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歡喜坨18

    姜維其實是蜀漢最後一個支柱 諸葛亮對姜維有知遇之恩 姜維對劉後主確實是忠心耿耿 至少劉禪沒有劉備在戰場上有足夠的歷練 沒有其父親的決心和意志 跟姜維沒有關係 即使姜維不北伐 司馬後裔照樣會南下

  • 2 # 大秦書生學歷史

    姜維本是魏國將領,被諸葛亮設計降伏,諸葛亮深愛其才,隱隱作為衣缽傳人,然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並未如他所願完成北伐大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能力不足。

    姜維雖然有幼麟之稱,然而並未同諸葛亮一樣對曹魏的鐘會、鄧艾等人形成智商上的碾壓。而且他的威望不足以鎮壓朝政,朝中掣肘頗多。

    二、隊友不行。

    諸葛亮死後,魏延被殺,蜀中將領凋零,五虎上將沒有留下繼承者,乃至於“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諸葛亮指定的內政繼承人接連被暗殺,導致朝中無人能與姜維相策應。縱使姜維有岳飛之才也是難成大事。

    三、奸佞橫行

    劉禪寵信黃皓,荒廢朝政。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不應該揮淚斬馬謖,而是應該把黃皓斬了,他死後,黃皓無人能制,劉禪也不是什麼英明之主,所以內政混亂是必然的事。

    四、國力差距

    蜀國失去荊州後,蜀國經歷夷陵之敗,諸葛亮歷次北伐,國力逐漸衰落,而魏國雄據北方,國力蒸蒸日上,兩國之間差距越來越大。戰爭的核心其實就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所以蜀國的滅亡是必然的。

  • 3 # 根285927616

    蜀漢並非姜維一人能撐住。姜維是一員名將,而且是智勇雙全。但自諸葛亮去世後,蜀國人材凋敝,蔣琬,費禕,董允等先後去世,朝中無人,劉禪非英明之主,寵信黃皓,致使朝政調敝,吏治不興。打仗打的是國力,連年征戰,使蜀國百姓苦不堪言,民心盡失。所以終合上述條件,蜀漢的滅亡是必然的事,姜維已經盡了他的全力,就算是諸葛亮在,也擋不住蜀國滅亡的下場。

  • 4 # 國內ERP專題

    1

    蜀漢當時的情況

    自從關羽失去荊州後,蜀漢被迫退守在四川一代。雖號稱天府之國,畢竟從面積、地形不如魏、吳兩家。綜合國力很差,與魏、吳相比,經濟上落下風,人口只佔魏的九分之一,只因諸葛亮搞經濟的才能出眾。治理有方,平定南方孟獲等少數民族的動亂。國力基本上能維持正常運轉。

    但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耗盡了財力。為什麼這樣說呢?

    根據《蜀志·呂乂傳》的蜀國內部對他的做法,蜀人中也不是沒有異議。打仗需要兵力,農耕也需要勞力,在諸葛亮治蜀的開始幾年,雖然也贏得了“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袁子》,可是接下來的無歲不徵,很快就像張儼說的那樣,“使國受其荒殘”。

    諸葛亮動輒又要徵調數萬或十萬兵力,自然也屢屢陷入糧食和軍力危機。所以李儼最後無法將糧草備齊,造成諸葛亮被迫撤軍已經是衰退的預兆。

    所以,在諸葛亮去世後,留下蜀漢已經是國庫空虛。

    後主劉禪二十九歲。儘管後來人嘲笑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他領導的蜀國,在此後三國不斷的形勢變化中,又延續了近三十年,只不過再也沒有出現諸葛亮那樣光彩奪目的人物。

    所以,陳壽還是就諸葛亮的一生,作了如下檢討:“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或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大意是說他有本事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可是最終戰勝不了魏國,是因為對手高強,而他自己也缺少“奇謀”“將略”。

    陳壽又說:既為丞相,便要懂得為相為將的分別,知道才不可兼得,要如管仲之推薦王子成父、蕭何之推薦韓信。暗示諸葛亮不知其分寸,眉毛鬍子一把抓,導致了蜀漢人才凋零。

    這些評價,陳壽後來也都寫在《諸葛亮傳》裡,總結為:“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2

    如何撐得起蜀漢,需要什麼要樣的人才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他的“虛君實相”,乃是一種制度性的改革,即皇帝做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象徵國家的主權和統一;

    諸葛亮做實際上的政府首腦,負責政策的制定和執行。

    西漢初年就有這麼一點意思。若如此,則無疑是當時最好的制度。諸葛亮的蜀國,也堪稱當時的“政治特區”。可惜這事只有實踐,沒有理論,更沒有形成法律,即沒有真正成為制度。再加上諸葛亮壯志未酬身先死,也就不了了之,實在讓人痛惜。

    不過諸葛亮的不幸還不在這裡,而在於他的想法並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的國家又最先滅亡。其實諸葛亮一去世,他的實驗就不再繼續;

    也就是說蜀國一直是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經濟有所以展,勉強與其他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三國志》也給出瞭解釋:

    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然猶未盡治小之宜,居靜之理也。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大到意思是:

    蔣琬費禕所取得的成績,由是繼承了諸葛亮定下的規矩,而沒有加以修改,也無外敵進犯,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和經濟正常發展。姜維略有文治武功,立志要博取功名,然而他不經考慮隨意調遣軍隊,判斷事物也有許多不周全的地方,最終導至失敗被殺的下場。

    老子說:‘治理大國就像煮一鍋海鮮’更何況區區的一眾雜草般的人物,又怎麼能多次侵擾而掀起波瀾呢?

    已經提到了姜維的才幹。姜維究竟有什麼能力?

    3

    姜維的才能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仕郡上計掾,州闢為從事。以父冏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衛郡將,沒於戰場,賜維官中郎,參本郡軍事。

    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

    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會馬謖敗於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故維遂與母相失。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

    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徵西將軍。

    (三國志)

    已經給了很客觀的評價,姜維,擅長軍事。沒有提到他的政治、經濟才能。

    當蔣琬、費禕去世了,蜀漢再也沒有像樣的治國人才,蜀漢就失去了正常的經濟正常的局面。沒有國力、後勤的保障,姜維縱有再高的軍事才能又如何呢?

    而姜維為了完成丞相的遺願,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勝多負少,雖然給魏以重創,但魏實力本來就雄厚,基本沒什麼事,如同一個窮人與富人打官司,錢少的人元氣大傷,足以也動搖了蜀國的國本,所以在姜維第十一次北伐失敗之後,蜀國兵敗如山倒,在北伐失敗的第二年就滅亡了。

    4

    總結

    再沒有經濟實力的保障下,姜維是支撐不了蜀漢的,當時為同減少開支,連駐守陰平的軍隊都撤了,讓鄧艾撿了個大便宜。如同我們玩《帝國時代》遊戲時,沒有足夠的木材、食糧、黃金,就無法源源不斷的造出軍隊。輸是必然的。

    所以,就姜維的能力,是無法支撐蜀漢!

