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話五千年

    首先,要糾正一下題目中的一個嚴重錯誤,遷都的不是蘇聯而是蘇俄。

    蘇俄的範圍要比蘇聯廣,除了我們通常意義的蘇俄,還可以指沙皇時期。蘇俄的時間是1917年11月7日——1991年12月25日。它是一個國家指的是十一月革命後的俄羅斯。

    蘇聯的範圍要比蘇俄窄,它指的是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十幾個社會主義的國家聯盟的統稱。

    蘇俄與蘇聯的區別在於,蘇俄指的是沙皇時期或者是十幾個國家中的一個,蘇聯指的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國家聯盟的統稱。

    至於為什麼要從聖彼得堡遷往莫斯科,這主要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因為當時正好是一戰期間,蘇俄正在和德國開戰,那個時候德國已經佔領了塔林,塔林位於波羅的海地區,已經離聖彼得堡很近了,不太安全。

    至於為什麼是莫斯科,則是考慮到能夠居中,更好的控制各個方面。

  • 2 # 社會我亮哥

    1、十月革命勝利之初,一戰還在繼續,俄國是單方面宣佈退出戰爭,但德國和蘇聯的戰爭狀態並沒有結束,德國當時還佔據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塔林等地區,這些德國佔領區離聖彼得堡的距離太近,加之國內白軍蠢蠢欲動,繼續定都在聖彼得堡不再安全;

    2、蘇聯領土遼闊,莫斯科位於蘇聯的中心,為了能夠控制國家的各個方向,莫斯科更適比聖彼得堡更具有優勢;

    3、相對其他城市莫斯科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在1910年,莫斯科6%大企業中集中了全國大約49%的工人。1917年的十月革命勝利後,在莫斯科大力發展了汽車製造業,紡織加工工業,工業的發展為莫斯科成為首都奠定了物質基礎。

  • 3 # 李同學chris

    兩方面的原因

    1、蘇聯建立之初,一戰還在繼續,德國和蘇聯還處於戰爭狀態(直到佈列斯特條約簽訂後才停戰),德國人當時佔據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塔林,離聖彼得堡的距離太近

    而且白軍還在蠢蠢欲動,在這裡不安全

    2、出於控制各個方向的考慮,莫斯科更適合控制各個方向

    所以,弗拉基米爾同志將首都遷到了莫斯科

  • 4 # 圖文繪歷史

    1917年10月25日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成功推翻了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未結束,聖彼得堡太靠近歐洲了,戰火已經蔓延到了都城,列寧出於戰爭考慮,火速把政府遷到了舊都莫斯科。

    圖為19世紀末的聖彼得堡。

    莫斯科很早就是俄羅斯的首都,早在1328年就成為了莫斯科大公國的都城,一直延續到18紀世初,當時俄羅斯雄主彼得大帝為了奪得波羅地海的出海口,在海邊大興土木,建了一座新城,並於1713年將政權遷於此,就是聖彼得堡,而莫斯科成了陪都,一直延續到200年,但是莫斯科一直都是俄羅斯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儘管政權中心在聖彼得堡。

    圖為俄國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布林什維克武裝起義。

    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拖著疲憊加入戰場,隨著戰爭的膠著,俄羅斯面臨崩潰,1917年10月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乘機奪得政權,建立的新政府非常脆弱,當時一戰進行到了緊要關頭,如果蘇維埃新政府加入一戰繼續戰鬥,得來不易的革命成果肯定立馬灰飛煙滅,於是列寧急於擺脫一戰,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出讓了大片東歐領土管轄權。

    圖為1919年,列寧在莫斯科紅場。

    失去東歐屏障的猶如案板上的魚肉,於是德軍長驅直入,很快進攻到了普斯科夫,距離聖彼得堡不足250公里,蘇維埃新政府在1918年2月會議決定將政府機關撤往莫斯科,併成立了城市建設委員會,全面大規模建設莫斯科,到了20年代又呈現了繁榮昌盛。

  • 5 # 君遊天下

    由於一戰中,德國軍佔領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塔林一代,離聖彼得堡太近。再有,蘇聯革命勝利初期,聖彼得堡的沙皇殘餘白軍,依然想著死灰復燃對蘇維埃政權是個極大的威脅。諸多原因,列寧決定將首都遷到莫斯科。莫斯科的地理位置有助於照顧四面八方的地區。後來和平時期曾有人提出要將首都遷回聖彼得堡,但由於聖彼得堡是歷史古城,為了完整保留文物古蹟,這個提議被否決。因此,現在莫斯科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聖彼得堡則是最美的歷史古城。原創。

  • 6 # 兵器世界

    十月革命在聖彼得堡取得勝利,作為沙皇的首都聖彼得堡戒備森嚴,但是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艱苦的時期,沙皇軍隊損失慘重,不得已將衛戍首都的部隊也都調往前線了,因此布林什維克黨人才能在首都奪取政權,這是歐洲革命少有的成功案例。

