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柚子愛舞蹈
-
2 # 河北瑞弟
俗話說得好“兔死狗烹”,跟隨皇帝打天下的人,很少能有善終的,就算是和皇帝穿一條褲子長大的人,有時候也不能倖免。今天給大家說的就是劉邦的發小盧綰,按說這樣的關係很親近了,但盧綰還是造反了,是劉邦真的容不下他嗎?
劉邦在成為皇帝的時候,封了7個異性王,那個時候盧綰還沒有被封王,他本身的才能不是很高,但和劉邦卻有從小一起長大的情分,劉邦那時候對盧綰還是很信任的,別人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盧綰只需要跟在劉邦身邊打下手,說點漂亮話就行了。後來劉邦都覺得盧綰沒什麼功績了,還專門把他派出去領導戰役,給他鍍了個金,在這段時間,盧綰可以說是深受信任。
但劉邦封的7個異性王,只有一個活到了善終,還是因為天高皇帝遠,劉邦不想自己去管那犄角旮旯的一塊地方。在之前的燕王臧荼被平定之後,盧綰就成為了新的燕王。不過看見這幾個諸侯王的下場,盧綰內心是有點戰戰兢兢的,他本身功勞不高,被封燕王完全是因為他跟隨劉邦的時間長,如果劉邦想要除掉他,那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過盧綰只是想想,對劉邦交給自己的任務,一直是盡心完成。
不過人就怕自己嚇自己,尤其是心裡已經有了懷疑的種子,就更容易被人說動。盧綰率兵參與平定陳豨叛亂的戰役時,陳豨派人向匈奴求救,盧綰就派使者張勝前去勸說匈奴不要出兵。但這個張勝到了匈奴見到了臧茶的兒子臧衍,竟然被臧衍給說動了,現在天下的異性諸侯王在劉邦的整治下已經很少了,如果燕國的邊境平安,那盧綰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張勝一聽,有道理啊,回去就把這番話學給盧綰聽。盧綰之前已經被嚇怕了,頓時覺得這些話很有道理,就開始自己準備兵馬,以備不時之需了。
盧綰這麼做,劉邦肯定是會有察覺的,他先小心試探觀察了一段時間,確定盧綰是真的想要謀反,對這個發小也就毫無感情可言了。在確定之前劉邦曾召盧綰入朝,盧綰當然不去,之前好幾個異姓王都是這麼被召見,然後就死了,自己是傻了才回去。不過這樣也給了劉邦充分的理由來攻擊他,在討伐盧綰之前,劉邦和大臣訂下了著名的“白馬之盟”,極大的遏制了異姓封王的可能。盧綰最後逃到了匈奴,可能這個時候他才發現是自己嚇自己,後悔不已,一年之後就去世了。
總的來說,劉邦沒有故意對盧綰怎樣,但他之前大肆誅殺異姓王,已經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政治環境,身處其中,還是異姓王的盧綰為了自保,只能像別人一樣準備兵馬。而劉邦的召見更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直接把盧綰給嚇反了。所以不是劉邦容不下盧綰,而是他容不下異姓王,再加上盧綰自作主張,就落得個滅亡的結局。
-
3 # 峰峰說史
盧綰雖然功勞不算太大,但是他跟劉邦的關係不一樣!他也是豐邑人,和高祖是一個村的。他們兩個的父親關係非常要好,而且更巧的是,高祖與盧綰又是同一天出生的,就當時來說,這件事在鄉里很轟動,鄉親們都帶著禮物前去兩家道賀,都認為他們很有緣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漸漸長大,他們一起玩耍,一起讀書認字,形影不離,情同手足。村裡的人都特別羨慕他們兩家。後來,劉邦因為吃了官司,整天東躲西藏的。而盧綰呢,也不怕受牽連,不僅給他送吃食,而且還經常跟著他四處奔走。從這一點上來看,兩人的關係那是鐵的很。劉邦心想,總這麼躲著也不是辦法呀,必須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才成。他在流浪的過程中,由於本身很具有號召力,所以結識了不少朋友,他看準時機在沛地起兵,盧綰就以他跟班兒的身份不離左右。
進入漢中的時候,盧綰擔任大將軍之職,話雖這樣說,可實際上他就是高祖的保鏢。而在楚漢相爭的時期,盧綰就又搖身一變,當起了劉邦的生活秘書,他在內廷十分隨便,可以自由出入高祖的起居室。高祖待他也不薄,常常賜予他一些衣服、被褥、食品之類的東西。他倆就像自家人一樣,親密無間,引來不少羨慕、嫉妒的目光。像他們這種君臣不分你我的禮遇,除了盧綰以外,再也沒有第二個了。盧綰當了一段秘書後,劉邦就又提拔他為咸陽市的市長。
漢五年初,項羽兵敗以後,劉邦馬上又委派盧綰與劉賈一起去攻打臨江王,並打敗了他。七月份的時候,他馬不停蹄地隨高祖去攻打燕王臧荼。高祖平定天下以後,封盧綰為燕王。在所有的上層幹部中,沒人能比盧綰更受高祖重視和親近了。
漢十一年秋天,陳豨在代地反叛,高祖親自帶兵到邯鄲去攻打他,燕王盧綰是高祖的親信,當然要極力配合領導作戰了,他從東北部進攻陳豨。陳豨見勢不妙,便派王黃去匈奴請外援。盧綰審時度勢,為防止匈奴出兵,也派自己的特務兵張勝前往匈奴,出發時並交代“就說陳豨的軍隊已經被我們打垮了,這樣的話,匈奴就不敢貿然增援了”。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計劃不如變化。出乎意料的是,張勝到了匈奴後,竟然看到了在匈奴避難的原燕王臧荼的兒子。他對張勝的一番話使整個局勢發生了質的變化。他說:“你在燕國之所以受到重視,是由於你瞭解匈奴的概況。漢王先與你們合作對抗叛軍陳豨,等把他消滅了以後,漢王回過頭來就該收拾你們燕國了,到時候,你們哭也找不著調啊!你聰明的話,就按兵不動,並暗地裡與匈奴聯合,給自己留條後路,豈不更好?”
就這樣,張勝覺得是那麼回事,就叛變了,並要求匈奴幫陳豨打自己居住的國家燕國。燕王盧綰懷疑張勝叛變了,就建議高祖逮捕他。可張勝回國後,把自己叛變的原委講述了一遍,盧綰聽了,茅塞頓開。便在高祖面前給張勝圓了謊,並找了幾個替死鬼殺掉了事。從此以後,張勝就給匈奴當起了間諜,盧綰也積極配合他的工作,幫助陳豨長期流亡國外。後來由於陳豨的副將投靠了漢王,他把盧綰等人都供了出來。盧綰非常害怕,於是帶領一家老小逃到了匈奴。一年多以後,最終客死他鄉。
盧綰和高祖既是世交,又是發小,彼此之間經歷了許多磨難與患難,按常理來說,他對劉邦的感情應是根深蒂固的,不容易被撼動。那為什麼聽了張勝一席話之後,馬上就恍然大悟了呢?難道說他們幾十年的交情,還不及張勝的不爛之舌嗎?盧、劉二人的關係就真的這麼脆弱嗎?
