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風54443631
-
2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目前,隔代教育具有了時代特色被社會過度渲染,各種軟文輪番轟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偏見。
是否有必要“談虎色變”呢?當然不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一邊倒”或是“隨大流”。
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過分強調某一方面都會有失偏頗。隔代教育,主要是解放了很多職場媽媽的雙手,在保證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提供孩子的基本看護、日常照顧、做飯洗衣、家務打掃等事項,而且避免了請保姆或是家政人員的尷尬和無奈,同時,還可以強化孩子與老人的隔代感情,自然是好處多多。
之所以有些人喜歡“談虎色變”,是因為隔代教育重點落腳在“教育”二字上。由於隔代這個前置修飾作用,導致教育上習慣運用老思維、藉助老思想、固守老觀念,認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應該適合下一輩,而且大多是不加改進、套來就用。
雖然上手快,但是過程艱難,且育兒結果容易出乎意料。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需要注意幾點原則,避免碰觸到育兒“雷區”:
一是明白老一代的角色定位。老人只是順便幫助我們“搭把手”,暫時幫助緩解育兒困境。但是,孩子是我們的自己的,育兒的責任還是在父母身上,老人不可能幫助我們承擔;
三是對待原則性問題必須達成一致。可以透過民主、和諧的家庭會議,一起商討育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明確育兒原則,最大限度地爭取老人的理解和支援,在面對育兒矛盾時,希望老人可以全力配合。有些老人,過於寵溺孩子,喜歡給孫輩買很多零食和玩具,一定要提前和老人設定最低界限,不要毫無原則地買買買、寵寵寵,這樣確實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
隔代教育是與時俱進的育兒教育,只要父母始終站在客觀、公正、關懷、體諒的角度,積極與老人就育兒分歧進行有效地溝通和交流,並在關鍵原則上爭取與老人的理念一致,就育兒觀念站在統一戰線上。相信,只要付出努力,肯定能夠收穫成效,讓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隔代教育在如今不是個別現象,但是很多人似乎對此種養育方式帶有太多的偏見,我覺得沒有必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更沒有必要“談虎色變”。任何一種育兒方式,都不是完美無瑕的,都有利弊存在其中。包括我們自己親自參與養兒育女,有時候也難免犯錯,何況是隔代撫養呢?老年人畢竟是生養過孩子,他們的經驗有一部分還是很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有些育兒書籍上的理論,看起來說得很好,但不實用。身邊明明就有育兒達人,為什麼不請教,不一起探討呢?這是很多年輕父母們都忽略的事實。
雖然父輩們在養兒方式上存在一些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育兒的標準,但是也沒有必要全盤否定。有問題,我們探討解決,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多和老人們交流溝通,不但可以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增進感情,還能夠更好地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成長環境,這才是最好的開啟方式。
-
4 # 一夕一晨
在中國,隔代教育其實挺普遍的,年輕人為了生活奔波勞碌,上班期間孩子不得不委託給老人。隔代教育的確有不好的地方,但是也有他的好處,比起交給外人,我還是比較信任自家的老人,老人對孩子是無條件地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因此,多寬容點吧。另外,老年生活其實也挺孤單寂寞的,有孩子生活在身邊,其實也是一件挺快樂的事兒。
-
5 # 冉冉囡囡
由於生活壓力大,父母老想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父母也會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但是在孩子教育上就會出現極大的分歧,由於爺爺奶奶過分寵愛孩子使孩子對爺爺奶奶沒有一點怕,和敬畏的意思就算真的談虎色變孩子也未必會害怕,爺爺奶奶覺得自己也曾教育過孩子,覺得教育孩子也不是什麼難事,可是就是這現在的孩子,說出來的話大人有時就應答不上來,社會變了,電視音訊上形形色色的詞句你記不住,而孩子卻以牢記在心,而且還能運用上,教育孩子不能一成不變,也行隨著時代的變化,教育方式也行適當改變下
-
6 # 笑容悠然
對於隔代教育,沒必要如此“談虎色變”,我覺得可見教育的益處還是很多的。
老人們的經驗豐富。帶孩子不是在網上學習一點理論知識就可以帶好的,尤其在一歲以前的嬰兒時期,是需要豐富的養育孩子的經驗的。我家寶寶小的時候是我自己帶,有很多東西都不懂,常常是等孩子長大了,過了那段時期,才知道當時做錯了。
