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筆墨飛揚的日子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他詩書畫文無所不精,別人成為“四絕人才”,在繪畫上,他與沈周共創“吳派”,於唐伯虎、沈周、仇英並稱為明四家,又是吳中四才子之一,他的書法上的成績也斐然,異於時流。

    明代初年的書法其實還是延續趙孟的復古主義書法風格,趙孟的出現為明代的帖學奠定了基礎,作為一個在書法上守成的時代,明代的書法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缺乏自己的個性和突破能力。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臺閣體的出現,這種標準化的書體的流行更是證明了書法在明代越來越沒有方向,大家只有尋求更加實際的,能帶來更多利益的“趨時貴書”,透過這種書體謀取功名,這也是當時科舉時代的必然結果。

    文徵明的不同在於,他與當時流行的“臺閣體”有一點不同,或者說是有一點對立和統一的關係。因為文徵明本身並寫不了“臺閣體”,因為他小時候比較愚鈍,考試的時候還多次因為字寫的不好看而被考官嘲笑。

    也正是由於此,他才開始發奮努力的練習書法,考官之所以嘲笑他,其實也未必是由於他寫的不好,而是不符合當時的官方書體“臺閣體”,就像我們當今參加高考,你寫得一手好草書,雖然也很有才華,但肯定也會被人嘲笑。

    在科舉考試和藝術追求之間,文徵明看來是經歷過很激烈的掙扎的,雖然他後來已經不用參加考試了,但是這種深入骨髓的訓練,對於他以後的書寫確實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也正是在這種掙扎之中,成就了這位藝術家,他在官方規定的正體書法、個人追求的書法藝術風格、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性情的陶冶之間從對立到統一,完成了自我風格的構建,這一點從他的很多書法作品裡都可以得到證明,既有如《琴賦》的工整漂亮的小楷,又有狂放不羈的狂草書。

    文徵明出現的另一個意義,就是表明了書法藝術流派的萌芽,從唐代開始,後人學習書法都以二王為宗,以二王為源頭髮展出了很多門派,其中包括顏真卿和宋代的宋四家,但是這些所謂的風格流派並沒有統一的派別意識,都是自然的被動的風格派別。

    而以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書派”和畫派卻是有著比較明確的流派概念,這和宋代以後書法的文人化有很大的關係,文人士大夫的介入,賦予書寫新的意義,開始不是單純的寫字,而是注入思想、性情和修養,從宋代的啟蒙,到明代的確立,書法逐步完全走向文人化的時代,普通階層的書法作品越來越不被重視,也沒有人提及,直到清代的中晚期。

    之所以說文徵明的書法屬於一個流派,一是因為他有一個主動的藝術家聚集的群體,其中就包括唐伯虎、沈周,同時呢,這些人還具有相同的藝術觀點以及共同的地域關係。同時,雖然他們自己是一個流派,但是他和整個明代的書法風格並不衝突,他只是明代整個大的書法環境的一個風格的體現。

    吳門書派在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他以典型的文人書法、繪畫、文學相結合,加上共同的地域和文藝主張,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個具有主動意識的書法藝術流派,為清代更加明確的流派確立奠定了基礎,開數百年之先河,也為以後的文人書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但從書法水平而論,文徵明的書法水平當然是非常好的,這個他被考官羞辱以後的發奮圖強有很大的關係:

    初遊郡學時,學官一嚴厲束諸生,變色而入,張燈及散,諸生皆飲……徵明獨臨寫千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文徵明發奮寫字,寫千字文一天寫10本,這是什麼功力,這種苦修帶來的結構就是他不僅在書法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的繪畫和文章也大受裨益。

    他的書法是典型的江南文人的書風,他的小楷工整而文雅,透著一股清淡的氣息,他的行書點畫、結構都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無缺,雖然整體上沒有太大的起伏和變化,但是這種書寫方式正是當時文人書法的日常表達,就像我們今天看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七篇一律中透著文人的氣韻。

    既有豐富的變化,又一帖一奇,自魏晉王羲之、王獻之以後恐怕沒有人能夠做到了。五代的楊凝式算一個,但是又缺少了一點書卷氣息,文徵明的老成持重的性格加上深厚的書法功力,不激不厲的用筆,其實更適合初學者入門學習,從他入手學習書法可能比直接去學習魏晉或者唐代人的書法更加的方便。

  • 2 # 李行子

    文徵明書法與唐代和晉代比,是有差距的,就其書法筆法,就差很大。就其書法的筆法的細節,壬羲之有的筆意文徵明沒有,歐陽詢顏真卿等書家有的筆意文微明書法裡也不全有,這就是差距吧!

