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逍遙子涅槃
-
2 # BJJY丶布傑剪影
所謂曹操多疑,多是演義醜化,為了揚劉抑曹所故意捏造的。只降服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就不是一個多疑的人可以做到的。劉備雄才大略,曹操幾次被屬下勸說除掉他,都沒有動手。魏種背叛曹操,被曹操生擒,曹操卻憐惜他的才華,再次予以重用。這都是大胸襟的人才能做到的
曹操為什麼生性多疑?
所謂曹操多疑,多是演義醜化,為了揚劉抑曹所故意捏造的。只降服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就不是一個多疑的人可以做到的。劉備雄才大略,曹操幾次被屬下勸說除掉他,都沒有動手。魏種背叛曹操,被曹操生擒,曹操卻憐惜他的才華,再次予以重用。這都是大胸襟的人才能做到的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
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曹操(cáo cāo)(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恢復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計程車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曹操的性格豐富多變、多愁善感:他舉起五顏六色的大棒揮別了自己的出身;他用讀書打獵田園生活放逐過自己的理想;”大賢良師“現身的時候,這個中二病決定去做”漢故徵西將軍曹侯“;相信他會幼年中風的父親死了,”治世之能臣“一下子就成了復仇屠城的亂世奸雄;他曾經和一輩子的宿敵”出則同輿, 坐則同席“,想著”唯使君與操耳“;遠國來使,他會自卑的要命,站在床頭捉刀;面對巨大的軍事失敗,他眼睛掃過灰溜溜的智囊團,嘴裡懷念著死去的謀士;和當年戰友之子對壘長江的時候,他想著自己早慧早逝的小兒子。
能殺死他的,只有理想的破滅,除非是和他自己一樣充滿激情和理想的“君侯”關羽的大好頭顱——”那一天,他終於回想起了華容道上的恐怖,和,被世家大族支配的屈辱“——他看著繼承人身後世家大族的影子,靜靜吩咐妻妾舞女都可以改嫁。
可以說,是因為他性格的”體量“夠大,經得起後人這樣的追思和揣測,經得起文學和戲劇的演繹——即便是被貼了”殘暴多疑“的標籤仍然充滿人格魅力,這才讓我們對這張奸詐的白臉既有恨意又有親切。
再說,古往今來,也沒有幾個政治領袖所處的政治環境會比曹操的更加險惡啊?東漢的政治秩序已經瓦解了,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有影響的人,要麼就是上半身挨一刀,要麼就是要下半身挨一刀;國家信用已經在董卓鑄錢的時候破產了;瘟疫蔓延讓人覺得四百年漢家已死;寒冷的草原上,胡人們一會兒磨刀,一會兒生孩子。
一個會打仗的詩人,一個理想化的舊秩序修補匠,在這個時候是與所有人為敵的:他沒辦法在破敗的山河裡維護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沒法在自身受世家門閥支援的情況下,維護新興事功階級的利益和願望(父親”唯才是舉“,兒孫”九品中正“,簡直想哭啊)。他做的事情,多數都是對叛亂的reaction”反應“——透過屠殺滅族的方式加大對立面進行叛亂的機會成本。”望梅止渴“、”殺糧官卸責“等”酷虐變詐“都是應對時變的反應。曹操都是被逼的呀。
總之,還是應該用羅貫中這位民間曹操黑之集大成者,借曹操那死愛錢的親戚曹洪之口所說的來做個總結:”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
曹操的回答,也應該和他身上的一切一樣,充滿了爭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我不知”負“是背叛?還是承擔?
