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花之舞kasha
魏忠賢當時的勢力確實相當駭人。文臣有“五虎”,武將有“五彪”,另外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可以說,朝野上下、軍隊內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號稱“九千歲”,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當大官,連還在襁褓之中的侄兒良棟,也被封為東安侯。另一個侄兒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廟。可以說,朱由校後期,他已經完全成為傀儡,大明王朝實際上成為了魏忠賢的天下。
第一,朱由檢識破了魏忠賢想在他身邊安插眼線的陰謀。
朱由校是因為溺水生病而去世的。本來,魏忠賢和客氏以為守著一個文盲木匠,又厭倦朝政的皇帝,就可以權傾天下高枕無憂。沒想到朱由校這樣就死了。在朱由校生病去世前,魏忠賢和客氏剛讓張皇后流產而不能生育,朱由校又沒有其他子嗣。因此魏忠賢和客氏急急忙忙從民間找一些懷有身孕的女子,冒充宮女,說是朱由校讓其懷孕的。祈望孩子生下來,立為太子。沒想到朱由校沒挺得過來。更沒想到朱由校並沒有立宮女肚子中的孩子為繼承人,而是立弟弟朱由檢為繼承人。這完全打破了魏忠賢的部署。
可以說,魏忠賢在朱由檢身邊並沒有安插眼線,對朱由檢的情況一無所知。
為了掌握朱由檢的情況,魏忠賢透過向朱由檢進獻美女的方式,不但企圖麻痺朱由檢,讓他縱情聲色,而且還可以因此在朱由檢身邊安插眼線。但朱由檢對這些美女一點也不碰。這樣一來,魏忠賢一時找不到應對辦法。
第二,朱由檢透過自己模稜兩可的態度,壓垮閹黨。
魏忠賢實力強勁,黨羽遍天下。同時,由於魏忠賢一系列的殘酷打擊,他的政敵們都被打壓得不敢輕易開口。
朱由檢當然希望大臣們開口,確實也有大臣包括陸澄原、錢元愨、史躬盛等彈劾魏忠賢。但是朱由檢這時候都沒有表態。他知道,一表態就意味著打草驚蛇,引起魏忠賢的注意,讓他鋌而走險,貿然行動。所以,朱由檢不但什麼也不說,還軟語寬慰魏忠賢。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楊所修、楊維垣攻擊崔呈秀。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楊所修、楊維垣攻擊崔呈秀。
其實這三個人都是魏忠賢黨羽。這個舉動,是朱由檢指使的呢?還是魏忠賢想捨車保帥呢?這個沒有歷史定論。不過,朱由檢指使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他並不確定這些人就願意站起來反對魏忠賢的。魏忠賢自己捨車保帥的可能性也不大,畢竟雖然閹黨內部可能有矛盾,但那時候最重要的是團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互相攻擊,把火撥開,就不好收場了。
所以,我覺得很有可能是朱由檢模稜兩可的態度,讓閹黨內部崩潰了。大家不敢攻擊魏忠賢,就攻擊崔呈秀
這時候,朱由檢的態度非常關鍵,他不再客氣,重處崔呈秀。
朱由檢保護魏忠賢而重處理崔呈秀的做法,讓大臣們明白了朱由檢的態度,於是,彈劾魏忠賢的奏摺就像雪片一樣飛來了。
第三,朱由檢動作非常乾淨,不給魏忠賢留下反擊的時間和機會。
原本朱由檢一直採用寬慰魏忠賢的方式,就算是大臣多次上書,朱由檢也不為所動。但是,一個嘉興貢生攻擊魏忠賢的奏摺,朱由檢卻拿出來給魏忠賢看。並以保護他為由,把他送回鳳陽安置。朱由檢這樣做,相當於一下解除了魏忠賢的各種權利。
而在這個過程中,大臣們彈劾的奏摺變得異常猛烈,魏忠賢的心理徹底崩潰,終於選擇上吊自殺。
(參考資料:《明史》)。
-
3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在天啟皇帝活著的時候,任用魏忠賢作為自己的爪牙,雖然助長了閹黨的氣焰,卻也落得個天下太平。魏忠賢存在的最大問題,那就是忠良文臣被欺壓,無良奸臣橫行霸道。
對於天下百姓來說,奸臣當道的確不是什麼好事,可對天啟皇帝來說,似乎沒什麼太大的影響。可嫉惡如仇的崇禎皇帝上臺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轉變,他討厭閹黨,支援東林黨。
可是魏忠賢的實力龐大,自稱九千歲不說,還有若干義子,全國各地的官員都為他建立生祠,為什麼他還是倒臺了呢?
01崇禎皇帝故佈疑陣,魏忠賢摸不清頭緒。崇禎皇帝早就看透了魏忠賢,他知道魏忠賢雖然是個奸臣,但是要說他敢對皇帝下手,那還不至於,魏忠賢無非就是要把皇帝做為傀儡,自己掌權罷了。
所以崇禎皇帝將計就計,剛上臺就處處詢問魏忠賢,而且很多大事都直接交給魏忠賢去做。這意思就很明白了,崇禎想告訴魏忠賢,自己還是非常相信他的,讓他不要多想。魏忠賢稍微鬆了口氣的時候,崇禎皇帝又對魏忠賢下手了。當時天啟皇帝的奶孃客氏,是魏忠賢的對食,兩人相當於名義上的夫妻。崇禎皇帝認為天啟皇帝去世了,那客氏也沒有理由留在皇宮裡了。所以崇禎就找了個藉口,把客氏給趕出了皇宮。客氏是魏忠賢非常重要的幫手,這下子魏忠賢就懵了,難道崇禎不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說這是一個下馬威?魏忠賢估計整天整夜都睡不好覺了。崇禎的目的似乎達到了,這個時候崇禎又開始對魏忠賢好了起來。好不容易可以睡個好覺了,崇禎皇帝又來事兒了。
錦衣玉帶靴褲握刀者,夾左右馳,廚傳、優伶、百戲、輿隸相隨屬以萬數。百司章奏,置急足馳白乃下。所過,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歲,忠賢顧盼未嘗及也。客氏居宮中,脅持皇后,殘虐宮嬪。偶出歸私第,騶從赫奕照衢路,望若鹵簿。忠賢故騃無他長,其黨日夜教之,客氏為內主,群兇煽虐,以是毒痡海內。---《明史》
當時魏忠賢最重要的手下就是兵部尚書崔呈秀,這個人手握重兵,是主宰大局的重要人物。所以崇禎安排人彈劾崔呈秀,崔呈秀果斷被拿下,魏忠賢這才明白,自己大勢已去了。
02牆倒眾人推,魏忠賢是被那些依附他的人搞垮臺的。崔呈秀的倒臺,標誌著魏忠賢集團的落幕。這個時候逐漸有大臣冒出來,開始彈劾魏忠賢。各種罪狀一封封送到了崇禎手裡。
崇禎把魏忠賢喊過來,讓他聽一聽這些罪狀,看他什麼態度。魏忠賢立刻表示病了,希望辭掉官職修養。
這本是一招苦肉計,沒想到崇禎還真的批准了。當年這一招在天啟皇帝面前百試百靈,為什麼崇禎就是不上當呢?
