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是背荷包,吃粽子,還有穿新衣的習俗,大家的習俗和我們一樣嗎?
6
回覆列表
  • 1 # 可愛小天才

    端午節即將來臨,端午節放假安排是人們關心的話題之一,雖然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國家法定假日,但你對端午節又瞭解多少呢?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英文為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為每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2008年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稱來歷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浴蘭節、解粽節、女兒節、端禮節、菖蒲節。

      

      端午節划龍舟

      節日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屈原

      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端午節懸掛艾葉菖蒲、鍾馗像等

      迎濤神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佩戴香囊

      龍的節日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元·吳廷暉:《龍舟奪標》

      [1]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節日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面板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各地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石柱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麵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浙江省

      桐廬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陽下曬,等水熱了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洗去汙濁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儲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曆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豔、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遊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臺灣省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商家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都在挖空心思為賣粽子吸引眼球,臺灣什麼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眾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江南地區

      端午節賽龍舟,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

  • 2 # 平凡人生小潘

    我的家鄉在江西,春城宜春,每年端午節包粽子是必須的 ,小時候最愛吃媽媽包的粽子,可現在吃不到了。還有就是每年端午節都會賽龍舟,很熱鬧 ,好多各個村裡組建的龍舟隊,一起來參賽,人山人海很是熱鬧。

  • 3 # 學林3224

    我的家鄉有這些習俗:吃粽子/門眉上插艾枝子/喝熊黃酒/新婚夫妻要帶上節禮穿戴整齊一起回孃家過"新端午"。我的家鄉有一扶姓男子在上世紀五0年代初因過"新端午"沒有長褲穿而去不了(不好意思)丈母孃家。憤憤然離家投身於"抗美援朝"戰場,臨走時新婚妻有些嗔怪地問:"出去當兵這大的事兒,之前也不說一下!啥時回呢?"該男子曰:"等有褲子穿時再回來!"新媳婦兒似乎想起什麼,一臉茫然地送走了新婚不久的丈夫。

    後,一九五六年該男子為山西太原某部長官…回鄉省親從縣政府騎大高馬回來的(當時縣長也沒車只有騎馬)且後來帶走了妻子…

  • 4 # 指月的左手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 我們肇慶都有包粽子吃的傳統 ,肉粽, 鹼粽都有包。 現在,有些人家自己也不會包粽子了 ;但是,外面有的買。

    肇慶還有一個粽特產---肇菓蒸,酥軟綿滑。

    另外,每年端午,各地都有龍舟競賽!非常壯觀!

  • 5 # 建華講風水

    端午節快到了,你們那兒都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俗以祈福納詳,划龍舟與祭龍,還有掛艾草,浸龍舟水,洗草藥水,拴五色彩線,節慶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黃等,

    端午節期間人們會透過各種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 6 # 廣告仁

    老家南陽,端午節肯定要乾的幾件事首先是早起,每年迎暑第一次下河沐浴,還要往家裡端一盆河洗臉,整一大盆蒜蒸了吃……河東河西也有不同,有折柳條的有薅艾草的等等五花八門,總之就是儀式感極強且著實虔誠,內含端午祭般誠心敬神,更是祈禱家人和自己平安健康;當天的點滴生活的確能夠提升免疫力,很貼合現代養生理念。對孩子們而言,這是一次天人合一的記憶和機會;終生受益。

  • 7 # 看風觀水三人行

    吉粽佳茗稱益智,

    白艾香包善驅邢。

    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節,母親總會用五色彩線給我們繡個“五毒"兜兜穿戴。

    什麼叫“五毒"兜兜呢?就是用一塊紅色的布做個小兜兜,在兜兜中間用彩色線繡一個八卦圖。然後在八卦圖周圍誘上蠍子,蜈蚣、蟾蜍、蜘蛛

  • 8 # 圓夢名品

    端午節是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園前278年楚國大夫屈原聽說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後,悲憤交加,毅然寫下絕筆之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旬國。百姓為了紀念屈原,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都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南方的賽龍舟,北方吃糖糕,菜角,粽子,在門頭上掛艾草。我們這兒出嫁的女兒還要帶上糖糕、菜角、粽子、回孃家,非常隆重。泱泱大國愛國之情一脈相傳!

