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欲隨波不逐流
-
2 # 功德迴向世界和平
如果有人覺得諸葛亮才能很一般,那這個人同樣會覺得《三國演義》及作者也不值一提!非要找一個人的毛病是能找到的,但遮蓋不了他優秀的光芒!
-
3 # 第十三號宇航員
諸葛武侯時中原政權以防守的姿態應對蜀地割據政權,蜀漢人口不過三國十分之一,壓著北魏打這是軍事能力的證明。
以宰相身份行使君主的權力,無人懷疑,多次興兵而民不怨,諸葛亮不在首都,身後秩序井然,曹魏東吳這個時期都是政變此起彼伏,曹操沒死幾年,大權就不在自己家族手裡。這是執政的能力·。
被其處罰的人對他無懷恨之心,聽到他的死訊甚至難受的死去,這是他人格的證明。
死去之後被對手稱之為天下奇才,而這個對手除了對他吃虧在其餘戰場上再無敗績,這時敵人對他能力的肯定。
子孫殉國,這是家風家教的體現。
不要誤導一些人貶低英雄,哪怕是平凡化也不可以。因為這些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他們是我們華夏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最具有中華烙印的東西。借用,吳京導演說的一句話:我覺得有些人躺慣了。為什麼美國人打一個師就是超級英雄。我中國人打幾個僱傭兵不死怎麼了?我中國人怎麼了?
諸葛武侯的才能就是經天緯地怎麼了?
-
4 # 皖北亳州
那要看怎麼比,和誰比,如果拿諸葛亮和龐統郭嘉、賈詡、司馬懿、田豐這幾個人比可以說諸葛亮“才智”一般,因為他們是一個等級的
-
5 # 金全有
《三國演義》是世界名著,諸葛亮是其中的一個耀眼明星,這部書裡如果缺少了諸葛亮,一定不會成為名著。諸葛亮的才能在演義裡描寫成一個神,怎麼可以認為諸葛亮才能一般呢?
一、諸葛亮坐知天下事古人講: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可是古時候資訊並不發達,完全靠書信來傳遞資訊,那時交通工具最常用的就是馬。若是千兒八百公里,這馬也得跑上十來天。若是在今天微信分分鐘就能把資訊傳達到。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要蒐集情報是何等困難,可是諸葛亮也沒有專門的情報機構,那麼他對天下事為什麼那麼清楚?。諸葛亮的情報來源主要來自於他的朋友和他的家族,因為諸葛亮一家都是嫁的或娶得的是名門子女,這些家庭都是當地的厲害角色,自然資訊也就傳播得快,諸葛亮也就比旁人更能得到完整的資訊。
但資訊有了,這只是一堆原材料,梳理工作也是需要大量精力的,怎麼從一大堆紛繁的資訊中準確分辨出有用的材料為自己有用,打造出一件象樣的產品,這就要看一個人的分析能力。再透過這些有用的材料把它們組織成一幅隆中對戰略,這個就更需要本身的推斷和決策水平。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諸葛亮做到了,隆中對流傳千古,自然有它的內在道理。有人說諸葛亮是抄襲魯肅的,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因為魯肅的對策上沒有提到三分天下,只是對江東的未來出路做了謀劃,所以不能與諸葛亮隆中對相提並論。三國時期群賢比出,為何只有諸葛亮能作出流芳千古的這一戰略構想,不能不說諸葛的才華確實高於許多人。所以他能坐知天下事。
二、諸葛亮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未出山前,諸葛亮一半躬耕,一半讀書。他讀書不是讀死書,而是注重對現實世界的瞭解,對人情事態的掌握。他讀的書並不全是四書五經,而是多方面內容的書,有兵要、有木作機械類、還有天文、地理類,他還注重對實際技能的掌握,使他與其它的讀書人有著本質的不同,諸葛亮發明的風車,以及後來的木牛馬車都說明諸葛亮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東吳智鬥群儒時,也顯示出他的博學多才。有人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說諸葛亮並沒有打過仗,為何一出山就連打兩個勝仗。這並不是說諸葛亮有多神,其實他的功夫都用在了平時,他每到一地都會先行調查研究一番。在火燒博望坡時,他和劉備騎馬把預設戰場看了一個遍,這才定下作戰方案,可見諸葛亮平時就懂得實際情況的重要性。那麼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平時也一定注重對不同地區實際情況的瞭解,並做到了熟於心,所以用時方能得心應手。否則,難以理解為何一出山就身手不凡,準確無誤。當年林彪打仗就是把地圖看得爛熟於心。
三、諸葛亮天生聰明蓋世現代醫學認為,人的聰明主要來自於遺傳,後天的學習可以提升技能,諸葛亮天生就有一個好腦袋。他讀書只讀大略,不象大部分人讀書精細,如果沒有聰明的大腦,讀大略就能知道書中的內容,且掌握其要點,這完全是不可能的。諸葛亮所使用的計謀完全沒有先例,都是他根據不同情況創造出來的,為何其它人想不出來,而只有他能想出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大腦裡裝載有大量的資訊,然後把它們在關鍵時候調用出來,試想一個大腦不夠聰明的人怎麼可能做到?人與人之間是有先天差距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然同樣一件事,同樣的條件,有的人就能做好,有的人就做不好呢?
