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市場守望者
-
2 # 李志宇老驥識途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已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典範之作。
-
3 # 使用者3768701252890
在這首詩中,杜甫透過描寫他本人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帶給“天下寒士”的苦難。從他的詩中,我們能看到他這種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社會變革,以實現“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美好願望。
-
4 # 山裡人光津墨趣
詩聖杜甫,官至工部侍郎,文采飛掦。恰遇“安史之變”,國破家亡,貧困潦倒幾轉到西川成都安身,棲居浣花溪旁,身處異鄉。八月秋風風怒豪,捲我屋上三重毛之天災,毀了最簡陋的棲息毛屋。身與妻兒飽受風雨侵襲之苦,長夜寒冷難熬,怨恨那戰亂之禍和世態炎涼。盼望天下太平,國民安康。大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言”道出了民間百姓疾苦之呼聲。忽聞官軍收薊北,……收拾書箱好還鄉……即穿巴峽過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些詩句反映了杜工部愛國忠君,體侐民情民怨心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沿用至今。
-
5 # 張帆77153983696
謝邀。杜甫的這首詩好像中學課本里就有吧?記不太清了。這首詩寫於唐.乾元二年(759)。這年關中大旱,秋天杜甫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幾經輾轉,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浣花溪邊上建成了一座草堂。就是現在的杜甫草堂。一場暴雨,草堂屋頂被風颳落,面對飢兒老妻,夜不能寐,寫下了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詩太長略。而其中的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現在也經常被引用。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痛苦中度過的。安史之亂以前他就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等現實主義作品。安史之亂後他又經歷了逃難的生活。杜甫的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現了作者晚年窮困潦倒,生活無以為繼的境遇。也預示著唐王朝搖搖欲墜,日薄西山,即將分崩離析。大曆五年,(770)冬天,在潭州去往岳陽的一艘小船上,杜甫仙逝了,時年五十九歲。
-
6 # 崑崙之柏
體現了杜甫晚年的生活非常貧困。如果稍微經濟好一點誰願意去住茅屋啊,茅屋特別不安全,而且怕風吹,怕落雪下凌。
杜甫晚年正處於唐玄宗安史之亂的時代,國家戰亂頻發,人民生活貧困痛苦。杜甫的家庭雖然比一般的家庭要好一些,他家有不少的桔子樹,但處於戰亂年代誰有錢願意買桔子吃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家的房子被大風吹垮了,而且是“風捲屋上三重茅”(我們這裡沒有茅屋,聽人說茅屋是蓋三層,主要是怕滲雨到屋裡)。而且杜甫還跟著被風吹的茅草跑,想要搶回茅草,結果有的被風吹過了河,有的還被一些不懂事的孩子搶回去了,杜甫慪得要吐血了,真是一慘景。
這是杜甫生活真實的寫照,也是真心的流露,而就是在這樣一個窮困潦倒的情況下,他還想其他窮困的人,“但願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杜甫也是一個愛國詩人,當聽說安史之亂平息之後,他又寫出了心情愉快“滿卷詩書喜欲狂”詩篇。
-
7 # 老李010109
杜甫的一生正值戰亂,他的三吏三別等一大批作品,體現了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老年更甚。為茅屋所迫歌,為他的代表做,其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蔽天下寒士盡歡顏。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
-
8 # 使用者8035320542095
浣花溪畔茅草屋,
風雨飄搖孤零落
詩人吶喊憂天下
成就不朽傳世作
—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
-
9 # 江山留與後人愁
體現了杜甫晚年境遇淒涼,生活困苦無助,破屋漏雨,老妻病重。老年窮困潦倒,仕途受阻。生活無望又無可奈何的感嘆!
可憐一代文豪滿腹經綸報國無望,舉目無親有家難回,嘆生不逢時,時不我待!
-
10 # 皛川
哈哈哈,老杜晚年怎樣?
