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標自動化工程師
-
2 # 野兔動漫
德國在二戰犯了兩個致命錯誤!1.成也閃電戰,敗也閃電戰!為什麼這麼說?首先閃電戰就當時的戰果而言的確有效,但是不及時剎車,轉變戰術就是錯誤,如果當初納粹在以閃電戰快速佔領歐洲大陸德國附近的國家後,停止閃電戰,放慢腳步,以納粹的高壓血腥統治方式,快速穩定佔領區,再以黨衛軍的高壓洗腦去管理,不出三年就能在佔領區強徵青壯年當兵,作戰雖然不如德國老兵,但是至少能當炮灰。這是兵源,其次是資源,放慢腳步的這段時間可以統籌佔領區的資源以備後期繼續二戰。畢竟納粹野心大是要征服世界,這就需要量大資源,兵源和物資,單單你一個德國能有多少人口去打?佔領和管理?2,錯誤的時間去攻打蘇聯,當年拿破崙失意滑鐵盧就已經是個教訓,納粹卻沒吸取,這是敗筆。當年拿破崙並非完全失敗在滑鐵盧,而是前期進軍俄國路上的嚴寒,西伯利亞的寒冬不是鬧著玩的,沒有長期適應的人,根本無法在那生活,更別提作戰!明明有拿破崙的先例,納粹卻沒吸取,這就是失敗的第二原因!
如果沒有這兩點錯誤,那世界近代歷史將徹底改變!
-
3 # 第五玥璋
一戰後的德國軍官魯登道夫曾經對希特勒提議“閃擊戰”,希特勒大為讚賞並實施,閃擊戰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攻擊效果,同《孫子兵法》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相吻合。蘇德波蘭會師,不可能存在閃擊戰,那麼德國優勢頓失,雖然武器裝備比蘇聯強,但戰略儲備不完善,而蘇軍兵力充足並武裝到牙齒,如果德軍直接進攻蘇聯,恐怕別說莫斯科,布良斯克和明斯克德軍都打不到。
-
4 # 沉140769451
閃擊波蘭,只是一次閃擊戰的實戰運用。但德國並不具備攻擊蘇聯的實力,他還需要對捷克、法國的軍事掠奪來擴充實力。二戰爆發時,德國只在軍事思想上強於自己的對手,其武器裝備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先進。作為戰爭中最重要的武器——坦克,蘇軍的T34和法軍的裝炮坦克都比德華人普遍裝備的2型、3型坦克先進。斯圖卡轟炸機適合支援地面裝甲部隊作戰,卻不具備奪取制空權的能力,如果針對其支援作戰的空域展開制空權的爭奪,德華人將首先在閃擊西歐時失敗。所謂的曼施坦因計劃並不靠譜,它完全寄託在法軍犯錯誤的基礎上。
-
5 # 無為無咎利貞
戰爭是資源的比拼,德國攻打蘇聯需要全歐洲的資源,包括軍工生產能力和僕從國軍隊。德國在進攻波蘭後,英國和法國已經向德國宣戰。如果德國不先打敗英國和法國,那麼對蘇作戰不能夠獲得歐洲的資源和工業,打敗蘇聯並沒有信心,而且陷入了兩線作戰。即便打敗了蘇聯,也大傷元氣,英法也必定趁機進攻收拾殘局。德國打敗波蘭後,與蘇聯保持和平,向西擊敗英國法國是必然選擇,如果直接進攻蘇聯 蘇聯是否戰敗另當別論,德國在與蘇聯的戰爭大傷元氣後,在英法進攻下肯定戰敗。
-
6 # 鷹的家園
直接把蘇聯幹趴下。
為什麼會這樣。英法當時對德國的綏靖政策核心思想就是想禍水東引,讓德國攻擊蘇聯。
知道那場奇怪的靜默戰爭吧?德國侵略了波蘭,英法都宣戰了,但是西線無戰事。英法就在等德國繼續東征。
吞併了捷克,德國佔有了歐洲一半的軍事實力。如果在德國擊敗波蘭後,和英法協商停戰,直接進攻蘇聯。那麼我想英法不僅會同意,而是將是德國堅強的後盾,畢竟雙方還都沒死一個人。
在二戰前,西方對蘇聯懷有極深的敵意,無時無刻不想消滅布林什維克國家。
如果德國與英法媾和。由於英國的支援,德國的戰略資源主要是石油能源和礦石將不再是短板。德國有充足的能力和蘇聯拼消耗。
而且英美巴不得蘇聯被幹趴下,不會向蘇聯提供任何援助。
這場戰爭將是西方的代理人與蘇聯的戰爭,舉西方之全力,蘇聯撐不了多久。
可惜希特勒認為綏靖政策是英國的軟肋,讓英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7 # 輕搖羽扇
首先這隻能是一個純軍事命題,而不是政治命題,因為在攻佔波蘭後直接攻打蘇聯是不符合政治邏輯的。在真實世界中,政治始終貫穿整個戰爭,戰爭只是實現政治目的的手段,而非決定政治的主導。政治不但是解決外部事務的主導,也是對內統一思想的策略,因為當你發動一場名不正言不順的戰爭時,不但外部樹敵重重,內部也會出現反對力量。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這段歷史發生的事情:
1939年3月 納粹德國以蘇臺德地區為藉口,全面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此時的波蘭甚至要與德國分一杯羹。此後德國拉波蘭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該條約系三年前1936年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後續有東歐國家參與。這一事件中,德國希望波蘭加入其軍事同盟,要求波蘭歸還但澤並開通被佔原德國東部地中海走廊,同時許諾將烏克蘭北部土地劃歸波蘭。但波蘭考慮一旦加入就會淪為德國的僕從國,所以從政治上倒向英法聯盟。
1939年3月英波簽訂《英國-波蘭安全保證條約》,4月與法國簽訂類似條約。至此,波蘭徹底倒向英法,致使德國政治戰略企圖破產,從而導致德國下決心於1939年9月對波蘭開戰。
到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入侵波蘭,其實也是政治企圖沒有實現而轉為武力征服。然而英法和兩個打醬油的隊友並沒有如約保護波蘭,只是法國象徵性向德國薩布呂肯發動了攻擊,這與希特勒此前預料的,英法絕不會為了區區波蘭而拼命相吻合。
