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VIP至尊版
-
2 # 壽光菜菜姐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明最光輝的朝代,不僅在經濟,文化,科技上創造了光輝的成就,也是軍事強國.下面妄言評點.
1.對內平亂宋表現最好 宋朝時期發生的農民起義有三百多起,是中國歷史上最多的朝代.在漢唐元明清的帝國時代,農民起義往往一經發起,即成燎原之勢,進而撼動整個帝國的根基.惟獨在宋朝時期,每次起義都只能侷限在比較小的地域,時間短則數月,長不過四五年.宋軍隊在對內平亂的表現是中國曆朝之中表現最出色的.
2.對外戰爭"弱宋不弱" 宋朝很不幸,其時恰好處於歷史上的一個小冰河期。按照史書的記載是臨安年年下大雪。這樣在北方的苦寒地帶更不必說,可稱千年不遇的嚴寒期。氣候驟冷迫使無法在北方繼續生存的遼、金、蒙古遊牧民族不得不全力向南拓展生存空間,從而造成了對宋的持久的軍事壓力.而且嚴寒的氣候更迫使一直處於鬆散的部落聯盟狀態的遊牧民族團結成了組織化的軍事體制國家.它的特徵是"非部落化",在軍事上保留歐亞大草原騎馬民族的兇悍,但其轄地卻囊括文明地區的邊緣,統治大量的定居臣民和市鎮,因此在政教上又得采用文明制度和意識形態,遂兼有兩者之長。其戰鬥力和生命力遠非漢時匈奴和唐時突厥可比. 後世往往以現代戰爭的觀點來看古代戰爭.以宋朝舉國上百萬的軍隊不能征服外族而批其懦弱無能.焉知古代戰爭人力優勢只能次第鋪開,並不能如現代戰爭般傾全國之力於一擊.宋國軍隊最多時上百萬,能調到邊境的最多也只有一半.更何況往往要分兵抵禦兩個以上外族的作戰.以宋夏戰爭為例,與西夏的百年戰爭時期,宋國均處以兩面作戰的境地.宋國兵力最高峰時,北宋調集到西北邊境上的禁軍達二十萬人,而西北各州郡的鄉兵和廂兵總計也大約二十萬.而西夏軍隊在元旱建國時期已達50萬人。西夏每次會戰均能出動至少十萬的軍隊,後期會戰更是每次動員號稱30萬--80萬的軍隊進攻. 後世指責"弱宋",不能忽視這樣的事實.宋朝是中國曆代步兵裝備最好的朝代,宋朝是抗擊蒙古軍隊最久的國家.宋朝水師是世界最強的水師.宋朝的軍隊是中國曆代最忠誠的軍隊(崖山海戰時,南宋大勢已去,仍有二十萬軍民跟隨幼帝,十多萬軍民戰敗殉國).宋朝面對的金國是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強國.宋朝的釣魚城之戰改變了世界形勢. 宋朝的軍事致命弱點在於馬匹的缺乏.自從中唐失去西北產馬地之後,唐宋軍隊編制逐漸轉為步軍為主.宋朝馬匹多為貿易得來,“計一騎之費,可贍步軍五人”.而岳飛之所以最受百姓愛戴,正因為其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在戰鬥中繳獲大量馬匹),岳家軍可以與金軍主力騎兵硬碰硬決戰勝之,而不是困守孤城聽任金兵掠擄民眾.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文輕武
-
3 # 知無為而有益
宋朝的經濟總量應該佔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絕對是富甲天下,為啥沒有稱雄當世?
第一,由於歷史的原因,幽雲十六州一直被遼佔據,宋朝一直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宋的都城在汴京(今開封),周邊基本上是平原,無險可守,面對強大的遼的騎兵一直處於守勢,只能用金錢換和平,沒少給遼,西夏送錢(歲幣)。
第二,宋太祖趙匡胤是透過兵變獲得的帝位,他很害怕他的手下學他,所以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
打擊武將,杯酒釋兵權,收天下精兵,編練禁軍,有中央直接掌控,徹底解決了唐朝中期以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局面。
世界上的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它的另一個作用也非常明顯,宋朝的軍隊,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將領與軍隊很難行成合力,所以戰鬥力不強。
這就是宋朝富而不強的主要原因。
-
4 # 逸籬
01.重文抑武
宋太祖吸取五代兵將擅權的教訓。決定以文人之天下,貶低武將。自古就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樞密院等對軍隊機構由文人統轄。而同一時期的遼國樞密院全都是武將。因此對於戰爭的排程指揮宋朝不如遼國。
02.過分的中央集權制
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對於軍隊管理實行”強幹弱枝”的政策,當大部分優良的地方軍隊調往中央,削弱地方軍隊的實力,增強中央軍隊的實力。同時在加以更戍法,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兩個因素對於戍邊的宋軍顯然都是不利的。
03.募兵制度
宋朝沒有軍人退役的制度。宋太祖打算將平時的饑民招入軍隊,把有可能形成造反的力量變成鎮壓的力量,減少民間的反抗。但是同時宋軍內部良莠不齊,很大一部分的老弱病殘無法戰鬥,真正能戰鬥的只有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
04.兩次重大戰略失誤
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分別與金和元一起聯合抗擊遼和金。看似高明,實際上是引狼入室之舉。如果宋不去插手,坐山觀虎鬥,兩敗俱傷,而且加在中間的遼國和金國還可以作為緩衝地帶。相比之下,宋朝不如遼金兩國。後漢皇帝劉知遠將契丹勢力趕出中原,契丹與劉漢本有仇恨。後來,北漢大將郭威擁兵自立,建立後周,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河東繼續維持劉漢,史稱北漢。按理說,遼國和北漢有世仇,但是後周世宗在進攻北漢的時候,北漢向遼國求援,遼國出於牽制後周的戰略的意圖,對北漢支援。同樣金國所扶植的偽楚和偽齊也是起到緩衝作用的戰略意圖。
-
5 # 御史君
宋朝富而不強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比如:
1.宋朝“強幹弱枝”的國防政策宋朝採取“強幹弱枝”的國防政策,即在京師部署重兵,人數多,而且裝備好,戰鬥力強(強幹),在邊境和地方則部署少量且戰鬥力較弱的軍隊(弱枝)。這是由於宋朝吸取了唐代“安史之亂”的教訓,因為唐朝是和宋朝剛好相反,在邊境駐紮重兵,以抵禦少數民族的入侵,而在中原則幾乎都是一些老弱殘兵,所以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勢如破竹,這可以說成是“強枝弱幹”。基於此,宋朝便實行“強幹弱枝”的政策,但這又導致了宋朝在邊境總是吃敗仗,被遼、金的軍隊按在地上打。