  • 5 # 暖歷史

    費禕死後,劉禪信任宦官黃皓,黃皓是排擠姜維的,姜維這個人那個時候雖然掌握了蜀國的兵權,但是他在政治上的手腕不行,故而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駐紮。

    魏國攻蜀,兵分三路,鄧艾帶三萬兵於姜維正面接觸,諸葛緒帶三萬兵阻斷姜維的退路,餘下一路由鍾會率領,斜谷,駱谷並進取漢中。

    鍾會進入漢中之後,派兵圍了漢樂倆坐城池,自己卻不攻打,直接帶兵直取陽安關。陽安關是入蜀的第一關。拿下這裡,蜀國就只剩下劍閣可守,如果再拿下劍閣,那大軍就可以長驅直入了。

    所以姜維不可能不爭奪這裡。姜維回兵,鄧艾牽制不住他,諸葛緒也沒有阻截成功,但是這個時候陽安關已經被鍾會拿下,姜維只好回守劍閣。

    諸葛緒和鍾會和兵一處,然後鍾會在上面高了諸葛緒一狀,結果諸葛緒被召回,所帶的兵也給了鍾會率領。鍾會強攻劍閣,但是打不下來。無法,計劃退兵。

    這個時候鄧艾帶兵從陰平,翻山開路,居然走過了七百里無人之地,直取成都。這個時候劉禪如果能堅守成都,姜維守劍閣,鍾會既不能進,鄧艾一部就成了孤軍。相持下來,鄧艾這隻孤軍很難不成甕中之鱉。

    鄧艾的兵知道無退路,而且處境危險,自然拼命死戰。然後輪到劉禪慫了,居然投降了。

    所以姜維還怎麼撐住蜀漢呢?撐不住了。接到劉禪的命令,讓他投降,所以他就投降鍾會了。

    然後蜀國就完了。

  • 6 # A收銀軟硬體印表機等

    主要是劉禪太無能,其次是蜀國後期的官場太黑暗,第三就是劉禪沒有聽他的建議,諸葛瞻與姜維的老對手——鄧艾在成都一戰,結果被打敗了,劉禪又貿然投降。致使成都陷落,蜀國就此滅亡。後世說:成都生死日,漢將有餘哀。

  • 7 # 牡丹梅花鑫森淼

    姜維為什麼撐不住蜀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姜維和鄧艾兩個老對手,互有輸贏,雖然姜維不能完全剋制鄧艾,但有姜維總領蜀漢軍馬,鄧艾打不進蜀漢。

    二,姜維時代,蜀漢缺少能打的一流將軍。跟隨姜維出征一般都是廖化、張嶷、張翼,還有從曹魏投奔過來的夏侯霸,後面姜維有一個他很欣賞的愛將傅僉。張嶷在段谷,因為救援被圍困的姜維,中箭身亡。夏侯霸在攻打洮陽時,中了鄧艾的埋伏,被亂箭射死。傅僉在鍾會攻打陽安關的時候,傅僉被鍾會大軍包圍,副將蔣舒趁傅僉和魏軍交戰的時候,開門投降,傅僉寡不敵眾,自刎而死。張翼在魏軍攻破蜀漢的時候戰死。劉禪投降後,廖化託病不起,憂鬱而死。蜀漢亡國的時候,只剩姜維。其他的,南鄭關守將盧遜戰死,江油守將馬邈投降,並且還獻蜀漢地理圖給鄧艾。涪城軍民也不戰而降。諸葛瞻前面沒有見到他的身影,他一出場,就父子戰死,張飛的孫子張遵戰死。

    蜀漢滅亡的時候,姜維自己也老了,在他頑強堅持跟魏軍作最後的鬥爭的時候,鄧艾、鍾會都因為他的計謀而死,在他快見到勝利的曙光的時候,他心臟病發,功虧一簣,在魏軍的包圍中,自刎而死,死的時候59歲。

    跟隨姜維出生入死的廖化,他的名字,我們太熟悉了。關羽離開曹操尋找劉備,千里走單騎的時候,關羽和廖化相遇。這時候,廖化還是一個少年,廖化是黃巾餘黨出身,亂世流落江湖,劫掠為生,但他有正義,救了劉備的兩位夫人,關羽雖然很感謝廖化,但因為他的黃巾餘黨出身,所以這時候的廖化沒有跟隨關羽,直到劉備起身攻打西川的時候,廖化投奔劉備,劉備讓廖化輔佐關羽守荊州。荊州告急,廖化離開荊州求救兵,得以活命,大難不死,他活到了蜀漢滅亡的時候。

    關羽在世時,廖化是關羽副將,蜀漢的五虎上將都去世以後,廖化是蜀漢主力戰將。且不說他有多厲害,到後面,無論如何他也是一個老將了,到姜維的時代,他沒有八十歲,至少有七十多歲。如果蜀漢猛將如雲,無論如何,這麼年齡大的將軍,也該休息了吧。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廖化一直跟隨姜維出征,真不容易。

    三,劉禪昏庸,寵信宦官黃皓。姜維和鄧艾經常是互有輸贏,兩人是棋逢對手。鄧艾幾次吃了姜維的虧之後,也用反間計,派人用金珠寶貝買通劉禪身邊的宦官黃皓,讓黃皓在劉禪面前說姜維怨望天子,不久投魏。劉禪聽信讒言,召回姜維。因為黃皓的讒言,姜維不得不到沓中屯田避禍。

    司馬昭、鄧艾得知姜維避禍屯田沓中的訊息,知道伐蜀的時機到來。所以鍾會、鄧艾大軍一直向蜀漢挺近。前方戰報像雪片一樣來到劉禪面前,劉禪沒有組織任何力量抵抗鍾會和鄧艾的大軍,他聽信黃皓,請師婆作法,師婆亂說一通,叫劉禪勿憂,將來魏國會歸蜀漢所有。劉禪聽了很高興,所以他在成都坐等。姜維幾次上表告急,都被黃皓藏匿,黃皓說姜維只是想自己立功而已。劉禪的不作為,讓鍾會和鄧艾大軍,一路高歌猛進,一直到涪城軍民投降鄧艾大軍,劉禪才慌,派諸葛瞻父子、張遵等人上陣守綿竹,諸葛瞻指揮大軍殺鄧艾人馬一萬多人。最後寡不敵眾,諸葛瞻父子和張遵都戰死。

    昏庸的劉禪,諸葛亮和姜維忠心耿耿保衛他的蜀漢江山,他卻聽信讒言。魏軍攻打蜀漢,他卻不作為,不當一回事,失去了組織力量抗擊魏軍侵略的最佳時機。蜀漢滅亡,他沒心沒肺,一點都不難過。如此昏庸,連司馬昭都感嘆:“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

  • 8 # 中庸3263618753384

    三國時期,蜀國人口不足百萬,據險自保或許可以,但非要北伐中原,“光復漢室”,消耗了大量國力。就算鄧艾不偷渡陰平小道,走大路的鐘會遲早也會滅了蜀國。姜維雖然厲害了

  • 9 # 戰地記者KZA111

    姜維接管時的蜀漢軍權。因諸葛亮的無限北伐政策,國家財力損失巨大,將士損失嚴重,多位重要將領隕落,導致蜀漢軍隊已經無人可領,大大加大了姜維的工作量,不僅大事小事,就連大大小小的軍事支出都得親自過問。加之諸葛亮逝世之後,蜀漢政治平衡體系崩塌,蜀國的內部矛盾增加,管理體系混亂,加之新主劉禪的不善於領導管理,各項經濟政治方案無法順利實施,蜀漢屬於外來集團,在川沒有政治,民生基礎,眾多一開始入川老員的逝世,更加劇了區域的不平衡,各個勢力開始湧現,為個人己見霍亂蜀漢政治統治。姜維也因是諸葛舊臣,崛起的新勢力逐漸反抗,開始擺脫諸葛亮的政治控制體系,姜維深陷軍事政治這個泥潭之後,無法抽身,只能苦苦維持現狀,防止更壞的情況發生。且姜維個人能力問題,在政治上無法有大的作為,此時姜維已經到無人可用的地步,新人不聽,老人不在。所以,這些原因加起來,只能導致蜀國內政,軍事越發混亂,加之各大蜀漢高層的決策失誤,使蜀國的倒戈成必然之勢。別說一個姜維,就是三個姜維,也難已維持,失誤是連環的,想著光靠一己之力反轉,也是逆天乏術。

  • 10 # 老森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認為,古代如果掌握了一個國家的軍政大權,就相當於握住了這個國家的命脈一樣,的確,軍政大權在古代是相當重要的,如果能夠得到,那麼可以說就已經把這個國家握在手裡了。三國後期,蜀漢的軍權就在姜維的手裡,姜維也發動了十一次北伐,但是為什麼當蜀國被魏國攻克的時候,姜維並沒有力量回擊,最終也沒有守住呢?