於是魏忠賢來了一個更狠的,他受不了這樣的屈辱,主動請求辭掉所有的爵位、田產和誥券。他認為自己這麼做,崇禎皇帝一定會手下留情。
可是沒想到的是,崇禎皇帝居然樂呵呵地答應了這一切。於是乎魏忠賢從九千歲,一下子跌到了一無所有。
那這個時候他的那些黨羽自然是見風使舵的貨色,立刻上書表示,魏忠賢十惡不赦,一定要崇禎皇帝嚴懲。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王素稔忠賢惡,深自儆備,其黨自危。楊所修、楊維垣先攻崔呈秀以嘗帝,主事陸澄原、錢元愨,員外郎史躬盛遂交章論忠賢。帝猶未發。於是嘉興貢生錢嘉徵劾忠賢十大罪:一併帝,二蔑後,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籓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功,九朘民,十通關節。疏上,帝召忠賢,使內侍讀之。---《明史》
在一番群眾彈劾之下,魏忠賢只好灰溜溜地下臺,被崇禎皇帝發配到鳳陽皇陵。事情當然沒有這麼容易結束,在沿途魏忠賢居然還豢養了大量殺手,這是大忌。
所以崇禎將魏忠賢一擼到底,決定讓錦衣衛逮捕魏忠賢回來。魏忠賢等人在途中喝了一晚上的酒,當晚集體自盡了。所以說真正推倒魏忠賢的,其實是魏忠賢的那些黨羽。
03清除魏忠賢黨羽的過程,的確有些可怕。魏忠賢所領導的閹黨,一直以來跟東林黨人就相當不對付。魏忠賢掌權的時候,曾經逼死過大量東林黨人。
現在魏忠賢死了以後,閹黨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在崇禎皇帝的支援下,東林黨人重新掌權,一場清洗閹黨的活動就此展開。
忠賢大懼,急以重寶啖信邸太監徐應元求解。應元,故忠賢博徒也。帝知之,斥應元。十一月,遂安置忠賢於鳳陽,尋命逮治。忠賢行至阜城,聞之,與李朝欽偕縊死。詔磔其屍。懸首河間。笞殺客氏於浣衣局。魏良卿、侯國興、客光先等並棄市,籍其家。客氏之籍也,於其家得宮女八人,蓋將效呂不韋所為,人尤疾之。---《明史》
無數官員下獄,抄家滅族的情況時有發生。不要看東林黨人都是一些文人,他們殺起人來一點都不含糊,甚至可以說更狠。
試問當年誰沒有給魏忠賢做過馬仔呢?當時只要不支援魏忠賢的人,基本上都被趕出了朝廷,就算是在地方上做官,那也得給魏忠賢立生祠,那才能有安穩日子可以過。這麼來看,全國各地所有的官員,那都可以稱得上魏忠賢的黨羽。可是東林黨人只剿滅一部分人,因為有些人開始賄賂他們,所以免遭厄運。還有一些人就算不是閹黨,但凡得罪過東林黨人,那也會被打成閹黨,從而落得個抄家滅族的下場。魏忠賢到底有多大的罪過呢?他無非就是在黨爭之中,贏得了勝利。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開始對敵對者展開了打擊報復。
相比較於東林黨的惡行,魏忠賢的種種行為,反倒是顯得有些仁慈了。畢竟魏忠賢沒有對東林黨人趕盡殺絕,而東林黨人卻對所有異己分子採取剷除方針。
總結:明朝亡國的原因很多,黨爭就是最重要的一條。有人說是因為小冰河期的到來,使得明朝滅亡。也有人說是因為財政赤字,使得明朝滅亡。當然內憂外患,兵禍橫行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認為明朝滅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黨政。從嘉靖朝開始的黨爭,其實就已經預示著明朝的悲劇。
嚴嵩一派和裕王一派之間的鬥爭,早就已經成了黨爭的典範。後來萬曆朝的黨爭更加嚴重,首輔大臣一個接著一個倒臺,有些甚至慘死。一直到了天啟年間,黨爭的巔峰時刻終於來臨,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東林黨之間的鬥爭,終於爆發。天啟年間是閹黨獲勝,東林黨慘敗。而崇禎年間,東林黨翻身做了主人,反倒是閹黨被趕盡殺絕。那麼這裡面有好人嗎?當然沒有好人,全都是為了各自利益的人。東林黨人背後的金主,那是抵抗明朝改革最重要的力量。他們不希望閹黨掌權,就是因為他們不想多交稅給朝廷。所以說崇禎後期輕信東林黨人,可他們比魏忠賢要壞,卻沒有魏忠賢有本事。結果亡國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明史》
-
4 # 西遊記中記
魏忠賢——古今第一宦官
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後,開始平步青雲,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昏暗的宦官專權的序幕,一時廠衛之毒流滿天下,一大批不滿魏忠賢的官員士子慘死獄中;一大批無恥之徒都先後阿附於他,更有某些阿諛之臣到處為他修建生祠,耗費民財數千萬。他自稱九千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明崇禎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徹底肅清。
魏忠賢(1568年-1627年),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原名李進忠,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灤南)人。出身於市井無賴,父母為街頭雜耍藝人或小手工業者,好賭成性,曾賣掉自己的女兒作為賭債。認魏朝作為“幹父”而改名換姓(據《明清宮廷秘史》)。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太監宮女之間的婚配)。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公元1621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年號天啟。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自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以及善於把握動盪時局的“能人”來獨當一面,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獨掌大權,藉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一舉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魏忠賢,明末有名的大太監,大奸臣。他少時家境不太好,整天和消混混們混跡於街頭。一個人有沒有出息早先就能看出來。魏忠賢是自宮的,話說對自己都這麼狠的人,那要混不出太監樣了還真對不起他這一刀。
進宮後他巴結上了客氏,這個客氏是朱由校的乳母。在朱由校還是皇子時,這個客氏對他真的是沒話說,所以朱由校繼位後非常信任客氏,按說皇帝繼位後就沒有乳母什麼事了,但是朱由校封她為奉聖夫人,每天出入朱由校的寢宮,據記載二人可能有關係。
魏忠賢搭上了客氏這條線當然是扶搖直上。至於客氏為什麼看好魏忠賢,有傳言說他是自宮的,由於手藝不好,或者是故意的,所以宮的不乾淨,由此憑這點跟客氏搭上關係還是有可能的。
賢
在客氏的幫助下,魏忠賢極受寵信,出人司禮秉筆太監,這個位置是可以為皇上代批奏摺的,權力非常大,算是太監這門行業的最高水準。朱由校是很貪玩的皇帝,基本不管國事,因此魏忠賢一時權傾朝野,自封“九千九百歲”,而當時有種說法叫“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打擊閹黨,魏忠賢也被給辦了。史書上記載魏忠賢無惡不作,崇禎皇帝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著手滅掉魏忠賢,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為什麼還有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的說法呢?
明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造反,比如李自成、張獻忠等,說明朝亡於流寇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回頭來看一下,朱由校在位時,也就是魏忠賢當權的時候,有記載的民變只有一次,而到了崇禎時期,各地民變四起,那些闖王什麼的都是這個時候起來的。
朱由校喜愛木工,完全不管事的,而魏忠賢是大貪特貪,但是他在貪之餘還是辦事的,難道說崇禎皇帝就不辦事嗎?當然辦,崇禎還是一個非常敬業的皇帝,但是沒有用對地方,方法不對。
魏忠賢當權後,實行了一個好政策,那就是收工商稅,為什麼要收?因為國庫沒錢啊,沒錢自己就沒法貪了。雖然自己貪一點,但是國庫還是逐漸的充實起來,當時邊界正鬧騰,沒有軍餉軍隊哪有心情打仗呢?
