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
2 # 新世紀農村困局
一、秦過分利用民力,而漢與民生息
如果說六國貴族造反是因為要重建諸侯國,而民眾為何又甘心為他們利用而造反呢?其實很簡單,過不下去了!而百姓過不下去了的原因是,秦濫用民力,農業生產跟不上。
濫用民力的浩大工程如下,加之刑法苛責,這是逼民造反啊
1、北方需要修長城抵禦匈奴。2、郡縣制需要公文傳遞,需要建立馳道 3、秦始皇陵工程還沒完成 4、還想建阿房宮!
事實證明,後來造反的人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受不了徭役的那些人。比如,首倡起義的是被徵發的漁陽戍邊的貧民陳勝吳廣,劉邦的起義軍初期依靠的是徵發的徭役,逃入芒碭山的那部分。
而漢在這面就十分在意了,漢帝國以黃老之法治民,與民生息,無為而治;同時,漢帝國還多次降低百姓的賦稅與徭役,儘量給予百姓合理的負擔。
所以,秦是自己給自己掘了墳墓,而漢相對比較愛惜民力。而六國之人正好借百姓之力,造反重建六國。
二、秦的政策不適應國情,而漢注意團結各階層
秦的施政方針政策沒有及時轉變、過於先進不適合當時國情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個是軍功制度沒有及時轉變。
這樣的政策對於戰國時期尚未統一的華夏來說非常好,它保證了秦軍超強的戰鬥力和源源不斷的兵員。但這個政策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一旦停下戰爭的車輪,這些依靠軍功的人就會迷失方向,社會就會增加很多不安定因素,而恰恰這群人手中有權力、有武器。
第二個是郡縣制:可能有人會說了,郡縣制是一項成功的制度發明,具有先進性,為何要他也是導致造反的原因之一呢?
郡縣制本身沒有問題,但是秦帝國實行的時候很多處理過激了,沒有照顧到當時的實際情況。秦帝國任用秦人為主,沒有大量收錄六國計程車子、貴族、地方實力派為秦政府所用,幫助秦政府團結地方。
而接替秦統治華夏的漢帝國十分注意團結他們。首先,察舉制更多的團結了追求功名計程車子;而地方三老的設定又使得地方實力派感受到了尊重。這些人充當了帝國團結各階層的潤滑劑,使得漢帝國能團結更多人,而造反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三、秦的六國貴族大多死於起義,沒有生存到漢朝
前兩個原因可以說明六國貴族為何造反的問題,那麼漢朝時沒有六國貴族造反了呢?因為大部分有點權勢的六國貴族都死於秦末的戰爭,沒有能活到漢朝。
1、六國貴族在被秦軍秋風掃落葉之後,不歸順秦帝國的貴族自然就被幹掉了,剩下不合作的也就逃亡了,勢力自然也沒剩多少,比如張良、項氏這種。
2、而逃亡貴族這一批,大多在章邯和項梁對戰那一段時間,被幹掉了。包括魏咎、田儋。而本來勢力就沒剩多少,現在自然更加薄弱。
3、到了楚漢戰爭時,魏豹、趙歇、田廣等再次被韓信和周苛等人誅殺。
本來就勢力孱弱的六國貴族被清洗了三次,剩下的大約只有田橫這種了,他們大多沒能活到漢朝建國的時候,就連項羽分封的新貴族,也大多沒能活到漢朝建立的時候。
四、秦和漢: 期望值和幸福感
如果僥倖沒死,到了漢朝,這些人的期望值也就變了,幸福感當然也就隨之變化了。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水平一直保持在一個水平,那麼他或許也就漸漸習慣了;如果忽然有一天,他的生活水平降低了一半,那麼他一定會很不滿;但如果保持低生活水平很久,忽然又恢復了原來80%的生活水平,那麼他又將會變得很滿足了。
由戰國入秦,他們的期望值很高,但得到的很少,因此幸福感很低。但由秦入漢,他們的期望值降低了很多,但得到的比原來還多,因此他們的幸福感也就很強了。
這就是為什麼秦朝時候有很多六國貴族造反而漢朝沒有的原因了。對於一統的朝代,不止秦朝,還有隋朝,驟然統一,難以消化幾百年的分裂,自然會有很多造反的人,而當漢唐承接前帝國的時候,進行二次消化,總結經驗,自然也就能夠穩固帝國的統治了。
-
3 # 鐵烏龍
戰國七雄的爭持,持續兩百多年,七國之間合縱連橫,相互掣肘。到了戰國後半段,六國早已被秦國打得難以還手,特別是趙國被坑殺四十萬人,楚國的土地被不斷蠶食,韓國,魏國,接二連三割讓城池,就連遠在東方的燕國和齊國,也受懾於秦國國威,需要經常派遣使者示好。
百餘年的政治薰陶,六國百姓早已將秦國視為共同的敵人,就算秦滅六國,將六國皇親貴胄遷往咸陽,但是六國百姓不斷反抗,稱秦國為暴秦。
究其原因,不外有三:首先秦國以法家治國,與六國的國家制度有很大出入,而且秦國的律法相當嚴厲,死刑都能分車裂,絞刑,腰斬,斬首等等,雖然之後的封建王朝也有多種嚴刑酷法,但這些刑罰卻是由秦國開始的。過分嚴厲的法制讓六國民眾十分反感,與原本各地較為寬鬆的管治來說,秦國的嚴法就令民眾產生強烈的壓迫感。
其次,統一六國後,秦國多項大型工程,讓民眾徭役十分繁重,修阿房宮用七十萬人,修驪山用了八十萬人,修靈渠,修長城更是徵用民夫不計其數。北面用五十萬兵防止匈奴,南面用兵五十五萬征討嶺南。要知道當時全國的總人口才三千萬。
最後壓垮秦國的,便是始皇帝對六國財富的清剿。如果說繁重的徭役,也只是令到底層的勞動人民怨聲載道,但是焚書坑儒,剝奪了六國的文化財富,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則是將天下的商人和地主階級都得罪了。撰寫史書的筆就在這些讀書人手中,天下的經濟是把持在這些商人和地主手中,而國家的穩定,則是由底層民眾決定的。秦國把這三個階級都得罪了,哪有不被反對的道理。
