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青子衿141890230
-
2 # 揮弓探賾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起了反秦大旗,各地豪傑雲集響應,天下大亂。
公元前208年,項梁叔侄殺了會稽郡守殷通,召集了20餘萬兵馬,並與劉邦所部會於薛城。眾將約定:項羽北向救趙,解鉅鹿之圍後,從北路向西攻秦;劉邦從南路西進,向關中進發;兩路人馬在擊敗秦軍後,誰先入秦都咸陽,誰當關中王。
劉邦率軍勇往直前,憑藉張良的謀劃,避實就虛,剿撫並用,奪關斬將,直抵關中。劉邦率先攻入咸陽,項羽卻自封為西楚霸王,讓劉邦轄治荒偏僻的巴蜀漢中之地。劉邦看出項羽的險惡用心,背棄約定,怎奈勢單力薄,只好採納張良蕭何的建議,隱忍入蜀,休兵養士,廣招人才,待機再與項羽爭個高低。
按照張良計謀,偃旗息鼓,人不解甲,馬不停蹄,向巴蜀進發。一路上,許多來自其他諸侯王軍中的兵士自願投到劉邦"旗下,韓信就是在這個時候棄項羽投奔了劉邦。韓信,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裹腹。韓信始投項梁,繼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後又投奔了劉邦。初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胯下之辱的韓信,經蕭何力薦,才始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在劉邦這裡開始的兩個月,同樣得不到重用,一氣之下,決定離開。蕭何得知後,親自策馬,月下追韓信。韓信果然沒有辜負蕭何的良苦用心,沒有令劉邦失望。渡陳倉,戰滎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連戰連勝。在垓下設十面埋伏,一舉將項羽全軍殲滅,為劉邦平定了天下。韓信帶兵南征北戰,忠心耿耿,效犬馬之勞,立下赫赫戰功,替劉邦打下了漢室的半壁江山,功績無量。作為一個布衣皇帝的劉邦,認為部下打出的江山,都應該無條件的歸他。只是因為兵權在韓信手中,更為謹慎,疑心更重,多次想奪其兵權,抑制其軍事實力的膨脹。
但在韓信看來,自己仗劍從戎,就是為了出人頭地。所以自恃戰功,伸手要賞。殊不知,韓信這種裂土分王的行為,已經犯了帝王大忌。垓下之圍後,劉邦立即解除了韓信的兵權,改封為楚王,後貶為淮陰侯。
公元前196年的一天,有個像韓信嫂子一樣的女人,在蕭何的協助下把他騙進了長樂宮的鐘室。身經百戰的韓信,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大哥的 “三不死 ”承諾,都無法保他周全,繩索綁住他強壯的雙臂,麻袋套住他高傲的頭顱,武士們將他吊離地面,用竹籤刺進他的身體,這個女人要了他的命。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一代開國名將,軍事奇才,功高震主,悲憤喪命。死非其所,實堪哀傷。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韓信是一個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糊塗蟲。
(韓信)
說韓信是軍事上的天才,那不用多講。背水一戰、暗渡陳倉、四面楚歌,這些計謀的使用,已經充分表明,他在那時候的軍事思想是處於領先水平的。
那時候處於領先水平的軍事思想是什麼?是在勇力、紀律要求的基礎上,對詭道的採用。
傳統的軍事思想是對勇力和紀律的要求。孫武為什麼要冒著那麼大的風險,砍吳王的兩個妃子?就是要求軍隊必須要有紀律。項羽採用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對勇力的要求。韓信的軍事思想,是在這個基礎上的一種發展。背水一戰是要求勇力,但暗渡陳倉、四面楚歌則是詭道。所以韓信最終能夠以詭道打敗只講勇和力的項羽。
(劉邦)
但說到政治上,韓信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糊塗蟲!比如攻打齊王的時候,本來劉邦已經派酈食其去說服了齊王歸降。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人家已經勸人投降了,這個功勞就讓給人家算了。他不,他一定要爭,帶著軍隊去攻。結果,等齊王烹了酈食其,也惹得劉邦很不高興。
等拿下齊地後,他立刻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而劉邦這時候正處在危難時期,他這樣做,不明顯是要挾劉邦嗎?本來劉邦就已經不高興,又被他要挾,你說劉邦心裡怎麼過得去?幸虧張良在旁邊提醒劉邦,否則的話,劉邦可能當場就和他翻臉了。
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後,把他從齊王改為楚王,他就應該看出劉邦對他不放心。他要聰明的話,就不應該死死盯著兵權不放。雖不至於像張良那樣要求歸隱,至少在交兵權上表個態。他始終沒有。
後來異姓諸侯造反。韓王信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反,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來眼去,舉棋不定。
如果他政治上是成熟的,他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抉擇。要麼忠於劉邦,向劉邦坦露心聲。要麼和彭越、英布一起造反,千萬不能藕斷絲連,彷徨觀瞻。彷徨觀瞻的結果,就是等著劉邦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
還有,當他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他就應該吸取教訓了。但他依然沒有吸取任何教訓,既不表忠,也不造反,那結果不就是尋死嗎?