-
3 # 帝道老王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1][2]。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3],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生性多疑的原因
對於曹操生性多疑這一點,後人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在東漢末年大的時代背景之下,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都有很強的實力,如果一不小心,可能自己辛苦打下的領土就成為了別人的囊中之物,豈不是很悲慘?就拿曹操來說,曹操有一個痼疾,那就是頭痛,後來越來越嚴重,以至於稍稍用腦想問題,都會痛的難以忍受。就連名醫華佗勸告曹操需要放鬆心情,有利於頭痛的治癒。但是曹操不能絲毫懈怠,所以,曹操多疑也是出於常理之中。
另一種說法是,曹操生性多疑是一種誤讀,曹操對自己手下的將士們都很好,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之人。只是在後來的作品中,對曹操的塑造越來越偏頗,導致曹操的形象出現了扭曲。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和袁紹進行對峙,曹操軍隊的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及袁紹軍隊,況且加上曹操佔據了不利的作戰場地,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曹操大膽用人,聽取手下謀士們的作戰佈陣方法,在這場戰役中大獲全勝。
真實的曹操是什麼樣的
古往今來,多少正史野史描寫了曹操,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有好有壞,似乎曹操在我們的眼前是一個性格多重人物。但是真實的曹操到底是什麼樣的吶?
曹操即是魏武帝,他是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是現今的安徽人,他的小名是阿瞞。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曹操運用自己的謀略與勇氣,挾天子以令諸侯,破各方割據勢力,最後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部。在北方,曹操屯田,他的目光很深遠,不僅僅限於爭奪權力,他還在水利上大力興修,即解決了人民的生計問題,也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一舉兩得,這樣可以使北方變得更加富強,解決了農業生產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經濟。
而且曹操並不是一個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愛才惜才,因為他的出生並不是貴族,所以他任用中層階級,打破了門第的觀念,抑制了貴族壟斷仕場的局面。同時,曹操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他寫過兵書,自身武藝高強,打獵功夫了得。在文學造詣上,曹操著有《觀滄海》等著名著作,這些作品抒發了曹操的真實感想,有心懷天下的氣魄,同時也心疼天下百姓,心疼他們的生活疾苦。但是曹操也是一個重情好色的人。曹操一生擁有太多的女人,無法統計。曹操在教育孩子上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激勵孩子學習,同時希望孩子可以堂堂正正做人,要求孩子有良好的品格。
-
4 # 蘇哲Mj
三國演義相當於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沒有看過三國演義的,還不趕快來了解了解。那麼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今天給大家講一講吧!不知道的認真看一下,知道的也抽點時間再瞭解瞭解一下吧!曹操,這個人其實我挺敬佩他的,他是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怎麼說呢?他在我心裡也算是一位梟雄啦!魯迅也說過:“曹操在他心裡也算是個英雄”,所以這個人還是很不錯的吧!得到過很多人的讚揚過。
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當然了他也非常注重也才能的人,同時呢他又喜歡嫉賢妒能。舉一個例子吧!曹操手下有一個謀士叫楊修,特別聰明的那種,然後特別喜歡展露才華,那這就引起了曹操的不滿,你說有才就有才了啦,幹嘛要去在曹操面前炫耀呢?曹操讓工匠們蓋一個花園,修完之後,曹操去看,然後在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於是就離開了,可這“活”沒人能看得懂,然後楊修來了以後就告訴他們,曹操是嫌門太“闊”了,門加活也就是“闊”字了,於是工匠們把門改小了,這次曹操挺滿意的,可當曹操知道是楊修的主意,這下心裡可不是滋味了。肯定曹操說心裡想的是:“既然還有人知道我的意思,這真的是,世界上還有比我聰明的”這呢,只是猜測而已。
然後呢?這個楊修的結局是什麼呢?當然了,不可能因為這件事曹就會殺了他,因為一件事也難以讓其他人不起爭論,那麼下面的這件事就簡簡單單的給各位大佬講一下吧!“一人一個酥事件”“雞肋事件”等等,曹操後來就以楊修動搖軍心,趁機將他殺了,這或許就是曹操找到的一個時機吧!曹操就是這樣的,自身聰明,要是別人能讀懂他的意思,那麼他心裡就特別不舒服,喜歡有才能的人,但又嫉妒別人。
就不說他這個了,曹操呢?還是一個喜歡多疑的人,所謂的,好奇心太重不好,這不好不是對他不好,而是對那些無辜的人。因為他的猜忌而去濫殺無辜,因為自己的疑心而錯殺好人,他身邊的人也常常因為他的猜忌而妄,提防身邊的人固人是好,但還是要謹慎殺人,不要為了就算多殺一個好人而不去放過一個壞人,其實什麼事情都是要講真憑實據的吧!那麼他呢?當然也有好的地方的啦,雖然他為人奸詐,但是呢?上面也說了他對有用的人都是非常真誠的,而且面對人才,他盡全力攬為己用。所以他身邊一直不乏能人異士。他為什麼最後會取得勝利,當然也是有原因的,他能取得人心,能屈能伸,遇到問題能想到很多很多辦法,用盡一切手段。同時他在軍事上也能熟知對方,瞭解了對方才能讓自己的計劃能夠更完美的實施吧!而且他有勇有謀,說真的,這個人真心不錯。