漢朝的建立人劉邦,以仁義的名聲傳遍天下,讓人們都知道這個皇帝是跟秦始皇完全不同的。同時漢朝興起之初,施政偏向黃老之學,無為而治,廢除大量嚴刑酷法,減免徭役賦稅,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對於舊有的六國,相對於秦朝僅僅是遷王族於咸陽,漢朝對楚漢相爭時候復辟的六國,盡皆滅國,而且,漢朝立國後,離秦滅六國已經過去二十多年,六國民眾對舊國的懷戀早已被戰爭沖淡,而經歷多年戰亂,也十分渴望天下太平,劉邦的無為管治,令漢朝比秦國更容易被天下人接受,也得到了比秦國長遠得多的國運。
-
4 # 史海鉤沉錄
這個問題其實要分為六國百姓和六國貴族對秦漢的統治看法,單從百姓的角度那麼有以下幾點可以原因
一、秦國在統一後,對於百姓的賦稅徭役,使得百姓有所怨恨,而且六國百姓剛開始不太適應秦法,再加上大國初建,制度沒有適配民情,從陳吳起義可以看出,造反是被逼的。
二、相反漢朝,對於百姓則沒有實行過度的徭役,甚至降低賦稅,所以百姓在一定程度上不會隨意造反,說白了百姓要的是一口飯吃。
那麼對於六國貴族而言,就不一樣了,六國貴族對於本國來的感情是非常高的,而且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貴族群體,而秦漢對於貴族的安置也有所不同
秦國將貴族遷移到其他地方了,而漢則將貴族弄到關中,就近治理,所以貴族沒有造反的機會。
-
5 # 文青聊史
眾所周知秦國在掃平六國之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是秦朝的建立對當時的社會以及對後來的影響都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儘管如此,當時的百姓依舊接連反抗秦朝,這種情況到了漢朝之後卻結束了,同樣都是一統天下,為何漢朝可以做到這樣?
從百姓角度看雖然秦國統一全國帶來了統一的貨幣並且採用郡縣制,但是與之相應的是秦國的暴政,再加上秦始皇所造成“焚書坑儒”就徹底讓百姓順從不起來,原本秦國就是強行鎮壓六國達成統一,統一之後不進行管理自然容易出現問題。
百姓所想要的是什麼?自然是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因為暴政和大肆徭役的出現自然沒有盛世一說,自然也就不容易對秦國進行順從,而漢朝就不一樣了,劉邦出身於平民自然對百姓有親切感,並且劉邦還是率先攻下秦國,對於秦國有執念的人自然也就放下了執念,並且在劉邦統一之後確實進行了改革,雖然漢朝不如唐朝和宋朝經濟強大,但是百姓也都安居樂業,自然也就沒有叛亂的心。
從劉邦勢力看順漢之“六國”已非恨秦之“六國”矣雖然在秦國統一之間六國皆給秦國送土地,但是六國的強大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秦統一之後六國就受到了秦國的統一大洗牌,各國勢力自然有所改變,但對秦國的恨是一樣的。
而到了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六國中的多國皆為劉邦的賬下勢力,韓王信曾一度追隨劉邦進入漢中,其忠誠自然不言而喻,趙國國君張耳雖然早期追隨項羽但是後期進入劉邦陣營,魏王彭越曾多次救助劉邦於危難之中,齊王韓信自然不必多說,由此可見多國的統治者皆已經順從劉邦,而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自然不會對漢朝持有恨意。
從秦漢制度看在秦國之間各國之間分封制的使用最為廣泛,但是在秦國統一之後秦始皇選用李斯的建議,將原有的分封制改為郡縣制,雖然郡縣制更加便於管理,但是制度的突然轉換再加上秦國的暴政,百姓自然苦不堪言,其中怨恨的源頭自然是位於頂峰的秦國。
到了楚漢相爭之時,雖然項羽恢復了之前的分封制,一時間確實收到很好的反響,但是百姓們又會發現分封制其實也並不完美,春秋戰國的大亂都是由分封制所造成的,所以最終所造成的反響也並不算太好。
而劉邦不同於其他君王的就是深有自知之明並且願意放權,於是在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選擇上劉邦做出了讓步,就是兩種制度同時進行,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緩解人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百姓看到君王的如此讓步自然也不會有更多的要求,這時候除了感恩戴德之外哪裡還會對統治者產生怨恨。
從統治者上看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就不再以國家的政治為中心了,而是想要長生,這樣的心情放在現在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天下歸一皆奉他為始皇,而且不僅是秦始皇,在歷史中很多統治者在做到君王這個層次之後都開始追求長生,但因此對國家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並且在秦始皇之後的秦二世胡亥也不是一個明君的主,國家在這樣的人統治下自然不會和諧。
而劉邦就不同了,雖然在功成之後殺死之前的功臣,但是在政治上劉邦還是沒有犯多少錯的,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劉邦所作所為自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劉邦卻是一個好的君主,對於功臣來說自然是恨劉邦的,但是對於百姓來說對於這樣的君王還是心服口服的。
