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笑書生
-
2 # 西北大地
一、燭影斧聲說的是什麼?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
二、關於燭影斧聲,歷史上都有哪些記載?
1.《太祖本紀》《宋史·太祖本紀》上只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2.《續湘山野錄》
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可能這段傳聞在宋代流行很廣,因而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雖認為這一傳聞“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錄在書中,留待他人詳考。由於《續湘山野錄》中的這段記載,語氣隱約,文辭閃爍,於是便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自宋代以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學者探究過宋太祖真正的死因。
3.《涑水紀聞》
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則極力為宋太宗辯解。據《涑水紀聞》記載,“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下面這一段描述很有戲劇性:“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司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謹嚴的歷史學家,除去時值太宗子孫當朝為君主,司馬光出於“為尊者諱”的考慮,對太宗或有辯護開脫(此段文字暗示太祖崩時唯有宋後在旁,太宗不在宮中,自不可能如僧文瑩《續湘山野錄》所言弒兄)外,其言當較可信。此說日後也為南宋學者李燾所採,編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中。
據司馬光言,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吾當與家人議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太宗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宋後的初衷,是令秦王德芳入承大統,誰料王繼恩竟然私召晉王光義,出賣宋後,宋後縱然既驚且怒,作為一個失去庇護的青年寡婦,無權無勢,倉促之中只有稱呼晉王為“官家”,承認既成事實而已。由此可見宋後之意在德芳,而不在晉王(還有一疑團未釋,即為何也不在德昭?),這是否與太祖的意向相符,尚待考究。然而宋後身為一個青年寡婦,若果真如太宗即位後所稱,兄終弟及是奉母親杜太后之命,且有“金匱之盟”的誓書,那麼宋後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譭棄成約,改立他人?
王繼恩以為“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既然如此,為何身為太祖的妻子,頗為敬重和了解他的宋後卻竟然不知此事,反而是一名宦官知曉更深?人或可謂宋後是為了己私而違背太祖素志,然而觀諸史書,宋後為人,柔順識大體,她如何忍心在丈夫屍骨未寒時就拂逆他平生的意願?
而王繼恩、程德玄兩人的言語諸如“事久,將為他人有”“便應直前,何待之有?”等就更加不可思議;晉王既負有太后、太祖顧命,便是當仁不讓的嗣君之選,何以意識到強敵的存在,唯恐落於他人之後?更為要緊的是,當宋後見到晉王時,非但愕然失色,至於恐懼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這是否透露了一些內幕?如此種種,加上太祖的猝死,以及日後太宗對其兄長骨肉的猜忌迫害和對嫂嫂的涼薄,自然不能不使得後人懷疑太祖死因及太宗繼位的合法性。除去著《續湘山野錄》的文瑩幾近肯定太宗對太祖之死負有責任外,《宋史·太宗本紀》《續資治通鑑長編》等的作者都不約而同地向太宗對待嫂侄的作為發出了質疑。
二、燭影斧聲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一般人認為趙匡胤應該安排了兒子繼位,不可能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一定是篡位。
這是不對的。五代時朝代更替很快,幼君容易被手下大臣篡奪,趙匡胤自己就是篡奪了後周孤兒寡婦上臺的,說不定他也考慮到兒子太小,控制不住局面,為了大宋千秋萬代,先讓弟弟繼位。 那時候兵荒馬亂,不是兒子繼位的不只這一例。後唐第一代李克用死後是他叔叔李嗣源繼位的。後周第一代郭威去世後由他妻子的侄兒柴榮繼位,第一代金主完顏阿骨打死後由他四弟完顏吳乞買繼位。
安排趙光義繼位的合理性:
一、宋太祖在位十七年,一直不立太子
宋太祖曾先後有過四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兒子幼年夭亡。留下了次子趙德昭(母親是賀皇后)、四子趙德芳(母親不詳),僅稱為皇子。
二、宋皇后、趙德芳
據說,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搶先入宮控制局面。殺死了趙匡胤(也有說他進宮時太祖已經駕崩),篡位。
趙德芳生於959年,此時剛剛18歲。放在五代那時候,很容易被人黑了。
宋皇后(952-995)是左衛上將軍、忠武軍節度使宋偓(926-989年)長女,生母為後漢永寧公主(後漢太祖劉知遠之女)。宋偓生母為後唐義寧公主,他是後唐莊宗外孫。968年,宋氏時年十七,成為宋太祖繼孝惠賀皇后(929-958年)、孝明王皇后之後的第三位皇后。
宋太祖崩時,宋皇后才25歲,沒有子嗣。她在太祖僅存的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中,似乎更為偏愛幼子德芳。由於德昭年紀比宋後還大,或許是為了迴避這種尷尬,宋皇后避之,而對於小自己七歲的德芳,就無此顧忌——當然這僅是一種猜測而已。
按照上面說的,宋皇后當夜找的是小皇子趙德芳,而不是大皇子趙德昭,這是值得推敲的。假如趙匡胤要傳位,也該傳給賀皇后所生的大皇子,而不是母親都不清楚的趙德芳。所以當時可能的確沒有傳位給兒子的詔書,宋皇后情急之中想找關係較好的小皇子商量。 假如宋皇后讓趙德芳繼位,今後可能會造成不穩定因素。因為趙德芳不是宋皇后親生的。
三、趙光義的年齡和地位
趙光義生於939年,此時37歲,已經被封為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東都留守,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開封府尹在五代、宋朝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職位,位在尚書下、侍郎上,一般是從一品或二品官銜,若“儲君”擔任則為一品官銜。五代、宋初,任開封府尹者,多為事實上的儲君。周世宗、宋真宗、欽宗於即位前都曾擔任此職。趙光義繼位後,也封弟弟秦王趙廷美為開封府尹。
既然趙匡胤把趙光義封為開封府尹,事實上已經承認了趙光義是儲君。趙光義封弟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也有這個意思(當然後來又變了主意了,那是後話)。以上有力地證明了宋太祖可能為了大宋社稷而讓弟弟趙光義繼位,並且後面安排更小的弟弟趙廷美為儲君。至於大宋江山穩固之後怎麼辦,那隻能到時候再說。
四、北宋統一戰爭此時還沒完成,北漢還在抵抗。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親率大軍出征,擊退契丹援軍,集兵數十萬猛攻太原,滅亡北漢。
統一北漢之後, 他繼續和遼國大戰數次,宋朝和遼國的著名大戰基本上全是他在位時打的,如果換了21歲的趙德芳,不知能不能駕馭這些軍隊?會不會再出一個陳橋兵變?
以上說明趙光義有繼位的道理,我們為什麼要相信荒誕的燭影斧聲呢?
