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著名的有劉邦與韓信,朱元璋與藍玉。沒有他們幫助。肯定是不能一統江山的。
6
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古代將相,尤其是開國的將相當然也都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但他們依然選擇給主公賣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自知,不相信這種悲劇會在自己身上發生;在於以打天下的慣性思維揆度坐江山的形勢,從而漸漸地與主公脫離了命運共同體的關係。

    以“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為例,他在率兵平定趙國、燕國,並且自封為齊王之後,到達了自己人生的巔峰,當時天下大權實際上是掌握在他的手中,天下形勢如何發展,完全取決於他如何選擇。

    正在此時,項羽的說客武涉以及韓信本人的謀士蒯徹都曾經提出讓韓信三分天下的建議,希望他能夠另起爐灶,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但是韓信全都拒絕了,他“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也就是說,韓信堅持追隨劉邦、堅信劉邦不會虧待他的理由有二:

    第一、他們二人同心同德,除了私交之外,還有共同的目標,是命運共同體。

    第二、韓信從前、現在以及將來都給劉邦立下不世之功,劉邦不會虧待功臣。

    但是韓信想錯了,因為劉邦是“為大事者不顧家”的人,他危難之際可以不要自己的父親、妻子以及孩子,當然也可以為了終極目標而捨棄臣僚。

    另一方面,劉邦肩負的責任不單單是打天下,他還要坐江山。打天下的時候他需要剷除任何絆腳石,坐江山的時候他要除掉所有的、哪怕是潛在的威脅。

    可惜韓信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最終選擇謀反,因為在他的思維模式中,率兵作戰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他也正是為戰爭而生。和平發展的時代不需要他,他也不喜歡和平發展的時代。

  • 2 # 樂客優選

    古代的將士與謀士應該都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為什麼願意拼命?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裡記載春秋末期,范蠡攜西施離越王而去的故事:【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又《淮陰侯列傳》:“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這樣的結果其實誰也不想看到,作為一個國家統治者越王勾踐所受的屈辱,范蠡和文種等近臣都是最好的見證人。當勾踐再次復國坐上皇位的時候,第一件事恐怕就是想把自己的屈辱史徹底抹平。而除掉范蠡和文種理由千千萬,也許范蠡助越王滅吳復國之初就看清了越王。但是身為越國名臣,國難來臨他們有責任和義務與越王共進退。范蠡深知越國在他和文種等人的策劃下復國指日可待的。與其背信棄義逃之夭夭不如待越國翻盤之後功成身退,把背信棄義的帽子留給越王勾踐。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種事情在古代每個時期都常見。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尉遲恭依仗自己勞苦功高,多次冒失直諫唐王,李世民甚是難堪。最後謀臣徐茂公點醒尉遲恭,尉遲恭隨即辭官歸故里遠離長安。當然最後還是落得個鞭斷人亡的結果。國事太平卻逼死功臣老將,與越王同!

    我們再看看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吧。這裡有一段君臣的對話:【太祖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無有窮已。然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今終夕未嘗安枕而臥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惶恐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雖無心,其如麾下之人慾富貴何?一旦以黃袍加汝身,雖欲不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頓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憐,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駒過隙,所欲富貴者,不過多得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使好田宅市之,王翦、蕭何所以免禍。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稍嫌,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疾,請解兵權。】

    多少皇帝可共患難,難享富貴!一幫兄弟東征西討、捨命相搏,最後贏得天下的時候,大哥卻把初心忘了!這樣歷史枚不勝舉,也許當初起事的時候想法真沒那麼多,就是為了多吃一口肉而已。

  • 3 # 向陽花開7290

    為了報效國家,實現自我價值!

    像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命中註定就是為了戰爭而生,是劉邦給了他施展才華的舞臺。他輔佐了劉邦成就霸業,同時自己也實現了自我價值!雖然最後落了被誅殺的下場,但總比渾渾噩噩有意義!

    再者說,也不是所有的功臣都沒有好下場,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功臣本身,得懂得審時度勢、擺正心態,體察聖意啊!劉邦的蕭何曹參張良,朱元璋的劉伯溫,周武王的姜太公、秦始皇的王翦等等,都懂得功成身退,得到善終!

  • 4 # 長島男爵

    一、不得善終的有之,可以善終的更多。

    認為功臣都不得善終的,其實有失偏頗,不是事實。大漢開國功臣十八侯都活的好好的。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封爵誓詞上講:“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安寧,還要把對你們的恩澤延及給後代。”

    而漢初好多功臣傳承好幾代,像蕭何、曹參的後人,一直受用至漢朝滅亡。

    古人的最大追求不在乎「封妻廕子」,而劉邦可以給他們實現的希望,為什麼不追隨呢?

    二、從龍之功,回報極大

    從龍之功一旦達成,就有可能出將入相,封妻廕子,前者可以滿足一時的金錢、權力需求,後者就厲害了,封爵理論上可以永遠在自己家族流傳下去,躋身貴族行列,光宗耀祖,福廕後代,相當於成為國家的小股東,有什麼比成為國家的股東更有成就感的事?

