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諸葛亮最開始下山時,之所以選擇寄人籬下、狼狽不堪的劉備為自己的主子,是因為當時天下形勢所逼所至。

    要知道當時的形勢很複雜,天下亂成一團粥,群豪四起,奇人異士紛紛嶄露頭角。特別是有幾位“雄主”已露崢嶸。雄踞中原一帶的曹操,透過自己的“官二代”的身份和人脈資源,再加上自己的超級軍事才幹,兼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術,勢力突飛猛進,手下擁有無數的良將謀臣,特別是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袁術兄弟後,一時威不可擋,無人能掠其纓。而居於江南一帶的孫權擁江南肥沃之地,據長江天險可守,也是一方霸主。

    因此當時的已經“發跡”的雄主自然是非曹操和孫權莫屬。而其它荊州的劉表和蜀中的劉璋都是昏庸之輩,離“雄主”相差十萬八千里,都是不值得依託的主子。

    諸葛亮之所以不選擇曹操或孫權這兩位雄主,只因曹操和孫權手下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拿曹操來說吧,且不說徐晃,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典韋、許諸等蓋世武將,文將更是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劉曄、楊修、許攸、司馬懿等等。而孫權有程普、黃蓋、韓當、甘寧、淩統、徐盛等武將,而文將也有周瑜、魯肅、張昭、顧雍、陸遜、諸葛瑾等人。如果諸葛亮投奔曹操或是孫權,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他不可能一下得到曹操和孫權的信任和器重,一躍成為“第一謀臣”,勢必要屈居眾名謀之後,成為他們後面的“小弟”,這對於心懷不世之才,心懷雄天之志的諸葛亮來說,顯然不心甘情願的。而選擇劉備,一來劉備雖然勢單,但因為劉備為人和善、仁義,良好的人品而擁有良好的口碑。二來劉備手下雖然擁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蓋世名將,但手下沒有一個象樣的謀士,諸葛亮追隨劉備,成為其“一號謀士”,那是信手拈來、順理成章的事。三來劉備心懷匡復漢室江山的大志,求賢若渴,三顧茅廬於隆中,是個可以依託的“雄主”。要知道諸葛亮有雄心壯志,他在隆中歸隱時,分析天下形勢後,覺得以自己的才能完全可以找一位可以依託的雄主,透過不懈努力而達到“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這對於諸葛亮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他個人能力的最好體現。追隨劉備正好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

    綜上所述,不甘屈於人下,不甘平庸墜落,不甘泯然眾人矣的諸葛亮選擇當時雖然居無定所、落莫之極,但心憂天下、心懷大志的績優股劉備也就不足為奇了。

  • 2 # 小喵說歷史

    人生一盤棋,開局最重要。擇業定位是開局第一步,要有智慧才能走好,諸葛亮就是個中高手。

    諸葛亮在他的草廬前寫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兩句話看似淡泊、寧靜,卻飽含著志向高遠。他還做歌“南陽有隱居,高眼臥不足”,看似平靜,卻內心波瀾,不然不會有自比管仲、樂毅,也不會能清醒的判斷天下大勢而作隆中對。

    所有有人說,諸葛亮無意出山,是劉備的三顧茅廬打動了他,其實並非如此。諸葛亮有平天下的抱負,所以必須為自己選擇一位明主,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許昌的曹操集團是“大城市”、“大企業”,曹操雖然愛才,但用人如器,又剛愎自用、生性多疑,而且早有荀彧、郭嘉等人組成的人才群體先入為主,諸葛亮入曹,絕不可能“人盡其才”,在那裡缺少自己的用武之地,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諸葛亮不去。

    江東孫權集團是“中型企業”,孫權也素愛才惜才,但這些地方盛行的是“地方主義”,孫權所用謀臣多為江東人士,又多是孫堅、孫策留下的舊臣。諸葛亮是“外來的和尚”,在江東這座“廟”裡,未必能念出“好經”。而劉表、劉璋、馬騰、張魯這些也是“中型企業”,卻病入膏肓、積重難返,治不好了。諸葛亮也不去。

    選來選去,劉備那裡才是諸葛亮擇業的最佳定位。表面看來,三顧茅廬,劉備熱、諸葛亮冷。但仔細想想,只是諸葛亮外冷內熱罷了,他熱在暗處。劉備帳下有關羽、張飛、趙雲這些驍勇戰將,但卻缺少帥才,正可以大展身手。劉備待人寬厚,素講仁義,是一個極好的“人和”環境,而且劉備“團伙”還是個“小企業”,走投無路,無基無業,彈丸之地又危在旦夕,劉備團體猶如一將死的病人,這更能激起諸葛亮這位治國“名醫”的興趣,救活垂死的病人,才更能凸顯名醫的妙手回春。

    劉備的“小企業”雖然物質待遇低,工作又勞累,又瀕臨破產,風險很大,但這個小企業卻能充分實現諸葛亮的人生價值,而且治療後大有前途,諸葛亮自有扭虧為盈的良方,他的擇業觀顯示出了他的深謀遠慮。

    而且,一時的待遇低不代表永遠待遇低。諸葛亮奮鬥幾十年,幫助劉備打下一片天地,自己也住上了丞相府。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諸葛亮之所以選劉備,原因是多方面的。

    (諸葛亮)

    第一,劉備對諸葛亮最好。諸葛亮最初肯定是並沒有設定要跟隨哪個主公的。他隱居在南陽,這裡是交通很發達的,各諸侯的勢力範圍交界的地方。其實就是要看誰來賞識他。而劉備顯然是最賞識他的人。三顧茅廬,恭恭敬敬,把他當帝王師。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都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傳統。如果某個君王最賞識他,就算這個君王是比較昏庸的,他一般也不會輕易地離開他。比如範曾跟隨項羽。項羽基本上不會聽範曾的,但是項羽很尊重範曾,認他為亞父。所以範曾忠心耿耿的跟隨,從來沒想過要跳槽。勾踐對伍子胥很好,曾經一度想把國家的一半土地分給伍子胥,雖然勾踐最後也不聽伍子胥的。但是伍子胥死也要死在吳國的土地上。

