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月文
-
2 # 種花N號兔子
長平之戰,換廉頗或許他不會出戰只會堅守陣地!王紇統兵他都堅守不出!更別說是白起了!其實秦趙對戰長平雙方堅守不出戰。不論是誰率先攻擊都得不到便宜!必然傷亡慘重!堅守不出戰就搞成了國內的物資消耗戰!秦國自從吞併巴蜀滅了義渠!物資來源遠不是趙國可以比的!
-
3 # 中鐵縱橫
廉頗連王齕都打不贏,如趙國一開始就依託有利地型穩守,秦國毫無一點機會,趙國就抓住了主動權,可廉頗輕敵冒進,主動與王齕發動進攻,卻不知秦軍的裝備與戰術已更新換代,騎兵衝鋒被秦軍新式弓弩與長槍兵擊潰,首戰失利後不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反而惱羞成怒,繼續與秦軍決戰,二十萬大軍在易守難攻佔盡地理優勢的情況下損失十多萬,連續丟失空蒼嶺,丹朱嶺,長平關等戰略要地,趙國人自已建的數道防禦長城最後成了秦國人進攻的橋頭堡,廉頗最後退守長治,已無法再退,戰爭打了大半年,傳回去的是一敗再敗,丟城棄地的訊息,趙孝成王剛上臺,國際賽場首秀被廉頗打成這個鳥樣,廉頗這個教練不下課是說不過去的,少壯派趙括一上任就把王齕打的損兵折將,基本上廉頗折損了多少人趙括又找平了,秦王無奈才起用白起,史書上說:陰使白起,為何是陰字,說明非常保密。傾舉國之力與趙國決戰。廉頗丟失的長平關最後成為白起困死趙軍的關鍵。趙括並不知道秦軍已增兵換將,如果知道對手換成白起,估計不會輕易決戰。趙括一直認為對手是王齕,王齕當誘餌帶十幾萬人攻長治被趙括擊退後,趙括立刻全軍出擊,幾乎把十幾萬秦軍斬殺貽盡,三十萬趙軍準備一舉收復長平關,趙軍出擊是帶了十天干糧的,否則三十萬趙軍被困冤谷怎麼堅持四十六天,趙軍進入白起的口袋陣後,谷口兩萬多秦軍立刻堵住谷口,趙軍並未理睬,只想攻破長平門,這是趙括犯的最大錯誤,被眼前的戰果衝昏頭腦,並未派部隊解決後路,趙括如果知道對手是白起絕對不會如此孤注一擲,就算不是白起也不應如此冒進,這是趙括用兵經驗欠缺所至,可惜這一次犯錯再無機會彌補。趙軍攻擊長平門受阻,掉頭回退時,谷口的秦軍已經砌起一道石牆,隨後在四十六天內抵擋住三十萬趙軍瘋狂進攻。長治的留守部隊想救援卻衝不破外圍秦軍五千騎兵的阻截,國內已無機動兵力,秦國則舉國之力供應前線,最終趙括戰死,三十萬趙軍活活餓死,沒有投降被活埋這回事,直接餓死更省力,秦國也快撐不住了,養不起三十萬趙軍俘。如果一開始就用趙括指揮,趙國不失掉幾道戰略要地,秦國累死也沒有機會,估計會虛張聲勢擺出決戰架勢,然後與趙國談判,多少收點好處,然後再去敲打韓國。
-
4 # 勇哥凝閒堂論彩
戰爭,打的是國力,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強大與否,對戰爭的走向,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戰爭的主體是人,人的能力大小,也對戰爭的走向,有重要的影響。
先說說抗日戰爭吧,中國和日本的國力之差,很明顯,但是,在覺醒了的中國人民團結抗日,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相反,甲午海戰,大清與日本的綜合國力,相差無幾,但是,日本眾志成城,打敗了內部腐朽的大清帝國。
所以,再回頭看看長平之戰,秦國綜合國力強於趙國,但是,並不是說趙國沒有機會。
假如,趙國措施得當,立於不敗之地,那麼,秦國想打敗廉頗手下的趙軍,那也是不可能的。假如,秦國將相失和,秦襄王愚蠢,或白起和趙括一樣,那麼,趙國戰勝秦軍,很有可能。
但是,秦王英明,秦將白起一代名將,沒有給趙國機會。相反,趙國反而犯下大錯特錯之舉。臨陣換將,換下老將廉頗,換上雖懂兵法,卻無實際能力的趙括。並且,趙括為將,是帶著只攻不守的趙王的謀略來的。我們知道,戰爭之攻守,應根據戰場形式,而隨機應變。豈有事先按圖索驥而行之。戰爭之謀略,神鬼莫測,方謂之神。若行動被敵人全部猜中,那還打個毛線。所謂,神乎神乎,至於無形,敗敵必矣!
所以,趙國敗了,首先敗於趙王,其次敗於趙括。假如用廉頗為將,最少,趙軍不會敗的那麼慘不忍睹,被坑殺四十萬,使趙國徹底沉淪。
所以,趙王不干涉,繼續用廉頗,趙雖不勝,但是,至少不會大敗矣。
-
5 # 伽馬2003
趙括不是廢物,至少打起來還是有章有法的,至於輸掉了也不奇怪,誰能一出道就挑戰滿級大boss白起?連廉頗都打不贏白起,更何況一個初出茅廬的趙括?
