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闌珊

    易經肯定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代表著中國哲學的最高智慧,易經的思想系統深刻影響了儒家等思想。可以這麼說,要想尋找一把解開中國文化的鑰匙的話,非易經莫屬。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交替的變化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其實,從一開始,《易經》就被看成是一本用來算命的書。你在公園的角落,喧囂的市井中,經常會看到有人打著易經大師的旗號,為人打卦算命,煞有介事地為人預測吉凶,結果連城管來了收了他的攤子,他也沒有算出來。所以,僅僅把《易經》看成是算命的工具書是庸俗而危險的。

    作為《周易》的基礎的八卦,其實起源於中國原始宗教的占卜術。商朝人特別迷信鬼神,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占卜一番,他們最初是在龜甲或獸骨上鑽孔,然後用火燒,觀察龜甲或獸骨上裂紋的走向,就像是我們今天看手掌紋的走向一樣。然後根據這些裂紋的走向,做出解釋,這種占卜的方法叫“卜”。但這個方法實在是很不方便,因為這些裂紋的走向千變萬化,太複雜了,只有專業的巫師才能掌握,不方便占卜術的普及。到了周朝,人們發明了一種新方法,用蓍草經過多種組合組成一卦,找到相應的卦辭,就可以預知吉凶啦。而《周易》就是當時占卜的工具書,相當於現在新華字典的地位。

    現在的《周易》,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稱為《易經》;另外一部分是解釋卦辭與爻辭的註釋,傳說是孔子所作,稱為《十翼》,也統稱為《易傳》。按照《史記》的記載,《周易》應該起源於商朝和周朝那個時期。

    卦是由“—”和“--”兩種符號組成,“—”叫陽爻,與之對應,“--”叫陰爻。由三個爻這按照不同的排列組合而成八個影象,叫八卦。分別是乾 ,坤,震 ,巽 ,坎,離,艮 ,兌。《說卦傳》中解釋說,“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艮為山,離為火,坎為水,兌為澤,巽為風。”

    從《周易》的本質上來說,這是古人探索宇宙起源的一種高度發達的符號學。但是《周易》從誕生開始,它的重心不是探索宇宙,沒有進一步追問宇宙起源的問題,而是將重心落實到人在人世間的吉凶禍福上面。它關心的是人在世間的命運,是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吉凶禍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周易》想要確立的,正是人生的意義。

    周易將宇宙天地和人類社會總結為陰陽兩種勢力,並認為是陰陽兩種力量的互動感應,推進了宇宙天地和社會的發展,陰陽是天地運動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在周易中,陽代表天,陰代表地,陰陽交感產生萬事萬物。陽代表男,陰代表女,陰陽交感產生人類以及社會。

    所以,在《易經》中的一些“吉”的卦,一般都是上下兩卦具有相通交感性質的,與之相反,一些“兇”的卦,一般都是上下兩卦沒有相通互動感應的性質的。也就是說,《易經》的作者善於從互動感應的觀點去觀察萬物的動靜與發展變化,並認為,凡是有動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有發展前途,所以稱之為“吉”。

    比如,易經中的泰卦上卦是地,下卦是天,地在上而天在下。按照一般的理解,這個就是把天和地的順序弄擰了,這叫天翻地覆,是大凶之象,但是古人不是這樣想。天是陽氣所凝,陽氣上升;地是陰氣所聚,陰氣下降。陰陽互動感應,引起天地的運動,而運動的事物是吉的。與之相反,周易中的否卦,天在上,地在下,看來符合自然的秩序,但實際上,天地的陰陽之氣,一個往上,一個往下,二者根本就沒有機會“約會”,沒有機會發生交感,沒有交感就沒有運動,而靜止不動的事物是沒有發展前途的。

    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可以看到,周易的作者們認為,事物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中,是對立矛盾的互動感應推進了事物的發展。這是一種十分樸素的辯證法觀點。

    周易中包含了大量樸素的發展變化的觀點。“易”最主要的意思是變化。指的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處於發展變化中,而這種變化又體現為對立雙方矛盾的相互轉化,由陽到陰,由陰到陽,無論是自然還是生命直到人生的變化,都是矛盾互相轉化的結果。而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循序漸進的,一旦超過最高的發展階段,必定會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這就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道理。