    (劉備)

    第二,劉備身上有皇家血統。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而中山靖王又是漢景帝的兒子,也就是說劉備是漢皇室的後人。封建社會進入亂世的時候,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誰能夠一統天下,實在是所有人關心的問題。誰能夠一統天下呢?有號召力的人,統一天下的可能性更大。什麼樣的人最有號召力呢?皇室後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被大家認定為是真龍天子。一些亂世魔王,雖然他胸懷天下,但是他也不能承這個頭的。比如陳勝吳廣起義,他就要把項燕作為號令天下的人。項羽那麼牛,他還是要把楚懷王捧起來。曹操想奪天下,他還不敢說,你們都跟著我吧。他還只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劉備本來就是皇室後人,他的號召力是天然的,是大於曹操袁紹孫權等人的。

    (蜀漢地圖)

    第三,劉備是個明主。劉備雖然只是個編草鞋的,但是他有憂患意識,有大局意識,能識才,能包容人。諸葛亮已經看到,很多人在跟著劉備跑,關羽張飛更成了劉備的死黨。而在和劉備的談話中,他也看出了劉備的這種能力。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自己是一個良禽,是一個金鳳凰,而劉備也是梧桐樹。所以就算劉備的力量還非常的弱小。但是最後獲得天下,並不是由一時的力量決定的,一定是那些有眼光的人,是那些明主們。

    既然如此,諸葛亮毫不猶豫要選劉備了。

  • 4 # 秉燭讀春秋

    其實諸葛亮早就為劉備三顧茅廬挖下了坑,只等劉備自己跳了,還不是怕劉備不找自己嗎?為什麼這樣說呢?

    其實就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也進行了三思。對於出山輔佐誰這個問題諸葛亮是這樣想的,假如自己選擇輔佐曹操,諸葛亮也考慮到了,曹操乃亂世之梟雄,其才能並不遜色諸葛亮多少,再者說曹操謀士如雲,比如許攸、郭嘉、程苙等。曹操和諸葛亮兩個能人能否在一起共事還真難說,不是常說“一山難容二虎”嗎?

    接下來諸葛亮也想到了東吳的孫權,孫權雖然對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比較賞識,但兄弟二人同侍一主,總覺得有點彆扭,再加上孫權此時文有張昭武有周瑜,諸葛亮假如投奔了孫權,估計也難一人獨大。與其受制於人,不如追隨劉備自己說了算,常言不是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所以諸葛亮在拿捏火候差不多的第三次華麗麗接受了劉備的邀請――出山輔佐。

    諸葛亮在目睹東漢末年軍閥連年征戰的亂世中,當初只想躬耕壟畝,保全性命,不求聞達。只是在和徐庶等人師從司馬徽之後,諸葛亮才志存高遠,由此他也有意結交名人志士,首先他的姐姐嫁給了當地豪族大姓蒯家蒯良的大兒子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家的龐山民為妻。當時荊州的地方勢力是以龐、習、黃、蒯、蔡為首的仕族所把持,所以諸葛亮在荊州地界政治上是有依靠和指望的。

    諸葛亮透過其老師水鏡先生司馬徽結識了當時許多荊州名人,比如徐庶、龐德公,還有他未來的老丈人黃承彥。又透過這些人,打聽到了荊州上層訊息和動靜,這都為諸葛亮寫就隆中對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等於為劉備準備了投名狀。

    同時完成了他從一個山村野夫成為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轉變。

    諸葛亮在隱居隆中的這段時間內,最大的收穫是成婚娶妻,諸葛亮的妻子是當地名流黃承彥先生的女兒黃月英,又名黃碩。黃承彥本人即是荊襄當地名流,其性格豪爽且眼界和交遊極廣,黃本人還有一個極為顯赫的身份,他是當時荊州地界最有權勢的行政首長荊州牧劉表的連襟,是荊州地界豪族大姓蔡氏家族的女婿,諸葛亮可謂攀上了豪門。諸葛亮家族與荊州的豪族大姓龐、黃、蒯、蔡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也就是說荊州乃至全國一有風吹草動,諸葛亮都能知曉。

    雖然諸葛亮與荊州的政壇上上下下有著微妙的關係,但他透過自己的觀察和縝密分析,知道劉表為人懦弱,大權旁落,荊州並非久留之地,劉表也不是輔佐之人,所以拒不在劉表手下為官,否則諸葛亮早就從政為官了。

    諸葛亮一邊觀察時局,一邊透過人脈反饋訊息,知道了劉備要急於得到名士輔佐。於是,設計了一系列看似不巧相見,實乃巧妙吸引劉備的計謀。權衡再三,諸葛亮最終選擇輔佐劉備。諸葛亮的出神入化的策劃,即成全了劉備的賢明,也為自己做了一次無言的宣傳。

  • 5 # 史詩雜談

    諸葛亮非池中魚,豈能一直蟄伏?他早有出山濟世之心,也在暗中品評各方人物。曹操早已被定位為竊漢之賊,不可取;而劉備卻要“匡扶漢室”,時劉備三顧茅廬,如此屈尊降貴、禮賢下士,焉能不成?至於東吳孫權,諸葛亮為什麼沒有選擇他,具體就不太清楚了。但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卻效力在孫權麾下,成為東吳重臣。

