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須臾成空

    表面上看,楊修因多才又不自掩而被曹操所忌而殺!其本質上論,是曹操作為寒門之英主而試探豪門大族之反應及丕植世子之爭而殺之!

    其實,楊修亦自知必殺,但勢已成,無救也!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東漢文學家,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母為袁氏(司徒袁安曾孫女)。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

    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當時曹操軍國多事,楊修負責內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說新語·捷悟篇》載四則楊修展才之事,他的才華曹操亦曾自嘆不如。

    後楊修數次助曹植透過曹操的考驗,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楊修本想和他疏遠卻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楊修之助才透過考驗,頗為氣憤,後來他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最終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楊修一生著作頗豐,結整合冊的兩文稿已失,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數篇,其中有《答臨淄候箋》、《節遊賦》、《神女賦》、《孔雀賦》等。

    《楊修之死》:曹操出兵漢中進攻劉備,困於斜谷界口,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正碰上廚師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答道:“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道:“公何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號令來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國,雞肋,吃起來沒有肉,丟了又可惜。現在,進兵不能勝利,退兵恐人恥笑,在這裡沒有益處,不如早日回去,明日魏王必然班師還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裝,免得臨到走時慌亂。”

    夏侯惇說:“您真是明白魏王的心事啊!”就也收拾行裝,於是軍寨中的諸位將領沒有不準備回去的事物的。曹操得知這個情況後,傳喚楊修問他,楊修用雞肋的意義回答。曹操大怒:“你怎麼敢造謠生事,動亂軍心!”便喝令刀斧手將楊修推出去斬了,將他的頭顱掛於轅門之外。

  • 2 # 夢想窮遊的那個仔

    楊修是東漢末年有名的人物,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功業,但是楊修的才華是毫無疑問的,就連曹操這樣的人物都對他的能力非常滿意,但是楊修也是一個非常悲劇的人物,智商餘額很多,情商欠費不少,最後被曹操給殺害。楊修的身世背景非常雄厚,他是當時有名的大世家楊家的嫡子,或許說到楊家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其實楊家在三國時期的聲望地位一點都不在“四世三公”的袁家之下,可以說也是一個龐然大物,但是楊家在當時的政治措施卻是錯誤的,選擇了從中央出發,所以沒有像是袁家那樣爭奪天下佔據了一席之地,也導致楊家只能夠寄人籬下。楊修作為楊家的嫡子,也是楊家日後的接班人,他自然接受了良好的家學教育,有著出色的才華,後來在別人的推薦之下成為了曹操手下的一個主簿,也就是一個負責後勤的文官,當時曹操經常征戰,但是他各種調動都做得很好,讓曹操非常滿意,而且他還是一個文學素養很高的人,曹操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有名的大詩人了,但是說到文采,曹操對於楊修也是自愧不如,雖然楊修才華不凡,能力也不錯,而且家世背景雄厚,對於曹操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楊修的思想和曹操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他們的根本理念不同,而且楊修還參與到當時的繼承人之爭裡面,所以曹操不得不殺了楊修。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楊修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之中所描述的因為一個“雞肋”被曹操殺害的,在史書的記載之中,曹操是用“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被殺的,也就說楊修的死並不是因為在當時私自傳什麼雞肋的事情,渙散了軍心,是因為洩露了上面的意思,同時和外面的諸侯關係密切,所以才被殺的?但是問題來了,楊修到底和誰關係密切呢?

    很多人都說是因為楊修和袁術有著親戚的關係,但是其實不然,一來楊修死的時候已經是建安二十四年了,而早在將近20年前袁術就已經死了,所以因為這樣的關係處死自己手下的高階謀臣明顯是不科學的。再來龐德也是曹操手下的大將,而他的弟弟也在劉備手下,龐德依舊很得信任,而且那時候那些個大世家之間通婚很常見,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雜七雜八的關係,曹操不可能因為這種理由殺害楊修的。所以說在這些書上記載的曹操殺楊修的理由是不夠充分的,而曹操真正殺楊修的理由也未必是因此立嗣的緣故,畢竟楊修和曹植的關係雖然比較親近,但還沒有到非要輔助曹植不可,他和曹丕的關係也不差,所以說曹操殺楊修說白了還是因為楊修真正忠的是漢室,這和曹操的利益是相矛盾的。

  • 3 # 墨雪問心

    《三國演義》中,楊修是因為“雞肋”事件違反了曹操的軍令,被曹操殺了。後來有人總結說楊修死在恃才放曠和參與曹操家事上。對此,我並不認可,因為歷史上楊修其實死得很冤!

    楊修很聰明圓滑,懂得進退之道,並非恃才放曠之人

    楊修家世淵源,是少年早慧早熟的神童,年紀輕輕就做到了相府主簿這個位置,相當於現在的秘書處主任。這個官職雖然不大,但對於領導卻是至關重要。

    試想,如果楊修真是演義中那個恃才放曠、驕傲不羈的狂妄小子,秘書處主任這個職務曹操能讓他來幹?很明顯是不可能的事兒。

    其實,真實的楊修少年老成、圓滑世故,而且文章了得,是曹操深為倚重的心腹人物,只有這樣的人放在身邊,領導才能信任。所以說,曹操很器重楊修,是本著培養提拔重用的目的。

    楊修被曹植硬生生拖下水

    有人說楊修和曹植合謀針對曹丕,參與了曹操的家事,所以被曹操所殺,這是不正確的。

    作為曹操身邊的秘書處主任,楊修最好的選擇是明哲保身,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他誰也不能幫。事實上他就是這麼做的,對於曹氏兩兄弟,他都虛與委蛇,誰也不得罪。但楊修卻架不住曹植的卑鄙,被曹植莫名其妙的拉下了水。

    歷史記載,曹植此人,雖然才華橫溢,但有才無德。在“答教”事件中,其實就是曹植對楊修的構陷。作為曹操的主簿,楊修絕對不可能事先把曹操要考兒子的答案給曹植。這是一個秘書最起碼的工作原則,楊修被曹植用陽謀擺了一道。

    事實上,曹植透過文人的方式在文學圈造勢,來拉攏楊修,不管楊修是否真的和他走在了一起,但給所有人的印象就是楊修已經和他穿了一條褲子,硬生生讓楊修有口難辯,被成為曹植奪嫡的同黨。

    楊修的工作性質導致了他必死無疑

    作為曹操的秘書處主任,楊修對曹氏集團的秘密瞭若指掌,這對於謹慎的曹操來說,相當於一顆隨時引爆的定時炸彈。為了幫助兒子曹丕掃清未來大業的障礙,楊修理所當然應該被清除。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以楊修違反軍紀的名義殺了他。百日後,曹操就撒手西去。而當時的曹植,已經被放逐到臨淄給圈起來了。所以說楊修因參與曹植奪嫡被殺純屬扯淡。

    綜上所述,三國時,楊修之死談不上是誰的過錯,只是因為他幹了一個不該乾的工作,最後因此而喪命。曹操殺他,就是為曹氏集團保密,為兒子曹丕未來的帝王大業清除一切可能的障礙,成為曹操“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這個人生信條的犧牲品。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

  • 4 # 回望歷史的青年

    長久以來,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後人一直以為,楊修死於小聰明,並且言之鑿鑿地舉出多個例項加以註解。其實,這些都是對歷史的誤讀,並沒有抓住楊修之死的實質。當熟讀了《三國志》等史書之後才明白,真正將楊修送上斷頭臺的,是他極力輔佐的曹植。

    曹操愛惜人才、延攬人才,也最會使用人才。楊修之所以受到曹操重用,就是因其是名門之後和非凡才能。楊修被曹操請出,先擔任職務較低的倉曹屬(糧食部副部長),繼而升任為主簿,顯然,曹操不會忌妒楊修。

    先來看看《三國演義》中楊修的聰明才智。

    “活”字謎事件

    曹操曾叫人建造花園一所,建成後親自去檢查,不置褒貶,在門上書一“活”字離去,打了一個啞謎。工匠們迷惑不解,不知丞相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正當左右為難之際,楊修揭開謎底:“門”內添“活”,乃“闊”字耳,丞相嫌門太小。大夥恍然大悟,立馬擴建,曹操果然滿意。但曹操瞭解到是楊修猜中謎語,心裡便不暢快。按理來說,楊修點明丞相用意,曹操高興才對,何故不痛快呢?依我看來,曹操打個啞謎,無非是想表現自己的才智,展示領導的深沉。工匠們猜不出,肯定前來討教,那時曹操定會欣然道出謎底。沒想到,這個“風頭”讓楊修搶了,他怎能高興呢!