非也,盧綰不是不重感情,也不是不愛自己的家園,而是他從高祖身上看到了比權欲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自私和貪婪——“狡兔死,良犬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正因為他與劉邦相處的時間長,所以他才更明白這幾句話的深刻含義,更明白自己身邊潛伏的危機。盧綰是個有智慧的人,他從韓信,及彭越的慘遭不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高祖為什麼遭到“發小”盧綰的背叛?不難看出,盧綰在劉邦那兒,完全沒有安全感。他認為,與其每天戰戰兢兢地生活,還不如瀟灑走一回。儘管他也懷念故土,但他的離開,卻保住了自己的家人,不像淮陰侯韓信被滅三族。
-
4 # 這個歷史不簡單
盧綰和漢高祖劉邦是同鄉同學,光著屁股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又是同一天出生的,而且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同樣也是非常要好朋友,所以盧管跟劉邦從小關係就很親近很要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穿一條褲子的關係。當初劉邦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犯了事被官吏追到處躲藏,盧綰總是跟隨著劉邦,東奔西走,可以說是一起扛過槍,分過髒,一起piao過chang,關係鐵到不行。
到了劉邦從沛縣起兵時,盧綰也是緊緊跟隨著劉邦,後來到劉邦到了漢中後,劉邦讓盧管做了將軍,一如既往的跟在劉邦身邊。後來又跟從劉邦向東攻擊項羽時,盧管升為太尉,又以太尉的身份不離劉邦左右,都可以在劉邦的臥室裡進進出出,就跟在自己家一樣。劉邦對盧管非常的不錯在衣食住行上的賞賜豐厚無比,其他大臣無人能與之企及,就是連蕭何、曹參等人無法相比。蕭何、曹參等人也只是因為做事有功而受到禮遇,至於說到親近寵幸,沒人能趕得上盧綰。到後來盧綰又被封為長安侯。
有危險的事劉邦不讓盧管去幹,安排盧管幹的都是既沒風險又有功勞的事,在攻打項羽的時候劉邦都沒讓盧管自己帶隊攻擊,都是等到劉邦已經擊敗了項羽的時候,才派盧綰另帶一支軍隊,和劉賈一起攻打臨江王共尉這個好打的軟柿子。劉邦平定了天下之後,當時在諸侯中不是劉姓而被封為王的共有七個人。劉邦因為自己跟盧管的關係親近要好,就想把盧管也封為王,但又害怕群臣怨恨不滿。只能等到將臧荼俘獲之後盧管有了功勞,下詔封將相們為列侯,在群臣中挑選有功的人封為燕王。文武群臣都不是傻子,知道劉邦是為了想封盧綰為王,才將下面一群將相封為列侯,下面人都加官進爵了,就查盧管了於是就一齊上奏道:“太尉長安侯盧綰經常跟隨陛下平定天下,功勞最多,可以封為燕王。”於是劉邦下詔批准了此項建議,盧綰被封為了燕王,所有諸侯王受到劉邦的寵幸都比不上燕王盧管。
到了漢高祖劉邦晚期,劉邦為了給自己兒子上位清掃道路,清洗各地封王勢力,導致各地封王反叛。陳豨在代地造反,高祖劉邦率軍到邯鄲去攻打陳豨的部隊,同時作為劉邦小夥伴的燕王盧綰也率軍攻打陳豨。陳豨見勢不妙,便派手下去向匈奴求救。燕王盧綰也派部下張勝出使匈奴,聲稱陳豨等人的部隊已被擊敗。張勝到匈奴以後,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逃亡在匈奴,見到張勝就勸說張勝:“您之所以在燕國受重用,是因為您熟悉匈奴事務。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諸侯多次反叛,戰爭連年不斷。現在您想為燕國儘快消滅陳豨等人,等到陳豨被消滅之後,接著就要輪到燕國了,您也要成為俘虜了。您為什麼不讓燕國延緩攻打陳豨而與匈奴修好呢?戰爭延緩了,能使盧綰長期為燕王,如果漢朝有緊急事變,也可以藉此安定國家。”張勝認為他的話是對的,就暗中讓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國,養寇自重。可這事盧管並不清楚啊,於是懷疑張勝和匈奴勾結,一起反叛,害怕如果張勝反叛會連累到自己,就上書漢高祖劉邦請求把張勝滿門抄斬。張勝急忙返回,把之所以這樣乾的原因全部告訴了盧綰。盧綰突然覺悟了,可這已經請求漢高祖劉邦把張勝滿門抄斬了,便就找了一些替身治罪處死了,把張勝的家屬解脫出來,從此張勝成為匈奴的間諜,又暗中派遣範齊到陳豨的處所,想讓他長期叛逃在外,使戰爭連年不斷,以便養寇自重。
從此盧管走上了不歸路,為盧管後來反叛埋下了伏筆。
直到後來高祖劉邦東征黥布,陳豨經常率軍在代地駐紮,劉邦便派遣樊噲攻打陳豨並將其斬殺。他的一員副將投降,說出了燕王盧綰派範齊到陳豨處互相交通情報,商議策劃的事情。劉邦一聽這還得了,得叫盧管來說個清楚,於是就派使臣召盧綰進京。盧管得知了這個訊息哪還敢去見劉邦啊,本來自己心裡面就有鬼,於是盧綰稱病推託不能前往。劉邦一看,嘿!盧管這小子該不會真的私通外敵吧?變要派人看看盧管到底是真病還是心裡有鬼稱病不敢前來。就又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前去迎接燕王,並順便查問燕王部下臣子。這下盧綰更加害怕了,這劉邦居然排了欽差大臣來查自己,更是閉門躲藏不出,盧綰還是推託有病,拒絕進京。盧綰的部下臣子都逃跑躲藏。闢陽侯把這一切都報告了劉邦,劉邦更加生氣。
直到後來,漢朝又得到一些投降的匈奴人,說張勝逃到匈奴中,是燕王的使者。於是劉邦相信盧綰真的反了!就派樊噲攻打燕國。漢高祖劉邦逝世後,盧綰就帶領部下逃入匈奴,匈奴封他為東胡盧王。盧綰在匈奴時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奪,總是想著重返漢朝可已經回不去了,過了一年多,盧綰在匈奴逝世。
盧管與劉邦從小關係要好、親近,盧管因劉邦的寵幸而一路高升,劉邦為了封盧管為王,不惜封多人為侯。後來劉邦為了清洗個封王勢力,盧管害怕為了自保而於匈奴勾結,紙是包不住火的,盧管最終叛逃匈奴,在匈奴遭受侵凌掠奪,欺凌的死於外地。盧管算是自己作死,本來劉邦還沒打算清理他的,自己因為擔心害怕非要作死。
-
5 # 史學達人
盧綰確實是劉邦最信任的發小,他不但是劉邦的同學,還是劉邦的鄰居,正是因為如此,盧綰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才被劉邦封為了燕王的。
事實上盧綰的功勞,根本就不大,不要讓他給張良和蕭何來比了,就是和曹參,周勃,樊噲相比,盧綰都要差很多。
說白了以盧綰的功勞,就是封個侯都有點夠嗆,就不要說把他給封為了王了。
但是,就是劉邦和他的關係好,因此劉邦才讓他當燕王的。而且盧綰是劉邦的所有老鄉當中,唯一一個被封為王的人。
可見,劉邦對盧綰確實是不薄的。
按理說盧綰被封為了燕王,他應該感謝劉邦才對呀,可是,為何他在劉邦晚年的時候要反劉邦呢?
我想原因如下:
劉邦晚年的時候,大肆的屠殺異性王,讓盧綰心生了疑惑。
一開始是臧荼被殺,韓王信被殺,韓信被殺,彭越被殺,英布被殺。
眼瞅著一個一個的異性王一個一個功勞大大人,全部都給殺了,盧綰也是很著急呀。畢竟,他也是異性王,最後劉邦會不會把屠刀放到他的頭上呢?
這個問題對於盧綰來說是致命的,他正是想清楚這個問題,才反劉邦的。
盧綰是真的不清楚劉邦要不要殺他的,事實上劉邦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殺盧綰。
但是,盧綰害怕呀,按道理說其他的異性王都被殺了,下一個就該是他盧綰了。
這個就是他要反劉邦的一個理由。
盧綰之所以反劉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匈奴這邊從中做梗,挑撥劉邦和盧綰的關係。
因為燕國屬於是在漢匈邊界上,盧綰這邊有很多間諜,他們經常在背地裡給匈奴來往。
在和匈奴來往的過程中,盧綰可能做了一些事情,他是揹著劉邦做的,然後若是劉邦知道了,劉邦肯定是不會放過他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反劉邦了。
最後,盧綰要反劉邦還有就是劉邦馬上快要死了,若是劉邦死了,呂后肯定不會放過盧綰的。
畢竟呂后殺韓信,殺彭越的事情盧綰都是一清二楚的。
在盧綰看來,即使劉邦念在昔日的情分上,他不會殺自己,但是,呂后不一定不殺自己。畢竟自己是異性王,總之,在劉邦清除異性王的時候,註定他盧綰是不可能有善終的了。
即使劉邦不殺他,劉邦駕崩之後,呂后也同樣會殺他的。
正是因為如此, 所以他才開始反了劉邦的。
當然了盧綰的反,劉邦是沒有想到的,而且他也不相信盧綰真的反了,但是,經過核實之後,盧綰確實是反了。
之後,劉邦不得不讓樊噲帶兵去平叛盧綰,但是,還沒有等到勝利的訊息,劉邦就駕崩了。
最後盧綰逃到了匈奴,而且最後也是死在了匈奴。
-
6 # 趣談漢史
盧綰和劉邦同一天出生,發小好朋友。劉邦起兵反秦時,因事被官府通緝,盧綰形影不離地跟著劉邦東躲西藏。劉邦到漢中後,盧綰封為將軍,楚漢交兵時盧綰任命太尉,隨同劉邦左右,劉邦的寢宮盧綰自由出入,一到關中劉邦封盧綰為長安侯,劉邦的手下沒有比得上盧綰寵信了。
公元前202年,劉邦消滅項羽後,帶盧綰征討燕王臧荼,燕王投降後,劉邦封盧綰為燕王。但是到高祖十一年,盧綰宣佈造反,這對劉邦打擊極大。盧綰為什麼造反呢?
公元前197年秋,陳稀在代地造反,劉邦帶領部隊攻打陳稀,燕王盧綰派兵攻打陳稀東北部,此時,陳稀向匈奴求救,盧綰也派部下張勝出使匈奴,想阻止匈奴幫助陳稀。張勝到達匈奴以後,前燕王的兒子見到張勝說:“燕國能長期存在,是因為諸侯多次反叛,戰爭連年不斷,才使燕國倖存下來,你不想燕國儘快消滅掉,就得於匈奴和好,使諸侯國戰爭連年不斷。”
張勝回去告訴盧綰,盧綰覺得有理,於是就讓張勝做間諜,暗中去陳稀處,商量維持戰爭不斷。漢十二年,劉邦派樊噲攻打陳稀將其斬殺,陳稀一員副將投降劉邦後,把燕王與陳稀的互通情報之事告訴了劉邦。劉邦派使者召盧綰進京,盧綰稱病不敢去,劉邦又派御史大夫前去迎接,並順便查問案件,盧綰更害怕,閉門不出,對自己的寵臣說:“異姓封王的,只有我和長沙王吳芮了,去年春天,淮陰侯韓信滿門被殺,又殺了彭越,這都是呂后乾的,現在皇上病重,國事由呂后負責,呂后總找一個借囗殺掉異姓王和功臣。”於是,還是稱病拒絕進京。
後來,沒有不透風的牆,漢朝又抓到了一些投降的匈奴人,他們說張勝逃到匈奴是燕國的使者,劉邦這才認為盧綰造反了。劉邦派樊噲和周勃攻打燕國,盧綰帶領家屬和部下逃入匈奴,封他為東胡盧王。可是好景不長,一年多便病重而死,落了個客死它鄉的結局。
總上所述,盧綰為了自保不願落個慘死結局,他為什麼反叛,就是因為韓信和彭越的慘死,使盧綰更加害怕,會有韓信彭越的結局。不得已投靠匈奴苟且偷生,劉邦為了自己的皇權,弄的發小也反叛他,不得說在利益面前,為了自己是殘酷無情的。
-
7 # 歷史小公子
權利是一個毒品,一旦你吸食過之後,必然欲罷不能。盧綰就是最好例子
陳豨起兵,劉邦平叛在漢初十一年,陳豨在代地起兵,劉邦親率大軍從南面進討陳豨,而盧綰輔助劉邦從東北進攻。劉邦在經歷過楚漢之戰後,大大小小不下百餘戰,自然就練就了一身不凡的軍事才能,這不才沒多久,就收拾了陳豨。
陳豨見無力迴天,便暗中派使者向匈奴求援。而為了打破陳豨的計劃,盧綰也向匈奴派出了使者張勝。
被忽悠傻了的張勝,接著忽悠已經傻了的盧綰而在張勝出使匈奴的時候,令人沒想到的是竟然碰到了老夥計臧荼的兒子臧衍,而這個臧衍那是真能胡扯,沒幾下就讓張勝對他言聽計從了。
這不張勝一回來就和盧綰所咱們之所以能稱王,那是因為有其他諸侯王在啊,而如果那個姓陳的一死,下一個劉邦肯定對付咱們,不如咱們就反了吧。
盧綰也是傻了,這種話都信了,活該他倒黴。
也是盧綰真答應下來了。
就這樣盧綰徹底背叛了劉邦
-
8 # 豫北老崔
秦朝末年由於秦始皇突然病逝,趙高與胡亥篡改秦始皇之遺詔,令扶蘇自裁,然後秦二世無能,趙高權侵朝野致使底層民眾反秦之心增加,最後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在泗水亭這個地方,一群不務正業的青年也加入了反秦大軍之中,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終劉邦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其眾多發小皆因有功被封王封侯。
可是在劉邦眾多發小之中只有盧綰一人封王,像樊噲之流只是被封為侯,劉邦這麼做讓人很是費解,另外最後盧綰卻反叛了劉邦。盧綰的功勞並不大,劉邦把他封為了王,可是,後來盧綰為何會反叛劉邦呢?