(呂后)
封建社會是一個集權社會。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只有一個主。當你當不了皇帝的時候,你就只能當一個忠誠的大臣。當你想當皇帝的時候,你就要有當皇帝的規劃、膽識和眼光。韓信什麼也看不清楚,連蕭何和呂后是什麼樣的人,他也看不清楚。所以最終被蕭何與呂后騙去,砍了腦袋。
-
4 # 憨豆先生141715948
韓信已經做出了回答“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敵國已滅,我故當死。”所以說韓信不但在軍事上是個奇才,在政治上也不像某些人說的是個白痴,他再小心翼翼也逃脫不了被殺死的命運,因為他的本事太大了。
-
5 # 路衛兵
韓信不得善終,是因為意圖謀反——這點在《史記》中記載得很清楚,至於一些爭議則並無定論。而謀反的原因,是官場的失意。韓信最大的軟肋,是太在乎官職和地位。他謀反的心路歷程,也和他官職、地位的起伏息息相關:從不想反到想反、再到真反的遞進,正好與他齊王徙楚王、再貶為淮陰侯的趨降過程契合。
韓信成為香餑餑,是平定齊國之後。當時楚漢雙方都來巴結,韓信要假齊王劉邦給真齊王,項羽派武涉過來遊說拉攏。蒯通則建議他三分天下。韓信當時有所猶豫,但最終還是拒絕了武涉和蒯通,選擇幫助劉邦。拒絕的理由大體相同,就是劉邦給了他官位和兵馬,並給予他諸如披衣服、坐自己的車、吃自己的美食等無微不至的關懷。徙遷楚王后,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在陳縣設局想收拾他。韓信感覺到了危險,“欲發兵反”,又“自度無罪”,不去不合適,去了又怕被抓,便拿好友鍾離眜的人頭做投名狀,結果還是被逮了起來。被降為淮陰侯後,韓信鬱鬱寡歡,攛掇鉅鹿郡守陳豨造反,自己在城中策應,未想風聲走露,被呂后和蕭何誆去長樂宮給殺了。
韓信做齊王時不想反,是因為劉邦給了他想要的東西。做楚王時想反,是因為即將失去一些東西,包括劉邦對他的懷疑,下令逮捕鍾離眜等。至於劉邦的衣服、車子和飯菜,估計早就和他拜拜了。而真反則是人生跌至谷底,被貶為沒有實權的淮陰侯後,巨大的心理落差讓他“日夜怨望,居常鞅鞅”,差點沒抑鬱嘍。
韓信性情傲嬌,價值觀膚淺,承壓能力還很差。這從他發達後奚落一直讓他蹭飯、後來又不讓他蹭的南昌廳長,逼死好友鍾離眜討好劉邦,以及做楚王時下基層帶著衛隊嘚瑟,貶為淮陰侯後不屑與絳侯、灌嬰、樊噲為伍等諸多事例中,淋漓盡顯。怪異的思維和糟糕的情商,讓他在單純的軍事行動中頻出奇兵,也讓他在更為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患得患失、不知所措,表現得優柔或魯莽——至於優柔還是魯莽,則取決於他失去的多少:失去不多時舉棋不定,以軍功慰藉,用好友祭奠。失去太多則會鋌而走險,不管有沒有把握。
劉邦其實對韓信一直不太信任,當初的設壇拜將、禮遇關懷是因為相信舉薦人蕭何——關於不信任的原因我在前篇問答中已有說明。不信任就沒好感,就會加以提防,當初給出去的東西也會逐漸拿回來。劉邦對韓信看得很透,知道他在乎什麼。所以前期一直以權力、地位和感情投資來實現掌控,後期便穩步削權,慢慢回收,直到韓信失去和他抗衡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韓信無論是齊王還是楚王,謀反成功的機率都很大,唯獨降為淮陰侯後不行——這個從韓信謀反時手中無兵,而只能矯詔釋放囚徒就能看出來。但韓信偏偏這時有了謀反之心,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
6 # 腳踏一枝梅
權益衝突!漢高祖劉邦要的是劉家天下,唯劉氏才可為王,而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無一律外都被幹掉,這是由於劉邦的這個國策所決定的,不管你是主動或被動謀反。兔死狗烹!無論戰仙韓信怎麼做都沒用,既使已處於無權軟禁狀態也難逃一死,因為你活著就是危脅(本事大威望高),只有死人才安全。故韓信必死!
