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剪影素月

    厲害,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皇帝,其功過是非都對我國曆史產生了了深遠影響。功:完成統一,結束割據,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有利於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成為封建社會主要的政治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北擊匈奴,南伐越族,鞏固了國家統一,形成了幅員遼闊的疆域。過:秦始皇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嚴刑峻法;賦稅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 2 # 原生獵犬陝西細狗

    謝謝邀請!我覺著他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中央集權統治模式的開創和大一統思想的建立和形成。正因為此,中國在歷朝歷代都是大一統的王朝,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即便是在分裂時期,各個諸侯國也把統一當成終極目標。文化上的統一也讓不同地區的人可以正常交流,正常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雖然他是個暴君,但歷史意義還是蠻重大的。

  • 3 # 我從田間走來

    都知道始皇是暴,想一下,歷史分分和和,那一次分九又和不是戰爭死人,換來的。那一界段割居,戰亂是安居的。安居穩定的生活首先應該是統一,當然,統一走向統治是錯誤的,始皇雖說統一七國後沒有使人們的生活走到高潮。那是和後來比。他應該是偉大的,他的統治方法,和走極端,找什麼長生藥,不是他自已造成的,不是他一個人之錯,和那些敗國皇帝,亂臣相比他好人,。

  • 4 # 平平聊農民

    尉繚: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盧生: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賈誼: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②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75]

    主父偃:①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②務勝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76][77]

    伍被: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於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78]

    嚴安: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皇帝。一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鍾虡,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鄉使秦緩刑罰,薄賦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佞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于越,宿兵於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77]

    “鹽鐵會議”中文學:棄仁義而尚刑罰,以為今時不師於文而決於武。趙高治獄於內,蒙恬用兵於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82]

    班彪:漢承秦制,改立郡縣,主有專已之威,臣無百年之柄。[83]

    班固:①周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呂政殘虐。然以諸侯十三,併兼天下,極情縱慾,養育宗親。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製作政令,施於後王。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據狼、狐,蹈參、伐,佐政驅除,距之稱始皇。[75]②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而奸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84]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85]

    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聖人意也,勢也。”

    張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闢者也,其創制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聖人之威“周王道窮也,其勢必變而為秦,舉前代之文制,一切剷除之,而獨持之以法。西漢之治,簡嚴近古,實賴秦之驅除也。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發,六國餘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李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夏曾佑:“有為漢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漢武是也。”

    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裡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秦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

    呂思勉:①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86]②秦始皇的政策雖好,行之卻似過於急進。北築長城,南收兩越,除當時的征戰外,還要發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運糧餉去供給;這樣,人民業已不堪賦役的負擔。他還沿著戰國以前的舊習慣,虐民以自奉。[86]③秦人致敗之由,在嚴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諉為施政之誤,淫侈則不可恕矣。[87]

    翦伯贊:“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我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傾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闢道路的先鋒,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

    魯迅:德國的希特勒先生們一燒書,中國和日本的論者們都比之於秦始皇。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但是結果往往和英雄們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傳至萬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農書和醫書,而秦以前的這一類書,現卻偏偏一部也不剩。[88]

    陳登原《國史舊聞》:“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倖之,海內愁困無聊”

    梁啟超《戰國載記》:“秦始皇寧為中國之雄,求諸世界,見亦罕矣。其武功焜耀眾所共知不必論,其政治所設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並認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創建制度的規模上都不失為蓋世之雄主,而其失敗在於奢侈、專制、忌刻。漢代所撰成的史籍多敘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讀史者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不應被前人有所偏執的記載所左右,需要以客觀的態度作公允的評價。

    黃仁宇:“秦始皇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譴責?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這樣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89]

  • 5 # 照鑑歷史

    提起秦始皇這一生,世人對他的評價各不相同,我們曾經在歷史課本上了解他,知道他這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但是人孰能無過,他雖然是一代君王,可是人們對於他的評價還是有好有壞的,畢竟他這一生做過很多偉大的事,“千古一帝”的稱號當之無愧,也做過很多傷害百姓的事,那麼秦始皇這一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先把一些常見的誤解澄清一下,方便大家認識真正的千古一帝

    1.焚書坑儒

    這可以說是秦始皇最為臭名昭著的一件事情了,但是這件事情的始末可能和大家的想象有些出入。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首先是焚書,政令是燒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儒家等各家經典,而不是全部;而且對於農牧和醫學類的書籍,是全部保留的。真正導致這些精彩的思想大量流失的是項羽後來的一把大火。

    而且也有人認為史書秦朝也是有保留的,不是全部燒燬。這可以從後世的史學家比如司馬遷、班固的作品中多有摘錄原史(採用第一人稱)的跡象得到印證。蕭何當年入咸陽的時候,很有可能搶救了一批秦政府保留的各國史書。戰國時代的大部頭都是成堆成堆的竹簡,想複製、私藏的難度可是真的高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我個人傾向於秦朝是有保留其他各國史書的。

    然後是坑儒,對於這點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存在,有人認為是術士,有人認為都是儒生。比如唐代韓愈、宋代司馬光,就比較贊同這是“屠術士”。即使取最後一種情況,當時坑殺的的確是儒生,這些儒生也是本身尋仙失敗,或者不支援政令、私下搗亂、以古非今想要恢復周禮(分封制)的儒生,而不是說秦皇頭腦一熱,看你不爽凡是儒生都殺掉。支援坑殺的是儒生的比較著名的有東漢的王充,他考證的結果不過是“四百六十七人”而已。這才多少人,儒生何止上萬,秦政府自己的博士、官員等等難道不是儒生嗎?賈誼、董仲舒等相隔最近不過幾十年的大儒又是怎麼來的呢?他們好像也沒有表現出什麼不滿。

    當然還有衛宏在幾百年後揭露的第二次坑儒:

    今新豐縣溫湯之處號愍儒鄉。溫湯西南三里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也。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雲:“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此則閔儒之地,其不謬矣。

    不過一般不被人接受,因為只有他一個人在說,並且以秦制這樣的做法很不現實。即使是真的,也依然不過是幾百人。不管是更早的春秋時期,還是之後的朝代,一次株連幾百儒生的情況都屢見不鮮。並不是什麼大事,真正像宋朝那樣號稱不殺士大夫的反而是特例。

    這件事情之所以被後來者誇大,更多是因為當時秦國的制度比較嚴苛,六國剛剛歸一、人心浮動,對此不滿的情緒比較大。而後來掌握輿論的都是儒家士子,對於這種對自己極度不友好的帝王,當然是先噴為敬。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被焚燒的《詩》、《書》等還是有不少保留下來的,而秦皇要求保留的那些實用的醫學、農牧的書籍,卻沒有保留下來,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大的遺憾。當然了,後世的儒家一向視這些東西為小道尓,沒能留下來也是不奇怪的。