四、每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無論是人還是神,都會有考慮不全的時候,一個人僅憑一雙眼,一個大腦瞭解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總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同時又是肉體凡胎,有勞累的時候,大腦也是有一定體力的,稱之為腦力,人的腦力不是沒有限度的,不能無休止使用。另外身體的狀況也決定腦力使用的狀況。身累必然腦累,這是不以人意志能強求的。所以,無論什麼人都不可能永遠做到不錯。諸葛亮亦是如此。
-
6 # 青山舊時雨
諸葛亮可謂是《三國演義》當中最光輝的人物之一,本著跟歷史上三分真七分假的設定來看,諸葛亮此人可以稱神。而作為一個文學形象,他的形象也可謂是與日月爭輝,幾乎沒有缺點;同時,縱觀他的一生,雖然取得的輝煌無數,但漢室不復,他含恨而死,讓人慨嘆,可見他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首先,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忠誠,三國當中智者可謂數不勝數,但是忠誠如諸葛亮的卻少之又少。對於他來說,劉備的三顧茅廬是屬於有知遇之恩,所以當他出山的時候其實就是貢獻忠誠的。但是他的忠誠度達到最高點應該是託孤事件,劉備當時一番肺腑之言讓他動容,尤其是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書中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當然有很多人對劉備此舉有其他說法,有說他是為了試探諸葛,也有說他只是在死前想為兒子爭取最大的忠誠收買人心。但無論他的用意是否單純,諸葛亮此時的忠誠已經達到了極致,終其一生不曾食言,這就是“鞠躬盡瘁”。其次,諸葛亮是一個極其智慧的人,作為軍師,歷史上的他已經是非常值得稱道,而《三國演義》其書更是進一步神化了他的形象。空城計、草船借箭等事件、製造木牛流馬等,尤其在空城計這一事件當中,不僅體現了他的智慧,在作者緊張刺激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大軍事家臨危不懼、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的形象。他的智慧甚至連已經死掉的自己都不放過,他知道自己一旦死亡對於己方是重大打擊,因此又設一記,讓自己給了司馬懿最後一擊。真真是做到了“死而後已”。最後,我覺得諸葛亮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一般博覽群書的人往往容易迂腐,或者是堅守正人君子那一套,有時候往往錯過時機。而諸葛亮則不同,他其實是一個非常狡黠的人,對於他來說能達成的計謀才是有用的,比如三氣周瑜,他讓士兵戳周瑜的話可謂是真紮了心了,他深知周瑜這個人好面子卻偏偏這樣說,這就是傳說中的“戳人肺管子”。但是他並沒有做錯,兩軍對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能說諸葛亮是真智者。當然,除此之外,諸葛亮這個人還有很多其他的優點,比如他不僅知人善任,當任用的人犯了錯他也能糾錯,所以即便是再不忍心他也能揮淚斬馬謖。從原著來看,諸葛亮此人確可以封神,只可惜,他殫精竭慮夙興夜寐,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最後卻只終難逃過含恨而死。這不能說他做得不夠,恰恰相反,他已經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一切只是因為歷史的車輪滾滾駛過,而他沒有站在註定勝利的那一方。所以,他是一個極其具有光輝性和悲劇性的人物。
-
7 # 村邊綠樹一一陳元春
首先,《三國演義》是一個文學作品,並不全是史實。是作者過多的神化了諸葛孔明形象,如根本沒有”空城計”之說,全是作者造”神”之筆。按《三國志》,諸葛亮在治國方面很有才能,這是入主西川后,才充分展現了諸葛亮的。但沒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劉備死前,諸葛亮並沒有掌握軍事指揮權,也沒參與多少,在劉備死後,才逐步掌軍權,為國鞠躬盡瘁。這裡很有爭議。西蜀實力最弱,諸葛亮穩定後方後,確屢屢北伐耗盡國力,加速蜀的滅亡?還是以戰保國,以進為守?還是為表忠心,執意妄為?莫衷一是。小說中的諸葛亮是一流的,即便敗也敗中有彩。其實,諸葛還是很有本事的,至少在唐朝,就得到了大詩人杜甫的敬仰,有多篇寫諸葛孔明的詩。可以看出,很早、至少唐朝以前,諸葛亮就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再透過小說的推波助瀾,更使諸葛亮成為中國人美好的智慧化身,完美形象!木牛流馬、隆中對、出師表、諸葛連弩等等都證明他的多方才能。現在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西方對中國民族精神的瓦解,狠挖歷史上的英雄形象的不足,進行無限放大,打壓國人的民族英雄信仰,是另一種用心險惡的、沒有硝煙的戰爭!
