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武暢通
-
2 # A君臨天下620
讀史記,漢書你就會發現,兩個人差距太大了。就拿滎陽成皋之戰說吧,劉邦到哪項羽追著打到哪,劉邦硬生生在滎陽跟項羽槓了28個月了,其中互有勝負,但是項羽更勝一籌,這時候劉邦讓收下將領去打野,北上收復了魏,代,趙,燕,齊,這時候還時不時彭越和英布去騷擾項羽後方,項羽回頭打完他們又來打劉邦,最後不得不停站修養。從這就可以看出來,劉邦是在下一盤大棋,而項羽只在乎一仗屬性,劉邦是戰略家,項羽是戰術家,劉邦有人可用,甚至紀信為他而死,周苛為他而不降等等,項羽無人可用!劉邦封了145個侯全部善終。
-
3 # 經濟資訊速遞
劉邦
·
徐州沛縣一亭長,
揭竿而起封漢王。
不甘人下謀關中,
封候韓信拜張良。
·
明修棧道渡陳倉,
蠶食鯨吞楚霸王。
建立漢制稱皇帝,
草根逆襲濟蒼生!
-
4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大家都知道楚漢相爭都是以劉邦勝利,項羽烏江自刎結束,大家可能會疑惑為什麼項羽這麼厲害還是敗給了劉邦呢,但是認真分析發現事情會變得複雜起來。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劉邦能贏項羽很大程度上運氣佔了重要位置,劉邦原本只是一個亭長,40多歲了還是一事無成,整天在街上和那些混子一起,同時劉邦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地痞流氓,反觀項羽登上人生巔峰的時候不過20多歲,但最後劉邦卻成了皇帝。 劉邦因為在去驪山的路上延誤了期限,於是起兵造反,這個時候天下已經開始動亂,但是劉邦逃到了芒碭山,這時天下大勢也比較明顯,陳勝已經起兵造反,大家都在蠢蠢躍動,他奪過了外面事物的紛爭,順利的攻佔沛縣,但是由於被部下出賣,他成功的投到了項梁的賬下。
這時天下局面變得模糊起來,陳勝被殺,景駒被滅,起義運動陷入低谷,同時他又在項梁賬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最重要的是他擁有自己的軍隊。
在定陶後,他憑藉自己的判斷經驗和高超的演技騙過了項羽,並且還和項羽成為了結拜兄弟,這時的項羽不過才20出頭,但是劉邦已經是40多歲了,可以看出他的後期簡直開掛。
先入關中者為王在和項羽結成兄弟後不久,劉邦就被懷王封侯,這裡他剛開始起兵才過多久,他就已經和項羽平起平坐,同時他的軍隊也是當時候戰鬥力比較差的,和項羽的軍隊簡直沒有辦法相比,懷王簡直就是劉邦的貴人。
懷王為了打壓項羽,派宋義為統帥,帶領軍隊卻援救趙國,項羽自然也在其中,最重要的是這軍隊本來就是項梁的,居然被宋義統領,肯定和項羽不合,而且天下諸侯都前去援救趙國。
懷王約定的想入關中為王,只有劉邦一支軍隊繞過了主力,從小路進攻咸陽,這簡直就是上天給劉邦的機會,雖然都是入主關中,但是劉邦的任務也未免太簡單了些,那些比劉邦軍隊還強的各路諸侯還在鉅鹿面對章邯大軍,這樣比下來這王位簡直就是送給劉邦的。
同時項羽在鉅鹿和章邯糾纏,這時秦國內部鉅變,章邯無路可走無奈的情況下投靠了項羽,這就意味著唯一可能來攻打劉邦的秦軍就這樣變成了自己人,這樣劉邦只有一個目標咸陽。
就在這時項羽坑殺了20萬秦軍,秦國也無兵和劉邦抗爭,最後的秦軍都化成焦土,秦國的結局是註定的,劉邦的勝利也是註定的,就這樣劉邦不出意料的先入關中,自然被天下百姓承認。
楚懷王的這一記助攻無疑給劉邦帶來了太多好處,同時楚懷王也激怒了項羽,項羽也有殺心。
懷王被殺,分封大亂,天下不容項羽成為西楚霸王后,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共主,但是項羽是不希望任何人凌駕在自己頭上的,所以只有殺掉懷王,項羽才能真正的控制天下,而且懷王的地位就和戰國時期的周天子一樣,誰都有能力殺他。
如果項羽不殺 懷王,其他的諸侯王也會殺掉懷王,只是其他的諸侯王沒有項羽這樣的實力,當其他諸侯王能劃分天下時,懷王的命運也是註定的,不過是項羽運氣不好而已。 懷王死後,分封制崩潰,天下大亂劉邦以為懷王發喪的名義進攻項羽,最主要的是天下諸侯紛紛響應,這離天下分封不過幾年時間,這樣驗證了分封制的失敗,不過驗證人還是項羽。
天下諸侯組成聯軍攻打項羽都城,巧的是項羽在齊國,所以劉邦佔領了項羽都城彭城,這時天下已經大亂。
後面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居然還活了下來,其實從劉邦封王到稱帝,運氣一直沒有離開過他。
-
5 # 乇三千
我直接說。都說會用人,但這些人憑什麼讓你用,這才是關鍵。
第一點,兩人的用人方法不一樣沒錯,劉邦取勝,會用人是個重要條件,這不僅我們知道,而且劉邦自己也是這麼認為,在《史記》中就記錄了劉邦和手下群臣的談話。
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自己看的很清楚,好好駕馭以這三個人為首的眾多將士,正是他取勝的關鍵。但是會用人這個說法比較籠統,這些人為什麼會讓你用?僅僅因為你個人魅力?當然不是!要明白為什麼這些人讓你用,這才是真正需要了解的。
同樣在《史記》中,劉邦手下群臣當時是這麼說的:“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從談話的語氣間可以看出,劉邦和手下的關係是非常輕鬆融洽的,這同項羽手下見了項羽跪著走,不敢抬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高起、王陵的意思是:您老人家經常罵我們,項羽對手下則是非常愛護,但我們都清楚,這都是表面。雖然您經常罵我們,但我們打了勝仗,您是絲毫不吝惜,金銀財寶高官厚祿樣樣都給!但是項羽呢?項羽雖然表面對手下很關愛,但打了勝仗,對手下反而更嚴格,也不分一下戰利品,全是據為己有!您比項羽更慷慨,所以您必然打敗他!
這話雖然有恭維的意思,但確實在理。劉邦勝項羽其中的一點就是劉邦比較現實,而項羽比較理想化!劉邦知道人心要收買,而項羽則覺得人心靠統治;劉邦認為人家跟著他是有肉吃,而項羽則認為人家追隨他是看重他的個人魅力。
在一個沒有信仰的亂世,利益才是最佳驅動力。所以劉邦得到了更多的人心。
第二點,德治還是人治?關於劉邦取勝的因素,太史公也做過分析。
太史公在《史記·高祖本紀》的最後做了一個總結,從夏商周一直說到秦漢。太史公比較欣賞夏朝政治的質樸,但又覺得太質樸,民眾素質太低,做人沒禮貌太野蠻。而商朝則是用人治,讓人民見了王就像見了瘟神一樣,太霸道。周朝總算有點樣子,完善了禮法,但到了春秋又開始禮崩樂壞了。秦朝雖統一,但暴政更甚,刑法更殘酷。
雖然說得好像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其實是在暗指劉邦和項羽。劉邦雖然小毛病很多,但在對待民眾的問題上卻非常仁義,也許跟他出身卑微有關。這在戰爭時期表現的就是對待投降計程車兵上,劉邦是降了就是自己人,而項羽則是坑殺降將。當皇帝以後就更加明顯,劉邦雖然屠殺了不少功臣,但對待平民卻非常仁厚。
第三點,劉邦順應了大勢什麼是大勢?其實秦始皇已經找到了答案,春秋戰國幾百年戰亂,統一就是大勢。但是始皇帝雖然統一了,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卻沒有跟進,反而企圖用暴政達到社會的和諧,於是他又被打敗了。而打敗他的項羽,則是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以為秦始皇的失敗是因為強行統一,所以他企圖回到過去的諸侯自治。在歷史的路上開倒車,這肯定是不行的,於是他失敗了。而劉邦呢,他找到了正確的路,那就是繼續大一統,但是要完善政治制度。只是他時間不夠,只能匆忙除掉了企圖搞分裂的各諸侯王,用自己人管理各地。
劉邦和項羽的理念真是這樣嗎?除了他們的所作所為,還有一點可以證明。還記得兩人見始皇帝說的話嗎?項羽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之”,而劉邦是“大丈夫當如是”。由此語氣可判斷,項羽是不認可始皇帝的統治,打算推翻它!而劉邦則是認可,甚至帶有讚許的,希望自己也這樣。
第四點,都是命啊!人真的有命運左右嗎?不肯定,但也不能否定。只能說,在楚漢爭霸上,劉邦的命是比項羽好的。要說劉邦最危險的時刻,《史記》中應該有兩次,一次是“鴻門宴”,一次則是“彭城之戰”。
“鴻門宴”大家都比較清楚,就不多說了。劉邦本來必死無疑,上天卻偏偏給他安排了個擋箭的項伯,而且項伯還是項羽的叔叔,要不一般人也救不了他。還有一次就是“彭城之戰”劉邦56萬聯軍被項羽3萬騎兵打的丟盔棄甲,光是掉到河裡淹死的就超過10萬!而且最後時刻,楚軍已經裡三層外三層包圍了劉邦,眼看就要斬殺了,卻颳起了一陣妖風!