    但是,依靠工人和農民起家的布林什維克不可能在聖彼得堡生存,原因就是這裡地近北極寒冷帶不是俄羅斯的農業區,因此農民少得可憐。又因為聖彼得堡是海港城市,本身沒什麼工業資源,也不是俄國鐵路網的核心,即便作為沙皇首都200多年它依然不是帝國的大型工業區,工人的數量少的可憐,依靠工人和農民立身的蘇俄顯然不可能在聖彼得堡長住。(工業區有武器、農村有兵員)

    在尼古拉二世改革之後,俄國的紡織、冶金、造船、機械製造工業蓬勃發展,聖彼得堡成為造船業的集散地,但是舊都莫斯科承載了大部分的重工業企業和紡織工業,這導致它的工人數量達到驚人的300多萬人。莫斯科的工業企業佔到全國的6%,但這裡工人在全國範圍的比重將近一半。可見莫斯科既是支撐戰爭的工業中心,又是布林什維克發展的最肥沃土壤,因此列寧選擇遷都莫斯科。

    (佈列斯特條約簽署後的歐洲形勢,可見聖彼得堡還是安全的)

    其次,《佈列斯特合約》簽訂之後蘇俄面臨嚴重國際危機,英國率先佔領了摩爾曼斯克港大有順勢南下攻佔聖彼得堡的可能。由於沙俄時代的海軍曾被日本毀滅,重建過程很倉促,造成保衛港口首都的海軍力量十分薄弱。(沙俄遺留下來的戰列艦)

    僅有的四艘甘古特級戰列艦全部部署在波羅的海,但是《佈列斯特合約》簽訂幾個月德國就支撐不住了,協約國海軍大有透過丹麥進入波羅的海的可能,沒有足夠海軍力量爭奪波羅的海制海權的蘇俄,只能選擇遷都到內地的莫斯科。

    看看上圖的蘇俄內戰形勢圖就能明白,莫斯科才是布林什維克控制區的核心地帶,這裡是最安全的部分!而原沙俄首都聖彼得堡距離波羅的海前線近在咫尺!因此並不適合做布林什維克的大本營。

  • 7 # 歷史聞雜

    因為安全問題,俄國首都自彼得大帝以來定在彼得格勒。俄國首都自彼得大帝以來定在彼得格勒,一戰爆發前,俄羅斯帝國內有芬蘭,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而當時的彼得格勒擁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為了儘快從一戰中撤出,和當時的德國簽定了《佈列斯特合約》,這個合約非常苛刻,其中規定蘇俄承認芬蘭獨立,芬蘭西南部的奧蘭群島也歸於芬蘭,波羅的海三國也在後來紛紛獨立, 此時的彼得格勒的外圍屏障全部都沒有,周邊全都是對蘇聯非常敵對的國家。特別是蘇聯當時的海軍非常弱小不足以保衛彼得格勒這個沿海城市。

    而且當時的蘇聯正在陷入內戰,蘇維埃的政權非常脆弱,所以彼得格勒作為首都不足以控制蘇聯如此廣袤的國土。所以當時處於蘇聯腹地的莫斯科是非常合適的首都所在地。

    蘇聯政府於1918年3月從彼得格勒(後改名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為蘇聯首都。

    現在看來這項決定非常正確,因為二戰爆發後,莫斯科正式由於有非常廣袤的縱深,以空間換時間,才能將德國阻擋在莫斯科城下,如果蘇聯的首都在彼得格勒,而德國盡全力只進攻那裡的話,列寧格勒是守不住的。

  • 8 # 歷史有知社

    俄國有兩座雙子星城,分別是莫斯科與聖彼得堡。莫斯科可以說是俄國的龍興之地,俄國人正是以莫斯科(公國)為立足點,歷經兩百四十餘年抗爭,才得以徹底打碎韃靼人的鎖鏈,並走上了強盛之路。而聖彼得堡是俄國曆史上最有名望的君主--彼得大帝所建,自大航海時代開啟,葡、西、荷、英、法皆因海外擴張與掠奪而富裕。

    俄國作為當時的世界大國,雖肌肉壯實,卻並無出海口,在搞海外擴張上有先天的不足。而俄國的貧窮與落後,亦與其內陸國的屬性擺脫不了干係。因而,俄國在很長時期,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葡、西、荷、英、法等國發財,內心很是急躁。但是,俄國人並不認命,拼命地往外擴張,其中有一雄偉意圖,就是找尋出海口。

    彼得大帝時期,俄國在大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中擊敗了北海強國--瑞典,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東岸及芬蘭灣等大片土地,從而也獲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在芬蘭灣建立了新的城市--聖彼得堡,並遷都於此(1712年),以作為俄國走向海洋的起點。至此,聖彼得堡成為了俄國的首都,直到1918年3月,蘇俄將國都又遷回莫斯科為至。

