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首先要從義大利軍事理論家朱里奧·杜黑的制空權理論談起,此君在飛機剛剛進入軍事領域之初就超前地預見到空中力量將是未來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他的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組織大規模的轟炸機對敵國後方進行狂轟濫炸,摧毀對手進行戰爭的經濟基礎,打擊對手的民心士氣,從而達到戰勝對手的目標。當然,後來事實證明,杜黑的理論有些極端,但是他對空中力量的決定性作用的論述影響了後來歐美乃至世界空軍的發展,後來英美的戰略轟炸理論都是由杜黑那裡發展而來的。

    制空權理論的創始人朱里奧·杜黑,堪稱世界戰略空軍的祖師爺。

    不過,有理論不等於就能創造戰略空中力量,還要有實踐理論的動機和能力,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真正具備打造戰略空軍能力且有積極動力的只有英美兩國。英國是世界上發展戰略空軍力量最早的國家,這恐怕與英國在一戰時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德國齊柏林飛艇對英國的空襲雖然造成的實際損失不大,但心理震撼是巨大的,英國可以說是戰爭史上最早感受到戰略轟炸威脅的國家,也深刻意識到發展戰略空軍的必要性。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在國防建設上大力向空軍傾斜,投入大量資源發展轟炸機,尤其是四發重型轟炸機,並已經深入研究對歐洲腹地的戰略轟炸戰術。應該說,英國的戰略轟炸力量起步早,受到高度重視,在戰爭爆發之前皇家空軍就已經將對敵國縱深實施轟炸作為重要的作戰手段加以研究,所以英國是較早具備戰略轟炸能力的國家。

    英國皇家空軍實施戰略轟炸的拳頭機型“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

    毫無疑問,美國在二戰期間建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略轟炸力量,其淵源也要追溯到一戰時期,美國軍事航空力量的先驅者比利·米切爾將軍是杜黑制空權理論的忠實信徒,在一戰結束後一直強力推動美國大力發展轟炸機,而後來擔任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的亨利·阿諾德將軍也繼承了米切爾的觀點,不遺餘力地加強空軍力量。更為重要的是,美國雄厚的工業實力和先進的科技水平為建設強大的戰略轟炸力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像B-17、B-24、B-29這些二戰時期的主力轟炸機型號都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開始研發、製造乃至服役。一旦美國投入戰爭,其強大的製造能力能夠迅速生產數量眾多的重型轟炸機,這種能力是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具備的。同時,也只有美國的資源能夠支撐大規模戰略轟炸的消耗。縱觀整個二戰,能夠批次製造四發重型轟炸機並組織大規模戰略轟炸能力的國家僅有英美兩國。

    美利堅的“空中堡壘”波音B-17轟炸機,1938年服役,製造數量12000+架。

    談完英美兩國,再多說幾句,其他國家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戰略轟炸力量呢?還是要歸結於兩點,動機和能力。法國在一戰時期也是航空大國,但是戰爭極大地消耗了法國的國力,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經濟恢復和發展緩慢,在航空技術上進步趨緩,更重要的一戰磨掉了法華人的進攻意識,整個國家的軍事戰略轉入守勢,在這種戰略思維下,靜態防禦的要塞顯然要比深入敵國進攻的轟炸機更受重視,所以法國不會把也不能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戰略轟炸力量的建立上。義大利是制空權理論的故鄉,但是卻不具備孕育戰略空軍的土壤,應該說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義大利人是比較重視空軍力量的,但義大利國力在西方居於二流,航空技術水平也遜色於英美,不具備研發和建造四發重型轟炸機的能力,而且資源相對匱乏,也無力支撐戰略空軍的發展。

    法華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馬奇諾防線的混凝土堡壘上,至於重型轟炸機,那是什麼鬼?

    在很多人看來,德國沒有發展戰略空軍有些不可思議,德國空軍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德國空軍的強大在於其戰術層面,在整個戰爭期間也不具備戰略轟炸能力。應該說德國空軍是一支速成性戰術空軍,受到《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德國空軍在1935年才正式建立,此時距離二戰爆發僅有4年時間,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德華人發展起一支戰略與戰術並重的空中力量。在戰前德國空軍中的主流觀點是空軍的任務是配合支援陸軍作戰,這也是閃電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德國空軍第一任參謀長韋弗爾將軍曾主張發展重型轟炸機,但在他因空難去世後,其主張也被忽視了,用戈林的話來說:“元首不會關心轟炸機有多大,只會在意數量有多少。”此外,德國實際上也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除了煤、鐵之外,主要的戰略資源都需要大量進口,實際上即便使是建立了一定規模的重型轟炸機部隊,能夠支撐其作戰也是一個疑問。