這段記錄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是不是很神奇?這麼大的風竟然只吹楚軍,不吹劉邦!有趣的是,老劉家丟孩子的傳統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劉邦只顧著逃命,怕車太重跑不快,數次把兩個孩子扔下車,還是夏侯嬰幾次三番勸說才撿回來。當然,也有人分析是怕孩子跟著他有危險。但不管怎麼說,這個鍋他已經背了兩千多年。
還有幾次逃脫,包括紀信假扮劉邦替死,還有劉邦“白登之圍”脫身等等,這些我們就不說了,畢竟是經過了自己人的謀劃。總之,劉邦的命比項羽要好得多,簡直就是天選之子!
就簡單說這幾點吧~
-
6 # 騎驢說
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的英布造反劉漢前推測說:“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皆不足畏也。”
英布所懼怕的,不過韓信、彭越以及劉邦本人,劉邦本人軍事素養,可見一斑。
-
7 # 大白白野
劉邦是政治家、軍事家。屬於大氣晚成的英雄,懂政治,講策略。
入咸陽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獲得了人心。打著為義帝報仇旗號反抗項羽,師出有名。聯絡彭越,策反英布,團結大多數,孤立了項羽。派韓信、曹參等北上開闢第二戰場,擴大了地盤,增加了兵源。能納諫,知錯就改是劉邦強項。偉人毛澤東曾說劉邦是封建社會皇帝當中最厲害的一位。
-
8 # 文化百說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一步一步取得天下,知人善用是他的一大優勢。劉邦初出茅廬之時,乃區區一個小亭長,連品級都沒有,也就和現在的城管差不多,他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可為何能打敗所有諸侯,笑到最後呢?除了會用人之外,還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劉邦做事果斷,心胸寬廣,不拘小節,這點可以說是他的個人魅力。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帝王也具備這種性格,比如三國的曹操。舉個例子,劉邦帶兵順利攻入咸陽之後,看到宮中堆著如山的金銀財寶,他樂了,說不心動那是騙人的,一般人根本把持不住 ,可這時蕭何卻告訴他這些錢財你不能貪,否則就會失掉人心,百姓會以為你是為財而來,而不是為救他們於水火,於是劉邦聽了之後,二話不說,立馬放棄了這些錢財,分毫不取,可見其心智和定力非常人所及。
項羽雖不愛財,可他貪權,他自恃貴族正統出生,剛愎自用,根本看不起韓信這樣受過胯下之辱的人,看在鍾離魅的面子上才給他一個執戟郎中做做,這是一個 閒職,無權帶兵打仗。再看看陳平,他起初也是在項羽麾下效力,可項羽也沒拿正眼瞧他,認為他是地痞流氓之輩,只會呈口舌之利 ,行小人之事,所以,從不採納陳平的建議。可就是這樣兩個“垃圾”卻被劉邦視為珍寶,並委以重任,劉邦並沒有介意他們的出身 地位以及過往的陳年舊事,只要是人才,我就統統收入麾下。
第二:劉邦善於權衡局勢,拉攏人心,善於打感情牌。俗話說“得人心者的天下”,劉邦把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還沒出道之前,劉 邦在鄉里就是出了名的豪爽大方,兄弟有難,他可以為他們兩肋插刀,能幫就絕不推遲,帶人平和沒有架子,做事周全滴水不漏,所 以,將領都願意跟著他一同出生入死。出來打戰後,劉邦也是處處小心,審時度勢,儘量不出頭,不得罪人,默默地壯大自己的力量 ,“鴻門宴”那次,項羽于軍中設宴邀請劉邦,意圖已經很明顯,此去可謂是兇險重重,簡稱“送人頭”。
思來想去,劉邦也不願意去呀,可此刻項羽擁兵四十萬,不去就是你心虛,項羽就有理由打你,而項羽號稱“軍神”,他打你就是分 分鐘的事,所以為了顧全大局,就算只有百分之十機率,也要硬著頭皮上。不得不說,劉邦這次演的很成功,他先是獻上奇珍異寶, 暖暖場,然後再獻上“開國玉璽”壓軸,這玩意兒一拿出來,項羽立馬就被吸引住了,眼睛都直了,心想這劉邦真夠意思,連玉璽都 給我了,可見他沒有稱帝之意,對我還是忠心的,殺意也就弱了三分。劉邦見項羽面色緩和,立馬抓住機會,上前就是一頓歌功頌德 的吹捧,然後再哭訴自己為了項王四處奔波,勞心勞力,為的是幫項王取得天下,絕無絲毫怠慢之心,可你的部下卻要殺我,作為兄 弟,我無話可說,項羽聽完後已毫無殺意,連連道歉安慰劉邦,派人送他回去。
第三:劉邦雖然位高權重,但是他能夠知錯就改。張良批評他,他虛心接受,連稱是自己的過失,請張良再出出主意;蕭何跟他急眼 了,他也不會硬對硬的正面剛,而是先平復下彼此的情緒,然後再討論事情的解決方案,這點是項羽萬萬做不到的;看到部下犯錯了 ,他會懲罰他,警告他,但是不會太過分,不會當眾給部下難堪,更不會無故羞辱自己的部下。項羽向來輕文重武,對亞父也是如此 ,而劉邦卻恰恰相反,他重用文人,以理治國,以禮興邦,為以後漢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綜上幾點,劉邦身上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當初起兵之時不足3000人,甚至各方面都不如項羽,但他最終奪得天下,所 以說劉邦的成功不僅僅只是會用人,還有其他方面的有點。
-
9 # 吳百蘭
劉邦比項羽站得高,志向更遠大
劉邦有首《大風歌》,項羽有首《垓下歌》。
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站在雲天之外看世界風雲變幻。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站在山下說個人英雄主義。
劉邦“安得猛士守四方”。天下百姓,國之安寧。
項羽“虞姬、虞姬奈若何?”美人啊!美人,怎麼辦?
劉邦一進關中,“約法三章”。二進關中,延續秦法郡縣制,什麼意思?當然是劉邦要當皇帝嘍。
項羽得功名不回鄉,如“錦衣夜行。”焚燒秦宮,殺人屠城。
劉邦政治老辣
劉邦入關就派重兵把守函谷關,雖然這事是錯誤地低估了,項羽的力量。
但劉邦明確地意識到大秦滅後,項羽和他不再是並肩作戰的生死兄弟,而是爭奪天下的敵人。
項羽卻仍然把劉邦當兄弟,項羽入函谷關受阻,他應該高興,終於找到了滅劉邦的藉口。
結果,項羽不是喜,而是怒。終於錯過了一次滅劉邦的絕好機會。要知道這個機會比“鴻門宴”上,殺劉邦機會要好幾百倍。
劉邦入關搶的是戶藉、擋案、治理國家的資料。項羽要的是珠寶。
項羽更大的錯誤,就是項羽把漢中分封給了劉邦,這不僅增加了劉邦的兵源,還增加了劉邦的稅收,大大地增加了劉邦“還定三秦”的實力。
更要項羽命的是,項羽分封給了劉邦漢中,就等於給了劉邦一個打出漢中,“還定三秦”的一條路。
為日後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給了劉邦一個堅實的後盾,堅定的大後方。
項羽的志向做西楚霸王,劉邦的志向當皇帝。項羽一路打,一路屠城。劉邦一路打,一路收買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
10 # 臨石觀海
楚漢之爭,我們知道劉邦勝了,但除了劉邦會用人之外,還有其他勝利的因素嗎?
