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df221
-
2 # 言文
為國受刑 何冤之有袁崇煥身為督師雖然他為官清廉,對國家也很忠誠,胸懷大略,在抗擊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叛軍中屢立戰功,功勳卓著,是國家不可多得的棟樑之材。但他在修養上卻大欠火侯,雖然是進士出身,自恃文韜武略,在功成名就之後,自我感覺良好,忘乎所以,根本不把擁兵自重的毛文龍放在眼裡,見他不服從指揮,比較驕橫就越權把毛給殺了。對剛當上皇帝的朱由檢就更不放在眼裡了。袁殺了毛之後,不但不服罪,還搶理。他還要求毛死後,毛部的全部兵馬都交給他袁崇煥指揮。他還向崇禎要兵權,財權。崇禎皇帝對文韜武略的袁崇煥本來很器重,但卻看他很不順眼。因為崇禎快給袁給架空了,而崇禎皇帝又不一代英主,所以崇禎對他看不順眼的大將,就只能殺了。正好袁崇煥很不走運,皇太極的兵馬打到京師,袁崇煥雖然努力抗擊了建州兵馬,但崇禎皇帝正好逮到殺袁的藉口,袁就死在在崇禎的刀下。 可以說袁崇煥是英雄,而崇禎是小人。他因個人私恨,不顧國家安危,殺害良將,最終國敗家亡。袁崇煥是英雄,雖修養不怎麼好,但還是以國家為重,崇禎負他,但他不能負大明朝,所以為國受刑。
-
3 # 邵武豬小宇
大家都說冤,因為是崇禎皇帝中滿清反間計把袁崇煥調回京城殺的...而且死後身敗名裂,明人憎恨,特別是死的太慘了,被千刀萬剮了,把肉拉到集市上賣給別人吃了...我給樓主擷取一段資料吧
1.袁崇煥到底是忠是奸,滿清吹捧,明人憎恨到底哪個是真.
——
滿清滅亡後近百年來歷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袁崇煥都是忠。滿清不但未吹捧袁崇煥,反而有所貶低,袁崇煥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廣渠門大捷在明人和朝鮮人的書裡都有詳細記載為大捷,但在滿清所修明史裡卻一筆帶過。“明人憎恨”主要集中在袁的所謂通敵議和上,但這很明顯是由於滿清當時散佈的流言而誤會了袁崇煥。
2.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否為洩私憤.
——
不是。袁崇煥殺毛文龍是為了整肅遼東軍紀,殺毛前苦口婆心地和毛談了三天,讓毛接受指揮,但毛堅持拒不從命,袁崇煥才殺了毛文龍。
3.袁崇煥作為一個文官統領戰局是否就是其要殺處於朝鮮的偏師武官毛文龍的原因?
——
為了抗擊後金的整體戰局,需要毛的水軍服從指揮,所以不得不殺。
4.袁崇煥的寧遠大捷是否真如其所說的大捷?沒了袁崇煥的寧遠是否真是不堪一擊?寧遠的大捷是否真是袁崇煥一人之力?
——
即使是明人所修的把袁當成奸臣的各種史書也承認袁崇煥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滿清對袁軍廣渠門大戰的勇猛也不得不感嘆“十五年來未嘗有此勁敵”。
寧遠是在明朝朝中打算放棄山海關外土地時,由袁崇煥首倡、孫承宗拍板,建成的堅城,終明之亡,滿清重兵也未能攻下,如果不是吳三桂引清兵進關,不知道還要阻擋滿清多少年。
寧遠的大捷並非全是袁崇煥一人之力,袁的手下將士也出力不少,但作為指揮者的袁崇煥確為首功。
明人史料:
“只認定‘不怕死、不愛錢’與‘曾經打過’十個字耳。強敵壓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煥為關門必不可發一援寧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亦但是置將與卒耳。而崇煥置母妻子百口於軍中。紙上甲兵,禁中頗牧人,可自命也。而實從矢石鋒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膽氣較練,而伎倆較實。”(《崇禎實錄》卷八)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為之。而該道員缺,則聽崇煥自擇以代。”(《明熹宗實錄》卷六八)
“初,虜勢張甚。人心惶駭欲遁。自崇煥堅拒,氣始振。關外九城得屹然拱護山海。”(《國榷》卷八七)
“藤縣(即袁崇煥)之於東陲,亦蘍(勳)勞多矣!初,經略高第議棄寧前錦右。果如其說,則遼西將非國之有也。賴藤縣力持,成寧遠之功,士氣少奮。”(《國榷》卷九一)
“柳河敗績,士卒西奔。崇煥狂呼邀截,使各還守信地。關外城堡幸爾得存。至於寧遠解圍,誓眾效死。金啟倧一炮打壞虜營一角,虜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煥雖死於法,不可頓沒其功也。”(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天啟六年正月)
王在晉,曾主張放棄關外領土,與袁崇煥不和,但也承認袁崇煥拼命阻止明軍潰逃,拼死抵抗建虜的大功。在袁崇煥被害後,王在晉還堅持認為袁“雖死於法,不可頓沒其功也”:
朝鮮人史料:
朝鮮《仁祖實錄》卷二十二:“(袁)軍門領諸將及一萬四千兵……由間路馳進北京,與賊對陣於皇城齊化門。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魔戰十數合,至於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兵三十里。賊之得不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
朝鮮《仁祖實錄》八年二月丁丑載:朝鮮的使者樸蘭英到瀋陽,滿清的王公當著他面互相“耳語”,說袁經略果然和我們同心,只可惜事情敗露而被逮捕。這樣的國家機密,怎會當著外國使臣的面而互相耳語,故意讓他聽到?樸蘭英明白他們的用意,只不過想借他而傳言到明朝去,以便儘快殺了袁崇煥,所以他在給朝鮮國王的奏章中說:“此必行間之言也。”直到一百年之後,朝鮮的君臣們在討論明朝覆亡的原因時,還說主要原因是殺袁崇煥(見朝鮮《英宗實錄》六年十一月辛未,即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年)。 (金庸:袁崇煥評傳)
所謂袁的策略幫了滿清的大大大忙,純粹是網上一些汙袁者的胡扯,透過篡改、閹割史料來汙袁,已經多次被駁斥過,但它們被駁斥得啞口無言後總是換個地方又發,所以上當的很多。
-
4 # 我心與明月
袁崇煥為救崇禎,不顧將士反對,朝廷猜忌,馳援京師,絕對的忠誠。為保京城,親自上陣戰八旗,身中箭如蝟,絕對的勇敢。下獄後崇禎還感嘆,守遼非蠻子不可,絕對有才能。被抄家,身無餘財,絕對的清廉。袁公即忠且能,卻因崇禎的面子慘遭殺害,實是千古奇冤。
-
5 # 李峻000
崇禎不是上清人當,而是除太監外誰都不信任。剛愎自用 優柔寡斷 性格粗暴 反覆無常 頭腦簡單 無能無知 之輩。大明在他手上本可苟活,但他一再犯錯 結局自然悲慛。可惜那些屈死的幹臣。
-
6 # 蜉蝣之夢0113
當然不冤!袁大忠臣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三大罪人之一,與李自成吳三桂齊名!為我大清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怪不得我大清要為他翻案,又對他的後代備加照顧
-
7 # 手機用15596728620
冤不冤那看袁死後誰得利了,誰有更好的辦法滅清。別說五年,讓現在人說說咋樣能在十年之內滅請。皇太極一次軍事冒險讓黑袁者攻袁的藉口。還有能說著說什麼圍魏救趙攻打盛京,盛京一時能攻下。就是攻下麼崇禎皇帝的性格一能話。那到死不冤如以京城為以託。吸引皇太極主力到各路勤王之師而圍戰。一但皇太極戰敗,許蒙古各部更大個自治皇太極能安然回去。可惜皇太極一走袁崇煥就入獄。起碼是勤王而來,最終讓李自成進京卻不見勤王之師。可惜大明咋遇上那麼個貨
-
8 # 大聲疾呼叫醒裝睡的人
也冤也不冤。冤在哪裡?罪不至死卻慘遭磔刑。原因是遭人忌恨,落井下石。說不冤也不冤,因為誇海口五年平遼,不但沒做到,還讓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況且擅殺毛文龍,私自和後金議和。都是欺瞞皇上。欺君之罪,一條就夠殺頭的。只不過崇禎皇帝格局太小,疑心重,又好面子,所以就殺掉袁崇煥,讓他給自己的無能背鍋。
-
9 # 不老的老法師
再回答一次,袁崇煥冤不冤,這其實是個考驗讀者智商情商的問題。通敵然後孤身入京面君,乾隆狂踩二臣卻捧個編造的袁督~~可笑啊其實乾隆時代世人已經明白,每念及袁督之冤如心頭滴血。今卻有人還是這般惡毒,一聲嘆息,不就是因為殺袁者是崇禎帝,而平反的是乾隆麼。 還是這句話: 袁督9000鐵騎可退敵,吳奸3萬卻無一騎到京畿。 滿城爭啖袁督肉,可憐再無勤王師! 轉眼間,爭啖袁督肉的又喜迎八旗兵,掩卷長嘆啊。
-
10 # 清史宴
袁崇煥死得冤不冤,這個真的很難說,因為政治鬥爭本身就是很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袁崇煥鎮守遼東之際,清兵的確是談之色變,可見其能力之強。袁崇煥當是身處在兩個戰場之中,其一是山海關與滿清的對峙,其二是與紫禁城的皇帝和內閣大臣們的博弈。兩個戰場都是刀光劍影的,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袁崇煥在山海關與滿清的對壘中,的確乾的不錯,戰績也是相當漂亮的。可是其和紫禁城的皇帝之間的博弈,卻是大大的失敗了,崇禎皇帝本就多疑,而且極難相處,可是袁崇煥卻沒有多費心思,在和皇帝的關係上做好功課,使得後院起火,最後落得粉身碎骨的結局。
-
11 # 秉燭讀春秋
我認為崇禎殺袁崇煥不冤。
第一,五年平遼是個彌天大謊,欺君之罪,誅滅九族也不為過。當時他說了這話後,有同僚問:五年平遼這事靠譜嗎?袁總督漫不經心的說,我這是給皇帝吃個順心丸,暫時哄皇上開心罷了。同僚聽後,驚得目瞪口呆,敢情袁總督在逗皇上玩。