崇禎當政後弄死了魏忠賢,皇帝也不是超人,他還是需要手下辦事的,這時另一幫人上來了,那就是東林黨。東林黨都是些什麼人呢?大部分是江南計程車大夫,而當時的江南是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讓崇禎停止收工商稅,還有礦稅。
朱由校時期,江南當時光茶稅每年就有20萬兩的收入,而到了崇禎時期,能收上來一半就不錯了。既然國庫少了這麼大的一項收入來源,國家打仗要用錢怎麼辦?只能算在老實的農民頭上了。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一年能掙多少錢?放著那麼富有的資本家和礦老闆們,欺負老實的農民這算啥。
當然崇禎還是個節約的皇帝,他也知道農民不好過,因此決定開源節流、精兵簡政,在東林黨的串活下取消了全國各地的驛館,這的確為朝廷節約了不少錢,但是也讓很多人失了業,以前的驛館工作人員一下子成了無業遊民,其中有一個叫李自成的。
有人說崇禎那是遇到了小冰河期,屬於天災,就算屬於天災,老百姓們的糧食已經減產了,可朝廷為什麼還要加重百姓的稅收呢?因此百姓們在無活路的情況下,紛紛造反,在這種情況下,東林黨們為了自己的利益還不肯妥協,如果他們能稍微的放棄一點自己的利益,給農民們一點活路,也許各地就沒有那麼多的流寇了,崇禎也就可以分出精力專心的對付後金。
歷史中東林黨的人個個非常清廉,極富正義感,但是當滿清入關後,在抄那些東林黨的家時,哪個不是家財萬貫,當然個別清廉的還是有的。
魏忠賢在的時候,將東林黨壓的死死的,徵收工商稅變相的緩解了農民的壓力,但是他動了東林黨的利益,所以朱由校一死,他們就迫不及待的配合崇禎滅了魏忠賢,而東林黨又變相的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明朝亡於流寇,不如說亡於東林黨更確切些。反觀最後李自成攻入北京時,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在崇禎身邊的,陪伴他的只有一個太監。
一個老老實實的本分人
魏忠賢,街道老大媽都比我們清楚他是誰。不太清楚的人,只能是一些歷史學人,包括一些名家——他們都是一些固執己見的人,只相信史料,不相信常理。
對魏忠賢的總體印象,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個 “壞”字。在明朝壞人榜上,知名度第一的,應當就是他——主子面前窩囊猥瑣,背了主子直吃橫搖,處在人生顛峰的魏忠賢,完全就是這個樣子。具體的壞人壞事,這裡就省了。
其實,作為明朝的高階領導幹部,魏忠賢的幹部檔案,肯定被後人改了無數次。改過之後,也沒有留下多少痕跡與破綻。但推測中的魏忠賢,早年應該是相當勵志的——魏忠賢從一個沒有特殊背景的社會青年,最終成長為大明朝一言九鼎的高幹,這個傳奇本身就相當蠱惑人心。
按照史書的記載,魏忠賢本來應叫“小李子”(與下個朝代的同行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他名叫李進忠,河北人。家庭出身,農民。調查材料,則有兩份:第一種說法,爹媽種地,是個下等人,這似乎還有點正經的味道。第二種說法,爹媽是個民間文藝工作者,街頭耍猴或其他雜耍活,這不是渲染魏忠賢有藝術細胞,而是新增一點出身下賤、作賤人的味道。
上面這段家庭背景,如果對幹部的使用沒有多大的問題,當然可以飄過。
下面,則是他的現實表現,有些不太順暢。
按照塑造壞人的傳統筆法,先要交待一下他的童年。
魏忠賢的童年,主要是街頭混事。
從少年長到青年,魏忠賢明顯是向壞人的方向快速發展。魏忠賢最終是要成長為頂級壞人的,吃點喝點,事情太小,不足以作為證據證明論題,這裡就忽略不計了。魏忠賢的壞人特徵,好像適宜從嫖娼開始。
嫖娼,這個事情通俗易懂,也可以要多嚴重有多嚴重,涉及一個人的現實表現與思想表現,是幹部廉潔自律的必檢關口。況且,大家對這類事比較感興趣,並且不受信任危機的影響。比方說誰學雷鋒了,大家不一定相信。如果聽說誰嫖娼、受賄了,大家一準抓緊呵呵幾聲,立即幫你釋出出去,並且免收廣告費。
嫖娼的時候,魏忠賢已經結婚了。據說,魏忠賢是嫖遍了大街小巷,掛紅燈的地方他都要光臨。
每當讀到這一類記載,我總想到魏忠賢家估計還是有點錢的。因為那些地方雖說比不得“天上人間”,但收費標準肯定要比“洗頭屋”、“足療房”貴不少。更重要的是,越是不正規的場所,收費工作就越正規,管理工作就越科學、嚴謹,絕不會像“國”字號的地方,可以講人情,隨便有個熟人都能免費或逃票。
——魏忠賢家裡沒有錢,嫖娼時又沒有志願者買單,這事蹟本身就很有資訊量。究竟財產申報不實,還是後人記述有誤,無從下手。
關於魏忠賢的賭博問題,那也是相當嚴重的。但細細琢磨,好像也有一點問題——不是魏忠賢的問題,而是作家們的問題。
魏忠賢上賭場,通常身上是沒有錢的。但沒有錢的魏忠賢,下的賭注卻上百萬。
額的神——魏忠賢真壞,開賭場的真傻!河北的賭場要是這麼“錢多、人傻”,誰還願意捨近求遠,跑到那種又唱又打的地方自討苦吃!
這就是歷史中的命題作文,很精彩又很學生級:在魏忠賢走上重要工作崗位之前,還有畫龍點睛的這麼一筆——吃喝嫖賭,走投無路,賣掉女兒,果斷“北漂”!
行至山窮水盡,終究峰迴路轉,魏忠賢究竟靠的是什麼?我曾經接待過一位早年農民進城的成功人士,說起當年的打拼,他是噙噤淚水。
魏忠賢根本就不是“快男”,成名前夜,甚至飽還受羞辱。我理解中的魏忠賢,又絕對是明朝官場的幸運兒。但這個幸運兒,走的是一條艱苦卓絕的前進道路,因為他早年的志向,只是當宦官,而最後卻當成了太監。
魏忠賢決定自宮,一方面只能是生活太逼,而另一方面當特崗工人,工資肯定是相當誘人的。
這是我的看法。如果事實證明我的觀點錯了,亂寫一氣的專家竟寫對了,那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魏忠賢的運氣太好了。
能當上宦官,本身就是一種幸運。從報名到錄用,去當宦官比參加什麼“向前衝”、“大沖關”之類的遊戲要難得多,危險得多。遊戲當然好玩,在拿獎品之前,衝完這一關衝下一關,哪一關一不留神掉下去,下面不是鱷魚池,而是清水池,不會游泳也沒關係,下面還有帥哥美女安全員,你無非拿不到獎品,落點狼狽。
當宦官的第一關,那是賭生死。負責手術的一律都是個體戶,私立醫院都沒有。如果說私立醫院收費很毒,那個體戶的收費估計就是歹毒。李進忠本來就窮,交不起費——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下更沒有免費的手術。
但李進忠就是李進忠,交不起費,就乾脆不交費,自己解決!當年,我讀到李進忠這一段時,後面根本還來得及沒看,就堅決肯定這小子將來準成大器——對自己都這麼狠,還有他辦不成的事?
宦官是個專業性太強的工種,關鍵是硬體有特殊要求。幹了這個工作,就不能再幹別的工作,流動性自然差,必須敬業一輩子。你這一干一輩子,後面的人就麻煩了。你不死,他進不來。所以,招工指標特別緊張。指標越緊張,條件就越苛刻,比招聘清潔工都要博士還苛刻。
就一項:年齡!人家招的是“少年班”。宮裡招宦官,年齡越小越好,好管,好調教,服務年限也長。李進忠婚也結了,女兒都養了,怎麼算也有兩十歲。這可不是機靈的幹部改簡歷,十歲就能大學畢業呀。
死結,死了!人生最悲催的事,莫過於那玩意兒割了,宦官還沒當成。自我動刀子的時候沒有死,這會李進忠不死也有死的心思了。吃碗公家飯,怎麼就這麼難呢?