    而且部份皇帝對功臣賞賜極為優厚,比如劉邦。

    過去有萬戶侯的說法,意指封了萬戶侯就達到人臣頂峰了,都知道劉邦封了兩個萬戶侯:平陽侯曹參(食邑10600戶)、留侯張良(食邑10000戶),是開國功臣中最多的,其它只能依次遞減,如絳侯周勃8100戶,酇侯蕭何8000戶,不足萬戶,開國功臣只有那麼點封賞嗎?不止!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後數世,民鹹歸郷裡,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說的是,天下初定之時,人民逃離戶口這足實際的20%-30%,所以大侯才萬戶,小侯五六百,到了後來人不逃難回來登記造刪了,像蕭何、曹參、周勃、灌嬰,食邑增加到40000萬,小侯也成倍增長。

    封賞成倍增長,這意味著萬戶侯可能有十幾位之多!

    食邑40000戶意味著什麼?以5人一戶算,就相當於20 0000人的租稅都是你的,封賞之優厚前無砋人後無來者!

    後世唐朝,萬戶就是親王待遇了,五千戶是郡王,後世封爵名稱倒是挺響亮的,但實質上不如漢朝。

    不管怎麼說躋身貴族都是好處非常大的事,也只有開國大規模封爵這種好事,如何能不拼命幹呢?

    三、不得善終者,有其己身的缺陷,不能據此推及所有人

    我給你的,你可以拿,我不給你,你不能自己拿。

    很多功臣其實就是載在這上面,典型的例子就是韓信。

    滎陽被攻破,他不來救援,擅自打齊國,為的是自己稱王,自己稱王了假惺惺要劉邦批准,你都 這樣了能不批嗎?決戰的時候觀望,賜予封地才出手,這已經不是臣的領域了,這是自絕於功臣之列。

    早幾十年的秦始皇的臣子王翦,功勞比韓信都大,也只封了侯,儘管他在戰前要求賞賜田宅財守望,但絕沒有中途坐地起價的行為,王翦和韓信為臣之道的不同,造就了其命運的不同,如果王翦半路要求秦王政封他個王噹噹,你覺得他還有好下場嗎?

    四、功臣飛揚跋扈,非國家之富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餘皆坐法隕命亡國,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於當世之禁雲。

    功臣躋身貴族,本身就享有合法的特權,但有些人不能自律,貪贓枉法欺男霸女魚肉鄉鄰者不在少於,應該予以打擊。

    總結、功臣風險有之,但收益更大,怎麼能不心動?

    所謂伴君如伴虎,但君王總還是需要人治理國家的,多數人都不能抵擋出將入相,封妻廕子的誘惑。

  • 5 # 愛歷史的毛筆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種事一般發生在開國功臣身上,有一定的合理性。開國皇帝屠戮功臣,多是因為功高震主,也有是為子孫後代考慮,擔心開國功臣在皇帝百年之後,利用開國之功把持朝廷,謀權篡位。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有一些看法。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主動權雖然把握在皇帝手裡,但是本質上是君臣互動的結果。以劉邦君臣為例,韓信是被呂后所啥,是不是劉邦授意暫且不討論。我們只談論劉邦為什麼回如此忌憚韓信,縱觀楚漢之爭,凡是決定性戰役全是韓信幫劉邦打贏的,功高震主,此為忌憚之一。在楚漢爭鬥過程中,名義上韓信是劉邦的屬下,本質上,已經類似於合夥人的關係了,此為忌憚之二。韓信幫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兩人已經有矛盾了,甚至和劉邦講條件。劉邦控制不住韓信,此為忌憚之三。但這如果韓信處置得當,是可以避免身死的,劉邦分封諸侯的時候,如果韓信不求兵,只求富貴,我想劉邦也不會殺死韓信的。

    蕭何和張良和韓信同為“漢初三傑”,但命運卻大相徑庭。有人會說,蕭何和張良不具有兵權,不足以劉邦對他們起殺心,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對的。雖然二人無兵權,但是二人在軍中威望足以威脅劉邦後代。而且不久之後,劉邦確實對二人起疑心了,張良是不求軍功,急流勇退。蕭何自我敗壞名聲,購良田,貪汙受賄。

    其實無論哪個朝代都不會允許開國功臣掌握兵權的,至於命運不同,很大程度上與開國功臣性格相關。而且“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發生的機率也沒有多高,大一統王朝裡只有劉邦,和朱元璋發生了大規模屠戮功臣的事情。其他朝代對功臣還是挺不錯的,但是軍權也會一定程度削弱甚至剝奪。趙構的杯酒釋兵權,其實這才是飛鳥盡良弓藏。而劉邦,朱元璋,則是後半句“狡兔死,走狗烹”。

  • 6 # 德雨50926495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狡猾的兔子一死,狗也很快成為人們的食物。鳥被打盡的時候,人們把良弓,也束之高閣不用了。比喻被人利用後,失去利用價值的下場。