老人們的時間更充裕。帶孩子是一個需要專注的事情,現在的家長事情都有都很多,上班族就更不用說了。即使是在家全職帶孩子,也沒有把精力全部投入在孩子身上,動不動就看會手機、上上網,還不如老人帶孩子專注。
老人們可以給孩子家風的傳承。一個年輕的三口之家,很難會有家風的傳承。這樣的傳承,一般都是從老一輩的身上傳下來的。
-
7 # 如玥之珩
這個需要一分為二的看。並非所有的隔代教育,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正如,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教育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孩子一樣。還得區別對待。
對於習慣性縱容孩子的隔代教育,還真應該適時的加以阻止,我們擔心隔代教育出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害怕長輩們太過縱容孩子,從而讓孩子缺乏約束,變得任性自我,因此,對於毫無原則縱容孩子的長輩,提醒無效的情況下,要果斷中止教育活動。
事實上很多長輩,在從孩子手裡接過教育孩子的大任後,也是深感肩上責任重大,有多少爺爺,是因為家裡有了孫子才戴上老花鏡研究菜譜,又有多少奶奶,是因為陪著孩子去學英語,才知道“古搗貓呢”原來是“good morning”。
我們自己沒有這種“談虎色變”的條件,所以,每每加班沒法按時接送孩子,送孩子上學習班的時候,都忍不住羨慕那些可以把孩子甩給老人的主兒,看人家多瀟灑,加個班毫無壓力,因為,不用管孩子,出去吃飯,毫無壓力,因為,有老人管孩子。
所以,所以,對於隔代教育中看不上眼的地方,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看在人家年紀一把辛苦付出的份上,能過去就過去吧。畢竟,人家不也這麼養大了你,或者你老公嗎。
-
8 # 藍藍湖
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隔代教育,既可以滿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退休後生活空虛的心理需求,也能緩解父母帶孩子時間精力的不足,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為什麼隔代教育“談虎色變”,究其原因一是現在資訊傳輸速度快,某現象一出現,就容易發酵擴大。比如出現一個隔代教育的反面案例,就在很多媽媽群、教育群廣為傳播。
另一個原因是,現在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視,而這代父母通常受教育程度、認知水平都遠遠超過上一代,於是矛盾才會凸現。
所以作為父母,要理解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愛,也要改變他們不合適的愛的行為。至於小節,不要斤斤計較,多一些溝通包容。
-
9 # 瞄到喵小姐的貓
其實沒必要。雖然孩子我也是自己帶的,但任何一個非專業育兒人士帶孩子肯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錯誤方式。隔代教育也是一樣的,都是有利有弊。
有人幫忙帶孩子,其實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對於我這種全職媽媽帶兩個孩子的人來說,體會太深了。帶孩子很辛苦,特別是老人帶孩子,其實壓力是很大的,不僅身體吃不消,帶的不好還會擔心會被子女嫌棄,帶的好也不一定會記得這功勞。老人都是愛孩子的,他們溺愛孩子也好、縱容孩子也罷,出發點都是好的,能夠與時俱進接受新觀念的老人固然是好的,但偏執傳統育兒方式也不一定就是錯的,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你們不也被我們這樣帶大了嗎。
所以隔代教育沒必要談虎色變,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環境好氛圍,給孩子做好榜樣就是最好的。
-
10 # 美好的回憶50000417
當今社會,隔代教育真的不是個例。跟爺爺奶奶長大的孩子也沒什麼不好,也沒有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什麼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性格孤僻啦,沒有自信啦。其實,這真的不是絕對的。
所以,讓爺爺奶奶帶孩子也沒有必要如此大驚失色。我周邊有個小男孩兒,爸爸媽媽都在當地上班,可是爺爺奶奶就是要全權代理,不讓他爸爸媽媽管孩子,因為爺爺是大學畢業,有文化。現在孩子上初中了,各方面表現都很好,學習成績也是從班裡名列前茅,令人刮目相看。所以,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未必不好。
-
11 # 堯媽成長記
決定有誰來帶孩子都是父母自己做決定的,沒必要非得聽這個這麼說,那個又那樣說,是的,老人帶孩子確實存在太多利與弊,只要父母做好決定,那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其實我們身邊有好多都是老人幫忙帶孩子,一些父母親自帶孩子,都是身邊確實都沒有人幫忙才選擇自己帶孩子的,有極少數就是誰也不用,無論怎樣都自己帶!就看你站在哪個立場上看問題了!只要宗旨不變,那就是讓孩子在愛的氛圍內成長就ok了?
