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浩漢防務論壇

    春秋戰果時期,中原地區大多數國家軍隊的主力兵種是車兵,那時候的車兵就像現在的坦克,由多馬牽引,多人駕乘,可以使用多種武器打擊敵人,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和突擊力。但是為什麼到了戰國時,趙國的趙武靈王要放棄車兵這一兵種,而推行“胡服騎射”,鼓勵建立騎兵?騎兵相比車兵又有什麼優勢呢?

    在春秋時期,車兵發展到了鼎盛時代。當時一個諸侯國擁有戰車數量的多少,往往被用於衡量其軍隊實力強弱的主要標準,一些強國有著“千乘之國”的美譽,就是擁有上千輛的戰車。比如晉國、楚國當時都達到5000乘以上,齊國、秦國也有2000~3000乘,甚至一些效果也有幾百乘,儼然現代軍隊以主戰坦克的數量來評價陸軍突擊力。

    此時,在北部有個諸侯國叫趙國,當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打仗常吃敗仗。而且趙國由於地理位置靠北,與東胡、匈奴、林胡、樓煩等草原民族為鄰,中原將其稱為“胡人”。這些部落以遊牧為生,騎馬射箭非常在行,其主力是騎兵而非中原的車兵。胡人穿窄袖短襖,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比中原的車兵、長矛組合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了“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最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 2 # 濱海泛舟

    其實,趙國的胡服騎射實際上也是趙武靈王在不斷地被襲擾的困境中,向胡人習得的新的戰術。

    胡人的作戰原則就是利用騎兵的閃電速度,對趙國的軍隊進行騷擾 。他們來去如風 ,很少受到糧草輜重限制 。這種戰法 ,一方面使胡人人員損失很少 ,另一方面不停的神出鬼沒地出擊實際上給趙國的守軍帶來了重大的精神壓力 。其實胡人對趙國的進犯幾乎都不成規模 ,但是那種精神上的壓迫 ,使趙國一直喘不過氣來 。

    有的人會無休止的被這種不良情緒所影響而有的人卻能在不理的局面中獲得啟示和提醒。而趙武靈王就是這樣的人 。面對寢食難安的情況 ,趙武靈王放下了所謂中原大國的架子 ,深入分析了敵我之間的優勢與劣勢 。其實 ,只要把雙方的情形放在一起對比 ,差別就是分明顯了 。胡人的騎兵進退迅速 ,衝擊力大 ,對於打衝擊戰、奇襲戰以及游擊戰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並且胡人的裝束就是在長期的馬上作戰當中進化出來的 。他的短衣緊袖 ,使戰士在戰鬥中更加靈活 。趙武靈王敏銳地發現了敵人的優勢。

    所以趙武靈王不用費多少功夫,只要把胡人的戰術和衣裝照搬過來就能很快提高趙國的戰鬥力。要實現這一變化並不難,難的是要改變趙國貴族的傳統和思想。趙武靈王的改革,表面是看對軍制的變革,實際上是對趙國貴族整體思想的轉變。胡服騎射的勝利不僅僅是趙武靈王軍事改革的勝利,更是他以一人之力扭轉趙國統治階層思維,確立一人獨裁的全面勝利。

  • 3 # 澤安君

    文-安澤君/腦洞局長照慣例先求一波關注

    上一回我們講到,趙武靈王繼位時,趙國國力衰弱,對外戰爭頻頻捱打,飽受羞辱。然後趙武靈王透過乾坤外交,解決了四面受敵的局面。趙國的死對頭強齊,也深受桎梏,不能再隨意對趙國用兵了。

    趙武靈王十九年,也就是扶立秦昭襄王后的次年,消除了外部威脅的趙武靈王以孤注一擲的決斷,先召見肥義,與他共議天下事,五日而畢。而後出兵巡行四境,向北以武力強行透過中山國境,到達代地,北至無窮,西至黃河,登黃華山,召見眾大臣,趙武靈王乾綱獨斷,宣佈發動規模宏大的軍政改革。“胡服騎射”完全不亞於與之前魏國李俚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胡服招騎射。《史記·趙世家》

    他選賢任能,削弱宗室大臣勢力,提拔肥義、樓緩等人為國家重臣;並在他們的協助下,力排眾議,下令舉國“將軍、大夫、適嫡子、戍吏”皆衣胡服、習騎射,效仿北方遊牧民族,改革過時的軍制,建立起一支當時中原各國絕無僅有的精銳輕騎兵;

    面對國外的譏諷嘲笑和國內保守派的反對聲,趙武靈王以“雖千萬人吾往矣之”的決心,慨然言道:“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就算全世界都笑我,我也不管不顧,胡服騎射一定會推行下去,中山國我也一定是要滅的!

    確實,將趙國國土一分為二的中山國正是趙國臥榻之下的一隻猛虎!苦趙久矣!其首當其衝成為趙武靈王優先打擊的物件。中山之患,已經到了"中山不除,趙國不興"的地步。趙武靈王之所以能說服宗室叔父,便是列舉了中山國的直接威脅。

    一年後,趙武靈王再次以武力透過中山國境,取其邊邑寧葭,向西北草原進發,一直到達榆中。林胡部族首領迫於趙軍威勢,獻上良馬,使趙軍騎兵實力大增。武靈王又令趙固為代相,招致當地胡人部族為兵。

    又過一年,趙武靈王親率大軍再攻中山,一路勢如破竹,並和將領趙希率領的代、胡兵馬會合,整合二十萬大軍,南北夾攻,連取丹邱、華陽和鴟之塞。其後,趙軍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四地,中山國元氣大傷,獻四邑請和,趙軍罷兵回師。

    之後,趙國連年進攻,連戰連捷,中山國接接敗退,不斷割讓國土,到公元前299年,經歷五年苦戰,中山國都靈壽被攻破,國土盡被趙國奪取,其國君逃亡齊國,死於異鄉。

    考慮到中山國人心未附,在勒索了苛刻條件,割去扶柳和滹沱河流域大片土地後,趙武靈王從中山王族中扶植了一個傀儡為王,並交還給他中山被俘的軍民,這一“歸息士民而復之”之舉,也為趙國贏了“周而勿舍”仁至義盡的國際聲譽。

    又過三年(前296年),趙國正式將傀儡中山王廢除,將其安置到黃河以西的膚施(今陝北地區),從此,這個困擾了趙國達百年的強大遊牧國,最終徹底滅國。整個代道才得以打通,趙國河東河北兩塊國土被中山國隔絕百年,至此終於連為一體。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史記·趙世家》

    二十一年,攻中山。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牛翦將車騎,趙希並將胡、代。趙與之陘,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五年,惠後卒。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史記·趙世家》

    同時,趙國在西北方向對林胡、樓須兩隻遊牧部落的戰爭中也連連告捷,奪取其領地,為雁門郡和雲中郡,同時將大量胡騎部眾收編入趙軍騎兵。趙武靈王還下令,徵召各大夫、貴族的私人奴隸,將他們集中起來遷居到地廣人稀九原地區(今內蒙中部),鞏固在當地的統治。

    十年間,趙國內吞中山,北收三胡,得設北邊五郡,拓地數千裡,疆土擴張了將近三倍,使趙國迎來了最強盛的時期,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

    公元前290年形勢圖

    那麼拓地千里,國力幾乎翻倍的趙國在趙武靈王手裡的最終形態會是怎樣的呢?趙武靈王他還有什麼舉措嗎?請看本號的第三篇《趙武靈王的滅秦大計-繞過函谷關直撲咸陽!如果施行,歷史幾經改寫!》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