楚漢之爭,劉邦前期一直被項羽壓制,最後垓下一戰,一戰翻盤,奪得天下,笑到了最後。我們都知道劉邦會用人是他最大的優點,是能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那麼除了會用人,還有什麼其他勝利因素呢?個人認為劉邦除了會用人之外,還有自知之明,能隱忍,得人心的優點為他加分不少,而反觀項羽卻是剛愎自用,驕傲自滿,這些都是劉邦能戰勝項羽的有利因素。
那麼我們來看下劉邦具有哪些左右勝負的優點
劉邦有自知之明劉邦出身亭長,比起項羽楚國將門之後的身份,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而且劉邦遊手好閒,整天東遊西逛,不幹正事。但正因為劉邦出身低,所以接地氣,很有自知之明,而因為他姿態很低,尊重別人,所以手下人也願意為他賣命。反觀項羽出身高貴,且性格高傲,就與別人格格不入了。
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史記》劉邦善於隱忍當韓信攻下齊國之後要求封假齊王,表面上是形勢所逼,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據功討賞,劉邦一聽氣的七竅生煙,要馬上弄死韓信,但在張良的建議下,還是選擇了從大局出發,隱忍下來,而且不封假齊王,要來就來真的,直接封韓信為齊王。
這個齊王封得很關鍵,因為項羽馬上也主動聯絡了韓信,提議三分天下,而此時身為齊王的韓信已經知足了,也就沒有答應項羽的提議,不然天下大勢如何猶未可知。
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漢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史記》劉邦看得遠,得人心劉邦入關中,所過之處秋毫無犯,而當地百姓飽受秦朝嚴酷制度壓迫,聽說沛公仁義,於是都來犒勞軍隊,而劉邦還很機智的謝絕了,並約法三章,從此人氣更是空前高漲,到達巔峰。
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史記》項羽剛愎自用,失去人心而反觀項羽出身貴族,雖神勇無雙,百戰百勝,但他的性格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不說別人,就連被稱為“亞父”的范增都容不下,其心胸可見一斑。而項羽入咸陽,燒殺搶掠,大失人心,與劉邦形成了鮮明對比。
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史記》總結:劉邦與項羽在性格上的區別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天下的歸屬,劉邦雖然自己才能不顯,但他的性格卻是適合得天下的,而項羽雖然神勇無敵,但由於性格上的缺陷,最終還是敗給了劉邦。 -
11 # 方圓相成
1、劉邦絕情,項羽多情
劉邦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在一次戰役中自己為了逃命把家人推下車的事,這樣車子負重輕,車子跑起來就快,而項羽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仍舊與虞姬在一起,留下了“虞姬虞姬若奈何”的纏綿故事;
2、劉邦韌性,項羽剛性
在楚漢之爭中,劉邦幾乎都是打敗仗的,前期的項羽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裡,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幹掉劉邦,每次劉邦都機智應變,最後都化險為夷,而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失敗了這麼一次,感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最後自刎而死。
3、劉邦世故,項羽自負
劉邦要比項羽年長許多,比項羽更加懂得人情世故,很多事情拿捏得當,而項羽是個年輕小夥子,血氣方剛,自己本事也大,所以會有些自負,從他趕走范增開始,整個陣營連個謀劃的人都沒了。
-
12 # 隨心說說看
有很多因素啊,性格方面劉邦心懷寬廣為人仗義給所有追隨者以安全感和滿足感,而項羽因為太迷戀自己的武力故剛愎自用目空一切,聽取不了別人的意見而且猜忌心很重;劉邦注重老百姓的心聲很早就提出了約法三章以鞏固自己在民眾中的威望,而項羽則做出了違揹人性的坑殺三十萬秦軍降卒弄得人心惶惶;項羽在順境中大肆封王搞的國家四分五裂,自己卻跑到彭城老家瀟灑去了。而劉邦在蜀地逆境中勵精圖治不忘初心終於取得大反轉!如此一對比項羽的失敗而劉邦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不是天意而是必然!
-
13 # 歷史小師妹
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最終以劉邦取勝而告終。那麼劉邦為什麼能夠獲勝呢?
第一,劉邦的政治思想非常成熟,他的進軍關中途中,已經開始注重網羅人才,在軍事行動中又往往能在遇到頑強抵抗時於守軍約降,保留其首領原有的軍權和地方行政權,避免過多的傷亡。進入關中之後,劉邦除秦苛法,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對秦國原有的政治經濟現狀不作根本性的觸動,得到關中地主階級的擁護。
第二,劉邦是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他注意克服狹隘的地方主義觀念,致力於建立統一帝國。蕭何進入咸陽後搶先收藏了秦宮律令、圖書案卷,使劉邦知曉天下形勢。劉邦擁有富足的關中地區作為穩固的後方,使兵員和作戰物資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另外,劉邦能夠以寬廣的胸懷對待其他地區的文化傳統,知人善用。
反觀項羽,其政治形象粗暴,復仇心理太強,進入咸陽後,殺秦降王子嬰,火燒秦宮室、皇陵,引起關中人們和地主階級的不滿,失去了民心。同時又缺乏智謀,猜忌心重,中了反間計,懷疑起忠誠的謀士范增。種種原因,由強轉弱,最終被劉邦滅了。
-
14 # 花樣歷史
自古亂世出英雄,劉邦項羽這兩位各具特色的時代豪傑興起於秦末年間,項羽雖然出身貴族,家世顯赫,但最終還是敗給了草根起家的劉邦,造成此種局面的結果和這兩位自身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對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態度,直接導致局勢的走向。
漢四年,楚漢出現了又一次的對峙,這次對峙長達十個月之久,這次對峙的地點雖然還是在滎陽附近,但是整體上向北移動了。兩軍的直線距離不是很遠,但是要想真正的交鋒,則要繞遠數十里。這次對峙的局面和上次明顯不同,由於酈食其的建議,劉邦趁項羽討伐彭越的間隙,將成皋團團圍住,不久成皋淪陷。劉邦趁勝追擊佔領了敖倉。
敖倉落入漢軍之手,讓這次對峙楚軍處於被動。楚國的後勤供應要經過敖倉,由於敖倉失守,眼下也只能捨近求遠從東面的梁楚地區運送糧食。路途遙遠不說,在運送的途中,彭越、劉賈等人時常騷擾破壞,直接導致身在一線的楚軍缺衣少吃。面對如此糟心的局面,項羽當然想來個痛快速戰速決。但是無論項羽使出什麼招數誘使漢軍出兵,都沒有成功,也從他們兩人交涉的幾件事情中可以看出,這兩位豪傑的不同性格,不難發現為什麼是劉邦最終取得了天下!
在彭城大敗之後,劉邦雖然是僥倖逃脫了,但是他的父親和妻兒卻沒有那麼的幸運,都當了楚軍的俘虜。為使劉邦迎戰項羽要將劉邦的父親活活煮死,豈料劉邦根本就不理會這茬,直接道: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要煮死他,記得分我一碗,這把項羽氣的不輕。
一計不成又來一計,項羽經常派威猛的將士來劉邦的壁壘前挑戰,一對一的單打,劉邦當然也不是吃素的,就派樓煩騎士出征,因為他以騎射聞名,所以幾次射殺了楚軍的猛士。項羽一聽雷霆大怒,這還得了於是自己親自出門迎戰,不顧左右的苦苦相勸。項羽披甲上馬,手握戰戟,前來迎戰。之前樓煩其實準備開弓勁射,只見項羽雙眼怒瞪,一聲大吼,渾身霸氣鮮露無遺,嚇的這位騎士不敢直視,連弓箭都拿不穩了。
據說兩軍還隔著廣武間喊話,項羽對劉邦說現在老百姓的苦惱都是因為你我的爭鬥,不如我們兩個一決雌雄,劉邦當然知道他不是項羽的對手,只能智取。於是羅列了項羽的十大罪,並高聲宣讀,讀完之後便宣稱到:我劉季跟隨諸侯討伐你這個逆賊就已經足夠了,老子幹嘛要和你單挑呀!不善言辭的項羽聽到這番話,氣的拿起自己身上帶的弓箭射中劉邦的鎧甲,只見劉邦彎下腰說:好你個無恥之徒,竟然暗箭射傷我的腳趾頭,從容的回到軍中,為了使軍心不散,還強忍著痛苦巡視軍隊。
從這幾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劉邦是為了贏想盡一切辦法之人,而項羽由於其出身貴族在他的認知裡好多事情他是不屑去做,並且認為自己是用兵奇才,對於下屬的建議不當回事,且感情用事偏袒項氏一族,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
15 # 烏蘭大俠
劉邦和項羽是2000年前並存於世,叱吒風雲、笑傲沙場的一對生死對頭!