  • 3 # 鹹魚等翻身

    文徵明鑑識精明,立意高遠,又泳涵經史以通名理,有正人君子醇正清雅之風,絕無跋扈囂張之氣。特別是應詔入京的三年,因專業書寫誥敕,不僅書藝大進,且書風尚漸整齊。梁巘評“文衡山書方整遒勁,力追唐人。晚年始一意永師,求之圓潤,而神韻蘊藉矣。”

    文徵明汲取了趙孟頫的圓潤、歐陽詢的嚴整、二王的飄逸和黃庭堅的清勁。起筆多用露鋒,或露藏兼之。行筆中鋒,筋骨血肉勻當。轉折處方圓兼用,富於變化。點拂波捺之間,使轉執行之際,筆筆有自,處處見法。用筆之妙,珠圓玉潤,清氣拂頰,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姿媚之內。特別是八十歲以後的作品,心手相忘,全以神運,出神入化。清人評價道“衡山太史書畫瓣香松雪,筆法到格,乎入吳興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閒適之趣味,別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潔所至”。

    文徵明的行草書結字,與米芾風格迥異,絕無大起大落的左欹右側,穩健如趙松雪,又不囿於趙書。在穩健的同時,個體字的布白又十分巧妙。文徴明書作的單個字在平正中,透過闊白、開張、上提、錯位等方法,經營好內部空白,輕重虛實相稱,使得結字活潑,富有動勢,寓險絕於平正之中,含秀姿於端莊之內。文徵明的結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字帶畫意,常常將山水蘭竹的畫法參入筆畫,或穿插縈帶,或枝葉相疊,畫意橫生,如“風舞瓊花,鳥鳴竹澗”。

    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貫的書法風格,這或許與他本人心性的謹嚴與認真,堅守儒家中和溫柔的審美風範有關。文徴明對古典書法的全面迴歸與繼承是繼趙孟頫之後的第一人,從篆隸到楷行草,涉及古典的方方面面。而且,對每一種書體,文氏莫不奉古賢為矩鑊,悉心追摹。他的古典書風之格調,遠較明初書家高明。故清代梁巘說“文書整齊,少嫌單弱,而溫雅圓和,自屬有養之品”。

  • 4 # 翰香飄飄

    文徵明的不同在於,他與當時流行的“臺閣體”有一點不同,或者說是有一點對立和統一的關係。因為文徵明本身並寫不了“臺閣體”,因為他小時候比較愚鈍,考試的時候還多次因為字寫的不好看而被考官嘲笑。

    也正是由於此,他才開始發奮努力的練習書法,考官之所以嘲笑他,其實也未必是由於他寫的不好,而是不符合當時的官方書體“臺閣體”,就像我們當今參加高考,你寫得一手好草書,雖然也很有才華,但肯定也會被人嘲笑。

    在科舉考試和藝術追求之間,文徵明看來是經歷過很激烈的掙扎的,雖然他後來已經不用參加考試了,但是這種深入骨髓的訓練,對於他以後的書寫確實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也正是在這種掙扎之中,成就了這位藝術家,他在官方規定的正體書法、個人追求的書法藝術風格、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性情的陶冶之間從對立到統一,完成了自我風格的構建,這一點從他的很多書法作品裡都可以得到證明,既有如《琴賦》的工整漂亮的小楷,又有狂放不羈的狂草書。

    文徵明出現的另一個意義,就是表明了書法藝術流派的萌芽,從唐代開始,後人學習書法都以二王為宗,以二王為源頭髮展出了很多門派,其中包括顏真卿和宋代的宋四家,但是這些所謂的風格流派並沒有統一的派別意識,都是自然的被動的風格派別。

    而以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書派”和畫派卻是有著比較明確的流派概念,這和宋代以後書法的文人化有很大的關係,文人士大夫的介入,賦予書寫新的意義,開始不是單純的寫字,而是注入思想、性情和修養,從宋代的啟蒙,到明代的確立,書法逐步完全走向文人化的時代,普通階層的書法作品越來越不被重視,也沒有人提及,直到清代的中晚期。

