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orrest
-
2 # 時尚毒舌
最深刻的外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1994
最深刻的國產電影:《霸王別姬》1993沒有之一。
此外記憶力中喜歡還有:
二戰題材《辛德勒的名單》1993
驚悚題材《七宗罪》1995
恐怖題材《沉默的羔羊》1991
勵志片最喜歡《阿甘正傳》1994
西部片推薦《與狼共舞》1990,小李子的《荒野獵人》和他一比,也許只能算是個渣渣。
科幻片《人工智慧》
黑幫片《教父》
。。。。。。。好像還有很多。。。。。。
-
3 # 我找我玉璽
每看一部電影都像走了一次人生,最近的一部印象最深的電影是《一個勺子》,由陳建斌首次自編自導自演,並且由陳建斌,蔣勤勤,王學兵,金世佳領銜主演的喜劇電影!影片改編自河北作家胡學文中篇小說《奔跑的月光》,講述了一位西北淳樸農民救助一個流落街頭弱智“勺子”的故事。電影從臺詞到劇情非常的黑色幽默,爆笑之餘也在最後丟擲了一個非常尖銳長矛,擁有直戳內心的力量,拷問著人性和社會。
-
4 # 成都魯班裝飾設計師
《返老還童》真的好經典啊~~兩個人時空交錯,卻一起擁有過美麗。《阿甘正傳》也不錯啊,好媽媽啊,最傻的人,也可以變得這麼優秀。《中國思維創業聯盟搜查令》也非常不錯啊,幾個年輕人,領導了從初中文化的創業者,到研究生的創業者;講述了創業者的辛酸故事,但是最後都各自有一番成就。《泰坦尼克號》也很經典呀,男主角為女主角貢獻了生命,釋放了愛。
-
5 # 金牌娛樂
最喜歡的電影就是小時代,讓我對郭敬明刮目相看。
我看電影比較在意畫面、鏡頭什麼的,所以如果一個電影裡有什麼有意思的鏡頭設計,在我看來就是不錯的。
原先想著一個青春片嘛會是日系那種逆光啊小細節的捕捉啊,結果《小時代》正相反,走的完全是好萊塢的路子,用光、攝影都是很摩登的都市感,剪輯節奏也乾淨利落,完成度出乎意料地高,整體看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確實沒想到會是一個新人導演而且還是外行人的第一部導演作品——還真有點不想承認。
重點說說兩個印象深刻的長鏡頭,一個是電影進行到一半左右,在大學校園裡面,一群人你追我趕在校園裡的追逐戲。五個主角,從不同的地點出發,你找我,我找她,她找他,反正就是挺複雜。更復雜的是地形,那個廣場上有水池,有橋,有高低錯落的走道和樓梯,然後五個主角就各自在一條不同的走道上奔跑、打電話、發簡訊、講話等等,沿路還有各種學生老師,包括鏡頭後段的臺詞對話,總共2分多鐘的排程,全程鏡頭幾乎俯拍,因此地面也沒有貼任何的mark用來輔助走位,演員完全憑本能在追蹤頭頂的攝像機,在對的位置和對的時間說臺詞……完整地整合在了一個長鏡頭裡。
當我覺得這個鏡頭已經有點意思後,過了半個小時,郭敬明給了我個更大的。那個鏡頭一出,我就覺得我靠,以前是真小看了郭敬明……
後面這個鏡頭在電影后半段,就是楊冪進入服裝秀現場這一段。首先那個場地就很妙,我剛才百科了一下,是在上海的1933老場坊拍的,那地方是八十年前遠東最大的屠宰場……我只能說這建築設計得太牛逼太超現實了……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這個建築應該是有四層,然後《小時代》用一個鏡頭就把這四層展現完了,而且還發生劇情而且裡面人還巨多……我去!