最後,亭長劉邦成王,貴族項羽敗寇。劉邦問鼎九五之尊,開創漢朝,史稱漢高祖。
世人皆為這樣的結局唏噓感嘆,因為在世人眼裡,項羽以其“力拔山兮”的氣魄和“身經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的彪悍,更適合縱馬馳騁、橫行天下!
在“卑劣的成功者”、“悲壯的失敗者”之間,世人更願意把惋惜和同情賜給後者!
筆者謹以下文評述劉邦和項羽的差異,進而論證為何“再給項羽一萬次機會,他也不是劉邦的對手!”
一、草根盲流VS豪門貴族!劉邦是根紅苗正的農二代,其父名字有很多:劉湍,也叫劉昂,字執嘉,名字生僻而高冷,貌似是當了太上皇以後取的。就像朱元璋的父親,在農村叫朱五四,在史書裡叫朱世珍一樣,誰讓人家的兒子都是皇上呢?想叫啥就叫啥,就這麼任性!
反正《史記》稱劉邦之父為“太公”!劉太公這輩子幹了兩件大事情:
第一件大事情是:作為證人,現場目擊劉邦的出生異瑞;
第二件大事情是:作為人質,差點被項羽給燉了煲湯!
先說第一件大事情:劉邦出世!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也就是說劉太公作為目擊證人,親眼證實劉邦其實不是農民的兒子,而是蛟龍之子!
然後劉邦的一系列神蹟,開始走進史冊:
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史記·高祖本紀》
反正我不信!
《史記》中對於早期劉邦描述的關鍵詞是: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說明劉邦年輕時是個舉止輕薄、不事生產、喝雉呼盧的酒色之徒,成色十足的草根兒加盲流!
不過劉邦樂善好施、寬厚大度,頗似及時雨宋公明,也有點類似於影視劇裡的“古惑仔扛把子”。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而項羽,則是楚國的貴族後代,名門血統,其父乃楚國名將項燕,被秦國名將王翦所殺。所以,項羽是標準的破產官二代!
出身不同,導致境界不同!
劉邦和項羽都曾目睹了秦始皇車駕的豪華陣容,都曾發出僭越之言,境界高下立判: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中說劉邦“常鰩”,而“鰩”這個字的讀音,接近於“遊”,所以有人誤認為是劉邦是在旅遊途中。實則不然,“鰩”音yao,意思是“徭役”,而不是旅遊。彼時,劉邦還屬於秦國的苦力,能發出這樣的慨嘆,已經是大大超出其社會身份地位了,與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遙相呼應,皆為苦力大眾中“有文化、有理想、有志向”之魁首!但劉邦也只能是羨慕、嫉妒,陳勝也只能是恨!
而少年項羽則是看熱鬧的吃瓜貴族,身邊的其他吃瓜群眾應該很多,所以叔叔項梁“掩其口、毋妄言”,少年項羽已經超出了劉邦“羨慕、嫉妒、恨”的境界,而是要取而代之,其志向和心胸已經秒殺“苦力”劉邦!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的草根出身決定了他只能跟陳勝一樣“揭竿而起”,組織同鄉、同學、流民等烏合之眾起事,而項羽作為將門之後,在叔叔項梁的輔佐和帶領下,少年時期就已經有了楚國精銳部隊作為創業班底。
從出身來說,項羽完勝劉邦!
二、學渣的自我修養!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唐章碣》
貌似劉邦、項羽都是文盲!
實則不然!劉邦的發小盧綰可以用童年起誓:劉邦小時候是讀過書的,只是讀的有點“吊兒郎當”。
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裡。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曾經有“陳留狂生、高陽酒徒”酈食其(li yi ji)在拜見劉邦之前,曾經跟劉邦的手下有過這樣有趣的對話:
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可見劉邦不僅厭學,還深深地鄙視讀書人,往儒生的帽子裡尿尿,大罵不止,辱沒斯文!
這場景,怎一個酸爽了得?
所以劉邦在起初接見酈食其的時候,十分不屑,安排兩名美女服侍洗腳,後來聽了酈食其的謀略,才肅然起敬、拜為上賓。而酈食其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也幫劉邦立下很多功勞,不過酈食其也有餿主意——曾經力勸劉邦刻制封印,分封各諸侯國後人為王,共同伐楚!幸虧張良勸諫,不可效法諸侯分封的老路,否則跟隨劉邦出生入死的戰士們將沒有死戰的鬥志和慾望。劉邦如夢方醒,大罵酈食其,並銷燬列國封印!
最後,這個老頭兒死的也挺慘!酈食其不令一兵一卒,居然說服了齊王田廣,主動投誠,兩人日日飲宴,酈食其作為謀臣,走向了人生巔峰!怎奈韓信聞聽一介說客居然有此之功,心生不平,舉兵伐齊,齊王田廣反目,質問老頭兒,而老頭兒死倔,槓到底,最後被齊王田廣給“烹”了,死的挺慘,只留下一鍋肉湯!
劉邦讀書少,被世人詬病,彷彿不配一朝人王帝主。但是劉邦懂兵法,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
少年張良在橋上樂於助人,幫一個老頭撿鞋,得黃石公賜《太公兵法》,日夜推演,俯仰天下,待學成出世,悉數講解給劉邦,劉邦深以為然,張良感嘆道:沛公殆天授。意識是說,劉邦乃上天賜給蒼生的一代大略雄才,足見劉邦對於兵法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劉邦的對手項羽,也是一代學渣!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
這說明:項羽是讀過兵法的,只是不求甚解,完全依靠彪悍的“無人敵”閃電戰橫行天下,所向披靡!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持三日糧”,置之死地而後生,以3萬精銳全殲王離部20萬秦軍,招降章邯部20萬秦軍,開創“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項羽的破釜沉舟之謀,在《孫子兵法·九地》篇裡其實只有寥寥數語: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而一代霸王項羽無意瞥見兵法數語,就可以深諳其髓,將兵法運用到極致!可謂是一代戰神,只可惜後來遇到了通讀兵法的韓信,才一敗塗地!打天下,拼的不是兵法韜略、排兵佈陣,而不是裸衣單挑!
同樣是兩個學渣,卻都有朗朗上口、慷慨激昂的詩作傳世,這說明古之學渣,比之今日之學霸,不遑多讓!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垓下歌》
劉邦的詩歌裡,只有狂風、戰士、天下,而項羽的詩歌裡是哀愁、悲情、氣短。
所以,從文學素養來評判,劉邦在意境上,高遠於項羽!
三、沒文化真可怕!劉邦和項羽同樣作為學渣,對待文臣謀士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所以結局疏途!
劉邦鄙視的是“搖頭換腦,口若懸河,絮絮叨叨、好為人師”的腐儒,而對胸懷“經天緯地之才,氣吞山河之志”的畫策謀臣則敬仰有加!眾多謀士中,執牛耳者,當屬張良!
張良張子房憑藉一部《太公兵法》,胸藏韜略,畫策於天,是劉邦打天下、安天下的首要功臣之一,與蕭何、韓信並駕齊驅,世稱“漢初三傑”。
謀士張良加持劉邦、亞父范增加持項羽,是歷史上非常經典的“帝王單挑、帝師對決”
劉邦和項羽讀書都不多,兵法也都只是略知一二。如果單挑,劉邦死翹翹,霸王勝,全劇終!
但歷史不是武力的單挑,而是最頂級智囊的巔峰對決!
劉邦在得天下之後,曾經對這場千古帝師對決,給了精準的打分: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取也。”
劉邦對張良等謀事的畫策言聽計從,所以在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抉擇上,都做出了精準的選擇!