    三國後期,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蜀國和魏國之間的勢力平衡被打破,蜀國再匹敵魏國。而姜維便成為了蜀國唯一可以北擊曹魏之人。多數人認為蜀國滅亡是因為姜維好戰,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看不然!

    第一,姜維是不是應該主動北伐?《通鑑輯覽》給出了回答:“雖說統一未能實現,但是先聲奪人,但是把戰火燃燒在敵國境內,這是積極防禦的措施,和坐以待斃相比,實為上策“

    第二,姜維北伐勝敗如何?其戰果輝煌,是有目共睹的,決不亞於諸葛亮。雖說最終不勝而還,但實屬正常現象——這就像鬥地主,無論你多會記牌、出牌,都抵不過人家手中的一把好牌。說明實力比能力重要!這是當時的鼎足之勢所決定的。姜維只要能達到削弱魏國、儲存蜀國的目的,就算成功了。

    第三,在當時的環境下,想讓姜維連連取勝,一統中原確實是強人所難。既然諸葛亮出師未捷能為人諒解,姜維失敗而歸也不應受到非難。

    第四,姜維北伐是否耗盡了國庫?回答是否定的。蜀亡之時,國庫尚存大量金銀和糧食,足夠軍事開支。可見姜維北伐並沒有導致國庫空虛,而真正造成民不堪命的,是腐朽的宦官政治!蜀亡的直接責任者是誰?是宦官黃皓而不是姜維。黃皓不但專權而造成政治腐敗、國力衰弱,還排擠姜維,欲廢姜維。即使如此,姜維亦為保衛蜀國而盡心盡力,出謀劃策。

    第五,蜀漢後期時統治者們大多能廉潔奉公,故蜀漢後期的政治是較為安定團結的。在蜀漢幾乎看不到外戚干預朝政,在黃皓專權以前也沒有宦官專權,完全不是東漢後期那種”親小人,遠賢臣”的情況。但直到258年陳抵死後(皇帝近臣、親信),黃皓才屢屢升遷,以致於操弄權柄,最終導致國家腐朽。

    第六,經濟上,蜀漢發展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水經注》說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謂之天府”,蜀漢的經濟繁榮在後期得以延續,我們來看第一組數字,《晉書·地理志上》曰:“劉備章武元年,其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再看第二組數字,《三國志》曰:“蜀亡之時,其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以上對比說明,從蜀初到蜀末,蜀國的人口數量是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

    第七,軍事上,蜀國後期仍然出現了一批能征善戰的軍事將領。《三國志·蜀志·王平傳》曰:鄧芝在東部,馬忠在南,王平在北境,都有顯著成績,此外還有姜維、張嶷還以5000人馬與2倍於自己的魏軍精銳同歸於盡、霍弋的才能連司馬昭都感慨、霍峻曾經以一千守軍在孤城中守了一年,隨後又逐一擊破10倍於自己的敵軍等,他們在對內平叛、對外禦敵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八,但是劉禪寵信黃皓,結果魏軍如入無人之境,以致於蜀亡。難怪諸葛尚嘆息曰:“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諸葛尚是諸葛瞻之子,諸葛亮之孫,在蜀漢最後一次戰役中,父子寡不敵眾,為國捐軀,諸葛瞻死時37歲,諸葛尚死時不到20歲。

    而且就算是鄧艾,鍾會攻破蜀國,劉禪舉國投降之後。姜維還是用計設計鍾會反叛,希翼可以復國。只可惜鍾會造反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也被累死,就是如此姜維還是弄了一處一計害三賢,拖死了鄧艾和鍾會。

    所以在我看來,並不是姜維沒能守住蜀國,姜維北伐與蜀亡沒有必然聯絡。如果有,那就是延緩了蜀亡的日期。

  • 11 # 捕風捉影者說

    從諸葛亮逝世的公元234年,至費禕遇刺的公元253年,姜維坐了十九年的冷板凳,每次出兵規模不過萬人,糧食供給也不過數月。

    公元238年到262年之間,姜維總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持不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季漢始終保持著對曹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

    姜維面對的敵人,是堪稱當世俊傑的陳泰、鄧艾、鍾會,以及號稱帶甲百萬的曹魏帝國。姜維身後的敵人,是讒言媚上的黃皓,不戰而降的蔣舒,昏庸懦弱的劉禪。

    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夏侯霸歸降他出兵,諸葛誕叛亂他出兵,南安、洮西、狄道、段谷,他轉戰四方,哪怕就帶著幾千個士兵也要主動出擊,再難得勝也要重整旗鼓,他一直在尋找為漢帝國逆天改命的機會。

    姜維也打出過斬首數萬的洮西大捷(甘肅臨夏東北),洮西一戰殲滅的魏軍恐怕比諸葛亮一輩子殺的都多。諸葛亮北伐時代能夠斬首數萬的話,別說雍涼防線,估計早都還於舊都了……

    然而此時的魏國已經不缺這點兵力了,在姜維洮西大捷後不久,曹魏反手就在段谷(甘肅天水市東南)把姜維打回去了。這就是國力的差距!曹魏在洮西剛失敗,就能拉出第二支大軍。季漢在段谷死了萬把人,就再也沒能力發動有效的進攻了。從諸葛亮逝世的公元234年,至費禕遇刺的公元253年,姜維坐了十九年的冷板凳,每次出兵規模不過萬人,糧食供給也不過數月。

    公元238年到262年之間,姜維總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持不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季漢始終保持著對曹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

    姜維面對的敵人,是堪稱當世俊傑的陳泰、鄧艾、鍾會,以及號稱帶甲百萬的曹魏帝國。姜維身後的敵人,是讒言媚上的黃皓,不戰而降的蔣舒,昏庸懦弱的劉禪。

    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夏侯霸歸降他出兵,諸葛誕叛亂他出兵,南安、洮西、狄道、段谷,他轉戰四方,哪怕就帶著幾千個士兵也要主動出擊,再難得勝也要重整旗鼓,他一直在尋找為漢帝國逆天改命的機會。

    姜維也打出過斬首數萬的洮西大捷(甘肅臨夏東北),洮西一戰殲滅的魏軍恐怕比諸葛亮一輩子殺的都多。諸葛亮北伐時代能夠斬首數萬的話,別說雍涼防線,估計早都還於舊都了……

    然而此時的魏國已經不缺這點兵力了,在姜維洮西大捷後不久,曹魏反手就在段谷(甘肅天水市東南)把姜維打回去了。這就是國力的差距!曹魏在洮西剛失敗,就能拉出第二支大軍。季漢在段谷死了萬把人,就再也沒能力發動有效的進攻了。

    公元262年,姜維受到內侍黃皓陷害,被迫避禍沓中(甘肅省舟曲縣)。

    公元263年,曹魏二十萬大軍五路伐蜀,開始了對季漢的戰略大反攻,季漢能動員的全部兵力只有七萬。

    姜維率領季漢最後的精銳:虎步軍,從沓中被鄧艾,諸葛緒,王欣,牽弘,楊趨圍追堵截,在同僚叛變、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不顧一切的殺回劍閣,又擋住了鍾會。虎步軍,不負三國野戰軍團最強之名!