  • 4 # 南方鵬

    形勢所迫,趙武靈王十五歲繼位時,國土裡面還存在心腹大患中山國,東北方有名的弱國燕國,也時不時過來捏一下,樓煩、林胡等遊牧民族經常入境搶掠,趙武靈王繼位時,魏惠王便召集楚、秦、燕、齊四國聯軍以會葬為名,兵臨趙國城下。趙武靈王擺出魚死網破的姿勢才逼退聯軍。

    國內對變法反對聲音很大,趙武靈王與他們進行論戰,指出必須順勢而為不可拘泥古法,“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便國不必法古,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又與大臣肥義和將軍樓緩商議了多日,得到他們的支援後,武靈王下定決心,下令全國實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來,又親自說服他的叔父反對派代表公子成,請他穿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朝見。

    胡服騎射才推行一年,便效果明顯,趙國向中山國發動進攻,一直打到寧葭。又向西攻打胡地,到達榆中“闢地千里”,林胡王向趙武靈王貢獻良馬以求和,趙武靈王讓代相趙固專門主管所佔領的胡地,負責向國內提供騎兵。從此,趙國騎兵開始強於天下,六國莫不側目。

  • 5 # 青年史學家

    在中國歷史上經常會有一些變革,可以對整個歷史的發展給予較大的影響,甚至在某些領域引起一場較大的轟動。胡服騎射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個性質的一場變革,在某種意義上對於中國早期的歷史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影響。

    首先胡服騎射簡單來講,就是在戰國時期趙國所推行的一次軍事改革。趙國因為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和位置的因素,時不時受到來自東北、西北、北部不同區域的遊牧部族的影響,這些遊牧部族的騎兵軍隊可以說嚴重的阻礙了趙國自身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公元前307年的時候,趙武靈王推行軍事改革,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讓軍隊採用胡人裝飾,改良自身的軍事裝備以應對來自這些遊牧部族的侵擾。

    但是看似是一場軍事改革,甚至就是一個服裝的改易,但其中卻牽涉到對於傳統禮制的一次變革,可以說反對者諸多,就其核心理由而言,不外乎認為傳統的衣冠為禮制的重要傳統,不能輕易變動。而趙武靈王也力排眾議認為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以此態度來推行改革。

    之後,便在趙國的軍隊中進行了相關的改革,這一改革之後,軍隊在作戰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得軍隊接連戰勝了林胡等遊牧部族,在北部區域新獲得了大量的土地,為趙國的發展獲取了新的拓展空間。

    而在這一系列變革增強實力之後,趙國也一躍成為了當時的強國,在戰國群雄中擁有了一定的地位。

  • 6 # 蝸牛篆圈

    胡服騎射就是一場改革,之所以改革主要原因無外乎三點。

    一是積貧積弱的社會經濟環境的逼迫。

    趙韓魏三家分晉後,趙政治混亂,經濟貧瘠社會動盪,階級矛盾尖銳,這種狀態一直延續至戰國中期,趙國總體來說是一個實力較弱的二等國家,關鍵是戰國時期總共也沒幾個國家,所以趙國基本上算是末流墊底的國家了。

    二是危機伺服的周邊環境的脅迫。

    韓經申不害變法後,以強兵勁弩縱橫七國之間,扼守成皋,尹闕,太行,宜陽四大戰略要地,號稱"天下強兵處"。魏之李俚變法使魏國富民強,吳起之魏武卒持戟帶甲百萬,雄霸天下。秦之商鞅變法後國力與日俱增,虎賁銳士雖魏之武卒亦不可當。楚之吳起變法迅使楚國成為一支飄風之師。齊之鄒忌革新,齊煥然一新,經濟繁榮,軍事強盛,一躍成為東方霸主。趙則西臨大秦,南面魏武,東懼強齊,中山國更是其心腹大患。變則存不變則亡。

    三是雄心壯志,英武果敢的領袖的出現。

    趙武靈王是趙國第六位國君,是一位有想法有作為的君王。其年少登基,即勇退五國弔唁之軍,足見其雄心;七年五次出兵,滅心腹大患中山國於無形,足見其智慧;退君位,巧化裝,入秦地,觀山川,搜情報,會秦王,足見其勇氣。排眾議,變胡服,鑄騎軍,足見其眼界。

    雖其趙武靈王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出現重大錯誤,但沒有胡服騎射的刮骨療毒,趙國就不會具備與大秦抗衡的資本。

  • 7 # 遊戲界王者

    戰國七雄裡面,趙國算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總是受到鄰國的欺負,由於經常陷人和鄰國的戰爭中,趙國國力衰落得快,就連中山那樣的三流小國它都打不過!趙武靈王即位後,被秦國和魏國打得大敗,不得不割地求和,而林胡和樓煩等落趁火打劫,頻頻派兵掠奪趙國邊境。趙國連還手之力都沒有。趙武靈王對於這種情況感到很不滿意,他決心要改變趙國地位。

    當時中原各國打仗普遍使用步兵和戰其中戰車是作戰的主要手段,戰車雖威力比較大,但是非常笨重,地形稍微坎坷點就無法行駛,而北方的胡人以騎兵主,行動靈活方便。中原人習慣穿寬袖子的長袍,行動起來非常不方便。而胡人習慣穿窄袖子的短衣,腳蹬皮靴,不管打仗還是做事都非常方便。所以趙武靈王決定模仿胡人進行改革!

  • 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趙、魏、韓三家分晉是趙家挑的頭,三家分晉後趙國是分得晉國土地最多的,按說趙國應該有理由延續晉國的霸業,遺憾的是戰國初期的霸權國卻是魏國。趙國不僅沒能成為霸權國,甚至一度遭受中山國這樣的二流國家的攻擊,不得不以趙國智地(今山西運城地區的永濟市西北、蒲州古城東南、臨猗縣南部一帶)為代價向魏文侯求救,中山國被魏國樂羊所滅。

    作為前霸主晉國的重要後繼國居然打不過一箇中等大小的二流國家,竟以割地為代價請求別國援助,還讓這個援助國越過自己的國土控制著一塊飛地真可以算是奇恥大辱了。深受刺激的趙國也不得不進行改革:任用相國公仲連,又任命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推行他們的主張,在政治、經濟上進行了初步改革,國力有所增強,但與當時的魏國相比趙國不得不繼續做三晉聯盟的小夥伴。

    趙成侯時期趙國受到魏國的攻擊,在齊國相助下才免於滅亡的命運,但趙成侯不得不與魏惠王在邯鄲城南的漳水會盟並簽訂不平等的屈辱條約。趙成侯之子趙肅侯即位後任命其弟趙成為相邦,封安平君,兄弟二人齊心協力共主國政,趙國漸漸有了起色:先有趙、齊敗魏軍於馬陵,後有秦、趙合攻魏國並於公元前338年大敗魏軍於岸門(今山西河津南),俘虜魏將魏錯。但公元前337年趙國遭齊、魏聯合進攻,公元前336年又有秦國對趙國的進攻,尤其是公元前327年齊魏聯軍在平邑(今山西靈邱西北)大敗趙軍,取平邑新城(今山西朔縣南)並俘虜趙將韓舉。

    趙肅侯二十四年(前326年)趙肅侯去世,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趙肅侯生前與魏、楚、秦、燕、齊等國連年惡戰而不處下風,趙國儼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趙肅侯連續發動合縱攻勢,打擊魏國,使魏國的百年霸業再次受到嚴重削弱,不足以阻擋趙國的南進,為趙國向中原發展掃除了最強大的一個敵人。趙肅侯死後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趙雍年幼之際,俟機圖趙。對於十五歲的新君趙雍來說:父親的葬禮實在是兇險——搞不好趙國就會被五國聯軍滅掉。在趙肅侯的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趙雍決定採取針鋒相對、魚死網破的強硬應對措施,擺開決戰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