這麼講完全不能體現這個鏡頭的牛逼,我努力梳理一下啊,不對的地方看過的朋友來指正。
首先是楊冪從外面一路跑進來,路上很多工作人員在搬東西,三層樓的通道上仰拍時都有群演,各種模特也在走來走去,楊冪接到手機,是郭采潔打過來的,然後她一抬頭,鏡頭就跟著搖到二樓,郭采潔站在二樓的走廊上,邊走邊讓楊冪趕緊上來。等郭采潔走到二樓大門口的時候,楊冪已經跑上來和她會合了,兩個人就一邊說一邊往裡面走。裡面工作人員和模特就更多了,經過一段平臺,經過一個窄門,豁然開朗,裡面是個很大的中庭,各種盤旋而上的螺旋樓梯,五通八達的懸空走道,我看到這裡已經忍不住“靠”出聲了……然後每一個樓梯或者走道上都是工作人員或者模特在忙著,整個場景看起來就是很超現實,很魔幻……問題是還沒完,兩個女人在中庭遇到了hold住姐,三個人順著一個很窄的樓梯往上爬,結果又看到另外一個女生郭碧婷在另外一架螺旋樓梯上叫她們,然後鏡頭就一直升到了三樓,四個女的就在三樓會合在了一起,這時候剛好又有一個女的負責人走過來吩咐楊冪一些任務,然後四個女的就一起往四樓走,到了轉角看不到人影,這個鏡頭才結束。
……我回頭一看嚇了媽的我怎麼打了這麼長一段……問題是這麼長一段4分多鐘就是一個完整長鏡頭拍的啊!這不科學啊!中間幾次高度位置變化和角度變化,絕對是攝影機“不可能機位”,我知道中間一定有特效CG做連線,但是我只看出來一個,應該是顧裡遇見楊冪之前,那排衣服架子過去的地方,但其他的部分我真覺得是一氣呵成的。
我覺得光憑這兩個鏡頭郭敬明就秒了一票老的年輕的新人導演,你要是說玩鏡頭炫技誰不會啊,問題人家一邊玩鏡頭一邊故事也沒落下啊,兩個鏡頭裡面都有劇情一直在發生,而且發生得很合理,人物狀態也做得很足,不是為了炫技而炫技,這真得有兩把刷子。
反正我是挺刮目相看的,說他玩票的可以歇歇了,看這兩個鏡頭,就覺得這個人有想法有實力也有野心,在電影圈搞出大動靜來。
-
6 # 完美廚子
《羅馬假日》吧 安娜公主的活潑、靈動、美麗 深深吸引著我 那時候就得大概世界上最美的人就是安娜了,也給自己剪了個赫本頭 嘿嘿。到現在也一直愛看這部劇。
-
7 # 李治軍
《十全九美》人生中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那個時候是陪著我的初戀,後來那個人變成了我老婆,現在變成了我閨女她媽
-
8 # 思羽已吃
看多很多讓人很感動的電影,要真的評出一個最,真的還挺難的。
《這個殺手不太冷》、《雨人》、《歲月神偷》《當幸福來敲門》等等很多都讓我印象很深。
但印象深也不僅僅只是說讓人感動流淚,只要有觸動,喜劇我也會印象深刻。
-
9 # 每日優飯拍
泰坦尼克吧,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在初中的時候,那時候也不懂愛情,而且片中的一些片段也讓老師給快進了,再後來就是上高中的時候陪我女朋友一起看的,感動的夠嗆,在電影院裡鼻涕一把淚一把的,至今為止絕對經典的一部電影。
-
10 # 光影鋪子
這部看完可能會讓你“出軌”的電影,且行且珍惜!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對於還相信愛情的你來說,這是多麼殘忍的事情,光影裡的故事總是那麼的虐心,那麼的的令人憤恨。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就是在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24歲尚未得志的年輕作家和一個33歲的法國少婦。
他們在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午後相遇,他剛好從街口路過,無意間發現了站在酒店門口抽菸的她。
或許就像歌裡唱的那樣:“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
他鼓起前所未有的勇氣上前搭訕,像所有的愛情故事那樣,他們相愛了!
但是問題出現了,她已經結婚了!
這個時候很多人會腦補一句臺詞:女主深情的望著男主說:問什麼你不早點出現?為什麼不?為什麼?
影片導演並沒有按照這種爛俗的劇情發張下去,因為他要顛覆你的三觀!
第一次相遇男主只知道她有一個和迪斯尼動畫片裡的小美人魚相同的名字——Arielle。
在第二次約會時,他就知道她已經結婚,並且有一對可愛的兒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深愛男主的Arielle向他提出了“鐘點約會”的建議。
作為擁有猶太人血統的男主,完全驚呆了,這簡直就是在赤裸裸地衝撞著他的世界觀啊!
經過三個周的掙扎與思量,最終他又出現在了那個兩人邂逅酒店門口。
從此,他們就開始每週一下午5-7點的幽會(影片的另一個名字叫《5點至7點》)
並且沉溺其中樂此不疲。
接下來是一段狗血的劇情,Arielle的丈夫也知道了這件事。
你一定以為他瘋了,其實Arielle的丈夫也有自己的情人——他的編輯Jane,
並且Arielle也知情!