    可惜季漢沒有實力養活兩支野戰軍團,姜維被鍾會牢牢拖在正面戰場時,鄧艾帶著曹魏中軍翻越陰平小道,從綿竹直達成都城下。

    公元264年,季漢滅國,姜維62歲。

    當投降的命令傳來,他憤怒地拔刀砍石:“臣等尚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即使在這個時候,姜維仍然沒有放棄希望:“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姜維並不甘心,他看出鍾會有謀反之心,於是假意投降鍾會,勸說鍾會擁兵自立。鍾會一方面陷害鄧艾,一方面準備起兵造反。然而,他與鍾會謀反的計謀敗露,姜維、鍾會及蜀將張翼等都被魏兵殺害,鄧艾也被田續殺害。

    所謂遺計害三賢,足見姜維的膽略智謀忠義。

  • 12 # 人類五千年

    姜維,一個引起很大爭議的人物。即使在西晉時代,褒貶不同意見者就很多,不過貶大於褒的居多,這主要是從事後成敗的角度評價的,不是很公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引用欲正的言語間接的糾正了世人對他的看法,欲正說姜維不治田產,好學不倦,廉潔貧苦,這點繼承了諸葛亮的遺風。對姜維作為一個領導者雖然他失敗了,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比如不避艱險,勇於進取,顯然就這點來說超過了他的前兩位蔣碗和費煒。並且他所取得的軍事成就是在蜀國人才凋敝,國力遠不如魏國的情況下,自諸葛亮逝世後,蜀國與魏國實力差距表現的越發明顯了,這是諸葛亮早有預見的。中原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和人口。因此主動出擊的戰略是有先見之明的,憑國力持久戰蜀國終究耗不過魏國,而如果蜀漢能取得渭水上游的有利位置,隨著戰事的不可預料,天下形勢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若是不主動出擊,死守則自己永遠沒有機會。說遠了,姜維作為一個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有很多毛病的。陳壽的評價比較客觀,姜維軍事上的主要毛病是謀劃不周全,過分冒險,因此他在姚水大敗魏軍後,卻在金城被魏的王基打敗,蜀軍精銳損失級多,張疑等優秀指揮官戰死。全是因為過高估計自己的智力,或者低估了對手,冒險所致。如果換了諸葛亮,他一定會考慮到儲存蜀國可憐的軍事實力,這就是為何第一次亮出岐山,不採納子午谷計策的緣故,即使諸葛亮敗也不會敗的那麼慘。姜維的這個缺點在後來的戰鬥中多次被證明了,比如興勢之戰,王平採取的主動出擊政策就比姜維的關門打狗好,後來的魏滅蜀正是由於採用了姜維極為冒險的關門打狗政策,蜀漢才失去了漢中這一重要門戶(不要怪姜維離的太遠),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狠狠的批評了這一點。

    姜維在政治上的失誤,就更多了,當然也不能全怪他。諸葛亮北伐是由於有一個鞏固的後方,良臣在中央輔佐,可是姜維屢次出兵卻沒有管好後方,朝廷出現了小人干政的局面,這點作為一個領導者是不能推卸責任的,當然這也和用人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本人認為:蜀魏在互相爭鬥的幾十年中,魏國人才遠多於蜀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我覺得,除去諸葛亮和司馬懿外,相比較而言,姜維算是最傑出的一個(吳國不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首先是雙方的條件不同,顯然蜀漢處於弱的一方,無論從人數,裝備和糧草方面。另外從軍事成就上看,姜維打敗過鄧艾,在魏軍姚水大敗後,鄧艾與王基的對話,明顯鄧艾的戰術是錯誤的,鄧艾在其後也多次與姜維交手,但是總的來說不如姜維,失誤比姜維多。鍾會,就更不如姜維了,鍾會的長處在於戰略和指揮,但在戰術和計謀上就遠不如姜維。至於王基,長於算計但冒險意識不足,而且也不是一個勇將。其他的還有司馬昭等,在智謀上比姜維要略遜一籌。

    三國後期比較厲害的人物有羊沽,陸抗等,從爭奪西凌之戰看羊沽不如陸抗,陸抗想奪取蜀漢羅憲的蜀口也沒能成功,可見,任何名將都不是百戰百勝的,但是從姜維這方面看,他面臨的對手顯然要更多,更困難。

    綜上,姜維太難了

  • 13 # 歷史的小學生

    先講第一個。姜維原為曹魏天水參軍,在諸葛亮北伐時,歸附蜀漢。雖然後來位居大將軍,屢立戰功,但由於是降將的身份,所以在蜀漢政權中孤立無援。公元258年以後,蜀漢政權開始受到劉禪所寵信的宦官黃皓的操縱,黃皓想罷黜姜維,就讓同黨的右大將軍閻宇掌握兵權。姜維危懼,所以領兵居外,不敢復返成都。姜維志在收復中原,中興漢室,以報諸葛亮知遇之恩,所以常年出征。但由於蜀漢政權內部矛盾非常尖銳,並不能保證充足的後方供給,所以效果並不明顯。

    再講第二個。當時蜀漢全國“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平均每九個人負擔一個士兵,七家民戶養活一個官員。由此可見蜀漢人民的負擔是非常沉重的。東吳使臣薛珝到過蜀漢後也說,“經其野,民皆菜色”。

    公元263年,曹魏大將軍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率大軍十八萬分道伐蜀。鍾會由斜谷入漢中,姜維退守劍閣。鄧艾以奇兵從陰平(今甘肅文縣)間道取江油,進克涪縣,攻殺蜀將諸葛瞻(諸葛亮子)於綿竹(今四川德陽),兵鋒甚銳,直逼成都。劉禪急召群臣商議,有的主張投奔東吳,有的主張逃往南中避難。以譙周為首的益州土著地主集團,卻主張投降。因為在益州集團看來,蜀漢政權並不能代表他們的全部利益,它的覆亡,也不會給他們帶來什麼災害,相反,蜀漢政權的滅亡,反而可以把劉備、諸葛亮帶來的荊州集團驅逐於益州之外。劉禪本是一個庸才,並沒有通盤考慮當前的局勢。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官員、士大夫們首先想到的是保命安身,他們完全可以在新政權中繼續為官秉政,所以,都支援譙周的投降論。就這樣,蜀漢滅亡,立國四十三年,共二主。

  • 14 # Crazy歷史

    姜維撐不住蜀漢,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姜維是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其能力在一群蜀將之中,當為最頂尖的存在。而這樣的人才,放在整個三國後期,依舊能位居前列。然而,憑藉姜維一人之力,想要撐住蜀漢,卻無異於痴人說夢。

    蜀漢經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夷陵之敗後,失去了荊州的千里沃土,只能困守益州。自古川地易守難攻,但相較於中原和江漢地區,地方卻狹小了許多。冷兵器時代,人力是最重要的資源。正所謂兵多將廣,兵少自然將才稀缺。

    三足鼎立,從理論上講應該是最為穩固的一種方式。然而,三足的實力卻並不均衡。三國初定後,曹魏實力最強,佔據了十幾個州之多。無論人口還是疆域面積,均冠絕於三國。東漢政權據守長江天險,擁有三國最厲害的水兵,對其他兩國形成了不對稱優勢。