結語結合所有角度來看,六國百姓對於秦朝的怨恨主要是因為統治者對於百姓並不太關心所造成的,其實劉邦跟秦始皇相比較的話,劉邦只是將百姓放在了首位,雖然在做人上劉邦不如秦始皇,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劉邦的治理勝過始皇太多。
-
6 # 小娛時刻
秦國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在秦朝之前,中國處於長達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分裂割據局面。在分裂的幾百年間,各個國家相互攻伐,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風俗和飲食習慣等,最終秦國在強大的軍事實力下實現了統一,這種統一是建立在武力壓迫下,在統一的過程中殺害了許多無辜的六國人民,許多人民在戰爭中失去了親人朋友等,因此,在六國人民的心中還並沒有認同秦國,也正因為如此,秦始皇在統一後就急於著手實現書同文,車同軌等文化方面的統一,在這一過程中又有數以萬計的百姓被無辜鎮壓殺害。而在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篡權,殘害忠良,把朝政弄的一團糟。總的來說,百姓在秦國統一的十幾年間,焚書坑儒,修建皇陵,修建阿房宮等,先是被殘酷的刑法約束鎮壓又親眼看到國家被宦官玩弄,百姓生活的非常困苦,生活的幸福度遠低於原來六國時期,因此百姓都懷念過去,最終只要有一個振臂一呼,便群雄揭竿而起。
漢朝是在秦國統一十幾年後經過秦末動亂建立起來的,百姓經過十幾年的統一多多少少思想上已經開始接受統一了,再者漢朝剛建立起來時,國家也非常貧困,連皇家都湊不齊一種顏色的四匹馬。因此,漢朝從一建立就採取了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雖然剛開始過的比較貧苦,但並沒有發生大的殺戮事件,經過文景之治、漢武帝、昭宣中興等幾任皇帝的治理,國家逐漸變得富強,特別是在漢武帝時,國家的軍事實力得到空前提升,產生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強烈民族自豪感。百姓在漢朝時期的生活幸福感也遠遠高於秦朝時期。因此,六國百姓都願意接受漢朝反對秦朝。
-
7 # 勇戰王聊歷史
對於百姓來說,誰當皇帝都差不多。他們才不管天下是姓劉,還是姓嬴。
秦朝統一六國以後,結束了七國混戰的局面。這對於老百姓來說其實是個好事。只要熬過建國初期的艱苦時期,等秦朝步入正軌(第一次開始大一統,不熟悉業務),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所以,老百姓其實是能夠接受秦朝的。
但是,六國舊貴族就不一樣了,他們的“既得利益”被秦朝給剝削掉了,是受秦朝迫害的一類。秦朝為了穩定地方,還把部分六國遺老貴族們遷到關中和邊遠地區。例如:
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史記·刺客列傳》·秦之滅楚,遷晉、代之間,因氏焉。----《漢書·序傳上》秦滅韓,徙下邑。《通志·氏族略》也是因此,秦朝末年鬧得最兇的,都是這些人。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也是“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借用六國遺老的名義。在古代家天下環境下,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沒有合適的藉口和理由去反秦。
後來的情況也確實如此,六國遺老們如雨後春筍(澆了大糞)一樣,統統冒了出來,一個不少。而六國老百姓之前一直受朝廷宣傳影響,把秦人當成虎狼。再加上,老百姓也真不懂“家天下”的套路,真的好忽悠啊。於是,老百姓就這麼天真的跟著這些貴族們幹。老百姓也不想想,把秦朝滅了以後,皇位還是人六國貴族的,窮折騰。
等劉邦當皇帝以後,六國遺老又在戰爭中死了一大批,勢力更弱了。不過,劉邦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準備好好收拾這些不穩定因素。於是,劉邦又把十幾萬遺老貴族遷到關中地區,進行嚴密監控。
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傑名家,且實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漢書·劉敬傳》劉邦也知道,鬧事的還是那些失去既得利益的六國遺老。把這些人看好了,剩下的老百姓就好忽悠,有口飯吃就不鬧事。也是因此,漢朝初年那麼窮,比秦朝還窮,也沒有老百姓出來鬧事。
-
8 # 長島男爵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七國貴族遭受四次重大打擊,無力反抗漢朝。
這四次重大打擊分別是秦滅六國戰爭、滅秦之戰、楚漢之戰和漢朝建立後的制度打壓。
人類社會按地位排列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處於頂端的是王,中間是貴族、官僚,末端是平民、奴隸。
越往高處,地位越高、財富越多、威望越大、人脈越多、人數越少。
反之越往低處,地位越低、財富越多、威望越小、人脈越少、人數越多。
這就是階級!
