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王姓分支有幾個,還在續家譜嗎?我知道王氏三槐堂族系,太原堂族系,其他還有多少,你屬於哪個族系的?
5
回覆列表
  • 1 # 龍江黎明

    中國的家譜,導源於上古,延續於現代,上下數千年,和中國的歷史一樣悠久綿長。

    一部完整的家譜,就是一部系統的家族生命史,華夏王姓,歷來重視 家譜文化。從南朝梁代王僧儒的“王氏譜學”,到當代新加坡王秀教授主 編的《王氏立姓開族百世譜》,和王泉根先生所著華夏姓氏叢書《王》, 一條追蹤家族生命軌跡的長流貫穿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如今上海圖書 館,就闢有家譜館。

    我根據 有關資料,沿著悠長的時光隧道,將王姓遠祖的情況,選其精要,略述一二。

    一、王姓遠祖朔源

    據國家語言文學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一九九二年對第 三次全華人口普查抽樣統計表明,全華人口最多的姓是王,第二是李,第 三是張。中國的王、李、張、劉、陳五大姓人口合起來。總計有三億五千萬之多,相當於美國、日本兩華人口(三億六千萬)之和。王姓的確是中 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無論王姓還是其他姓氏的中華民族都把炎黃 二帝作為自己的人文共祖。現代王姓華人──無論是海峽兩岸的同胞, 還是僑居國外的華裔華僑,都視二〇〇〇多年前的東周太子晉為本族開姓 始祖。

    中華先族最早發祥、活動於黃土高原,一支稱黃帝,一支稱炎帝。黃帝即軒轅氏,發祥於涇河流域的姬姓;炎帝即神農氏,發祥於渭河流域的姜 水,故稱姜姓。據古書記載:黃帝生於壽丘(今甘肅天水市一帶),後居 於軒轅之丘(今陝西渭南),長於姬水(今陝西北部)。後來黃帝四出征討,遷徙無常,東至大海,西到空桐,北逐葷粥,南達長江。與炎帝戰於 阪泉。黃帝戰勝炎帝后,勢力大增,並與炎帝部落聯合,尊黃帝為“大帝” (領袖),炎黃成為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中華民族的許多偉大發明創造, 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術等,都創始於黃帝時期。後黃帝死葬於橋山(在今陝西黃陵縣)。

    炎黃兩位古帝,同為中國最早的得姓者。但炎帝只有姜姓一系,而黃帝卻 分衍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嬉、儇、依等12姓。自此, 隨著支系派衍,華夏民族的姓氏越來越多,後起的姓氏大都發源出於此。

    據司馬遷著《史記》載,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他娶西陵氏的女兒 嫘祖為正妃,生下玄器和昌意兩個兒子,由此分出兩系。玄器的孫子高辛 取第一夫(元妃)生棄。棄在兒童時代就有遠大志向,他善於種植稷(高 梁)、菽(豆子)、麥等糧食作物。被帝堯發現,破格提升為“后稷”( 農官,主管農事,教民耕種,於是人們以官相稱,稱棄為“后稷”。自商 朝起,曾把棄作為“稷神”列入祀典。棄成為中國歷史上教民種植百穀、 發展農耕的偉大人物。沿棄下傳十二代,到周太王,也即周文王的祖父(周文 王的父親叫季歷,兒子是周武王姬發)。從“后稷”棄傳至周太王,再傳至周武王姬發,再往下延續至東周,中國經歷了約二〇〇〇年漫長的發展時期到公元前七七〇年,周平王姬宜臼為避戎寇,將首都從鎬京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內王城公園一帶),史稱東周(公元前七七〇至前二二一年)。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到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所滅為止。

    當東周王室傳至周靈王時,發生了一件與王姓始祖息息相關的事情。 周靈王名洩心,從公元前五七一至前五四五年,在位、掌天下二十七年。周靈王生有 二子,太子姬晉(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前),次子姬貴。太子晉聰明能幹,年 少冊立,十五歲即輔佐父王治國。公元前五五〇年,也即孔子誕生後一年,首 都洛邑附近河水暴漲,危及王宮安全,周靈王決定堵河,太子晉以民生為重,認為堵河必危及農耕和百姓,於是直諫父王,不料觸怒父王,被貶為 庶人(平民),太子晉鬱鬱不樂而終,年僅十七歲。太子晉去世後,留有嗣子名曰宗教。他叔叔姬貴繼位後(即周景王),曾在王室擔任過“司徒” 官職,後引退辭亂遷至太原。因宗敬是周王室的嫡傳後裔,當時太原人就稱宗敬一家子為“王家”,意為他們是王子王孫,王室之家。這樣,久而久之,宗敬一支就“以王為氏”了。先秦時代的“姓氏”與我們今天所說 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先秦姓是姓,氏是氏,兩者具有不同的作用。姓用來區別婚姻,氏用來表明家庭出身與社會地位。考之宗敬,其祖上出身周王室,源於姬姓,而其王氏,則是出身帝王之家的貴族符號。進入秦漢以後,在姓氏合一的文化背景下,周靈王太子晉後裔一系,也就自然而然地由“王氏”轉化為“王姓”了,這就是華人王姓的來歷。

    綜上所述,關於王姓的遠祖;有如下幾點結論:

    一是中國主體王姓的開族始祖是東周時代的周靈王之子----太子晉, 他的獨生子宗敬是王氏第一代傳人。之所以提出“主體王姓”的概念,是因中國的顯赫大姓有多重姓源,如賜姓、改姓等,因而有同姓不同宗的情況,王姓也不例外。

    二是太子晉源出於姬姓。在先秦姓、氏有別的情況下,以“姬”為姓, 以“王”為氏。

    三是自秦漢姓、氏合一,王氏始轉化為王姓。

    四是王姓華人的祖根在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二、王姓遠祖源流

    自從東周太子晉的獨生子宗敬在太原郡開姓立宗以來,在太原有三〇〇多年(公元前五四九至前二四七年)的安定日子。到太子晉第二十代傳人、秦將王離兵敗鉅鹿自殉,因西陲難以立足,王離長子王元率族人自河、洛、渭、 汾遷徙至山東琅琊臨沂,後在那裡開創琅琊王氏世代。這是華夏王姓的第一次大播遷,其行濁由西向東。王離次子王威,則仍留太原,繼續太原王氏。自此,太子晉開族之太原王姓,在中華大地分衍出“太原王”與“ 琅琊王”兩大系統。

    西晉末年,琅琊王后裔王導為司馬睿獻策南遷建康(南京)。公元三一八年,司馬睿稱帝,史稱東晉,王導任承相,或入湖、蜀,造成中原文化的重心南移。這是華夏王姓的第二次大播遷,其行蹤是由北向南。

    歷史衍進到五代十國、太子晉的第四十九代傳人琅琊王后裔王審知,於唐末隨其兄王潮起兵河南固始,入據福建。王潮死後,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並在公元九〇九年被後梁封為閩,為當時五代十國之一的閩國。閩國曆六主傳三十七年。此時國內興辦學校,招徠海外商賈,開放沿海地區、中原王姓族人紛紛來歸,這是華夏王姓的第三大播遷,其行蹤是由內地走向沿海。