    沙俄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就是已經不滿足於成為純粹的陸權強國,而渴望向海洋進發,成為海-陸混合型的強國。那麼,既然定都於聖彼得堡,有助於俄國往海-陸混合型強國的方向發展,為何蘇俄又要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呢?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戰改變了蘇俄的地緣政治。一戰之後,俄國喪失了西部近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尤其是芬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使聖彼得堡完全裸露在國境之上,尤其是蘇芬邊境離聖彼得堡僅有32公里。蘇俄又因搞社會主義,而成為了當時世界的另類國家,招致了列強的敵視與武裝干涉。將首都定在聖彼得堡,很容易遭到列強的圍剿,進而危及蘇俄的生存。而二戰前夕,蘇聯發動蘇芬戰爭,最為迫切的目的也是為了聖彼得堡的所謂戰略安全,而想去“降服”一下芬蘭。

    其次,蘇俄的戰略方向被迫轉移。隨著俄國十月革命,而退出了一戰之後,得罪了當時的所有強國,實則已經不可能再謀求海上強國地位。故而,蘇俄不得不戰略收縮,暫時放棄海上強權路線,轉而經營內陸。而深處內陸的莫斯科,顯然比聖彼得堡更合適作首都。

    第三,蘇俄內戰。十月革命之後,蘇俄陷入了長久的內戰,蘇俄各地叛亂此起彼伏,形勢對蘇俄政權異常嚴峻。而莫斯科是俄國的心臟,不但是俄國的傳統政治中心,也是俄國的地理重心,內陸交通的總樞紐。定都於莫斯科,有利於蘇俄掌控國家局勢。

  • 9 # 魑魅涅磐

    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俄羅斯的首都是莫斯科,雖然早在蘇聯時期莫斯科就一直是蘇聯的首都,但是莫斯科早前並不是蘇俄的首都。這就要從沙皇時期說起了,我們說起沙皇時期的明君很多人都會想到彼得大帝和葉皇這兩位明君,特別是在電視劇《葉卡捷琳娜大帝》中的首都並不是現在的莫斯科,而是現在屬於俄羅斯第二大城市的聖彼得堡,那為什麼現在又變成了莫斯科了呢?聖彼得堡又是為何成為沙俄的首都的呢?其實莫斯科很早之前就一直是俄國的首都,這就要從14世紀說起了,當時還沒有俄國,而是在莫斯科成立的莫斯科大公國都城,此後歷經二百四十餘年,徹底打破了韃靼人的地域封鎖走向強盛,莫斯科大公國的國土面積一直在增大,但是首都莫斯科卻沒有改變過。直到彼得大帝時期,大帝清醒的認識到當時的俄國雖然國力強盛,但是莫斯科畢竟是一座內陸城市,而且整個俄國沒有任何出海口,整個俄國周邊的海域都被鄰國而佔領,其中北邊的波羅的海被瑞典控制,南邊的黑海被土耳其佔領,特別是波羅的海對於俄國來說有著關乎以後國家興盛的戰略意義,所以在大北方戰爭中擊敗了控制波羅的海的瑞典,獲得了波羅的海東海岸及芬蘭灣等大片海域和土地,從此也獲得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出海口,但是當時的莫斯科離出海口比較遠,不利於發展海軍和海上貿易,所以彼得大帝在芬蘭灣建立了新的城市----聖彼得堡,並在18世紀初遷都到此,從此也開啟了俄國走向海洋的起點,在聖彼得堡作為俄國首都的200餘年時間裡,聖彼得堡不僅成為了俄國的中心城市,也成為了俄國通向歐洲的視窗城市,比如當時俄國和普魯士同盟時期的使節就是透過波羅的海進入聖彼得堡的,葉皇也是透過水路轉陸路的方式從普魯士公主一步一步成為將沙俄發展成為歐洲大國的葉皇大帝的。既然彼得大帝在芬蘭灣建立了聖彼得堡,那為什麼要遷都到此呢?這個說法有很多,有人說是彼得大帝成長於莫斯科,但是在彼得大帝年幼時期,當時的沙俄宮廷內部鬥爭很是激烈,宮廷內部到處是陰謀和殘害,所以在彼得大帝上位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首先處理了一大批的反叛者,但是對於這個成長的城市已經產生了厭倦,所以在建立聖彼得堡以後,大帝有煩心事的時候就會去聖彼得堡散心,後來也就遷都到了聖彼得堡。而聖彼得堡也成為了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源地,特別是彼得大帝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更是使沙俄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而聖彼得堡在地理位置上恰好滿足了這些發展的需求。還有就是相比莫斯科的內陸城市而言,聖彼得堡是一座沿海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也有利於俄國和歐洲之間的緊密聯絡,雖然當時的俄國打敗了瑞典等強國,但是當時是陸地戰爭,而南邊的土耳其一直在挑釁,當時的沙俄在航海領域的實力還是落後歐洲一大截的,所以將首都遷都到聖彼得堡也有利於發展自己的海軍實力。此後聖彼得堡作為沙俄的首都一直到20世紀初期,在這段時間裡,後來成為一代女皇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在利用聖彼得堡的航海優勢,透過外購和自行建造艦船的方式,兩次擊敗土耳其,瓜分波蘭,此後更是將沙俄的實力和國土邊境線深入到歐洲腹地,讓整個歐洲都聞風喪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聖彼得堡還是沙俄的首都,但是在列寧同志領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以後沒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已經燒到東歐了,當時的蘇聯為了保護剛剛打下來的江山,與即將兵臨城下的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條約》,讓出曾經葉皇打下的大片東歐土地。失去東歐保護的聖彼得堡對於歐洲而言就像是菜刀下的魚肉,所以德軍很快就攻佔了聖彼得堡的臨線城市普斯科夫,這個時候對於位於戰火線250公里遠的聖彼得堡來說,已經和任人宰割的魚肉沒什麼兩樣了,所以蘇維埃政府緊急撤往更安全的莫斯科,此後莫斯科也成為了蘇聯的首都直到今天。二戰中著名的“紅場閱兵”不但讓莫斯科這座不屈的英雄城名揚天下,更為戰後蘇俄的國際地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蘇聯在國力的發展方向上也已經由海上貿易全面轉變為發展國內工業建設的道路上來。