    以乾卦為例,它的卦辭是這樣寫的:

    初九(第一爻):潛龍勿用。

    九二(第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第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第四爻):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第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第六爻):亢龍有悔。

    古人喜歡龍,崇拜龍,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所以,用龍來代表一個人在社會的發展歷程。初九象徵在一個人的開始階段,他的力量很微弱,處於潛伏的蓄勢待發的階段。九二,經過積蓄力量,龍擺脫了潛伏的狀態,從水下開始進入地面,事業有了小的起色;九三,隨著事業和地位的發展,人難免會志得意滿驕傲自大起來,這時候,《易經》讓我們要每天都要努力奮鬥,最重要的是保持謙虛謹慎,這樣才可以免於災禍。在九四階段,龍進入了深淵之中,可謂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事業和人生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九五階段,龍開始獲得極大的成功,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人生往往都是如此,人生的歷程就像是拋物線,在到達頂點之後,開始下降。《周易》很早就認識到這個人生的道理。在上九階段,狂暴亢進的龍開始走向停滯和下降階段,事物不再發展,開始走向它的反面。這一卦,用龍來比喻我們的事業和人生,它告訴我們,人生有進就有退,有得必有失,有一帆風順的時候,也有喝涼水塞牙的時候。就像是宋代詩人陸游所說的那樣,“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村”一樣。當你“潮平兩岸闊”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乎所以,要知道樂極生悲的道理。當你陷入人生的苦難之中,也不要灰心喪氣,須知“風物長宜放眼量”,否極泰來的道理。

    在乾卦中,《周易》告訴我們,無論處於人生的什麼階段,都應該“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個君子,一方面應該晝夜勤勉不怠,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另一方面,要時刻審視自己,反省自己的內心,做到居上位而不驕不躁,居下位而無憂無慮,如此才能無災無難。

    《周易》還告訴我們,持之以恆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努力,是獲福免禍的關鍵。《恆卦》中說,“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意思是不能長久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對事業的不懈追求,最終就會失敗。它給我們開出了人生成功的“藥方”,一是恆其德,二是恆其志。

    事實上,《周易》就是用大自然的象數來代表宇宙萬物發展的規律,就是矛盾的發展變化,它的哲學思考的重心從一開始就沒有放在對宇宙萬物自然規律的探索上面,而是透過自然的發展變化,探究人如何在社會上安身立命,人如何面對自己波濤洶湧的內心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周易是中國人生哲學的起源。如果說,古希臘哲學從一開始是探索宇宙起源和自然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而以《周易》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則是教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是關懷人類、關懷社會,如何完善人性的問題,這也是中西方哲學的根本分野。

  • 2 # 使用者3485258452薛飛虎

    易經,博大精深,就陰陽結構合於白天黑夜,男女,䧳雄;六爻合於六方,天地人三才,八卦暗合化學的八個排列,它是大自然的導數式。經本人26年實佔經驗來看,它硧有預知功能,易理對人們的思維也有指導性,它是古人知識的結晶,五經排首。它是中華民族知識的珍寶。但我們在運用方面,還沒有還原到古人的預測水平,在今天我認為應該光大它。

  • 3 # 明貞

    怎麼說呢?中國文化的真正源頭是家國情懷是人性之本真,易道醫道儒學百家皆源於此,不過有順逆背反精疏之別。文字語言始以來先天情懷已隱,不過中國人本性醇厚一些,所以未真正顛覆斷代,是復性圓滿的時候了。

    當下是個大時代,萬靈覺醒萬類復甦,圓德成道的日子近了。

  • 4 # 趙日金141

    不可以。

    《易經》是託聖人之名的偽作,有充分的理由。

    據《史記》,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孔子為周文王《易》作序,即《易傳》。周文王的《易》又稱《周易》,奉為儒家四書五經之一,故又稱《易經》。西漢之後,《易傳》與《易經》合為一體,誤導後世,《易傳》當作《周易》即《易經》讀。