    2.秦皇不過是摘了以前各位秦王的桃子

    秦國的強大是從孝公時代商鞅變法開始的,經過後面的幾位優秀的秦王發展,秦國確實已經確立了國力優勢,無論是兵員戰鬥力還是糧食生產、工具生產都對東方六國佔據優勢。這種優勢碾壓一國是可以做到,但恐怕遠遠沒到碾壓六國之和的地步。甚至在五國伐齊前,齊國打得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又是稱臣又是割地甚至丟了函谷關。

    以公元前260年前後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為例,這場戰爭動搖了趙國的國本。秦國當時的國力的確已經佔據非常大的優勢,趙國即使有廉頗、李牧也不願意與秦國正面交戰。但是秦國長平之戰依然打的非常艱難,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意思就是秦昭襄王釋出了舉國動員令,徵召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去斷趙國的糧道,給河內郡所有應徵者加封爵位一級。即便如此,最後能打贏這場戰爭還多虧了反間計,讓趙王用趙括換下了廉頗。

    這裡說一下,趙括未必是大家想的那麼無能,能跟白起剛上一個多月才因為後勤不足輸掉,也算盡力了。這是趙王的戰略問題,因為趙國拖不起了,需要尋求決戰。沒有采用廉頗的穩守策略。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現在來看,比起被坑殺四十萬,不如繼續拖著,把秦國拖死,最差也不過是四十萬人都死了而已。

    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趙王對於自己的決策也是很後悔的,秦國當時的後勤壓力也很大,戰損也很多。打完之後:

    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空虛到其他六國都想要直接一波推掉秦國了。

    趙國當時要說自己是東方六國中國力最強的,恐怕還不行。(沒錯,就是這個打贏了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曾經也被齊國按在地上摩擦)而秦國儘管是已經確立巨大優勢,想要動搖趙國國本(並沒有滅國),也是賭上了舉國之力的。全國男丁都被徵召,還需要秦王親自去加封爵位,你可以想象國內有多困難。即便如此,有名將白起在,加上趙王有戰略失誤,齊國等國沒有堅定支援,這才打贏的。所以說這時候的秦國光是碾壓趙國一國,都很勉強。

    嬴政前247年登王位,距離長平之戰不過10年。他加冕成人禮,親理朝政是前238年,距離長平之戰不過20年。20年前秦碾壓一個很難說最強的趙國都很勉強,20年後就能碾壓六國之和了嗎?對於秦國至關重要的鄭國渠,就是嬴政時期修的,這項工程是秦國能橫掃六合不可缺少的根基之一。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此外嬴政還針對秦國現有的問題進行了一些變革,讓秦國國力進一步增強,並且更加重視法家,讓秦國成為一臺戰爭機器。即便如此,在統一六國也不是那麼順利的。

    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武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

    嬴政想滅楚,李信說我只需要20萬,王翦說要60萬,嬴政覺得60萬太多了,於是派了李信去。

    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結果李信、蒙武除了一開始取了一些勝利,大敗而歸。要知道這兩位也都是不錯的將領了。

    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

    沒辦法,秦王還得去找王翦,派60萬人去滅楚,而這60萬人幾乎是秦國所有的軍隊了。王翦拿在手裡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秦王不相信自己。只好不斷的要求賞賜,以此讓秦王安心。這跟蕭何貪財貨讓劉邦安心是一樣的。

    王送至霸上,王翦請美田宅甚眾。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 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即使嬴政做了一系列改革,即使有了鄭國渠,即使有了這幾十年此消彼長,秦國滅楚的時候尚且需要帶走幾乎國內的全部軍隊,你還認為秦國的國力是碾壓東方六國之和嗎?

    秦國國力之所以強大,根源的確在之前的商鞅變法;嬴政能統一六國,跟之前的秦王留下的基業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要說秦國必定統一六國,或者說嬴政就是躺著把六國滅了,那完全是不顧事實的。

    3.修長城是勞民傷財,秦皇殘暴不仁

    勞民傷財這句話是儒家專用的,專注於私德也是他們的特徵。宣揚“道德好、百病消”,把仁義禮智當做大力金剛丸推銷的他們肯定不爽秦始皇了。當然不肯幹實事的同樣是這群人。秦皇修長城的手段的確可以再溫柔點,但是修長城是必要的。對於古代人你跟他講人權那是在搞笑。

    匈奴叩邊不斷,不修長城就只能在北方維持巨大的軍事存在去抗衡,而遊牧民族掌握主動,隨時進攻,你卻必須一直養著這麼多軍隊在北方,少了那是送溫暖。養軍隊花費幾何?運送後勤勞民傷財幾何?秦皇是做完了這個比較才決定修長城的,修完長城依據工事可以極大的減少駐軍人數,減少後勤壓力,同時有效保證國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建築能力才是我們漢民族的優勢所在,而不是跟遊牧民族打野戰。你們也不想想秦皇是何等驕傲的一個人,他可以親自下令處死任何人,但是他不會允許匈奴人屠殺他的子民。如果真的能滅掉匈奴,他還會忍氣吞聲修長城?當然了,估計滅掉匈奴,儒家也一樣像噴漢武帝一樣噴他。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如果匈奴南下殺個幾十萬人累積起來,鍋是不會算到秦始皇身上的。但是如果秦始皇讓人修長城死了十萬人,最後保護了幾百萬人,沒有人記他的功勞,只有人怪他弄死了十萬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嘛。

    漢武帝跟匈奴不死不休是一樣的道理,他不滅匈奴,匈奴不斷叩關,死掉的百姓最後鍋肯定是算到匈奴頭上的。一旦他秣兵歷馬把匈奴打疼了,因為興兵死掉的人一定是要算在這位武帝頭上的,至於救下來的百姓,沒人知道也不會給他算的,窮兵黷武莫不如是。

    楊廣修運河亦然,隋朝前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面臨極大的軍事壓力,必須靠南方輸血,所以修了這條運河溝通南北,所以遷都洛陽,然而世人都以為他是為了玩耍。事實上隨後的李唐王朝也極度依賴這條運河,漕運隨便出點問題都是京師震動的大事。如果不修運河,那麼北方維持不了軍備,導致突厥、吐谷渾入侵搶物資、殺百姓,鍋自然是算在這些外族人身上的,不會算在楊廣暴虐上。但是無論秦皇漢武,還是楊廣這樣的敗家子,那都是驕傲到不可一世的人,怎麼會因為怕背鍋就不幹事了。雖千萬人吾往矣。