宋真宗
2.宋朝重文輕武宋朝統治者認為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主要是因為地方軍隊的戰鬥力太強威脅了中央的統治。所以從一開始,朝廷就有意的提高文人的地位,降低武人的地位。在社會上,武人都是被別人看不起的,只有那些沒有文化而又無業可做的人才會去當兵,所以你想想這些人能厲害到哪去。
宋高宗
3.長期的冗官冗兵冗費宋朝的軍隊員額龐大,常常一個職位就有數人兼任,有的甚至多達十幾個,所以在作戰指揮時,就很容易出問題。
文官基本也是這個樣子,所以國家在養這些文官和軍隊上面開支巨大,造成長期的“冗費”局面。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富的不是國家,而是老百姓。朝廷事實上財政是比較吃緊的
4.統治者的貪生怕死比如說,“澶淵之盟”就是因為宋真宗貪生怕死,在宋軍佔有優勢的情況下急於和遼求和,最後導致幽雲十六州的割讓,使宋朝北方門戶洞開,長期暴露在遼、金、蒙古的鐵蹄之下。
宋高宗和秦檜
再如,岳飛之死就是宋高宗和秦檜兩人被金兵嚇破了膽,為了表示求和的誠意,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殺害,使宋朝損失了一個主要的抗金名將,抗金力量也受到重要打擊。
-
6 # 耀強不是小強
首先說說宋朝有多富,在這個時期我國經濟文化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繁榮高度,如果當時也有GDP統計的話,那麼當時宋朝可以佔到世界百分之六十。四大發明就有三個在宋朝時期出現,這就足以證明宋朝的繁榮程度。
那麼為什麼宋朝這麼富有卻不強大呢? 接下來我給你分析一下
宋朝弱就若在缺少武將這一環節,宋朝先是有精忠報國的大獎岳飛,可惜最後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後來的一代名將狄青,雖然作戰勇猛,可惜不是文人出身所以終難進到正統計程車大夫之列,最後反而因為朝廷處處猜忌,最終抑鬱身亡。想來也是痛惜,而這一切都是源於宋太祖趙匡胤自己以兵變奪權,他怕屬下效仿自己,所以才頒發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法律法規。沒想到正是因為這些法律法規影響了整個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軍隊缺乏將領,軍人就沒有足夠作戰素質,一盤散沙,威武帥氣的將領中看不中用,打仗還是要硬氣強將,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
再怎麼經濟強大無法將軟實力轉換為硬實力,這就註定了宋朝最後的悲劇。
-
7 # 十二傑
那我們就會有很多疑問了?這麼富有的一個朝代為何卻如此屈辱呢。的確,回顧宋朝三百餘年 ,確實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不是在求和就是在求和的路上。那麼宋朝為何如此弱呢?
首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北宋的創立者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雖說加強了中央禁軍。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但是地方的部隊戰鬥力卻直線下降,以至於地方無精銳抵禦外族入侵。
其次,北宋的統治者重文輕武,行政上由中央派遣文官擔任地方官,使得國內大量武人無用武之地,紛紛棄筆從文。財政上,地方賦稅除了一小部分留作開支之外,其餘全部歸中央政府。
最後,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軍隊不斷擴大,人多了發的錢也多了,浩大的開支讓政府入不敷出,為宋朝的貧弱買下了禍根。
-
8 # 世界景
歷史有聊#歷史領域#小農經濟崩壞,滋生商品經濟興起的土壤
宋朝財政養兵,吸納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
宋朝實行“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政策,官員數量急劇膨脹,宋朝的軍隊和官員是徹底的消費者,催生了經濟的繁榮。
消費群體巨大,商品的買賣變得頻繁,對貨幣的需求增加,商品經濟昌盛起來,商品在流通的過程中創造財富。
-
9 # 物質文化史
首先來說,“燕雲十六州”在少數民族手中,主要養馬地也就在少數民族政權手中,燕山山脈也在少數民族手中。這意味著在冷兵器時代,漢族步兵在平原地區要以血肉之軀抵抗少數民族騎兵的衝擊,這在冷兵器時代是無解的問題。
其次來說,鑑於唐代由於節度使而導致的分裂,宋代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比如說:杯酒釋兵權、募兵制度、重文抑武,這些制度雖然保證了國家不被分裂,但也導致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惡果,軍隊戰鬥力直接下降。
最後,宋代價值觀發生了巨大改變。重文抑武直接導致了“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思想的產生。《儒林公議》中引尹洙語曰:“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及矣。”就是說恢復了幽雲十六州,登上凌雲閣的人所獲得的榮耀還不如一個公務員考試考了第一名的人。這樣所有的人都去棄武從文,國家軍隊戰鬥力下降也就不奇怪了。
-
10 # 黑柴
1,自唐朝以後,中國數百年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武人治國,中國人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五代十國)因此,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吸收教訓,取消了節度使制度,將地方行政、軍事、財政分開,直屬中央管轄.(這一點其實與現代相似,但受制於當時的資訊傳遞機制和交通體制,中央無法很好控制地方,而地方與地方之間也無法很好合作。從而造成軍事上的被動)