-
6 # 歷史百貨鋪
無論是廉頗,還是趙括都不是廢物,說句玩笑話,長平之戰讓趙王自己做統帥才是最合適的。
長平之戰的轉折點是在趙國的換帥,趙國換帥的原因不是廉頗指揮的不夠好,因為在戰爭前期廉頗和秦國的博弈是互有勝負的,廉頗被換下完全是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讓趙括替代廉頗坐上了主帥的位置。
廉頗在戰國四大名將中特點是善於打防守戰,而在長平之戰中趙國的政治集團是想透過進攻打敗秦國,在韓國被滅以後,趙國失去了一起抵禦秦國的最佳隊友,所以趙王的想法是要戰勝秦國取得在戰場和戰略上雙重勝利。可是趙國的想法正是秦國想看到的,趙國換上了趙括,秦國也秘密的用上了白起,結果可想而知,個人能力以及作戰經驗上的差距讓趙括背上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笑柄。
其實趙括的戰術沒有錯,因為他的戰術符合趙國內部集團的想法,趙括更多的是執行了趙王的想法,符合趙國整體的戰略,這也是派上趙括的原因。如果按照廉頗的打法,不能戰勝秦國,但是能拖到秦國退兵,畢竟秦國是打敗韓國後馬上又投入到了長平之戰中,時間久了是要退兵休整的。
歷史沒有如果,勝者王,敗者寇。勝利者書寫歷史,失敗者只能是受到後人的說道,所以長平之戰是整個趙國的失敗,不能把責任都推給趙括或者廉頗,說回來還是讓趙王自己做統帥是最合適的。
-
7 # 請您勿吸菸
偉大的軍事家、文學家趙括為中華民族還是作出了卓絕貢獻的:
其一,由於趙括同志的自我犧牲精神,以5萬陣亡、40萬被阬殺的重大代價,換取了秦帝國主義約5萬將士生命(若真的秦軍傷亡過半達30萬人,秦軍早崩潰了;白起所謂亡者半,指圍攻邯鄲不下傷亡慘重之時),且以身作則、衝鋒在前,最終光榮戰死沙場,其精神可歌可泣;中華民族5000年,一仗損失45萬的將帥不少,但一仗喪失佔全國人口1/7的惟有趙括同志一人!
其二,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三代以來積累下來的舉國精銳全部心甘情願地追隨偉大統帥趙括同志殉葬,連訓練有素的基層軍官全都一掃而光,此後再沒有一支軍隊可以正面對抗大秦帝國的虎狼之師了,為大秦帝國的統一大業、復興使命掃清了道路,中華民族至少提前30年進入了封建社會;
其三,強烈譴責趙氏集團董事長趙孝成王同志!作為一個300年老店的家族企業老闆,打下的地盤小、糧草屯得少這不能怪你,畢竟其他競爭對手企業也很強大;可你居然在趙括同志糧道被斷、大軍陷入絕境之際,和談談不了,連向鄰居借點糧草都搞不來,致使趙括同志帶著40萬大軍捱餓46天!
其四,請大家切勿追隨趙氏集團前總經理廉頗!這傢伙是個徹底的“趙獨份子”,一貫逆祖國統一大業之時代潮流,在大秦將士陣前做縮頭烏龜,絕對是個反動派!有他在,45萬弟兄永遠都需要戰鬥或者在戰鬥的路上,永遠沒有安逸的日子可過!更令人氣憤的是,這老傢伙見死不救,前坑我後坑樂乘!雖然主力部隊、地方部隊都被我帶來了,但他不是還養了幾千門人嘛,再發動邯鄲的老弱病殘,肯定可以打通糧道,再來個前後夾擊,說不定可以全殲秦軍,幫我取得空前絕後的偉大勝利!
其五,強烈譴責無良殺神白起和王齕這兩個階級敵人!趙括同志初出茅廬,好歹讓他打打怪,刷刷經驗嘛,有這麼將人往死裡整的嗎?怎麼能斷我糧道、奪我大營、困我大軍呢?圍住就算了,馬上來攻擊啊、來單打獨鬥啊,非得餓我們46天再來甕中捉鱉,豈是英雄好漢所為?
其六,最強烈抗議、最最強烈譴責白起這個白眼狼、法西斯,置日內瓦公約[捂臉]於不顧,居然阬殺我方俘虜,比後世希特勒屠殺猶太人還殘忍!我方餓得兩眼昏花的40萬人,放下武器就是老百姓了,你不放虎歸山可以理解,但為了節省點糧食將他們全部殺光再挖坑埋了,至於下這毒手嗎?
我們鄭重宣告:我們不是標新立異,我們不是異想天開,我們胸懷大志,我們只是懷才不遇而已。雖然我們實事幹不來,但將責任推給老闆和上司、同事則很拿手,我們勇於挑戰數千年的歷史權威以顯示我們的獨立特行,我們絕對敢拿《大秦帝國》當作真正的歷史記載,進而否定《史記》《戰國策》。
最後,奉勸反對洗白趙括的同志們:請你們尊重現代作家嘔心瀝血的地攤文學佳作,請你們懸崖勒馬,回頭是岸!