    4.統一是歷史必然,沒有他也會有吳始皇、齊始皇

    現在有一種不好的趨勢,就是看了一句歷史必然性就什麼都往上面套。於是不管是秦始皇還是愛因斯坦,都是無所謂的,反正沒有他會有其他人來實現的。

    這一看就是書沒有讀好,所謂必然,是針對宏觀歷史程序的,他並不針對某一個具體的獨立事件,在這套相關的階級理論、矛盾論等等中,具體事件都是偶然性。

    到這件事上來說,歷史必然指的是人類社會有統一的趨勢。但是一來,這個趨勢可能是螺旋上升的,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千年,也可能是萬年;二來,人類社會跟我們中國是沒有必然關係的,歷史上湮滅掉的民族並不在少數。所謂歷史必然只是說活下來的文明最後趨向統一,但是具體到我們這一片地方上的人,誰管你死活?沒有歷史必然說漢族一定會存在。

    秦國的國力在當時的確很強了,但是我們之前也討論過了,還沒到躺著都能滅六國的地步。一個國家的強盛是一步一步的,但是衰落卻可以很快。隨便來個蠢點的王瞎搞點事情;或者國家分裂;或者謀朝篡位;或者其他國家崛起,這樣的實力對比的變化是經常出現的。像秦國這樣一連幾代都是比較優秀的王是很少見的,但是這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有能力橫掃六國的君主可能一百年就會出現一個,事實上能夠做到橫掃六國的雄主幾百年也能有一個。但是真正能夠棄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帝國的君主,恐怕千年難遇。

    如果沒有秦始皇,可能秦國很快衰落;然後楚國崛起,吞併了幾個小國,結果分裂了;然後趙國當上了老大,實力很強圖謀天下,結果繼續搞了個分封制,過了百年重新進入戰國;然後齊國崛起了,又開始圖謀天下,打到一半君主掛掉了,在外的武將自立。紛紛繞繞的,過了幾千年,再出一個 X 始皇我是相信的。

    然而從嬴政到現在也不過兩千年,我們真的能等這幾千年嗎?誰能保證我們現在不會跟歐洲一樣?如果很多年沒有統一,我們華夏民族的認同感還存在嗎?(那時候還沒有漢族這個概念)即使秦國統一的時候,各國還也紛紛表示我不服呢。馬克龍最近說要建設一個統一的歐洲了,真有意思。不過能像歐洲那樣已經算不錯了,事實上當時匈奴勢大,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僅僅憑割據政權很難抵禦匈奴的南下。看看石敬瑭是怎麼當兒皇帝送出幽燕的吧。你以為其他外族會給你安安心心推出秦始皇的時間嗎?恐怕直接被滅族都是有可能的。

    5.認為中央集權、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很簡單或者沒有意義

    事實上即便以秦朝殘酷的法家統治,大膽說出對此不滿的依然大有人在。比如博士淳于越以及許多其他儒生就不爽郡縣制,並借經典以古非今,這也是焚書的起因。

    孔子一生的夢想就是恢復周禮,周禮是什麼?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深入人心是我們體會不到的。項羽稱霸之後,依舊按舊例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漢高祖劉邦這樣的雄主總結秦亡的原因卻是皇族力量太過孱弱,出了事情沒人保駕護航才掛掉的。於是就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諸王,希望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以此保護他的江山。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變成真正的大一統國家,前後波折了上百年。

    沒有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就沒有漢民族後面的文化認同感。即便秦朝已經背了滅六國的所有仇恨值,漢高祖後面統一的時候還出了各種事情。漢武帝為什麼能讓漠南無王庭?不僅僅是靠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天才將領,更靠的是整個帝國的輸血,支撐他們進行練兵作戰。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根本沒有辦法跟匈奴這樣強大的遊牧民族進行抗衡。在滅族之前,還講什麼人權啊。

    6.認為因為秦始皇做了中央集權等等工作,才讓我們落後西方。

    中央集權並不等於獨裁專制,與之相對立的也不是自由民主、代議共和。當今世界無論是民主燈塔美國還是英法,也算某種程度上的中央集權國家,最多是州縣有一定的自治權,與當年的分封不可同日而語。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脫離時代的精神文明,都是虛無的。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近現代社會,對應的是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情況,人能夠追求的自我意義都是有限的。你以現在的眼光看他們是狗,但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是幸福的人。近代中國,生產發展已經到了兩千年未有之大變革,需要新的意識形態。但是拿到兩千年前,就不合適了。

    理清楚個人與民族之間的關係,在真正亡國滅種的危機面前,沒有機會追求所謂個人權利。能當人,沒有人願意做狗,但是很多時候,願做狗而不得。只有活下去,才會有子子孫孫,才能談進步,才能談未來。消失在時間長河裡的民族有很多,誰關心他們曾經是不是人?我們稱讚臥薪嚐膽,為什麼上升到整個民族的隱忍和蟄伏的時候,就要質問人權呢。

    可能用中國古代的例子不能讓你信服,那麼你可以瞭解一下南北戰爭。這場理論上說違憲的戰爭,置人權於不顧的戰爭,不服就打服你的戰爭。看看美國人自己如何評價這場戰爭,如果沒有這場侵犯個人權利的戰爭,美國還是不是今天的美國。

    封建制度束縛思想,那是後世的那些為了方便統治的帝王和排除異己的儒家士子乾的。秦王朝是非常重視實用的農牧、醫學發展的,真正能夠壯大國家實力的事情,一律封爵,才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人家只是不樂意你去追求什麼周禮而已,在這個方面的束縛思想。閉關鎖國和不重視商業貿易的根源在於儒家思想,你前面噴人家秦皇坑儒,現在又怪人家導致了中國近現代的落後,就真的是很迷了。

    最後貼一段馬爾洛夫對於怎麼樣才能完成瓦良格號航母的回答:

    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他。”

    很慶幸,我們從兩千年前開始,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的偉大國家之中。

  • 6 # 漫譚文史

    秦始皇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

    假如沒有秦始皇,國家依然分裂。

    假如沒有秦始皇,國家不會實行先進的郡縣制。

    假如沒有秦始皇,國家會出現多種相近的文字。

    假如沒有秦始皇,……。

    有人總是拿焚書坑儒說事,其實,要想維護大一統王朝,矯枉必須過正,不來點狠招,妄圖死灰復燃的六個國家,怎麼會俯首帖耳地聽指揮呢?

    如果不焚書,如果不坑儒,那樣讀書人就會咿咿呀呀地說,要克己復禮呀!如今禮崩樂壞了!禮?禮就是周朝的治國法規,恢復舊的那一套,大秦帝國還存在嗎?凡是新的東西,都是舊的東西的革命!郡縣制不要了?帝制不要了?讓六個國家或者更多的小國都回復起來?

    那是不可能的!