李進忠還是有辦法,這個辦法就是不是辦法的辦法——降低就業標準,先進私企打打工,弄個臨時飯碗。
——其實連私企都算不上,而是一個“個體戶”。但不是一般的個體戶,因為這個老闆叫孫暹。
孫暹是誰,我也不太瞭解底細,你也完全沒有必要去較真。只要記住一點,他是個離休老幹部!因為他過去當過的官,就是太監,還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如果我的書你是按部就班讀的,你就知道這是個貨真價實的高幹。
如果說李進忠早年是個不成器的玩意,我相信那個玩劣的少年,一準在他自宮的同時,已經與自己的過去一刀兩斷。我的基本判斷是,李進忠在孫暹這裡,100%地表現出了過硬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沒有這兩點,我的書和李青年的下一節,都無法順理成章再繼續下去——孫暹的一個果斷決策,讓李進忠絕處逢生。李進忠的模範事蹟感動了他,孫暹決定推薦他進宮。
李進忠終於進宮了。有必要再提醒一下電視迷——他當的是宦官,不是太監。準確而又專業地講,他進宮去做的是火者。
什麼是火者?從大往小數,太監,少監,監丞,長隨,當差。當差以下還有沒有?還有一個,這就是火者。換上有上進心的,這一數,心都涼了。
火者乾的是哪些工作?無非是掃地,抹桌子,倒馬桶等,想為領導搞點近身服務,根本就沒有機會。換上一個有進取心的,也是尋死的心思都有了。但是,李進忠一干就是十幾年,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只得過一項榮譽稱號,就是領導與同志們的口頭表揚:“魏傻子”!
請注意,對李進忠的口頭表揚是“魏傻子”,而不“李傻子”!姓都混沒了,還怎麼繼續混?沒關係,李進忠混成魏忠賢,他一生最大的幸運,就在這裡。對有些人來說,混得不知道姓甚名誰,往往也就是得道昇天的前兆。
——他結識了魏朝,一個太監。魏太監還給魏火者調整了工種,就是典膳。典膳的職責是管後宮的伙食,這差事好,就在領導身邊,說不準領導高興的時候,還能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萬曆四十七年(1619),王才人居然又死了。辛辛苦苦二十年,魏忠賢一覺醒來,便有人通知他去做倉庫保管員。
要麼怎麼說魏忠賢幸運呢!這個幾乎倒黴透頂的老宦官,一年之後竟然被李選侍引為心腹。
接下來,萬曆死了。朱常洛上臺,上臺之後剛露面幾次新聞聯播,人就也死了。朱由校又上臺……歷史真實的節奏,比電視劇真的快多了,連掙錢的廣告都不插。
天啟皇帝即位時,客氏封奉聖夫人,魏忠賢任司禮秉筆太監,得帝信任,命兼掌東廠。五十多歲了,快退休的年紀,魏忠賢終於成了成功人士!
但是,這個成功太屬意外。哪一個環節上少了一段幸運,魏忠賢都不會有今天。並且,這需要一個基本前提:魏忠賢必須競競業業,一步一個腳印。事實上,在很長時間裡魏忠賢確實是個實在人!
-
5 # 婉兮歷史
魏忠賢權傾朝野結黨營私迫害東林黨人不假,但是魏忠賢在東林黨人獨大不了這是事實,看似魏忠賢這個奸詐小人這麼厲害但為什麼不廢了天啟皇帝自己上位呢?其實魏忠賢再厲害也不過就是個太監罷了,後面需要皇帝的寵信與支援,沒有皇帝魏忠賢什麼都不是,魏忠賢的一切權力都是皇帝賦予的,魏忠賢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魏忠賢把天啟皇帝伺候的是明明白白,這其實才是魏忠賢風光無限但是卻有些狐假虎威的原因。
天啟皇帝縱情聲色把自己玩死了,當時魏忠賢是尋盡了辦法想要醫治天啟皇帝的,只可惜迴天乏力啊,就這樣後來年僅十七歲的明思宗朱由檢上位了,崇禎皇帝本來是在好好的當自己的王爺的,吃喝不愁啊,沒想到自己的哥哥竟然年紀輕輕的就去了,重要的是連個後代也沒有,要是和平年代皇帝這個位子還真是個餡餅,現在崇禎皇帝接手的卻是個爛攤子,內有農民起義軍外有金兵侵略,朝中還有個九千歲呼風喚雨,崇禎如何能忍,崇禎打算第一個目標就是剷除魏忠賢。
但是崇禎剛登基是對付不了魏忠賢的,為了安撫魏忠賢崇禎什麼都沒做這樣才使得魏忠賢一黨放鬆了警惕,接著崇禎不知不覺的就對著魏忠賢的心腹崔呈秀下手了,派大臣網羅了崔呈秀的大量罪狀直接處死了崔呈秀,斬斷了魏忠賢的羽翼,魏忠賢這個時候才看清崇禎是要對自己下手啊,後來就自請捐出所有財產下臺養老去,崇禎皇帝就直接順水推舟讓魏忠賢去給天啟皇帝守墓,但是魏忠賢走在半路上就聽見崇禎想要殺自己的訊息,魏忠賢知道自己活不長了,於是就在旅店上吊身亡,崇禎皇帝上位做的大快人心的事就是剷除了魏忠賢。
其實明朝的太監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權力呢?其實都是皇帝賦予他們的權力,皇帝在上需要制衡群臣,所以太監才有了所謂的舞臺,魏忠賢是做了太多的惡事,但是不得不說魏忠賢制衡了東林黨人,等到魏忠賢一死東林黨重新上臺,崇禎後來才知道這幫酸腐文人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典範,這樣也把之前對魏忠賢的餘恨也都化解殆盡了。
-
6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歷史
能在前朝呼風喚雨的人物,到新皇帝登基必然是會倒臺的,歷史上這樣的人物還不多嗎? 商鞅、趙高等人比比皆是。
在朱由校在位時期,他確實是權傾朝野的一號人物,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並稱“九千歲”。
當時明朝的情況是,人們只知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當然,人們所知的都是魏忠賢的“惡”,“作惡”這一點在東廠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只要民間一有人觸犯到了魏忠賢,那麼他的東廠就要出動了,各種捉拿殺戮,甚至被剝皮、割舌,被殺者不可勝數。
魏忠賢這一名字也成為了明朝民間的禁詞。
但這一切在朱由檢登基後就變了,因為朱由檢在當信王之時,就已經把魏忠賢看得一清二楚。
他清楚的知道魏忠賢此人都多大的能量,對朝廷有著多大的影響。
有了皇帝這一份態度,於是朝廷大臣便開始硬氣了起來,紛紛輪奏魏忠賢的各種罪行。
後面,嘉興的貢生錢嘉徵上奏了十條關於魏忠賢的罪證,並提出要“彈劾”魏忠賢。
魏忠賢十大罪:1.與皇帝並列,2.蔑視皇后,3.搬弄兵權,4.無二祖列宗,5.克削藩王封爵,6.目無聖人,7.濫加爵賞,8.掩蓋邊功,9.剝削百姓,10.交通關節
朱由檢接到後便親自召見魏忠賢,讓內官把這十大罪一一讀給魏忠賢聽,魏忠賢聽了自然十分惶恐,連連狡辯。
但朱由檢豈和朱由校一般,他直接把魏忠賢發往鳳陽。
魏忠賢也算是自作孽不可活吧,在去鳳陽的路上,他居然還養了一批死士。
朱由檢知道後自然大怒,直接讓錦衣衛把魏忠賢抓來,此事也以魏忠賢被肢解而結束。
所以說,做人還是不要太高調,什麼呀的位置做什麼樣的事,秦朝的趙高不就是最好的反例嗎?
能在秦二世胡亥那呼風喚雨,並不代表可以在秦三世子嬰的暗殺中存活下來。
嗯,先這樣,還是得看看書。
-
7 # 南朝居士
魏忠賢的身份註定的,他是宦官,是皇帝的奴才、家奴,本身並沒有權力,甚至連官都不是,
但他為什麼有權力呢?因為皇帝給他權力,把權力過渡給他,他就有權力。
他相當於寄身者,皇帝是宿主,他只所以有權力,是因為皇帝有權力,別人怕他是因為怕皇帝,
就是說,他沒有根基,他的權力是空中樓閣,一根獨木支撐著他,一旦這根柱子倒了,他馬上就垮了。
熹宗活著,信任魏忠賢,魏忠賢就是九千歲,熹宗剛死,閹黨自己人就跟他劃清界限,開始彈劾他了。
很多人說,崇禎剛進宮,就自帶食物,防著魏忠賢,其實呢?與其說防著魏忠賢,不如說防著御醫和御膳坊,明朝三分之一的皇帝死於他們之手。
而魏忠賢呢,如果崇禎聽了熹宗的話,繼續信任魏忠賢,崇禎後面就不會那麼被動了,所以,基於魏忠賢的立場,他是多麼希望崇禎能繼位,能聽哥哥的話,怎麼會害他呢?