    時至宋末元初,戰亂不已。人民流離失所,避難避禍,遠走它鄉,王姓人也不例外,此為華夏王姓的第四次大播遷,漂泊不定,行蹤散佈四處,其中多有向滇、黔、桂等四部腹地遷徙者。

    到了晚清,洋人洋炮強行開啟中國封閉的大門以後,華人把遷徙的目光移向了海外;華夏王姓人士,此時也紛紛出國,萬里投荒,遷往臺灣及南洋各地域。這是華夏王姓的第五次大播遷,其行蹤是由大陸走向海外。 這次播遷,開閩王氏的後裔去臺灣、香港等地區以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等東南亞諸國的居多。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影響華人包括王姓遷徒的主要因素,有八年抗戰, 淪陷區人口由東向西流向大後方滇、川等地;建國前夕,大陸一部分人東入臺灣,或遠走海外;五十、六十年代為支援大西南三線建設及開發新疆、西藏等邊陲省區,而從東部沿海地區遷調人員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出現了出國大潮,出現了農村剩餘勞力湧向城市等情況。此為華夏王姓的第六次大播遷。

    以上王姓的六次大播遷,特別是前四次大播遷,造成了太子晉所傳的諸多世系,包括三槐王氏、贛湘王氏(有可能是王姓第二次大播遷時形成) 、潮州王氏、東莞王氏、瓊崖王氏等等,遍佈全國二十一郡及東南亞諸國 併成為望族。這二十一郡是:1、太原郡(今山西)。2、琅邪郡(今山東半島東南部)。3、北海郡(今山東濰紡市及昌樂等縣)。4、陳留郡 (今河南開封等地)。5、東海郡(今山東臨沂市等地)。6、高平郡( 今山西晉城市、高平等縣)7、京兆郡(今陝西西安等地)。8、天水郡 (今甘肅通渭及天水市等地)。9、東平郡(今山東濟寧市等地)。10、 新葵郡(今河南新葵、息縣及安微臨泉等地)。11、新野郡(今河南新野 縣、鄧縣等地)。12、山陽郡(今山東獨山湖以西、鄆城以南、曹縣以東、 單縣以北地區)。13、中山郡(今河北定縣等地)。14、章武郡(今河北 大城、滄州市等地)。15、東萊郡(今山東膠萊河以東、掖縣等地)。16、 河東郡(今山西夏縣、陽城等地)。17、金城郡(今甘肅蘭州市以西,永靖西北等地)。18 、廣漢群(今四川廣漢、甘肅文縣等地)。19、堂邑群 (今江蘇六合、安微天長縣西部)。20、河南郡(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 伊水及黃河以北原陽縣等)。21、長沙郡(戰國秦滅楚後所設,轄今湖南 大部,廣西小部,廣東連縣、英德和江西一部,長沙郡治所即今長沙市)。由此可推測,我 們湘南王姓的遠祖,屬太子晉後裔琅邪王所傳湘贛王氏,分佈在當年的長沙郡。

    三、王姓名人概略

    中國歷史上的王姓名人層出不窮,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作 出過卓越的貢獻。現主要根據世界性辭書《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選其最 顯赫的王姓名人,概略如下:

    政壇名人有王莽(公元前四五至二三年),兩漢之間新王朝的創立者;東晉開國元勳王導(公元二七六至三三九年);前蜀國君王建(公元八四七至九一八年) ;“開閩第一”王審知(公元八六二至九二五),後梁朱溫曾封王審知為閩王;北宋變法革新的王安石(公元一〇一一至一〇八六年);清未改良主義政論家王韜( 公元一八二八至一八九七年);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的美女王昭君,她遠嫁匈奴,為民族間的親善和好,作出獨特的貢獻。

    文化名人有東漢哲學家王充(公元二七至約九七年);魏晉玄學開創者王弼(公元二二六至二四九年);百代書聖王羲之(公元三〇三至三六一年);唐代著名青年詩人、居“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公元六五〇至六七六年);王之渙(公 元六八八至七四二年),唐代著名詩人、唐代詩畫聖人王維(公元七〇一至七六一年); 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公元一四七二至一五二九年);明代文壇領袖王士貞 (公元一五二六至一五九〇年);深山著書四十年的思想家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至一六九二 年,湖南衡陽人);近代大學者、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王國維(公元 一八七七至一九二七年)。

    海外名人有中港易先鋒王寬誠(公元一九〇七至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五年他捐助一億美元,創設“王寬誠教育基金會”,資助中國學生出國深造和聘請外國專家、教授來華講學;天下聞名的“王安電腦”,王安(公元一九一一) 是當代美國著名電腦專家,一九八四年之前,被列為全美國十大富翁之一;第一位飛上太空的炎黃子孫——王贛俊(公元一九四〇至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與其他六名太空人乘坐太空穿梭機“挑戰者”號升空,環繞地球飛行一〇九次,歷時七天,行程二百九十萬英里。為了糾集炎黃子孫首次進入太空,王贛俊特地把一面“王氏宗親會”的旗幟帶到太空去。這無疑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特別是華夏王姓人的驕傲。

    附一:中國主體王姓的開族始祖是東周時代周靈王的長子即太子晉; 而他的獨生子宗敬是王氏第一代傳人。其依據索引如下:

    1、《唐書、宰相世系表》:“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 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

    2、宋朝,鄭樵著《通志,氏族》: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 其子宗恭(即宗敬——引者注),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

    3、明朝,廖用賢著《尚友錄》:“王,望出太原,周靈王太子晉之 後”。

    4、明代嘉靖年間王應鬥著《重修王氏統宗世譜序》:“王氏之先, 出自周靈王太子晉”。

    5、清代光緒二十三年王佐倌修三槐堂刻本《王氏族譜》,周靈王太子晉, 年十七,緱山得道。其子宗敬,居太原,為周司徒。(周)敬王賜姓,因王為氏。

    6、民國十年王德藩修五教堂刻本《盤川王氏宗譜》:王本姬姓,出 於周之後稷,下及靈王,有太子晉者,其子宗敬,為周司徒,時人號曰‘ 王家’,因以為氏,此王氏得姓之繇也。