    秦始皇就是秦始皇,堅決抵制住了,這股歪風邪氣。

    儘管秦朝短短几十年就亡了,可是,漢承秦制,秦始皇創立的這一套王朝體系繼承了下來。

  • 7 # seven666

    秦始皇並不殘暴,即使是當面忤逆的人,也活得好好的。顯然更不野蠻,秦制的嚴明系統達到了很高的水準,而統一文字、車軌和度量衡對後世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雖然秦始皇的統治有缺點,但有缺點不代表是暴君。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真的超前的意識,把原來分散的戰國統一,指不定今天就像歐洲一樣,都是同民族卻都是不同國家。至於那些暴政,又有哪個帝皇不殘忍? 秦始皇是實至名歸的譽為“千古一帝”。

  • 8 # laocheng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切斷六國統一天下。那一年是秦始皇登上王位的第26年。

    這一年,秦王把正價稱為“皇帝”,自稱為“行李”,他被一件事迷住了3354紀念碑。

    -嗯?-1-

    《史記》在從終身制到升調的12年內記錄了6次紀念碑,碑文細節為泰山石、蘭樂石、地造石、東莞石、石石、會址石刻。

    石刻內容,除了第一次泰山封禪,因此沒有其他個人商品,自稱德宗,天下太平,全力讚揚。而吉厚石雕和東莞石刻剛開始包括其中六個國家,因為他們經歷過伯朗沙張良的暗殺,我是正義化身的內容。

    張良推進

    最短的石頭石頭石頭,但這麼小的長度,第一句是“那麼興師旅,無道的屠殺,逆息。此外,秦始皇死前製作的會稽石雕也給了詛咒6個國家暴力——的小分量。這時,6個國家關閉了12年,6個國家關閉得越久,就越覺得想念。

    石碑都是皇帝巡邏時刻的。在他生命的最後,也是最光榮的12年,他有6次巡邏,平均2年一次,第一次萬金獨特的遺址,所以沒有碑文。一旦他到了6個國家,他一定會玩“這個旅遊”的把戲,甚至可以出去刻兩個字。

    中國遊客參觀埃及的盧克索神廟

    -2-

    將軍皇帝巡狩,主要是為了打擊大臣們,叫他們不要忘記工作。既醒了,可以殺了我的世界,幾個頑皮的孩子,也可以賞一些聰明能幹的,空立石頭也許是最沒用的方法。秦始皇不厭倦這件事,沒有失敗兩次。

    宣佈如此極端的主權,太幼稚了。

    他的幼稚仍然以一棵樹為五代人。吳大夫是秦漢之作,但他把它送給了松樹。過了響水大風,尚書爺知道e黃,女迎,便砍下附近所有的山樹,開始了三千人。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有拔刀斷水的能力。砍光禿頭周圍的山是怎麼回事?他在為e黃,英國脫衣舞做愛嗎?那麼,在有關秦始皇的記錄中,也可以說是關於女人的少量行為。

    林軍採集夫人

    -3-

    處處建立紀念碑的純真行動背後,坐落著秦始皇的自卑感。

    自卑源於遺屬。他的母親是趙吉,呂不韋的妾,呂不韋的父親是子楚,他的名字在呂不韋。

    而他本人,幾乎肯定是呂不韋的兒子,也是商人呂不韋《釣魚池》的產物,否則呂不韋害怕秦王為什麼殺了他,所以很難簡單地解釋自殺。

    哪有這樣的法律?正常人面對絕望,肯定是絕望,羌人還是貓頭鷹,所以更不用說了。想殺自己的人必須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盧武威抵抗怎麼會,連殺親稅也失去呢,因為自己的死,不能親眼看到今生最驕傲的傑作——親兒子統一六國業績千古的皇帝。這種老爹的愛不能變得更明顯。

    寡人的父親有多

    母親品性的淫亂、父親身份的混亂、血緣關係的這個“始皇”,缺乏與自己最終身份一致的好出身,從而感到自卑。自卑敏感,感性獲得最高權力後,創造自己無比的強大形象,肆意濫用,保護內心的脆弱。因此,他以荒唐的誇張行動確認沒有人敢懷疑他,連植物和上帝都做不到。

    -4-

    今世他能控制,後世怎麼辦?所以他廢了西湖。自己的功績不能由後人評價。這還不夠。竹筍的文章刻在石頭上要長。因此,他每次在6個國家的家鄉陌生、控制力不強的地方不斷樹立紀念碑,戲弄自己。他很可能認為,如果這些石碑傳到後世,後人就可以透過這種方式獲得有關秦始皇的相同資訊。

    當然,如果可能的話,他更願意永遠生活,親自教後人如何做人。可惜沒能如願。

    人怎麼永遠活下去

    這些紀念碑其實都是他的卑賤。

    秦始皇的一生,他自卑,他立碑,他的結局也很悲傷。

    秦始皇37年,他最後想穩定政局巡狩,而沙丘(現為河北邢臺)的臣子不敢在外面舉行葬禮,大夏天把他混入鹹魚裡,以掩蓋屍體腐爛、腐爛的惡臭,散佈在車中。

    曾經用“30萬人死亡的金賈后”這個片語,派遣軍隊去追捕邊境要塞的人,新殺和不怪的無情角色,偉大的秦始皇英貞,最後的結局和鹹味無異。不難過嗎?

    參考資料:

    歷史記錄秦始皇本記-司馬遷

    歷史記錄盧武威傳記——司馬遷

    建議的讀取:

    像安利洪門作業系統這樣的新系統在春秋戰國時期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史記》是文字遊戲嗎?

    華廈大五,你敢答應嗎?

  • 9 # 九月讀歷史

    在司馬遷《史記》之中,秦始皇是一個暴君,但我不這樣認為,司馬遷寫《史記》時自會夾雜個人情感在其中。況且漢朝取代秦朝,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他們肯定不希望把秦始皇寫成明君。但我認為秦始皇是一個優秀的君主,他的一生是輝煌的,但同時也是勞累的。

    (千古一帝--嬴政)

    統一六國

    自春秋時期開始,天下紛爭不斷,秦始皇結束了多年的戰亂,使得百姓免受戰亂之苦。統一文字,度、量、衡,這為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統一六國僅憑秦始皇這一代肯定不行,他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之上,這並不是否定他的功績,只是說秦國強盛已經不止一代,嬴政是達到了他們的頂峰。嬴政是否強大,這在賈誼的《過秦論》有所體現。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促進華夏民族融合

    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久,又派趙佗等人帶兵攻打百越之地,經過多年征戰,最終拿下了百越之地。並在百越之地設定桂林、象郡,把將士留下鎮守,並將中原百姓移民,鼓勵兩地通婚,促進了民族的融合,使嶺南之地出現在中國疆域版圖之上。同年,蒙恬北退匈奴,使得匈奴不敢南犯。不久之後,在北方設定九原郡,將刑犯送到九原郡,開墾土地,同時,鼓勵中原人民移民,使得北方之地有了難得的平靜。