    分食“一盒酥”事件

    曹操收到塞外贈送的酥一盒,便親書“一合酥”三字置案頭。楊修見之,自作主張,和同事們分而食之,還自作聰明的解釋: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曹操雖一笑置之,內心卻極其反感。吃掉一盒酥事小,不把領導放在眼裡事大,賣弄小聰明,更是讓人生厭。我想,曹楊二人的關係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

    揭穿“夢中殺人”事件

    曹操為人奸詐多疑,擔心遭人暗算,便稱自己好夢中殺人。果然有天晚上,曹操的被子掉了,侍衛替他蓋被時,他一躍而起,殺了侍衛,然後倒頭便睡。天亮後假裝不知,厚葬了侍衛,還痛哭了一場。按說這是曹操的陰謀,也是個人的隱私,最怕讓人識破。然而,極不明智的楊修,在大庭廣眾之下,揭穿了上司的詭計,“丞相不在夢中,君實在夢中耳”,讓曹操虛偽殘忍的一面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讓領導的顏面喪盡,聲譽掃地!難怪曹操對他十分憎恨,兩人關係出現裂痕也在所難免。

    “密告曹丕”事件

    曹操在接班人問題上甚為苦惱,立長子曹丕還是三子曹植,他舉棋不定。曹植喜修之才華,兩人關係甚密。曹丕密請朝歌長吳質幫自己出謀劃策,爭奪世子之位。為掩入耳目,將吳質裝在大竹筐內,以絹匹的名義載入府中。聽到訊息,楊修輕率地向曹操打了小報告。誰知吳質技高一籌,按照老辦法,繼續用大竹筐裝上絹匹,載入府中,曹操派人檢查,發現是絹匹,十分生氣。聰明過人,而又愚昧之至的楊修,自覺不自覺的捲入了兄弟相爭的政治鬥爭,對曹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幫助任何一方,都不會有好果子吃。

    “教植殺門吏”事件

    曹操想考查兩個兒子處理事務的能力,一面令二人出城門,一面密使門吏不放行。曹丕先到,遭阻止而返。曹植按照楊修教的辦法,稱“吾奉王命,誰敢阻擋”,斬殺了門吏。曹操見曹植辦事果敢,甚是欣喜,但知是楊修所教後,十分憤怒,連曹植也不喜歡了。楊修目無尊長,破壞上司的考查計劃,擾亂了視聽,於公於私都讓曹操無法容忍,上下級關係已經十分緊張。

    “替植作答教”事件

    曹操曾以軍國大事十條宋詢問曹植,植對答如流。曹操很是懷疑,一打聽,又是楊修所教。我們欽佩楊修過人才華的同時,不禁為之捏一把汗,他已深深捲入了領導的家庭紛爭中,大禍即將來臨。此時曹操已動殺機,只是沒有合理的藉口。後來終於以違反軍紀的理由,堂而皇之的殺掉楊修。

    “雞肋”口令事件

    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攻打蜀國,結果在劉備和諸葛亮面前連吃敗仗,只得退守漢江安營紮寨,可糧草又被張飛奪走了。下一步棋到底該怎麼走?

    進攻吧,恐怕還會損兵折將。退兵吧,不遠千里興師動眾,就這麼灰溜溜地回去,實在沒法交待。一天晚上,曹操就這麼坐在營帳裡左思右想。這時,廚師端了一碗雞湯進來。曹操拿起筷子想夾塊雞肉,卻只夾起一塊雞肋骨來。他夾著這塊骨頭,若有所思,正巧將軍夏侯前來求見:“主公,請問今夜營中口令是什麼?”“雞肋……”曹操彷彿在自言自語。

    楊修一語道破天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說明曹操把蜀國比作雞肋,他內心已經萌生退意啊。”

    曹操這邊喝完雞湯,聽到外面計程車兵都在吵吵嚷嚷:“快收拾,總算要撤退了。”“唉,這次出兵真是處處不順啊,還是早點回家好。”“是啊,真是無心戀戰了。” “你們……你們這是在幹什麼?是誰命令你們收拾行李的?難道要當逃兵?”曹操衝出來追查,眾人說只好實話實說了。

    又是楊修!曹操看到眼前的局面,氣得差點吐血:“楊修!你這是編造謊言,蠱惑軍心!唉,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曹操回憶起楊修的所作所為,總是沒有他不知道的事,尤其是這一次,洩露機密,渙散人心,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打仗可不是腦筋急轉彎,曹操恨恨地說:“依照軍法,斬!”

    楊修被殺的真正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楊修猜出了曹操的心思,這是對的。但是楊修的死,根本原因不是因為“雞肋”事件,反而是因為楊修參與了古代的大忌,就是奪嫡之爭。

    曹操在世的時候,發生了奪嫡的爭鬥,曹植與曹丕一直想要爭魏王。曹操自己是喜歡曹植的,可是曹植不是嫡長子。

    這就讓曹操無可奈何了,曹丕佔有嫡長子的優勢,同時曹丕也是有能力的。當初曹操讓曹丕與曹植互相爭鬥,兩人分別有各自的謀士,同時有各自的府邸。司馬懿追隨了曹丕,楊修輔佐了曹植。世子之爭,也是謀士的爭奪。

    所以,楊修之死,實因參與曹丕、曹植之間的權力角逐。定接班人時,曹操讓兒子們競爭上崗,將命中註定變成了較大範圍的挑選。曹操首先選中聰明且寬厚仁愛的曹衝,但曹衝夭折。於是,曹操在差別不甚明顯的其他兒子中觀察。考驗淘汰到後來,僅留下曹丕、曹植兩個。由於楊修的策劃,曹植明顯佔了優勢。情急中,曹丕將不能入內的內朝歌長吳質藏於竹箱拉進府中。楊修立即向曹操告狀。第二天,又有大車馳往曹丕府中。楊修又告狀,曹操則派人攔車驗查,卻僅是一車廢竹簍,楊修落下了誣告五官中郎將、副丞相曹丕的嫌疑。

    曹植最終被淘汰的直接原因是司馬門事件。趁曹操南下指揮戰事的機會,曹植開啟司馬門在御道賓士。曹操知道後非常生氣,不僅處死了公車令,還先後三次釋出命令。其一是:我開始以為,曹植最能擔當重任,殊料令我非常失望;其二是:自曹植私開司馬門,我不能不鄙視其人;其三是:自曹植私開司馬門,哪個兒子我都不再相信,怕他們私自行動。天平終於傾斜了,曹丕被正式確定為接班人。