-
8 # 小風江湖夢
諸葛亮主要成就:
1、廉政建設。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2、制定法律。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3、治軍思想。諸葛亮擅治軍,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諸葛亮也曾在《論薦劉巴》一文中親言:“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可見,諸葛亮治軍有方。
4、用兵南中。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於蜀建興元年(223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並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接著,在建興二年(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這樣,在建興三年(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於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5、軍事發明。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
9 # 犀妞妞
三國志來看,很多人物都平分秋色的,影視劇為了劇情線路特地的潤色一些人物也是無可厚非。諸葛亮作為一方丞相,阿斗的相父,你能說他一般?
說到能力,無疑是司馬懿了。畢竟三國盡歸司馬懿。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王者。
-
10 # 身似浮塵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諸葛亮在這部書中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首先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劉備帶領二弟關羽和三弟張飛三顧茅廬,隆中對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足以證明他的遠見卓識,和高瞻遠矚。他在之後一直奉行“東結孫權,北拒曹操”的政治主張,實踐證明他的主張無疑是正確的。
其次他又是一個軍事家。自出世以來,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大火燒的曹操望風逃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平定了南夷。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以證明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
第三諸葛亮是一個文學家。《出師表》足以顯示他的文學高度。陸放翁在詩中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遠隔千年之久,如今讀來還能被其深深的感動。
最後他還是氣象學家。在赤壁之戰時,諸葛亮草船借箭和南屏山巧借東風,為大敗曹操百萬大軍立下汗馬功勞,足以說明他是一名出色的氣象學家。
我覺得要找一個人的缺點並不難,但這些缺點並不能遮住他優秀的才能和耀眼的光芒。
-
11 # 鄉村波仔
第一,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小說,羅貫中一直都是煲劉貶曹的做法。作為劉備的丞相,更是過度神話了諸葛亮的才能。在正史中,草船借箭還有空城計都不是諸葛亮的事蹟。羅貫中只是神話了諸葛亮的存在。在三國中,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
第二,軍事才能。在三國中,真正具有軍事鬼才的是郭嘉、龐統和法正。其他人跟這三個人都不是一個檔次。無奈劉備的龐統和法正英年早逝,最後只能神話一下諸葛亮。
第三,諸葛亮一生規劃都離不開荊州。荊州屬於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冷兵器時間,打仗就是拼人口,拼糧食的。荊州都丟了,還要圍繞著荊州去謀劃。諸葛亮真正厲害的地方是內政。其他只能說是說得過去。
-
12 # 吳明華v鐵馬畫院
諸葛亮七出祁山,無功而返。平生大功,取荊州,後復失。至於取蜀川,國龐統為先。給劉備定的國策也只是三分天下居其一。君不見高祖劉邦不也是居蜀中出蜀而定天下嗎。所以諸葛亮只是戰術家,不是戰略家。
-
13 # 蕉蕉
自古成王敗寇,但諸葛亮作為一個最終的敗者,依舊為後世傳頌景仰,立祠供奉,這本身就是一份無上的尊榮。
有人說人們供奉他,更多是因為他的忠貞,而他最後也沒能實現先主遺志,光復漢室,引來一些人對他能力的質疑。
但依《三國演義》來談論,我認為諸葛亮最終的失敗,更多是天時地利已失,大局難挽。
第一,關羽失荊州。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回,曾落寞的感嘆:若荊州不失,大軍水陸並進……可見荊州對整個戰略部署的地位。後期的蜀軍只能繞過重重山路北上,人困馬乏,糧草難供,使曠日持久的北伐難得寸進。
第二,夷陵之戰。劉備的一意孤行,為報關羽之仇改變戰略先行伐吳,並且是不帶諸葛亮御駕親征,更不聽勸阻靠水紮營,結果是主力殆盡,更賠上性命,直接導致了西蜀由最鼎盛走向衰落。
第三,天生死敵司馬懿。失去荊州後的蜀漢,依舊在苦心經營下保持了相對強盛的軍事實力,假如要偏安一隅,又有誰能攻入川蜀之地?但劉備遺志就是光復漢室,所以留給諸葛亮的路就只有耗舉國之力,不斷北伐。而北伐期間,被逼急的曹操最終還是起用了一直打壓的司馬懿,司馬懿跟曹操實質上就是同一類人,多疑,謹慎,野心勃勃。多疑的性格雖然也曾讓他失去進擊的最好機會,但也生生耗死了諸葛亮。
第四,天時不予。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機關算盡終於困住司馬懿,但火攻遇上一場毫無緣由的大雨…假如還有七出岐山,司馬懿還有沒有天時的眷顧?沒有假如,諸葛孔明這時已經油盡燈枯,七星續命燈也在最後關頭被魏延無心碰倒,天意難違,人難勝天!