其實吧劉邦除了給盧綰封王,其還給予盧綰諸多特權,比如盧綰可以自由出入劉邦的住所,也就是說盧綰要找劉邦可以不經過別人的稟告,可以直接大搖大擺的進入劉邦的住所。就連漢初三傑都沒有這樣的特權,更別說樊噲和其他發小了,可就盧綰就擁有這樣的特權。
劉邦對待盧綰的態度之所以這麼好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盧綰跟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兩家還是鄰居,兩人可以說是一起光著屁股長大的,比其他發小要關係更鐵一些。第二劉邦起事之初,盧綰可算是劉邦忠實的追隨者,也是第一個擁戴劉邦做領頭人的,另外盧綰在劉邦眾多發小之中可以說是比較懂事,凡事都會與人商議,性格比較穩重,當然除了當初反對韓信官拜大將軍之外。
盧綰雖然在反秦到建立漢朝這段時間功勞並不大,無法與漢初三傑和其他諸侯王相比,甚至比樊噲夏侯嬰都比不上,可是盧綰有劉邦的暗中幫助自然被封王也是輕而易舉的。凡是盧綰參與的戰事基本上劉邦都會說出給盧綰記上一功之言,其他臣子都是聰慧之人自然知道劉邦的用意。在燕王臧荼拿下的時候,劉邦在朝堂之上問道燕王之位誰做比較合適,其實這時大家心裡都明白非盧綰莫屬。
最後就是盧綰為何要反判劉邦,不得不說盧綰有點多心所致了,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異姓王是讓劉邦頭疼的事情,他們總歸不姓劉,萬一他們反叛起來,天下豈不是又要大亂起來,天下百姓又要重新回到水生火熱的生活。
劉邦無奈之下只能揹負罵名而除去這些異姓王,在除去幾個異姓王之後劉邦立下白馬盟約,非劉氏不能封王,可此時的盧綰就比較尷尬了,自己本身就是燕王,而劉邦又立下白馬盟約,在盧綰心裡難免會心生憂慮。
劉邦立下白馬盟約之時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忘記盧綰這位燕王的存在,也許是劉邦認為盧綰和自己是穿一條褲子的發小,這樣的話應該不會讓盧綰多想。可是盧綰畢竟不是劉邦肚子裡的蛔蟲,盧綰認為劉邦是在暗示要除去自己,就算劉邦不清除自己,呂后又是怎麼樣的一個心境,最終盧綰選擇了在劉邦生病之時反叛劉邦。
透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劉邦是沒有想過要除去盧綰的,畢竟兩個人的關係相比其他異姓王要鐵一些,最後發生盧綰反叛之事,只能怪兩人從朋友變成君臣之後無法坦言相告了。朋友之間應該有一說一沒有必要藏著掖著,倘若兩人都敞開心扉也許就不會出現盧綰反叛之事了。
-
9 # 乙丙丁6
盧綰從小跟劉邦一起玩到大,同一天生日,福澤跟劉邦差不多。仔細看看盧綰的一生,跟劉邦的人生進行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劉邦跟盧綰的命運何其相似。
小時候過生日,村裡的人一起來祝賀。大了犯了事,一起逃避追捕,造反了一起幹革命。劉邦混好了,只有盧綰可以隨意進出漢王大帳,得到劉邦賞賜也是最為豐厚。
到了最後被封為燕王,一個是皇,一個是王。這時候大家雖然風光無限,但是都不好過了,劉邦就要死了,盧綰也被查出不忠心,劉邦派人攻打盧綰,盧綰逃跑。劉邦一死,盧綰成了匈奴的東胡盧王,受到匈奴欺負,比劉邦多活一年。
剩下的他們的老婆也都活的差不多時間,盧綰老婆逃回漢朝,來見呂雉,結果呂雉病了沒見面,安排她住在以前盧綰的驛館,結果呂雉死了,盧綰老婆沒見著呂雉,跟著也死了。
-
10 # 經典守望者
劉邦打敗項羽之後,因為功最高德最厚被諸侯王推舉為天子。當時的諸侯王有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等幾家諸侯王,不是雄踞一方的霸主,就是劉邦身邊的實力派。但是和劉邦真正關係良好的幾乎沒有,所以劉邦就趁著燕王臧荼謀反,將自己身邊的大將盧綰封為燕王。盧綰可以說是漢朝立國以來第一位劉邦親封的近臣諸侯,由此可以看出盧綰的恩寵和榮耀以及劉邦的信任和託付。
盧綰論功勞不及蕭何曹參,但是他和劉邦自小相知,感情深厚,始終是劉邦的近臣。而且和樊噲不同,他身邊沒有呂后家族的影響,是劉邦真正的自己人。他的官職也是一直追隨著劉邦的腳步。劉邦被義帝封為武安侯,劉邦後來就封盧綰為長安侯。這對兄弟之間的確是感情深厚,所以封盧綰為王也有配製羽翼的意思。
可是好景不長,十二年,劉邦東擊黥布,陳豨常將兵居代,漢使樊噲擊斬豨。其裨將降,言燕王綰使範齊通計謀於豨所。這一下就使得君臣二人產生了嫌隙。 劉邦派使臣召盧綰,盧綰稱病不往。 劉邦又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召盧綰,並藉機調查他的下人。盧綰愈加恐懼,於是就逃往了匈奴。實際上盧綰並沒有實際的謀反事項,只是在君臣互相懷疑的囚徒困境之中越陷越深而已。加上,劉邦當時已經在逐漸削減諸侯王,只剩下了盧綰和吳芮,這就增加了盧綰的恐懼,再想回頭已經難了。
-
11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盧綰是劉邦的發小,並且在後來,又被封為燕王,可以說劉邦對他真的是非常好了。可惜他在後來,攻打反賊陳豨的時候,有了反叛的心思。後面事情敗露了,劉邦要召見他,盧綰害怕劉邦處死自己,就逃跑投降了匈奴。
盧綰的反叛,歸結來說,有兩個原因:第一,他擔心自己會步其他異姓王的後塵,被劉邦處理;第二,他被人誤導,起了養寇自重的心思,並且被劉邦得知。
01.燕王盧綰身為異姓王之一,擔心自己會步其他異姓王的後塵。原先的燕王臧荼反叛,被劉邦帶人平定後,就封盧綰為新的燕王。據《史記》記載“漢五年八月,乃立虜綰為燕王。”
在劉邦統一天下後,就著手開始解決異姓王的問題。多位異姓王,先後反叛劉邦,就在陳豨反叛的同時,淮陰侯韓信在洛陽被秘密處死。
這種種的一切,都讓身為異姓王之一的燕王盧綰,心中非常擔心。他害怕劉邦,最後面也會像對待其他異姓王一樣,對待自己。
據《史記》記載“綰愈恐,閉匿,謂其倖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
02.被人誤導,起了養寇自重的心思,並且被劉邦得知。盧綰被封為燕王后,在陳豨反叛的時候,奉命配合劉邦攻打代地的陳豨。為了防止陳豨派人,去向匈奴求救,盧綰也派張勝去勸說匈奴,不要幫助代地的陳豨。
張勝到了匈奴的地盤後,見到了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結果被臧衍所說服,反而勸說匈奴出兵,和代地陳豨一起攻打燕國。
燕王盧綰懷疑張勝和匈奴有勾結,就下令捉拿了他的家人。等到張勝回來後,告知了盧綰他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讓燕國能夠長久地存在,盧綰被他說服了。就放了他的家人,並且派了範齊到陳豨的代地,好互通訊息。
據《史記》記載“燕王寤,乃詐論它人,脫勝家屬,使得為匈奴間,而陰使範齊之陳豨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總之,燕王盧綰被張勝等人誤導了,起了養寇自重的心思。
後來,劉邦平定了陳豨的叛亂,知道了盧綰也牽涉其中,就召見盧綰。但是,盧綰害怕劉邦會處死自己,不應召,準備逃跑。一直等到確認劉邦死了,盧綰才決心投靠了匈奴。
綜上所述,盧綰的叛逃,一是,擔心自己會步其他異姓王的後塵,被劉邦處理;二是,盧綰被人誤導,起了養寇自重的心思,並且確實通敵了,又被劉邦知道。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盧綰才會叛逃並且投降了匈奴。
參考文獻:《史記·七十列傳·韓信盧綰列傳》 -
12 # 莽原文士
《史記》在編排上,將劉邦的發小盧綰與韓王信、陳豨放在一起作合傳,是很有趣也很有用意的一件事。這恐怕不止是三人最終都做了叛臣吧?其實,劉邦到死也不明白,盧綰怎麼也會勾結匈奴背叛我呢?不過,司馬遷還是讓我們看明白了。
一、別人以為盧綰是高祖至愛之人,盧綰心裡清醒:最親近的人也最危險,連太子都難以自保,更何況自己這個異姓之人。進入咸陽後,人們對盧綰所受隆遇既豔羨,又有所不服:莫說與漢初三傑比,就是跟周勃樊噲比,盧綰的戰功也相差甚遠。他們都認為,盧綰不過是靠著與劉邦的特殊關係而一步登天的。這種想法也有一些道理,有一定的根據。在旁人看來,盧綰真是太幸運了:跟劉邦做鄰居,同年同月同日生,又一起上學讀書;長大後又跟隨劉邦,由泗水亭到咸陽城,風雨相伴,一路做到大漢侍中、太尉,受封長安侯、燕王,位極人臣,就是同出沛縣的蕭何曹參也比不了。然而,當局者盧綰可是比那些旁觀者參照物選得更準,看得更透徹:我和劉盈比,誰跟高祖的關係更近?