    古代帝王在打天下的時候,是可以與武將同生死共患難的,但是絕對不可同富貴的,一旦取得江山,並座穩之後,首先,一定是除掉居功自傲,對自己江山不利的人。

    秦何以為強,變法也,獎勵耕戰,“賞不遺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處於一孔”的基本國策,短短几年,經變法後,與東方列國大小百餘戰,共計殲滅六國軍隊一百五十餘萬。“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冷血的秦人,靠實力統一全國。而變法始創者商殃,為得罪貴戚,而被車裂於市。

    西漢,七國之亂,其勢盛及一時,漢室江山,岌岌可危,吳楚連軍,進兵睢陽,扣關函谷,景帝驚吒,臨危授命於周亞夫。周亞夫治軍嚴明,善於用兵,領兵平山東,襲糧道,平吳楚,叱吒風雲,而天下定,景帝疑其功高蓋主,削其爵,亞夫絕食5日,終死於獄中。

    明開國徐達 ,結束了蒙古對中原的數近百年的統治,幫朱元璋一統天下,,南征北討,功勳卓著,與劉伯溫、常遇春等共為開國元勳,然朱重八疑心重,易反覆,開國之將,皆為殘害,空哀伴君如伴虎,此恨綿綿無絕期!

    古代將士,都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為什麼總是有一代一代的人,為君賣命,為國盡忠?儒家思想是也。

    西漢儒學大家董促舒,投皇家所好,把儒學與“君權、父權、夫權”結合在一起,提出了“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五常為“仁、義、禮、智、信”。

    由於一屆一屆帝王的強勢推行,將國人的行為道德規範,全部統一到“三綱五常”上來,統治中國長達二千多年,“臣為君死,臣不得不死”,忠君報國,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最高理想,與行動指南。

    我想這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生生不息,以特有的民族精神,至今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吧。

  • 7 # 星其裡

    一,將士與謀士作為人傑,都會想幹一番事業的,肯定要跟著他們認為能助他們一番事業的人了。知道怎麼樣,知道了還不是要去拼命,拼命也是在為自己掙前程,萬一被善待了呢。

    比如韓信,劉邦收編他的時候難道會說我將來要殺了你?肯定是禮賢下士、描繪藍圖等,事業沒成功以前每個人都是好夥伴,現在的社會也如此啊。至於事業成功以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將士與謀士已經無可奈何了。

    二,古代社會選擇餘地不大,跟誰都有可能是這個下場。拼命說不定能讓自己的籌碼更大,大道皇帝忌憚甚至可以和皇帝抗衡。

    秦末紛爭實力強的就是劉邦、項羽,選項羽結局就一定會不一樣嗎?而且劉邦比項羽會收買人心,比較下來好像劉邦是最好的選擇。同理,當時朱元璋和陳友諒比起來,朱元璋實力更強些。而且藍玉是常遇春妻弟,常遇春跟著朱元璋幹,藍玉沒理由不跟著朱元璋,這是一種裙帶關係。

    沒有哪個皇帝在打江山的時候會告訴將士謀士將來要過河拆橋,將士謀士可能聽說過走狗烹,卻不覺得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人都有這個心理。

  • 8 # 大山裡的幼稚鬼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幫助越王滅吳的范蠡寫給另外一個功臣文種的,後來又出現在了《淮陰侯列傳》之中。

    這句話說的很悲哀,似乎為人臣者,在輔佐的君王用完之後,就會跟廁紙一樣無情地拋棄。但其實,歷史上大部分好似印證了這句話死掉的功臣,都不是死於這句話本身。

    從邏輯上講,這句話就有問題,什麼叫“飛鳥盡,狡兔死”?縱觀歷史,“飛鳥”真的射殺得乾淨麼,“狡兔”又全部都能幹掉的麼?

    與這句話相呼應的,還有另外一個詞,那就是“功高震主”,似乎大部分被帝王幹掉的能人,大多都是因為皇帝的忌憚所導致的。其實,在筆者看來,這只是一種表象,並非他們真正的取死之道。

    文種的死,並不是因為滅吳之後,他對於越王沒有了作用,而是他作為越國二把手,跟越王在政治上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文種以為越國在滅吳之後應該修養生息,恢復生產,而越王野心勃勃,想要成就霸業,對外發動戰爭,兩種截然相反的政治路線,最終導致了文種的死,既然你作為我的副手,不幫我的忙就算了,還要攔著我的路,又有什麼活下去的必要的。

    韓信的死,死於權力鬥爭。韓信這個人,軍事才能堪稱天才,但在政治上卻不及格,在劉邦跟項羽正打得難分難解,戰事焦灼的時候,他犯下了人生最大的錯誤,也是他最終取死的原因。他挾攻滅諸侯的功勞,要求劉邦把齊地給他治理,封他為“假齊王”。

    他這麼幹,不就是明顯不讓劉邦不舒服麼,說韓信政治不及格,那真的是一點都不冤枉,他假齊王就假齊王,成一個諸侯,那就應該有成王的格局,跟劉邦爭一爭天下,可這傢伙,居然還找各種理由,最後成為了漢朝開國功臣。

    你都走出了君王最忌憚的一步了,之後卻毫無反應了,可見其真的是腦子有坑啊,這跟脫了褲子啥也不幹,也不穿起來有什麼分別?