  • 10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在俄國人看來,能夠保護他們國家的只有廣袤的土地,只有讓敵人感覺到無限大的戰略縱深,即使再強悍的敵人無法一口氣將整個廣大的俄羅斯征服,而一旦敵人在廣袤的俄羅斯領土上受到挫折的時候,俄羅斯就會反動反擊。

    當俄羅斯還是基輔羅斯的時候,那時候他們的國家很小,於是蒙古人來了,蒙古人用戰刀和馬蹄讓俄羅斯人品嚐到了被征服的滋味,此後他們被蒙古人奴役200多年。而後他們從蒙古人那裡繼承了擴張和征服的基因(據說蒙古人在歐洲是擁有初夜權的,所以很多被蒙古人征服的國家包括俄羅斯都有大量的蒙古人的遺傳基因),進行了瘋狂的擴張,併成為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

    1812年在歐洲大陸戰無不勝的拿破崙準備去征服對他朝三暮四的沙俄,於是他帶領著歐洲最為強大的60萬大軍,入侵沙俄,法軍甚至佔領了莫斯科,但是沙俄利用廣大的領土和法軍兜圈子,結果法軍損失慘重最後狼狽撤回法國,最終拿破崙帝國也走向瓦解。

    拿破崙入侵沙俄

    1941年在歐洲大陸橫掃千軍的希特勒也準備征服讓他厭惡的布林什維克蘇聯,於是當時歐洲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對蘇聯發動閃擊,這次德國幾乎攻到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最終功虧一簣,蘇聯人讓不可一世的德國人見識到什麼是蘇聯的廣大和寒冬,最終德軍被逐出蘇聯,也從此踏上失敗的不歸之路。

    起初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祖先基輔羅斯僅僅是一個公國,13世紀在蒙古的西征中被蒙古征服後,納入到金帳汗國統治。16世紀俄羅斯獲得獨立,但是仍舊是一個公國,後來拜占庭帝國滅亡後,其末代公主逃亡俄羅斯,嫁給了俄羅斯大公伊凡三世,這樣的婚姻得以是伊凡四世(伊凡三世的孫子)成為沙皇(以第三羅馬自居)。

    沙俄對於兩樣東西的征伐和貪婪是沒有止境的,那就是土地和大海。沙俄人對於土地的的貪婪自不必說,而對於大海的嚮往也空前的熾烈。於是沙俄南征北戰,最終他們在北方透過對瑞典的戰爭獲取了波羅的海的出口和在南方透過對土耳其的戰爭,獲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在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時期,在波羅的海的海邊修建一座新城市,那就是聖彼得堡,此後俄羅斯遷都於此,因為在彼得大帝看來,俄羅斯之所以落後,是因為俄羅斯久居內地,過於閉塞,而在海邊建都,則讓俄羅斯加強與西歐的聯絡與溝通,更好學習西歐。

    彼得大帝時期的俄羅斯地圖

    但是俄羅斯遷都聖彼得堡時,俄羅斯已經征服了芬蘭,波羅的海三國,後來又滅亡了波蘭。透過這些領土作為彼得堡的屏障和縱深。此時的彼得堡是安全的。

    1917年沙俄的聖彼得堡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推翻,蘇俄建立紅色政權。但是此時沙俄遭遇的政治地震可不僅僅是紅色革命這一樁,因為沙俄中央政府的垮臺,蘇俄政府尚來不及對全國建立起統治,於是此時的蘇俄其實是一團糟。第一次世界大戰仍然在進行,東線戰場上德軍的進攻仍在繼續,而前線作戰的沙俄軍人突然發現自己的政府沒了?!芬蘭獨立了脫離了沙俄,波羅的海三國也獨立了,脫離了沙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混亂不堪。1918年為了快速解決外部問題,專心對付國內反對勢力(專心內戰),蘇俄和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對於德國做出巨大讓步,放棄了沙俄時代的西部的大片領土。