2,自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鎮給遼國後,中原政權就缺少了可靠有效的軍事屏障(長城),同時也失去了中國的戰馬培訓基地(關外和西川),使得宋朝的騎軍一直缺少戰馬,機動力不足,在與遼軍、金軍、西夏軍、蒙古軍的對戰中處於絕對劣勢(這一點直到岳飛的岳家軍的出現才得以少許改善)。
3,宋朝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遠洋貿易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而逐漸興旺,政府財政收入豐厚,因此當時少量的和平賠款是可以能夠接受的,人民並沒有受到嚴重剝削,還是可以安心事生產的。畢竟戰爭非常需要資源和人口。
4,最主要一點是,以遊牧民族為主的北方政權(其中最主要的是蒙古)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和破壞力,使宋朝無法在軍事上抵禦,只能從戰略上進行長期抵抗。即敵來,我走,敵退,我進,重新發展。
-
11 # 愛歷險的小鯉魚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宋朝富而不強,究其根源在於皇帝的個人性格。國家領袖性格上過於溫和,雖然可以讓百姓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生活,但也會導致國家的外患較重。宋朝的繁榮和軍事政治上的貧弱很大程度上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性格決定的。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開國之初立下三條規定:“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三,不加農田之賦”!從這三條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趙匡胤是一個仁厚的皇帝,但仁厚之人無法在皇位上做得長久,故而他才會壯年暴卒,才會有斧聲燭影的歷史迷案。他定的這三條規定是宋朝富而不強的主要原因。
其中的第一條“保全柴氏子孫”和第二條“不加農田之賦”保證了宋朝經濟上的繁榮發達。保全柴氏子孫,可以有效避免前朝復辟、造反,這樣規避危害國家安全穩定的動亂髮生,為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提供穩定和諧的社會大環境 ,利於社會財富的產生和創造。宋太祖趙匡胤的這兩條規定被後繼之人作為祖宗遺訓一直堅持和傳承下去,為宋朝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是趙匡胤為宋朝立下的重文輕武的總施政方針的直接體現。這條規定雖然為宋朝規避了很多內亂的可能,但是也導致宋朝的軍事實力總體較弱,所以面對從草原上洶湧而來的少數民族政權,很多時候顯得無能為力。這裡說的無能為力,並不是說宋朝人民沒有能力去打敗少數民族的軍隊,是說因為國家的大政方針導致國家軍隊從人員搭配、協同作戰能力等方面不敵對方。
從表面來看,宋朝經濟實力上的繁榮和軍事政治力量上的貧弱都源於開國皇帝的三條規定,而這三條規定的出臺,是由於趙匡胤溫和仁厚的性格,所以宋朝富而不強的根本原因在於開國皇帝過於寬厚的性格。
-
12 # fei要
宋朝為什麼富而不強:
第一,重文抑武。宋太祖吸取五代的武將造反教訓。決定以文人之天下,貶低武將。重用文人造成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因此對外戰爭的指揮宋朝不如遼國。
第二,過分的中央集權制。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對於軍隊管理實行”皇上始終不相信武將”的政策,當大部分優良的地方軍隊調往中央,削弱地方軍隊的實力,增強中央軍隊的實力。同時在加以更戍法,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兩個因素對於戍邊的宋軍顯然都是不利的。
第三,募兵制度。宋朝沒有軍人退役的制度。宋太祖打算將平時的饑民招入軍隊,把有可能形成造反的力量變成鎮壓的力量,減少民間的反抗。但是同時宋軍內部良莠不齊,很大一部分的老弱病殘無法戰鬥,真正能戰鬥的只有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
第四,兩次重大戰略失誤。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分別與金和元一起聯合抗擊遼和金。看似高明,實際上是引狼入室之舉。如果宋不去插手,坐山觀虎鬥,兩敗俱傷,而且加在中間的遼國和金國還可以作為緩衝地帶。相比之下,宋朝不如遼金兩國。後漢皇帝劉知遠將契丹勢力趕出中原,契丹與劉漢本有仇恨。後來,北漢大將郭威擁兵自立,建立後周,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河東繼續維持劉漢,史稱北漢。按理說,遼國和北漢有世仇,但是後周世宗在進攻北漢的時候,北漢向遼國求援,遼國出於牽制後周的戰略的意圖,對北漢支援。同樣金國所扶植的偽楚和偽齊也是起到緩衝作用的戰略意圖。
那時的民風是尚武的,精神是積極進取的。而宋太祖雖然是武將出身,卻崇文抑武,宋朝剛建立不久,就杯酒釋兵權,對武將進行打壓。採用文官掌握兵權,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而且武將的地位不高,那些戰功赫赫的將軍不但不受重用,如狄青,辛棄疾等,有些更是含冤而死,如岳飛等。重文輕武,重文抑武,給文官非常高的地位,只要好好讀書,就能做官,那麼誰還願意到戰場上去玩命,所以民風也就從尚武變成了崇文,也就失去了開拓進取的精神,軍隊變成了只能保家,卻不能衛國。宋朝的富而不強,可以說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回答完畢
-
13 # 大江侃歷史
宋朝富而不強是個不爭的事實,契丹人也好,蒙古人也好,均是落後的遊牧民族,就生產力而言,落後宋朝至少兩百年,富而不強,甚至不如不富,窮一點至少沒有賊惦記,宋朝那麼有錢,換成誰當鄰居,都想撲上去搶一點。
國富民強,富國強兵,但大宋朝卻是富而不強,“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份或半部份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因而形成了歷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那麼,宋朝富而不強?