    為避免身後的兄弟殘殺和分裂,必須翦除曹植的勢力,那麼,楊修的通達機敏成了曹操最大的心病。宣佈曹丕為魏國接班人,就等於宣判楊修死刑。然而,楊修畢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須臾不能或缺的輔佐。為了身後的平安過渡,楊修必須死;為了軍國大事的需要,楊修還得留。惟一辦法,就是在自己的生死臨界點殺死楊修,而且得有冠冕堂皇的藉口。如果不是這一原因,楊修“誣告”曹丕時,就有了被處死的充足理由,何須再羅織罪名?深知曹操的楊修死得十分明白,知道是受到曹植失意的牽連。因此,臨死前,他對故人感慨道:“我知道自己死得已經算晚的,早就該被殺。”

  • 5 # 太乙伏魔錄

    對於楊修之死,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自己,怪只怪他太有才,怪只怪他與曹植走得太近,無端地捲入曹氏兄弟的儲位之爭。而不是一些人所說的因為他說破了曹操的心事。 楊修的確是天才,頗多謀略,有王佐之才,在曹丕、曹植兄弟的奪嫡之爭中,他支援與自己同樣才華橫溢、同屬性情中人的曹植。

    而曹植的最終失敗,註定了楊修必須死。的確,曹操很欣賞楊修之才,所以他也畏懼楊修之才,他不忍心自己死後曹丕、曹植兄弟自相殘殺,於是他不得不先解除曹植的左右手楊修,沒有了楊修的支援,曹植也就失去了取勝的可能,從而為曹丕順利登基掃清了道路。

    這是一代梟雄曹操的用心良苦,不過代價卻是一代天才楊修的性命。 怪誰呢? 附: 《三國志》《曹植傳》裴注:又是時臨菑侯植以才捷愛幸,來意投修(楊修),數與修書,書曰:“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

    僕少好詞賦,……其言之不怍,恃惠子之知我也。明早相迎,書不盡懷。”修答曰:“不侍數日,若彌年載,豈獨愛顧之隆,使系仰之情深邪!損辱來命,蔚矣其文。 誦讀反覆,雖諷雅、頌,不復過也。

    ……輒受所惠,竊備矇瞍誦歌而已。敢忘惠施,以忝莊氏!季緒瑣瑣,何足以雲。”其相往來,如此甚數。

  • 6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楊修之死,楊修爸爸楊彪之過錯也。楊彪是楊修的父親,也是四世三公的代表人物,可是他卻不求上進,沒有雄霸之心。以至於兒子被曹操宰了,他連一句埋怨的話都不敢說。如果楊彪混的好一點,他兒子會有這樣的下場嗎?

    同樣是四世三公,人家袁家出了兩位諸侯,無不是依靠家族力量和遍佈天下的門生故吏。楊彪有著相同的資源,為何不去利用呢?他對大漢朝還有痴心,這說明他壓根就不懂得什麼叫做時事。

    平庸的父親卻生了一個不平庸的兒子,楊修的確要比楊彪聰明很多。他明白天下大勢已經傾向於曹操,所以果斷加入曹操陣營。結果呢?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聰明反被聰明誤,大概指的就是他這樣的。

    01雞肋的說法有些牽強。

    當時曹操正在跟劉備打漢中之戰,一天晚上曹操正在吃雞,真的是在吃雞。就有人進來問今天晚上的巡夜口號是什麼,曹操恰好吃到雞肋,所以就讓他以雞肋作為口號。

    這個時候的曹操正在遭逢劉備集團的猛烈反攻,此刻已經沒有什麼逗留的意思了,因為再打下去,依舊還是無法奪回漢中。此刻的漢中對曹操來說,那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當巡夜的口令傳出來的時候,楊修聽到這一口令,立刻讓大夥收拾行囊,準備為回家。為什麼呢?因為雞肋就是沒意思的意思,看來曹操覺得漢中之戰已經索然無味,準備回家了。等到曹操出來看到大家在收拾包袱,心裡咯噔一聲。

    他詢問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是楊修過分解讀了曹操的心意。所以曹操才會把楊修給殺了,殺他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在軍中造謠生事。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似乎沒什麼不對勁。可問題是,曹操沒多久果然就撤退回家了,這個時候曹操才想起了楊修的話,心裡倍感愧疚,給楊修風光大葬。

    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修之幾決,多有此類。修又嚐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後漢書》

    那麼這件事是真的嗎?顯然沒什麼道理。畢竟楊修是天下大才,他不會 不清楚軍中規矩。而且提前收拾行裝,若是被敵軍知曉,可是有被偷襲的危險。

    所以楊修幹不出這種蠢事。唯一可以解釋的是,曹操早就看楊修不順眼了,這次隨便找了個藉口,就把他殺了。那麼曹操為什麼看楊修不順眼呢?

    02楊修有意扶持曹植,奪嫡失敗是他必死的原因。

    當時曹操的兒子當中,能夠繼承大位的,其實有兩個。一個是曹丕,也就是魏文帝。還有一個則是曹植了,也就是後來的陳王。

    曹丕那邊有司馬懿作為謀臣,所以曹植為了爭奪大位,也必須要有一個謀士,那就是楊修。楊修的才華絕對不輸司馬懿,尤其是在謀略方面。當然了,司馬懿在軍事上的成就是楊修遠不可及的。同樣的道理,曹丕在各方面雖然都不突出,可是每一樣都能拿得上手。而曹植則完全不同,他是一個偏科的孩子,在文學方面,幾乎是天下無敵。可是在軍事和政治上卻顯得十分幼稚,完全不是曹丕的對手。

    國家不需要一個只懂得舞文弄武的人來統治,而是需要一個文治武功樣樣在行的人來管理。曹操心裡是有一杆秤的,他雖然也喜歡曹植,可是未必就放心將天下交給曹植。

    反觀曹丕為人,深沉內斂,極有城府。當時天下還沒有穩定下來,很多事情都是未知之數。選擇曹丕對曹家的未來來說,更加穩妥,這是無疑的。

    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並前萬戶。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三國志》

    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曹操還是希望找個說話辦事都謹慎小心的人來繼承自己的大位。所以多年的比拼過後,曹植自然是掉隊了。而支援曹植的楊修,將來必然會成為曹丕上位之路上重要的障礙。

    以曹操的為人,睡個覺都會起來殺人,更別說如此心腹大患了。所以楊修的死,自從曹植失去奪嫡希望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03楊修和曹操的政治觀點是完全相反的。

    別看楊修是曹操的秘書,其實這兩個人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我們需要注意楊修的出身問題,這非常重要。

    首先楊修的父親是楊彪,四世三公弘農楊氏的代表人物。其次楊修的母親是大司徒袁安的曾孫女,按照輩分算是袁術的妹妹,又是一個四世三公的豪族家庭。楊修是強強聯合的產物,是東漢最強大的兩個士族家庭的聯合體。所以楊修的特殊身份,就註定了一點,他一定會為了維護士族集團的利益,跟曹操做鬥爭。

    我們都知道,曹操是一個唯才是舉的人,但凡有才能,就能夠在朝中做官。你楊修就算是雙重四世三公的身份在手,如果沒有才能的話,我曹操還是看不起你,還是不會用你。

    曹操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廢除士族集團世襲制的傳統。憑什麼你們家族的人,不管有沒有本事,都能夠做官?在曹操眼裡,四世三公那不是一種光榮的傳統,而是一種恥辱,一種特權主義的象徵。

    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植益內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三國志》

    曹操覺得這世上應該是有才能者的天下,而不是有虛名者的天下。顯然楊彪袁術包括袁紹這些人,都是有虛名之人,而他曹操才是那個有才能的人。

    所以面對要廢除家族前程的曹操,楊修會無動於衷嗎?換句話來說,眼看著四世三公的楊家,又出現一位曠世奇才了,那曹操會無動於衷嗎?當然不會。唯才是舉,就必須要從他自己做起。所以曹操殺楊修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政治觀點。