從臨危受命力挽狂瀾,到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借取荊州入主川蜀,平定南蠻開創盛世……可以說諸葛亮憑一己之運籌帷幄開創了三分天下之勢。到劉備死後,大局已是非人力所能挽,諸葛孔明可以做的,最多也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14 # 遊俠8666
史說、書說、《劇》說、傳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有廟為證。我老翁再加兩個皮匠(並非臭的)也難抵孔明先賢也!(本人認識字少,不求爭辯)
-
15 # 有很多事要做
現如今是個性彰顯的時代,人人都想標新立異,於是各種奇談怪論大行其道。而諸葛亮的真實形象我認為應以陳壽的三國志為準。
三國志中的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實。而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更多是服務於作者的忠君思想。真實的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的用兵如神。就大多數現在的觀點來看,諸葛亮實際上更加偏向於政治家而非軍事家。按三國志中所述: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可做此說的一個重要依據。在三國志中,諸葛的軍事才能並非常勝將軍,而是相對三國演義來說,相當客觀的。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丞相稱之為第一謀士,其智慧空前絕後是因為全書的基調是尊劉為正統。諸葛亮的政績應該重在治國。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記載:“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這才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
16 # 有為聊副業
諸葛亮這個名字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承載了太多的故事和意義。象徵了中華民族精髓裡面一線傳統美德。
在電視版本中我覺得有些地方過於神化諸葛亮了,原版書籍三國志是比較切實際的。
-
17 # 鋼鐵流淌的聲音
首先,諸葛亮做為一代名相,才能一般是不可能的。他的功與過也不是我們這些俗人可以評判的。
所謂演義,就不能用正史的標準去衡量一個角色。《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天文地理,陰陽八卦,權術計謀,無所不能,甚至能呼風喚雨,號令天神。所有這些做為一個藝術形象無疑是非常成功的。要不然《三國演義》也不會成為四大名著之一。
實際上,諸葛亮最寶貴的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寶貴精神。人的肉體是不可能不朽的,但精神可以。只有為老百姓謀福利的人,老百姓才會想方設法美化他,只有活在人民心中的人才能成為神。這個“神”並不是單純的迷信,更是一種對一個人所做所為功績的肯定和褒獎,更是一種信仰。諸葛亮正好是一個歷史時期出色人物的傑出代表,老百姓希望他完美無瑕。當然真正的人,是不會沒有錯誤的,當一個人的功績足夠大時,就會被神化,一俊遮百醜。做為小說主人公,完美的形象,是每個讀者想要的,《三國演義》的作者正是順應了讀者的願望,成就了一個完美的諸葛亮。
-
18 # 心靈飛揚漫天飛
首先,諸葛亮一生戰績“:“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這是人們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畢生心血,給予的總結。
其次,現實生活中,諸葛亮當然沒有小說中寫的這麼神,像“空城計”“草船借箭”等事件都不一定存在,不過人心向蜀,人們自然稱頌諸葛亮。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大無畏精神確實也值得人們讚揚!
最後,諸葛亮的治國之道很厲害,統軍能力要差一點,事必躬親也是最致命的弱點,真是操碎心了。在那時候,諸葛亮這號人物象徵著正義,象徵著忠君愛國。三國之後,君王為了讓群臣效仿諸葛亮的忠心耿耿,自然要異常美化諸葛亮,因為國家需要楷模,國家需要榜樣!
-
19 # 王鴻飛001
敢於輕視諸葛孔明之人,其自己才幹又將若何呢?其但觀比爾蓋或馬雲之流,應該也不在話下吧!終不過一狂言之徒爾!
