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斯人123
-
2 # 陳
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是為了後人生活好些,是真心實意的為後代子孫。現在某些專家說的話與做的某些事情,說他(她)們是在“放屁”就太粗魯,說他(她)們在斷子絕孫,又覺得是有點狠。
-
3 # 俗人50085896
看地方吧,立秋以後長江以北可能開始轉涼,但是江南還是很熱的,基本上還要熱一個月左右,有句老話“處暑處暑,熱死老鼠”說明了這點。立秋以後半個月處暑。
-
4 # 使用者包月榮
一切都可以與現在科學家及專家爭論,但不能與老祖宗論也!否則背一個大逆不道之罵名。因為老祖宗的經驗是從實踐中得出來的,是可靠、可信的。
-
5 # 如意的天空226
在廣東這地方,就沒有什麼春夏秋冬的季節可談,天氣,氣溫它不安常理牌的,在我們家鄉的話,早上立秋是比晚上立秋要涼快得一點,不能是早,還是晚,古話說立秋三日,水冷三分,就是秋老虎,早晚也涼快了,
-
6 # 秦浚川
這種說法是前輩幾百上千年的經驗總結,有一定參考價值。但無科學根據。近代隨著太陽黑子無規律爆發,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空氣汚染等經常導致氣候區域性反常。依靠現代氣象科學尚難作出精確預判。這種老話能適用的時機便越來越少。
-
7 # 大江東去浪淘沙
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有一定道理。小時候,霜降那天一定下霜,這二十年來,一般推遲十幾天。原來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現在河北南部一般到寒露霜降種麥,種早怕麥子瘋長,不能抵抗嚴寒。
-
8 # 沙市Wangxin
我來答
老人說的,都是一代一代人口授身傳的。過去,沒有通訊,沒有高速路,沒有空調,沒有天燃氣,沒有電燈,大多數人家都是一張竹床,一把巴扇,數著星星,聽老人們聊聊齋,天上地下,歷史演義,市井閒話,外面見聞。說實話,我都是20歲了,才見過絲襪,是鄰居的婆娘,過去在三八隊拖板車做事,50多了,中日建交,被日本的親人找到,回日本尋親回來帶的禮物。
今天的一切,是我們一代一代人努力幹出來的,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相信老人說的話,人生遇到的精彩和享受就多一些!
-
9 # 虎哥不二門
立秋只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節氣點,並不代表天氣馬上就涼快了。立秋過後,高溫往往還要維持一段時間,也就是農民所稱的“秋老虎”。今年的夏天,又創造了高溫極限。祈盼著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沖走高溫,帶來涼爽。炎熱的夏天印證了農村一首順口溜:六月炎天熱,扇子借不得;不是我不可,你熱我也熱!
-
10 # 花山仔
在我們廣州地區沒什麼秋早晚,可以說是立秋不算秋,不過秋分天不涼,寒露到來氣清爽〈北風起〉農曆十月回南也是返交天(熱死牛〉
-
11 # 手機使用者51040565549
老祖宗留下的話句句都是精髓,大風不過上過上風更響;早看東南陰的黑,大雨連連一路北;晚看西北陰的很,來勢兇猛沒好雨…都領教過了,句句屬實。
-
12 # 心有陽光贏天下
老祖宗的智慧是多少代人依據實際情況的真實寫照,難道你有所懷疑?有句古話說的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你想想吧
-
13 # 想想都可笑
其實早立秋晚立秋的說法單指華北平原地區,就是中原地帶,別的地方肯定不靈,東北早已立秋,華南到十月還熱死人,所以說,不能片面的去解讀這些諺語,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有些諺語是很準確的。
-
14 # 天生我才141253885
農村來的哈,聽上輩人說過這麼一句話 睜眼秋 般般收 閉眼秋 顆粒無收 意思就是立秋的時間點吧。今年立秋是凌晨,天還沒亮,屬於閉眼秋 估計農民的年成不太好
-
15 # 李阿冰
今年(2019年)立秋節氣在凌晨3點12分57秒,農曆七月(小)初八。在我們北方,一直有一句農諺“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說的是立秋若發生在立秋當天中午12點之前,則這一天為“早立秋”,反之則為“晚立秋”。如果這一年立秋是“早立秋”,那麼今年立秋後,天氣就變得涼颼颼。依據這種說法,今年立秋節氣顯然是“早立秋”,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農村老人會說今年凌晨立秋,這個秋天就涼爽了的原因。
但這句話有科學依據嗎?