    7、現代王泉根著華夏姓氏叢書《王》:“周太子晉公(王氏立姓開 族始祖)——宗敬(王氏第一代傳人)”。

  • 2 # 佛山開心彼得

    王姓簡介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佈的資料),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國外,在北韓也有許多王姓的人。在廣東,「王」與「黃」在粵語上讀音相同,為分別兩姓,王姓通常被稱為「三劃王」。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新華網北京4月24日電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華人口總數的7.25%。 王姓起源王姓是佔中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複雜。 據《通志·氏族略》載: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據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後代,因此這一支系乃是出自於姬姓;在北海(今山東境內)、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舜的後代,這一支系出自於媯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鄉一帶)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後,出自於子姓;以上三支都與“王”的本身含義有關。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 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王朝的後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於可頻氏;在馮翊一帶的,原來是鉗耳族的後代;山東營州王姓,來自高麗國;安東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廣韻》中把王姓望族歸納為21處:太原(今山西)、琅邪(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甘肅)、京兆(西安)、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檔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菜(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為著名。正因為王姓的起源相當久遠,在歷史的變遷中形成了眾多的源頭。除了源自王室之外,還有不少人是賜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孫嘉,獻符命於王莽,賜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據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將領王僧辯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故易名王罕。不僅華夏族的王室之後不少是以王為姓,許多少數民族的部落首領、執政者的後代也有以王為姓的,其意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頭眾多,分佈廣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陝西西安一帶,其後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考證,晉朝中興名臣王導就是這支王氏在山東繁衍的子孫,其子孫世代簪纓,使王氏成為一時望族。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還有周平王太孫赤出奔晉國,其子孫為紀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後人,為紀念被秦滅後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改姓王。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叔父,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9、由複姓簡化而來。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統計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來源詳考——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於畢(今陝西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後,延續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麼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裡,但她走到哪裡哪裡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隻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棄因為善種五穀,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顫-頁)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古公(顫-頁)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陝西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裡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髮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陝西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開啟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裡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陝西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鬥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後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後的第4年,秦朝就統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2、源於太子晉的王氏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頗有才華的王室貴族。據說有一次晉平公派叔譽入周覲見,太子晉的能言善辯令叔譽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晉國後,就對晉平公說:“靈王太子晉才15歲,竟如此厲害,我和他辯論,竟被他問得理屈詞窮。我們還是及早歸還先前侵佔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則我們就會大禍臨頭”。在一邊的師曠聽後很不服氣,他不相信一個15歲的孩子會有這麼厲害,便要求到周廷與太子晉辯論。沒想到師曠見了太子晉後也被太子晉問倒。師曠是個盲人,他利用這個生理上的殘疾為自己找了個下臺的臺階。他說:“我是個盲人,看不見,只靠耳朵來了解外部世界。耳聞要比眼見的東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問倒。”話雖這麼說,師曠也確實領教了太子晉的厲害。太子晉不但對來較量的使臣唇槍舌劍,對自己國家的事也據理力爭。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兩條河流洪水氾濫,直接威脅著王宮的安全,周靈王打算用堵截的辦法阻住洪水,太子晉堅決反對,主張用疏導的辦法根本解決。尤其應該指出的是,太子晉從如何治水的問題中引申出如何治國的大問題,指出壅堵的辦法實際上是保自己於一時而使矛盾激化。他說:“王將防鬥川以飾宮,是飾亂而佐鬥也,其無乃章禍而遇傷乎?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而貪天禍,至於今未弭。我又章之,懼長及子孫,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沒有能夠繼承王位的人。關於他沒繼承王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因為直言相諫而被廢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種說法是年幼早喪,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機會。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後人由洛陽遷居於太原、琅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3、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河東猗氏有王姓,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後,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媯姓 為齊王田和的後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的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了紀念這一時的輝煌,從此便改姓王。此為河南壬氏。媯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虞舜。虞舜以虞為姓,是因為這個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於今天陝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陸一帶,境內有虞山,又是古虞國所在地。 當初,虞舜沒有被選為堯的接班人時,堯為了考察和培養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虞舜與他的兩位夫人當時就住在媯水之濱。這條媯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濟縣蒲州鎮南,它從歷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所以舜的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的名字為姓,為媯氏。 舜的母親死得早,他的父親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後又與新妻生了個兒子名字叫象。瞽叟喜愛新妻及後子,對舜由親到疏,由疏到厭,由厭到恨,多次設計謀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讓舜去修理倉廩的頂部,當舜爬到頂部後,瞽叟卻在倉廩下放起火來,企圖把舜燒死。幸虧舜事先有所防備,他用兩隻大竹笠護衛著自己,舜從堯那裡以推舉的方式繼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舉的方式把天下傳給了夏禹。夏禹因舜傳位之恩,把舜的長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縣北),從此媯姓的一支在這個地方代代生息繁衍。經過夏、商兩朝,媯姓在媯水流域和虞國這兩個地方都得到了發展。到了商朝末期,由於西方姬姓周國的日益強盛,兩個地方的媯姓與周國的關係也漸漸密切起來。 媯水流域的媯姓與周國關係密切。在虞國的商均的後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著密切的來往,一個叫遏父的媯姓人竟到了周國,作了陶正這樣的官,負責周國的陶器生產。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實行分封制度,受封的物件有3種人,一個是先聖先賢之後;一個是功臣謀士之後;一個是自家兄弟。作為先聖先賢,神農、黃帝、堯、禹的後代們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後裔媯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兒子媯滿,把他封在陳,爵位為公。陳國的國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媯滿因此被稱為胡公滿或陳胡公滿,成為媯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陽地區的祖先。陳國君主的位置傳了10代,換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時,國內發生了一次動亂。宣公即位後立禦寇為太子。後來,宣公的寵姬又生了兒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愛。宣公打算讓款作自己的繼承人,於是便殺掉了太子禦寇。