    正所謂欺山不欺水,翻山越嶺雖有難度,但時間充足,總是可以人為開闢出一條路來。而水卻不同,沒有強大的水軍,就難以對付水軍強大的國家。這在古代現代,多次戰爭都證明了這個問題。

    希特勒陸軍和空軍的閃擊戰,在歐洲大陸無往不利,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面對著窄窄的英吉利海峽,卻只能望洋興嘆。一頓狂轟濫炸後,不得不放棄對英國的企圖。

    所以,綜合實力而言,孫吳要強上蜀漢不少。那麼,曹魏順理成章會將蜀漢作為第一個需要打倒的敵人,也就順理成章了。

    面對強大的曹魏,姜維手中的資源可謂是少的可憐。

    首先,後主劉禪寵信奸佞,無心朝政,但卻處處掣肘姜維。讓他難展抱負,很多時候只得忍辱負重。

    其次,蜀漢人煙相對稀少,兵源後繼不足。有人說,劉禪也不是一無是處,沒有諸葛亮不也獨自撐了三十年?但是卻沒有想明白這三十年,其實卻是諸葛亮為其奠定的基礎。歷數蜀漢後期的將軍,幾乎都是在數次北伐戰爭中脫穎而出。如果不是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僅僅是從和平時期成長起來的將軍,如何能撐的起已經破爛不堪的蜀漢?

    最後,姜維個人能力尚可,卻實在不足以撐的住蜀漢。東漢末年的亂世,英雄輩出,無數人從中脫穎而出,成為叱吒一時的英雄或梟雄。然而,三國時,早已經過了這個黃金時代。敵友關係明確且單一。

    曹魏吞蜀乃是歷史大勢,無人能力挽狂瀾。姜維不行,諸葛亮在世也不行。

  • 15 # 小鴻哥

    因為姜維獨木難支,並非才能不行。姜維原本是魏國人,其父姜冏死於征討羌戎叛亂,所以賜姜維中郎參天水郡軍事。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有吏民叛魏響應諸葛亮。姜維投降蜀漢的原因。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在諸葛亮率軍攻祁山時,天水郡太守馬遵正在外面。得知各縣起事,懷疑姜維等人有疑心。馬遵連夜跑到上邽去。姜維和天水郡官吏看到太守突然跑了於是追上去,到達上邽縣時城門關閉。姜維他們就返回天水郡冀縣,也不能進冀城,於是投降諸葛亮。而據魏略馬遵害怕天水郡吏民造反而跟郭淮去了上邽城。姜維勸馬遵應當回冀縣,馬遵回道你們不可信任都是賊。因為家在冀縣,姜維等人就返回冀縣。冀縣的人於是讓姜維等去見諸葛亮。姜維等人覺得太守不信自己,於是投降諸葛亮。魏略: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就是說魏國人也認為姜維是不得已投蜀漢的,所以並沒有問罪於其家人。

    姜維來到蜀漢任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這時姜維才二十七歲,能封侯是多少人奮鬥一生才能得到的。蜀漢如此崇遇除了姜維投降外,還因為他是人才。諸葛亮回到漢中時給在成都丞相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永南就是是李卲,兄弟三人號稱李氏三龍。龍在這裡是指俊傑,就跟諸葛亮稱臥龍是一樣的。李卲和他哥李朝等人並稱蜀之蘭芳。季常就是馬良,兄弟五人並有才名,白眉最良。就是說馬良是兄弟五人才能最出眾的,馬謖是他弟弟。馬良跟習楨(名亞於龐統)、殷觀等並稱楚之蘭芳。馬良還跟劉巴、董和並稱令士。就是說姜維的才能在李卲馬良之上。諸葛亮在給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信中還提到姜維軍事才能出眾,而且要培養姜維。先讓他統帥精銳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民間則把姜維作為諸葛亮軍事的接班人。三國志也把把姜維和諸葛亮接班人蔣琬費禕併為一傳。諸葛亮在世時就已經培養蔣琬和費禕為接班人。我認為諸葛亮有培養姜維將來和蔣琬費禕共佐漢室。必競蔣琬費褘長處是治國。諸葛亮北伐帶的是姜維和費褘,蔣琬則處理丞相府政事。姜維不久後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公元231年已經升為行護軍徵南將軍。這時姜維才三十歲。趙雲陳到在公元223年才封為徵南、西將軍。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重,臨終遺令讓魏延姜維斷後。魏延主,姜維次。也說明諸葛亮對姜維能力的信任。魏延不願意斷後。楊儀姜維率軍退回漢中,司馬懿率軍追擊。姜維反旗鳴鼓佯作進攻,司馬懿不敢進攻。姜維回到成都升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平襄侯是縣侯,這時姜維三十三歲。後漢書郡國志:涼州—漢陽郡(天水郡)—平襄縣。雖然涼州不在蜀漢控制範圍,這叫遙領。姜維是天水郡人。就像魏延領涼州刺史是一樣的意思。因為蜀漢以天下正統自居,整個天下都是蜀漢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統諸軍說明蜀漢的軍隊都歸姜維統帥,但還是得聽從蔣琬費禕。

    諸葛亮也許是有意培養一位在他去世後統領蜀漢軍隊。蔣琬費禕才能雖然出眾,但其才能主要在修理內政上。諸葛亮北伐時就留蔣琬在蜀地修理內政,費禕隨軍北伐。魏延是宿將又驍勇善戰,讓他接任統帥作為姜維的過渡也是可以的。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魏延肯定會代替諸葛亮成為蜀漢的統帥。三國志: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楊儀也有這個想法,認為自己肯定能接任丞相。三國志:宜當代亮秉政。據三國志諸葛亮不選楊儀選蔣琬的原因: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雖然沒說魏延,但我覺得諸葛亮是不會讓魏延接任統帥。楊儀的性格不好,魏延的性格也不好。據三國志楊儀的性格是狷狹,魏延的性格矜高。有句話講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上能跑馬。魏楊兩個性格不好的人,一坐在一起就吵架。吵著吵著魏延就會拿刀對楊儀比劃,這時費禕就會來做和事佬。

    公元238年姜維跟大將軍蔣琬進駐漢中。這時王平已經接替吳壹督漢中。六年間姜維數次率偏軍騷擾魏國並接應叛魏的羌胡。蔣琬曾提出順漢水東下收復漢中東部四縣,劉禪派費禕去漢中阻止蔣琬。公元243年蔣琬又提出蠶食雍涼的計劃。我認為這計劃應該是姜維向蔣琬提出來的。三國志: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蔣琬的計劃是讓熟悉雍涼的姜維率軍為先鋒,他親率主力。於是升姜維為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這是當年魏延做的職務。然後蔣琬突然生病,公元246年去世。蔣琬死後,大將軍費禕並不支援姜維的計劃。每次只給姜維萬人的偏師。公元247年姜維升為衛將軍,跟費禕共錄尚書事。這時尚書令是呂乂。就是說蜀漢軍國大事由費禕、呂乂、姜維三人負責。這時姜維四十六歲。

    公元253年大將軍費褘遇刺身亡,姜維成為軍中頭號人物。這時蜀漢車騎將軍吳壹、鎮北大將軍王平、鎮南大將軍馬忠、左將軍句扶、車騎將軍鄧芝等皆去世,剩下的也六七十歲了。費褘死後,姜維開始北伐。從公元253年——公元262年六次北方,規模並不大,只有數萬人。