    通行《周易》中的《易傳》,直接否定了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的《周易》,先於周文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經使用了六十四卦之“離,益,豫,大壯,噬磕,隨,大過,夬”等卦。據《史記》,孔子傳《易》,代代相傳,傳到楊何。司馬遷受《易》於揚何,可見司馬遷十分熟悉《周易》與《易傳》。然而,附在通行《周易》的《易傳》卻與司馬遷記載的不同。

    考古發現有多個不同的《周易》。阜陽漢簡,上博館楚簡,兩個《周易》儘管殘缺,但從儲存的文字看,二者不同,與通行本也不同。

    馬王堆帛書《周易》儲存完整,已出版發行,只不過發行量小,鮮為人知。

    帛書《周易》與《易傳》分離,且內容大不一樣。

    帛書《周易》:一,卦符不同,爻為直畫“一”與類“八”字形。二,卦名多有不同。僅八卦為,鍵,川,辰,筭,贛,羅,根,奪。三,卦辭爻辭多異文。四,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第一鍵,第二婦,,,第三十三川,,第六十四益。

    帛書《易傳》:《二三子問》,《系》,《衷》,《要》,《繆和》,《昭力》。

    同一個周文王,怎麼可能作兩套卦序不同的《周易》?同一個孔子,怎麼可能作兩套文字不同的《易傳》?

    《史記太史公自序》記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出自《周易》。然而,現今任何一本《周易》也不見蹤影。這說明,司馬遷讀的《周易》,不同於任何一本《周易》。

    這麼多不同內容的《周易》,都託周文王之名,哪一本是真《周易》?

    附帛書周易照片。發行量僅2千冊:

  • 5 # 夢仙曲

    答:《易經》不但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而且是中華上古文明有先陰後陽順序之辨,論五行於日月兩性核心執行方位歸屬與主次的價值有真理依據所在。

  • 6 # 程林4721

    是不可以的。他代表不了中華文化。因為在他之前還有三皇治世中的老黃曆和伏羲發現的宇宙大自然執行規律。在他以後還有儒釋道三大教育。我認為他什麼都代表不了。

  • 7 # 北京的妞

    四書五經第一經(易經)周易,

    占卜只是其中一部分、天文地理人文無所不包浩翰煙海博大精深!政治家、商人,謀略家,都在用,從裡面吸取經驗知識、及智慧!

  • 8 # 牛點財經

    是可以代表中華文化的源頭。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經典中的經典。

    他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框架。自古儒道兩家都推崇《易經》,都把《易經》奉為經典。

    他代表中華文化的源頭當之無愧。

  • 9 # 心有五星紅旗

    我們常常聽到說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華夏千年智慧結晶下面就同大家一起淺談我們華夏文化源頭易經知識的智慧。

    《易經》是宇宙的法則

       古人曾言:“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在皇家“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編列中,《易經》均居首位,將易學視作何等重要。

    X

    那麼《易經》是什麼?

    占卜家說它是占筮書,氣象學家說它是天文氣象書,農業家說它是農事書,歷史學家說它是歷史哲學書,而文學思想家說它是一部文字優美結構嚴謹的人文書……眾說紛紛,就如瞎子摸象各言其是。《易經》是一部無字天書。“易是先民的一種科學,一種符號邏輯,代表了數理的,宇宙生命、個人生命的作用,是敘述人類太陽系統的宇宙中,日、月執行的一個大法則。”《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宇宙代數學,智慧中的智慧,包括了科學、哲學、宗教,一切都函蓄了。對華夏的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倫理、宗教以及天文、歷史、數學、醫學、氣功等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華夏和 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極高地位。老子道家的“無為而不為”的思想,佛教“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都是易學的陰陽辨證對立統一觀。天地間易經的哲學沒有迷信,可是卻有宗教家絕對的嚴肅精神。《易經》說的是宇宙社會、人事最高的道理,變是最普通最平凡的道理,歷史上人們一直用它來指導安邦治國齊家修身。只是由於文字艱深,過於精練,在芸芸眾生中學易者就不多,“百姓日用而不知”了。我在此將對如何學習易學、運用易學、指導人生和事業,談談自己治學的經驗和體會,把大家帶上通神之路。