看到這裡你一定很震驚,怎麼會這樣?法國人也太“浪”太“漫”了吧?!
還有更讓你震驚的呢!
女主的孩子竟然對男主說“很開心認識媽媽的男朋友”……
血槽已空!!!
其實在他們看來,他們的這種境遇並沒有那種“受君明珠雙淚垂,幸不相逢未嫁時”的無奈和傷感。
因為他們把婚姻和愛情分隔開了,不過這之間也是有界限的。
正如Arielle丈夫所說,這是“一條清楚、神聖、心照不宣的界限。”如果一旦逾越,
那麼,之前為愛情留下的餘地也就到了盡頭,一切也就結束了。
所以,當男主懷著要與她共度天荒地老的心情,拿著那用人生中的第一筆稿買了一枚“最認真”的戒指向她求婚時,
她臉上的笑容消失了,之後,她也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封信。
因為她無法割捨當初對婚姻的承諾,也無法割捨孩子的快樂成長。
縱使她深愛著他,但作為妻子,作為母親,這是她的責任,比愛情更重。
多年之後,她透過櫥窗看見他寫的《美人魚》,怔住,然後臉上又露出那迷人的笑容。多年之後,他們再次遇見,他已為人父。
他們面對面站著,她悄悄摘下手套,露出無名指上他送的戒指,便又匆匆戴上。
兩人相視一笑,心照不宣。
以前看到過一句話,“遺忘和記得都是留給彼此最好的紀念”。
在這裡,我想分開後仍能留下如此美好的記憶就是對這段感情最好的紀念吧!
這是一部講述婚外情的電影,看完你都想出軌了,可是最後,你會發現,真正讓你動容的不是出軌的瘋狂、刺激或者不顧一切,而是愛情本身。
曾經總以為最好的愛情就是“等到風景都看透,我陪你看細水長流”。可是哪有那麼多天隨人願呢!
沒有天長地久,或許這種不完美恰好是保持完美的原因。
有時候,最好的愛情是讓你更瞭解自己,教會你如何去愛、珍惜,從而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這也就夠了!愛情限時,戀未盡。且行且珍惜!
他們說,沒有完美的愛情,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見過你。
-
11 # 何家小廚
【愛有來生】這部電影最經典也是最難忘記的一句臺詞:茶涼了,我去給你續上。那時候的俞飛鴻,女神一般的存在,段奕宏還是宛如小生一般,全片隨機語言很少,看完不免令人窒息。為了摯愛的人,選擇默默守候這一份執著,這一份忍耐,於現在社會的浮躁直接衝撞,如有來生,我寧願愛有來生!
-
12 # 暮晨者
尚格雲頓的怒獄狂飆 演一個人無牽無掛在監獄裡面奮鬥 戰鬥的故事 人在最絕望的時候,是如何堅持。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看一下 還是很不錯的
-
13 # 歷史妞
讓我印象深刻的電影有很多啊,比如《肖申克的救贖》和《V字仇殺隊》、比如《港囧》和《夏洛特煩惱》,《肖申克的救贖》和《V字仇殺隊》給我帶來了很多觸動和思考,《港囧》和《夏洛特煩惱》是陪著身邊的朋友和親人在電影院一起看的為數不多的電影,所以印象深刻。在我看來,一部電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總是多種多樣的,不同人眼中一定有不同的答案。
-
14 # 日韓style
從《外婆的家》中看到了我兒時奶奶的一顰一笑,臉上的皺紋、手上的老繭、蹣跚的小腳、慈祥的微笑,還有對我們無止境的縱容。《外婆的家》又名《愛回家》,韓國催淚感人電影中首先想到的就是這部。腰脊彎曲,不會說話的外婆和從首爾來的小外孫意外短暫的相處,面對這一切外婆唯一的表示就是不停在胸口畫圈圈表示對不起,因為連買遊戲機電池的錢都給不起而對不起,因為不能滿足相宇想吃炸雞的要求而對不起。小外孫也從一開始瞧不起又窮又啞的外婆,到逐漸與外婆產生濃厚感情的過程。正值奶奶離世前後看的電影,看到稀里嘩啦,真的要珍惜孝順他們的機會。
-
15 # 貓髦昴冒
被嫌棄松子的一生。
小時候,誰都覺得自己的未來閃閃發光,不是嗎?