首先,我們來說說宋朝的“富”:北宋時期生產的瓷器令外國商人大開眼界,愛不釋手;中國的四大發明已經漂洋過海,傳播於世界各地,科學技術取得非凡的進步,十四世紀的中國成為世界科技革命的中心;科技的發展促使傳統工業、手工業蓬勃發展,國家稅收呈多元化。食鹽、茶葉、香料、鉀鹼、酒醋、生絲、瓷器、綢緞等出口產品為國家財政收入提供豐厚的保障;北宋時期,人口已經達到2000萬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口多就實現了生產力轉換為財富。南宋年間,偏安的國都臨安,人口逾百萬,但皇族與官吏竟佔全城總人口的1/4弱,他們大都是北宋的王公貴戚南下而來的,於是,一般花天酒地,夜夜笙歌,這一來,刺激了城市經營手工業、商業的人口,他們也佔去人口的近1/4,酒肆、歌館、青樓,以及小攤販,可謂夜以繼日,真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驕奢淫逸,醉生夢死;與此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空前繁榮,靠近臨安的泉州,一躍為中國第一大港,雖說只紅火南宋元初一段,卻也可見宋代商貿之昌盛。
我們再來說說宋朝的“不強”:唐朝留下了軍閥割據的隱患,因此宋太祖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就將“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將兵權統統收繳到了中央,由“兵在藩鎮”變成了中央養兵,宋太祖是歷代開國皇帝中,唯一一個公開放縱和鼓勵官員經商的,史書上說,這是宋太祖拉攏和控制各路將領的辦法,這也導致宋朝的將領全部大肆經商賺錢,打仗卻都不行;皇帝對軍隊的管理,在京城設立禁軍,大部分軍權牢牢掌控在皇帝手裡,造成邊疆軍力不強的情況;為防止地方勢力會擴張,宋朝的地方將領調動是比較頻繁的,當官的就算想建立自己的小地盤也比較難,因為經常要換將,所以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軍隊沒有凝聚力和戰鬥力;宋朝重文輕武,當時社會認為當兵是非常卑賤的,有這麼一句俗語: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就是當時宋朝文人政治的寫照;正因為宋朝有錢,所以什麼事情都希望用錢擺平,也因為錢多所以年年像四周各國交納歲貢也不亦樂乎!在當時充當著好好先生的角色,加上打仗也打不贏,只有到處送錢!
因此,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宋朝富而不強的悲哀!
-
14 # 史塾
宋朝實行實行的是“以文制武”“重文輕武”的措施。
實施“興文教,抑武事”國策。在武將的選拔、考核、升遷等過程中人為設定門檻,製造障礙,導致在同品級官員之中,文官的地位要遠超武將。宋代大部分時期文官中很少有人被處以極刑,而對於武將,像岳飛這樣的大將,則以“莫須有”之名便輕易丟掉了性命。
過分強調文人主兵。北宋開國時期,武將和文官輪流擔任樞密使,但是自宋仁宗後,武職出身的人員就再也沒有擔任過樞密使。南宋初期,除了幾位大將,基本上是由文官擔任。
過多幹涉前方統兵將帥。每時戰事,皇帝和大臣都要干預遠在千里之外的將帥的決策權,甚至是指揮其作戰。靖康年間,李綱率軍解太原之圍,下面將帥只聽朝廷命令,而不聽李綱指揮,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宋朝軍事體制的一個傳統。
這樣的政策最後導致尚武之風流失殆盡,在“重文抑武”的政策下,軍人地位不斷下降,這使得宋朝尚武風氣蕩然無存,甚至民間好勇鬥狠的彪悍之氣都少有發生。
宋朝君臣大多不思進取,文官企求苟安,武官不思打仗,畏戰、怯戰思潮一直佔據朝廷主流。軍事訓練更是有名無實,統帥不是讓士兵操練武藝,而是讓士兵進行無償勞役,結果是軍隊紀律廢弛。這種情況在北宋末年最為嚴重,這樣的軍隊是毫無戰鬥力,最後只能面臨改朝換代!
-
15 # 海賊說歷史
宋朝為什麼富而不強?
