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史日記
-
2 #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對於嘉慶,對於大清來說,可謂是前所未有之恥辱。所以,嘉慶皇帝下旨不許拔,以示自己“知恥而後勇”的決心,並藉此來警示後人。
說起這個箭頭的來由,還得從嘉慶年間一場規模小到不能再小的叛亂說起。嘉慶十八年(即1813年),一直活躍在京畿一帶的天理教頭目林清,帶領一支不滿兩百人的起義軍(其實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在太監劉得才的裡應外合下,居然神奇的攻進了紫禁城。
堂堂大清王朝的皇宮,竟然這樣隨隨便便就被不滿兩百的烏合之眾攻入。而且,十數倍於林清起義軍的清朝禁軍部隊,居然還無法快速將他們消滅,而是任由起義軍在宮禁之內橫衝直撞,一直殺到了“隆宗門”。
而這個“隆宗門”的來頭可不簡單,它的門外是清廷的中樞機關軍機處,門內就是太后的慈寧宮,是連線內廷與外廷的一道重要屏障宮門。這道門即便是王公大臣,沒得到皇帝的宣召,都不能私自通過。換句話說,一旦林清起義軍攻破此門,就等於攻入了紫禁城的內廷,其所帶來的後果之嚴重,可想而知!
由於“隆宗門”實在太重要,所以清軍不惜一切代價也必須要把這股叛軍剿滅在此門之外。幸運的是,在此危急關頭,智親王親自旻寧(即日後的道光皇帝)帶領軍隊及時趕到,最終經過激戰,才消滅掉這股不滿兩百人的起義軍。也正是在此次交戰過程中,“隆宗門”的匾額上也數度中箭,最終就留下一個箭頭在“隆宗門”匾額上。
嘉慶皇帝獲知此事後,勃然大怒,自己萬萬沒想到,偌大一個紫禁城,數萬京衛部隊,竟然奈何不了一支不滿二百人的起義軍。嘉慶皇帝在之後的《遇變罪己詔》中,稱此事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所以,嘉慶為了給後世留下警示,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知恥而後勇”的決心,讓人特意留下匾額在的一個箭頭。
-
3 # 覃仕勇說史
答:故宮“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最先是連著箭桿、箭羽一起插在那兒的,非常惹眼,有礙觀瞻,很多內侍都提議要將它拔去,但嘉慶堅持不許。
這麼著,由於箭桿是木料、竹料做成的,箭羽就是鴿子羽毛,那麼,經過長久的風吹雨晒,箭桿和箭羽都沒有了,卻還剩下那枚已經生鏽的箭頭牢牢釘在“隆宗門”的匾額上。
嘉慶帝為何不許拔掉呢?
都是給氣的。
要知道,清朝定鼎中原,從順治算起,緊接著的康、雍、乾三朝被稱為“盛世”,大清朝鼎盛威武,天威不可冒犯。
但到了嘉慶當家了,卻是冏事頻現,讓嘉慶煩透了。
插一句,嘉慶帝后來駕崩了,他的廟號居然是“仁宗”。
歷史上的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都是仁政愛民;尤其是宋仁宗,更是把一個“仁”字推到極致。
但是,這個清仁宗嘉慶帝,唉……
嘉慶帝不但是清朝諸帝中遇刺客最多的人,也是中國歷史上諸帝王遇刺客最多的帝王。
早在,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嘉慶從圓明園回宮,剛進入神武門,就遭遇到了一個名叫陳德的剌客的行刺。
嘉慶十年(1805年)春二月,又有一個姓名為劉士興的刺客肩扛一杆用袍子裹著槍頭的鐵槍闖入神武門,先用槍刺傷了值班護軍圖塔布,後又從腰間抽出了兩把殺豬刀,守門章京舒當阿的帽簷被砍破,護軍莫爾根的手指頭被砍傷,另一護軍校八十四的頭臉也被砍傷,且傷勢嚴重。
嘉慶十六年(1811年)十二月初十,在景運門內值班的內閣中書屈廷鎮的海龍皮褂後襟竟被潛入宮中的賊人用刀割開了一道口子。
……
所有的一切,明擺著都是衝著嘉慶帝來的。
嘉慶帝為此大動肝火。
該日,北京天理教教首林清悍然發動起義,以200人潛入城內,分由東華、西化門攻進清宮。
當時,宮廷內的皇子、顯貴大臣、武將勳戚等驚慌失措,哭爹喊娘,亂成了一鍋粥。.