只要是女人,無論是誰,都憧憬童話中那可愛的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可是卻不知道哪個地方的齒輪不對,未來憧憬成為白天鵝的,醒來卻發現變成了黑壓壓的烏鴉,但是人生卻只有一次,如果這是童話的話,那這童話就太殘酷了。
夢想是自由的,但是實現夢想,度過幸福一生的人少之又少。因此,絕大部分沒有那麼幸運的人,要麼傷心地長吁短嘆,要麼沉醉於悲傷中,要麼草草地了結一生,要麼笑著搪塞過去,要麼將錯就錯走向犯罪,不論走哪條路都是前途渺茫。寬恕不可寬恕之人,並且愛他,這就是上帝的愛。
可是還是會說,生而為人,對不起。
-
16 # 小董的戲精之路
芬蘭導演皮樂優的作品《三個憂鬱之屋》。只有胸懷足夠龐大的人,才能拍下格局如此之大的電影。
歲月無聲,天地不仁,戰地小孩見的只是一張苦臉。芬蘭電影悍將韓嘉莎露深入連記者也禁足的車俄戰場,瞄準了俄羅斯孤島軍校、車臣首府破房子、戰地臨時孤兒院,三地小孩揹負戰爭的仇與恨,靈魂體都受傷了。軍校十歲小詩人的理想其實不是殺敵,而是做普希金;曾遭俄兵在車臣強暴、十二歲的阿斯朗不認自己是俄羅斯人。時而凌厲的黑白影像,時而輓歌般的長鏡頭,在一片薄霧寵罩下,仿似人類探索看不見的未來,以為美麗卻只找著醜惡。塔可夫斯基與安斯羅普洛斯的靈光乍現,威尼斯影展連奪三獎,全年最佳紀錄片之一。
導演: 皮爾喬·汗卡薩羅
編劇: 皮爾喬·汗卡薩羅
主演: Pirkko Saisio
型別:紀錄片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芬蘭 / 丹麥 / 德國 / 瑞典
語言: 俄語 / 阿拉伯語 / 車臣語
上映日期:2004-10-08
片長:106 分鐘 / Argentina: 106 分鐘(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又名: 精神抑鬱症 / Les 3 chambres de la mélancolie / 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IMDb連結:tt0424272
-
17 # 泉州魔法阿嬤
我來回答下,到現在為止,如果說印象深刻的一部歐美片子,要數《肖申克的救贖》了。
不是為了裝逼而說,當年被阿甘正傳擊敗,錯過了奧斯卡,但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一部偉大的電影,
因為片子裡面真正在裡面體現了人性、堅持以及各種錯綜複雜的情節,引人入勝。
既有文藝的堅持,看得出導演的思想,又不那麼純粹的文藝,完美的劇情加上高智商的人物刻畫,比商業電影還過癮。
國產也有很多佳片(不為了黑而黑,很多國產片還是不錯的,當然,這個很多要加上時間定語,那就是“早期的”)
特別印象深刻的就是《活著》,葛優演的,觸及心靈,看完之後半天不忍起身,覺得生活太殘酷,有些不忍直視。
-
18 # 孟子心塾
紫雪齋按:推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電影大師基斯洛夫斯基的《殺人短片》。這是一部曾蜚聲全球,並引起廣泛討論的電影。“殺”似乎從來都與外在的社會環境、個人的精神世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然而,當“罪”與“非罪”,“罪”與“罰”被用現行法律界定時,刑“殺”似乎又背棄了精神世界!這就是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的所謂人道主義的終極困境之一。同為對人類生命的殘害,如何界定是與非?同為對一個生命權利的剝奪,誰有資格與權力界定可與不可?權力又從何而來?
不 可 殺 人
——電影《殺人短片》
【誡·戒】
選擇拍攝《十誡》的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狀態?基斯洛夫斯基描述說:“任何事情都異常混亂。再沒有人真正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還在繼續生活”。這就是拍攝《殺人短片》當時的狀況:公眾幻想破滅,社會漸次墜入冷漠!於是,“我們認為也許我們值得回到那種指導人們生活的最簡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中去”。這就是基斯洛夫斯基給電視臺拍攝系列電視短片選擇《十誡》的初衷,同時也是這些影片的主導思想。當序號列第五的《殺人短片》被擴充為電影,並獲得大獎的時候,對人道主義終極思考的呼求,震動了整個人類世界。當然,也絕非偶然!