-
7 # 雙生花93
韓信做了這五件事,陽壽短了四十年,最後不得善終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但韓信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六歲,百姓傳聞他做了五件短命事,致使陽壽少了四十年,下面就來看看這五件事:
第一:分井入廁
傳韓信小時家裡異常貧苦,哥哥成家早,分家後,韓信將院子裡唯一一口井用牆隔開,每人使用一半,他哥哥在對面打水,韓信在這邊上廁所,以至於壽命短八年。
第二:使錢慣娃
傳韓信少年時,由於落魄而導致鄰居經常欺負,有一天他路過一顆大樹下,樹上有個孩子一泡尿全部撒在他身上,他不怒反笑,對樹上孩子說,我今天就這一文錢,你這泡尿撒的太好了,這一文錢就送你了!不過後面有個黑臉大漢,他身上錢多,一定會多賞你的!小孩聽了韓信的話,被黑臉大漢給活活撕裂,陽壽再短八年。
第三:活埋生母
韓信給地主家放牛,躺在山坡上睡著了,迷迷糊糊中聽到有人說話,一人說:“此地風水極佳,葬之後代必出王候,只可惜這孩子睡的還差點,再往左邊點就好了!”韓信一聽,故意翻身,兩人一看,鼓掌大笑而去。原來二人是風水大師,韓信將此地挖了個大坑,將母親騙來活埋之,後兩個風水大師路過此地,聽說此時,大嘆:“此地若發,天理不容!”韓信因此事再短壽八年。
第四:問路殺樵
韓信原本投靠了項羽,得不到重用後脫離項羽,在逃亡途中,在山中迷路了,遇到一樵夫,樵夫替他指明道路,韓信怕暴露蹤跡,一劍殺了樵夫,此事又短壽八年。
第五:逼死霸王
話說韓信十面埋伏將項羽困住後,項羽原本是不必會的,但韓信事先派人在一顆大樹上用蜂蜜寫下五個大字“項羽死於此!”蜂蜜吸引了大量螞蟻,密密麻麻的螞蟻組成項羽死於此五個字,項羽一看,認定天意如此,便舉劍自刎。此又短八年陽壽。
此五件事雖然是百姓傳言,但也為歷史塗抹上了豔麗的色彩,或許是韓信本性原本就不好,亦或許是呂后故意摸黑韓信
-
8 # 凜冬之血
一種觀點認為,殺韓信殺得有理。
韓信一向居功自傲、野心勃勃。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曾威逼劉邦封他王位,並時常有謀反之舉。劉邦念其有功,對韓信也只是降職免於處死。而韓信不思悔改,總是耿耿於懷伺機謀反。
為漢初社會的穩定發展,避免再次出現楚漢相爭。蕭何與呂后依劉邦之意設計殺了韓信,清除了再度戰亂的隱患。因此,有人認為殺掉韓信,是為西漢王朝除了一害,於歷史發展有益。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韓信之死死得無辜。
據當時的情況分析,韓信在重兵在握之際,從無反叛之意,而當困居長安之時,怎會突生反叛之舉呢?何況告發韓信有意謀反,是被韓信準備處死的一名罪犯的兄弟。這人的話可信嗎?
再說如果韓信真是謀反逆臣,那麼為何在抓獲韓信後立即處死,並不將韓信罪過昭示眾臣呢?