    在說劉邦,他也不是針對韓信一個人。漢朝建立以後,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殺不殺功臣的問題,劉邦還不至於格局那麼小,而是,為了建立漢朝,灑出去好幾個異姓王了。漢朝立得秦制,秦制的核心就是中央集權,完全廢除分封,秦始皇連自己的兒子都不封王給封地,可見執行得是多麼的徹底。

    異姓王的存在,就使得帝國之記憶體在一個個小的獨立政權,雖然他們奉劉邦為天下共主,但其實關起門來,他們有軍隊,有官員,能自己收稅,即便他們不想造反,但他們的兒子後代們呢?

    中央跟地方的權力爭奪是貫穿整個中國史的重要主線,韓信的死,就在於他做了這個異姓王,還是一個挾功上位的。

    最後說藍玉,藍玉,其實一開始是不會死的,儘管他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但朱元璋從來沒有打算幹掉他,對於老朱而言,藍玉是可以掌握的。既然能掌握的人,又為什麼要愚蠢地去幹掉他呢?

    藍玉的死,是因為一個人的死,這個人就是太子朱標。朱標的英年早逝,打亂了朱元璋的一切部署。藍玉雖然驕橫,但他是太子黨鐵桿,是朱標堅定的支持者,而且滿朝文武除了老朱,也就朱標能夠降服得了他。這也是為什麼在朱標死之前,藍玉屢遭彈劾,以及各種相當過分行為,都沒有被老朱清算的原因。

    只要朱標能夠掌握藍玉,那麼藍玉就是太子保駕護航的武臣方面最好選擇。可惜,隨著朱標的死,這一切發生了巨大變化,老朱選擇了小屁孩朱允炆作為帝國接班人。而朱允炆雖然是朱標的兒子,但他跟藍玉沒有任何交情,他本人在朝廷也沒有任何威望可言,是完全駕馭不了藍玉的,這就是老朱要幹掉藍玉的最主要原因。而非所謂的“飛鳥盡,良弓藏”,一切都是為了權力的穩固而已。

    歷史上功勞很大,但沒有被殺掉的其實佔大多數,漢初三傑蕭何、張良不就善終了麼,特別是蕭何,丞相一直幹到了劉邦死掉,呂后臨朝稱制。可見,其政治才能是多麼的了不起,在漢初那種波譎雲詭的政壇上能夠屹立不倒,始終得到漢朝統治者的信任,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說到底,想要不被皇帝幹掉,那就不要做皇權的絆腳石,要深諳政治鬥爭,知道厲害關係,這樣才能進退自如,既能保全性命,又能坐擁富貴,還能掌握一定權力。所以歷史上,能打的,不一定政治才能就及格,會出主意的,不一定就深諳政治鬥爭的關鍵。

  • 9 # 方圓論壇

    再比如歷史上沒有屠殺一個功臣陳的皇帝李世民。首先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李世民打下來的。功臣們誰的功績也比不上他。所以也就不存在功高蓋主的說法。其次,李世民是一個要征服世界的男人 從李世民的執政軌跡來看。他也真正是一個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狠人。李世民需要他的文臣武將繼續追隨他征戰。所以他捨不得殺一個人。唯獨侯君集一人還是他自己找死 非要造反,導致自己被殺。李世民一生平滅昭武九姓,平滅東突厥,平滅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新羅,百濟跪拜在大唐腳下祈求臣服。 整個東亞地區差不多都被李世民征服了。所以他需要人才。他也不會殺。

    即使再差一點的,如宋朝趙匡胤。雖然功臣們權力地位被剝奪了。但也榮華富貴一生,家族也地位高漲。這些都是後來人的榜樣。有了這些正面的例子來看。他們就自動的忽略了那些被屠殺功臣的下場。哪怕你生在劉邦時期,只要懂得藏拙,懂得激流勇退也不乏榮華富貴一身的。如曹參,蕭何,張良等人。即使是在活閻王朱元璋時期,不也照樣有很多功臣活了下來嘛。所以為了這一線生機。很多人都願意去搏一次。這也是為什麼明明大家都知道“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的道理。卻依然樂此不疲的一波接一波的飛蛾撲火。

  • 10 # 窗外1225

    都被權勢所迷惑住了唄,事實上中國歷史雖然有很多過河拆橋的歷史,但是如果事件的主人公足夠的聰明,知道什麼叫功成身退,活一個富貴餘生是一點沒問題的,但可惜,身在局中,大都看不透唄。

  • 11 # 南朝居士

    屠刀沒有落下來之前,誰知道自己是蕭何還是韓信?

    即使是韓信,也不一定非死不可的吧?