不同階級其能掌握的資源是天差地別的,而絕大部分人一生都不會在自身的階級上有太大的變化,除了極少數人和極少數時期,比如漢朝的開國功臣和秦末戰爭。
有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既對也不對,這句話初初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王者要直接掌握數量最為眾多的底層人民的民心幾乎是不可能,所以王者必須掌握中間階層的民心,這個才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中間階層是溝通頂層和底層的重要階層,秦之所以亡實際上就是沒有掌握中間階層,也就是六國貴族,他們在秦朝明君賢臣的強盛時期選擇蟄伏,一旦走向衰落就群起而擊之。
六國貴族在秦滅六國之戰中,其核心部分遭受了重創,如後來的楚後懷王熊心都只能裝作躲起來保命,有人說秦之所以亡是因為秦始皇太仁慈,沒有殺光六國貴族,實際上要殺光是辦不到的,只會激起更多的戰爭而已,幾百年歷史的貴族由於掌握生殖優勢,子孫滿堂盤根錯節,殺一部分,其餘的都躲起來了,當時有沒有網際網路把所有大人物的頭像貼出來,實際上過分追究只會激起反抗,實際上六國之王要麼被直接處死,要麼在流放中餓死、累死,像張耳這樣的小人物也要改名換姓逃難,不能說秦朝沒有清算六國貴族,實在是貴族太多殺不光啊。
之後滅秦之戰又死一波,代表人物如魏咎、田儋被章邯率領的秦軍殺死了,
之後楚漢戰爭又死一波。
三次打擊已經讓七國貴族元氣大傷了,最後劉邦命令將六國貴族全部遷移到關中,脫離了熟悉的土地,還拿什麼造反?
-
9 # 這些歷史要讀
嚴格來講,並非是六國百姓不接受秦朝,而是秦始皇的“獨夫之心”導致天下人都起來反抗。
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秦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春秋到戰國長達五百多年的戰亂攻伐,讓天下百姓無需在飽受戰爭之苦,過上太平的日子。理論上,這對於六國的百姓來說,本來並不是什麼壞事,只是需要時間去適應秦朝的制度,以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轉變罷了。
至於那些自始至終都想要扳倒秦朝的,其實也就只有東方六國的舊貴族們。而他們起事的目的,可不是為了天下百姓,只不過是想要恢復過去的六國,恢復自己過去所享有的世襲特權而已。
可惜,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並沒有與民休息,反而窮奢極欲、苛捐重稅、耗盡民力,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百姓不堪重負。這就正如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言: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朝統治者的一系列暴政,最終讓其徹底喪失民心。隨著陳勝吳廣的振臂一呼,不僅掀起了浩浩蕩蕩的秦末農民大起義,同時也激起了六國舊貴族們復辟的野心。這便是詩中所指的:“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個偉大的王朝,就這樣毀在自己的窮奢極欲之中。
但漢朝與秦朝不同,漢高祖劉邦崛起於草莽,他經歷過秦末的戰亂,對天下百姓的疾苦有深切的體會。所以,當年劉邦入咸陽,馬上便把秦朝嚴苛的律法燒燬,與百姓約法三章,並且做到”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劉邦的種種愛民舉措,都極大的爭取了天下民心。及至楚漢戰爭結束,漢朝建立,登基稱帝后劉邦,又順應天下百姓想要休養生息的迫切心願,復原大量計程車兵,讓他們返鄉耕作,恢復社會生產。同時,儘可能避免再起兵禍,與民休息。這樣的漢朝,自然能令天下百姓歸心!
-
10 # 白石61
因為人有一種潛意識裡復仇心裡。自己報不了仇有人替他報仇也心安理得。況且辱滅造謠的都是六國的遺老遺少上層貴族階層、還有原來六國的富有階級、原來的地主奴隸主貴族階層不幹心他們的失敗、懷恨在心。不一日妄想復仇,天下大勢但他們無可奈何。漢朝接替了秦朝仍然採取秦制,甚至比秦朝統治還要殘酷過甚。他們也能接受。以得到心裡安慰。無可奈何花落去 。長江後浪推前浪。那些曾經反對過秦朝的六國遺族和迂腐文人被淹沒在歷史的大潮中。
-
11 # 歷史的泡泡糖
秦滅六國時,大部分六國貴族都還在,六國遺族都還在籌劃富國大計。而後秦末戰爭、楚漢相爭,六國貴族很多都死在戰火之中,當然就沒有那麼強大的實力來反對漢朝的統治!
再加上秦末漢初的戰爭持續很長時間,百姓渴望和平,反對戰爭。
當然。必須要說的是,漢朝穩固統治是有一個過程的,不是說劉邦一創立漢朝,天下所有人就認同他的。
劉邦是建立漢朝的基業,漢朝初期沿用六國時期的制度。
劉恆劉啟是為漢朝統治收取民心,恢復經濟,穩定民生,鞏固國家機器。
劉徹是為漢朝解決內憂外患。
始皇帝一統六國後,立即就廢除舊制度,實行新的郡縣制等等中央集權措施,極大的侵害了各地貴族的利益!