做侍中,出入長樂宮,盧綰對宮中險惡的政治生態有了清醒的認識:在那裡,在脈脈溫情之下其實是沒有真正的親情。只有的角力,為身份,為權力,鬥得你死我活。劉盈是劉邦與呂雉的親生兒子,本來已經以嫡長子身份立為太子。未來繼位,幾乎已是板上釘釘之事,誰知也有風雲突變。戚夫人不僅是一匹黑馬,愣是奪走劉邦的寵愛,還讓他的兒子趙王如意彎道超車,直逼東宮
寶座。 呂后猝不及防,匆忙間只有招架之功。作為旁觀者,盧綰也看出來,呂后是怕極了。若是戚夫人母子得勢,呂雉娘倆必將死無葬身之地。後來,多虧有留侯張良出謀劃策,又有商山四皓相助,劉盈的位置保住了。可是,戚夫人那面的地位就保不住了。於是,她唏噓流涕,唱起了悲愴的楚歌。 劉邦對此都無可奈何:身為九五之尊,自己能做到的也就是,生前保戚夫人母子平安,至於身後的一切,只能聽天由命了。盧綰算是看明白了,與劉邦關係越密切的人,越接近權力的中心,也必然捲入權力角逐中難以能擺脫。權力的遊戲是冷血的,沒有全身而退的人——這就是宿命。
盧綰從小就一直陪伴著劉邦,倆人情同手足,同甘共苦。劉邦發達後,給予盧綰格外的照顧也屬正常。但是,有一條紅線不能越過,那就是受封為異姓王,這是被許多人忽略了的。不管你是主動要求封王,還是半推半就做了王的,都等於把自己架在火山烤。漢五年(前202年)九月,劉邦發兵剿滅燕國,俘虜了燕王臧荼,讓盧綰做新的燕王。當時,盧綰只覺得臧荼曾為項羽所封,一直有謀反之心,滅其國是情理之中。皇帝這麼信任自己,派自己來守邊關,感激之餘,盧綰也就心安理得地做燕王了。
可此後的大戲,他就越來越看不懂了,直到感受到自己也變成了臺上的角色。僅僅過了一個月,劉邦藉口有人告發謀反,將楚王韓信擒獲,接著將其廢為淮陰侯,多年後又殺掉了他。次年九月,韓王信被匈奴包圍,不得已向朝廷求救。劉邦懷疑他與匈奴有密謀,逼得韓王信萬分恐懼中投降了匈奴。漢八年(前199年),劉邦又廢掉了趙王張敖,還是因為後者有謀反之嫌。漢十一年(前196年),他又將梁王彭越梟首示眾,接著剁為肉醬。淮南王英布接到劉邦賞賜的肉醬,已感無路可走,於是,聚集兵馬,反叛漢朝,不久後被消滅。此時,盧綰環視一週,六年前所封異姓王,不管是否謀反,幾乎都被劉邦剪除,只剩下了自己和長沙王吳芮。他又想起了白馬之盟,非劉氏者為王,天下人共擊之。現在不是已經應驗了嗎?想到這些,盧綰一身冷汗……
聽得劉邦身體一天天惡化,盧綰越來越覺得自己是高危人群,該及早找好退路,不致重蹈韓信彭越的覆轍。他想,劉邦若是身體康健,心中也許不會有那麼多的千歲之憂,自己也會過一段安穩日子;若是他病入膏肓,憂心忡忡,保不準哪一天就會朝僅剩的倆異姓王下手,為太子繼位掃除障礙。至於劉邦去世以後,呂后必然得志,她會快意復仇。對呂后的心狠手辣,盧綰有深刻的記憶的。想要除掉韓信彭越兩大功臣,劉邦都有所忌憚,不敢下手,而呂后眼都不眨,從容不迫地快刀斬亂麻。呂后為她的兒子劉盈算是操碎了心,從來都是不惜使用一切手段,當初是保住太子之位,現在是保住皇帝之位。戚夫人是對手,要除掉;趙王如意是對手,也要除掉;劉邦的其他兒子也是對手,也要除掉……盧綰預想,呂后會殺紅了眼的,既然同姓王要殺,自己這個異姓王就更是在劫難逃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早為之所。現在,只有一條路可走了,逃往匈奴……
-
13 # 李氏之子
盧綰者,沛縣豐鎮中陽鄉人,和漢高祖劉邦是老鄉!倆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中陽鄉人情甚好,一日喜得兩男,鄉里長老共俱牛酒擺宴祝賀倆家人!
盧綰父母和劉邦雙親相敬友愛,平日裡有事無事常相互串門,相互幫襯;及盧綰、劉邦長大,也相敬友愛,情若兄弟!鄉里長老見之,甚為歡喜,又備牛酒擺宴祝賀倆人,情比金堅!
劉邦為亭長時,盧綰常伴左右,宛若副手,倆人食則同席,寢則同床,形影不離!
一日,劉邦與好友夏侯嬰戲鬥,失手重傷夏侯嬰,嬰親戚至衙門告劉邦,夏侯嬰否認,盧綰亦從中斡旋,劉邦遂免刑罰,秦法:不得私鬥!從此,夏侯嬰、盧綰深得劉邦信任!
秦二世元年秋季,陳勝、吳廣等起義,劉邦以沛公舉兵擊秦矣!夏侯嬰、盧綰以故舊遂得劉邦寵信:夏侯嬰以太僕從;盧綰以太尉從破秦入關!
劉邦稱王,舉巴蜀之兵,東擊項籍,盧綰出則參乘,入則侍御,衣食賞賜,群臣莫敢望也!
漢三年,項籍大破滎陽,誅周苛、樅公,驅兵急圍成皋,欲破滅劉邦!
劉邦獨與夏侯嬰夜亡出城,北奔趙國,晝伏夜出,潛入韓信、張耳軍營,夜奪虎符,排程其兵!用鄭忠計策,遣盧綰、劉賈將精兵二萬入梁,配合彭越擊楚,下樑地十餘城,斷項王糧道焉!這是盧綰第一次立征伐之功!
漢五年,漢王合天下兵馬誅項霸王於烏江,梟首示眾,天下大定,諸侯共立漢王劉邦為帝,漢王遂帝有天下焉!
臨江王共敖,乃項王所立,及項羽敗亡,共敖死而其子共尉立,舉兵叛漢,漢帝劉邦遣盧綰、劉賈將兵滅臨江,以為漢郡!這是盧綰第二次立征伐之功!
同年七月,燕王臧茶反,盧綰以太尉從漢帝滅燕!當是之時,天下初定,異姓侯王彭越、韓信、黥布強,帝欲重新立燕王以形勢制天下,念同姓當中功勞皆小,封之諸侯不服;異姓之中,唯盧綰自幼同心,功雖小,然亦有徵伐之功,封之足服人心,萬一天下有變,可以同心協力,北足以制匈奴,南下可制約諸侯,遂封盧綰為燕王!
漢十一年,代相陳豕怨周昌於帝前誹謗自己,而所養賓客又多犯法為奸,終於在淮陰侯韓信的慫恿下起兵叛漢!
劉邦大怒,兵臨邯鄲,召燕王盧綰將兵南下擊代之東北,成南北夾擊之勢,欲撲滅陳豕!
陳豕大恐,聞故燕王臧荼太子臧衍亡在匈奴,欲借兵南下擊漢復國,便遣王黃入匈奴,勾結臧衍、匈奴單于冒頓聯兵抗漢!
盧綰聞之,以為燕國處匈奴和代國之間,若三賊合一是無燕矣!便遣張勝入匈奴,往見匈奴單于冒頓,揚言漢軍大出,陳豕敗亡就在旦夕,冒頓猶豫不決!
臧衍心知盧綰貪燕國,恐他與之爭,便往見張勝曰:“燕王所以有國者,在於匈奴長為邊患,衍等還在,諸侯如陳豕等未滅亡也,向使陳豕及衍等皆已身亡,匈奴無再南下,燕王恐怕難再有燕國也?君不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乎?所謂狡兔死,獵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如今漢帝諸子漸壯,正欲滅異姓大封同姓以鎮天下!觀燕王所為是自絕於燕國也!且君所以用事於燕者,燕王無非以君深曉匈奴事也,若無邊患,君尚有何用哉?”遂向張勝許諾無志復國,只願為燕王盧綰擾漢,常在匈奴苟延殘喘而已,且日薄西山,又無子孫為後,何以爭國乎!張勝信之!其實臧衍欲令陳豕、盧綰、冒頓聯兵擊漢,坐璧上觀,然後伺機復國!縱使不能聯結,亦足令盧綰緩擊陳豕,漢兵反覆北上,疲於奔命,然後再有所圖也!總之,漢亂,方能存一線復國生機!
盧綰見張勝久留匈奴不歸,而匈奴冒頓又將兵南下,便上書漢帝,以為張勝叛燕,以國之陰事洩之,故匈奴南來,如入無人之境!