如果沒有張良七出奇計,劉邦早就死一萬多次了!
1、如果沒有張良“財帛動人心”之計,重金賄賂嶢關守將,劉邦怎能兵不血刃,先入咸陽?
2、如果不是項伯念及張良舊情,在鴻門宴上從中作梗,劉邦早就被項莊一劍封喉了!
3、因為有張良和樊噲的力諫,劉邦才從關中溫柔鄉里甦醒,厚待秦王子嬰、不取關中財寶、看護秦陵遺冢、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為日後“東出函谷關、還定三秦、定都關中”奠定了堅實群眾基礎
4、如果沒有張良“火燒棧道”之計,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將失去照耀古今的光輝!
5、劉邦採用了張良的“下邑之謀”,才成功策反項羽分封的九江王英布和游擊戰神彭越,此二者後來與韓信並列“漢初三將”。
6、如果沒有張良的直諫,劉邦將按照酈食其之計分封六國後人為王,那麼漢軍將士將失去職業軍人的理想和目標,悲催無望,分崩離析!
7、因為聽取了張良和婁敬的建議,劉邦才定都關中,進可攻、退可守,百姓擁戴、固若金湯!
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而項羽賬下除了龍且等猛將,謀士就僅有“亞父”范增一人,已介七旬高齡,且對當年的“執戟郎中”韓信沒有提前察覺,所以謀略水平尚在張良之下。但即便這樣,項羽仍然沒有重用范增,鴻門宴無視范增的三次暗示果斷殺劉邦,導致千古遺恨!後來,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對范增開始猜忌,范增含恨歸隱,在顛沛流離的歸途,突發背瘡溘然長逝!
項羽還是度量狹小之人,容不下旁人的真知灼見,所以“執戟郎中”韓信才覺得在楚營不得施展,轉投劉邦,項羽無異於放虎歸山。
在遷都的問題上,項羽和劉邦、張良的高下立判!
韓生說項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破,又心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韓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烹韓生。
僅僅因為韓生建議定都關中,項羽就烹了韓生,其殘暴可見一斑!而劉邦之所以最後定鼎中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選擇了關中這塊戰略要地。而項羽則目光短淺,定都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請注意,中國古代歷史上,除了項羽,沒有哪個朝代或者諸侯定都彭城,這說明此地無險可守,所以,這是項羽的重要戰略失誤:選錯了一座城!
所以,項羽雖然力拔山兮,萬人敵,但是身側缺少謀臣,只知道殺、殺、殺,本質上跟張獻忠、李自成之輩沒有分別,這些單挑實力很強的武人都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所以古人才說: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文臣武將缺一不可!
四、傻傻的呆萌!項羽的性格奔如烈火、勢如閃電,剛烈、直率、犀利,更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觀,所以在世人眼中,王不過霸,讚譽有加!而劉邦則顯得猥瑣、宵小,小人得志!
但歷史就是這樣弔詭,關羽、項羽、劉備此等豪傑,只能叱吒風雲、王霸一方,而問鼎九五、君臨天下者,皆是劉邦、曹操、司馬懿、朱元璋、朱棣這等人品有瑕疵、道德無底限的狠人!
因為有節操,所以瞻前顧後;因為有底限,所以婦人之仁;因為有涵養,所以措手不及!
歷史選擇的人王帝主,不是仁者,而是梟雄!
梟雄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機變之人,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獨夫民賊,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士!
項羽嗜殺,脾氣暴躁,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龐宮、殺秦王子嬰、殺上將軍宋義、殺楚懷王雄心,一路擋我者死!但是項羽一碰到劉邦就呆萌,藏獒變二哈!
項羽第一次呆萌:項羽的謀士范增精心策劃了“鴻門宴”,欲置劉邦於死地。項羽的倒黴叔叔項伯念及張良當年的救命之恩,連夜洩露機密給張良和劉邦,結果劉邦當夜就跟項伯結成了兒女親家。次日,劉邦一副倒黴德行,向項羽示弱,一頓恭維,極盡諂媚,霸王項羽很吃這一套,反倒覺得自己違背“先入關中者為王”的契約,而羞愧起來。范增三次暗示項羽出手幹掉劉邦,可項羽不為所動,錯失良機。范增引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結果還是那個“胳膊肘朝外拐”的叔叔項伯,用身體阻擋項伯行刺,張良急喚樊噲入賬救劉邦。
此時,項羽充分暴露了他是白羊座的性格特點:他居然對勇士樊噲惺惺相惜,相見恨晚,還饒有興趣地看樊噲幹掉了兩碗酒和一個大肘子,這是千鈞一髮的生死時刻,項羽居然能保持如此呆萌,世人皆醉!
項羽曰:壯士,賜之卮酒彘肩。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盡之。項羽曰:「能復飲乎?」噲曰:「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項羽默然。
項羽第二次呆萌:從鴻門宴借如廁機會跑掉的劉邦,被項羽封在巴蜀之地,相當於被項羽軟禁在西南半壁,此時張良要回韓國,劉邦賞其“金百鎰,珠二斗”,張良分文不取,轉增項伯,還是這個叛徒項伯,再次遊說項羽,居然為劉邦爭取了漢中之地,所以劉邦據巴蜀、漢中三郡,為日後“東出函谷關、還定三秦”積累了地理優勢!
項羽第三次呆萌:滎陽之戰,項羽捲土重來,將劉邦打的丟盔棄甲,項羽意欲激怒劉邦應戰,聲稱要活烹了劉太公,請注意,這是劉太公繼“現場目擊劉邦出世”之後的第二次亮相歷史舞臺。項羽的倒黴叔叔項伯又跳出來了,言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祗益禍耳。”
結果,項羽居然把劉太公給放了,失去了要挾劉邦的重要砝碼,繼鴻門宴之後,再一次錯失良機!
項羽第四次呆萌:鴻溝之約——項羽和劉邦“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項羽以霸王氣概,遵守契約,引兵東歸,而小人劉邦卻趁此發難,私自毀掉鴻溝之約,號令韓信、彭越、英布形成合圍之勢,發動“垓下之戰”,打的項羽措手不及!
項羽第五次呆萌:烏江邊,船伕勸說項羽先過河以圖東山再起,可項王聽著期期艾艾的楚歌,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在當時的情形之下,項羽尚有一線生機,還沒完全一敗塗地,捲土重來未可知!可是項羽不懂“胯下之辱”的隱忍,不懂“臥薪嚐膽”的潛伏、不知“勝敗兵家事不期”的歷史規律,最後萌了一把,做了一條真好漢!
這一次的呆萌,項羽付出了慘烈的代價,他太低估劉邦的道德底限了!
這是一個在未發跡之前,就跟村裡寡婦安通款曲,未婚生子的孟浪之徒!
這是一個可以在逃跑路上把自己兒女推下車的父親!
這是一個打算跟敵人一起分享以劉太公為底料的羹湯的兒子!
這是一個今天封壇拜將,明天兔死狗烹的負心領袖!
這是一個根本沒有道德情操,眼裡除了天下,均為芻狗的梟雄!
歷史不以仁義論英雄,歷史只愛殺伐決斷的梟雄,項羽在關鍵時刻的幾次“誠信、大氣、仁義”純粹就是傻傻的呆萌,敗局已定,無力迴天。
所以,張良說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再給項羽一萬次機會,他也會一萬次被忽悠,傻傻呆萌,根本贏不了劉邦!
-
16 # 創業史記
楚漢戰爭為什麼劉邦勝利?
舉個例子,離我們近點的例子就會很明白:
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進而稱帝,在今天看來,袁世凱斷然沒有成功的可能。
為什麼呢?
因為袁世凱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規律,違背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帝王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回到楚漢戰爭,秦王贏政結束了諸侯分封,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這是歷史的進步!劉邦項羽自公元前209年起事,於前206年推翻了秦朝並於咸陽分封18路諸侯,此時的話語權在項羽,項羽要的是“霸天下”,也就是說回到分封時代,而劉邦本就出身於中央集權的體制內,也是中央集權制的擁護者和傳承者,兩人的政治路線截然不同。
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劉邦最後的勝利!