    夜以繼日,辛勤工作

    後人說秦始皇是暴君我不反駁,因為個人有個人的看法與見解,但他確實是一個關心國事的人。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每天都要批閱奏章一石(約為今天60市斤),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管理。而且多次巡查天下,他巡查天下所去之地基本上都是不太開化的地方,環境惡劣,個人感覺秦始皇那麼早去世也與他過度勞累有關。再看他早年經歷,也是輝煌無比的。秦莊襄王去世早,年僅13歲的嬴政就被立為秦王,當時呂不韋把持朝政。21歲,嬴政親政,開啟他輝煌的成就,滅成蟜,殺嫪毐,免除呂不韋職位,把國家大權攬在自己手中,其後,開始大秦帝國的征戰,一統六國。

    (始皇陵墓)

    【結語】

    縱觀秦始皇一生,前期爭奪國家大權,統一六國,後期辛勤工作,治理天下。因此,我認為秦始皇的一生是輝煌但勞累的一生。後世沒有任何一位皇帝的功績能比的上他,千古一帝稱號名副其實。

  • 10 # 小強看世界

    我是小強,我來回答

    分三個階段來說吧!第一個階段是孩童時期:因為當時有個傳統,互換質子來換取兩國交戰平息的條件,也就是所謂的結盟!他父親贏異人就是個不走運的人,母親不得寵,在眾多王子中也不出眾,所以被送到趙國當質子,也是在此期間認識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嚴格來說是他的父親被當做人質他只是受連累!六年後,他的父親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回到了秦國,當了秦國的太子!他跟他母親也東躲西藏的,最終回到了秦國!這是時候已經快十歲了

    第二個階段:回到秦國以後13歲就當上了秦國國君,當時呂不韋為秦相,獨攬大權,國政都由呂不韋把持,秦王因為年少尊稱呂不韋仲父。呂不韋既把持朝政,還於其母趙姬偷情,也就是此時的太后!秦王一天天長大也怕被發現又怕太后不高興,所以將門客嫪毐假施腐邢,拔掉眉毛鬍子就獻給太后!後來在太后的運作下,嫪毐被封為長信候。領地有山陽,太原,自收黨羽,在朝廷中除了呂不韋的又一股強大的勢力!還跟秦王說太后寢宮風水不好,搬到了雍縣的離宮!在這裡跟太后生了兩個私生子,喝醉了還跟大臣說是秦王的假父!被大臣告發就準備叛亂,公元前238年秦王冠禮,以為能一舉推翻秦王,哪知秦王早就佈下3000精兵輕鬆打退!太后被打入冷宮,嫪毐逃走之後不久也被抓住,處於車裂!又摔死太后的兩個私生子,隔年呂不韋也被放逐巴蜀,呂不韋深知改變不了和秦王的關係喝毒酒自殺!重用李斯為宰相!就在這時才真正掌權!

    第三個階段:秦王當權後實行統一的戰略後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之後又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廢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等等!興建萬里長城,秦直道,建成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10年駕崩結束了他的一生!

    結語:秦始皇的一生,孩童時期是非常不幸的,登上秦王位置年紀又小又受呂不韋控制!等當權後重用人才,滅六國!滅六國後又實行一系列改革才成就了他輝煌的一生!有時候有能力沒運氣一樣成不了氣候,所以他的孩童時期我覺得運氣站在他這邊!

  • 11 # 活好自我

    我認為秦始皇的一生是部傳奇的故事。

    嬴政從出生,就帶著傳奇。他的身世一直都沒有定論。

    他出生在趙國的邯鄲,還當著人質。他的父親回國後,也沒有接回國。後來,經過談判,他才回家。

    他的父親做秦王三年就去世了,他13歲繼位。呂不韋把持朝政。直到21歲。

    這期間他努力的學習。憑著自己的智慧把呂不韋搞下了臺。但是沒有殺掉他。你們看歷史上的少年君主哪個不是搞掉把握朝政的大臣,都是殺掉,滅族的!我覺的這點就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

    可能大家要說了,嫪毐不是被殺掉和滅族了?我覺的他和呂不韋不一樣的。為什麼呢?呂不韋對嬴政是有威脅的,但是他對秦國的發展出過力的。不會搞掉嬴政的位子,只會影響嬴政執政。但嫪毐是直接要嬴政的性命的!

    他執政後,積極的準備統一中原大地。經過幾十年的戰爭,統一了六大國。

    統一後,沒有自我滿足,他積極的在開創新的制度。統一文字,度量衡,車同軌,沒有在統一中原後,停止腳步,打下了南中國。

  • 12 # 韓奈戴

    秦始皇嬴政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古代君王。他的一生其實不用我們過多的去評判,以前老師對我們說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必須要做到客觀現實,因此對始皇也不例外。

    在普通人的眼裡,秦始皇是一個暴虐無道、殘酷無情的皇帝,其實不然,他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位戰功赫赫、對國家做出過很多貢獻的君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

    秦始皇在位期間,對中國最大的貢獻莫過於:

    1.統一六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設縣。由此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統一貨幣“秦半兩”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同時,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並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影響深遠。

    4.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發族,最早分佈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佔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于”。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把河套地區永遠地納入中國版圖。

    5.修建萬里長城。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北擊匈奴後,秦始皇命人修建長城。他任命大將蒙恬為指揮,先後動用了30萬民工,花了約10年的時間,把以前燕、趙、秦等國的北部城牆連線起來。這樣,就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餘里的長城,也就是著名的萬里長城。長城自此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萬里長城對後世影響深遠,假如沒有萬里的長城的存在,後世我中華農業民族不知道要被遊牧民族滅亡多少次。

    6.修建靈渠,開發越族地區。越族,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這大大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馬車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國家統一了,車輛還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統一之後,秦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

    8.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始皇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的一生是輝煌的,是無比光榮的。

  • 13 # 老潘胡說

    殘暴,自私,無情,雄才大略。

    秦始皇,名贏政(前259~前210),秦莊襄王之子,莊襄王死後繼秦王位,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病死,終年49歲。葬於酈邑(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25裡處)。

    據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是趙國大將的女兒,送給子楚之前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懷胎十二月才產子,生下了嬴政,實則為呂不韋與趙姬的私生子。(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來源請求],懷孕十二個月鮮有案例;同時,作為懷孕徵兆的停經也可以被異人懷疑。故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出錯存在可能性。)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嬴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鬥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嬴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裡的政治生涯。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於趙國,又稱趙政,秦莊襄王之子(另一說為呂不韋之子)。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繼承秦王位由丞相呂不韋和宣太后的男寵毒專權。公元前238年親政,毒乘他外出之機,舉兵叛亂,他一舉粉碎叛亂,誅防毒,幽禁太后。第二年免除呂不韋的相職,後逼殺呂不韋,任用了尉繚、李斯等人。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接著,嬴政採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買關東六國權臣,離間其君臣關係,遠交近攻,從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間,先後滅韓國、魏國、楚國、燕國、趙國、齊國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