    皇帝殺功臣,並不是無目的的殺,也不是全殺,他們只會殺那些威脅到統治的人,不服管的人,或者站隊在威脅統治的那一方,

    殺功臣其實很危險的事,一個弄不好,自己就被打翻盤了,

    康熙削番,三藩並削,結果呢?差點被打回老家了。

    五代十國都是因為殺功臣,最後功臣造反,改朝換代。

    唐德宗兩次被打得逃跑,不是因為想削番嗎?

    所以,殺功臣不是那麼容易操作的事,一個弄不好,自己就被殺了,

    如果功臣沒有威脅統治,沒有手握重兵,沒有不服管,皇帝大機率是不會殺功臣。

    很多人對皇帝殺功臣義憤填膺,是想當然的認為功臣都是好人,都是偉光正的人,都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聖人,對他們被殺感到冤枉。

    比如岳飛,傳說中十二道金牌調他回來,想用這個故事顯示趙構的昏庸,導致功虧一簣,但是想想看,一個武將,十二道金牌才能調動,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他不服管,另一個就是他軍閥化了,軍隊只聽他的,不聽皇帝的了。

    劉邦為什麼封雍齒為侯?顯然是因為想借封仇人為侯,安撫功臣,不然,這些功臣真的會造反的,要知道,功臣和反賊,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僕固懷恩、李光弼這些跟郭子儀分庭抗禮的牛人,不都是功臣?結果呢?李光弼不聽調遣,僕固懷恩直接造反了。

    李世民大宴群臣,尉遲恭打了李道宗,認為李道宗功勞不如自己,竟然坐在自己前面,李世民說,終於知道為什麼彭越被剁成肉泥了,

    打天下成功後,臣子必然會爭功,必然會居功自傲的,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服管、違法亂紀、目中無人,想跟皇帝分庭抗禮,甚至有造反的可能,這樣的人能不殺嗎?

    某位著名企業家說過這樣的話,打下天下後,必須削番,殺功臣,不殺功臣企業做不下去的。

    原因很簡單,大家一起創業時,因為沒成功,大家都聽老總的,但是成功之後呢?老總怎麼管理這些功臣?每個人身居高位,都是部門經理,中飽私囊你怎麼辦?執行力差怎麼辦?不服管怎麼辦?這個公司肯定垮了的,

    所以,必須明升暗降,不給實權,讓他們養老。

    老闆很可能會引進職業經理人,引入經理人,不削番怎麼管理這些功臣呢?資歷比他老,功勞比他大。

    所以啊,皇帝殺功臣,並不是隨便殺的,大多也不會冤殺的,即使殺功臣,比例也不會高,絕大多數功臣都是世代享受分紅,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憑什麼不跟著打天下?

    何況,富貴險中求,沒有一點冒險意識,是不可能成功的,

    就是現在做生意創業,也面臨各種風險,如果沒點冒險的勇氣,一輩子也只能打工了。

    主父偃有句話,“生不得五鼎食,死亦得五鼎烹”,代表了很多有志青年的想法。

    你提到的劉邦,他分封的功臣143人,他殺的功臣,只有韓信和陳豨吧?韓信是呂雉殺的,陳豨是造反,其他一百四十多人,都安享晚年了吧?這也叫殺功臣?

    至於朱元璋殺功臣,他做了31年皇帝,足以熬死大部分功臣了,想想古代的人是壽命。

    列一段洪武功臣錄

    洪武二年   鄂國公常遇春病卒 

    洪武四年   廣德侯華高病卒

    洪武五年   宣寧侯曹良臣戰死

    洪武七年   淮安侯華雲龍病卒

    洪武八年   德慶侯廖永忠賜死

    洪武十年   衛國公鄧愈病卒

    洪武十一年  臨江侯陳德病卒   東平侯韓政病卒

    洪武十二年  濟寧侯顧時病卒   靖海侯吳禎病卒

    洪武十三年  永嘉侯朱亮祖鞭死

    洪武十四年  江陰侯吳良病卒

    洪武十五年  營陽侯楊景病卒   汝南侯梅思祖病卒   宣德侯金朝興病卒

    洪武十六年  安陸侯吳復病卒

    洪武十七年  曹國公李文忠病卒  鞏昌侯郭興病卒

    洪武十八年  魏國公徐達病卒

    洪武十九年  六安侯王志病卒

    洪武二十年  鄭國公常茂流放   永城侯薛顯病卒

    洪武二十一年 安慶侯仇成病卒   海西侯納哈出卒

    洪武二十二年 南安侯俞通源病卒

    洪武二十三年 韓國公李善長坐胡黨死      延安侯唐勝宗        吉安侯陸仲亨 滎陽侯鄭遇春 平涼侯費聚 南雄侯趙庸    宜春侯黃彬 河南侯陸聚等坐胡黨誅   雄武侯周武病卒  航海侯張赫病卒