禦寇有一個十分親近的人,名叫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禦寇被殺,陳完也在陳國呆不住了,便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齊國。這時候,中國的歷史已經進入了春秋時期,齊國正值齊桓公在位,處於蒸蒸日上的強盛階段。齊桓公本打算讓陳完任卿相,陳完推辭。於是,便作了齊國的工正,主要負責齊國的器械生產。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齊約l70年以後,田完的後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內用大斗出、小鬥收的辦法籠絡齊華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一些有遠見的人都說:“齊國之政恐怕最終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齊景公死後,田乞用強力殺死支援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趕跑了孺子荼的另一個支持者國惠子,最後殺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個兒子齊悼公陽生,自己為齊相,掌握了齊國大權。又過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孫田和取代了齊康公,成為齊國的君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事件。在戰國時期,田氏統治下的齊國經歷了由昌盛到衰敗的過程,8代君主184年以後,齊王田建時期,齊國就被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的掃帚席捲進了統一的秦帝國版圖之中了。齊王田 建在亡國後被遷到河南共縣(今河南輝縣),他的兒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風暴中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項羽稱霸僅僅4年就被劉邦打敗,隨著項羽的失敗,田升的濟北王爵位也不復存在。然而這短短數年的濟北王的待遇卻開了媯姓之王的先河,從此,田建的子孫後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城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隻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便把那個鳥蛋撿起來吃了。說也奇怪,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後,便懷了孕,經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契在堯的時候出生成長,並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裡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勞。於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縣南)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過了8次遷都,最後終於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統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 當時,夏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湯很會治國,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王,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後,湯向夏王朝發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師二里頭)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後終於亡在第3)位君主紂王,比干是紂王的爺爺帝太丁的兒子,是商紂王的叔叔,當時他正擔任少師的職務。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紂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而比干卻下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後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說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殺死了。據《通志,民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紂王的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市北)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1. 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後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後梁河、洛地區,劉去非便投奔了後梁荊南兵馬留後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後唐建立後,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後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後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2. 劉氏改姓王氏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 3.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後。梁天監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4.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五、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1. 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裡,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裡,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鉗耳氏 《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雲其先姓王,後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恆為渠長”。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幹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后兄弟並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后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后同輩。 3.高麗人營州地區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4.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定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戰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遊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6.契丹族 據《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誌》載:王思孝的祖先出於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滿族人宋朝以後,先後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 王姓望族王氏望族名臣三代丞相王導王 在歷史上,王氏之成為顯赫的家族,是開始於晉朝的王導。他輔佐晉元帝渡江,在建業(今南京)建立了東晉,並且接連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他的子孫,也世代簪纓,於是,他們這一家族,自然門第越來越高,最後演變成“合望族者,輒推王、謝”了。也許是因為名望太高了,所以歷來對於王氏的姓源,有許許多多的說法,令人有莫衷一是之感。 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京兆、河間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陳留者,舜之後,此媯姓之王;出汲都郡,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翊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阿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孫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這段記載,說明了姓王的人,並不是一個來源傳下來的,以漢族來說,有的是周文王的後代,有的是虞舜的子孫,有的則是殷商比干的後代。這種情形,已經是夠複雜的了,後來不但許多外族不約而同地改姓了這個漢姓,而且還有一些人也被賜姓為王,譬如,《漢書》上就曾提出,燕王丹之玄孫嘉,曾被王莽賜姓王氏;來自西域胡支氏的王世充也冒姓王。這麼一來,姓王的人想要從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統,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王氏的姓源那麼多,但是數來仍以出自周文王的那一支,名氣最大。根據考據,使王氏成為望族的晉朝中興名臣王導,就是這一支在山東繁衍的子孫。 既然王姓人眾勢大,則其子孫的遍佈世界各地,自是十分自然的事。據《廣韻》的記載,著名的王姓家族,大致有21處,即太原(在今山西省)、琅琊(山東)、北海(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京兆、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河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萊(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海漢、長沙(湖南)、堂邑(江蘇)、河南等地的王家。其中,又以太原和琅琊的王家最有名望。上面提到過的王導,是山東臨沂人,自屬於琅琊一派 王姓郡望堂號【堂號】 王姓堂號有三槐、槐陰,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郡望】 1、太原郡:戰國秦莊王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後。 3、天水郡:西漢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4、中山郡:漢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陳留郡:西漢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 6、河東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7、河南郡:漢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後。 王姓歷史名人 王姓作為中國十大姓氏之一,在各個歷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現。秦代有為輔佐始皇平安趙、燕、薊、荊等地區的大將王翦。西漢末年有攝政王王莽,後建立新朝,稱帝十五年。東漢思想家、哲學家、無神論者王充,捍衛和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其主要著作為《論衡》。晉代有書聖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一生創作雜劇達十四種之多,其代表作《西廂記》。明代哲學家王守仁,發展陸九淵之說,創立陽明學派。清代有被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中國學術界有很深的影響。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紀中葉)漢平使者,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後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約96年)東漢哲學家。 