    德國空軍在二戰期間唯一列裝的重型轟炸機He 177“獅鷲”,怎麼看起來是雙發?人家用的是兩臺並聯發動機。

    與德國空軍的建立模式相仿,蘇聯空軍也是一支戰術型空軍,在二戰前的蘇聯軍事理論中,空軍的主要任務是配合和支援陸軍作戰,因此決定了蘇聯空軍的飛機以奪取戰場制空權的戰鬥機,對敵方前沿和淺縱深陣地實施打擊的戰術轟炸機和強擊機為主,而遠端轟炸機在蘇聯的空中作戰理論中並不佔據顯著位置,雖然蘇聯空軍內部也存在遠端航空兵,但無論是飛機效能,還是飛機數量都遠遠不能和英美相比,只能作為一支輔助力量對敵軍縱深實施有限的威懾性空襲。而且,戰前蘇聯的航空技術水平也與西方差距明顯,也無力研發效能實用,便於批次生產的重型轟炸機。

    “黑死神”伊爾-2強擊機才是蘇維埃紅色空軍最青睞的機型。

    最後說說日本,其實有三點因素就註定日本沒有可能發展戰略空軍:一、作為島國資源匱乏,工業基礎薄弱,不具備支援戰略空中力量的能力;二、日本航空技術水平不足,實際上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日本航空界才逐步從引進轉向自主研發,很多關鍵性航空技術,比如大功率航發,都與歐美差距明顯,不要說重型轟炸機,就是曾自詡一流的單發戰鬥機在戰爭中期就已經落伍了;三,日本的航空力量被分散在陸軍和海軍中,兩個軍種矛盾重重,相互拆臺,極大地浪費了有限的資源,所以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發展戰略轟炸力量。

    零戰是日本航空技術的驕傲,可是太平洋戰爭打了不到兩年,這種飛機就被美華人打的滿地找牙了。

  • 2 # 溫暖一夜的落寞

    這有個軍事體系建設、工業技術高度和國家經濟實力的問題。縱觀大戰參與國除英美具有戰略轟炸機並大規模實施戰略轟炸其它自始至終都不具備。首先是對完整軍事體系的認識,就拿英國海軍一直是國家強項,水面水下艦艇齊備質量可靠效能優異,就算是德華人劍走偏鋒突出潛艇,無論技術、數量雄厚實力英國依然笑到最後,即使是潛對潛英華人都佔了絕對上風。空軍也不例外,德華人初期陸軍打的順手,到空軍上場時高下立見,缺乏大型轟炸機的德國空軍不具備特別強大的攻擊力,以至於延續到蘇俄戰場,要有戰略轟炸機直接轟平克里姆林宮、古比雪夫,即可瓦解蘇俄再戰之意志。可只擁有戰場突擊、戰術轟炸的德國空軍50公斤小型炸彈連克里姆林宮屋頂厚瓦都突破不了、離莫斯科900公里外的古比雪夫鞭長莫及,一天的坦克產量德國空軍要在戰場上拼命炸一星期,這既是軍隊建設問題,但更是技術和國力的終極體現。反觀聯合王國處於守勢的不列顛空戰,戰略轟炸機部隊依然天天出動轟炸德國後方縱深,給德國造成巨大損失,被迫調動空軍資源去保護後方戰略目標,加上自身的雷達優勢的發揮,王國在攻防兩頭都高招疊出打贏這場大戰。試想要攻防雙方掉個個德華人只會輸得更快。到大規模戰略轟炸期間,真正擁有戰略轟炸機的英美無差別轟炸,大大軟化了德國的戰爭能力,為最後地面攻勢奠定基礎,即使德華人後期火箭攻勢,依靠完整齊備軍事體系,雷達噴氣機高炮轟炸機以至於情報戰的綜合反導措施英國將絕大多數火箭置於無用之地。軍事戰略的前瞻性,工業技術的先進性,國家經濟實力強弱決定了軍事體系的完備,最終決定了軍事戰略走向。德華人敗的不冤

  • 3 # 最可愛的人

    其實之所以只有英國和美國具有戰略轟炸力量,這和二戰中各個國家的作戰思想和發展情況等有密切的關係。

    早在二戰之初,義大利軍事家杜黑的制空論辯誕生,其最主要的想法便是使用大規模的轟炸對敵方實施戰略轟炸,摧毀敵方工業經濟,並最終獲得最後的勝利。

    而在其後的西班牙戰爭中,像德國和蘇聯則由於感受到了近距離空中支援的有效性,後來開始大力發展俯衝轟炸機,近距離攻擊機,快速轟炸機等等,而並沒有發展戰略轟炸機這一武器。而這也最終導致了其戰略轟炸力量並不如英國和美國那樣強大。