    第一次:公元253年三月諸葛恪集結二十萬人攻打新城。四月姜維率數萬人北伐,包圍南安。魏國派郭淮陳泰率軍救援。五月姜維糧盡退還。這次北伐不克而返,前後不過兩個月。

    第二次:公元254年隴西郡狄道長李簡寫密書向姜維請降,六月姜維率數萬人出隴西圍,張嶷所部跟魏軍徐質交戰。雖然張嶷戰死,所部全軍覆沒。但所斬殺的魏軍是蜀軍亡者兩倍。姜維率軍圍襄武,擊敗並斬殺徐質。姜維趁機攻下河間、臨洮。姜維把狄道、河間、臨洮三縣百姓遷回到蜀地。此次北伐雖然張嶷戰死,斬殺徐質遷回三縣人口。也是小勝。

    第三次:公元255年正月魏國鎮東將軍都督楊州毋丘儉和前將軍楊州刺史文欽舉七萬將士起事。姜維在洮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經。王經率殘部萬人退守狄道。三國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魏國那邊是講王經死了千人而已,那隻不過是安慰人的說法。此次北伐是蜀漢自襄樊戰爭以來所取得的大勝。 姜維因此升為大將軍。

    第四次:公元256年姜維北伐戰敗,據魏國的統計段谷之戰斬殺蜀軍萬人。姜維失敗在於鎮西將軍胡濟沒有按時趕到上邽跟他匯合。姜維自貶為後將軍。史書並沒有記載胡濟不到的原因。但我認為必有內幕,因為胡濟不僅沒有受處罰還升官。

    第五次:公元257年魏國諸葛誕舉十餘萬人反叛,東吳也派了十萬人響應。姜維也趁機北伐,鄧艾等堅守不出。姜維得知諸葛誕敗了,於是退軍。這次北伐後姜維復大將軍,說明打了勝仗,應該是小勝。

    第六次:公元262年姜維北伐,讓鄧艾擊敗。此次北伐小敗。

    姜維六次北伐,大勝一次、小勝兩次、不克而還一次、小敗一次、大敗一次。總得來說姜維是勝的。姜維只有幾萬人,而不斷調動魏國援軍千里來援。公元255年那次北伐,王經所部人馬是多於姜維的。魏國還派了援軍,除了陳泰所部,還有徵西將軍鄧艾、司馬段灼、徐州刺史胡奮、將軍王秘等人。太尉司馬孚率大軍為後援。鄧艾曾對陳泰講:將軍您的軍隊是烏合之眾,而姜維的軍隊是精銳。而將軍以烏合之卒......姜維之兵,是所闢之鋒。鄧艾還在跟眾將的軍事會議上評價姜維的軍隊:彼上下相習,五兵犀利。可見姜維的軍事才能遠在魏諸將之上。不然郭淮、陳泰、鄧艾等魏之名將,怎麼沒有打造出一支所闢之鋒的軍隊。

    我認為姜維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有三個。

    敵將皆人傑:魏國防守西線的將軍主要有郭淮、陳泰、鄧艾等。這些人都是魏之名將。

    寡不敵眾:姜維很清楚魏國跟蜀漢的實力對比。姜維北伐的目的並不是打到中原去,而是奪取隴右。正是因為知道雙方實力差距。魏國駐守西線的軍隊就遠多於姜維北伐的人馬,而且後面還原源源不斷的援軍。

    攻守異體:蜀漢作為進攻的一方,負擔自然要重。而魏將採取的是高壁深壘防守策略。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歷來成就功業的條件。我認為是明主加三傑缺一不可。明主就是賢明的君主,而三傑指的是韓信、張良、蕭何。三傑按其作用可分類為爪牙、謀主、股肱。蜀漢能稱為爪牙的有關羽、張飛、馬超、趙雲等,謀主有龐統、劉巴、法正等,股肱有諸葛亮、蔣琬等。但蜀漢的三傑皆早世,蜀漢已經無人能堪任三傑。姜維一個人要做爪牙、謀主、股肱,豈能成功?姜維北伐那段時間並沒有一人是三傑。那段時間掌管朝政的是尚書令陳祗、衛將軍諸葛瞻、輔國大將軍尚書令董厥、侍中尚書令樊建。他們皆平庸之人。根本不可能對姜維北伐有所幫助。光足兵足食這一項就不能對姜維有所相助。而且他們根本不支援姜維北伐。

    蜀漢滅亡最主要原因就是黃皓亂政。黃皓能亂政得益於尚書令陳祗跟他互為裡表,兩人一起拍劉禪馬屁。公元258年陳祗去世,劉禪為之流淚,並追諡忠侯。在劉禪眼裡陳祗這樣的才是忠臣。而姜維雖然官位在陳祗之上,但因長年北伐在外,很少參與朝政。而陳祗深得劉禪寵信,權力遠大於姜維。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而諸葛亮同樣常年在外北伐,卻依然能掌控朝政。蔣琬和費褘常年在漢中,朝中大事及行賞和處罰都要先諮詢了他們的意見才能實施。自琬及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公元252年費褘從漢中回到成都後不久就被刺身亡。很有可以是尚書令陳祗和黃皓指使的。費褘在漢中距離成都上千裡都事先詢問。回到成都,那還了得。為何姜維在外卻不能撐控朝政,並非其能力不行,而是跟其出身有關係。羈旅託國。蔣琬、費褘都是荊州人,而且是豪門世族。

    公元258年尚書令陳祗去世後,蜀漢但實際大權掌握在宦官黃皓手上。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雖然衛將軍平尚書事諸葛瞻、輔國大將軍尚書令、平臺事董厥、侍中尚書令樊建他們三人負責朝政,但他們不僅沒有制衡黃皓,反而跟黃皓勾結在一起,樊建倒是不跟黃皓來往。姜維也一直在前線。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公元262年姜維請求劉禪殺掉黃皓。劉禪反而講:黃皓只是我身邊的小臣,以前董允就非常討厭黃皓,對此我很憤恨董允,你又何必介意呢?姜維知道自己徹底得罪黃皓了,現在朝中大臣都依附黃皓,姜維只得率軍去沓中屯田避禍。如果換成魏之司馬昭,吳之孫綝。早就廢掉劉禪,處死黃皓。

    因為黃皓亂政,有志之士得不到任用,一些官員為升職而攀附黃皓。像羅憲就是因此被貶到永安,後來以兩千人擋住吳軍三萬人半年。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像卻正,既不為黃皓討厭也不受喜歡,所以一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卻正就是教劉禪對司馬昭講很想念蜀地。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劉禪的弟弟非常討厭黃皓,而黃皓向劉禪進讒言。劉禪於是疏遠劉永,十多年都不見這個弟弟。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連劉永都如此待遇,可想而知,其他人得罪黃皓是什麼下場。蜀漢滅亡後,鄧艾得知黃皓陰險,派人處死。因為黃皓向鄧艾手下賄賂才免死。及鄧艾至蜀,聞皓奸險,收閉,將殺之,而皓厚賂艾左右,得免。魏國伐蜀前,姜維已經得到訊息。上書劉禪請求加強陰平跟陽安兩處防守。黃皓卻告訴劉禪魏軍不會來。於是劉禪並沒有派人加強防守並壓下姜維上書,蜀漢上下都不知道這事。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姜維即使不北伐,以劉禪之昏庸,黃皓之奸險,蜀漢遲早還是要亡的。就連時年十六的魏主曹奐都知道蜀唯賴維爾。公元263年八月魏國伐蜀,魏軍從陽安關陰平長驅直入。咎在劉禪和黃皓,不能怪在姜維身上。而姜維也給諸葛緒鄧艾的六萬人給拌在沓中,支援不了漢中。鍾會給姜維堵在劍閣,糧草將盡已準備退軍。三國志: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而鄧艾偷襲陰平直趨涪城,諸葛瞻不聽黃崇建議速進據險而守不要讓鄧艾進入平原。讓鄧艾深入,以致全軍覆沒。咎在諸葛瞻,姜維焉能兩濟?當時南中霍弋得知魏國伐蜀請求帶兵入成都勤王,劉禪以備敵既定不許。但劉禪卻召右大將軍閻宇從永安率軍西還。閻宇是黃皓親信。為何只允許閻宇勤王,而不許霍弋勤王。我認為跟黃皓脫不了干係。閻宇的軍隊從永安西還後就沒有任何訊息?這時成都雖然面臨鄧艾的進攻,成都是堅城尚可背城一戰。劉禪面縛出降,以致蜀漢滅亡。這也不是姜維的錯。當劉禪投降命令傳到姜維軍中時,將士鹹怒拔刀砍石。至大勢已去,維尚詐降鍾會,意圖規復,乃不幸失敗,一死謝國,維之報主,至矣盡矣!