    贏政統一天下後,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幻想秦王朝的統治能延續千秋萬代;國家的一切政務都由皇帝裁決,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隨後,秦始皇廢除了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公元前213年,嬴政為了控制思想,採納李斯的建議,將秦國的歷史、醫藥、卜筮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燬。禁止私學。第二年,方士盧生和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貪權專斷,濫施刑罰。贏政聞知後派人追緝,侯生、盧生逃亡,贏政大怒,將有牽連的460多個儒生全部坑殺於咸陽。這兩件事. 史稱“焚書坑儒”,它鉗制了思想,嚴重地摧殘了文化。

      公元前214年,嬴政派兵南定百越,增設閩中、南海、桂林、象郡(今廣西崇左縣)四郡。同年又派大將蒙恬率兵北擊匈奴,收復了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遷來內地人民,建築城邑;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使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至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象郡。

      贏政在位時期徭役繁重,刑罰苛嚴。人民除了將收穫物的三分之二繳作賦稅外,還得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徵發70多萬人,在渭水南邊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他又徵發農民將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連線起來,向東向西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到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西北)的城防,這就是偉大的萬里長城。它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當時,全國被徵去服兵役、徭役的多達150多萬人,男丁不夠,連婦女也被抓去運糧餉。許多人被折磨而死。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繳、銷燬民間兵器外,還規定一人犯死罪,親族—起處死,叫作“族誅”;一家犯法,鄰里同罪,叫作“連坐”。人民隨時都會被指控犯法,被罰做苦役,或者斬腳、割鼻、??政又好大喜功、浪費無度,他在即帝位的12年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沿途刻石頌德,以表示他的不朽之功。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嬴政實行的暴政,使得秦朝一建立,階級矛盾就開始激化,出現了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10年,贏政進行最後一次巡遊,隨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車府令(掌管皇帝文書的宦官)趙高和他最喜歡的小兒子胡亥。他渡過錢塘江,一直到達會稽郡的吳中。返回途中,在平原津(今山東省平原縣東南)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病勢轉危。他自知不行了,急忙命令李斯和趙高起草詔書,並將詔書和國璽遞送給長子扶蘇,催扶蘇立即趕回咸陽,主持喪禮。當李斯草擬好詔書呈交嬴政審閱時,嬴政已經死去了。

      扶蘇因為勸阻嬴政坑儒,曾被秦始皇貶出京城,派往上郡蒙恬軍中任監軍。趙高歷來與蒙恬一家有仇,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和蒙恬自殺。蒙恬懷疑,不肯自殺。扶蘇忠厚,相信詔書是真的,便自殺而死。

      趙高秘不發喪,將嬴政屍體放在車中,關上車門,拉上車簾,讓百官以為秦始皇仍然活著,每天在車外奏本;一面帶領大隊擁著屍車匆忙趕回咸陽。因為天氣炎熱,屍體腐爛發臭。趙高派人弄來夭批鮑魚,命令每輛車上裝鮑魚一石,以混淆屍臭。接著發喪,並擁立胡亥為帝。秦始皇為歷史上對始皇帝嬴政的通稱。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但縱觀秦始皇的一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實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功績不可泯滅。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併六國,併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定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宜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宜《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 14 # 舊時茅店溪橋見

    如果把中華歷史比作大廈,秦始皇的秦朝就是地基,雖短但是大廈的地基。後續華夏人民無論怎麼蓋樓都離不開這個地基。秦始皇一生雖短,但是功蓋千秋。具體來看,如下幾項內容都奠定了未來華夏民族的發展歷程。

    - 官僚體系

    秦始皇設立三公九卿,這也是後續廣泛使用的三省六部的基礎。

    - 廢除周朝分封制度,設立郡縣制。

    這項制度一直延續到現在,周朝分封制是天下大亂的禍因之一,諸侯權利膨脹相互掠奪。郡縣制避免了這個問題,加強了皇權集中。

    - 統一度量衡,貨幣

    這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 征討南越匈奴

    南越是指在南方的一系列小國,秦始皇征討掃平南方。往北而去,派大將蒙恬掃平北方匈奴。

    正如《蓮花經》裡說,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曇花一現雖短但時曇花開花之前的沉默有誰在意呢?秦朝同樣如此。500年秦人臥薪嚐膽的苦楚都是為了秦始皇短暫的曇花一現,完成使命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自周天子分封秦人於荒蠻貧瘠的秦之地,到秦人不受中原諸國待見,再到秦襄公分封位列諸侯於中原平起平坐,再到秦襄公商鞅變法,之後秦惠文王連橫合縱,遠交近攻。最後秦始皇臨門一腳建立大一統秦朝。然後短暫輝煌消失在歷史長河。

    好比飛蛾蛹默默潛伏在黑暗的泥土中,努力向上,等到化繭成蛾,最後飛蛾撲火,雖然一剎那但是給這個黑夜帶來了亮光。

    這就是秦朝也是秦始皇的一生。

  • 15 # 橦霖

    關於秦始皇的生平事蹟有哪些

    民間歷史前文 3月23日

    秦始皇是一個並不陌生的名字,他建立的大秦帝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國家。他是千古一帝,是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相當具有手腕的鐵血君主,他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局面,預示著一個新的朝代到來了。

      秦始皇,出生於公元前259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他十三歲就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嬴政一生有太多的疑點,就算是關於他的名字,也有很多種說法。公元前259年的某一天,一個其貌不揚的男嬰在趙國邯鄲出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歷史上,對秦始皇的稱呼有三種,嬴政,趙政,呂政。

    古時候的男子稱氏不稱姓,秦國宗室的人比如公子華,氏加上名,就是一個男子的稱呼,雖然在大環境上是姓氏同流,但是像秦國這樣的宗室大族還是會堅守姓氏制度,所以“嬴政”是後世人對其的稱呼,當時人並不這樣稱呼他。那麼趙政呢?《史記》裡說:“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趙政是他兒時的稱呼,我們通常都認為秦趙源出同祖,也就想當然地認為秦人也是趙氏了。

      然而,在後世的相關資料裡顯示,秦趙兩家似乎已經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家族了。那麼,為什麼叫嬴政為趙政?推測,可能是因為他出生在趙國,加之,當時社會環境有些險惡,恰逢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受到了秦軍的圍攻,此時的嬴政恰好在趙國,不排除趙國打算殺死秦始皇父子,故而將其叫做趙政。最後一個呂政,“秦直其位,呂政殘虐”。這裡的呂政就是嬴政,為什麼叫做呂政,據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因此就將嬴政叫做呂政,呂政這個說法是後世文人對其的蔑稱。

      秦始皇是13歲被立為秦王的,這個時候的呂不韋是仲父,權傾朝野,因為嬴政的母親趙姬生性淫亂,在呂不韋忙於政事的時候,呂不韋為了滿足趙姬,替趙姬找了一個新歡來替代自己,這個新歡就是嫪毐,嫪毐被介紹給趙姬之後,趙姬十分寵愛其人,結果小人得志的嫪毐在醉酒後滿嘴胡言,對大臣說我是秦王的假父,口氣甚是洋洋得意。秦王得知此事後,相當生氣,嫪毐知道此事敗露,便準備叛亂。