所以啊,魏忠賢的身份就註定了,皇帝死了,他的權力就崩塌了,
-
8 # 地史館
大明天啟年間,魏忠賢在朝廷作威作福,甚至滿朝文武只知道九千歲魏公公,而不知有天啟皇帝。打擊異己、誣陷官員、以權謀私自不必說,魏忠賢還私掌兵權,訓練了萬餘人的武裝,權傾朝野無人敢惹。
可就是這樣一個權勢滔天的人物,在年僅十七歲的崇禎皇帝即位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被迅速去除,魏忠賢為何倒得這麼快?
明朝宦官的權力完全依附於皇權是最核心的原因
明朝和唐朝是古代中國宦官專權最嚴重的兩個朝代,但明唐兩朝的宦官制度有很大的區別,也就導致兩朝宦官完全不同的結局。
在唐朝,宦官是可以擔任官職的,還是神策軍將軍這樣的高階官職,統領皇宮的禁軍,可以參考《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郭利仕(原型:高力士),劇裡的人都要尊稱一句“郭將軍”。正式因為唐朝的宦官掌握著宮中禁軍,以至於唐朝中後,皇權衰微之時,專權的宦官可以隨意毒殺廢立大唐皇帝。
而明朝的宦官就沒那麼好運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就定下了嚴格的宦官禁令,從法律層面禁止宦官讀書認字,禁止宦官統兵,朱元璋還製作了一張鐵牌,上寫:“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既然朱元璋定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可為什麼還出出現魏忠賢等大宦官呢?這還要從明朝的另一項制度內閣制說起。
朱元璋不僅立下規矩,禁止宦官參政,還廢除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將朝政大權集中在皇帝一個人手中,這樣一來,皇帝需要親自處理的政務成倍增加,雖然朱元璋覺得沒問題,可老朱家的子孫既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那個心思處理這麼多政事,於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逐漸形成了內閣制。
內閣制簡單的說,就是皇帝找來一幫有經驗的大臣組成秘書班子,有什麼政事先給秘書班看,秘書班整理出需要皇帝親自處理的政事,然後票擬出自己的意見一併交給皇上決定。
需要說明的是,內閣制並不是三省六部那樣成文的規章制度,選什麼人做內閣大臣,任期多起,權力大小完全又皇帝說了算。這就是為什麼歷史課本上把明朝的內閣制,當做加強君主集權的一項措施。
有了內閣的幫忙,明朝的皇帝一下子解放了出來,可以有時間追求自己的“夢想”。可內閣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整天找皇帝批紅蓋章,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皇帝們索性把批紅的權力給了司禮監的宦官,讓司禮監和內閣商量著辦,沒大事別來煩自己。
和內閣一樣,司禮監的批紅權也不是明文規定的制度,只是皇帝默許的一種做法,這個紅,皇帝可以自己批也可以讓司禮監批,既可以讓張公公批,也可以讓李公公批,全憑皇帝的意願,也就是說這些權力是不成文的,不受承認,公公們要想保持自己的權勢就一定要和皇帝站在統一戰線,皇帝不讓做的堅決不能做,皇帝讓做的誰也攔不住。
有了宦官的參與,明朝皇帝成立東廠、西廠、內廠,和錦衣衛相互制衡構成了一套特務機構,幫助皇帝做一些上不得檯面的事情,同時也是制衡朝臣的重要手段。
-
9 # 香茗史館
魏忠賢崛起之後,“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許多官員甚至不惜認其為義父、幹爺。不僅自稱九千歲,麾下更是有五虎、五彪、十狗為禍,一時權勢達到巔峰,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絕頂人物。然而,權勢滔天的魏忠賢,卻被剛剛繼位的明思宗朱由檢迅速清除,這又是為何呢?
明朝宦官的權力來源,決定了他們必然受制於皇權明朝宦官的主要力量雖然集中於廠衛,但其權力卻是來自於皇權。由於明朝特有的票擬、批紅制度,宦官透過代天子批紅而獲取權力、直接干預朝政,而這種“批紅”的權力卻是皇帝賦予的,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受制於皇權。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由於皇帝工作量實在太大,明成祖朱棣時期開始設立內閣。內閣制度下,凡是朝廷大事,先由內閣負責擬定幾條意見,以筆墨寫於票簽上,這被稱為“票擬”;然後將奏疏和票籤一起呈送皇帝批閱,這被稱為批紅。如此一來,皇帝便牢牢掌控著決策權,內閣掌握著議政權,六部則掌握著行政權。
雖然票擬、批紅制度一定程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每天批閱奏摺仍然是一項難以堅持的工作。因此,到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為了讓宦官幫助自己處理檔案,併成為皇帝聯絡內閣的橋樑,打破了朱元璋不許太監識字的規定,設立內書堂教授宦官識字。此後,皇帝往往只批閱少量重要奏疏,而其他奏疏則大多交由宦官代批。
正是由於掌控了一定“批紅之權”,使得宦官掌握了一定朝政的決策權,而司禮監也因此成為“二十四衙門”之首,並對外廷形成了一定的壓制。不過,宦官的“批紅之權”由於來自於皇帝授權,這也決定了他們受制於皇權。
文官集團勢力太過龐大,閹黨並非一家獨大明初由於“土木堡之變”,導致武將集團和功勳集團迅速崩潰,這直接加速了明朝文官集團的崛起,到明中期以後,文官集團已經極為龐大。而隨著明世宗朱厚熜時期“大禮儀之爭”的爆發,皇權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開始迅速加劇,甚至發展到了對抗的程度。
雖然宦官的崛起於皇帝寵信太監有著極大的關係,但同樣與文官集團的崛起密切相關。皇帝雖然貴為一國之主,然而龐大的文官集團不僅掌控朝政,更是對皇帝的行走坐臥、衣食住行,乃至私生活都嚴重干預。尤其是明朝的文官“骨頭”極硬,這著實讓皇帝有些焦頭爛額。於是,為了對抗龐大的外廷,皇帝只能透過重用宦官來與外廷對抗。
此外,明朝中後期黨爭極為嚴重,尤其是東林黨崛起之後,他們和山東人的齊黨、湖北人的楚黨、安徽宣城人的宣黨、江蘇崑山人的昆黨相互爭鬥不止,處於劣勢的各黨官員,便有不少人聚集於宦官門下,進而形成閹黨,與東林黨相互抗衡。
因此,明朝宦官雖然權勢滔天,但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只是皇帝用來對抗文官的工具。因此,即使魏忠賢權勢滔天,東林黨也只是相應勢弱,並非全無反擊之力,一旦給他們機會,他們的反撲將極為兇猛。
明朝皇權高度集中,宦官權力雖大但很容易瓦解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皇權到明清時期已經高度集中。不論是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稱霸朝野,還是以司禮監為首的宦官集團權勢滔天,由於整個朝廷的最終決策權掌控在皇帝手中,皇帝實際上都有能力迅速將其瓦解。
魏忠賢雖然形成了極為龐大的閹黨,其中有無孔不入的廠衛,也有掌控朝政的朝中大臣,然而這一切都源於魏忠賢深受天啟帝朱由校對客氏和魏忠賢的寵信。正如宦官權力源自於皇權一樣,閹黨的權力更多來自於為首太監。
此外,由於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對抗的原因,只要為首的魏忠賢倒臺,那麼曾經飽受壓制的文官集團便會迅速撲上去,對殘餘的閹黨進行打擊。而閹黨由於為首太監倒臺,失去了皇權支撐後,則根本毫無反抗之力。
綜上所述,由於這三點原因的存在,魏忠賢雖然權勢滔天,但權力執行機制和朝中形勢都使得他必須牢牢依靠皇權,而不能像漢唐宦官那樣脫離皇權獨自發展。因此,魏忠賢能夠依靠皇權迅速崛起,同樣也會因為皇權的打壓而迅速衰亡。
-
10 # 心向青山
宋朝之前,王朝更迭主要透過“禪讓”,也就是“篡位”。權臣、悍將、外戚、宦官等均可以威脅皇權,且篡位有一整套標準作業規範(SOP)。
宋朝之後,儒學復興和科舉考試形成了文官制度,從此文官集團開始影響整個朝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真正開始深入人心。
我們也可以看到,從宋朝開始,中國再無篡位之事發生,再無霍光、曹操那樣的權臣出現,皇權被神化,開始變得至高無上。而漢唐時期的天子其實也是貴族的一員,這與宋明時期完全不同,科舉產生的文官對皇權有敬畏之心,而世家大族本就無限接近皇權。
至明朝,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六部直屬於皇帝,從此中國進入了真正的君主專制時期。
可是,不是每一個做皇帝的都想這麼累,於是內閣出現了,太監干政也出現了。