    這樣的情況之下,聖彼得堡已經成為距離蘇俄的國境線很近,完全沒有安全縱深,這讓蘇俄沒有絲毫安全感,所以遷都回到莫斯科成為了蘇俄布林什維克的選擇。

    不過俄國人是不會忘記他們放棄的領土的,德國戰敗後蘇俄就試圖重新收復這些地區,結果被波蘭打敗,厚愛到1939年至1940年,斯大林與希特勒合作以建立”東方戰線“為由,重新與德國波蘭、吞併波羅的海三國,毆打芬蘭等等,收復1918年丟失的大部分失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俄丟失大片領土

  • 11 # 毛毛™

    1因為聖彼得堡是沙皇建立的首都,十月革命後可愛的列寧同志連沙皇一家都可以的殺,為了表示和沙皇勢不兩立當然會選擇遷都。2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芬蘭投靠了德國,而列寧格勒(聖彼得堡)離波蘭又是出奇的近,萬一列寧格勒首都被佔領了影響還是不太好的,(雖然偉大的達瓦里氏: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同志雖然守住了列寧格勒,但也是慘勝)因為以上原因導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選擇遷都經濟中心莫斯科啦

  • 12 # 愛之育之

    形成足夠的戰略縱深。

    抵禦西方列強的突襲。

    充分發揮地廣之優勢。

    空間換取足夠的時間。

    敵軍被漫長征程拖垮。

    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再擇機反擊一舉滅敵。

    俄國此招數屢試不爽。

    故,蘇聯智也。

    #凌遠長著#

  • 13 # 王祖蔭1

    聖彼得堡,1,太偏西,哪個國家把首都放在國境線上?2,海邊上,市區水太多。莫斯科,1,居俄羅斯核心區域中部偏北,位置較好。2,為俄歲斯發祥地,文化底蘊深。

  • 14 # 彼岸晴天hero

    俄羅斯遷都很多方面分析,這裡兩方面分析,各人意見,敬請批評。

    攻,俄羅斯民族,廣闊平原民族,受當時優勢蒙古族影響,侵略成性,領土至上。因此在國家強大時,必然追求當時符合世界潮流的出海口,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不斷擴張,侵中國,佔伊朗,奪芬蘭,當時重心在歐洲,必然將首都至於聖彼得堡,便於擴張。

    守,擴張成性,東方大國,中國,入侵俄國,那個時候走到東歐,強大如蒙古也不能再向前一步;中亞,西亞,伊朗、土耳其,走向衰敗,無能為力;歐洲,英法德,都具備能力,都再一定程度上提現對俄羅斯的侵略,一戰時,俄羅斯體會到與西歐國家的差距,割讓大片領土,求得和平。戰後,蘇聯面對過歐洲侵略,體會到,莫斯科是戰略平衡點,對於弱勢俄羅斯具有至關重要作用,遷都。二戰,得到回報,領土可以暫時丟失,民族意志在廣大領土支撐下顯得很重要,戰鬥民族誕生。俄羅斯得到回報,蘇聯在二戰中壯大,世界兩巨頭之一。

    蘇聯、現代俄羅斯,核時代到來,以往的不平衡有核力量支撐,變得平衡。世界任何角落都不安全,莫斯科核心周邊,工業佈局不足,農業佈局廣泛,經核打擊能力足,其實是守的一方面。

    因此來看,首都定位與否,與國家實力有關。中國各朝代一樣,大家分析一下,是否有道理

  • 15 # 薩沙

    其實主要就是從軍事上考慮。

    以往沙俄時期,芬蘭是沙俄的盟友,沒有什麼威脅。

    但蘇聯建立以後,芬蘭倒向西方,和蘇聯對立。

    聖彼得堡的位置不好,陸地距離芬蘭只有180公里,幾乎沒有戰略縱深。

    海洋上,聖彼得堡就在波羅的海邊。

    敵人一旦掌握制海權,可以隨意從波羅的海登陸聖彼得堡。

    從軍事上來說,這非常不利。

    事實也是如此。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列寧格勒北面芬蘭一側的芬軍東南、卡累利阿2個集團軍,於6月底分別在彼德羅扎沃茨克和維堡方向,對蘇軍北方方面軍發起猛烈的進攻。

    蘇軍用盡全力才抵抗住,但最終還是被突圍,列寧格勒被團團包圍了800多天,造成最多150萬人死亡,其大部分人不是被打死,而是餓死。

    在872天的圍城戰中,在1941年至1942年間的冬季,當所有雀鳥、老鼠及寵物被生還者吃光後。在1942年1月至2月每天死亡約7000 - 10 000名居民,其中大部分緣於飢餓。

    城內的居民為了活命,開始吃屍體。列寧格勒警察因而組成一個特別師,阻止人吃人現象。

    大家看看,如果把首都設在聖彼得堡,會怎麼樣的下場。

  • 16 # 挖掘機式遂發槍

    俄羅斯的首都以前在舊俄時期為基輔,莫斯科,彼得大帝當政時為了給當時的內陸國家俄羅斯大帝國找一個出海口,傾全國之力∧發動了數次對瑞典人的戰爭,終於在芬蘭灣,涅瓦河畔奪取了一個波羅的海的入海口。