    蜀漢滅亡後,姜維引誘鍾會叛魏,然後殺掉鍾會以恢復蜀漢。姜維並不是為了劉禪,而是為了報答諸葛亮。姜維投降蜀漢時跟其母失去聯絡,後來收到母親的書信讓他回去。按照晉書的記載是魏國人帶著姜維母親的書信,希望姜維反叛蜀漢重歸魏國。並送上藥材當歸,讓其明白。姜維回答我現在有遠志就不需要當歸了。意指在蜀漢有遠大志向,所以不會叛蜀漢而回歸魏國。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蜀漢沒有姜維的話,魏國早就滅掉蜀漢了。蜀漢的滅亡是速亡,而使蜀漢速亡的是劉禪黃皓。魏國伐蜀時趙廣、傅彤、諸葛瞻、諸葛尚、張遵、李球、黃崇等皆戰死。劉禪投降後魏人準備把蜀漢宮中女人賞賜給無妻子的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劉禪不特愧於將士,亦且愧於婦人矣。

    黃皓終存欺國意,姜維空負濟時才。全忠義士心何烈,守節王孫志可哀。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

  • 16 # 通古斯專家

    諸葛亮去世之後,原本就風雨飄搖的蜀漢國力更是一日不如一日。而那些曾經守衛了蜀漢的人才們也相繼去世,到最後幾乎只剩下姜維一人。在蔣琬和費禕等人相繼去世之後,原本沒有多少兵力的姜維,開始成為了蜀漢擁兵十萬的存在。十萬兵力其實已經算很多了,而且姜維也是驍勇善戰的大將。但是,擁兵十萬的姜維,為什麼沒能成功的抵住曹魏的攻勢呢?

    其一,蜀漢內部出現問題。

    當時,蜀漢要面對的不僅是外患,還有內憂。當時,蜀漢的黃皓和姜維,都是蜀漢的朝廷之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若是二人能夠一致對外,其實也能形成一股不小的力量。但是,遺憾的是,姜維和黃皓卻不和,而且關係非常的不好。

    姜維曾經在劉禪面前進言,希望劉禪可以將黃皓給除掉。當然,姜維沒有如願。但是,姜維和黃皓之間也因為這件事情徹底的鬧僵,矛盾已經到達了一種無法調和的地步。黃皓一直都記恨這姜維,也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將姜維除掉。所以,在一系列的安排之下,姜維被調到了軍隊裡面。而二人的關係,卻對蜀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二人時常意見不和,讓辦事效率變得很低。其實如果當時蜀漢朝廷之中的大臣們,能夠將這些恩恩怨怨放下,一起解決外患的問題的話,也不會那麼早就走向了衰敗。因為內鬥真的太耗損國力了,也限制了蜀漢的發展,讓蜀漢落後於他國。所以,這也是姜維沒能成功的抵住曹魏的攻勢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其二,蜀漢的發展速度沒有曹魏快。

    當時,曹魏其實具有極大的優勢。首先從地盤上來說,曹魏的地域寬廣,而且還擁有重要的關隴之地。曹魏地處中原,自然要富庶一些。而蜀漢就不同了,當時的蜀漢疆域其實不夠遼闊,這限制了蜀漢的發展。即使蜀漢有心發展,其實也很難實現。所以,單從發展的速度上來說,蜀漢是被曹魏遠遠甩在後面的。

    東漢人口分佈圖

    再加上蜀漢的國力本來就要比曹魏要弱一些,這下也就更加追不上了。至此,蜀漢和曹魏之間的距離也徹底的被拉開。實力懸殊如此大的兩個國家,蜀漢要怎麼去與曹魏抗衡呢?所以,這也是第二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由此可見,以上就是擁兵十萬的姜維,最後沒能成功抵住曹魏的攻勢的原因

  • 17 # 司馬武侯

    大家好,我是司馬。

    很奇怪,似乎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覺得諸葛亮死後蜀漢就靠姜維支撐,這讓身為蜀漢大司馬、尚書令的蔣琬情何以堪呢?諸葛亮身的接班人實際上是蔣琬和費禕,姜維一直作為主要將領活躍於蜀漢北伐的舞臺上。那麼我們回到問題,這些人為什麼還是沒撐住蜀漢呢?

    一、面壁十年圖破壁

    諸葛亮去世之後,蔣琬成為了蜀漢第三代領導核心,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此時漢中都督是吳懿,漢中太守是王平,姜維的軍銜是輔漢將軍,擔任的職務是右監軍。也就是說此時蜀漢軍政要員皆為諸葛亮時代的班底,姜維只是正在升起的一顆將星,還沒有成熟。

    延熙元年,蔣琬加封大司馬,開府治事,也是在這一年蔣琬進駐漢中,此時姜維任留營司馬。蔣琬總結了諸葛亮時代北伐的經驗教訓,提出“東征計劃”,即在東北方向從水路突襲魏國薄弱的魏興和上庸,使蜀漢北伐的路線變成兩條,然後徐圖中原,並且上疏劉禪,提出“東西併力”、“涪為本營”、“姜維駐涼”三條良策。這時,姜維出任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經略涼州。

    蔣琬的實際年齡比諸葛亮還大,或許是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他逐步把政權過度給了費禕,自己退駐涪城,帶病謀劃東征大計,但是上天並沒有給蔣琬太多的時間,延熙九年,面壁十年的蔣琬病逝,“東征計劃”最終胎死腹中。

    這個時期的姜維主要在西羌活動,收效不大,屬於打怪練級的時期。

    二、蜀漢雙璧

    公元237年吳懿病逝,公元246年蔣琬病逝,248年王平去世,姜維開始踏入蜀漢政權的頂端。

    公元247年,姜維遷衛將軍,與費禕共錄尚書事,這時的姜維才成為蜀漢的棟樑,有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此時費禕任大將軍,擁有一半政權和全部軍權,姜維受到了費禕的限制,每次北伐人數都不過萬,這使姜維極為不滿,這時影響姜維和費禕命運的人出現了,他叫做郭脩。

    說起來費禕的命運也是足夠諷刺,歷史上遇刺身亡的人都不聽看相人的建議,除了費禕先生,他聽從占卜師的建議,駐紮在成都以北。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費禕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榮耀——開府治事。這天,蜀漢舉行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亦在坐。其時費禕歡飲沉醉,不及戒備,結果為郭循親手持刃所害身死。