久之,張勝歸,如臧衍所言,說盧綰!盧綰乃悟,其人本來短視,遂信張勝妄言,事漢不忠,心懷二意!又遣範齊如陳豕營所,洩漢之陰事,欲使漢代連兵勿決,得以常王燕國!
漢十二年,漢帝劉邦起兵擊淮南王黥布,令大將軍樊噲將大兵北上,大破陳豕於代,誅陳豕。陳豕副將降漢,欲邀功贖罪,言燕王盧綰使者範齊往來燕代間,助陳豕擊漢!樊噲大怒,欲舉兵加燕,又念本是故交,綰又帝所親愛,便上書劉邦,言盧綰所為!
帝起初不信,遣審食其、趙堯北上,勸燕王西入長安,問清楚有無背漢!
盧綰本心懷不軌,背漢有實,恐西入長安,為呂后所誅,故稱病不行!時帝南擊黥布,不聽張子房之言,與黯布爭鋒,為利箭所傷,正中胸口,舊疾復發,遂病重臥床!呂后以女主決政事焉!
審食其、趙堯聞盧綰本言張勝反,後又以他人為張勝,誅之以報漢帝,而燕人多言張勝未死,出使在匈奴,倆人大疑之;又聞近侍言,燕王實無病,恐西入無歸,故稱病!倆人心知盧綰反有端倪!便回京述所見聽聞!
久之,帝病小復,匈奴冒頓南下,為樊噲所敗,虜得匈奴千餘人!其中有人言張勝確實在匈奴,為燕聯結匈奴,與故燕王臧荼太子衍,合謀亂漢!帝聞之大怒,召樊噲將大兵北上討燕,盧綰本無將略,難敵噲手,帶家屬及近臣亡居長城塞下!
盧綰本無叛漢之心,只是一時聽信奸言,誤了自己!念帝本來愛己,若能負荊請罪,惑許帝會饒他性命!所以不時派人打探帝疾之輕重,欲待帝病痊癒,方入長安請罪!祈求願諒!
可惜的是,天不作美,漢十二年四月,漢帝劉邦遂病不起,駕崩長樂宮!
盧綰聞之,痛哭流涕,將眾亡入匈奴,最終死在異國他鄉!
-
14 # 文史走馬燈
引言
在現實生活當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每一個經歷過童年的人,都會有幾個從小就玩得特別好,而且長大了還時常在一起的朋友,這樣的朋友被人們稱為【發小】。而今天我們討論的劉邦和盧綰,就是一對發小,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發小,而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一對發小。
(1)盧綰和劉邦非一般的關係要說劉邦和盧綰這對發小的關係,那真的可以說是相親相愛了。《史記》記載:
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裡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講述了劉邦和盧綰這對發小從出生到青年時期的緣分,先不說劉邦和盧綰二人的關係,拋開他們,他們的父輩之間的關係也是極好,等到兩家的兒子又在同一天出生,長大後又一起上學讀書,雖沒有姻親關係,但是盧綰家和劉邦家的的關係卻是親上加親。在這樣一種親近而友善的環境下,劉邦和盧綰這對發小的關係,必然是像異姓兄弟一般,其親密程度絕對不是樊噲、蕭何、曹參、周勃等人可比的。
而這種勝似親兄弟的關係,在劉邦起事之後,同樣也可以非常明顯的體現出來。《史記》記載:
及高祖初起沛,盧綰以客從,入漢中為將軍,常侍中。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綰封為長安侯。長安,故咸陽也。
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解讀出許多的資訊,歸納分析之後可以看出,劉邦對盧綰可以說是頗多照顧十分信任,為什麼呢?你看,劉邦剛在沛縣起義的時候,只是把盧綰作為賓客,賓客是什麼?就是主人的門客或者是客人,但無論是門客也好還是客人也好,這都不是一種絕對的隸屬關係。而在劉邦開始起義的時候,劉邦將盧綰作為賓客,正是在最危險的草創階段保護盧綰,不讓他衝鋒陷陣處於危險之中,可見劉邦對其的愛護。
等到後來做了漢王,劉邦就封他為將軍了,和其他的立過眾多戰功的將領一樣了,後來還封了“太尉”,可以說是劉邦對盧綰的一種抬愛。而且,倆人的關係還是十分好,盧綰依舊是常伴左右,隨意出入劉邦居所而完全不設防,各種被優待,這是其他有功的文臣和將領完全沒有的待遇。之後又被封為長安侯,將先秦的咸陽,封給了盧綰,可見非常的偏心啊。
漢五年八月,乃立虜綰為燕王。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而因為劉邦對盧綰的偏心,也讓盧綰成為了沛縣眾多兄弟當中,唯一一個成為異姓王(燕王)的人,這是一種劉邦對發小的偏心。但是,他卻沒有想到,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啊,這才導致了後來的事情。
(2)劉邦厚愛盧綰,所以才將其封為異姓王,卻不知反害了他在評析大風歌的文章中,我們就已經知道了一點,那就是,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他治國理政的思想已經從【攻擊擴張的思維】逐漸轉變為【固防防守的思維】。所以在漢朝建立之後,劉邦需要花大功夫去鞏固漢朝政權,而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剷除異姓王。異姓王制度,是一個亂世的產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其存在會長久威脅一個統一王朝的集權與統治,是一個毒瘤。劉邦早已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建國後立刻開始著手消滅異姓王。
而隨著異姓王們一個接一個的被剷除,不由得讓剩下的異姓王們產生了唇亡齒寒的感覺,尤其是等到劉邦在公元前196年,一口氣連滅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之後,這種肉眼可見的“消滅異姓王”的邏輯,已經是非常明顯了。
而盧綰也是異姓王,那是不是就是說,盧綰很有可能就會是下一個被消滅的物件呢?這種邏輯推理,想必在盧綰的腦袋當中一定發生過,但是他可能因為考慮到自己和劉邦發小的關係而沒有深入思考,所以自然沒有想到要反叛。那麼這種平衡,是在什麼時候被打破的呢?
(3)長期的焦慮與害怕,終於讓盧綰徹底崩潰這種“異姓王必然被剿滅”的邏輯,可以說長時間的困擾著盧綰,尤其是在韓信、彭越和英布都被消滅,異姓王只剩下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芮之後,盧綰的害怕與擔憂到達了頂峰,即將面臨崩潰。
而最後的崩潰,來自於盧綰自己的昏招。因為害怕自己沒有了利用價值,步了異姓王們的後塵,所以他暗中和匈奴聯手,使得燕國地區與匈奴的戰爭連年不斷,想要透過這種方式證明自己的還有利用的價值,還可以保衛邊疆,而從這一刻開始的那一瞬間,盧綰的心裡就不再有所謂的“發小”情誼了,有的只是“君臣”關係,他繃緊了神經,只是想留一條命而已了。
但很可惜,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盧綰與匈奴的種種關係,終於還是被傳到了皇帝劉邦的耳中,劉邦一開始不相信,派人去傳喚盧綰前來對質,但是盧綰因為害怕像韓信一樣無聲無息的就死了,便稱病不往。盧綰害怕到了極致,對大臣說了一些話,而這些話卻將其徹底的推向了劉邦的對立面,所有情分都付之一炬。《史記》記載:
綰愈恐,閉匿,謂其倖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盧綰說,異姓王基本都死光了,只剩下他和長沙王吳芮了,現在皇帝體弱多病呂后當政,而呂后又為了權力狠辣無比,韓信和彭越都是被呂后所殺,還總想找個藉口殺掉異姓諸侯王和功高的大臣。接下去可不就輪到他了嗎?