  • 6 # 巴山夜雨涮鍋

    簡單說來,劉備在當時雖然兵力弱,地盤小,然而卻是最合適諸葛亮的主公。

    公元207年(東漢建安十二年),諸葛亮27歲。當時曹操已消滅袁紹家的殘餘勢力,割據天下的軍閥,數量比十餘年前大大減少。

    諸葛亮要出山,最近的選擇是荊州老大劉表,也是他老婆黃月英的姨父。然而,劉表雖然本事不錯,到那會兒已經年老多病,進取心不足,只想守住荊州這一畝三分地。曹操往北面征討袁氏殘餘勢力時,劉備曾勸他趁機偷襲許昌,劉表卻猶豫不決,坐失良機,回頭又來後悔。更重要的是,劉表自己的家務事都扯不清楚。他的兩個兒子,本來老大劉琦得寵,可是老二劉琮娶了蔡家表妹後,得到繼母蔡夫人和舅舅蔡瑁的全力支援(蔡夫人歷史上並非劉琮親媽),有後來居上之勢。劉表自個舉斷不明,劉琦、劉琮各有一幫勢力,荊州大權又掌握在蔡瑁等豪門手中,這樣的人際環境,對年輕的諸葛亮而言,也是相當討厭的。

    這樣一位暮氣沉沉的老牌軍閥,自己內部一團糟,諸葛亮要是到他手下,混口飯吃容易,要實現自己的大志基本是別想了。

    第二個選擇是曹操了。曹操兵足將廣,諸葛亮投了他,大約可以很快一統天下。然而曹操品行太霸氣了。自從196年把漢獻帝迎接到許昌之後,飛揚跋扈,不但朝政一手把持,甚至對不聽話的大臣也想殺就殺,想免就免,把漢獻帝欺負得夠嗆。到200年更豐殺了皇帝的父董承,還帶兵進宮把董承的女兒董貴妃殺了,漢獻帝苦苦求情都沒用。在當時的天下人看來,這就是欺君罔上,所謂“託名漢相,其實漢賊”。諸葛亮目睹了秩序破壞下的民生慘劇,他的志向是要恢復這個秩序。曹操這種“顛覆式的重建”,他是無法接受的。

    此外曹操太過殘忍,屠城殺降眼都不眨。最出名的自然是為報父仇攻打徐州時的暴行。諸葛亮本身就是琅琊人,故鄉也曾被曹軍蹂躪,曹操在他心中一定有一個負面的烙印。

    在諸葛亮看來,曹操的強勢是對秩序的破壞而非修復。在他的戰略規劃裡,曹操是被定性為需要擊敗的“終極大魔王”。

    還有江東孫權,比諸葛亮還小一歲,手下人才不少,尤其有周瑜、魯肅這樣銳意進取的文武雙全之士。而且,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在孫權手下。不過,孫權是少年英雄,血氣方剛,但對待部下的氣量還不夠大,後來連功勳卓著的名將陸遜最後都給孫權逼死了。而孫吳政權的氣場也不夠正派,曾多次向曹操方面示好、稱臣。諸葛亮最終沒去東吳,是東吳的一個遺憾,對他自己倒挺幸運的。

    除了這三家之外,劉璋懦弱無能,連自個的手下都管不好,手下一幫人伸長脖子等著吃裡扒外換主子;馬超韓遂有勇無謀,殘暴短視;至於遼東的公孫氏,漢中的張魯,嶺南計程車燮等,更是成不了氣候。

    數了一圈,天下諸侯適合諸葛亮的,也就只剩下大家熟知的那位“大耳賊”劉備了。

    劉備才能出眾,文武雙全。他的畢生對手曹操在“煮酒論英雄”時曾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袁紹這種根本不算啥。後來曹劉翻臉,曹操又評價說,劉備水平和我差不多,就是智謀方面稍微遲鈍一點。

    劉備的性格也是相當果決,敢作敢當。他從20多歲參加鎮壓黃巾,戎馬生涯半輩子,稱得上經驗豐富的老兵油子。他曾先後被呂布、袁術打敗,更曾多次輸給曹操,但依然不屈不撓,抗爭到底,曹操的部將蔡陽、車胄、劉岱、王忠都曾敗在他手上。

    劉備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人格魅力。無論是有權有勢的軍政官員,普通士人,草莽豪傑,還是一般平民,劉備都能與他們坦然相交。靠了這種人格魅力,劉備前半生雖然經常被打得跟喪家之犬一樣,但走到哪裡都能得到很好的接待,鎮守哪裡也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援。這種能耐不是一般人可以學的。

    相比霸氣蓋世而又率意而為的曹操,劉備才能略遜,卻更有親和力,尤其待下寬厚,基本不殺戮百姓,在士人中間也有更“仁義”的名聲。相比老邁的劉表或年輕的孫權,劉備表現的進取心和英雄氣場更強。至於其他歪瓜裂棗的軍閥,就更是無法與劉備相比。

    某一天,劉備得到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立即前去拜訪臥龍。去了三次,才見著面。

    47歲的“大漢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新野城主”,前往面見27歲的鄉下書生,居然一次二次沒見著,還能繼續前往。在庸人看來,劉備這是丟臉掉份,但在有識之士看來,大耳朵的三顧之行,展現的是過人的胸襟與氣魄。諸葛亮想必也正是從這三顧中看出了劉備的誠意和堅韌。

    因此,諸葛亮選擇劉備作為主人,也就毫不奇怪了。

  • 7 # 歷史風暴

    諸葛亮是姜太公釣魚,劉備是願者上鉤!

    先看諸葛亮遇見劉備前的狀況:諸葛亮自幼喪父,所以和他的叔叔諸葛玄在一起生活。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就隱居在南陽一帶的山中,並沒有回到琅琊老家。隱居期間他自稱為南陽臥龍,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可惜,並沒有多少人對諸葛亮的才華認可。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只有徐庶,崔州平等少數人認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之信然!

    可見諸葛亮這個時候去投奔任何一個諸侯都不見得能得到重用!而他認為憑藉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像管仲、樂毅一樣,輔佐君王成就一番事業。所以,現實和他的期望相去甚遠!

    此時的諸葛亮,所做的就是待價而沽!用那個時代被人推崇的出世方式,隱居(全名叫做隱居養望)來等候有緣人。

    隱居,是為了出世,而不是為了避世!