-
12 # 諾言的微笑
對於隔代教育,我覺得沒必要“談虎色變”。我相信,大多數都是從隔代教育中走出來的孩子,我也不例外。
任何教育都是不完美的,也有的孩子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他的父母都是站沒站相,坐沒坐相,不尊老愛幼,髒話連篇,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教育好嗎?相反,有的老年人雖然書沒讀多少,但是勤勞、做人處事的道理懂得很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吸收得特別好,交給這要的老年人帶孩子,比有的父母帶孩子強。
所以,對於隔代教育,沒必要“談虎色變”,只需要所有的家庭成員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
13 # violet0221
我覺得沒有必要吧,現在一些個別的現象被某些矯情的人過分誇大了而已。就是夫妻雙方教育孩子都會產生分歧更何況是有年齡代溝的兩代人呢,年輕人即使工作,業餘時間也要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老人幫忙帶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所以一定要及時溝通交流,避免正面衝突。
-
14 # 宸宸媽and豆豆爸
隔代教育弊端不少,但是也要看具體情況,90後的父母都還年輕,接受新事物和觀念的能力也比較強,所以都是可以溝通的。之前特別反對奶奶或者姥姥帶孩子,大多都是因為她們思想落後,容易溺愛孩子,餵養不當等,現在這些情況都有改觀,所以不必“談虎色變”。
我公公和婆婆就比較開明,雖然我是自己堅持帶孩子到幼兒園才開始上班,並不是不認同他們,而是不想錯失太多孩子成長的瞬間。他們比較重視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我不會特別溺愛,現在孩子大了,我們一起住,我主要負責小寶,他們負責大寶,我還是很放心的,有時候處理問題的方法比我更好。
-
15 # 糯米麻麻Coco
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現在得爺爺奶奶還是比較會照顧和教育孩子的。比如說我家爺爺奶奶,還是很不錯。奶奶會做很多好吃的,每天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各種營養餐。平時還教孩子學不少古詩詞,三字經,背了不少。而我平時上班侯工作比較忙,只有晚上那一會陪孩子。所以我們家教育的重任基本上就落在爺爺奶奶肩上。奶奶經常教孩子唱歌,背背古詩。爺爺教孩子練練毛筆字,拉拉二胡,畫畫什麼的,孩子還是很興趣。這些跟藝術相關的東西我是一竅不通。
雖然隔代教育有好多詬病,但是我身邊還真是有不少老人,給孩子帶的真不錯,所以完全沒有“談虎色變”的感覺。
-
16 # 親子陪伴蘭怡C
我覺得沒有“談虎色變”這麼可怕吧,畢竟現在的孩子80%都是老年人在帶,這麼感覺一下子抹去了他們的功勞呢。
有些老年人反而會把孩子帶的比較好,不像現在的年輕人每天都是低頭族。
我有一個爺爺就把他的孫子帶的很好,孩子父母長期在外做生意,後來這孩子考取了復旦大學,我覺得這種榮耀是很少有的。
-
17 # 靈犀呀咿呀
隔代教育有他的問題,就像親子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是一樣的,所以,沒有必要“談虎色變”。
父母應該做好分配工作,可以提前跟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談好,他們負責日常飲食。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再勞累他們,這是父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在家庭教育中,親子教育占主導地位,隔代教育起輔助作用,相輔相成才是對的!