-
20 # 小葉影視嚴選
不可能怕,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都是出自於諸葛亮之手,怎麼可能表現一般,朋友三國演義還是很好的一部電視劇,我強烈建議你看幾遍。
回覆列表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特別是幾次電視版《三國演義》放映之後,“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甚至“死諸葛氣跑活司馬”等等故事讓人們津津樂道,婦孺皆知,諸葛亮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無所不通,上通神坻,地上全知,計無遺策,神機妙算的“神”。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這樣“神”麼?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從加入劉備集團到蜀漢的偏安,諸葛孔明其實就是個凡夫俗子,無半點“神”算。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經過大浪淘沙,大部分諸侯都灰飛煙滅,只剩下了曹操、孫權、劉表、劉璋、劉備等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中原,孫氏父子兄弟勵精圖治佔有了江東,劉備來到荊州投奔劉表,諸葛亮當時從琅琊遷居荊州,隱居在隆中,卻時刻關心天下大事,和荊州及至江南名士交好,想擇良木而棲。劉備在水鏡先生指點下,得知“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孔明先生人生唯一濃墨重彩的《隆中對》就出臺了,幫劉備找到了人生方向。可惜的是劉備卻不知道孔明先生三分天下的戰略思想,只不過是借用魯肅的,孔明只不過貼了個自己的商標。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劉表死後,曹操親率大軍南下荊州。劉琮束手投降,孔明無半點良策,後在魯肅的力促下,孫、劉兩家結成了聯盟,周瑜在赤壁擊敗了曹操。所謂的“借東風”“草船借箭”在歷史上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在劉備以後的事業程序中,孔明一直是個二流角色,劉備取益州是龐統在輔佐,佔領西川之後劉備倚重的是法正、劉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任命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算上文臣武將諸葛排名十一位。試問一個經天緯地之才,從荊州到益州一路跟隨,排名這麼靠後,難道劉備眼瞎?毫無疑問不是的。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可謂婦孺皆知,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子初就是劉巴,劉巴在劉備平定蜀中的過程中盡心盡力,讓益州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孝直是指法正,在劉備進功漢中,法正奇謀百出,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後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去世後,劉備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唯一加封的,連關羽死了,都沒有。法正是劉備奪取益州的最大功臣,是劉備最為倚重的人才。法正死後,劉巴接任尚書令。
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山,對孔明非常看重,關張不爽,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可實際上隨著事業的壯大孔明被邊緣化。特別是關羽被殺後,他們二人的軍事策略已經分道揚鑣。“三分天下”的設想是建立在擁有荊、益的基礎上的,現在荊州丟了,三分天下計劃也就失去了意義。當時劉備經過二年的軍事準備,認為應該直取東吳,形成二分天下之勢。即使兵敗彌留之際,劉備想起了諸葛亮,進行託孤,也只把內政大權交接孔明,對外軍事大權交給了李嚴。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劉備不但不“言聽計從”。也只認定諸葛亮只是個內政幫手,從後面的發展來看,劉備是非常有識人之明的。只不過他沒想到一介武夫的李嚴玩政治怎麼可能是諸葛亮的對手,過不了多久,二個託孤大臣就變成一個了。
劉備臨終前叮囑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然而事實上,諸葛亮事無鉅細大權獨攬,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諸葛亮違背了劉備輔政的囑託,行的是代政,架空了劉禪,完全違反了君臣之義。他為什麼這樣做?“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來: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是劉備。要報答劉備的知遇知恩,沒回報心裡就難受。至於什麼劉禪,還是別的人,根本沒在考慮之內,終其一生,諸葛亮也在努力完成這個“小我”,完全沒有半點國家大義。
在諸葛亮人生的後半期,急於北伐,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不是他笨,非要拿雞蛋碰石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不過都是為了那個“小我”,報知遇之恩。但打仗是打綜合國力,他這樣窮兵黷武、空耗國力、勞民傷財,造成了百業蕭條、民有菜色。《三國志》這樣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大意是肯定了諸葛亮在處理內政、發展生產的能力,但在軍事上卻是一大庸才。
諸葛亮殫精竭慮地輔佐劉備和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嘔心瀝血,諸葛亮也因此成了忠臣的標誌,為之後歷代的統治者所推崇。客觀上諸葛亮的形象在弘揚忠君愛國思想方面,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這十六個熠熠生輝、光芒四射的字。就是諸葛亮留給後世的永恆的財富!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八個字也絕對是諸葛亮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但以辯證的思想看,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有其正反二面,諸葛亮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