    從春秋戰國時期起,就有很多人隱居在深山之中,然後受到君王的賞識,一日之內從一介布衣成為卿相!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例子比比皆是!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實際上管仲與樂毅,也是春秋戰國以來,很多有志之士所效仿的物件。那些空有一身抱負,卻得不到施展舞臺的人,來到深山之中,待價而沽,希望像管仲和樂毅一樣,有朝一日得到統治者的垂青。

    這個風潮,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比如,唐朝時期的大詩人李白,也非常喜歡隱居,他也曾經自比管仲、樂毅!

    但是,大多數人的才能其實並不會被社會所認可,知名度也並不高。所以,除了隱居之外,他們還要養望!畢竟,古代也不是一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社會!

    養望,通俗的說就是炒作,和今天炒作網紅的過程非常相似!

    炒作主要分兩種,一是靠周圍的百姓口口相傳,這是一種病毒式的傳播,老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有人慕名而來!

    二是由自己的好友(這些人的好友不乏當時的大v),為自己在外宣傳和背書!也會有人慕名而來。

    顯然,在這方面諸葛亮算是比較失敗的一位。因為,周圍的大多數人並不認可他!

    時人莫之許也。

    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徐庶應該是諸葛亮的第一個伯樂。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劉備,原因非常簡單,在他眼裡,天下只有三個英雄,東吳的孫權,許昌的曹操,還有就是被攆得到處跑的劉備!這三人誰肯重用他,他就跟誰!

  • 8 # 歷史百家爭鳴

    看三國我們都知道,劉備漂泊半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年過四十還沒有立椎之地,直到他遇到了諸葛亮,才迎來人生的轉機。劉備建蜀國之前,有兩次大的運氣,第一次就是遇到了張飛關羽,兩個萬人敵的將才成了劉備不離不棄的兄弟,第二次就是遇到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天下三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這批觀眾就想當然認為,劉備是有了諸葛亮才有的江山,劉備更需要諸葛亮!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與諸葛亮關係非常好,張飛和關羽都吃醋了,史書記載: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那麼諸葛亮和劉備到底誰更需要誰呢?真的要比較的話,諸葛亮更需要劉備!劉備是伯樂,諸葛亮是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三國的明主就三個,劉備,孫權和曹操,而有名的謀士卻很多,曹操都有五大謀士,孫權那也不少,這還是被挖掘的,還有很多沒被挖掘出來默默無聞的。而且謀士找到了明主,也要明主會使用,比如曹操的謀士賈詡,那也是鬼才,可惜賈詡被曹操開發的估計不到百分之十。由此可見伯樂非常重要,可以給千里馬表演的舞臺,還能決定千里馬表演的好壞程度。諸葛亮當然希望劉備給他更大的許可權,讓他能更好的發揮實力,實現自己政治抱負。劉備就是這麼做的,所以諸葛亮成為千古名相,成為人臣的典範。

  • 9 # bumptious王巍然

    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不自己打天下,甘願輔助劉備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神化了的諸葛亮不具備自己打天下的主觀條件,所以他只能選擇去輔佐別人。

    諸葛亮無論是個人智慧還是指揮作戰能力無須質疑,但獨自為王去打天下卻是不現實的。

    首先,諸葛亮不具備當一把手的水平。

    諸葛亮雖然聰明,可是他卻不如劉備懂得識人。他看錯的第一個人就是馬謖,諸葛亮認為他是一個難得的軍事奇才並加以重用。結果第一次北伐時,由於馬稷一意孤行最終將街亭丟失,還損失了兩萬兵馬。

    同樣是第一次北伐,諸葛亮還看錯了一個人,他就是魏延。諸葛亮用三軍兵符試探魏延,結果魏延的耿直被諸葛亮當成了謀反的前兆,主觀認定魏延有反骨,從始至終他都沒有信任過魏延,致使蜀漢損失一員大將。

    諸葛亮一生勤勉,事事親力親為,就連校對書稿這樣的小事都不放心讓別人去做。他不相信部屬的辦事能力,甚至連魏延提出的合理化作戰建議也受到批評,這不利於屬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諸葛亮嫉賢妒能,不注重人才的發現和培養。也雖然提拔了蔣琬、費禕、姜維的等文臣武將,但同時也壓制、埋沒以致迫害了一些匡世之才。蜀中的彭羕是個經天緯地的人物,因為諸葛亮的原因被貶外郡,最後被殺頭。另有一位廖立,也遭到諸葛亮壓制排擠,任其老死而不讓他回成都。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被動局面。

    其次,諸葛亮不具備當一把手的條件。

    想要當一把手,最起碼手下得有人吧?諸葛亮手下沒有能夠陪他打江山的人手;當一把手還得有振臂高呼萬人追隨的聲望吧?諸葛亮也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本身就不像劉備那麼正統,想做個諸侯也是很難的,不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算是對得起自己了。

    最後,諸葛亮不具備當一把手的魄力。

    當一把手是有極大風險的,萬一造反不成,引來殺身之禍又禍及親人那就不妙了。而諸葛亮深深懂得帶頭人不好當,明哲保身是關鍵的道理。所以,諸葛亮本身沒有那麼大的魄力。

    嚴格來講,諸葛亮應該是屬於軍事人才,不具備主內的能力。他敗就敗在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上,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追隨先帝而去。連個二把手都沒當明白,又怎敢奢望自立門戶?