從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可窺見一斑。
詩的第一段啟首句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八月(農曆)深秋,狂風怒號,捲走了我屋頂上幾層茅草。
由此可見,老杜住房已經相當寒酸了。
詩第二段啟首句:
【南村群童欺我老,忍能對面為盜賊】,用現在話說就是:南村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無力,竟然當著我面做賊搶我的東西。
連村童都敢欺負,可見老杜幾乎是窮困潦倒到極限了。
第四段啟首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用現在的話就是:啥時候能有千萬間寬大的房子,庇護天下貧寒的讀書人。
哎,古今正直的讀書人,永遠是幻想大於現實,老杜也不例外。
-
11 # 胡先生北京2018
其實川西地區就是在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村住房還是以茅草,稻草覆頂,這種傳統屋頂在常年下雨的地區有優勢,就地取材,更換廉價。缺點是不結實。川西盆地風並不狠,只是偶有大風。茅屋為秋風所破只要是屋頂,修復起來不難。杜甫的偉大之處在於以己推人,讓天下寒士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有異曲同工之妙。
-
12 # 雨中漫步38614
杜甫是唐朝衰落時期的詩人,那時多少人流離失所,缺衣少食,餓孚遍地,而杜甫本人也生活困苦,下面這一段是他生活的寫照,: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卷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耒倚杖自漢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默默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塌裡裂,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杜甫的生活可想而知,房破屋漏,被子也千瘡百孔,但他這時想到的是廣大窮苦人,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下面這一段表現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吾乎,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致自已生死於不顧,全心全意為百姓著想,是不是令人感動,值得大家學習。
-
13 # 顏亭月詩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全詩如下: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首詩都是直白陳述語言,理解起來應該沒有太大困難。其中的名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可以說沒有這句,整首詩就稀鬆平常,但是不結合整首詩看,也體會不到這句的偉大之處。
我們一說到杜甫的詩歌風格就是沉鬱頓挫,一說到杜甫的詩歌品格就是憂國憂民,代表作 《三吏》 《三別》等等,但是杜甫之所以成為“詩聖”,不僅僅是因為他憂國憂民,古往今來愛國愛民的詩人大有人在,更主要的是因為杜甫與生俱來的“悲天憫人”的性格,這種性格特徵千百年後又在一位偉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名字叫毛澤東。只有有了這種源自骨髓的性格,才會在一生的思想行為感情中處處體現“憂國憂民”。
我們中國的哲學講究修身,修身的終極目標是成為“聖賢”。何為聖賢?不僅僅是道德楷模,而是參透人生依舊熱愛人生,明知無力改變仍然心懷美好。可以說杜甫的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體現了這種道理。
你看,他說:(農曆)八月秋天來了,西風把我屋頂上的茅草刮跑了,有的刮到樹上,有的刮到河裡。
這話看似普通,其實我們可以想象出作者焦慮心情,秋風乍起,一瞬間把屋頂給掀翻了,他的本能反應是追逐挽回損失,河裡、樹上是他力所不能及的,所以才要寫出來,地上的他早就撿回去了。
正在他焦急地想辦法時,添亂的人來了,幾個頑童把他的茅草當作公物搶走了,茅草於他,何等重要,茅草於頑童,玩具而已,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哀求頑童不要搶走茅草說到口乾舌燥也無濟於事。真可謂“天災人禍”。
茅草被搶,後果很嚴重。屋漏偏逢連夜雨,風是停了,雨來了,下個不停。家裡還有年幼的孩子在睡覺,可床頭連一片乾的地方都沒有。一個大男人,混到這麼慘,就問你窩囊不窩囊?就問你火大不火大?就問你可憐不可憐?就問你羞愧不羞愧?如果放到今天,這麼一個快混成乞丐的人,給你說他憂國憂民,你想打他的心都有吧。
網上調侃杜甫寫詩向別人索要救濟: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飢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大家都跟人借過錢吧,口好開嗎?萬一被拒絕滋味好受嗎?當然,自帶死皮賴臉、沒心沒肺、借錢不還基因的人除外,王健林向馬化騰借錢週轉的情況除外,鐵桿基友不分彼此的特例除外,但凡有點自尊的,窮得要討飯了,肯定傷不起啊。何況是杜甫啊,敏感的詩人,正兒八經計程車大夫啊,志向遠大得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大詩聖啊。悲傷?羞愧?無奈?激憤?不解?……心情是複雜的,複雜到沒法兒說,實際上也沒人可說。
你看,他說,自從安史之亂以來就沒有好好地睡過覺,今夜更尼瑪睡不著了。