第二,擅殺大將毛文龍,幫了皇太極的大忙。因為袁崇煥誇下五年平遼的海口之後發現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只好想透過與後金議和來搪塞。而後金方面害怕毛文龍在其後花園,害怕毛文龍從後面動手,所以後金不敢傾全國之力進攻明朝。故藉此機會挑唆袁殺了毛。袁崇煥是“擅斬”毛文龍,即“矯詔”。袁崇煥是正二品文官,按明朝條律,有權節制毛文龍正一品武官。儘管袁崇煥有尚方寶劍,但是誅殺這樣的地方大員,沒有經過朝廷的許可,還是無法令人信服的。何況,毛文龍也有尚方寶劍。那麼袁崇煥的作為就更加膽大包天了。再者自我國古代,像毛文龍這樣的一品武將,未經皇帝批准,未等朝廷問罪,而擅自斬殺的,千古來便只有毛文龍一人。
殺毛文龍是袁承煥和後金議和好的事,這也符合袁崇煥一貫行事風格,雙方一拍即和,故有袁崇煥矯詔殺毛文龍一事。
事後袁給崇禎奏章裡也有,文龍大將,非臣得而擅殺的句子。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殺的不對。
然後我們來看崇禎的反應,首先是驚訝、憤怒、無奈、順水做人情,既然無法改變事實,崇禎就一錯就錯。此時,袁崇煥信誓旦旦的向崇禎表白,如果不能平遼,那就請皇上也用這把劍砍了我的頭
毛文龍正一品的武將隨便就被殺了,以至於滿朝文武沒有任何安全感,大明武將變得非常敏感,其後袁崇煥和武將滿桂鬧到不可收拾,滿桂最後在金鑾殿上向崇禎哭訴袁崇煥要殺他,這成為壓倒袁崇煥的最後一根稻草,除了平時滿桂和袁崇煥的積怨,我認為也有毛文龍事件的心理影響。
-
12 # 使用者189653138
袁崇煥死得非常冤,崇煥取得勝利後,皇太極意識到不容易戰勝他,衹能採取陰招,故而使用反間計。哪知崇禎皇帝是一個既愚蠢又自以為是的君主,再加上嫉妒崇煥實力,對崇煥進行誅殺。崇煥之死,意味著明朝滅亡已成定局。二戰初期,斯大林一樣被德國的反間計殺害很多軍事將領,導致莫斯科差點被攻佔。崇禎臨死前才意識到諸臣害他,亦意識到誅殺崇煥是敗筆,但為時已晚。
-
13 # 混燉鴨
袁崇煥是一個被清朝美化的人,透過他的悲劇,襯托明朝當權者的昏庸無能,為清軍入關提供合法性。
袁崇煥給皇帝許諾五年復遼,但其實並沒有很好的辦法,在那個敏感的時期,僅僅這一條,就死有餘辜了。仗未打先殺自己大將,造成了難以預料的風險。在清軍繞過山海關直攻北京時,又沒有意識到北京城的敏感性,沒有一點政治頭腦,帶軍隊到北京城下,不是先禦敵而是提不合理要求。
當然,袁崇煥也確實悲劇,明朝那個時候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皇帝剛愎自用,朝庭黨爭不息,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他能站出來挑遼東大梁,算是不錯。只是,無力迴天,又缺乏政治敏感性,把自己葬送了
-
14 # 品茗讀史
導語:作為鎮守遼東的明軍統帥,袁崇煥之死,其實並不冤枉。
袁崇煥是明末鎮守遼東的著名將領。他曾經堅守孤城,取得了寧遠大捷,氣死了努爾哈赤;又屢次挫敗皇太極的進攻;當時的袁崇煥可謂是威震遼東。
後來,由於明朝內部的政治鬥爭影響到了遼東,袁崇煥被罷去官職,回到了內地。
崇禎皇帝即位、除掉了閹黨之後,為了挽回遼東的局勢,又重新起用了袁崇煥。並且,崇禎皇帝對袁崇煥極其信任,有求必應,期望有加。
然而,1629年己巳之變的發生,改變了一切。袁崇煥被逮捕下獄,第二年被議罪處死。
當時,明朝朝廷是經過嚴格審理,才給袁崇煥議罪、判處死刑的。
袁崇煥之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大言“五年平遼”。
在崇禎皇帝起用袁崇煥、並親自召見他時,袁崇煥由於離開遼東時間已久,並不瞭解遼東當時的情況已經大變,不是他在任時期的局勢了。
袁崇煥基於原來對遼東的認識,面對崇禎皇帝的殷切期望,腦子一熱,許下了“五年平遼”的諾言。
事實證明,這個諾言許得有點兒太大了。在封建社會里,確屬“欺君之罪”。
二.暗中與虜議和。
到任以後,袁崇煥看到遼東局勢已經對明朝大為不利,採取措施,積極防禦,已屬不易;更遑論“五年平遼”了。
為了平息遼東戰事,袁崇煥私下派人去跟皇太極接觸,試探有無雙方停戰議和的可能性。
這個行動,袁崇煥是私下秘密進行的,並沒有上報朝廷。
三.通過蒙古,以糧資敵。
當時滿清饑荒嚴重,陷入危機之中。袁崇煥卻把大批糧食賣給蒙古。殊不知蒙古諸部已臣服皇太極,這些糧食經過蒙古,統統運送到清方,幫助皇太極渡過了難關。
四.擅殺大將毛文龍。
皮島總兵毛文龍屬於明朝的方面大員,對滿清作戰,屢立大功。雖然毛文龍飛揚跋扈,但是皮島的明軍集團對清軍起著很大的牽制作用。而且這支軍隊久懸海外,已經是隻有毛文龍一人能夠有效地節制了。
袁崇煥性格強硬,見毛文龍對自己不恭,就持尚方寶劍,設計誅殺了毛文龍。
結果,袁崇煥無法有力地節制皮島明軍,使得這支軍隊譁變,幾經周折,最後這支軍隊攜帶大量火器投降了皇太極,使皇太極大喜過望。後來,這支軍隊中走出了滿清著名的三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這些人為清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苛刻猜忌的崇禎皇帝對跋扈自雄的大將左良玉都能包容,袁崇煥一介大臣,為何不能容忍一員有缺陷的方面軍將領呢!