盧綰私下說這段話倒也沒事,可不巧的是,被派來詢問盧綰的官員正是呂后的親信【闢陽侯審食其】,他是呂后忠實的屬下,他將盧綰的話傳了回去(至於有沒有改編,那就不知道了),再加上盧綰私通匈奴的訊息也被證實,劉邦知道後終於認定盧綰反了,十分憤怒,派樊噲攻打盧綰。但這個細節其實很有意思,劉邦派沛縣的兄弟樊噲去,可能是想活捉或者勸降的意思,可見劉邦還是念及情分的。而盧綰也並沒有下定決心反叛,他把自己的家人和小部分軍隊安頓在長安城下,想等劉邦病好了,親自去謝罪,可見其對劉邦實際上起不了徹底的反叛之心。可不巧的是,劉邦沒等到盧綰就死了,盧綰因為害怕呂后害他,所以徹底反叛,逃亡匈奴,匈奴封他為東胡盧王。
很明確地說,盧綰的確背叛了劉邦,因為他怕死而私通了匈奴,這是一種臣下對於君王的背叛。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盧綰對於劉邦的背叛是不徹底的,還是念及情分的,這從他後來想要親自謝罪也看得出來。所以,與其說盧綰是想要背叛劉邦統治的漢朝,還不如說是盧綰為了活命和劉邦玩了點小花招,而他真正的背叛物件則是呂后統治下的漢朝。
(4)劉邦和盧綰之間的關係,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指導意義發小也好,朋友也好,都是我們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段關係,而當這些關係摻雜了利益的時候,往往變得複雜而難以維持。人與人之前的關係,實質上也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
所以,想要珍惜一份珍貴的情誼,避免這份情誼的破裂,我們就需要好好地處理好利益的關係,不要過於偏愛,也不要過於嫉妒,這樣才能夠自然的保持這份關係,這才不至於引來無妄之災而失了情分。
-
15 # 香茗史館
西漢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之所以選擇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郡國制”,其實更多是對現實的一次無奈妥協。由於燕地過於偏遠,為了確保中央朝廷對燕地的管轄,這才在燕王臧荼之後將與自己關係更為密切的盧綰立為燕王,然而隨著中央朝廷與異姓王的矛盾爆發,盧綰卻選擇了“養匪自重”,這加速了他與劉邦之間的矛盾,進而導致其流亡匈奴。
“郡國制”是劉邦的一次無奈妥協,盧綰被封為王有其特殊原因西漢初期曾存在過七大異姓王,分別是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楚王(齊王)韓信、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韓王韓信和趙王張耳(張敖),而劉邦之所以分封他們為王,實際上更多是一種無奈的妥協。這七大異姓王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始終處於獨立狀態的舊有諸侯。項羽西入關中滅秦,之後,曾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雖然其中大部分諸侯都在此後的亂世中被消滅,但仍有部分諸侯因各種原因得以儲存,並最終倒向了劉邦,例如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九江王英布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諸侯王雖然倒向了劉邦,但卻並非是從屬關係,而劉邦的勢力也從未延伸到燕地、長沙、九江、韓地等地(英布倒向劉邦後九江曾被項羽統治),因此這幾位異姓王的勢力始終相對獨立,劉邦稱帝后分封他們為王,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拉攏、妥協。
△韓信
2、雖屬漢軍陣營卻相對獨立的功臣。彭城之戰戰敗後,劉邦在正面戰場抵禦項羽的同時,採納韓信之計開闢北方戰線,而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屬於漢軍陣營的部分將領,被劉邦分封為王,進而取得一定的自主權,例如趙王張耳、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等。張耳、韓信、彭越在歸順劉邦時本無固定地盤,可以說是正兒八經的漢軍出身,但卻在楚漢爭霸的特殊時期而得以佔據一隅之地,劉邦為了合擊項羽,迫於無奈只能將他們分封於各地,而在西漢建立之後,由於這些人根基已經較為穩固,再加上功勳卓著,劉邦也只能保留其封國。
△盧綰與以上七位異姓王情況全然不同
與以上這些異姓王比起來,盧綰的情況完全不同,他乃是一直跟隨劉邦作戰的絕對漢軍嫡系,始終受劉邦的直接或間接指揮,始終未脫離漢軍取得自主權,他之所以能夠被封為王,乃是由於臧荼在西漢之初於燕地造反被滅,才以盧綰取而代之。而劉邦之所以會選中盧綰,則源於他想要將燕地收回中央直接管轄。
盧綰與劉邦不僅是同鄉,且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加上盧綰的親戚與劉邦之父交好,因此兩人自幼便關係極為親密。而一直以來,盧綰一直都像是劉邦的親隨一般,在劉邦起事之前,便常常以劉邦馬首是瞻,這樣一個人,可以說是劉邦最為信任之人。
△盧綰自小便以劉邦馬首是瞻
因此,當燕王臧荼被剿滅,劉邦想要將燕地收回直接管轄,卻又因燕地天高皇帝遠,且地處各諸侯夾縫之中而不能的情況下,將功勞並不顯著、但卻極為信任的盧綰封為燕王,其實就是為了實現對燕地的間接管轄。
中央朝廷與諸侯王矛盾加劇,盧綰為自保而行“養匪自重”之計自燕王臧荼起兵反叛和韓王韓信聯合匈奴起兵叛亂以來,漢朝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之間的矛盾便開始不斷加深,尤其是漢十年(前197年)趙相陳豨叛亂之後,雙方之間的矛盾便已經開始無法調和。
陳豨起兵叛亂之後,燕王盧綰本也奉命自東北攻打陳豨,此時的他還沒有反叛之心,畢竟陳豨連同之前的臧荼和韓王信確實起兵謀反了,被滅也屬於正常。因此,起初盧綰平叛還是比較賣力的,當得知陳豨向匈奴求援後,他還派張勝出使匈奴杜絕陳豨的援兵。
而在張勝出使匈奴的時候,臧荼的兒子臧衍也恰好在匈奴逃亡,他便對張勝說,“陳豨被消滅了以後,下一個就該輪到燕了,您和您的主上馬上就會成為別人的俎上魚肉”,並勸說張勝應該養匪自重,只有如此燕國才能長存,張勝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於是便暗中聯絡匈奴援助陳豨。而在張勝表現出異動之後,盧綰甚至還曾上書請求劉邦族滅張勝,可以說直到此時盧綰仍然沒有異心。
之後,張勝返回燕地,對盧綰說出了臧衍的理論,再聯絡到槐蔭後韓信被呂后誘殺,趙王張敖因貫高行刺而被廢,梁王彭越因不服調遣、被告發反叛而被先廢后殺,盧綰這才警醒,連忙又上書朝廷為張勝開脫。與此同時,盧綰派人聯絡陳豨,使其逃至燕地附近,進而造成雙方“連兵勿決”的假象。
後來,陳豨的降將把此事告訴了劉邦,劉邦起初也並不相信盧綰會造反,因此派人召見盧綰。然而,盧綰面對劉邦的召見又哪裡敢去,只得稱病推脫。至此劉邦才有所懷疑,但他仍然不敢相信盧綰會背叛自己,因此又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調查盧綰下人,盧綰恐懼之下閉門謝客,並對手下親信說劉邦和呂后想要除掉自己,卻沒想到這段話最終還是傳到了劉邦耳中。
之後,劉邦又從匈奴降人那裡得到了確切訊息,這才確信盧綰已經變心了,於是在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派兵攻打燕國,但不久後劉邦便駕崩了,而燕王盧綰則就此逃亡匈奴,被匈奴封為胡廬王,次年死於匈奴,終年63歲。
如上所述,盧綰的背叛源自於諸侯王與中央朝廷之間矛盾重重的大背景,再加上異姓諸侯的接連被殺被廢,他這才有了自保之意。然而,一旦雙方生了異心,便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樣毫無保留了,只會越走越遠、裂痕越來越大,最終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結局。
-
16 # 文史磚家
從劉邦起兵到建立漢朝,有一大幫朋友始終追隨其左右,在戰場上為他出生入死,最終也都成為開國元勳,獲得高官顯爵。在這幫人當中,跟劉邦關係最鐵、爵位最高之人,非燕王盧綰莫屬。但讓劉邦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對盧綰提攜備至,對方卻叛變投敵,實在是令人不解。那麼,盧綰為何叛變?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盧綰,沛縣豐邑人,跟劉邦不僅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在一條衚衕里長大,同在一起讀書學習,而且關係親密,好到幾乎要穿一條褲子的程度。劉邦在沛縣起兵後,盧綰以賓客的身份追隨他,雖然從沒上過戰場,但官職卻是越做越大。等到楚漢戰爭開始後,盧綰雖然沒有尺寸之功,但已經升任太尉,成為最高的軍事主官。
據正史記載,由於盧綰跟劉邦的私人關係很鐵,儘管沒有立下任何軍功,但依然能享受最高標準的衣物、飲食,所受的賞賜也遠超其他將領,並且還能自由出入劉邦的寢室。這種待遇,即使連大功臣蕭何、曹參都享受不到,由此可見盧綰的受重視程度(“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見《史記·卷九十三》)。
劉邦稱帝后,大肆捕殺項羽的舊部,而燕王臧荼因為是項羽冊立的諸侯,加之先前跟隨項羽討伐劉邦,因此在恐懼心理的驅使下,在漢朝建立的同年舉兵造反。劉邦聞訊後御駕親征,一舉擊殺臧荼。叛亂平定後,劉邦考慮到燕地民風剽悍,並且靠近匈奴,除非派自己最信得過的將領鎮守,否則還會鬧出亂子。經過深思熟慮後,劉邦最終冊立“鐵哥們”盧綰為燕王。
此時,漢朝境內只有7位諸侯王,除盧綰外,還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韓王韓信(南韓貴族)、趙王張敖及長沙王吳芮。雖然都是諸侯王,但就受信任程度、享受禮遇而論,韓信等人遠不及盧綰。然而,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一旦地位和形勢發生變化,即使再要好的朋友也可能反目成仇。很不幸,劉邦與盧綰最終便走到這一步。
原來,等到天下局勢相對安穩後,劉邦出於一家一姓之私,先後以“謀逆”的罪名處死楚王韓信、彭越,逼反英布、韓王韓信並將他們擊殺,一時間令功臣人人自危。盧綰雖然自恃跟劉邦關係要好,不大相信皇帝會誅殺他,但架不住謀臣們的勸說,不由得也開始緊張起來。為求自保,盧綰最終決定跟佔據代地的叛將陳豨、匈奴達成秘密同盟,以防止朝廷對燕國用兵。
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盧綰跟陳豨、匈奴勾結的訊息,最終被陳豨的降將告訴劉邦,後者聞訊後既傷心又生氣,於是派使者徵召盧綰到長安進行“解釋”。然而,盧綰非但拒絕進京,而且還與臣屬非議劉邦、呂后,批評他們濫殺功臣,但是不久之後,連這番話都被盧綰的部將逃至長安後,一五一十的告訴皇帝。
劉邦聽完燕國降將的彙報後,更是怒不可遏,遂任命大將樊噲為左丞相,率大軍討伐盧綰,時在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三月。然而,樊噲在燕國作戰數月,始終無法擊滅盧綰,劉邦一怒之下,又命大將周勃前往燕地誅殺樊噲(未果),並取代他的指揮權。周勃不辱使命,統領前線軍隊沒多久,便一再擊敗盧綰,並將他驅趕到匈奴境內。
漢朝雖然最終平定燕地的叛亂,但此時劉邦已是病入膏肓,離“鬼門關”越來越近。臨終前,劉邦念及舊情,便派人捎信給盧綰,希望在閉眼前能再見老朋友最後一面。盧綰看完信後痛哭流涕,悔恨自己不應該造反,便率領家屬、宮人、親信等共數千騎在長城下等候,希望劉邦病癒之後,能親自入長安謝罪。可惜的是,就在盧綰抵達長城後不久,劉邦便駕崩於未央宮,終年62歲。
皇帝駕崩的訊息傳至長城後,盧綰自知無法得到呂后寬恕,於是在大哭一場後,率領部屬投降匈奴,並被冊封為東胡廬王。盧綰雖然得到匈奴的優待,但始終難以消除對劉邦的愧疚感,為此整日鬱鬱寡歡。漢惠帝元年(前194年),就在劉邦去世後的次年,盧綰也因病離開人世,終年63歲。隨著劉邦、盧綰的相繼離世,這對密友間的各種恩怨情仇也隨之化為過往雲煙。
-
17 # 劉一千五
確實有點道理。盧綰的功勞不大,甚至可以說沒有武功。他的封侯和封王,是劉邦給他的報酬。這要從幾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劉邦的封侯和封王的標準,是雙重的。在劉邦封蕭何為第一,曹參第二的時候,他就把這個標準實施了一番。蕭何的軍功沒有曹參大,但是,蕭何在後方做保障有大功。因此,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同理,盧綰沒有大功,但是,他是劉邦的個人生活管家。幾年如一日地跟著劉邦,不棄不離。劉邦認為盧綰有大功。在分封諸侯時,盧館得了長安侯。食邑租稅比沛縣集團的誰都強,長安是漢朝的都城,卻是盧館的封地。劉邦對他多照顧,由此可見一斑。
二,盧館和夏侯嬰,審其食是劉邦家的鐵心豆瓣,沒有誰能夠超過劉邦對他們的信任。
盧綰從小就是劉邦的兒時夥伴,這種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孩子,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不可思議。人們只有把這一切看成說天老爺都安排,非人力可以改變。劉邦的性格比盧綰要鋼爆,所以,做了大哥,盧綰跟著跑。在一跑就是一輩子。盧綰的大半輩子耗在劉邦身上。劉邦在得意時,當然就忘不了人家,沒有功勞有苦勞不是。這是從私誼上來講說如此。不相信身邊人,還相信誰?