漢武帝經過先輩數十年的經營。他所接受的漢朝,統治穩固,民眾認可。所以到了後來,漢武帝對外大肆征戰,導致民不聊生,史稱“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可他最後還是挺過去了。
在這裡我個人認為最重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我說的,漢朝的統治足夠穩固,不像秦始皇帝,社會暗處有無數反動分子蠢蠢欲動,雖然他在世時憑藉他的威望可以震懾天下,可是,他駕崩後就不行了。
第二個是漢武帝有優秀的繼承人,漢昭帝不是什麼昏君,比起胡亥來講,他都可以叫大明君了,漢宣帝更不用說了,在他的治理下,漢朝達到了一個前所未聞的高峰。
-
12 # 河東來
因為秦王朝之前的周王朝是“道(貴族)主儒(平民)輔體系”,貫徹的是道家的“人主民本主義”,而秦王朝是“道家貴族極端體系”(法家),是“人主主義”,漢王朝則是儒家(平民)第一個政權,到漢武帝時期,確立了“獨尊儒術”的治國方針,實際上是“儒家平民極端體系”(儒家),是“民主主義”。
上古時期,炎黃百姓聯盟的奴隸主被稱之為“人”,蚩尤九黎部落的奴隸被稱之為“民”。
“人”的信仰核心是“道”。
“民”的信仰核心是“德”(儒)。
而“人”經過2000多年的戰爭及殺戮,自己死傷殆盡,“民”經過一直以來的休養生息,種群數量得到了發展,取得了政治生活的聲音和地位,使“黎民百姓”成為社會上的基礎,以前的奴隸性質的“民”數量上碾壓了奴隸主性質的“人”。
秦始皇等道家法派貴族為了維護自己在國家管理體系中的統治地位,決定把自己以前重視“民本”記錄的書籍一把火
-
13 # 草竹道人
六國百姓接受漢朝卻反對秦朝,是有原因的。縱觀中國朝代歷史的程序,會發現,“接受”某個朝代並非百姓的“意願”,而是由以下幾個“客觀事實”決定的:
一、連年戰火,百姓需要“安定”
從春秋戰火到秦國一統天下,數百年的割據戰爭,已經讓人民飽受戰火之苦,而正是秦二世的暴虐“點燃”了百姓的“極限痛處”,才會激起百姓的反秦,而進入“新時代”的漢朝,正處於“百廢俱興”階段,百姓也無力再反,同時也需要“安定”,迫使百姓們只能接受這個漢朝。
二、休養生息,百姓需要“減賦”
從史料文獻的記載可以看到,在漢朝建立處理,朝廷推行了一系列的“休養生息”的惠民政策,可以說是“深得民意”的,極大的安撫了“飽受壓迫”的百姓,而且在這個階段,哪怕朝廷的一點“小恩小惠”,都是可以贏得民眾“青睞”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漢朝的成立得到了六國百姓的擁戴。
三、百廢待興,百姓無力“反對”
經過秦末“暴政”的洗劫,六國的百姓已經是“無力”再去反對這個新朝,只能透過“觀察”和“適應”來迎合這個新建立的漢朝,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六國百姓都是寄希望於“百廢待興”的漢朝的。
所以透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六國百姓“只能”接受漢朝,而“無力”再反對漢朝。
-
14 # 蟻史為諫
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及幾代人的努力終於成為了最強諸侯;在發展的過程中秦國不斷的擴充套件、吞併著六國的土地人口。
秦國藉助五國伐齊打破了東西二帝的局面,諸侯之中只有趙國能與之抗衡;長平之戰的勝利預示著秦國統一大業將不可阻擋。
百姓希望安居樂業是他們接受漢朝統治而反對秦朝的原因。秦朝的統治沒有與時俱進沒有考慮到人民的疾苦;漢朝充分吸取了秦滅亡的經驗教訓採取了寬仁的統治。Ⅰ,秦國法家的嚴刑峻法決定他的成功也決定了他的滅亡。秦國透過商鞅變法開始強大,雖然商鞅沒有好的結局卻為秦國留下了強大法律;秦國幾代人開始堅決執行依法治國的國策。
重視農耕將秦國農民綁在了土地上(國家稅收增加)、嚴格的法律讓人民不敢私鬥、獎勵軍功給了普通百姓翻身的機會。
秦國很快便強大了起來,但是軍功的大小是以在殺敵的數量來評定的;這樣雖然有利的調動了秦國軍士的積極性卻也嚴重傷害了六國人民。
長平之戰秦國殺了趙國45萬士兵,只有280人國;一年之後秦國再次攻打趙都邯鄲,遭到了趙國老幼的齊心抵抗。
Ⅱ,統一六國後依然採用法家的嚴刑酷法,百姓苦不堪言。①,統一六國後秦國的國策沒有改變,秦始皇沒有認識到(或許已經認識到卻沒有來得及改變)嚴刑峻法已經不再適合統一的王朝。
②,秦國統一以後開始修建大型工程,如驪山陵墓、萬里長城這兩個大型專案就動用了全國100多萬的勞動力;人民安居樂業的夢想破滅是人民不能接受秦朝統治的原因。
秦朝統一六國用的是武力,秦軍的所向披靡讓秦國的統治者認為武力能夠征服天下也能夠統治天下。
劉邦清楚的認識到“武力可以奪取天下,計謀才能維持長久的統治”。
Ⅰ,約法三章成功收買了前秦人民的心。劉邦在抗秦隊伍之中雖然不是最強大的,卻是第一個入關的。
當項羽在鉅鹿與秦國最強精銳拼殺時,劉邦帶著幾萬人開始了攻擊秦國本土的行動;項羽為他拖住了秦國的主力,劉邦順利奪取了咸陽。
奪取咸陽之後為了取得秦國人民的支援,他採取了“約法三章”的寬鬆法律;秦國人民從此開始從心裡接受他的統治。