五.縱寇侵擾京師。
1629年,皇太極避過堅固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從長城叩關而入,一路上勢如破竹,兵鋒直趨北京。
袁崇煥聞訊,率軍追擊清軍。他認為北京城堅固異常,適於固守。當皇太極久攻不下,兵疲力竭之時,自己率遼東鐵騎與之決戰,定能一戰殲之。
可是袁崇煥忽略了一點。京師乃國之首都,清軍一旦兵臨城下,勢必引發人心混亂,對明朝的威信造成極大的損失;皇帝及朝廷大臣對袁崇煥勢必產生強烈的不滿和懷疑。
當清軍在前,袁崇煥率軍尾隨,一前一後到達北京城下之時,利令智昏的袁崇煥絲毫沒有想到:朝廷已經開始懷疑自己是在引清兵進攻京師了。在此危疑時刻,他竟然向朝廷提出請求:讓自己率軍進入北京城中,休整備戰。
這簡直就是找死的節奏啊。
在隨後的混戰中,袁崇煥所部又開炮擊傷了朝廷倚重的大將滿桂。不久,滿桂就帶傷與清軍殊死搏殺,英勇戰死了。
種種情況,使得朝廷不能不對袁崇煥的忠誠表示懷疑。
結語:袁崇煥是被朝廷會審以後,議罪判刑,然後明正典刑的。這在形式上屬於司法程式公正,他當時也是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來進行辯解的。
從殺死袁崇煥的刑場上,京城百姓爭食其肉的情形來看,袁崇煥決定在北京城下與清軍決戰的計劃,在軍事上是可行的。但是,在政治影響方面,是萬萬不可行的。
-
15 # 我是星星之火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一首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這是袁崇煥臨刑前做的詩句,把袁崇煥心境和心情都表達出來,袁崇煥本是明朝戰功卓著領兵才華出眾的軍事將領,前期在孫承宗的提拔重用下取得寧遠,寧錦兩次大捷,後來因功被朝廷委任薊遼督師總領軍政大權,住守山海關清軍一籌莫展,皇太極的八旗精兵沒有遇到袁崇煥前攻無不克,但遇到袁崇煥是屢遭敗績,這些成績證明袁崇煥是個出色的軍事總司令,他也所以被殺是因為對政治不敏感有很大關係,袁崇煥當年當著皇上的面承諾五年以內收復遼東,崇禎皇帝聽完是熱血沸騰,給袁崇煥加官進爵,大力提拔,賜下尚方寶劍,有先斬後奏的權利,但袁崇煥沒有實現他的諾言,這就到了欺君之罪,而崇禎又是個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的人,對於袁崇煥的欺騙他能不惱火,但這還不會讓崇禎下決心殺袁崇煥,第二件事是袁崇煥因大明朝在當時烽煙四起,國庫空虛,所以袁崇煥手下兵馬連軍餉都發不出來,但住守在皮島的毛文龍因地理優勢,不僅能發展副業給經常去後金去打劫,因此吃香的喝辣的,日子過得相當寫意,袁崇煥看不慣,也為了軍餉,擅自下令偷襲皮島,殺了毛文龍,這件事使崇禎皇帝大為惱怒,後又因皇太極繞道蒙古遠征明朝京城,袁崇煥聽說後背後急行軍先皇太極到了京城,隨後皇太極也到了京城,這陣勢百姓以為袁崇煥要和皇太極聯手攻打京城呢,在於皇太極的戰鬥中,袁崇煥的手下用大炮誤傷明軍將領滿貴,袁崇煥沒有向崇禎請罪,反而要求讓自己的軍隊入城休整,崇禎大怒,翻出袁崇煥當年的舊賬,後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一代名將就這樣以悲慘的結局結束個不甘的一生,實在是哀哉,惜哉!