    總結:舉孝廉到了東漢後期,基本上就是貴族們進入官場的敲門磚了。

    舉孝廉在西漢時期實行的還算不錯,正直的官員比較多,這就造成了當時舉孝廉出來的官員質量都比較高。

    可是後來情況發生了轉變,因為那些已經做了官的人,希望讓自己的兒子孫子也能夠做官,可是舉孝廉的條件太苛刻,所以他們開始找關係。

    這麼一來大家就舉薦自己的子弟做官,後來怕朝廷追查起來不好解釋。所以各大家族就換著舉孝廉,你舉我家的兒子,我舉他的兒子,他再舉你家的兒子。這麼一來朝廷也不好說什麼了。

    所以到了東漢後期,也就出現了貴族集團壟斷官場的狀況。官員們的子孫全都在朝中做官,而且有些甚至每一代人都能做到三公級別。

    這就是楊修家和袁術家出現四世三公的原因。因為貴族集團的互相扶持,所以他們把東漢官場壟斷。曹操想要做出改革,那就必須要對他們這些貴族迎頭痛擊,殺楊修包括殺孔融,那都是這個目的。

    參考資料:

    《三國志》

    《後漢書》

  • 7 # 漁夫歷史

    楊修之死最主要的是楊修之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曹操和蜀軍僵持不下之時,曹軍的主薄楊修卻因一根“雞脅”掉了性命。而在此之後他便成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代表,而曹操殺死楊修這件事,也成為了曹操忌才的典型表現。

    對楊修的死,《三國演義》中解釋為“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一針見血的指出,楊修之死與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關。《三國志》中也寫到“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這裡雖然提到楊修那“袁氏之甥”的身份也是導致其被殺的原因之一,但也承認楊修之死和他的才華有關。於是這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說起才華的話,曹操手下,有才華的人真是不可勝數。像郭嘉、程昱、荀彧、賈詡之流哪一個不是才華橫溢。為什麼他們就沒有因為才華招來曹操的忌妒?那麼是因為楊修的才華犯了曹操的忌諱嗎?眾所周知,曹操這個人並不是一個小氣的人。就拿張繡來說,當年發動兵變殺了曹操的兒子和愛將典韋,後來又投降曹操,還是受到了曹操的禮遇。大度的曹操連殺子之仇都可以諒解,為什麼就不可以原諒楊修對自己的冒犯呢?

    那麼是不是楊修有什麼特殊的“才”,這才會讓大度的曹操無法容忍,而一定要將他除之而後快呢?《三國演義》中楊修的才華主要是透過以下事件來體現的:

    闊門事件。曹操讓人造一座花園,造好後,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後在門上寫上了個“活”字就走了,結果是“人皆不曉其意”,楊修卻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麼,只有楊修看明白了門上的字的含意。並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訴了別人。曹操知道後,心中便對楊修有“忌”了。

    夢中殺人事件。曹操為了防止別人暗害自己,便對別人說自己夢中好殺人,讓大家不要在自己睡著時接近自己,並裝模作樣的殺死了一個替自己蓋被子的近待。結果是“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而又只有楊修瞭解曹操的意圖,並對別人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知道後更是“惡之”。

    曹操暗試曹丕、曹植事件。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臨機處事能力。故意讓兩人出城,卻在暗中吩咐門吏不讓兩人出城。結果,曹丕老老實實地退回來了,而曹植卻在楊修的指點之下,殺了門吏。楊修又一次的料到了曹操的意圖。而曹操知道後已經不是簡單的“惡之”,此時的他已是怒火沖天。

    從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楊修特殊的才華其實就是對曹操意圖的洞察力。用夏侯敦的話來說,就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楊修就像是一個高明的心理專家,在“眾人皆醉”之時,他卻可以“獨醒”。他總是可以準確的掌握曹操的心理動態。在楊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覽無遺。曹操本來就生性多疑,他當然不會願意自己的部下將自己完全看透。在部下面前,曹操更願意保持一種神秘感,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部下。而曹操的大部分部下對曹操的意圖的確是常常摸不著頭腦。可曹操的種種小把戲卻無法瞞過楊修,本來楊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圖也就罷了,可他卻不肯將之藏在心裡,反而屢次把曹操的意圖解釋給別人聽。這樣一來,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便蕩然無存,他對部下的控制力無疑也會隨之減弱。於是,當楊修再一次從一根“雞脅”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圖,並毫不顧忌的將之告訴夏侯敦時,曹操終於對楊修忍無可忍,他以“亂我軍心”為名,將之殺死。

    可憐楊修看穿了曹操這麼多次,卻始終沒有看出曹操早已經對自己死了殺心,還是一如既往地將四處傳播曹操的各種意圖想法,最終導致自己被殺。從這點來看,楊修也並沒有完全看透曹操

  • 8 # 歷史都付笑談中

    楊修,字德祖,擔任丞相主簿,太尉楊彪之子。弘農楊氏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出了不少人才。楊修為人,恃才傲物,不知收斂;貿然參與了曹操的世子之爭;在漢中之戰更是擾亂軍心;這些原因導致了楊修短命,可以說,他是死在自己手裡。

    恃才傲物

    楊修很聰明。

    《三國演義》中,列舉了許多楊修的事例,來展現他的聰明。比如: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楊修就知道,曹操這是嫌門太寬了,因為“門”裡面加一個“活”,就是“闊”。再比如:曹操稱自己好夢中殺人,故意把睡覺時給自己蓋被子的近侍殺了,很多人都以為曹操是真的會夢中殺人,楊修卻知道曹操是故意的,還在葬禮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一個人聰明不是壞處,但不能在領導面前顯擺你的聰明,更不能搶領導的風頭。因為你這樣做,就顯得領導不聰明,讓領導在下屬面前丟了面子,實在是大忌。特別是曹操這種自傲之輩,你必須得捧著他,強行秀智商,真的很容易受傷。

    參與世子之爭

    世子之爭,對任何上位者而言,都是禁區。

    楊修是支援曹植的。當初曹操特意出題考較曹丕和曹植,楊修直接告訴曹植該怎麼做,曹植表現得非常完美,結果有人把這件事透露給了曹操,曹操當時就大怒,加深了對楊修的不滿,也更疏遠了曹植。

    世子之爭,本質上屬於曹操的家務事,外人不得亂參與。這點上,楊修就要好好學學賈詡了,當初曹操問賈詡,賈詡先不回答,後來曹操實在追問,賈詡才藉助袁紹、劉表的前車之鑑,委婉地勸曹操不能廢長立幼,這等小心謹慎的態度才是正確的。

    擾亂軍心

    漢中之戰時,是進是退,曹操猶豫不決。

    其實漢中這個地方,對益州而言,是門戶,生死攸關,所以劉備拼命爭奪;但是對曹操而言,這個地方沒那麼重要,並且地形險要,不好進軍。

    曹操十分猶豫,他心裡已經有退心,但是自己帶這麼多人馬親征,沒有什麼戰績,又很不甘心。漢中這塊土地有如雞肋,所以在糾結中,曹操下達了口令就叫“雞肋”。

    當聽到這個口令時,楊修再次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一下子就領悟到了曹操的本意,馬上開始收拾行囊,準備撤軍。

    要是說他一個人收拾行囊,倒也沒啥。但是楊修還告訴了別人,結果整個軍營都開始收拾行囊了,軍無戰心。這還了得?這是妥妥地擾亂軍心啊!因為你一句話,大軍都無心戰鬥,開始想回家了。