-
17 # 歷史時燒錄
劉邦最後能夠戰勝項羽,其中有一因素是劉邦善於用人,但除此之外卻也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我將其總結為“邦有三勝,羽有三敗”。
及劉邦善於用人為一勝、目光高遠為二勝、得民心為三勝,項羽自剪羽翼為一敗、錯估形勢為二敗、格局不足為三敗。
邦有三勝一勝:善於用人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劉邦有良輔蕭何,兵仙韓信,神謀張良,而更重要的是劉邦能夠駕馭得了這三位傳奇人物。反觀項羽唯有一范增而不用,這便是劉邦最後打敗項羽的原因之一。
二勝:目光高遠
一個人能夠走的有多遠,往往取決於他的眼界,劉邦雖出身農家,卻有著高瞻遠矚的目光。劉邦高瞻遠矚的目光在兩件事情上可以得到體現。
1.約法三章
漢元年(前206)十月,劉邦率先到達霸上,秦王子嬰投降,此時劉邦贏得了表面上的“無上榮耀”,因為先前眾諸侯有過約定,“先入關者為王”。
入主咸陽,面對富麗堂皇的咸陽,劉邦壓制住了心中的貪念,並沒有成為人們眼中的“強盜”,而是與百姓進行“約法三章”。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殺人者判死刑,傷害別人,做偷盜之事安罪獲刑,其他秦時嚴苛法律一律廢除。
百姓見此,爭相向劉邦進獻牛羊,劉邦卻委婉的以“倉庫裡的糧食很多,並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為理由拒絕了百姓們的破費,劉邦此舉深得民心。
劉邦不喜歡壯麗的咸陽宮嗎,不喜歡咸陽花容月貌的美女嗎?
不,他都喜歡,而他之所以不佔據咸陽城,不收刮財富,不享受百姓侍奉,除了他害怕項羽外,更多的是在於他看到了更大的利益——“民心”,劉邦謀取的是整個天下,而不僅僅是短暫的歡樂,所以他放棄眼前的利益,而去謀得人心。
2.大賞將士
除了約法三章外,劉邦常常大賞將士也是他目光長遠的一個體現,劉邦由沛公,到漢王,再到楚漢之爭佔據半壁江山,他的勢力與財富可以說是每日劇增的,劉邦卻沒有抓住財富金銀不放手,反而極其的大方,每當有將士立有大功,劉邦必會給予其豐富的賞賜。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記》“有功必賞”激起了所有想要建功立業的壯士的熱情,一個個勇士爭相殺向敵人,爬向城頭,不是因為他們不怕死,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一旦他們成功了,獲得的是數倍於風險的豐厚獎賞,甚至可能一戰封侯,揚名立萬。
“有功必賞”雖然耗掉了劉邦大量的財富,對於一個愛財的人來說,確實有些心痛。但是這麼做的好處便是大大的加強了軍隊的戰鬥力,這也是劉邦可以與項羽抗衡的資本。
大賞將士表面上分割出去劉邦的很多財富,但是劉邦卻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財富,是利遠遠大於弊的。
三勝:得民心
劉邦的第三勝便是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僅僅適用於唐太宗,對於漢初的天下英雄也皆適用。
劉邦大破秦軍入咸陽,不奪金銀,不擾百姓,反而“約法三章”。漢軍軍紀嚴明,每過一處秋毫無犯,再加上劉邦“有功必賞”,因此深得民心,投奔者源源不斷,影響戰爭走向的往往不是軍隊強弱,而是糧草輜重,新生力量。楚軍雖勇,士兵吃不飽穿不暖,且沒有後勤增援,也必定會走向失敗。
況且二百多年戰國時代,天下紛爭,百姓無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秦始皇掃六合一統天下,立豐功偉業,但卻沒有采取休養生息的策略,反而大興土木,嚴苛憲法,秦二世而亡,天下再陷紛爭,群雄割據,楚漢之爭。此時的百姓再也忍受不了戰爭帶來的痛苦,無不希望天下一統,和平安定。
劉邦知民心,一心創統一大業,項羽迂腐,仍欲維持諸國林立之態勢,實不知這已背離民心,是禍亂的本源。
劉邦有以上三勝,只要軍事上沒有毀滅性的失誤,便註定了劉邦最後會走向勝利。
羽有三敗一敗:自剪羽翼
揚長避短往往也是一個取勝之道,項羽的長處就是擁有一隻勇猛無敵的精銳軍隊,能夠一力破萬法的軍隊。但是項羽卻在天下未定之時便削減了這隻軍隊,實乃自剪羽翼,取敗之道!
項羽自剪羽翼從兩件事可以看出。
1.出賣投靠者曹無傷
鴻門宴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其中的主人公有項羽、劉邦、張良、樊噲、項莊、項伯、范增,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曹無傷。
曹無傷本是老一輩追隨劉邦的人物,但在劉邦駐居霸上之時,曹無傷卻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背叛了劉邦,向項羽告密,說劉邦有稱王之心,要對他進行防範,項羽聽此大怒,於是要發兵霸上,擒拿劉邦,接下來便有了鴻門宴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
曹無傷的行為對於劉邦來說,自然是徹徹底底的小人背叛者,但是對於項羽而言,曹無傷卻是可被自己利用之人,而若用的得當,其作用不亞於一支軍隊。
但是項羽是如何做的?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記》項羽不但被劉邦說服,違背了原本要處罰劉邦的想法,還直接對劉邦說道:
“這都是你身邊的人曹無傷對我說的,要不然怎麼能這樣呢?”
曹無傷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是想要投奔項羽而獲得更多利益的人,項羽直接出賣了想要投奔他的人,並將投奔他的人置之於死地,自此之後,天下再也沒有人敢棄原主而投項羽。
此為項羽自剪羽翼之一。
2.裁軍
項羽破釜沉舟打敗秦國,分封天下諸王,自稱西楚霸王,達到人生巔峰。
此時的項羽錯判了天下形式,一廂情願的以為天下將要太平,不在需要過多的軍隊。於是下令裁軍,使諸多將士卸甲歸田,回家種地了。
項羽雖是好心,想讓自己的屬下過上安逸平靜的生活,但是這些常年經歷戰亂,在刀尖上舔血過生活的人,又怎能本本分分的種地呢!甚至有些人已經無法離開軍旅去過生活。
因此,很多剛被項羽裁軍計程車兵轉身便去投靠了劉邦。待劉邦出山與項羽爭奪天下之時,他們直接成了劉邦的助力,而成為了項羽的敵人。
此一增一減,大大的消耗了項羽的實力,此後項羽再也沒有壓倒性的軍事力量了。
二敗:錯估形勢
項羽帶兵打仗可以說得上是軍神,本人英勇,用兵如神,軍隊中威望也是極高,但是項羽對天下大勢的掌握卻有不足,也可以說他目光不夠長遠。
項羽打敗秦國後,沒有順承民意繼承大統,反而分封天下,再現春秋戰國,這是其一。
項羽分封天下卻不能論功行賞,而是憑藉自己的意願進行分配利益,導致人心盡失,暴亂不斷,這是其二。
項羽分封諸國後,大家本是平等關係,項羽卻仍對他國指手畫腳,干預他國內政,而其本以為可以一舉掃滅動亂,卻沒想到最後的結果是深陷戰爭泥潭,這是其三。
項羽對變化莫測的天下形勢判斷的不準確,也是他最後失敗的一個原因。
三敗:格局不足
項羽雖勇,但是他的格局卻不夠大,他所看重的利益僅是“楚國人”的利益,導致他最後形單影隻,被天下人所棄,們也從三件事情來分析一下項羽的格局。
1.屠戮秦人
項羽在鴻門宴不久便帶領軍隊殺進咸陽城,殺死已經投降了的秦王子嬰,放火燒燬秦朝的宮殿,大火燒了三個月都不熄滅,項羽又搶奪咸陽百姓的財寶與婦女,咸陽城因此成為了人間地獄。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將秦國視為敵人,待打敗了敵人後,卻又遷怒於無辜的秦國百姓。對於反抗秦國的人來說,項羽是英雄,但是對於秦人來說,項羽就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秦人因此無不恨項羽,就像項羽曾經恨秦人一樣,這是項羽格局不足的表現之一。
2.鎮壓齊國
項羽對楚國百姓很仁慈,但對他國人卻心狠手辣。
齊國發生叛亂,反對項羽,項羽便派大軍前去鎮壓,項羽打敗田榮之後還不夠,還活埋了齊國投降計程車兵,燒燬齊國城市的房屋,搶奪齊國的婦女金銀。
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史記》項羽所過之處寸草不生,項羽恐怖的破壞力使齊國百姓震驚,這個真的是我們曾經擁戴的反秦英雄嗎?而震驚過後則是無比的憤怒,齊國人化悲痛為力量,組織起來,共同反抗項羽,自此,項羽深陷戰爭泥潭,受阻於齊國。
3.懷疑軍中將領
范增、季布、鍾離昧等,均是有才之士且在最早便追隨項羽,可以說是忠心耿耿。
但是自劉邦使用了陳平的離間計後,因季布、鍾離昧三人均是之前秦國的將領,因此項羽越來越不能信任他們,逐漸排擠他們,甚至連自己的亞父范增都不再信任,而只重用自己親族之人項莊等人。
項羽的這個行為使得將士們寒心,范增更是一氣之下引辭,死在了回鄉的路上。
由此可見,在項羽的心中只有楚國,項羽代表的利益也僅是楚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項羽的一個做人準則,項羽不相信任何他國人,他國人自然也不會再支援項羽。
項羽火燒咸陽遭到了秦人的憎恨,項羽殘酷鎮壓齊國,則失去了除楚國外的民心,項羽排擠非楚國出身的將領更是使得將士們心灰意冷。項羽沒有足夠大的格局,而他代表的利益也僅是楚國人的利益,因此項羽逐漸被天下人所拋棄。
劉邦有“善於用人”、“目光高遠”、“得民心”三勝,項羽有“自剪羽翼”、“錯估形勢”、“格局不足”三敗,最終劉邦戰勝項羽成為了必然。
-
18 # 李氏之子
其它的勝利因素,主要體現在項羽的所做所為上,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項羽所為盡失天下之心,諸君試觀之,容我為君等道來:
義帝即楚懷王,堂堂天下共主,項羽卻遣黥布順江而下,以臣弒君,大逆無道,窮兇極惡,盡失楚人之心!此項王不得人心一也!