王符(約85——162年):東漢思想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東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其子王獻之也是著名書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國時期苻堅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詩人,唐初四傑之首。 王之渙(公元688——742年):唐代詩人,《登鸛雀樓》久傳不衰。 王維(公元701——761年):唐代詩人,畫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 王小波(公元?——約995年):北宋時農民起義軍領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宋神宗宰相。王重陽(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 王實甫:元戲曲作家。 王陽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學家、教育家。 王士禎(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詩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近代 王明,中共政治家 王士珍,北洋軍閥 王震,中共政治家 王國維,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 現代 王安,美國企業家 王小波,中國作家 王貞治,前日本職棒讀賣巨人隊打者,現任福岡軟體銀行鷹隊監督 王建民,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洋基隊投手 王姓宗祠聯 〖王姓宗祠門楣題辭〗 太原垂徽 三槐世第 清節流芳 四傑傳芳 -----------------------------------------------------------------〖王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三槐世澤; 兩晉家聲。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於庭院植槐樹三株,曰:“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時稱“三槐王氏”。下聯典出晉·王導,位至丞相,其子孫世代簪纓。 家傳烏巷; 古繼青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東晉·王彪之精通經學,熟諳江左舊事,所錄儀規藏於青箱,世代相傳,人稱“王氏青箱學”。下聯典自東晉·王氏望族聚居建康烏衣巷。 太原望族; 東晉名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王敦。下聯典指東晉·王導。 求鯉世澤; 愛鵝家聲。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漢·王祥(歷漢、魏、晉三代,下同),有臥冰求鯉奉母之故事,舊時列為“二十四孝”之一。下聯典出東晉·王羲之性愛鵝,為山陰道士寫《道德經》以換鵝。陽明學術; 逸少風流。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王姓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明王守仁,於故鄉陽明洞中講學,世稱“陽明先生”。下聯典指東晉·王羲之,字逸少,有“東床坦腹”的故事。 臥冰躍鯉; 朝闕飛鳧。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漢·王祥,臥冰求鯉侍母。下聯典自東漢·王子喬每朝闕,來去無蹤,憑雙鳧飛來,時人稱其“仙吏”。 輞川書畫; 沂國方嚴。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王維,工詩善畫,晚年居藍田輞川。下聯典出宋·王曾,封沂國公,處政方嚴。 明妃青冢; 金母瑤池。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王昭君。下聯典指神話傳說西王母。 槐堂世瑞; 珠樹家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王佑。下聯典指唐·王勃。 暖舒柳岸; 瑞溢槐堂。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 ----------------------------------------------------------------- 〖王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一經傳舊德; 五字耀英才。 ——王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吏部員外郎、書法家王澍聯。 德從寬處積; 福向儉中求。 ——王時敏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初畫家王時敏聯。 ----------------------------------------------------------------- 〖王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蘭亭一集家聲遠; 槐樹三株世澤長。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王羲之書法為古今之冠,其之最為《蘭亭序》貼。下聯典指北宋·王佑。 碧紗籠護詩人草; 金帶圍開宰相花。——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王播,顯達為相後,寺僧以碧紗籠護其孤貧寄食時題於寺壁之舊作。“金帶圍”,為花瓣腰部有一圈黃色的紅芍藥。相傳此花少見,如開則城中當宰相。下聯典出宋·韓琦家宴,王珪、王安石、陳太博均在,金帶圍一出四枝,後四人先後為相。見宋周輝《清波雜誌》。 黃槐綠竹栽新院; 紫燕紅鵝說舊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王佑、王獻之。下聯典指東晉·王謝、王羲之。 千里荷花開世界; 一杯美酒對湖山。 ——佚名集句題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集自出唐代詩人王灣詩句。下聯集自宋代詩人王庭珪詩句。 天收運召滄江客; 兵氣銷為日月光。 ——王懿榮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金石學家王懿榮聯。 對聯喜貼右軍墨; 春意樂賦摩詰詩。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晉代王羲之,世稱王右軍。下聯典出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 秋水落霞驚四座; 桐花棲鳳報群賢。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文學家王勃,其《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下聯典出清代詩人、刑部尚書王士禎。 庭前刻玉稱人瑞; 階上看槐慶德長。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指北宋·王佑。 篤宗族以昭雍睦; 訓子弟勿作非為。 ——王貞常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王氏名人王貞常座右銘聯。 淡如秋水閒中味; 和似春風靜後功。 ——王士禎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詩人王士禎聯。 語為吉祥滋厚福; 心緣謹慎歷亨衢。 ——王昶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學者王昶聯。 傳家節操同松竹; 報國功勳並斗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王氏節義堂聯。上聯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節操。下聯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輩出,不少人為國為民建過功、立過業,有鬥嶽般的功勳。黃槐青箱千秋秀, 紫氣紅鵝萬年春。 ---王少峰撰深圳新居聯。上聯典自王佑、王導、王安石,比喻王氏家族人才濟濟,知書達理,尤善整章建制;下聯典自皇宮、王羲之、王獻之,說明王氏家族乃帝王之苗裔,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 ----------------------------------------------------------------- 〖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一時賢士,多從遊之。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指清代大臣、詩人王士禎。 秋月春花,當前佳句; 書法名畫,宿世良朋。 ——王文治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詩人、書法家王文治撰書聯。 願有兩眼明,多交益友; 恨無十胩暇,快讀奇書。 ——王蘭汀撰王姓宗祠通用聯採用歷史名人王蘭汀撰聯。轉引自《中國楹聯鑑賞辭典》。 讀卷識忠肝,足徵明目; 閱書藏錦腹,始見天聰。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南宋學者王應麟,字伯厚,淳佑年間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學問廣博,對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著有《因學紀聞》、《玉堂類稿》等。某年殿試,他應召參與復考,理宗想把第七卷放在第一位,令他讀卷。他讀後評價“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便將作者選拔為狀元,唱名時才知道是文天祥。下聯典出漢代上虞儒生王克,苦讀書又善讀書,滿腹經綸。 手植庭槐,佇應三公佳兆; 才稱珠樹,雄居四傑先班。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王佑。下聯典指唐·王勃。 陽明理學,一代斗山瞻仰; 開閩勳猷,千年俎豆馨香。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字伯安,餘姚人,曾在故鄉陽明洞中築室,世稱陽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初學程朱理學與佛學,又轉陸九淵心學,並發展了擊的學說。著有《傳習錄》、《大學問》。明代中期以後,陽明學說影響極大,還傳到日本。下聯典出五代時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兄弟,王審知字信通,因始人,唐末,跟他哥哥王潮起兵入福建,王潮死後,王審知被封為閩王,在閩興學校,建海港,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中說書香,世傳五子至理; 古人品重,文標八大名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王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隋哲學家“文中子”王通。下聯典指北宋名相,文學家王安石。 賦美才奇,漢南稱獨步之學; 年高德昭,睢陽推五老之尊。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漢末文學家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為曹操幕僚,官侍中。博學廣聞,詩、賦辭氣慷慨,被譽為“建安七子之冠冕”,下聯典出宋代太原人王渙,官太子賓客,慶曆末年,他與原宰相杜衍、原光祿卿畢世長、原兵部郎中分司朱貫、原尚書郎馮平,告老退居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古睢陽),結為五老會,都年過八十,康寧爽健,相處甚歡。系出周暹,萬派同源傳佛國; 親聯中泰,四鄰合德耀南天。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泰國首都曼谷王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泰國古稱暹羅,為佛教之國。下聯典指王姓華僑、華裔遍及東南亞。 遷史前稽軒昊,由來遵遠祖; 明圖可按姬王,自昔證同宗。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王氏宗祠聯。全聯典出王氏得姓源流出自姬姓,系出周靈王太子晉,而其祖根一 直可上溯至黃帝軒轅氏,這在司馬遷的《史記》與明代餘姚王氏族譜所輯宋代《御製太原王氏世榮悠遠譜系圖 》中均有明確記載。 繼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 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 ——王士禎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詩人王士禎聯。 珠樹家珍,流傳聖主賢臣之頌; 槐堂世相,記載忠臣孝子之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王勃兄弟和王褒。唐初文學家王勃和他哥哥王勮、弟弟王助並有才名,當時文學家杜易簡稱為“三株樹”。