我們可以想象,杜甫真的只是回憶了他安史之亂以來的人生嗎?肯定不是,他回憶了他是怎麼從一個躊躇滿志的少年到一個窮困潦倒的老頭兒的全過程,只不過安史之亂是大唐的轉折點,也是杜甫個人的轉折點,我相信這時候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已經基本破滅了。什麼樣的人需要回憶,看不到未來希望的人。
怎麼辦呢?人生咋就這麼難呢?就不能美好一些嗎?我窮得茅屋都住不起了,可是跟我同樣遭遇的甚至命運還不如我的人大有人在啊,我是該知足常樂嗎?可我的理想是全社會像堯舜時代那樣淳樸和諧啊,這有點兒像道家的“小國寡民”理想了。“小國寡民”思想並不是反對社會進步,也不是國必須小,民必須少,而是那種自然而為的淳樸狀態。
百感交集之後,杜甫老爺子終於喊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啥意思呢?意思是不要說實現最高理想的完美社會了,就是實現最低的物質層面的理想,人人都有房子住,我凍死了也行。
今天,杜甫的理想實現了一半,因為已經“廣廈千萬間”了,但是還沒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前幾年的強拆隊也告訴我們,你的房子並非“安如山”。所以,今天的詩人也發出了這個時代的聲音:
廣廈已成千萬間,萬千寒士莫歡顏。鑽天高聳樓盤價,羞死囊中幾個錢。(向世斌)
唉,誰讓開發商不是杜甫呢。杜聖人搞房地產肯定免費提供住宿,因為他命都不貪,豈會貪財。
最後,我想再扯一扯“悲天憫人”的事。10年前我大學畢業,到城市打工,工作都不好找,獨自租個城中村的小破房子,尤其冬天,每天頂風冒雪地上下班,心裡苦悶異常,可是當我看到那些小商小販們,尤其是路邊的一個孤零零的小攤時,還要受到城管的驅趕,心裡就莫名悲哀。儘管後來我聽說在大學門口一個炒涼粉的,已經憑做小生意,在這座城市買了3套房,而當時買房對我而言只能是幻想,我依然忍不住地替人家“悲哀”。我覺得我和芸芸眾生都不應該過這樣的生活,我們應該過安居樂業、心情愉快的生活。那時候我在報社做編輯,接觸的都是全國各地的作者,我覺得真正的文人心眼都不會太壞,我和許多作者都成了工作上的朋友。那時候,我腦海裡自創了一句話,叫做:我苦故憐眾生苦,我樂故願眾生樂。
我把這句話作為QQ簽名,一位作者說我是菩薩心腸。奇怪的是,不久之後,我就被調到了省佛協工作,工資也漲了近三倍,我也才知道我的那句話可以用兩個字概括:慈悲。
在佛協四年,我的思想變得更深刻了。目睹百態世相,我有自己的理解,都寫進了詩詞裡。我說過我從小學四年級寫詩詞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工作之前寫的都不合格律,刨除之後共整理了大約400首詩詞,輯為兩本詩集,許多都是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本事詩”。書上說歌行體是仿照古樂府所寫,我懷疑李白、杜甫的這種歌行體除了要押韻外,字數,句數、平仄都沒有定規,但是說實話,我並不確定,所以我就寫格律詩,有格律反而簡單了,按規矩辦就好。功力到位,自不覺得束縛。
以上,謹答。
-
14 # 阿燚黃南開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現了他晚年怎樣的境遇呢?
八月深秋,狂風怒號,捲走了老杜茅屋頂上好幾層茅草……
這首詩作於上元元年(760)翌年深秋時節。杜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因陝西饑荒,加上安史之亂未平,他棄官西行,一家人幾經顛沛,於當年年底到達四川成都,次年春,在親友的資助之下,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蓋這草堂茅舍,剛安頓好其家,不料於761年八月,茅舍為秋風所破,大雨又接踵而至,正所謂:“屋漏又逢連夜雨”啊!老杜飽經風雨,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詩篇。其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兩句,常被後人引用,意思是: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呀!遍護天下貧寒之士,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這是詩人從沉思中振作而起,理想戰勝現實,意志戰勝了嘆息。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情冷暖以及老杜的濟世情懷,在這裡表現無遺。
杜甫作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這首詩中,體現了他晚年境遇雖然貧病交加,但心裡依然憂國憂民的熾熱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如此悲涼鬱塞的心情卻仍然不忘濟世之願,千百年來一直感動著廣大讀者的心靈。故在《唐宋詩醇》這本書中評價此詩說:“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入後大波軒然而起,疊筆作收,如龍掉尾,非僅見老杜胸懷,若無此意,詩亦不可作。”這首詩不但具有積極的現實主義作用,而且也具有深廣的時代意義,顯示出積極浪漫主義之精神。因此,杜甫又被稱為:詩聖。
-
15 # 琴簧汗舞
謝題主!
詩聖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終不得志。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現了詩聖晚年窮困潦倒,生活無以為繼的真實境遇與期盼。從社會、歷史、個人背景等多角度分析,該作品揭示了唐王朝民不聊生、日薄西山,即將分崩離析的社會狀態。在這大廈將傾之計,詩聖滿懷悲憤和焦慮,踏上了一艘前往岳陽的小船上,漂遙仙逝,令古今多少文人雅士為之扼腕嘆息!