彭城——義帝之王城,秦亡之後,乃天下之帝都也!項羽欲得彭城,遷義帝於長沙郴州,這是以臣逼君,犯上作亂,逆臣賊子也!此項王不得人心二也!
卿子冠軍宋義,義帝親點伐秦大將,項羽不請王命而矯詔殺之,奪其兵!自持勇力以下犯上,亂臣賊子之所為也!此項王不得人心三也!
項羽虜王離破章邯之後,理應回京受命,待懷王之詔,方可行軍止眾,卻擅劫諸侯兵馬,長驅入關,此逆命之臣,不忠不義也!此項王不得人心四也!
章邯以二十萬之眾降項羽,本以為能全關中父兄之性命也,而至新安,項羽盡坑而殺之,一夜之間遂成白骨,盡失關中父老之心!此項王不得人心五也!
秦二世胡亥殘暴不仁,弒兄奪位,虐待百姓。然而秦王贏子嬰何辜,雖然子嬰無功天下,猶為秦國誅大奸大惡之趙高也!既然已降楚,項羽猶未已,非滅秦宗室不可,誅殺秦王子嬰及諸贏氏!盡失秦人之心!此項王不得人心六也!
秦始皇耗盡天下財力,蓋咸陽宮,修阿房宮,建始皇陵,雖然可恨,卻是關中老秦人的驕傲以及歷代君王文治武功的輝煌體現!項羽卻付諸一炬,掘始皇陵,盡傷關中父老之心!此項王不得人心七也!
項羽身居將帥之位,卻在咸陽內行封侯之事,未請義帝之命,擅自將天下分封為十八路諸侯!諸侯遣將將兵隨項羽共同滅秦,項羽卻忘恩負義,封故諸侯王將帥居膏腴之地,故諸侯王反居貧瘠之土!盡失故諸侯王之心!此項王不得人心八也!
韓王成,滅秦功臣也,項羽分封諸侯之後,欲得韓故地,不許韓王歸國,後又殺韓成收韓故地,傷盡韓人之心!此項王不得人心九也!
項梁敗亡之後,義帝為激勵將帥滅秦,與將帥誓盟先入關者王之。劉邦一路斬將奪關,長驅直入,卒破秦關,遂先入咸陽,如約當王關中,號令秦國!項羽卻背誓棄盟,踐踏王約,封劉邦為漢中王,漢中、巴、蜀乃西戎雜居之地。此項王不得人心十也
項羽為人剛愎自用,是非不分,故聽信饞言,中陳平離間計,逼死范增,失楚人最為敬重的謀士!此項羽不得人心十一也!
項羽任人唯親,非親戚故舊不用,故逼走陳平、韓信、黥布,明知曹無傷才不堪重用,非令守成皋,致使楚軍損兵折將!此項羽不得人心十二也!
觀劉邦舉兵破秦之後,盡得人心!入關之後,秋毫無犯,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及偷盜抵其罪”善哉!此王者之師也!封秦始皇庫府,移居宮外,三秦之地縣衙如故,老秦人大歡,盡收秦國人心!此漢王得人心一也!故漢王劉邦雖然在滎陽、成皋之間,數次敗北,然而關中百姓未嘗棄之!反而源源不斷納糧輸兵抗楚,終滅霸王,一統海內,此老秦人之力也!至此老秦人非但助秦始皇一統天下,亦助劉邦問鼎海內也!秦之強可見一般!
劉邦滅秦三降將之後,出關討伐霸王,用三老董公之言,為義帝發喪,舉行國葬,痛哭甚悲,天下為之大慟,盡收海內之心焉!此王者之舉也,漢王得人心二也!
此外二人,身處大局大事之中時,項羽憂柔寡斷,劉邦則當機立斷!各舉一例為諸君言之!鴻門宴時,項羽用范增言,殺氣騰騰,非誅劉邦不可,然項伯從中阻撓,事遂廢之!放棄了最初目標!當劉邦追逐霸王,欲一舉滅之,然而固陵卻大敗!劉邦憂之,張良獻計割大梁即舊魏與彭越,割故齊與韓信,二國皆大國,地方數千裡,劉邦眼都不眨,當即許諾,約二王共同滅霸!逐一海內焉!
還有二人智略亦不在一個檔次!張良、韓信、陳平、黥布皆曾追隨項霸王,霸王駕馭不了!最終皆歸屬漢帝劉邦!此四人當世才俊也,對劉、項二人的評價,頗為公允:即一個言不聽計不用;一個則言聽計從也!故張良曾慨嘆道:“沛公,殆天授也!”
以上即為劉邦除了會用人之外,其它戰勝項羽的因素!