反過來說,如果德國在沒有打波蘭之前,把戰爭目標設定為蘇聯,波蘭很可能是德國的幫兇。但為什麼這個軍事命題在當年沒有發生呢?這個當時的國際政治形勢有密切關係。如果說在歐洲,德國與英法是傳統宿敵的話,蘇聯則是一個不受待見的新興第三方勢力,乃至於歐洲各國對這個紅色猛獸都有牴觸心理,二戰蘇德戰爭之中,納粹黨衛軍中的北歐軍團,法國軍團,他們都是被德國佔領地的兵員,但為什麼在蘇德戰爭中如此賣命,從很大程度上來講,他們就是懼怕紅色風暴而寧願屈服納粹主義,反布林什維克在西方是非常盛行的。當時的蘇聯,早已經看到歐洲的格局,斯大林一直在整理內務,發展經濟而很少參與外部事務。1929年~1933年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導致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經濟大蕭條,而同時期的蘇聯卻以新興社會主義體制並未受到經濟危機影響,反而快速發展,超越西方傳統強國,在綜合國力上,蘇聯已經成為各國不可小覷的重要角色。在波蘭問題上,德國與英法都在積極拉攏蘇聯,1939年7月英、法軍事代表團將赴莫斯科,遊說蘇聯形成共同抗德的聯盟。1939年8月23日,德國入侵波蘭前夕,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些都說明蘇聯在各方心理中的位置至關重要,誰都不願將蘇聯推給對手結盟。
摘錄——各方都將最大的賭注壓在了蘇聯身上,對於斯大林來說,暫時還不存在倒向哪一方的問題,現在英、法和德國雙方都在他的股掌之上,他只想利用這一歷史的機遇做出最有利於蘇聯的決策。眼下斯大林還不想在準備尚不充分的情況下捲入雙方的爭鬥,“因為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而充當一方的炮灰”。此外,再加上蘇聯提出要保衛波蘭,抗擊納粹入侵,就必須允許蘇軍進入波蘭境內,遭到了波蘭政府的拒絕,因為他們對蘇聯人的戒心並不比德華人的小。波蘭的這一決定使斯大林下定了決心。蘇聯和德國對建立在他們失敗、屈辱上的波蘭東西邊界一直耿耿於懷。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及秘密協定。兩國商定:在波蘭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化的情況下,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一線將成為蘇德利益範圍的邊界。這條線以德蘇外長的名字而命名,稱裡賓特洛南—莫洛托夫線。9月1日,德國從西部入侵波蘭。17日,蘇聯從東部入侵波蘭。28日,蘇德簽訂邊界友好條約,共同瓜分波蘭。波蘭再次在歐洲政治地圖上消失。
反觀日本,日蘇之間在1938~1939年間多次在蘇聯的遠東邊境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試探蘇軍的虛實,以便為其北進作準備。日蘇雙方於1939年10月簽訂了停戰協定,此後日本大本營既定策略是北面牽制和防備蘇聯,戰略實施重點為奪取西方國家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範圍。1941年4月24日,《蘇日中立條約》正式生效。
這些資料我們也不難看出,為什麼戰爭先發生在波蘭這個小個子鄰居身上,之後是反手攻打一直最大的對頭英法,直至英法聯軍被趕出歐洲大陸,法國徹底淪陷,德國西部北部安定之後,希特勒才轉而實施《反共產國際協定》入侵蘇聯,奪取更廣闊領土人口和資源。當然,每一步戰略實施,除了國際政治因素外,還有國力增強,戰略準備,實力積累的過程。
蘇德之戰,早已成為希特勒征服歐洲戰略的重要一步,而打蘇聯是宜早不宜晚,再給蘇聯幾年時間準備就打不過了。歷史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希特勒打蘇聯,是傾全國之力,佔有絕對優勢兵力,再以其屢試不爽的閃電破襲戰發突然襲擊,攻敵於不備,才有勝算。這一戰,希特勒是賭國運,全押上了!
我們最後回到你假設的軍事命題上做出結論,如果德國在攻佔波蘭後直接進攻蘇聯,結果是什麼。第一,政治上就輸掉了,因為此時進攻蘇聯,蘇聯必與英法結盟,而英法有足夠的時間備戰,以此從西線牽制德軍,兩線開戰一定是戰爭之初德國必須面對的。歷史的結果是德國拿下法國,平定北歐西歐之後,將其作為戰略大本營,才能放手去打蘇聯。第二,軍事上,德國軍事實力再強,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的軍隊也是繡花枕頭,更何況進攻波蘭德國動員了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分為南北兩個集團軍群。而進攻蘇聯德國則動員了152個師又三個旅,共計305萬人,約佔德國野戰陸軍兵力的95%,坦克3350輛、作戰飛機3275架、火炮7146門。一場傾國之戰在後方沒有穩定的基礎上爆發,結果可想而知。如果提前打蘇聯,德國必敗,而且敗得更慘,沒有後面那三四年的光景了!
回覆列表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藉區域性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軍憑藉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佔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後,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佔領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9日凌晨生效,蘇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誌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後,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東歐國家成為蘇聯的衛星國,蘇聯一躍成為世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