      嬴政一怒之下把嫪毐與趙姬的孩子給殺死了,次年秦王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呂不韋自知在秦國無法自立,只好逃到了巴蜀,最後走投無路只好飲毒酒自殺,至此,阻礙自己走上權力巔峰的人都被自己清除乾淨了。

      十三歲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二十二歲在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清除了呂不韋的勢力之後“親理朝政”,繼而開始了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又建立了一系列的封建制度,為之後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模本。

  • 16 # 碼字先鋒

    秦統一中國的歷史過程,波瀾壯闊。相傳在西周文王時,中國有一萬多個小國,到春秋時,見於記載的國還有170個。至戰國中期,在孟子生活的時代大國只有七雄而已。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一般規律。但是,仔細考量,我們或許會看到,統一是社會的長遠理想,分治是國家的現實訴求。當一個國家強大到有理想的時候,萬邦分治到政治一統便是大勢所趨。

    在戰國七雄的激烈角逐中,經過商鞅變法洗禮後的秦國,實力逐漸超越關東六國,統一天下的大任必然地落在秦國身上。公元前247年,13歲的秦王嬴政繼位,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因為年幼,朝政大事一直控制在相國呂不韋手中。秦王嬴政21歲時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開始親理朝政。他先平定了與太后趙姬通姦的權臣嫪毐的叛亂,將嫪毐車裂,隨後罷免舉薦嫪毐的相國呂不韋,將其放逐到巴蜀。

    公元前230年,秦軍發動強大攻勢,一舉滅韓,揭開統一六國的序幕。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率兵攻破趙國國都邯鄲,俘虜趙王,趙國滅亡。王翦乘勝北上,屯兵中山(今河北定縣、唐縣一帶),準備攻打燕國。燕國一片恐慌。燕太子丹找到刺客荊軻,讓他出使秦,假意獻地圖,趁機刺殺嬴政。

    荊軻臨行前,丹在易水河畔設宴餞行。荊軻將酒一飲而盡,悲壯地吟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將匕首藏在地圖中,求見秦王。圖窮匕見,結果荊軻被殺。秦加快了統一的步伐,秦軍勢如破竹,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次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國,將六國的疆土全部納入秦的版圖,結束了千百年來諸侯分立、割據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

    統一後,秦王政立即著手建立新的帝國體制,“王”是西周時周王的稱號,戰國時因周王地位日益衰微,各國國君相繼僭越稱王。現在秦統一了中國,秦王政認為繼續沿用“王”的稱號無法彰顯自己的偉大功業。他自認為功高三皇、五帝,於是從中各取一字,創“皇帝”尊號,自己為始皇帝,希望秦的統治可以至萬世,傳之無窮。秦王嬴政從此變成赫赫大名的“秦始皇”。

    秦始皇在中央建立了一套以公卿為首的龐大的官僚機構。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下設諸卿掌管司法、財政、京師戍衛等具體政務。對於帝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地方行政體制,大臣間爭論激烈。多數大臣主張沿襲周分封制,將原燕、齊、楚等邊遠地區分封給王子;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徹底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秦始皇支援李斯的建議。

    郡縣制為兩級行政體制;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軍事長官稱郡尉,並設郡監主管監察;郡下設縣,有少數民族者稱道;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以下為縣長。

    皇帝和中央透過嚴格的文書制度,將中央的政策、法規推向全國,並及時掌握地方的治政情況和動向。國家軍政大事通常由公卿大臣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做出裁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總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

    百代皆行秦政事,這樣一套上自皇帝下至郡縣鄉里、以文書行政為基本特徵的體制是世界上出現的最早、最完備的官僚體制,開創了此後中國2000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基本模式,並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在公元前3世紀初就形成了完善的官僚行政體制,在世界文明史上實屬罕見,世界其他國家由職業官僚構成的官僚體制的建立要晚得多,因此,或可以說中國道路有其特殊性。其實,中國道路是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成熟的,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

    面對一個剛剛結束割據戰爭的全新的國家,秦始皇必須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維護統一。為了防止六國舊勢力武裝反叛,秦始皇下令將民間武器全部沒收,銷燬後鑄成擺放樂器的架子,擺放在咸陽宮;毀掉城郭、護城河等軍事防禦設施;並將舊六國貴族、豪富遷到關中、巴蜀等地,割斷他們與鄉土的聯絡。此外,秦始皇還採取了其他幾個重要措施。

    1、統一文字。以秦人通用的小篆為基礎,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在全國推廣。

    2、統一貨幣與度量衡。

    3、修建馳道和直道。

    為了有效控制和管理廣闊的疆域,秦始皇下令修建從首都咸陽通往各地的馳道。馳道寬約69米。據統計,秦修建道路的總長度約為6800公里。大約4個世紀後,羅馬道路的總長度才達到5984公里。

    4、北擊匈奴、修築長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將軍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為了保衛新佔領地區不受匈奴侵擾,秦採取了和戰國時一樣的做法:修築長城。蒙恬在新佔領區的外緣修建長城,並將它與戰國時各國的長城連線起來,綿延5000餘公里,號稱“萬里長城”。

    從現存的遺蹟來看,秦長城的高度只有一米多高,就地取材,或由草和泥夯築,或由碎石礫堆砌而成,和現存的明長城相比顯得十分簡陋。但是,在冷兵器時代,它足以有效地阻止匈奴騎兵的入侵。

    5、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一次朝宴上,博士淳于越抨擊郡縣制,主張重行分封,丞相李斯遂認為當今的學生借古諷今,惑亂百姓。他建議除醫藥、卜筮、農書外,將民間所藏諸子百家書全部焚燬,有敢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這一建議正合秦始皇的心意。全國各地就這樣燃起了焚書的熊熊火焰。焚書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場浩劫。

    “焚書”次年,方士盧生等人因求不到長生不老藥,害怕秦始皇怪罪下來,相約逃走。秦始皇聞聽大怒,下令將涉事460多名儒生全部活埋。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習稱為“坑儒”。但是,從事件的原委來看,被坑殺的儒生可能只佔一部分,更多的應是方士。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遊路上,享年50歲。歷史上很少有偉人像秦始皇一樣,在其身後備受爭議,有人譽其為“千古一帝”,有人稱其為“暴君”。對於這一點,西方人似乎難以理解,在他們看來,秦始皇是東方世界的愷撒大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他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 17 # 歷史百年

    我們說到始皇帝首先會想到他的雄偉霸業,他橫掃六國達到一統天下的局面,始皇是一代梟雄,是很成功的政治家,是一位胸中有著雄才大略很有作為的君主。既然是人,那麼就都會有過,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始皇的一生中有功也有過。