  • 10 # 布衣學史

    東漢末年、亂世之中,有雄心壯志的各路諸侯都積極招攬人才,以圖霸業。而天下紛爭,民間一些有治世能力和政治理想的人才,也在審時度勢、待價而沽。這應該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

    “三顧茅廬”的歷史典故告訴我們,諸葛亮加入劉備的戰隊,是劉備先選擇的諸葛亮。劉備當時在紛爭的諸侯中勢力弱小,但劉備有“大漢皇叔”的政治名片,又有關、張、趙等萬人敵的勇將,是個“潛力股”。以諸葛亮的智慧應該能看到這個層面,加入這樣的“公司”,會有更大的施展空間,一旦公司上市自己就是公司元老。而加入孫、曹這樣的上市公司,也就是一個員工或小股東。

    諸葛亮先祖諸葛豐是西漢漢元帝時的司隸校尉,後又任光祿大夫。父親和叔叔又都曾在東漢末年為官。出身官宦世家,又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諸葛亮,自有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劉備的號召與其相符。

    中國古代的文人,都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觀念,劉備的誠意最終也打動了諸葛亮。這樣,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業。

  • 11 # 鄉土梨園

    諸葛亮為什麼選劉備,我以為有如下五個原因:

    第一,當時對諸葛亮來說沒有什麼好的去處,曹操身邊謀士如雲,郭嘉、荀彧、司馬懿等都是頂級謀士,二十多歲的諸葛亮初出茅廬,沒有什麼家世背景,投奔曹操很難有大展宏圖的機會。東吳有少年成名的周瑜,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又不看好劉表、劉璋等人,所以,只好在茅廬等待。

    第二,志向遠大,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所以,一般的謀士之位根本打不動他,他要的是說一不二,大權獨攬,這樣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和雄心。

    第三,劉備三顧茅廬把他感動了,可以說如果沒有劉備三顧茅廬,心高氣傲的諸葛亮很可能就老死在茅廬之中了,劉備雖說沒有地盤,但畢竟是當世豪傑、皇室貴胄,肯屈尊降貴三顧茅廬,足見其對人才的重視與尊重,這種知遇之恩讓諸葛亮感動不已。

    第四,諸葛亮認為劉備集團是很有實力的,首先,劉備以仁義著於天下,很是得民心,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嘛;其次,關羽、張飛、趙雲皆世之良將、萬人敵,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諸葛亮身為統帥三軍的大才,深知這一點。

    第五,劉備集團的窘迫現狀,劉備當時寄居荊州,在一個區區的新野小縣安身立命,對於接下來的路怎麼走,整個集團都是毫無頭緒,這時候正是諸葛亮施展才華,揚名立威,進而統領集團的大好時機。

  • 12 # 貳先生123

    諸葛亮選擇實力最弱的劉備,按如今的人才自我營銷角度看,堪稱經典。

    所謂自我營銷,說白了就是把自己賣個好價錢,為自己賺個好前程。我覺得諸葛亮選擇劉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諸葛亮自我定位清晰,起點設定比較高

    我們都知道,當年諸葛亮雖然年輕,但喜歡“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誰?春秋戰國時期的大牛級人物。他幫助齊桓公成就了春秋五霸裡的第一霸。樂毅先生也不簡單。他是燕華人,曾率軍連下齊國70餘城,差點把齊國給滅了。

    從諸葛亮的這個自比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而且自我定位非常清晰,那就是要輔佐明君成就一番霸業。這就對他要輔佐的物件有了明確的要求,那個人必須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他眼裡,已經稱雄北方的曹操和世居江東的孫權是不符合他的要求的。

    諸葛亮對“擇主”有明確要求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剛剛說曹操和孫權在諸葛亮看來都不符合他的要求,原因是什麼呢?

    先來看曹操。曹操原本不姓曹,姓夏侯。只是因先人過繼給了曹姓太監而改姓曹。從家世淵源來講,雖也是公卿後人,畢竟也有汙點。

    另外,曹操世人皆稱之為“奸雄”,彼時已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先不說他手下謀士如雲,單就他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負我”,就足以讓諸葛亮pass掉他了。

    再看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是個人才。但以諸葛亮的精明,他豈會不知道,孫權那個“家族企業”是比曹操還難以融合進去的。當年小霸王孫策臨死前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早就把如諸葛亮等後來之人進入中樞之路給堵死了。他若是去投孫權,不是自討沒趣?

    劉備就不一樣了。雖曾織蓆販履,但畢竟是“皇叔”啊!當年青梅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能從曹操嘴裡說出這樣的話,可見劉備絕非泛泛之輩。雖說當時劉備寄居荊州劉表門下,但身邊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輔佐,如果再有他的加入,一旦風雲際會,大業可成。

    諸葛亮瞭解自己的需求

    諸葛亮雖然隱居在南陽,但做隱世高人絕不是他的理想。否則自比管仲樂毅豈不成了笑話?但他要出山,必須解決一個問題:是做守成的謀士,還是做開國的勳臣?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早就明白天下三分,即使當時的劉備連安身之所都是借的。在他看來,劉備終將會成為這三分天下的其中之一。他要實現自己的抱負,最佳選擇就是劉備。他需要做開國的勳臣。

    事實也如諸葛亮所預料的一樣,加入劉備團隊後,劉備以“魚和水”的關係來定位他們兩個的關係。雖然後來在收取蜀地的過程中,有龐統、法正等人的加入,一度曾經弱化過他的地位,但作為白帝城託孤的重臣,諸葛亮還算是基本實現了當初的理想與抱負。

    可見,選對人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性的一步。

  • 13 # 漁樵之人W

    1.劉備仁義。諸葛亮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使諸葛亮不好再選別人。

    2.劉備是漢景帝之玄孫。劉備比漢獻帝長一輩,號稱劉皇叔,諸葛亮認為打劉皇叔的旗號,響應的人肯定多。

    3.郭嘉早逝。郭嘉的死,使諸葛亮奪取天下增強信心。諸葛亮是佩服郭嘉的,二人才華旗鼓相當。

    4.關羽、張飛是虎將,可以一當十,益州易守難攻,有利於興復漢室帝業。

  • 14 # 老青年志願者

    諸葛亮為什麼選當時很弱小的劉備當老闆呢?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很多人看三國的時候疑惑為什麼諸葛亮這麼厲害的人會選當時的劉備當老闆呢?大家都知道當時的劉備很弱小,實力在當時不入流,就像一個草臺班子!諸葛亮還是選擇了他,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在最後的結果也可以看出來了!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一,老闆好,口碑好,劉備仁義之名素有流傳,三顧茅廬也是滿滿的誠意!讓諸葛亮很是感動,劉備愛百姓,意欲興漢室與諸葛亮理想一致!二,團隊好,劉備雖然當時實力弱小,手下人員少而精,團結一心,關羽張飛忠心耿耿能力非凡,是幹大事的料!三,發展潛力大,劉備漢室後裔,名正言順,根紅苗正,雖然弱小但是得民心,從無到有,一步一步自力更生髮展起來的,有理想有抱負也有能力,未來潛力大!四,有利個人發展,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劉備手下有能力的謀士基本沒有,而當時的袁紹曹操孫權等人手下眾多,謀士如雨,諸葛亮去了也不會受到重視,競爭激烈,老闆不一定聽他的。劉備就不一樣了,手下正缺這樣一個人才,到了那裡直接就是高位,受重視,領導願意採取他的意見,諸葛亮可以一展才能!從幾方面考慮諸葛亮加入劉備的團隊了,後來的結果也證明了諸葛亮的選擇,從弱小到三分天下!