    洪武二十五年 黔國公沐英病卒 江夏侯周德興罪誅 靖寧侯葉升坐胡黨誅 

    洪武二十六年 涼國公藍玉 開國公常升被誅 會寧侯張溫 鶴慶侯張翼 普定侯陳桓 景川侯曹震 舳艫侯朱壽  懷遠侯曹興 全寧侯孫恪 瀋陽侯察罕 西涼侯濮興 宜寧侯曹泰 支平侯韓勳 徽先伯桑敬  東莞伯何榮等坐藍玉案誅

    洪武二十七年 穎國公傅友德賜死

    定遠侯王弼 永平侯謝成坐藍玉案誅

    洪武二十八年 宋國公馮勝賜死 信國公湯和病卒 崇山侯李新以罪誅

    洪武三十年  鳳翔侯張龍病卒

  • 12 # 元二使安西

    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

    這句話最早出身春秋時期范蠡的故事,在勾踐滅吳之後,范蠡功成身退,傳說裡他帶著西施隱居了,走之前,給老同事文種寫了一封信,就有開頭那句話,算是提醒文種,趕緊急流勇退,以防被清算。

    然而,文種沒有聽勸,後來果然被勾踐賜死,也就成為應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的第一人。

    縱觀歷朝歷代,文種的悲劇不斷重演,范蠡的灑脫卻很少得見。原因為何呢?

    一、人存僥倖心理,不相信小機率事件會落到自己身上

    每一位開國功臣,都是歷經各種艱險上位的,不誇張地說,都是在用生命博前程,爬到頂峰的過程越困難,得手之後再放棄就越痛苦。

    後世有句話很好詮釋了這個現象: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上位者要再回到田野鄉間,當個普通的農民或是窮酸書生?抱歉,即使是傳說中的神人姜子牙、劉伯溫,也很難真的做到。

    別外,大多數人,也有著普遍的賭徒心理,堅信自己不是倒黴蛋,認為"殺功臣"是小機率事件,即使真的發生,也不會落到自己頭上。

    事實也的確如此,歷代開國之君,絕大多數都曾對功巨下手,但下手的方式各有不同、狠烈程度也大不相同。

    比如劉邦時期,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呂后用計暗算身死,而另外兩傑蕭何、張良,卻都相安無事,爵位還傳承給後代。其他的開國功臣陳平、周勃等,更在後來呂、劉之爭時保了劉家。

    而明朝朱元璋時期,卻幾乎殺盡開國功臣,最後得到善終的家族大概只有湯和等幾人。

    像宋太祖雖對手下有猜疑,但他選擇了比較溫和的方式,杯酒釋兵權。

    對比不同君主的做法,也就難怪開國功臣們抱有期待了:我跟的主公看上去人不錯的樣子,應該幹不出把大家殺光、殺絕的事情吧?

    正是在這樣的想法下,功臣們盲目自信,甚至有個別人認為自己功勞之高、無可替代,為人處事極其高調,最終遭了主君毒手。

    這世上沒有誰是無可替代的,最多隻是時間問題。

    二、統治者不放心,寧願將人控制在手裡,也不能放歸山野

    開國功臣沒能抽身隱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統治者不放心。他們寧願將人控制在手裡,擱在眼皮底下盯著,也不能放歸山野。

    這道理很簡單,都是生死邊緣線上掙扎回來的同袍,主君和他的功臣們彼此都瞭解,誰有幾斤幾兩、誰是鼓吹造反的小能手、誰帶兵打仗無人能敵,主君們是一清二楚。

    能從亂世中殺出重圍的,都不是善茬,等到帝國基業建立,這些原本的功臣,就成了嚴密防守的物件。

    誰知道他們是不是對皇帝的位置也有了想法?想換個人坐坐?

    尤其在政權交替前夕,開國皇帝往往擔心自己的子孫後代壓伏不住自己的得力干將,因此不惜在死前親自動手,帶走一波。

    即使擱在平時,這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不能任由他們四處晃悠,而是高官厚祿養起來。

    漢初,張良也想急流勇退,他用修仙做藉口,聲稱自己跟隨劉邦造反是為了替韓國報仇,現在大仇得報,就該去找赤松子了。

    劉邦一見辭職報告,火冒三丈,你去找赤松子?我還找王母娘娘呢!果斷駁回。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理由,在古代是不能成立的,當官是門終身職業,退或不退,自己說了不算,皇帝說了才算。

    朱元璋時期,劉伯溫在退?不退?之間飽受折磨,結果最後還是舍不下名利,惹了一身騷,傳說是被對手害死。這就是典型的懂歷史,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心。

    縱觀中國歷史,從古至今,真正輔佐明主建國後,急流勇退、走得乾淨徹底的,可能便只有范蠡一人。

  • 13 # 坐古談今

    自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從《史記》出來後,范蠡說的這句話印證在了文種、韓信身上,引得天下人為之唏噓。與此類似的還有周亞夫、斛律光、明朝功臣集團、年羹堯等眾多人上。所以,包括我和許多人一樣都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這些人就是不長血呢?