-
1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袁崇煥之死當然是冤枉的了!清人曾說“自崇煥死,明朝邊事益發無人矣”!這個意思就是說,在崇禎皇帝誤信敵人的離間計,並枉殺了袁崇煥之後,明朝再也沒有了能夠有力抗擊清軍進犯的有為之士了——即使後來的吳三桂盡其最大能力,也只能做到被動的應對清軍的攻擊,而無力主動遏制清朝勢力的膨脹了!後人評論說:崇禎皇帝枉殺袁崇煥,無異於自毀長城之舉!
(明清遼東血戰)
不過若從袁崇煥“五年復遼”的豪言壯語中,以及袁督師擅殺毛文龍之事中,似乎又可以看出,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猜忌之心,也並非全是空穴來風!崇禎皇帝枉殺袁崇煥,的確是猜忌之心促成的,但是忠誠於明朝的袁督師在這那個紛繁複雜的局勢下,沒有做到謹其言、慎其行,從而授人以柄,最終釀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劇,這也實在是不應該的呀!
明未亂世之所以遲遲不能平復,明朝的天下之所以處在內憂外患之中,與其由來己久的朝廷積弊以及因此而導致的人心散亂,從而無法凝聚意志共度時艱,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而在這個明朝衰朽至極的大背景下,縱使有再多的袁督師,恐怕也難以起到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王朝走向最終覆亡的命運啊!
(袁崇煥抗擊清軍)
-
17 # 萬年成佛
不冤,可以說是罪有應得,袁崇煥是向崇禎皇帝承諾五年平遼之後才被任命為薊遼總督,先不說袁奏對之後所說的聊慰聖心的話,袁上任總督後私自殺死同樣擁有尚方寶劍的二品武官毛文龍,斷絕東江鎮糧餉,使得一直活躍在後金後方的東江鎮離心離德,不久東江鎮就被後金攻破。袁還私下向後金售賣糧草,私自與後金議和,削減薊鎮邊防。崇禎二年還放皇太極入關。以上種種都是不赦之罪,袁應是明朝的罪人
-
18 # _誰主沉浮74928152
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還是要回到歷史中尋找答案,下面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個方面是:對於明王朝而言,袁崇煥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和意義?
時間走到明熹宗、崇禎皇帝在位的時候,明王朝的日薄西山已經不是危言聳聽,而基本成為一種事實。有兩個因素,不能忽視。
第一個因素是明王朝的宦官制度,對朝政的干擾或帝國政策的影響已經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崇禎皇帝為了解決宦官問題,確實是下了狠手。但是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整頓宦官的結果是,朝野黨派紛爭不休。再者,朝廷的無力,導致地方官吏昏聵,民間農民起義不斷。此是內憂,還有更為嚴重的外患。
第二個因素便是外患後金,其實就是清朝的前身,在一代梟雄努爾哈赤地統領下,它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後金都有著明朝所不具備的朝氣和力量,而且他們能征善戰。在古代史上,遊牧民族的能征善戰從來都是農耕民族的噩夢。在明朝晚期,這已然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到了皇太極掌權時期,對於後金或建州女真而言,他們的野心顯然不是滿足偏安一隅或割據一方,他們的野心是吞併明朝,一統南北。
在此背景之下,明朝面臨的壓力是不容小覷的,一方面它不能自我徹底解決內憂問題,一方面又面臨強敵後金的進攻。尤其是後金的不斷進攻,因為內憂問題既然不是一天兩天造成,那麼它們也不能瞬間使得明王朝這匹駱駝瞬間倒下,所以還能殘喘。但是在後金的問題上,卻容不得半點含糊,因此,在抵禦後金的戰事上,袁崇煥的作用就體現了出來。
主要是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這兩次戰事發生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627年前後。後金是進攻方,明朝方面主要是防守。雖然是防守戰,但是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兩次防守戰的成功,對於後金而言,是兩次失利和打擊,對於明王朝而言,則是兩次勝利和機會。
此二戰,一方面減緩了後金企圖入侵明王朝的步伐,另一方面也算是給明王朝以自救的良機。但是如何看待這二戰,對於後金和明王朝卻是不同的。後金基本是吸取教訓,對明朝的實力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是以後他們會為何在武力進攻的時候,還兼使反間計等謀略。但是反看明王朝的情況,則糟糕多了,皇帝不能正視勝敗,在獎賞的時候,還受制於魏忠賢等宦官的影響。
比如寧錦大捷後,袁崇煥本該得到朝廷獎勵,但是因袁崇煥並非魏忠賢利益集團的大臣,所以魏忠賢就讓自己的黨羽們彈劾他,後來雖有尚書霍維華為袁崇煥鳴不平,但是勢單力薄,最終被魏忠賢壓了下去。袁崇煥無奈,只好辭職。
從這一點來看,明王朝賞罰不明,有良將而不能善用,閹宦篡政。從朝堂到地方,從皇帝到臣子,其情況都是不能和蒸蒸日上的後金相比的。袁崇煥不能重用,還在其次,他還要面臨殺身之禍,其罪名正是我們接著要說的第二方面原因。
第二個方面:袁崇煥殺毛文龍的原因和後果。
袁崇煥被殺的罪名之一,便是擅殺毛文龍。那麼毛文龍是何許人?作為堂堂的護國之將,竟因殺其而被治以死罪?