由此有人想到,在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凡功高蓋主的忠臣良將,大多都無好的下場。其原因很簡單,善打天下的猛將,對封建帝王的獨裁統治,無疑是最大的威脅。
綜合上述兩種可能韓信之死有著深刻政治因素在裡面,涉及到皇權君權稍有不慎,善終那只是一種奢望。
-
9 # 番茄追劇社
淮陰侯韓信,本身不必多說。蕭何月下追韓信才有了後來的大元帥,而且在當時,時代經歷過春秋戰國、秦朝暴政又經歷各地起義,大多數人已經不想打仗了。韓信我個人認為他本就是個不安分的人,但是又是個能忍他人不能忍的超強“忍者”!投項羽不得志還受辱,後來還是虧了蕭何才被劉邦所留。且其本人漢初只是位極人臣,又手握兵權,各地軍隊將軍都曾經受韓信節制。
一種說法是韓信要反,被呂雉設計所殺;還有說是呂雉為鞏固自己在漢朝的地位,殺韓信。不論哪種原因,功高震主是不爭的事實,皇權擁有者在天下初定後不需要這麼強悍的統帥。要不說什麼也不會讓能打敗項羽的韓信死,保護還來不及。
另一方面,韓信出身與其他原本跟著劉邦的將軍不一樣,他就是為了功成名就,一展雄才大略。而劉邦那些人出身市井,和大多數起義者一樣都是混不下去了才造反,劉邦稱帝,大家都有封地,一方諸侯、土皇帝。誰不想好好的快活逍遙幾年。造反什麼的,想都不想。對於韓信之死也就兔死狐悲一下,本來就只是上下級關係,畢竟大多數人還是和劉邦關係更鐵一點,自然不會幫韓信出頭。
以呂雉的手段,既然殺個不能讓她顧忌的人,其下場可想而知了。還有就是呂雉肯定對韓信一百二十個不放心!胯下之辱都能認,回頭還能報復的那麼徹底,這樣人本就需要提防,再加上人家又有統御天下兵馬可能。一年兩年沒事,時間長了,要是不知道那天得罪了他,皇帝之位還要不要坐了?趁著大家都想安定的時候先整死韓信,死慘點,也算是殺雞儆猴!
-
10 # 小逸公子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很多人都用這幾句話,來說劉邦涼薄。
劉邦本就算不上大肚之人,韓信自己的性格也使得他的被殺成為必然。
劉邦被項羽包圍在滎陽,劉邦求救,韓信卻遲遲不發兵,要劉邦先封自己為齊王才肯出兵,無奈劉邦封了韓信為齊王。這種乘人之危的做法,在劉邦心中會留下什麼想法?
還有就是在漢建立後,封為楚王的韓信,又收留鍾離昧,又常常以生病的緣由不參加朝會,在朝中十分孤立。
韓信是個驕傲的人,缺乏政治洞察力,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會明哲保身,所以最後被殺,不得善終其實是個必然結果。
-
11 # 肥肥大狗熊
韓信不能善終的原因是因為他觸犯了劉邦的利益,劉邦想讓他死,他也就不得不死,不過個人認為劉邦並不是只針對韓信一人,而是劉邦想要徹底貫徹非劉姓不能為王的原則,而韓信呢,就想要做一個有實權的諸侯王,這顯然和劉邦的想法是相對立的,劉邦怎能容得下他,另外一個是韓信功高蓋主,劉邦也害怕他造反。
-
12 # 中州一龍xy
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
韓信是大漢建立過程中軍功最大的一位,也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常勝將軍,戰無不勝 ,攻無不取。可以說沒有韓信他劉邦這個地痞流氓就不可能君臨天下,成為開國皇帝。
領軍打仗上韓信出類撥粹,屢出奇策,先後清剿敲定了北方的趙、燕、齊等諸侯,此時韓信聲望如日中天,實力傲視群雄。
此時他完全有稱霸一方的實力,其帳下謀士蒯通勸他自立為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但韓信感念劉邦舊情,猶豫不決,最終失去了最佳稱霸機會。
但韓信政治上卻缺少遠見卓識和手段。在征戰中多次違背劉邦意圖,自行其事,使劉邦對他已心存芥蒂。
因功高震主,戰爭結束後顯然劉邦不會不採取措施,韓信要麼早做準備,籌備自立,要麼退位避禍,保全性命。而他遲疑不決,過於相信自己和別人,最後被呂后設計殺於鍾室,實是可嘆!
-
13 # 韓一熊
直接回答了,僅代表我自己的觀點。
在古代心理學還未成體系,但是當一國之君面對愛自己還有才能得人的時候,尤其是王朝已經建立,才能不能被利用的時候,能不嫉妒麼,心裡能舒服麼!
肯定是除之而夠快!