說了那麼多,應該都知道曹操是個怎樣的人了吧!他在三國演義當中是這個戲裡面的男主角,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沒人十全十美。最後的勝利也是他的這些促就了他。他的實力是不可輕視的,他的計謀,他的求賢若渴……這些種種都是原因。還給大家說一個,關羽到底是怎麼殺的,很多人都以為是殺死的,可是我一直認為是曹操殺的,也算兩個人聯手殺的,所以他也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關羽在華容道放了他,可現在卻和別人一起殺了他,這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的吧!不怕別的,就怕被信任的人在背後捅一刀,這些都是我的感悟。所以看三國演義你會明白很多很多道理,三國演義中間的每一個人物都會告訴你很多很多道理,每一件事情都會告訴你很多很多道理,四大名著之一當然也不是徒有虛名的吧!
我看三國演義所明白的道理吧!如果你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要懂得隱忍,要自己不斷的努力等等,都是在三國演義當做學到的。還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是適者生存。現在也是一樣,只有一直進取,你才能發展,才能把自己想要的握在手中。
-
5 # 凡人評論熱點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如果曹操不多疑,可能早死了。
曹操曾被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短暫的做了一段能臣之後,天下大亂,只好做亂世奸雄。
先是欲刺殺董卓,被通緝。已經被抓,被陳宮所放,因此多疑而殺呂伯奢一家。
與袁紹爭鬥時,袁紹可是四世三公,而且兵多將廣,內部很多人和袁紹串通,後來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曹操燒了很多書信就是證明。
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不是那麼好挾持的,動不動給你弄個血詔,就夠你受的。劉備就因為簽了個名,逃之夭夭。
後期還要篡奪劉家的江山,就更要小心在意。
孫劉未除去,他的腦袋是很值錢的。因此他只能一生多疑,頭痛而殺華佗。曹操多疑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外有強敵,內有心腹之患。
-
6 # 有道雲課堂
關於曹操為何生性多疑,這是個心理學問題。
其實,曹操也不是生來就多疑的,是後天原因造成的。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曹操的多疑是他的本能反應,而不是下意識去懷疑的。像這種本能的反應、行為,都是由我們的潛意識控制的。
潛意識是指人們心理活動未被發現的部分。潛意識所完成的工作是人類生存和進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始本能、衝動、童年心理印記、環境薰陶、觀念、習慣、人格等一系列因素。
每個人碰到內心恐懼的事物時,潛意識都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而曹操的經歷,讓他放大了他對周圍環境的恐懼感,並加強了他自我保護意識,才造成了他生性多疑的性格。這個經歷就是他帶刀入宮刺殺董卓。
曹操為了在各路諸侯中揚名立萬,憑藉董卓對他的信任(隨便出入皇宮),攜帶著七星寶刀入宮刺殺董卓。讓他潛意識裡認為人都是不可靠的,並放大了對周圍環境的恐懼,才造成了他多疑的性格。你看,他暗殺完董卓後逃到呂伯奢家避難,誤以為磨刀就是人家準備動手殺他了,路上碰到呂伯奢怕他告密,又把他也給殺了,還發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心聲。
-
7 # 地理少女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
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
-
8 # 羅賓漢式的人物
個人認為曹操並不是生性多疑,如果是天生的就多疑的話,那這個人的心胸和氣量會很小,那麼就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形象。比如說劉備,就是個偽君子。
可曹操並不是小人,他是奸雄。奸雄裡面有個雄字,那就證明他是有心胸和氣量的大人物。奸指的是有手腕,擅長陰謀之術。之所以多疑,是因為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下,經過了大量的磨鍊,以及對人情世故的徹察,必須要保持的警惕性。因為一個不小心,人頭就不知道被誰砍掉了。
就算當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也都要保持著像曹操一樣的警惕性。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這個社會偽君子實在是數不勝數,你把他當親兄弟,結果人家把你賣了你還得替人家數錢呢,最後你想哭著撞頭都找不到牆。
-
9 # 不能落後不能輸
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大多是生性多疑的,曹操有一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從這一句就能看得出他的性格,寧可錯殺也不放過。其實說他是自保也不為過,這個草船借箭這個典故就可以看出來了,還有長坂坡張飛一聲斷喝嚇退曹操八十萬大軍這個也能看得出來曹操生性多疑,尤其是錯殺農夫一家子。其實曹操也不一定是壞人劉備也不一定是好人,只不過是朝政立場不一樣而已。看個人怎麼理解,曹操還是一個詩人!