    趙雍命令趙國全境戒嚴。代郡、太原郡、上黨郡和邯鄲的趙軍一級戒備,準備隨時戰鬥。聯合韓國和宋國這兩個位於秦、魏、楚、齊之間的國家,使趙、韓、宋三國形成品字型結構,將秦、魏、楚、齊四個國家置於兩面受敵或者三面受敵的被動局面。又重賂越王無疆,使之攻楚,先把與趙國不搭界的楚國的注意力轉移到它的老對手越國身上去。重賂樓煩王擊燕和中山。燕國是五國中比較弱的一個,在樓煩的強力攻擊下,燕易王比較緊張,十分擔心趙國與樓煩夾擊燕國。中山雖然不是一流的強國,但由於楔入趙國的版圖內,經常受齊國的指使從背後攻擊趙國的都城邯鄲,對趙國的威脅比外部的強敵更大。中山在樓煩的攻擊下,也無暇顧及對趙國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楚兩個強敵後,魏、秦、齊集團對趙、韓、宋集團就沒有什麼優勢了。趙武靈王命令來會葬的五國軍隊不得進入趙國邊境,只許五國使者攜帶各國國君的弔唁之物入境,由趙國負責接待的大臣將他們直接送往邯鄲。魏、秦、齊見趙國重兵待客,戒備森嚴,而且趙、韓、宋聯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佔趙國便宜的念頭。五國使者入趙後,見趙國精銳雲集邯鄲,戰爭一觸即發,不敢有任何的差錯,在與趙雍厚葬趙肅侯後,便匆匆離去。魏惠王發起的五國圖趙的陰謀被趙雍挫敗了。年少的趙雍初涉君位就經受住瞭如此嚴峻的考驗。

    儘管避免被五國瓜分的命運,然而自己的登基大典發生這樣一出著實令趙雍記憶深刻。實際上趙雍的登基典禮就是一場縱橫捭闔的外交博弈,這令趙雍對波詭雲譎的天下格局有極其深刻的領悟。公元前317年東方六國合縱攻秦,卻被秦國宗室名將樗裡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戰敗,參與這次合縱的趙軍被斬首八萬。這次失敗進一步刺激了年輕的趙雍,在其父留給他的輔政大臣肥義輔佐下他展開了以胡服騎射為中心內容的改革。

    趙國改革的最大特色在於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立足於趙國的國情和地緣戰略環境——趙國的內部國情和外部地緣有兩大特點:一是戰國時代的二流大國中山國正好位於趙國的國土中間,極大制約著趙國南北之間的交流溝通,況且這個中山國雖只是一個未能躋身戰國七雄的二流國家,但實力不俗——曾打得趙國被迫向魏國求援;二是趙國與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國家接壤,事實上趙國和秦國一樣長期戰鬥在中原華夏民族和戎狄戰鬥的第一線,在和戎狄部族長期相愛相殺的過程中趙國也接納了大量歸附的戎狄部族,到趙雍即位時趙國國民中有大量具有胡人血統者。

    鑑於這兩大國情,趙國迫切需要解決軍事上的中山國問題和政治經濟上的南北溝通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先用軍事手段滅掉中山國,再以政治經濟手段打通南北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通。趙雍為這一問題想出的解決之道就是胡服騎射——這既是一次軍事改革,也是一次政治改革。

    胡服騎射是一次軍事改革:趙雍總結了之前趙國屢屢敗於中山國的原因在於中山原本起源於遊牧民族,擅長騎射而機動性強,他們是天生的戰鬥民族——他們的生活和戰鬥息息相關;趙雍深刻了解:中原華夏服裝更適合禮儀活動,而不適用於戰爭,胡服騎射的目的正在於吸收胡人的騎射技藝,打造一支比傳統的車兵和步兵機動性更強的無敵鐵軍。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建立了一支輕裝騎兵——趙國飛騎,又稱為胡刀騎士。這支部隊改穿胡服,不再穿寬大的華夏服裝,單純以武器裝備而言:趙軍是當時唯一實現大規模普遍配置鐵製武器的軍隊,這連日後統一華夏的秦國也沒能做到。

    胡服騎射也是一次政治改革:透過胡服騎射這種方式是趙國境內的華夏民族和戎狄民族互相取長補短,使兩種文明得以更好的融合,趙國南北兩種文化和政治勢力之間得到有效整合,從而將趙國境內的不同民族都凝聚成一股力量。特別是隨著樓緩、仇液等一批有戎狄背景的文臣武將的起用,趙國的舊貴族勢力受到了抑制。

    和其它任何改革一樣:胡服騎射也不是一帆風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邯鄲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趙雍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採取對策的,怎樣有利於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於古人的舊法。”

    趙雍抱著以胡制胡,將西北戎狄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釋出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雍號令全國著把袖子改窄,習騎射,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窄袖交領右衽服裝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雍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

    公子成等人見趙雍動了真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佈謠言說:“趙武靈王平素就看著我們不順眼,這是故意做出來羞辱我們。”趙雍聽到後召集邯鄲城滿朝文武大臣,當著他們的面用箭將門樓上的枕木射穿,並嚴厲地說:“有誰膽敢再說阻撓變法的話,我的箭就穿過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覷,從此再也不敢妄發議論了。

    不過趙雍事先預知反對者必強、阻力大。於是在趙國信都(今河北邢臺)之信宮先找大臣肥義和將軍樓緩商議了五日。肥義和樓緩都十分贊同。武靈王乃下定決心,下令全國實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來,又派專人去告訴他的叔父公子成,請他穿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使臣回報公子成持不贊成的態度,趙雍便親自去說服公子成,這樣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上朝。

    貴族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等勸阻不要實行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趙雍反駁他們說:“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並指出“便國不必法古,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對於衣服,他說“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趙雍得到大臣們的支援,反駁了一些貴族的責難,特別是像公子成這樣很有影響的貴族,也穿上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於是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就在趙國上下推行開來。由此趙國確立了利國利民是改革的最高準則——只要符合這一準則任何傳統都是可以有所更張損益的。

  • 9 # 唐不聞

    戰國時期,北方靠近邊境的幾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和善於騎馬的少數民族有交流和衝突,秦國是這樣、燕國是這樣,趙國也是這樣。

    所以這幾個國家也都紛紛修建了長城,以抵禦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

    戰國時期中原作戰,還是大量的以步兵為主,戰車為輔,尤其是君主親征,肯定是坐在馬拉的戰車之上。而車上除了坐著君主,還有御馬人和負責作戰的人,車上一般也裝有發射機弩的裝置。

    在步兵裡,又有專門負責射箭的兵種。

    和中原人不一樣,北方的少數民族多了一種騎射的技能,和步射比起來,機動性更強,戰鬥方式也更靈活。比如趙國的近鄰樓煩民族,就非常善於騎射之術。趙國就吸收了不少樓煩人入軍,直到百多年之後,劉邦和項羽楚漢之爭時,軍隊裡仍然有出身樓煩的神射手。

    既然要騎馬射箭,當然服裝也要以胡人的窄袖短衣配套,行動上更為便捷迅速。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前,其實國內已經有了一定的趨勢,趙武靈王希望的是以政令的形式從國家層面全方位推行,把這種風俗制度化,來有效地提升趙國軍隊的戰鬥力。