    之所以說文徵明的書法屬於一個流派,一是因為他有一個主動的藝術家聚集的群體,其中就包括唐伯虎、沈周,同時呢,這些人還具有相同的藝術觀點以及共同的地域關係。同時,雖然他們自己是一個流派,但是他和整個明代的書法風格並不衝突,他只是明代整個大的書法環境的一個風格的體現。

  • 5 # 老倪習字

    文徵明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

    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 6 # 央美馬丁

    說到文徵明,你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四個天天搖著扇子招搖過市的風流才子之一。文徵明是繼趙孟俯之後又一個篆、隸、真、行、草各體皆通的大書法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蘇州人。

    文徵明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

    然而現實中的文徵明卻和電影裡的人設大相徑庭,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中,唐伯虎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祝枝山風趣灑脫、戲謔人生,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而文徵明是最樸實,最不張揚的。

    書畫上,文徵明早年師從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他的書法對繪畫影響很大,“以書入畫”使其畫中的線條十分精緻耐看。畫作方面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精。

    文徵明一生非常勤奮,89歲書赤壁賦。

    在文學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在美術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

    89歲時書寫的赤壁賦,非常精彩

    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王世貞在《藝苑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 7 # 葫蘆絲樂園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後更字徵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後以徵明為名,改字徵仲,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數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以不合時好而未被錄取。54歲時由貢生被薦為翰林待詔。居官四年辭歸。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力避與權貴交往,專力於詩文書畫藝術30餘年。享年90歲,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晚年聲望極高。

    在書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吳寬的影響寫蘇體,後受他岳父李應禎的影響,學宋元的筆法較多。小楷師法晉唐,力趨健勁。明謝在杭《五雜俎·卷七》稱讚文徵明小楷:“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黃庭堅筆意,蒼秀擺宕,骨韻兼擅。與祝允明、王寵並重當時。

  • 8 # 付成歡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其書法各類書體皆有造詣,尤擅長小楷和行書,溫潤清雅,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極具晉唐風範,頗受書法愛好者喜愛。

  • 9 # 蘭亭未齋

    二王一脈,結體骨感有勁,尤其擅長小楷和小行書,是明代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而且長壽,八十多歲仍能寫蠅頭小楷,功力深厚!

  • 10 # 榮147805016

    文徵明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明代四大江南才子之一,他的書法屬吳門流派,是明代時期主要流派,是典型的江南文人書風,他的字工整而文雅,流暢而俊秀,與元代趙孟頫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對古法進行了精研和揚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為雅俗共享的一代書法大家。

  • 11 # 神韻軒書法

    相傳文徵明是一個很勤奮的書法家,他每天臨《千字文》,在十本以上。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文徵明的小楷最精,主要學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鍾繇的《宣示表》,王獻之《玉版十三行》等,融入歐陽詢和褚遂良筆法。形成"溫雅秀麗″的風格。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上評論說:"待詔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文徵明小楷《琴賦》,大小錯落,奇正相合,筆筆精到、清晰。清秀靈動、有現代鋼筆書法的那種"剛勁″味,風格蕭散簡遠,有儒雅之氣。(如圖)。

  • 12 # 真善美愛

    明朝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家:文徵明

    一、十幾年前在網頁看到一幅扇面,用的是行書寫的,看起來字寫的很好!筆畫精到,筆法老練,很喜歡那種風格。檢視落款才知道是文徵明寫的,後來自己也開始買些扇面紙,試著書寫。

    二、在臨摹《蘭亭序》的大家中,文徵明也首屈一指!記得有一次,看唐國強演的毛主席,當時臨的《蘭亭序》,從字跡上看,就是文徵明的版本。

    三、文徵明所寫的《赤壁賦》、《滕王閣序》、《西苑詩》等都是很好的臨習範本。

    據《明史》記載,他還是宋朝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後代。

    文徵明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初名:璧,字徵明,42歲之後以字為名,改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蘇州府長洲縣人。與同時代的畫家沈周、仇英、唐寅共開“吳門山水”一派,人稱“吳門四大家”。與祝允明、徐貞卿、唐寅一起被稱為 “吳中四才子”。文氏先世姓姬,為西伯姬昌之後。據《明史》記載,他還是宋朝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後代。其父文林,舉成化壬辰進土,曾任溫州知府。