    《易經》的理論、原則和法則 :

       歷史上《易經》有三種:一、神農時代的《連山易》;二、黃帝時代的《歸藏易》;三、周文王被囚裡所作的《周易》。《連山易》、《歸藏易》已失傳,現在所言的易經即是《周易》。

    易經》有三大理論精華:

        一、陰陽對立統一: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陰陽兩個面,即對立又統一,互根互換。

        二、五行生剋制化:將世上一切事物都歸類於水、火、木、金、土五類,它們相互制約相互生成。

        三、天人合一:人和宇宙資訊全息,互補調諧。

    《易經》有三個原則:

        一、不易:任何一種事物總是常常處在相對穩定狀態中,這時事物內部陰陽兩個對立面處於相對穩定之中。

        二、變易:任何一種事物,當它內部陰陽雙方在矛盾鬥爭 中,由量發展到一極值時必須會出現質變。

        三、簡易:宇宙間天地自然法則本來就是簡樸平易的。

    《易經》有三大法則:

        一、理:即易理。易經中的哲理,探討宇宙人生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因。

        二、象:《易經》中用卦象、爻象來表現世界生成發育萬有現象,從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

        三、數:河洛理數,是現象中的數理,推演它的變化過程,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和後果。

       掌握了《易經》的三大理論,明白了三個原則,就可以用三大法則來認識事物,適應事物,依據易經的法則來察往彰來,索隱探賾。也就是可以運用易學進行占卜,即現代人說的預測。

       這裡必須強調只有用易學理論和原則作指導,運用易學法則進行預測的,才叫易學(或周易)預測,否則是不能稱為易學預測。

    八卦是宇宙萬物運化的最高標誌:

       大家都知道在《矛盾論》中闡述唯物辯證法時說道:“任何事物都由矛盾著的兩個對立面組成,它們即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無不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實際上它闡述的這一個唯物認識論的基本法則是我們先人早就有的唯物世界觀,是易學思維的基本觀點,偉人就用現代語言來敘述清楚它。他所說的兩個對立面即我們上述的事物兩種陰陽對立的屬性,八卦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四個陰陽對立面,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無不由於陰陽對立面的相互轉化而形成新的對立統一。

    易學概而言之為兩大功能:

    第一大功能為認識論,即如何認識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

    第二大功能為方法論,即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方法和手段來適應或改造自然、社會和人生,求得最好的生存和發展。在“矛盾論”中即對應易學的認識論,而“實踐論”即對應易學的方法論。

    易學的表現形式為八卦,整部《易經》從頭至尾就是說卦解卦。《易經》由伏羲創八卦,文王被囚裡演易而作卦辭爻辭,即《易經》的經部份,孔子寫出學易心得,稱十翼,即《易經》的傳部份,由經和傳兩部份組成我們現在學的《易經》,也稱《周易》。由於《易經》文簡意深,文字古繁,今人不易理會讀懂,但要學習易學及周易預測又必須讀《易經》,為了便於學習,不少學者將古《易經》用白話譯出,《易經》的經部卦辭爻辭為古人斷卦的經驗,孔子作的十翼是必讀不可,且應逐字逐句反覆領會。由於全部《易經》是說卦,卦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易經》首先就必須要學好卦,理悟卦,看活卦,能隨時隨地用八卦對應萬事萬物,解釋萬事萬物的運化,從而成為人生命運和事物的主宰。

  • 10 # 窗外的自己

    你好,我來回答一下《易經》可不可以代表中華文化

    《易經》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永珍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古人曾言:“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在皇家“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編列中,《易經》均居首位,將易學視作何等重要。那麼《易經》是什麼?占卜家說它是占筮書,氣象學家說它是天文氣象書,農業家說它是農事書,歷史學家說它是歷史哲學書,而文學思想家說它是一部文字優美結構嚴謹的人文書……眾說紛紛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化萬物的過程中,集中體現在《易經》這本書裡面,所以《易經》被尊為“百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後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永珍,亦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連山易

