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梓晨一君

    首先,此句出自於孔子的《論語》。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鮮:少的意思。

    釋義: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時代講禮,從“禮儀”的“儀”便是保持自己的獨立尊嚴,同時使得他人愉悅。用語言來使得他們歡喜和產生其他情緒是一種自我表達,孔子致力於建立自己的學說。其實翻譯過來它的意思大概是說:致力於巧妙的言語,鑽研說話的技巧,會讓人看起來變成他了所想要變成的樣子,然後止步不前。而短期的來說,語言技巧是很有用的,所以眾人掉進了這樣的一個陷阱,這就是為什麼仁德變得稀少!

    歸根結底,孔子還是在告誡和強調人不能為了追求某種東西,名也好,利也罷,不能刻意去鑽研說話的技巧,說白了就是所謂的投機取巧,而是應該以一種合乎“禮儀”的規範去儘可能約束自己,做一個有仁德的人。

  • 2 # 質躍

    OK,既邀,有知者以有知者見,無知者以無知者言,說兩句,這便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矣。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仁慈敦厚能承納花草樹石的卑小,固山不厭高則能成其大,多仁;水賦物成形,上善若水善利萬物,水會嘩嘩作響,貌似巧言令色,鮮仁,多智。山無水不活,水無山不靈。

    如果你一定要說,巧言令色,花言巧語,不仁慈;那麼,會叫的狗不咬人!這麼簡單一句諺語就夠你就過關得了。

    是以,孔子把人一分為二,曰小人曰君子。無小人君子不貴,無君子小人不賤。孔夫子的話是一定時空一定製度下代表一定立場的,這個自有他的市場。沒有買賣沒有傷害嗎,如果你覺得彆扭,大可不做他這個買賣,不理它。如果你覺得很有道理很有味,自己受用足矣,沒必要動不動出口曰“鮮矣仁”的了,至於之乎者也更少最好,畢竟世紀轉折點早就被批駁落馬的了的東西。它已經代表不了高貴了,因此,鮮矣仁,關鍵看你怎麼解釋“巧言”、“令色”、“鮮”嘍,譬如“鮮”解釋成“少”的話,就是少仁;也可以解釋成“新鮮”嘛,新鮮的仁的話,也是仁嗎,似乎更好,與時俱進呢,人既是仁,人人有人心仁心。人心不在多言少言!二者沒有必然聯絡。

  • 3 # 老向沐浴國風哦

    此句出自《論語·學而》。

    先簡單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吧,雖然我知道您的關注點並不在此(我看了您給樓上的回覆),可還有別的朋友也許會進來看是不是?

    “巧言令色,鮮矣仁”。

    大意就是:花言巧語、偽善相貌的人,很少是仁德的。

    這裡的“巧”和“令”都有“美好”的意思,不過根據語意應該知道這些都是虛偽的美好。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一切的一切,不過是為了討好人罷了。這些人一旦達到目的,形象就會來個天翻地覆的轉變。臉上笑嘻嘻,心裡想捅你,所以他們怎麼可能是仁德之人呢?

    大理學家 朱熹

    華山派掌門人 嶽不群

    這兩個夠典型了吧,不折不扣的偽君子啊。這倆人得勢的時候夠風光了吧,夠受人敬仰了吧?那麼,為什麼這類人會比較吃的開呢?因為偽君子也是君子啊,在你沒識破之前他就是個君子。說話又好聽,外表也瀟灑,誰會不喜歡呢?

    所謂日久見人心,而他們又善於偽裝的話,很難識破他們的真面目的。更何況平庸的人總是佔大多數(包括我,沒有惡意),或者說大多數人在這方面是沒有慧眼的吧。所以比較容易輕信這種人,你看新聞有的人靠一張嘴能騙幾十個女的做女朋友,然後騙財騙色。

    畢竟人心向善嘛,而善又是可以偽裝的。

  • 4 # 逍遙子218117440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一朱熹.論語集註.齊魯書社,1992-4-1

    言當心聲,言之鑿鑿,君子一言矣;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故以此鑑得:有言有色,無色無言;君子儼然,小人慼慼。

  • 5 # 淡漠千里1

    “巧言今色”,字面意思就是:說話體貼、和顏悅色。但是,孔子後面又說“鮮矣仁”,於是後人便懵逼了:誰不喜歡說話體貼、和顏悅色呢?這有什麼錯呢?難道孔子胡說?這不可能啊,孔子是聖人,不可能胡說,一定是我們理解錯了!那麼,“巧言令色”大概、或許孔子指的是刻意偽裝出來的,對了,這就對了,這才講得通嘛!於是這樣的解釋也就一直流傳至今,正如題主所說,成了“大家都知道”的意思: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然而但是,如果《論語》中記載的盡是這類眾所周知的膚淺的道理的話,孔子聖人的名號恐怕早就不保了!