但明朝時期的內閣也好,太監也罷,與漢唐時期的宰相不同,宰相代表的是制衡皇權的相權,而明朝內閣和太監本質上都是皇權的延伸。
內閣票擬,太監披紅,都是做的本屬於皇帝而皇帝偷懶後的工作,其權力來自皇權。
事實上內閣同樣如此,崇禎年間在的內閣換了50個人,崇禎想讓誰上誰就上,讓誰滾蛋誰就得走人。
明朝和後來的清朝,都是中國古代皇權的巔峰,而儒家的君臣觀念使文官們不敢越雷池一步。明朝的皇帝可以不上朝,一樣可以掌控朝政,換作漢唐時期,分分鐘被權臣篡位。
-
11 # 史道驛站x
提起魏忠賢,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壞蛋。在明熹宗時期獨攬朝綱,權勢熏天。因此也被稱為九千歲,只比皇帝萬歲少了一千歲而已,九千歲這個稱呼並不是魏忠賢自稱的。當時魏忠賢只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有不少史料說魏忠賢不認識字,既然不認識字,應該也不會寫字。但魏忠賢卻深得明熹宗的寵信,除了皇帝就是他說了算,因此時人稱他為九千歲。
跟魏忠賢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他就是曾任過吏部尚書的顧憲成。顧憲成和魏忠賢可不是一條道上的人,顧憲成是東林黨人的領袖,東林黨人的座右銘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魏忠賢卻是宦官集團的領袖,宦官集團乾的是排除異己,陷害忠良的勾當。
從表面上來看,東林黨人和宦官集團之間,分別是正義與邪惡的代稱。東林黨人嘴上說的是家國天下,宦官集團心裡裝的卻是陰險毒辣。這兩股勢力如同水火,有你無我。所以在九千歲魏忠賢的時代,東林黨人根本沒有市場,被宦官集團打得東竄西逃。
魏忠賢是太監,沒有自己親生的子嗣,但攀附他的人卻很多,因此他也收養了很多義子,魏忠賢的義子們,有乾爹魏忠賢做靠山,個個混得風生水起,有錢有勢,在魏忠賢的安排下,遍佈各地,成了魏忠賢的爪牙和打手。很多人說魏忠賢壞事幹盡,其實我看倒也未必。
魏忠賢精明能幹,管理能力很強,儘管他確實做了不少壞事,但他卻從來沒有想過跨越九千歲這個界限,因此說他是大明的忠臣一點都不為過,他大力打擊代表大地主和豪門利益的東林黨人,卻優待普通老百姓,拿出自己的家當犒勞邊關將士。儘管專權,但還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因此我覺得魏忠賢不能算是奸臣,他能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處處為大明江山著想,是大明的忠臣,只是他個人喜歡擅權,這一行為與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訓,宦官不得干政相違背。
魏忠賢的後臺是明熹宗朱由校,明熹宗去世後,繼位的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根本不顧明熹宗的遺訓:忠賢可擔大任。繼位後不久,崇禎就把魏忠賢誅殺了,受到牽連的宦官有好幾百人,宦官集團徹底覆滅。崇禎重新起用東林黨人,東林黨人上臺後,對魏忠賢及其黨羽進行了清算,東林黨人不顧大明的利益,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很奇怪,魏忠賢一手遮天,樹大根深,崇禎一上臺,怎麼如此輕易的就把他給滅了呢?他的那些義子去哪裡啦?這個問題看似複雜,其實很簡單,魏忠賢是一心忠於大明的,沒有異心,也就說,他對大明沒有虧欠,所以他對繼位的崇禎並沒有防範的意識。就算有,崇禎要他死,他也得乖乖的去死。魏忠賢的義子們,見魏忠賢大勢已去,躲的躲,逃的逃,跟著倒黴的倒黴,總之是樹倒猢猻散,誰也管不了誰啦。
-
12 # 愛冬的文
魏忠賢自宮入宮後,因照顧年幼的朱由校而深得信任。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魏忠賢任司禮秉筆太監,代皇帝履行“批紅”之權。逐漸開始插手朝政,弄權拔扈,吸附黨羽,黨羽遍佈朝野,形成宦官集團。崇禎即位後,宦官集團被剷除,魏忠賢自殺。
權傾朝野,死黨遍佈朝野,自稱九千歲的魏忠賢,為什麼被年青的崇禎即位後迅速擊倒呢?
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是皇權支援下產生的。它的作用是抗衡以“東林黨”為主的文官集團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宰相後,皇權和臣權的鬥爭便沒有了緩衝,直接對立起來。宦官集團的產生就是為了避免這種直接的對立,改為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相互制衡,皇權處於裁判的位置。
文官集團是士紳階級的代表,有強大的權力基礎。宦官集團是皇權的代表,它的權力來自皇帝。
魏忠賢是以代皇帝“批紅”而有權力的。皇帝可隨時收回這個權力。
宦官集團圍繞魏忠賢產生,準確地說是圍繞魏忠賢的“批紅”權而產生的。此時明朝朝廷中的“黨爭”己發展到極致。文官集團內部政治鬥爭冷酷而慘烈。魏忠賢在朝廷中大肆排除異己,打擊東林黨人。使部分不是東林黨的官員,為了自保而阿附魏忠賢。
這些官員看中的不是魏忠賢個人,儘管魏忠賢頗有能力。他們看中的是魏忠賢能夠帶來的權勢,看中的是皇帝對魏忠賢的信任和器重。
儘管魏忠賢有很多義子、黨羽,但魏忠賢不能帶給他們權勢時,他們開始觀望,並且反戈一擊。
失去皇權支援的宦官集團迅速消失。
魏忠賢雖然權傾朝野,但做不到控制朝廷宦官集團在和文官集團的相互制衡中雖佔上風,但遠達不到控制朝廷的地步。文官集團不會給魏忠賢絲毫機會。
皇權在裁判時,就沒給宦官集團控制朝廷,一家獨大的機會。
文說年青的崇禎採用謹慎地態度處理魏忠賢,其實在皇帝收回魏忠賢“批紅”權力的時侯,魏忠賢的結局就己定了。
-
13 # 歷史老貓
實際上魏忠賢身為宦官他並沒有多大權力,只能說因為上任皇帝的過度放縱才會讓魏忠賢的權利看起來很大。所以等崇禎皇帝真正想要打擊閹黨,魏忠賢就只能想著如何保命了。
-
14 # 夢開先生
魏忠賢被扳倒的原因如下:
1、東林黨人的崛起,對扳倒魏忠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朝末年,一些士大夫和一些比較有名氣的讀書人以關心時局、關心朝廷為由,組建了東林黨,當然這個黨並不是現在的政黨。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和支援,東林黨人在明朝重要地方開展講學活動,講學的內容基本上是圍繞希望朝廷清除閹黨、重用東林黨人展開的。東林黨人這些活動,獲得了人們的支援,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認可。在東林黨人的努力下,崇禎皇帝下定決心要清除閹黨,所以魏忠賢的末日也就到了。
2、崇禎朝時,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一直沒有間斷。並且,明朝的戰事很多次失敗。為了抗擊後金,明朝政府加大了對底層百姓徵收苛捐雜稅的力度。底層百姓負擔繁重,激起了底層百姓的起義、反抗。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不斷髮展壯大,沉重打擊了明朝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崇禎帝也順勢把氣發在魏忠賢身上。所以,魏忠賢不管義子、部下再多,也沒有任何作用。
3、明朝當時國庫空虛,加上自然災害頻發,明朝政府處在風雨飄搖之時。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崇禎帝打算懲治部分官員、奪取他們的財產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在這種情況下,魏忠賢作為權傾朝野的閹黨首領,自然成為了被打擊的物件。
4、明朝末年,由於黨爭不斷,明朝政府的威信持續下降,導致統治非常黑暗。在這樣黑暗的統治環境裡,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崇禎帝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幻想人們停止反抗,這就需要懲治一些罪大惡級的官員。而魏忠賢在得勢的時候,幹了不少壞事,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反抗。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魏忠賢被推到了死亡前沿的陣地。不管魏忠賢有多麼厲害,也不管魏忠賢義子、部下再多,總之魏忠賢難以逃脫被滅亡的命運。
-
15 # 世界史圖鑑
魏忠賢確實自稱9000歲似乎離皇帝陛下的萬歲差距並不大,而且自己的實力碩大曾經被東林黨壓制的各個派系,全部聚集於他的麾下,權傾朝野並不是夢想,甚至是事實,但是為何魏忠賢會被兵不血刃的崇禎打倒,期間有什麼問題嗎?