根據歷史記載,宋朝確實是我國商品經濟、文化、科技高度發展繁榮的時代,但是國家軍隊實力卻不行,老被欺負。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三個:
1、重文抑武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國策,因為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在“陳橋兵變”中奪權成功的,所以特別害怕別人效仿,因此想方設法削弱武將的權利,“杯酒釋兵權”就是其手段之一。
相反,宋朝文化備受推崇,取得了長足進步,又作用於經濟,因而宋朝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但是抵禦外敵的軍隊能力卻非常非常不足,所以經常被遼國欺負。
2、中庸思想盛行眾所周知,宋朝時,程朱理學思想盛行。該思想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宣揚天理是道德神學,講究中庸之道。當北方大敵侵犯時,由於中庸之道的影響,宋朝皇帝選擇了求和苟安,繼續悶聲發大財。軍隊實力仍然得不到發展,相反會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
3、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大遼和大金是遊牧民族,他們的部隊多以騎兵為主。他們的騎兵部隊在戰爭上,對於宋國以步兵為主的國家優勢很明顯。宋朝完全打不過遼國,宋朝廷只能被迫接受“檀淵之盟”。後來“靖康之恥”中,兩位皇帝又被金人擄走。因為軍隊上的劣勢,屢次遭人欺負,所以毛主席說得非常對,槍桿子裡出政權。
儘管在戰爭上,宋國總被欺負,但是在經濟上,宋朝農業、印刷業、造紙業、制瓷業發展迅猛,和海外五十多個國家通商。數字統計顯示,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宋真宗統治時期,中國的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人均GDP約為450美元,遠大於當時歐洲的400美元。儘管經濟高度發達,但還是免不了覆滅的命運。清朝滅亡的教訓“落後就要捱打”,原來早在宋朝就已經有了。
綜上所述,宋朝富而不強的原因有三個:重文抑武、中庸思想、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
-
16 # 國哥愛生活
宋朝富而不強,這與統治者的政治策略有關,統治者的政策是決定國家命運的主要因素,一個國家的強盛貧弱都是由統治者的政策決定的,宋朝自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從杯酒釋兵權開始,削弱武將權力,怕對其政權構成威脅,採取重文輕武,重農重商,思想開放的政策,幾代皇帝都是這樣,使宋代經濟空前繁榮,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文人墨客和詩詞歌賦都很多,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都是在宋代出現的,農業和醫學也有很大發展,當時的宋朝在經濟,科技等方面都是領先世界的,而軍事卻是遠遠落後的,由於文官把持朝政,腐杇而黑暗,即使有能力保衛國家就的武將,也得不到重用,甚至被害死,像岳飛一樣,這也是宋朝的悲哀,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軍事做保障,即使再富有,也都是給別人準備的。
-
17 # 有味道的歷史故事
我們往往以為宋朝軍事薄弱,其實不然,宋朝初年就是強敵環伺,遼、西夏以及後來更可怕的金,後來又來了更更可怕的蒙古人。蒙古是在滅遼、滅西夏、滅金,滅花 模子等國,蕩平中東,征服大半歐洲,統治大半世界,又滅大理,滅宋朝周邊所有國家後才對世界上最繁華最文明的宋國發動進攻的。宋兵使用先進技術的火藥及戰 船把野蠻強大的蒙古聯軍鉗制數十年之久。有宋一代名將輩出,宋朝是在蒙古野蠻的鐵蹄下堅持最久的國家,也是抵抗最為激烈的國家。最後大宋軍民在南方沿海一 帶頑強的殊死抵抗元軍,元軍屢屢受挫。元史占卜而知是洛陽花石之故,花石不去,宋之旺氣不絕,就把花石移去。不久宋朝軍民在最後的崖山大戰中失敗,颶風惡浪中全軍覆沒……崖山海戰是宋末最悲壯的一戰,這是宋蒙最後的大決戰,古今仁人義士到崖山,皆無盡悵然悲愴。“回首洛陽花石盡,煙渺黍離之地”,崖山,何等淒涼的名字啊……
宋 末抗元戰爭是非常慘烈的,最後宋廷百官與七歲小皇帝趙昺轉移至崖山,二十餘萬軍民皆屯駐於此,在崖門水域,以艦船為居,近二千餘艘鉅艦大索相連,護衛居中 的龍船御舟,形成了一座巨大的水中城堡,誓死保衛大宋最後的希望。二月初六那天,元軍輪番猛攻,旦暮不停,宋軍頑強苦戰二十二天,寧為玉碎,不為瓦 全,殊死抵抗,全軍覆沒。是日日暮,忽然黑氣如霧,風雨大作,昏霧四塞,咫尺不辨,蒙軍合圍,炮火攻擊甚急,旗靡檣倒,波怒舟搖,……火海中眾軍漸漸不 支,最後丞相陸秀夫揹著八歲少帝投海自盡,百官吏士宮嬪等從死者十餘萬人,皆壯烈從容,許大氣象,天地動容,風雲變色。楊太后聞昺死,撫膺長慟曰:“我忍 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亦赴海死。張世傑死戰自朝至晡,見大勢難挽,乃撞沉敵船突圍,舟至海陵山下,適遇颶風大作,自登柁樓,焚香 禱天曰:“我為趙氏,已力竭了,一君亡,又立一君,今又亡,我尚未死,還望敵兵退後,別立趙氏以存宗祀,今風濤若此,難道天意要亡趙氏,不容我再生麼?” 禱畢,風愈大,波愈湧,世傑舟在狂風巨浪中沉沒,世傑墮水溺死。崖山二十餘萬軍民只有不過二百人投降,絕大部分力戰而亡,其餘小部分逃離。史載“屍浮海上 者十萬餘人”……以至於日本有學者說出了:崖山之後無中國!
被「主流」專家們詬病為「軍事軟弱」的宋朝,對外戰爭(交戰規模萬人以上,不包括統一戰爭和國內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 ;而被認為是軍事最強盛的唐朝卻在對外戰爭中勝少負多.(《新唐書》《舊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西夏書事》《續資治通鑑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資治通鑑》《宋會要輯稿》,由於唐朝錯誤的民族政策,產馬地盡在遊牧民族之手,導致宋朝從始至終只能在平原以步兵的血肉之軀抵擋遊牧民族鐵騎的衝擊,所以宋朝的勝利一般都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倘若一段時期宋朝對外勝率低於60%,那基本就意味著亡國了)。
宋朝士兵的平均作戰負重是32 公斤,訓練負重還要高於這個數值;現在美國最精銳的特種部隊的訓練負重不到15 公斤.(《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宋會要輯稿》等)
整個北宋時期,中國一直在擴張領土,直到「靖康之變」的前一年(1126 )才停止.北宋前期主要是攻擊契丹,到澶州之盟為止;中後期則注重對西夏和吐蕃的攻擊,特別是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收復了唐代失地,大大擴張了領土.北宋徽宗時期聯金北伐獲得了北方的大片領土,隨後北宋亡於金.(《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等)
南宋之所以一直偏安並非完全因為統治者不願收復故土,而是因為民間反對的聲音太大.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間之所以反對是因為擔心收復故土後宋廷會增加江南地區的稅收來扶植已被女真人嚴重破壞的收復區.