-
10 # 十四阿哥郎春濤
挾天子以令諸侯,名不正言不順,軍閥割據,內外交困,攻城掠地,搶人老婆,不知道多少人想著要弄死他呢,不多疑活不了幾天,不但死的多慘,估計得滅門。
-
11 # 雅蘭星空2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
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
-
12 # 大胖子爸爸
曹操多疑,這只是小說家為了醜化曹操,有意放大而已,其實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所有的統治者都多疑,這其中也包括美化的劉備和孫權。
為什麼統治者會多疑當我們在開了一家公司之後,一般人的做法都是,客戶和技術人員是絕對不能見面的,即便是最親近的技術人員,也絕對不能喝客戶見面,因為這樣的話,萬一客戶和技術人員私下交流了之後,我們的損失就會非常非常的大。而當技術人員自己的私活接的足夠多的時候,資源也都穩定了之後,他也會離開我們,自己另起爐灶,這就是君主和臣子之間不信任的點所在。
在歷史上,被信任的臣子背叛的君主多的數不勝數,最為典型的,就是春秋時期的齊國。
早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姜太公因輔助有功被封齊地,成為齊地領主,後來經過歷代帝王的經營之後,直至齊康公時期,被齊相田和所取代,而在這之前,田和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為田和的取代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田常出任齊相之時,在日常的管理中,實行以大斗出貸、小鬥收還的方式收攬人心,同時,相繼攻殺排斥齊國其他貴族,導致齊國大權旁落,田式掌握齊國實權,在齊康公繼位的時候,藉助三晉伐齊的有利時機,田和將齊康公遷於海上,自立為君,自此,田氏正式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君主。
而此後的秦王胡亥,漢帝孺子嬰及獻帝劉協都是因為大權旁落而導致自己被篡權。所以曹操自然之道,權臣的可怕。
與其說多疑,不如說預防,自己的命脈,永遠都不要掌握在別人的手裡曹操在創業的時候,看到了之前所有君王被篡權的例子,因此他便尋找自己的解決之道,在所有的重要的戰時上,曹操均會親力親為,親子討伐,即便手下已經有很多能夠獨立領軍的將領,曹操也會御駕親征。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討伐張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徐州之戰、討伐馬超、討伐劉備等等大戰,曹操都會親自出任三軍統帥,正式因為這樣,曹操才可以鎮住手下將軍們,從而不會大權旁落。但是自魏國第三任君主曹叡即為之後,司馬懿逐漸掌握曹魏政權,從而導致大權逐漸旁落。
不僅是曹操,劉備也很多疑由於劉備在當上蜀國君主之前,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因此在這個時候,看不出劉備的疑心有多重,但是當劉備當上蜀國君主的時候,多疑的毛病便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討伐孫權的事上。
當時劉備在討伐孫權的時候,因為知道諸葛亮不支援討伐而將諸葛亮外派鎮守北疆,親子出征討伐,而後在受到陸遜火燒連營之後,劉備逃至江陵城,招諸葛亮前來囑託後事,而其中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劉禪不適合做君王,諸葛亮可取而代之,就這麼短短的一句話,劉備便開始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欣然接受,他肯定會被後面的將領除掉。因此諸葛亮當時痛苦,實際上是太忠於蜀國沒有看到這一層。