每個朝代,每個帝王都有相同的事件
韓信得不到善終,只是其中的一例
-
14 # 一枚歡樂馬
韓信,淮陰人,“漢初三傑”之一。胯下之辱、背水一戰、國士無雙、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些廣為人知的成語都在訴說著一個人——韓信。很多人也都知道韓信最後被呂后騙進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那為何同為“漢初三傑”的張良、蕭何能夠善終,唯獨韓信被誘殺?難道真的只是因為韓信功高蓋主?
韓信雖功高蓋主,但劉邦卻並沒有殺他的心思,可以從一件事中看出:
在韓信是楚王的時候,楚軍敗將鍾離眜逃到了韓信那尋求庇護。一開始並沒有事,而後被劉邦知道了,就讓韓信把他殺了,因為鍾離眜在項羽手下時,每次與劉邦對陣,把劉邦打的很慘,所以劉邦非常痛恨鍾離眜。但韓信與鍾離眜是好友,所以韓信就拒絕了。
沒過多久,有人舉報韓信有叛變之心,而後陳平又獻計讓劉邦去雲夢澤巡視,讓諸侯去雲夢澤的陳縣聚會,以此來抓韓信。韓信本想叛變,但又覺得自己沒罪,所以放棄了。接著有人告訴他,讓他帶著鍾離昩的人頭去,就會沒事。而後鍾離昩知道後,大罵韓信,最後自刎而死。韓信去了之後,被劉邦給綁了起來,韓信說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劉邦就說道:“有人說你造反。”最後,韓信被帶到洛陽,但劉邦並沒有殺他,而且也沒治他罪,只是改封他為淮陰侯。
韓信反叛:
被封為淮陰侯後,韓信知道劉邦忌憚他的才能,所以就經常不上朝了。而且韓信覺得與周勃、灌嬰他們同為列侯非常恥辱,覺得每天與樊噲這類人交往,很沒面子。一次,陳豨(xi一聲)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韓信辭行,韓信說道:“你去的地方兵強馬壯,我給你在京城做內應,一起密謀,定能取得天下”,這個陳豨知道韓信的本事,所以就答應了。
過了幾年後,陳豨起兵造反了,韓信也在京城佈置好人手,準備進宮殺呂后和太子,但又另生變故,導致反叛失敗。在此之前有個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要殺了他,那個家臣的弟弟得知韓信要反叛,就上書告知了呂后等人。呂后等人知道後,蕭何就出計策,假裝不知道,然後告訴韓信,陳豨已死,邀請前去宮中參加慶功宴。韓信以為真的,於是就去了,最後死於長樂宮。
如果韓信不恃才傲物,不生反叛之心,劉邦是不會殺他的。如果要殺,在雲夢澤的時候就可以殺了他,而後卻因為其恃才傲物,覺得恥辱,就生了反叛之心。
韓信還是楚王的時候,曾找到了那個讓他收胯下之辱的那個人,並對這部下說道:“這個人就是曾經侮辱我的人,難道我當時不能殺了他嗎?殺了他沒有意義,當時我忍下這個恥辱,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那為什麼只是被劉邦改封為列侯後,就不能忍受了呢?蕭何是死之後才被追封為候,張良也只是劉邦平定天下之後,才封了留候。韓信最終卻因為恥於為列侯,而生反叛之心。
如果韓信甘於為侯,不心生怨恨,最終也不會慘死。如果能夠保持一開始的心態,必能得以善終,封妻廕子,而不會最後落了個亂臣賊子的結局。
-
15 # 豆丁觀世界
韓信想要稱王,而劉邦想要他當臣子,這種矛盾註定無法調和。公元前196年,韓信終被呂后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未能壽終正寢,可嘆一代“戰神”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而同為“漢初三傑”的張良、蕭何卻功成身退,得以善終。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道:“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
16 # 戰國客
韓信不得善終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當時形勢的因素。楚漢戰爭期間,韓信是劉邦非常得力的助手,幫助劉邦規劃了“定三秦,爭天下”的策略,又幫助劉邦平定了魏、代、趙、齊等諸侯國。可以說劉邦的主要任務是在正面戰場對抗項羽,而韓信則由北向西開闢第二條戰線,然後從背部對項羽進行包抄,而且這個任務他也完成的非常好,最後在劉邦、韓信的兩面夾擊下,項羽支撐不住,四面楚歌,最終烏江自刎。如果說沒有韓信,那麼劉邦的楚漢戰爭即使能打贏,也可能得延遲好多年。
韓信幫助劉邦奪得了天下,但是在好幾件事情上他的做法都讓劉邦非常的惱怒。第1件事是韓信在打下齊國後,派人跑去給劉邦說,齊國這裡比較混亂,得立個假王才能震懾,這就是赤裸裸的要求劉邦給他封王。當時劉邦在滎陽跟項羽打得難分難捨,成膠著狀態,整天盼著韓信早點來幫忙,結果韓信來了這麼一手,弄得劉邦很不高興。
要知道劉項羽在鉅鹿之戰前,就曾經殺了卿子冠軍宋義,自立為假上將軍,最後到底奪了楚懷王的權,自己號令天下。這些事情劉邦都是親身經歷過的,怎麼會由著這事在自己身上發生?