    文徵明從小外鈍內秀,七歲方能站立。 長大以後“穎異挺拔,日記數千百言” 。由於父親交友中多為文人名士,文徵明從中獲益匪淺。 如他從吳寬學文,與沈周習畫,跟李應楨臨書。此外,又與祝允明、唐寅、蔡羽等詩酒唱酬,談書論畫,對文徵明的藝術生涯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文徵明19歲參加歲試,26歲那年秋天, 奉父命第一次赴應天鄉試,落榜而歸,以後又參加九次鄉試,連連失利。依“例貢” 舉為貢生,並由李充嗣推薦奉準,授翰林院待詔。由於非進士出身,在翰林院受到少數人的排擠,因此三年以後文徵明憤而辭職,返回家鄉,在住宅東邊築“玉磬山房”,“吟詩寫字,設帳授徒”,與弟子們“時時過從,談論藝文,品水石。記耆老故事,焚香燕坐,蕭然若世外”,過著神仙般的日子。那是最令文徵明難以忘懷的歲月。

    文徵明最初參加歲考時,由於字寫得不好,宗師把他降到第三等,從而促使他發憤研習書法。他臨習最多的是智永的《千字文》。據說文徵明年輕時入郡學讀書,老師規定的作息時間很嚴,早退不得,同學們閒時博弈詩酒遣興,文徵明卻埋頭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文嘉對其父的學書經歷有過這樣的記述:“公少拙於書,刻意臨學,亦規模宋元;既悟筆意,遂悉棄去,專法晉唐。”王世貞在《文先生傳》中則寫道:“書法無所不規,仿歐陽率更、眉山、豫章、海嶽,抵撐睥睨。而小楷精絕,在山陰父子間。八分入鐘太傳室,韓、李而下所不論也。”而實際上,文徵明所臨習的,遠不止鍾繇、二王、智永、歐陽詢、蘇軾,米芾等大家,僅在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停雲館帖》中,文氏父子及其弟子基勒上石的,就有八九十家之多,可見王世貞說他“書法無所不規”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實實在在的根據。正是由於他這樣勤勤懇懇地熔鑄百家,才能在書法上自成一體,而受到後人的欽敬。周之土說:“國朝書家,自京兆(祝允明)而後,當推徵仲擅代,楷法出自右軍。四勁古談,不落宋齊蹊徑,法韻兩勝人也。”謝在杭說:“始有為意結構, 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俱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文徵明一生中創作了難以勝數的書法作品,僅歸鄉後30多年中就有千餘件。其中較有名的有《赤壁賦》、《滕王閣序》、《西苑詩》、 《早朝詩十五首》、《四體千字文》、《常清靜經老子傳》、《草堂十志小楷冊》、《雪詩卷》、《行草七律詩》 、《幹字文》。由於篇幅有限,本書選錄《行草七律詩》、《千字文》。

    《行草七律詩》,紙本,墨跡,118行,計901字,是文徵明89歲時書寫的一件行草作品。內容是《閒居》、《憶昔次陳侍講韻》(四首), 《成子除夕》(二首)、《 上巳遊天池》、《天平道中》 、《顧方伯邀餘為西湖之遊,病不能赴舊約錢塘二十年》、《王氏繁香塢》、《滄浪亭》、《中秋驟雨晚晴》、《十六夜泛石湖》 等寫於不同時期的七律詩14首。每首詩都飽含了作者欣喜的情懷,對大自然盡情謳歌,因而字字飛動,節奏歡快,雖無牽絲映帶,但內在的呼應卻似一氣呵成。所以董其昌在《容臺集》中說:“文太史自書所作七言律,皆閒窗日課,乃爾端謹,如對客揮毫,不以耗氣,應想見前輩風流。”

    《千字文》,絹本,墨跡,84

    行,計981字,是文徵明89歲時書寫的一件草書作品。所寫內容即《千字文》。《千字文》 本為梁周興嗣選取常用的不重複的字1000個左右撰寫的四言韻文,舊時作為蒙學讀本。許多著名書家都書寫過《千字文》。文徵明自幼就不厭其煩地臨習過智水《千字文》。成名之後,還多次書寫《千字文》,如他分別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十三年(1544年)、二十四年(1545年)、二十七年(1548年)以楷、草、隸、篆四體書寫《四體千字文》。此卷草書《千字文》老筆紛披,神采灑落,上下呼應,前後映帶,線條的提按頓挫與往來使轉的軌跡歷歷在目,好似泉鳴竹潤,風舞瓊花,使人愛不釋手。