  • 15 # 楂楂紅

    項羽武功蓋世,帶領江東子弟起事,他也藉助家族中的楚將“項燕”的威名,扯起了“楚”的大旗,才漸漸有了王的氣勢。

    劉備是藉助“中山靖王”之後的名頭,才有了與各路豪傑爭霸天下的資本,招攬天下英雄。雖然劉備武不及關羽、張飛,文不如“臥龍”、“風雛”,但他有帝室之胄的血統,令人信服,所以跟隨的人漸漸多了。

    諸葛亮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但他的根基與帝王不沾邊,沒有一統天下的號召力,不具備王室之名。他的才能只有藉助輔佐劉備這樣的準帝王,才能人盡其用,威名遠播。

    後期,就算是諸葛亮有了稱帝的野心,取劉禪而代之,他也只會落個“反賊”的惡名,會讓吳、魏兩國聯合攻打,也成不了事。諸葛亮如此精明之人,不會幹這個傻事,所以甘願輔佐劉備。

  • 16 # 海量說歷史

    沒有辦法,資歷淺,名望低。

    先說名望低,要不是徐庶向劉備說起,估計劉備一生也見不到諸葛亮。劉備到荊州後,屯於新野,吃完飯沒事就是網路荊州人才,可以說連吃奶的勁都用上了。劉備來荊州時是公元201年,三顧茅廬時為公元207年,在這六年間,劉備居然不知道在襄陽三十里外有這麼一位蓋世奇才。

    之所以劉備不知道,是因為諸葛亮根本就不出名,所謂伏龍鳳雛皆是其姐的公公龐德公的傑作,主要是為了把諸葛亮和自己的侄子推銷出去,才給兩人起了一個響亮的名號,這個名號也就他們幾個好友知曉,其它人聞所未聞。

    再說資歷,諸葛亮出山時才二十七歲,根本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純粹是一個白面書生,要想得到重用談何容易。

    首先說曹操,曹操那裡人才濟濟,什麼荀攸,荀域,賈詡,程昱等都是三國時期一流的謀士,諸葛亮到了曹操那裡,雖然能得到重用,但也絕不會超過這幾個人。

    再說孫權這邊,文有張昭,武有周瑜,三國演義說的好,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雖然帶有點演義色彩,但說的卻是不錯,孫權手底下還是有很多人才的,他倆只是代表而已,在這眾多的人才當中,諸葛亮想要出頭很難。

    再看劉備,手下除了關張趙雲這些武將外,基本沒有人才,什麼孫乾,糜芳,糜竺等根本就不叫人才,只是追隨劉備的鐵桿粉絲而已。所以劉備才這樣的求賢若渴,在荊州大肆收買人心,招攬人才。

    諸葛亮正是看上了劉備這一點,所以才決意投奔。因為在劉備這裡基本沒有競爭,很容易得到重要職務,當時又值劉備落魄之時,此時出現,必會被劉備重用,從此可以一展自己的報負,助他取得天下,自己則功成名就,不負此生。

  • 1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首先,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不自己打天下?這就是一個偽命題。很多人現在有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那就是他們認為諸葛亮是無所不能的。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陰陽奇門。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雖然也算是一個大才。但其才能有限。而且諸葛亮的才能更多的體現在內政方面。軍事領域的能力,別的我們也不多說。就看諸葛亮掌權後的數次北伐戰爭就知道了。那戰績簡直不堪入目了。從諸葛亮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出,他就是一個天生的謀士。一個謀主可當成不主公的。畢竟領域相差太遠了。蕭何和張良更厲害?那他們為啥不自己打天下呢?

    話又說回來了,諸葛看自己打天下?憑什麼?諸葛亮有什麼依仗嗎?從家勢上來看,諸葛亮雖然出身於琅琊郡的一個官吏世家。並且諸葛氏也是琅琊郡的望族。但諸葛氏這個望族和袁氏家族依舊曹操的家族,以及東漢末年其他諸侯的家勢相比的話,那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諸葛亮的先祖最高也就做過一個司隸校尉,而諸葛亮的父親也就是一個小小縣丞。諸葛亮的叔叔雖然當過豫章太守,但這個官還是人家袁術封的。所以說諸葛亮就是一個小官吏家族。如此一個渺小至極的家族,如何能組建一方勢力。東漢末年唯一一個草根時候劉備,人家起碼還有一個漢室宗親的名頭。諸葛亮連劉備都比不了,更別談和其他人相比了。

    再從名氣和地位來看。劉備出來混社會的時候,諸葛亮還光著屁股滿山跑呢。諸葛亮是一個野路子出身。而且他還經常自誇,總自比管仲、樂毅。因此很多人也看不起諸葛亮。這麼一個沒有名氣,甚至在很多人看來狂妄的傢伙,他有什麼資格招攬人才打天下。劉備雖然家庭環境比諸葛亮還差。但起碼劉備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別人別管如何,起碼對於劉備多少都會有所尊敬,雖然他不得勢,但畢竟劉備是漢室後裔。這就是一塊金字招牌。而且劉備還是盧植的學生。這同樣也是一塊響噹噹的招牌。諸葛亮根本沒法和劉備比,更別說其他人了。