    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聯絡上一章來理解。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裡,有子論述了“仁”的本質就是“孝弟”,而且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說,君子求“仁”就應當牢牢地抓住“孝弟”這個根本,一但抓住了“孝弟”這個根本,仁道便自然確立了。孔子顯然是贊同有子的,於是補充強調了一下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有子說的好啊!君子求仁,就是應該抓住仁的本質。不要以為說話體貼、和顏悅色就是仁,這樣理解“仁”是很膚淺的,說話體貼、和顏悅色固然好,但只是“仁”之表相,乃“仁”之末也。切記!切記!

    所以“巧言令色”在這裡並不是貶義,孔子也不是在指責、反對巧言今色。巧、令就是美善的意思,在這裡也沒有“刻意偽裝”的特指!

    至於“孝弟”憑什麼可以作為“仁”的根本,憑什麼有如此高的地位,這裡就不多解釋了。

  • 6 # 建章君

    巧言,即好話,這裡指花言巧語。令,美好;色,神色。令色,取悅於人的神色。

    也就是說所謂“巧言令色”者,就是話說得總是中聽,臉上堆滿笑容的人,其仁心是鮮少的。

    這是經驗之談,也確實如此,古今中外察人,概莫能外!

  • 7 # 陳廣逵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花言巧語面孔偽善,仁就少了。”

    [註釋]

    ①令色:偽善的面容,討好的表情。令,善。

    ②鮮矣仁:仁就少了。“鮮矣仁”是“仁鮮矣”的倒裝。

    [解讀與點評]

    “巧言令色”出自《尚書·皋陶謨》。 虛偽的人是沒有真“仁”的。曾子曾說:“脅肩諂笑,病於夏畦(聳起兩個肩頭,做出討好人的笑臉,比頂著夏天的毒日頭在菜地裡幹活還要難受)。”這可以說是對此的很好詮釋。

    本章一句話,儒者對偽君子的鄙棄之情溢於言表。僅孔子對“巧言令色”的斥責,在《論語》中就出現了三次(其他兩次見於《公冶長》第25章和《陽貨》第15章)。

  • 8 # 卿雨潤

    巧言令色的人都是裝屄高手。

    他們為了謀求自已的不正當利益,在與能實現自己私利的人相處時,往往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隱藏起來,講最動聽的話,裝出一副討人喜歡的樣子來。

    掌權者明明知道他們是裝出來的,但有些人就是喜歡這一套。接觸的時間稍久,就慢慢地把這些人當成自己人看待,在自已的職權範圍內,或升他們的職,或換一個好工作……

    巧言令色的人都是講假話的高手,為人十分虛偽,不太靠譜,但很少有人會排斥他們,憎恨他們。不答是當`官的,還是平頭百姓,都喜歡與巧言令色的人來往,打交道,因為他們有味道。

  • 9 # 紅塵臥雲人

    這句話,似乎不難理解。一般理解是:花言巧語,虛假顏色,這是很少有仁愛的。(李澤厚譯語)

    一。此句出自《論語學而》,而《論語公冶長》也有一句話,是‘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也恥之‘’’。可以說是重出。而且,在《論語學而》篇中,前一意是‘’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後一章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這一章顯得突兀,所以有人認為是衍文。

    二。《論語集解義疏》下句作‘’鮮矣有仁‘’,多了一個‘有’字。語氣較順。

    三。這裡說‘鮮’,即少。朱子集註心這是聖人語氣種緩,說少則絕無可知矣。意思是說‘巧言令色’之人絕無仁心。這其實是過了。孔子說‘鮮’,不是說‘無’,意思很明確,不能隨便往深處發揮。