王褒,字子淵,資中人,西漢辭賦家,宣帝時,益州刺史王襄向朝廷推薦他,應詔曾作《聖主得賢臣頌》。下聯典出宋代王佑、王旦父子和王尊、王陽。王尊字子贛,漢代高陽人,官益州刺史;王陽,即王吉,字子陽,漢代皋虞人,宣帝時官博士、諫議大夫。當時人說:“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幕府敞芙蓉,地望留一家燕翼; 錦篇垂芍藥,天章啟百代龍文。 ——方兆麟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懷寧縣月山鎮王氏宗祠聯。上聯典出南朝齊人王儉,字仲寶,南朝宋明帝時,官秘書丞;入齊,遷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封南昌縣公。少年時即好禮學,尤善《春秋》。唐李商隱有“芙蓉王儉府,楊柳亞夫營”詩句,唐羅隱也有“王儉望高,芙蓉比幕”句。“燕翼”,語出《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善為子孫計謀。下聯典出唐代京兆人王徽,字昭文,進士出身,歷官右拾遺、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右僕射,曾寫有《芍藥賦》。 輔國有先聲,宋相元藩明督撫; 傳家無別業,唐詩晉字漢文章。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湖南省邵陽蔣河橋王氏宗祠聯。上聯典出宋相,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慶曆年間進士,神宗時官至宰相,推行青苗、均輸、農田水利等新法,封荊國公。“元藩”,指元代沈丘人王保保,平章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子,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歷官太尉、中書平章政事,封河南王,總天下兵馬,屢與明將徐達交戰,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誇稱“奇男子”。“明督撫”,指明代哲學家、文學家王廷相,字子衡,儀封人,弘治年間進士,曾任四川巡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與李夢陽、何景明等並稱“前七子”,著有《雅述》、《慎言》等。下聯“唐詩”,典出唐代詩人王勃、王維、王之煥、王昌齡等。“晉字”,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漢文章”指東漢哲學家王充,字仲任,上虞人,少年時曾遊洛陽太學,博覽群書而不拘泥章句。曾官郡歷曹、治中等。後罷職家居,從事著述,一生盡力於反對宗教神秘主義和目的論,捍衛和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著有《論衡》。珠樹家珍,古今侈聖主賢臣之頌; 槐堂世相,記載傳忠臣孝子之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前句典出唐·王勃兄弟三人畢有才名,人稱“三株樹”;上聯後句典出漢·王褒,字子淵,應詔作《聖主得賢臣頌》稱旨。下聯前句典出北宋·王佑。下聯後句典出宋·王吉,孝子;王尊,忠臣。 自東周受姓以來,功名及五侯三公,才學列七賢四傑,文韜武略,代有英豪,祖德溯淵源,俎豆馨香,凜凜乎秋霜春露; 從西村卜居而後,支系分千流萬派,睦宗合八股一祠,瓜衍椒繁,世相繼續,子孫慶昌熾,門庭清白,蒸蒸焉身顯家齊。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45+45=90字) 此聯採用安徽省銅陵縣西王村王氏宗祠聯。上聯“五侯”,典指漢成帝一天中封舅父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三公”指宋代王旦;“七賢”指三國魏末王戎列竹林七賢;“四傑”指唐初王勃列初唐四傑。下聯典出西王村王氏的繁衍。近現代王姓家族地域分佈: 經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全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王姓為中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華人口總數的7.25%。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縣宋家莊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灤縣王氏、新城王氏、撫寧王氏、滄縣王氏、臨漳王氏、寧晉王氏、陽原王氏、文安王氏、棗強王氏、滄州王氏。 山西省:靈石王氏、臨晉王氏、洪洞王氏。 遼寧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匯王氏、松江王氏。 江蘇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寧上元蘇莊王氏、江寧閘頭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寧王氏、豐縣王氏、東海王氏、贛榆王氏、淮陰王氏、阜寧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興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鎮江潤東王氏、鎮江潤州開沙王氏、鎮江京江開沙王氏、鎮江沙州王氏、鎮江順江州王氏、鎮江京口順江王氏、鎮江金沙王氏、鎮江苦竹王氏、鎮江三槐王氏、丹陽雲陽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陽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鄭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晉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臺王氏、常州晉陵夾城王氏、武進王氏、金壇王氏、無錫王氏、無錫錫山王氏、江陰暨陽古竹王氏、江陰暨陽紫巖新湖王氏、江陰暨陽紫巖潭頭王氏、江陰暨陽幞峰王氏、江陰暨陽梓里王氏、江陰東沙古塘王氏、江陰東沙築塘王氏、江陰綺山東沙王氏、江陰暨陽鎖金王氏、宜興王氏、蘇州羌區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吳縣太原王氏、吳縣夏侯橋王氏、吳縣莫釐王氏、崑山王氏、吳江舜湖王氏、太倉王氏。浙江省:浙東王氏、三橋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臨安漳溪王氏、蕭山王氏、蕭山芋王氏、蕭山新發王氏、蕭山縣車裡莊王氏、蕭山西河王氏、蕭山廟后王氏、桐廬桐江王氏、淳安馬山王氏、鎮海東館王氏、鎮海蛟川王氏、鎮海五里牌王氏、鎮海新添廟橋王氏、餘姚姚江開元王氏、餘姚雙雁鄉王氏、餘姚官人宅王氏、餘姚蘭風王氏、餘姚上塘王氏、餘姚臧墅王氏、鄞縣王氏、鄞縣鄞江王氏、鄞縣唐堰王氏、鄞縣鄞東五都王氏、鄞縣四明梅江王氏、鄞縣橫溪王氏、鄞縣四明清源王氏、鄞縣王港王氏、鄞縣松下王氏、鄞縣鄞東下水王氏、鄞縣馬湖王氏、鄞縣桃源王氏、鄞縣蘭江王氏、鄞縣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園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嶺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裡田屋王氏、奉化連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萬竹王氏、奉化雙桂狀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岡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溫州東嘉英橋王氏、嘉興支橋王氏、嘉興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當湖王氏、湖州吳興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紹興石池王氏、紹興山陰釀川王氏、紹興山陰前梅王氏、紹興山陰天樂王氏、紹興山陰梅溪王氏、紹興山陰璜潭王氏、紹興新河王氏、紹興中南王氏、諸暨牛皋嶺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達溪王氏、嵊縣金庭王氏、嵊縣琅邪王氏、嵊縣天姥官塘王氏、嵊縣剡邑王氏、嵊縣剡北靈芝鄉王氏、嵊縣剡南王氏、嵊縣剡溪王氏、嵊縣剡北棗樹灣王氏、嵊縣剡東王氏、嵊縣剡西石璜王氏、嵊縣東林王氏、金華王氏、金華赤松王氏、蘭溪江東王氏、蘭溪雙牌王氏、蘭溪平川王氏、蘭溪太原王氏、蘭溪荷龍里王氏、蘭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義東湄王氏、東陽太原厚裡王氏、東陽太原龍降王氏、義烏南陵王氏、義烏鳳林王氏、義烏鳳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巖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龍峰王氏、常山虹橋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陽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橫山王氏、常山長川王氏、溫嶺匯川王氏、臨海蟾溪王氏、臨海北澗王氏、臨海嶺跟王氏、臨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樂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黃岩西橋王氏、黃岩南隅花廳王氏、黃岩柔橋王氏、遂昌王氏、縉雲五雲王氏、松陽花田畈王氏、松陽太原王氏、禮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寧溪中宅王氏。安徽省:合肥王氏、蕪湖王氏、懷遠王氏、宿縣王氏、無為濡須王氏、涇縣東陽王氏、涇縣安吳王氏、涇縣金鼎王氏、涇縣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黃山王氏、休寧宣仁王氏、溪盤川王氏、溪廟子山王氏、歙縣澤富王氏、歙縣新安王氏、歙縣歙邑虹源王氏、祁門高塘鴻溪王氏、祁門祁邑苦竹王氏、祁門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東樓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懷寧王氏、懷寧柘澗山王氏、潛山潛陽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開閩忠懿王氏、閩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園田尾王氏、安溪樹林鎮山子腳溪埔王氏、安溪巖嶺山王氏、浦城深溪義門王氏。 江西省:萍鄉萍派王氏、萍鄉小庫村王氏、萍鄉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雲王氏、婺南雲川王氏、婺源金源山頭王氏、婺源雙山王氏、萬載王氏、萬載南田王氏、奉新新吳王氏、臨川三公王氏。山東省:淄博淄川縣豐泉鄉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顏山王氏、桓臺王氏、桓臺大槐王氏、桓臺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諸城王氏、煙臺王氏、文登王氏、萊陽王氏、棲霞王氏、黃縣芝陽王氏、黃縣太原王氏、黃縣城內王氏、金鄉王氏、濱縣王氏、無棣王氏、冠縣館陶王氏、臨沭王氏。 河南省:開封大梁王氏、修武后馬作王氏、湯陰王氏、柘城王氏、西華王氏、太康王氏、郟縣王氏、禹州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陽王氏、嵩縣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漢川王氏、黃岡王氏、紅安王氏、崇陽王氏、石首王氏、枝江縣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寧鄉湘鄉安化王氏、長沙奎山王氏、長沙澗湖塘王氏、寧鄉寧邑王氏、寧鄉楚南溈寧東湖王氏、寧鄉大沖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衝王氏、湘鄉同德王氏、湘鄉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鄉安樂王氏、湘鄉上湘城南王氏、湘鄉山濤王氏、湘鄉荊藪王氏、衡陽王氏、衡陽漁溪王氏、岳陽王氏、湘陰王氏、永興高倉王氏、桂陽王氏、桂陽燕溪王氏、東安王氏、武岡王氏、灃縣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樂王氏、永順龍塔王氏、沅江復興垸王氏。廣東省:廣東王氏、新豐王氏、饒平王氏、東莞圓沙王氏、東莞鰲臺王氏、東莞王氏。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陽王氏、長壽王氏、瀘州王氏、瀘縣王氏、合江王氏、綿陽王氏、內江王氏、內江龍橋王氏、簡陽王氏、仁壽王氏、洪雅王氏、高縣王氏、儀隴王氏、宣漢王氏。 貴州省:荔波曼井王氏、三都安塘王氏、都勻墨衝王氏、石阡王氏。 雲南省:鎮彝威王氏、晉寧王氏、鎮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陝西省:鄂縣王氏、橫山中灣王氏、蒲城東葦王氏、白水楊溝王氏。 臺灣省:龍塘王氏。 王氏不僅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從東南亞至歐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動足跡。