-
3 # 使用者156890353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突然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 。當夜太祖暴斃。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宋太宗
斧聲燭影的出處並不見於正史記載,而是來源於一個叫文瑩的和尚寫的一本《續湘山野錄》,書裡記載宋太祖年輕的時候曾和一個道士一起遊歷,這道士懂些占卜測算之術,他對宋太祖說如果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你可以多活十二年,否則你要儘快安排接班人。於是宋太祖當晚夜觀天象,果然是晴,心中大喜。可不久天忽然陡變,盡然下起了鵝毛大雪,於是就發生了前段所描述的斧聲燭影事件。
文瑩和尚故事寫的很精彩,也被後人拿來作為趙光義弒兄奪位的證據。可在一涵看來,這種記載當故事看看可以,當不了真。趙光義即沒有奪誰的位,也沒有弒兄,因為他沒這個必要。
宋太祖雖然沒有正式立儲君,但如果能聯絡一下他所處的歷史時代這是很好理解的,皇太弟,皇太子的冊封本來在紛亂的五代時期就不流行,正常繼位的標配是親王爵+京尹。趙光義被封為晉王+開封府尹,並且位在宰相之上。這其實已經很明確了,宋太祖是要讓他繼位的。
宋太祖
那為什麼當時的人會搞個斧聲燭影這麼撲朔迷離的事情出來呢?這主要和宋皇后當時的作為有關係,宋皇后當時才25歲,沒有子嗣,宋太祖突然暴斃,沒有來的及交代後事,她出於私心,沒有找晉王,也沒有找太祖次子趙德昭25歲,而是派人直接找太祖四子趙德芳17歲入宮商量後事。當然後來晉王光義搶先一步入宮,將宋皇后想立趙德芳上位的念想徹底扼殺掉了。從這一事件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太祖是沒有傳位詔書的,如果有的話也應當傳位於前皇后所生的二子德昭,絕不可能是傳位於生母都不知為何人的德芳。
斧聲燭影
後記:一涵認為斧聲燭影事件歷史上應當是沒有發生過的,由於宋太祖猝死,沒有來的及安排後事,宋皇后又沒按常理出牌,導致後人對太宗即位過程產生諸多揣測,最後添油加醋形成了斧聲燭影之謎。
-
4 # 龍鎮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宋太祖趙匡胤的親弟弟——晉王趙光義奉詔入宮面聖。兄弟倆圍爐飲酒敘話,內侍們都遠遠退下,藉著室內搖曳的燭光,只看見兩個人的身影映在窗紙上。三更時分,趙光義突然站起來,做了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動作。他彷彿在作揖,又像是在拉扯什麼東西。而趙匡胤舉起一把斧頭(注:玉斧,用來做裝飾的),晃了一下。斧頭敲到地上,發出碎裂的聲音。
“好做,好做!”
內侍們聽到趙匡胤說了這樣一句話,不知道里面發生了什麼事。約莫過了半個時辰,聽到趙光義大哭:“快來人啊,聖上駕崩了!”
次日清晨,趙光義宣佈即位,是為宋太宗。
這就是所謂的“燭影斧聲”,為宋朝第一大疑案。之所以“大”,是因為死者是太祖,而嫌疑人直指太宗。趙光義不能否認,燭影斧聲之夜,只有他一個人在死者身邊。他不但有殺人的機會,而且有殺人的動機——據《宋史》記載,建隆二年(961年),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大後臨終之際,曾留下遺言,令趙匡胤:“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趙匡胤的回答是:“敢不如教。”算是點頭答應。當時還有重臣趙普在場,杜太后令趙普當場將此事書寫誓書,藏於金匱之中,史稱“金匱盟”。杜太后令趙匡胤傳位於趙光義的理由是:周世宗因為讓幼子即位為皇帝,所以讓趙家得了天下,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選擇繼承人還是要“立長君”,也就是選年紀大一點的。但是到了十五年之後的開寶九年,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次子趙德芳也有十八歲,完全可以繼承大業。趙匡胤如果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趙光義也只能乾瞪眼。兄弟倆會不會為了這件事而吵起來,以至於趙光義酒後亂來,激情殺人呢?這種可能性很大。
趙光義要證明自己的清白,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做皇帝,但那是不可能的;或者他能夠提供當夜不在現場的證據,但那也很難,因為事情早已傳開了,連趙匡胤那句“好做,好做”,也是舉世皆知。
“好做”是什麼意思?南宋的史學家李燾以為是“好為之”,大有臨終授命之意。這種解釋很官方,但是很難服眾。更多人以為,“好做”是“做得好事!”——《水滸傳》中武大郎撞破西門慶與潘金蓮偷情,也是大叫“做得好事!”這樣一來,燭影斧聲之夜,便憑空多出一些旖旎的氣息了。
據一本叫《燼餘錄》的野史記載,確實有這麼一個女人。她姓費,本是五代十國後蜀末代皇帝孟昶的后妃,世稱“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後,她被趙匡胤擄入宮中,不僅被趙匡胤寵愛,也被趙光義垂涎。燭影斧聲之夜,兄弟密談,花蕊夫人前來添酒。趙匡胤已經醉眼朦朧,趙光義趁機調戲花蕊夫人。不料趙匡胤突然醒來,看到這一幕,勃然大怒,隨手抄起身邊的玉斧,連說“好做”,便要打趙光義。趙光義起來抵擋,反將趙匡胤殺死。雖然只是野史,但未嘗不能是事實,至少合理地解釋了“好做”的由來。
但這樣的故事,還是編得不夠戲劇性,不妨稍作修改:花蕊夫人很愛她的前夫孟昶,自入宋宮,時時想著要為孟昶報仇(孟昶降宋不久即無疾而終,死得蹊蹺)。她在趙匡胤面前強顏歡笑,不過是為了等待時機。她很快發現有一個人可以利用,那就是趙光義。於是她向趙光義暗送秋波,弄得他神魂顛倒。燭影斧聲之夜,她更是酥胸半露,極盡嬌媚,終於使得趙光義按捺不住,引發了兄弟之間的直接衝突,如願以償地報了國仇家恨。說句題外話,莎士比亞如果知道這個故事,大概可以寫一部《花蕊夫人》,又稱作《皇妃復仇記》了吧!
-
5 # 郭思秦
斧聲燭影在歷史上一直是一樁懸案。總的來說,就兩種說法。一是趙光義害了他哥篡位。二是趙光義合法繼承皇位。
我的答案呢,傾向趙光義沒有篡位。
下面我可以根據史實分析一下。
(1)金匱之盟
關於金匱之盟,歷史上是這麼描寫的,杜太后臨死之前,當著趙匡胤、趙光義、趙普的面,對趙匡胤說:“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其中德昭才是趙匡胤的兒子,光義、光美都是兄弟。
電視劇,趙匡胤形象
有的人,會說,這是趙光義和趙普後來為繼位做皇帝,篡改的歷史。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宋立國之前,五代十國皇位更迭快速的背景,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趙匡胤死後,由趙光義接班是最穩妥的。
宋立國,不正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麼”?
萬一趙匡胤的兒子,上位了,被架空了。他老趙家的辛苦不就白費了?
(2)斧聲燭影之謎
在野史中,趙光義和趙匡胤是在宮中發生了衝突。有人遠遠地看見,他二人在殿內燭光的襯托下,一人躲避,一人拿著斧子砍。
在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下,不存在趙光義篡位的事實。我們都知道司馬光這個人比較嚴謹。
可能有人會說,司馬光吃老宋家的,不敢寫。
其實,封建王朝都有一個制度,那就是皇宮內,除了皇帝和未長大的皇子,任何其他人不可留宿。
根據此,我們可以推測野史編的是不是有點假?難不成,真如他們所說,趙匡胤心裡鬱悶,叫開宮門的人,出去把弟弟喊來,二人聊聊天。聊著聊著,翻臉了,接著趙光義殺了他哥,然後跟個沒事人似的回家了。
電視劇,趙光義形象
(3)收買王繼恩一說
在陰謀論中,有人說宋皇后的親信王繼恩,被趙光義收買了。
理由是這樣的,宋皇后眼見趙匡胤病重,叫王繼恩去喊趙德芳來議事。沒想到卻把趙光義給叫來了。
這確實是個疑點。不過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留下的蛛絲馬跡去分析。
當時,王繼恩去趙光義府上時,趙光義聽到訊息是大驚失措的,同時他也不敢輕信。
畢竟,大晚上,閒的沒事出入禁宮,是殺頭的大罪的。萬一趙光義以為有人要陰他呢?