  • 9 # 浪跡成都

    端午節是中國人傳統民俗節日,端午節包粽子、吃綜子可能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習俗,另外還有賽龍舟、喝雄黃酒、戴艾草等習俗。在我們江蘇蘇北宿遷,記憶中在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現在多數家庭直接購買半成品的多了,回家煮一下即可食用,方便很多。正常包粽子是用兩片菰葉(茭白葉),也有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裡面主要以糯米為餡,然後配以紅豆、棗子、臘肉等等,最後用棉線纏著紮緊,在鍋裡煮熟即可食用。另外端午節我們那裡還要在家門口掛艾草的習俗,據說可以驅邪、避災,同時用艾草煮水,再用艾草水洗澡,據說可以驅除、防治疾病,大人們給小孩洗完艾水澡後要穿新衣服,還要在小孩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扣絨線的習俗,絨線是用蠶絲製成,染成七彩的顏色。小孩們絨線要戴到農曆七夕節,那天大人們剪下戴在小孩們身上的絨線,扔上屋頂,傳說那天喜鵲會把七彩絨線銜(用嘴叼著)到天河去,為在天河兩邊的牛郎、織女搭一座七彩橋,讓她們夫妻相聚。另外在端午節那天,對他人的節日祝福,最好說:祝安康、平安之類的話,儘快不要祝端午節幸福、美滿呦。怎麼樣,我們家鄉的習俗有趣吧,最後提前祝各位:“端午節安康”。

  • 10 # 南國赤豆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有法定假日,遊子們只要條件允許,城市鄉村十里八里千里萬里都會往家趕!

    總有一個行囊裝滿了故鄉的夢!總有一種思念是故鄉的溫溫甜甜!

    昨天徒步看到幾個婦女用方便袋裝著碧綠的粽葉,是從周邊山上採的。難道就為端午節準備粽子了?端午節的腳步聲近了!

    郴州這邊的粽子多為素餡,一般為紅豆,花生,糯米,合著新鮮粽葉,要的就是那股子清香糯軟的感覺,可單獨吃也可沾糖吃,一掃春節的肥甘厚膩。

    包粽子是個技術活,去年觀看社群大媽包粽子比賽,開了眼界,各路女傑大顯身手。看似簡單的一包一紮,有稜有角,放在我手上就變成了一灘。咳!真乃學術有專攻!

    端午前後雨水充沛,叫端午雨,漲端午水

    是常見的天氣現像,加上氣溫漸高,悶熱潮溼,蚊蟲滋生,疫病流行!

    用香味防病治病是端午節的一大特色,體現了勞動人們的生存智慧!芳香辛燥祛溼避穢,開腦醒神。最常見用香囊,最簡單粗暴的是拿根繩子串起蒼朮掛在脖子上當項鍊!

    端午節這一天也是城管們最溫情的一天,平時市場不準擺放物品的地方擺滿了還沾著露水的花花草草,百草皆藥!空氣裡彌滿著濃郁的藥香味:艾葉,青蒿,香菖蒲,魚腥草,夏枯草,竹葉麥冬,紅牛膝,白牛膝~~~。知道的還真不少!

    人們習慣用艾葉香菖蒲掛在門廊窗戶上除蟲避邪,還有的用各色藥草煎湯沐浴,清熱解毒祛風除溼。最厲害的當屬飲雄黃酒,寓百毒不侵百病不犯神鬼莫近之意!雄黃成份含劇毒屬管制物品,現在市面上難買到,雄黃酒也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端午安康"是端午節的問候語!取代了別的節日的問好!

    端午這天是一個懷古的日子,是一個警醒的日子,是一個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緊鑼密鼓的楚水沿岸響徹著龍舟賽的號子聲,是告慰!是誓言!汩羅江永不斷歇的漣漪是屈原留給後人愛國情懷的一個個連結!

  • 11 # 奇疆6688

    端午節是人們為紀念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節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這裡,人們從農曆五月初一就開始忙節了,先是在每個房沿上插上楊柳梢,然後就忙著做荷包,有各種動物形象的荷包內裝有香草,戴在小孩胸前,用五色絲線合成的花繩,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上。食品以粽子丶酒醅丶涼粉丶涼麵為主,還用雄黃酒。後來,這種風俗漸漸淡化了。現在插楊柳梢的不見了,小孩戴荷包丶花繩者幾乎沒有,只見街上有賣荷包的小攤,但購者很少。家裡已很少有人做粽子丶酒醅,大都去街上買,農村大都做涼粉丶涼麵,濃厚的端午節習俗己淡化成這樣了。

