉長平之戰,一方面是由於在綜合國力上,秦國佔有相對的優勢,而另一方面則是雙方在用人和戰略運用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
16 # 霸八599
趙括輸就輸在白起希望在那個戰場上打,而趙括偏偏就在白起設定的戰場打,如果是在趙國有設定的戰場打的話,最少不至於被坑殺了四十萬,如果能拼盡兵力的打的話,即使輸了也會把秦國打成僅比趙國強的國家的。那樣也會讓秦國在七國裡面無法生存的。
-
17 # 友情天地781
一是戰爭準備不足。趙國只想撿個便宜,然後跟秦國討價還價。而秦國看作是生死之戰來打。二是合縱失敗,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支援趙國。三是經濟實力趙國不如秦國,趙國已經斷糧。四是臨陣易帥,換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
18 # 成哥談歷史
一,趙王舍外援而與秦求和,使秦國有機可乘,做出一副答應求和的樣子,迷惑其他國家不再救援趙國。成為秦趙兩國單挑的局面。
二,趙括知己但不知彼,在趙軍中換將改制,改守為攻,但是他還以為秦將是王齕,其實暗地裡秦將已經換成了白起。
三,趙括自己技不如人。
-
19 # 身藏魔
不要相信紙上談兵,如果真的只會紙上談兵,作為一個君王,會把兵權交給他,還是在廉頗剛下來不久。衣冠禽獸最開始是褒義,你能信。
-
20 # 本昌談歷史
一是趙弱秦強。二是臨陣換將犯兵家大忌。三是趙括在決策及指揮上不能理論結合實際。此三為長平之戰慘敗的主要原因,留下了趙軍被坑四十餘萬的千古慘局。
回覆列表
趙括接替廉頗時,敗局就已註定,因為那時的戰況,趙國無論換誰都會敗。而且趙括確有實才,紙上談兵其實是對他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