大家還以為宋朝很弱嗎?
-
18 # 見字如晤
宋朝經濟繁榮,理因國富軍強,可為什麼對外戰爭總是求和賠償呢?
重文輕武,冗兵冗官冗費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因為五代十國留下的教訓,加上宋朝立國本身就是陳橋兵變趙匡胤有兵權才能黃袍加身,而黃袍加身後,趙匡胤想的自然是如何才能睡的安穩。
趙匡胤畫像
杯酒釋兵權,武將只有戰時才能指揮軍隊。兵將分離,導致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將戰術實行的難度大大增強。
將武將的地位和權力進行削弱,又進一步強化文臣的地位,武將官銜最高不過三品。
這樣是解決了前朝武將權力過大的問題,但也導致了軍隊戰力的低下與將士配合的不嫻熟。
冗官:又設眾多牽制分權機構,導致了官吏階層十分龐大,不但不參與生產,而且龐大計程車大夫階層的個人俸祿也成了宋王朝沉重的財政負擔。
有一種誇張的說法是這樣的,宋朝冗官最嚴重的事情,一個官位甚至有三個人在領俸祿,一個人即將下任,一個人即將擔任,第三個人來來任的路上。
這種說法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也從一定的程度上反應了宋朝冗官的嚴重和新政效率的低下。
冗兵:宋朝自開國時就外患不斷,前線又總是吃敗仗,導致兵卒的招募越來越多。
這麼龐大的部隊,且宋朝募兵制為終身服役,不但造成了龐大的財政支出,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減退。
部隊龐大則開銷巨大,加上很多人當兵也不是為了報效家國,就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已,養兵花費巨大就罷了,關鍵是打仗時的戰鬥意志也不強。
冗費:冗兵冗官造成的沉重負擔必然導致冗費。
龐大的食祿階層與龐大的軍隊,必然造成巨大的財政支出。
加上宋政府有很多不必要的開支,更加導致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所以我認為宋朝不強,且積貧積弱,有歷史的必然性。
-
19 # 歷史趣訪談
文還是武?走致富道路還是從軍成就功勳“榮歸故里”?這是開國皇帝趙匡胤擺在宋人面前的問題,從而直接導致了宋朝富而不強的“奇葩”朝代。
我們來試著從宋太祖趙匡胤身上找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吧。主要有這麼幾點
第一點,亂世風雲撥迷霧。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混亂的時代“五代十國”。在這個風雲莫測,草根上位的時代後期,出現了一個影響趙匡胤一生的人物,“雕青天子”郭威。
郭威何許人也?冷不丁一提,大家可能不知道,但說到“黃袍加身”大家肯定如雷貫耳。沒錯,“黃袍加身”乃是郭威首創,趙匡胤就是學的他。郭威是草根出身,靠著一身本事混到了後漢掌握兵權的大將軍,在後漢皇帝劉承佑想要奪回兵權之時,毅然黃袍加身,上位登基,建立了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周朝,史稱後周。當然這個過程是複雜的。
而這時的趙匡胤正在給郭威當小弟,郭威這一手“黃袍加身”當真是讓趙匡胤吃了一驚,嗯?!原來還有這種操作。
第二點,一朝兵變披黃袍。後周可能註定是一個短命的朝代,短短十年就經歷了三代皇帝。到了第三代皇帝,年僅七歲的周恭帝上位之時,趙匡胤靠著自己的才能已經逐漸掌握兵權、積聚了自己的實力。
而胸懷大志的趙匡胤正在等待一個時機,可以結束紛爭建立大一統政權的時機。如此,在一次外出抗敵的軍事活動中,發動了著名的“陳橋驛兵變”。進而也學著他“師父”郭威,照樣來了一手“黃袍加身”,順利返回京師登上皇位,結束了混亂的“五代十國”,建立了歷史上又一個,某種程度上大一統政權宋朝!