    四。‘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反面,應該是‘剛毅木訥近仁’。

    五。前章為:‘’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末之有也。‘’。顧炎武把此二章連走來,認為: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為好解上作亂者,一為巧言令色者。此二章是正反兩方面強調為學須去此二者。其說也通。

  • 10 # 凌崖的江湖

    1、巧言:討巧、令人歡喜的言語;令色:令人愉悅的面色。

    2、巧言令色者專務於讓自己的言語和麵色討得別人的喜歡,一般是抱有某種利益目的的,即,他們這種言語和麵色的美好只是一種裝飾,缺乏的是真誠和裡子裡的東西,而一個仁者,必然是真誠、至誠的。

    3、有時巧言令色者也不一定為了某種利益目的,他們只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這種情況也有。但,仁者,他能夠足以荷擔起(是荷擔,而不是稱得上)一個“仁”字,往往是需要極大的毅力和韌性的,有時甚至要“無求生以害仁”。那麼,巧言令色者,就不足以擔當這樣的大任了,因為他們不具備這種堅韌。

    補充: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11 # 梅花傲雪70

    巜論語》衛靈公十五中,孔子直言:巧言亂德。孔子要求弟子們都要做到言行一致。把它看成修身很重要的一步。孔子認為:一個人故意去編出一些動聽的語言,裝出和悅的樣子來取悅於人,那這個人,是不會有“仁”的

  • 12 # 雨後天空228077583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本來說話好聽臉色好看並不是短處,而是與人相處之道。問題在於有些人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臉上顯的和心裡想的根本就不是一會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裝腔作勢”、“兩面三刀”。“巧言令色”的外表下深藏著險惡的用心,為了掩飾自己的不懷好意,外貌往往好看,語言往往好聽。古往今來,任何時候都不乏“巧言令色”之人,他們個個外表華麗,卻內心骯髒。“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見這樣的人總是令人深惡痛絕。

    孔子有個學生叫宓子賤,接受魯國國君的任命到單父縣作縣令,臨走時他去拜訪好朋友陽晝說:“您有什麼經驗可以告訴我嗎?”陽晝說:“我從小地位低下,不懂得治理人民的辦法。但是我有兩條釣魚的經驗,用來送給您。”子賤說:“你釣魚的經驗是什麼?”陽晝說:“釣魚時,垂下釣絲,安好釣餌,馬上迎上來吞食的便是‘陽橋魚’,這種魚肉薄而味不美;還有一種魚,繞著釣餌游來游去、欲食又止的便是魴魚,這種魚才是肉肥味又美的魚。”宓子賤領悟了其中的道理,說“妙!”宓子賤去上任,還沒走到單父縣,那些官員紛紛趕來在半路上迎接他。宓子賤催促手下人說:“快趕路,快趕路!這些人便是陽晝所說的‘陽橋魚’。”來到了單父後,宓子賤有意疏遠這些整天只會恭維奉承的人,他拜請那些在單父德高望重的人為治理單父出謀獻力。就這樣,宓子賤用了幾年時間,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

    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在現實中,這種巧言令色的人卻並沒有因為聖人的鄙棄而減少。但我們始終要牢記聖人提醒的話,時時警惕那些花言巧語的偽君子。人的美德應該發於內而形於外,我們的言語和表情應該直抒內心世界,讓人看得見摸得著。因此我們做人就要保持真誠的品德,始終保持表裡如一,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 13 # 小洵仁可

    你雖未邀我這莽夫,莽夫來個現代解釋,用不著出處,也用不著咬文嚼字!

    “巧言令色"這四個字好理解!“鮮矣仁”這三字兒落在“鮮”和“仁"字上,矣就是個助詞什麼的!

    既是現代理解,那就來了:“鮮”就是新鮮,新穎,進一步理解:有才能。“仁”呢,就理解成善,成功。

    這句話連起來:花言巧語,裝模作樣,這樣的人就有才能就成功了!