  • 13 # 美文悅讀

    書法,從總體來看,可分為以王羲之為代表的貼學和以魏碑為代表的碑學,貼學秀美,碑學雄強,其用筆、運筆、結體、佈局、謀篇等各有不同、各有千秋,因觀者的喜好不同而異,委實難說高下。文徵明屬貼學秀美一路,是位一流大書法家。

  • 14 # 威587

         露鋒進出,瀟灑流暢。文徵明以極為快捷的行草來書寫詩文橫幅長卷,但不像宋代書家那樣率意而書,而是筆筆精工,一絲不苟。這當然需要書法家高度熟練的用筆技巧和對結體造型爛熟於心。這種快速流走遞進的筆勢,表現出了倜儻風流的才子風度。在技術處理上,為了達到這種速度,當然不能用藏鋒逆起,否則筆鋒的往復運動不僅會減緩速度,而且還會阻斷行進中的筆勢。文徵明的行草書大都採用順起露鋒的進出方式。如《西苑詩冊》《千字文》《梅花詩冊》《滕王閣序》等作品,幾乎每個字的起筆都是順進順出。過去書法家通常只是在比較隨便的信札中用這種筆法,而在正式的書作中是逆鋒與順鋒並用的。

  • 15 # 悟興視界

    文徵明是自元趙孟頫之後,詩、文、書、畫的集大成者,人稱“四絕”全才,在書法史上地位顯赫。

    有人說他是“明朝第一”。

    文徵明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文徵明於書法是博飛專精的典範,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

    文徵明書法學自李應禎,後遍臨晉唐宋元各家,一生勤勉,從未輟筆,影響了明代後期幾十年。

    文徵明成就最高的是小楷,至九十歲高齡還能伏案做蠅頭小楷,可以說是上追晉唐。

    主要師法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以及鍾繇《宣示》,王獻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筆法於一爐,形成“溫純精絕”的自家風貌。

    他的小楷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筆法靈動、結體修長妍美的,是學習趙孟頫、二王、歐、虞的;