對於普通人而言,奸臣當道不是什麼好事,但是對於天啟皇帝而言,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就算當時的文官集團東林黨掌權,他們也更代表著南方工商業和大地主官僚的利益。之後崇禎重用東林黨時的賦稅改革就可以看出來。而魏忠賢作為自己的打手反而還能給中央政府撈足了銀兩,兩者相比你覺得崇禎和天啟究竟喜歡誰呢?魏忠賢是實力強大,各地的官員都為他建立生祠,主動依附魏忠賢,但這只不過是一種趨勢所迫,就連袁崇煥也為魏忠賢建立生祠。
但這些人只不過是一種依附勢力而已,只不過是看魏忠賢家大業大,方便自己的仕途,誰會真為魏忠賢拋頭顱灑熱血?不僅僅是閹黨包括東林黨在內誰,在當時又會為明朝拋頭灑血呢?除了這些趨勢上的原因,更主要的還是崇禎皇帝,雖然繼位的時候比較年輕,按現在來講還沒有成年,但是他的權術鬥爭確實不白給。在剛剛繼位時崇禎皇帝將計就計多次試探訊問魏忠賢,而且多次表示對魏忠賢的勞苦功高予以體察,但是每當魏忠賢剛剛鬆氣,崇禎皇帝就對他下手。
魏忠賢又再次神經緊繃,反而開始重新試探崇禎。而崇禎再次故佈疑陣只是找了幾個爪牙,替罪了事。魏忠賢在鬆口氣的時候,崇禎又會對其下手。這時魏忠賢摸不到崇禎的脈門,崇禎卻有條不紊的逐步剪除魏忠賢的羽翼,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兵部尚書崔呈秀,這個人手握重兵也完全聽命於魏忠賢確實稱得上是朝廷大員。在多次試探以後崇禎皇帝安排人彈劾崔呈秀,崔呈秀果然被拿下。當然,魏忠賢的試探在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助力。
魏忠賢害怕崇禎帝防備自己,拋棄自己所以多次令其爪牙進行所謂的彈劾自己,或者讓別人彈劾自己的心腹,以試探崇禎,前幾次皇帝不予置評,甚至大談魏忠賢是國之棟樑。但是到崔呈秀的時候,崇禎立即許可崔呈秀被彈劾罷官。不按套路出牌,使得魏忠賢最終才明白自己大勢已去。同時魏忠賢的倒臺也並不是崇禎多麼有能力,東林黨多麼有建樹,而是牆倒眾人推。當崔呈秀倒臺以後魏忠賢集團內部幾乎所有的人都逐漸冒了出來,彈劾魏忠賢,盡力保持與魏忠賢的距離,而這正中崇禎的下懷。
把這些罪狀全部拿給魏忠賢看,也算是借刀殺人。魏忠賢確實害怕了,他也受不了這樣的屈辱,主動請求辭掉所有的爵位田產,他認為自己這麼做陛下會手下留情放過他,或者這是他最後一次試探崇禎的態度,崇禎很有心計地答應了一切。實際上是利用魏忠賢對自己的多次試探而轉守為攻。魏忠賢就這樣失去了自己在中央的權力,而所有的黨羽見風使舵,立即陳述魏忠賢十惡不赦之罪。
嚴懲魏忠賢,這本就不奇怪,畢竟短短數年就建立起來的閹黨原本就是各個派系的集合,這些人雖然有共同的敵人東林黨,但是相互之間的矛盾也不少。再加上集團領袖人物倒臺,他們更要尋找新的宿主或者至少別得罪皇帝。
魏忠賢的倒臺,其實只是閹黨問題有待解決的一小部分,冰山一角。魏忠賢本就不是對各地黨羽進行的強控制,只是依附關係,魏忠賢死了,閹黨這個名號不在,但是所有的基礎都存在。在崇禎皇帝的支援之下,東林黨人重新掌權開始血洗閹黨,無數官員被下獄抄家滅族。東林黨人殺起人來絲毫不弱於閹黨,甚至手段更狠。而其中就有很多,我為無辜的人,在魏忠賢掌權時期中央不支援魏忠賢的人都被貶到了地方官。
也必須給魏忠賢立生祠才能有較為安穩的日子過。這些人原本就是站在閹黨對立面的,但是因為他們建立了生祠,所以與他們有利益糾紛的地方派系也會趁機彈劾。這些人冤不冤枉呢?