    然而,隨著年齡大了,見到的、遇到的事情也就多了,也就能理解了。我覺得這主要是性格和職業習慣造成的。

    (1)掛倒勁是武人被殺的主要原因之一。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武將性格操體察不到環境變化,引來殺身之禍。到了快成現實了,也因為性格原因,往往不願屈服,最終導致被殺。其典型的案例就是周勃和周亞夫父子的不同結局。軍人嘛,哪個怕死呀!

    周勃的功勳比其子周亞夫大多了,其劉邦創立天下、誅殺呂氏迎合劉姓天下,等於兩次塑造劉家天下。

    淮陰侯韓信

    結果被漢文帝抓了之後,丟下面子兒給獄吏行賄,請獄吏出面找人求情。出獄後,高呼:我周勃今天才知道,獄吏大人是多麼重要呀!

    其子周亞夫呢?被漢景帝抓起來後,仍然是死硬脾氣,非要跟景帝賭氣。

    “殺功高蓋主的臣子”的皇帝,其主要思想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孩子的天下,都怕孩子被“臣子”裹挾、壓迫甚至篡位。我活著你都這樣,我兒子還管得住你?那就只好逼死你唄。

    周勃和周亞夫之間的差別就主要是性格差異,周勃幼年家貧,常常去婚喪嫁娶之家打雜兒,總之,因為家貧又不是潑皮無賴,可見,周勃的性格屬於那種什麼人都能打交道的人。性格不是特別各色。

    周亞夫則不一樣,在軍人家庭中長大,其性格倔強,這種性格最適合領兵打仗,但也容易造成對環境變化,例如皇帝對自己的態度的細微變化感知不太深,或者知道了因為性格原因不願意改。

    有的人就屬於“哄著不走,打著更倒退”的人,比如我,小時候,父親打我,越打我我越不聽話,工作後也是如此,現在做自媒體還是如此。總之,我覺得是對的,誰怎麼說都不行,你越說越罵越打擊,我越掛倒勁。

    (2)謀士被殺主要是“自命清高”,覺得自己比誰都聰明、都重要,典型代表就是李善長,不知進退!要麼你就膽子兒大點兒,要麼就老老實實,但文臣偏不是如此

    李善長作為朱元璋平定天下的第一功臣,其實有蕭何之功,其讓朱元璋奪天下多學劉邦就很有眼光。

    朱元璋“緩稱王”政策和劉邦躲在項羽背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再加上其對人、對事都很在行,在各種智謀上、行政能力上都能幫朱元璋。這也是朱元璋雖然對李善長多有不滿,但一直對其隱忍的原因。

    作為文官之首的他,文官制武下,李善長其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善長打擊不同的意見者,經常違反朱元璋命令。

    在朱元璋已經大規模、多頻次“屠戮功臣”的情況下。李善長仍然不檢點、不小心,還是知法犯法,把自己的腦袋非遞給朱元璋宰。

    總體上說,無論文臣還是武將,“功高蓋主者”被殺主要是性格原因。這些都沒有任何辦法去矯正,如果性格可以改變或者說很容易改變的話,那就不是這個人了。比如左宗棠,你能讓他向李鴻章的性格那樣嗎?不可能的。

    總之,人自有一死,咋死不是死呢?反正,我的性格,我已經試圖改變20年了,雖然好些了,但仍然沒怎麼變化。

  • 14 # 曾銘瀾

    其實謀士良將橫禍少,否則為什麼又一句500年一偉人出,意思就是500年中有一回大亂又有偉人結束戰亂,重建秩序,需要謀士,良將,政務三種人才,古代政治是最大的投資,500年沒一回,都成新貴族。

  • 15 # 萬嶺千山入雲端

    這一問,帶有點無知感。

    那個什麼盡什麼藏,什麼死什麼烹,是專門教導指會奸孽鼠輩們留有餘地,等待機會轉嫁事非,或斂財,或專權,或抵制比他更奸更滑權利更大陰險小人。

    而真正正義感十足,民族利益大於天的英雄,是不會把娜名言放在心上的。

  • 16 # 那麼久23

    一句話,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不能實現人生抱負與鹹魚何異?更何況拼還是有機會的,不拼就是湊合著過。哪個有機會願意碌碌無為一輩子呢?

  • 17 # 窺見真理之貌

    這是種責任感,結束亂世,救黎民於水火之中。明明知道助成霸業者沒幾個有好下場,但霸業一成,亂世可安。不必再打戰,讓天下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 18 # 浪漫星空81808118

    因為殺功臣的皇帝必競是少數,就是殺也是殺的少數人,例如劉邦也就殺了韓信、彭越等後面加入的幾個人,他的原生班底也就是和他一起沛縣起義的兄弟一個沒殺,都享受榮華富貴。大殺功臣的只有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因為他是乞丐出身,窮怕了,他怕功臣搶了他和兒孫的飯碗,性格偏激的他幾乎把功臣殺完。所以古代的將土與謀士都是報著賭一把的心理,賭贏了就會名垂青史,享受榮華富貴。