    雖然遇到了“中原文化正統性”為由的阻礙,但胡服騎射還是在趙國實施了,事實證明這是有效果的,無論是在對抗北方民族和後來對抗強秦的戰爭中,趙國始終是戰鬥力極其強大的一支力量。

  • 10 # 大先生的故紙堆

    趙雍推行“胡服騎射”的最終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趙國在戰國七雄中是處在最北面的,與所謂的胡人為鄰,而且也飽受這群蠻夷的騷擾和欺侮。按常理來說,我們應該痛恨敵人的一切,而趙雍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

    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趙雍並不是腦瓜子一熱,就開始推行“胡服騎射”的,他有著自己的計劃,首先他就是真正去胡人經常出沒的地方,去體驗生活,很快他也就弄明白了胡人騎馬射箭的秘訣,那就是穿褲子。別看穿褲子在如今是件小事,在當時可是有關很多人見面和禮儀的大事,因為漢人都是穿寬大的袍子的,但是這樣的衣服打起仗來,確實累贅。而在中原地區,只有犯人才穿褲子。而趙雍的這一提議也遭到了以他的叔叔公子成為代表的一群大臣的反對。

    趙雍並沒有強制推行自己的政策,而是透過一場比武大會,來向大家展示胡人騎兵與漢人戰車之間的孰優孰略,結果可想而知,騎兵由於機動性和靈活性上都完爆戰車,眾人也都是心服口服,所以才肯脫下自己高傲的長袍,換上皮靴,穿上褲子。而這樣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趙國很快消滅了中山國,並逐漸強大起來,甚至可以與秦、齊這樣的大哥大掰掰手腕了。

    不僅如此,趙武靈王的這一創舉,也迅速傳到了中原各國,並得到了廣泛應用。

  • 11 # 秦人談歷史

    要說起中國歷史的璀璨時期,永遠都離不開春秋戰國,因為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湧現出來的名臣良將不計其數,他們在崛起道路上各自施展才華,他們對時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在他們之外,真正改變國家命運的還是那些君王,但是君王想要改變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就是改革變法。

    細數春秋戰國那些強大一時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透過改革變法而實現蛻變的,最顯著的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還有齊國的鄒忌改革。就在各國改革變法圖強之時,趙國屢戰屢敗,而他們的國君趙武靈王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不肯示弱於他國,於是在國內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而他實行的胡服騎射,真正改變了趙國在七國中的地位,從此這隻北方草原的的雄鷹,開始展翅翱翔起來。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的改革和其他國家完全不一樣,大多數國家的改革都是從法律制度開始,棄舊迎新,重新劃分國家的權利還有財富分配,然後滲透進各行各業,調動起百姓的積極性。然而只有趙武靈王推行的改革是移風易俗,以胡服代替漢服,用騎兵代替步兵,這一種看似荒唐的做法,到底其中有什麼道理,胡服和漢服又有什麼區別呢!

    胡服騎射

    要想知道趙武靈王這樣改革的原因,還要從趙國的歷史背景說起。首先,趙國的地理位置處於四戰之地,連年征戰,根本不得安寧,導致趙國國力空虛,而最要命的是趙國的疆域有南北兩個部分。在南邊是以邯鄲為中心,南方接近華夏文化,是農耕文明,而在北邊以代郡為中心,接近北方少數民族,是遊牧文明。

    趙武靈王

    在趙國的疆域中間,被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山國嵌入心臟,把趙國一分為二,導致邯鄲無法有力控制全國。全國的南北交通受阻,必須要繞過中山國,而中山國雖然小,但是特別頑強,無法根除,在西北邊,多種少數民族的部落政權林立,他們善於騎馬射箭,可以說趙國內憂外患,必須找到辦法解決。

    趙國地圖

    趙武靈王在各地考察後,終於發現了漢服的問題,由於在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對禮儀特別看重,認為服飾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所以各國之間流傳的漢服大同小異,但都是以長衣、長袖、寬大為標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深衣,雖然穿起來看著儀表堂堂,但是他有的缺點就是不利於騎射和作戰。

    漢服

    北方的胡人服飾與漢服正好相反,都是短衣、緊袖、緊身,他們的服飾特別適宜騎馬射箭,而在北方的大草原上,騎馬射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而趙武靈王想要征服胡人,必須要在騎馬射箭上面趕上胡人,而要騎馬射箭漢服是大大不可的,中原各國都以步兵為主,但是軍紀和戰術都高於胡人。

    胡服

    所以看到了這種情況,趙武靈王明白了,如果把胡人的服飾和騎射結合中原的軍紀戰術,那麼不僅強於北方的胡人,更勝過中原的各國軍隊。雖然胡服騎射的優點很明確,但是趙武靈王實行起來卻困難重重,要想真正的移風改俗絕非一朝之功。

    漢服

    中原各國一直視胡人為落後的種族,趙國也不例外,在南邊的趙國人,一直都是尊崇的是華夏文明,而這種像落後胡人學習的做法,很多人都不理解。就連趙武靈王的叔父也前來阻止,就這樣趙國分為支援派和反對派,而趙武靈王的決心誰也不能改變,他多次勸告他的叔父,最終在全國形成了統一,胡服騎射才在趙國展開。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實行後,北方的很多胡人都投降歸趙,大大加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幾年後,趙國胡服騎射的效果已經很明顯了,於是順利滅掉了中山國和胡人的一些小國,趙國終於達到了他最鼎盛的時期,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一個強者。

    趙武靈王

    趙國的改革是不僅是一次對風俗習慣的改革,更是一種對所有將華夏文化視為先進,將胡人民風習俗視為野蠻落後,思想的一次洗禮,落後和先進,並不能用自己的主觀意見去決定,而是要根據國情和實地結合起來,不然一味盲目自大,不思進取,永遠沒有變強的機會

  • 12 # 平頭哥聊歷史

    戰國初期,各國圖強,紛紛進行改革,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韓國的申不害等先後倡導主持改革,這是軟體上的壓力。加之趙國地處列強包圍之中,西有秦、東有齊、北有燕、南有魏,還有中山國深入腹地,這些國家對趙虎視眈眈,而且還有東胡、婁煩等少數民族在西北邊,國際關係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複雜,戰爭屢有發生,光修魚之戰,秦便斬趙軍八萬,燕與中山也經常大規模入侵,可謂危機四伏。因此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改革,簡單地說,就是使軍民穿上胡服以便騎射。關於此事,《內蒙訪古》有提,“只要讀一讀《戰國策·趙策》就知道當時趙武靈王釋出了胡服騎射的命令以後,他立即遭遇到來自趙國貴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趙武靈王擊敗了那些頑固分子的反抗,終於使他們脫下了那套用以標誌他們身份的祖傳的寬大的衣服,並且把過了時的笨重的戰車扔到歷史的垃圾堆裡去。”這可以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鼻祖。最為難得的是各國改革都是謀士首先提出,只有“胡服騎射”是諸侯王親自提出與貫徹。

    “胡服騎射”後來成功實施且取得實質性效果,便是使趙招募與建立強大騎兵,出兵消滅中山國,擴地東胡,使趙國領土達到頂點,在諸侯中地位大升。這是意義其一。其二,促進民族融合。此也是趙武靈王的既定方針,《史記·趙世家》中他說:“昔有舜舞有苗而有苗服,禹袒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前半句意思是舜舞有苗族因素而使苗人服,禹袒對裸國而使裸國化。表明他有利用胡服以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趙國文化圈的目的。“胡服騎射”取得成效後,齊楚等國紛紛效仿,使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縮短與中原人民的心理距離(當時少數民族在中原人面前有民族自卑感),加快各民族融合過程,這在一定意義上是秦統一各民族的思想準備。胡服騎射因此也成為戰國時期與商鞅變法齊名的重大變革事件。