第二件事情是劉邦在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通緝項羽帳下的大將鍾離昧。鍾離昧跟韓信是好朋友,跑到韓信那裡躲起來了,韓信也把鍾離昧給保護起來。後來劉邦借出遊雲夢澤要除掉韓信,韓信只好殺了鍾離昧,向劉邦獻媚,但已經來不及被劉邦抓了回去,撤回楚王封號,封為淮陰侯。
第三件事情就是韓信曾經教唆陳豨,慫恿他造反,說自己會做內應。結果陳豨擔任鉅鹿太守以後,果然造反了,這事也直接導致韓信被抓起來殺掉。
除了以上這些原因,韓信下場不好,也是由於當時的形勢,還有人的共性所造成的。
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為了在跟項羽的爭奪中取勝,任用了很多能臣猛將,其中就有被人們稱為三位一體的英布、彭越和韓信。劉邦是一個很大度且很大方的人,在戰爭期間,為了籠絡人才,他不計成本。金錢盡情賞賜,職位盡情提拔,地位盡情尊崇。但是天下統一後,君臣分定,自然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麼盡意,也得用禮儀尊卑來約束羈絆群臣,所以天下初定,他就讓叔孫通開始制定禮儀。當然這不是劉邦一個人是這樣,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是這樣。
同樣,以前出於形勢的原因封拜異姓諸侯王,在戰爭期間這樣做能拉攏人心,讓更多的人願意給自己出力。但是戰爭結束了,天下一統了,這些異性諸侯王的存在就成了朝廷的隱患,這些能臣猛將也都成了潛在的威脅,不除掉他們,自己怎麼能安心呢?後世子孫怎麼能安心呢?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飛禽盡,良弓藏。不是說人心變壞了,是形勢所逼不得不如此。所以從公元前209年開始,劉邦打了三年的反秦戰爭,滅掉了秦國,又打了五年的楚漢戰爭,除掉了項羽。稱帝后,他的後半輩子幾乎都用在剷除那些反叛的諸侯王和大臣們身上。形勢和人心如此,韓信作為劉邦帳下最得力、功高震主的將領,又怎麼可能善始善終呢?
-
17 # 獨行狼
【韓信為什麼不得善終 其中有幾點】中國史上著名軍事家,第個推出某戰的人,韓信西漢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與蕭何、張良並稱為西漢三傑。但是,這位大功臣最終的結局,並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他被呂后、蕭何殺於長樂宮中,三族被夷。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位大功臣落得如此悽慘下場呢?