顯然沒有。
我們知道,我國的農諺、俗語等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透過成百上千年觀察氣象和耕種之間的關係,所得出的經驗,在過去氣候確實非常有道理,也有一定的準確性。但這些農諺說到底,終究只是一種長期的經驗總結,在氣候穩定的時候,很有用,準確性也高。但氣候異常的年份,作為一種參考尚可,卻不能作為一種科學依據的說法,來迷信。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此時太陽黃經到達黃經135度,每年都會發生在陽曆8月7日、8日、9日期間,立秋代表秋天的來臨,但並不代表天氣馬上就會轉涼。
在我們北方有很多關於立秋之後天氣繼續炎熱一段時間的俗語,比如“立秋不立秋,還有一個月的好熱頭。”說的是立秋之後,天氣還要持續炎熱一個月時間;比如“立了秋,扇莫丟,中午頭上還用著。”說的是立秋之後,雖然早晚氣溫已經沒那麼高了,但中午還像炎夏一樣熱,所以扇子還用得著;還有“立秋反比大暑熱,中午前後似烤火。“等等這樣關於立秋後還有”秋老虎“到來的俗語。
雖然有”早立秋,涼颼颼“這樣的俗語,但卻不能簡單的認為立秋發生在凌晨,這個秋天就一定會涼爽。這其中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有一種科學的認知,是這樣的。
如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業水平的提高,大大改變了原有生態環境的結構,使得環境嚴重汙染,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這大大影響了全球氣候,所以我們看到全球氣溫的持續變暖,所以這個時候再拿以前的老經驗來判斷立秋後的氣候,就顯然沒那麼準確了,作為參考完全沒問題,但一味迷信就不靠譜了,畢竟這些老話,老經驗隨著氣候的變化,早就變了。
如今的氣候,有時候連科技加特的天氣預報都不能準確預報,何況老經驗呢。而今年會不會有”秋老虎“的到來,立秋後會不會涼爽,還是要根據立秋之後的實際氣候變化來判定,老經驗作為參考就好。
-
16 # 趙日金141
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曆法年不等於太陽年。
太陽年為非整數,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曆法年必須取整數,如公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年劃分的。因此,在太陽曆(公曆)上,節氣有1至2天之差,時間也不確定,或在夜裡,或在上午,或在下午。
農曆為太陽曆與月亮歷合曆,平年十二個月,門,閏年十三個月,十九年七閏平均一個太陽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故,農曆總體上是以太陽年制定的歷法。
由於農曆的平年與閏年差相一個月,節氣在農曆上的月份上就可能有一月之差,日子有十幾天之差,時間也不確定。如立秋,2018年8月7日、農曆戊戌狗年六月二十六亥時,2019年8月8日、農曆己亥豬年七月初八寅時。
-
17 # 三農的高度
凌晨立秋,只是按照有些地方,早晚立秋的說法,是早立秋涼嗖嗖!但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這些農諺老話有很多,比如說:立秋後一伏,熱死老牛;秋包伏,熱得哭。如果按照看說法來說,就算今年是早立秋,那麼今年立秋節氣在二伏尾期,是名副其實的:秋包袱,熱得哭!而且也是:秋後一伏,熱哭老牛!這個早立秋涼嗖嗖,不是相互矛盾嗎?該怎麼用科學解釋一下?還有老話有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也有老話說:立秋不立秋,還有一個月的好熱頭!等等相反的一些俗語老話,這不都是自相矛盾嗎?造成這種技立秋節氣以後的溫度情況,互相矛盾說法,主要還是這些俗語老話,出自某一個區域,只能大致代表一個地區立秋節氣以後的天氣情況,而不能代表全國各地秋後的天氣情況。比如南方的海南,哪裡秋季明顯嗎?而且收三季稻;再比如長江流域之黃河流域,春夏秋冬四節分明,絕大多數全年收穫兩季糧食;而東北地區,他們夏天很短,最熱不過兩個禮拜左右,而他們的冬季較長,因此他們當地收穫一季糧食。從這三個區域來看,種植的農作物時間,生長週期,收割時間沒有可比性,比如收穫河南的小麥,半月以後才河北才收割。這些種植糧食和收割都有推遲性等因素。再加夏秋之際,氣候多變換,有些俗語老話,只適合某些區域而已,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說今年立秋節氣,按照我這裡的演算法是:早晨立秋涼嗖嗖,晚上立秋熱死牛!非常對應我這裡目前的天氣情況,近二十天都是雨季,真的是涼嗖嗖。但是我這裡的演算法:早立秋,涼嗖嗖,放到長江流域來說,不是笑話嗎? -
18 # 齊山嶽
凌晨立秋的話今年秋天就涼爽了嗎?