  • 13 # 神龍之子孫

    戰國時代的趙武靈王趙雍,因其向北方遊牧民族學習胡服騎射,改革軍政,確實大大增強了趙國國力,擴張了數倍版圖。

    細考趙武靈王其人,並非十五歲時一即位就具有如何遠大的理想、如何英武的能力,目光又是如何高瞻遠矚。恰恰相反,在他繼位後的相當長時間裡,趙國屢戰屢敗,飽受屈辱:

    武靈王九年,三晉聯軍攻秦,於修魚之戰慘敗,趙軍被斬首八萬;觀澤之戰又敗於齊國;

    十年,秦國奪取趙國的中都和西陽;十三年,又被秦國攻下藺城,趙將趙莊被俘虜;此期間,趙國還被中山國在長子之戰大敗。

    此時趙國國力甚至不如韓國,也未必趕得上連續擊敗了趙國和燕國的中山國。趙國國土更被中山國一分無二,彼此首尾不得相連,並曾經被和齊國聯盟的中山國侵掠土地,引水圍城;

    【趙武靈王:先時中山負齊之彊兵,侵暴吾地,繫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王醜之,而怨未能報也。】——《史記索隱》

    屢遭慘敗後,趙武靈王做了一個極高明的外交決策,就是和秦國修好結盟,實際上成為秦國在關東的代理人。當北方燕國爆發內亂時,齊國大軍趁勢盡佔燕國國土,將趙國三面包圍,眼看就要成為名副其實之“東帝”。

    趙國和秦國聯兵,扶植燕國公子姬職繼位為燕昭王,打敗齊國支援的燕國原太子姬平,迫使齊國撤軍,既阻止了齊國吞併燕國的可能,更讓燕齊兩國成為不死不休的死敵。

    其後,秦武王洛陽舉鼎,意外身死,秦國諸公子爭位,內戰經年,趙武靈王和燕昭王聯手,共同扶助了秦公子嬴稷即位,是為秦昭襄王。由此秦趙燕三國同盟的確立和鞏固,扭轉了此前趙國不斷捱打慘敗,國勢衰頹之極的困境,亦為之後趙國改政和國勢擴張奠定了堅實外交基礎。

    就在扶立秦昭襄王后的次年(公元前307年),即位已十九年,已經是一名成熟政治家的趙武靈王以孤注一擲的決斷,發動了戰國時代又一次舉國一致、規模宏大的軍政改革。與之前魏國李俚變法,秦國商鞅變法不同,這次變法,並非臣子主導,而完全是趙武靈王這個國君的乾綱獨斷。

    趙武靈王先召見肥義,與他共議天下事,五日而畢。而後出兵巡行四境,向北以武力強行透過中山國境,到達代地,北至無窮,西至黃河,登黃華山,召見眾大臣,宣佈改革變法。

    他選賢任能,削弱宗室大臣勢力,提拔肥義、樓緩等人為國家重臣;並在他們的協助下,力排眾議,下令舉國“將軍、大夫、適嫡子、戍吏”皆衣胡服、習騎射,效仿北方遊牧民族,改革過時的軍制,建立起一支當時中原各國絕無僅有的精銳輕騎兵;

    對著保守派公子成等人的強烈反對呼聲,趙武靈王以“雖千萬人吾往矣之”的決心,慨然言道:「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堅信為了讓國家強大,哪怕舉世皆敵,其他各國都來嘲笑胡服之事,也毫不在乎,胡地和中山國的疆土,他拿定了!(【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確實,將趙國國土一分為二的中山國正是趙國如芒在背的頭號大敵,也首當其衝成為趙武靈王優先打擊的物件。甚至趙武靈王之所以能說服其叔父公子成同意改革,便是列舉了中山國的直接威脅。趙欲國強,必滅中山!

    一年後,趙武靈王再次以武力透過中山國境,取其邊邑寧葭,向西北草原進發,一直到達榆中。林胡部族首領迫於趙軍威勢,獻上良馬,使趙軍騎兵實力大增。武靈王又令趙固為代相,招致當地胡人部族為兵。

    又過一年,趙武靈王親率大軍再攻中山,一路勢如破竹,並和將領趙希率領的代、胡兵馬會合,整合二十萬大軍,南北夾攻,連取丹邱、華陽和鴟之塞。其後,趙軍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四地,中山國元氣大傷,獻四邑請和,趙軍罷兵回師。

    之後,趙國連年進攻,連戰連捷,中山國接接敗退,不斷割讓國土,到公元前299年,經歷五年苦戰,中山國都靈壽被攻破,國土盡被趙國奪取,其國君逃亡齊國,死於異鄉。

    考慮到中山國人心未附,在勒索了苛刻條件,割去扶柳和滹沱河流域大片土地後,趙武靈王從中山王族中扶植了一個傀儡為王,並交還給他中山被俘的軍民,這一“歸息士民而復之”之舉,也為趙國贏了“周而勿舍”仁至義盡的國際聲譽。

    又過三年(前296年),趙國正式將傀儡中山王廢除,將其安置到黃河以西的膚施(今陝北地區),從此,整個代道才得以打通,趙國河東河北兩塊國土被中山國隔絕百年,至此終於連為一體。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二十一年(前305年),攻中山……合軍曲陽,攻取丹邱、華陽、鴟之塞。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二十三年(前307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前304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史記·趙世家》

    【中山數割數伐而隨以亡。】——《戰國策·魏策》

    【(中山)五割而與趙,未有益也。】——《呂氏春秋·先識覽》

    【趙以二十萬眾攻中山,五年乃歸。】——《戰國策·趙策》

    【三國攻秦,趙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滹沱。】——《戰國策·趙策》

    【秦昭襄王八年(前299年),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史記·秦本紀》

    【周而勿舍,亦利。歸息士民而復之使如中山,亦利。】——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

    【惠文王三年(前296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史記·趙世家》

    在中原各國尚以禮樂自負,連源出白狄的中山國也儘可能效仿中原衣冠時,趙武靈王決然拋棄不便於騎射戰事的傳統服飾,在對宿敵中山國陸續進行了十年的戰爭中屢戰屢勝,終於將這個之前國力並不下於趙國的戰國列強一舉吞併,確實體現了他破除成規的革新意識和頗具遠見的軍事思想。

    同時,趙國在西北方向對林胡、樓須兩隻遊牧部落的戰爭中也連連告捷,奪取其領地,為雁門郡和雲中郡,同時將大量胡騎部眾收編入趙軍騎兵。趙武靈王還下令,徵召各大夫、貴族的私人奴隸,將他們集中起來遷居到地廣人稀九原地區(今內蒙中部),鞏固在當地的統治。

    十年間,趙國一轉外戰頹勢,疆土一下子擴張了將近三倍,其在戰國七雄時代的基本版圖,正是趙武靈王后期的擴張一舉奠定。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武靈王趙雍也由此被譽為戰國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

    【今王魏襄王十七年(前302年),邯鄲趙王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以實其地 ,又命將軍、大夫、適嫡子、戍吏皆貉胡服。】——《古本竹書紀年》

    【惠文王二年(前297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史記·趙世家》

    趙武靈王的雄心尚不止於此,他化裝為使者,冒險親身入秦國,詳細考察秦國的地理山川、變法律令,君臣詳情,擬定了一個從北面繞過函谷關天險,襲取秦國的計劃。

    他打算親率數萬採用遊牧民族戰法的趙國輕騎兵,從趙國新佔領的雲中郡南下,快速透過秦國防守相對空虛的陝北地區,直取秦都咸陽城,以閃電戰斬首秦國中樞,吞滅秦國,然後再倚仗原秦國+趙國佔據的關中和太行的高屋建瓴地勢,進而掃滅其他五國,一統天下。