一直以來,史學界對韓信死因說法不依,各執一詞,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是韓信被殺的起因源自自請封王,漢高祖五年平定三齊之後,劉邦被楚君圍於滎陽,焦急的等待著韓信派兵來救,但是劉邦等到的並不是韓信的大軍,而是韓信自請封為齊王的上書。讓劉邦十分震怒,但是劉邦有求於人,也只好遂了韓信的心願。可是劉邦並非心甘情願,而是現實所逼,不得已而為之,韓信自請封王的做法在劉邦的心中埋下了深深地隱患。因此,在楚漢戰爭剛剛結束,劉邦就設計奪了韓信的兵權,封為楚王。入楚的韓信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處境,反而與項羽舊部鍾離昧相交甚密,所以劉邦對韓信的懷疑更加深重。但是,一代帝王怎能就單憑懷疑誅殺建國忠臣呢?劉邦就算是權傾天下的帝王也必須要以理服人。真正讓劉邦有機會殺掉韓信的原因在於有人告韓信謀反。
所以韓信死亡的第二個原因,就在於謀反,自請封王事件之後,劉邦對韓信已經是心存芥蒂。殺掉韓信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有人告韓信謀反。所以當有人舉報韓信要謀反的時候,劉邦就再沒有猶豫了,他抓住了這個時機,採取陳平的調虎離山之計,趁著韓信來會見之時,逮捕了韓信,果斷而深謀遠慮的劉邦仍念韓信是建國功勳,並未殺之。改封為淮陰侯,居住長安。危機四伏的韓信依然沒有看清楚形勢,反而在被封為淮陰侯之後常常稱病不上朝。甚至還勾結手握重病的陳曦,準備趁劉邦伐陳之時裡應外合發動叛亂,韓信的陰謀被人告發之後,被呂后、蕭何捕殺於長樂宮中。三是劉邦為了消除割據勢力,統一集權,而不得不殺韓信。劉邦為平定天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分封了七個異性諸侯王。這些異性諸侯王都曾為建立西漢王朝做出過重大貢獻,他們都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廣大的封土,這些王中之王,國中之國,成為西漢王朝統一集團的重大隱患,尤其是在劉邦基本控制了六國舊貴族和關東豪傑分裂活動之後,異性諸侯王更是成為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無論韓信有無謀反之心,劉邦必然會採取高壓手段,來消滅異性諸侯王,才能免除戰禍,休養生息。
韓信死因第四點是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劉邦並沒有殺韓信之意。韓信被呂后、蕭何所殺,只是呂后為了以後篡權奪位掃除障礙,而蕭何作為韓信的舉薦人捕殺韓信,是因為自己已經深受劉邦猜疑,如果不屈從呂后的旨意,自己也會遭到株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韓信之所以被殺,所謂謀反只是莫須有的罪名,呂后攬權才是真正主因。
-
18 # Crazy灬歷史
我認為不光韓信不得善終,所有異姓諸侯都不得善終,因為諸侯王擁兵自重,已經對漢王朝產生了威脅,加之統一後漢王朝對異姓諸侯王的態度也發生了逆轉,欲除之而後快,最重要的一點,韓信起了謀反之心,所以韓信必死。
被舉報謀反韓信大約只做了半年楚王,就有人上書朝廷舉報他謀反。誰寫的舉報信,出於什麼動機,都已無法確知,但朝中將領們的反應卻相當一致。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請皇上立即發兵,活埋了那小子!韓信的人緣,看來並不好。
劉邦卻沒有立即表態,而是去問陳平。最後劉邦聽了陳平的話:巡狩雲夢澤。天子巡視,諸侯必須郊迎。到時候,秘密逮捕就是。劉邦然其計,立即昭告天下,隨即南巡。
韓信慌了詔書傳達到楚,韓信慌了。
韓信並未做賊,為什麼心虛?因為楚國名將鍾離眜藏在他那裡。這是劉邦下令全國通緝的要犯,卻被韓信保護起來。但為了自保,韓信只好昧著良心殺了鍾離眜,帶著他的人頭去見劉邦。
劉邦根本就不吃這一套,韓信也被立即捆綁起來扔進車裡。韓信仰天長嘆: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是該死了!劉邦卻回過頭說:少廢話!你以為反跡還不彰明嗎?
不過韓信並沒有被殺,僅被貶為淮陰侯。看來,劉邦只是想要他的權、他的地,並不想要他的命。
謀反之心漢十年九月,漢將陳豨在邊地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御駕親征,韓信稱病不從,卻派人送信給陳豨,準備在京城做內應。結果事不縝密,被手下人舉報。
呂后接到密告,便與蕭何商量,謊稱邊地大捷,陳豨已死,列侯和群臣都要入宮慶賀。韓信心中有鬼,不敢不去,何況又是蕭何發的通知。結果剛一進宮,就被埋藏在兩旁的武士擒拿,並被呂后處死在長樂宮鍾室。
結語韓信之死,是史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更被文學藝術作品一再演繹。不少人甚至認為,韓信的謀反根本就是冤假錯案。想想看吧,他最有實力也最有條件的時候不反,現在等於軟禁在家,反什麼呢?只不過,這錯案已被劉邦和呂后鑄成鐵案,司馬遷也翻不過來。