負責守午門的清將策凌竟然在親兵的保護下開門首先開溜。
所幸,當時有火器營、健銳營留駐京師,他們入宮與天理教眾在隆宗門外展開激戰,最終平息了這場變亂。
他痛斥臣下,聲稱這是漢、唐、宋、明從來未有之事,竟出大清朝,實是大清朝的奇恥大辱。”
作為對愛新覺羅皇室的一個警示,他下令誰也不得拔去混戰中釘在隆宗門上的那支箭鏃。
-
4 # 老豬的碎碎念
說幹就幹,他們買通了大內的一個太監作為內應(開門),一票人浩浩蕩蕩的殺向了紫禁城,由於城防的人數確實太少,這夥子人幾乎沒遇到什麼大部隊,直接衝到了故宮隆宗門,只要進了此門,就算是到了皇帝老兒家,金銀財寶那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此時遇到一個問題,這個門無法開啟,且有不少兵丁把手,這如何是好??領頭的果斷下了一個命令,跳牆頭!於是乎,這夥亡命之徒開始接力往上爬,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有兩個天理教徒好不容易爬上去,突然看到一個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了他們,拿槍的這個人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此時的他還是皇子,只聽砰砰兩槍,這兩人便從牆頭栽下,掛了,大批的清軍這個時候也趕到了,他們在隆宗門展開了激烈的肉搏,一時間喊殺聲不絕於耳,在混亂中,不知誰放的流矢不偏不正的紮在了“隆宗門”匾額上。
很快,這場鬧劇被鎮壓了下去,等大清當家的嘉慶帝回京聽說此事後,後怕不已,大怒道,這事簡直是丟人現眼,奇恥大辱,為了警醒自己和後人,便命人不許拔掉。讓這個箭頭時刻提醒著愛新覺羅的子孫。(後話,然並卵。)
-
5 # 秉燭讀春秋
我們在遊覽故宮的時候,發現在“隆宗門”的匾額上殘存著一支箭頭。(其實最早有許多,只是後來保留了一支)
相傳這是在嘉慶皇帝當政期間,京城發生了“天理教之亂”,嘉慶皇帝為了警醒自己和後世子孫,傳旨不許把箭頭拔下來,因此一直保留到現在。(如圖)
有些教訓是終生難忘的,“天理教之亂”是嘉慶皇帝永遠抹不去的心中之痛,是他永遠的惡夢。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53歲的嘉慶帶著皇子、嬪妃和一些大臣去木蘭圍場打獵,宮中只剩下了部分官員留守。
當時嘉慶的二皇子,31歲的旻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因為身體不舒服留在了宮中。
就在京城空虛時,天理教河北分教的教首林清,和京城的太監勾結,裡應外合預謀攻進皇宮,伺機奪取大清江山。
當時林清派200人分成兩個小隊混進北京城,100人攻擊東華門,100人攻擊西華門。
由於攻擊西華門的教徒,在混進皇宮裡的太監教徒帶領下,很快攻進了隆宗門。東華門的教徒進展卻沒有這麼順利,因此西華門的教徒等於孤軍深入。
這時旻寧聽到了喊殺聲,他登高遠望,發現幾百人要跳牆進入隆宗門。這時皇宮裡的太監宮女嚇得四處亂竄,口裡喊著:“不得了啦,天理教攻進來了。”
旻寧急忙從書房裡提著他那支鳥槍上了大殿頂,裝上火藥,瞄準要越牆而過的的教徒,“啪”,一槍一個打死了教徒。
教徒發現了旻寧,用箭射擊。總的來說弓箭不如火槍,教徒始終沒能開啟隆宗門,只是在門匾上留在了許多斷箭。
就在旻寧和教徒交火時,宮中的禁衛軍得到了訊息,迅速出動八旗軍把200多個教徒包了餃子。
暴亂很快被鎮壓,林清最後被捕殺。
嘉慶回京後心情很沉重,覺得很後怕,幸虧自己的二皇子機智勇敢,用鳥槍打退了教徒的進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從此確立了旻寧做自己接班人的地位。
說實話,嘉慶從老爸乾隆手中接過來的其實是個爛攤子,加上他資質平庸,清朝千瘡百孔,就像一艘漏水的大船。加上嘉慶疏於修補,大船沉沒是早晚的事。
史學家一致認為,大清是從“嘉道”(嘉慶、道光)開始走下坡路的。嘉慶萬萬沒想到,區區幾百人差點顛覆大清政權。
事後他做了自我批評,向全國發出了罪己詔。其中這樣寫道:“天理教人數之少,動靜之大,前所未有,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實乃吾之過也”。(天理教、白蓮教當時人數不少,後被嘉慶鎮壓。天理教起事時大多教徒被鎮壓)