根據史載的資料來看,毛文龍的人生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按說毛文龍本該有一個不錯的人生,他爺爺是個大鹽販子,積累了頗為雄厚的資產,到了他爸毛偉的時候,他老爸想換一種人生,就遷居杭州,捐錢買了一個官監生,然後又娶了杭州第一望族沈家之女為妻。可是不幸的是,在毛文龍9歲的時候,他老爸毛偉去世了。這小子從小不喜歡讀書,也不喜歡從事的別的謀生職業,唯喜歡打打殺殺,這基本奠定了他以後的路子。
第二個階段,早起的軍旅生涯。這個時期一是在京官舅舅沈光祚的舉薦下,到李成梁的麾下鍛鍊。二是參加了遼東舉辦的武舉考試,考了第六名,開始逐步進階為軍官級別的將領。
第三個階段,稱雄東江。遼東丟失後,毛文龍走海路逃回,殺鎮江的後金守將,得到巡撫王化貞的重視,在王化貞的舉薦下,毛文龍受到朝廷重用,先後被授予總兵官和左都督等職,毛文龍獨霸一方,逐步坐大。在其統轄之地,猶如一個獨立王國,毛文龍也猶如一個明王朝之外的土皇帝,可以設立軍鎮等。
但是毛文龍有兩個極大的缺陷:第一個缺陷是管理能力和軍事謀略有限。有人說他堪比項羽,實際上,他比項羽差遠了,不在一個級別。
他所控制的東江,在地理位置上,雖然對後金有一定的牽制作用,但是毛文龍每年耗費的軍費居高不下,已經超過了明朝的承受能力。其次,毛文龍還藉助便利,大搞財物買賣,販賣朝廷禁物。朝廷原本應該派遣文臣幫助毛文龍管理軍餉問題,但是毛文龍堅決不同意。另外,為了向朝廷要更多的糧餉,毛文龍殺害百姓和俘虜以充數。
第二個缺陷更可怕,性格問題,在毛文龍來見袁崇煥的時候,袁崇煥以禮相待接待,但毛文龍喧賓奪主毫不謙讓。此外,毛文龍依仗自己遠在海外,山高皇帝遠,漸漸形成了一套妄自尊大的作風。除了,袁崇煥,朝廷中對毛文龍意見很大的朝臣大有人在。
總的來看,袁崇煥殺毛文龍的理由還是很充足的,首先毛文龍罔顧朝廷,欺下瞞上,比如手頭計程車兵和百姓加起來,不過四五萬,但他對朝廷謊稱有十萬之眾;再者毛文龍在下面的胡作非為,也很嚴重;第三是毛文龍的勢力對後金的牽制作用雖然有,但是還是有一定侷限的,但毛文龍每年浪費的糧餉等財物,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價值。
第三個方面:袁崇煥被殺的真相真的是通敵嗎?
袁崇煥被殺的罪名有二,其一是殺了毛文龍,其二是通敵後金。殺毛文龍這一節,暫且不說,且說通敵後金,這一條是非常站不住腳的。比如公元1629年冬天,皇太極率領精兵十萬大舉進攻。倘若袁崇煥通敵,直接加入後金的陣營豈不簡單?但是袁崇煥卻是忙著安排沿路防線,尤其是遵化等陣營被攻破後,袁崇煥急忙帶兵日夜兼程前往京師護衛,後在城外與後金大軍苦戰,並且擊退了後金大軍。單憑這一點來說,說袁崇煥通敵就是不成立的。
但是後金大軍剛退,袁崇煥就被魏忠賢的遺黨高捷等人陷害,然皇帝崇禎竟然接受了這些奸佞的奏請,處袁崇煥以凌遲之刑。那麼袁崇煥到底是被冤殺,還是死有餘辜?其實在他死前的一首詩中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真情。也可以說袁崇煥死前留下的這10個字,揭示了一段歷史真相!即袁崇煥被冤枉的真相,但同時也間接揭露了明王朝必然覆滅的真相。
袁崇煥所留10字為:“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
現在從這10字的心跡表白,再回看袁崇煥一生的功績、以及他被以殺毛文龍和通敵後金為罪名處死的結局,很多脈絡就顯現了出來。後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比如乾隆帝就對袁崇煥的遭遇深表同情,他說:“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比如遲浩田就把袁崇煥和岳飛擱在一起,說他們都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劍橋中國明代史》中更是認為崇禎皇帝因為聽信讒言,殺害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
-
19 # 滌塵索金讀歷史
以下表達僅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歡迎諸位指正:我認為袁崇煥的一生總體來說應該是功大於過的,他既有忠心也有能力,為大明建立起一條穩固的關寧錦防線,雖然犯了一些錯誤,但是不足以凌遲處死。簡單來說就是袁崇煥有罪,但是罪不至死。
罪名《崇禎長編》記載:“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
根據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袁崇煥是觸犯了“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等罪行,最終被刑部根據《大明律》判處極刑。