    當時的彼得堡除了幾個碉堡什麼都沒有,沙皇彼得大帝用了強制性的手段把土豪們從莫斯科和下諾夫哥羅德等地區強遷到彼得堡,由於河口區地勢低,全部都是爛泥,只有運來抗蝕腐的松樹樹幹,充當地下基礎,土豪貴族們叫苦不迭。

    這樣才建成的彼得堡,為了城市建設和軍備補充,彼得大帝狂徵稅負,發明了按眼珠的顏色徵稅的辦法。

    沙皇俄國有了港口,農產品能更快更方便運住英法等國,加強了俄羅斯人的擴張能力,十月革命後,列寧為首的布林什維克革命者也是首先在聖彼得堡奪取了政權,但是由於德軍繼續進攻俄羅斯,列寧的紅色政權只有簽定恥辱的〈佈列斯特條約〉割地賠款,退出協約國同盟,同德國單獨講和。這樣又激怒了同德國苦戰的英法,1919年英法聯軍騰出手來,英國大洋艦隊直接去威脅涅瓦河口的彼得格勒,蘇維埃政權丶只有把首都內遷到莫斯科才能抵抗十四國的武裝干涉。

  • 1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156年尤里·多爾哥魯基大公用木牆和護城河構築起一座防禦工事——這就是今天克里姆林宮最早的雛形。很快以早期的克里姆林宮為中心形成了若干商業、手工業和農業村落,到13世紀初這裡已發展成為一座繁華的城鎮——這座城鎮就是如今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1236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西征歐洲,羅斯諸公國全被其席捲。1240年拔都在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帳汗國。在蒙古人統治羅斯諸公國時期位於奧卡河與伏爾加河交匯處的商業要道之上的莫斯科迅速發展壯大——莫斯科大公國透過為蒙古可汗徵收貢賦和征討不聽號令的公國而取悅於蒙古金帳汗廷,而莫斯科大公國則利用蒙古人的威勢趁機削平群雄,逐漸完成了羅斯諸公國的統一。1480年日漸強大起來的莫斯科大公國擺脫了蒙古的統治,到16世紀初莫斯科大公國已兼併了特維爾、普斯科夫和里亞贊等羅斯公國,又從立陶宛人手中收復了斯摩稜斯克,至此一個北起白海、南至奧卡河、東臨烏拉爾山、西達第聶伯河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宣告誕生。由於俄羅斯國家是由崛起於莫斯科地區的莫斯科大公國演變而來,因此在莫斯科大公國統一羅斯諸公國的過程中莫斯科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統一後的俄羅斯的首都。

    公元1435年地跨歐亞、享國千年的拜占庭帝國在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凌厲攻勢下終告滅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逃到羅馬教皇處避難。後來在羅馬教皇的主持下莫斯科大公國的大公伊凡三世與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實現了聯姻,此後莫斯科開始被稱為第三羅馬,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圖案開始出現在莫斯科大公國的國徽、國璽以及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塔樓上,莫斯科的城市規劃也開始有意識地效仿羅馬城的結構。16-17世紀莫斯科自內向外形成了三層環形防禦體系:基塔哥羅德、白城和土城。然而在1712年彼得大帝卻放棄了這座俄羅斯歷史上這座歷史悠久的首都,轉而在他剛從瑞典人手中奪取的涅瓦河畔營建了一座新都。那麼彼得大帝為什麼要建立一座嶄新的城市並用其取代莫斯科的首都地位呢?

    當彼得大帝在1689年登上俄國皇位時他所統治的廣袤疆域中只有阿爾漢格爾斯克這一個出海口。這時的俄羅斯事實上是一個閉塞的內陸國——儘管擁有漫長的北方海岸線,但在那個缺乏破冰技術的年代北冰洋航線是根本沒什麼利用價值的,即使是作為唯一出海口的阿爾漢格爾斯克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封凍的。在1700~1721年的大北方戰爭中彼得大帝拉攏波蘭、丹麥等國成功戰勝了瑞典,佔領了芬蘭灣、里加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這是一片海路相間、煙霧茫茫、狼群出沒的荒涼之地,入海口被淤泥堵塞,河水倒灌現象嚴重。這裡既缺少穩定的淡水資源,又沒有可供開採的大量木材,以致於當時幾乎沒人認為這裡適合興建城市。然而此時正致力於建設強大海軍和開拓國際貿易的彼得大帝卻決心將這裡打造成為俄國面向歐洲的出海口。彼得大帝對俄羅斯進行了一場效法西方的激進式改革,在他眼中莫斯科充滿太多腐朽陳舊的保守事物了,與他所要構建的嶄新俄羅斯完全不相配,他需要更便捷地接受在他眼中更為先進的西歐文化。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使其在涅瓦河畔建立起一座新城——聖彼得堡,1712年彼得大帝就急不可耐地將都城遷往新建的聖彼得堡,要知道這時與瑞典的北方戰爭尚未結束,聖彼得堡還處於雙方對峙前沿地帶。