還有一些官員可能並不冤枉,但是他們為了脫罪也給東林黨人士大量的賄賂和錢財以免遭厄運,保住自己的官位。這些人並不少,很多人也確實得以脫罪。這些人原本是閹黨的基礎,以後直接依附於東林黨,在地方翻手覆雨。對於民眾而言,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換了個旗號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並非閹黨,但是曾經得罪過東林黨人,東林黨也趁機對他們下手,以保證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被東林黨集團所控制。所以魏忠賢倒臺東林黨復出。從表面上來看,結構很簡單。但實際上東林黨透過打擊閹黨並擴大打擊範圍,徹底鞏固了自己在中央政權的利益和權利。
反而我們可以看到魏忠賢,雖然殘害忠良。但至少對東林黨人沒有斬盡殺絕。而東林黨藉著剷除魏忠賢黨羽的機會,對異己分子採取絕對清除的方針,表面上是能夠解決困擾明朝政府長久以來的黨爭問題,因為現在只剩下東林黨了,但隨即爆發了皇權與東林黨之間的矛盾。皇帝想要讓東林黨人解決國家的困難,但是東林黨總是在保證自己集團利益的基礎之上才做一些敷衍的改革,反而導致了地方治安農民起義軍費問題等一系列魏忠賢時期都可以幫助揹負罵名的事情。
一出問題就相互推脫,反正不關東林黨的事兒。最終的結果就是社會問題越來越複雜,不管坐等國家滅亡,管了崇禎越管越亂。其實就實際來說明朝亡國的原因太多了,但其中最重要的我認為一直是黨爭。從嘉靖年間嚴嵩與裕王之間的鬥爭,明朝的黨爭就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巔峰時期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的戰爭,閹黨獲勝東林黨慘敗緊接著就是崇禎年間東林黨翻身做主人將閹黨斬盡殺絕。我只想問,這裡面有好人嗎?不過都是各自利益的代表,而這個各自利益的範圍內,是絕對不包括皇帝和國家的。
-
16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明朝的太監就是這樣,一手遮天的同時卻也沒有根基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太監或者說不是沒有根基,只是明朝太監的根基是皇帝本人。宦官的由來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的太監是春秋時期的豎刁,這貨餓死了齊桓公因此被記錄史冊。
漢唐之時,宦官勢力極為膨脹,漢末十常侍,唐末的太監甚至可以影響皇位繼承,宋朝太監童貫封王,明朝時期,太監勢力達到頂峰。然而明朝的太監卻無法對抗皇帝。
因為太監沒有傳承,宋朝後儒學思想極為強大,太監傷害自己獲得權利,實際上是被人看不起的。因此在社會中,它的權利只能來自皇帝,一旦皇帝不喜歡,各地勢力基本上不會對太監有好臉色。這就是魏忠賢失敗的根本原因。
-
17 # 靈石蘊
明朝太監名聲被汙化,地位被神話
估計受諸多影視劇以及小說話本影響,凡人一提到太監,就會想到官宦專權、閹黨誤國,而太監之最,很自然想到明朝廠衛的劉瑾、魏忠賢、王振等,他們權傾天下、禍國殃民
其實,比起諸多百官文武,太監沒有傳宗接代能力,沒有為子孫家族計,他們活的更純粹,正兒八經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畢竟名義上天下是皇帝的,而他們屬於皇家一份子,皇宮就是他們的家,雖然只是奴僕
可惜,歷史不由太監書寫,一些甩鍋,他們不得不揹著
雖然明朝太監有東西兩廠,作為皇權觸角,可以監察百官,也出了很多大太監,但比起他們的唐朝前輩,明朝太監先天不足,在怎麼玩都是內廷,真沒多少盼頭,朱元璋大鐵牌樹在哪裡呢
大唐太監呢,皇帝都廢立不知道幾個了……
明朝太監,無論是劉瑾、王振,還是問題中的魏忠賢,他們僅僅是皇帝延續,當皇帝不需要時,強如劉瑾也得俯首待剮,當百官不拿皇帝當回事時,強如王振,也沒撐住武將的一擊,其黨羽即便掌控錦衣衛,也遭百官群毆致死
新帝登基,魏忠賢又能怎麼樣呢?
而且,就魏忠賢本身來說,他真心沒什麼根基
魏忠賢起勢於短命皇帝明熹宗,也就是鼎鼎有名的木匠皇帝,熹宗登基前,魏忠賢不過是惜薪司掌管掌管柴火的太監頭目,未入宮前更慘,僅僅是個活不下去的市井混混。這樣的人,你說,沒了皇帝支援,他能有什麼根基?
如果木匠皇帝活的久一些,有他的寵幸,魏忠賢或許能借勢培植一些真正的黨羽勢力,可這木匠也就當了7年皇帝,臨死前還沒到22週歲,他爹更慘,當了一個月皇帝即病死
沒有父親餘蔭,又是娃娃皇帝,早期的熹宗又能給魏忠賢多少庇護?所謂五虎、十狗、四十孫,無源之水罷了
新帝、百官,都不想要魏忠賢活,那他也只能倒下
-
18 # 麗醬每日分享
說起魏忠賢,很多人都認為他才是斷送整個大明江山的罪魁禍首,無論是在正史還是野史中,關於這位東廠提督的評價都不怎麼好。
魏忠賢這個名字是皇帝欽賜的,他早年的時候因為生活窘迫,被逼無奈進宮做了宦官,機緣巧合下結識了明熹宗的乳母客氏,之後被朝廷重用,一路飛黃騰達。
魏忠賢用結乾親、拜把子的方式,在朝中培養自己的勢力,根據《明史》中的記載,一時間從內閣、六部到總督、巡撫“遍置死黨”,文武百官中還出現了赫赫有名的五虎、十孩兒、四十孫等嫡系群體。
魏忠賢自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歲”,他把持朝政、排除異己,以至於民間的老百姓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有人就問了,實力如此強悍的一個人,為什麼卻鬥不過一個剛剛即位沒什麼根基、年紀還只有17歲的崇禎呢?
明熹宗在位的時候,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此消彼長,當時的東林黨人,至少還有理想、有信仰,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振興大明;可是閹黨卻不同,他們打擊異己的目的,只是為了給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和好處。
魏忠賢缺乏遠見,明熹宗駕崩後又沒了支援,完全就成了紙老虎,閹黨集團也是一團散沙,崇禎登基後立刻下旨嚴懲閹黨,魏忠賢被治罪後自縊身亡,其他的餘黨隨後也都被處理了。
-
19 # 球員兼裁判
你能問這種問題,說明你對明朝體制完全不懂,這裡必須三言兩語介紹下明朝體制。
明朝這個國家,簡單說,是用宦官和大臣之間相互制約的政策,大臣強,則用宦官打壓大臣,宦官強,則用大臣打壓宦官。這就是帝王的權衡之術,誰也別想獨大,誰也別想威懾皇權,這就是明朝的基礎體制,這就是為何明朝那麼多庸君,甚至幾十年不上朝,大權都不會旁落的原因。
排除異己對官場而言,本就沒啥稀奇的,這並不是魏忠賢的問題,魏忠賢錯就錯在,他不該一家獨大,宦官集團強,皇帝必然要用大臣集團打壓宦官,魏忠賢作為宦官集團的執行長,自然也就成了第一個犧牲品。
聰明的屬下,打壓對手卻不治他於死地,比如王安石和司馬光,只要對手再,皇帝就永遠不會碰你,因為動了你,對方就會獨大,要留著你制約對方,這就是封建官場生存之道。而魏忠賢布衣出身,非貴族,他想不到這個層面,最終身死。
任何帝王,都不會允許沒有對手的臣子留在世上的。
回覆列表
魏忠賢是明熹宗(天啟)時代的太監,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炙手可熱的大太監之一,他親手組織了一個最具權勢的政治集團——閹黨。魏忠賢在世時,勢焰熏天,其心腹黨羽對他的吹捧,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魏自稱“九千歲”,他的乾兒、義孫以及什麼“五虎”、“ 五彪”、“十狗”等幫兇們有的叫他“九千歲爺爺”,有的更肉麻,叫他“九千九百歲爺爺”,比“萬歲爺皇帝”只相差100歲。
魏忠賢或許是活著時唯一被立“生祠”、接受香火祭拜的太監,沒有之一。閹黨和東林黨的激烈內訌盡人皆知,最後魏忠賢獨持權柄,禍亂朝綱,最後儼然與酷愛木匠活的天啟帝平起平坐,無絲毫謙退之舉。
魏忠賢的權勢看似不可一世,但天啟皇帝一駕崩,他的政治生命和生命實際上就進入倒計時了。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天啟皇帝在駕崩前,他召見了唯一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傳位於他,也就是咱們熟悉的崇禎帝。
崇禎即位後前兩個月,一直在麻痺魏忠賢,打太極拳,對其優禮有加,看似蕭規曹隨,但尊重間還是透露出幾絲冷淡。
九月初,魏忠賢為了測試新皇帝對自己的態度,海上疏要求辭去東廠職務,告老還鄉。崇禎拒絕了他的請求,但也沒有按照先前的慣例大大褒獎他,態度很是不冷不熱,讓魏忠賢很是惶惑。
但與此同時,崇禎把客氏送出了宮,讓魏忠賢喪失了一個重要的政治盟友。
縱觀整個過程,魏忠賢基本是沒有任何抵抗的,之所以拖了兩個多月,只能說崇禎皇帝一開始過於小心翼翼罷了,他想對付的“九千歲”只不過是皇權的一條狗而已。最後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