    一類是結字較寬、平正樸拙、略帶隸意的,則是學鍾繇、倪瓚的古風。也有人說,文徵明的書法水平可以與王羲之媲美。

  • 16 # 天馬侃藝術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他詩書畫文無所不精,別人成為“四絕人才”,在繪畫上,他與沈周共創“吳派”,於唐伯虎、沈周、仇英並稱為明四家,又是吳中四才子之一,他的書法上的成績也斐然,異於時流。明代初年的書法其實還是延續趙孟的復古主義書法風格,趙孟的出現為明代的帖學奠定了基礎,作為一個在書法上守成的時代,明代的書法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缺乏自己的個性和突破能力。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臺閣體的出現,這種標準化的書體的流行更是證明了書法在明代越來越沒有方向,大家只有尋求更加實際的,能帶來更多利益的“趨時貴書”,透過這種書體謀取功名,這也是當時科舉時代的必然結果。文徵明的不同在於,他與當時流行的“臺閣體”有一點不同,或者說是有一點對立和統一的關係。因為文徵明本身並寫不了“臺閣體”,因為他小時候比較愚鈍,考試的時候還多次因為字寫的不好看而被考官嘲笑。也正是由於此,他才開始發奮努力的練習書法,考官之所以嘲笑他,其實也未必是由於他寫的不好,而是不符合當時的官方書體“臺閣體”,就像我們當今參加高考,你寫得一手好草書,雖然也很有才華,但肯定也會被人嘲笑。在科舉考試和藝術追求之間,文徵明看來是經歷過很激烈的掙扎的,雖然他後來已經不用參加考試了,但是這種深入骨髓的訓練,對於他以後的書寫確實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正是在這種掙扎之中,成就了這位藝術家,他在官方規定的正體書法、個人追求的書法藝術風格、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性情的陶冶之間從對立到統一,完成了自我風格的構建,這一點從他的很多書法作品裡都可以得到證明,既有如《琴賦》的工整漂亮的小楷,又有狂放不羈的狂草書。文徵明出現的另一個意義,就是表明了書法藝術流派的萌芽,從唐代開始,後人學習書法都以二王為宗,以二王為源頭髮展出了很多門派,其中包括顏真卿和宋代的宋四家,但是這些所謂的風格流派並沒有統一的派別意識,都是自然的被動的風格派別。而以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書派”和畫派卻是有著比較明確的流派概念,這和宋代以後書法的文人化有很大的關係,文人士大夫的介入,賦予書寫新的意義,開始不是單純的寫字,而是注入思想、性情和修養,從宋代的啟蒙,到明代的確立,書法逐步完全走向文人化的時代,普通階層的書法作品越來越不被重視,也沒有人提及,直到清代的中晚期。之所以說文徵明的書法屬於一個流派,一是因為他有一個主動的藝術家聚集的群體,其中就包括唐伯虎、沈周,同時呢,這些人還具有相同的藝術觀點以及共同的地域關係。同時,雖然他們自己是一個流派,但是他和整個明代的書法風格並不衝突,他只是明代整個大的書法環境的一個風格的體現。吳門書派在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他以典型的文人書法、繪畫、文學相結合,加上共同的地域和文藝主張,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個具有主動意識的書法藝術流派,為清代更加明確的流派確立奠定了基礎,開數百年之先河,也為以後的文人書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但從書法水平而論,文徵明的書法水平當然是非常好的,這個他被考官羞辱以後的發奮圖強有很大的關係:初遊郡學時,學官一嚴厲束諸生,變色而入,張燈及散,諸生皆飲……徵明獨臨寫千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文徵明發奮寫字,寫千字文一天寫10本,這是什麼功力,這種苦修帶來的結構就是他不僅在書法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的繪畫和文章也大受裨益。他的書法是典型的江南文人的書風,他的小楷工整而文雅,透著一股清淡的氣息,他的行書點畫、結構都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無缺,雖然整體上沒有太大的起伏和變化,但是這種書寫方式正是當時文人書法的日常表達,就像我們今天看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七篇一律中透著文人的氣韻。既有豐富的變化,又一帖一奇,自魏晉王羲之、王獻之以後恐怕沒有人能夠做到了。五代的楊凝式算一個,但是又缺少了一點書卷氣息,文徵明的老成持重的性格加上深厚的書法功力,不激不厲的用筆,其實更適合初學者入門學習,從他入手學習書法可能比直接去學習魏晉或者唐代人的書法更加的方便。這一點和我個人一直提倡的學習二王書法之前最好先學習元代的趙孟入門很相似,趙孟的書法和文徵明書法在某種意義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作為入門學習,是一個走向魏晉王羲之的一個很好的跳板。明代書法的整體上缺乏生機和活力,更是從一個側面推動了反叛力量的萌生,文徵明不久,明代的第一個反叛者出現了,他就是書風狂放,粗頭亂服的徐渭。

  • 17 # 盧秀輝侃侃詩書畫印

    江南四大才子中,文徵明活的最久,他終年八十九歲。

    文徵明是個笨孩子,兩歲不會說話、不會走路;六歲時,還站立不穩;九歲時,口齒仍然不清爽。就是這樣一個熊孩子,成為了一代宗師,一代書畫宗師,明朝書畫藝術標杆式的人物。不同意這話的,不妨出來走兩步。

    文徵明和唐寅一起參加鄉試(即省會考),唐寅高中了第一名,成為“解元”。而文徵明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歲,參加了九次鄉試,一次都沒有過,祝枝山至少是過了鄉試。難怪他五十四歲那年,被同鄉工部尚書李充嗣推薦,得以貢生進京,被授從九品的翰林院待詔。在三年工作期間,翰林院那些嫉妒他的同事多次嘲笑他:“我們這兒是翰林院,不是畫院。”那時的文徵明,已經名滿天下,為人敬仰。

    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居官三年期滿後,他有一次轉職吏部升遷的機會,翰林院的工作經歷,讓他不得上疏乞歸,在多次懇求後,終於,文徵明始得致仕,迴歸蘇州。

    文徵明不但藝術好,做人也好的有點糊塗。他老年時,外面落著文徵明款的書畫,至少80%是膺品。有一次,他的朋友發現市場上冒他名的假字畫,連做假人一起揪到了他面前。他居然說:“寫的比我好。我只不過活的比他大,在這個位置上坐的太名的緣故,其實是名不副實!”更氣人的在後面,作假者又拿來幾幅字畫,請他題詩,他居然也題了。連他的兒子也看不下去了,問他其中的原因。文徵明是這樣對兒子說的:“哪些人買字畫?有閒錢的人。哪些人賣字畫,靠他生活的人。我的技藝不是斂財的,用來幫助有困難的人生活,有何不好?”