-
18 # 十八線mama
隔代教育,需不需要如此談虎色變,取決於是隔代教育,還是隔代養育,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隔代教育,代表祖輩適當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成長過程中,孩子父母履行父母本身的養育責任,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也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影響著孩子。如果祖輩本身很優秀,修養好學識好,那麼對孩子來說還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即使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只要家庭和諧,那麼也能讓孩子學到家人之間的相處方式。
而隔代養育,則不同。隔代養育,父母把孩子完全丟給老人,老人負責孩子的一切衣食住行,老人身體精力有限,一般很難再有多餘精力去學習什麼先進的育兒理念了。而同時,父母本身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職責,父母跟孩子的親子關係會很不和諧,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現在逐年升高的留守兒童犯罪數量和比例,就是最好的證明。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父親,本身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渣男,可奧巴馬的成功,就是優秀隔代教育的最好例證。奧巴馬父親小時候,不論母親再難也要把小奧巴馬帶在身邊,同時,奧巴馬的童年也深受優秀的外祖父母的影響,最終成為美國總統,同時也擁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
-
19 # 好媽咪修煉手記
隔代教育雖然的確存在著很多弊端,但是也大可不必為此“談虎色變”。畢竟隔代教育也不全然都是錯誤的,老一輩人雖然缺少科學育兒的新觀念,但是他們也有自身的優勢。
一, 老人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來陪伴孩子。老人退休後生活一下輕鬆下來,沒有工作壓力,巴不得子女們趕緊生個娃出來,讓他們含飴弄孫,所以老人是不會嫌孩子煩的。大部分老年人在走過人生大半輩子後心態都更加平和,脾氣好,和孩子玩的時候更富有童心,不會覺得孩子的遊戲幼稚。
二, 老人在生活上可以給孩子更盡心的照顧。不管怎樣,我們的父母一輩人畢竟帶大了我們,還是積累了很多育兒經驗的,即使有些已經不適用,但是老人對孫輩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把孩子交給老人帶,至少在安全上更讓父母放心,而那些關於吃喝拉撒的育兒常識,多數老人還是願意與時俱進的。
三, 老人生活更有規律。每天幾點吃飯幾點睡覺都有保證,所以老人帶大的孩子在生活上更有規律。
四, 我們父母一代人身上大部分都具有勤儉節約、禮貌謙讓的傳統美德。每天和老人在一起,孩子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就會將這些優秀品質傳承下去。
五, 多數老人心態更平和。相比年輕父母的焦慮、急躁,對孩子更加寬容,不會過於嚴格,更不會吼叫打罵孩子,這點會讓孩子的性格更隨和,不較真。
總之,在中國當下生活壓力山大的環境之下,父母很難有一人全職在家,所以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也是無奈中最好的選擇。既然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就要去相信老人,即使有問題,可以好好溝通,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他們都是真心愛孩子,所以只要是真的對孩子好的事情,他們一定願意積極配合改正,所以把孩子交給老人完全不必“談虎色變”。
-
20 # 豆媽親子營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利有弊,隔代教育也不例外,沒有必要把隔代教育看成是洪水猛獸,談虎色變。隔代教育也許會產生一些問題,但也不是不可解決的。隔代教育也有很多好處,起碼可以減輕照顧孩子的壓力。對於隔代教育,關鍵還是看如何處理兩代人的相處關係,並且擺正心態,這樣就會好很多。
回覆列表
如果是把孩子丟給老人,父母就自顧賺錢,這樣當然不可取,上一代人的生話與這一代相差很大,但也有好的一面。所以做家長的也不要因為忙把孩子丟給老人教育,也不要嫌棄老不會教育,兩者應該合理安排共同教育,以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