  • 3 # 譚談世界史

    老王家到底出過多少上將軍無從考證,編者今天只能由可考的典籍中尋找根源併為王氏家族展現出來,方便您今後茶餘飯後侃侃而談。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翦是秦國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作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王翦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國兼併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戰功最大王翦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王賁,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將領,父子二人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王翦、王賁父子東蕩西殺,南征北戰,橫掃天下,相繼消滅五國,為秦國的統一奠定基礎,立下赫赫戰功。秦統一六國後,王翦、王賁父子激流勇退,榮歸故里,不再參與朝政。

    王離,王翦之孫、王賁之子,秦朝著名將領。

    秦朝名將王翦之孫、王賁之子,秦朝著名將領。王離受封武城侯,繼其父擔任將領,率兵戍邊備胡。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與章邯一起統率秦兵與起義軍作戰。鉅鹿之戰,兵敗被俘,後去向不明,燕書記載為慷慨就義。

    王凌,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

    曹系重要將領,平定後宛、夜襲江陵的主要指揮者,曹軍中身份地位與夏侯系後輩平等,後因不堪曹芳暴政起義謀害失敗,而服毒自盡,可謂王家忠烈大義的典範。

    他早年就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賈逵等人結為好友,後來舉孝廉,出任發乾長,後因罪獲刑。服刑期間,恰逢曹操巡察。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系因公犯罪,當即解除他的勞役,委以驍騎主薄之職及中山太守,有治績,後來得到受曹操賞識,出任丞相掾屬。

    王平,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

    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原屬曹操,曹操與劉備爭漢中,得以投降劉備。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與馬謖一同守街亭,之後深受諸葛亮的器重,率領蜀漢的王牌軍隊無當飛軍,多次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鎮守漢中,曹爽率領十萬大軍攻漢中時,被王平所擊退,生末善終。

    王方翼,唐朝高宗時期名將。

    王方翼,唐朝名將,威震突厥,西突厥來襲,其率軍與其在伊犁河交戰,大獲全勝。突厥軍援至,又在熱海交戰,殺敵七千,擒其首領300人,西域震服。武則天猜忌他是王皇后本家、唐朝忠臣,把他流放到崖州病逝。

    王審琦,北宋初年大將。

    此君可是位奇人,其一生,歷任13次節度使及N次各種使,並且每次都在不同地區,可見北宋對其重視程度,官位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不然幾千字都寫不完。

    王昭君,單兵作戰貢獻超越以上任何一位的傑出女強人。

    一生功過,我這樣一位小人物無法評說,只可用”憐凌一女定江山”來形容了。

    綜上,也不能綜上了,因為還有眾多眾多的王姓奇才像王孝傑(唐朝武周時期名將)、王忠嗣(唐朝玄宗時期名將)等等等等沒有列舉。王家的確為我中華輸送了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但俗語說“一將功成萬骨枯”,身後事誰與評說呢?

  • 4 # sdqst聖殿騎士團

    “王姓”最早的發祥地在今河南北部的衛輝一帶(新鄉市),並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漢至晉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太原、琅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西晉時期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之一,並一直延續到隋唐。

    王姓著名的望族全國有很多個,如:河北省定縣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縣章武王氏,山東掖縣的東萊王氏,四川的廣漢王氏,陝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太原王氏、湖南的長沙王氏、江蘇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還有山東昌樂的北海王氏、山東郡城的東海王氏、山東鉅野的高平王氏,陝西的京兆王氏、甘肅天水的天水王氏等。

  • 5 # 史之策

    太原垂徽 三槐世第 清節流芳 四傑傳芳

    源出姬姓

    周靈王的兒子是太子晉,因為直言上書被貶為平民。因為他出身在王族,所以當時人稱“王家”,後人遂以“王”為姓氏。先秦時期聚集在河南,天下大亂就後移居山東琅琊、山西太原兩地。

    Δ太子晉

    源出子姓

    商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上書,最後反而被殺。而比干是王子,後人就以“王”為姓氏。秦漢時期一直居住在河南等地,也就是很有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分散到了甘肅、山東等地。

    源出媯姓

    這一分支是舜的後人,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分支。武王伐紂之後,這一支的先人媯(guī)滿被封為陳,在齊國擔任官職,在這時期改姓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齊國田建後人改姓王,漢朝王莽就是屬於這一支的後人。

    Δ王莽劇照

    少數民族改姓

    王姓大家族裡面,有一部分是屬於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因為每個朝代,都避免不了吞併周圍的少數民族。從西漢時期的匈奴人開始,之後有高麗人、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党項人、蒙古人、滿人等等。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特別是少數民族的王姓,優先選擇改姓漢族王姓,如今北方很多王姓處於這一個分支。

    從剛開始活躍於中原地區,秦漢以後開始飛躍發展。特別是隋朝時期,開始全國範圍遷居。而其中的王審知南遷福建,更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是如今福建王姓分支的鼻祖。而明朝中期,王姓開始跨越海峽來到臺灣。

    關於所提到的堂號,太源堂是總堂號,而分堂號有九十個:

    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義堂,世賢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兩儀堂,利文堂,佑啟堂,尚德堂,佩傳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後堂,衍白堂,敘倫堂,冠南堂,素風堂,振趾堂,挹淵堂,恩義堂,恩榮堂,務本堂,梓蔭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敘堂,淮澤堂,斯美堂,敬愛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經堂,敦本堂,敦厚堂,敦倫堂,敦睦堂,敦義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蔭堂,槐德堂,嗣槐堂,愛敬堂,義德堂,源遠堂,嘉會堂,輔德堂,齊壽堂,谷詒堂,餘德堂,餘慶堂,燕翼堂,燕譽堂,樹德堂,興仁堂,篤行堂,篤倫堂,篤親堂,錫類堂,親愛堂,環慶堂,禮基堂,雙柏堂,鎮楚堂,彝敘堂,懷德堂,繼周堂,繼蘭堂,聽槐堂。

    專注於文化歷史,歡迎關注!