    再者,諸葛亮成年的時候,曹操已經打下了漢室的半壁江山。整個北方都差不多被曹操納入囊中了。其他地方,孫權,劉表、劉璋、張魯等人都各自佔據了一塊地盤。可以說那個時候群雄爭霸已經進入到了尾期。此時的諸葛亮就算他有資格打天下自立。但他已經沒有發展的空間了。所有的地盤都被佔光了。諸葛亮根本沒有發展壯大的餘地。更別說諸葛亮一家就生活在荊州。如果諸葛亮敢有絲毫的不軌之心,那麼劉表分分鐘就得弄死諸葛亮。即使劉表沒弄死他,那麼荊州其他世家大族也不會容得下劉備的。所以說,諸葛亮自己打天下幾乎就是做夢,他只能輔佐他人。而劉備就是他最好的選擇。

  • 18 # 萌哥蛋蛋看世界

    有部分原因因為諸葛亮稱帝實力不足沒有根基,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諸葛亮的為人思想作風,諸葛亮是要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做大漢王朝的忠臣。一、風雨同舟,中興漢室;

    丞相諸葛亮的權力來源是劉備和劉禪的賦予,諸葛亮的權力威信不是平白無故來的,他是漢丞相;劉備、劉禪是漢室後裔、目標是要中興漢室,諸葛亮作為劉氏政權底下的一員,想要自立稱帝,必須要面對蜀漢的三股勢力,第一是原來跟隨劉備的荊州勢力;第二是原來跟隨劉璋的東州勢力;第三是益州本土勢力。劉備當初之所以能夠割據益州凝聚這三股勢力建立蜀漢政權,他的漢室後裔身份以及“討伐國賊、中興漢室”政治口號確實給他加分不少;這讓益州勢力和東州勢力都願意跟隨劉備,奔著一個“中興大漢夢”而努力,注意這個口號很有魅力作用很大;它不僅讓益州本土勢力能夠儘可能放下本身利益,為著殲滅曹賊、中興漢室這一個“正義目標”而奮鬥,更把東州勢力也凝合在一塊。有時候一個正當充足的理由為什麼而戰、憑什麼而戰它的戰鬥力不亞於千軍萬馬。也正是蜀漢的政權性質,也導致曹魏政權建立之初很多心念漢室的曹魏大臣叛魏投歸蜀漢。假如丞相諸葛亮廢劉禪自立稱帝,那麼他憑藉什麼立足益州又以什麼名義出師北伐曹魏蜀漢很多跟隨劉備的老臣也不會同意,同時蜀漢內部很多大臣不是為劉備賣命而是為大漢王朝賣命的,這可是兩個概念;劉備是在曹丕篡漢稱帝之後,為延續漢室才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跟著劉備、劉禪那麼忠君愛國兩個全佔了。

    還有一點就是,劉備、劉禪為鞏固勢力和許多大臣都結成姻親,比如劉禪稱帝后的兩任皇后都是張飛的女兒;關羽孫子關統的妻子就是蜀漢公主馬超的女兒又嫁給了劉備兒子安平王劉理等等,這些蜀漢的核心勢力也不會同意諸葛亮自立稱帝。同時諸葛亮自身的為人也決定他不會行篡位廢立之事,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很簡單,但是要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思想那麼太難了。

    二、君臣相知,大公無私;

    諸葛亮早年父母雙亡,後來跟著叔父諸葛玄赴任豫章太守(袁術任命),後來東漢朝廷任命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諸葛玄輾轉投奔了荊州劉表。諸葛亮叔父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就在南陽隆中隱居。劉備三顧茅廬,陳壽在隆中對開篇就介紹了27歲的諸葛亮現實情況是親自在南陽田地裡耕種,還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提並論。

  • 1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除去諸葛亮的忠義,光看諸葛亮的才能,也能發現諸葛亮是中國歷史少有的文武雙全的丞相,諸葛亮曾經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管仲治國有方,但在軍事上能力弱了一些,樂毅打仗不錯,但是不懂治國,實際上,諸葛亮的才能已經超過他曾經的偶像管仲和樂毅。

    論後勤,諸葛亮不輸蕭何,蕭何為劉邦提供足兵足糧,同時為劉邦治理好整個大後方,劉邦在前線打仗,從來也沒有因為糧食不足,兵員不足的原因退兵,同樣的道理,諸葛亮為劉備提供兵員糧草,劉備在前線打仗時,大後方就是諸葛亮在治理。

    諸葛亮不僅能把後勤各項事情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為了運輸糧食穿過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還發明瞭木牛流馬這種運輸工具,因此諸葛亮還稱得上發明家,這一點可比蕭何強多了,雖然同是丞相,蕭何更像專業人才,而諸葛亮更像全面人才,同時全面人才的任何一面也不比專業人才差。

    諸葛亮

    論治國,諸葛亮以法治國,蜀漢基本法《蜀科》是諸葛亮主持編撰的,諸葛亮治理蜀漢做到了路不拾遺,百姓敬重,以身作則,鞠躬盡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犯了法哪怕是諸葛亮的親信,也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即使跟諸葛亮有仇的人只要立了功,照樣受到獎勵,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諸葛亮是:治之良才。

    論謀略,諸葛亮有隆中對戰略規劃,一個戰略規則是不是成功,得看執行後的結局如何,想想劉備前47年毫無作為,在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如魚得水、如虎添翼,短短十幾年時間就達到了政權和事業的巔峰,這就是最成功的戰略,而且還是在劉備並不完全執行的情況下,如果劉備完全執行的話,所取得的成就肯定還不止如此。

    論軍事才能,諸葛亮在三國時期也是數一數二的,別的不說,就說那個天下無敵、心狠手辣的司馬懿,司馬懿一生從無敗績,七天急行軍斬孟達,如快刀斬亂麻,一年平定遼東,如急風驟雨,築京觀顯功績,殺曹爽,平淮南,司馬懿出盡風頭,但是,司馬懿遇到諸葛亮,只能是手下敗將,司馬懿一生中只輸給諸葛亮一個人,司馬懿在滷城之戰被諸葛亮打得大敗,魏軍被蜀軍斬殺甲首三千,蜀軍還獲得玄鎧、角弩等戰利品數千,從此司馬懿不敢正面與諸葛亮交戰,這就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與劉備、龐統、張飛