    這個解釋,很現代喲!哈哈……

  • 14 # MrQ6464

    大體意思就是:孔子說,拍馬屁讓人開心的人,一般都不是啥好人。 語出論語。不過話說回來,這句話這不是絕對。孔子也不是說巧言令色,非仁。而是說鮮有好人。現代社會,寧直勿曲的人很難存活。而在一些非關是非之處,恐怕還是得需要一些口是心非。比如你領導唱歌難聽,你能直接說一句你唱的難聽死了,別唱了嗎?轉個彎說一句您唱的頗有特色,豈不美哉? 同理,社會需要交際,交際免不了的是巧言令色。只需要守住自己的是非觀,在無足輕重的地方適當的「巧言令色」,我覺得會讓人顯得更有情商,更遊刃有餘一些。

  • 15 # 一聲佛號一聲心

    這句話是對生活經驗的一個總結,兩千年來,一直都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巧言”是什麼呢?就是花言巧語,自吹自擂,能忽悠。這些人嘴上說的天花亂墜,但是不踏實,不老實。

    “令色”,就是表面上看起來很慈善,很友好,很親切,但都是假裝的,面具而已。我們看電視劇,那些個壞人,我們從他們語言行動上,一樣就可以看出來是壞人,但實際生活中,可能我們很容易被迷惑。

    “巧言令色鮮矣仁”,這種巧言令色的人呀,一般都不是仁義厚道之人,所以,我們對待身邊這樣的人,一定要小心。相反,我們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也不要“巧言令色”,要踏踏實實,真誠善良。

  • 16 # 淄水氤氳

    正確理解這句話得搞清楚這句話的出處、背景、意圖等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一、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它的前一章是論述仁的本質,即“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一章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顯然孔子對於仁的本質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說到了“巧言令色”是很難做到“仁”的。

    二、這句話從字面來講:花言巧語,看臉色行事,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會很少的。但是朱熹對於這句話有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值得借鑑。“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則人慾肆而本色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

    三、不論孔子還是朱子都得提醒我們要警惕“巧言令色”。要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注重實際行動,做到言行一致,反對空談敷衍和心口不一。這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 17 # 無功用行

    巧言:言語說話頭頭是道,善於使用好聽的言語、取巧的辭令討人歡心。

    巧言的人有兩類:

    一、非常聰明、邏輯思維非常發達的人。這類人常常是優秀的學者,能很快把別人的思想理解一部分進去,並透過自身的轉化,成為自己的思想。這類人的優點是能吸收,能融合,能批判,可以把別人的思想說的頭頭是道。但缺點就在這裡,他們很少能有自己的創見。

    令色:任意改變外在的態度、表現,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表現,或所有人都給同一臉色,好的臉色。

    令色有三種情況:

    一、遇到上級領導,遇到自己比不上的人,會溜鬚拍馬、阿諛逢迎;

    遇到父母臉色難看,好像父母有未還的帳在,自身沒去討要;

    遇到下屬、不如自身的人、有缺陷的人,會態度傲慢、頤指氣使;

    二、表面態度非常的謙虛好禮,遇事不參合,不發表任何意見,做老好人。

    三、表面上非常急公好義、仁義大方,但暗裡做盡壞事。

    鮮矣仁:巧言令色的人,很少能達到仁的境界。

    “鮮矣仁”三字也有兩個意思:

    一、這裡用的是“鮮”字,說明巧言令色的人,也可以達到仁的境界,只是比不巧言令色的人更難達到而已。

    二、本身處於仁境的人,因為生活於世間的緣故,必然會牽扯許多。為了實現理想,有時候也會表現出來一些巧言令色的外在。

    因為達到了“仁”境界的人,其實也是很平凡的,也和所有人一樣吃飯睡覺、也和所有人一樣穿衣走路。“仁”是心靈的境界,是對自身身心達到掌控的境界,是對社會人生具有深刻理解的境界。而不是傳說當中的超能力。

  • 18 # 迷途中的玖伍貳柒

    ”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在論語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在首篇第三章。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要理解這句話,關鍵是推斷孔子說這句話的用意。

    孔子透過這句話表明,

    1.仁在內

    2.求仁在心。

    這句話出現在論語首篇第三章,是緊跟第二章有子說孝悌乃為仁之本後的點評。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仁有兩端,父慈子孝,兄惠弟敬。

    仁不仁關鍵看心裡怎麼想,外在的行為只是仁心的體現。

    而行為可能出自真心,也可能是虛情假意。

    孔子的點評用意在於強調,君子正心修身求仁的途徑,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仁不仁就在內心一念之間。