至於宋皇后,見趙光義來了,直接喊官家,那就太扯了。一個皇后,怎麼地也得有點氣勢,你可以說她見風使舵,可有誰敢說趙光義來了就能坐上皇位?
另外北宋滅亡後,南宋高宗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選了宋太祖趙匡胤的血脈。有人說,是趙構夢見趙匡胤託夢罵了他一頓,說只有皇位歸於他家血脈,宋朝才有救。
這件事,也刺激了,說趙光義篡位的說法。
電視劇,趙構形象
總結宋立國之初,趙匡胤的暴斃,確實讓很多人措手不及。由於趙家害怕大權旁落,趙光義上了位。畢竟有五代十國血淋淋的歷史在眼前。
我們都知道,歷史都不全是真的。但如果趙光義真的篡位了。有些記載的蛛絲馬跡,是怎麼掩蓋都掩蓋不了的。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趙光義是沒有篡位的。斧聲燭影不是真的。
-
6 # 軒軒猿劍
斧聲燭影事件本身真實發生與否,是個歷史懸案,史學家至今無法完全確認,就像我們經常說是否有外星人一樣,有可能,就看從哪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1.斧聲zu影背後的實質是趙家王朝是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問題。最後的結果是兄終弟及,趙匡義繼承了宋太祖的皇位,史稱宋太宗。斧聲zu影表達了世人對宋太宗繼承皇位合法性的質疑。
2.為什麼是趙匡義繼承皇位呢?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和正當性:一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太后有遺言。趙匡胤的母親逝世時懿旨,要求趙匡胤百年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匡義,趙光義死後傳給弟弟趙廷美,趙廷美死後再傳回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太后這一安排,與五代十國經常發生的武將奪權現象有關,特別是主弱時更加容易發生,宋家天下就是從周世宗柴榮8歲兒子手中奪取。太后會有這個安排,趙匡胤本人也沒有明確反對,與這一歷史背景有關。二是趙光義本人政治手腕和魄力較高,與太祖有得一比。從一些歷史片段可見一斑。史載,在太后遺言加持下,有了一定合法性後,趙光義利用開封府尹和晉王的身份,大勢培育自己的勢力且有了交強實力,以至太祖在逝世當年有了遷都的想法。三是宋太祖骨子裡是不願意將皇位傳給弟弟光義的,因為有成年的兒子可繼承,遷都等動作就表明要削弱光義的實力。但天不假年,太祖死得太突然。
3.斧聲zu影的事件可能性。可能更多的是當晚,太祖和太宗兩人在皇位繼承問題上談崩了而發生了爭執,以至讓在房間外的人將響聲和影子誤解和誤傳,大機率上太宗不太可能殺害太祖的可能,而是太祖在當晚生氣後,心情抑鬱,自己喝酒引發心血管疾病而暴斃(史載,太祖酒量驚人,且好飲酒甚至嗜酒)。個人觀點,供探討。
-
7 # 居山書屋
這個問題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問趙光義有沒有弒兄。
我們先從“斧聲”說起。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
席間有人遙見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當夜,匡胤去逝。光義繼位。
後人多把“斧”理解為兵器斧頭,認為光義以斧頭砍殺親兄。這是很荒謬的。
但凡將帥要朝見皇帝,得在宮外就解下兵器,空手面聖。別說刀劍,斧頭這樣的兵器也是不允許帶進宮的。何況光義當晚是以晉王的身份進宮,身上是不應該有兵器的。
皇宮內,尤其是皇帝的書房、寢殿內,會常備一把斧頭?你說太祖匡胤是在御廚房召見光義的還差不多,那個地方為了整治食材,說不定有斧頭。
既然都沒有斧頭,也不可能帶斧頭進宮,那麼《宋史》記錄的“燭影斧聲”,“斧”從何來?
比較理智的解釋之一可能是玉斧。玉斧是上古時代的一種兵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它逐漸由兵器演變為一種禮器,代表著皇權。
且不說匡胤和光義之間是否發生了爭執,匡胤老人家動了手,就算動手,也就是朝對方扔玉斧。玉斧作為一種裝飾品,短則幾釐米,長則十幾釐米,個頭不大,拿來砸人都嫌累。
還有種解釋是,“柱斧”乃是“柱拂子”(拂塵)的誤稱,拂塵是有一根長杆子的,病重的匡胤難以起身,杵著拂塵戳地,費勁力氣囑咐光義“好為之”,這就說得通了。
把“斧聲燭影”認為是謀殺案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明朝末年,此時距離匡胤去世已經過去600多年了。
弒兄,而且弒的是皇兄,這種波瀾起伏的情節符合文人編故事的需要。加上皇位向來傳子不傳弟,這不符常理的皇權傳遞,給了後人極大的想象空間。
最後說一說,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光義是在那一群臣子中間的。也就是說,此前他們共同作為周世宗的臣子時是經常同上戰場的,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後來宋朝皇權初建,光義輔助皇兄穩定政局,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金匱之盟”有一定的合理性,兩兄弟的母親杜太后擔心繼任皇帝的年紀太輕,被臣子奪權,讓匡胤傳位給光義,從一定程度上說得通,只是不太符合皇位傳子不傳弟的傳統罷了。
結論:斧聲有可能是假的,即使真是斧子,那也是個玉斧。如果不是玉斧,那就是柱拂子拂塵。光義弒兄的故事只能是傳說。
-
8 # 小島知風
斧聲燭影事件其實早在清代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解讀,清代著名大學者紀曉嵐就曾經對斧聲燭影事件發表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紀曉嵐認為斧聲燭影事件純粹是後人曲解了原文的意思,而冤枉了趙光義。
先來說一下斧聲燭影事件不見於正史,在正史中沒有任何關於斧聲燭影事件的記錄,而且在明朝中期之前沒有任何官方記載或者學者認為趙光義有弒兄篡位的嫌疑。
在這我們要知道《宋史》是有蒙古人所撰寫,由當時的蒙古宰相脫脫主持編撰,如果在元朝時期哪怕野史有傳聞趙光義有弒兄嫌疑,那麼我相信蒙古人都不會放過這個抹黑北宋皇室的機會。
這就說明在元朝時期包括民間根本就沒有人質疑過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和趙光義是否有弒兄篡位的問題。如果歷史上真有這件事或者哪怕在當時有這些傳聞,那麼蒙古人沒有必要為北宋皇室遮羞,他們甚至可以藉機大肆抨擊抹黑北宋皇室,穩固蒙元政權。
但是透過閱讀蒙古人編撰的《宋史》,我們發現在史書中關於趙匡胤之死記載很簡潔:
《宋史·太祖本紀》: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而最早記錄斧聲燭影事件的書籍其實是一部民間學者編撰的野史,是明中期學者陳邦瞻所編撰的《宋史紀事本末》,在這部書中陳邦瞻詳細記錄了趙匡胤臨死前和死後的一些事蹟。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斧聲燭影事件由此而誕生,其實我們仔細閱讀這段話可以發現,陳邦瞻也只是客觀陳述了趙匡胤臨死前和死後的一些事情,他並沒有明確指出趙光義有弒兄篡位的問題。
所以清代大學者紀曉嵐就這個問題曾經在《四庫全書》中詳細解讀了後世如何誤解了陳邦瞻的本意,而有了趙光義弒兄篡位的烏龍。
紀曉嵐主要認為斧聲燭影中的利器斧子完全是後世人的臆想,在明代以前書中所記述的柱斧並不是我們後人所理解的利器,它是一個寓意吉祥如意的小掛飾,是一種裝飾品,也可以用來鎮紙,它不具備任何殺傷力,趙匡胤不可能拿著這玩意去追砍趙光義。