    彼得大帝去世的1725年聖彼得堡已發展成為設施完備的都市:其居民人數已達到8萬人,這佔俄國全部城市人口的1/8左右。然而這時聖彼得堡的首都地位並不穩固——1729年彼得大帝的孫子彼得二世將首都遷回了莫斯科。僅僅一年後彼得二世就感染天花而亡,俄羅斯帝國的首都隨即又遷回到聖彼得堡。1737年成立的聖彼得堡建築委員會開始系統進行城市房屋的規劃設計和調整工作。1754年由祖籍義大利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的冬宮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如今這已成為聖彼得堡的地標性建築——正如克里姆林宮是莫斯科的地標性建築一樣。十月革命後冬宮被闢為艾爾米塔日博物館,一共350間展廳中收藏有270萬件文物、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這令其成為與中國的故宮博物院、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齊名的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1866年清政府派出赴俄訪問的使節在筆下記錄道:”彼得堡乃俄國都城也,人煙輻輳,街道寬闊,週五十餘里,樓閣高聳,宮殿輝煌,人民五十三萬六千,足稱各國都城之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沙皇俄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處於敵對狀態,而聖彼得堡城市名稱中的”堡“來源於德語詞源,於是在1914年7月後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格勒“一詞就是俄語中”城市“的意思,所謂彼得格勒就是指彼得大帝的城市。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這一過程中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炮打冬宮成為了十月革命中的標誌性事件。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的是異常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沙皇政權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殘部蠢蠢欲動,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仍在進行——東線戰場上的德軍並沒因俄國內部的革命而停止向東進攻。芬蘭宣佈脫離俄國而獨立,波羅的海三國也獨立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處於一片混亂之中,俄國國內的混亂狀態已使前線俄軍毫無戰意可言。到1918年3月德軍已逼近彼得格勒,而從沙俄脫離出去的芬蘭也與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處於對立狀態,彼得格勒的安全已得不到保障。好在俄國從來不乏戰略縱深:1812年5月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率領使用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結果俄羅斯人憑藉自己遼闊的戰略縱深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儘管拿破崙攻佔了莫斯科,可隨著戰線的延長就使軍隊的補給日益困難,俄國人趁機利用自己對天氣和地形的熟悉發起反攻,最終拿破崙的57萬徵俄大軍只有不到3萬人回到法國。1918年的蘇俄政府在嚴峻的安全形勢下不得不考慮遷都事宜,而最適合的自然就是莫斯科了——儘管自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以來莫斯科已由首都降為陪都,但600餘年的建都史仍使其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擁有無比崇高的地位,作為陪都的莫斯科依然還是俄羅斯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1755年莫斯科建立了俄國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今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1851年莫斯科的鐵路修通。更為重要的是:莫斯科是繼彼得格勒後較早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城市,蘇維埃政權對這裡控制力度相對較強,從而使其遠離白軍殘部的威脅。

  • 18 # 榮華之武器堂

    十月革命勝利後,布林什維克政權最初的首都是在彼得格勒。新政權成立後在1917年10月26日(11月8日)頒佈的第一個法令就是《和平法令》。出於自身戰略需要,唯一響應的國家就是德國,它在11月27日表示可以談判。不過它並不是為了解決兩線作戰困境,而是準備利用蘇維埃俄國的困境,進一步蠶食和吞併對方。

    1917年1月3日,俄德雙方開始在德國佔領的佈列斯特開始和談。12月15日簽署停戰協定。12月22日正式舉行和平談判。

    1918年2月10日至3月3日, 正是蘇維埃俄國與德國進行佈列斯特和約談判的關鍵時刻。2月18日德國藉口蘇維埃俄國沒有很好履行停戰協議以及佈列斯-利托夫斯特和談破裂,發起了大規模進攻,很短時間就攻佔了整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已經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一部分。

    為了對蘇維埃俄國施壓,德國的飛機在此期間每天以飛行高度1000至3000米的編隊形式出現在彼得格勒上空,試圖突破城市。

    2月21日,列寧發出了“社會主義祖國在危險中”的號召,號召廣大人民積極參加紅軍,抵抗侵略者的進攻。 2月23日,年輕的紅軍在納爾瓦和普斯科夫城下擊退敵軍。此後1923年這天被稱為紅軍日,1946年改稱蘇聯建軍節,1995年俄羅斯改為祖國紀念者日。

    2月24日,德軍提出最後通牒,條件則比2月9日的更為苛刻。

    對於當時的蘇俄政權來說,佈列斯特談判的關鍵在於“失去空間,贏得時間” 。在這個大背景下,列寧考慮的問題是首先儲存住蘇維埃政府。為了以防萬一,他當機立斷要求將首都遷往莫斯科,也就是離德俄戰線更遠一些的地方。顯然,列寧做出這樣的決策是預見到了局勢的危急性。因為如果失去了彼得格勒,也就將失去蘇維埃政權。列寧甚至考慮過“也許,我們即將迎戰;可能明天我們把莫斯科也放棄,然後,再轉入進攻。。。”