  • 19 # 文史文哥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道理是千百年歷史長河的經典道理。只要是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然而為什麼很多的將軍和謀士都還願意拼命呢?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統治者是後期採取的殺功臣策略。

    殺功臣最典型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他們在建國之初都是沒有實力的。到後面慢慢地才有一大批的人投靠他們,他們才能夠用好這些文臣武將,才能夠打下天下。劉邦手下有漢初三傑代表,朱元璋手下有開國六公爵代表。然而他們建國之後,對於功臣的表現和實際國情才採取的殺功臣策略!所以功臣們開始並不知道他們是卸磨殺驢之人,當然也有功臣會選擇隱退。比如漢朝張良和明朝湯和等。

    第二:統治者也有不殺功臣的例子,功臣們存在僥倖心理

    漢光武帝劉秀開了一個好頭,他是不殺功臣的典範,還有後面的李世民和趙匡胤。可以確定地說,李世民是學習漢光武帝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就是妥妥地抄襲證據!所以功臣們覺得還是有不少的統治者是不殺功臣的,只要這些統治者稍加管教,還是可以避免功臣被殺!最典型的就是李世民管教尉遲敬德,在慶功宴上尉遲敬德有些飄飄然,囂張了很多,李世民當場就把他狠狠罵了一頓,尉遲敬德後面就老實了。

    第三:功臣打天下需要一個天下之主

    文臣武將不想看到這個天下是一個亂世,所以需要跟隨一個明主打天下,將天下打下來之後,然後結束亂世,給天下百姓提供一個安定的環境。這不僅僅是一個文臣武將所想看到的,並且是天下所有人都想看到的。所以他們願意跟隨一個能夠統治天下的天下之主。這也是他們甘心跟隨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參考文獻:《明史》《漢書》

  • 20 # 劉一千五

    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好比飛蛾撲火,明明知道前面是滅亡的火紅,還是義無反顧地撲過去。

    一,古人的價值觀念與現在的人差不多。他們的出路在與從軍和讀書

    在分封制度先天性的分配社會財富和政治地位的不平等社會里 ,下層社會希望有出路的人,有三條出路可以走,造反,重新來過;從軍,以軍功得出身;讀書,透過科舉考試出去。

    前二者最後不去碰,後者讀書——官方劃定了框架的內容學習,他們在“齊家治國安天下”的教育模式下走出來。必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觀念,給他們提供了證明自己才華的平臺。建功立業歷來就是人生價值的第一目標。

    在春秋戰國時代,下層民眾的上升之路是商鞅的變法,商鞅給下層民眾的地位提高開闢了一條道路,軍功爵制和努力耕種同樣是獲得進身上層社會的手段,軍功越多,地位越高,高到主子害怕了,他們的危險就到了。

    這樣的人物——無論是文士還是武將,在各個歷史時期比比皆是。

    二,為證明個人價值大於生命的吳起

    春秋時期的吳起,那時沒有軍功爵制,但是吳起是給努力建功立業的人,他就遊說諸侯王們,在他們國家變法,從中得到地位提高。不幸的是吳起這樣幹在哪裡都呆不長。在魏國被擠壓,魏國公族不允許吳起再呆下去了,因為吳起會擾亂魏國的既定政策,損害公族的利益,而魏王上魏國的最大的公族。吳起又到楚國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他還是招了眾公族的憤怒,死了。

    三,利用軍功爵制,從頂峰摔下來,走向死亡的白起

    白起成功後,他不幹了,但是,秦王已經把弓拉開了,白起在只箭就不得不射出去。但是功勞已經讓丞相和秦王害怕的白起,偏偏在弓弦上卡住了。秦王射不進去,白起就只有落下。白起公高震主,連自己想退下來也沒有機會了。所以,只有死路一條。

    四,劉邦時代的韓信,能力讓皇帝害怕,不死何待

    韓信更不消說了,他的功勞大,令人感到睡覺都睡不好。劉邦先是壓制,後來乾脆掛起來。從齊王而楚王而淮陰侯,折磨韓信的自尊,消磨韓信的意志。所以,韓信總結了歷來成大功的人的結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推論出來的結論就是,我韓信必然是死了。韓信已經如此,彭越,鯨布就更不多說了。

    五,朱元璋就更小家子氣了,把文的武的全殺了,他說這是“剃刺”

    朱元璋的明朝,開國元勳那麼多的人,在朱元璋還沒有死,他們就沒有餘下幾個了。這一此剔除功臣,文的,武的都在其中,為了一個皇孫能夠上位,治理國家順便一些,把那麼多的功臣殺死了。也是飛鳥盡,良弓藏的表現,而且是表現得更為徹底。

    僅僅是這幾例,就足以說明,文臣武將功成名就後,即使是想退出來,恐怕也沒有機會。因為這是主子的氣度決定了文治武功的高度。當然,減少新朝廷的不穩定也有積極的作用雖然代價高了一點,但是,帝王們都希望再殺幾個,他是家國天下才是純種一姓,可以千秋萬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把種田這個職業說得“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