    有一個老私塾先生,人老了,沒人請他設館教學生了。老人失業了,他有50兩銀子,但是,不敢放在錢莊,他想存放於文徵明家中,想讓文徵明逐月付他利息以供養老。文徵明告訴他,文家要錢無用,也只求溫飽。老先生儒某對文徵明說:“你的情況我知道,你是吳中大家,而我只相信你,不相信任何一家錢鋪。50兩銀子,區區之數,對我覺是養老錢。”文徵明只好收下了五十兩銀子,逐問給供利息。幾年後,老先生取了五十兩銀子,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兒子不知道五十兩本金已經取回了,所以還是來領取月息,文徵明也不說破。有一次,其子在書中看到父親所記已取還五十金記載,才知道真相。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來到文府向文徵明叩頭致歉,並奉還月息銀子,而文徵反而又拿出了五十兩紋銀給他,對他說道:“令尊去世,我本應上‘賻布’以敬,這就算文某的心意吧”。老先生的兒子知道文家一直在照顧他們,那兒肯收?

    文徵明的藝術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是“四絕”的全才,詩學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與沈周共創“吳派”。他八十八歲,尚能小楷。

    文徵明用他的影響力,匯合了眾多文氏後裔與門生,成“吳門書派”,文家書畫風靡江南。當時,擅長文藝文姓及門生各達五十多人,直至影響明清兩代。

    董其昌又師文徵明之心,董其昌在吳門書畫衰微之時異軍突起,文徵明對他的影響不可或缺。

    文徵明二十二歲時,從南京太僕寺少卿李應禎學書。李應禎與文徵明的父親文林交好,文林病歸時,李應禎也致仕,倆人同舟東歸,相從甚樂。李應禎的女婿是祝允明,對蘇州的藝術圈有很大的影響。文徵明隨父抵家後,築停雲館,娶了崑山吳愈第三女為妻。文徵明內行淳古,一生之中從未變過心,和妻子一心一意,白頭偕老。

    有一次,唐伯虎在蘇州城外的一條船上飲酒聚會,席間,招來妓女相陪。古時風氣如此,文人雅士和青樓扯在一起,大家也習以為常,以風流韻事為樂,唐伯虎特意為文徵明招來了蘇州城裡的名妓伺候。名妓挨著文徵明坐下,頓時,讓文徵明六神無主,立即站起,謊稱有事,就要告辭。名妓上前擺住文徵明的衣袖,說道:“相公,喝杯酒再走。”文徵明趕緊攏起衣襟,答道:“別逼我,逼我就跳河了。”眾人大笑,唐伯虎覺得也很好笑,無奈,只好讓文徵明先上了岸。

    文徵明有三不應的規矩,即“宗藩、中貴、外國”三不應。他的書畫生前就受到了追捧,他的三不應,得罪的全是有錢人。可是即便如此,他也不為錢財低頭折腰。不過,他的書畫還是流傳海外,尤其得到了日本貴族、文人的追捧,尤其是他的書法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文徵明早年師事沈周,後致力於對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的學生,各得取捨,自成一格。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幹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極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溫潤秀勁,穩重老成,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八十八歲時,尚能為蠅頭小楷。文徵明書法具晉唐書法的風致,沒有火氣,有著溫文的儒雅之氣。

    文徵明的行書以王羲之《聖教序》為筆意的小行楷,還有以黃山谷筆意書寫的大行楷。他並未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是入後知出,對古法進行了揚棄,最後求得適合己性的自家筆法。他的草書學二王、智永,也學懷素、黃山谷。融入他的小行書中。頗見自得中的意趣。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

  • 18 # 策策99

    文徵明的書法藝術是明朝中葉著名書法大家。他的書法令人讚歎,他的人品更叫人歎為觀止。書同其人。文徵明生活清苦,但他不愛錢財。七歲喪母,父親去世時士紳聚千金不受。寧王朱宸濠厚禮聘他,他連聘書都沒看。他連嚴嵩都不回拜。可見不畏權貴。