有鑑於此,為了吸取教訓,嘉慶沉痛地說:“留下幾支斷箭吧,讓它時時刻刻警醒我們!”這就是我們至今能看到隆宗門箭頭的原因。
-
6 # 貓爪草歷史
公元1820年,嘉慶皇帝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跪在床邊的二皇子愛新覺羅·旻寧已泣不成聲。大臣們此時將養心殿圍堵的水洩不通,大家默默不言。”永不忘十八年之變...",老皇帝的告誡不斷在大殿中迴響。
旻寧不會忘記那天,那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天理教之所以會選擇這天起事,跟二當家李文成分不開。嘉慶十六年八月的一天夜裡,李文成突然看到一顆彗星飛逝而去。頓時他來了精神。“星射紫微垣,主兵象”,他清理桌子上的刨花,磨墨提筆,經過半時辰的推算。“酉之年,戊之月、寅之日,午之時”。他拿起紙上的結果,忍不住讀出聲來。“真是天助我也!”起義時間就是二年後的九月十五日。
注意到天生異象的不止李文成一個,還有欽天監的官員們,他們向嘉慶奏稱“彗星出西北方,主凶”,於是清廷以“本朝不宜閏八月”,逐改為“癸酉閏八月於次年二月”用以躲避兵災,正因這麼一改,這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變成了八月中秋,“八月中秋,中秋八月,黃花滿地發”起義時間跟時下流行的民謠不謀而合。
天理教在九月十五日舉兵,屆時,京畿、直隸、山東、河南將同時起義,然後直魯豫三省隊伍迅速向京會合,推翻清廷。他們以為“順天承運”便不會失敗。
負責京城起義由天理教幫主林清親自指揮,他事先從信徒中挑選出七十餘人,分別有陳爽、陳文魁二人率領。陳爽領二十餘人,由東華門攻入;陳文魁領五十餘人,由西華門攻入;隊伍每人領白布二塊,刀一把。為掩人耳目,隊伍分批進城,扮作小販,先在外城菜市口處會齊,然後進入內城。
九月十五日中午,陳爽帶領的二十餘人,攻東華門,結果只進去兩人,不久便被撲滅。
陳文魁帶領的四十多人,在太監張泰、高廣的引導下進入西華門一路十分順利,隊伍很快進入紫禁城,來到隆宗門,信徒搶得守衛弓箭,作為武器。想由隆宗門進入嬪妃居住的大內後宮。誰知,守衛急忙將大門關閉,造反者被阻於門外,一人急中生智,快速爬上大紅牆,打算越牆而入。
這一切,都被年少的旻寧看在眼裡,可他嚇得不知所措。因為皇阿瑪嘉慶此時根本不在皇宮裡頭。按清制:每年七月至九月,皇帝循例赴承德避暑山莊,木蘭圍場行“秋獮禮”。留在皇宮的只是些皇子和大臣,處理日常事務。嘉慶於公元1813年七月十八日自圓明園啟程,於七月二十四日到達承德避暑山莊,事發當天他正從避暑山莊趕回京城,當他得知“癸酉之變”,已是九月十六日。
身邊的太監常永貴提醒旻寧,“用鳥槍打”,旻寧平時喜歡和小太監拿彈弓打鳥,危機之時,他拿起一旁的鳥槍,端在手裡。站在養心殿外,將爬上西大牆的亂黨一一射殺。不同以往,這次他受到阿瑪嘉獎,立他為儲君。不久五六十清軍趕至隆宗門前,在和天理教交戰中,不知是誰的箭射中了隆宗門的匾額。
天理教襲擊皇宮事敗後,清廷從被捕的教徒口中得知,策劃這一切的正是林清。此時林清則坐在京郊黃村宋家莊的家中等候訊息,屋內青煙瀰漫,他抽了一天的煙。等官兵將林清一干人等總計十六人皆被凌遲處死,已故親屬則剉屍揚灰。
二當家李文成帶著主力部隊二萬餘名,從十一月初起,在河南滑縣於清軍進行殊死抵抗,雙方相持近二十天,終敵不過清軍的火力,以失敗告終,李文成自焚而亡。
嘉慶死後,旻寧登基,他就是後來所稱的道光帝,面對隆宗門匾額上那支斷箭,他想起阿瑪的告誡,要勿忘國恥,永遠牢記天理教攻入自家門口的教訓。
此後,他力行廉潔,常年累月穿著打補丁的龍袍,那些年,他引領潮流,導致街上乞丐所穿的百納衣成為京城達官貴人,競相追逐的時尚爆款。
-
7 # 奕天讀歷史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北京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帝王的居住地,必然是守衛森嚴之地。單獨的刺客想混進去,已經非常困難了,更不要數十上百人的隊伍,攻入紫禁城了。恐怕多數情況下,還沒來得及靠近紫禁城,已經被守衛紫禁城的禁軍給拿下了。