是否冤枉袁崇煥揹負的罪名大部分都與他在北京保衛戰中的表現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這場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袁崇煥的表現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日,皇太極率軍繞道蒙古意圖功取大明首都北京,三十日抵達遵化(此處距京城300裡)城下。袁崇煥十月二十九日得知訊息後迅速做出反應。
一、命令平遼總兵趙率教領軍四千馳援遵化,十一月初四,趙率教在遵化城外與後金軍交戰,全軍覆沒。
二、十一月初五袁崇煥親自領軍九千趕往薊州,十一月初十入駐薊州佈防,並向崇禎承諾一定將後金軍阻攔在薊西一線,結果皇太極直接繞道而行,繼續向通州進發。
三、袁崇煥向通州方向追趕皇太極,十一月十六日抵達北京與天津之間的河西務,意圖截擊皇太極,但是皇太極繼續選擇避讓,直接繞過通州殺向北京城。
四、袁崇煥領兵馳援北京,於十二月十九日先於皇太極抵達北京,因大明第一次北京保衛戰(于謙指揮)時就規定勤王軍隊不得進北京城,於是駐紮於北京外城廣渠門外,十一月二十日與後金軍隊激戰,最終艱難取勝。
點評袁崇煥的行為值得肯定的地方:
袁崇煥在得知皇太極的行軍意圖後迅速做出迴應,麾下三大主將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全部隨他進京勤王,無論是行軍速度還是軍團陣容都可以看出袁崇煥已經是毫無保留。
值得商榷的地方:
1、袁崇煥對皇太極只追不打,從薊州到北京,沒有對皇太極發動過一次主動性的攻擊。如果說正面野戰不是後金的對手,那麼偷襲、騷擾等都是行軍打仗常用的策略,袁崇煥打著勤王的旗號卻毫無作為。
2、袁崇煥草率的向崇禎承諾將阻敵於薊西一線,但事實上皇太極卻準確的繞過袁崇煥先後佈防的薊州、通州防線,與袁崇煥前後腳抵達北京城下。
3、袁崇煥明知大明有明確規定,外地勤王軍隊不得進城,仍向崇禎力薦率軍進城抗敵,並以其他勤王部隊戰力不強,一旦戰敗會影響整體作戰為由遣返其他部隊。
綜合以上三點不難看出,袁崇煥的所作所為讓崇禎皇帝不得不懷疑他此行的真正目的,勤王還是給後金軍當嚮導,多疑的崇禎心裡有了自己的答案。
具體看分析各項罪名(1)付託不效、專恃欺隱——罪名成立。基於兩點:一是袁崇煥上任之初承諾崇禎五年復遼,向崇禎要權要錢,但是從袁崇煥上任後採取的防守策論就可以看出五年復遼絕對是在空話,而且後金軍隊直接打到北京城下徹底戳穿了他的謊言;二是向崇禎承諾阻敵於薊西一線,結果依然沒有兌現承諾。
(2)以市米則資盜——罪名成立。袁崇煥確實私下以拉攏蒙古為由將米賣給蒙古,而蒙古則將米轉賣後金。被崇禎發現後,崇禎提出施行“計口換米”的方案才徹底制止了袁崇煥這種行為。
(3)以謀款則斬帥——罪名成立。袁崇煥擅自斬殺皮島總兵毛文龍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不可否認,毛文龍存在獨霸皮島,驕橫跋扈等諸多問題,但是袁崇煥完全可以俘獲毛文龍後交由中央處置,而不是自作主張,畢竟袁崇煥手中沒有這樣的權力。
(4)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罪名成立。對照上面所列舉的袁崇煥在北京保衛戰的所作所為,無論他內心是什麼想法,但是從行為上看這幾條罪名沒有一條是冤枉他的。
所以可以看出袁崇煥不同於岳飛,誅殺岳飛的罪名是“莫須有”,但是袁崇煥的各項罪名確實是查有實據。
結語毛主席稱袁崇煥是明末愛國領袖,這其實就是充分肯定了袁崇煥的愛國之心。
仔細分析袁崇煥的歷次戰績,不難發現袁崇煥其實是一個善於藉助堅固的城池,使用火器大炮,偏重於防守型的將領,他這一套戰術用於駐守邊關沒有任何問題,但在北京保衛戰時依然如此就只能說明他太缺乏政治敏感性了。
忠君之道重心亦重行,而袁崇煥在北京保衛戰的行為讓多疑的崇禎對他徹底失去了信任,崇禎當初有多麼的寵信他,現在就有多麼的怨恨他,因此皇帝的雷霆之火必將讓袁崇煥死無葬身之地。
-
20 # 方圓論壇
袁崇煥是一個歷史爭議很強的人物。關於袁崇煥之死,到底是罪有應得還是被冤殺而亡,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明朝末年的歷史記載十分的混亂,而且當時朝臣之間的恩怨糾葛也十分的複雜。這就導致在判斷袁崇煥是否背叛明朝一事上存在爭議。而且袁崇煥擅自殺害大將毛文龍的做法也讓人疑惑。就因為如此,很多人才會懷疑袁崇煥暗中和滿清有了勾結,明末將領徐石麒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但也有很多人認為袁崇煥的死不外乎陰謀設計等。但不論袁崇煥是忠還是奸。但袁崇煥所立下的功勞還是不容抹殺的。