所以斧聲燭影之中的利器都不存在,何談趙光義弒兄篡位。後人對趙光義有弒兄篡位嫌疑無非就是三點,一,趙匡胤長子趙德昭在趙匡胤死時已成年,趙匡胤為何不傳位給兒子;二,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對寡嫂宋皇后非常刻薄不好;三,既然是兄終弟及,為什麼趙光義沒有傳位給弟弟趙廷美。
就這三點我們逐一來分析一下,就明白趙光義為什麼不存在弒兄的可能。
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趙匡胤是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君主,他一生不好女色,後宮佳麗並不多,所以他的兒子也並不多。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但是其中兩個夭折,長大成人的只有長子趙德昭和幼子趙德芳,在趙匡胤死的時候趙德昭已年滿二十五週歲,趙德芳年滿十七週歲,在那個時代都算是已經成人。這也是後人為什麼都在質疑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
其實歷史上都在流傳趙光義即位合法性主要源於趙匡胤母親杜太后的金匱之盟,這裡面杜太后在臨死時和趙匡胤約定,趙匡胤如果大行,不要讓幼子繼承皇位,要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而趙光義再把位置傳給趙光美也就是趙廷美,最終趙廷美再傳位給趙德昭,避免幼子繼位,像後周柴榮傳位幼子柴宗訓被趙匡胤鑽了空子篡了皇位,所以杜太后是吸取了後周柴榮的教訓,怕趙氏江山丟在幼子手裡。
在五代十國時期,皇帝就跟不要錢似的一波換一波,五代十國的皇帝平均壽命不過三十六歲,在之前後周世宗柴榮在三十九歲的壯年就去世了,而趙匡胤本是柴榮的愛將,追隨柴榮多年,年紀沒比柴榮小太多,杜太后臨死時趙匡胤已經三十五週歲,杜太后也怕兒子趙匡胤步柴榮後塵,如果趙匡胤早逝,那麼幼子繼位勢必江山會淪落到別人手裡,所以杜太后希望如果趙匡胤真要大行的話,把位置先讓給弟弟,再由弟弟傳回給他兒子,這樣做也是為了孫子趙德昭好,畢竟當時處在亂世,當皇帝其實反是一個高危職業。
不管金匱之盟的真假,但是從史書記載來看,後來趙匡胤確實是按照兄終弟及的說法去做的,因為趙匡胤生前沒有給他的兩個兒子封王,也就是趙德昭和趙德芳在趙匡胤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封王,連幼弟趙廷美都沒有封王,宋朝皇室之中只有趙光義一人被封為晉王。
在這裡要說一下五代十國由於處於亂世之中,所以很多的皇帝都沒有明確立太子,五代十國時期的皇位繼承人標配一般都是王爵+首都府尹,如果皇帝的哪個親戚有了這兩樣官爵就說明這個人就是皇位繼承人了。
趙匡胤之前的後周就是如此,後周太祖郭威沒有子嗣,所以他把位置傳給了外甥後周世宗柴榮,而柴榮接位前郭威就是先封柴榮為晉王+開封府尹的官爵,而北宋承襲自後周,所以基本制度都是沿襲了後周的做法。
在趙匡胤還是壯年之時,也就是杜太后剛死不久,趙匡胤就封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尹,這就是說趙匡胤明確選擇了弟弟趙光義為繼承人,這是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明白的事情。
趙光義繼位之初也是嚴格執行哥哥的兄終弟及的規則,趙光義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封幼弟趙廷美為齊王+開封府尹,封侄子趙德昭為武功郡王兼太尉,可以說趙德昭在叔叔即位後才正式有了郡王爵位,在趙光義時代,趙德昭是兩位叔叔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比在父親趙匡胤在位時掛虛職強多了。
趙德昭後來跟隨趙光義北伐幽州,在這期間發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北伐期間某夜趙光義的御營與大軍分開了,不知所蹤,群臣都很慌亂,認為趙光義遭遇不測,但是軍中又不能無主,所以群臣建議趙德昭在軍中繼位,繼續率軍北伐。結果第二天天亮,趙光義有驚無險的平安歸來,知道這件事以後非常生氣。
後來北伐幽州失利,趙光義抑鬱而歸,趙光義心裡不高興就沒有封賞之前太原大捷的將士,趙德昭為了這件事就進宮去與趙光義爭論,趙光義在盛怒之下說出了“等將來你做皇帝再封賞他們不遲。”這一句話就把膽小的趙德昭嚇到了,趙德昭從皇宮出來以後,回家就自盡了。
趙光義萬沒想到一句話送了侄子的姓名,懊惱萬分,後來趙光義抱著趙德昭的屍身哭了一天一夜,後悔自己口不擇言害死了侄子。
所以從這些史料記載來看,趙匡胤的兒子在趙匡胤活著時根本沒有繼承權,趙匡胤在世時指定繼承人就是趙光義。至於趙德昭之死是不是趙光義故意為之,那就沒人能說的準了。
刻薄對待寡嫂趙光義在歷史上是出了名對待寡嫂宋皇后非常不好的,所以很多人也根據這些猜測趙光義是否存在弒兄嫌疑,跟刻薄對待嫂子宋皇后有關係。
其實這個問題在史書上有明確解答,宋皇后是趙匡胤第三位妻子,之前趙匡胤的兩位妻子都早已病逝,所以新納了宋皇后為妻。
這位宋皇后沒有和趙匡胤生下兒女,但是趙匡胤的幼子趙德芳卻是自幼由送皇后撫養長大,宋皇后在得知趙匡胤去世的訊息後,她第一時間沒有召趙光義進宮,也沒有召長子趙德昭進宮,而是假傳趙匡胤旨意派太監王繼恩召幼子趙德芳進宮,這說明了宋皇后想跳過小叔子趙光義和與自己感情淡薄的長子趙德昭,想讓自己撫養長大的幼子趙德芳繼位。
幸虧王繼恩忠於趙匡胤,及時召趙光義入宮穩定了局勢,同時王繼恩和太醫程德玄力證趙匡胤遺旨就是召晉王趙光義入宮傳承大位,所以趙光義才能順利繼位,否則宋皇后硬要從中插一腳,篡改趙匡胤的遺旨,那麼趙光義繼位會比較麻煩了。
因此《宋史紀事本末》中宋皇后才會在見到趙光義入宮後說出“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在那個時代官家一般指皇帝,宋皇后當時的意思就是認栽了,希望趙光義不要追究她的問題,她和幼子趙德芳的性命全交在趙光義手裡了。
宋皇后這種只顧私利置國家大業於不顧的行為讓趙光義很生氣,她不想小叔子繼位可以理解,但是她居然還要跳過長子立幼子繼位,這是讓趙光義最不能諒解的地方,廢長立幼的行為一旦做出來勢必會引起政局動盪不安,置北宋基業於不顧,所以趙光義對嫂子宋皇后怨氣很大,因此即位後對宋皇后很是不好,刻薄對待宋皇后。
再說一下趙匡胤的幼子趙德芳,他就是民間戲曲中傳說的八賢王,但是趙德芳生前沒有封王,趙德芳是英年早逝,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這個在歷史上是沒有可質疑的,趙德芳之死純粹是短命因病去世,趙德芳死在趙德昭之後,本來趙德昭去世趙光義就很傷心,他想把趙德芳培養成繼承人,結果還沒來及培養,趙德芳就因病去世了,趙光義為了侄子去世罷朝五日,為趙德芳舉行了風光大葬,追封為秦王。
北宋歷史上的皇帝都是趙光義一脈,但是到了南宋,由於宋高宗趙構沒有子嗣,所以除了宋高宗趙構以外,南宋的歷代皇帝都是趙匡胤幼子趙德芳的後代,至南宋時皇位才又傳回了趙匡胤後人手中。
兄終弟及那麼趙廷美為什麼沒當皇帝既然趙匡胤傳下了兄終弟及的說法,那麼幼弟趙廷美為何沒有當皇帝,趙光義為什麼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宋真宗趙德昌也就是趙恆。
其實趙廷美也死在了趙光義前面,所以即不成位了。歷史上都傳言趙廷美是被趙光義迫害致死,至於真相如何咱們就不去探討了,關於趙廷美的事件,在史書上來看,他屬於咎由自取。
趙廷美和哥哥趙光義鬧翻的導火索在於南唐後主李煜,趙廷美與投降之後李煜結為知己好友,每天推杯換盞探討詩詞歌賦,但是趙光義卻容不下這個投降之君李煜,可是有什麼理由能讓李煜快點死掉呢?