俗語常說“早立秋,涼嗖嗖,晚立秋,熱死牛”這句俗語中足以證明這早晚立秋對秋天的氣溫影響有多大了。但是我們今年的立秋時間是在凌晨3點,那麼今年就是早立秋了嗎?天氣就會變的非常涼爽了嗎?顯然不會是這樣的。
立秋早晚對秋天的天氣影響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以最近幾年全國氣候關於立秋以後資料來看,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因為早立秋也好,晚立秋也好都要面對的是我們常說的“立秋十八天地火”或者“秋老虎”的困擾。因為大家都知道立秋它不代表著秋天就馬上到來,它只有過了處暑以後天氣才能慢慢轉涼的。
早晚立秋是怎麼界定的?
其實民間隊伍立秋早晚的說法有很多,像題主所提到的這種演算法,依據立秋當天早晚時間來確定早立秋晚立秋,是最近幾十年以來我們根據大資料推測而來的。其實我們還有一種更古老的演算法就是按陰曆來算的。如果立秋的時間在農曆的6月份,那麼今年就是早立秋,反之今年立秋的時間在農曆的七月份那麼今年就是晚立秋。今年的立秋時間實在陽曆的8月8日同時也是農曆的七月初八,所以按這種古老的演算法那麼今年就是晚立秋,達不到立秋以後“涼嗖嗖”的天氣。
-
19 # 紀錄鄉土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地13個節氣,同時也是秋季當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因此在我們農村老家有一種風俗習慣來迎接“立秋”的到來,那就是每家每戶都會提前準備一些今年夏季收穫的麥穗,這些麥穗是我們老家提前風乾的,為的就是迎接今年的立秋做準備的,那麼也就是說在立秋這一天的早上大家都會把這些麥穗都懸掛在自己家大門的門頭上,主要是為了一個美好的寓意“五穀豐登”。
但是每年立秋的時間都有差異,就像問題當中說到的“今年立秋在凌晨的三點多,那麼聽農村老人說凌晨立秋的話這個秋天就會涼爽,這樣說有科學依據嗎”,針對這個問題我用生活當中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講解。
“今年立秋的準確時間”今天是2019年的8月6日,也就是說在有一天鵝的時間就是一年一度的“立秋”了,因為今年立秋正好是八月八日的凌晨三點十二分五十七秒開始,直到八月二十三日十八點零一分的時間立秋結束,那麼也就是說立秋一共有十五天的時間。
再一個就是從今年的立秋時間來看的話是“早立秋”,因此立秋以後天氣會非常的涼爽,但是立秋的時間一共只有15天,因此在這15天當中有7天的天氣依然還是非常炎熱的。
不過想必大家也都聽過這麼一句俗語叫“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如下霜”,這句話是老一輩人用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多年生活經驗,因此我個人認為科學依據也是在生活實踐當中產生的,因此今年不但是早立秋而且立秋之後的陰雨天氣會讓這個秋天變得更加的涼爽。
綜上所述:立秋不但氣溫會發變化而且立秋還有很多的風俗習慣,因此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就會感受不一樣立秋風俗。
-
20 # 三六五平凡之路
立秋只有兩天時間了,今年的立秋在8月8號具體立秋時間凌晨三點十二分,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呢?
題主說,今年立秋在凌晨三點多,農村老人說,凌晨立秋這個秋天就會很涼爽,有科學依據碼?
首先可以說,農村天氣俗語類的都是前人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自己在將來勞作時作為參考的,是沒有被記冊成封的,純粹是憑個人感覺,久而久之,約定俗成,或者被哪個名人重點傳承的,都會被傳下來,可以說,今年凌晨三點多立秋,就判斷秋天天氣涼爽是沒有道理的,沒有科學依據,不能說一點意義沒有,還是有些指導意義。
今年立秋在凌晨三點多,按照農村老人的習慣,認為今年立秋是“早立秋”,老人說“早立秋,涼嗖嗖”說明早立秋,天氣涼爽,氣溫降低快,早晚很涼爽,但是真是這樣嗎?
其實,我不是很認可老人的觀點,在我們長江流域,還有個秋老虎的說法,“立秋無雨,二十四個秋老虎”。這是為什麼呢?在長江流域,一年四季分明,春夏秋冬,三伏天的時候之所以熱,是受副高的影響,北方冷溼氣流太弱,跑不到長江流域來,所以者高溫氣流長期佔據著我國中部,所以今年有40天的三伏天,都說熱在三伏,三伏要到8月20號結束,並且三伏結束之後並不能立馬降溫,所以說,在長江流域,每年立秋之後的秋老虎還是要發威的,今年天氣要真正涼爽下來,要到白露前後了。
回覆列表
經過幾千年歷史沉澱,並在生活中結合文化的總結,才是真正的科學。這不僅是中國古代的文明,也包括世界各國文明。而現代所稱之為的科學,其實只是在古文明基礎上發展、衍生並進步的學術結晶,對世界進步起到了大踏步的推動力,而且是各方面及各領域的,但準確的叫法應該是:科技或分門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