但是,偏偏在清朝嘉慶年間,這種事情就是發生了。
《清史稿·仁宗本紀》記載:“奸人陳爽數十人突入紫禁城,將逼內宮,皇次子用槍殪其一人……王大臣率健銳、火器營兵入,盡捕斬之。”清仁宗就是嘉慶帝。
《清史稿·宣宗本紀》記載:“(嘉慶)十八年九月,從幸秋獮木蘭,上先還京師,而教匪林清黨犯闕之變作。是月……賊入內右門,至養心殿南,欲北竄。上御槍斃二賊,餘賊潰散,亂始平。”清宣宗就是道光帝。
原來,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慶帝帶著宗親大臣,到木蘭圍場秋狩。紫禁城空虛,白蓮教的一個北京分支天理教,認為正是發動起義,進攻紫禁城的最好時機。他們在首領林清的帶領下,買通了紫禁城內的太監,進入了紫禁城。
景運門、隆宗門都是隔離內外廷的重要門戶,攻進去就是皇帝與嬪妃們居住的內宮。平時,王公大臣也是不經允許都不可以擅入的。好在,未登記的道光皇帝已經提前從木蘭圍場返回,就在宮內,率人抵擋住了天理教眾的進攻。隨後,禁軍趕來,平息了天理教中的進攻。
嘉慶皇帝返回紫禁城後,聽聞了訊息,十分震怒,就命人去了箭桿,留下了插在匾額之上的箭頭,以示警醒。這就是嘉慶不讓拔掉箭頭的原因。為此,嘉慶皇帝還下了罪己詔,表示此次紫禁城之變,“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以此推算的話,自這個箭頭被射入隆宗門匾額,距今已經有200餘年的歷史。
不過,到了現在經過文史專家走訪,以及對古籍、史書的查詢之後,認為這個箭頭可能並不是嘉慶時期留下來的。根據對五十年代,負責清理、修復隆宗門的老工人回憶,當時隆宗門的門框、匾額、椽柱上有很多箭頭。門框等顯眼位置的箭頭都被拔掉,修復了。
因此,專家推測,這些箭頭很可能是在清朝滅亡後,清朝的一些宗室子弟,在紫禁城內閒來無聊,拿大門當箭靶射,留下來的。特別是被勒令辦理紫禁城之時,也沒什麼心思去清理這些箭頭,因此,才被長期遺留了下來。
-
8 # 歷史守望者
天理教徒林清趁嘉慶帝外出之際,率領教眾及臨時慫恿的百姓共兩百來人,在宮中教徒太監的接應下進攻紫禁城。
起義軍一度闖到隆宗門一帶,這隆宗門毗鄰軍機處、慈寧宮以及皇帝的住所,由此可見這場起義已經危及到宮廷的核心地帶。
匾額上的箭具有警示意義林清率領的這兩百來人的起義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竟然能殺進宮廷重地,而且宮廷侍衛居然還難以將其制服住,這令嘉慶帝又氣又怒。
嘉慶帝對宮廷的守衛工作大為失望,所以他執意要留下匾額上的箭,以此作為警示,讓大家都銘記這次教訓和恥辱,以免重蹈覆轍。
通過上文的敘述,大家應當都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吧,應該說嘉慶皇帝不讓拔下隆宗門匾額箭頭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回覆列表
這隆宗門的匾上怎麼會留下一個箭頭呢?難道是哪位遊客的“傑作”嗎?為此,我還特意去找了工作人員告知他們這個情況,結果工作人員說那是特意留在上面的箭頭,是當年嘉慶皇帝親自下令這樣做,到今天也就沒人取下來。
原來,林清進攻紫禁城做足了準備,他選擇進攻紫禁城的時間,正是嘉慶皇帝帶著紫禁城守軍出去狩獵的時機,在內應的幫助之下,這支起義軍一路殺到了隆宗門。
這道門即使王公大臣,沒有得到皇帝的宣召,都不能私自通過,當時林清帶領的起義軍正是攻到此處,紫禁城危在旦夕。
當嘉慶皇帝知道此事後,龍顏震怒,他沒想到的是,偌大一個紫禁城,居然受不住一個二百餘人起義軍的進攻,看著隆宗門匾額上的箭矢,他覺得有必要給後世留下點警示,於是他命人取下隆宗門匾額上箭矢的時候,讓人特意留下一個箭頭,作為後世的警鐘,時刻敲響在後人的耳畔。
只是嘉慶留下箭頭警示後人的好意,他的後人卻沒能領會多少,從他開始,大清走上了下坡路,專家稱為“嘉道中衰”,隨後,大清在腐敗中走向滅亡,辜負了嘉慶皇帝留下箭頭的一片苦心。
工作人員給我講完,他一陣唏噓,我也從中受益匪淺,心中為嘉慶皇帝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