    受其父文林的影響,早年學蘇後學王羲之。因字不好,被列入三等,不能鄉試。後來發奮,終成大家。他集眾家之長,形成獨特風格。五十歲以前楷書受智永趙孟頫,顏真卿影響較多,行書似蘇軾康裡

    巎巎的風格。【聖主賢臣頌】中又帶歐體,【黃仲廣墓誌】又帶顏體。字型精細,韻致研美。五十歲後是翰林院待招,字工正。字溫純精絕。晚年取【聖教】損益之,加之倉蒼老,遂自成家。

    文徵明的書法豐富多彩,對祖國書法藝術有很大供獻。

  • 19 # 子衿書法

    文徵明的書法,在明代有"四絕才子"之稱,與同時期的祝允明,唐伯虎,徐禎卿又合稱"江南四大才子"。在明、清初期,非趙即文。可想而知他的書法影響力有多大。

    文徵明書法諸體皆善,尤工小楷。大字行書取法黃庭堅,小楷取法歐陽詢,小字草書得力於趙孟頫,妍麗勁秀,自成一家。

    文徵明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型。他八歲的時候還連話都說不清楚。鄉里人都把他看成痴兒。只有他的父親對他懷有信心。到了成年以後才慢慢開竅,發憤讀書。而他練習書法也是十分用功,每天書寫《千字文》十遍。

    文徵明的仕途也十分坎坷。與他的好友唐伯虎完全是兩個極端。唐伯虎第一次科考便名列前茅。然後卻因牽扯到了科考舞弊案中,終身不得科考。而文徵明多次科考都不中。在五十多歲的時候被舉薦到朝庭做了待詔。由於他的才學,常常有人請他寫字作畫,受到翰林院的同事排擠,很不得志。做了一年,便寫辭呈請求辭官。未獲批准。連續兩年,直到第三次才獲得批准。

    回到家裡的文徵明,以書畫為生,雖然清貧,淡泊名利,書名遠播。上門求字的人絡繹不絕,正是他恬淡的心態,一直活到九十高齡,在為御史嚴傑的母親書寫墓誌銘時,擲筆而終!這也成了書法史上的一段傳奇。

    他的書法代表作品有:《離騷經》,《老子列傳》,《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草堂十志》,《琴賦》,《賦得落花詩》,《千字文》,《金剛經》等等。尤其是《金剛經》,五千餘字的作品,僅有一句寫重複,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寫過《金剛經》的人就知道書寫的難度。它不同於一般的文章。經文中大量的重複句子,稍不留意便會出現失誤。

    他的小楷對今天的鋼筆書法影響也很大。因其秀麗的結體和娟秀的用筆,很多練習硬筆書法的人都以他的字帖做為臨摹取法的範本。他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顆耀眼的明珠。

  • 20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文徵明,長洲人(今江蘇省吳縣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與祝枝山、唐寅、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才子"。

    文徵明多才多藝,他擅長詩文、書畫,他的書法諸體皆能,而且都有所成就。其篆書師承李陽冰,書風溫和;隸書得法《受禪碑》,中規中矩,結字方整,端莊雄健;草書將懷素和黃庭堅的特點糅合在一起,自成一家,精煉流美。

    文徵明小楷書法題跋蘇軾前赤壁賦(區域性)

    代表文徵明書法藝術最高成就是他的小楷,其次是他的行書。文徵明的小楷,從晉唐小楷中汲取營養,師法鍾繇《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歐陽詢的《九成宮》。深得晉唐小楷精髓,並融入自己新的認識,把小楷藝術推向了又一個高峰,創造出獨特的文氏書法。其小楷特點為:端莊流利、剛進婀娜、格調高雅、法度嚴謹、工整細緻、飄逸靈勁。由於他的小楷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從而奠定了他在楷書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文徵明的行書,師法二王、趙孟頫、蘇軾、黃庭堅。學二王的瀟灑、趙字之俊秀、蘇軾的姿肆、黃字的詰屈。其行書特點為:用筆蒼勁、節奏流暢、筆法精工;線條奔逸,筆畫粗細對比鮮明;結字安穩,布白巧妙、帶有畫意;章法上下呼應、左右映帶、氣貫神逸。整體風格圓勁、古樸、淡雅、清新、秀美。文徴明是一位非常善學而極有融合能力的書法家,在明代書法家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附:文徵明行書唐詩集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十大最慘才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