    而且,諸葛亮還有《便宜十六策》的軍事著作流傳下來,能有軍事著作流傳,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屈指可數的,所以唐太宗與李靖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非常讚賞,這也是諸葛亮能進入武廟十哲的原因。

    一個在當時政治、軍事、治國、治軍能力都一流的諸葛亮,為何甘願給劉備打工,甘願輔佐劉備,而不自己創業打天下呢?這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實力資本

    能不能出來創業打天下的第一個要素就是:你有沒有實力和資本。這種實力和資本既然可以是出身、背景、家世、繼承、軟實力、名聲、號召力等等,比如曹操,有曹氏和夏侯氏整個宗族的支援,並且自己家中也是家財萬貫,比如孫權,他有父親和兄長為他打下的一片江山和留下的文臣武將。

    諸葛亮

    就連實力最弱的劉備,也有漢室宗親的號召力和禮賢下士、從不言敗、永不放棄的軟實力,儘管劉備的實力是最弱小的,但劉備一直努力,敗了,繼續站起來打,輸了,先保全性命後再東山再起,累了,休息休息繼續打,劉備靠著與眾不同的軟實力,建立了政權。

    可諸葛亮有什麼?

    沒錯,諸葛亮在荊州編織了一張巨大的關係,他娶了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為妻,要知道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兩人的妻子是親姐妹,這樣諸葛亮與劉表都算親戚了,還有,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越和蒯良的族兄弟蒯褀,而蒯家同樣是襄陽豪強。

    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山民有個堂弟叫龐統,龐家同樣是襄陽名士,諸葛亮依靠聯姻的方式在荊州編織了一張巨大的人際關係網,並且網羅了一大批人才,為何不能自己單幹呢?

    諸葛亮與司馬懿

    因為諸葛亮缺少實力,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諸葛亮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家道中落,3歲喪母8歲喪父16歲喪叔,16歲的諸葛亮就要挑起家中的重擔,人說長子如父,諸葛亮16歲就要承擔照顧家族的重任,並且他的家族已經是分散在魏、蜀、吳三國政權之中,而且這種分散的態勢就不是準備獨自創業的態勢,諸葛亮沒有家族的支援,人又在異鄉,而政治聯姻的關係是屬於弱關係,根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用,所以曹操南下荊州,蔡家、蒯家等荊州豪族都直接投靠了曹操,而不是跟隨諸葛亮或者劉備,因為這些豪強大族是看不起諸葛亮的。

    二、能力定位

    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出相入將。證據是隆中對,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管仲是名相,樂毅是名將,一個名相一個名將,作為諸葛亮的偶像,諸葛亮也不可能有自己的野心去獨自創業,所以,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就是要輔佐劉備這樣的主公創業的,而不是獨立創業。

    劉備託孤諸葛亮

    諸葛亮為什麼會定位為將相呢?

    這就是因為當時諸葛亮熟讀的是儒家經典,儒家教育體系學出來計程車人,是很難有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思想,更多是如何忠君愛國,而曹操、劉備、孫權這些人,相對來說,對儒家那一套並不重視,也不喜歡讀儒家經典,所以他們建立新政權完全沒有思想負擔,而諸葛亮有,所以他不可能自己創業建立新政權。

    三、創業難度

    獨自創業打天下的難度非常大,比輔佐他人利用他人現成的資源來創業,要難得多,劉備在當時雖然非常弱,但劉備有經驗,不僅自己身經百戰,而且有關羽、張飛這樣的萬人敵武將,更重要的是劉備有誓死不渝的堅強決心來創業,有獨特吸引人才的人格魅力來創業。

    諸葛亮輔佐劉禪

    諸葛亮出山時天下形勢大體已經明朗,除了劉備之外,諸葛亮沒有可能投靠其他勢力了,投靠了也排不上位置,如果獨立創業難度就更加大,又缺少資源,所以諸葛亮獨立創業失敗的可能性很高,為了避免失敗,諸葛亮很自然地選擇輔佐劉備,這樣既能避免失敗,又能有所成就。

    成功的道路千萬條,不是隻有獨立創業才是正確的,只有選擇最適合你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適合輔佐別人,給別人打工,有的人適合獨立創業,只有找準自己人生的定位,才有可能成功,而諸葛亮給自己的定位就是輔佐劉備,這也是正確的。

  • 20 # 歷史小奴才

    自主打天下,就像今天的自主創業,要想做到三分天下,可比馬雲、馬化騰和王健林創業難多了!!

    我們知道,馬雲、馬化騰、王健林都曾做過中國首富,但是全天下就只有他們三個最聰明嗎?很顯然不是!那麼他們怎麼做到首富呢? 我想聰明才智自不必說,他們也像諸葛亮一樣,遇到了最適合他們創業的時勢,但是更重要的一條是,他們有貴人相助。

    那麼諸葛亮要想自己打天下,他具備了天時、具備了地利,但是他有人脈嗎?他有貴人相助嗎?很顯然他沒有,那些所謂的貴人在三國時代都是割據稱雄想要當山大王的人,怎麼會去支援諸葛亮這樣的布衣呢?

    袁紹、袁術、曹操等為什麼能夠做一把手,因為人家家世顯赫,屬於官僚貴族,身邊人才聚集。

    劉備為什麼能做老闆,因為人家是王室後裔,有政治資本,而且名正言順。

    孫權為什麼能做boss,因為人家父輩是封疆大吏,為他打下了江山。

    而諸葛亮呢,一介布衣,能力再怎麼突出,也只能做一個謀士、當一個總經理,要想當一把手做董事長,沒有人脈,沒有後臺,絕不可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應不應該借錢給窮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