-
8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待商榷,打仗是國家生死存亡大事情,不可不慎重,尤其秦趙長平之戰是雙方舉國來戰,當時秦趙兩國當政者一定是絞盡腦汁找合適人選。趙國開始派廉頗掛帥,只是初戰趙軍失敗,幾名都尉被殺,廉頗開始防守不出戰了,趙王派人責備廉頗,君臣們討論來討論去趙孝成王最後拍板趙括代替廉頗掛帥。
根據史料記載:秦趙長平之戰進行了三年多,這期間有兩軍交戰對峙,又有涉及兩國和各國之間外交援助後勤保障等多個問題,只是最後出現了趙軍被圍四十六天雙方大打出手白熱化場面。縱觀長平之戰趙國戰敗是多方面因素,趙軍損失大約四十五萬,秦軍也損失二十多萬,如果趙軍指揮得當,不被合圍不一定會損失這麼嚴重。趙軍被圍趙王和前線指揮官趙括都有責任。趙國外交援助失敗也是趙王沒有釆取正確建議所致。反觀秦國方面君臣將領之間配合默契,不僅白起前線指揮高超,秦昭王,丞相范雎等所作工作也都很出色。
綜合各方面因素,趙國方面換誰為帥都不一定有好戰果,只不過別人為帥不一定損失那麼嚴重。
縱觀整個戰國時期秦趙兩國名將相對其他五國多一些,長平之戰前後趙國可查名將有樂毅、田單、李牧等。樂毅、田單生卒年月不詳,長平之戰時兩個人估計還在趙國。長平之戰時間是公元前262-260年,趙括領兵最後決戰的時間是公元前260年,田單和樂毅兩人都是客卿的身份,不便掛帥指揮這麼大的戰役。再者,樂毅來到趙國是公元前279年,之後除了有過樂毅給燕惠王寫過一封信件的事情後似乎沒有樂毅的行蹤了,也有記載樂毅當時生病了,還推薦了趙括為將;田單的記載要稍晚些,趙國為讓田單來趙國曾給齊國很多城池地盤,田單在閼與之戰後跟趙奢論兵,最後記載田單是公元前265年擔任過趙相,之後似乎也沒有田單記載了。長平之戰時樂毅和田單也有可能因年老等原因退出政治舞臺,不能為趙國指揮長平之戰了。
李牧是趙國末期軍神,大敗匈奴,兩卻秦軍,但是長平之戰時期李牧還很年輕,李牧出生日期不詳,死於公元前229年,此時長平之戰已經結束31年!而從《史記》或者《戰國策》等所有關於李牧的記載推斷,李牧當時很年輕,沒有什麼戰果名氣影響力,趙王不會讓他指揮長平之戰的。
當時,趙孝成王都想親自出徵打長平之戰了,被大臣們勸阻沒有去長平前線。
-
9 # 德全不畏
長平之戰的失敗,是因為趙國的決策層失誤造成的。趙括、廉頗都是優秀的將才,誰做統帥都是合適的。
趙國決策者的失誤。
1,沒有發揮騎兵優勢。
趙武靈王打造的趙國是農牧二元制的國家,騎兵之強,遠不是秦國能比的。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讓趙國人模仿胡人的方式,訓練了一支騎兵軍隊。第二階段,是在佔領了大片遊牧民族的領土後,建立正確的民族政策,吸收消化大量胡人,直接打造了胡人組成的騎兵部隊。
在趙國的主力騎兵部隊中,核心將領是趙國原本的華夏人,而底層軍官和士兵大多數是胡人。胡人是天生的馬背民族,對騎兵戰術的理解,騎射之精湛,都不是秦人能比的。
然而,在長平之戰中,雙方一直在用工事對峙。趙括被圍後,也是立即挖工事固守,始終沒有趙軍騎兵的身影。如果趙國能及時投入騎兵主力,恐怕第一階段的對峙都不會存在,廉頗直接就能碾壓王齕軍團了。2,趙國犯了添油戰術的大忌。
趙國接盤長平時,就預計到秦國必然的報復。奇怪的是,趙國接盤長平後,沒有做戰爭準備。直到王齕攻趙,才派了擅長野戰、進攻型的選手廉頗統兵(我們對廉頗善守的印象是錯誤的。)。很明顯趙國決策層的目的,是要讓廉頗主動出擊,給來犯秦軍來一下狠的。
趙國決策層這種思路是對的,但是給廉頗的兵力不足。以致於,王齕帶著攻韓大軍奉秦王令來攻長平時,廉頗被迫放棄了進攻的初衷,挖了幾道工事固守。
如果,趙國一次性給廉頗足夠的兵力,一戰打退王齕,也就沒有後來的消耗戰了。
3,趙國的外交錯誤。
趙國派廉頗出兵時,應該同步啟動外交工作,積極合縱。把其餘五國儘可能拉到自己一邊,共同抗秦。
然而,趙國的外交工作很不到位。齊國不願出糧,魏、楚的配合也不到位。甚至,燕國還響應秦國,在北方蠢蠢欲動,幫秦國牽制趙國。
另外,趙國在大戰中期 ,趙王居然在戰與合之間猶豫不決。別國即使想來幫趙國一把,也有些無所適從。
廉頗、趙括的能力。
廉頗和趙括的能力 ,或許比不上趙奢和李牧,但是絕對是優秀至極的,打長平之戰是沒有問題的。
一,優秀的廉頗。
1,善攻的廉頗。
廉頗是趙武靈王一手帶出來的騎兵將領,憑才能和軍功一步步升到將軍的。
廉頗是脾氣暴躁,視死如歸的硬漢。在戰場上,廉頗擅長使用騎兵野戰,不善防守。
趙惠文王十六年,燕國組織聯軍攻齊,廉頗帶兵參加。廉頗以悍勇至極的風格,帶兵惡戰並攻取了陽晉,震驚了諸侯。戰後,廉頗被封為上卿。
四年後,齊國與秦國眉來眼去,要聯合攻趙。廉頗獨自帥軍攻齊,打破齊軍新建的精銳部隊,讓齊國不敢再攻趙。
又四年後,廉頗帶兵威震魏國,攻取魏地防陵和安陽。
趙惠文王三十年,趙奢大敗秦軍後。秦人大怒,派軍再次攻趙。廉頗不滿上次被趙奢出了風頭,帶兵前去,大敗秦軍。
2,廉頗在長平的無奈。
白髮蒼蒼的廉頗,仍然殺氣騰騰。可能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廉頗看不起王齕,儘管王齕帶的是秦軍最精銳的部分。
四月,廉頗剛到長平,就急著殺敵立威。讓手下的偵查騎兵去殺掉秦軍的偵查兵,沒有想到反被秦軍打敗。
六月,經過兩個月血戰,秦軍奪取兩城,殺了趙軍四個校尉。廉頗只好取守勢,修築了工事據守。秦軍強攻,殺了趙國的兩個校尉。
廉頗見實在是打不過,就再不出戰。一個脾氣暴躁的進攻型選手,被迫防守應該是很無奈的,應該無比的渴望帶著騎兵大軍碾壓秦軍。
"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壁壘而守之……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讓廉頗苦惱的是,趙國沒有足夠的籌碼打敗秦軍。更讓廉頗苦惱的是,秦國遠勝趙國的後勤補給能力。秦國的糧食走水路一船又一船源源不斷運到前線,趙國的糧食卻供不上了。趙國被迫與秦決戰時,卻把廉頗擼下去,換上了趙括。
這也是廉頗的幸運,否則廉頗被趙王命令進攻時。在不知秦軍已經秘密換將的情況下,照樣會栽倒在和趙括同樣的地方。
二,趙括也很優秀。
趙括的優秀,其實不次於廉頗。
1,趙括去長平時,根本就不是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
太史公是人不是神,他的資料也不完善,有許多是從 傳說中整理出來的,難免有偏差。《史記》對趙括的描述,就有些錯誤之處的。在太史公看來,趙括只是個未經世事的毛頭小子,便有些錯誤了。
趙括的父親趙奢,與趙國王室同宗,本可富貴一生的。奇怪的是,趙奢早年卻是在燕國度過的,還在燕國娶燕女為妻,生下了長子趙括。
趙奢回到趙國發達後,與同族的趙勝關係很好。有一次與趙勝聊起過往,趙奢得意的說自己少年時期曾經逃亡到燕國,以逃亡者的身份得到燕王信任,還做了上谷守。具體是因為什麼,才使得趙奢這樣出身富貴的人逃亡,因為家醜不可外揚,外人已經不能知道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印證趙奢是在少年時期到燕國成家立業,並生下趙括的。而長平之戰,是在趙奢去世幾年後才開打的。
據現有資料看,趙奢應該是活過了60歲。我們可以由此計算得知,趙奢少年時期生下的趙括在長平之戰時,已經是個約50歲的中年人了。
在那個全民皆兵的年代,打仗和吃飯喝水一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趙括活到這個年紀,說沒有實戰經驗有人信嗎?