於是趙光義把主意打到了弟弟趙廷美身上,他知道趙廷美與李煜交情深厚,經常一起喝酒暢談文學,所以他利用弟弟趙廷美和李煜深厚的友誼,騙趙廷美把牽機藥帶給李煜服食下去,之後趙廷美和李煜喝酒暢談,牽機藥在酒精作用下揮發,李煜當著趙廷美的面就這麼被毒死了。
本來趙廷美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實際趙光義控制慾很強,其實趙廷美一直處在哥哥趙光義控制之下,所以趙廷美雖然是趙光義名義上的繼承人,但是無時無刻不被哥哥趙光義控制著。
外加哥哥利用自己毒死了知己好友李煜,讓趙廷美徹底爆發了,他想擺脫哥哥的控制,那就只有提前繼位,真正當了皇帝才不被趙光義所控制,因此趙廷美陰謀勾結兵部尚書盧多遜準備篡位。
結果就是事情還沒成形就已敗露,趙廷美被廢除王位,流放房州,從皇位繼承人變成了流放偏遠地區的庶人,可以想象趙廷美落差有多大,所以流放房州沒多久趙廷美就抑鬱而亡,根本沒等哥哥派人整死他,他自己就先抑鬱死了。
所以到最後趙德昭死了,趙德芳死了,趙廷美也死了,那趙光義不把皇位傳給趙恆傳給誰?
寫在最後因此紀曉嵐在《四庫全書》中就明確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趙光義的斧聲燭影弒兄篡位之說純屬後人臆想,紀曉嵐同時期的清代學者戴震等人也都非常贊同紀曉嵐的說法,認為斧聲燭影事件純粹為後人誤會所致。
斧聲燭影確實是後人臆測,但是趙光義繼位後的所作所為,確實不得不讓大家猜測他是否有弒兄嫌疑,而他是不是故意想打亂兄終弟及的規則,那就不是誰能說的清楚得了。
但是可以肯定斧聲燭影的弒兄篡位之說是子虛烏有,至於趙光義想不想繼續執行兄終弟及的規則,那就不好說了,畢竟趙德昭的死和趙廷美失位太過於巧合,不過也能理解趙光義,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面對皇權的誘惑,誰都想讓自己的子孫富貴綿長。
-
9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斧聲燭影,一直沒有定論。
宋太祖駕崩前,宋皇后吩咐太監王繼恩召太祖四子趙德芳進宮,交代繼位之事,誰知,王繼恩早已被趙光義買通,王繼恩直接通知了趙光義。
這祥,趙光義就成了最後一個見太祖的人。二人在談話過程中,發生了嚴重的爭吵,並且有打鬥的聲音,人們由此判斷,趙光義殺了趙匡胤,謀位篡政,成為宋朝第二位皇帝。
趙匡胤的大宋江山是從後周柴榮的後代手裡搶奪的,柴宗訓還是個孩子,所以,趙匡胤擔心他死後,歷史再一次重演,為避免也是孤兒寡母被別人謀反,他已經在培養趙光義接班,並且拿掉了反對趙光義當皇帝的宰相趙普。
金匱之盟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趙光義是宋太祖後的下一任皇帝,也就是杜太后的要求,趙匡胤把皇位先交給趙光義,趙光義後再交回趙匡胤的兒子趙廷美手裡。
-
10 # 歷史飛凡觀
斧聲燭影又稱作燭影斧聲,是用來形容宋太祖趙匡胤去世當晚宮中發生的一些奇怪的現象,再結合當時由弟弟趙光義繼皇帝位這種不合常規的現象,後世的史學家對此表示疑惑的一種修辭,其與“瓜田李下”意思差不多,因為從最終受益的情況來看,即使不是趙光義做的也與他逃不了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一下事件發生的背景,當時是宋開寶九年十一月,趙匡胤已經當了十六年皇帝,今年剛好五十歲,雖然對於皇帝這一平均壽命才四十歲的職業來說趙匡胤不算年輕,但是年青時習武打下底子的趙匡胤身體一直不錯,首先趙匡胤一夜之間突然暴斃就讓大臣們十分懷疑。
其次就是趙二繼承皇位的合理性,歷史上不是沒有兄終弟及的規矩,但那種情況一般是國家不穩而沒有成年子嗣繼位,所謂“國無長君恐生憂患”,但是當時趙匡胤最大的兒子趙德昭已經成年,趙二兄終弟及的說法實在不能讓人信服,雖然他與趙普合謀編織了“金匱之盟”的謊言,但是實在是經不起推敲,因為事實勝於雄辯,趙二並沒有按照盟約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美,反而是將他全家趕到了房縣。
最後則是趙光義登基之後的一系列作為,他先後逼死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然後又放逐了老三趙光美全家,而且他登基時已經是年底了,他楞是廢掉了趙匡胤的開寶年號,改元太平興國,一般歷史上這種新君登基就改元的是非常少見的,由此也可以看到趙二渴望證明自己,雖然他不是趙匡胤選定的繼承人,但是一樣會做得出色,然後悍然發動了雍熙北伐,然後就被啪啪打臉,屁股上都中了一箭趴在驢車上才逃回來。
他的所作所為連兒子趙元佐都看不過去了,後來直接被他逼瘋了,不得不改立趙恆為太子,結果太子受到民眾愛戴的歡呼聲趙二也吃醋,更不用說鳩殺李煜、錢俶等降臣了,反正從趙二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不是幹不了“燭影斧聲”這種事情的人。
-
11 # 貓爺歷史觀
公元976年的十月十九夜,宋太祖趙匡胤病重召晉王趙光義議事。當時趙家兄弟二人身邊左右陪侍人員都被支開了,但在宮殿外邊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看到趙光義離開座席避讓的動作,片刻後便聽到有斧子重重戳地的聲音。
也有記載說,當時趙匡胤是召自己的兒子趙德芳進宮議事,趙光義未被召見。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去宣趙德芳。但是宋皇后這位親信王繼恩卻被趙光義收買了,當夜王繼恩並沒有去宣趙德芳而是直接去向趙光義透漏了訊息。
趙光義得到訊息後便徑直去了皇宮,沒等到通報趙光義就直接闖入了趙匡胤寢宮,之後便有了斧聲燭影事件。宋皇后當時見了趙光義,知道事情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的稱呼之一官家乞求道:我們母子的性命都攥在官家手裡了。趙光義回答,放心,我們共享富貴。
那天晚上趙匡胤便因病去世了,第二天趙光義登上了宋朝皇帝的大位,是為宋太宗,並改元太平興國。這便是歷史上的斧聲燭影事件,根據這個事件,趙光義成了殺兄篡位之徒。不過這件事是存有爭議的。這便有了與之相對的金匱之盟。
所謂金匱之盟就是趙匡胤病重時,臨終前召趙普進宮記錄遺言。趙普勸趙匡胤傳位於其弟趙光義,因為這份遺書被藏在金匱中故而得名。
宋史對斧聲燭影的記載諱莫如深,只淡淡的記了句“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不過《宋史紀事本末》就有了詳細的記載。
斧聲燭影藏在歷史的深處,恐怕除了當事人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知道真相了。隔著一千多年歲月,我們今天只能猜測了。
不過根據後世的記載和推斷,趙光義篡位的可能性很大。畢竟這位親王跟著趙匡胤徵南闖北,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積累了不菲的財富,即使趙匡胤臨終時已經有了成年的兒子,但那時候趙光義卻尾大不掉成了趙匡胤傳位給自己兒子的最大阻礙,最終北宋皇權旁落趙光義。
-
12 # 冰之藍
常言道,“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句話用在宋太宗趙光義的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親弟弟,趙匡胤當皇帝后,為了避皇帝的諱,改名趙光義。
趙匡胤能成功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手握軍權的大將搖身一變成為皇帝。