  • 12 # 崑崙之柏

    端午節快到了,我們這裡的習俗都是自古傳下來的。我在上篇《端午節快到了,農村和城市都是怎麼過端午節的?》的回答中已經講了過端午節的由來,及城鄉過節的同、異習俗。這次就不用講了。我們現在在城市,城市過端午節比農村簡單多了,一切東西都是在市場去買,市場應有盡有,各家根據喜好不同去買的,現在誰家也不會打錢的算盤,一家幾百塊錢多的很。

    現在農村也大變了樣,再也不是從前那個缺吃少燒的年代。那個時候過端午節了不起能蒸一點自己做的饅頭就了不起,極少家庭買得起鹹鴨蛋和皮蛋(少數的工人戶家庭才買得起)。但農村每個家庭都必須要割一些艾花和蒼荹草插在神案上、上香敬菩薩,還要插上大門兩邊以應節日及避邪用。有條件的還買一點雄黃藥泡酒,擦拭一下小孩的耳朵的外沿,以防蛇、蟲叮咬等等。

    現在,我們這裡過端午節,城、鄉購物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不過農村還是按原來的傳統割一艾花和蒼部過端午節,城市有的地方也有賣的,有的家庭就買一點。在吃的方面豐富多彩的,大部分家庭都會在集市上購買,包子、粽子、鹹蛋、皮蛋,有的也會割肉煨湯,各種菜餚應有盡有。人們都會根據各家的愛好去買,誰也不會節約錢。

    總之,現在條件好了物質豐富了,過端午節,我們這裡比原來更好了。

  • 13 # 山河慶陽

    五月五火鐮叫,

    麥兒黃杏兒黃,

    七家八戶煮粽忙。

    露水集上艾葉香,

    娃兒身上五毒全,

    雄黃塗抹祛邪瘴,

    蜂蜜粽子迎夏收。

    家鄉的端午節,既古老厚重又傳統味兒十足,這其實與家鄉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做為周朝先祖肇始之地隴東,家鄉保留了大量的周秦文化習俗。全國傳統的端午節是以紀念愛國聖賢屈原為主題的,小孩們都知道汨羅江——屈原——粽子。但在我們家鄉的隴東高原上,端午節卻是傳統的上古時代的祭祀產物,和農耕民俗文化緊密相連。

    家鄉的端午節據傳是周朝時代就盛行的節日。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一般都發生在端午節後的時間段裡,端午節一過,基本就到夏至時節了。夏至是家鄉割麥子標誌性時節,有農諺道:夏至夏至,麥子不能活!

    古代人為了迎接一年一度第一次的糧食收割,在端午節這天天矇矇亮時,就去集市上置辦夏收物件,這其中包括了雄黃艾葉等驅趕蟲蛇等毒物的東西,還包括了購買精神層面的“絀絀”,即今天慶陽一帶流行的香包,絀絀包含了兇獸毒蟲猛禽等百獸百禽百蟲。這天的集市,叫露水集,直到今天還在傳承發揚著。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不管男女老少都會佩戴這些用絲綢刺繡而成的百獸百蟲百禽的模型,名叫絀絀,也叫耍活子,今天官家語叫香包,寓意百毒不侵。

    記憶中最為流行的是五毒裹肚子,在裹肚子上刺繡了“蛇、蜈蚣、蠍子、蚰蜒、蟾”五種毒物,每一個兒童都穿戴一件,老一輩人說是這東西辟邪祛邪,一些人或許會說,這是迷信。家鄉人卻是懷著美好的願望和平安吉祥的寓意,一直傳承和發揚著。

    這種刺繡著五毒圖案的裹肚子,現在已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品。

    每年一度的慶陽端午民俗文化節上,五毒裹肚子都是搶手的產品,一些西方老外當做藝術收藏品,來購買收藏這種賦予著周秦文化氣息的絀絀裹肚。

    家鄉的絀絀(香包),在全國獨樹一幟,經過挖掘發揚傳承,已復古開發傳承總計一千多式樣。慶陽福娃、華池宋代千歲香包、百鳳朝陽、五毒裹肚子等已經成為慶陽香包代表產品,收藏首選產品。

    絀絀這一古老的端午節寓意吉祥平安產物,至今在慶陽市寧縣一帶完整保留著名稱叫法,佩戴忌俗,或許這和周先祖公劉到古公亶父十代人,在寧縣建立了五百多年的古豳國有著深厚的淵源是分不開的。