三,盧綰封王
盧綰的運氣好,就在於劉邦沒有強大的兒子做藩王。項羽封的燕王臧荼反劉邦,劉邦把他鎮壓了。誰梁當燕王成了目光的焦點。劉邦的兄弟和兒子們不是支撐不起事情,就是沒有長大。全國那麼大,自己的一家人都出去也還大大有剩餘的地方。劉邦又不想別人去幹,害怕別人會搞分裂,搞獨立。所以,他久久拿不定主意。後來,有打聽得來的訊息說,劉邦想封盧綰去守北方邊防戰線,做燕國的王,替皇帝分憂,替國家保一方安寧。大臣們馬上集體上奏,強烈要求皇帝派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長安侯,太尉盧綰去燕國替安邦定國云云。劉邦自然准奏。於是,盧綰成了大漢朝的第一位由劉邦安排到燕國的諸侯王。
四,為什麼要反漢朝?
盧綰其實是沒有反漢朝的心思的。從開始到最後,找不出盧綰要反劉邦的證據。
中國有一句話叫“眾口爍金,積毀銷骨”,盧綰差不多就艾在這句話裡面。
北方的反派角色很多。漢朝封的諸侯在劉邦在時就到處造劉邦的反。盧綰到燕國後,為了自己的諸侯國的發展,不得不與周圍的各種勢力有交往。有人就說某年日月,看到燕王使者張勝在反將陳希大營走動,懷疑有不軌之事云云。劉邦不相信,不久又傳說有這回事,因為是陳希投降過來的人交待的。劉邦就疑惑了。派審食其去調查。審食其回來說,燕王稱病不回來,又不寫撿討,不聽朝迄安排與敵國做邊貿生意……
劉邦正在為鯨布的事鬧心,一聽就炸了。派小老姨樊噲帶兵去問罪。盧綰這時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只得帶了家室到長城腳下等待大漢軍隊。但是,等來的訊息是皇帝駕崩了。盧綰害怕呂后亂殺人,萬不得已地投到匈奴去了。匈奴封他為東胡奴王。
過了一年,盧綰死在匈奴。
-
18 # 哈士不是奇
盧綰其實就是典型的自己能力不大,卻因為和領導關係好,誤認為自己能力很大,最後把事情搞砸的人。
在劉邦還沒有起義的時候,盧綰和劉邦是關係最好的人,沒有之一,他們兩個人的父親不僅是世交,而且他們兩個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
別說是好朋友了,就是陌生人,對待一個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恐怕也會心生好感吧。
盧綰和劉邦的關係還不只是這樣。大家先回想一下,什麼樣的關係最鐵?現在常說的其實就三種: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和一起嫖過那啥。
其實這三種關係總結起來就是一種,那就是一起經歷過事的,這件事還不是小事,是比較危險,比較值得紀念的事。
盧綰和劉邦就是這樣。劉邦在當無賴的時候,常常被官吏追捕,具體犯了什麼事就不知道了,史書上就說盧綰是一直追隨在劉邦身邊的。
這種種的經歷,鑄就了劉邦和盧綰非同尋常的關係。
因此,在劉邦逐漸取得成就,當上漢中王,甚至稱帝的時候,盧綰也一步登天了。其他人面對為王稱帝的劉邦,或許還有顧慮,盧綰那是毫不顧忌,該吃吃,該喝喝,從前怎麼和劉邦的,現在也怎麼和劉邦。
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
對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裡,除了羨慕,也沒什麼話好說。
隨後,劉邦稱帝,分封異姓王,異姓王紛紛造反被殺以後,尤其是在燕王被殺以後,劉邦便想封盧綰為王了。
當然了,劉邦還是裝模作樣的問了群臣一下,不過群臣也都是老油條了,劉邦的心思他們十分了解,於是異口同聲的推薦盧綰為燕王,嘴裡還直呼“聖上英明”之類的話。
但是,這個封王有著十分不同的含義。
首先,之前的異姓王都是被迫封的,他們基本上都是帶資進組的,劉邦是封也得封,不封也得封。
這也是劉邦必須剷除他們的原因。
可是盧綰不一樣,盧綰是劉邦的身邊人,也就是豐沛功臣集團的一員,他是不能被封王,也沒資格封王的。
可是劉邦卻憑藉著自己對盧綰的寵愛,封他為王了。
這給了盧綰一個錯誤的資訊,他以為自己真的有這麼厲害了,於是就開始洋洋自得起來。
這還不夠,被封王以後,盧綰的心思也多了起來,他居然開始將燕地當作了自己的私物。
於是,在他手下的蠱惑下,再加上此前異姓王的慘狀,盧綰開始對劉邦陽奉陰違起來,最終,事情敗露,盧綰不得不逃走。
這裡插播一個小故事,盧綰逃走以後,想要等劉邦病好了親自前往謝罪。說明此時的盧綰依舊堅信,憑藉著自己和劉邦的關係能夠擺平造反的罪名,否則他真的想以死謝罪的話,當初就不會逃。
他只不過想對劉邦使用苦肉計罷了。
只不過,他沒想到,劉邦終究還是病死了,最終只好逃到匈奴那裡去。
-
19 # 2許雲輝
盧綰是劉邦的同鄉兼發小,自始至終追隨劉邦,屢立軍功,官至太尉,封長安侯,深受劉邦信任。他能自由出入劉邦臥室,劉邦對“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劉邦建漢後,盧綰受封燕王。
陳豨在代地起兵反叛,自立代王。劉邦親征,盧綰亦出兵助戰。陳豨求救於匈奴,盧綰亦遣使者張勝說服匈奴王拒絕求救。張勝聽從逃亡在匈奴的臧荼(原謀反被殺的燕王)之子的離間之語,“乃私令匈奴助豨等擊燕”,並將聽到的離間之語轉述盧綰。盧綰為自保,勾結陳豨。事洩後,劉邦“使樊噲擊燕”。
盧綰在劉邦駕崩後,率眾逃亡匈奴,被封為東胡廬王,63歲時病亡。
盧綰反叛劉邦的原因,內因勢力強大而遭朝廷猜忌,外因倚仗匈奴有恃無恐,故被劉邦日漸疏遠,被迫反叛,最終不得己而投奔匈奴。
-
20 # 冷清先生
【盧綰憑軍功而封燕王,遭人陷害而亡命匈奴。】
盧綰是劉邦的發小,憑軍功而封燕王,並非因為裙帶關係。盧綰的軍功高於曹參、周勃、樊噲、灌嬰,而低於韓信、彭越、英布。公元前201年7月,燕王臧荼造反,8月,盧綰因戰功而封燕王。在這裡交代一下,公元前206年4月,義帝熊心封劉邦為漢王,漢五年冬天既前202年12月,項羽在垓下覆滅時,盧綰與劉賈帥兵5萬圍項羽。而盧綰傳記載,漢五年八月,盧綰封燕王,司馬遷記載的不對。漢五年八月,劉邦、項羽在陳留、彭城大戰,項羽還沒有覆滅,因此,燕王臧荼造反應該是漢六年7月,盧綰在8月被封為燕王。
盧綰和劉邦同一天出生,豐邑的鄉親們同一天吃了劉邦、盧綰的滿月酒。劉邦、盧綰一起念小學,一起讀中學,兩個人學習好關係也好,團結同學,劉邦、盧綰被評為縣級“三好學生”。劉太公和盧綰父關係非常好,勤儉治家團結鄰里鄉親,縣裡嘉獎兩家為“五好家庭”,劉家和盧家雙喜臨門,劉家和盧家大擺酒宴,鄉親們拿著酒肉前往恭賀兩家。《史記•盧綰傳》:“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裡。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裡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
劉邦、盧綰情同手足,劉邦從小就敬佩信陵君魏公子無忌,前243年信陵君卒,魏安釐王迫害信陵君弟子及門客,其弟子張耳去往外黃,娶寡婦某氏,寡婦之父贈張耳錢財鉅萬,張耳買官外黃縣令,在外黃高舉信陵君反秦之大旗,廣招天下賢能之士。前238年,18歲的劉邦步行數百里到魏國外黃(今河南民權),追隨張耳為遊俠劍客,從事反秦大業十餘年。前225年,秦軍灌大梁(今河南開封)滅魏,張耳外黃反秦基地遭到重創,第二年,劉邦帶著16歲樊噲回到豐邑。後二年,秦始皇1000兩銀子通緝張耳、500兩銀子通緝陳餘,張耳、陳餘逃亡到陳地為鄉政府看大門。
劉邦回到豐邑後,盧綰追隨劉邦左右。前219年,秦始皇說東南有天子氣,遂率大軍南巡厭壓之。劉邦是反秦鬥士,追隨張耳而有歷史問題,秦始皇南巡,劉邦認為有針對自己的可能,就和樊噲、盧綰藏匿於芒碭山中。前209年春,劉邦押送100名苦役去驪山,盧綰就是追隨者和幫手。中途跑了幾個人,劉邦釋放了大家,不願走的追隨劉邦芒碭山打游擊,其中就有盧綰。非常奇怪,劉邦也不是什麼大官,很多人為什麼要追隨劉邦呢?因為,劉邦是遊俠劍客反秦鬥士,按今天的話講,劉邦就是“革命先驅者”。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閒。”
《史記•盧綰傳》:“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辟匿,盧綰常隨出入上下。”
《史記•樊噲傳》:“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
《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高祖為布衣時,何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
劉邦在沛縣起義後,盧綰以劉邦門客的身份參加起義,劉邦封王漢中時盧綰升為將軍,經常在劉邦身邊侍候。劉邦東擊項羽的時候,盧綰升任太尉跟隨劉邦,盧綰可以隨便出入劉邦的臥室,衣服被褥飲食的賞賜,群臣根本就沒法相比。就是蕭何、曹參等大人物有重要事情彙報,還是要以君臣之禮才能相見,至於親近和寵幸的程度,他們根本不能和盧綰相比。盧綰封為長安侯,長安,就是原來的咸陽。
漢五年冬既前202年12月,盧綰和劉賈率5萬兵共圍項羽於垓下。攻殺項羽後,盧綰和劉賈接受劉邦新的任務,擊破臨江王共敖。前201年7月,盧綰完成任務回來,跟隨劉邦打擊燕王臧荼,臧荼投降。劉邦已定天下,非劉氏王者七人:趙王張耳、韓王信、燕王臧荼、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劉邦有封盧綰為王的意思。燕王臧荼造反被殺,劉邦召叢集臣開會,推舉群臣中戰功卓著者為燕王。群臣心想劉邦要封盧綰,就對劉邦說:“太尉盧綰跟隨皇上打天下,他的戰功最多,應該封盧綰為燕王!”