    從這一刻開始,雙璧僅剩一璧,姜維終於擺脫了一切羈絆,或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他改變了蔣琬時代的防守反擊策略,主導了六次大規模的北伐。

    三、黨爭

    我們知道,蜀漢政權成分比較複雜,關羽張飛死後,原從集團與荊州派合流,共同壓制東州派和益州土著派,李嚴被罷免後,荊州派剷除了東州派,繼續執政。

    蜀漢政權得以維繫的前提是必須保證荊州派的主導地位,而費禕的暴斃導致荊州派的土崩瓦解,益州土著派終於獲得了政權,而土著派靠不住的根本原因在於關鍵是時刻家族利益至上的價值觀。

    費禕死後,陳祗成為了侍中,又升任尚書令,鎮軍將軍,權勢逐步超過了姜維,雖然陳祗支援姜維北伐,但益州派畢竟開始登上蜀漢的舞臺,蜀漢開始出現宦官亂政的苗頭。陳祗死後,姜維開始遭到排擠。

    四、幼麟

    他才華不及諸葛亮,但三國時代也就這麼一個臥龍;他不斷北伐,有勝有敗,其執著至少不必懷疑。

    他的一個大爭議,是“窮兵黷武”。然而實在話是:很少人意識到,在蔣琬費禕死去前,姜維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後那幾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

    所以,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但直到最後,他也對得起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和對劉禪的忠誠,他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在沓中,但卻神奇地殺出重圍,甩開諸葛緒,回到劍閣擋住了鍾會,他幾乎以一己之力摧毀了魏國的西征計劃,最後敗在鄧艾的那次神來之筆和益州派的首鼠兩端。但直到成都投降,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他沒有輸給任何人。

    本來,到此為止,哪怕就這樣結束,姜維並沒有對不起誰。但是縱然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籌劃著那著名的復興大業——他說服了鍾會,幹掉了鄧艾,而且給劉禪的秘奏裡如是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然而一切的努力都抵不過一個沒長心的君王,將軍的皇帝出賣了將軍。

    翻過史書,我的內心始終不能平靜,一個人要擁有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才能保證自己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中,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不斷對命運發起衝擊?姜維之傑出,在於他那百折不回、燃燒至死的人格光輝,有缺陷但依然為蜀漢鞠躬盡瘁。

    大漢的最後忠臣居然是個“降將”!多諷刺!如此的蜀漢,臥龍尚不能輔,何況幼麟?

    於是:“姜維死,漢亡。”

  • 18 # 上將噯福斯

    那麼我們反問一句,姜維憑什麼掌控蜀漢?

    諸葛亮能夠掌控蜀漢

    第一是資歷夠深

    劉備病逝時,一同創業的心腹重臣,關張先後離世,糜氏兄弟原本早已邊緣化,加上糜芳叛變投降東吳,更是抬不起頭。趙雲一直唯諸葛亮馬首是瞻。可以說,趙雲和諸葛亮是碩果僅存的創業元老。資格夠老。

    第二是功勞夠大

    劉備奪荊州取益州佔漢中,稱王稱帝,諸葛亮居功至偉,堪稱第一功臣。

    第三是君王信任

    劉備對諸葛亮絕對信任,將整個國家託付給他。劉禪也對他信任有加。

    第四是智計絕倫

    諸葛亮的才華智慧,冠絕天下。

    第五諸葛亮根基深厚

    諸葛亮的身後,站著整個荊州集團。這些人,跟隨劉備諸葛亮來到益州,掌控著蜀漢的各個要害關節。

    第六是道德高尚

    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如鏡,廉如水,忠信愛民。

    以上六點,使諸葛亮在當時獲得了崇高的威望,也讓他能夠牢牢掌控蜀漢。

    姜維有什麼?

    他不是蜀漢元勳,他本是魏國的外來戶。他在蜀漢沒有深厚的根基。他沒有什麼功勞,姜維九伐中原,敗多勝少,勞命傷財卻沒有奪取尺寸之地。姜維沒有君王的信任,劉禪對他並不太信任。姜維也算人才,但無法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以上種種,導致姜維不能像諸葛亮那樣獲得至高無上的威望,也不能有效掌控蜀漢。

  • 19 # 巴陵人說歷史

    姜維以曹魏降將的身份躋身蜀漢朝堂,得諸葛亮重用並親自教導。在諸葛亮死後,姜維在蜀漢根基不穩,常受人制肘,每次帶兵北伐不過萬人。且諸葛亮去世後的19年裡面,真正掌握蜀漢大權的並不是姜維,一直到費煒遇刺身亡,姜維才開始輔政,成為蜀漢後期的軍事最高首領。但是蜀漢此時早已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姜維也無法救蜀國於危難之中,最終蜀漢成為三國之中最早被滅的一家。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從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方面來說。

    客觀環境方面:三國中蜀漢只有益州一隅之地;而人口方面蜀漢不到曹魏四分之一,不足東吳的一半;同時經濟最落後,綜合國力最弱。而古代人口多少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實力,蜀漢實力之弱,由此可見一斑。以一州之地,連年征伐,蜀漢無法長久支援。再加上蜀漢後期人才斷檔厲害,青黃不接,軍政人才缺乏。

    主觀因素方面:

    1、姜維在蜀漢根基不穩,不能服眾。前期遭費禕制裁,使姜維率領的軍隊不超過萬人;後期受黃皓排擠陷害,只好採取屯田漢中以求自保的措施。姜維在朝堂之上沒有有效的建立威信,作為蜀漢後期的最高最高軍事統帥,遠離中樞,也就不能做到居中調動,策應四方。

    2、姜維改變漢中的防禦體系,採取“斂兵聚谷”,移漢中之兵向西,致使門戶大開。姜維用兵,重攻不重守,重殲滅敵軍,而不在意於固守卻敵,且蜀漢後期的戰略重點是奪取隴西,進而東下關中,故對漢中防務實行斂兵聚谷,移兵向西。但這樣卻是自棄險要,導致漢中的失敗和蜀中門戶的大開。所以有史學家說此舉是“姜維之亡蜀也”。

    3、姜維性格固執,不聽良言,人際關係不佳。姜維北伐之時,朝堂上支援的人是寥寥無幾,主政者基本是希望休養生息,穩定蜀漢內部。但姜維是執意主動進攻,不但未見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在最後一次北伐進行時,廖化勸姜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但是姜維不聽,致使大敗而歸,損失嚴重,轉為被動防禦態勢。

    4、蜀漢後期,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使其專秉朝政,排除異己,弄的朝堂上下陰雲密佈 。軍事上,後主劉禪多次干涉北伐,在重要關頭強召北伐大軍回國, 給了敵人喘息之機。

    綜上所述,姜維在蜀國多有羈絆,有志難伸,再加上戰略戰術上有較大失誤,致使其是力不從心,無法救蜀國於危難之中。

  • 20 # 忠貞之志

    姜維是個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大將。諸葛亮死後,姜維成為了蜀漢最後的支柱。

    有的人說姜維撐不住蜀漢的原因是劉禪太過於昏庸,其實劉禪也是一個明君。劉禪樂不思蜀其實是為了自保,自己表面上不支援北伐是因為他知道蜀國和魏國的差距太大,蜀國滅亡後可以得以善終。

    姜維撐不住蜀漢的原因是對手太過於強大,司馬懿祖孫三代都是當世奇才,諸葛亮都無法對付。再加上鍾會和鄧艾這兩個大將,姜維一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和他們抗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車司機一個月能掙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