毋庸諱言,趙光義是有很大功勞的,但趙光義所做的一切,絕不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哥哥趙匡胤當皇帝,而是為了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當上皇帝。
當趙匡胤成功當上皇帝后,趙匡義開始一步步籌劃自己的帝王之旅,所有擋住自己走向皇帝寶座的人,一個個先後離奇死去。
而首當其衝的,就是正坐在皇位上的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一、燭影斧聲,千古疑案,趙匡胤不明不白死去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50歲的皇帝趙匡胤突然去世。
趙匡胤死的當晚,趙光義進入宋太祖趙匡胤的寢殿後,宮中侍從遠遠見到燭影下趙光義不時離開座位,還聽到有斧頭掉落到地上的聲音。
第二天一早,就傳出趙匡胤去世的訊息,這件事在史書上被稱為“燭影斧聲”。
趙匡胤到底怎麼死的,一直沒有定論,是一樁千疑案,但無疑趙光義有最大的嫌疑。
趙匡胤死後,還留下兩個兒子,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他們才是趙匡胤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但奇怪的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搶在趙德昭、趙德芳之前來到宮中,在太監總管王繼恩的幫助下,登上了皇帝寶座。
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都覺得趙光義的皇位來路不正。趙光義面臨著嚴峻的皇位合法性危機。這時趙光義為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找出了依據。
趙匡胤一共有兄弟五人,但老大和老五很早已經去世。只留下老二趙匡胤、老三趙光義、老四趙光美。
趙光義說自己的母親杜太后當年臨終前,曾留下懿旨,命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再將皇位傳於弟弟趙廷美。
據說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匱,盒子、櫃子的意思),因而這份遺詔被稱為“金匱之盟”。
這份遺詔出來後,朝野又是一片質疑,懷疑這是偽造的。
我們先不管其是否為偽造,但趙光義這樣做,雖然為自己繼承皇位找來一點所謂的合法性,可同時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就是自己的皇位將來要傳給弟弟趙光美,而這是趙光義無法容忍的,於是一連串離奇的事情出現了。
二、有資格競爭皇位的繼承人接二連三的死亡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也就是趙光義當上皇帝3年後,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被趙光義一頓訓斥,回去後竟然自殺了。
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也死了,據說是病死的,趙德芳死的時候年僅23歲。
戲劇裡經常出現的八賢王,說是趙匡胤的兒子,到底是趙德昭,還是趙德芳,沒人能說清楚,還說八賢王有皇帝御賜的金鐧,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但這都是戲文裡編的,歷史上沒有八賢王這個人。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死了,下來唯一能與自己爭奪皇位的,就是趙光美了。恰好這時就有人告發趙光美圖謀造反。
趙光美在趙光義當了皇帝后,為了避諱,改名為趙廷美。
趙廷美也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對哥哥趙光義的巨大威脅,死亡的陰影時刻籠罩在頭頂,真可謂亞歷山大。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趙廷美被人告發陰謀篡奪皇位,被趙光義貶到西京(今河南洛陽)。
到西京後,又有人告發趙廷美與兵部尚書盧多遜勾結,陰謀造反,於是趙光義再次將趙廷美貶到房州(今湖北房縣)。到房州不久,趙廷美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這樣經過7年的時間,趙匡胤、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先後死掉了。
從此再沒有人有力量能與趙光義爭奪皇位,趙光義終於可以放心的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並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但上天是公平的,他要為趙匡胤討回公道。
三、皇位又回到趙匡胤的子孫手裡
公元1127年,金國軍隊攻破北宋都城開封,將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俘虜,並押往金國,北宋就此滅亡。
被虜走的徽宗、欽宗父子,在金國受盡屈辱後死去,後宮嬪妃、皇室公主更是被金國君臣肆意凌辱,其處境之悽慘,比草民尚且不如。
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僥倖逃脫,跑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
但是趙構可能是在逃避金兵追殺過程中驚嚇過度,以致失去生育能力,趙光義辛辛苦苦搶來的皇位,此時卻面臨無人可以傳位的尷尬局面。
無奈之下,趙構聽從皇后及大臣的建議,從趙匡胤的子孫中選出一位來繼承皇位。經過選拔,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shèn)被立為太子。
公元1162年,趙構主動退位,將皇位禪讓於趙昚,史稱宋孝宗,宋孝宗被普遍認為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在位27年。
宋朝的皇位傳承,於是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詭異現象,北宋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外,繼位的都是趙光義這一支的子孫;南宋除了開國皇帝趙構外,繼位的都是趙匡胤這一支的子孫。
為什麼會是這樣,可以有一萬種理由來解釋,但我寧願相信,也許是老天憐憫趙匡胤,將被趙光義搶去的皇位又還給了他的子孫。
-
13 # 花開水不流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
-
14 # 燃先生
宋太祖趙匡胤,這個膚色可以跟包公PK一下的男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幾個皇帝之一——按毛主席的排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宋太祖可以被列入中國古代最出名的四個皇帝之一。