    “千古一帝”秦始皇有著太多的秘密,對於始皇的生身父親究竟是誰,史學界有著不同的看法,不過肯定的是他是趙姬所生,曾經以秦國質子的身份被困在趙國,始皇嬴政之前的名字叫趙政。至於始皇的“父親”是異人,還是商人呂不韋?是是非非,真假難辨!但是,無論如何,呂不韋對始皇有再造之恩。

    始皇的一統霸業與他的性格也密切相關,人人都有遭遇逆境的時候,有些人選擇退縮,有些人則奮發圖強,只有那些在逆境中奮發圖強的人,才能夠忍辱負重,不甘失敗,抓住機會成就自己,最終獲得成功。

    始皇出生後,秦、趙戰爭連年不斷,作為質子的他也時常會有性命之虞。他在逆境中歷練了自己,秦國滅了趙國後,始皇專門去了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可見幼時的生活在他心靈上說留下的強烈印記。始皇在滅了趙國後的所做所為可以看出他的殺伐果斷,在不得志時甘願屈居人下,在得志後就要將自己的仇人消滅,可以看出很始皇善於隱忍,胸有城府。

    始皇有著統一六國的願望,在親政後首要做的就是將權力握在自己手中,他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很快除掉了以阻礙自己的勢力最重要的是除掉了以呂不韋為首的相黨,這讓他能放心大膽地把精力全部放在統一六國的大業上。始皇嬴政在秦國實力最強的時候掌握了秦國的權力,六國勢微,他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加上祖先積累下的功績,統一六國就更多了幾分勝算。

    如果說天時、地利是始皇運氣好,在最恰當的時候登上了秦國的王位,但人和確實是始皇自己的功勞。他廣攬人才,能者重用,得到文臣武將的忠心輔佐,達到了君臣和睦,對待文臣武將方面量才錄用,讓他們各司其職,在群臣中,形成了一種文武同心、協力為主的良好局面,這就是所謂的將相和。

    秦始皇曾在趙國以質子的身份受到了欺侮,在他得到權力後,最先發動的是對趙國的戰爭,派秦將王剪攻打趙國,但在李牧的帶領下,秦國的軍隊多次戰敗,始皇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非常明智地採取了避實就虛的政策,轉而攻打實習較弱的南韓,滅了南韓後,覺得時機到了可以攻打趙國了,後來秦國用派在趙國的奸細郭開利用反間計離間趙王和李牧,趁機奪了李牧的兵權,在李牧被奪兵權的三個月後,趙國就被秦國滅了。

    始皇在滅了韓、趙兩國後影響甚大,燕國擔心秦國會接下來就滅燕,燕國決定提前準備,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結果的失敗加快了秦滅燕國的步伐,始皇派王剪為統帥,全面發動了攻燕的戰爭燕國很快就滅亡了,但那種“壯士一去永不復返”悽愴而決絕的意境,千百年來一直震撼人心,緊接著就消滅了魏國。

    秦國的強敵除了趙國就是楚國了,楚國是秦統一中國的最大障礙,後來讓王剪帶著 60 萬士兵攻打楚國取得了勝利,把秦國傾國之兵託付給大將,始皇是何等的英雄氣概和識人的大智,始皇的果敢與魄力確實是當之無愧於“千古一帝”的稱號。

    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鑄十二銅人”。建立了一個以三公九卿為框架的中央集權官僚機構,地方上是郡縣制,“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為後世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人有功就會有過,只要是人就不會十全十美,始皇也不例外。

    始皇在晚年追求長生不老,派徐福到東海求仙丹,晚年的他性格多疑,任用宦官趙高,離賢臣越來越遠,因為趙高權力很大,扶蘇的登基詔書被趙高和李斯篡改了,胡亥當上了皇帝,沒多久秦朝就滅亡了,始皇當時希望自己的後代要守護好的這萬世的基業,沒過多久也敗了,但始皇的事蹟後人是忘不掉的。所謂王朝的更迭是歷史向前的不斷髮展,一代的滅亡,另一代會興起,但偉人的事蹟是不可磨滅的。

  • 18 # 史學達人

    歷史上對秦始皇的評價一直都是褒貶不一的,說他是明君的也有,說他是暴君的也有。我們看待一個人,也是要從兩方面來說的。

    就統一中國而言,秦始皇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可以說這是他最為英明的地方。尤其是秦國統一之後,他實行的一系列政策,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這些影響對中華民族來說,是最為深遠的。

    能夠做出這種事情的人,當然是明君了。

    但是,明君也有做糊塗的事情的時候,畢竟秦始皇也是人,是人就有喜怒哀樂,是人也就會有犯錯的機會。

    秦始皇為什麼能夠成為暴君呢,就是因為他犯了很多錯,做了很多傷害人民感情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了秦國,秦國正是因為滅了六國之後統一在一起的。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可以說他們都是秦始皇的仇敵。

    秦始皇必須要對他們實行打壓的政策,否則,秦始皇就有了生命危險。他的國家也不會穩定和統一。

    我們都知道,即使秦始皇在極力的打壓別人的時候,想要刺殺他的人也是一直不斷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不過,荊軻失敗了。

    你說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能不加強對國家的統治嗎?

    關鍵是秦國建立之後,秦始皇還遭受到了張良的暗殺,若不是大力士把鐵錘給砸偏了,說不定秦始皇早就一命嗚呼了。

    所以,秦始皇不得不對全國的子民實行高壓統治。全國的子民的日子不好過,這都是秦始皇造成的,所以,對於全國百姓來說,他是暴君無疑的。

    更何況他制定的秦法是十分的嚴厲的,陳勝吳廣為什麼要起義呢?

    原因就是陳勝和吳廣要服勞役誤了期限,誤了期限就要殺頭,這是多麼不合情理的一種刑罰呀。

    也只有暴君,才能制定出這種刑罰。

    還有秦始皇大修土木,又是修建皇陵,又是修建阿房宮。修建這種東西,動用的勞力就有幾百萬,這肯定是加深百姓災難的一件事。

    所以,透過這件事來看,秦始皇絕對不是明君,他就是典型的暴君。還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這些都是不得民心的。

    當然了秦始皇所做的這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加強自己對國家的管控。

    所以說秦始皇即是明君,也是暴君,就看我們怎麼來看待他了。可以說,他就是矛盾的結合體。

  • 19 # 綏綏默默

    1.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亡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

    2.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車同軌,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從形式上,文化上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3.透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

    但是秦始皇廣建宮殿陵墓,建設阿房宮,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還制定殘酷的刑法,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

  • 20 # 古典藝術品

    秦始皇這個人

    第一,在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首位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嬴姓,名政。出生於趙國,所以又叫趙政。

    第二,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

    第三,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創立了“皇帝”的尊號。

    第四,六國盡滅,統一天下號始皇帝。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順治皇帝究竟是咋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