-
16 # hushouchang
這首詩翻譯過來就是:"八月裡天高秋風怒號,捲走我家屋頂上的三重茅草。茅草飛過江, 灑滿江郊。高的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低的旋轉在深深的塘坳。南村的小孩欺負我年老無力,竟如此忍心當著我面充盜賊。公然抱著茅草跑進竹林,我喊的口乾舌燥也是沒用。回家來扶著手杖自己嘆息。一會風停了,烏雲濃如墨色,秋日的天空到傍晚就更加昏黑。用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鐵,嬌慣的孩子沒有睡相把被裡踹裂。室內沒有一塊乾的地方可以安枕,一夜之間,雨卻嘩嘩地下個不停。自從經過多年離亂,我常常失眠,漫漫長夜,溼漉漉的如何捱到天明!怎樣才能有高樓大廈千間萬間,庇護著天下窮人,使大家笑開顏,任憑風吹雨打,也能穩如泰山。啊!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的高樓矗立的情景,既使只有我的屋破,我被凍死也心甘!" 緃看全詩,由己及人,由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的窮人,從而産生甘願為天下窮人犧牲自己願望。詩人的大聲疾呼、正是他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為人的人道主義寬闊的胸懷。
從詩中描寫的壯況來看,老年的杜甫生活極其悲慘,詩人透過一連串的生動描寫,讓人切膚感受到安史之亂後,杜甫和廣大人民所經受的生活上.精神上的雙重痛苦。展現了一幅悽風苦雨、愁腸百結又很無奈的悲涼孤寂的畫圖,甚是難言的悲涼。
-
17 # 轉運中的幸福
謝敬!
真應了那句話了,過去大多文人清高多浪子,這個杜甫也不乏在其中呀!其實呢!我真不知道杜甫的這首詩的內容,但僅憑這個題目,就足以見得,杜甫的茅草屋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一個冷風瑟瑟的秋天,大風驟刮暴雨傾盆,搖搖欲墜的茅草屋瞬間倒塌,這使杜甫非常的感嘆,自己的命運何其坎坷與哀傷,不僅讓杜甫更加的愁悵與憤懣,提筆寫下了這千古絕唱!杜甫用悲憫的情懷寫下這無情的秋風,瀟然破落,使家人倍感寒冷,而杜甫卻無能為力來保護家人,這充分體現了杜甫的晚景是淒涼的,貧困潦倒寒酸的,食難裹腹,衣不重帛,年輕時靜光顧了寫詩,沒有打下堅實富足的經濟基礎,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可見杜甫的晚年境遇是何等的悲苦!別看後世對杜甫的詩詞稱之為聖人之手,而那個時候未必有名,個人認為,也許杜甫用這首詩抨擊當朝腐朽沒落的境況,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旋即花敗葉落,無不感嘆,安史之亂禍國秧民!國殤之民怨,杜甫也恰逢此時,所以晚景正像秋夜的風是悲涼的!也更是冷酷的!我的回答完畢!
(謝題!謝閱)
-
18 # 秋閣一憑欄
屋外的綿綿秋雨,還在不停地下著,屋裡潺潺雨滴,也還在向下漏著,從杜甫臉上流下的淚水落在地上和地上積存的雨水溶匯在一起,慢慢從門檻下面流出茅屋,杜甫噙著眼淚,聲音低低地吟著,把自己的苦,把天下的淚都匯成了從口中流出的詩句。
八月秋高風努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謨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
此時的杜甫貧困僚倒,心中的希望和無數汗水,都隨著吟哦的滿帙詩篇隨著破了的茅屋,破了!⋯
這個夜晚杜甫感到無比的悽諒,和失望屋漏床溼,布衾如鐵,更難成眠,他一陣陣咳嗽,縮在床上受著潮溼的水氣,腹中飢餓,冰冷的雙腳他漸漸感到麻木了。
-
19 # 兵傳媒
我們首先看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晚年的境遇
這首詩是杜甫在公元761年棄官到了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歷經了許多磨難來到了今天的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安身的地方,但是自然災害連連,大雨大風颳破了小屋,當時天下也不是很太平,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這個時候杜甫加上自己的遭遇和當時的環境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這首詩的意境理解我們從這首詩可以看的出作者的內心是痛苦艱難的,再可以感受到此時的作者是非常落魄可憐的。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已經很落魄了。從詩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是焦慮的,而且是無奈的,更是痛苦的,但是面對這樣的處境作者還是憂國憂民,抒發著自己的愛國愛民情懷。難能可貴的。此時的作者情緒是激動壓抑的,但是在詩中可以把自己的情感透過文字表達出來。而且寫的非常的完美,也體現了杜詩的風格。
其次是我對這首詩的意境理解人的一生很坎坷,無論是生活還是在哪一個地方確實都有很多的艱辛,也許更多的是為了生活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杜甫,在那樣的情況下還想著國家和天下的蒼生,用自己的文字和經典的詩表達了自己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真是難得啊。
我們應該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一起學習交流吧!
-
20 # 小水滴213269177
忘記是幾年級的語文課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反正是很多年以前了,我現在只記住了三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撒江郊……,後面不記得了,但是,就這三句就說明當時詩人杜甫不只是落魄,簡直就是窮困潦倒。
回覆列表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詩人晚年在成都浣花溪居住是所寫的一首詩。這篇文章從藝術角度看,未必勝過李白的《蜀道難》和白居易的《長恨歌》,主要是他的主題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是大家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標。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立意高遠。我寫過一首詩,這裡發過來,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