    據宋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載,《連山》相傳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也有傳說《連山易》是神農氏所創,神農氏就是炎帝.神農氏將八卦每兩卦一重,首次演繹為六十四卦。傳統認為是夏代的《易經》連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為首,取義為“山之出雲,連綿不絕”,所以叫《連山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於《周禮注》稱:“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也”。顧炎武《日知錄三易》:“連山,歸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後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歸藏 》

    該易書是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連山》、《歸藏》是我國遠古時代的文化典籍,有說《連山》與《歸藏》不是失傳了,而是被改了名為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或其它名稱。

    以上僅為個人整理,僅供參考。

  • 11 # 易簡齋

    《易經》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是我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探討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以及人處理事物法則的文化經典。最早是伏羲八卦,然後周文王被商王囚禁羑里對八卦進行了豐富,因此《易經》又稱之為《周易》。之後,孔子又對《周易》進行了註釋。它比老子的《道德經》還要早。堪稱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

  • 12 # 歲熒鎮庚辰

    多數人都認為是的,《易》是中國文化的總源頭,可《易》出自古天文,全世界的古文化的源頭都是天象,也必須是天文,沒有之一

  • 13 # WILLSON39

    無論《易經》首先是作為記事還是作為預測的文化,講述陰陽無盡變化的《易經》,肯定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不過,這個《易經》並不是現在的《周易》,而是在此之前的《連山易》、《歸藏易》,以及在此之前的陰陽、八卦等文化。

  • 14 # 清凡出道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那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幕幕壯麗的歷史畫卷,同時亦給我們構築了一個撲朔迷離的神秘殿堂。提到中國文化,使人自然想起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道德經》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皇帝內經》的代表的中醫體系。而《四書》,《五經》首經《周易》,《道德經》有88句來源於《周易》,《皇帝內經》裡講的很多都是陰陽、五行、八卦。由此可見它們都來源於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

    為什麼講《易經》是門科學?僅就《四庫全書》而言,這是中國古代各方面科學技術的總記錄,是本大百科全書,此書的首經就是《周易》﹔另外,《古今圖書整合》,也是收集了古時候的所有能蒐集到的各種圖書,其編排的首經仍是《周易》。其次,《十三經疏注》《四書》《五經》的首經都是《易經》,“不研易,不可為良醫”,“不研易,不足以言太醫”,就是講不懂得《易經》,就不能成為好的中醫大夫,也就不能進太醫院為皇家治病。如果說《易經》僅僅是簡單算卦的話,那麼它如何能夠居於各種學科的首位?因此,它是指導古代一切科學技術的一種規律,是指導一切行動的準則,是一種基本理論。這一理論指導著所有科學技術和一切實際行動。這種理論僅存在於我國,國外暫時還沒有這種統一的基礎理論,而是每一科學領域中有其自己的基本理論。如自然科學有自然科學的基本理論,數學有數學的理論,體育有體育的理論,醫學有醫學的理論,社會科學有社會科學的理論,社會管理有社會管理的理論,等等。因而到處是理論到處是“真理”。這是因為沒有抓住事物的本質,是經不起長期考驗的。結果形成的僅是特性,不是共性的真理。事物的本質只有一個,不可能那麼多。如果世界到處是真理的話,那就不存在真理了,真理只能有一個。

    所謂真理那就是事物的本質,本質只能是一個,而且是不會變的。不存在量變到質變的問題。量與質的轉變是指兩個事物的競爭取代的過程,不是指的一個事物本身的過程,在一種事物中不存在量與質的轉變問題。如﹕玉米一粒是玉米,一斤、一噸、一萬噸都是玉米,它永遠不會變成了菠菜。其本質是不會變的。如果這裡的一萬噸玉米運走了,而運來一萬噸菠菜,這只是一個更替過程,不能說玉米就變成了菠菜了。所以事物的本質是不變的。這是中國古代自古以來抓住的主要思想之一﹕搞了一個最最基礎的理論,一切行動都要根據它來進行指導。既然一切都要根據這個理論進行指導,那麼它就包括了各個系統的本質,說明了這個系統是非常嚴格。並不象有人想象的,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樸素的唯物主義”,“封建迷信”等等。全世界中許多高度發達國家的科學家,是不會在封建迷信中浪費時間的。事實上,不能不承認,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嚴格性超過了我們,那麼人家為什麼要鑽研《易經》,鑽研老莊哲學?當他們發現他們研究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問題,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以前,已經研究得非常系統,非常清楚。這時才“妙不可言”,“玄極了”。他們認為越是不可能的,往往我們中國的哲學越認為可能。他們認為“一加一等於二”,我們則說“一加一可以等於二,也可以不等於二”。最近二百多年,他們才認識到一加一等於一零(即二進位制)。