其實,不論古今中外,只要是領導者,就會多疑,不論是高層還是中層,高層想到的,是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後人還能不能安全繼位,而中層想到的,則是自己會不會被自己手下所取代。多疑是人性,而曹操的多疑,僅僅只是被小說家放大了而已。
-
13 # 揹著芝士走世界的傳播
在曹操還是個毛小子,沒有一點地位的時候,他因為刺殺董卓不成功最後逃走,後來遇到了陳宮,這倆人當時一商量決定一起逃走,去建立自己的隊伍。在他們跑的路上遇到了曹操父親以前的朋友呂伯奢,於是倆人便去了呂伯奢家裡休整一下。當他們在呂家休息的時候,倆人突然聽到旁邊屋裡有磨刀的聲音,曹操立馬就以為是呂家人想要殺了自己,於是就手舉劍提前動手,殺了呂伯奢的全家老小。殺完所有人之後他才看到了牆角準備去宰的羊羔,知道自己殺錯了人,這能怎麼辦,殺都殺過了,也沒別的辦法啊,然後他就硬著頭皮說哪怕是我自己傷害了全天下的人,也不能一個人傷害我。另外呢在曹操晚年的時候,他的頭瘋病經常性的發作,讓他痛的受不了。當時在旁邊的神醫華佗就提了一個建議說,你要想治好,需要開顱啊,但是曹操就想啊,你這不是要我的命麼,你讓我把頭開啟,那我還能活嗎?於是,舉刀就殺了華佗這個千年不出一個的神醫。我想,從這兩個事兒中不難看出曹操的疑心病有多重吧。但是卻有一個問題讓小編一直都很疑惑,那就是,曹操的性格這麼多疑,可為什麼仍有那麼多的名將還是對他忠心不二呢?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經常會讀到曹操的軍隊在打完一場勝仗後,在一個大的營地上,曹操帶著他的將士們舉起酒杯,一邊大喊一邊喝酒,最後曹操還隨手一揮,把弄回來的戰利品,不管是鎧甲寶刀啦還是金子銀子啦,全都分給了他的兄弟們。在當時那個年代,很多的人衛國的意識是很弱的,很多人打仗也是沒有信仰的,他們主要就是為了弄口飯吃,甚至還想帶回點兒東西去補貼自己的家,所以啊,像曹操這樣大方不吝嗇的老闆是很多人的首選。而且從當時來看,曹操在那幾個領導中能力算是最強的,能文又能武,智謀還是一頂一的好。所以啊,大家都覺得一個實力這麼強的軍隊,打敗仗,死亡的可能性估計會很小,畢竟沒有人想動不動就戰死在沙場。所以小編覺得啊,那些士兵們也不傻,既然他們有自己選擇領導的權利,那為什麼不選一個戰鬥力最強而且待遇最好的人呢?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對武將的偏愛那可真是偏的讓人嫉妒啊。像當初曹操看上關羽的時候,那可真是想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他啊,見他的第一面就說,不管是錢啦、還是美女啦,只要你想要的我都會用一切辦法來給你辦到,只要你肯選擇跟我在一起。雖然最後關羽還是沒看上曹操,不過從這裡看出曹操對武將那真的是偏愛的不能再偏愛了。另外還有在對待像猛將張遼和許褚這些人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張遼之前是呂布的手下
-
14 # 高山流水gyj
曹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
操的性格豐富多變、多愁善感:他舉起五顏六色的大棒揮別了自己的出身;他用讀書打獵田園生活放逐過自己的理想;”大賢良師“現身的時候,這個中二病決定去做”漢故徵西將軍曹侯“;相信他會幼年中風的父親死了,”治世之能臣“一下子就成了復仇屠城的亂世奸雄;他曾經和一輩子的宿敵”出則同輿, 坐則同席“,想著”唯使君與操耳“;遠國來使,他會自卑的要命,站在床頭捉刀;面對巨大的軍事失敗,他眼睛掃過灰溜溜的智囊團,嘴裡懷念著死去的謀士;和當年戰友之子對壘長江的時候,他想著自己早慧早逝的小兒子。