第三點,把酒慶功釋兵權。建立宋朝之後趙匡胤最在意的或者最害怕的是什麼?如果是你們,你們想想會害怕什麼。沒錯,還是“黃袍加身”,這是老趙心裡的疙瘩。
老趙想了,我師父郭威“黃袍加身”當了皇帝,我也是如此,那……萬一我那些手下的手下再給我那些手下披上黃袍(有點亂,請自行理清,嘿嘿),後果不堪設想啊,可是我又不想效仿前人找理由殺了我那些過命的弟兄,唉……有什麼兩全其美的方法?思來想去,老趙下定決心,請這幫老弟兄喝酒吧,酒桌上好說話啊。這不,酒過三巡菜過無味,老趙把憋在心裡的苦衷委婉的告訴了眾弟兄。眾弟兄也是明白人,紛紛表態不敢造反。最終在這“愉快”的氛圍裡解除了手下的兵權,嗯,咳咳,至少我們老趙是愉快的。
第四點,崇文廢武強皇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建立很多新的制度。
其一、權利互相制約的制度。樞密院和三衙兩個部門分別掌管軍權和軍令,互相牽制制約,這樣就不會讓其中一方做大。
其二,兵力互相制約的政策。全國兵力分給中央和地方一人一半,而地方兵力又分散到各地,這樣地方想造反就很困難,中央軍想造反又有地方軍鉗制,有效預防了內部作亂。
其三, 官兵定期換防的制度。全國官兵定期換防,防止在一個地方紮根,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圈子”,防止“做大做強”。
還有其他等等的制度政策都在為趙家的皇權服務,有效的防止了各種叛亂的發生。
總結: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更是把兵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他的一系列操作之下,對於百姓來說,從軍之路多有險峻,已經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反而做學問做買賣當文官等士農工商之路不會招來禍事。所以,國家經濟在長年累月的積累下變得十分富強,而軍事實力卻越來越弱,這也導致周邊的幾個國家,對這塊沒什麼戰鬥力的獵物虎視眈眈,最終結果,宋朝最後算是在他趙匡胤意料之中,沒有廢於內亂,而是被外敵所破。 -
20 # 道中道道而道
宋朝很不幸,其時恰好處於歷史上的一個小冰河期。按照史書的記載是臨安年年下大雪。這樣在北方的苦寒地帶更不必說,可稱千年不遇的嚴寒期。氣候驟冷迫使無法在北方繼續生存的遼、金、蒙古遊牧民族不得不全力向南拓展生存空間,從而造成了對宋的持久的軍事壓力.而且嚴寒的氣候更迫使一直處於鬆散的部落聯盟狀態的遊牧民族團結成了組織化的軍事體制國家.它的特徵是"非部落化",在軍事上保留歐亞大草原騎馬民族的兇悍,但其轄地卻囊括文明地區的邊緣,統治大量的定居臣民和市鎮,因此在政教上又得采用文明制度和意識形態,遂兼有兩者之長。其戰鬥力和生命力遠非漢時匈奴和唐時突厥可比.
後世往往以現代戰爭的觀點來看古代戰爭.以宋朝舉國上百萬的軍隊不能征服外族而批其懦弱無能.焉知古代戰爭人力優勢只能次第鋪開,並不能如現代戰爭般傾全國之力於一擊.宋國軍隊最多時上百萬,能調到邊境的最多也只有一半.更何況往往要分兵抵禦兩個以上外族的作戰.以宋夏戰爭為例,與西夏的百年戰爭時期,宋國均處以兩面作戰的境地.宋國兵力最高峰時,北宋調集到西北邊境上的禁軍達二十萬人,而西北各州郡的鄉兵和廂兵總計也大約二十萬.而西夏軍隊在元旱建國時期已達50萬人。西夏每次會戰均能出動至少十萬的軍隊,後期會戰更是每次動員號稱30萬--80萬的軍隊進攻.
後世指責"弱宋",不能忽視這樣的事實.宋朝是中國曆代步兵裝備最好的朝代,宋朝是抗擊蒙古軍隊最久的國家.宋朝水師是世界最強的水師.宋朝的軍隊是中國曆代最忠誠的軍隊(崖山海戰時,南宋大勢已去,仍有二十萬軍民跟隨幼帝,十多萬軍民戰敗殉國).宋朝面對的金國是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強國.宋朝的釣魚城之戰改變了世界形勢.
宋朝的軍事致命弱點在於馬匹的缺乏.自從中唐失去西北產馬地之後,唐宋軍隊編制逐漸轉為步軍為主.宋朝馬匹多為貿易得來,“計一騎之費,可贍步軍五人”.而岳飛之所以最受百姓愛戴,正因為其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在戰鬥中繳獲大量馬匹),岳家軍可以與金軍主力騎兵硬碰硬決戰勝之,而不是困守孤城聽任金兵掠擄民眾.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文輕武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要對宋朝有個鮮明的認識。比如宋朝的戰馬到底是怎麼回事,宋朝的能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撿一個最典型的時間點來說吧。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這一年是個什麼時間點呢?這一年,距離1005年澶淵之盟已經過去12年了。那麼,在宋朝之前歷史上,12年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呢?
第一件: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勾踐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夫椒之戰12年後,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踐抓住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的機會,率兵出擊,大敗吳師。夫椒之戰16年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夫椒之戰21年後,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
第二件:
秦二世胡亥三年(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攻滅秦朝,次年封漢中王,史稱漢元年。12年後,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連打了兩次統一戰爭並取得勝利。第一次,楚漢之爭,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3年),劉邦以弱小的力量,4年多打敗項羽。第二次,翦除異姓王,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1年)至十二年(公元前195年),5年多,劉邦消滅了強大的異姓王。
第三件: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即位。12年後,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為紀念前一年衛青率部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漢武帝改元元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四件: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以太原起家。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淵統一天下,用時7年。武德九年,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攻滅東突厥,用時4年。自李淵起兵到李世民攻滅東突厥,共用時13年。
這四件事都是在12年之內完成的。越王勾踐用時12年已經逆轉了與吳國的力量對比。劉邦已經打遍天下了。漢武帝已經開始逆轉對匈奴作戰的不利局勢了。李淵李世民不但打遍中原連草原都幹上了。
那麼到了宋朝,12年可以做什麼事情呢?