    此計劃就和胡服騎射一樣,確係英雄膽魄,主觀上也並非一定沒有成功可能。經商鞅變法後,軍力強大、政令嚴明的虎狼之秦,便是一切有志於爭竟天下者的頭號大敵,比起數百年難攻不落的函谷關天險,其北方邊境正是唯一防禦薄弱環節,而當時中原各國,也唯有趙國有戰力和機動性最強的輕騎兵團,可以實施雷霆閃電一擊。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可惜不久之後,因為立儲之事在兩個兒子(趙章和趙何)之間首鼠兩端,舉措反覆,招致眾臣離心,禍起蕭牆,趙國爆發“沙丘之亂”,趙武靈王被一眾大臣困於沙丘宮中三個多月,而不得放出。他的兒子、新任趙王趙何(趙惠文王)始終對此沉默。趙武靈王吃盡宮中存糧,又捕鼠羅雀,後以鳥蛋充飢,終於活活餓死,一代豪傑和春秋首霸齊桓公竟是殊途同歸……

    只憾英雄氣短,天不假年,雄心壯志難遂!

    關於趙武靈王與沙丘之亂,可參見此文的詳細敘述:

    他一生征戰,令國家疆土擴大三倍,卻最終被群臣和兒子逼死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其後,惠文王趙何君臣同心共振國勢,以趙勝為相,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趙奢、煖為將,並從燕、齊招致樂毅、田單等不世之才,整頓稅收,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並不斷侵吞齊魏土地,在閼與之戰和幾之戰兩度大敗天下霸主秦國,迫使強秦於澠池之會結成對等同盟,成為關東第一強國,堪稱趙國史上最強大的時期。這些成就都離不開趙武靈王富國強兵,打下的堅實基礎,亦足以告慰其父趙雍之英靈了。

    可惜的是,因為趙雍這位具有超時代眼光的人傑的離世,趙國甚至關東六國,終於錯過了唯一可能給秦國帶來致命打擊的時機,因此當惠文王也離世,年輕的孝成王即位後,秦國終於以其國力優勢,將趙國拖到了以總體戰的戰場。在決定天下命運的長平大戰,四十五萬趙軍覆滅,慘勝的秦軍亦戰損過半;邯鄲之戰,趙楚魏三國聯軍雖然絕地反擊,令秦國暫時退回函谷關。

    但當二十年後,舔好傷口的秦軍再出關東時,已是萬軍辟易,天下難當,此時趙國卻由昏君趙遷、奸佞郭開當權,自然難逃覆亡厄運。

    這正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 14 # 華山老奴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戰國初期趙國是個強國,後來漸漸衰落,到了戰國中期,武靈王即位,國勢一天不如一天,秦國,匈奴,林胡不斷來侵,國將不國。

    趙武靈王立志改革。

    一日武靈王對大臣:緩"說:"趙國東有齊國,北有燕國;西有秦國,三面臨敵,若不奮發圖強,終會被滅。列國紛紛變法圖強,我想從移風易俗開始。你看中原衣冠長袍大褂,幹活打仗多有不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我欲改革。樓緩極力贊成。

    第二天武靈王著一身胡服上朝,滿朝文武大吃一驚。

    武靈王又找大臣肥義相商,肥義說:"大王所為,有利國家,他人非議,不聽就是。"可是朝中阻力最大的是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這人年高望重,堅決不同意改革服裝,這幾日鬧情緒裝病,朝也不上。

    武靈王得知親自登門。公子成正在後花園池塘釣魚,見武王到來,忙起身相迎,蒼促中踏住衣服前擺,一邁步跌倒在地。大王上前扶起,說:"若穿胡服,絕不有此一跌。"說罷將帶來的胡服讓公子成換上,讓他走兩步,果然行動自如,起坐方便,兩人哈哈大笑。

    第二天,公子成著胡服上朝,眾又大驚。

    自此,滿朝胡服,蔚然成風。武靈王又引進騎射,整軍尚武,仰手接飛猱,府身散馬蹄,趙國由此強大。

    公元前3O6年,趙軍打敗中山國,收復侵佔之地。公元前297年收復林胡,樓煩失地,遂成強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在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15 # 黃強黃不息

    在中國服飾發展中,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是個里程碑。那麼,趙武靈王為什麼要進行改革?

    所謂“胡服騎射”是就漢人改換袍子,穿短身小衫的胡人服裝。

    戰國時期趙國位於現今河北邯鄲一帶,疆土的大致位於現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一隅;其國土被齊、中山、燕、林胡、樓煩、東胡、秦、韓、魏等國包圍,當時稱為“四戰之國”;經常受到遊牧三胡(林胡、東胡、樓煩),以及秦國、中山國、齊國的侵擾,形勢極為險惡。

    以趙國的國力、軍事力量,即不是剽悍善戰的三胡的勁敵,也不是日漸強大的秦國的對手。在與其他國的交戰中,戰敗的往往是趙國,損兵折將,忍辱割地在所難免。不戰就被欺辱,打又打不贏,不能總是低頭認錯,割地賠償吧?趙武靈王一直在思考強兵固國、戰勝敵人的方法,得出結論:胡人騎射,行動便捷,戰鬥力強,具有軍事上的優勢,於是,他勇敢地拋棄中原傳統的衣冠制度和戰術方法,提出了“吾欲胡服”的服飾變革這一關乎國家命運的有膽有識的主張。

    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軍事改革,下令全國上下易胡服習騎射,即把中原傳統的上衣下裳、寬袍大袖、腳履鞋子的服裝改為短身小袖、束皮帶穿皮鞋,頭戴羽冠的胡人服裝;將駕著笨重戰車,只適合平原作戰的重灌部隊,改為挎輕弓、騎快馬,適合山地、草原作戰,靈活機動的輕裝騎兵。以動制動,以快對快,由原先的被動挨打變成主動出擊。

    變服是趙武靈王軍事改革的主要措施,核心內容。上衣下裳制的傳統漢人服飾,被前後有襠褲管連為一體的合襠褲所代替,遠比上衣下裳的寬大服飾靈活。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最直接的受益是軍隊戰鬥力大大增強,趙國的軍隊也具有了英勇善戰的戰鬥能力,一度擺脫了三胡的侵擾,不斷開拓疆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我在拙著《服飾禮儀》(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有專章論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在新著《黃沙百戰穿金甲——古代軍戎服飾》(將由商務印書館於2019年上半年出版)再次論述“胡服騎射”。

  • 16 # 彙集影視經典Vlog

    文中所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天下局勢動盪,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並雄!而這七國中尤屬由春秋五霸中的晉國一分為三的趙、魏、韓三國積貧積弱。所謂戰國,天下群雄伐交頻頻,強則強、弱則忘!也真難為趙武靈王少年老成,年少登基、擊敗中山、插手燕國、應對秦楚一系列舉措,穩定了趙國的政治地位,繼而開始了“胡服騎射”的尚武強軍之路:

    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軍事改革,下令全國上下易胡服習騎射,即把中原傳統的上衣下裳、寬袍大袖、腳履鞋子的服裝改為短身小袖、束皮帶穿皮鞋,頭戴羽冠的胡人服裝;將駕著笨重戰車,只適合平原作戰的重灌部隊,改為挎輕弓、騎快馬,適合山地、草原作戰,靈活機動的輕裝騎兵。以動制動,以快對快,由原先的被動挨打變成主動出擊。

    變服是趙武靈王軍事改革的主要措施,核心內容。上衣下裳制的傳統漢人服飾,被前後有襠褲管連為一體的合襠褲所代替,遠比上衣下裳的寬大服飾靈活。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最直接的受益是軍隊戰鬥力大大增強,趙國的軍隊也具有了英勇善戰的戰鬥能力,一度擺脫了三胡的侵擾,不斷開拓疆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縱觀春秋戰國史,諸侯各國爭相變法,正所謂變則強、不變則忘!趙武靈王趙雍深知趙國自長平之戰慘敗以來積貧積弱,尤其軍事力量薄弱。故自即位伊始便伐交頻頻,為自己的宏圖大志爭取時間,並且先在北方開展“胡服騎射”試點,在即位後19年全面實施,深謀遠慮,穩紮穩打,不愧為一代霸主!