趙括之所以沒有獨自領兵的記錄,是因為趙括一直跟趙奢在一起。趙奢的功勞,應該有很大一部分是趙括幫忙立下的。
另一個佐證是,秦國要引趙軍出戰時的間諜活動,之所以選擇趙括做為物件,也是因為趙括有足夠的份量。如果趙括真是個庸才,趙王能用他嗎?
2,趙括的無奈。
(1)趙括是帶著“進攻”的王命去的。
趙國決策層因為缺糧,實在耗不下去了。決定畢其功於一役,集結了一支軍隊,讓趙括悄悄帶去長平,要一口吞掉王齕。王命之下,趙括沒有自主決斷的餘地,只有進攻了。
趙國決策層沒有選擇讓廉頗主持最後的決定性進攻,我以為有這幾點。
一是因為廉頗脾氣暴躁。趙王害怕廉頗在暴躁之下影響到理智,做出錯誤的決定。
二是因為,廉頗已經在長平連敗幾個月。趙王害怕連續的失敗,讓廉頗失去了主動進攻的銳氣。
(2),趙括的悲哀。
趙括自始至終,都因為他的作戰物件是廉頗對戰的王齕兵團。他的作戰部署,都是以王齕兵團的特點對症下藥的。
豈料,秦國在趙括出發的時候,派白起帶著比趙括更多的援軍也出發了。更可怕的是,白起透過秦國的間諜,知道了趙括即將發動進攻 ,而趙括卻什麼都不知道。
(3),悲情之下,方顯英雄本色。
趙括在白起截斷自己歸路之後,多年的沙場經驗告訴他,對手不是王齕。王齕沒有這樣的本事,也沒有這麼多的兵力。
趙括冷靜的下令,就地穩住陣腳,與白起硬碰硬。沒有資料顯示趙括是怎麼做到在後路斷絕,糧草斷絕的情況下,組織兵力硬撼白起的優勢兵力的。
到後來,趙王拼盡最後的力氣,組織兵力要解救趙括時。秦王也發了狠,帶著更多的軍隊打敗了趙王的援軍。
趙括在絕境之中,仍然在盡力奮戰。趙括的軍隊戰力具體如何,現在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趙括帶兵殺傷大量秦卒之後,自己也戰死沙場。(下圖,是趙括廟裡的趙括夫妻塑像。)
此戰,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也沒有討到便宜。白起說秦國“死者過半,國內空。”不同的是,秦國依靠雄厚的實力挺了過來,白起成了名將。
趙括因為失敗,成了失敗者的代名詞。但是,我們要正視歷史,還趙括一個公道。他在長平之戰中,因為資訊錯誤而中伏還能保持冷靜,讓斷糧的軍隊一個多月內力戰不休,到最後本人戰死沙場。他已經做到了一個軍人的本分,不應該再被指責。
戰後,趙王鑑於趙括的戰場表現沒有懲罰他家屬。後人為了紀念趙括,還在他戰死的高平修了趙括廟。
結語:長平之戰,讓人遺憾的是。趙國的騎兵始終不見動靜,沒有參加。
廉頗初到長平時,發起的斥候遭遇戰,被秦軍的騎兵斥候打敗,趙軍騎兵不見蹤影。後來,白起派出了5000騎兵去截斷趙括後路,趙軍的騎兵卻仍然絲毫沒有見到蹤跡。
可見,趙軍的騎兵主力軍,壓根就沒有參與長平之戰。
秦軍的步兵強於趙軍,而騎兵是弱於趙軍的。秦軍當時,對騎兵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白起圍困趙括時,派出的是兩萬人的戰車部隊,騎兵部隊僅5000人。而這僅有的5000騎兵,還是被當做步兵使用 ,去守壁壘的。
如果趙軍騎兵及時參戰,或許廉頗一個照面就能壓制住王齕。白起那25000人的戰車兵和騎兵, 如果遇到足夠的趙軍騎兵,大機率會被反殺的。
-
10 # 毛劍傑
長平之戰後關於趙括是廢物的定論,個人認為還是趙括背了個大鍋。
首先,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一場戰略決戰,這樣的戰役,在雙方戰術上都沒有明顯失誤的情況下,比拼的就是綜合國力。
戰役初期,廉頗統帥趙軍幾次和秦軍野戰,均告失利,便轉入了築壘死守。這時候,長平之戰便轉入了漫長的圍困和相持階段,這時就比誰的後勤效率高,誰的物資供應能力強。
很明顯,商鞅變法已經把整個秦國變成了一架高效運轉的戰爭機器,每個人都是這架戰爭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秦國可以舉全國之力,以漕運方式進行前方後勤保障。相比之下,趙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只是軍事層面的改革,遠沒有涉及到政治體制、國家未來這些更高維度的變動。
改革結果的PK,就在長平戰役中顯現出來了。在廉頗擔任長平前線統帥時,趙括擔任後勤運糧官,多次進出長平趙軍營地,對前方的情況應是相當清楚,最後以趙括代廉頗,是廉頗的意願,也是整個趙國決策層在長平前線糧草不濟、後勤不足,戰局岌岌可危的情況下的殊死一搏。
趙括代廉頗後,長平之戰到了最後見分曉的時刻,秦軍“盡發國內十五歲以上男子”,趙軍後勤不濟,已無計可施,趙括在決定突圍之前,還分出騎兵去襲擾秦軍糧道,可惜白起早已準備後手,趙括計策失敗,最後只能拼死突圍。從趙軍最後被圍困月餘依然能結陣死戰這點看,趙軍對趙括這個主帥是信服的,而趙括以身殉國戰死沙場,也盡到了他作為軍人的本分,無可職責。
-
11 # 飛飛184319650
趙括也不是廢物,他表現還是不錯的,只是遇到了白起(其實當時也沒誰打得過白起)。戰爭其實是綜合國力的較量,秦國力強於趙國力,趙國戰敗不算冤,當初接收上黨就不對。
-
12 # 寒楓140186093
長平之戰的結果說明一切,趙方如此慘敗,必然是出現了廢物,只是廢物是誰尚有爭議,個人認為分析誰是廢物,真正的決定性廢物大致上有兩個,一個是趙孝成王,一個是平原君趙勝,絕對不是背鍋俠趙括。理由如下:
第一,從長平之戰起因看,秦國與韓國簽訂割讓上黨合約後,上黨郡所有權已經轉讓給了秦國,上黨郡成為秦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第二,上黨郡守馮亭不是上黨郡所有者,無權把上黨郡送給趙國,他率領軍民投奔趙國只代表個人願望,趙國可以按照聯合國人權準則給於馮婷及上黨軍民政治避難,但不是接受上黨郡的合法理由。
第三,從趙國接收上黨郡開始,趙國就因為非法侵犯秦國領土,粗暴踐踏聯合國公約而成為了侵略者,也就是說長平之戰中,秦國是守衛領土,自衛反擊,趙國是侵略他國具有天然的非正義性。這一點,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負有完全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四,長平之戰開始是廉頗對陣秦將王頜,廉頗連輸幾陣,雖然打成了焦灼的消耗戰,但廉頗明顯處於下風,這也是趙王急於換人尋求突破困局的緣由,這是能力與方案選擇問題,不能說對錯。
第五,趙王選擇趙括替換廉頗,其實是用主動進攻方案替代被動防禦方案,也不能說對錯。但是做事不密,被秦國掌握了換將的絕密情報,而自己沒有掌握秦國換將的情報,這說明趙國的中情局和保密局都是廢物和飯桶,與趙括無關。
第六,趙國一動用趙括,秦國就用白起替換王頜的事實本身就證明,秦國也認為趙括的能力高於王頜。
第七,趙括明確告訴趙王,除了白起,他能幹掉任何人,說明趙括也有自知之明,他明確了自己有不能勝任的對手,但是在家國危難和趙王指派下,他依然出征,與第一殺神白起直面硬槓,並付出年輕的生命應該說盡了自己的責任,沒有任何過錯,長平之戰的最後結果只是證明了趙括自己說的他不如白起而已。
第八,在趙括被圍長達四十六天裡,趙國內不能組織增援解圍,就是趙王無能和不作為,因為邊關防禦匈奴的李牧完全可以撤回增援,這跟秦昭王聽聞白起合圍趙括後盡發舉國十五歲以上男丁的高效運作形成鮮明對比。外不能合縱聯合韓魏楚攻秦,完全被秦國的範睢牽著鼻子走,連緩和燕趙邊關矛盾,向齊國借糧解困都做不到,說明號稱外交家的平原君趙勝名不副實,完全是酒囊飯袋。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攻,下政攻城。
因此,長平之戰從國家層面是秦昭王戰勝了趙孝成王,從外交層面,是範睢戰勝了趙勝和虞卿,從軍事方面是白起戰勝了趙括。
作為執行者,為國盡忠的趙括責任很小,完全就是背鍋俠。
-
13 # 高高的胡楊
長平之戰,趙國主將換誰都是輸,打仗打的是後勤,當時趙國已無餘糧,齊國有糧也不借,軍隊利於速戰,趙括就在關鍵時刻接手了四十萬趙軍。軍者,國之重器,趙王不會無緣無故、像開玩笑一樣的把關乎國家命脈的一國精銳交給一個毛頭小孩,拜趙括為帥肯定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事實也證明了趙王的決定也算是中規中矩。據考證,四十萬趙軍中,戰死的有二十多萬,秦軍死傷也有不少於二十萬。一方面,說明了趙軍的戰鬥力之強,另一方面,說明趙括的指揮也不是一無是處。最後,糧盡援無、身死兵潰,這隻證明趙括不是超一流的良將。長平之戰後,秦軍圍趙都,準備滅趙國,最後被趙國殘軍和諸侯聯軍所敗,這從側面也證明了長平之戰對秦國的殺傷力。
-
14 # 週週說古今
對於長平之戰和趙括那些事兒,我說三個觀點,對不對供您參考。
觀點一,廉頗打得不錯,但他缺乏整體觀念,實際上是耍了滑頭。秦趙對壘於上黨山區,是戰國亂局到了一定程度,整體局勢從量變到質變的分水嶺,兩強相遇勇者勝!勝利者只有一個,沒有辦法迴避。這是時代的大局,歷史的走向,必須面對。具體講,秦國和趙國都是後起之秀,都是變法的受益者,天時地利人和都不缺,七雄爭霸幾百年,到了這個時候,只有他們兩家有力量決定天下命運,不是秦就是趙!換言之,這是零和遊戲,贏家通吃,對於趙國而言,只有擊敗秦國才可能得到全部。否則失去所有。
廉頗的問題就在這裡,他對秦的戰略是守而不是進攻!這個打法,在戰術上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在戰略上卻錯了。世界上沒有關起門來防守而可以得天下的。秦國認定趙國是根本大敵,勢必吃掉對方。趙國想賴也賴不掉,所以趙國守一時可以,守一世則不可能,因為趙國沒有長期對峙的國力。積極應對,尋求戰機是趙國的唯一出路。對於這點,廉頗是沒有看到的。或者說他只是做好了為將者的本分,戰略問題畢竟是趙孝成王和平原君他們的事兒。
觀點二,趙括打得不好,但背的鍋更大。有了觀點一,那麼這裡就好解釋。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戰機沒有抓好,這是失敗的根本原因。趙括在這場悲劇中是被迫走到舞臺中央的,自然也成了最大的背鍋俠。
戰爭前期,趙括實際是準確看到廉頗的不足之處的。上黨地區秦趙兩個超級大國形成對峙,五十萬大軍對峙三年,消耗巨大,比拼國力於趙不利,尋求戰機是必然。當然這也是趙王的意志。趙括之才,用今天的話說,技術知識一流,就是操作決斷不行,如果用在軍前當參謀,應是最合適。抑或給予小股兵權加以歷練,趙括難保不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名將。
但他的悲劇悲就悲在出現在了錯誤的舞臺,最高掌兵者顯然不適合他。但這是他本人的錯嗎?