關於他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有一定的瞭解。宋太祖的功業相比於另外的三位,實在是差了一些。但宋太祖畢竟也是結束了五代十國時代的人,生前滅了南平、南唐、荊南、後蜀、南漢等諸多割據政權。按軍事才能和武功的話,宋太祖相比其他幾位並不遜色。如果宋太祖也可以活到另外三位皇帝的歲數(或者說當那麼多年皇帝,比如漢武帝就幹了將近五十年),大宋王朝的武功究竟要發展到什麼程度也很難說。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如果沒有離奇的死亡的話。
一:事件
關於宋太祖這樣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的死,《宋史》上的記錄只有一句:“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僅此一句。對於死亡原因,交代後事,政權交割,什麼都沒說。歷史在此之前一直很正常,宋太祖還在大展宏圖,準備下一步的軍事行動,然後突然駕崩。彷彿一首歌正唱到了高潮就被人切歌了。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於976年,享年五十歲。
太詭異了。
關於趙匡胤這個人,總體而言,他是個相當不錯的人,人品尚佳,而且在皇帝裡面尤其是開國皇帝裡,趙匡胤算是相當善良的,他對於殺戮十分克制。由於臉黑,整個人是一種萌萌噠的形象。說來諷刺,相比於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和鄉鎮幹部出身的劉邦,出身行伍的職業軍官趙匡胤反倒是殺人最少的。
而對於他的死,也是最令人費解的。
趙匡胤享年五十歲,您可能覺得,古代人嘛,人均壽命短,劉備遺書裡說“人到五十不稱夭壽”,五十歲也不算啥。但其實對趙匡胤來說,這句話是絕對不靠譜的。因為趙匡胤的身份除了皇帝之外,還有別的身份——武術家,養生家。
在柴周政權裡,趙匡胤是一等一的猛將,是柴榮的股肱大將,趙匡胤出生于軍官世家,跟隨柴榮南征北討,身先士卒勇猛無比,因此得到柴榮的垂青,也就獲得了那個著名的官職——殿前都點檢。和趙匡胤同時代的人有各種各樣的描述,但都指出了一個共同的事實:趙匡胤體格健壯,武功高強(行為粗魯,動輒動手打人)。
除了武功高強之外,當了皇帝的趙匡胤也並沒有放鬆身體鍛鍊。歷史記載,趙匡胤一直注重養生,尤其是鍛鍊身體。他發明了一套馬路武功“太祖長拳”,類似於華佗的五戲,推廣到民間幫助大家鍛鍊身體,類似於廣播體操,人人會打。而趙匡胤本人多年來也是無病無災,聲若洪鐘,相比中國歷史上很多藥罐子皇帝,趙匡胤的身體好的不要不要的(臉黑的男孩運氣不會太差)。
而且在突然駕崩之前,趙匡胤也絲毫沒有生病的跡象,他上朝時依然談笑自若,依然在規劃著帝國的未來,,他甚至連太子都沒立,完全沒有要交代後事的樣子。
二:第一種解釋
關於宋太祖之死,正史死活就一部《宋史》,就僅僅只有一句話的記錄,無論如何沒有其他的說法了。不過好在對於這場離奇的駕崩,當時的人眾說紛紜,說法眾多,其中最值得采信的,有三種。
這三種說法,都將矛盾指向了一個人——晉王趙光義。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雖然與趙匡胤是同父同母的親哥倆,但明顯臉要白了許多,這也許跟他不是武將有關。關於他的評論我們先不講,只要知道,晉王趙光義,是當時大宋權力最大的幾個人之一,是皇帝的親弟弟,開封府尹(首都的第一軍政長官)就得了。
第一種說法的記錄者並非史學家,而是一個和尚:文瑩和尚。
文瑩和尚並不是太祖時期的人,而是宋仁宗時期的人,是荊州某寺的住持。不過這個文瑩和尚雖然是個和尚,卻一點不想出家,他像那些氣功大師一樣,交際極廣,黑白兩道什麼人都認識,三教九流什麼訊息都在他這裡彙總,因此這個和尚懂的非常多。
懂的很多的文瑩和尚,記載了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這天發生的事。
話說趙匡胤在當皇帝以前,與一個道士關係很好。這個道士有點水平,在趙匡胤當將軍的時候,對他說你將來是要當皇帝的人,等你當了皇帝以後不要忘了我。趙匡胤當時還是後周的臣子,嚇得趕緊和這個道士斷交了。
結果後來趙匡胤果然當了皇帝,碰巧又碰到了這個半仙,趙匡胤大喜過望,說你算的太準了,這個道士也很謙虛。趙匡胤把他請進宮裡,問了他一個關鍵的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這就說明趙匡胤同志是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同志,他沒有追求長生不老藥之類的玩意,而是知道自己的壽命有終。
半仙聽了這個話,掐指一算,說到:“陛下,貧道剛才算了一下,如果今年(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夜裡天氣晴朗,您的壽命就還有一紀(十二年或者三十年),反之,如果天陰的看不到星星了,你就抓緊交代後事吧”。
這個回答讓趙匡胤不置可否,也沒法說是開心還是難過,他只能等到十月二十日見分曉了。等到十月二十日夜,趙匡胤登高望遠,他看到——
他看到萬里無雲,繁星點點。趙匡胤心裡十分高興,準備回宮。結果就在趙匡胤正準備返程的時候,瞬間陰風大作,暴雪驟起。
趙匡胤的內心是崩潰的,立刻傳旨,急召晉王趙光義入宮。他要和趙光義好好喝一頓酒,至於喝酒的目的是為了道別還是為了禪讓,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趙匡胤驅趕了所有的侍衛宮女,太監們只能從遠處遙望,不得靠近。
後來,根據宮人的描述,人們看到宋太祖和趙光義推推搡搡,似乎讓弟弟接受什麼東西,但趙光義一直不幹,一直在避讓。
再後來,哥倆喝酒一直喝到了午夜,等到他們到殿外醒酒的時候,殿外的積雪已經好幾尺了。此時,趙匡胤對著這些積雪,用柱斧(這個是什麼東西我們後面說)戳著雪,回頭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然後哥倆就回屋睡覺了。
當晚趙匡胤命令晉王留宿宮中,蠟燭滅後,宮人們聽到趙匡胤鼾聲如雷,第二天凌晨,宋太祖駕崩。早上,趙光義登上朝堂,宣讀太祖遺詔,登基稱帝。
後來近臣收斂太祖遺體,發現太祖屍體晶瑩剔透,就像剛洗完澡一樣(玉色晶瑩如出湯沐)。
這就是“燭影斧聲”的最初版本,記載於文瑩和尚的筆記《湘山野錄續錄》裡。在這本書中,文瑩和尚記載了一大堆的宮闈秘史,將相家事。但由於這個和尚交際廣泛,跟很多高官關係都很鐵,所以這本書雖是野史,卻也可信,這段記載,就成為了之後太祖之死的原始版本。
在這個版本里,沒有衝突,沒有流血,貌似完全是太祖陽壽已盡,自然死亡。
-
15 # 歷史深度報道
“斧聲燭影”主要是指趙匡胤去世當晚與弟弟趙光義單獨見面時發生的一系列詭異事情,暗示趙匡胤被趙光義殺害。
至於斧聲燭影是否為真,從宋代開始就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斧聲燭影之事為真,趙光義殺害了趙匡胤之後篡位登基;另一種觀點認為斧聲燭影是無稽之談,趙光義乃正常繼位。
我的觀點,燭影斧聲真實發生過,趙光義確實謀害了趙匡胤篡位登基。
第一、趙匡胤去世前身體並無異常趙匡胤去世的時間是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而在九月、十月趙匡胤多次視察各部院、到晉王趙光義家中做客,身體毫無異常。
“九月,幸綾錦院”“幸晉王第”——《宋史》如果趙匡胤身患重病,絕不可能頻繁的出宮活動。
甚至就在去世當夜,趙匡胤的身體也未見異常。
“......招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續湘山野錄》從記載上看,在去世當晚,趙匡胤召見趙光義,屏退宮女太監,二人單獨宴飲。試想,如果趙匡胤身體不好,怎麼可能在夜裡飲酒作樂?又怎麼可能連一個伺候的太監宮女都不留?這說明去世的當夜,趙匡胤並沒有患病的跡象。