也許現實就是現實,它的美好與殘酷在超越人類自己創造的文化藝術作品這個方面,別無二致。
基斯洛夫斯基在去世前兩年接受採訪,談到《殺人短片》時說“我們不知道這個男孩殺死計程車司機的原因,我們知道社會要處死這個男孩的法律依據,但我們不知道真正的人性原因,我想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
影片自始至終都在營造一種單調、陰森冷漠、危機四伏的氛圍,一種“骯髒的印象主義式風格”。按照審訊中林森好的交代,“復旦投毒案”的整個過程如果拍成電影,不也會是這樣一種風格與氛圍麼?那個焦慮不安的人心被淹沒其中。
作為敘事主體的人被絕對的從現實世界抽離。固定、運動的攝影機完美的構成了間離的、記錄式的鏡頭風格。冷峻、空曠的場景一直顯露著與主體的格格不入,有一種沉重的壓迫與漠視感在不斷瀰漫,所凝成強大力量,時時在衝擊著每一個人。
攝影師透過對濾色片的運用,改變了整個世界的“自然”色彩,使得整個影片充斥著濁綠和棕黃,甚至昏黃(尤其第一次殺人場景)。近而,透過打架、鬨鬧、警笛、茫然的眼神,以及許多象徵物的出現(片頭的死亡物,尤其計程車內的裝飾物……),結合風格淒冷凌厲的音樂創造出危險一步步逼近生命的壓迫感。這是殺人事件發生的物象前提和社會表徵,更是為了把社會倫理、道德等精神層面的複雜活動和激變給予具象的外化。
【孤獨·殺人】
帕斯卡爾說:“人的狀態:變化無常、無聊、不安”。這句話曾經一度是描述西方社會人的狀態的至理名言,今天的中國社會不幸似乎也走進了這樣的人文情境。尤其是人與人之間,隨著相互信任的漸趨衰殘,孤獨、恐懼、冷漠、敵意、仇視卻愈演愈烈。
“不管人們住在哪裡,我想他們普遍都很孤獨。……我能看出最讓人們煩惱的就是孤獨,而且在這點上人們最會自欺欺人了——因為他們不願意承認他們孤獨。他們有重要的事情卻沒人跟他們談,這是事實;隨著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輕鬆,一些過去曾是很重要的事情,如對話、寫信,與另一個人的真正接觸等,現在消失了,這些也是事實。所有的事情都變得很膚淺。我們現在打電話而不寫信。……我們越來越感覺到,雖然人們很孤獨,但有許多人卻想著發財,從而拉開同他人的距離,並以此享受奢華的孤獨。他們想讓自己住在遠離他人的房子裡,想去一家沒人能坐在他們之上、沒人能聽到他們談話的大飯店裡。這真是個矛盾。一方面,人們非常害怕孤獨,當我問人們‘你真正害怕的東西是什麼’時,我經常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害怕一個人’。當然,也有人回答說他們害怕死亡,但現在,絕大多數人都會說:‘我怕孤獨,我怕獨自一個人。’可與此同時,他們又有一種想要獨立的衝動。”
《殺人短片》這部影片則把這種狀態刻畫到了極端的地步,充滿敵意的捷克(哄鴿子、扔石頭……)、考律師的皮特(等待結果……),開出租的瓦特瑪-離格(對待客人、鳴喇叭嚇跑小狗……),以及完成這兩次殺人的相關人等……,無不處於這種狀態。這也暗合了“任何事情都異常混亂。再沒有人真正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還在繼續生活”這種情狀。
影片最為突出,也是導演著意刻畫的部分就是兩次殺人事件。按基斯洛夫斯基接受採訪時所說“電影中有兩個謀殺的場面:那個男孩用了約七分鐘時間謀殺了計程車司機,而法律用了五分鐘將這個男孩處死。一位美國的恐怖片專家告訴我說我破了電影史上謀殺場面最長的記錄”。這次殺人事件,都有一個冷靜而又透著恐懼的準備過程,導演仔細的運用每一個細節來表現擅取他人生命的那個生命的內心活動。(捷克纏繩子,行刑人員有些神經質的絞刑準備。)這樣的準備以後,兩次殘忍、暴戾的殺人赫然展現於觀者面前,震撼人心。面對被殺,生命呈現出驚人的堅韌和頑強!第一次計程車司機憑著強健的掙扎,幾乎與動物本能的求生慾望沒有區別,以至捷克要先後使用三種殺人方式:繩索勒、鐵棍打和石塊砸。這個段落凸現、點染了殺人的骯髒與醜惡。
後一次依據判決的殺人,被殺者犯人捷克在死亡面前幾乎重演了他的被害者所表現出的一切:頑強而卑怯的求生慾望,本能而無效的掙扎與反抗。(司機最後幻想以錢賣命,捷克喊叫:先生,不想這樣!)就這樣兩個殺人場景被戲劇式的對位,被超乎完整的精細表現。兩者唯一的不同就是:一個是公眾認可的卑劣謀殺,一個是被賦予正義色彩的國家刑罰。但結果沒有區別,都是以殘忍的手段剝奪生命。