    而日本,因為其主要作戰物件為亞洲地區的國家,而這些國家大多缺乏先進的軍事技術。而且,日本意圖使用海軍海軍和陸軍來佔領西方國家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地,因此對戰略航空力量並不是很重視,因此也就沒有發展戰略轟炸機。而像義大利這些國家,則是更多的由於技術問題。所以自始至終沒有發展戰略轟炸機,義大利的航空技術較為落後,這是限制戰略轟炸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英國美國早在戰爭之前,便極為重視戰略轟炸力量的發展,比如美國的B17轟炸機,即是戰爭之前便誕生的產品。而美國則由於其強大的工業能力,以及在戰爭中並沒有遭受直接的損失,所以其能很好的發展戰略轟炸機。像B17,B24,B29等等一系列轟炸機都是其在戰爭中的利器,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而B29更是直接用於遠端對日本的工業體系進行打擊。

    但是沒有戰略轟炸力量並不意味著沒有戰略轟炸機。比如說德國的HE177戰略轟炸機,蘇聯人的佩8轟炸機,日本“連山”等等,這些實際上也是戰略轟炸機,但是由於技術問題以及戰爭資源等綜合因素,這些飛機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生產數量也比較少,所以並沒有形成強大的戰略轟炸力量。

  • 4 # 兵器世界

    英國和美國都是不願意派兵參戰的滿足於現狀國家,它們更想得用簡單的方式參戰。而戰略轟炸就是確保自己不受損失的最好辦法。在加上英國和美國的本土都遠離歐洲前線,發展遠距離戰略武器是最好的參戰方式!

    英國比美國早幾年參戰,在墩刻而克大撤退以後基本不敢直接用陸軍和納粹德國交戰,只有利用國內強大的工業實力發展空軍,利用戰略轟炸間接壓制德國的勢利,因為迫切的需求催生國內工業迅速研發先進的哈利法克斯、蘭開斯特等戰略轟炸機。 而美國參戰的主要目的就是報復日本,如此以來美國面對的對手和英國面對的納粹德國一樣,怎麼把毀滅性的軍事力量投送到遠距離的敵國是個大問題,而發展戰略轟炸機是唯一的選擇。二戰後期德國投降,美國甚至還考慮用德國的V-2導彈作為遠距離攻擊日本的武器,不過並沒有轉化為現實。

    而德國並不是沒有力量發展戰略轟炸機,只是現實作戰需要不允許罷了。德國是戰爭發起國幾乎沒有幾天戰爭在德國本土進行,德國需要的是能夠直接為陸軍不對提供掩護的"戰術轟炸機",也就是中型轟炸機裝備!納粹強大的工業能力專注於製造研發中興轟炸機,不得已放慢了戰略轟炸機的研發,而著名的FW-200型四發重型轟炸機僅僅生產了幾百架而已。He-111在大不列顛空戰中的遺憾表現,證明德國還是缺少重型遠端轟炸機的!但是德華人不敢忘記地面部隊支援任務裝備的研發需要,德華人最終要發出重型雙發轟炸機,重點提高航程荷載,以承受部分戰略轟炸任務。

    即便是重型轟炸機,納粹還是重點打造用於戰術支援的機型,上圖這款轟炸機雖然是雙發,但是由於體型巨大航程得到極大擴充套件具備了一定的戰略轟炸能力!

    納粹的FW-200型大型轟炸機比美國和英國的同類轟炸機出現的都要早,只不過並不符合德國軍事行動的使用,而沒有大規模生產列裝。幾百架FW-200主要用於大西洋作戰!少數用於蘇德戰場。

  • 5 # 活著d知覺

    戰前英美兩國就有比較發達的工業體系,二戰爆發,催生了英美工業迅速轉向軍工製造,開足馬力生產了大量適應戰爭需求的武器,其中包括遠端轟炸機,之後英美兩國才有對德日兩國本土具有強大震攝威力的多次大轟炸。