    所以這件事成了曹操的爆發點,結合之前的種種事情,曹操一怒之下,就斬了楊修,楊修死時,年僅34歲。楊修的教訓告訴我們,禍從口出,小聰明耍不得,作為成年人,有些事情,我們要看破但不說破,這才是人生大智慧。

  • 9 # 何員外是

    是楊修咎由自取。封建社會,帝王就是要神秘難以揣摩,如果心思都被臣子掌握而且宣揚出去,會影響天子權威(曹操雖未稱帝殺楊修時還未做魏王,但已是實際掌權者,漢獻帝有名無實而已),甚至影響領導者和國家安全。看楊修看破還要說破顯擺,加上捲入下一代繼承者糾紛,必死無疑

  • 10 # 中行偃1

    答:這個問題太複雜,僅憑自己對東漢末年官員選舉制度的研究,來粗略解答,必須事先宣告,沒有意思!對於真正想了解楊修之死的讀者,或許會有點幫助。不感興趣的朋友,就不要看了!真的。

    東漢末年,代表中央政權的曹操有不少壓制豪族名門浮華風氣的舉動。

    曹操並非名門,其祖父是與名士對立的宦官集團中的一員。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與曹操政權對抗。因此曹操必須壓抑以清議名士為代表的地方豪族勢力,如:破壞朋黨交遊便是其一舉措。

    這麼說似乎很難明白!先弄清幾個概念,清議是什麼意思?傳說曹操曾要求許劭給他作一評語,許給他的品評鑑定 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並不一定是事實,但小說 《三國演義》裡寫到此事足以說明鄉閭之議的重要性,而鄉閭之議又掌握在幾個名士——“評論家”手中,誰要出名先得請他們捧場。

    這個名士是什麼背景?東漢是以豪強地主為基礎的封建政權,所以這些名士往往都是本地大族,或者至少也是與大族有聯絡的人,總而言之是大族門閥的代言人。這樣發展下去,名士與大族趨於合一,鄉閭清議遂成為大族擴張勢力的工具。

    東漢察舉除了為外戚、宦官所幹涉甚至把持外,鄉閭清議品評也起到左右察舉選官的作用。在東漢末名士已經成了與宦官對抗的營壘、集團,因此當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十分尖銳時,在政治上的分界也是清楚的。

    除了極少數依附權門的無恥之徒外,大部分士人如果想在政治上獲得地位便只能依靠主持清議的名士了!如果獲得他們的優良評語,進可以入仕,退不失為名流。而反過來名士──即在野黨領袖為擴大勢力,也便廣行結交擴大在群眾中的影響,於是乎一時間名士清議、品評、廣行結交便成為一種風氣。當然這種風氣在東漢末宦官專權,社會黑暗腐敗之時,多少還能表達些民意,激揚些正氣,形成與黑暗現實對抗的一股力量,有積極作用。

    但東漢以降黃巾起義,宦官被剿滅殆盡,天下三分,形成新的區域性統一局面後,這種名士集團、清議風氣,對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當時曹魏政權的主持者曹操雖然系出大族,但卻不是名門,而是與當時名士集團對立的宦官集團。此時大族名門已經成為封建政權分裂勢力的中心,而曹操企圖要恢復集權政治的傳統,因此勢必抑制名門大族。從另一個側面來講名士大族的清議到東漢末已失去了最初的那種積極影響。從東漢末開始,有許多政治家都認識到名士清議,品評藏否人物變成了一種時弊,演變成了朋黨標榜,虛偽無用的道德行為。正應法家的“主勢降上,私黨成於下。”“務名背實”的社會狀況,所以按法家加強中集權,名家形名責實的主張,必然要澄清選舉,破除朋黨。

    而曹操是喜好法、名、兵家思想,並善於此 道的,所以變革官制、破除朋黨、大族是勢在必行的。傅玄說: “魏武好法術而天下重刑名”,《文心雕龍·論說篇》稱“魏之初霸,術兼名法”,便指出了曹操統治政策的精髓。正如上文所述名士的清議與大族勢力擴張有聯帶關係,他們對於政治的干涉對曹氏政權不利。所以曹操的抑制大族在一方面表現為破壞朋黨交遊及蔑視清議,從曹操開始至明帝這方面的政策努力是一貫的、典型的。

    例如,建安10年殺孔融,建安24年魏諷案,同年楊德祖受誅!

    曹操說:“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這是真話,是寫給太尉楊彪的,楊彪就是中央士族階層的代表。

  • 11 # 童廣禮

    從文獻綜述來看是他的分析謀略引起曹操嫉妒憂慮不安,導致後來殺身之禍,從人性來說,還是楊修自己的智慧不夠,過於樂觀評估了自己的重要性

  • 12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楊修之死並不是因為曹操嫉妒賢才,而是因為楊修情商太低。楊修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不懂得收斂鋒芒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在古代社會,還在現代社會,都很難受到人們的喜歡。很多人認為楊修比較聰明,主要是因為楊修擅長猜字謎,能夠猜透曹操的意思。實際上曹操陣營裡面謀士眾多,能夠猜透曹操心思的人非常多,像賈詡、司馬懿這樣的頂尖謀士,都很懂得掩蓋自己的鋒芒,而楊修這樣的“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人,偏偏喜歡去展露自己的才華,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從史書對楊修的記載來看,楊修從來沒有給曹操提出來過任何關於治國和打仗的好主意,他的主要功勞是幫助曹操處理繁瑣的小事,因為楊修有一些小聰明,他處理過的事情每一次都讓曹操十分滿意。

    不過曹操對楊修的好感沒有持續多久,由於楊修多次拆穿曹操的字謎,還將曹操的動向透露給曹植,讓曹操感覺沒有隱私,最終引起了曹操的猜忌,給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我們來看一下賈詡和楊修的對比,就能夠發現賈詡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楊修只是表面聰明的“蠢人”。

    賈詡曾經多次為曹操和曹丕獻計獻策,從來沒有出現過失誤。他的功勞要比楊修大得多,但是賈詡一直十分的謙虛,從來不與權貴聯姻,曹操和曹丕都十分喜歡他。而且賈詡很擅長掩飾自己的才能,每當賈詡遇到危險的時候,他總是能夠提前察覺到危險,並且順利的躲過危險。

    楊修作為曹操的私人秘書,如果他盡心盡力為曹操辦事,曹操肯定會重用他。然而楊修過於驕傲,他的“脾氣”已經超過了他的能力,如果楊修不在曹操的身邊,興許還能夠撿回來一條命。但是楊修經常在曹操的身邊,曹操又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楊修丟掉性命只是時間的問題。

    實際上曹操對於楊修的憤怒由來已久,在曹操殺死楊修之前,曹操就給楊彪寫信告誡過楊修。曹操給楊彪寫信說:你的好兒子實在是太過分了,仰仗著你的威望,多次弄得我沒面子,我早就想要殺死他,只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沒有動手。

    在曹操晚年的時候,曹植和曹丕為了爭奪繼承權分別拉攏了一幫謀士,楊修暗地裡面幫助曹植,曹操知道後非常的不滿意。反觀幫助曹丕的司馬懿和賈詡,兩個人都十分擅長掩飾自己的立場,曹操一直都沒有打擊他們兩個人。

    在漢中之戰時期,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爭已經告一段落,楊修明知道曹操猜忌自己,卻還是不能收斂自己的脾氣,多次讓曹操難堪。憤怒的曹操藉口雞肋事件,最終殺死了楊修。楊修臨死的時候說:我早就知道有這麼一天,只是感嘆來的太遲了。明明知道自己會死,楊修還是不能收斂自己的性格,只能說楊修不是一個真正的聰明人,只是一個智商高情商低的人。

  • 13 # 戲君看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楊修被殺,主要原因是他參與了奪嫡之爭。

    《三國志》《曹植傳》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 "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