觀點三,最該負責的當然是趙王趙丹!古人云,不謀全域性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趙王的任務不是打仗,他最應該考慮的是統籌全域性,從整體上考慮趙國崛起的時間和空間問題。而之所以出現長平之戰這種攤牌似的局面,趙丹是要負主責的。
一方面是時間,趙國是後起之秀,崛起速度相當之快,假以時日完全可以叫板秦國,但是在趙丹的時代,條件顯然還不成熟。面對秦國的挑釁,趙國最好的辦法還是忍。但是,年輕氣盛的趙王沒有忍住,反而選擇了對峙。
另一方面是空間,接受上黨直接引爆秦趙雙邊關係!
上黨地區本來是韓國的。當時的情況是秦國透過戰爭相繼佔領了秦韓交錯地帶的臨汾與運城盆地,然後控制了韓國野王、南陽與魏國的安邑。公元前262年,秦國相繼掃清臨汾盆地韓國殘餘城池,進而出軹關陘攻破了野王,控制了交匯於野王的丹水和沁水以及太行陘。戰略地位特殊的上黨立刻陷入了風雨飄揚之中!韓國對它的控制名存實亡。
這種背景下,夾在秦趙兩強之間的韓國不得不得打起自己的小算盤。既然守不住,那還不如干脆送人。送秦人肯定不行,那不是讓敵人更強。送趙人,即可以把戰火引開,關鍵是事實上形成攻守同盟。上黨雖好,但卻不是自己的,索性丟擲來讓秦趙二虎爭去吧!
趙國的尷尬。接不接受上黨,趙國上下很是尷尬。不接吧,這麼一個戰略寶地拱手讓人,心有不甘。更關鍵的是如果是韓國佔有尚可,如果是秦人拿去了,那不啻於將一把利劍栓在頭頂上!接吧,就會把戰爭巨獸的視線引到自己身上,自己不得不把國力消耗到軍事上,進而失去重要戰略機遇期。
歷史告訴我們,面對這樣的尷尬,趙丹選擇了接受上黨,秦趙兩強就這樣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對撞之路。
-
15 # 想好的名字被人註冊了
長平之戰是個死局,廉頗戰術是以堡壘對堡壘戰術,一拖三年,最後變成了國力的比拼,經濟資源糧食的消耗,從兩國的國力比拼來說趙國處在下風,被秦國國力拖垮,急需改變現狀,換掉龜王廉頗,趙括作為新生代將領因為支援兩國決戰被趙王選中,說明趙王期望很高,符合趙國現階段需求。趙括不是一無是處的,從趙括的一些佈置來看也是合規合理的,只是有一些冒進,但秦國以最強戰將對這一隻菜鳥,完全不給成長機會。將趙括合圍於長平,又是半年時間,說明趙括不是笨旦,但他已經孤立無援,只能挨下去,遭成士氣健康的極大衰落,當時趙國的唯一機會應該是推動六國伐秦,只是秦趙兩國為了上黨爭的狗咬狗一嘴毛,列國沒撈到好處,眼中正熱的時候,那肯出手相助,只肯坐壁上觀。況且幫了趙國,讓趙國坐大,對列國一樣是個威脅,不符合各國需求,況且秦國也有反制措施,可以派說客拆散聯盟。然而當長平之戰結束,一切塵埃落定,四十萬大軍被屠殺,趙國遭迂滅頂之災,列國都如芒在背,且實感受到了滅國的威脅,各國再對趙國進行救援,齊心合力,打的秦國連連求饒,這已經是最後的光榮了,而秦國只是臉面上受損,勢力不衰反漲,六國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最後資本,勝利天秤已經完全倒向秦國,秦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按步就班,只要不讓六國合縱,聚在一起,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
16 # 侯豔鵬大夫
趙括是廢物,這話說的就很不嚴肅了。廉頗被打的無還手之力,這句話說的也是笑話。面對強大的武安君白起,當時的趙國應該事講和,而不是戰爭。長平一戰,秦國損失二十五萬以上軍兵,也傷了元氣。名將輩出的趙國,能夠選擇趙括當大將軍,自然他是有本事的,雖說紙上談兵來自於他,那也是父親對兒子的一點求全責備而已,長平之戰前,趙括參加過多次征戰,無論是單兵作戰還是臨戰指揮都是可圈可點,無奈遇上了戰神白起。廉頗選擇堅壁不戰自然是迫不得已,唯有如此才可能消耗秦軍,畢竟秦軍事勞師以遠。
歷史是史學家的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推測,也要符合主流價值觀,也許都是為了紙上談兵的這句成語。事實上趙括當父親趙奢說兒子紙上談兵,也許是在他年少之時,少年輕狂,老子說兒子,還不是人之常情。趕巧趙括兵敗長平,又有四十五趙卒被坑殺,為了紙上談兵這句成語,而進行了史學加工。所以,對於歷史人物,不要用這樣的評價,顯得輕浮且無知。
-
17 # 逢春太郎
戰國七雄總共人口不到兩千萬,當時人口大國是齊國楚國秦國,趙國能有多少人口?養得起多少軍隊。普及一個常識:中國古代農業立國,短期內極限軍民比例1:10,比如三國時蜀漢亡國時人口90來萬,軍隊超過十萬,官吏十來萬,吳國大臣出使蜀國見到老百姓都是面黃肌瘦面有菜色,感嘆蜀國不會長了,這已經是快要亡國時的軍民比例,蜀漢自然條件好,農業有“都江堰”旱澇保收,經濟上有‘蜀錦”,別的地方比不上。軍隊總不能喝西北風去打仗吧?男人全部當了兵,後方全是老弱病殘婦幼和少量官吏怎麼養大量軍隊?就說現在吧,以如今之雄厚國力,為防疫封城近一月,地方經濟已經就很吃緊……,歷史書上動不動這裡出兵幾十萬,那裡出兵上百萬,……,《三國演義》劉備帶兵七十五萬伐吳,赤壁之戰曹操損兵幾十萬,長平之戰趙國被白起活埋四十五萬,……全部是信口開河不懂春秋四季的胡說八道數字。漢武帝時期人口達七千萬、積幾代人的財力物力大伐匈奴,也出動不起四十五萬軍隊出征。