能殺死他的,只有理想的破滅,除非是和他自己一樣充滿激情和理想的“君侯”關羽的大好頭顱——”那一天,他終於回想起了華容道上的恐怖,和,被世家大族支配的屈辱“——他看著繼承人身後世家大族的影子,靜靜吩咐妻妾舞女都可以改嫁。
可以說,是因為他性格的”體量“夠大,經得起後人這樣的追思和揣測,經得起文學和戲劇的演繹——即便是被貼了”殘暴多疑“的標籤仍然充滿人格魅力,這才讓我們對這張奸詐的白臉既有恨意又有親切。
再說,古往今來,也沒有幾個政治領袖所處的政治環境會比曹操的更加險惡啊?東漢的政治秩序已經瓦解了,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有影響的人,要麼就是上半身挨一刀,要麼就是要下半身挨一刀;國家信用已經在董卓鑄錢的時候破產了;瘟疫蔓延讓人覺得四百年漢家已死;寒冷的草原上,胡人們一會兒磨刀,一會兒生孩子。
一個會打仗的詩人,一個理想化的舊秩序修補匠,在這個時候是與所有人為敵的:他沒辦法在破敗的山河裡維護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沒法在自身受世家門閥支援的情況下,維護新興事功階級的利益和願望(父親”唯才是舉“,兒孫”九品中正“,簡直想哭啊)。他做的事情,多數都是對叛亂的reaction”反應“——透過屠殺滅族的方式加大對立面進行叛亂的機會成本。”望梅止渴“、”殺糧官卸責“等”酷虐變詐“都是應對時變的反應。曹操都是被逼的呀。
-
15 # 電影天堂小旋風
曹操,說到此人的時候,每個人對他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有人說他是梟雄,也有人說他是奸雄,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從意思上可謂是差距萬里,無論怎麼說,曹操在三國的時候都是一個有才能的人,而對於曹操的最大特點就是生性多疑。
第一點就是生逢亂世多疑並不是一個缺點。兵者,詭道也,自古以來都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戰爭本來就是殘酷的,人們想盡辦法只是為了活下來,各方勢力為了爭奪天下更是陰謀詭計頻出。在曹操之前,何進、董卓之人都是因為太過自信不夠多疑而兵敗身死,曹操在有這麼多前車之鑑的情況下自然變得更加多疑,在亂世之中這並不能算作缺點。
第二點就是曹操猜疑的大多是謀士而非武將。縱觀曹操一生,大多數被其猜疑並且殺害的多數都是文人,比如楊修、孔融等人,而對於武將卻非常信任和重用。即便如張遼、張郃這樣半路歸降的將領,也能夠得到曹操器重,他們對於曹操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所以才會拼死報答。
第三點就是曹操的多疑也是有一定依據的,並非董卓那樣全憑喜好濫殺無辜。曹操殺許攸是因為他降低了自己的威望;曹操殺孔融是因為影響了自己政令的實施;曹操殺楊修是因為他參與了立嫡之爭。由此可見,曹操所殺的人都是對自己的宏圖霸業有威脅的人,至於那些忠心於自己的人則是備受恩寵。
-
16 # 小魚經典匯
曹操(cáo cāo)(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恢復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計程車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
17 # 花雨繽紛朗誦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所謂的多疑,是曹操生存的年代所導致的,當時的亂世爭霸,人心難測,曹操要在那個時代生存下去,沒有辦法不多猜忌,多疑慮,故他想的較多,所以多疑。