雖然後來被項羽分配到了巴蜀之地,卻為他日後反攻漢中奠定了群眾基礎。
Ⅱ,分封制與郡縣制共同治國的政策穩住了舊勢力;鞏固了漢朝的統治。劉邦搞定項羽之後開始採用的統治方式是:自己統治的地區採用郡縣制,功臣或者戰國七雄的後代還是給予封地讓他們高度自制。
諸侯自制區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是原來六國的遺民,即使收到漢朝的統一管理卻有自己的地盤。
透過分封制劉邦穩住了一批人,韓信、英布等人都受到了分封。
穩住諸侯之後劉邦藉助呂后之手一個一個的將這些諸侯消滅,用劉姓取而代之;經過幾年的努力,開國時分封的諸侯基本都變成了劉姓諸侯,這樣就在一定時期內穩定了漢朝的統治。
Ⅲ,穩定,安居樂業是普通人民的嚮往。漢朝統一六國之後雖然在消滅諸侯完全掌控天下的過程中也發生了不少戰爭,但總體來說全國是穩定的。
在穩定的大環境下,區域性的動盪不會引起大規模的起義;而劉邦統治期間為人民減免賦稅的做法得到了人民支援。
對於百姓來說誰做皇帝有什麼關係呢,安居樂業才是最重要的;誰破壞了百姓的安定生活必定得不到支援,所以區域性的反叛很快被擺平。
總結:是否能給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是接受漢朝而反對秦國統治的更本原因。 -
15 # 海洋者顏淵之裔也
因為秦行暴政,統治階層實行的是對天下百姓的高壓統治,苛政猛於虎,賦稅高的離譜,百姓要將自己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收成上交國庫,除此之外,秦廣徵徭役,大興土木,百姓苦不堪言。
反觀漢,行仁政,以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為基本國策,漢高祖時期,行“十五稅一”的政策;至漢文帝統治時期採取“三十稅一”的稅收政策,遠遠低於秦朝官方徵收的賦稅,百姓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了。並且漢朝統治者,廢除了前朝的一些嚴刑峻法,主張以仁孝治天下,此舉更是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兩者一對比,天下百姓自然而然都願意接受漢 輕徭薄賦的統治,而不是秦 徭多賦重的統治。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16 # 沙漠的胡楊
漢朝大一統和秦朝的統一的區別
為什麼漢朝的統一稱為首次“大一統”,秦朝的統一不算麼?
展開
愛吃脖子
LV.2 2019-07-08
因為漢朝大一統和秦朝的統一的區別:
1、思想
漢朝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封建國家的統治思想,實現思想一統。
秦朝文化上法家統一意識形態的努力因為二世而亡被中止了。
2、政權
漢朝的大一統首先是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政治一統。
秦完成了政權的統一,也即首次在中國大地上建立了統一的國家政權。但是秦的統一是建立在滅六國基礎上的,因而建立的政權並不穩固,且對秦氏所建立的國家和政權在文化心理沒有形成統一的認同感。
3、王朝更替
西漢繼承秦朝鞏固完善了統一的國家政權,建立了文化認同。並且形成了王朝更替和皇位繼承的合法性解釋,位後來王朝更替和皇位繼承提供了正規化。統一的國家在西漢最終形成。
所以,六國百姓更願意接受漢朝而並非秦朝。
-
17 # 安定郡小書生
對於這種問題在提問上還值得商榷,並不存在六國百姓願意接受漢朝統治的觀點。
很明顯,不僅是六國百姓,具體點來說,是六國的貴族反對秦朝的統治。秦滅六國後,從根本上傷害了六國貴族的利益,加之剛統一不久,人心不穩,六國貴族就借勢煽動底層動亂。
對於六國貴族而言,他們也沒有強求要哪個諸侯帶頭起義,只要有人揭竿而起,打響第一槍。那麼,在底層潛伏多年的六國貴族們就會群起響應。
至於真正跟誰鬧革命,六國貴族的統一認識應該是:誰的實力強大,誰最有成功的希望,誰分配的利益多,就會跟誰幹。很顯然,當初反對秦朝的武裝中,六國貴族最看好的是楚國項梁領導的武裝。至於陳勝、吳廣雖然打響了第一槍,然而六國貴族依然不看好這支最早起義的部隊。
劉邦從最初起兵時稱呼沛公,到鴻門宴後被項羽封為漢王,到最後楚漢之爭勝利後建立漢朝。六國百姓之所以能夠接受劉邦統治,一定程度上經歷了秦末漢初這麼長時間的動盪,六國的貴族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項羽分封的各路諸侯最後都倒向了劉邦,加之百姓渴望統一穩定,從而天下很快就在劉邦手中穩定下來。
-
18 # 大秦鐵鷹劍士
對六國百姓而言,漢朝是秦朝的延續,只是換了一個皇族而已!反秦戰爭的主力不是六國百姓,而是六國貴族!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七國貴族差不多都死了,因此漢朝統一後,天下沒有大規模的反抗。劉邦得天下後,一直致力於消滅消滅異姓諸侯王,而異姓諸侯王中,沒有七國王族後裔!