袁崇煥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而且其考中進士之後也在南方擔任縣令之職。本身袁崇煥是一個文官,但袁崇煥個人愛好確實排兵佈陣,行軍打仗。所以袁崇煥時常和一些退伍老兵談論邊關的戰事和局勢。所以袁崇煥對於邊疆的事情十分了解。天啟二年,袁崇煥終於迎來了事業的轉折點。由於袁崇煥對於軍事方面的深入瞭解之後、朝廷看在袁崇煥如此對軍事感興趣,而且又熟悉軍事,所以袁崇煥就被調到了兵部任職。當時邊關時常遭受滿清騷擾,而且明朝在邊關局勢也不那麼樂觀。山海關重鎮也需要加強守衛。袁崇煥得知這一訊息後,他親自去考察了地形和局勢。回朝後便申請鎮守山海關。並且表示“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朝中無人不稱讚袁崇煥,也因此袁崇煥被任命為兵備僉事,豐明前去邊關督軍。
當時邊軍負責人王在晉主張在在八里鋪修築城牆進行防守。但袁崇煥卻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主動出擊,佔據優勢地形之後,在結成犄角之勢進行防禦才會更加穩妥。而且袁崇煥認為寧遠乃是戰略要地,必須要以駐軍進行防禦。但其他人都反對袁崇煥的做法。袁崇煥在大學士孫承宗的支援下才得以派駐軍到寧遠。也因此袁崇煥安撫了邊境民心,開始整軍備戰。後來寧遠果然成為了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這也使得孫承宗更加看重袁崇煥了。
之後孫承宗對寧遠城的戰略要地更加看重。任命袁崇煥親自去負責寧遠城的防務建設情況。之後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的努力下,明軍依次佔領了佔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地,拓土兩百餘里。寧遠城不僅成為了內地,更成為了防禦滿清的一線堡壘。後來孫承宗被人罷免,接任者高第要求袁崇煥放棄之前所佔領的領土並且放棄寧遠城。但袁崇煥堅持不同意,但最後袁崇煥胳膊擰不過大腿,高第放棄了所有之前佔領的領土,只有寧遠被袁崇煥拼命給留了下來。但高第的做法不僅使得明朝丟棄了關外的防禦領土。更使得百姓死傷慘重。
滿清方面之後孫承宗被罷免後,高第又是一個無能之輩,所以大軍壓境。高第害怕滿清所以不敢應戰,袁崇煥的寧遠就成了孤軍。但袁崇煥依舊毫不畏懼滿清,在面對滿清的招降,袁崇煥根本不屑一顧,而是整軍備戰準備迎敵。滿清努爾哈赤連攻寧遠兩天都毫無成果,反而自身死傷慘重。袁崇煥因此取得寧遠大捷。後來袁崇煥因功升任遼東巡撫,雖然袁崇煥依舊堅持抗清。但在寧遠之戰後,袁崇煥也起了驕縱之心。和大將滿桂以及經略王之臣等人關係鬧的很僵。之後滿清和明軍又爆發了大戰。在毛文龍率先取得階段性勝利後,袁崇煥率軍擊潰了滿清的入侵,取得了寧錦大捷。
寧錦之戰後,袁崇煥由於受到魏忠賢的打壓,所以袁崇煥憤而辭官回鄉。明熹宗駕崩後,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在朱由檢誅殺掉魏忠賢一黨後,袁崇煥才再次被徵召。由於袁崇煥之前的經驗,所以袁崇煥重新被重用後,依舊重回遼東,對戰滿清。但再次被重用的袁崇煥害怕重蹈負責再次被人陷害。所以不停的和朱由檢索要權利。而朱由檢也一概應允。但袁崇煥由於權利的不斷提高,隨著而來的也越來越驕縱跋扈,毛文龍身為鎮守遼東的大將,只因為和袁崇煥的主張不同,所以袁崇煥就擅自殺害了毛文龍。由此可見袁崇煥之跋扈
崇禎二年,皇太極率軍擊破遵化、三屯營等要塞,之後又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也慌忙率軍救援。但袁崇煥大軍到京城卻不被允許進入。因為朝廷有人懷疑清軍是袁崇煥放進來的。所以擔心袁崇煥造反,所以才拒絕他入城。之後雖然袁崇煥擊退了滿清大軍。但袁崇煥在取勝後也被逮捕下獄。罪名就是懷疑袁崇煥和滿清暗通款曲,由於袁崇煥後來的驕縱,所以很多人都敵視袁崇煥,他們也趁機誣陷袁崇煥。而袁崇煥擅自斬殺毛文龍的事情也再次被翻出,袁崇煥也解釋不清楚殺毛文龍的原因。滿清也添油加醋離間袁崇煥等人。再加上魏忠賢的黨羽也想給魏忠賢報仇。這麼一來袁崇煥可真就百口莫辯了。最後被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為死罪。
回覆列表
袁督師冤不冤先擱置一下,最冤的是崇禎!文臣集團的腐敗自私不合作已經到了極限,毛文龍袁崇煥各有優劣,都是不能死也活不了的!換誰也沒轍,所以袁督師死有袁督師的罪過,私斬毛文龍有斬毛文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