    所以中國古代從來沒有要求,告訴你一個事情就必須是如此這樣的道理﹔就必須是非常具體、非常細緻的理論,要求某件事必須如此這般等等。而是告訴大家一個哲理,從來不給大家畫框框。老子《道德經》、《內經》、《傷寒》、《易經》、《河圖》、《洛書》等都是如此,告訴你大自然的規律性,並不講非常具體的東西,因此,當你讀道家書時,感到莫名其妙,很玄。其實並非如此,它只是講一個道理,大家只要在這個道理指導下,怎麼用都是。所以說,它沒有什麼框框,充滿了生命力。例如﹕西醫中的青黴素,是什麼病,多少體重、什麼具體情況下要用多大量、定得非常死,離開這個範疇就不允許了。而中國醫學就綜合了各方面的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用藥可多、可少、可用、也可不用,這樣就靈活多了,境界開放多了,把事物都聯絡在一起,本質就抓住了。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文化如此充滿生命力的原因。

  • 15 # 長風浩蕩

    一、這事沒有客觀標準,大家隨便自由心證,爭論不著。你覺得是,那就是,你覺得不是,那就不是。

    二、無論是否源頭,其價值只在於對現實世界的描述與客觀現實的契合程度,與是否源頭無關。

    三、中華文化顯然不止《周易》,所有的文化成果,各具效能,不因是否源頭而具有特別作用。

    沱沱河是長江源頭,但是無法承擔整條長江的功能。

    名,是為了便於交流而作的標識,而要現實運作,需要的是實,務實。

  • 16 # 仰望人生星程

    不確定,中華文化往上追溯目前到文王所作易經,但文王之前的紀錄現在已追溯不到了或者很難。所以國外一直不承認咱們還有夏朝,但咱自己也找不到確鑿證據證明夏朝存在。

  • 17 # 第二代算命師

    首先我是專業命理師!負責任的告訴你:易經可以代表中華文明的源頭!從伏羲畫卦到蓍草占卜,再到六爻納甲,再到梅花易數!這些占卜無一不是用易經做為源頭!

  • 18 # 大餃大叔

    要從哪裡看了

    如果我們是炎黃子孫這裡看

    易經的確早於炎黃

    皇帝研讀《易經》後,寫的《歸藏易》

    炎帝研讀《易經》後,寫的《連山易》

    已經給出的思想是

    事物從三方面考慮

    簡易,變易,不易

    希望幫到你

  • 19 # 虎禪易學

    《周易》被譽為“大道之源,文化之祖”。

    《周易》是《五經》之一,後被奉為“群經之首”。

    我們理解,“首”乃首要、首領之義,好比現代教育中所說的“五育並重,德育為首”。作為“首”的意義,絕不同於一般。《周易》為什麼能為“首”?主要不是由於它的卜筮功能,而更在於其哲學思想,即《傳》了。《周易》作為《五經》之首的地位一直延續到清末,二千餘年,並非因為中國古人因循守舊,或者不挑剔,而是由於《周易》的道理具有較為永恆的、可以利用的價值。

    《周易》異於其它“四經”。《周易》教化百姓,是透過卜筮的手段,聯絡具體的生活實際,教育人們認識天道,並自覺地順應天道,求得各種實踐的最大成功。

    《易經》是一部極其嚴謹的、首尾連貫、環環相扣的體系,它描述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與法則,併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觀察與認識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物件和方法而言,它無疑是一種哲學,只不過不同於現代的形式;它是一種最原始的哲學,更可能是一種未來的哲學,一種不僅能夠概括和總結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成果,而且能夠綜合科學和藝術、融會情感和理智、包納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達真善美境界的更高階的哲學。