-
18 #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長平之戰的失敗是戰略形勢決定的,當時無論任何人去守長平,都不可能守的住。
秦國和趙魏韓的恩怨在晉國還存在的時候就開始了。秦穆公是個厚道人,先後扶持晉惠公、晉文公兩代晉君。晉惠公多次坑害秦穆公,後來晉文公死後秦穆公派兵攻打鄭國不成,回國時被繼任的晉襄公在崤山伏擊戰中全部消滅,從此後秦晉成了死敵,多年征戰不斷。
三家分晉後進入戰國時代,魏國獲得的遺產最多。魏文侯時代任用李悝、吳起變法,魏國一躍成為戰國最強,在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國君的支援下,吳起多次向秦國發起進攻,多次大破秦軍,佔領的秦國的河西之地。所謂河西之地,就是現在西安東北部黃河西岸的一部分土地,在當時相當於搶了秦國一半的國土,而且是最肥沃的土地。後來的秦獻公,也就是《大秦帝國》第一部裡面第一位秦公,一生致力於奪回河西之地,多次傾國供魏,都被吳起所敗,鬱鬱而終。
進入戰國時期後,趙國把國都從晉陽(山西太原)遷到了邯鄲,以便向東部南部發展,主要就是針對魏國。另一方面韓國開始申不害變法,軍力日漸強盛。魏惠王侵趙被齊軍打敗,國力開始衰退,但依舊壓的剛開始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喘不過氣來。大魏王徐州相王后,以不來觀禮為由攻打韓國,再一次敗在齊軍手下,終於開始走下坡路了。秦惠文王重用公孫衍,趁機奪回河西之地,又繼續攻魏,奪取了河東之地,佔據了整個關中平原,擁有了東出崤關的資本。
在晉國的時候,崤山一帶並非秦國的地盤,透過與魏國的爭奪,崤山天險落入秦國手中,大名鼎鼎的函谷關就在這裡,成了秦國抵禦東方六國的天險,掌握崤函天險的秦國從此就立於不敗之地了。秦昭襄王時代制定了東出的國策,收拾完楚懷王之後,韓魏兩國聯合起來堵住函谷,人屠白起在伊闕之戰中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從此韓魏兩國再也擋不住秦軍的鋒芒,只能任人宰割。
秦國東出的策略是先打最弱小的韓國,步步蠶食,在華陽之戰中,斬首趙魏派來救援的聯軍十三萬,又追擊逃跑的趙軍,將兩萬趙卒沉於黃河之中,以至於後來趙魏韓三國的將軍一聽到白起的名聲都不敢應戰。在攻韓的過程中,韓國上黨郡不聽韓王的命令,自行投靠趙國,這才引發了長平之戰。上黨是一個地方,指的是現在山西東南部長治到晉城市周圍的一片地方,秦韓趙三國交界之處,三國都曾經全部或者部分佔有過上黨地方。
趙孝成王眼窩子淺,派平原君趙勝去接收上黨郡,同時派遣廉頗扼守長平,長平在上黨郡靠南邊的部分。長平之戰並非攻城戰,北部的丹朱嶺把上黨一分為二,是難以透過的天險,丹朱嶺東南不遠的地方有趙國的軍事要塞二樟城和光狼城,之間還有一條丹水,可以說是打防禦戰極好的地形。上黨太守馮亭帶領韓國軍民入駐光狼城,與平原君趙勝聯合抵抗白起的秦軍,結果白起毫無懸念的攻破光狼城,直抵長平前線。
秦趙對峙的時候,廉頗依靠地理優勢使白起寸步難行,這已經是戰術的極致了,但是在戰略上趙國早就輸了。因為透過前面不斷的蠶食戰爭,白起已經大量殺傷了趙魏韓三國的有生力量,趙國除了長平關上那四十萬軍隊,什麼都沒有了,再無可派之兵,再無可調之糧,唯一能夠指望的齊國又跟三晉是死仇,恨不得他們快點完蛋,拒絕了趙國借糧要求。而秦國透過長年的蠶食戰爭,楚國、韓國、魏國再也無法對它造成威脅,它可以放心的把全國力量壓在趙國而無後顧之憂,廉頗所說的讓秦國疲憊自行退兵的戰略徹底失敗了。後來趙孝成王派趙括換下廉頗,主要就是因為趙國再也耗不起了,必須與秦國儘快決戰。
-
19 # 河東來
其實趙國的數量驚人的大軍是典型的儒家“烏合之眾”,無論誰領兵,大機率都是面臨失敗的命運。
古代的軍人,有一個比較通俗的稱呼叫“兵家”,廉頗是兵家,趙括是兵家,韓信也是兵家。
趙國大軍的實質,是他們本質上是儒家大軍,沒有經過有效的軍事訓練,只能在大戰中充當炮灰。
周王朝歷史上,曾經有兩次大規模的“廢奴”,第一次是周公旦創立儒教,將奴隸後裔的“黎民”根據國人的需要,以“德”為標準改變其身份為“儒家”,以體力符合要求的文士儒家為主,第二次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放鬆條件大規模“廢奴”,從而在戰國末期大規模的補充兵源。
劉邦是儒家平民的代表,但與兵家貴族鏖戰,最後80萬儒家烏合之眾打項羽的兵家3萬精兵,在戰役中以80%的敗績為代價,消滅了項羽的有生力量後,使項羽覺得再無力訓練一支精銳之師征戰天下,從而自刎烏江,劉邦與他的兵家破落貴族指揮官韓信才笑到了最後。