-
19 # 收穫157533385
最主要的是劉邦的無賴手段,出爾反爾的小人行為。只不過劉邦勝利了,歷史美化他了。不過那一個成為人上人的都有些流氓無賴手段。朱元璋,趙匡胤,劉秀,曹操,劉備。
-
20 # 風嬙遙度天際
一﹑ 堅定 堅持不懈 ——追求理想不惜犧牲一切
劉邦人生目標的初步確定,是從他見到秦始皇出行的那一刻開始的。《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高祖嘗徭咸陽,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劉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且,在他的理想模式中,“大丈夫”就等后皇帝。這對當時還是一介草民的劉邦來說,真可謂狂妄之想。然而,劉邦的理想相當堅定,為之奮鬥不惜犧牲一切。 二﹑耐挫越戳越勇——面對失敗毫無退卻之心
劉邦是個經受的起失敗和承受的起挫折的人,面對挫折和失敗,他總是表現出鍥而不捨的精神,即使慘敗到身邊只剩下一個人,他照樣鬥志昂揚,不久又捲土重來,繼續與項羽爭奪天下。劉邦與項羽大規模的交鋒一共有六次,劉邦失敗了前五次,戰勝了最後一次,就這一次,天下就改姓為“劉”。
但凡成就一番事業,都要經理曲折艱難的過程,只有經得起失敗和挫折的人,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在楚漢相爭中,數次面臨險境,甚至絕境的劉邦,在逃脫之後從來沒顯現出一絲一毫的氣餒,始終以高昂的鬥志與項羽做戰,這是劉邦成就霸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能忍 能屈能伸 ——條件成熟時再行下手不遲
劉邦是個能屈能伸之人。當年,劉邦執行楚懷王的命令,向西攻秦,率先進入咸陽,擒住秦忘子嬰。根據約定,劉邦應該受封為“關中王”,或者為“秦王”。但是項羽率領四十萬大軍隨後衝入關中,劉邦的軍隊無論在人數上,還是在素質上都遠遠不敵項羽,只能屈就項羽。項羽將劉邦另封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三郡。這個地方遠離中原,對於家住沛縣的劉榜及其手下眾將,近乎於流放。不僅如此,劉邦原來統率十萬大軍,項羽只讓他率三萬人上任。就是這等“受氣”,劉邦不僅絲毫不與項羽計較,而且乾脆將身後棧道全部燒燬,一方面,防止有人偷襲自己,另一方面,向項羽示意無東歸之心。這一招果然迷住了項羽,他不在視劉邦為主要對手,而將目光轉移到其他諸侯身上,結果,給了劉邦以喘息之機。四個月後,劉邦擊敗項羽用來防範他的原秦國三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將關中收歸己有。
當忍責忍,不當忍就不忍,忍要忍得適時、適度,做到困逆苦厄的環境裡,能忍得住氣;患難危險時刻,能沉得住氣;生死成敗關頭,能鼓的起氣。
四﹑ 虛心納諫 聽勸 —決斷之時能聽得進不同意見
楚漢戰爭開始前,劉邦激於項羽分封不均的憤怒,要同項羽在關中開戰,結果被樊噲、蕭何等勸諫而止,避免了敗身家國運的孤注一擲。公元前203年底,項羽為擺脫困境,放回劉邦的老父和妻子,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罷戰言和。項羽撤軍東返後,劉邦也打算撤軍西返。張良、陳平提出消滅楚軍的最後時機已經來臨,必須趁楚軍因簽訂和約失去戒備,全軍後撤的混亂情況,窮追猛打,置敵於死地。
五﹑善變——隨時都能改變自己的注意
在楚漢相爭中,酈食其勸劉邦制大印封六國後代諸侯,他立即照辦;張良說這事萬萬不可,劉邦罵道:“豎儒,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立即下令銷燬大印。
六、敢為 敢幹敢想 ——為了天下可以全然不顧
劉邦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豪情滿懷、敢幹敢想、能幹出別人不敢幹,甚至都不敢想的事。
劉邦在沛縣父老幫助下,率領人馬攻進縣城後,大家一致推舉劉邦作沛令。劉邦一再謙讓,稱“天下騷亂,諸侯並起,現在我們如果置將不當的話,將來一旦失敗,我們全都要肝腦塗地了,不是我自愛己身,而是才能太薄,恐怕不能保全父老子弟們。這種大事還是另選一位能擔當大任的人吧。”別人可不這麼想。別人之所以不幹,是因為造反是大罪,是要被滅族的。如果將來勢頭不對,朝廷採取分化政策,只抓為首,不究從犯,從犯還可以活命,而為首者想跑也跑不掉。所以,必須得讓劉邦當。劉邦之所以接受沛公之職,還是他敢想敢幹、敢做敢為的性格起了作用。
劉邦成功的原因
第一,劉邦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向。他所到之處,力圖安定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採取獎勵農耕的政策。因而獲得人民的支援。而項羽在亡秦之後,迎合舊貴族勢力的要求,裂土分封,違背歷史發展的趨勢。他所過處,屠城焚燒,濫殺無辜,喪失民心。
第二,劉邦尊重人才,善於用人。他手下文有張良、蕭何、陳平,武有韓信、樊噲、周勃等人,劉邦能擇善而從,發揮他們的才幹。而項羽卻剛愎自用,屢置范增的良謀於不顧,閉塞言路,獨斷專行。由於他不善用人和容人,致使陳平、韓信、英布等都離楚歸漢,最後連“亞父”范增也揮淚而去。
劉邦自己曾擔白地對臣下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需,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使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第三,劉邦注意根據地建設,有鞏固的後方支援。項羽佔地不守,多搞流動作戰,甚至對彭城地區也經營不利,使前線缺乏後方的依託。
第四,劉邦的戰略比較正確,能分化敵人,調動和團結各方力量,項羽指揮有誤,戰略失當等。
第五,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在危險面前保持鎮定的心態,又有反敗為勝的機謀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第六,為實現大謀,堅忍克己。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回覆列表
楚漢之爭,劉邦為何可以獲勝,影響的因素有哪些。說起來劉備和項羽的故事,很多的人都是知道的,他們作為當時的秦朝兩個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他們一起到底會上演怎樣的精彩故事,他們兩個人到底有著何種力量,可以打敗當時強大的秦朝,他們又是的建立起自己的王朝,當時的他們到底是有著何種的意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吧。
項羽作為當時的最強大的人,當時的他們已經不是一個檔次的,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的明顯的,項羽當時有著很強的軍事實力,但是在當時的時候,他有著自己的一些弱點,可能就是這個弱點,導致了項羽的失敗,那麼當時的項羽到底是有多強呢?當時項羽在所有的軍隊之中,完全是可以算最強的那個,超越了當時的所有軍隊,而當時劉邦卻是隻能算作是項羽手下的一個部分。
當時的劉邦的實力是非常的差的,很多的人都是要比他的實力要強,而且當時的項羽對於他來說,完全是一個不可匹敵的人,當時的他雖然有這自己心中的夢想,但是卻是沒有實力去實現的,但是恰好的也正是項羽看不起劉邦這一點,才給了劉邦的一個好機會,也正好是這個機會才給了他可以說是一個慾火重生的機會,劉邦做為當時的第一個首先攻入咸陽的人,受到了各個軍隊的羨慕,但是當他把這個訊息告訴項羽的時候。
用我們自己的思想去想一下,都是可以發現這個原因的,畢竟作為當時的最強大的軍隊,雖然當時的劉邦是他的手下,但是內心驕傲的他,肯定是不願意其它的人在他的前面攻入到咸陽之中的,所以當時的他就是已經對劉邦產生了一絲的不高興,而且劉邦雖然在所有隊伍之中實力是中等,但是他的受到歡迎的程度卻是非常的高的,而當時攻入咸陽之後,已經算是秦朝的滅亡了,當時的所有人都是在爭奪皇帝的這個寶位,但是沒有人會是項羽的對手。
所以可以說上天對劉邦的幫助還是不錯的,項羽出於對劉邦的不滿,當然也是對於他有一點不放心的,因為他的號召能力確實是非常的強,他害怕這個人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於是就打算將劉邦給他放到了漢中這個地方,他也是因此被稱為了漢王,這裡可以說是非常的偏僻的地方,而且和項羽當時所在軍隊的位置是隔離了一個天險的,從這裡經過是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的,所以他處於自己內心的想法,於是把劉邦分配到了這個地方。
當時離開咸陽的他,雖然沒有看出什麼,但是作他的內心也是很不甘心的,既然可以開創漢朝的,肯定是有這自己內心的更多的想法,或者說他肯定不願意來到這裡的,這裡和夢想中的地方,完全就是兩個極端,但是他是沒有任何辦法的,因為實力的關係,所以他只能這樣做,但是正是這個地方,帶給了他希望,才成就了他的以後。
這個地方很是偏僻,而且距離項羽的距離也是非常的遠,所以正好是項羽放鬆的時候,他可以有了一個完美積累自己實力的時間,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的地方,於是在這裡,他通過了幾年時間的發展,到了最後是終於達到了自己所想要的軍隊的實力,這才開始了自己夢想的偉大實踐,當他的軍隊以神奇般的速度出現在項羽大軍前面的時候,項羽是完全沒有時間去反應的,於是就這樣的被劉邦擊敗了,而且當時可以說是潰不成軍那種慘敗,然後經過沒有多長時間之後,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建立了秦朝下來的第一個統一天下的國家。
漢朝的漢便是來自於他當時被封的漢王,正是這個名字在一直的激勵這他,那麼當時的劉邦有這種實力嗎?他自己肯定是沒有這種能力的,但是他的優點就是善於運用自己手底下的人,而且當時劉邦手下的人都是非常厲害的,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項羽他的本身,他是一個自負的人,太過於自負導致了身邊的好多人都離開了他,所以當時他的到了最後可以說身邊是沒有太多人的,最後一個就是他的看不起劉邦,給了劉邦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這才使得劉邦有了時間,去整理自己的軍隊,可以再次去爭取自己的位置,他確實是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