六國百姓反對秦朝嗎?沒有百姓的言語被記錄下來,陳勝的“天下苦秦久矣”不能代表六國百姓,因為任何一個造反者都會這樣說。我們看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以及各地割據自立的諸侯,絕大部分是六國王族後裔。這就說明反秦的是六國貴族,而貴族無法代表百姓,百姓造反是被裹挾的。
司馬遷也說了,秦始皇死後天下萬民翹首以待,希望二世皇帝變法而治,只不過二世皇帝變本加厲,導致了天下大亂。劉邦統一天下後,變法而治,因此老百姓才安穩下來。史學家說漢承秦制,漢朝全方位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可以說漢朝是秦朝的一個改進版。大家難道認為“約法三章”真的能處理好人民內部的無數矛盾?
秦朝二世而亡,根本原因在於秦法沒有及時休正。戰時法令無法適用於平時,矛盾已經改變了,還用以前的方法,當然不會成功。秦朝統一前,最大的矛盾是天下要統一,而七國各國都想獨立存在。秦朝統一後,最大的矛盾是人們要休養生息,而秦朝法令還是戰爭時期的法令。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萬里長城,修馳道,修靈渠,這些事情可以一件一件的做,幾代人一起做,秦始皇要一代做完,自然損耗民力!民怨沸騰而秦法不改,六國貴族趁機裹挾反叛,秦亡矣!
-
19 # 傲虎樓主
六國百姓為什麼接受漢朝反對秦朝,因為劉邦是一個優秀的“接盤俠”。
根深蒂固的地域母體阻礙了秦王朝的穩定政權東周四百年來的各諸侯紛紛稱王,逐漸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地域割據。戰國七雄為了給自己製造聲勢,大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推行“正統論”。這個時候,各地文化著作層出不窮,比如《春秋》《左傳》《公羊傳》等。甚至孔夫子他老人家都不遺餘力宣傳政治主張,開創了大樹下講課和周遊列國宣講的先河。這個時期,各國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具有很強烈的地域意識和國家形態。秦王朝對於秦國來說是統一,對於其他各國來說是侵略。尤其是秦王朝的統一,嚴重損害了已經形成的階級利益,代表人物如張良、項羽,這都是貴族,能夠掌握或者控制一國的政治系統。
因此,在秦始皇統治的37年中,各國的小型叛亂也是層出不窮。
新推行的各項制度不符合各地域的利益說起秦始皇,最大的功績就是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等一系列利於長遠發展的政治制度。但是在但是來說,這些政治制度嚴重損害了各國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底層農民的利益。比如度量衡,原來各國不一,秦王朝使用了原來秦國使用的度量衡作為國家標準,導致了很多人民在買賣中損失很大。比如錢幣的統一,各國鑄錢的重量不一樣,但是材質大致相同,都是金屬錢幣。齊國就曾經鑄過重量很大的錢,目的就是讓各國的商人帶不走,只能帶貨物走,從而發展了經濟。但是秦始皇的錢幣統一,使得人民的財富急劇損失。統一的稅收制度,也讓各國人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史記》裡面有貨值列傳,專門記載了各國的經濟基礎,比如山東,鹽、礦等是重要的經濟基礎,糧食反而居於陝西、河南之下,但是秦王朝的稅收制度,迫使山東人民將鹽、鐵等換成糧食,繳納賦稅,增加了農民的負擔。還有徵戍制度、長城、黃河等,雖然都是利於千秋大業,但制度沒有跟上,導致了陳勝吳廣的誤期起義。
因此各國為了自身利益開始了推翻暴秦的運動。
劉邦經歷了秦王朝和項羽的失敗,懂得如何拉攏各國人民。尊崇義帝。義帝熊心是范增的主義,讓天下有了一個共主,也就是名義上的周天子。但是偏偏讓項羽給殺了,讓劉邦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正當性,取得了道義上支援。
改變階級。劉邦本是底層階級,但是在造反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新的階級,分封的時候,多達137人。而這百多號人中,大部分是底層階級出來的。這使得讓底層階級的人民看到了希望。不像項羽,18路諸王,全部是高貴出身。
打擊貴族。劉邦統一天下後,對原有的貴族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比如遷徙了大批的原有貴族到關中定居,方便監視。大肆分封諸王,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中華民族迅速穩定下來。對於底層人民來講,能吃飽飯,這就已經滿足了。就是有人造反,像盧綰、英布、陳豨、彭越等人,也沒有跟著他們。尤其經過“文景之治”,為漢武大帝建立穩定的封建統治結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和政治基礎。
所以說,劉邦生活在最底層,他知道人民想要什麼。他經歷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整個過程,和項羽決戰了5年,他知道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政治結構。
因此,劉邦是一個優秀的“接盤俠”,使得六國人民對漢王朝的統治充滿了期待。
-
20 # 史無眠
得民心者得天下,漢得民心,故得天下