第一件:
公元960年,趙匡胤篡位,奪得柴榮遺產。這筆遺產包括重新整理後的精銳禁軍,淮北之戰打殘南唐之後中原無敵的軍事實力,遠超漢唐的人口實力。12年後,趙匡胤已經消滅了荊南、後蜀、南漢,正在策劃攻滅南唐。看起來很風光,做了很多事。但是和前人一比就知道,他做這些,在劉邦李淵那裡完全就不值一提。最後趙匡胤統一除北漢幽燕之外的天下,用了17年。一直到公元979年,19年後,趙光義才攻滅了北漢。
這一速度已經慢得令人髮指了。
你們知道只靠湯和一封信起家的朱元璋,攻克大都、結束元朝統治用了多久嗎?16年!這是什麼概念呢?趙匡胤17年還沒到北漢呢!遑論燕雲十六州!也就是說,趙匡胤拿著柴榮的百萬家產忙忙碌碌一輩子,乾的活還不如白手起家的朱元璋!
第二件:
在公元1005年澶淵之盟締結之後12年,《宋會要輯要》記載,在這一年,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八月十八日,北宋牧制置使提出:“請以十三歲已上配軍馬估直出賣。”(這個牧制置使疑似閬中鄉賢陳堯叟)同月二十七日,大臣向敏中提出:“今國家馬數倍多,望廣令出賣。”十一月,向敏中又一次提出:“近歲邊陲徹警,兵革頓銷。然諸軍戰馬尚未減數,頗煩經費。望加裁損。”這一段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意思:
北宋大臣認為天下太平了,宋朝戰馬太多了,都賣了吧,賣了吧,賣了吧。
重複三次不是因為我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北宋的大臣連提了三次。
賣國求榮12年後,宋朝認為和平已然降臨,決定裁減戰馬。
指望這幫人反攻,那不是做夢嗎?
經常看到有人說“宋朝缺馬是因為唐朝丟失產馬地”,就宋朝這樣的,澶淵之盟啊!澶淵之盟之後12年,宋朝覺得自己戰馬太多了,要賣掉,還是大量的賣掉。理由居然是沒有戰爭了!
其實在此之前已經出事了。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五年三月,宋真宗對宰相們說,養馬按說也應該每年記錄增減數額。我算了算賬,發現今年的馬比去年少了大約兩萬匹。分管長官陳堯叟是怎麼說的呢?大概可能也許是已經送到軍中去了,而且去年下了雪,很多馬都死了。我已經命令,再下了雪就多注意。(帝謂宰臣等曰:“牧馬數,亦當歲較其耗登。諸蕃馬月奏其數,但無比較。且以去歲所奏比日近奏數,約少二萬。”制置使陳堯叟曰:“蓋已給諸軍矣。亦慮去歲遇雪,馬有死損者多。自前牧馬雖經冬,不給芻膏。臣近已指揮坊監,如遇雪,有妨牧,則量給之。”)這個陳堯叟還是個歷史名人,一門三兄弟都中了進士,其中兩個狀元,號稱一門三狀元。在此之前,這個貨因為澶淵之盟的時候主張逃跑被寇準罵了一頓。
第二個月,大中祥符五年四月,在宋真宗過問戰馬數量問題之後,宋朝的牧制置使提出,京城每年都留一批馬使喚,數量多則一萬七千多,少也不少餘一萬多,都在附近養著,太費錢了!現在打算篩選一下,在幾處地方各保留兩千匹,其他大概五千匹都送到淳澤監去養著。京城要用的時候,招呼一聲,一晚上就到了,每年可以少花很多錢,而且馬也養得好。(牧制置使言:“近置中牟縣淳澤監。在京自來歲留準備供使馬多至萬七千匹,少亦不減萬餘匹。於左右騏驥院及六坊監養飼,歲費芻粟不啻四百餘萬石。今欲分定色額,在京每歲各比留二千匹,約撥馬五千匹赴淳澤監牧養。或京師要馬填闕構抽,止經宿便到,歲可減草三百餘萬束,粟豆稱是。兼填闕馬在淳澤牧放,必少病患,減得拋失。”)
但是照此辦理之後,到了第二年, 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宋真宗收到的訊息是這樣的:
那個“必少病患,減得拋失”的淳澤監,養的馬因為外界客觀原因“致成瘦弱”。(牧制置使言,淳澤並諸處馬監,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時,馬 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
好了,宋朝的戰馬,經過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在無聲無息減少兩萬之後,又有聲有息的大量消失了。
這是因為唐朝丟失產馬地導致的嗎?唐朝人穿越了跑到宋朝去消滅宋朝的戰馬啦?
陳堯叟是事關北宋馬政極其重要的一個人物。
宋史裡這樣記載:
兼群牧制置使。始置使,即以堯叟為之,及掌樞密,即罷其任。至是,以國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總領,故又委堯叟焉。自是多立條約。又著《監牧議》,述馬政之重。預修國史。
所以這個人是“改革”北宋馬政的關鍵人物。將沿襲自唐代的馬政改革成宋朝的關鍵人物。而我們之前已經說了,澶淵之盟之後,就是在陳堯叟手裡,宋朝的戰馬莫名其妙不見了。就這樣一個人物,還“多立條約”、“著《監牧議》,述馬政之重”,寫了很多職稱論文!
都說宋朝缺馬是因為唐朝,唐朝之後是後梁,後梁之後是後唐,後唐之後是後晉,後晉之後是後漢,後漢之後是後周,後周之後才是北宋。唐朝管天管地,還能管五代之後的北宋養馬?
這不扯淡嗎?
這種“唐朝丟失產馬地導致六世孫宋朝缺馬”的謬論還是不要再傳了。
一直以來都有人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我現在深刻懷疑,到底是趙宋締造了中古時期中國最後一次繁盛,還是趙宋拖延時間妨礙了中國崛起。我覺得世界上之所以會覺得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多半是因為他們沒見過漢唐的強盛。畢竟,別人想“徹底見識”一下漢唐的強盛,漢唐也不叫他們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全境攻陷,有多少家底別人全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