我認為現在很多的人對曹操的看法都是源於《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思想所致。要問曹操多疑,這個問題是要從多方面來看的,第一點,就是曹操為什麼多疑,先前我已經說了,曹操的年代決定了這一點,曹操的年代,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是不存在信任的。第二就是曹操怎麼多疑。曹操的多疑,這在他後期十分明顯,前期白手起家的他也是多疑,但是疑卻信任,這個就是曹操用人的偉大之處。第三就是對比曹操的多疑。有的人說曹操是小人,不信任他人,多疑導致了自己的失敗。我認為不然,多疑並不是曹操的錯誤,我們可以對比他人和曹操的多疑。那麼對比的物件當然是最具代表的劉備。劉備的多疑最體現的一點就是託孤,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對孔明最經典的就是他的假情假意,劉備半生戎馬的江山讓諸葛亮來坐?笑話。所以曹操和劉備同是多疑的人,只不過劉備隱藏的深。至於客觀的去看曹操,那麼我認為,曹操是一個英雄,他平定了北方,也只有他有能力平定北方,安邦定國,讓北方脫離群雄割據的戰火局面,這個一大貢獻,當時也只有他可以完成的貢獻。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8 # 糊塗歷史貫古今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確實生性多疑,原因如下。
第一,這是曹操的自私決定的。曹操有句名言叫做,“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負我”。一般來說,人越自私,越不容易相信別人,就越多疑。
第二,這是曹操的出身決定的。曹操出身微賤,祖父是宦官,三國時期豪強士族眾多,門第觀念嚴格,曹操擔心別人嘲笑,自卑使曹操不會輕易相信別人。
第三,這是曹操的經歷決定的。曹操從小不務正業,到處闖蕩,經歷的人和事不計其數,其中的經驗和教訓肯定不少。不管是直接經驗教訓,還是間接經驗教訓,都會使曹操變得十分警覺。
第四,這是曹操面子決定的。當過目不忘的張松,將曹操的兵書背了一遍以後,曹操擔心張松會說他抄錄別人,丟人丟面子,於是忍痛選擇燒掉兵書。
第五,這是曹操出於安全考慮。當知道自己睡覺時,侍從一直在身邊,於是透過裝睡殺了侍從。
第六,這是曹操出於政治軍事考慮。為了牢牢控制權力,不失亂殺無辜,殺雞儆猴,楊修之死就是證明。
-
19 # 天下熱文
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不止一次的去關注了一個人,這個人呢他非常的解軍事和兵法,並且在後來他借力討伐四方,消滅了國內的地方割據力量,還降服了周邊的匈奴,使北方從此歸於統一。而且他為了恢復當時國內的經濟,還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方案,最後使原本一片混亂的地區風氣明顯的好轉。另外呢,這個人曾還是魏王,一手促成了曹魏的建立。我想估計大家都猜到了吧,這個人就是曹操。但是,這個一度改寫歷史的領導人物,卻也是個疑心病重的讓人沒法兒說的人。

在曹操還是個毛小子,沒有一點地位的時候,他因為刺殺董卓不成功最後逃走,後來遇到了陳宮,這倆人當時一商量決定一起逃走,去建立自己的隊伍。在他們跑的路上遇到了曹操父親以前的朋友呂伯奢,於是倆人便去了呂伯奢家裡休整一下。當他們在呂家休息的時候,倆人突然聽到旁邊屋裡有磨刀的聲音,曹操立馬就以為是呂家人想要殺了自己,於是就手舉劍提前動手,殺了呂伯奢的全家老小。殺完所有人之後他才看到了牆角準備去宰的羊羔,知道自己殺錯了人,這能怎麼辦,殺都殺過了,也沒別的辦法啊,然後他就硬著頭皮說哪怕是我自己傷害了全天下的人,也不能一個人傷害我。另外呢在曹操晚年的時候,他的頭瘋病經常性的發作,讓他痛的受不了。當時在旁邊的神醫華佗就提了一個建議說,你要想治好,需要開顱啊,但是曹操就想啊,你這不是要我的命麼,你讓我把頭開啟,那我還能活嗎?於是,舉刀就殺了華佗這個千年不出一個的神醫。我想,從這兩個事兒中不難看出曹操的疑心病有多重吧。