    懷念小時候的端午節,佩戴一身的絀絀,有老虎、兔子、蛤蟆、老鼠、長蟲、牛兒,反正是無所不有,提一個用粽葉當繩子的黃米粽子,額頭上耳背後抹一片兒淡淡的雄黃,和著身上撒滿了香草的味兒

  • 14 # 三農問題探討者

    端午節作為中國古老的三大節日之一。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相信各地有各地的風俗文化。

    而本人所在的地區,每到端午節這天,大清早每家每戶第一件事就是在門上插上艾草與蒼蒲。㝢似著消毒殺菌,驅邪避災之意。到了中午有躲午時一說。相傳在午時三刻所有修練成精的妖怪都會在這一時刻現出厡形。為了避免看到不該看到的東西,所以人們在午時三刻這個時間段,就在家躲之。當然這只是個傳說。真正的原因是五月初五端午節的正午時,太陽的紫外線是一年當中最強烈的時候,能把人的面板曬傷,甚至脫皮,所以人們在此時是不出門從事農業生產的。

    南京地區端午節一直有吃五紅的習俗。五紅分別為:黃鱔,龍蝦,烤鴨,鹹鴨蛋,莧菜,飲雄黃酒等。

    當然代表端午節的粽子和綠豆糕,百荷糕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人觀點。

  • 15 # 痴騎朽翁

    一,吃粽子

    二,飲雄黃酒

    三,黎明到河裡去洗浴

    四,割艾蒿,涼幹備用

    五,抓一隻蟾蜍從嘴中塞入一個墨碇,掛起來風乾,以後身上如果有瘡和炎症,用它一抹就好

    六,家家戶戶縫香草布袋,

  • 16 # 老於52080

    我們這裡端午節,每家每戶都要把門、窗外放上艾蒿,用於防蟲,還要給小寶寶手腕、腳脖纏上五種顏色的線,叫做五索,以示吉祥。

  • 17 # 舞歌暢想

    清早起來到河邊弄些柳樹枝,回來栓上各種各樣的葫蘆插到大門上,窗戶上面。

    主食是三角大棕子一大鍋,副食是雞鴨鵝蛋一大盆,鹹的淡的任意吃。

    生活嗎就要豐富多彩,年有年味,節有節樣,融合古老的習俗,促進進新時代的發展。

  • 18 # 老媽愛廚房

    端午節快到了,我們這裡除了包粽子,還有就是小孩子掛香囊,當然我們大人可以掛在床頭的。幾乎家家戶戶門口放艾葉菖蒲,這個可以除蚊蠅,驅蟲。

    還有很多家裡有小朋友的,會用艾葉煮水,給小朋友洗澡,這樣夏天就不容易長痱子了。

    端午節的餐桌上,粽子少不了,還有是要吃黃魚,一般是蒜子紅燒黃魚,飲黃酒。

    端午節吃粽子的最佳搭檔是鹹鴨蛋,一般是清明節醃製鹹鴨蛋,端午節正好吃。

    可惜我們這裡沒有划龍舟的習俗,沒有那麼熱鬧,就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個飯,其實也很好,很溫馨。

  • 19 # 潛意識思維

    我們這邊是湖南省汨羅市——端午源頭,龍舟故里!藍墨水的上游——汨羅江,楚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報國無門,投江自盡的地方!

    要說我們這邊有什麼端午習俗?

    那就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中國——屈子文化園】——世界華人的愛國精神家園!

  • 20 # 知足常樂林蘭

    我們家鄉有端午大過年的說法,賽龍舟,吃粽子,掛艾條,灑雄黃酒,點午時香的習俗。五月初五一大早,家家戶戶門口掛艾條,石昌蒲,桃枝,桔梗,寓意驅蟲避邪,到晚上用來泡水洗澡。中午點午時香,寓意不會有蚊蟲之類的害蟲叮咬。午時灑雄黃酒,在家門口周圍灑雄灑,寓意《白蛇傳》的傳說,蛇,蜈蚣對雄黃極其敏感害怕,所以午時灑雄黃的民間習俗一直流傳,把剩餘的雄黃酒擦大人小孩身上。吃粽子,我家鄉包粽子有好多口味,包的粽子也是有稜有角,四角分明。賽龍舟,五月初一龍船下水,端午節龍舟比賽。各地有各地的民間習俗,我只知道這些分享給大家,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赤壁大戰劉備手下除了劉琦的一萬人馬,還有關羽水軍萬人,關羽的一萬水軍是哪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