    楊修剛開始擔任丞相主簿時,很得曹操信任。楊修能力出眾,辦事很趁曹操的心意,連曹丕都要跟他交好,巴結他,可見在這個時候曹操對他信任和倚重,不然也不會出現"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情況。

    在當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誰來做太子正猶豫不決。也許剛開始曹操更喜歡曹植一點,因為曹植文采出眾。而楊修做為曹操手下深得寵信的一個親信,必定得到了曹丕和曹植的爭相巴結,楊修也是個聞名天下的才子,跟曹植有很多的共同語言。曹植在手下的鼓動下去巴結楊修,楊修也就順水推舟的加入了曹植一方的。

    曹丕雖然文采不如曹植,但是在軍事謀略上能甩曹植幾條街,但是曹丕的謀士是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都是曹操的重要謀士和領軍的人物,而曹植身邊清一色的文士,楊修這些人知會吟詩作對,不會搞政治鬥爭。

    曹操是個政治家,他雖然喜歡曹植的文采,但是他更重要的是要保證死後政權的穩固和傳承,所以最終做出了決斷,在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為太子。在這個時候,楊修應該疏遠曹植,親近太子曹丕,但是他並沒有,而是跟曹植保持一定的親密關係。

    曹操處理完立太子的問題後,為了穩固太子地位,就要處理掉曹植身邊的謀士。而楊修是曹植最重要的謀士,這時候還沒有看清楚政治方向,繼續跟曹植來往,這就讓曹操生出殺心,最後隨便找個“雞肋”的理由殺了楊修。

    《三國志》:"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你看,曹操是顧慮到“終始之變”,楊修還“頗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誅殺了他。

    “終始之變”是最重要的原因。若是楊修只是有才策,以曹操的愛才之心,只會視他為親信,而不是殺了他。而作為"袁氏之甥",曹操也不會殺他,楊修被殺,只是他一個人,沒有牽連他的家族,說明"袁氏之甥"僅僅是個藉口。

    曹操殺楊修,是楊修自己捲入了奪嫡之爭,奪嫡失敗後,還不知進退,最終被殺,怨不得別人。

  • 14 # 雨夜構想

    用現在的話講“不做就不會死”。楊修的死就是自己作的,過錯都在他自己。

    《三國演義》劇照

    楊修這個人要說有才華真是有才華,要說沒腦子也真是沒腦子。他的才華是有目共睹的,作為曹操的秘書從他的職位就可以看出來,要是沒有真才實學曹操也不會看上他,讓來做這麼重要的職位。在任期間研楊修的表現還是不錯的,曹操對他還是很信任的。

    《三國演義》劇照

    楊修出身高貴,父親楊彪曾經是朝中重臣,在朝野上下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楊修從小受到了當時最高等的教育,同時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也在曹操的身邊混的風生水起。可是這也給他自己埋下了禍根,他是在一步一步的給自己挖坑,挖一個足以埋葬自己的坑。他的那些故事我們就不贅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最後曹操用一個擾亂軍心的罪名殺死了楊修,楊修的死就是他自己自作自受,他看不明白事情的變化,不知道自己所處的處境,明明死期將至還不自知。這就是他沒腦子的表現。

    《三國演義》劇照

    曹魏集團甚至整個三國時期最能隱忍的人莫過於司馬。

    楊修要是能夠有司馬懿一半的智慧,他就不會死。縱觀三國時期唯一能夠洞察事態變化的人非司馬懿莫屬,楊修的才華太過於暴露了,他把自己的那點小聰明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這樣的鋒芒畢露不但不給他加分,反而使他走上了不歸路。曹操的為人就是一個俠客。《三國志》中描寫的曹操有兩個字就是“任俠”,其實這就是曹操一生表現的概括。曹操的思維方式和別人是不一樣的,他用人的方式就是首先用自己家裡的人,再去融合外人。看他用人都是這樣的,楊修也是一樣,一旦這個人不能融合到他的團隊那就必須死。看看他殺過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呂布就是頭一個死的那個。張遼被他融合了,成了他的五子良將之一。曹操曾經試圖融合劉備,可是沒有成功,劉備成了曹操的頭號敵人。

    《三國演義》劇照

    反過來看楊修,楊修就是一個不被融合的人,他跟著曹植的時候就不被曹操看好,曹植失勢,楊修還不自知,眼看曹植已經不再是那棵大樹,他還抱著不放。站在曹丕的對立面不知自保,曹操對曹植已經很失望了,何況他手下的那些幕僚呢!

    《三國演義》劇照

    楊修就是一個政治白痴,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自己根本就意識不到。

    其實這時候的楊修就應該像司馬懿一樣,抓緊時間把自己的後路找好,不要一味的出風頭了。在曹操的眼裡楊修早就是那個該死的了,只是還沒有找到時機而已,是楊修給曹操創造了這個機會。我們承認很多的人沒有司馬懿的謀略,可總應該有點自知之明吧!楊修就是那個最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也可以說楊修就是一個政治白痴。

    他這樣的人最適合和竹林七賢去竹林子裡喝酒侃大山,沒事扯皮就對了。這個環境根本就不是楊修所能駕馭的,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曹操的身邊,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楊修之墓

    所以說楊修之死只能怪他自己,怪不了別人,過錯都在他自己身上。

  • 15 # 沛大叔545

    不作不死!楊修是有些小聰明的,但也僅僅是小聰明,因為楊修沒將他的聰明用在為曹丞相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業上,只是將心思用在作弄曹操,讓曹操難堪的事情上。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抖機靈……最後將自己作死了。

  • 16 # 五六居河西

    楊修作為的丞相主簿,太尉楊彪之子,又是弘農楊氐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楊修持才傲物愛耍個小聰明,又善於展現自己的聰明。

    作為曹操的主簿又愛揣摩曹操的心思,不懂得隱秘,也不懂得收斂容易炫耀,時常做出聰明搶了曹操的風頭,搏了曹操的面子。尤其是參與曹操的世子之爭,教唆曹植犯錯,誣陷曹丕。又常和曹操持相反立場,曹操記恨在心已久,借漢中之戰擾亂軍心之策,操動了殺機,這就是楊修被殺的主因。

    耍聰明給曹操添堵

    曹操喜歡把一些繁瑣的小事交給楊修去處理,他懂得楊修的一些小聰明,正好使用在這一方面比較適用,每次讓他處理過的事情都讓他滿意。這樣的好感在曹操心裡維持沒多久。

    原因是:每次曹操喜歡出字謎,讓大家和將士們猜解,楊修總是提前把字謎猜透早早展現出來,比如:曹操檢查建造花園時,出了一個啞謎,在門上書一“活”離開,打了一個啞謎,讓工匠們猜測,早早卻讓楊修給點破。曹操收到塞外贈送的酥一盒,便親書“一合酥”三字置案頭,楊修卻自作主張,和同事們分而食之。楊修的這些做法一時掃了曹操的雅興,又在眾人面前搏了曹操的面子,這樣的事情發生的久了,曹操會記恨楊修,楊修有時間覺察到了,卻不懂得收斂,不隱藏自己的聰慧。

    作為曹操的主簿更應該辦事,說話小心謹慎,待應脾氣暴躁、自傲強勢、疑心偏激的曹操,就得順應曹操的心思去做,時不時還得捧著他,楊修的做法只是按自己的性格去做,有時曹操提出觀點楊修卻持相反的態度,楊修的這些做法已加深曹操對他的反感。