劉邦還曾經以百萬大軍進攻匈奴的二十萬雄獅,結果慘烈的遭遇“白登山之圍”,還是道家貴族張良支招進行賄賂方得以保命。
所以中國自古有名言:兵在精而不在多。
韓信就曾經自豪的對劉邦誇口,自己作為兵家可以帶兵“多多益善”,而劉邦作為儒家帶兵只會一敗塗地,只需要控制好將帥就行了。
-
20 # 公門裕
長平之戰,趙軍失敗是多方面的,第一綜合國力差太多,武器沒有秦國精良。第二是趙國對困難準備不足,不敢打持久戰。所以對廉頗堅守的策略不夠滿意。。第三外交上沒有聯合其他各國,特別是魏國,獨自面對強大的秦軍。第四是用將的問題,換將其實是趙國財政各方面已經難以支撐了。想奮力一搏,扭轉局面。既然換將,也應用有經驗的將領,其實趙國多名將,比如李牧。趙括一則統軍經驗不足,兵者死地,怎能用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夥擔當大任?(就像現在的研究生畢業,還沒有實習)至多像漢時的霍去病,漢武帝讓他另領一軍突擊。(這是後話)二則資歷,戰功不足,威望不夠,法令難行。趙軍突圍,趙括親自搏殺。從側面說明他是指揮不了大部分的老資格的部下的,倘主將不死,四十萬大軍尚在,勝負或未有定數。其實秦軍也是接近崩潰。十五歲以上的都證召了。側面說明其實趙括還是有一手的。總而言之,長平之戰之敗,趙括雖然必須背鍋。主因還是趙國決策層的失誤。
回覆列表
換誰都沒有用。這場戰爭的結局是由國力決定的,不是由統帥決定的。
長平之戰其實分為兩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僵持階段,第2個階段是決戰階段。
第1個階段其實就是由廉頗主導的。在這個階段,廉頗堅守不出,頂住了秦軍的進攻。但是,廉頗並沒有辦法讓秦軍主動撤兵。所以他只能以拖待變,寄希望於秦國久攻不下之後主動撤退。但是秦國這次野心勃勃,賭上了全國之力。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主動後撤。廉頗本身沒有辦法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他只能使當時的局勢不進一步惡化。
第2個階段就是決戰階段。也就是趙國以趙括替換廉頗之後主動出擊,希望藉此一搏,徹底擊敗秦國。但是,這恰好正中白起的陰謀。最後趙括生死軍敗,趙國由此一蹶不振,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格局在這一刻起就已經徹底沒有了懸念。
回顧整個戰爭階段,就可以分析出無論採取哪種戰略,趙國都不能擺脫戰敗的命運。持續的防守並不能真正的阻擋秦國。這是因為趙國地處北部,農耕和遊牧交界地帶。這一方面給了趙國養馬的便利,也使得趙國人有勇武之力,在軍事方面成了六國之中唯一能夠抗衡秦國的力量。但與此同時也使得照顧在糧食生產方面長期以來難以自給自足。而恰逢大戰,趙國的軍糧供給問題愈發嚴重。秦國則不同。雖然秦國同樣地處西北邊陲,但是秦國在當時已經順利的打下了蜀地。再加上秦國本身的關中平原。這兩大地區的產糧能夠保障秦軍前線的軍糧供給。再加上全國國內的生產和動員機制,在戰國當中排名第一。也就是說就算拼消耗戰,秦國也能拼到最後,趙國會率先崩潰。
主動出擊的趙括已經用慘痛的教訓證明了這種戰略必然以失敗告終。那麼當時趙國的另外一位著名將軍李牧如果代替趙括能不能扭轉戰爭局勢呢?答案是不現實。原因在於李牧當時還處於成長階段,年紀太輕根本撐不起這麼大的重任。廉頗就是當時趙國最好的將領了。那麼再做一番假設,有一位軍事才能相當不錯的將領,採用主動出擊的戰略,能否改變這樣一個局面呢?答案依然是不可以。在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僵持階段之後,趙軍因為軍糧供給的困境,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戰鬥意識上面的低下問題,這必將嚴重影響戰鬥力。此時主動出擊,就算智謀再好,也不足以彌補整個軍隊氣勢上的低落。何況面對的是白起這樣一個優秀的將領。再加上論單兵素質的話,秦軍其實實力在趙軍之上。正面硬拼,趙軍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優勢。
公允的說,趙括當然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無能之人。但是回過頭來講,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其實也是趙王的意願。因為當時趙國已經沒有能力再消耗下去。在這種情況下,趙括成為了趙王戰略的執行者,併為趙王承擔了全部罪責。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講,趙括為趙王背了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