談到關於死刑場面的拍攝,基斯洛夫斯基特別提到一個細節,雖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出來的”,但“排演過程中,我注意到每個人的膝蓋都變得越來越虛弱,包括我自己。那簡直讓人受不了,……即使是模擬的,這個死刑的場面真是讓人受不了”。
“不管為什麼殺人,殺的是什麼人,誰動手殺人,殺人總歸是錯的。”這是電影的核心思想所在。
【殺人·罪】
在情節進展的過程中,影片出現不斷的巧合和偶然。而這又是人物自我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似乎源自於偶然,但又更象是必然。對照兩個被殺的人在被殺之前的選擇,會發現一種隨意,卻又帶有必然的影子。計程車司機的被殺,可以說是一個隨意的巧合,他之前選擇了放棄,而且是不止一次的,可以說違背現實社會道德的選擇放棄,對別人的求助冷漠拒絕。這種選擇讓他一步一步走近捷克,也就是走向被殺。這完全符合我們俗語的“現世報”,拿因果報應等盡皆可以套用解釋一番。可是,在今天的法律層面更在意“果”,卻並不會顧及所有的“因”。
而“殺人者”捷克除了敵視周圍所有的一切,再就是選擇了殺人這個違背了現實社會法律的行為(當然也違背了道德)。這是他成為被殺者之前的選擇,這樣的殺人選擇使他成為被殺者。從這兩個人走向被殺的過程,可以看出一種精神世界的隱現。尤其捷克在用鐵棍殺人這個行為之後,出現了驚恐,然後要用毯子矇住司機滿是血的頭,在司機最後求饒時,捷克的動作和聲音(遲疑,不自禁喊出“天啊!”)讓我們感覺到一種內心複雜的“罪”感的出現,有現實的違法的“罪”,也有“不可殺人”的“罪”。
這些細節必要呈現的目的是什麼呢?都是為了完成基斯洛夫斯基所要找尋的人道主義,也應該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渴望:“它只意味著對人的最基本的期待和信任。它只是一陣酸楚,一道終極防線,一種悲觀但不絕望的彼岸”。實際上,影片從一開始就存在困惑的境遇,之後在不斷展開的情節中不斷的質疑。這一點,導演似乎有意藉助律師皮特的對話來表達。這個人物始終處在一種質疑的狀態。質疑人類的基本道德和必需的禁忌,那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神聖與尊嚴,這個文明的端頭。
《聖經》在《出埃及記》中“傳十誡”之一“不可殺人”。〈馬太福音〉中“凡殺人者,難免受審判”。這裡的“審判”似乎沒有和“殺人”的必然聯絡。然而殺人犯以種種名義或說不清名義犯下的殺人罪行,和以正義的名義,或以法律懲罰的名義所執行的死刑判決同樣構成了對生命尊嚴的踐踏,對人類生命的戕害,對人的許可權的僭越。這也是《殺人短片》中被告人辯護律師皮特遇到的困境。
皮特考律師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描述,“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所做的事對不對……會有越來越多的疑問……答案隨著時間難懂”。接下來涉及到一個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對犯罪法案的意見。他說:“它(犯罪法案)的影響不是對罪犯的一種懲罰……這是對罪犯的一種影響……這是作為阻嚇而言的”,“關於公正執法問題是具有爭議的,對我也很不公正的”。在這次談話的最後,他說出了自己的論據,因為“它們從來都沒有改善過或者改變人們犯罪的思想”。這是一次對困惑的描述,也是對法律懲罰的直接質疑。
最終,法庭宣判了捷克死刑,皮特的第一個反映是“我迷路了”。他在現實世界裡真切的感受到人類社會一個古老的怪圈,面對人類終極問題的困境。
他已經不知道該怎樣掙扎,這時候,兩個都在思考這個案件的人有一段對話。法官對皮特辯護的評價:“最好的反對死刑的演說!……判決不能改變”,“你在做人和做律師方面都沒有錯,就算是這種困難處境”。這裡有一個暗含的疑問和矛盾出現,法官作出“最好的”這個評價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要強調說“判決不能改變”。為什麼要說“沒有錯”,“錯”指什麼?到底誰錯了?這裡出現了間接的質疑。法官說:“也許有更好的判決……所發生的事是我的責任”。這個“更好的判決”在哪裡?我的責任為什麼不能是“更好的”?誰來承擔不是“更好的”責任?