    孔子告誡學者,巧言令色是做門面工夫,要達到真正的仁,則要往內心發力。

    先說說有子。

    在論語中,以子稱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有子,一個是曾子。北宋程子認為,論語就是有子和曾子的門徒彙編而成的。另外還有另個既稱子也稱字的不提。

    論語開篇是孔子說一句,然後有子說一句,緊接著孔子點評,然後曾子說一句,孔子再點評。

    有子是論語中第一個出現的弟子,可見其在儒門中地位之高。然而有子不在儒門十賢之列。何來如此高的地位?據學者推斷,有子的地位在孔子去世之後,由於有子像孔子,所以被推為新的領導。不過很快又被趕了下來。

    有兩個迷,其一,什麼像?是外貌還是修為還是言談。估計是言談。

    其二,為何被趕下來?不得而知。

    對於有子上位的事,當時曾子並不參與,不反對,但也不贊同。根據曾子的態度,有子是有料到的,只是曾子認為這樣做是對孔子的不敬。

    這麼有料到的人最終被趕下首領位置,興許與孔子對他的點評有關。

    巧言令色。

    並非說有子是個巧言令色的偽君子,而是孔子認為,有子對求仁的修煉使錯勁了,求仁在內。

    關於仁,孔子最推崇的是舜。

    父慈子孝,兄惠弟敬。

    那麼父不慈兄不惠呢?舜的父兄如何對待舜,大家應該很熟悉,舜的父兄多次要殺舜,可是舜依然做到孝和敬。更重要的是孔子認為舜的孝和敬是發自內心的,是真正的仁,

    而不是陰奉陽違的惺惺作態。

    關於求仁在內,還可參考首篇末章。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在內心,就是內心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發自內心地去關心那些需要被關心的人。

    如果內心感受不到別人的感受,如何能說仁。

    真正的仁者並不關心別人知不知道自己是個仁者,而關心自己是否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因為如果感受不到,那就肯定不是真正的仁了。學者該以此為患。

    其實說的是同一個道理。

    仁在內,求仁要往內心發力。

    內心的想法是本,外在的表現是末。

    犯上作亂。

    犯上是父子之間的事,兒子搶父親的君位。

    作亂是兄弟之間的事,弟弟搶哥哥的儲君之位。

    犯上作亂的人表面上往往巧言令色,不可不戒。

    這個話題引申一下,可以聯想論語中的另外一章。

    子路問孝,孔子曰:色難。

    仁義其實是一回事,是心的兩端,

    仁在內,義在外。仁是事親,義是事君。

    仁有兩端,孝和敬。

    義有兩端,忠和順。

    舉個例子,年老的父親讓你買肥豬肉給他吃,可明知肥豬肉吃了不健康,你是否會勸老人家別吃。如果勸,又改如何勸?

    再舉個例子,晚上突然接到朋友電話要出去聚聚,父親說,太晚了別處去了。你如何作答?你最終是否堅持出去?

  • 19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原文為,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解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論語集註》中朱熹的註釋為“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對巧言令色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釋,意思就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都只表面的裝飾,其目的就是為了取悅於人。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

    朱熹還引用了程頤的註釋“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

    這句話的整體解釋意思就是,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也有一種看法認為,孔子之所以要讀者警惕“巧言令色”,不是來批判社會中那些本來就無德,奉承拍馬的人的,因為這些人本來就無從說仁德二字。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為待人接物時處處和顏悅色,一心要讓對方開心就是仁,仁德並不是老好人,不是待人接物沒有原則。求學的過程就是一個逐步明理的過程,只有明理了,才能更好的做到“仁”。《憲問篇》中記載子路問如何事君,孔子給出的回答是“勿欺也,而犯之。”所謂的犯之就是犯顏直諫的意思,即使對於君主孔子提倡的也是直諫,決不是巧言令色。

  • 20 # 蘭州四月天

    我感覺這句話似曾相識,字面意思外加以文會意,我們的老夫子先生是說,為人巧舌如簧,滿臉讒佞之色,這樣的人很少有很仁義的!引伸一下,一個勢利小人肯定是當面一套 背後一套,是笑面虎,請你當心他背面捅你一刀!一個哈巴狗一旦被抬上高位,就立馬變成了哮天犬,不,哮天犬對這樣的人冠名太可惜,應該叫做,瘋狗!哈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冬季節想大面積種植油菜,如何種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