可見,趙匡胤之死並不是疾病導致的正常死亡,而是死於非命。
第二、趙光義有作案的時間和能力趙匡胤去世的當晚,只和趙光義見過面,未見有約見其他宗室、大臣的記載。在只有兄弟二人出席的酒宴之後,趙光義留宿大內,當晚趙匡胤就去世了。從作案時間上來看,只有趙光義有謀害趙匡胤的機會。
此外,趙光義此人是用毒的高手,有不少著名人物都死於趙光義的毒藥。蜀後主孟昶和南唐後主李煜都死於趙光義的毒藥。趙匡胤死後,屍體呈現一種奇怪的“玉色”,很有可能就是中毒致死的一種症狀。
所以,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趙光義有極大的可能利用當天宴飲的機會下毒毒死了趙匡胤。
第三、皇后的奇怪反應趙匡胤去世後,皇后宋氏命令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顯然是要趙德芳繼位。但是王繼恩卻請來了趙光義。
宋皇后見來的是趙光義,大吃一驚。
“後見王,愕然,遂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 ”——《涑水記聞》宋皇后為人溫和規矩,在朝中沒有親信臣子可依靠,所以行事非常謹慎。
如此謹慎的皇后,在趙匡胤暴死之後,是絕不敢擅自做主召趙德芳繼位的,所以,宋皇后必然知曉趙匡胤生前明確準備將皇位傳給趙德芳,才敢下令召趙德芳入宮。
這也是為什麼皇后發現來的不是法定繼承人趙德芳而是半路殺出來的趙光義時,舉止失態,連託付母子性命這種明顯求饒的話也說出來的原因。
第四、趙光義對宗室和大臣的清洗趙光義登基之後,趙匡胤的兩位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先後去世。其中趙德昭因為替徵遼將士請賞未果並招到趙光義的訓斥,恐懼之下自殺。趙德昭去世後一年多,時年23歲的趙德芳也驟然去世,死因不詳。
趙匡胤留下的幾位大將也招到了清洗。鎮守大名府的李繼勳被革職,一個月之後即死去。負責禁軍訓練的楊信也被解職,並且在趙光義探望的第二天即死去,死因不詳。長期監管御林軍的党進也被外放為地方節度使。
如果趙光義是正常繼位,完全沒必要對趙匡胤的兒子和親信將領們採取非常措施,這些行為更加證明趙光義得位不正,只能透過這些極端手段鞏固皇權。
結論從上面四點分析來看,種種蛛絲馬跡透露出趙光義殺兄奪位,斧聲燭影確有其事。
參考資料:
《宋史》、《涑水記聞》、《續湘山野錄》
-
16 # 西風悍馬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世人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弟弟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趙光義讓所有人都離開,自己來照料哥哥。 外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什麼,接著燭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鐵斧戳地之聲,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你好好去做)天快亮時,趙光義急急喚人,叫皇子都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立即改元。
這個事件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成了千古疑案。
-
17 # 湖垛小鎮
歷史之所以稱之為歷史,那是因為他已成為歷史。考究歷史向來就跟答辯一樣,始終都有正方和反方,你永遠成不了見證人,不必過細在意是否存在。不管他是否存在,終究改變不了大宋朝經濟繁榮的事實,也改變不了“大宋”的重文輕武、軍事薄弱的真相。只能這樣說,如果你堅持認為有斧聲燭影,那你可能計謀情節,不是壞事。如果你堅信那是子虛烏有,那我也相信你淳樸善良。
-
18 # 靝長坔久
斧聲燭影 千古之謎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杜太后是他的母親,光義是他的同母兄弟。兄死弟“及”(繼位),倒也不是沒有先例,然而私家著作卻繪聲繪色,議論紛紛。
司馬光《涑水紀聞》裡這樣說:太祖去世的時候,已經四鼓。宋皇后叫內侍都知王繼恩把皇子德芳叫來,王繼思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就直接去找光義,光義大驚,猶豫不決,王繼恩說:“再猶豫,皇位就是別人的了!”
於是兩人一道踏著積雪步行到宮門,宋後問:
“是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說:“晉王來了。”
宋後看見晉王,說不出的驚詫,後來突然醒悟過來,淚流滿面地對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你了。”
官家,是宋朝宮廷內對皇帝的稱呼。
晉王也流著眼淚說:“我們共保富貴,你不要擔心。”
真實性到底如何我們只能從史書中的隻言片語去細細品味了
-
19 # 大亦WIN
我相信這是真的,在趙匡胤死前一晚趙光義被召進皇宮陪趙匡胤喝酒,第二天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成為第一個進入皇宮的人,傳令的王繼恩並沒有去找趙德芳而是徑直去了趙光義的府上。趙光義即位。
後來趙德昭為將士請功時被懷疑,自殺,趙德芳因為吃肥肉而死,趙匡胤的皇后死後沒有按禮致下葬,趙匡胤死於開寶九年,趙光義即位後就在開寶九年改掉了年號,即位多年後更是出來了金匱之盟,闡述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種種跡象不得不讓人有所猜疑,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個人淺見純屬做賊心虛。
-
20 # 北社野老
歷史上斧聲燭影的事也叫刀光劍影,是存在的。趙匡胤坐了天下,他的媽媽杜太后逼著他要他把江山傳給弟弟趙匡義(後來叫趙光義),並且讓趙普寫了備忘錄一類的文書藏起來,這給趙光義滋長了野心,後來真的殺了他哥哥趙匡胤,上演了斧聲燭影的殘劇。
回覆列表
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則極力為宋太宗辯解。據《涑水紀聞》記載,“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下面這一段描述很有戲劇性:“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司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謹嚴的歷史學家,除去時值太宗子孫當朝為君主,司馬光出於“為尊者諱”的考慮,對太宗或有辯護開脫(此段文字暗示太祖崩時唯有宋後在旁,太宗不在宮中,自不可能如僧文瑩《續湘山野錄》所言弒兄)外,其言當較可信。此說日後也為南宋學者李燾所採,編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據司馬光言,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吾當與家人議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太宗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