    1918年2月26日,人民委員會透過決議,將政府機關遷往莫斯科。決議除了遷移政府機構和領導人員之外,還要求無論如何立即搬走國家銀行、黃金和國家有價證券印刷廠和疏散莫斯科的貴重物品。這個決議表明了列寧為了保住蘇維埃政權,不惜與德國單獨媾和,簽訂和約,甚至最後與德國破釜沉舟一戰的決心。

    3月3日,佈列斯特和約正式簽署,蘇維埃俄國以極大代價(失去78萬平方公里土地和5600萬人口,喪失27%可耕地、26%鐵路、73%鋼鐵冶煉和89%煤礦開採)換來了暫時與德國中止戰爭關係。1918年11月13日蘇維埃政府宣佈廢除該和約。

    3月11日,即佈列斯特和約簽字後的第8天,列寧和政府成員乘專列到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 同一天,莫斯科電臺廣播瞭如下通告:“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人民委員會和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工人、士兵、農民哥薩克代表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已經來到莫斯科。聯絡地點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

  • 19 # 海中巖haha

    直到二戰前夕,蘇聯強迫芬蘭換地,芬蘭不同意打了仗,以上百萬的傷亡才給彼得堡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戰略縱深,同時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組建相當強的海軍,才算給彼得堡相對安全的環境,即便是這樣,德軍也是幾天內就突擊到列寧格勒外圍,很快就完成包圍,但由於格寧格勒鄰湖,德軍無法把整個湖包圍,蘇軍還能從湖上補給才算守住,這還是因為列寧格勒地位已不重要,德軍沒有使用重兵攻城,如果首都在這裡,用不了一個星斯就會被德軍打破,德軍將主要兵力用於突擊莫斯科方向了,莫斯科數百公里的縱深才救了蘇聯。

  • 20 # 李厚何

    聖彼得堡所在地17世紀末、18世紀初被彼得一世從瑞典人手中奪取,1703年在要塞基礎上擴建為城市,9年後的1712年就被定為沙俄的首都。

    彼得大帝親自參與興建聖彼得堡

    彼得一世之所以要從傳統故都莫斯科遷都剛建成9年的聖彼得堡,是因為沙俄製訂了向西擴張,融入歐洲的國策,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向南、向東,和韃靼人、奧斯曼土耳其人爭奪地盤的戰略,定都聖彼得堡可以控扼當時沙俄在西方唯一的一扇門戶,有利於進攻和擴張,當時沙俄的主要進攻物件除了江河日下的瑞典,還有一度強盛的中歐大國波蘭,以及條頓騎士團等割據勢力,定都聖彼得堡可以左右逢源,而繼續留在莫斯科則有鞭長莫及之憾。

    此後兩百年間,沙俄不斷擴張,一方面和普魯士、奧地利三次交易後吞併了大半個波蘭,另一方面,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也被納入沙俄領土,這就使得原本處於前哨地位的聖彼得堡,逐漸成為沙俄歐洲部分的中心,不論向北、西、東、南,都有相當大的縱深,這確保了它的安全,且“天下之中”也是定都的便利之地。

    1744年的聖彼得堡

    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俄一開始也繼續定都聖彼得堡,因為當時蘇維埃運動在波蘭、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同樣風起雲湧,這些原屬沙俄版圖的地方究竟會怎樣,新生政權並不很清楚(蘇俄誕生之初曾試圖控制波羅的海三國,進軍波蘭並在芬蘭扶持蘇維埃政權),而聖彼得堡不僅有當時俄國最龐大的工人階級群體,也有打響十月革命第一炮的波羅的海艦隊水兵。

    1917年的聖彼得堡

    但局勢很快急轉直下:各地白軍紛起而原本的盟國協約國惱恨俄國退出一戰站到白軍一邊;芬蘭民族主義者打敗當地蘇維埃正謀求獨立,當時的芬蘭領土比現在大得多,控制著今天在俄羅斯境內的卡累利阿等地,北方邊界直逼聖彼得堡近郊;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已基本成定居,而今天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當年卻是傳統的普魯士領地柯尼斯堡;波蘭同樣在謀求獨立,不久後紅軍將在華沙城外遭遇慘敗……更要命的是,喀朗施塔得爆發了水兵騷亂(後來更曾發展為暴動,不過此時蘇俄已經遷都),這讓蘇俄感到“水兵也不那麼保險”。此時的蘇俄四面受敵,自保是當務之急,而聖彼得堡已從“天下之中”變成了三面是敵的一座危險孤島,1917年9-10月德國艦隊佔領西愛沙尼亞群島,炮擊聖彼得堡的一幕,許多俄羅斯人記憶猶新。對處於守勢的蘇俄而言,繼續定都於此壓力實在太大。因此在1918年3月12日把首都遷回莫斯科。莫斯科處於內陸,即便在最危急關頭,四面仍均有一定防禦縱深,不至於自蹈險地。

    在聖彼得堡打響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此後蘇俄-蘇聯國力雖再度興盛,但聖彼得堡/列寧格勒西、北兩面防禦縱深太淺的缺陷始終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因此百年來雖然不斷有人提議把首都遷回去,最終仍然一切照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比較好的古詩詞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