    世子之爭引禍端

    每個朝代對於權力之爭,就有兩個不同的立場和結果,要麼是勝出,掌握權力跟著升官發達,要麼是落敗,被清除斬殺。

    賈詡和司馬懿選擇了支援曹丕,曹正做事穩重、城府深隱,還巧妙藉助司馬懿的軍事優勢,每次在和曹植的比拼中都佔了上風。賈詡和司馬懿才智謀略遠勝於楊修,做事很謙虛,懂得隱避自己的鋒芒。楊修就卻不同,偏偏選擇了曹操不太待見的曹植,在曹操對曹丕和曹植的測試中,楊修會把曹操測試的議題提前猜透教給曹植,這樣讓曹操知道曹植作假更加疏遠了他,也對楊修加深了猜忌。

    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為太子,曹操為了保證死後政權的穩固和順利,清除對太子形成一定的威脅的人,逐漸在削弱曹植的勢力範圍。這時候楊修更應該選擇疏遠曹植,卻依然跟曹植保持著親密關係,曹操知道後大為不滿,這時期曹操已經對楊修動了殺機。

    《三國志》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漢中之戰時期,曹操把夜巡口令雞肋傳出去,正好讓楊修知道後又把猜側的意思過度放大,想到曹操不繼續打漢中了,要早早收拾行李回家,把這個訊息私自宣傳出去,引起軍隊的混亂,曹操知道情況後大為不滿很氣憤。

    因此,這次事件疊加的引起曹操對楊修以前極為不滿的記恨,再加上曹操本就對士族要削弱勢力,就拿楊修開刀,藉口雞肋事件最終殺死了研修。楊修的死因都是由參與世之爭引起的,不懂得收斂性格,隱藏鋒芒,及時避諱。反倒是應了那句古語,“聰明反被聰明誤”。

  • 17 # 豹眼看歷史

    以前豹眼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主要是多從楊修自身的作為,來說明其被殺的原因。

    現在,豹眼拋開楊修自身主觀的原因,從客觀上說一下楊修之死,曹操應該承擔的責任。

    對待歷史問題,除了娛樂,還有就是感悟,汲取經驗教訓,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

    任何一個問題,都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豹眼之所以有時會重複類似的問答,就是想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個問題,或者說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感悟。

    只有這樣,才能品出味道。友情提醒喜歡歷史的友友,完全沒有必要去探尋唯一、正確的答案。因為很多時候,是不存在這樣答案的,但這不妨礙從中得到教益。

    01

    曹丕被立為魏太子的過程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

    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獻帝命曹公世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設定官屬,作為丞相的副手。

    裴松之在此作注:封曹植為平原侯,曹據為范陽侯,曹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

    在這裡,陳壽將曹丕稱為世子,這個該如何理解呢?

    正如這裡說的曹公一樣,這時曹操還不是魏公,這出於對曹操的尊敬。

    世子是對王公侯嗣子的稱謂,曹丕是嫡長子,一般應該作為世子繼承曹操爵位。但都清楚,曹操遲遲沒有確立世子。陳壽這麼記載是不準確的,也恐怕是出於對魏文帝的尊重。

    但獻帝以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為丞相之副,沒有封爵。這很明顯,就是以曹丕作為第一繼承人,不封其爵,就是將來繼承曹操的爵位,這是慣例。

    大家也清楚,如果沒有曹操的首肯,獻帝是不會如此封爵的。

    按照一般的遊戲規則,曹植等人都封了縣侯,作為嫡長子的曹丕,就是作為繼承人來對待的。這一點是一個明確的訊號,曹丕就是將來大家的主人。

    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獻帝派遣御史大夫郗慮持節冊封曹操為魏公。之後,開始設定魏國社稷宗廟,置尚書、侍中、六卿。

    建安十九年(214年),天子又令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鄴。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獻帝進封曹公為魏王。

    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到這時候,曹操才算正式確定了曹丕為繼承人。這離曹丕被任命為副丞相已經六年的時間,離曹操被封魏公也過去了四年的時間。

    02

    曹操遲遲不立太子的原因

    從曹丕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丞相之副開始,曹操就有意立曹丕為繼承人。

    如果曹操真的想立曹植為繼承人的話,還會如此安排嗎?

    在之前的歷史中,有許多的官吏作為丞相的副手從事職責,但很少有明確的副丞相職位。曹操的丞相官職也已經是被廢除的職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廢掉了三公,恢復丞相制度,曹操自任丞相。

    之後,曹操授意獻帝封曹丕為副丞相,這是有很明確目的性的。

    但是,狡猾的曹操卻放出了煙幕彈,幾次想立曹植為繼承人,這迷惑了很多的人。其中,經不起考驗的就包括楊修。

    楊修是犯了為臣的大忌,一是揣測主公的心思,二是無原則地捲入了立儲之爭。

    說起來是楊修自己不知深淺,根本原因還是曹操的責任。

    曹操的意圖很明確,一是想看一下大臣們如何站隊,二是考驗一下曹丕的政治智慧。

    在豹眼看來,給曹丕一些壓力是必須的。具備先天優勢條件尚且不能取得太子之位的話,將來如何能夠掌控朝臣,如何能夠征服天下?

    但是,讓大臣們選邊站隊似乎是有些太過。曹操不能儘早確立太子,才導致了大臣們不得已而選邊站。每個人都希望為將來尋求出路,這沒有錯。

    如果曹操早一點確定了繼承人,大臣們也需要選擇。但選擇的原則就不一樣了,要麼是擁護,要麼是反叛。

    但在繼承人未確定以前,從道義上說,支援任何人都沒有錯,潛規則是另一回事。

    曹操的策略,看似為曹丕的將來清除敵對勢力,實際上削弱了曹魏集團本身的勢力。

    就楊修來說,如果曹操沒有立曹植的意思,他絕對不會進行驚天豪賭。即便不能全力輔佐曹丕,起碼不會選擇孤注一擲,把寶全部押在曹植身上。

    因此,楊修之死,主觀而言是咎由自取,但客觀而言,是因為曹操遲遲不立太子導致的。曹操殺掉楊修,有一千個理由,但曹操自身依然存在責任。

    這是楊修之死,留給後世的教訓。

  • 18 # 漢宮春慢

    楊修,東漢末年的名士。在中學課本里你一定見過他。

    他是個極聰明的人物。出身弘農楊氏,楊家自楊震到楊彪,四世三公,德業相繼,與汝南袁氏都是當時的名門貴族,正兒八經的簪纓世家。

    楊修自己是猜謎十級愛好者,恃才傲物,經常在作死的邊緣反覆橫跳。

    楊修之死說他聰明反被聰明誤,恃才傲物也不是他最大的缺點,或者說造成他悲劇收場的根源不在於此。

    楊修真正的致命傷是什麼呢?