  • 17 # 火涅國度

    公元前307年,趙國東面是齊國、中山國,北面是燕國、東胡,西面是樓煩,與秦、韓兩國接壤。此時趙國正處於國勢衰落時期,它的統治者是趙武靈王。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大意就是讓百姓穿無人的短衣,學習騎馬射箭。這是用他人的長處來補取自己的短處。

    在乾隆年間,他認為在康乾盛世的洗禮之下,國家處於“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樣的一種理想狀態。從而,乾隆皇帝下令關閉所有港口,只留下了廣州這一個通商海口,歷史稱之為“閉關鎖國”。

    所謂衰極必盛,盛極必衰。同樣的統治者,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他們所做出的決策卻是完全相反的,導致最後的命運也截然相反。

    趙武靈王為了自己的國家,拋棄陳舊觀念,學習他人的長處,最後避免了讓自己的國家被滅亡。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而乾隆皇帝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看不到外面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位後來清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在封建社會中,君王的一言一行,影響了千千萬萬人的命運。但同樣也因為這種獨斷專行,大多數人為了自保,即使君王有什麼錯的地方,也沒人敢提出來。

    從這兩個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時代總是在不斷迭代更新中,它並不會因為你是誰而發生改變,人應該始終處於一種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才能應對外界帶給我們的變化。

  • 18 # 百里不奚

    武靈王繼位時,尚未成年,由先王重臣肥義輔佐。魏襄王(前318-前296)和太子嗣、韓宜王(前332一前312)和太子倉前來朝賀,重修舊誼。

    前323年,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組成對抗秦齊楚三大國的聯盟。

    武靈王大概不願與中山為伍,對稱王事持消極態度,認為“無其實,敢處其名乎!”要國人仍稱他為君,跟著他便與韓王再次會於區鼠。

    次年娶韓女為夫人。“五國相王”之後,兩大集團關係惡化。

    前317年,趙韓魏三國共擊秦,三國兵敗,犧牲八萬士卒。齊軍也在觀澤(河南波縣境)打敗了趙軍。

    第二年,秦又攻佔趙中都(山西榆次縣境)和西陽〈山西太谷縣境)。

    前313年,秦再度攻取超的藺地,趙將趙莊被俘。

    武靈王立17年,“出九門(河北藁城縣境),為野臺(河北新樂縣境),以望齊、中山之境”。在此期間,燕國發生子之之亂,武靈王立即派樂池迎燕公子職於韓,打算送他回國繼位未成。秦武王絕臏客死於周,武靈王派代(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咸陽繼位為秦昭王(前306一前251)。

    前307,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河北高邑縣境),遂之代,北至無窮(河北張北一帶)西至河(黃河東岸),登黃華(山名,山西山陰縣北)之上”。他在信宮召開了一次歷史性的國事會議,歷時五日。會議的主題是如何進行改革以迎接形勢的挑戰。

    武靈王說:趙國先王根據形勢變化,開拓邊疆,據有漳(水)、溢(水)之險。“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又西取與郭狼(皋狼、山西方山縣境),打敗了林胡,但是未能征服。他又說:“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後來的鮮卑族),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他最後說,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唯一的出路只有下決心進行改革,而改革的辦法,可先易後難,先從服裝的改革入手,再及其他。

    因為當時華夏人穿的衣衫袖子太長,腰身太肥,領口過寬,下襬過大,行動很不方便,打起仗來更是累贅。而遊牧民族的服裝,袖口緊,腰束帶,腳蹬長靴,走路幹活都顯得靈活精神。他們精於騎射,善於打仗,進退自如,來去如飛,戰鬥カ強,佔有極大優勢。而笨重的戰車和帶甲的步兵,行動遲緩,且受地形的限制,很難發揮威力。這就是他們被認為很難征服的原因。

    武靈王這個主意,顯然是歷代與戎狄相處的經驗總結,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決非一時心血來潮,憑空設想出來的。惟其如此,所以他的決心很大。雖然他也預料到移風易俗,要衝破重重積習,必然會遇到重重阻力。