  • 6 # 水煮咖妃

    【王姓起源】

    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其後代子孫因故散

    居京兆、河間一帶,因原本是王族的緣故,便以王為些。

  • 7 # 姓氏趣談

    據2014年公佈的官方資料顯示,

    中國大陸王姓人口已經達到9468萬人

    佔全國總人口的7.1%,為中國第一大姓。

    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

    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姬晉是東周時周靈王的太子

    他天資聰穎,不慕富貴

    15歲行冠禮後,以太子身份輔政

    不久,因谷洛二水氾濫,危機王宮,

    周靈王打算採取堵水的方式治水,遭到了姬晉的強烈反對,

    他提出用疏導的方式治水,還引用歷史上壅堵治水貽害天下的事例勸誡靈王

    姬晉的直諫觸怒了靈王,他一怒之下將姬晉廢黜為庶人

    從此姬晉悶悶不樂,抑鬱成疾,未及三年而薨【hōng】

    姬晉為民請命而死,死時僅17歲。

    百姓感其恩德,就將舊日王子稱作王姓,

    祈願他善有善報,百世永生。

  • 8 # 琵琶嘴

    二,姬姓之王: 姬姓中第一支王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代。第二支王姓的先人為東周平王(姬宜臼)的太孫姬赤之後。太原王氏的開山始祖便是周平王的太孫赤。姬姓中第三支王姓的祖先出自周王的王子成父(亦作城父)。姬姓中第四支王姓的先人是周靈王太子晉,又名王子喬。

    三,媯姓之王: 源於媯姓之王,其祖根是上古帝王舜。舜的後裔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是古君王之後,故為王姓。

    四,源自賜姓的王姓: 新朝皇帝王莽賜某劉姓改姓王。明朝時,當政皇帝賜許多蒙古人姓王。

    五,源自改姓的王姓: 改姓的王姓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後秦滅魏,魏國王族的子孫改姓王。也有謝姓改王姓的。

    六,王姓還有其他來源: 古代許多少數民族部落的首領,政權君王的後代也有以王為姓的。如,出自西域的王姓。宋朝以後,不少蒙古人,滿人改姓王。出自鮮卑族的王姓,出自羌族鉗耳氏的王姓,出自高麗人的王姓,出自回紇人的王姓,出自匈奴族的王姓,出自契丹族的王姓,出自女真族的王姓等。

  • 9 # 歷史寶藏

    王姓是現在中國的第一大姓。

    “王”在漢語中不言而喻具有非同一般的含義,而王姓能夠成為中國第一大姓,也與這個和皇室有關的含義息息相關。

    中國古老的姓氏很多,但是唯獨王姓能夠時代繁衍,開枝散葉,遍佈全國,最終一騎絕塵,超越各大古老姓氏,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

    王姓起源於姬姓。周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姓氏的一個爆發時期,因為周代實行分封制,將功勳親貴等分封到各地當諸侯,而分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名號,姓氏就是這樣繁榮發展起來的。

    王姓的源頭,據說是周靈王之子太子晉,因為太子晉忠言直諫,被削職為民,流放外地,雖然不當太子了,但是在普通百姓中還是有不一樣的身份地位,因此人們就稱他為“王子晉”。他的後代,就沿襲了這一稱號,稱為王姓。漫長的先秦時期,這一支王姓後裔,就活動於富饒的洛陽一帶,在秦漢時期,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和王威,為躲避戰亂,分別遷往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這也成為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這兩個王家望族的濫觴。

    除此之外,當然也有其他的皇室成員分支,以王為姓氏的。如歷史有記載的周畢公之後,周平王之後,周桓公之後,都有以王為姓的。

    王這個姓氏的特殊含義,使得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很多離亂之人群,都借用這個名號。有記載的包括比干之後,齊國後裔,燕國太子丹之後,甚至魏晉南北朝時,大量北方胡人從漢俗時,都以王為姓。

  • 10 # 史味人生

    最近十餘年的百家姓人口數量普查,“姓王的”和“姓李的”算是槓上了,那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排名非常神奇:

    2006年:李,王,張,劉;

    2007年:王,李,張,劉;

    2008年:李,王,張,劉;

    2010年:李,王,張,劉;

    2013年:王,李,張,劉;

    2014年:王,李,張,劉;

    2018年:王,李,張,劉;

    所以,現在“王姓”成為中國第一大姓,1.015億人姓王,壓倒了姓李的,成為老大。而“張劉”二姓,排名非常穩定。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國外,在北韓也有許多王姓的人。

    據南宋《通志·氏族略》中記載:京兆、河間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陳留者,舜之後,此媯姓之王;出汲都郡,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

    大意是: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後代;在北海(山東境內)、陳留(開封周邊)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舜的後代;而在汲都郡(河南新鄉)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後;

    這三個“王姓”之人本身就是一個“王”,與其身份相關。

    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

    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周朝初年,被分封到陝西咸陽,春秋時期,其後代奔晉,被分封於魏,與趙韓三家分晉,最後被秦所滅,樹倒猢猻散,但因為都是王者之後,故被稱為“王家”。

    太子晉的王氏、周平王太孫赤之後、出自元朝王室、出自少數民族等,無論源自何方,其本源正主都是當權者,有“王”者風範。

    所以王姓之人在歷朝歷代繁衍至今,且因為“王”姓的尊貴,歷史上有烏丸氏改王氏、胡支姓改姓王氏、劉姓改姓王氏等多次它姓改成王姓的歷史事件,所以生生不息,至今成為中國第一大姓,是有其歷史原因在其中的。

  • 11 # 何人在此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來“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為氏,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歷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二十一世於周靈王,國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陽,已是東洲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顯貴。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姬姓王還有三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郡。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

    各姬姓王是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據估計全國有家譜的王姓大約90%都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也有2300年的歷史。

  • 12 # 說好每一句話

    最古老的王姓出自子姓。傳說在商朝末年,商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上諫,反遭到紂王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所以就以“王”為姓,被稱為“子姓王氏”。子姓王氏的歷史至今已經有約3100年了。經歷了從秦朝一直到唐朝,再到今天。

    期間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了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最多的王姓來源於周朝的王族,周朝的王族本姓姬,但從這個家族中不斷有一些人由於失勢或亡國而分離出來,因為他們過去是屬於王家的因此以王為姓。這一支王姓以王子喬為始祖。

    姬姓王氏還可以被細分為三個分支。

    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他的裔孫畢萬做了晉國的司徒,功高位重,被封於魏,戰國時,魏國、南韓、趙國三方瓜分了晉國。後裔中最著名的是戰國時代的“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便稱其為“王家”,從此便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了。

    第二分支源於春秋初年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駕崩之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即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臨猗王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700年的歷史了。

    第三分支源於週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他的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歷史上稱其為西周桓公。周朝滅亡以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於王城而改姓王,後被稱為王城王氏,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400年的歷史了。

  • 13 # Morningstar13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主要源流:

    1、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兩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個分支

    ①源出東周畢公之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於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

    部分源流

    1、源出子姓。

    王字演變

    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從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2、源出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後,虞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3、源出燕國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

    4、出自少數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數民族的血液,少數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鉗耳氏族, 南北朝時高麗人, 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 北宋時西夏党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少數民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中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係。

  • 14 # 名家書畫欣賞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週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於“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王姓來源複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後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洩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琅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後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賈政對黛玉是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