行刑前,皮特以一種特殊的身份與捷克進行最後的對話,可以說是一個懺悔的過程。這個過程才告訴人們捷克這樣的殺人犯有著怎樣的生命隱秘。首先他說感到所有人對他的敵視,甚至包括環境。而這種敵視用皮特的話說不過是“反對你所做的”,並不是反對這個生命本體。在捷克的懺悔中,我們發現他因為唯一的妹妹瑪麗的意外死亡而揹負著沉重的“罪”感,雖然並沒有人來追究他。這種“罪”感改變了他,所以他一再強調,妹妹如果不出事,自己就“不會離開村子”。按照這個假設,也就沒有任何的巧合和敵視,殺人的結果也就不存在了。
在這個追尋“罪”的形成和變化的過程中,影片透過自身提出一個超越現實法律層面的問題,就是殺人這個行為的成因要不要被探討。
現實的法律形成判決的依據是殺人這個既成的後果,以及完成殺人的動機、過程,包括手段、用具的選擇等等。而對於形成殺人的思想,或者說促成殺人思想形成的社會因素和個人精神世界的隱秘,卻罕有作為判決依據被直接引入。
死刑的執行是現實法律賦予的維護正義、人道等的合法行為,而它又無疑是一種社會性的暴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種自我貶值和自我褻瀆!
法律似乎更像是一段時期社會政治認可,以及做出選擇的暫時性規約,法律的權能也常常被制定者當成凌駕於道德倫理之上的一種文明標誌。而實際上,似乎正好相反“那種指導人們生活的最簡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一直包容著法律這個嬗變的社會規則。而人們早已淡忘了這個社會規則的母體。所以,基斯洛夫斯基用這樣的關於死亡和殺戮的故事,在進退圍谷之間努力固守著人道主義的最後防線,直麵人類文明的困境!
2001年春天,美國終於把引起關於死刑巨大爭議的犯人(抱歉!忘了名字)執行了死刑。我清楚的記得,當時各家媒體(尤以《南方都市報》圖片報道最醒目直接)透過一個在執行現場的美國記者的描述,詳細展現了注射毒藥執行死刑的全過程,也就是死亡那以時間來雕刻的過程。這些報道除了透過殘酷的過程展示來吸引讀者的眼球,還有一個或許無意間的作用,引起讀者對於生命的神聖與尊嚴的思考與追尋。
“殺人”到底指的都是什麼?到底誰有殺人的權利?
“不可殺人”的古老戒條下面,人類從未間斷重複“殺人”的罪惡!耶穌在十字架上說:“天父,原諒他們!他們做的他們不知道”!可是人類好象自己都不曾真正渴望原諒或試圖付出免罪的努力,於是,耶穌註定要揹負人類的苦難走向十字架!上帝歸向上帝,人類歸向現實。現實中的人類自顧自的為所欲為著,如同加繆《西西弗思的神話》一樣沉淪於被動無休止的荒謬存在境遇。然後,蜷縮起來去用承受所謂“末日的審判”——“……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試圖讓自己獲得救贖。
您感興趣此類內容或其他內容,只需關注——
“紫雪齋文化互助公益平臺”
-
19 # 偵探娛樂姐
肖申克的救贖-主角能用二十年來堅持一件事,那種毅力和堅持,那種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如果我們能用十年來堅持一件事情,終會有所成就。
-
20 # 茶語
回顧一下和茶有關的電影,可以介紹《尋訪千利休》這部電影給大家。
千利休是活躍於16世紀日本的一代茶道名匠,憑藉在茶道方面極高的藝術造詣,而被日本人稱為茶聖。他對茶道美學有著獨到而高深的見解,不僅令世人傾倒,也使得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反轉乾坤的英雄豪傑對其青眼有加。
若然千利休那獨步天下的美學理念,源自他年輕時代的一段戀情,其間又會有怎樣可歌可泣、纏綿悱惻的動人故事呢?