    對《周易》給予這樣高的評價,並不是現代的事情,而是古來有之。《繫辭》中已經努力地試圖將《周易》的內涵放在“道”的水平上來考察研究。我們還應注意到,這樣評價《周易》的人們,他們思考問題的層次遠遠超出了“設教”之類的說法。換言之,這種評價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審視《周易》的價值而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超越了狹隘的個體、群體利益。能這樣評價《周易》的人,只能是一群冷靜睿智的學者。

    什麼是道?按《道德經》的說法,“道之為物,惟恍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的確是不易言說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言說的。為了表述的方便,必須“強為之名”,稱之為道。道是一種依附於有形事物,而又不拘於有形事物的、具有決定性質的形而上的東西。用通俗的文字來表述“道”的含義,可以說,道是制約大地萬物存在、發展、變化狀態的,恆久穩定的,不可輕易改變的規定性。我們可以發現,《周易》的確可以稱為探索大道的著作。我們理解,凡是能稱為“道”的東西,應具備如下特徵:1、不可改變的規定性;2、恆久性;3、廣泛的適用性。在這三個特徵中,“不可改變的規定性”與“恆久性”己被《周易》研究的歷史所證明。至於“廣泛的適用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中說:

     “易之為書,推天道明人事者也……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數,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這些話真實地說明了一種現實存在,即《周易》可以和許多的、表面看來兒乎不相干的領域發生密切的聯絡(以中醫為甚)。如果進行稍微深入一些的研究就會發現,《周易》與許多領域的聯絡並不是機械的、牽強的,而是圓通的、有機的。不僅如此,《周易》還被奉為許多領域的指導思想,不但從哲學的高度,而且從實踐的方法的基礎層面,有力地指導人們的各種實踐。——《周易》思想“廣泛的適用性”是無法辯駁的。

    所謂“源”與“祖”,應該具各以一下特徵:

    一、 時間之先。甲骨文是最早的成體系的中國字,但《周易》的卦象符號的出遠早於甲骨文,那麼,將《周易》視為有據可考的“源”與“祖”有何不可?而在探索大道的層次上看來,甲骨文是無法與《周易》相提並論的。

    二、境界之高。在中國文化的範圍裡,若不能體會“境界”一詞的深切含義,就無法體會中國文化的精深內涵。近二十年國內外掀起一股關注中國古文化的熱潮,出版了相當一批著作和探討文化的文章,可惜境界不高。在歷史教科書上,從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開始講中國的哲學思想。那時的思想流派五花八門,爭奇鬥異,其實不過是諸於從各自的角度來闡發自己對大道的見解,雖不乏真知,卻多失於偏狹和膚淺。《周易》的境界遠高於諸子百家。

    三、源之對於流的規定性。“源與“祖”對以後的發展具有極強的規定性。源頭的清純,固然無法保證河流不被汙染。但是,畢竟曾有過清純的源頭,時常喚起後人對清純的嚮往,鼓勵人們不斷地努力,清除汙染,迴歸清純。中國文化是具有高度覺悟的文化,正是覺悟的存在,使人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努力地從錯誤的極端迴歸中正的大道。

    四、連綿不斷,久長之義。中國文化歷經風雨,連綿數千年,一脈相承以至今日。中國文化極強的生命力與其發源階段就具備的優良素質有關。在這個方面,《周易》功不可沒。

    《周易》是我國古代的,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把握變化的方法論著作。《周易》中包括了三種具有恆久價值的內容:l、中國式的思維方式方法。2、世界變化的規律。3、認識變化,把握變化的具體方法。正是這些內容的存在,使得《周易》具備了“大道之源”、“文化之祖”的資格,確立了“群經之首”的穩固地位,成為教化百姓的有力工具,也將最終確立《周易》在文化範圍內的

  • 20 # 魯卡爾

    人類文化的源頭應是透過勞動產生文字語言,伴隨而來的就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發展與提高,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切文化觀念意識形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