群臣說的確實沒錯,盧綰一直追隨高祖劉邦,楚漢戰爭打了四年,劉邦率領20多萬漢軍,在滎陽正面對抗項羽的30萬楚軍精銳,韓信、張耳率領十幾萬精銳漢軍,開闢了第二戰場打擊魏王豹、趙王歇、代王陳餘等雜牌軍。公正客觀的說,劉邦在滎陽一帶對戰項羽是楚漢戰爭的主戰場,韓信、張耳一路是第二戰場,也就是楚漢戰爭的輔助戰場。楚漢戰爭中,除劉邦以外無人可以對抗項羽。因為劉邦對抗、阻擋、吸引了項羽的楚軍精銳主力,韓信、張耳才能攻取魏、趙、代。楚漢戰爭的轉折點是成皋戰役,劉邦一舉殲滅項羽十幾萬楚軍,大司馬曹咎、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皆自殺。
成皋戰役能夠取勝,和盧綰之功密不可分,是盧綰、劉賈挺進項羽後方,攻取了項羽的17座城池,打亂了項羽的既定作戰計劃,迫使項羽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為劉邦殲滅十餘萬楚軍奠定了基礎。滎陽會戰失敗後,劉邦丟失滎陽、韓王信丟失成皋,劉邦渡河去趙地,解除了韓信的指揮權,任命張耳為趙王,帥兵5、6萬守衛趙代,韓信率15、6萬漢軍精銳攻打齊國,劉邦帶走了10萬趙國投降軍隊。前204年9月,劉邦會合韓王信等人10萬軍隊,發動了楚漢戰爭關鍵的成皋戰役,攻打成皋附近的項羽楚軍主力。
項羽在成皋、滎陽一帶有近30萬人,雙方在成皋一帶血戰兩個月,戰役陷入僵局之中。劉邦為了打破僵局,聽從了郎中鄭忠的建議,漢軍只需建造高磊深溝防守,不和項羽對戰。於是,劉邦命令盧綰、劉賈和彭越兩支部隊,打擊項羽的後方和補給線。盧綰、劉賈帥兵2萬多、騎兵數百,從黃河白馬津(河南滑縣北)渡過黃河,攻取了項羽17座城池;彭越帥兵2萬多,截斷項羽的糧道燒燬很多物資,攻佔了外黃城。盧綰、劉賈、彭越近五萬兵馬,攻取項羽十幾座城池,截斷楚軍糧道,燒燬楚軍物資,打亂了項羽的戰役部署,迫使項羽率軍去攻打彭越、盧綰、劉賈,從而奠定了成皋戰役的勝利。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得韓信軍,則復振。引兵臨河,南饗軍小修武南,欲復戰。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塹,勿與戰。漢王聽其計,使盧綰、劉賈將卒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與彭越復擊破楚軍燕郭西,遂復下樑地十餘城。”
《史記•項羽本紀》:“漢王得淮陰侯兵,欲渡河南。鄭忠說漢王,乃止壁河內。使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漢王則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
盧綰叛逃匈奴是不得已,有些事情說不清楚呀。但是盧綰確實不是漢奸,盧綰未曾和漢朝打過仗,劉邦死後,盧綰妻迴歸漢朝;漢景帝六年時,盧綰孫盧他之以東胡王降漢,封為亞谷侯。漢十二年既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擊敗淮南王英布,陳豨反叛後盤踞在代地(河北山東),劉邦派右丞相樊噲剿滅陳豨。陳豨的裨將投降,說出一個天大的秘密:“燕王盧綰派遣手下範齊通,出使陳豨曾經和陳豨密謀。”當然,範齊通和陳豨到底密謀的什麼,不得而知,而且陳豨也已經死了,死無對證。
陳豨是劉邦手下一員大將,陳豨曾經在外黃張耳處認識劉邦,劉邦打到宛朐時(qu山東菏澤)陳豨加入,陳豨具體有什麼戰功無記載,陳豨被封為列侯。韓王信叛漢之後,趙代之地愈發重要,陳豨被任命為鉅鹿太守,先後為趙相、代相,陳豨為人飛揚跋扈,掌管趙代之兵。公元前197年,陳豨發兵叛亂,擁兵20多萬。陳豨叛亂後,燕王盧綰肯定和陳豨接觸過,至於密謀的什麼?沒人知道。燕王盧綰夾在匈奴和陳豨之間,中央政府的皇帝劉邦全力征討,盧綰可能想勸說陳豨,盧綰也許想留條後路。總之,在兩年之中,盧綰未曾幫助陳豨對抗中央。但是,盧綰派遣使者範齊通和陳豨密謀,這件事情真的很難講清楚。
漢高祖劉邦為了查證這件事情,派遣使者到燕地詔盧綰,盧綰稱病不來。劉邦又派闢陽侯審食其和御史大夫趙堯,去往燕地迎取盧綰進京,把這件事說清楚。盧綰就越來越害怕,藏匿起來不見,私下對親信說:“非劉姓王者,現在就剩下長沙王吳芮和我。那年春天,呂后殺韓信,夏天,呂后誘殺彭越。現在皇上老病,呂后專權,呂后專一誅殺異姓王和功臣。”盧綰還是稱病不去,他的手下好多人都逃亡了,那麼,盧綰曾經說過的這個話就洩露出來,審食其就以實相報朝廷,高祖劉邦就越發的生氣。
後來,又有匈奴投降者說:“盧綰手下張勝已經在匈奴了。”於是,劉邦說:“盧綰果然造反了。”派遣樊噲攻打燕王盧綰。盧綰把燕王的家屬宮室等數千人,安置在長城腳下,等待皇帝劉邦的詔書,盼望劉邦能夠病癒,召見而說明情況。但是,不久高祖劉邦就駕崩了,盧綰於是去往匈奴。匈奴授予盧綰東胡盧王,盧綰不與漢朝為敵,因此受到匈奴的欺負和掠奪,盧綰時常思念迴歸漢朝,因此憂鬱成疾,一年後,在匈奴死去。盧綰死後,其妻迴歸漢朝,受到呂后的接見;漢景帝時,其孫東胡王盧他之歸漢,受封亞谷侯。
回覆列表
首先,因為劉邦在建立大漢之後,就開始清理開國功臣了。劉邦作為一個泥腿子能夠建立大漢,依靠的就是這一幫老兄弟,劉邦自己在這個王朝的建立過程當中是沒有什麼功勞的,所以作為這樣一個布衣皇帝,是很擔心自己的皇位會受到影響的,所以劉邦會殺開國功臣。其次,盧綰已經意識到危險了。當時開國的最大功臣是韓信,韓信當時先是被封了齊王,但是一開國韓信沒過多久就被貶了,從齊王貶成了淮陰侯,最後的時候被蕭何騙到後宮給殺了,所以對於盧綰來說他意識到自己馬上就要被劉邦盯上了,所以自然就準備造反,反抗劉邦了。再者,因為盧綰已經認識到自己是除了韓信以外實力最強的一個諸侯王。正所謂槍打出頭鳥,盧綰作為當時最大的諸侯,自然就會有很多的參謀告訴盧綰他在那個時候的處境,而盧綰看到那時候跟著劉邦打天下的人一個一個的被劉邦給殺了自然自己的心裡就開始打怵了。不僅如此,雖然盧綰的實力是除了韓信之外漢朝諸侯王當中最強的,但是他和劉邦的關係卻不是所有諸侯王當中最好的。因為劉邦是從沛縣起兵的,那時候跟著劉邦天天混的是樊噲,而盧綰只是一個騙吃騙喝的人,那時候樊噲他們根本就看不起他,所以盧綰的自信心也很不足。綜上所述,因為盧綰所處的時代和盧綰所侍奉的君主導致盧綰做出這樣的決定。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