以這個大膽的假設為出發點,日本作家山本兼一寫了小說《利休之死》,電影《尋訪千利休》便由此改編而來,同樣採用時間逆行的倒敘手法,強有力地勾勒出了茶道大師千利休在切腹自殺前傳奇的一生。
這部電影可謂是,史上最完全地展現茶道美學畫面的電影。那麼,茶道美學是如何在這部電影中體現的呢?我們還是隨著電影中的畫面,共同來探究一番吧!
自然之美
茶事中,一切皆追求自然的狀態。若是能在茶事過程中,感受到自然的細節與美好則十分可貴。影片中,利休為了舉辦一場茶會招待,在準備前期與弟子去到正值櫻花盛開的深山中,折枝而歸用於茶房佈置。
正在客人們飲用準備好的茶時,弟子拉開障子風吹而入,櫻花花瓣隨即緩緩飄落,客人捧著自然燒製的粗陶茶碗,在季節的饋贈與自然的美好中飲用茶湯。
在這場完美的茶事後,客人們被利休藉助自然之力創造的場景感動不已,利休的弟子正感慨師傅技藝高超時,利休卻說“專業上沒人比得過你,但茶,要合乎心意才最重要。”
缺陷之美
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便說,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學會欣賞缺陷。
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每一個獨特的“缺陷”之處都會成為茶人反覆觸控、回味的特別之處。
影片中,武野紹鷗在和利休談論放置在茶室的陶罐總覺得有些不盡之處,利休取過罐子將其側耳一摔。其缺陷帶來的魅力躍然眼前。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體現在茶事的諸多方面,自然地取材、造景、融入,都是茶人簡素的願望。正值山茶花開的季節,利休的妻子看到院落中花開正妙,折一枝放在石井邊,彷彿水都充滿了清雅的香氣。
電影中的簡素之美,不僅在茶庭中常綠素雅的花植,還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為水墨淡彩之作。或是茶室木柱或橫樑上,看似毫無精雕細刻的,卻有靜默生命力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
在回憶到年輕時期,利休為救高麗女子的途中,她看到木槿花恰逢花開之際,在逃命途中折了一直帶在身上,暫避小房屋中用竹筒盛水後將其木槿置入筒中。
一份自然的生命再次盛放。簡單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枯槁,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依然擁有靜默之美。
電影中的茶室,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老舊斑剝的茶盒,雖然一目所見,其枯槁之狀,卻令人感悟到厚重的力量。
利休主張茶道不應該依賴昂貴或華麗的茶具茶杯,物品應該為使用而做,茶碗與雙手的貼合度,在使用中逐漸帶上歲月洗練之美。
幽玄之美
詩云“庭院深深深幾許”,與幽玄之美有著相同的意境。電影中,通往茶室的路徑要穿越樹木山石,以迂迴曲折來幫助打破平凡境地的羈絆。
光影之美
光,流動中與物的邂逅,動靜之間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作為展示光與影最好的載體,電影自然也將這光影流動融入其中。
千利休:茶道比生命重要
十九歲前,他叫千與四郎,是一間魚鋪老闆的兒子。
十九歲時, 他流連花街柳巷,放蕩不羈,那時他偶然邂逅美麗的高麗女子。對方綽約靈秀、超凡脫俗的容顏瞬間虜獲了這個年輕人的心。
在此之後,利休師從武野紹鷗學習茶道,以此為機緣和高麗女子重逢。此後,千宗易以獨特的風格,在茶界大放異彩,並被豐臣秀吉收為茶頭。
千利休,他站在“美”的頂端,隨心所欲將其操縱並掌握,只要被他認可的事物,就是極品的保證。除了在茶席上展現出前所未有、清麗寂豔的侘茶風情之外,利休也藉由茶席間的氛圍,屢次為豐臣秀吉的野心推波助瀾,建下奇功。
茶道、美學、愛情、恩仇,千利休這跌宕起伏的一生終究化為了一部《尋訪千利休》,想更深入地探究大師的故事,建議你還是完整地欣賞一遍電影吧!
回覆列表
《辛德勒的名單》看完只能用震撼形容,電影很緊湊、劇情真是改變、體現了二戰的殘酷與人性的可貴,電影裡黑白場景裡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兒讓我至今記憶深刻,可惜小女孩兒被設定為死亡,讓人唏噓不已!極力推薦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