關於這個問題,讀者自可見仁見智。但大約可以肯定,此事確係呂后所為,或呂后與蕭何合謀。當年月下追韓信的蕭何為什麼要與呂后聯手,也不清楚。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劉邦對這一結果既感到驚喜,又略有遺憾。
對,且喜且憐之。
那麼,劉邦臨行前是否對呂后有過授權、交代或者暗示?同樣不清楚。但呂后可以事先不請示,事後也不通氣,自然有原因。總之,呂后比劉邦要狠毒得多。她沒有片刻猶豫和憐惜,乾淨利索地就把韓信幹掉了。韓信這才痛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以至於竟被婦人所戮。
-
19 # 酒釀歷史
韓信為什麼不得善終?我覺得原因如下:
我們先要看下當時的歷史環境,當時是漢高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漢高祖登基稱帝后,他論功行賞,分封了多個諸侯,韓信也是其中的一個,漢朝實際實行的郡縣制,這樣就形成的諸侯國和郡縣並行的情況,各諸侯對自己的封地具有絕對的控制權,朝廷管轄的郡縣就少了很多,國家整體的政策和管理也很難在諸侯那裡得到實施。諸侯自治,也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大大削弱了國家的財政能力和國力。而劉邦是個有政治理想,有抱負的君主。雖然他滅了秦,但是他深深明白秦始皇實施的郡縣制才更有利於他管理國家,中央集權才能讓他把整個國家緊緊握在手裡。他的想法是退一萬步,即使是和諸侯共存,也應該是他們劉姓的子孫,這樣才不會造反,才能有利於漢朝的長治久安。而滅了各異姓王之後,劉邦確實是讓自己的劉姓族人去了各個封地。但是,他知道以他當時的能力是沒辦法和各諸侯抗衡的,不能硬碰硬,只能等待時機。這個時候呂后開始在政壇上嶄露頭角,她很明白丈夫的想法,也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她性格果敢剛毅,沉穩隱忍。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也為了丈夫的政治理想,她在劉邦預設的情況下,誣陷韓信謀反,用計殺了韓信。當韓信已死的訊息被劉邦知道的時候,他又悲又喜,悲的是這個一路跟著自己征戰沙場,為自己的江山立下漢馬功勞的老朋友死了,但是,他只悲傷了一會就被喜悅充斥了心裡,他終於離實現國家真正的統一,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面又進了一步。而一代名將,大軍事家韓信就這樣隕落了。所以,韓信的死不僅是劉邦的涼薄,兔死狗烹,更是劉邦一統王朝的進階之梯,還是呂后站穩漢朝歷史舞臺的政治犧牲品,呂后用韓信的死換來了政治上的所向披靡。因此,不管他自己有沒有失敗的地方,他都得不到善終。 -
20 # 桂林森哥
韓信死得不冤,其性格使然也!其能忍人所不能忍,受盡“胯下之辱”完成逆襲,在項羽那不招待見,在劉邦麾下得伯樂蕭何“月下之追”的舉薦而封大將軍,從而縱橫千里,指揮千軍萬馬,成功打下半個中國,是普通百姓的勵志楷模,然其自恃傲物,功高蓋主擠佔了劉邦的空間。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傲然讓劉邦感覺到了壓力,一山容不得二虎,一天沒有第二個太陽,韓信缺少人心考辨的政治智慧,遠不如張良。多的不說,我又胡謅亂扯了,哈哈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簡單不復雜,世界上這樣的事沒有那麼複雜,原因是:韓信沒有遇到明主。歷史上隋朝,唐朝立國後沒有殺功臣,北宋朝也沒有殺功臣,南宋趙高殺岳飛是因為岳飛要迎二聖還朝犯了趙高的忌諱。元朝更沒有殺功臣。明朝朱元璋殺了功臣。清朝也沒有殺功臣。五代十國,南北朝也沒有殺功臣。要理清根源要看立國的皇帝是誰了:可以說只有漢朝和明朝兩朝殺功臣較多,兩個皇帝都是農民出身,農民思維的狹隘和所受的教育侷限勢必影響他處理問題的簡單化。明末的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國政權把成都的人全部殺完,從東川移民二十萬民眾去成都。張獻忠認為老成都居民不可靠殺完換人!這就是農民起義軍獲得政權後暴力傾向的罪惡!編者提問這個問題要從取勝者誰來看。李淵李世民和趙匡胤立國後功臣問題處理的最好。清朝不但不殺功臣對明朝遺臣處理的也很好。當然像文天祥那樣的明朝忠臣不得不殺的還是要殺的。就功臣真沒有見到有記載。漢劉邦夫妻就是兩個政治無賴,主要是對自己的駕馭能力沒有信心,對有能力的人有懼怕心理,怕人家顛覆了他的政權,加上這種人心狠手辣的個性,像韓信這樣的謙謙君子能不死於非命麼!說韓信謀反不是胡扯淡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