拋開單純的軍事勝敗不談,單從秦與漢民心向背出發,對比秦漢優劣。
一、秦國對待百姓方式
1、不惜民力: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天下因多年戰亂,民不聊生;秦始皇非但沒有與民休息,反而大興土木。
①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遣蒙恬修築直道,從九原郡到雲陽一千八百多里,一路鑿山添溝,好幾年都不能完工。
②建造阿房宮與天橋,修築長城,調集全國七十萬囚徒修築驪山始皇陵,直到秦始皇死都未完工。
2、殘暴法律:秦國法律嚴酷,百姓稍不注意就會觸犯法律,進而受到嚴厲懲處。甚至自己沒有犯法,而受到別人的連坐,發配、處死那是家常便飯。
僅以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為例,就有多達五十萬囚徒被秦始皇流放到南越地區。而負責修建秦皇陵及宮殿的工匠中,更是有七十萬人為囚徒。如此之多的囚徒,可見秦國法律之嚴苛。百姓稍不注意就淪為囚徒,人心惶惶。
到了秦二世胡亥繼位,更是比他老爸還要狠。秦二世以向百姓徵收苛捐雜稅多的官員為賢能,以殺人多的官員為忠臣。百姓一半以上的受到過刑罰,每天都有大量屍體在街市上出現,百姓越發恐懼,也越發想反叛。
秦國兩位丞相李斯和馮去疾在被趙高害死前,曾進諫秦二世,一語道出秦國各地狼煙的真諦:反賊之所以不斷增多,是因為兵役、水陸交通、建築工事等勞苦不堪,賦稅又非常繁重。
六國的百姓是活活的被秦王給逼反的,民以食為天,能有口吃的,誰願冒殺頭危險去造反。
二、漢對待百姓方式
劉邦得天下的緣故是因為得到了民心,百姓有生存空間,就會臣服於劉邦。劉邦得民心最初是從他的約法三章開始的。
公元前206年,劉邦進入關中,俘獲秦王子嬰。劉邦將關中父老、豪傑召集起來,與他們約法三章:原來的秦國法律廢除、各級官員職位不變,軍隊對百姓秋毫不犯。百姓都非常歡迎劉邦,支援他稱王。反觀同時期的項羽,佔領咸陽後,直接屠城,百姓均不能倖免,這樣殘暴誰人敢於支援。
劉邦在打敗各路諸侯國稱帝以後,也是廣施仁政。廢除了秦國嚴厲的法律,取消連坐;減免百姓賦稅,與民休息。漢也不像秦那樣大興土木,劉邦有一次竟因為蕭何負責建造的長安新宮殿過於雄壯,而斥責蕭何亂用民力。
劉邦懂的照顧百姓利益,所以獲得百姓支援;秦國損害百姓利益,所以百姓反對。天下的得與失無非就是百姓的利益取捨了。
回覆列表
在中國歷史上,結束數百年大混亂而驟然一統的大約只有秦帝國和隋帝國了,然而無一例外的是,秦帝國和隋帝國在統一後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就爆發了全國性、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終導致了帝國的覆滅。
一、秦過分利用民力,而漢與民生息
如果說六國貴族造反是因為要重建諸侯國,而民眾為何又甘心為他們利用而造反呢?其實很簡單,過不下去了!而百姓過不下去了的原因是,秦濫用民力,農業生產跟不上。
秦自商鞅變法之後,中央政府的權威空前擴大,皇帝發現可以驅使百姓做很多事,這便是徭役。
當秦統一之後,人口更多了,而可以做的事也就更多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發現用這些人幹活還是很爽,於是他們開始膨脹了。
北方需要修長城抵禦匈奴?好,讓帝國的百姓來修就是了。
郡縣制需要公文傳遞,需要建立馳道?建!
秦始皇陵工程還沒完成?加徭役!
還想建阿房宮?再加徭役!
秦始皇陵修了幾十年,長城被譽為世界奇蹟,阿房宮工地最後竟然拉出來70萬刑徒軍,說明這些都是十分浩大的工程。而當時統一之下的秦帝國,也不過幾千萬人,而常年都有幾十萬乃至幾百萬的勞動力在為皇家修建這些工程,那麼誰來負責農業生產呢 ?廣大的百姓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呢?既然活不下去,那就只能造反了。
事實證明,後來造反的人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受不了徭役的那些人。比如,首倡起義的是被徵發的漁陽戍邊的貧民陳勝吳廣,劉邦的起義軍初期依靠的是徵發的徭役,逃入芒碭山的那部分。
而漢在這面就十分在意了,漢帝國以黃老之法治民,與民生息,無為而治;同時,漢帝國還多次降低百姓的賦稅與徭役,儘量給予百姓合理的負擔。
實際上百姓的要求很簡單,有一口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而漢帝國的相對寬鬆的政策和輕薄的賦役,給了艱難生存的百姓生存的希望。而他們有了生的希望,也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造反了。
所以,秦是自己給自己掘了墳墓,而漢相對比較愛惜民力。而六國之人正好借百姓之力,造反重建六國。
第二,外族入侵。劉邦剛剛平定天下,北方的匈奴揮軍南下,劉邦率30萬軍隊迎戰,卻陷入包圍差點回不來。於是西漢王朝剛剛建國便要面對一個強大的對手,於是不得不利用和親換來的機會臥薪嚐膽,秣馬厲兵。在外族入侵的戰爭環境中,原有的國內矛盾都會被抵抗外族入侵這一民族矛盾遮蓋。等擊敗匈奴都是漢武帝時的事了,此時的西漢王朝已經歷時數代,根深葉茂,誰還會去想戰國七雄的事。
所以劉邦可以起於微末,七年而王天下,雖然新生的漢王朝內憂外患,但是大義之名拿下,挺住最困難的時期,只要善待民眾,戰亂多年民心思安,穩定和安康就會改善局勢,劉氏天下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