    楊修出生名門,在家族培養下,定是個好學的人。青年才俊一枚,東漢文壇的活躍分子。禰衡說:

    “大兒孔文舉,小兒黃祖德,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言下之意就是他的特別關注只有孔融和楊修,其他人不足為道。

    這三人也交情甚好,才氣學問相當,志趣相投,常在一起交談。孔融稱禰衡“顏回不死”,禰衡稱孔融是“仲尼復生”,也是真的敢誇。

    禰衡三易主君,從曹操到劉表再到黃祖,終因出言不遜於建安元年(196年)被黃祖所殺。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孫。名重天下,自負才氣,對曹操多侮慢,於建安十年(208年)被曹操所殺。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是什麼樣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禰衡和孔融都是因恃才傲物所殺,所以楊修的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楊修被曹操所殺,曹操給楊彪寫通道:

    “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顧欲直繩,顧頗恨恨。”

    弘農楊氏楊德祖這個名聲要比才子楊修大得多,楊修沉迷於自己才子的人設,屢次在不恰當的時機顯示自己的才華。看,我楊修說得沒錯吧。

    人貴有自知之明。楊修是典型的不自知,想要證明自己有多聰明,卻選擇了錯誤的時機錯誤的場合,結果自然是悲劇收場。

    楊修在建安年間被舉孝廉,後擔任曹操的主簿。楊修才華橫溢,曹植、曹丕等人都願意與他交友。楊修送曹丕王髦劍,曹丕對此劍很珍惜。楊修跟曹植更投緣,曹植的《洛神賦》,楊修的《神女賦》,兩人意氣相投。丁儀兄弟和楊修都是支援曹植的,多次在曹操面前稱讚曹植的文才,勸曹操立曹植為嗣。

    楊修還多次幫助曹植透過曹操的考驗,提前幫曹植做小抄。曹植是日加驕傲,楊修本想和他疏遠卻不能,亦不敢。考太多次滿分曹操都奇怪,知道是楊修在背後搞鬼,憤恨不已。

    曹植,是清河崔琰兄長的女婿。崔琰因立嗣之事對曹操進言:

    “《春秋》之義,立子為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為太子。兩者選擇,高下立見。

    楊修犯了為臣大忌,作為下屬參與立嗣之爭,還揣測主君心思,干擾測試。

    曹操此時沒除掉他全看他弘農楊氏的面子上了。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與楊修醉酒乘車行馳道,擅闖司馬門。曹操大怒,管理守衛宮門的官員被處死,曹植經此事逐漸失寵。

    “植妻衣繡,操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曹操賜死崔氏亦是對曹植的警告。

    史書上對楊修之死的記載是

    “操亦以修袁術之甥,惡之,乃發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殺之。”

    “雞肋”事件在歷史卻有其事,漢中之戰,楊修從暗語“雞肋”推測曹操有意撤兵,遂傳播此事。曹操還是在猶豫是否撤兵,出帥帳就看到士兵在收拾東西。自己還沒有下令撤兵,楊修猜出自己的意圖,並洩露傳播,導致軍心渙散。楊修又一次成功解密,可曹操看不爽他很久了,藉此事直接解決掉他。

    為什麼史書中提到楊修是袁術的外甥這個原因呢?

    開頭說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是當時的名門貴族。汝南袁氏憑四世三公的名望,招賢納士,成一方諸侯。而楊家也是四世三公,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忠於漢室的老臣加上楊修的名氣,曹操不會輕視楊家的影響力,放任楊修這個後患。曹操為了打擊大族的勢力,殺掉楊修是必然,也是為曹丕掃除了障礙。

    楊修死後,曹操在見到楊彪時問:“你為何如此消瘦?”

    楊彪回答道:“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看看這回答,薑還是老的辣。楊修比起他父親楊彪還差得遠。

    人最可怕的是不自知。楊修出生名門,聰慧敏捷,學識過人,身邊有的是恭維的人,也許有提醒他的人,可楊修偏偏不自知。楊修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而不是政治家。楊修在政治上的表現跟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相比確實有失水平。

    主簿宜守,需要的是精明,低調。楊修卻行事高調,和領導對著幹。

    第一,參與到立嗣之爭,站錯隊

    第二,揣測曹操心思,在曹操眼皮子底下幫曹植作弊

    第三,知道曹操的意圖,還大肆宣揚

    所以說一個猜謎十級的才子不等同於一個合格的謀士。

  • 19 # 歷史是杯酒

    楊修之死是誰之過呢?按說得賴在曹操身上,因為是曹操殺死他的啊!其實呢,還得賴他自己,我們不是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嗎?楊修就是被自己“作”死的!

    楊修其人

    楊修,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學問淵博,非常聰明(當然了,也是因為非常聰明來最終導致喪命),建安年間(196-220)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改人丞相府倉曹屬主簿 ,據史書記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楊修是一個絕對的名門之後,他的高祖爺爺楊震、太爺爺、爺爺和他父親,四輩人都做過太尉,而且楊修還有個舅舅叫袁術!

    楊修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楊修,可憐一代天才就這樣死了。

    關於楊修的死因,我覺得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太聰明搶了曹操的風頭

    在《世說新語》中曾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曹操和楊修一起羅國孝女曹娥的墓,在曹娥的墓碑後有蔡邕寫的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jiù)”八個字。曹操感覺這八個字很奇怪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旁邊的楊修卻說自己已經知道了。又走出好幾裡地後,曹操終於想明白了,於是就問楊修,果然答案是一樣的。還有一次,有人送了曹操一盒點心,曹操吃完後就在點心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後傳給了眾人,眾人不解,只有楊修拿起來開吃了,他告訴眾人“一合酥”拆開後就是“一人一口酥”。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曹操命人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曹操就親自來視察之後,叫人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看見後,就立刻叫人把門拆了。建成以後,他說:"門裡加個"活"字,是"闊"字。魏王正是嫌門大了。"

    這些事情,使得楊修處處比自己老闆曹操還要高出一籌,顯然讓比較自負的曹操很不爽。

    2.楊修出身世家,是名門望族,在社會上有比較強的影響力。而楊修又和一些與曹操政治理念不同的人關係走的比較近,因此讓曹操比較不放心。

    3.這也是最關鍵的。楊修是曹植的謀士,參與了曹植和曹丕的奪嫡鬥爭。曹植參與奪嫡敗於曹丕後,圍繞在雙方之間計程車人勢力還很大,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勢必會影響將來的政局。這是曹操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他必須幫助曹丕來鞏固他的統治。

    楊修作為一個文人,一個士人,是非常不適合搞政治的。但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中又不得不參與其中,與其說是楊修個人的悲哀,不如說是整個時代的悲哀吧!

  • 20 # Shuai為愛停留

    楊修在東漢末年的那段歷史中的確是非常的有才華,這一點是所有人都無法否認的,除此之外楊修還出自於一個大世家。楊修這個人有才是真的,只不過恃才傲物,喜歡揣摩曹操的意圖,曹操也喜歡考人,他每次口無遮攔的直接說出來,這就讓曹操心生反感。可以想象楊修或許每次都是第一個猜到曹操意圖的人,或許不是,但其他人永遠不會說出來。

    《三國演義》中關於楊修之死,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他後來也因此成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人物,而廣為流傳。話說,曹操出兵攻打漢中,連吃敗仗,想要進兵,卻被馬超據守險要之地,想要收兵回許都,又恐被蜀兵恥笑,因此處於一個進退兩難之地。

    當晚,曹軍大將夏侯惇來向曹操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當時正在吃雞腿,於是隨口說了一句,“雞肋”。楊修當時也在軍中,他聽到口令之後,便開始收拾行裝。夏侯惇見此,十分驚訝,就來問他原因,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必定是要班師了,我現在收拾行裝,免得到時候慌亂”。 夏侯惇聽後,覺得十分有道理,大為佩服,於是軍中士兵都開始暗中收拾行李,等待收兵的命令。曹操晚上巡查,看見士兵們都在收拾東西,聽說楊修的主意,大為憤怒,以擾亂軍心罪將楊修斬首示眾。

    本來曹操長子曹昂死後,對後繼選擇就難於定奪,楊修並不是像賈詡那樣為曹操提供正常的思路,而是介入了太多不該參與的事,扶助曹植奪嫡,利用自己能窺測曹操心思而指導曹植進行應對,加劇曹家兄弟暗鬥,擾亂了曹操的正常判斷,打破了曹操的容忍底線,楊修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當曹操心中即定了曹丕後,楊修必定不可活了。要知道,曹操對選誰當接班人是猶豫不決的,正在深入地觀察階段,楊修經常幫助曹植出謀劃策、搖旗吶喊。這些都深深地觸犯了曹操的政治底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裸婚時代》,為什麼感覺直到現在播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呢?