但是卻有一個問題讓小編一直都很疑惑,那就是,曹操的性格這麼多疑,可為什麼仍有那麼多的名將還是對他忠心不二呢?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經常會讀到曹操的軍隊在打完一場勝仗後,在一個大的營地上,曹操帶著他的將士們舉起酒杯,一邊大喊一邊喝酒,最後曹操還隨手一揮,把弄回來的戰利品,不管是鎧甲寶刀啦還是金子銀子啦,全都分給了他的兄弟們。在當時那個年代,很多的人衛國的意識是很弱的,很多人打仗也是沒有信仰的,他們主要就是為了弄口飯吃,甚至還想帶回點兒東西去補貼自己的家,所以啊,像曹操這樣大方不吝嗇的老闆是很多人的首選。而且從當時來看,曹操在那幾個領導中能力算是最強的,能文又能武,智謀還是一頂一的好。所以啊,大家都覺得一個實力這麼強的軍隊,打敗仗,死亡的可能性估計會很小,畢竟沒有人想動不動就戰死在沙場。所以我覺得啊,那些士兵們也不傻,既然他們有自己選擇領導的權利,那為什麼不選一個戰鬥力最強而且待遇最好的人呢?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對武將的偏愛那可真是偏的讓人嫉妒啊。像當初曹操看上關羽的時候,那可真是想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他啊,見他的第一面就說,不管是錢啦、還是美女啦,只要你想要的我都會用一切辦法來給你辦到,只要你肯選擇跟我在一起。雖然最後關羽還是沒看上曹操,不過從這裡看出曹操對武將那真的是偏愛的不能再偏愛了。另外還有在對待像猛將張遼和許褚這些人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張遼之前是呂布的手下,呂布和曹操那可是不知道鬥了多少次了,但是當張遼歸順他以後,曹操對他是一點兒懷疑都沒有,那是比對自己兒子都要信任和放心啊,像對自己身邊其他的大將一樣給他權利,還給了他好多獎賞。

還有當初黃蓋來投降的時候,一向謹慎過度的曹操那可是完全的放下警惕,真的是全心全意的去準備接受黃蓋,可是對武將愛到無法自拔的他,估計咋也沒想到這會是黃蓋專門為他設的苦肉計,最後啊,在赤壁大戰讓他敗的非常慘。真的是覺得,那得是對武將愛到哪種程度啊,才會去向一個明知道不會跟著自己的人說好話,才會去對一個從敵國歸過來的俘虜完全信任,才會放下自己懷疑的一切去接受一個最該被懷疑的人。我想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人,只有曹操了吧,而也正是因為這,才會讓那些明知道曹操愛懷疑的人仍然啥都不顧的跑來投奔曹操。

曹操的疑心病是在歷史上都出了名的,而且有時候疑心的讓人感覺到煩,但是,他雖然疑心重,他卻能做到有啥好東西第一時間想的是和自己一起經歷生死的兄弟,他哪怕自己留著喝湯也不會讓自己的兄弟們少吃口肉。而且,他還能做到不管是從哪裡來的武將,只要一心來跟著自己幹,就不會讓他們吃虧,就算被騙過好幾次,他還仍然是愛武將愛的啥都不顧。我想,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他多疑成性但是還是有很多大將一心想要來投奔他的原因吧!
-
20 # 明志弘
人的性格的形成是由他生活的環境和經歷造成的,敏感多疑的人往往是因為遭受過不公平的對待,導致缺乏安全感的一種體現。曹操出生於宦官之家,家產豐厚,金銀財寶堆積如山,而當時閹宦專權實是已經將漢家江山折磨的體無完膚了上至門第,下至百姓,無不對他們恨之入骨,況且中國是以傳統儒家文化為主流,清高志士排斥、鄙視宦官之後。曹操就生活在這樣的矛盾之中,被一部分人作為掌上明珠極度寵幸,同時有被另一部分人極度蔑視,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曹操的這種猜忌性格,對周圍世界周圍人極度不信任。
回覆列表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