  • 6 # 冷無語

    謝邀答,二戰中,各種空軍戰術理論的不斷髮展,造就了各國空軍的不同的發展方向。美國空軍:在美國參加二戰之前,美國沒有很強大的空中力量,地理優勢造成了它基本不需要強大的空軍和陸軍,直到零戰出現在太平洋上空時,美華人才發現自己沒有一架可以相抗衡的飛機,而之後的事實證明了,美國強大的工業製造力和科研能力,20多天設計的P51,一舉成為了最經典的活塞戰鬥機,為海軍設計的F4一舉打破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空的優勢,F6已經開始橫掃太平洋,更不要說強大的活塞巔峰F8,從美軍正式參戰到1945年8月對日戰爭勝利,在1944年的全盛時期,擁有編制240萬員、近8萬架飛機及783個永久基地。

    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的空軍比較,各有千秋,但畢竟是老牌的工業強國,強大的工業能力和設計能力,使得其空軍能在二戰中僅僅次於德國。二戰結束時,英空軍發展到108萬人,487箇中隊,擁有飛機9200架。

    戰爭是靠綜合國力來支撐的,二戰期間最強的是美國,英國謹次於德國蘇聯。

  • 7 # 硯田劍影

    謝邀。英國是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早期的海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英聯邦國家,戰略物資充沛,資源豐富,軍事力量強大,科技水平在歐洲屬強國地位,二戰開始後,英國以絕對空中優勢派出眾多轟炸機長途奔襲轟炸德國,以消滅德國的有生力量,德國以V2初形導彈,打擊英國使其遭受重創,德國為了徹底打擊英國,秘密印刷數億英鎊的舊假鈔,在半夜空投英國,早起的人們見滿地是錢瘋狂撿錢在商店開門營業後,全部買走商品,將英國的商店淪為空殼,英國遭遇了空前的金融危機。邱吉爾查覺事出有因,特命軍情五處連夜徹查,後來,查出是德國乾的。沒有了資金的支援,轟炸機減少了對德國的轟炸,邱吉爾為扭轉不利的戰局,決定向美國求援,同時想法把美國拖進二戰,加入同盟國,邱吉爾設計叫英國商船假扮德國軍艦在美國沿海遊戈,把拍照的照片派專人送給羅斯福,證明德國想進攻美國,而實事上,德國確實派了潛艇在海底監視美國,不希望美國參戰,對德國太不利,羅斯福正猶豫時,日本發動了對珍珠港的襲擊,使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羅斯福在國會諮情講演時,宣佈加入同盟國,對法西斯軸心國宣戰。邱吉爾的計謀得逞,促成了美國參戰功不可沒。美國的軍事力量和地理位置使其免遭二戰的更大的損失,為此希特勒氣的大罵小日本,把美國拖進來,等於德國,日本死的快,事實證明了這點,美國戰略空軍在戰場上發揮了至勝的作用。德國為挽救敗局,用V2飛彈重創同盟國,為了不使德國有喘息之日,同盟國的諾曼底戰役使德國氣數己盡,同盟國以絕對的兵力直搗柏林,將勝利的旗幟插在總理府上。假如德國再堅持半年,以馮、布勞森為團隊的科學家研發原子彈用於戰場世界怎麼樣?真的不敢想象。美國擄走馮:布勞森等科學家,最後研製成功了原子彈,讓日本嚐了兩顆,二戰勝利結束!

  • 8 # 戰略論

    因為只有英美有時間和物資來大力發展戰略轟炸機,同時期的德國和蘇聯都在進行的慘烈的陸戰,根本沒有多餘的資源再來建立一直強大的戰略空軍!

    在1940年德國在西線打敗英國和法國後,英國陸軍就基本沒有大的發揮,除了在北非戰場十幾萬英軍,這隻相當於德軍的一個集團軍的規模。所以英國大部分的資源和人力都用來發展其海軍和空軍了,由於英國本土距離德國本土較遠,為了增強轟炸效果,攜帶更多的彈藥,自然而然的便開始發展戰略空軍了。

    同理,美國的陸軍相比與英國更沒有用武之地,美國的地理位置也要求美國空軍具有極大的續航力,東西分別隔著太平洋和大西洋。在1941年美國參戰後,美國急需的並不是大量的陸軍部隊,而是強大的海軍和空軍。美國的變態的生產能力使得它可以同時生產大量的陸海空三軍裝備。

    相較於英美,德國和蘇軍都沒有發現戰略空軍,而是清一色的戰術性空軍,這主要是雙方的決戰是在陸戰上,只有陸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所以空軍的首要任務就是支援地面作戰。大量的資源都被消耗於陸軍裝備和空軍戰術飛機的生產,即使是如此,前線的裝備和物資仍舊缺乏,不得不採取了大量的簡化工藝和設計來增加產量。所以德國和蘇聯根本無力再發展戰略空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算轉行IT,去參加培訓好,還是自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