  • 19 # 地圖帝

    不胡服騎射,趙國可能會滅亡。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但是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的情況可不樂觀,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公元前326年,趙肅侯鬱鬱而終,其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的形勢已經到了危如累卵的程度,此時秦國、楚國、齊國、魏國、燕國五國,各派精兵一萬人來參加趙肅侯的喪禮。趙肅侯生前並不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他旗下的趙國也不是一流強國。但是趙肅侯去世,卻受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重視,列國不遠萬里派軍隊來看望他,真不知是可敬還是可悲。五國要是派人來發喪,倒是趙國的榮幸。但這五國動機不純,他們借參加喪禮之名,實質上是來考察趙國城防邊塞的防禦,以及兵力部署情況,以備日後攻取趙國領土所用。二十多年前,魏國攻克趙都邯鄲,其深遠的影響到此時還在。各國都把趙國當作軟柿子,借弔喪之名,窺伺趙國的領土。五國各派一萬精兵,也是來演習練兵而已,等到動手的時候,就輕車熟路了。趙肅侯的葬禮,由其弟公子趙成總管,非常隆重。隨葬禮器中,用到了九鼎,按照周朝禮儀,只有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趙肅侯的葬禮使用九鼎,趙人凸顯其地位不亞於周天子。另外隨葬車仗,則是十二輛戰車,七十二匹戰馬,標準的諸侯之禮。其他兵器、樂器、玉石、青銅器,也都是按照趙國的最高級別。陵墓的規模也很大,穿地之深,直透過三重泉水。陵墓四圍用銅鎔成牆壁,外塗以漆。裡面是一座大宮殿,中間建築宮觀苑囿,備置奇珍古玩,並雕刻百官古像,排列兩旁。外面是一座大山林,松拍參天。公子趙成為其兄選了一個“肅”字作為諡號,意思是威嚴、決斷,這也很符合趙肅侯性格。邯鄲城外,駐紮著不知多少列國官兵,只見軍營延綿、旌旗似海,頗具懾人之勢。城頭上則滿布趙軍將士,他們情緒緊張,隨時準備抵抗入侵。城外偶爾號角聲揚,城頭的守軍便立刻集中,劍拔弩張,氣氛窒息。太陽緩緩降入蒼茫大地之下,邯鄲王宮中的燈火忽明忽暗,人影閃閃,各方面的軍情像雪片般飛來,十四歲的趙武靈王,還未正式即位便迎來艱鉅的挑戰。夜色降臨大地,天上繁星羅布,月色迷濛。邯鄲城內,只大戶府邸透出黯弱的燈火,禁衛軍早實施全城戒嚴,以免奸細作亂。百姓足不敢出戶,人人都成驚弓之鳥。即使是白天,邯鄲各處城門口也是搜查嚴密,大街小巷瀰漫著悲痛的氣氛,人們懷念這個重建趙國的國君,也為趙氏的未來憂心忡忡。少年趙武靈王,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登上歷史舞臺,他看著並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的列國將軍,看著邯鄲城裡到處是他國將領和侍衛,屈辱、壓抑、痛恨,各種情緒夾雜在一起,無法言表。趙武靈王好不容易熬到父親趙肅侯的喪禮結束,五國的五萬精兵退去,忐忑中度過他即位後第一道難關。事情卻並未就此結束,五國之兵退去不久,一直想介入中原事務的燕國,率先向趙國發難。燕國的這支軍隊回去後向燕王稟報,趙國空虛,趙武靈王年幼可欺,燕國隨即便發兵攻趙國。這次燕國選擇進犯趙國最北部的邊城濁鹿,作為攻打的目標。這樣的安排顯然是有預謀的,燕國到濁鹿路程並不遠,而趙國邯鄲距離濁鹿實在太遠了,因為燕趙之間隔著中山國,趙人如果從邯鄲出兵,必須繞過中山,也就是先登上太行山,從太原郡、代郡的方向出擊。如此一來,趙國無論是軍隊排程還是糧草供應,燕國都佔優勢,而燕國這次出兵不深入趙國內部,顯然也是在試探年少的趙武靈王,能否駕馭得了趙國這樣一箇中原大國。讓燕國人絕對沒有料到的是,年少的趙武靈王親自領兵從邯鄲出發北上,穿過中山國殺向燕國,另外令北方的代郡也出兵支援,兩路大軍殺往濁鹿。趙國北方,正是春冰初解,桃李芬芳的好時節,一支士氣高昂的大軍正急速開進,人人都沒有心情欣賞美景。趙武靈王不但親自領軍,而且他親自擔當先鋒,統領三萬精銳前往救援濁鹿。趙軍中軍由公子趙成,趙武靈王的叔父統領。此人老臣持重,是趙肅侯的託孤大臣,他也急忙調動大軍,緊隨前軍開進,以免少年國君有失。燕軍沒想到趙軍來的如此迅猛,而且裝備之精良也是燕軍所料不及,最出人意表的當然是趙軍士氣之高昂,中山國也不敢阻攔。在幾次小規模交鋒失利之後,燕軍知難而退,濁鹿之圍就這樣解掉了。這次交鋒,是趙燕史上的首次交手,幾乎也為後來趙燕戰爭寫下一個基調。後來趙人屢屢大勝燕軍,讓燕人產生恐趙症,這裡面有歷史的淵源。趙武靈王以實際行動告訴燕國人和天下人,他喜歡戎馬生涯,他是天生的戰將!

  • 20 # 老王頭說歷史

    戰國時期,處於兵家必爭之地的趙國,容易受到鄰國的攻擊。趙國東邊的東胡和西邊的臨胡、樓煩等少數民族部落經常襲擾、擊敗趙國。

    窮則思變。這些胡人部族,與中原的習俗不大一樣,尤其是穿著。他們都穿著簡便貼身的衣服,外著鎧甲;坐下戰馬,手中弓箭;進退自如,行動迅猛,作戰靈活。

    而趙國等中原國家的將士,都身穿寬大的袍服,乘著二輪車輛,行動笨拙,運轉不便。

    趙雍承繼趙國國君之位後,痛感這種不利局面,決心改革。

    公元前307年正月,趙雍單獨召見了大臣肥義,與之密談了整整五天。

    之後,他巡視了趙國的四方。從而,他清楚地瞭解了趙國的周邊現狀,暗自拿定了主意。

    於是,他與大臣樓緩商議改革國政的策略、途徑。趙雍與樓緩作了深入地分析:趙國現今的形勢令人擔憂。如今,腹心有中山國,北臨燕國,東接東胡,西面有臨胡、樓煩,還與秦國、韓國接壤。趙國不但處在四面包圍之中,還面臨內外夾擊之境地。

    因此,如果不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加強國防力量,如果不迅速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以震懾周邊國家,趙國隨時都會面臨滅頂之災。

    因此,我們要想改變現狀,要想取得卓著的功績,就不能被固有的習俗所束縛。

    因此,趙國要想迅速強盛,就必須改革現狀。要改革現狀,首先應進行軍事上的變革。那就是學習胡人的長處,學習胡人的著裝及騎射技藝。

    付諸實踐。趙雍、樓緩君臣達成了共識。但是,朝中大臣們,聽說這件事後,紛紛表示反對。他們既不同意穿著胡服,也不願意學習騎射。趙國的百姓也都議論紛紛,不大讚成。

    趙雍看到這種局面後,又與大臣肥義進行了溝通磋商:先輩們都有著轟轟烈烈的抗擊胡人、狄人的光輝業績,延續、穩定、發展了趙國。

    如今要繼承先輩們的事業,去繼續戰勝胡人、狄人,卻得不到朝臣們的支援。

    我們穿胡服、習騎射是為了便於作戰;學習敵人的長處,是為了讓趙國發展得更好。可是,大家都不理解,怎麼辦?

    大臣肥義說:如果認為事情正確,就義無反顧地去做,絕不能猶豫不決,行動遲緩就很難有成就。大王既然已經認識到了“胡服騎射”的好處,怎能因眾人的議論而舉棋不定呢?

    趙雍稍加思考,毅然決然地說:穿胡服、習騎射!即使被天下人嘲笑,我也要這麼做!我將用保家衛國、開疆拓土的戰績,證明給國人看、給天下人看!

    於是,趙雍堂而皇之地穿上了胡服。

    同時,為了贏得大多數人的同意、認可,趙雍想到了一個人——他的在趙國非常有影響力的叔父公子成。

    當時,公子成認為,穿上遠方的服裝,變更古來的教化,改變古來的正道,這將違反眾人的心意,背棄了學者的教誨,遠離中國風俗,這是不對的。因此,公子成反對穿胡服。

    趙雍想,如果公子成能穿上胡服,將會起到很大的帶動作用。於是,就派大臣王緤去勸說公子成。但是沒能成功!

    於是,趙雍就親自去拜訪他的王叔,對他說:衣服是為了方便穿用的,不合適了,就可以變化一下;事情不同了,禮制也應隨之變更。

    因此,聖人認為,如果有利於國家,方法不必一致;如果便於行事,理智也不必完全相同。

    騎士們改穿山胡服後,可以提高戰鬥力,從而儘快洗雪咱們的昔日之仇,壯大我們的國家。叔父若要執意遵循中原舊俗,我感到很失望!

    叔叔聽了侄子的一番話,頓悟了:我糊塗了,沒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緣由,這是我的罪過。如今,大王要繼承先王的遺志,振興趙國,我怎敢不聽從王命呢?

    於是,公子成也穿上了胡服 。

    趙國的臣民一看國君、王叔都穿上了胡服,也就紛紛穿上了胡服以應王命。

    改革成效。隨之,趙武靈王招募了大量計程車兵,讓他們穿上胡服練習騎射技藝,很快就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這支軍隊,不僅成功地抗擊了敵人的侵犯,而且還為趙國開拓了大片疆土。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措施,強盛了趙國、發展了趙國,使趙國雄踞“戰國七雄”之列。

    他的這種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勇於變革舊俗、不斷進取的精神,早已熔鑄到華夏文明之中,為不斷繼往開來的中華民族樹立了改革的典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武“推恩”,宋祖“杯酒釋兵權”,明建文帝為何不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